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30 17:2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

篇1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13-0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致残率很高的重型精神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与生物因素有关的精神疾病,与人脑神经系统生化病理相联系,目前治疗该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1]。病人在接受治疗后,随着阳性精神症状的消失,自知力逐渐恢复,精神状况就会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心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将很可能再度面临复发的危机。在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期阶段,药物治疗效果受到抑制,只有通过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2]。

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病人进行了区别治疗,以下是作者对60例病人进行的为期3个月的治疗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总结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作者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病人的临床观察记录,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17~54岁之间,平均年龄32.6岁;未婚17例,已婚43例;病程2~13个月。入组标准:符合CCMD-3中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在接受治疗后,阳性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已被确认为进入了康复阶段[3]。

1.2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病人进行随机分组,确定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人的年龄、病型、病史等基本情况无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

两组均使用常规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而观察组由一名心理治疗医师与若干护理人员组成,采用心理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方法。心理医师可以集中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针对个别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其目的是为了从心理上纠正病人的焦虑、妄想、幻觉等不良的精神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4]。护理人员主要的工作是通过示范性指导、行为训练、特权强化等服务行为,为病人提供一个更利于康复治疗的环境。

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观察两组精神病人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护理观察量表(NO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发现3个月后治疗组的各量表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如表1:

表1两组观察内容统计比较(x±s)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迁延性精神疾病,它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5%~20%。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致残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能力,同时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如果医护人员能在这个阶段做好对病人的心理康复治疗,对病人的康复将有极大的帮助。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心理状况分析。首先,康复期病人已经恢复了一定的自知力,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理性的判断,当他们对疾病认识及预防常识了解不足时,会对自己的康复情况心存疑虑,从而导致过份的焦虑和恐惧[5]。其次,精神分裂病人的行为总会让家庭成员头痛和无耐,家庭干预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病人的心理负担加重。第三,社会缺乏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认为它是一种不协调、病态的存在,总是避而远之,甚至冷眼相待。因此,当康复期病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后,又再次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再次导致病情复发。

分析了康复期精神分裂病人的心理状况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就清楚了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心理辅助治疗,才能真正的缓解病人心理压力,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生活能力,交友能力等。通过对两组病例进行观察,作者得出的结论是3个月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的心理治疗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病人的心理障碍,促使病人重获生存能力,减少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认知心理治疗作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辅治疗,不能完全取代药物治疗,但通过系统的认知,心理治疗病人认识到自己的疾病才能主动服药,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院外治疗维持时间延长,减少复发,提高整体的疗效[6]。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离不开病人家庭的心理支持,向病人提供家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亦是促进病人康复期疗效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7.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6.

[3]伍晓凡,刘立志.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病人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7(12):324-325.

[4]王欣然,贺国龙.社区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9-12.

篇2

人类疾病,不仅表现为机体的生理机能障碍,同时,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即精神状态:如痛苦体验、内心矛盾、对疾病的忧虑、对周围环境的猜疑等。这些反应必须借助精神疗法,通过语言和词的作用,予以解释、说服、开导劝慰,才能得以消除。因此,精神疗法不仅是精神疾病的基本疗法之一,同时也是躯体疾病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措施。祖国医学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精神治疗。《景岳全书》指出:“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内经》提出说理开导式的精神疗法,主张以“告之以其败,语之与其善,寻之与其便,开之与其苦”的方式进行精神治疗。在临床医疗实践及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知道精神因素与身心健康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不仅有害的物质因素能造成各种各样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害的精神因素同样也可以导致疾病;不仅药物能治疗疾病,良好的精神因素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躯体的或精神的疾病常常也能起到治疗或有助于康复的作用。俗话说:“三分病,七分养。”其中就包含精神调养的内容。

疾病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生物、物理、化学等致病因素;还有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对以上几种致病因素产生的病理过程发生影响:或促使病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好转迅速,或转机缓慢,或日趋恶化。祖国医学之病因学,其中就有七情致病,即:喜、怒、忧、思、悲、惊、恐。指出这些情志的过激或不遂可导致人体气机失调而发生疾病。喜怒哀乐的变化,也即神经精神活动的变化;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活动(大脑皮质)产生精神活动,精神活动不仅能够改造自然,适应社会,而且反过来又调节人体各脏器的功能活动。

在日常治疗活动中,不论各科医生愿意或不愿意,无疑地他们在与病人的接触中都已应用了心理疗法,进行了精神治疗。如对病情的解释,开导性的交谈,安慰剂的使用等都属之。从广义而言,医务人员亲切和蔼的服务态度,精心细致的诊断治疗,良好的医疗环境都具有心理治疗的意义。忽视和轻视心理疗法的作用,不相信精神因素对疾病过程的影响,对疾病的治疗都将事倍功半。

由于一些患者缺乏医药卫生常识,更不懂得心理学及心理治疗学,往往盲目地听信他人的谈论,加重思想负担,使疾病难以治愈。也有医务人员出言不慎,态度粗暴,作风轻率,给病人带来精神上的压力,使病情恶化,或导致医源性疾病事例也并非罕见;或有部分患者及其亲属,信巫不信医,上当受骗致使疾病的恶化甚至丧生者也屡见不鲜。也有把精神作用使疾病好转的结果误认为是“神灵大仙”的作用,给一些骗子造成可乘之机。

心理学及心理治疗学并非深奥难懂,它是存在于我们的临床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只要我们去接触它,认识它,是完全可以掌握它的。

常用的心理疗法有:

1、精神支持疗法:是通过医生对病人的指导、保证、劝解,培植兴趣、调整环境等方式,帮助病人认识发病的原因,解除思想顾虑及紧张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痛苦,促进健康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身心疾病、神经官能症及重型精神病的恢复期。

2、暗示疗法:是医生通过语言诱导病人的思想活动,使其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达到治疗目的(巫医实际上是利用了病人的迷信心理,采用骗术来治病的,由于病人和病人家属的愚昧无知,相信巫医,有意或无意的接受了这种暗示,故也可使一些非器质性疾病和部分癔病患者获得治愈,实质上是心理疗法的结果,只是被巫婆神汉利用了,并加上了迷信的色彩)。暗示疗法有语言行为暗示,药物效应暗示和催眠术暗示。但暗示疗法必须在病人对施治者和医疗方法确信无疑的情况下方能奏效。主要用于各种癔病的转换症状,如癔瘫、癔哑、癔聋、癔盲等。

篇3

关键词 惊恐障碍 心理评估 认知行为治疗 整合心理疗法

资料与方法

2009~2011年收治惊恐障碍患者33例[1],均符合CCMD-3惊恐障碍PD诊断标准,其中男13例,女20例;年龄22~63岁,平均39.8岁;病程5~68个月,均超3个月,平均29.5个月。

方法:在治疗前均予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将其结果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运用多种治疗技术整合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心理治疗中一般分4步:①解决患者精神卫生信息缺乏的焦虑;对患者进行惊恐障碍的临床表现、发生、发展向患者宣教,让患者对自身症状有了解,认识。并且了解认识心脏病患者的特征和与自己症状的区别,让患者学会自我辨别。②让患者学会“忍受痛苦,为所当为”[2]:对症状采取,不理、不睬、不抵抗的七字治疗方针。③用NLP心里治疗技术,引导患者与潜意识对话,交流,寻找焦虑的根源。④植入道家思想哲学观,引导患者以“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接受现实[3],接受自然,从而减少深层次对生命担忧的恐惧。一般每部需要1~2次,每次需要40~60分钟,每周2次。第1和第2步可以几个患者集体进行。1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

统计学处理:表1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采用配对资料比较的t检验。

结 果

PD患者疗后获痊愈22例,半年随访未见复发。显著进步11例。显著进步的患者追踪治疗、随访半年,其中4例痊愈,7例好转。

惊恐障碍疗前、疗后及与全国常模的SCL-90、SAS、SDS评分比较:病例组在SCL-90所有因子、SAS、SDS中均与全国常模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通过与患者的深入交流和耐心细致的精神检查,33例患者均符合CCMD-3惊恐障碍PD的诊断标准。在这些患者中3次以上到心脏科检查,治疗21例(64%),曾经住院治疗18例,做过心导管检查7例。患病前半年内有明显精神刺激因素15例,包括家庭不和睦、离异、亲人亡故(特别是因心脏病亡故)、工作紧张、压力大等。表1可见,PD在疗后的SCL-90诸因子、SAS、SDS量表评分均比疗前有显著性的减分差异(P<0.01),说明心理治疗后PD的好转。

讨 论

目前,在经济高度增长和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人们的心理未必能够像物质转型那样轻易得到解决,在迅速崛起的转型年代都会面临心理焦虑症。人们的焦虑情绪越来越多,惊恐障碍是焦虑的急性表现。在一般人群的发病率3.5%,城市5%惊恐障碍的患者是以心脏病为由求医最多的一型焦虑[4]。往往会到综合医院,就诊,徘徊于综合医院的心内科、急诊科、反复检查、反复治疗,病程越长治疗效果越差,造成患者经济负担加重和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目前,尽管心理治疗的流派很多,但是由于惊恐障碍发病的复杂性,在实践中作者发现,没有任何单一的方法对任何惊恐障碍的患者都有效,而各疗法间相互补充和吸收,博采众长,综合运用个理论的适用焦点进行整合性治疗,是一种有效而快捷的治疗方法。

本治疗方法采用综合的技术与方法[5],从解决患者表面症状入手,基本解决链条:让患者认识症状(减轻迷惑和恐惧)-接受症状(尝试应对症状)-深层了解症状根源(NLP技术引导潜意识交流,认识症状背后的深沉心理症结)-接受现实,顺应自然(道家哲学观的植入、接受自然、顺应自然、怡然自乐)-达到心身和谐。不难看出,本文所用的心理治疗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外到内,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从表1可以看出,其疗效显著。整合心理疗法是对惊恐障碍快捷有效地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5.

2 康成俊,商斌,译.森田心理疗法实践-顺应自然的人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

3 张亚林.中国道家认知疗法-ABCDE技术简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3.

篇4

【关键词】神经内科;抑郁障碍;治疗对策

近年来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抑郁/焦虑障碍发生率,国外资料显示,21%-26%的神经内科门诊病人有心理问题[1]。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的调查显示,神经内科门诊病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9.7%[2]。本实验针对为2008年7月至2008年8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的病人597例进行临床研究和分析,探讨相关治疗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与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08年8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59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必须能配合实验的患者,失语、耳聋及病情危重等病人没有让其参加调查。

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查:①设置调查表;②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3](CES2D,20项);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进行评定。调查人员向神经内科门诊患者发放CES2D表,解释量表的填写方法,协助有需要的患者填写,患者自主得出评分。在其神经内科就诊后,评分16分以上者经同意由精神科医师做精神检查。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最后对符合F32抑郁发作、F33复发性抑郁、F341恶劣心境的抑郁障碍患者进行HAMD评分。

1.2治疗方法针对各个患者的不同情况,以及其就医意愿。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精神科就诊三种治疗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抑郁障碍发病率总共调查597例中,CES2D表填写全部合格。CES2D大于16分者173例(占28.98%),其中5例不同意进行精神检查,诊断抑郁障碍58例,占33.52%。58例患者中男25例,女33例。就年龄来说,以老年患者居多。此外,有过不良生活的人(如失业,丧偶,家庭不和)患病的机率高。

2.2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主要临床特点分析主要表现出头晕,头痛及失眠、肢体麻木、紧张及心烦为21人(占80.77%,其他如纳差,哭泣,胸闷、头不自主晃动、面部发热、疲乏无力、担心患病11人(19.23%)。以躯体症状为第一主诉者共计51例,占88.46%。

2.3HAMD评分HAMD平均评分为(16.88±4.04)分。其中轻度(8-16分)27例,中度(17-23分)27例,重度(≥24分)4例,以轻中度抑郁为主(92.31%)。抑郁情绪0例(0.0%),有罪感2例(3.4%)自杀1例(1.7%),早醒11例(18.9%),全身症状4例(6.8),性症状11例(18.9),入睡困难28例(48.2),睡眠不足4例(6.8),疑病0例(0.0%),躯体性焦虑15例(25.8%),胃肠道症状5例(8.6%),工作兴趣减退12例(20.6%),精神性焦虑20例(34.5),阻滞1例(1.7%),激越2例(3.4%),体质量减轻9例(15.5%),自知力13例(22.4%)。从HAMD各条目评分为重度者以入睡困难、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和全身症状表现突出为多。

2.4相关治疗方法根据上面调查得到的相关症状,门诊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就诊。从HAMD评分可以看出,患者主要以轻中度抑郁为主。对于这些病人,首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在可能的情况下咨询其病的起因,针对个人情况进行开导,使其精神放松。如果心理咨询效果不明显,可以结合药物治疗。如服用苯二氮卓类、丁螺环酮、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抗抑郁剂等抗焦虑药物,部分病例配合心理治疗。如果患者情况不可控制,在上述两种治疗方法不能改善病人的情况,将其送往精神科就诊。在三种治疗方法中,病人治疗效果最明显的是药物治疗配合心理辅导。其中病人最希望是是药物治疗,其次是心理辅导,最后是送往精神诊所。

3讨论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断的提高,以及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神经内科门诊加强对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抑郁障碍在神经内科初诊患者占12.93%。这一数据高于之前朱培俊等的研究。当然在不同医院,不同时期收集的样本会存在主观差异。

研究中通过HAMD的方法,分类出神经内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各种不同的症状,非常痛苦,同时也避免了一个就诊误区,即:心理障碍常伴有的身体不适使患者误认为是躯体化障碍,就诊于非精神卫生专业门诊部,加上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使得病人得不到正确治疗。病情不见好转,病人情绪进一步焦虑,促使其不断的就诊,如此循环往复,使患者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丧失了信心,有甚者出现自杀现象。同时也给国家医疗资源也造成浪费。

目前市场上治疗神经内科门诊抑郁患者主要为三种,药物治疗,心理咨询,送往精神科进行治疗。医疗界公认,最佳的治疗方案是“药物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其中,药物的作用要占70%-80%,心理辅导的作用大概为20%。本研究中多数患者以躯体症状为第一主诉,分别为精力不中,疲乏,睡眠障碍,肌肉酸痛等。此类多为中轻度患者,只要医生提高对抑郁障碍的识别,采用适当的治疗,大家共同努力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Wancata J,Windhaber J,Bach WM,et al.Recognition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nonpsychiatric hospital wards J[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0,48:149-155.

[2]吴文源,季建林.综合医院精神卫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8.

篇5

【关键词】 康复期;精神病;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61-02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9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在23-59岁,平均年龄为35.18±2.39岁。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7例,神经症患者18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精神症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 治疗阶段 将进行治疗的康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2 认知心理治疗方法 由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2.1 准备治疗阶段 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2.2 巩固治疗阶段 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的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3 效果评定 对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分别由心理医生用SGL-90[3]进行检测治疗结果,该评定表共有90个条目,其中主要分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强迫、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每一项主要按5级评分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证明心理症状越明显。问卷由心理医生监督发下并同意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GL-90评分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各个项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雅坤.认知行为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运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91(3):120.

篇6

关键词 三联术式 中药外洗 周围皮肤湿疹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221

周围皮肤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非传染性的周围皮肤病,常因肛瘘、肛裂、痔疮、肛周脓肿等所引起,多局限于周围皮肤,病程较长,周围皮肤常痛痒、皮肤粗糙、皮肤增厚、以致发生破溃,局部皮肤可有红疹、脱屑、结痂、渗出、糜烂等为主要特征。中医学称为湿疮。多为血虚生风,风、湿、热邪作用于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月经不调、妇女内分泌紊乱、精神紧张、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悲伤惊恐、化妆品、日光、花粉、食物、卫生纸刺激、形体肥胖均可诱发本病。本病多种治疗方式均有效,但远期疗效欠佳,常易复发。笔者采用周围皮肤封闭术、周围皮肤间断切除术、周围皮下神经离断术三联术式结合中药外洗治疗肛周湿疹8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80例患者,男40例,女40例;年龄12~76岁,平均44岁;病程2~22年,平均12年。患者皮肤红疹、脱屑、结痂、渗出、糜烂,外周可有散在丘疹,呈阵发性,剧烈瘙痒,伴破溃者可有疼痛。

治疗方法: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周围皮肤,铺无菌巾。采用布比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局部浸润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围绕一周分层,交叉,点状切除周围瘙痒皮肤,然后再用剪刀逐个分离各点状切口间皮肤下的末梢神经,分离要仔细,待全部分离完毕后,用0.75%布比卡因注射液5ml,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注射用水10ml,亚甲蓝注射液1ml混合在一起,在各点状切口间的皮肤下行皮内注射,注射要均匀,完全,深浅一致。待注射结束后内放入2枚太宁栓,周围皮肤用生肌玉红纱条覆盖,外用塔形纱布加压包扎,“丁”字带固定。术后控制饮食,控制排便1天以防出血,待每次排便后用中药熏洗坐浴10~20分,常规痔科换药。中药坐浴,方药组成:苦参30g,芒硝15g,白矾15g,花椒15g,赤芍15g,大黄30g,蛇床子30g,地肤子30g,黄柏10g,冰片5g(后下)。水煎,凉至40℃坐浴,禁忌热浴。

结 果

80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75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后2年,随访已治愈70例,尚无1例复发。

讨 论

肛周湿疹是肛肠科难治性疾病之一。患者常久治不愈,瘙痒难忍,痛苦不堪。本病主要以病程长,周围皮肤常粗糙、增厚,以致发生皲裂,颜色灰白或暗红,常伴有色素减退。瘙痒、渗出、反复发作为其主要特点。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洁或脏腑蕴毒或血虚生风或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较复杂可能与内因、外因和诱发因素有关,内因如内分泌紊乱(糖尿病等),神经与精神功能障碍(忧思、自主神经失调等)、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胃、肠道功能紊乱、失调等)、遗传与体质(过敏体质等);外因如肛周疾病的分泌物刺激,染料、花粉等;诱发因素如周围潮湿、积汗等。周围湿疹传统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有注射疗法、物理疗法、激素治疗、内服抗组胺药、局部外用药。手术治疗主要有周围皮肤皮下分离式、周围皮肤树叶状切除术、周围皮肤切除缝合术。以上治疗方法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患者复发率仍然很高。在手术治疗方面,以往的术式切除不彻底、患者痛苦程度大,远期疗效不佳。

笔者采用周围皮肤封闭术、周围皮肤间断切除术、周围皮下神经离断术结合中药熏洗清热祛风,凉血止痒。中西医结合,多重治疗,全面兼顾。该方法手术损伤小,切除彻底,完全,患者痛苦程度小,恢复快,无并发症,值得推广。

篇7

关键词:牛生殖疾病;诊断与治疗;探讨

前言:在我国,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所以,我国的食品供应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我国的牛奶和牛肉的供应,我国建立了数目众多的牛养殖基地。但是,由于这种集中化的养殖很容易造成牛的疾病的爆发,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牛的疾病进行控制、诊断以及治疗。因此,下文系统的阐述了牛生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样做是为了保证牛的个体健康以及繁殖下一代,直接的为养殖基地提供优良种源,间接的保证国家牛肉和牛奶的供应。

1对于牛胎衣不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探讨

胎衣不下或胎衣滞留是指在母牛分娩后,如果胎衣在12小时内未排出。胎衣不下的主要危害是引起子宫感染、子宫恢复延迟和卵巢机能障碍,导致母牛不怀孕。胎衣不下的主要症状是胎衣部分或全部没有在正常的时间内排出,在滞留胎衣的刺激下,母牛常常拱背努责,表现不安;胎衣开始腐败时,从阴道排出污红色恶臭液体,内含腐败的胎衣碎块,患牛卧下时排出量较多;进而发生急性子宫内膜炎;腐败产物吸收后,患牛精神不振,体温稍高,食欲和反刍稍减,瘤胃驰缓、积食及臌气。对于胎衣不下治疗方法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给药使胎衣排出;或给子宫内投放抗菌防腐药,在抑制腐败和细菌感染的情况下,让组织自溶排出。常用的治疗方法首先是垂体后叶素40-80单位,肌肉或皮下注射,2小时后再重复1次;或催产素50-80单位,1次后海穴注射;或甲基硫酸新斯的明30-37.5毫克,肌肉或皮下注射(重复注射用20毫克)。其次是益母草500克、车前子200克,水煎取汁或共为细末,加酒100毫升,灌服。再次是当归60克、川芎21克、桃仁18克、炮姜15克、炙甘草15克、党参30克、益母草30克,共为细末,黄酒120毫升为引,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最后是在子宫粘膜与胎衣之间投放金霉素(或土霉素、四环素等)0.5-1克,隔日1次,共1-3次。预防胎衣腐败及子宫感染,等待胎衣自行排出。

2对于牛子宫内膜炎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探讨

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发生炎症,而不能正常怀孕的一种疾病。牛子宫内膜炎分急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二种类型,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症状。急性子宫内膜炎多发生于产后,炎症往往扩散,引起子宫肌和浆膜同时发炎。病牛有时努责,从阴门中排出脓性分泌物。严重者体温升高,食欲降低,反刍减弱,并有轻度臌气。阴道检查发现阴道及窒部、子宫颈中充血,宫颈口开张,有脓汁在窒部或宫颈口附着。慢性子宫内膜炎多由急性转来,临床上分为隐性、卡他性、卡他脓性和脓性,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隐性子宫内膜炎主要症状是周期正常,阴道检查和直肠检查子宫没有异常,但屡配不孕,时子宫分泌物较多,韧性较差,略微浑浊。卡他性、卡他脓性和脓性的临床症状大致相同,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或有时但周期紊乱,或完全停止;阴门流出粘性、粘脓性分泌物,时增多。子宫角增粗,子宫壁增厚,弹性减弱,收缩反应微弱。

牛子宫内膜炎治疗方法主要是抗菌消炎;促进子宫收缩,促进炎性分泌物排出;改善子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和子宫机能恢复。一般采取局部治疗即可,但全身症状较重的急性病例,应配合肌肉注射抗菌药物及其他全身对症疗法。治疗方法首先是青霉素2支、链霉素1支,用10-20毫升生理盐水溶解,在输精2小时后注入子宫。用于治疗隐性子宫内膜炎。其次是用清宫液子宫灌注,每次1支(50毫升),隔日1次,连用3-4次。适合治疗各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炎,对严重的脓性子宫内膜炎疗效优于其他药物。再次是使用宫得康,子宫灌注,每次1-2支,每隔7-10日或1个情期注药1次。适合治疗各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炎。还有要用碘甘油,稀释成0.1%的浓度,子宫注入50-100毫升,每日1次。最后是用前列腺素F2a及其类似物,肌肉注射,用量按药品说明。用于治疗有黄体的脓性子宫内膜炎。

篇8

[关键词] 恶性肿瘤;心理干预;生存期;治疗

恶性肿瘤是指机体在致癌因子作用下,机体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调控,导致异常增生,细胞不仅异常快速增殖,而且可发生扩散转移的肿瘤。恶性肿瘤由于死亡率高,严重缩短了患者的生存寿命,同时造成患者家庭人力与财力的巨大损失。而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常规方法就是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1]。而这些传统的治疗方法大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根据某院十几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某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药物加心理干预双重治疗方法,获得很大成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451例,将患者分为2组,第一组225人,第二组226人。第一组中225例中男137例,女88例;年龄27~76岁,平均48.2岁;其中,胃癌患者44例,食管癌患者32例,肝癌患者41例,肺癌患者27例,宫颈癌患者36例,肠癌患者22例,其他癌症患者23例。第二组226例中男143例,女83例;年龄24~79岁,平均50.1岁;其中,胃癌患者52例,食管癌患者34例,肝癌患者36例,肺癌患者28例,宫颈癌患者32例,肠癌患者20例,其他癌症患者24例。两组从性别、年龄、病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症状大多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进行性消瘦、进行性贫血、干咳或痰中带血、长期消化不良、无痛性血尿等症状。

1.3治疗方法

1.3.1第一组对225名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加药物双重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采用一般疗法,对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等治疗方法。(2)对所有225例患者进行特殊心理疗法,重点放在应对患者各种心理不适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改善,尽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在身体、精神、形象及睡眠方面改善显著,形成更加客观、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还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制定不同心理疗法,如音乐治疗,谈话治疗等。

1.3.2第二组对226名患者使用药物治疗,只对患者取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治疗等治疗方法。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长短及生存质量情况。

1.5疗效标准显效:生存时间超过2年,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可以进行正常生活,有自理能力;有效:生存时间超过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一般,可以进行部分正常生活,但仍有痛感,自理能力一般;无效:生存时间低于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差,无自理能力,需特殊阵痛药物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进行检验,且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见表1

表1第一组和第二组治疗效果比较[n(%)]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组显效67例,有效113例,总有效率为80.0%;第二组显效21例,有效71例,总有效率为40.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约每年90万人,死亡人数约每年70万人。到90年代初期,抽样结果显示,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约每年160万人,死亡人数约每年130万人。目前,我国每年恶性肿瘤发病的人数大概有200万左右[2]。患者常见症状有:进行性消瘦、进行性贫血、干咳或痰中带血、长期消化不良、无痛性血尿等[3]。

就目前来说,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前景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悲观。例如:上世纪70年代被认为绝症的胃癌食道癌等,现在70%可缓解,30%可治愈。宫颈癌、肝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只要早期发现,治愈率也可达90%以上[4]。

绝望、无助的情感往往会影响一个患者的康复,时常对自己的病情感到绝望,患者身体内的紧张情绪就会不断的聚积,造成巨大的的精神负担[5]。如果学会放松自己,与亲朋好友多进行交谈,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就能减少紧张情绪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所以恶性肿瘤患者除了积极地进行药物医疗之外,还应当对患者精神方面进行重视。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对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心理干预搭配药物双重治疗方法总有效率高达80.0%,能够有效的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炳健.134例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359-360

[2]李力,黄坤,余建中,等.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伴发抑郁的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841-1843

[3]王逸如,黄华兰,应文娟,等.恶性肿瘤与良性疾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J],南方护理杂志,2008,11(4),472-491

篇9

【关键词】 靳三针;社区干预;小儿抽动症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6.102

抽动症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快速、不自主、突发、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 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1]。在患儿发病初期面部有轻微抽动的现象, 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治疗, 随着病情的严重会对患儿的认知功能、发育、适应能力等造成影响,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显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中对治疗小儿抽动症还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 多以心理治疗为主, 药物控制为辅, 而患儿长时间服药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次针对靳三针结合社区干预治疗小儿抽动症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治疗抽动症的80例患儿为此次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0例。纳入标准:①患儿家属同意参加此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②所有患儿均符合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2];③在治疗前没有使用过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排除标准:①治疗依从性差的患儿;②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儿。对照组患儿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龄4~13岁, 平均年龄(9.5±2.3)岁;实验组患儿中男28例, 女12例, 年龄4~12岁, 平均年龄(8.0±2.0)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儿采取靳三针的治疗方法。针刺主穴:靳三针组穴“四神针”、“智三针”、“定神针”, 配穴:肢体抽动配“痫三针”, 眨眼频繁配“脑三针”, 异常发音配“颞三针”, 弱智失眠配“手智针”。操作方法:患儿采取坐位, 在即将施针的皮肤处给予消毒, 采用华佗牌不锈钢毫针进行治疗, 毫针的尺寸以0.25 mm×25 mm为主, 施针的方式为捻转进针法, 在患儿头部进行穴位平刺, 进针的长度大约在15 mm左右, 不得超过20 mm;在患儿的四肢部穴位进行直刺, 进针的长度大约在2 mm左右, 不得超过20 mm。每15分钟进行一次捻转行针, 留针45 min。

1. 2. 2 实验组在对照组患儿治疗基础上给予社区干预治疗, 具体如下:①健康讲座: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健康教育讲座, 使家属对疾病有更深的认识, 告知家长有关注意事项和配合治疗的方法等, 为患儿营造和谐轻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②异常行为的心理疏导: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患儿的异常行为及紧张自卑的心理进行疏导, 学习对异常行为的控制, 帮助患儿避免出现过激行为, 恢复正常的社交。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根据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进行评分[3], 根据发作次数、频率、强度、复杂性、干扰和生活损害程度分为5级:0分(极轻度)、1分(轻度)、2分(中度)、3分(明显)、4分(严重)。次数、频率、强度、复杂性和干扰相加等于运动型抽动分数;次数、频率、强度、复杂性和干扰相加等于发声性抽动分数;生活损害程度分数和发声性抽动分数相加等于总的严重程度分数。疗效判定标准[4]:以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评分减分率作为此次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减分率>90.0%;有效:减分率60%~90%;无效:减分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

2. 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 实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8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抽动症的发病原因多与遗传、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精神等有关, 中医则认为小儿抽动症属“瘛S、慢惊风、抽搐、肝风证”等范畴。在此次研究中, 对照组患儿采取靳三针的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儿采取靳三针结合社区干预的治疗方法, 在经过治疗后, 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儿。靳三针可以从根本上对患儿大脑异常病理的状态进行调整, 虽然可以降低患儿抽动症的评分, 但是实验组患儿的运动性抽动评分和生活损害程度评分更好。社区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家属对本病的认识, 并配合指导患儿学习行为控制, 掌握常用的应对措施, 增加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提高本病疗效。靳三针结合社区干预治疗小儿抽动症不仅增加了患儿的依从性, 还使患儿家属更深刻的认识到靳三针结合社区干预治疗的重要性[5]。

总之, 靳三针结合社区干预治疗小儿抽动症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香娟, 杨昆, 张丰华, 等. 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症经验拾零. 广西中医药, 2015, 38(1):60-61.

[2] 陈丽敏. 针刺治疗小儿抽动症的运用举隅. 内蒙古中医药, 2015, 34(8):129-130.

[3] 赵美玲, 李琳, 程立红. 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小儿抽动症1例. 中医药通报, 2016, 15(6):65.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人,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此外,实验组还采用健康教育干预进行治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健康教育干预的治疗效果:患者对其疾病治疗的认识程度、患者在日常行为上的改变以及患者对待疾病的心态等。通过治疗前后及两组间的比较,形成临床资料,对其临床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考察健康教育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对其疾病治疗的认识程度、日常行为规范性、心态上的差异显著,P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83-02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有200万患者死于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典型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对其治疗方法各异,结果页良莠不齐。现代医学多采用循证治疗,级辨明患者到底患何种疾病,再根据具体病情,采用恰当治疗方法。比如冠心病患者一般不是单纯出现这一种疾病的症状,它多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伴随存在,所以在确定具体疗法时,难度增大,治愈率相应下降。当然临床也有关于健康教育干预疗法的报道,效果显著,本院采用健康教育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70例,其中男40(实验组与正常组各20例)例,女30例(实验组与正常组各15例),其中年龄均在60岁以上。文化背景:大学7例,高中22例,初中及初中以下25例,文盲16例。患者冠心病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病原因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患者长期饮食起居不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也随着加重,疾病治疗期长,对患者的身心及家庭造成很大影响;二是由于工作等原因,患者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状态,致使疾病产生;三是在患有其他疾病时,由于并发症而患有冠心病。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部不适、胸痛、心悸、气急、烦躁等。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一般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实验组还采用健康教育干预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护士首先对患者的病情有详细的了解;二、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日常行为以及对待疾病的心态;三、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干预计划,可以根据不同患者适当调整方法;四、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比如树立他们对疾病治愈的乐观性,讲解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与患者沟通心理,让他们对医院环境产生亲切感等利于疾病治疗的措施;五、定期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的状况进行考察,并调整方法。在治疗期结束后,将患者治疗前后在疾病认知、日常活动及心态方面进行比较,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作用。2.结果

由表1可知,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性别及致病因素上经X2和t检验,p>0.05,无显著差异。由(表2可知),实验组与正常组相比,治疗前两组在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日常行为规范性及对待疾病的心态上, p>0.05,无明显差异;而在治疗后,经健康教育干预治疗的实验组在以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日常行为规范性及对待疾病的心态上明显优于正常组,p

表1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基本情况(例)

组别男女男:女饮食起居精神因素其他疾病并发症实验组20154:3151010 正常组20154:316118 表2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比较(例)

观察项正常组实验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疾病认识程度12(34.3%)15(42.9%)12(34.3%)35(100%) 日常行为15(42.9%)17(48.6%)16(45.7%)30(85.7%) 心态10(28.6%)12(34.3%)10(28.6%)32(91.4%)3.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各种疾病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原因可能有饮食起居不规律、精神压力大、其他疾病的并发症等。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系统慢性病,目前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没有能将其完全治愈的药物,只能通过长期用药而防止其恶化。健康教育干预疗法能明显使患者在对疾病的认知、日常行为改善及心态上得到改善,增强患者抵抗疾病的能力,延续生命。

健康教育干预疗法的具体优点有以下几方面:①从专业上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了解,并制定治疗方法,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健康教育应贯穿整个病人住院全过程。通过宣教评价反馈再宣教的过程,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不断评估健康宣教内容,真正体现健康教育是一个具体、连续、动态的全过程[1]。②人到老年,不仅生理上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理变化也比较突出。随着机体各种功能的衰退,感知觉障碍逐渐加重,进而使其心理活动也受到直接影响,尤其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其变化更为显著[2]。从心理上对患者进行疏导,增强患者对待疾病的自信心。③指导患者的日常行为,使其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进而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健康教育要根据病人的具体需求而确定,突出重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宣教越简单,重要的信息越靠前,病人对部分的信息记忆越深刻[3]。基于此法的以上诸多优点,笔者认为健康教育疗法在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李红霞,陈正英.老年冠心病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