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设计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学设计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全重点围绕艺术设计造型这一出发点,致力于提升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审美价值观和艺术创造力,书中全面介绍了造型的基础知识构成和美学认知的原则和方法。该书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思路进行讲解,为当前艺术设计教学从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和示范,在全书所有的章节中均有理论知识点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的应用案例,启发读者思考和观察,培养在生活中寻找艺术设计造型的案例,感知美学艺术特色的特点。在美学视角下的排版编辑、配色等方面的内容深化,有力地佐证了造型设计离不开美学的专业性分析和判断。同时,该书意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的美学造型观,借助全书中大量实例和范本,营造了一种美学氛围下的艺术设计造型理念,真正理解造型的美学价值,领会艺术设计理念,全书也是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与美学思维相互融合的佳作之一,从真正意义上打开了艺术设计美学理念的学术大门,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领会造型艺术美的空间及平台。
在我国古代早有“意象造型”一说,指的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融入其自身的生命力、彰显其美学特性,在创作初期对审美的思想进行美化,从而寄情于物,将心中所想、思中所念的美学艺术和精神特质体现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使之与客观事物介于“似与不似之间”。
美学是设计的灵魂,是指在任何的设计理念中都必须经过美学思维的过滤,无论是产品的设计过程还是销售策略,都要围绕人们的美学需求进行调整和实施。美学视角下的艺术设计造型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艺术造型通过美学的设计理念进行搭配和构造,可以实现既具有视觉美感又风格迥异的艺术形态,无论是产品的设计造型还是建筑等实体项目的构建,借助美学的组织形态和设计理念,可以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更好地贯穿美学思想,实现人们对美学追求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设计的美学观念中要求造型在构思和设计的过程中讲求形态和材料的统一,观念和风格的统一,是真正将工程技术和美学艺术融为一体的新形式。实际上,任何的产品造型都不能只单纯地考量内在的质量,还需要注重产品的外在美感。实际上美学既是质量均衡的标尺,也是造型合理的客观要求。任何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都必须综合考虑美学因素,在设计和包装的过程中,合理地包装美学的内涵价值,可以有效地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丰富产品的形态和品牌。
篇2
关键词:扩展知识;讲授比较;生平;技法
随着高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和调整,外国美术史课程也已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一门理论基础课,但往往艺术专业学生容易忽视美术史论的重要性,一方面学生不想主动学习,对美术史没有总体认识,另一方面在国内的大多数美术史教程中介绍的美术史知识体系不是很完整,有省略的有的排列组合和艺术家生平的传记。第三、在艺术史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和艺术常识的话学生学起外美史来就变得没有兴趣,变得死背得多思考的少不能真正理解成就,即使是看了学了,也学不懂,看不透。更不能很好地理解运用和利用在自己的分析创作之上了。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在外国美术史教学中教学方法就是很重要的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1 扩展知识常识并结合趣味性
在外国美术史学习当中我觉得介绍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了解背景知识是不能学好,理解它的,怎么能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了解知识背景就很重要。例如在欧洲中世纪的学习中,个人觉得在欧洲美术史中是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因为它不仅仅是知识点,还是整个欧洲社会意识及美学观点的体现,也是学习欧洲美术史其他美的基础,是理解其他作品的基础,比如《出逃埃及》、《最后的晚餐》等,是基督教十六幅图示教义。这样就很好地理解后期意大利美术中文艺复兴的一个特点――披着宗教的外衣。也能理解为什么在美术史上有那么多重名的绘画作品,比如《基督下架》等。拓展学生不能只能停留在课堂老师的讲述中,应该推荐给学生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比如在学习古希腊史时,可以在课下让学生看一下《木马屠城记》,简单介绍开始三美神与帕里斯,这样就很好的铺垫了后期《三美神》的绘画背景的理解。
卢梭曾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外国美术史教学当中培养兴趣和拓展知识应该充分结合,在历史下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大的环境,比如对米开朗基罗的介绍,不仅要介绍他的生平,还要介绍美第奇家族对米开朗基罗的影响,及米开朗基罗在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习惯,及公会制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了解米开朗基罗把他变成有血有肉的人,可以被理解,可以沟通和触碰。对此人理解是立体的,对其绘画产生崇拜促使学生去研究他的绘画理解他的技法,起到了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作用。
2 讲授法结合比较法教学
在讲授外国美术史过程中,笔者认为不能因为他们是设计的学生,就只停留在流水似的知识点的介绍,要精简内容,还应该注意深度与广度的结合,要运用讲解比较加深对点的绘画理解。比如运用PPT进行两方面的比较,一是横向知识点串接联系对比,有助于学生对外国美术史的知识的掌握。比如在接受文艺复兴时期时要用大的横向的串联,意大利、尼德兰、德国、西班牙等这样就可以串联知识点,比较各国特点掌握其特质。二是纵向的比如意大利的美术史,上从文艺复兴下到18世纪的知识点的串联,有助于学生对一个国家的几个世纪的知识点的掌握。
3 结合生平、技法的教学
每一个美术家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成就。讲述的时候不仅要把他们分出时期,以便很好的记忆分期和成就,还要把他幻化成年龄,因为这样可以迅速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产生对比。使学生产生膜拜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技法教学是美术史教学的深化,比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利用PPT分析大师每块的色彩的变化,圣母与背景的变化,耶稣与周围的颜色分析等,笔者觉得这是必要的,这样的分析不要过多,但是这是有助于理解大师,深入分析绘画的手法。从而开拓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对于古典色彩、浪漫主义用色等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为他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方法和历史线索。
4 绘画作品与设计理念当中的文化内涵连接
由于在外国美术史学习过程中所介绍的大多数都是各个国家,各个画派,各个时期的大师作品,大多都是壁画、雕塑、瓶画、油画等作品,而今天认为的设计出现在20世纪以后特别是波普艺术以后,这使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外国美术史时,觉得无措。所以设计专业学生应注意绘画作品和设计理念的联系,以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三方面作为基础,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画派等特点。
5 课堂讲授与画展参观相结合
篇3
关键词:电脑美术设计;艺术;教学;课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199-01
一、电脑美术设计课程背景与教学现状
信息化时代下的计算机技术与绘图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美术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美术设计行业依靠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在素材搜集方式、设计手段及方式、资料整理及相互交流方式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转变。随着美术设计领域的转变和发展,美术设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电脑美术设计课程产生和发展的同时,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时刻处于改革和完善当中,课程的教学正朝着培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素材搜集能力、计算机辅助美术设计能力、融合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计算机处理和交流能力的综合型美术设计人才的目标发展。
当前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重学习、轻设计”的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到传统的手绘美术设计与信息化时代下的计算机美术设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认识到或没有像学生传输电脑美术设计学科的高度综合性和集成性特点,致使学生从课程学习的开始便没有形成与电脑美术设计学科构架相符的科学技术、艺术、哲学、文学、心理学综合一体化学习和发展的意识,而是仅仅跟随教师和教学大纲从学科分割出来的平面设计、三维美术设计、服装美术设计、室内美术设计及建筑模型设计等几个行业分支的软件操作上认知和学习,既没有注重课程教学中对不同的行业分支领域之间的共性、联系、区别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也没有切实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起来,导致课程教学中的理论学习及实践教学均于电脑美术设计行业生产实际脱节。上述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源主要由于计算机技术及软件技术更新速度过快、现代美术设计课程教学与传统美术设计课程教学之间的冲突、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框架及实质的认知等方面引起。
二、新时期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通过对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当前的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亟需改进,主要应从传统美术设计与电脑美术设计优势互补、艺术与计算机技术整合实施课程教学、多学科交叉教学、多途径的创新设计教学等几个方面实施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
(一)传统美术设计与电脑美术设计优势互补教学
电脑美术设计学科是传统美术设计与计算机软件的基础上融合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化艺术设计类学科,传统美术设计与现代化的电脑美术设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直是制约当前的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因素。电脑美术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思想与传统美术创作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展现电脑美术设计与传统美术设计共有的创作规律和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美术设计中绘画工具和绘画手法、协调方式的锻炼途径,以及电脑美术设计中的程序应用方式和优点。帮助学生在深入学习传统美术设计理念和规律的同时,明确电脑美术设计方式相比传统美术设计更加精确、省时、省力的优势,着重学习和锻炼数字化、科技化的设计技法。
艺术与计算机技术整合实施课程教学是传统美术设计与电脑美术设计整合教学的精髓所在,其本质是规律、思维与工具、技法的相对独立及相互关联的问题,真正优秀的人才应同时具备出色的设计思维、技法及工具操作能力,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审美能力、构图能力和创新能力,又符合传统美术设计中色彩、比例、透视、结构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
(二)多学科交叉教学
当前的电脑美术设计不仅是狭义上的传统美术设计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融合,还是哲学、心理学、科学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型学科。一般的电脑美术教学仅仅培养和锻炼和学生对电脑、软件等工具的操作和应用能力以及美术等设计形式的表达能力,而忽略了哲学、心理学、设计学等内涵层面的培养和塑造。教师在课程准备时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调整教学框架和教学内容,将计算机设计和软件操作等工具性教学、美术设计技法等作品表现性教学与内涵性的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合理穿插设计以调整教学框架和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广阔、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中成长和发展。
(三)多途径的创新设计教学
针对当前的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教学中“重学习、轻设计”的问题,教师应通过更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维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全面理论和实践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创新风格的竞争性人才。
设计与创新皆源于生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引入行业中的新思维、新方法,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案例和作品中思考和学习,并适时组织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部分如平面设计、三维美术设计、服装美术设计、室内美术设计及建筑模型设计等方面结合相应的案例、作品及自身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创新性地解决不同的设计问题。另外,教师也可借鉴一些科学的思维训练方式如脑力激荡法、心智图法等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精力,形成对图形、符号、数字等的敏感性和想象力,为美术作品的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总之,在电脑美术设计课程产生和发展的同时,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时刻处于改革和完善当中,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朝着培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素材搜集能力、计算机辅助美术设计能力、融合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计算机处理和交流能力的综合型美术设计人才的目标改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分组;合作学习;设计
目前,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落实,怎样基于新课改这一背景环境下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教学的方式是目前所有教育阶层的核心目标。新课改明确指出要不断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以及学习能力。所以,课堂教学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重点是要培养小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以及素养,所以想要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强化课堂教学的质量,一定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在多种教学方式中,分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应用的最为广泛。因此,下面将进一步阐述小学美术课堂分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设计与实践。
一、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想要让学生在小学美术上课过程中学到大量的美术知识,要求教师一定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通过使用分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扩宽学生鉴赏的视野,让学生逐渐喜欢上美术课程,而不会存在学习方面的逆反心理。教师将学生们科学合理的分成几个小组,可以让学生们之间相互合作和帮助,这样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十分有力。
二、小学美术课堂分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设计和实践
(一)科学合理分组合作
分组合作学习其重点就是将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成几组,其分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于总体美术教学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想要强化学生合作意识,提升其合作精神。一定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将其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成绩优秀的和成绩普通的以及成绩较差的。之后采取民主的方法,按照学生的选择合理安排分组,保证每个组中均包含优秀和普通以及较差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便于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和学习。之后针对分好的小组,教师应该根据每个组员的优点对于小组合作进行指导,通过小组组员一起他闹提出建议,让其在探讨的过程当中,最大限度表现自我,掌握所有组员的意愿,调整小组的实际分工,给加快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安排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的角色,带动所有组员积极参加到合作学习当中,并且在一定时间内轮换组长,最大限度激发组员的热情,不断提升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强化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认真选题恰当点拨
认真选题属于提升分组合作学习效率的主要基本保证,由于学生存在较大差异性和美术课程具有的客观因素。并不是全部的美术课程均能够利用合作学习获得理想的成果,要求教师必须要认真挑选题目,科学设置课程。例如,教师在讲解会动的剪影这个课程的时候,将学生一共分成八个小组,各个小组成员通过沟通针具自己的优点详细分工。
例如,剪头部和躯干的,还有剪手臂的等。并且教师还要掌握好合作的实际,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主动参加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除此之外,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自交给学生,同时恰当的进行点拨。在缝合手臂与腿的过程中,重点教师要进行恰当的点拨,强调线的松紧程度,这样制作出来的剪影才能够自由的活动。
(三)利用比赛方法进行展示
合作学习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必须保持课堂记录,让学生不只在学习方面有所提升,在别的行为以及表达方面也可以进步。想要使学生课余生活更加丰富,科学使用现有的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采取这种教学策略,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且,还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通过比赛竞争,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根本上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思考,在美术课程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四)整体评价确保成果共享
通过使用分组合作学习方式,主要是可以使全部学生均参加到学习活动当中,学生经过参加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获取到每个小组成员的成果。通过综合评价,使学生对于该时期当中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断反思学习过程中不足的地方,从而不断改正。同时经过和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能够学会取长补短,整体上提升小组和每个成员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对于教学活动当中每个小组的评价,一定要保证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同时还要具有指导性和鼓励性,并且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于自我进行评价,对于小组集体评价,这样能够加强小组组员和每个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使学生在整体评价的前提下,做到学习成果的共享,意识到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小学美术课堂分组合作学习方法设计和实践的进一步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应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通过科学合理分组合作,认真选题恰当点拨,利用比赛方法进行展示,整体评价确保成果共享这些方式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作者单位:刘宁(1984-),女,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族:汉,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小芬.分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探析[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13:73.
[2]杨敏子.试论分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5,13:78.
[3]范喜君.分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J].学周刊,2015,32:224.
篇5
[关键词]多媒体 网络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 简称ID)的理论和实践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是60年代未在美国兴起,从教育技术学中派生出来,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高校教育技术领域。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去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教学过程或实践中它们的主要方法和途径,然后评价教学效果的这样一种系统计划过程。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都将受教学目标的全程控制。教学设计必须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和“学习者”所组成的动态开放系统,只有认真对该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认真分析,才能有效地做好教学过程的结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和决策技术对各级设计方案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比较,评价,选择出教学设计的最佳策略,使其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利用反馈信息将系统的反馈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进行科学比较,对目标输入进行修正,使系统输出状态与设计目标要求相一致。这几方面便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即目标控制原理;要素分析原理;优选决策原理;反馈评价原理。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前,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给各高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教学、虚拟教学、开放课堂、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引发了教育教学新一轮革命。多媒体教学是高校教学手段改革中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学科教师课堂教学,依赖于多媒体教材的教学应用,因而多媒体教材教学应用效果的好坏、设计制作质量的高低,不仅要依靠教材制作人员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硬件环境的支持、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基本功,更要注重多媒体教材制作中的科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将会出现有教材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直接影响着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作为高校专业教师,在把握好本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把多媒体教材的设计、制作和教学应用这几个环节能有效的纳入教学设计的轨道,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材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设计是在选择、确定了多媒体教材的课题内容和教学总目标之后所进行的工作。它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把专业课题教学内容细化为知识点、把知识内容科学归类为各知识要点并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确定的教学模式,科学设计组织知识结构,选择、确定、优化组合媒体信息;划分教学环节与结构教学程序;分析、确定并珍断评价的内容,选择诊断评价的具体方法;具体做好诊断、评价中的诸如提问、回答、反馈等部分的设计。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多媒体教材整体质量的保证,精心的设计能使多媒体教材具有鲜明和严谨的科学性以及较强的实用性。
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应包括不同类型媒体的选择、媒体配套、媒体的功能设计和媒体的应用设计,这样才能有效的使多媒体教材编制和教学过程中,科学的处理好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精制多媒体教材和优化多媒体教学过程的目的。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在确定课题和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首先,要分析学习需要,这里包括分析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学习者的现状;其次,要分析设计与制作本专业多媒体教材的必要性;再次,从所掌握相关资源与条件,分析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材的可能性,然后选定课题方案;最后确定总的教学目标。在这些环节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学需要,扬长避短,技术可行,经济效益等原则。
多媒体教材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进行选择,可利用整体规划,采用一种模式或主式与他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多媒体教学中,不同类型的媒体可提供感性材料,加大学习者的感知深度,同时提供实践具体丰富的经验材料,能有效的加深教学对象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还能缩小时空障碍,较好的丰富了课堂教学。由此可见,多媒体教材媒体信息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具体选择原则要重视以下几方面:①要熟悉媒体的使用目标。这里包括:呈现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解释原理,探究发现等。②要了解各种媒体的特点。比如说:多媒体教材中的文本具有抽象层次较高,阅读灵活、方便的特点;图形具有将抽象概念形象化,承载信息量大,数据量不易失真等特点;图像具有逼真、生动、有趣、能较好的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等特点;音频具有较高的保真度,可以生动的再现现场效果,但相比文本、图片来说,占据存储空间稍大。所以在上述媒体中,文本、图形、图像适合传递静态信息;动画、视频、音频适合传递过程性信息。③要按照学习(经过科学归类并规定了知识水平)知识点的需要,确定媒体的使用目标。④要依据不同媒体的特点,为确定媒体使用目标的知识点来科学合理选择媒体的类型。⑤图像和解说(同期音)要利用其之间的互补性强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媒体选择与使用得好,一般会使学习者产生视听联想,即在学习者心理上引起相关言语或表象的再现。⑥在呈现需要长时间注意的学习内容时,为了减轻较长时间的学习或视觉疲劳,通常需要使用解说、图像、或者文字来配合使用,增强学习者对课程抽象内容的理解。另外在设计制作教学多媒体教材时要特别注意多媒体教材界面文字、色彩的科学搭配。
教学多媒体教材中的知识结构,通常要依据学科专业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学习对象的认知特点来设计,知识结构的设计类型包括直线结构(结构内知识点是直线有序展开的);并列结构(结构内知识点之间是并列的、同一个层面的的关系);层次结构(知识点之间可以递进、因果、条件等不同级的关系),但后一层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前一层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复合结构(直线,并列层次结构的结合体以及知识之间形成一种网络形状的复合结构)。同时,设计知识结构还必须遵循体现知识内容的相互关系;体现学科教学规律;体现知识结构的功能三方面的原则。
多媒体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程序,因此,程序结构的设计是多媒体教材设计制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教材类型不同,其程序结构也有差异,例如,文科、理科多媒体教材在设计时它们的差异性就比较大,就是在同一类型的专业课中,教学程序也不尽相同。一般教学程序设计包括导入、补充指导、练习三部分内容。导入部分要提出本单元学习的基本目标、主要学习项目以及注意事项,还要进行预备性测试。教学实践中,若发现教学对象有必要补充学习的,那么学习流程将转向辅导学。指导部分通常又分为主指导成分和补充指导成分两部分,主指导成分是用于观念、法则、理论等基本内容的学习,在学习对象遇到学习中的困难时,可作出启发或说明;出现错误时可开出“治疗处方”,但不以任何形式直接提供标准答案。补充指导成分是指对主指导学习对象的学习进行某种补充,学习者可按测试结果不同,从基础、标准和提高三个分支内容中进行选择学习。练习部分也分为主练习成分和补充练习成分,主练习成分是考察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及时适当调整所学内容,或者提高某一方面的技能,对错误应答可提示,可更正,流程多为直线型;补充练习成分是指若学习者对主练习未掌握好或平时练习量不足,可适时进入该练习复习预以补充。
根据教学设计理论,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还要进行诊断评价的设计。多媒体教材诊断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及时了解并跟踪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对所学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便于任课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并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逐一判断“诊治”的一种教学程序。①诊断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及时纠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学习者继续学习的信心,(在多媒体教材中应设计具有智能化的学习模型)。②诊断评价的内容包括:测量学习者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基本情况,测量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③诊断评价的方法,在多媒体教材中通常有问答、练习与试题测验等。④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使教材具有前往性,诊断、评价可以设计成游戏形式或问答形式,一般包括提问,应答和反馈三个部分。提问部分必须内容完整,问题明确并能促进学习者的思考,所提问题要与知识点紧密联系,问题部分设置能反映相应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提问可以用是非练习题、多项选择题或填充题。问答部分必须将学习者回答的多种可能性全部罗列出来(或设计成由学习者自己输入问题)。根据这些可能性、多媒体教材再作出不同的反应,一题一答,同时应设计成给予提示并对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给予评分。反馈部分必须对学习者正确答案给予鼓励性的反馈,对问题回答的不完整、不全面或者错误的,应给出标准答案或提出复习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形式的反馈,如指出其错误,要求重答,给出答案或给予辅导提示等。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要针对多媒体教学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深入探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我们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广泛应用于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中,提高多媒体教材的设计制作质量和应用价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教学设计》http:///licb/index.asp
[2]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2、4期
[3]朱春花《关于优化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思考》教育技术研究2005年第6期
篇6
关键词:美学 设计学 设计美学
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学科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的思想家及哲学家的理论探索之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反思。而国内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朱光潜的《谈美》等美学巨著影响着一代代美学爱好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柳冠中教授曾说:“设计是继科学和艺术之后人类不可磨灭的第三种智慧。”设计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其不仅是完善设计学科的一个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践行美学理论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我国设计美学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总结,对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便人们对于我国设计美学的发展现状有个深刻认识,为后续设计美学研究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设计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一、设计美学的含义
由于设计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社会文明进步人类审美的提升,造就了美学与设计的联姻,设计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不断发展。关于美学的研究百家争鸣,而设计同样也是复杂的,因此设计美学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看法。
章利国在《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9页)中认为:“现代设计美学首先是作为一门新兴的部门美学而存在的,是对现代设计艺术本质规律的哲学概括”。曹耀明先生在《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6页)认为:“设计美学正是在现代美学研究不断延伸、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当今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总之,设计美学的产生是设计学和美学交叉的必然结果。”他们都强调了设计美学中设计学与美学的关联性和交叉性。而张宪荣、张萱在《设计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168页)中认为设计美是技术美的一个主干分支,主要研究设计活动中的审美现象与规律,创造反映在生产实践成果中的美。刘子川在《艺术设计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16页)认为技术美学的范畴更接近设计美学,且技术美首先是建立在技术对象功能的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同形式美因素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协调融合,以构成统一整体的技术美。他们都认同设计美学与技术美学的无限接近性。祈嘉华《设计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第4页)将设计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人类从事具有创造性活动中具有美学规律的学问。黄柏青在《设计美学:学科性质、演进状况、存在问题与可行路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第15卷,第5期)中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指出设计美学是探讨设计艺术实践的美学意义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而他们则是从设计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定义,而本人认为这样的定义才具有普遍性,更能突出设计学和美学的交叉性特点。
二、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设计美学要研究的就是设计学和美学发生关系后的问题。
陈望衡先生的《艺术设计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第15—17页)中把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几个方面:1.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2.设计过程的美学问题;3.产品消费的美学问题;4.部门设计美学:5.设计美学史。并且从根本方面指出设计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三对关系:1.人与物的关系2.功能与形式的关系3.产品设计的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的关系。宋奕勤在《艺术设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第67页)中指出,设计美学首先研究应是现代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设计形态、设计形式美和美感心理。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4页)设计美学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应包括设计美学的本质;设计之美的特性;设计美学的基本范畴;设计艺术的美感问题;设计的审美文化问题;设计艺术的审美鉴赏问题;设计艺术的审美批评问题。他们主要从设计学本身的角度来阐述。而张宪荣、张萱在《设计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168、169页)中认为设计美学主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应包括1.设计文化2.设计美学观问题3.审美形态问题4.造型语言5.关联的部门美学。曹耀明先生在他的《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8、9页)认为研究内容应包括:1.中外设计美学思想整理。2.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3。设计美学的分类4.设计美学中的诸多美学课题。他们俩位不仅提到了美学对设计学作用的问题,而且也指出了设计学对美学的一些影响,本人认为这是非常恰当的。
三、设计美学的分类
关于设计美学的分类,不同的艺术家和美学理论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来进行分类。武星宽教授在《设计美学导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第1页)认为设计美学从艺术设计的性质上划分比较科学,将其分为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美学、工业设计美学、动画与影视美学、平面艺术设计美学等四大类。而刘子川在《艺术设计与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20页)中按照现有设计学科的特性进行大应用领域的分类,分为三大类型:1.环境设计类2.工业产品设计类3.视觉传达设计类。更加具有概括性,他们主要从艺术设计的学种性质上进行分类,侧重于设计实践的角度。而余强在《设计艺术学概论》(2006,第155—168页)将设计美学分为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科学美和装饰美五个方面,并进行了详细阐述。李砚祖《论设计美学中的“三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5卷,第一期)指出设计美学包含的三美即功能美、科学美、技术美。他认为可以将材料美、形式美、装饰美等归到技术美的范畴。而这两位主要是从设计特征的角度进行分类,侧重于设计的本质特性。设计美学恰当和正确分类将有助于我们明晰研究的范围和降低研究的难度。
四、设计美学的形成和发展
要把握设计美学的发展态势,就一定要把握住中西方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10页)认为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美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时代和社会催化的产物。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其次是人们对产品审美特征的重新认识和审美要求的普遍提高。齐琦《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刍议》(《现代阅读》,第7期)认为设计美学的理论发展随着现代设计的变革不断向前推进,其经历了从功能本质到审美形式再到人文关怀的升华。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5、6页)把设计美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技术与艺术焕然一体的手工业时代(从原始社会到蒸汽机出现之前)。2.技术与艺术呈现分离趋势的工业化时代(从蒸汽机的出现到20世纪初。)3.是技术与艺术重新统一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20世纪初直到现在)。而武星宽教授在《设计美学导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第4—7页)指出了中国和西方的美学发展历程,无论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还是西方的美学的历程都是伟大的艺术瑰宝,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并且指出了设计美学研究领域更趋多样化,当今时代也是各种审美观点同台大合唱的全新时代。因此设计美学诞生于设计学和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而也将随他们的发展不断深入。
五、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设计美学是理论和应用相交叉的学科,因此其研究方法也不可能单一,必定是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也必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曹耀明先生在他的《设计美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第9—11页)指出1.哲学的方法2.兼用美学和设计学的方法。徐晓庚《装饰》(《设计美学导论》,第115期)认为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应包括1.哲学的方法2.历史与逻辑的方法3.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这些研究方法都突出了美学的理论特征和设计的实践特征,因此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5页)突出“交叉”的特点,就是要侧重于研究设计的审美与实用、精神与物质、艺术与技术、文化与经济的交叉统一,既要有横向的研究也不能缺乏纵向的研究。突出强调了设计美学的交叉性特点,因此也应当注重一些边缘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对设计美学影响的研究。
六、设计美学的作用和意义
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5—17页)认为设计美学有三个作用1.研究设计美学有助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2.能提高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拓展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有助于培养设计师的设计创新能力。3.对于整个美学学科建设有很大理论意义。他指出了设计学和美学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祈嘉华《设计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第12—15页)主要指出了学习设计美学的现实意义:首先,美学中的人文精神可以呼唤设计的人性化走向。其次,美学的开创性可以为设计不断地提供创新的力量。再次,美的巨大魅力为设计发展提供着推动力。主要从设计实践的角度强调了设计美学的现实意义。
七、小结
设计美学应当是学科间融合的产物,由于“设计学”本身理论还有待完善,再加上美学这门学科本身的复杂性,因此造就了设计美学研究的复杂性。
篇7
关键词:工业设计美学;形式美学;技术美学;社会美学
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工业设计在工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工业设计领域中,我们可以发现工业设计与美的之间的关系存在了诸多缺陷:在设计实践中片面追求其审美性;在设计理论上简单地将设计与美学两个概念相加;没有深入地研究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本文首先从工业设计和美学的概念入手,全面系统地阐述工业设计美学的要素构成,强烈突出其作为一门应用美学所带有的指向性和实践性,并以此来指导设计并使工业设计与生产实践、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相结合。
一、美与美学的概念
美是一种可以激起人的心灵和精神愉悦的要素,它反映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所谓美学就是研究人的美的感受,研究它产生的原因、本质及过程、极其发生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 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美的基本属性:即美是客观和主观的辩证统一,相应地人们的审美活动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美的客观性主要指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来源于客观世界,正因为这种客观性,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了评价各种事物的各种客观标准,这些法则就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和总结、反思的结晶,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美的主观性则是认为个人的审美活动要受到个体的经历、文化程度、情绪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同一主体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个体对其美的把握也存在差异性,但是无论美怎么变化,影响审美的因素怎么复杂、繁多。
二、工业设计思想及其发展
工业设计是把一种生活规划、设想和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部分包括三个方面:①计划、构思的形成;②视觉传达及其方式;③计划通过后的具体应用和实践。[2] 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工业化的必然产物,手工业者能将设计和生产完美结合,产生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造物设计,但这些设计思想、理论和方法则不能完全照搬于这些工业制品。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设计与诸多学科相交叉并在各种美学理论、艺术思潮的交融与科技发展的促进中,产生了三个代表性思想。首先是“主理”的功能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产品的实用功能,设计中的“少”就是“多”,形式服从功能是其最高的设计准则。其次是“主情”的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有机论,强调设计的产品应融入到自然界,应满足人的审美及精神需求。最后则是“主道”的社会和谐发展思想。这一思想认为:现代设计在符合功能需求、满足人机工程学和人的情感需要、精神需求的前提下,需从社会整体考虑,使设计与具体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公众需要及社会发展规律相结合,树立人、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设计观。
三、工业设计中美学的构成
美学与工业设计的结合有其必然性,美是促进艺术、科学、设计创造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也是自然界本质的深刻反映。[3] 它们的结合产物――工业设计美学属应用美学范畴,我们不能将工业设计和美学这两个概念、理论任意混合,更不能将那些美学理论简单地照搬于工业设计中,它有其独立的内涵和体系,其体系主要由三个元素组成。
第一,形式美学。形式美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美的形态,同作为与美的内容构成辩证统一关系,两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形式美是指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各种可感的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构成的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美。美的形式则是指审美对象中呈现或表达美的内容从而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联系,主要在于美的形式中包含着一部分形式美,或者换句话说,一部分形式美来自美的形式。 作为审美对象,一般是由一定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由产品形式因素组合而成的形式美,需要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组织起来才会形成。这种组合规律是产品形式因素自身构成美的结构原理,在美学中称为形式美的法则。正如上面所阐述的,这种规律它来源于客观自然界,来源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构建产品形式美方法就是要把这些形式美法则灵活、系统地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对于形式美法则的表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美学流派都有不同的说法,但其根本含义是一致的,其核心就是统一与变化原理,可拓展为: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轻巧与稳定、呼应与过渡、主从与重点等原理,统一与变化原理是工业设计形式美的总法则,它追求统一,但不能呆板,它强调变化,但不可杂乱无章。[4]
第二,技术美学。工业设计美学是探究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美学规律,其最终目的是要人类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平台上自由的生存和发展。[5] 技术不仅仅是为了生产、为了“物”的实现,而同时也使人类实现了诸多精神需求且获取了很多美的心理体验。现代工业产品中新材料的应用和各种材料加工方法。技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美学应用学科,诞生于本世纪30年代。它开始运用于工业生产中,因而又称工业美学、生产美学或劳动美学;后来,扩大运用于建筑、运输、商业、农业、外贸和服务等行业。50年代,捷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建议用“技术美学”这一名称,从此,这一名称被广泛应用,并为国际组织所承认,1957年,在瑞士成立的国际组织,确定为国际技术美学协会。技术美学这一名称在中国也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其中包含了工业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内容。技术美学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中的美学问题,也就是生产美学、劳动美学等问题;另一方面是研究劳动生产中与美学问题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
第三,社会美学。工业设计的最终实现是以产品的形式改进人的生活方式并作用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从个体来看,工业产品设计应该满足人的生存与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及其丰富的精神需求。从整体来看,产品要与自然、社会、人产生统一和谐的局面,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它的出现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并有利于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此,一方面产品是以适应人的需求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工业产品设计中包含着合理的自然观和人们对未来生活所拥有的积极理想和信念,并以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说,工业设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积极健康的社会文明和美好的、和谐的、可持续的社会创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工业设计社会美的集中表现,乃工业设计的大美所在。实用功能主义设计、人性化设计理念、绿色设计思潮及我国传统文化中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的自然社会观都在不同侧面体现了工业设计的社会美学内涵。工业设计社会美学强调设计的价值应是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设计的社会美学需求将越来越大,以平衡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冷漠、恐慌和灾难。
这三个元素不是孤立、彼此割裂的,它们彼此联系、互相影响。某些形式美的产生需要技术来支撑;过分实现某种技术美可能有损其社会美,如实现这种技术美的工艺耗能且污染环境。总之,形式美学、技术美学、社会美学是工业设计美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三个组成元素,设计中应辩证统一、合理处理三者的关系,已实现设计价值最优化。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些与此相关的辩证造物价值观,如:“玉卮无当,不如瓦器”,“衣必求暖,然后求丽;居必求安,然后求乐。”等。[6]
四、研究结论与局限
工业设计与美学的结合促进了艺术、科学、设计创造的融合,唤起和激发了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也是自然界本质的深刻反映。
指出工业设计美学是形式美学、技术美学与社会美学的辩证统一,是艺术层面、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辩证统一,是构建自然、人、社会和谐共处的必要条件。
强调正确处理形式美学、技术美学与社会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构建工业设计美学体系的核心,但对于具体的处理方法、策略和基于此的设计分类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5.
[3]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4]李超德.设计美学[M].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5]朱镇涛.论技术工艺对设计美的影响与制约[J].铜陵学院学报,2006,(2).
[6]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
篇8
一、中国传统美学
1.起源与内涵
儒家、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中国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起源于儒道美学,大多来自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欣赏与总结,注重内在的表现形式。几千年来,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家在这一领域进行持续深刻的研究,由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美学体系,其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使国民从思想到行为都受到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2.表现形式与追求
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表现得庄重典雅、震撼人心;另一方面突出的是潇洒飘逸、清新脱俗的韵味。传统美学追求视觉上的震撼与心灵上的慰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回归自然、回归淳朴,注重内在生命的自由和大彻大悟的体验,因此对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精神高度重视。
二、传统美学中“和”的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影响国民最深远的便是“和”。西方美学中突出的重点是“个体”,强调具象化,以实为主。而中国传统美学体系更强调整体意识,追求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和谐,追求的是意境美。“和”的思想使得在室内设计时人们偏爱淳朴、自然的色彩,如青砖黑瓦、白墙褐窗。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取材也大多来自天然,因此古代室内设计以木材为主,高级木料素有属于自己的香味,且气味不温不火,沁人心脾,故有“古色古香”之称。中庸思想用“适度”一词来概括恰到好处。如室内设计,若无任何装饰便会觉得寒酸,没有气质;若装饰太多又会显得俗气。恰到好处的装饰不仅使人身心愉悦,又能衬托出屋主的内在精神追求。
三、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
1.前期发展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各国文化开始交汇,其中也包含室内设计这一行业。与国外相比较,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起步较晚,且20世纪90年代的室内设计在当时只能算是装修和建筑上的概念,还未跟上人们生活发展的步伐。
2.近期发展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室内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室内设计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在购置房屋时更加重视室内装修设计,一般会请专业的室内设计师为自己的房屋进行室内设计。而室内设计也不再局限于满足居住,已经逐渐发展为一种观赏性的艺术作品。室内设计这一行业也演变为前景光明、人才辈出的热门行业。在这期间,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迅猛发展并独树一帜,设计师在各种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3.未来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室内设计这一行业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设计所用材料越来越注重绿色、健康和环保。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各国文化互相交融,中国现代室内设计也不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显得越发重要,凭借这一特征才能在国外文化的影响下保持自我、独树一帜。
四、室内设计蓬勃发展的原因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物质需求,更加注重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对于自身的居住环境,人们不再只要求能够御风防雨,而是更多地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对房屋舒适度的要求也日益上升。同时,不同的室内设计风格可以显示出房主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审美格调。室内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让人们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留有一块净土。在一天劳累的工作结束之后,谁都想回到一个温馨、美观的家中。此时,室内设计甚至已经超越装饰本身,可以提供给人别样的审美乐趣和心灵寄托。房屋不再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人们内心的归属,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
五、中国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美学的借鉴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大量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我们需要取其精华,继承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内容,摒弃与时代脱节的思想。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思想精华对中国现代室内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对道家思想的借鉴
道家文化是中国主流文化之一。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一切要顺其自然,提倡不留痕迹,化有形为无形,凭借有形的修饰达到无形的效果,营造独特的意境。就空间而言,老子倡导空间的实体和虚无、设计与功能之间辩证而又统一的关系,认为建筑之内的空间中重要的是人们能有效利用的空间,而墙壁、门窗、装饰等都是次要的,是为了便于人们居住,因为人们使用的只是没有任何实物摆放的那部分空间。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建筑的艺术设计、人性化设计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因此,当代中国设计师、艺术家甚至西方艺术家都对他们的哲学思想充满崇敬之情。
2.对儒家思想的借鉴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可见儒家学说的影响极为深远。儒家思想强调天、地、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统一,有“天人合一”之说。与大自然的协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设计思想如今仍影响着现代室内设计,是其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之一。中国建筑中的木质结构就和这种理念相契合,创造了大量与大自然融合无间的居住环境。
3.对禅宗思想的借鉴
禅宗的设计风格在众多室内设计风格中是别具一格的。禅宗提倡个人的知觉感受和处处留白的思维方式,以通过思考实现心理上的洒脱与自由。在禅宗看来,规模小反而更能扩展人们的想象力。其构成元素以沉静的色彩为主,也以接近自然材质的色彩为主。禅宗喜静,设计风格也如此,以简约为主;家具设计上提倡干净利落,不使用繁琐的线条,让空间显得简洁大方。
六、借鉴传统美学的方法借鉴
传统美学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简述为对传统类型的积累与传承、传统风格的简化与变化、传统元素的整合与修正、传统形式的创新与分离以及传统意境的创造,逐渐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室内设计的审美意境也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但主要集中体现为自然美、形式美两个方面,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诗情画意是其着重描绘的内在表现形式之一。
七、借鉴传统美学的意义
篇9
关键词:设计;美学;美感;审美
引言
设计师时常称自己为“难题解决专家”,在大多数的教育和职业中,设计师都被训练成解决问题的人。设计的目的是解决需要以便创造更适合人类发展的生活方式。研究设计的美学力量,有利于我们培养美感,提高审美意识,理解设计美规律,抓住设计美学的本质从而更好的解决目前设计力量薄弱,设计作品粗陋等问题。
一、研究的方法
对于研究设计的美学力量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研究方法。
(一)、收集归纳法:
收集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并从各类相关书籍中收集了大量的第二手资料。
(二)、观察法:
设计师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总结设计的美学力量。
(三)、引用法
由于已经有很多学者在此之前已经对设计的美学力量有所著述,所以在研究中引入了与本研究有关的一些观点,借以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研究的目的
设计在解决人类发展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对于设计美学的研究也逐步深入。设计的美学力量会带来一种令人惊讶的感染力。通过研究分析,在正确认识设计的美学力量的基础上,希望可以通过设计的美学力量来创造更适合人类发展的生活方式。
(一)、正确认识设计的美学力量,为设计成果的审美创造、审美鉴赏提供指导:
通过研究设计美的本质、设计美感等希望可以通过对设计的美学力量深入学习和了解来为设计成果的审美创造、审美鉴赏提供指导。设计美学帮助人们通过对设计美感的认知和理解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使得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不在简单粗陋而更具文化内涵,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更加明确,推动消费。
(二)、运用设计的美学力创造更适合人类发展的生活方式:
社会进步,生活条件和物质基础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涨。通过对设计美学的研究,发现设计的美学力量之所在,利用设计美学创作出更适合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发展的善的设计作品。
第一章设计美学的认知
第一节 设计美的本质
设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渊源是伴随“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原始人从工具的使用价值中体会到了美的价值。就“设计”的字面意思――设想和计划来看,可以说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于预算,就是通过创意、策划、制作等不同环节,创作出可供实施的方案、图案的活动,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与人的主观善目的以及客观的合规律相融合。李超德教授在设计美学一书中也提到真与善、合目的性的统一,才是美的本质和根源。可以说设计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
第二节 美学知识的三向度
一、美的本质向度
研究设计的美学力量,除了研究“设计”这门学问以外,也要关注“美学”是一种什么学问。真正意义上的美学不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更不是研究什么是“漂亮”的学问。正像鲍姆加登所着的我们翻译为《美学》的著作,其原意是要写一部“感性学”,虽然美学的研究常与“美”的研究相纠缠,但实质上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普遍规律的学科,是从哲学的层面上对这一艺术门类的研究,虽然这个学科名称叫做“美学”,但它事实上主要是在讨论人类情感活动的规律。
二、美的形式向度
美学的形式向度主要是在探讨艺术品能具有美感的操作法则。正像西方的建筑学与艺术学就不断的坚信:人体的比例关系与造物的比例关系是视觉美感的主要原因。人们对于美的形式规律不断研究探求,这点从西方造型艺术家们的手稿、文章中反复出现便可看出。
三、美的意涵相度
杨裕富教授曾在他的著书《设计美学》一书中表达他认为美的意涵向度所探讨的主要是艺术品的内涵或内容。从西方早起的艺术品来看其多与宗教有关,以埃及、希腊、罗马为传统的西方艺术品所表达的内容或意涵向度因太多的神话故事在流传所以是很明确的。而因人类文明的不同,在探讨美的意涵向度的时候也不能忽略文字学、符号学等。
第三节 当代设计美学精华
一、现代设计美学的操作对象
研究现代设计美学的操作对象,亦可研究设计美的构成要素。
首先需要把握材料美要素,例如色彩的感受在现代设计运动的过程里,不但被当做美感训练的教材,同时也随着研究实验、教材化与教学训练而形成现代色彩学这门学科,并对现代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有人曾经做过试验,将质量相同的洗衣粉以不同的色彩分别包装,然后让家庭妇女比较,调查其对洗衣粉的评价。结果显示,家庭妇女认为青色和黄色组合包装的洗衣粉洗净效果最佳,而认为红色和黄色组合包装的洗衣粉会损伤布料,由此可以发现,单纯鲜明强烈的色彩可以发挥色彩诱导作用,包装设计对购买动机产生的重要性,这也是设计的美学力量在推动消费方面的体现。
红蓝椅的设计正是由于现代设计里的风格派坚信原色(红、蓝、黄、白、黑)、原形(正方形与长方形)与直角才是美等因素才被设计出来。
二、现代设计美学的操作规则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美学欣赏课程;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日益成熟,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设计类专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与日俱增。可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美术基础,缺乏美学欣赏能力。为了培养的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从事平面设计、环艺设计、网页设计等多种工作能力的应用人才。针对计算机设计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培养的途径、培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 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1.1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职业院校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大都是升学考试失败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职业院校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缺乏自信心。
1.2 专业基础较弱
专业基础较弱是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共性。他们大多在未进入学校前没有系统学习过美术的专业知识,学生专业基础很差。专业基本功的薄弱程度可想而知。
1.3 部分学生自我定位不准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对就业前景盲目,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造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而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缺乏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精神。
因此,职业院校中美学欣赏的教学要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这个错误的观念,把美学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实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的教学目的。使学生都能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的感染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 美学欣赏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树立自信心,尊重个性,培养美学意识
兴趣和自信心是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对未知事物感兴趣、渴望探究,才有创造的愿望。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积极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2.2 注重对自学方法和自己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掌握受益终身的思维方法
当前知识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点对于计算机领域更是如此。学校的教育不可能涵盖学生终身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因此,教师要改变授课方式,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和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受益终身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
2.3 注重在美学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社会总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美学欣赏教学也应如此。教师要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排除“满堂灌”“一言堂”的旧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根据本校学生对于美学欣赏的学习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美学欣赏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领悟美学的独特价值;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够感到学习美学欣赏课程没有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2.4 教师应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软件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传统美学欣赏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载体。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观看、欣赏。
2.5 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催化剂。中学学习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正处于青春期,个人意志比较薄弱、自信心不强,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要较普通学校的学生更早地去接触社会,因此在美学活动中,一些学生在进行大胆尝试时,教师的指导、鼓励和肯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3 美学欣赏能力培养的意义
- 上一篇: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
- 下一篇: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