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

篇1

关键词:企业;创新能力;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6502

1 引言

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作为最具创新能力的特殊群体,创新型企业已成为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力量和“王牌军”。党的十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2 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意义

我国目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和驱动力研究还不太多,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界定,常晓清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将自主创新定义为:企业以获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能力并迅速使之商品化为宗旨,以自我为主发展与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创新资源为途径,为持续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1]。不难看出,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关键技术的领先开发、新市场的率先开拓是自主创新的三个特性。为稳固和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

力势在必行,重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企业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技术竞争能力,企业发展中遇到各类问题和矛盾要通过发展来解决。通过提高企业经济质量和市场规模,将技术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市场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促使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2)我国大多数企业产业不强,企业大而不优,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资料显示,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进步,对企业转型发展的贡献率大都在70%以上。因此,立足自主创新,强化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是企业转型的重要途径。

企业自主创新与社会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企业的自主创新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一的创新活动,而是一个与社会、区域和其他行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相关激励政策以及相应的经济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2]。

3 从企业自身出发,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3.1 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和长效机制

3.1.1 战略方面

企业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中,给予自主创新工作以明确的定位和支持。在产品开发战略上不是采用传统的、大众化的、模仿别人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而是自已不断研究、开发,在产品结构、性能和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上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3.1.2 制度方面

企业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制度体系,制定有利于保证研发投入的制度体系,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通过制度保障,整合企业内外创新资源,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3]。

3.1.3 人才方面

要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加快形成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

3.2 加强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建设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承载的平台,企业可以保持强大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也多得益于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研发中心的建设一方面利于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技术储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4]。

3.3 结合实际条件,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实事求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上,都要量力而行。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企业原有的技术资源,防止不切实际的“变革”和由此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要努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收入。

3.4 加强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企业要大力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在人才使用中,大胆启用年轻同志到重要技术岗位任职,并通过科技研究和攻关,锻炼科技队伍。给科技人员在生活、工作上创造有利条件,制订有关职称晋升、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极大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从政府出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4.1 通过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基层政府应贯彻落实好基于国家制定的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相配套的政策,把企业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上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企业通过建立研发团队和研发平台、持续的研发投入,真正的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5]。

4.2 完善机制,推动建立市场化的创新研发模式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资金、项目、政策等倾斜,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主体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研发模式。引导企业依托自身科技研发资源,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有需求的企业通过委托、技术入股、合资合作等方式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4.3 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

利用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依托区域科技机构、人力等软硬件资源,参与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资源潜能,把工作重点向涵养、凝聚、使用科技资源转变,推进区域企业、高校、院所和跨国研发机构的资源共享和共建。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联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校相互连动的创新网络。

4.4 加强研究与宣传

深入总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涌现出的各种新做法、新探索、新模式案例,利用平面、网络以及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经验推广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可学、可做、可实现”的良好氛围,引导更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不断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黎娜,龚建立,温瑞珺,等.创新模型选择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

[2] 李剑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与对策[J].学习论坛,2009(2).

[3] 戴德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主体地位是关键[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篇2

关键词:师生课外互动;工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213-02

引言: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航空工程的先驱者冯・卡门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然而,目前工程师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企业设备升级改造与生产优化中的影响力降低。这与当前的高校工科教育有关。一方面,工科教育的教学培养计划变得系统化、学科化;另一方面,大多数工科教师逐渐远离工程实践变得学术化[1]。为了提升工程师的创新能力,高校必须深化工科教育创新改革。

一、工程创新能力内涵

在工程师素质模型中,国外比较有影响的有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颁布的《工程准则2000》的素质模型、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的双层素质模型[2]。《工程准则2000》确定了当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11个素质要求,波音公司对工程师的素质提出十条要求。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在企业生产实践中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开发,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优化和利润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的创新性人才。现代的工程技术往往是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需要多个具体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相互协作,沟通交流,主动学习,实现知识更新和拓展,完成科技攻关。对于一个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而言,乔兵提出须具有七个方面的能力[3]。汪晶晶在对S汽车企业598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影响工程创新能力的个人素养、企业文化与环境[2]。笔者认为工程技术人员具备工程创新能力必须包括:(1)对从事工程技术领域的热爱和兴趣;(2)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3)具有项目经验、熟悉项目整体流程;(4)主动学习能力;(5)团队合作能力。只有具备这五种能力,才能对企业的复杂工程问题发现、分析和高效解决。

然而,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足,综合设计、研究开发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显著问题。因此,这对高校的工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改进教学培养计划,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以适应企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周东一等人提出利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4],许宜申等人以苏州大学光电测专业为例,提出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措施[5]。为了培养本科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主动学习、解决问题。一是要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锻炼自己。三是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转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客观评价。

在此背景下,自2010年以来,笔者在本科教学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师生课外互动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应用。该模式积极激励学生参加教师及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设计创新作品并展示、书写发明专利等,利用P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理论,借助各种途径和媒介实施师生课外互动,有效培养了工科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基于PBL理论的课外师生互动特点

PBL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成为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和趋势。PBL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3],具有如下特色: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的自我导向式学习。强调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潜能挖掘、创新精神、实践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基于PBL理论的课外师生互动应具有如下特点:

1.是基于问题的课外互动教学。问题是积极思考的结果,也是深入探究的动因,更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和思维主动性的最好刺激物。问题要难易适中,可望可及。问题可以来自日常生活,也可以来自某个工程领域,可以来自教师正在从事的研究课题。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

2.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实现过程。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学习形式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效果评估者。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主动地把教师的教学意图变成自己的学习意图和行动要求,不断深度内化知识。PBL评估结果来自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自评。评价形式采用作品展示考核、报告考核、答辩考核等。

3.是团队协作学习。PBL采用小组的形式将问题进行分解和分配,每个学生都成了特定子问题的“专家”。小组分配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成就、智力、性格、理论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进行灵活搭配。组内成员的分工要清楚。PBL小组培养了教师与学生、小组内部成员的小组间的合作精神。

4.是不拘一格形式的教学。针对不同的问题内容、不同的学生或小组,采用不同的课外互动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学导式、案例式、启发式、项目驱动式、探究式及其多种方法融合等。

三、师生课外互动的教学实施途径

课外互动取消了时间及空间的约束,可以在教室里,可以在网上,可以是全部学生,可以是少数学生。

1.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自从2010年以来,借助团队和省级工程中心“辽宁省光伏发电控制与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鼓励学生(包括申请者的授课对象、导师制的学生)参与团队的科研项目。笔者负责的科研团队积极设计问题。如:如何实现光伏电池板的自动清洁及除雪功能?如何实现光伏电池板像向日葵一样总是跟着太阳走?如何解决大型光伏电站的电池板故障检测?为了激励学生完成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对每一个问题,至少安排三组同学来分别完成,达到竞争和知识面的有效拓展效果。在团队成员和研究生的引导和指导下,制作完成的光伏电池板的智能清洁装置、光伏发电系统的智能跟踪装置等分别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2.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创新实践作品的设计与展示。以课程《风力发电技术》为例,PBL课外互动教学模式简介如下: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风能资源利用与评估能力、风电场选址建设能力、风力发电机组选型与设计能力、风电场安全运行与维护能力等,具有创新设计高效风力发电设备能力,具有标准化意识、工程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

定位:风力发电技术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采用学科内PBL教学模式和跨学科并行的PBL模式实现课外师生互动。笔者负责的科研团队是由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角色转变为教学团队,分担课程的不同模块,主导师生课外互动。

教学方法:借鉴了小组讨论、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等教学方法的理念,有效推行PBL模式的师生课外互动教学。设计的问题综合性强、真实感强、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学习成果及评价:学生以小组方式提供创新实践作品,并进行答辩。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创新实践作品教学过程如下:

如以问题“如何提高风力发电场的发电效率?”为任务,启发了同学们思路,如从提高风能捕获角度,设计多层风力叶片、利用树叶原理设计风力发电树等;从风光互补发电、减小弃风现象、设计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和移动电源等角度给予同学启发。并同时教授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如在渤海大学主页图书馆中查找论文、专利等,如何书写专利等。经过四周时间准备,进行创新设计作品答辩阶段。答辩内容按照背景、基本思路、关键技术、推广价值等准备。特别强调的是,在这个教学流程中强调做人,强调创新作品不要抄袭,要遵守学术道德,举例说明知名人士因为抄袭而身败名裂的事件。在创新作品答辩过程中,由教师和每组选派的代表组成评委团,其他学生旁听但可以在答辩过程中对作品提问或质疑。提问质量高的可以奖励加分,提问者可以与答辩者同台进行辩论。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准备相当充分。每名学生答辩时,其他学生积极提问,有的竟然问出10多个问题,有的竟要站在讲台上与答辩者共同探讨。另外,对优秀的创新实践作品,指导改进,并申请发明专利或以论文形式发表。

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

参考文献:

[1]陆小华.工程创新能力的认识和培养方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Z1):14-18.

[2]汪晶晶.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研究――以S汽车集团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乔兵,王志瑾.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工科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88-93.

篇3

问题意识;健身方法;讨论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0―0049―0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学习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师生关系一直维系在“师道尊严”的局面上,师生关系实际上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统得过多、过死,整个课堂气氛呈现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现象。这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师要充分体现民主教学思想,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积极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他们提供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环境中,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如,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全面、健康、自由并富有个性地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探索、体验及感悟。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自然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树立创新意识,进而会主动地探求新知,大胆地进行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促进其创新能力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很多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等。为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探索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假设和尝试,以促进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在进行篮球三打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中,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了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2人防守可采用平行、重叠与斜线站位,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及掩护等基础配合手段。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践,设法调动他们动眼、动脑及动手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各抒己见,通过深入的讨论、反复的实践及不断的总结,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提高他们分析、理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探究健身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体质,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学会健身。为此,在某一技术动作教学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会做这个动作,还要让他们知道这个动作的技术结构、作用,应通过科学、新颖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开动脑筋,明确技术动作的内在联系,主动地进行知识迁移,对相关技术予以改进、创新。其间,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力求使单调的教学内容具有新意,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学、练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技术动作特点的认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健身方法,有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强化其创新意识。

篇4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纺织经贸;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据近几年校园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职场工作经验”,占70%左右。由此折射出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国际职业教育领域通常将职业能力(skills)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是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

一、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落实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体现了教育部“2011计划”提倡的协同创新精神,能够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及教育质量提高

依据教育部“2011计划”协同创新精神的要求和武汉纺织大学将专业群和课程群紧紧切入产业链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打造教学服务型大学,紧盯纺织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学校发展理念,结合经济贸易类人才培养工作实际,外经贸学院基于“关怀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纺织经贸”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有利于提升学院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是适应区域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是我国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纺织强国的决定性力量。纺织类高校作为培养纺织工业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在新时期下,应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和核心职业能力平衡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将社会需求反映到教育中,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仅仅要强调学业和专业,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以及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

3.是推动学校学生就业“软实力”提升的需要

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高校教育发生结构性失衡的今天,适应于所有职业所有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使大学生从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点。本课题的实施为学生就业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未来事业发展中,具有更强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大的发展潜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除了专业能力培养外,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项“关键能力”的培养,“双元制”的培训模式以及“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方法,使德国的职业教育处于领先地位。从上世纪80年代起,英国在国家NVQ体系中实施6项核心能力(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的培训和认证,形成了十分完善的培训认证系统。此外,美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劳动者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新加坡政府启动就业技能资格系统,提高竞争力。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的研究和职业核心能力开发问题及策略研究探讨方面。其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开发问题的文献却不多,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策略研究,学者们认为宏观层面的策略包括:第一,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协作,共同来开发职业核心能力。第二,教育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过程中的作用。第三,行业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为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提供平台(邵艾群,2010)。学者们认为微观层面的策略包括:第一,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杨明,2007;丘东晓,刘楚佳,2011)。第二,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陈昊天,李选芒,2011)。第三,革新教学组织模式(高庆,2008;金霁,2011)。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马雅玲,2009)。

三、探讨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纺织经贸创新人才培养基本途径

1.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学院教育“育人为本”的理念,围绕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及岗位任职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将职业核心能力贯通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公共课程、渗入专业课程、嵌入实践课程,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串联,辅之以户外拓展训练,组成培养体系的核心板块;同时,推行专业资格证、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双证”尝试,“双核”融通,对“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整合。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就业软能力、教师的职业领导力及学院的发展软实力提升。

2.基于课堂的显性教学和隐形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进入课堂分两个方向:即课堂的显性教学和课堂的隐形教学。课堂的显性教学主要就是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模块以课程的形式安排到课表中,由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授课。课堂的隐形教学主要是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模块穿插到相关课程内进行教学,如:《信息处理能力》插入到《计算机应用》课中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插入到《管理学》课中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由各系培训教师对学生培训采用专修学习、实习渗透、社团提升及研究性教学等方式进行。由此达到提升学生专业实习能力、教师课改能力、学生就业素养的目的。

3.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训练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探索启发式、角色扮演式、互动式、讨论式、讲授法、案例法与观察分析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训练”贯穿实施教学。通过教学观摩课、经验交流会、教师民主生活会、教师培训等,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为载体,深化和推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4.立体化、全方位、开放式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体系

(1)融合成“共享型”专业实训基地。由于公共选修课学生来自全校各系,除信息资源外,能力训练教学方案还可以更好地整合、挖掘学院已有的教师、设备、实训室、教室、合作企业资源,便于形成与专业课“共享”实训基地。

(2)在校企合作方面,与专业课形成“开放式”的训练通道。考虑在“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出的一个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体系。以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选修课为辅,并将专业教学经常性、有针对性地融入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和行动导向教学之中。

(3)以劳动社会保障部的能力训练模块内容为主,综合教学实验、素质教育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专业课教学等手段加强训练。

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载体,变简单的灌输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的约束为积极的自我激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创新教学模式,开辟新渠道,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有力地尝试。

6.打造“双师”教学团队指导

课题组拟成立培训团队:政策指导团队—由院领导组成,担任团队专家组成员。培训教师团队—根据培训模块内容特点在各系部抽选教师组建,由科研处、基础部、会计系、电子商务系部分老师共同承担。协调教师团队—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教师、辅导员组成。此外,由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中的项目具有实战性、应用性,因此,项目完成中必须求得企业或社会成员的参与,求得校内外的支持和合作,除了专业化的任课教师外,聘请企业导师成为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指导支撑。

7.改革考试制度,实施全过程性考核

考试方式方面,改革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切合学院教学特点的考试方法:开卷、过程性考核、笔试、口试、答辩、撰写论文、辩论赛、制作等多种方式结合。这样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以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创新纺织经贸人才培养途径及模式。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就业适应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院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为相关教学研究及实践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蔚.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2,(8):72-74.

[2] 曹家谋.高职财经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培养[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22-25,36.

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观念;科学精神

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要求,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特别重视,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201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1]。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基础,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探索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途径,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是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2]。创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对前任科学技术的熟练掌握上,转换思维,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客观的对待,基于其原有的知识和理论,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约翰・齐曼说过:“科学就是对新事物的探究,对无尽为止世界的探索发现,也就是说科研的结果应该时常更新。一项研究没有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事情要添加新内容的理解,而是变换说法的复述,那么这就是对科学毫无贡献。”[3]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创新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经济实力和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具有接受知识快、思维活跃等明显特点,并且在高校,环境较为宽松,思想自由,更容易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对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是提升国家整体的综合实力,影响深远,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客观可靠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措施至关重要。通过走访学生宿舍和对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科学精神缺乏

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等。科学精神也是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存在着求实精神不足、创新精神欠缺、怀疑精神不完备、批判精神不彻底的科学精神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即使存在外在压力,大部分学生仍然都具有一定的求实倾向,但是这种倾向有待加强和巩固,有一部分同学通过权衡利弊,然后视情况而定,且这部分同学有增长的趋势。

(二)学术造假、学术泡沫滋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里面就包括各种科研成果,部分不法商人通过组织专业的机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灌输科技创新是可以造假的思想。部分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给出了丰厚的奖励政策,但是面对学术造假的诱惑,有部分学生迷失了自己,为了获奖、保研加分不择手段,从而造成学术造假的现象屡禁不止,对潜心做科技创新的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扰乱社会公平公正的秩序。近年来,我国高校出现一些情况,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的成果不断增长,且增长趋势显著,但是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通过编造一些毫无根据但表象新奇的成果来吸引大家的注意,这就是典型的学术泡沫。学术泡沫和学术造假的滋生,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劳而获的思想,是原本已有的本就不太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下滑。

(三)科技创新平台不足

优秀的科技创新成功需要多次的实践,并且需要时间的检验,需要足够的设备和场地来作为支撑。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成绩优异,思维活跃,对科技创新既有想法又能够坚持,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制于场地和设备器材的限制,很多科技创新的想法只能“胎死腹中”,无法落实。

三、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

实事求是的分析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是研究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途径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高校一直被认为是象牙塔,受外界影响很小。80年代,国家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追求自私自利化。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思想从国外如洪水猛兽般传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再以学习作为大学的唯一出路,而是将自己的奋斗目标转向挣钱。

(二)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

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为应试教育,学校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成绩,而不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学生的答案只要跟标准答案不一样,就被认为是错误答案,造成学生即使有新思想新想法也不敢提出,久而久之,在学生的思想中,课本上的知识成为衡量他们是否优秀的唯一准则,这种教育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想的萌发。

(三)教学技术的单一

先进且便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潘建广、何彗星、蔡卡宁等都曾提出:教育信息化可以优化配置并重新整合学科课程,从而以全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实现效率最大化。计算机校园网络使教学互动更快捷、简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校际之间都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大节约了资源搜集和获取的成本[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越式发展[5]。

四、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三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基础保障。认真、彻底地自我改造,把世界观作为行动指南,依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监视自我,定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向不良思想观念和腐朽生活作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从根本上有科技创新的意识,进而达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可以从制度上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保障。改变以往的评价机制。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以及导师专业辅导[6]。

(三)适度改变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设计一些与以往上课的不同形式,或者运用一些多样化的手段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他们参与学习、思考的意识。课外活动中,可以就地取材创设情景,把学习中的难点用实际操作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大家运用课本知识去解决,把知识与实践相联系,会让人觉得学习的书本知识有实际用途,并有主动意愿去参与学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求实、创新以及团结协作等精神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锻炼和培养。

总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担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高校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Z].(教技(201 2)7号).

[2]田新蕊,王海英.创新能力实用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1―22.

[3]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125: 23-26.

[4]潘建广,何彗星.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225―227.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竞赛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Tong, YANG Qiuju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Abstract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students in teamwork,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nhancing competition i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and the level of competi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made, the final race as a platfor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itut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y competition; core competitiveness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形势日益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竞争,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科技竞赛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大学生科技竞赛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并最后完成科技作品的设计与研发,因而,科技竞赛成为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突破口。本文以电子设计竞赛为例,阐述科技竞赛的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并寻求新途径与新措施以提高科技竞赛水平。

1 科技竞赛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很多,然而科技竞赛在众多途径当中,最能直观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在步入社会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解决同一竞赛题目有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所擅长的编程语言不同,设计思路更是因人而异,所以最终效果不尽相同。学生为了达到最优效果,往往通过不同方法去编程、设计,极大地发挥了他们的个人潜能,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新的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科技竞赛项目一般比较复杂,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在电子设计竞赛中,既有软件的程序设计,还需要有对硬件知识的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大三甚至大四的专业课程只有通过提前自学,才能满足竞赛的需求。竞赛既有本专业的知识,更有跨学科的内容。这也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积累、拓展知识面,分析运用跨学科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在竞赛过程中体现出个人的特色,学生需要学习和探索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主动地培养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学生能够仔细的查找问题根源是出自于程序设计、方案设计或是其他地方,通过查找资料、参数、反复调试等途径,最终解决问题。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电子设计竞赛为例,竞赛题目庞大,涵盖知识面广,用到的知识没有接触过,一个人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众多知识的。因此,需要团队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协调分工,分头行事,最终汇总。这不仅激发了团队成员间互相学习的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严谨的作风,锻炼与人协作沟通的能力。

2 加强高校科技竞赛的对策及建议

2.1 形成系统的发展模式

制定有效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根据各类竞赛要求、学生学习规律以及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通常在入学后的第一学年,通过校内网站、海报、广播等多种渠道的广泛宣传,并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观赏优秀作品等途径,使同学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外创新兴趣。第二学年中,通过开展开放性试验以及校内科技竞赛,并在班内成立课外创新兴趣小组,联系指导教师定期对小组活动的开展加以指导,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培养、输送人才。进入大三以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与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竞赛。同时,鼓励和支持高年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和实验室。

2.2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完善竞赛规章制度

科技竞赛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与机制作为保障。科技竞赛离不开两个主体,一个是指导教师,一个是学生。对于指导教师,应对积极参与竞赛指导工作,并且成绩突出的教师在年终分配津贴时给予额外的考虑,在申报职称时,予以政策倾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应对在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在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就业推荐、保送研究生时予以适当的照顾。另外,需要有充足的专项经费作为保障,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取得优异的成果。

2.3 多种渠道营造良好氛围

为了更好的开展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广泛关注并参与科技竞赛,一方面需要做大力的宣传,另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了解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在校内形成一定的学术气氛,对开展好竞赛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是营造氛围的关键。因此,建设开放实验室是营造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工科学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开放实验室以其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4 优化师资队伍,增强创新培训能力

指导教师作为科技竞赛的主体之一,在科技竞赛开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科技竞赛可持续开展,应该选派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要加强对指导老师的培训。选派指导教师进修,掌握学科前沿,提高指导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一支能创新的师资队伍。只有教师知道如何创新,才能引导学生如何去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当前科技的最新进展,在科技实践中提升核心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科技竞赛的新思路、新特点及新形势。

参考文献

[1] 李伟伟,高庆华.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11(4).

篇7

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逐渐开始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大多不能为企业的技术提升、产品开发提供有效服务,科研工作开展较好、成绩较为显著的高职高专院校并不多。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高职学生也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企业长期坚持的奋斗目标,只有全面的提升高校?W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兴旺我们的民族,提升我国在国际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 ,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创新型人才也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虽然近些年来高校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然而受到我国传统的培养模式影响,科研创新所取得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此背景下,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科研实践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在科研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大学生在进行科研创新活动中的培养方案,并提出具体的培养建议,为今后学生进行科研实训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 。

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 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而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本身具有迁移性,把它引入到高职教育中来,使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生将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2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2.1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心态

高职高专学生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没有科研创新的能力,所以,在进入实 验室进行科 研活动时自控能力较差。部分同学趁老师不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 ,而在工作期间避开教师回宿舍睡觉。工作责任心也不强,不能按时到实验室开展工作,实验不能持之以恒,很多同学不能坚持下去。部分学生科研实习期间,科学态度不够严谨,态度不积极,不去主动交流学习,缺乏从事科研创新必备的心态。

2.2学生缺乏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意识

传统的教育模式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的过程,学生处在一种被动接收知识的情境中,在学习方面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很多学生甚至认为科研创新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取得好成绩,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差,认为科研创新与自己很遥远,对科研创新一直抱有抵触心理,这些都导致我国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欲望,科研创新能力差等不良后果。其实,相对于课本上的死知识而言,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后期的工作和发展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而缺乏科研创新能力会给学生全面发展带来诸多的困扰。

2.3 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性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教育中,教学与科研是分离的两条线。高校强调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然而在大部分教学时间内,他们只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严格的去遵守 教师定下的科研内容,没有自主,没有积极性,更谈不上有什么科研和创新。他们仅仅在做毕业论文的一段时间内才会被动地进入实验室,学生普遍缺乏前期科研训练。

2.4教学模式和制度制约了学生进行创新科研

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封闭,不利于教育者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科研,学生无法对科研创新进行正确的认识;学校提供的科研创新项目比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最终导致科研创新教育落实受阻。此外,科研创新培养制度不完善也是影响学生科研创新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科研创新培养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缺乏必要的评价、奖惩机制不利于相关活动的有效落实,继而阻碍了学生的科研创新培养计划有效落实。

3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

3.1实施创新能力教育

创新能力教育是通过开设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指导等系列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能力意识 、发展创新能力性思维、培养刨新能力精神和掌握创新能力方法的教育。这首先就要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能急着告诉他“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去探求“是什么”“为什么”。教师应给学生多说的权力和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己提出疑难、设计假设、进行推断,让学生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使创造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3.2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对学生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从大一开始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之中。大一学生由于刚进人大学的新环境,对大学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可塑性较强,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大型讲座和活动向学生普及科研创新培养对于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意识和欲望。其次,鼓励校内各组织社团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宣传,全面改变校园内对科研创新“无用”的错误意识;在宣传的过程中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有效联系,并就一些具备针对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以调查结果作为依据,调整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工作和计划,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提供保障。

3.3加强创新 能力技法的学习和运用

俗话说“方法对头 ,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因此 ,开发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主动学习并熟练运用各种创新能力技法 ,例如我们主要采用了 “头脑风暴法”、“设问检查法”、“奇妙组合法”、“逆向思维法”、“联想类 比法”“列举法”等方法 。

3.4培养创新能力的个性和素质

课堂教学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教育者需要有意识地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添加科研创新的思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熟悉规律,并且能够不断地朝着科研创新的方向发展。无论多么简单的问题,也都要鼓励学生去想,创新往往隐藏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教师要善于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学校不定期的邀请相关领域的一些优秀人才向学生宣传科学研究的相关方法和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相关活动,给予学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机会,进而激发出学生无限的科学研究热情 。

3.5制定完善的科 研 创新培养制度

想要保证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顺利,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不能缺少。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科研创新建立一套专门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之愿意为科研创新付出精力。设立科研基金对激励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也是必 要的。学校建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制度,引导学生成立科学研究组织,选派专门教师指导大学生的科研工作。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生的不断实践,高校还应制定学生实践的相关制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育者指导学生实践,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在增加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6改变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打破了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制度 ,从注学生的平时考查和动态管理开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成绩以平时为主 ,期中期末为辅,增加科研创新活动的学分比例,与专业核心能力相近的科研创新活动可以折算该课程部分学分,将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作为学生必修课程进行考核,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篇8

[关键词]高中生;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57-01

高中阶段是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主要指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其中创造能力是其核心衡量指标。本人以学生视角,浅谈当前高中生创造能力的现状以及创造性措施的采取。总之,高中生在培育自身创造力的过程中,通过淡化问题解决的结果,更加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断培育其创造性思维。

1.高中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概述

1.1 什么是创造能力

根据资料查阅可知,创造力主要指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社会与人力自身发展的需求,不断剔除不合事宜的成分,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探究当前事务发展新型因素,从而产生对社会价值的独特判断。在当前学习教育方面,高中生创造力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突破落后观念与原有规则的束缚,不断自主探索新问题,并积极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创造应有的社会价值,包括在对学业的贡献性。

1.2 高中生创造能力的现状

在对当前高中创造能力的探究过程中,本人通过在查阅资料和身边同学的情况看,发现目前在创造力培育过程中呈现以下特点:(1)创造意识不强。在高中生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以往学习模式的束缚,加之学习压力较大,缺少主动的创造意识。(2)创造能力不高。就我就读的宁城县高级中学情况看,大部分高中生的学业能力较高,但在涉及具体创造能力的时候,其创造水平还处在有待提升A段。(3)创造发明不多。在当前高中生的学习教学活动中,学校教育主要注重知识积累和思维逻辑的提升,由于其创造意识不强,创造发明作品不多,没有能够足够挖掘其发明创造潜力。

2.高中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原则

2.1 坚持自我的个性

我认为,在高中生创造能力培育过程中,学生自身要不断张扬自己的个性,维护其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同时,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求新求异、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不断培育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坚毅不拔的人格品质。

2.2 培育自身非智力水平

在自我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培育自身的非智力因素,通过集中注意力不断去觉察周围的事物,并专注自身不受其他事情的影响。同时,还需要培育自身的观察兴趣与主动观察事物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记忆力,学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考虑其问题解决的途径,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

2.3 坚持自我实践的习惯

在高中生自我发展过程中,高中生需要不断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创新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最终促进各种能力的提升。

3.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在高中生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只有不断发散创新思维,才能帮助高中生重组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与程序,创造出新型的科研成果。在当前高中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培养高中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创新能力培育的有效途径。高中生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向积极主动探索,确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育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在创造思维意识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放手去探究,主动去探索,不断促进思考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促进其自身个性的发展,通过个性化的探究,不断增强探索性。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

3.2 培养高中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事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的背后离不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而且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相互之间的转化,包括相互联系的规律,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互相转化,互相联系的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例外。对于高中生群体而言,在自己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不断培育其逆向思维的能力,包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不断活跃各种思维活动,其中包括思维的含金量,尤其在当前高中生思维能力提升上。

3.3 培养高中生的类比能力

根据当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个体智能的发展主要是将新知识同化到当前认知结构中的一个过程。在传统学习过程中,高中生通过被动接受教育,然后再通过做作业进行强化训练,在自己学习过程中,通过类比活动,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其中包括主动进行分析、对比、归纳,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概念。同时,为了更好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校应不断设计各种情境性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培养高中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3.4 提高分层学习的能力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理论可知,个体具有差异性,每个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也具有显著性差异。由于每个个体性格特征不同,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角度与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其认知结构也必然是多元性,也是不尽完善的。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个性,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利用思维开拓的特点,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当前教学活动中,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从多个角度分析其不同的原因,最终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增强高中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4.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不断将高中生自身个性特点与其学习方法结合起来;(2)不断将高中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意识结合起来;(3)不断将高中生学习环境与其成长经历结合起来;(4)不断将高中生学习能力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通过上述几个结合,才能从本质上促进高中创新能力的形成,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评价导向――基于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的分析[J].冯志刚.教育导刊.2016(4):78-79.

[2] 浅谈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需要[J].宫啸.教育教学论坛.2015(41):98-99.

[3] 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与学校教育现代治理研究[J].冯志刚.创新人才教育.2015(3):67-68.

篇9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因素 创新能力 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源……,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成败之关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下面本人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关制约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及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阐述。

一、制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一)教学策略比较单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自古以来,教师的核心角色一直都是知识的传播者。当前有部分政治教师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过分依赖课本,单纯传播知识,忽略能力的培养;观念尚未更新、教法单调,缺乏创新,课堂上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把“对话”变成单一的“回答”,“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屡见不鲜,教师创设的情境甚少,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服务,让学生倍感枯燥、乏味。

(二)教学策略相对落后

这主要指政治教师的教学策略较为陈旧,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灵活地使用“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室、电脑、互联网、教学软件、实物标本、图片等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三)学生的学习策略呆板

新课程倡导尊重差异,提升个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但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被动接受,背记知识,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相对弱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上述因素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呢?

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求知欲望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尊重、关心、赏识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放活课堂、放活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把创新的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要允许学生“无中生有”、“有中生异”、“异中求新”,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启迪创新思维

孔子问:“疑思之始,学之端” ,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心理学告诉我们,“疑”是学生兴趣的思维源泉,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设疑设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创设的情境,能使学生认识结构上产生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在创设新环境中去碰撞,开拓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创造力。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时政热点的学习和探究,围绕“提出建议”、“举例说明”、“提出对策”等方面引领学生分析、论证问 题,增强探究活动的时代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合理推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教学手段引入了课堂,比如:录音、录像、DV、投影仪、互联网等,这些现代教学手段,图文并茂、音形展现,直观生动,身临其境,化枯燥为趣味,化抽象为形象。特别是互联网,能弥补传统教学中信息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为学习构建知识平台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并且实现了教学“数字化生存”的革命,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新的途径。因此经常要安排学生上网查阅时事政策信息,组织学生讨论。比如:查阅央视国际网(省略)等网站,让学生详细了解“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冰灾”、 “嫦娥奔月”、“台湾大选”、“叙利亚问题”、“伊朗问题”、“党的十”即将召开等国内外重大事件。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讨论,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的建议有: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社会服务活动、撰写小论文等。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因此我们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下面我就围绕“组织参观访问和组织社会调查”谈谈认识。

1.组织参观访问。

通过参观访问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增长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高一《经济常识》关于我国农业这一问题时,组织学生到农村参观访问:①实地了解传统种植、特色养殖,现代农业等方面的情况。②请镇农业干部介绍党的“三农政策”和目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等。③学生整理材料写观察报告,通过开展参观访问活动,激发了全体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思考。

2.组织社会调查。

篇10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创新能力;培养

前言

作为语言文化学科,汉语言文学所着重强调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于语言艺术的创新、实践应用的途径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当前现代教学资源不断整合、教学结构不断调整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方法在汉语言文学中的短板便开始不断显露,尤其在人才要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如不能够从灵活创新的方向着手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将会造成专业价值的一定贬值。本文特从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教学特点出发,阐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

1.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要领的重要前提,不仅如此,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学习环境的优劣也可成为关键的先决条件。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可理解为一种传播途径,学习环境则是这一途径的重要媒介,因此,只有对这一媒介进行不断的优化,才可为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创新平台。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达自我的意愿可得到充分激发;其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踊跃提出具出视角独特、观念新颖的意见,使学生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参与课堂的成就感;最后,教师还可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合理利用,以对学生的奋进意识起到相应的刺激作用。例如,教师可在授课之余,以限定题目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学生便围绕着题目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想方设法地为自己所进行的演讲注入新颖的元素,以打破常规演讲的陈旧性与局限性,在教师所提供的平台上通过自身创新能力进行自我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充分激发,同时也可使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这一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无形间得到锻炼,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学习环境的优化及创新平台的搭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适当拓展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灵活性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与连贯性,教师可从这一方向着手,对常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3-4]。例如,古代汉语言文学与近代汉语言文学是该学科中两个主要的版块,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进行古代汉语言文学学习时,可适当与古代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进行近代汉语言文学学习时,可适当与近代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除此之外,还可对古代史向近代史逐步迁徙的渊源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使教学的内容得到大幅度的拓展,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学生在素材更为丰富的平台之上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更优化。在进行教学内容拓展时,教师应当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创新欲望的进一步提升,既可避免陷入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僵局,也避免了学生在被动式教学中思维出现僵化现象,有助于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化发展。

3.优化改良教学体系,给予学生充分的创新空间

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优化,就需从教学体系的改革着手,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中尤为如此。一方面,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就必须对足够的创新空间与创新性的实践条件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除了理论方面的指导之外,同样不可忽视实践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情况下,才可实现教学概念的融会贯通。基于上述教学需求,在针对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改良时,就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的操作性相对较弱,因而便更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当中,以实现其专业价值的根本提升。例如,可通过创办校刊等方式激励学生踊跃进行投稿,通过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来进行稿件写作,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也使学生在这一平台中获得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从评价体系的方向着手,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物进行可观的评价与指导,并由此引申出更为广泛的相关知识内容,从根本上突破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局限性。通过这一方式进行教学,可作为教学体系优化改良的一大表现,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均具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推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大势所趋。因此,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勇于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突破模式化教学的局限性,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为社会输送综合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锐,闫诚.汉语言文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28):148.

[2]朱丽.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3(02):66-67.

[3]时红霞.浅析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创新[J].科技资讯,2014(3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