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理财规划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理财规划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综合理财规划案例分析

篇1

论文摘 要:文章认为在理财规划课程的教学中,重视现实案例的应用。将现实案例和理财课程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理财实践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并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麦肯锡公司在对2020年银行业预测时指出,“今后20年最具吸引力的将是理财”。国内理财市场发展非常快速,2005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额是2千亿元,2007年则突破了1万亿元,2008年银行理财市场以3万多亿的规模震动了整个理财市场,短短几年时间银行理财已经成为大众理财的方式之一。为了适应理财市场的发展和增加学生就业,不少高校金融专业近年推出了《理财规划》课程。

《理财规划》是一门新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和现实性非常强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综合理财知识对处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个人和家庭进行理财规划的能力。因此,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财规划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现实案例教学应运而生。现实案例教学就是拜现实为师,以不同阶层和年龄段的真实客户为案例背景,设计理财方案,并将方案反馈客户进行真实评估。现实案例教学将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际商业活动的真实感觉,锻炼出清楚的理财规划逻辑。因此系统研究现实案例的选取和教学设计,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案例的选取原则

要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对理财规划的感性认识,选取合适的现实案例是十分重要的。选取现实案例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现实为师。现代社会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存在众多值得关注的商业现实案例。以现实为师,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际理财活动的真实感觉,提高自己在理财方面的认知水平,而且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理财现象进行直接观察、体验、思考。关注现实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置身事外、冷静观察,还可以切身体会,比较分析不同的理财人群的行为特点。

2.参与性。现实案例教学的具体做法可以是实际参与或虚拟参与。所谓实际参与,主要指学生以理财师身份观察体验理财活动,比如为不同的实际客户群体设计理财方案;而所谓虚拟参与,即把自己想象成现实理财活动中的特定角色,比如从客户的角度体会自己面对不同理财方案的感受和反应。

3.主动性。案例内容设计必须让学生时时注意、处处留心,培养他们对理财现象及过程的兴趣。而且,一旦感知其中到有意义的东西,就要进一步分析、思考并作出判断。久而久之,建立对理财本能般的反应,让注意思考的过程由初期刻意以求变得自然而然、无处不在,锻炼出清楚的理财商业逻辑。

4.实证性。无论是实际参与或虚拟参与的案例,都要从现在的理财市场背景和真实客户出发,并据此作出理财决策。理财习惯是有区域特点的,中国地域广泛,不同区域间存在收入差距和观念差别,理财市场情况和案例难免有差异。而现实的案例处在现在的市场背景下,未来市场的学生就业肯定更多地与现在有关,从现实中获得的感悟无疑更具有实证性和可靠性。

二、现实案例教学在理财规划课程中的实施

1.案例教学的准备。该阶段包含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的准备主要有:结合上课内容及教学目的选择好案例,将客户资料仿真化,通过设计市场调查、仿真规划、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结合真实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胜任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一线理财服务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学生准备主要包括熟悉并记住案例的主要内容,确定并列举出本案例分析所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等。

2.明确案例角色要求。案例角色要求首先是对客户风险偏好调查及客户资料的收集。小组成员实地操作,以问卷或拜访方式进行风险偏好的调查并收集客户资料。其次,学生必须了解理财产品及其风险和收益等个人理财的基础知识,否则无从对客户进行理财分析和建议。通过明确案例角色要求,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并以学习目标为基准,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目的。

3.案例实际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设计不同的情境,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以学会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与客户沟通的技巧,从而提升沟通技能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引导出个人理财的目标、内容、步骤。在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进行理财规划时,引入个人理财的相关理论知识,根据不同偏好的客户提出初步的理财分析和理财建议,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4.小组讨论。一般要求学生按照每组4~6人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内围绕论题逐一展开讨论,针对每一问题形成该小组的基本观点,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学生讨论,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理财规划分析报告,在报告中提出自己的理财设计方案。

5.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可给每组10~20分钟的时间,由每组推举一名代表作课堂发言,阐述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小组理财方案,然后其他学生小组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案例,阐明自己的看法、分析及理财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反应和表现。

6.案例总结阶段,教师是总发言人,讨论结束后,教师一般都要做简短的总结。总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如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争论气氛是否热烈、分析与讨论问题是否深入透彻等;二是对案例本身的讨论总结,还可以针对理财方案的优劣作一个评讲,将所讲的内容与理论结合起来,使枯燥无味的课堂讲授重新具有活力。

7.理财案例教学的成绩评定。对学生案例分析的成绩评定可以占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的50%。成绩评定由课堂表现和案例作业两部分组成,案例讨论表现50分,由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以及讨论参与程度等因素来确定。要求学生参加群体评估,每小组就案例教学的学习情况作出小结,首先由学生相互评分,然后是小组之间相互评分,最后是教师评分。学生按照评价标准,既作自我评价,又评价他人。案例作业是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案例分析书面作业和总结的情况来打分。

三、体会与思考

1.在理财规划课程教学中应大力推广现实案例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对现实观察、感受、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对理财的敏感、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现实,不但自己要经常以现实作为教学内容的范例,还要将讨论的情况计入成绩考核。培养学生对理财规划的兴趣、素养,使学生能主动地观察思考,应当作为教学的基本目的。

2.现实案例教学可以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一个假定的实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学生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前提下,在“做中学,学中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之,把在“做”中学到的个人理财理论与方法再应用于经济社会的理财实践。现实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提高一个金融专业的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缩短培养合格金融人才所需的社会成本。

3.建立过程反馈系统。正如确保产品质量的最好方法是防患于未然一样,确保案例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过程反馈系统,这样做有利于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沟通,学生可以对现实案例教学过程的提高不断地提出意见,教师及时进行一些微调,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金融学;理财素质;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6-0064-03

理财行业正在国内悄然兴起,而相关部门陆续推出理财规划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说明我国理财技能人才比较匮乏。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下,金融学的教学应该进行全面改革,超越“让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和基础理论”的基本要求层面,兼顾学生理财素质拓展。

一、商科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商科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商科教育是介于经济学理论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之间的一个特殊学科。从国际商科教育的重要载体――商学院来看,其人才培养模式被认为是一种职业性学位模式,区别于经济学院的学术性培养模式。以金融学课程为例,经济学院培养模式重在讲解货币、信用、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职能与作用机理,而商学院模式则主要从微观个体的角度研究金融与金融体系,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与投资者的行为选择。国内商科专业金融学课程通常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普遍采用经济学院教学模式,因此,强调理财素质拓展是实现金融学商科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2.有利于高等学校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金融学教学强调理财素质的拓展,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和现实性,令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及时关注金融市场的运行实际,引发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可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启迪学生突破传统的分析范式,增强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效率,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

3.有利于提升理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科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点教学,远不能提升到学术性研讨的层面,但围绕知识点的讲解进行有效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基于应用经济学分支的特点,以往的金融学教学一直强调“新闻解读”,即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时事新闻来讲解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够结合理财素质拓展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则学生对培养理财意识和技能的兴趣将可能比以往有所增进,进而更加主动地去了解理财市场,学习金融理论,这终将有助于理论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金融学课程理财教育的内容模块设置

强调理财素质拓展,并不需要改变金融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原有性质和基本教学要求,而是在原来基础上开展理财教育,使教学目标体系更为丰富。因此,在教学内容模块的设置上并不需要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须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相关的理财教育模块,以便于在教学中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讲授,使金融学课程理财教育具有可行性。

1.理财产品模块。金融学课程的基本范畴包含货币、信用、利息、利率、外汇、金融市场等方面,对这些概念的讲解通常可以联系到理财市场的相关产品,因此,金融学范畴体系可以成为理财素质拓展的首要模块。比如,在讲解到货币的内涵及形式时,可以结合现金、活期存款、信用卡、定期存款、有价证券、外汇、黄金等多种货币形式对不同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特征进行描述;在讲解到货币的职能时,可以结合价值储藏职能和实际物价情况讲解理财产品的保值特点,或结合交易媒介职能讲解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等等,由此可以教育学生在理财实践中进行正确的资产选择以实现资产保值或财务安全的技巧。值得强调的是,“理财产品”并非只局限于个人的投资理财产品,比如商业信用涉及到企业之间的借贷及由此产生的票据等企业理财产品,这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重要的知识点;也并非只局限于国内的理财产品,比如外汇的多种形式及其价值变化,尤其需要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要多予关注,这些内容需要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选择地讲授。同时,考虑到金融学基本范畴的基础性,“理财产品”亦不能成为教学的主要线索,只能配合基本知识点的讲解穿行。

2.理财市场主体模块。金融市场上通常有资金供求者、监管者、中介机构等主体,每类主体都有不同职能,因此,金融机构的相关教学内容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财教育模块――理财市场主体。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外资金融机构都有各自的职能,每类主体相关职能与理财的关系则可重点加以介绍。比如,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会对国债等理财产品供求产生影响,黄金和外汇的占款可能影响到黄金和外汇理财产品的价格等。商业银行是一类很重要的金融机构,其负债业务的开展直接形成了理财产品的供给,而资产业务部分表现为对某些理财产品的需求,中间业务又主要表现为一些理财服务的供给。只有对理财市场主体的业务与职能进行分析,才可以准确把握主体行为对理财市场的影响。

3.理财市场运行机制模块。理财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是中央银行对银根及相关金融主体行为的控制与监管,以及由此引发宏观面货币供求对比状况,它对应于金融学课程中货币创造与宏观均衡、金融监管等内容。在对货币创造、宏观均衡及金融监管等内容进行讲解时,应系统地向学生展示理财市场的核心运行机制及重要的理财环境。以货币供给面的运行机理(货币创造机制)为出发点,可以拓展到理财市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货币因素的收缩或扩张原理,以及由此引发的物价水平、宏观经济均衡的变化,进而较好地解释理财市场运行的大环境;从货币需求的角度来看,企业、个人、政府等相关主体的行为皆因目标诉求差异而对货币需求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从宏观至微观的货币需求层次可以依照货币需求理论的演进发展来进行清晰的展示;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调控,但调控的对象和环境,尤其是调控政策的深层次影响是人们判断理财市场走向的重要参考。此外,金融监管、金融危机、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或多或少地反映理财市场的运行与发展规律。

理财产品的选择决策是理财活动的核心,但正确的规划与选择以对产品属性特征、产品供求主体行为特征、产品供求市场运行环境等实际问题的准确把握为前提。如果能就以上三个模块向学生讲授理财的金融学基础,将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培养相关的理财技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深刻掌握金融学基础概念与理

论,并能付诸应用。

三、金融学理财素质拓展的多种教学方式应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面面俱到且深入细致的讲授固然可以体现一个教师的能力,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并非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理财素质拓展,强化了金融学课程的应用性色彩,因此,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也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刻地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1.案例分析方式。案例教学是学生在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人特定事件现场进行分析。学生在案例分析中,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对基本知识的了解。美国一流商学院中,具有示范性效应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的比重高达80%,而以金融学为优势专业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比例也分别达到35%和30%。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是:(1)选取某一经典的金融事件(如次贷危机)、具有代表性的理财市场主体(如美林证券)的发展历程,或是不同类型理财者理财方案的制定背景等案例材料;(2)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问题的看法;(3)让各组或个别学生分别阐述其观点或解决方案并继而集体讨论,相互质询,集思广益,形成初步的结论;(4)对讨论的过程进行总结,侧重点评学生的思考方式、表达及方案的合理性。

2.专题研讨方式。专题研讨指的是对某个热点问题或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进行专门的研讨,以使学生对问题的了解或内容的掌握更加系统和成熟,实现各部分基本知识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的目的。专题研讨的形式可以分为教师主导的讲座或报告会和以学生为主导的专题汇报。教师主导的讲座或报告会是国外商学院常用的方式,通常由教师在其研究领域内选取某一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接受质询或答疑。金融学课程中适用于专题讲座的内容很多,典型的如电子货币的发展问题。电子货币的兴盛对理财产品的形式和职能产生的影响,对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等理财市场主体的职能产生的冲击;对货币创造的机制、货币供求原理和货币政策的效应等理财市场运行机制进行的改变,等等。而在原来金融学的教学中,这些内容都零散地分布于各个章节中,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归纳并以专题的方式进行讲授并对学生答疑。学生的专题汇报可以体现在热点问题的分析上,如人民币的升值对理财的影响等现实热点问题。教师可在每节课指定热点汇报主题,让指定的学生小组在课前查阅资料,讨论汇总,利用少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汇报。

3.模拟实验方式。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落实,模拟实验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引进了金融学的课程教学中。模拟实验即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或模拟软件实现对实际问题的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增强实践认知,培养学习兴趣,进行独立思考和决策,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西南财经大学等著名高校的金融学课程都已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开出了一些模拟实验课,成为其他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榜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发或引进利率期限结构、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模型等理财市场运行机制模型的模拟程序,也可以引进银行业务模拟软件、外汇投资模拟软件、证券投资模拟软件等模拟系统,开设6~9个课时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学习,对理财市场的构成、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外汇与证券投资程序等实践问题有直观的认知。

4.网络互动方式。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启发等双向交流外,还可以积极开辟课堂之外的其他沟通渠道,较为实用和有效的方式便是网络互动。教师可在学校的网站开通课程网页或者注册专门的博客、邮箱,甚至是建立相关的聊天群组或论坛板块,构建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互动。网页、公共邮箱的使用,有利于教师相关的案例、参考文献和课外读物,促进学习资料的传阅;聊天群组或论坛板块的使用,有利于进行学习经验与心得的交流,疑难问题的讨论与解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为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此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选修的金融学课程,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专业教学的兼顾,因而网络互动就成了教师围绕专业差异而组织教学的重要补充途径。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网络互动将变成教学的重要实现形式。

四、金融学理财素质拓展的综合考核方式创新

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考核的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创新调整,不能采用单一的笔试形式。根据理财素质拓展的要求,除了通过笔试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外,还应该综合采用一些创新方式对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能力进行合理的考核,既检验教学效果,又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平时的理财素质拓展学习中。

1.专业差异考核。因材施教,术有专攻,这在金融学课程理财素质拓展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方面已经有所体现,因此,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的重点开展专业差异考核显得非常必要。根据专业差别分别设置一定的考核重点内容,比如,金融学专业侧重考察理财市场运行机制;国际贸易专业侧重考察基础的国际金融知识;工商管理类专业侧重考察微观个体的融资与投资市场等。这种考核差异的实现既可体现在笔试试卷中设置针对不同专业的题目,也可体现在以下其他考核环节上。

2.专题分析报告。考虑到金融学理论的基础性以及本科教育的知识点教学特点,采用课程论文方式进行考核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学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还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不可能且没必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相反,以专题分析报告的形式则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理财领域的热点问题提出若干个选题,让学生自选题目并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理财实践问题。专题分析报告的成绩以一定的权重计人考试成绩总评。

3.案例分析文本。案例分析在课程教学中屡次采用后,学生已经对案例分析的基本流程有一定的认识。在金融学课程理财教育模块成功设置的基础上,围绕课程应用性的特点设计编写相应的理财案例,让学生利用理论知识以及案例分析经验进行分析,写成文本,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项目。案例分析文本的优点在于针对专业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金融学专业学生可做个人理财规划案例,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可做外汇理财规划案例,而工商管理类学生可以做企业投融资理财规划案例等。

篇3

【关键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同时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一批能将扎实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学校应依据学校的定位和社会需要来制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份量很大,但学生在大量掌握财务管理理论、方法,从容应付校内、校外各种考试的同时,往往并不真正具备合理组织财务活动、客观地分析评价企业经济状况和财务状况的能力。本文认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环节薄弱,基本流于形式

虽然目前高校均以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实际上并未能充分围绕实际需求建立课程体系,没有真正地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的角度去考虑。已建立的课程体系往往并不能有效与企事业所需岗位相衔接,这尤其表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目前高等院校开设的实践教学活动一般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但基本流于形式。

校内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首先,大多数高校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还是不够重视、投入不足,虽然大多设有会计实验室,但很少设有专供财务管理专业使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其次,实践环节安排的课时明显不足。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没有专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只能和会计专业的学生共用一个会计实验室,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使得原有的会计实验室更加难以满足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时间上更是捉襟见肘,安排的实训学时数都非常有限。比如本科财务管理的学生在三个学期重点学习基础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共160个学时的专业理论知识,只有在中级财务管理课后有大体上两周20学时的实训。靠这么短的时间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效果可想而知。再者,就是短短的20学时的财务管理实训课程,学校所购买、使用的财务管理实训软件,也很不成熟。也就是在电脑上,虚拟两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将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序方法进行模拟仿真,类似于做大练习,计算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学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和提升综合运用财务指标、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能力,更谈不上如何合理地去组织资金运动,正确地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在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中,财务管理专业一般都安排了低年级学生三周的校外生产实习计划,要求学生通过到企业的实习,熟悉财务管理的流程、体系设置,对企业财务管理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然而这种校外生产实习往往流于形式,成效并不大。因为很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机构设置并不独立,而是合二为一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的往往是会计核算的内容,而且是只让看,不让做。财务管理专业的生产实习变成了看凭证、看账簿、看报表,根本没有接触财务管理的相关实质内容;另外有些企业担心泄漏商业秘密,不愿接收外来实习的学生,即使接收也不愿过多透露公司财务管理的相关信息,实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有学生出于自身原因,离开了老师的直接监督,并没有下企业实习,而是开一虚假实习证明应付了事。校外的一些实习基地,基本上是为了达标、应付检查而签署实习协议,很少启用甚至没有启用,流于形式。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大多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并没有在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亲身经历。虽然具备较丰富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课堂授课能把枯燥、高深的理论讲解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相当精彩。课下也考了很多职业资格证书,但并不具备实践经验的丰厚功底,实践技能仍然匮乏短缺,因此,其结果只能是――口吐莲花,纸上谈兵。其次,目前高校中专职实验教师数量短缺,也是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环节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队伍中不超过5%的实验教师配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虽然近年来财经类专业院校在学生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育形式等诸多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刻意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教学合作,很多教学团队的成员由高校内部不同专业的教师、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专家组成,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借鉴过来,指导、修正学校的理论教学。但实际上校外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往往都是挂名,很少或是基本没有参与学校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无法把财务管理实践中的先进理念传授给学生,培养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也就无从谈起。

二、财务管理应用型教学模式探讨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如何把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如何将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转化成能力,让毕业学生能更好地和企业衔接,尽快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是财务管理教学中面临的迫切问题。实践证明: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上起着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内建立模拟财务管理实验室

高等院校的实践环节不能过于依赖校外实习,而应更多地采用模拟实践的方法。因此,在校内建立模拟财务管理实验室是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当务之急。

首先,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跟进安排校内实训,并从实训时间、课时上予以保障。

其次,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从而为高技能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认识熟悉财务管理软件的各类功能和基本操作,通过财务管理实际案例的剖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模拟实训将在理论课中学过的各种数学模型利用Excel所提供的各种工具转换成计算机模型,并自动进行财务决策。实现财务管理决策的自动化和无纸化,为学生就业后很快适应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及考试

依据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理财规划师和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财务管理岗位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将筹资管理、短期资产管理、证券投资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财务预测管理、财务分析等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最终要走向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正规、有序的职业培训,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而且为学生考取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理财规划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堂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

一个企业案例的成功分析,远比枯燥的理论教学更吸引学生,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案例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其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财务管理实际案例的深层剖析,不仅使学生能够贯彻财务管理的理财思维,而且还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手段,学会有关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各教学阶段的教学要求,根据财务管理案例反映理财实际活动的复杂程度,结合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合理确定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学时。安排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进度与课堂理论教学进度,从时间和内容上保持一致。

案例教学固然很重要,有许多优点,多数学生也比较喜欢案例教学,然而案例教学并不能取论教学,教师应该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穿插相关财务管理案例, 最好是精选现实企业财务管理案例为典型实例,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真正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四)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讲授教学,学生被动地听,学习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考虑让学生唱主角。教师选用合适的案例、带领学生提前做好讨论前的知识储备、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案例、并做好讨论后的归纳总结,鼓励学生广开思路,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允许并提倡他们做出与设定答案不同的结论。

(五)有效落实校外实践活动

篇4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 应用型本科 财务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2008年末,广东省常住总人口为9544万人 ,但外来流动人口可达常住人口一倍以上,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早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发展起来的世界级制造基地之一,这里汇集了大量的企业,吸引和容纳了至少两倍于当地常住人口的劳动力。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现有34所独立本科院校,主要就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珠三角地区的人才需求。这些独立本科院校大部分都是民办学院,因此,文科类专业在学校专业设置中比较突出,基本上每一个学校都有会计系或经济管理系。因此,本文希望针对这一客观情况,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为例,对专业设置做些探究。

一、珠三角地区独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受校本部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数隶属会计学院

珠三角独立院校其实和全国各地的一样,都是某个公立大学的二级学院,其办学理念基本传承母体模式,从办学定位和教育层次来看,本来是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直到今天,无论师资、无论学科建设、无论培养目标定位,还是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办学体系和办学理念。

所以,财务管理专业长期隶属于会计学院,没有形成特色专业的的师资、课程和实训等一系列的培养程序。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以下简称增城学院)也是如此,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会计课程设置的补充,暂时还没有做到按特色专业建设来规划。

2.财务管理专业骨干教师相对缺乏

大多数地方高校教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专业出身,多数是会计专业,审计专业、金融专业等,这也间接导致了目前财务管理自身的专业体系性较差。另外,应用型本科教育,本来需要双师型师资,但由于教育评估体系还是由教育部的理论专家制定,所以,在应用型大学也是按照传统本科院校的考核要求在确定师资,这样就导致有财务管理经验的老师由于待遇等诸多问题而没法进入到师资队伍中来,因此是师资结构不能按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需求来调整。

3.课程设置和会计专业雷同

笔者认为很多全国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从构架完全是会计专业的简单改版。表现为财务管理专业没有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而会计专业没有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课程设置过于雷同。其结果是,企业在选择两个专业的毕业生时会更倾向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影响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增城学院甚至出现会计教研室和财管教研室课程混上的局面,当然这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资源,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建设还任重道远。

4.理论课程设置的专干课程单薄

在理论课程设置中,珠三角地区独立院校的主干课程并不能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部的财务管理专业评估中要求有8门以上的主干专业课,笔者认为这8门主干专业课程应该是学科基础课中的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较多,从财务管理原理到中级财务管理再到高级财务管理,部分高校尽管设置的课程名称不完全一样,但也并未跳出这个框架。这个框架并不能完全像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那样界限分明,交叉重复的现象使得这个框架没有固定和统一的认识。

5.实践课程设置停留于想象

在应用型目标培养之下,实践课程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数珠三角独立院校的实践课程设置始终在会计学专业框架之下,即使有实习基地,也并不能真正实现财务管理的实训,我国现实中的企业是不可能做到接待大量学生进入企业的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的,比如融资项目、投资项目等。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就是诸如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即使有些证券模拟实验也变成个人理财实验。而不是基于为工商企业,金融企业等的企业理财。

增城学院目前的会计模拟实训室也还处在建设之中,除了几张所谓的实习桌椅,场景教学的气氛,模拟实训的程序及制度,相关实训软件,都还在建设之中,财务管理更不用说,没有ERP沙盘,没有计算机财务管理,没有税务仿真教学的系统等等,校外基地更是只局限于事务所实习,那基本上是在上班年,事务所忙时,给他们输入廉价帮手而已。

6.盲目借鉴国外课程设

在无法建立自身完善的专业体系的情况下,一些独立学院出现了照搬发达国家财务管理专业情况的声音。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非常成熟,其设置课程的特点之一是特别注重金融知识的课程设置,比如金融市场、基金、衍生市场、衍生证券等,这是和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相关的。尽管我们说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金融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个是有前提的,必须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经济状况以及企业状况,尤其珠三角地区的独立本科院校在人才定位上必须以服务珠三角经济建设为主,如果完全照搬美国的课程设置重点似乎是不合时宜的。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贯彻“宽基础、精技能”的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计专业的技术性更强一些,财务管理专业的原则性更强一些,因此课程的设置应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该类专业人才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以“宽基础,精技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2.结合地方实际需要突出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践课程体系是实现“精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情况,多接触实际理财业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快地融人财务管理人员角色。

另外,学院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中的财务主管做学院客座教授,把一部分有实际经验的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纳入到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育和市场相结合。

3.正确划分各门课程的界线和内容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相互之间有交叉、融合是很正常的,应尽量减少内容的重复,建设合理的课程结构。这个方面就要求教研室要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内在要求来设立,把行政职能需要放在其次的地位。

4.合理借鉴国外财务管理课程设置

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相对成熟,在适合我国企业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情况下,在宽基础中更多的设置与金融市场相关的知识课群,为更多的珠三角地方企业走向外部财务管理培养人才。

5.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管理环节,一切的企业管理行为最后都资本化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员面临着复杂的社会、企业、法律法规等环境,他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个企业竞争机密,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就非常重要了。

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当前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绝大部分都是突出文科教育,主要也是从教育成本和市场需要来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的。笔者通过对珠三角的社会调查,结合增城学院的实际情况,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整个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群,学科必修课群,专业必修课群和专业选修课群。

(1)公共课程群

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公共课程群和其他专业没有太大的差异,包括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一定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

(2)学科必修课群

主要是为后续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拓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主要设置管理学原理、经济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税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原理等。

(3)学科选修课

进一步拓宽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并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选修与财务管理专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设置中级财务会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公共关系学、资信评估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

(4)专业必修课

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原则、实务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运作规律。主要设置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学、财务分析、成本管理、投资学、金融工程、国际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

(5)专业选修课

这一系列课程要适应环境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个体兴趣、社会需求差异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程度设置,要有助于拓展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内的才能。主要设置税务筹划、证券投资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公司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理论专题、审计学、项目管理、项目评估、金融机构和衍生市场、财务风险管理、财务软件、运筹学、财务管理专业英语等。

在这些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专业理论课程中最主干的课程体系从纵向和横向两条线设置。课程设置相互联系又不重复,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培养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的较宽泛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体现财务管理从一般内容到拓展内容的运行规律。

2.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大最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和社会实践,调动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财务管理情境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实践教学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应本着学生本科学习四年期间,财务专业实践教学不断线的原则,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运作,经济法律事务模拟,证券期货投资模拟,项目投资融资模拟,公司治理与控制模拟,收购兼并及上市融资等资本运作模拟,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模拟,资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模拟,税务筹划模拟,个人理财规划模拟等,还应包括企业会计核算模拟,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模拟等相关试验课程。

笔者结合增城学院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珠三角当前的财务管理需要,在走访了大量企业并与实践中的财务专家座谈后,认为,可以把以上课程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实验。针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在相关课程中即可完成。如资金需求量预测、资本结构决策、投资项目NPV指标分析、存货经济批量决策、信用政策的选择和确定、全面预算编制、财务分析等。

第二,综合实验室模拟实验。将财务管理与金融学和会计学知识融合,如证券模拟实验、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企业融资决策综合分析、企业预警系统模拟实验等。

第三,综合应用实验。在综合应用实验中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财务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二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三是实训基地实验。

在综合应用实验中我们强调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和专业教师应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在这种创业模拟大赛中将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创业中,这是一种很好的实验手段,尤其是大赛的评判往往是企业实际的高层管理人员。这对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和团队之间的竞争精神是很有利的。

实训基地实验也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参与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并真正了解企业重大的筹资、投资决策的案例,这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目前,我们主要通过老师和学生的社会资源来做这方面的努力,但要落到实处,还是很困难的,因为财务管理是一个非对外报告的企业商业秘密,要进行实习,还是只能依赖模拟系统的开发,这样既方便教学管理也不停留于表面形式。

参考文献:

[1]于天野.略谈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农业会计,2009(1):28―29.

篇5

1、应用型(Adaptability)。立足学校工科背景,要求会计学专业学生具备工程理念,不仅要精于会计实务,而且要精通外语,要熟悉国际惯例。毕业生经过一段不长的实践,能胜任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能满足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要。2、适应型(Applicability)。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会计实践,学生就很难准确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会计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行合一,双核协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3、高级型(Advanced)。着力打造“卓越会计师”人才所需的“自然人身心素质”、“社会人综合素质”、“职业人道德素质”、“会计人专业素质”和“职场人可持续发展素质”五个方面素质有机地加以融合,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4、个性化(Persionality)。立足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能很快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学会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现实,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决新的问题。具备了上述专业功底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自然就有了将来成为会计职业界的高素质人才的潜质。在四年本科教育中针对每个同学不同兴趣爱好提供三个可选择的专业方向,为学生塑造自我、发展个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培养的毕业生既能潜心从小事做起,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又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为将自身打造成卓越会计师有意识地努力和准备,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直至到达金字塔塔尖,成为会计职业界的佼佼者。

以学科竞赛为平台,打造卓越会计师

(一)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化和丰富会计学专业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爱好、特长参加各类能够应用到会计学专业知识的各类竞赛,如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全国、省、市举办的挑战杯竞赛(该竞赛要求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大学生创业(ERP模拟)大赛、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该竞赛要求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全国商科财务管理技能竞赛、宁波市教育局理财规划大赛等竞赛。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竞赛为个性、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二)在校内开展《寻找明日“CFO”———财务案例分析大赛》,大赛聘请企业评委,为学校与用人单位搭建一个零距离有效接触平台“寻找明日CFO———大学生财务案例分析大赛”通过有效设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下探讨相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并在评审团前汇报演示,通过大赛的竞争形式构建一个检验会计学专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平台,公平地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及有效检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整体专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搭建一个用人单位与高校零距离交流接触的平台,通过大赛平台建立教师与企业财务人员、教师与学生、企业财务人员与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有效渠道。竞赛评委由宁波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部分教师和与学院有着紧密合作关系的宁波市知名企业的高级财务主管和财务总监担任。比赛内容包括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下探讨相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并在评审团前汇报演示。比赛分为初赛及总决赛共两轮选拔,比赛中表现优秀的选手将可以直接获得下半年10月份的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大赛参赛资格同时获得合作企业实习机会。我校自己举办的该竞赛为在校会计学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和与企业深入接触的机会,通过这样一个形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做为一个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为企业提供一个了解我校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素质的机会,打响宁波工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品牌。通过这个比赛将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实务,让他们有机会把自己放在一个财务总监的位置上切身地去感受和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并且向评委展示:团队合作能力;陈述、表达观点能力及应变能力;多角度观察问题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在教学计划中开设“创新实践专题”专业必修课,同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学改革为了让所有会计学专业学生了解不同的学科竞赛及其特点,我们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创新实践专题”专业必修课,要求所有学生参加该课程的学习,课程学分1.5学分,分两学期连续进行,每位学生必须参加至少两个学科竞赛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任务。通过“创新实践专题”课程,我们安排相应的竞赛辅导老师、企业专家给学生们介绍适合会计学专业学生参加的竞赛项目内容、特点,并且针对不同的竞赛项目开展辅导。针对各类竞赛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竞赛仿真企业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部分专业课中展开不同形式的课程教学改革:1、应用任务驱动法,在完成任务情境中主动学习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以任务为导向,按“讲”来制作教师教案。管理会计课程“每一讲”都根据该讲的重点和难点事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本,在预习中思考问题,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点津的每一讲还设计有课后思考、课后积累。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生由原有的被动接受的认知方式向主动发现的认知方式转变。在财务分析课程中带着分析任务阅读公司年报,带着写作任务查阅参考文献。2、探索“合作性学习”模式,保障案例教学效果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积极寻求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尝试通过合作性学习方式保证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是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性学习”方式将有效保证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效果,在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过程组织中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计划;合理确定分组原则与分工操作规程;明确教师职责;设置详细的考核与评价方案,发挥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积极性,使学生在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实践。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敢于探索、百折不挠、宽容大度、团结合作、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增强自信与团队观念;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相互合作与沟通的能力,这是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和探索的方向。3、引入“CDIO”模式,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在财务分析课程中,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课程教学中:一是设计两个具体教学目标:会写财务分析报告,会制作分析图表;二是组织学习小组,案例学习。每两人一组,选择一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三是安排每组练习写10篇不同专题的财务分析报告;四是报告上墙展示,学生互相观摩评价;五是课堂和课后讨论;六是做好课程总结。教学改革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同学们普遍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讲课有启发性,有深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很实用,学到了他们想要了解的知识。4、改革成绩评定方法,重视过程考核与个性展示授课教师借鉴美国大学对学生成绩评定的科学方式,打破传统的学生成绩分为平时30%或40%,期末70%-60%,大胆在《FundamentalAccounting》双语课程中引入5个20%,即学生成绩由4次平时测试和1次课堂讨论成绩组成,由于大胆改革成绩评定方法,重视过程考核与个性展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双语课的学习兴趣。5、邀请“财务总监”进课堂,搭建理论与实际零距离平台聘请多位企业财务总监为学院特聘教授,我们开设的管理咨询课程、会计专题等课程都请企业财务总监就企业实务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拟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思考、宁波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与计分标准、企业内控流程测试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学习,使我们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实务很好的对接,同时,通过与企业财务总监的直接接触可更清楚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需求,可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四)积极尝试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开拓学生视野为了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我校与法国鲁昂商学院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我们邀请法国鲁昂商学院MBA学生与会计学专业学生一起到宁波民营企业进行共同调研,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法国鲁昂商学院培养的MBA学生强调国际化,要求所有MBA学生经过1年学习后,要分别到3个法国以外的国家深入到当地企业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针对当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我校经管学院会计学专业通过选拔选出多名拥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都较好的学生参与到2011年5月9日-5月13日的中法学生产学研合作项目中,本次产学研合作项目总共分成7个小组,其中两个小组是由5名法国学生、2名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1名我校曾经到过法国鲁昂商学院参与他们商学院毕业论文答辩的老师,组成团队一起深入到企业4天参观企业的生产线、职能管理部门、库房等企业现场并且与企业代表进行充分接触、沟通,了解企业需求,解决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该项活动由于具有创新性,我省知名媒体“钱江晚报”5月12日第三版以“宁波本土企业首迎洋实习生”为题进行了全面报道,引起较好反响。通过中法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开拓了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视野,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与外国学生的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从外国学生身上学到了快速搜集、整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面企业高层管理者,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深入交流使得我们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五)积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会计学专业知识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作为专业知识的教学,有必要把科学研究的因素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不断地掌握方法、探索真理、创造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学生科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课堂中的理论教学起着促进作用。为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计学专业教师积极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倡导学生自学、教师精讲,鼓励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与创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善于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补充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学术问题和最新动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并把尚待钻研探讨的问题指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在教学中,揭示会计学理论认识的发展过程,追踪会计学学科领域学者研究的思路,继承和发扬学者们的研究精神,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和工作方法,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会计学专业在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方面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会计学专业多位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会计学专业知识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并指导学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另一方面,会计学专业学生通过专业教师指导积极参与专门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而设立的浙江省新苗计划、宁波市“杰杰”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通过引导、支持学生从事科研项目研究,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