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的知识观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本主义的知识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本主义的知识观

篇1

关键词:中职院校;人本主义;学生管理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学生个体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分水岭,与中学毕业后顺理成章考取理想高中的学子们相比,中职学生是被高中以及再教育拒之门外的群体。他们被贴上“后进生”的标签,进入中职院校后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一、中职院校学生面临困境

中职院校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学生角色定位偏差,校园环境过早地社会化,学习风气普遍差,教学秩序混乱,学生整体素质偏低。浪费了教育投资资源、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二、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1.个体发展的阶段遗留问题

(1)成长背景不同,“三观”的引导不够。中职院校学生成长背景迥异,来自不同的社会圈层,受不同的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家庭教育、初中学校教育影响,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塑造定性,对于成长理想、信念教育和向何处去处于迷茫和从众状态,性格上会出现偏见扭曲等心理,这个阶段需要家庭学校给予正确健康的人生规划方向性的引导和信念意识的培养。如攀比心理、依附心理、不平衡心理、拜金心理,破罐子破摔心理等。功利欲望强烈、过分自我等。

(2)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继续前行的动力。在知识论英雄的学生时代,知识积累的长期欠缺,弱化了他们成长中的自信心,与其他相对优秀的学生存在许多实际的和隐形的差距。在教育的道路上缺乏继续前行的动力。

2.教师教育引导缺陷。中职院校部分教师思维定势,立足岗位却不尽职尽责,对于学生群体一概贴上后进生标签,没有认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具体个性,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而是从表面现象明显分出优异等级,认为“朽木不可雕者”听之任之,单纯对听话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培养,伤害了学生自尊心,降低主体的存在感,诱发学生心理不平衡,加重逆反心理,形成两级分化局面,甚至差者心理扭曲以负面影响正能量环境。

另一面,简化了教育的本意,狭隘地认为只是单纯的管理,而非从长远的人的发展角度出发。

3.社会环境监管不力,不良影响因素潜滋暗长。

(1)网络影响:无处不在的网络,网站、网页、微博、微信、人人网等时刻影响着青少年,他们不是通过网络途径拓展视野查询资料发挥其实用性和功能性,而是沉溺于网络的娱乐性和隐蔽性强的信息迷失自我,控制力不强,意志薄弱,和对网络内容辨识度不够导致他们价值观的多元化,道德意识滑坡,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引发青少年违反常规冲动行事甚至步入犯罪深渊。

(2)赢利场所:如赌场、狂欢店等不适合青少年加入的环境,由于中职生群聚盲从的习惯,追求刺激的心理,他们往往会无视学校的制度,擅自外出,抽烟喝酒意气用事,甚至采取过激或违法行为。

三、人本主义的基本内涵

唯物辩证观点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多方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实现。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在满足人需求、理解人心理、尊重人态度、关注人命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来实现管理目的。落实到学生管理上,就是以学生根本利益为中心,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以达到“教”与“学”双蠃,教学相长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基于此,既把学生视为教育对象,又当作服务主体,重视人性化管理,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自由成长健康成长规律,除了管学习、管纪律外,更要对学生给予人文关怀,疏导学生的身心健康、满足学习生活需求,鼓励其发展前途命运等问题。

四、人本主义指导思想融入学生管理的对策

1.教育管理新思想。解放思想,转变意识,将以人为本理念根植于中职学生管理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责绝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递,而应该从社会责任感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人生长远发展命运,切实改观中职学生的萎靡不振的态度、不良的学习风气、扭曲的心理状态等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束人、服务暖人、环境养人,全方位创新引导,一视同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严格制定和实施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分门别类对学生的档案背景个性等加以理解,充分沟通学生各自的需求,如物质缺乏、精神空虚、心理问题等问题,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便于开展人性化的管理互动。

课堂学习以轻松多元创新互动方式讲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长期制订方案勉励学生读书、认知,社会实践,对于存在思想问题的部分学生先情理引导借力多方进行劝说直至其回心转意,纠正方向,凝聚人心。对于物质匮乏的部分学生,发动力量捐助,并激发大家自强自立。坚持平等、尊重、合作、发展思想,平等发言和发展机会,深入研究其心理、情绪、态度、意志、观念等,更深入地交流沟通,人性化管理。

2.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考国内外知名的职业生涯规划经验,引导学生从盲目迷茫中走出,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把握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综合时代职业分工分析权衡后,确定其职业奋斗目标,避免以后走弯路,规范塑造其价值取向。

3.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民主参与集体事物管理机制,激发个人潜力,人尽其才,同时鼓励为大多数人创造价值的思维方式,培养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干部培训,树立模范代表。

4.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国内外经典案例,研究学生心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文学艺术美术音乐等陶冶情操。

5.构建和谐校园。以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教育内容和现代博爱自由平等信任等思想灌输学生,常规组织活动寓教于乐,树立真善美风气,纯净校风,构建和谐校园。

五、结语

人本主义理念的教育理念模式,需要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占主导,先进有思想有魄力的学生队伍为枢纽,搭建良性互动平台,建立机制和活动载体,改变个体影响风气良华和谐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樊香芝.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中职学生管理[J].河南农业,2010,(14):17.

篇2

【关键词】 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云南少数民族;生态观

一、引言

我国“十”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要着力于“人-社会-自然”协同发展,树立保护自然、珍爱生命、保持生态平衡的观念。

云南地处我国边陲,少数民族聚居地自然环境复杂、呈现出生态环境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特点。各少数民族在认识自然规律,顺应和改造自然环境活动中,始终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廖国强等(2006)认为,云南少数民族、风俗、禁忌习俗等影响着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态观念和行为。云南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他们敬畏自然,在大自然中获取生存的基本条件;他们遵循自然规律,适度索取自然资源。然而,有些人只看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忽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对立,强调社会生产中的经济发展,加深了他们与自然紧张的关系,使“生态”与“价值观”不断交融,从而形成了“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的观察视域。

二、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基本内涵

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是“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价值观。这里的生态价值观体现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研究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价值关系。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中所谓的人本并不是从个人主义出发的,它强调的是人类整体利益的人本,以及考虑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人本。

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主张和谐和辩证统一,即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追求的是物质的丰富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但也不能忽略社会和人的发展,人、自然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相互作用、协同推进的关系。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既不强调“自然中心主义”也不发扬“人类中心主义”。通过协调发展“人-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生态观与生态环保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观主要体现在原始、风俗禁忌、少数民族民间规约和民间文学等方面。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遵循着约定俗成的生态自然观,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使得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延续。

作为云南少数民族原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自然崇拜是对山、水、动植物、图腾等自然元素的崇拜。当地少数民族把这些元素加以神话和人格话,从而对生态环境自觉、自愿地加以保护和维护,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利弊关系。云南的藏族、哈尼族、布朗等民族对神山充满敬意和崇拜。藏族人民对神山的朝拜已经成为全民的宗教活动,很多藏民围山叩拜,在高大险峻的山上会看到很多信徒进行一步一叩、五体投地的叩拜活动。位于云南哀牢山和无量山地段的壮观的哈尼梯田就是当地民族敬拜神山、顺应自然的具体表现,与哈尼族对森林、对水充满着敬意和爱意是分不开。这些行为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这些地区的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不仅维护了当地生态平衡,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云南彝族、佤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对动植物的崇拜也使这些民族地区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为生态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很多少数民族村寨附近都有“密枝林”、“祠堂林”,当地民族把他们视为神林,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乱砍乱伐;傣族对孔雀和大象的崇拜,佤族对牛的崇拜、彝族对狗的崇拜等等,有效地保护了云南生物多样性。图腾崇拜源于原始,是祖先对诸如动植物或其他东西有着亲缘关系而规定给予保护的标志,通常作为一个部落或族群崇拜的象征。云南少数民族图腾崇拜“在客观上具有一种以神灵的名义积极主动对崇拜物进行生态保护的行为。”(何星亮,2004)这就避免了森林里的乱砍乱伐、大肆猎捕动物的行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云南少数民族对山水、动植物、生活方式等存在着诸多的禁忌,这些禁忌对生态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价值。为维系云南生态平衡和促进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傣族的“龙山林”文化;傈僳族和哈尼人的动物图腾;以及德昂族将茶叶、葫芦作为自己的图腾,普米族把草作为图腾,拉祜族的葫芦传说等都体现了人民丰衣足食的渴望。此外,云南少数民族的民间规约对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也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傣族的“布双郎”;苗族的“榔规”;侗族的“款约”;壮族的“都老制”等约定都涉及到了生态资源的保护,这些反映云南少数民族朴素的生态观,对保护山林,水源,动植物等生态资源,避免乱砍乱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具有强制约束作用。

四、结语

人本主义生态价值观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辩证统一。云南各少数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实践中,不仅要追求丰富的物质需求,获得自身的幸福生活,还要遵循自己的,遵守民族民间规约,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在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生态价值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为民族地区和谐发展,促进和落实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国强,何明,袁国友.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 何星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48-56.

[3] 段全武,龙庆华.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环境保护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7)50-51.

[4] 袁国友.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态环保意义:若干实例与分析[J].学术探索,2005(2)105-111.

[5] 解鲁云.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少数民族生态观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56-160.

[6]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太原:江西师范大学,2007.

[7] 柳诗丹.生态视角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

篇3

通州区房改办:

你办《关于通州区1999年向职工出售公有住宅楼房成本价的请示》((99)通房改办第01号)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同意你区1999年1月1日起,出售公有住宅楼房取消标准价,一律实行成本价。

二、同意你区1999年向职工出售公有住宅楼房的成本价为每建筑平方米1230元。

此复。

篇4

【关键词】人本主义 学习 理论 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75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填鸭式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讨论。本文就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相关知识展开讨论,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学习活动在原则上应当是主动的,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的变化,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够实现自身的学习价值。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学习是一个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也就是知识相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大进步就是注重知情合一。既强调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希望受教育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有意义学习是能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不仅是知识上的进步,也包括心理上的成熟、经验上的积累、独特个性的发挥、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起到充分挖掘个人潜能的作用。

(三)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的学生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学生的地位以及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形成巨大的颠覆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合理

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上的改进首先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国家教育目标和省培养目标的指挥下,结合学校与班级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要实现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提升,即“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地理教学

探究式地理教学也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体现,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主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扩大了地理教学的范围,不再将地理教学局限于短短的40来分钟的课堂教学当中,将地理教学延伸至学生的课外以及实践活动中。例如:探究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地理问题,附近的大山、丘陵、盆地等典型地貌可以作为野外考察基地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材料等等。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往往是以团队的形式展开的。在团队中,学生除了自主学习,还需要考虑团队的管理、分工、配合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也体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所强调的知情统一的学习观。

(三)改进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新课改的背景下,师生关系应该向更和谐、更融洽的方向发展。改进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完成老师和W生角色的转变。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能动性、选择性,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引导作用,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完成学习任务。第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双方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以便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更好的改进自己的工作;鼓励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大胆提出质疑,帮助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

三、目前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就容易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过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就容易忽视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虽然说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情感体验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也要把握基本原则,在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情感体验的变化的情况下也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情况的掌握,这几个方面是需要同时注意的。

(二)过分弱化课堂讲授的地位

在强调发展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适当的调整教学方式,不能再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讲授式教学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完全抛弃讲授式教学,应当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汲取其中有用的部分,抛弃传统教学方式中不合理的成分。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就会弱化课堂讲授的地位,但是讲授式教学就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学生在进行地理问题探究时所需掌握的理论性知识是需要通过课堂讲授获得的。

(三)对地理教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篇5

关键词:化学实验;人本主义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9-0029-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广泛应用,最生动、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手段。化学实验设计的目标应与课程目标同步,即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传统化学实验设计偏重于知识和操作技能层面,而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可以充分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 人本主义指引下的实验设计思路

人本主义思想引导下的实验设计策略是挖掘知识的多重价值。

2 解读教材的实验设计方案

2.1 知识层面――改革或更新装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崇尚培养能力。教学核心目标是发展创造力。因此,设计实验不能以本为本,用金科玉律般的操作去限制学生,而是让学生弄清设计的道理,操作的原理,然后用新的仪器,新的装置去改革或更新原实验装置。创新实验的思维源泉有二:

2.1.1 比较不同教材实验方案,获取创新思维

2.1.2优化已有实验,提高创新能力

2.2 技能层面――提高实验可观察性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促进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学习。所以,教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展示基本操作技能,还要使实验直观、形象,便于观察。

还能更进一步优化的方案: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学生获取实验知识与技能,还非常关注他们在实验态度、科学精神层面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实验情感可以通过“环保策略”“探究策略”和“生活化策略”来实现。

2.3.1环保策略

人本主义的实验策略是用安全的药品代替有毒药品,减少药品用量,优化实验过程,向学生传递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珍惜环境的思想。

2.3.2 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过程,得到科学和技能,体验探索乐趣,领悟科学思想及精神的特殊教学方法,同时是优秀学生获得成就动机,困难学生得到集体“归属感”的过程。在新课程教材中设置了大量探究实验:

教材对教学的深度固然有限,但对于部分对化学感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在实验设计中深挖内涵,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2.3.3联系生活策略

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传承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实现有意义学习。化学教学源于生活实践,也要回归生活实践,实现化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实验设计紧密联系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调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图式,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也有利于学生将实验结论迁移到生活实际中。

3 后记

人本主义强调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体验性目标列入教学目标。这一目标的载体是化学实验。我们改进实验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更好的感知实验,实现自我体会、自我感悟,获得启迪。

参考文献:

[1]李广洲,陆真.化学教学论实验.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7.

[2]赖仕杰.探索科学方法 实施课程标准[M].化学教学,2007,(6):34-35.

篇6

随着建筑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人本管理,逐渐被广大建筑企业管理者所重视,并作为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并加以研究和利用。“人本主义”中的“本”,我们既可以解释为“根本”,也可以解释为“资本(人力资本)”。人本主义的建筑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建筑企业发展,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在建筑企业发展中,主体是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来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

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是建筑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实践证明,凡是重视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发展的,建筑企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构建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的有效方法

建筑企业文化的实质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是所有员工拼搏进取、讲求团队合作的一种氛围,是建筑企业长期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那么,如何强化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从而形成一整套富有个性的建筑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呢?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建筑企业生产的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观念,坚持员工重于产品,把人作为建筑企业的核心,重新认识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重视人性、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人本性、亲和力。提倡更聪明地工作,努力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一切工作都围绕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通过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地发挥潜能来达到组织目标。作为建筑企业,直接的目标是生产优质产品和取得经济效益,但最终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

建筑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追求广义的人本主义目标,追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人性的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全面发展。为此把以人本主义的理念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切实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使员工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人本主义的建筑企业文化将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三、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在建筑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是现代建筑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一个没有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的建筑企业其经营往往是随波逐流的,员工没有主人翁意识,这样的建筑企业是长不了的。纵观国内外大型建筑企业的发展中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较以物为中心建筑企业文化更为凸显,突出人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和力量。建筑企业要发展就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人和人的关系,就要重视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

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能有效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让职工当家作主,培养职工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从而将职工的荣誉得失与整个建筑企业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将建筑企业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建筑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原动力。

建筑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具备竞争力。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不断增强广大职工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切实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这样建筑企业才能够在竞争中一路领先。

四、培育独特的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不断增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良好的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不仅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建筑企业员工获得朝气与活力的源泉,是建筑企业的灵魂所在,也是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建立人本主义的建筑企业文化,应该具有明确的建筑企业价值取向。要实现这一目的,建筑企业应注重战略研究。同时,还要了解员工的个人目标,努力寻找员工目标的共同部分。在此基础上力争达到员工奋斗目标与建筑企业目标的最大一致和对企业价值取向的基本一致看法,通过交流,让员工充分理解并知道实现个人目标应以实现建筑企业总目标为基础和前提,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建筑企业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营造“人人为企业,企业为人人”的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氛围,从而愿意为建筑企业发展壮大奉献自己的力量,培育独特的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不断增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本主义的建筑企业文化的构建促进了员工的情感资本,情感资本与知识资本同样重要。信仰、情绪和动机等是情感资本的基础,情感资本决定着员工是否建设性地将其知识用于支持组织目标。人本主义建筑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情感资本予以高度的关注,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针对员工的需求达到人本化,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

篇7

教师角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大学英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出发,注重学习者的成长发展历程。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习者知识,而是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手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阐释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教师角色的要求。

一、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1.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产生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有马斯洛(A.Maslow)、埃里克森(E.Erikson)和罗杰斯(C.Rogers)。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是在继承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主义理论后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思想,也就是在对以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和以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人性本善论、需求层次理论、人格理论和罗杰斯治疗理论,其中有具有代表性的以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

2.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在教学目标上,人本主义主张培养全人

人本主义者强调使人身体、心智、情感、精神融为一体。因此,人本主义者十分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它更加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人本主义以培养“完人”为目标。

(2)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意义学习

罗杰斯等人的教育理念强调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指的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知识与个人融合在一起的学习。这种学习对学习者的行为习惯、个性发展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具有重大意义。

(3)在教学过程中,人本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者提出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特点:无结构教学,强调学习者接受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学习者思考。人本主义者还十分强调学习氛围及师生关系对学习者的影响。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就能够消除外部消极因素,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部分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有限

一部分学习者由于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与动力,其学习目标仅停留在考试及格的水平上。具体表现为:更多情况下,学习者的英语学习行为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应付考试,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了解,而轻运用能力的发展,致使学习却无法致用的尴尬局面。一些学习者仅限于书本知识,并没有具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快速应变的能力,语言表达也缺乏灵活性。

2.英语学习目的注重考证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考证、轻应用的现象时常发生。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常常被认定为衡量学习者学习水平的标尺,一些教师和学习者都将其看作是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者为了职业要求,埋头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但如四、六级等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习者的英语实际水平,无法检验学习者真正应用英语的能力,更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

3.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大多数仍然遵循传统教学方式,即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原则。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仍仅局限于词汇、语法、翻译教学法。一些教师并不具备综合运用多种英语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能力。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致使学习者缺乏学习兴趣,无法积极有效地进行英语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而使教学成果收效甚微。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启示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教师应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以培养“完人”为教学目标。人本主义者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教学,而应是班级活动的参与者,主要充当促进者、倡导者的角色。除了给学习者提供所需要的有关学习资料,帮助学习者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外,教师的另一个关键任务就是设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不要过分给学习者施加压力,应鼓励学习者多参与学习活动,并在其参与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建议,让学习者在做中学,从而切身感受实际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1.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兴趣制订学习计划

人本主义理论注重学习者个体差异和个人价值。由于学习者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期望值的不同,因而,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也有相应不同的规划。基于自身水平达到可实现目标,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从而维持学习的持续性,最终达到知识水平的提升,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气氛

在人本主义者看来,良好的学习气氛便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与消化所学内容。良好的学习气氛包括教师对学习者的信任、营造积极的同辈群体作用、新型教学技术的辅助作用等方面。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学习者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学习状态,理解、吸收,并且储存所学知识,进而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学习内容本身是次要的

人本主义者认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规范学习者的学习习惯,辅助学习者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等方面内容。如果学习者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以上标准,其他的学习内容学习者便可以自行解决。

4.鼓励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估

教师及其他学习者对某一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要予以热心反馈,帮助学习者分析错误原因,纠正方法上所出现的错误,以使学习者能够更加客观、有效地进行自我评价。

四、结语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倡导者、组织者、监控者,应做好自身的辅助工作。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兴趣制订学习计划,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气氛,其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同时要鼓励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只有重视学习者的需要、情感和意愿,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除此之外,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深化专业知识,也要力争成为博学之才。大学英语教师应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学习新的技能,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强自己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娜.人本主义教学观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63-64.

[2]刘琨,周其国.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评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1,(12):14.

篇8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 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对于各种外在事物既充满了好奇,也缺乏必要的分辨能力。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有可能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而走上错误的道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确保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而人本主义则由于其对人本身价值和努力的重视与强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主义的功能

人本主义即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以下具体功能。

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以人为本的基础和前提是以自己为本,即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主义有着促使大学生不断奋发向上的作用,具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精神的功能。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可以促使大学生面对各种挫折时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在努力刻苦中保持足够的韧性,从而为其最终成功创造机会。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毕业后的工作,乃至日常生活来说,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其克服人生道路上出现的各种困难,最大程度发挥自身才能和主动性都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培养尊重宽容他人的性格。人本主义不仅要以自己为本,还要以他人为本,即必须尊重他人尤其是弱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保持一定程度的宽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尊重宽容他人的性格,是人本主义所具有的另一重要功能。人作为典型的社会动物,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同他人的各种联系和交往。因此,在大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人本主义培养尊重宽容他人性格的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他人必要的尊重和宽容,可以使大学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并顺利地融入到集体和团队中,获得他人良好的配合和帮助,保证各项目标和任盏乃忱完成。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人本主义将人本身的发展放在最为关键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本主义的强调,意味着大学生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还应当充分注意道德情操的提高。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人本主义强调人本身发展的必然逻辑。良好的道德情操,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的相关行为最大程度地符合社会要求,从而得到周边群体广泛的认同,而且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其他技能,为人生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主义功能实现的困境

享乐主义思想泛滥。畏苦怕难是人所具有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由此而形成的享乐主义思潮也成为社会上一直存在的不良思潮之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只顾眼前的快乐和享受,而看不到这种暂时的快乐和享受导致的学习成绩下滑、思想颓废不思进取,给家人及自身成长成才造成的损害。在享乐主义思想的主导下,大学生不愿意通过努力奋斗获得更好的成绩,不愿意以严格的道德标准约束自身的日常行为,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主义的功能受到一定的损害。

拜金主义思想流行。拜金主义思想最大的问题在于由其主导的价值观的核心是相关行为短期可能获得的,以金钱为标准的直接利益的多少,而罔顾由此可能导致的对其他更重要的长远利益和间接利益的影响。拜金主义思想的流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主义具有的尊重和宽容他人的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操守等功能的发挥产生了根本性阻碍。

低俗不文明现象广泛存在。各种低俗不文明现象虽然受到传统道德的抵制和严格约束,但依然屡禁不止。近年来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平均素质较之前的精英化教育阶段有所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低俗不文明现象在大学校园内迅速增加。从当前大学生日常交谈中经常冒出的各种不文明的口头禅,到媒体曝光的校园贷中“裸贷”的流行,这些低俗不文明现象不容忽视。低俗不文明现象的存在,不仅表现为对他人的不尊重,而且是当事人道德情操存在缺陷的典型表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主义功能的实现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主义功能实现的途径

要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低俗不文明现象对人本主义功能造成的困境,必须通过以下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人本主义固有的积极作用。

加强开展各种学生团队活动。无论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还是低俗不文明现象的存在,不尊重他人均为其重要表现之一。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本主义培养尊重和宽容他人、良好道德情操功能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加强开展各种学生团队活动。只有将大学生经常置身于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中,才能使其充分体会到尊重和宽容他人的重要性,认识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不文明现象的庸俗和可耻。除此之外,团队活动中的竞赛和对抗,还能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团队胜利所带来的集体荣誉感,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主义功能的实现打下坚实的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为核心的集体主义基础。

重视非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人本主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主义功能的实现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单纯的思想政治课程远远不能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非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人本主义教育,尤其是大学语文课等与人本主义密切相关的课程教育。一方面,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应当充分结合相关的文学作品内容,通过其中人物具有的自强不息、尊重和宽容他人的精神,以及良好道德情操,从而获得相应成功的事例,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并自觉向其靠拢。另一方面,在其他课程中,也应当充分结合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学习上的具体困难,以及克服这些困难的具体方法,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尊重和宽容他人的教育,使其在课程实践中逐渐养成相应的人本主义精神。

高校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师是其在人格和具体行为上进行模仿的榜样,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因此,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主义功能的充分实现,还必须通过高校教师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其人格和行为的感染下接受到有效的人本主义教育熏陶。高校教师的以身作则不仅能保证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也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本主义驱动,使其获得宝贵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切身体验,从而自觉地按照人本主义的具体要求调整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①赵启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民论坛》,2016年第21期。

篇9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地理教学;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6-03

人本主义教育观提倡自由教育,该教育观认为,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潜能和价值为目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因材施教,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以罗杰斯的人本教育思想的影响最为直接和重要,罗杰斯把他的“以来访者为中心治疗”的心理治疗理论应用于教育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是为了培养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有自信的人,使学生能够自由全面的发展[1]。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并发展自己。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人格的完善。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伙伴”的关系,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与人本主义违背的地方

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应当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罗杰斯曾指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允许学生学习,允许他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地理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互动和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情感的培养等。但是在运用人本主义进行地理教学时也会有一些障碍。

1.传统地理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传统的地理教育是属于“灌输式”教育。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大多只是被动的接受。再加上在高中,地理被归为文科,忽略了地理学是兼有自然科学性与社会科学性的综合性这一性质;并且在有些学校地理被视为副科,对地理课程的重视也不够,是的地理教师的权威性较低。因此,许多地理教师、学生,甚至教育领导者都认为地理是“死记硬背”的,许多学生也对地理失去了兴趣。其次,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使高考成为“指挥棒”,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家长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能掌握住高考的知识就行,而沦为了“高考指挥棒”的牺牲者[2]。这也使得在评价上往往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与坏。评价教师也是根据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显然是与新课改、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人本主义精神想违背的。使长期以来师生之间的关系总是不平等的。

2.过分强调以学生为本。由于新的地理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有些教师就认为教师是次要的,课堂上只重视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而忽视地理知识的教学。更有甚者,认为地理教师“可有可无”,一味的让学生自学,认为教师的地理专业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能让课堂气氛够活跃,让学生自学就可以做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

二、新课改背景下人本主义的体现

新课标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新的指导性文件,是高中地理教科书编写、地理教学以及评价的依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注重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3]。这都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1.课程理念中的人本主义。新课标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的课程理念,阐明了地理课程的价值取向、地理教育的特点和提倡的学习方式,为地理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这些课程理念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有着明显的一致性,贯彻好新课程理念就要教师用人本主义的思想来进行地理教学。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要。做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想结合来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这正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

2.课程目标中的人本主义。新课标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够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齐国情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后两者的实现需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三者既相互区别、步步深入,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与教学大纲相比较,新课标建立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地理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只强调地理学科知识体系,新课程目标在保证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强调的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单单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重视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学生的情感培养。尤其是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的强调,强调了学生是教学中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内容标准中的人本主义。新课标的内容编著由标准和活动建议构成。与教学大纲的“知识要求”相比,活动建议更具有弹性,更富有人文色彩。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如在学习“自然灾害”的内容时,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了解自然灾害的检测和防灾减灾措施,树立防灾减灾意识。而新课标却是要求以某一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并建议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相关的活动。显而易见,新课标更注重的是学生地理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践活动来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规律,形成科学的观念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活动。新的内容标准实施起来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实施建议中的人本主义。新课标的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以及课堂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组成。这部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更加详细,也更加灵活,并且与案例相结合,增加了课堂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可以给教师更多的灵感与权限。让地理教师更能深入的体会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建议上,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地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授学生以“渔”,而不仅仅是“鱼”。在评价建议上,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地理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在地理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关注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在评价中要重过程,重体验,重参与。对尽量给学生正面、积极地评价,激励学生,是学生能够获得学习好地理的成功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想结合,根据学生达到“三维目标”的情况,给予合理全面的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三、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促进高中地理教学

1.打破传统地理教学的教育观念。为了全面的贯彻新课改精神,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标,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就必须要打破传统地理教育观念的束缚,舍其糟粕。在地理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4]。(1)在教学方法方面。在教学方法上,地理教师应该摈弃过去“满堂灌”式的教学,意识到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人本主义强调对学生兴趣,潜能的激发,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地理课程是文科与理科的综合,这使得地理课程的教学应是动态的、开放的,并具有创造性。地理教师可以讲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可以通过实验、图表、时政热点、故事和诗词等教授课程内容,如在上大气环流时,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生动形象的为学生解决这一难点;在讲地理环境地域差异时,可以结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激发学生思考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在“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先播放一些奇特的地表形态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讨论这些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再由地理教师讲解相关内容,并结合相关的flas,使学生能够生动形象的理解内、外作用的原理,以及其与地表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课后还可以让学生查阅、收集本地的地表形态的资料,并探讨形成的原因。这样的地理课就不会枯燥乏味,学生自然会比较感兴趣而参与其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在教学目标方面。在教学目标上,人本主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也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地理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最终能通过各种考试,而是要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在教学评价上。在教学评价上,一直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种单一而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展。新课标要求在只是以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情况评价。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地理教学应注意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地理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如教师可以对学生所做的实验、科学小论文等方面给予评价。

2.正确处理人本主义教育下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虽然强调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教师的作用。高中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必须要有教师的讲授辅导。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仍然有种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学生知识技能的主要来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地理教师要打破过去学术权威性不够劣势,提高自己专业技能与知识,从而提高地理教师的权威性,让学生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信服。同时在课堂上利用好地理课程的特点做好与学生课上和课后的互动。

教师不能因为人本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而误以为教师比之前的工作简单。相反,这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地理专业知识的加强,地理教师还要关注世界的动态,现代的地理学是与时俱进的。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地理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它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同时,地理教师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有及时准确地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可以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最终建立起来你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1):43-48.

[2]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王民.地理教学大纲与地理课程标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9):6-8.

篇10

一、三维目标要有知情统一的人本性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以整体发展论的观点来审视人的发展问题。但是新课程三维目标却因为课堂围绕高考转,往往就只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成了被迫接受知识的“容器”和无休止作业的“机器”。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由此引发的焦虑、抑郁、人格分裂等问题相当普遍,甚至自杀事件也时有发生。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它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知情统一才能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的。

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知情统一。还因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的范畴,无论新知识的获得还是旧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认识的主体,而离开过程和方法,学生就成了装载知识的容器,更谈不上作为人应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出现人本性缺失,从而导致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

二、三维目标陈述主体是学生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自我实现”的教学过程观,强调人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罗杰斯在《关于教和学的若干个人的想法》中说“唯一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马斯洛说,“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同样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目标。所以三维目标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学目标应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掌握什么或会做什么,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例如,陈述目标时应使用“学生掌握……”、“学生理解……”、“学生形成……”等方式。

三、三维目标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

人本主义理论从人性本善的假设出发,相信人,信任人,认同人性原本是善良的。认为人都有学习潜能和自我实现的趋向,学生都是想学习的。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和对情感道德的积极探寻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独立的智力活动和心理体验活动。要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必须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按自我实现的方向去探索与发现,进行积极主动的有意义学习,主动汲取知识并愉快地形成人格。另外,还应使学生有充足的自由空间去思考和想象、体验和表达、探索和创造,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中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从而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这样,学习环境的民主自由首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达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和体验,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目标得到了落实的动力。

四、三维目标要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罗杰斯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明确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罗杰斯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所以,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学习。罗杰斯的上述思想被称为“学习是形成”的观点。所谓学习是“形成”,就是在“做”中学,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因此在三维目标的设计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五、三维目标要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人本主义理论对师生角色进行了的新定位,倡导“意义学习”,反对教师以知识灌输为主及居高临下的方式,主张“学生为中心”、“教师即促进者”的教育理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如朋友一样,在尊重人格、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的交流。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六、三维目标要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

在“完整人格”、“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自我评价模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此给予积极反馈,使学生自我评价更加客观。但事实上教师侧重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非常普遍。因为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要反对以考试和考核为主的外部评价,提倡自我评价,改进传统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性、发展性、差异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比如,让学生主动地与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 ,而不是与别人进行横向的比较。这种纵向的比较就是发展性的评价是,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过去,正确地为自己的现状定位,合理科学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个性发展、基础情况等因素进行评价,这就是差异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不断完善自己,激发学习潜能,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