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创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化创新的作用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文化创新的作用知识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P64—70)
①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和“兼收并蓄”.所谓“”,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外城文化的理解.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72)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P78—79)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4.(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P89)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6、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自觉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P91—94)
(1)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2)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因:当今,各种各样的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透过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应看到: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③随着时代不断前进,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P9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P9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创新简单题汇总1.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要着眼于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所以文化创新还必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怎样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理解: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做到: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①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
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如何理解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文化创新具有继承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
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其基本内涵和根基。因此,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2)但是,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就是问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内涵。所以,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如何理解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是“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工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因此,我们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一味拒绝和排斥,而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不是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盲目排外的“封闭主义”,也不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
5.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怎样做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要正确把握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则 ─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2)要正确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甚至民族的存在;“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3)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文化创新知识点1 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重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重点)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 文化创新的途径(重点)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
5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6、创新与借鉴、融合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篇2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营销工具的变革和以此为基础的商务模式的创新,互联网的工具性、平台性特征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国际市场营销的工具、背景和战略策略。互联网环境下国际市场营销跨越了传统的国际市场“地域”的界限、使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更加具有“沟通性”、营销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内部管理更有效率。因此互联网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应成为当前国际市场营销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内容体系变化的基础上,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采取案例教学方式,通过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方式和进行过程控制,更好地完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体系。
关键词:
互联网;国际市场营销;变革;创新
国际市场营销重点以国外顾客需求为中心,针对国际市场的历史、地理、文化、商业惯例、政治和法律环境,制定与实施国际化的营销战略。基于此,高校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市场营销学的延伸和应用,重点研究国际化的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手段及全球化的营销战略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一、互联网环境下国际市场营销的变革
国际市场的形成得益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国际市场营销重点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和营销活动,其中通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的商用给营销活动带来契机,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模式、生活习惯等多个领域,对于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更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互联网跨越了传统国际市场“地域”的界限
传统的国际市场是以地域划分的区域市场,一般是地缘和文化接近的相关区域,由政府强力推动,贸易保护主义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政治性、地域性、条块性明显,真正的意义是对内的开放性和对外的保护主义。“信息传播无国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市场格局的地域界限,基于网络空间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在这个类似于“虚拟空间”构建的市场里,供需可以更好地对接,基于经济而非政治可以在营销领域进行更好地合作和交流。在这个市场里,供给和需求可以无限可能地对接,可以无视地域而进行交流,对国际市场空间进行了无限的放大。
(二)互联网使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更加具有“沟通性”
国际市场营销的难点之一是跨地域、跨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习惯、政治和法律等环境,使得彼此的理解和共识很难达成,归根结底,这是学习、沟通的不方便、不充分产生的结果。互联网为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充分的学习和沟通平台。一方面,互联网的工具性、平台性应用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如百度、谷歌、facebook、微信、微博等工具和平台的运用,可以为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便利。这种平台型软件的运用,融合了传统的信息和语音功能,也具有现代即时性、互动性特点,还能帮助进行及时的查阅和学习,为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这种学习和沟通的基础上,在更深层次方面会形成基于业务领域、专业特色和兴趣主题的各种群体,在这个基于互联网空间的群体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和学习,甚至一些商业沟通也在这样的基于网络的沟通中进行。
(三)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手段使国际市场营销更加丰富多彩
互联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互联网工具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如企业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社交工具软件等,通过这些工具和软件,营销人员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基本信息查询、市场调研、商务沟通、广告促销等多项市场营销活动,把这些具体的工具与传统的4C、4P、4R等营销策略结合,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工具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的结合,在发展传统市场营销工具和策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如微信、搜索引擎、网络病毒、网络广告等新的营销模式。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工具,企业创造了新的商务模式。市场营销是企业基于国际和国内市场进行的企业战略和策略性活动,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互联网在促进传统营销创新的同时,形成了很多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模式,从而在战略方面形成了营销引领创新的局面,可以说,这是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一种变革和适应。如有的企业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和营销模式,实行了全方位的互联网渠道模式,如韩都衣舍、我的百家、梦芭莎等企业,摒弃了传统的专营店、百货等渠道,深入挖掘互联网渠道,所有的产品和渠道都是基于网络开发;也有的传统企业实行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即在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开发网络渠道;有的基于互联网工具的营销手段,形成了新的商务模式和群体,如微商等。
(四)互联网使得国际市场营销的内部管理更有效率
互联网不仅在外部市场开拓中发挥作用,在国际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借助互联网优化工作计划、生产工艺和采购流程等,尤其是在企业营销工作和内部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人员和销售管理等方面,互联网使得管理更有效率。
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相关经济和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相关专业中均有开设。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的特征。课程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实战经验,使学生具备国际市场营销策划的能力、国际市场研究能力、制定国际经营战略、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能力、进行国际市场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决策等方面能力,提高分析和处理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的综合能力。互联网环境给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了变革和契机,在教学工作中要把这种思想和背景贯穿进去,从内容方面完善国际市场营销的体系。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课程特色,采用案例教学比较好。
(一)案例选择
按照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建议选取3—5个案例,案例要分别覆盖国际市场的环境分析、国际市场机会评估、全球的营销战略等方面的知识点,案例的选择注意经典性和创新的结合,尤其在营销战略策略部分,要更加注重互联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方面的引导和分析。
(二)案例教学方式
1.角色转换。
案例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练、培训师的角色,负责引导和启发,学生负责讨论和分析。
2.以归纳式为主。
知识点蕴含在案例中,每个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的覆盖性要强,在阅读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对知识点形成基本的认识,让学生从案例中体会、归纳、总结和升华知识点。
3.分析能力的提升是重点。
与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式教学以探讨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对前沿性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因此,知识点不是案例教学的最重要内容。
4.问题导向。
好的问题比结论更重要,案例教学中,问题导向是一种应用性学习,一边用一边学,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先学习后应用。在学习中遇到新的知识点,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总之,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过程重于结论,重点在过程中的自学和启发式教学,案例结论本身并不重要。
(三)过程设计
选择案例—确定知识点—设计教学方案—布置阅读—课堂讨论—过程控制—归纳总结。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案例
尽量选择有实践调研的一手案例资料,并进行精心设计。
2.确定案例中需要学生掌握、分析和归纳的知识点
每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能够容纳不同的知识点,但是要明确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3.方案设计。
设计好问题和顺序,以及提问的时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
4.提前阅读。
学生需要进行提前的阅读和准备工作,有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进行。
5.课堂讨论、过程控制。
学生在围绕知识点讨论时,一个案例可以引发多种模式的思考,在发散的案例中,需要进行过程控制。
6.归纳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回归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习,另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李成钢 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 思想政治 创新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极为复杂的人文学科,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辩证唯物土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坚实基础。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需要有生动活泼的实践方法,大有学问可做。但是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思想政治课的授课内容多以理论为主,有的同学感到课程学习困难较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不仅影响到每个学生的未来,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政治教育书本化倾向明显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普遍重视知识的学习,并且把知识局限于书本。局限于教材。教师、学生都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抽象记忆。如果教学活动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真实的生活体验,那么,他们获得的书本知识就可能只是一堆没有活力的死知识,也容易导致本应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变得枯燥无味,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偏重书本知识,脱离生活世界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保守、教条、僵化。不会变通。不会创新,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生活世界。也缺乏社会责任感。更多的成为。有知识而没有智慧,有智慧而没有文化。有文化而没有思想,有思想而没有生活的人。
2.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偏重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工具价值,主张教育要以社会的焉要为最终目的,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它保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工具性价值。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类创造升华和人类素质发展需要的主体性价值。主体性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项人类特殊实践活动的内在价值,工具性价值只是它的功能性体现。主体性价值被淡化和忽视,就会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被动的、任人摆布的客体,其工具性价值也就成为消极被动的甚至被扭曲的,逐渐脱离人的日常生活世界。
二、 初中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的原则
初中思想政治创新教育应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品质以及创新技能的学生。为了实现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的目标,在教育创新活动中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启发性原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记忆,注重死记硬背、反复练习,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元发展、开拓发展,不利于学生真正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因此,思想政治课程创新必须加强启发式教育、探讨式教育,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自觉性。
其次,进步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再次,合作性原则。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合作精神。
第四,主体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五,整体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中必须坚持全面性与整体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课程创新中,必须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进行综合创新。
最后,个别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知行统一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遵循知行统一原则,切实解决“知与行”、“知与不知”间的矛盾。
三、 初中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的策略
1.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要重点加强信念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启迪学生牢固树立立场、观点,学校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与法制、伦理与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要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有计划地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形式新颖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多以身边的实例入手讲解深奥复杂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增知识、长见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2.学习考核评价方法的创新
一方面,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有其合理性。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考试存在一个显著弊端就是课堂主讲知识点,书本上划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阅卷中评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这是一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需要走出以往的误区,要加大从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不只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更加重要的是刘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课堂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依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所提问题应能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与课本知识相关,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意见、看法。通过独立思考,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引导学生大胆探索,畅所欲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探析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结果不难发现,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存在僵化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导致多数学生认为高中历史学习是枯燥且无趣的,这样的认识是非常不利于历史学习的。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创新优化。因此,本文从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问题入手,对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探索与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中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有了更大的可能。这是因为原本传统的停留在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可以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生动且具有“生命”,而这也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方面之一。
比如说,在讲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时,便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对相关历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在纪录片中相关历史知识配以音乐、解说和生动的画面,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能够受到来自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的刺激,从而在脑海中对这些知识点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当然,这种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明显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了讲解这个知识点,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将其中的知识点用简单的文字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甚至部分老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还会选择直接让学生在书上画出知识点。这种传统、僵硬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误以为只要上课跟着老师将知识点画出,再加上死记硬背,那么就可以学好历史,而实际上根据长时间的教学经验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率是非常低的。
因此,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有所转变,老师在对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大胆地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学生在牢记知识点的同时获得更大的乐趣。
二、创新历史教学场景,融入体验式教学模式
对当代学生而言,学习历史知识的一大障碍就是自身经历与历史的脱节。根据长时间的研究不难发现,相比于历史学习,高中学生往往对生物、物理或是化学的学习有更大的兴趣,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生物、物理以及化学学科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相关知识点,而当学生能够切实地触摸到相关知识之后,学生就能够对相关科目的学习拥有更大的兴趣,并对相关知识点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这些学科中实验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与此同时,部分历史老师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而过去的事情是无法重现也不能进行“实验”的,所以想在历史课上实施体验式教学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其实不然,历史虽然是不可改变也不可再现的,但老师完全可以通过设置历史场景,带领学生回到那个年代、那段时光,让学生也扮演一回“历史人物”,而这也是历史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创新。比如说,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选择某一节课,将教室简单装扮成某一个历史场景,然后让学生去扮演场景的“历史人物”,让学生去体会如果自己在那个年代,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而自己的抉择可能会给历史进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历史中的人物会做出那样的抉择。只有当学生处于那个环境之下,并且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可能会对历史故事以及历史人物的观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在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过程中也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三、在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中融入互动式辩论教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让许多老师困惑的问题之一就是历史课堂缺乏“生机”,历史课上老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历史课堂成为老师的“主场”,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互动。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议老师在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中融入互动式辩论教学。当然,互动式辩论教学不仅仅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辩论,还可以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辩论。这是因为,在历史学习之中,必定会有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抱有困惑,而互动式辩论教学模式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大的空间与自由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只要他们能够大胆地说出来,那就说明在他们的脑海中必定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思考,而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辩论,可以使知识点在讨论中获得更好的记忆,从而也就能够使高中历史教学获得更高的效率。
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学习本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老师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促进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获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章爱兰,董仲文.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探微[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4).
篇5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移动学习 知识资源 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22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centered" mobile learning knowledge resources system is one of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mobile lear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author analyzes from three aspects: one, build to reduce duplication from the knowledge network, strengthe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knowledge resources; two, th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resources to increase interest; three, knowledge resource evalu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error, strengthen the knowledge renewal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learning; knowledge resources; student-centered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信息网络的发展,移动学习在国内外已经引发了教育变革。在国外,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为师生配备移动学习设备。早在2011年美国伯灵顿高中就为每一位学生配发了ipad,学生可以从网上下载课件到移动设备,减轻学生的负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
日本移动学习也发展很快。日本网络大学是日本惟一一家仅通过互联网提供全部课程的大学,经日本政府批准成立于2007年4月,可提供100多个课程,并可授予学士学位。这所大学已经开始提供在手机上学习的课程――关于金字塔的秘密,以后将扩展到其他科目。①
在我国,随着移动设备的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价格大幅度降低,性能优的移动设备,不再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奢侈品,根据网上问卷调查的结果,几乎所有的大学生拥有手机(部分为智能手机),55%的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12%拥有平板电脑。②随着WiFi覆盖范围的加大,网络资费的降低,移动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种趋势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移动学习知识资源体系是提升学生移动学习效果的重要举措之一。
1 移动学习知识资源体系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1.1 移动学习知识资源体系发展现状
首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近年来,教育部组织开发了40多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300多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资源、1000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和1000门视频讲座,③各省市也建设了网络学习空间和资源库。同时,还有大量数字化文献资源,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主要包括国内外期刊、博硕论文、报纸、年鉴、专利等。其次,为促进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教育部已经举办了四届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教师累计达到5000多人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1.2 移动学习知识资源体系存在的问题
(1)有效知识资源缺乏。目前,通过网络获取新闻资讯、娱乐、歌曲电影、招聘就业、成长健康以及生活百科等内容比较便利,但是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学生要更好地搜集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比较困难,需要采用科学的检索策略和方法,而且搜索到的很多网络资源资源大多是未经加工的。因此,很多高职学生并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检索学习资源上,而是希望有针对本专业的移动学习资源方便学习。
(2)重复建设问题严重。目前高职院校之间缺乏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在同一高职院校的各系之间,科研、人事、教务等各系统之间,教师之间都缺乏必要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因此,在本专业某些领域存在知识资源重复建设,而其他领域则存在真空现象。这就需要加强高职院校之间资源建设及共享,同时高职院校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需要建立统一的系y整合各系统的资源,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减少真空地带。
(3)知识资源之间缺少关联性。现有知识资源库的素材之间缺少关联,是一种碎片化、零散存在的,是知识资源的堆积,虽然也有一些标示,但是往往过于简单,使得学生在大量资源中很难找到能满足自己需要的资源。知识资源建设应是对知识资源深层次的挖掘和再加工,建立起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4)知识资源陈旧,更新缓慢。知识资源的建设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效性,内容、信息要不断更新,以保证知识资源的质量,而很多资源库的知识资源都不能及时更新,造成了资源的陈旧,新知识的匮乏,知识资源质量降低,不利于学生的使用。
(5)大多数忽视隐性知识的累积、传播与共享。隐性知识共享是以人为中心的,它具有非公共性、非逻辑性、实用性、情景依附性、社会性、个性化等诸多特性,这使得其传播与共享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很多知识资源建设就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隐性知识资源建设,只提供显性教学资源,造成移动学习的一大损失。
2 搭建移动学习知识资源体系的建设内容
知识资源中内容的选择、内容之间的关联情况是知识资源体系建设的重点,直接关系到知识资源的有效性、可用性。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012年6月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经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要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做出迅速反应。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庞大信息量,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应我国的经济转型。
2.2 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职生主要是“95后”,文化基础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低,对传统教学抵触情绪严重。“95后”绝大多数同学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多数高职生上课很少记笔记,而是对感兴趣内容进行拍照。热衷于网络学习,平均上网时间(包括手机上网)为5小时。④通过网络,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但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对于知识的获取只求了解不求深入,因此知识面在扩大的同时,深入程度并没有同步增长。同时,学习能动受兴趣支配,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大多数与专业知识无关。
教师的选择是遵循规律,顺应自然法则,宜“疏”不宜“堵”。因此,高职学生移动学习资源体系建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引导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深入研究,利用动画、视频图片、虚拟实验室等多种媒体形式满足学生需求。
2.3 知识内容网络构建
改变过去知识资源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罗列堆砌式的建设方式,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国家、省、校三级移动学习资源系统。
第一步:分析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情。移动学习资源体系的建设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内容要重难点突出,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第二步:分析课程之间的关系,针对专业背景、专业基础、专业课、职业发展课程进行分析。虽然学校做了大量宣传教育,但是很多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还很迷茫。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充分认可,专业背景必不可少,主要涉及今后所从事工作、工作环境、岗位需要能力、职位的发展前景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是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必不可少。职业发展课程主要是要与行业企业合作,而开发的培训课程,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工作打好基础。
第三步:根据课程体系,进行知识点划分。知识点划分要充分考虑移动学习的特点,要难易结合,有些知识点能在几分钟内完成学习,有些则相对较长,这样既能够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又能把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点展开,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步:将知识点进行建模,不仅要考虑知识资源的寻找途径,还要考虑学习知识点所采取的策略,可以采用概念辐射式、逻辑递进式、要点提炼式、问题引领式、热点关联式⑤等不同模式形成知识系统网络,这样知识点就不再是碎片的、分散的,还可以避免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重复建设。知识点网络构建过程见图1。
知识点网络构建完成后,同一课程下,存在相关联的多个知识点。同一知识点可能在不同课程出现,也可能以不同形式、不同情境出现。各知识点之间通过概念辐射式、逻辑递进式等不同模式连接起来。所以当学生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时,符合学生需求的相关知识点信息能够及时地推送给学生。知识点关系见图2。学生学习网知识点A之后,系统就会自动推送与知识点A相关的指点B、D、F、G这些知识点给学生。
3 知识资源媒体形式
高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要求较高,对枯燥内容往往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要选择适当的媒体形式以提高学习效果。常见媒体形式特点分析见表1。
知识资源建设不是平时授课视频、课件、教案、试卷等资料的简单上传,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知识内容,选择契合学生的认知形式、方法策略,采用不同媒体形式呈现,增加趣味性,提高移动学习效果。
知识点分为重点、难点、一般知识点,对于一般知识点,特别是那些通过自行阅读就可以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则选择普通的PPT、word即可。对于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对创设的情景知识进行提炼和升华,为此进行教学设计。要选择既与课本内容相关又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场景,创建一个相对真实完备的场景,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并具有情境性,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形式展示出来,让学习者运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学习热荩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移动学习的水平,感受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生移动学习时,受到经历、经验、知识基础等的影响总会有各种的问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为学生解答疑难。
4 移动学习知识资源评价
对移动学习知识资源进行评价,是对资源建设质量的把关,是资源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为了保证库中资源都是优质资源。通过建立评价标准,不仅对资源开发过程进行评价,而且还要对资源在后期的试用和使用进行评价,主要评价以下五个方面:
教育性:主要考虑资源的教育意义,通过测验、练习等方式看其是否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科学性:资源内容是否客观、科学,是否有错误,是否产生歧义。
技术性:资源的清晰度、画面布局是否合理,课件运行是否与现行浏览器相符。
艺术性:主要针对多媒体素材而言,是否采用多样的形式、生动的情节、合理的构图等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易于接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创新性:是否使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媒体技术、创新的教学方法,做到寓教于乐。通过创新,才能使移动学习知识资源库得以不断丰富,最终实现知识资源共建共享的循环过程。
5 总结
知识资源建设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紧密贴近符合学校自身实际需要的资源开发体系与模式,提升学校的建设成果。在这里笔者作为一线教师重点讨论了知识点网络构建、知识内容呈现的多种形式、知识资源的评价几个方面,有助于增加有效的知识资源、减少重复、增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但是对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研究较少,不够到位。
注释
① 李健,王文萍.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分析.现代情报,2014.3:158-161.
② 刘倩汝.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31.
③ 吴升刚.突出应用驱动强调学习导向 加快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10-13.
篇6
趣味是教学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由趣味决定的,他们一旦觉得有趣,就很容易投入学习热情;反之,学习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当然,仅仅有趣味是不够的,游戏教学需要一定的规则,所以笔者主张在游戏教学中融入趣味与竞争,通过游戏竞争,学生既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又能在竞争中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学习“Thefirstdayatschool”这个课时的时候,笔者就引入了小组竞争模式。首先将班级按照座位分成四个小组,要求小组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回答问题,抢答成功并且回答对一个问题就给小组记一分,采用分数累计形式参与竞赛,竞赛题目的设置可以是由易到难逐步递进。比如第一个环节是简单的“选择填空题”:Itis(first/thefirst)dayofthenewterm.They(is/are)happy(see/tosee)eachother.Allthestudents(is/are)back.这样的抢答题目相对简单,基本上采用小组轮流竞答。随后笔者将课前准备的几个小盒子让学生进行竞猜,提问:What’sinthebox?学生在温习了Therebe的相关句型后,让他们回顾自己的校园,自己总结,比如Therearefourcomputersintheclassroom.……通过这样的竞赛,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不少,也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团结、互助的氛围。通过竞争小游戏,学生普遍反映一堂课的时间过得很快,并且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在游戏中赶走焦虑与紧张
传统的英语教学,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布置任务来完成对知识点的巩固。在口语练习和交际中,学生会有一种心理上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带来的是一种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学生如果过度焦虑和紧张,就很难进入情境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对英语学习产生一种畏难情绪。而游戏教学法可以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驱赶走焦虑与紧张的情绪,让学生抛开思想上的负担。学习“Atelephonecall”相关知识点的时候,介于班级有部分较为内向的学生,在进行会话练习的时候总是带着紧张、焦虑的情绪。笔者就让学生们起来进行角色扮演,比如有的学生扮演医生,有的学生扮演病人,有的学生扮演路上的指路者,他们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灵活运用。同时,为了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采用多种故事角色导入,比如让学生起来扮演“村长”,给“小灰灰”看病,让“熊大”和“熊二”去给“光头强”看病等,通过他们熟悉的角色,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游戏。焦虑情绪是影响学生口语交际的一个主要障碍。游戏活动可以较好地驱走这种焦虑情绪,让学生放下思想上的包袱,主动投入课堂情境中。
三、在游戏中渗透多元与创新
游戏教学法绝不是单纯的“玩”,而是要结合先进的育人理念,以教材作为基本出发点。所以,为了让游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取得实效,教师需要在游戏中渗透多元与创新。英语教学在国内中小学的开展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这主要是基于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而我们又恰恰缺乏英语学习的大环境。有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在游戏教学中渗透多元与创新,引导学生具备英语的跨文化意识,灵活应对语言交际。比如结合“Anewhouse”这一小节内容知识点,我用多媒体呈现出很多外国小朋友设计的房子照片,比如有的卧室分为上下两层,上面一层是书房,下面一层是卧室,卧室的小床也非常时尚,还有一些房间落地飘窗一打开就是一个小花园。在这样的开放式的氛围中,笔者融入了多元与创新的理念,让学生通过电子白板上的拼图游戏,将房子设计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样的小游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点说出房子里每一种家具的名字,虽然有一些名词教材没有列出,学生们还会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并学习。
四、总结
篇7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是追求有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通过精心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为主线,设计几个问题为切入点,进而对案例进行分析、挖掘,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领悟课本知识、开启新思维、提高综合能力,打造有效课堂有重要作用。
另外,有效、恰当的案例是对现行教材进行有益补充。而时代的进步,加之学生的学情不同,我们教材中的理论和例子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和“落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充分恰当的利用案例的形式,有助于克服教材的缺陷,实现对现行教材的有益补充。特别是那些联系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以及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实际的案例,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非常有帮助。
二、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需注意的原则
1.案例要“接地气”,彰显生活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选择案例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有针对性地举例,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在解说“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知识点时,我选用的材料是身边的成功企业“常州裕成电子的成功”,材料内容特别突出了以下内容:历经14年的发展,江苏裕成电子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扬声器等产品打破了日、韩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成功与西门子、三星等国际大公司建立起紧密型业务关系。他们生产的轮毂电机及洪都牌电动车,都被评为江苏名牌产品。问:裕成电子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则案例让学生们对于家乡的成就很惊喜,很自豪,大家也积极的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大家的答案中比较集中的指向正是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裕成电子发展。我进一步引导大家发散性思维,认识到正是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2.案例要“精心选”,注重典型性
在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知识内容可以用多个材料、事例加以案例、说明,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只能精心选材,力求少而精,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以起以画龙点睛之功效,因为典型的事例既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又便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实质。决不能抓住一些相关事例全部搬到课堂,将政治课变成了故事会,这样做势必会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比如,在讲到“消费心理面面观”时,很多老师喜欢选用四个案例来说明四种心理,而我选择了用苹果手机这一个学生比较关注的例子作为主线设计了以下四个小案例情景:大多数同学希望获得一个苹果手机――从众心理;苹果手机不停的换代升级――满足消费者求异心理;有报道说一名大学生为了买苹果手机卖掉自己的肾――攀比心理;学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学生身份不买手机――求实心理。案例简单明了又典型,学生很快就全面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3.案例要“藏笑点”,激发趣味性
由于政治课有些模块理论性比较强,难免有些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暗藏“笑点”,注意趣味性。可以在适当的教学过程的一些时间节点上穿插些趣闻轶事,寓言、典故等都可在教学中可以随机使用。我为了说明“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举例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我特别选择了周立波的一张表情夸张滑稽的照片,问:这个有腔势的上海男人是谁啊?大家爆笑,齐声说:“周立波!”我又问:“喜欢他什么节目呢?”“海派清口”“很搞笑”“搞笑又不失艺术性”……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我补充说:“听说周立波的演出十分受欢迎,场场爆满,经常是一票难求。请问周立波的演出为什么会一票难求?”学生回答说:“因为它应景应时,常演常新。”还有的回答说:“创新的文化形式使它受到大众追捧。”我顺势总结说:“创新对于文化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正是有了创新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语调的变化来活跃课堂气氛。
4.案例要“重引领”,坚定导向性
高中时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然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双重任务。比如,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框题,教材里运用了孔繁森、雷锋等人的先进事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身边的生动事例来补充,如金坛的英雄教师殷雪梅老师的事迹就是很好的素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事例,加入先进人物典型的其他事迹,丰富人物的形象,加深学生的认识。
此外,教师讲课过程中,可以根据知识点需要,选择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作为案例。这既可以对学生加强时事政治教育,又能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在目前各个课程模块的案例设计中,所有要运用到政策理论的都要更新到以十以及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理论为准,要不断用新的时政知识让政治课堂焕然一新。
三、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平时要主动做好素材收集、储备和更新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要多注意收集和掌握各种有关资料。如政治课中所涉及内容的最新观点、经济动态和有关数字、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问题和政治动态的最新信息,新的政治法规及社会重大事件等。政治老师应成为一名杂家,视野开阔,胸中有万卷,这样在讲课过程中才能把许多材料信手拈来。这样准备课时,才能确定什么样的案例适合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探讨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针对案例设计恰当问题,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和探究,以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在一旁引导、点评,在问题讨论之后要加以归纳总结。这样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才能促成高效课堂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精心选择和设计有效的案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能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获得高效的政治课堂,将自己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篇8
我们知道:高中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正确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完成作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老师提出要求,抑或是考试,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是以这个为原则的。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死”知识,并且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学生的智力兴趣,使得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情,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知识因此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积累知识,只是为了“储备”知识,久而久之,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首先是不能被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不能进入周转。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
如:英语课堂上,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语法,领着学生做大量的训练,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学生们天天上英语课,课下却从来不讲一句英语;学了十几年英语的年轻人,见了外国人,却根本不能正常沟通……我们所学的,原来都是些“哑巴”英语。也许,我们培养出的学生,高考中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他所得到的,只是分数而已,而不能得到的,恰恰是在以后人生道路上所必需的能力!
因此,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去创造,不能把知识当成“死”的东西,要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利用它去掌握更新的知识,利用它去实现我们更高的人生目标。一句话,我们高中英语教学,一定要改变以往的“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观念,让知识“活起来”!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而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知识“活”起来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种观念,即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在这种理念支配下,可以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思维、交际的工具。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思维,进行交际。当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或是新的语法项目时,我们不能按传统的“填鸭式”来授课,而是应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创造,进行思维,进行交际,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掌握知识,体会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
比如,学习了每个单元的词汇时,我常常让学生用一些重点词汇造句连文。并给学生设定一个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了语法后,除了进行专题训练,我经常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语法结构结合当前的热门话题造句成文。这样,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知识也变得“活”了起来。
其次,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良好的英语环境是我们学好英语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一个幼儿,如果让他在一个说英语的国度成长,不用专门培养他说英语的能力,他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我们的中国学生,从小学英语,大学毕业后,不少的却不能用英语进行正常交流。这就说明,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我规定只允许说英语。每堂课前,让值日生用英语汇报天气、学生出勤情况,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词汇汇报一下发生在班级或校园的重要事件。每隔一段时间,便拿出一天作为“英语日”,规定只能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其他英语老师一起组织英语角,每周进行活动,模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英语交际活动,比如购物、问路、就餐、出游、聚会等。还组织学生进行英语主题演讲,英语歌曲演唱比赛,举办英语晚会等活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英语环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英语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
篇9
【关键词】例句;英语教学;选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英语语言教学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教师方面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精选英语例句成为很多老师的不二之选。例句作为一种信息发送与接受的共享负载媒介,如果选区的当,就会提高课堂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例句的选择上,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科学
这里的科学是指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所选例句不能与客观事实规律相违背,也不能明显的违背语法规则。因为例句是语言知识的载体,它本身是不能有语言知识的错误,也不能给出那种模糊不清,存在争议的句子,例如在讲There be句型遵循就近一致原则时,对于初一的学生,由于还处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就要尽量避免使用单复数同行的词,因为如果缺乏具体的语境,学生很容易迷惑,不知道应该用单数还是复数。另外在选用多个例句进行比较的时候,必须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从而实现语言学习者的期望值,即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同时所选例句还必须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内或最近发展区,根据维果茨基理论,教师在选择例句的时候不能过于超出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
二要相关
这里的相关是指教师所举的例子必须是与所要讲解的目标知识点息息相关,如果教师所选例句偏离目标知识点,那么给出的例句就没有倾向性,当然学生也不会对该知识点有敏锐的洞察力。另外除了要与知识点相关,还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选择例句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结合周围的事物,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素材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自我相关性的驱动,就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讨论Food.本身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物已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话题,如果在课文的导入部分,教师能充分利用该地区学生所熟知的超市引入,就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教师就可以用这样的例子,结合学生所熟悉的超市图片引入。”Last Sunday,I went to the Yonghui supermarket. There are many food.”随即出现该超市的图片和食物,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注:永辉超市是当地一家非常有名的超市)
三要创新
正如著名学者Otto Jesperson所说:“新的思想,新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发展了在语言上必然反映出来”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既然我们的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句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必然也要体现发展的观点,必须有所创新,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必须投射时代的前沿科技,必须反映更学科的相互交错。例如教师在讲解“hear of“这个短语的时候,假设列举了以下两个句子:
A : I am happy to hear of your success.
B: The Chinese are excited to hear of Sunyang’s success in London.
众所周知,语言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就会显得苍白无力,通过比较不难发现,A句显得很单调,空洞,相反B句就更加生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带有当代的气息。另外创新也体现在形式上,句型教学的最大毛病就是通过机械的替换操作。为了避免这一毛病,教师可以随机应变,灵活以前学过的知识,创设新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相较于抽象思维而言,人们更倾向于形象记忆,同时学生也更容易在情景中受到启发。例如教师在讲解打电话这一场景时,就可以采取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就可以现场找两位同学来模拟这一情景。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创新型的用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徒步到中国旅行,当他走到湘西一带的时候,他已是筋疲力竭,饥饿难耐。由于语言的障碍,他无法清楚的让别人明白他的意思,后来终于找到一个人略懂他意思的人,表示愿意和他一起生火做饭。但是这个中国人也同样不懂英语,只知道几个零碎的单词,他想要让这个外国人往炉灶里添柴,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万般无奈下,却蹦出了这样几个词“feed the fire”如此的生动,形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说完这个外国人就使劲往灶里添柴。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不应拘泥于某种固定思维,要适当的有所创新。
四要熏陶
英语例句在传递英语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负载文化的信息,在例句的背后,可蕴含丰富的人文,地理信息,最好是能引用一些文学佳句。例如在讲不定式to做主语的时候就可以引用莎士比亚的《Hamlet》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这样既切合主题又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又例如在讲”in possession of “这个短语时,就可以引用《傲慢与偏见》中的第一句话: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 ur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样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的熏陶,培养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另外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在例句的选择中,教师要有倾向性的选择一些鼓励人积极向上,催人奋发的句子,从而无形当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当然精选例句知识提高课堂效果的方法之一,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有足够强的专业功底和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业余时间可以多多留心典型,幽默,优美的句子,并投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为知识而知识的陋习,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就不能形成高的英语素质。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知识“活起来”,就要改变传统观念,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经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有着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优秀的英语素质,为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正确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完成作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老师提出要求,抑或是考试,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是以这个为原则的。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死”知识,并且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学生的智力兴趣,使得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情,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知识因此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积累知识,只是为了“储备”知识,久而久之,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首先是不能被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不能进入周转。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
如:英语课堂上,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语法,领着学生做大量的训练,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学生们天天上英语课,课下却从来不讲一句英语;学了十几年英语的年轻人,见了外国人,却根本不能正常沟通……我们所学的,原来都是些“哑巴”英语。也许,我们培养出的学生,高考中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但他所得到的,只是分数而已,而不能得到的,恰恰是在以后人生道路上所必需的能力!
因此,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去创造,不能把知识当成“死”的东西,要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利用它去掌握更新的知识,利用它去实现我们更高的人生目标。一句话,我们高中英语教学,一定要改变以往的“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观念,让知识“活起来”!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而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知识“活”起来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种观念,即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在这种理念支配下,可以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思维、交际的工具。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思维,进行交际。当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或是新的语法项目时,我们不能按传统的“填鸭式”来授课,而是应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创造,进行思维,进行交际,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掌握知识,体会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
比如,学习了每个单元的词汇时,我常常让学生用一些重点词汇造句连文。并给学生设定一个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了语法后,除了进行专题训练,我经常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语法结构结合当前的热门话题造句成文。这样,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知识也变得“活”了起来。
其次,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良好的英语环境是我们学好英语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一个幼儿,如果让他在一个说英语的国度成长,不用专门培养他说英语的能力,他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我们的中国学生,从小学英语,大学毕业后,不少的却不能用英语进行正常交流。这就说明,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我规定只允许说英语。每堂课前,让值日生用英语汇报天气、学生出勤情况,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词汇汇报一下发生在班级或校园的重要事件。每隔一段时间,便拿出一天作为“英语日”,规定只能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其他英语老师一起组织英语角,每周进行活动,模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英语交际活动,比如购物、问路、就餐、出游、聚会等。还组织学生进行英语主题演讲,英语歌曲演唱比赛,举办英语晚会等活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英语环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英语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
第三,要让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活”起来,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可以通过过洋节、英文电影欣赏、英文名著原著阅读、英文报刊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母亲节、愚人节等节日,我都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了解熟悉西方的文化习俗,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达到形成跨文化意识的目的,并且用这种意识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我们高中英语教学,就是要让知识“活”起来,把学生的知识变成一股“活水”,使学生形成运用知识进行思维、交际、创新的能力。只有让知识“活”起来,学生才能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终生受益;只有让知识“活”起来,才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常见的逻辑推理方式
- 下一篇:广播电视工程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