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前景

篇1

编导专业的产生式随着大众传媒的多样化发展而来的,从最初的广播媒体到电视媒体。就职业界定而言,编导专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里面,它不同于一般纸媒的编辑,也不同于导演、制片的。

因为编导工作室贯穿于整个节目制作始终的,对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有效的掌控和把握,所以编导更像是一个传媒领域的全才,是广播电视等传媒领域非常重要的人才。

学习编导专业,设计的具体学科是比较多的,但统属于文科范畴,当然也需要考生有很好的公共学科基础,和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以及美学修养。所以说,编导专业对个人的修养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一般来讲,编导考生最理想的就业单位还是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根据各自的主攻专业不同,我们可以从事编辑、导播、记者、编排等等工作。媒体工作和一般的工作相比,稍微辛苦一些,但是这个职业也更光鲜亮丽,接触的各种高档人脉比较多,收入也会高出不少。

说到底,编导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宽泛的,在专业学习中,我们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专业领域的全才也可以就专业中某一项成为一个高端人才。无论哪一样,都可以有很好的职业前景。在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很多编导专业的同学在学习编导之前就是奔着进电视台的目的去的。其实很多电台也很有发展,现在随着汽车的普及,电台作为车载传媒最有效的媒体,已经越来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创意和敬业精神的话,电台也一个不错的选择。

纵观近几年的艺术高考,编导专业成为继表演专业、美术专业之后又一热门专业。由于各高校在选拔编导人才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可塑性,进入高校后,编导类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社会事务分析分辨能力、民俗风情把握能力等各方面都会有大幅提高,因此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编导岗位需求,就业形势看好。

位于中国传媒大学校内的艺考机构中艺纵横已经有14年的办学历史,其编导艺考专业在全国艺考机构中,最早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编导艺考教材《影视专业高考完全攻略》,被全国100多家培训机构指定为培训教材。根据媒体报道,中艺纵横已经成功培养了3000名编导艺考学员,这些学员绝大多数考入编导类重点高校,毕业后在主流媒体或者事业单位从事传媒和宣传工作。

篇2

官方数据显示,1980年前,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女生一直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女生第一次突破三分之一是在1988年,当年本专科女大学生共有68.94万,占到了33.4%。而2007级是女性在招生数上实现逆转的年级,女生比重由上一年的49%跃升至52.9%,首次超过一半。2007年的所有在校生中,女生也由48%升至49.1%。

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的6076612名本专科新生中,女生有3321962人,约占54.7%。从在校生来看,20210249人中有10076592名女生,占比超过49.85%,距离“半壁江山”仅有一步之遥。

在这样的增速下,中国大学校园“男多女少”的传统局面已经改变。

各大名校追捧自主招生疯抢生源

据统计,目前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年已经有80所,并有逐年递增的态势,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生走上自主招生行列,而自主招生也将成为每个高考生心中的一个目标。

高校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人才的评价标准以两大大方向为主。

其一是学生所在的中学评价,即是否是重点学校。通常参加这些高校自主招生的学生主要集中在重点中学,属于普通中学学生的机会不多,这是现在的客观现实。自主招生高校对学生所在中学的要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有的高校实行学校推荐制或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目前这些高校只把推荐名额给一些好的中学;二是有的高校对申请者实行筛选,会对学校层次和学生成绩排名提出建议要求。

其二,在自主招生体系里,学习成绩仍然占首要位置。各高校会以学生的排名来看他的学习能力是否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高校在自主招生时,通常会要求学生提供中学平时成绩,包括高一、高二重要考试的成绩,还有学生在这个班级或者整个年级里的排名。

从这两大方面可以看出,高校在自主选拔人才方面还是以成绩为主要考核目标,学生是否在一所重点中学也就意味着学生是否拥有这块“敲门砖”。

准备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确切来说应该从迈入中学开始就打好基础,将每次大考认真对待,才能为接下来的自主招生赢得决胜权。

北邮等11高校结“高科”联盟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11所“211”工程院校联合成立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目前除哈尔滨工程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余高校均为教育部直属。

“北京高科”联盟各校虽然行业特色鲜明,但往往单科优胜,交叉学科建设发展受限,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很大。11所高校结盟后,学科将涵盖电子信息、网络与通信、铁路公路交通、新型材料、冶金、化工、电力、地质、矿业、石油、林业、造船业、核工业等重要工程领域。各校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国际合作、校园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

今年春季学期盟校间就开始学分互认,盟校学生还将有跨校选课、相互访学的机会。目前,各校的教务、研究生、学生工作等部门已开始对接。

复旦大学筹建本科生院

目前,复旦大学正在筹建本科生院,以改进本科培养的体制机制。全新的复旦本科生院将全面负责本科生的培养事务,包括招生与就业、教学培养与管理、学生社团、住宿等各方面工作。同时,这一新的管理体制将着力推进复旦特色的书院制度和书院文化,形成辅导员、导师、学生自治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使通识教育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复旦大学同时在推进小班化、研讨型教学。将来,教学班规模在30人以下的课程会占到复旦大学全年开课总量的50%以上。去年该校复旦学院已经在部分书院施行新的试点,新的试点书院增强了导师的指导力量。通常复旦学院是按照1∶40配备导师,而试点书院则是按照1∶8的比例来配备导师,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指导。

此外,复旦大学还健全了学生学业预警体系,建立了对学习成绩达不到学校要求的学生的退学标准,此举旨在完善教学管理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和干预机制。

最热门的5大艺术专业

1.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播音主持艺术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随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播音主持人职业将成为未来就业领域的热点和亮点。

考试内容:自我介绍、自备稿件朗诵、即兴评述、主持小栏目、才艺展示。身高要求男生一般170cm以上,女生一般160cm以上;嗓音条件好,普通话发音标准,形象气质俱佳。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主要是指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此专业应用广泛,就业前景宽泛。

考试内容:故事写作、影视作品评论及分析、文艺常识、才艺展示。要求具有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感知能力。

3. 表演专业。影视表演主要是培养电视、电影、话剧、节目主持人、音乐剧及广告演员等。

考试内容:声乐(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均可)、形体、台词、表演。身高要求男生一般175cm以上,女生一般165cm以上;形象气质俱佳,有表演的欲望和天赋。

4.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主要培养熟悉先进的数字影视技术及数字影视制作生产流程的高级人才。

考试内容:综合面试、绘画、速写、才艺展示等。要求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绘画构图能力,有一定的音乐才艺及素养。

篇3

关键词:发展;前景探讨;电子技术

如今我们身处的这个信息时代,当然不能缺少信息科学与技术这方面的人才,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前景是不错的。展望未来,电子产业(包括方兴未艾的光电子专业)还将继续站在世界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一如既往的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一、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从事以下领域的研究:通信与广播电视、厘米波与毫米波技术、传感与自控、雷达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超导电子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集成电路系统的研究、微电子技术、电子离子光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显示、光电子技术和真空微电子学、传感技术与应用系统等方向。

专业基础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编程语言、英语、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

专业主干课程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数字图像处理、信息论基础等。

我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未来10年是我国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微电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扶植发展。而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无疑是国家加速结构重组进程的重要手段。现在电子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也逐步提高,邮电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就由1994年的1.10%上升到1998年的3.03%。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

麻省理工学院是世界上最早开设电子信息学专业的学校,并且一直与世界最新科技发展保持同步,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培养出了许多著名人士,例如我国搜狐的总裁张朝阳就是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我国最早开设本专业的是清华大学,并且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1999年招生34342人,占招生人数的2.24%,并且每年的招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二、本专业在国防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技术无论是在国防还是国民经济中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据我比较了解的通讯行业和信息产业来说,人们常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在通讯行业中,十几年前手机还是人们炫耀的资本,计算机还是不为人们所熟识的陌生物,但是今天,手机和计算机已越来越多地走入寻常百姓的家庭,渐渐地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期间,微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模拟电路、以及集成电路系统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十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光令人们诧异,更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希望,下一个十年会是什么样,没有任何人可以精确地做出预测,因为发展的速度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而信息产业可谓是国家鼎力支持的一个产业,几年前部委改革时就单独成立了一个信息产业部,而且信息产业部的地位一步一步地在提高,这当然不是国家行政干预的结果,而是政府积极适应市场的一种行为。国家已经预见到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而且预见到信息产业在未来经济地位中重要作用,所以国家积极调整政策,以顺应这种发展的趋势。国家对信息产业的大力扶持可以说就是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生的最大鼓励与帮助,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市场做大了,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多了。虽然从根本上来说是市场自发运作的结果,但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也是功不可没。对于高速发展的信息产业来说,人才可说是必不可少的剂;同样的,迅速扩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也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毕业后从事任何与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相关的工作,就业前景广阔,社会需求量大,可以成为:

通信系统设计工程师――各种有线及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电路设计工程师――各种电子电路、设备及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计算机开发人员――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软硬件开发。

信息技术已是经济发展的牵动力量,而在关系到一国生死存亡的军事领域,电子工业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现代战争越来越向高技术、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电子战已经成为杀伤敌人的一种强大手段。任何国家都不想在全球的信息战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比较有“实力”的国家,对于信息技术的投入都非常大,即便是非常“烧钱”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也不惜重金投入,以期在新时代经济及战略争夺中居于主动地位。下面我就谈谈本专业在当代军事高技术中的应用。

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招生宣传;原则建议

1 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高校之间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并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前进和发展产生重要的深远的影响。新形势下,通过招生宣传为高校争取丰富生源和争夺高素质的考生,不仅成为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就如何有效进行高校招生宣传工作进行探讨。

2 高校招生宣传的原则

按照教育部“阳光高考”的要求,高校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全面。高等学校只有通过实事求是地介绍学校的优势、特色,介绍学校所开设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就业前景等考生关注的问题,才能使家长和考生觉得真诚、公正和可信。高校招生宣传工作还应坚持以考生为本的原则,把服务于考生作为自己的宗旨。招生宣传人员要把为考生释疑解惑作为工作重点,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真实的信息保障,耐心了解考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然后依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引导他们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此外,招生宣传的对象也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确保招生宣传工作的成功率和效率。

2.1 实事求是原则

招生宣传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所以要从实际出发,有的学校在宣传时,以点带面,夸大某一方面优势甚至弄虚作假,和考生玩“数字游戏”,这是有害无益的。时间长了势必会失去考生的信任,也会给学校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和负面影响。

2.2 指导服务原则

招生宣传不仅是为了宣传高校自身、提高生源质量,更是招生工作重要环节,应增强服务意识,以考生为本,为考生服务。在招生前期担负着指导、帮助考生填报院校、专业志愿的重任,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渠道,以多种形式开展招生宣传工作。使考生和家长全面、准确地了解招生政策规定、高等学校客观情况、录取日程安排及有关录取规则等招生信息。为真正落实阳光工程,在招生工作进程中,要切实加强招生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市(县)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等学校三位一体的咨询服务体系和录取查询系统;录取期间要成立专门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做好对考生的咨询、接待工作,加强为考生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广大考生对招生工作的满意度。

2.3 讲究实效原则

招生宣传要讲究实效,要关注宣传的过程和结果,切合实际地制定有效的宣传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且的。切不可铺张浪费、贪大求全,注重宣传的时效性,若招生宣传过早,则考生和家长把自身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备考中,基本无暇关注高校的宣传信息;若招生宣传过晚,则考生填报志愿的时间已过,即使招生宣传做得再到位,也无法使考生再修正高考志愿了。所以,招生宣传的最佳时间在高考前两三个月到高考志愿填报截止,尤其是考生集中填报志愿的这几天。一句话,招生宣传时效性就是选择最佳的时间进行招生宣传。

2.4 针对性强原则

所谓的针对性原则就是在招生宣传时,高校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考生的情况做出分析,准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生源,有目的有计划地争取这部分生源,才能确保招生宣传工作的成功率和效率。普通院校在招生宣传时要对自身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准确定位,才能找准自己的生源层次和生源根据地,也才能对考生进行客观公正的指导和咨询;普通本科院校要在不同的招生宣传阶段进行不同内容形式的招生宣传,虽然填报志愿前是进行招生宣传的黄金时期,但也不能忽略其它时间段的的宣传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考生和家长心中对学校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认识;普通本科院校还要针对不同省市的考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不同省市的考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兴趣和理想,要根据各省市考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宣传策略和开展不同形式的招生宣传活动。

2.5 重点突出原则

招生宣传工作,既不能以点代面,又不能以面代点,要做好点面结合,才能准确反映出学校的水平和特色。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越来越趋于“一致”,在制定招生宣传内容时,要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特色,才能增强吸引力。

2.6 长效可持续原则

招生宣传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不断强化、不断清晰的过程,招生宣传也是如此。长期在某地区持续加强宣传会使该高校在当地考生和家长心中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和烙印。并且,从经济角度来说,宣传的时效性同招生效果成正比,同投入费用却成反比,也就是说,宣传时间越长,费用投入则越少。

3 高校招生宣传的建议及对策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目前,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已达23%,在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招生宣传工作被各个高校放到首要位置。招生宣传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考生及家长的需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要注重招生宣传策略。招生宣传总体思路策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考生及家长所需,结合高校实际,精心策划,实事求是地做好相关招生宣传材料;二是充分挖掘高校培养人才的成功典范,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策略开展招生宣传;三是探索招生宣传的有效模式,不断扩大和拓展新的宣传途径;四是加强对招生宣传人员的培训,塑造良好的人文与品牌形象。

3.1 要精心策划宣传方案

一个好的宣传策划,应该包括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体制、工作策略和经费预算等方面。具体策划过程中,要总体了解招生区域内各中学的现状和生源情况,确定招生的目标市场,认真分析各类信息,通过最佳途径最佳时间招生宣传广告,注重信息情报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工作,知己知彼,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等。

3.2 建立一支过硬的招生宣传队伍

招生宣传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招生宣传的效果。因为参与招生宣传的老师要直面对考生和家长,代表着高校的形象和喉舌。考生和家长有可能会问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但招生宣传人员回答不出、回答不当或者回答不实,不仅误导考生,还会损害高校的形象。因此,建立一支过硬的招生宣传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招生宣传人员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素质:首先,招生宣传人员必须是个“本校通”。包括全面了解和掌握本校的基本情况,如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科特色、学习生活条件、往年的招生录取情况、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去向等等;其次,招生宣传人员要有服务考生的意识。有时考生的问题很琐碎,涉及到今后进入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负责招生宣传的老师要有耐心,做到有问必答,准确把握招生宣传的内容。要通过招生宣传的内容,让考生和家长充分了解学校的历史概况、办学条件、师资状况、专业设置、在同类大学中所处的位置和水平等,以便于进行判断和选择。

3.3 精心准备宣传材料

从考生及家长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出发,树立以考生为本的思想,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这是高校招生宣传的基本出发点。结合高校实际,精心策划,实事求是地做好宣传材料。一个好的宣传策略,让考生及家长看了就能清楚高校的办学情况,便于判断和选择。而衡量一所高校,主要是看这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和水平、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学生升研和就业率等。针对这些指标,结合高校实际,精心策划招生宣传材料的编撰。编印的资料要讲究质量,精美大方,给人视觉以美的享受,让人愿意看或能够吸引人来看,这样才能增强宣传的效果,宣传资料又不能太复杂,语言表述上要言简意赅,形式可以多样化,在较少文字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我校今年还结合行业特色,着重宣传我校的邮电通信信息产业特色,不断加大与通信运营企业如中国电信、移动、邮政、联通,以及通信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战略合作力度,从科研、就业、实习等多个方向与企业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使考生对我校以及邮电通信信息产业都有了更加深人、理性、生动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信心,明确了他们求学、从业的目标。

3.4 建立全方位信息化、网络化的招生宣传模式‘ 传统常用的招生宣传手段有:广播、电视广告;印刷媒体广告;人际传播方式宣传等。这些方式都在某一方面存在较大的弊端。广播电视广告的覆盖面广,但时间短暂,只能造成瞬间印象,不能深入展示;印刷媒体广告覆盖面很大,也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但难以具体深入地展现学校风貌,难以给考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人际传播宣传方式比较直接,有说服力,但无法将学校的实际情况现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往往是个人色彩较浓,宣传人员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存在差异。利用高科技和网络技术随着电脑普及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宣传可以说是招生宣传中的后起之秀,宣传的灵活性和大量的信息弥补了招生专刊的不足。特点是高效快捷,可以满足考生的个性需求。在高考填报志愿前期,各普通本科院校招生信息网点击率明显提高,说明其招生宣传的效果越来越明显。因此,各普通本科院校必须重视招生信息网的建设,在网络上提供的招生信息要全面、真实和准确,内容要及时更新,特别是关系到考生报考的政策等信息要第一时间公布在网上。同时要建立院校与考生之间的“交互”平台,加强与招生主管部门和生源地高中之间的友情链接,积极参与各省市招生主管部们主办的网上咨询活动,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3.5 利用高校在校学生的传播作用

对高校而言,办学效果最重要的检测指标就是人材培养的质量如何,而最能评价学校办学优劣的也自然是亲身在此接受教育的学生。一所办学有特色、关爱学生、教育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即便是自身不宣传,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子也会将学校的美誉传播到全国的四面八方。我院今年组织由校团委、招就处联合举办的以“感恩母校,拜谢恩师,展现西邮学子风采”为主题的寒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选拔全校各院系优秀学生,利用寒假开展感恩活动,通过走访高中母校,拜谢高中老师,与中学学弟、学妹开展座谈等活动,感谢高中母校对自己的精心培养,与高中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在西邮期间的成长经历和学习收获、心得,展示西邮学子的风采、宣传西邮文化。通过长期适时组织在校生回中学母校活动,与母校老师、中学生充分交流沟通,在校学生的现身说法会起到超越招生广告的实际效果,并更有信服力。

3.6 加强与中学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和感性宣传利用校园开放日、各地高考咨询会,派出高考招生宣传工作人员与考生面对面交流沟通,提供个性化服务咨询;加强生源基地的建立,与中学建立长期有效多形式的合作关系,组织优秀中学生来高校参观、举办夏令营、开展我的一天大学生活活动,让考生充分了解学校,并不定期地派出教授和专家为生源基地中学举行专题讲座、科普知识报告,优先接受生源基地中学教师进修课程、参与课题研究,接待其师生参观学园及实验室等。

篇5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学习特点 学习态度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艺术高等教育也呈现大众化的趋势。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使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方面表现出与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迥然不同的特点。认识和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进行艺术类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前提。为了切实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其学习特点,特在大连艺术学院大一、大二艺术类专业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问卷调查了以下专业的部分学生影视表演、广播电视编导、美术教育、声乐、美术学、服装工程等。问卷回收后,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现状

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一直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呈现出多种多样复杂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学习方法不科学等方面。

第一,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表1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学习目标不明确

近年来,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现状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更是不容乐观,毕业后很难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的心理预期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目标的确立,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简单的将就业与学习目标划上等号。当预测到自己的就业不容乐观的时候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有时候难免随波逐流,找不到学习的方向。也有一部分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定的太高,一味地迎合社会上对毕业生的各种要求,为考证而学习,结果往往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最后。

第三,学习动力不足,存在倦怠心理

学习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好坏。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学习动力不足,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学习倦怠心理。艺术类大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就读于艺术专业而是出于文化课成绩差为了圆大学梦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有16.7%的学生在对“您学习的动力是什么”的选择上选择的是“家庭的施压”,18.8%的学生选择的是“没有学习动力”。这种选择必然导致其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倦怠心理。所谓倦怠心理国内部分学者是这样定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汇总因为课业压力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衰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1]。艺术类大学生就其学习经历来说比普通类大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教育的回报意识强,渴望成名。但进入大学后经历了从入学后的新鲜感后进入到了巨大的失落感的落差,渐渐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进入学习倦怠期。调查结果如下表2所示,我们可以看出有74%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心理。

第四,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习能力包括自我控制能力、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自学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多方面。大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尤其是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艺术类大学生与普通类的大学生相比,在学习能力上有所欠缺,学习方法不科学。大多数的艺术生从报考志愿那一刻开始对本专业怀有强烈的认同感,热衷于专业课的学习,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对那些相对比较枯燥,纯理论性的课程产生先天的排斥心理。本身文化修养的欠缺,放荡不羁的艺术思维与实用严谨的科学理念的差异使艺术生在学习上茫然失措[2]。据调查大多数艺术生数学和英语水平比较低,有的期末通过考试都很难,干脆放弃。调查“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烦恼是什么?”选择“个人学习基础差的”占35.4%。在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方面比较欠缺,不会使用图书馆资源尤其是不会使用网络电子资源学习。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问题的原因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出的上述问题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来自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既有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艺术类大学生家庭背景等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探索出适合艺术类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育对策。

第一,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网络媒体愈益发达,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也不断地涌入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格局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也呈现出差异性和嬗变性,社会上一些奢靡腐朽的生活方式也开始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确立的艺术类大学生更易受这些不良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会出现生活方式的混乱、价值取向的紊乱以及道德判断力的削弱。艺术类大学生普遍认为艺术无国界,甚至用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到学习上,表现在学习态度上急功近利,丧失积极向上的学习进取心,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甚至萌生退学心理。

第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

艺术类大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艺术专业是出于高考升学压力的无奈选择,而非擅长艺术或是热爱艺术、追求艺术的结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围绕高考这个指挥棒,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和个性的尊重。如此这般的教育前提只能导致这些大学生沦为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不专”、“特长不长”,甚至出现倦怠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主观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强,情感丰富随意,喜怒溢于言表,爱动情也易移情。考虑问题简单,心理素质差,追求物质享受,自我控制能力弱,缺乏责任心,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和左右。艺术类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往往极易随波逐流,容易受学校学风、校风的影响,在学习上容易陷入“从众”心理。

三、改进艺术类大学生学习问题的几点对策

第一,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学生说:“在选择自己生活道路时,不应从狭隘的实用主义观点出发来考虑问题,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何种劳动,他们应该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学习,去认识世界,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倘若学生只是以将来是否有用这种观点来看待知识,他就会没有激情,就会计较个人利益,就会动机不纯,甚至情操低下。”[3]因而,从事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要从实际出发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养成学生自我管理、自觉学习的意识,从而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第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爱因斯坦也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探索课程改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学习平台,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角,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抓日常管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学习行为的有力保证。学习是一项艰苦的活动,需要耐心、恒心。然而,人都有好逸恶劳的心理倾向。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方面来说,每个人都有害羞和懒惰的两种感觉,大学就应该是从挖掘特长、潜能和培养能力入手,鼓励人消除害羞感和懒惰的感觉,使他们融入校园和社会,能够在社会中进行和谐有序的竞争,这是树立大学生全面学习思想的基础。[4]学校的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要从抓日常管理开始,从学生的上课状态到学生的课下复习,从平时学习到期末考试,从晨读到晚间的自习等细致入微处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乐学氛围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会帮助学生形成乐学态度。艺术类大学要努力构建积极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诸如学风、教风、工作作风等。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风;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风;领导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民主作风;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此外,学校的建筑文化、校园景观,要使人感到学校是探索自然、探索人、探索社会的学堂;校旗、校徽、校歌、校训需要精心设计体现一个学校的“精华”所在。比如我院作为一所建校十年的艺术院校,在校园建筑风格、景观设计、校徽、校训等方面处处体现了高雅的艺术殿堂和大艺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精神。

社会对人才尤其是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而人才的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学习是第一位的。高校、教师、学生必须与时俱进,立足自身实际问题,修好内功,牢牢抓学生“学习问题”,才能为社会培养拔尖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新洲 王远思.“90后”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2,(1):230.

[2]罗达.素质拓展在艺术生入学教育中的引入和探索[J].文教资料,2010,(3):166.

[3]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4.

篇6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考研热;学风建设

一、知识经济时代语境下的“考研热”

自1999年以来,在高等教育改革“扩张”、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对广大民众而言,上大学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任何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成为主导。在上大学受教育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产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高、精、尖技术需要大量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来开发。社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更多拥有丰富知识的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人才。而各高等院校的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后,考取硕士研究生,向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日后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是其成为此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猛递增造成了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部分专业就业率逐年下降。由于大学教育的逐步发展所造成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所造成的发展压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都促使广大莘莘学子将考研作为毕业前夕的主要选择。

我国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有人戏称为“高烧不退”,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或相对冷门的专业,本科生考研的比例已高达50%。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约有94万人报考,考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有4714万人,占报考总数的5012%,比2003年增长2314%。2005年11712万人考研,2006年超过了120万,2007年更是达到了140万以上,创历史新高。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于文史、理工类学生,尤其是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等艺术类学生更是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的优点是思想活跃,富于创造力,自我意识突出,感性认识能力强,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其不足之处是忽视集体合作,思辨能力相对较弱,不重视人文基础学科的学习,随意性较强,性情较为松散,纪律观念差。在学习课程的选择上,往往表现出专业课学习热情高,而公共基础课则学习热情低,甚至排斥,认为没有用,不必学。[1]基于此,人们往往有一种成见,认为传媒类学生虽社会活动能力强、动手反应快,但坐不住、心思多不在读书上,再加上日后所从事的新闻传媒行业是朝阳产业,所以“考研”的苦行僧生活离传媒类学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笔者任教的新闻与传播学院近5年全日制本科学生考研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部分学生刚入校时满怀对未来职业的激情与憧憬,热切渴盼“与新闻共舞”,随着学习的逐步推进,与往届学长接触的越多,再加上记者职业本身存在的一些劣势,譬如身份的被动性、工作的漂泊性等,在临近大学毕业时,有的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中文、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等专业考研。当然,也有学生对新闻传播专业情有不舍,但他们选择考研,甚至有志于在硕士学位后继续深造,一心想的就是拥有高学历、高学位,学成之后可以在新闻传播院校谋一个较为理想的职位,不用再受整日奔波街头巷尾、捕风捉影之苦,将考研作为增加就业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从而义无返顾地投身考研大军。且不论具体出于何种动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传媒类学生中兴起的这股持续升温的考研热潮对新闻传播院系甚至整个高校的学风建设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负面作用。

二、“考研热”对学风建设的良性促进

(一)对高校学生良好学风的倡导考研是一种积极追求上进的表现,必然会相应地促进

和提高考研生学习的认真程度。他们一般在大二甚至刚入校时就已确定将考研作为自己在大学阶段的终极目标。对于学院安排的一般课程,除了在考研前如火如荼备考的那一年时间,其余时间的学习态度都相对较好,大多不会出现旷课现象。而对于新闻传播类的专业课,特别是与自己要报考的方向一致的研究生入学相关课程,学习积极性高涨,表现非常主动。上课时认真听讲,记下教师教案的每一个字,不敢有半点疏忽或遗漏;下课时更是踊跃地向专业教师反复咨询与考研相关的所有事宜,勇于提问。考研生如此勤奋好学的姿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他非考研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风气不是很浓厚的新闻传播院系营造出一种努力向上、一心向学的学习氛围,使得一、二年级整体学风都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推进在新闻传播类多门考研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相对其他

学生而言,考研生往往学得非常细致、扎实,力求对课程内容和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他们对专业教师的授课有着较高的要求,往往不会满足于对知识点浮光掠影式的简单讲授,而希望教师能结合最新学术动态做出深入浅出的阐释和点拨,便于他们考研答题时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这一需求间接刺激了教师授课态度的端正与教学质量的推进。笔者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始终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授课方法、授课内容、授课态度、精神状态等对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是抓好教师这一关。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求证,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真正体现启发式和创新式的教育。更进一步,学生的学习动机还会在一定层面上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可谓“教学相长”。

三、“考研热”对学风建设的负面影响

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客观剖析正面功能的同时,我们更有必要理性审视“考研热”的负面影响。回顾近年持续不断的考研热潮及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在肯46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做些冷静的思考,有助于其健康发展。

(一)对高校本科教学秩序的强力冲击

“考研热”对高校本科教学的干扰是毋庸置疑的。由于相对某些传统学科,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考研竞争要更为激烈一些,在这样的情势趋使下,一部分势在必得的学生从大三、大二甚至刚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实施严格缜密的考研计划。不少学生在学校周边租住廉价的民房,关起门来一心只读圣贤书,摈弃一切课外活动和人际交往,心无旁骛地埋头复习考研课程;一些跨专业考生甚至逃离自己的专业课堂,终日呆在准备报考专业的课堂上旁听、“蹭课”。

近年来的“考研热”使考研培训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这种中国特色的典型应试教育通过对历年考研试题的深入研究分析,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辅之以题海战术等策略,对考研成绩确实有所帮助,多数考研生踊跃报名参加。规模的扩大使培训在休息日安排不开,只好与正常上课时间重叠,学生经常理直气壮地向教师请假,甚至直接逃课。[2]此外,由于许多学生专注于打听、了解准备报考学校的专业,执著于与准备报考方向的导师沟通,特别是从大三第二个学期开始,距离考研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考研生的紧迫感增大,感觉学习时间不足,逃课现象日趋严重,常规教学活动往往无法正常开展。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课堂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捧场”已是见怪不怪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大四第一个学期安排的新闻专业实习是极其重要的培养环节,是传媒类本科生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它既是对整个本科阶段学习的实战总结,又是针对就业后开发工作的职业训练,是学习和工作的衔接过程。但学生往往以考研为由,草草应付了事,严重妨碍了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使得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四年新闻本科念下来,一些学生根本无法达到一个传媒本科毕业生所应该达到的知识水平。众所周知,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相当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科,本科阶段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明确了对本专业领域大学生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与训练,如果培养计划所规定的毕业实习也是马虎对待,这样的学生在破坏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又如何成为新闻事业合格的后备军,如何成为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状态下所需求的“准记者”?在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媒介化时代,新闻传媒后备军唯有不断发现应用中的问题,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然后动手解决问题,才能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在思维最活跃、最富创造激情的年龄段,大学生因考研而放弃了创造性训练,对以后的职场就业或学术深造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对高校应试教育之风的推波助澜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弊端已引起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考研热”带来的大学应试教育之风也正在悄然形成。由于各高校招考研究生时一般都是按照笔试分数的高低依次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本科教育中仍然存在的应试教育弊端,这与当前中央倡导的素质教育精神是完全相悖的。[3]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激烈的考研竞争使学生局限于对课本内容的掌握,忽略了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应用实践,使大学成为了高中的延续,学习局限在数学、英语、政治以及两门考研课程上。

当前,一些就业困难的地方,非名牌本科院校几乎成了名牌大学的考研基地,传媒类考研生中普遍存在着与考研有关的专业课程就认真聆听,没有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一些通识课程就敷衍了事的两极分化现象,存在严重的偏科。如果用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考试方式来选拔研究生,我们招收的将不会是知识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好学生,而是擅长应付考试、高考分的好考生。这样的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后必然暴露出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性不足等先天性的缺点。这一问题在每年夏季的高考中一直遭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质疑,而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招生中重蹈覆辙,这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考研热”带来的应试教育之风,使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颇为纯洁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近年来也频频出现作弊现象,请“”代考已成为坊间不争的事实,在无形中助长了虚假、浮夸的社会不良习气。

(三)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消极作用“考研全因就业难,不是考研,而是研究考试”,新闻专业学生向笔者诉说起自己考研的不得已,“我们专业呀,找工作难,找专业对口的工作更难,继续深造也是一种曲线就业”。一些准毕业生选择继续读书并非自己想要的结果,不过是实在没办法而为之,他们将考研当成了就业“避风港”。三年后就业压力是否一定能够得到缓解另当别论。笔者在这里要关注的是那些因求职无果而无奈考研的学生在考研失利后的被动局势。

考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不可避免地也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前景。近几年笔者所在的新闻学院考研学生仅有20%能够被各大高校录取,剩余的学生就业变得困难,虽然这与社会就业的大环境有关,但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许多考研生的专业水平过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走向市场的新闻媒体不得不追求经济效益,这就使得新闻单位在招工时尤其注重应聘人员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潜力,往往希望新记者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减低媒体培养新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但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学生在面试时表现欠佳,让用人单位望而却步。

另一个更典型的现象是有些媒体或公司的公关部门来招聘毕业生时,首先要求学工办提供考研生名单,将他们打入另册,彻底剥夺了面试的可能性。有学者分析,个中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很多考研失败的学生实际上并未放弃考研,工作后继续考研,不安心本职工作,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和工作稳定性都必然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考研学生的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导致进入工作角色慢,与人协调和沟通的能力欠缺。[4]这两方面都是当今新闻机构用人的大忌。

四、引导“考研热”,完善学风建设

在众声喧哗的考研潮流中,大家的目的大相径庭。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者有之,为学历证书,为增加筹码,为改换专业的亦大有人在。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支配下,很多大学生身上弥漫着浮躁、浅近、轻飘的学风,研究风气淡薄,思考能力下降,缺乏真才实学、没有独立见解。[5]在这样的氛围中,很难想象,学生会潜心学习本专业课程;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又如何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可见,若不对这股在高等院校方兴未艾的“考研热”加以合理引导,将会对大学学风建设带来相当大的冲击。大学是拉动社会进步的源头,大学的学风和文化若受到腐蚀,社会进步也会受到影响。大力加强学风建设,这是社会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流的大学必定要有一流的学风早已成为各大学治校者的共识。为此,笔者所在的新闻学院针对传媒类学生的实际特点,围绕学风建设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

(一)加强专业引导,开展读书活动针对传媒类学生专业意识较为淡薄的现状,我们注重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加强专业引导。每个学生在刚入校时就发了专业培养计划,让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知道本专业的课程安排体系。拥有丰富的知识面是新闻院系培养学生的必然要求。《中国青年报》著名记者李大同说过,明白新闻的基本理念和价值标准,阅读200本有用之书,就没有做不好的新闻工作。学院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并统一指定了阅读书目。这20种书目除新闻传播学经典专业著作外,还涉及基本理论、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艺术学、科学技术、传统文化等著作以构筑学生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学院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传播学者和优秀业界精英举办最新学术、业务讲座,组织学生在寒暑假参加各种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对本专业以及日后要从事的职业的高度热爱之后,学生对自己在临近毕业时是否选择考研会有更为理性和成熟的思考,以便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二)倡导教书育人,实行班导师制

竺可桢早在1936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就曾指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教授、导师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所在的新闻学院积极倡导教师除了教书还要育人,在一、二年级实行班导师负责制。由年轻博士担任的班导师能够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效应,榜样作用不仅体现在专业学习、业务实践上,还表现在进取精神、学术品格上。导师的职责包括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主动了解学生的各种困难,并给予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在业务学习、专业方向的选择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指导;鼓励和协助学生参加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6]在本科阶段让学生接受较为严格规范的学术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考研的通过率,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终生学习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