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文化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党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哨所,也是搞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具有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推广技术、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所以,乡镇文化站应因地制宜,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是广大乡镇干部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乡镇综合文化站必须紧紧围绕当前党的中心工作,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白碌乡农村文化概况
白碌乡政府成立于1958年6月,先后经过白碌(1961年10月)、白碌公社革命委员会(1968年3月)机构变革,1983年7月正式更名为白碌乡人民政府。2014年末辖录丰、铧尖、拽碾、中山、复兴、前进、田家岔等7个村民委员会,46个村民小组,2014年末有乡文化站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7处,农家书屋7个,藏书20余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24人,同年8月份开始建设村级文化体育广场,于2015年5月份建成复兴村体育广场,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有篮球场,文化墙和各种健身器材等设施设备。全乡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覆盖率逾99%。
二、近年乡镇文化发展的趋势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具有脆弱性、区域特色的显著性、快速成长性、发展阶段递进性、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等特质。但是城乡一体化为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一体化、农民收入增加、政府投资加大及农民意识提高都是近年来乡镇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非常严重,发展很不平衡,文化、教育等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加快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这些措施的落实将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创造新的机遇、搭建新的平台,在资金、人才、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农村文化产业走向繁荣。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一)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
(二)农民自办文化及政府组织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村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篇2
关键词 垛田农业;问题;对策;江苏兴化;缸顾乡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081-01
江苏省兴化市缸顾乡东旺村耕地以独特的岛状垛田为主,其垛田原为先民在沼泽稍高之处垒土成垛所形成的垛岸,状态各异,大小不等,四周环水,各不相连。由于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加上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耕作方便,使得生产的蔬菜品质优、产量高。其生产的芋头成为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文化。在千百年来的种植实践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形成了特有的耕作方式,产生了特有的农业文化,兴化市缸顾乡东旺村已成为全球四大花海之一,成为全国著名的油菜花风景旅游村,成为江苏省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2013年5月兴化市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缸顾乡东旺村垛田列为其中,为开发乡村旅游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更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要素的不断变化,垛田农业种植也出现了许多突出问题。为此,笔者就垛田农业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现将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1 垛田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1.1 农业人口与比例
缸顾乡东旺村有32个村民小组,耕地总面积308.93 hm2,总人口4 345人,人均耕地0.07 hm2;从事农业人口720人,占总人口的16.6%,其中女性489人,占从事农业人员的67.9%,全村农业收入7 801.75万元。
1.2 种植品种与模式
主要是油、蔬两大类,近年来作物品种逐步多样化,棉花、玉米、大豆面积有所增大。一般茬口模式是油菜―芋头,油菜―生姜,油菜―瓜类,油菜―棉花或玉米,多年生作物有韭菜等,其他零星种植各类蔬菜,如葱、蒜、辣椒、生姜、莴苣、茼蒿、架豇、药芹、菠菜、萝卜、蚕豆、豌豆、扁豆、洋葱、番茄、包菜、马铃薯、芫荽、刀豆、花菜、黄芽菜、大头菜、雪里蕻等。
1.3 耕作方式与改革
蔬菜大部分采用自留种方式,特别是芋头至今保留“窖藏法”留种的传统方式。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精耕细作,精心育苗,疏密相宜,浇足水,勤施农家肥。芋头、生姜等作物通常采用挖塘施基肥、播栽种苗等方式。播栽后的田间管理,主要是每天浇水,每隔一段时间铺水草、施农杂肥。浇水的工具是“戽水瓢”,这种浇水工具的优点是相对轻便,利用杠杆原理能将水浇得远、洒得匀。到90年代逐渐改为机械浇灌,铺水草改为铺小麦和油菜秸秆。以前油菜、韭菜冬季采用封河泥防寒,现在还有部分韭菜罱泥封面防冻,而油菜生产基本上不再使用此方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劳力减少,劳动力逐步趋于老年化,种田后继无人。据调查,目前从事种植的农民平均年龄为56.3岁,人均种植面积0.43 hm2,田间管理方面,在没有机械作业的情况下,一个人要完成播种和收获的全部工作量十分艰难,同时种田的比较效益也不高,摆在面前的问题是田由谁来种的问题。二是布局杂乱,没有系统规划。各家各户安排生产布局不合理,品种杂乱,插花式种植,一家一户的田块分散,各处垛田面积偏小,相距较远,劳作浪费时间。三是河沟土壤生产环境恶化。部分小河沟由于常年没有罱泥,垛田岸土坍塌以及秸秆禁烧造成的乱抛,导致了许多河沟不畅,杂草丛生,淤塞严重。有机肥投入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等投入品逐年加重,导致了土壤与农产品质量下降[2-3]。四是连年重茬,连作障碍严重。垛田露地种植,从调查情况看,种植芋头、西瓜、韭菜等作物经济效益较高,但长年种植导致了土壤病菌残留、重茬病害逐年加重,造成产量下降,连作障碍问题十分突出。
3 对策
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的垛田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规划,将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重点做好以下方面。
3.1 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垛田农业经营
在不破坏原有休闲农业布局的基础上,鼓励当地或外地能人或种田能手投资垛田农业经营,政府加大发展适度规模垛田农业经营的力度,提供帮助协调流转土地、银行贷款、资金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支持。通过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垛田农业经营,提高种植垛田的效益,解决种田后继无人的问题。
3.2 进行全面的垛田整修
针对沟系淤塞不通、水浑草多的问题,由政府出面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三清”项目资金,或由政府拿出专用单项开发资金,或由垛田种植大户出资组织专业队伍,动用疏浚机械,对垛田的河沟进行一次全面的疏浚与整修,方便生产,让沟变宽、河变深、水变清,景色更加迷人。
3.3 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
研发适用于垛田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走(下转第83页)
(上接第81页)
“基地化”发展道路,统一布局,合理种植观光植物、旅游土特产品植物,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争取现代农业项目及休闲农业项目,补贴农民种植规划蔬菜品种。同时解决垛田蔬菜生产过程中连作障碍等问题,特别是选择种植优质、抗病的多年生作物,尽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益。
3.4 推广适宜垛田操作的新农机
只有推广新机械,才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重点研究推广轻便易用的油菜播栽收获机械、蔬菜浇灌机械等。鼓励单位和个人组建农机服务队,为农民油菜播栽、浇灌、收获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5 引导树立“绿色蔬菜”的理念
通过技术培训、宣传,引导农民从留种、播种栽植、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规范生产操作程序,尽量少用化肥,多用河泥、水草、猪粪、商品有机肥等;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推广施用生物农药,减少农药残留。指导农民科学安排茬口轮作方式,防止连作障碍,调节土壤生息,以提升蔬菜品质和档次,确保食品安全,同时提高种植效益[4-5]。
3.6 保留一些特有的传统方式
结合旅游开发,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耕文化展示区,充分展示传统的耕作方式,让城市人在休闲观光的同时,能够体验到耕作、除草、施肥、采摘等传统的劳动生活。促进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蒋步银.江苏省兴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报告[J].中国乡镇企业,2013(9):24-28.
[2] 张建.盱眙休闲农业芳香四溢[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0(11):48-49.
[3] 卜祥.休闲农业:变资源为资本[J].农经,2009(11):65-67.
篇3
【关键字】修建性详细规划;问题;对策
修建性详细规划还要引进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思维方式,通过全面分析经济效益,使市场经济完全契合土地规划的原理,塑造更具特色的城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各种需求。
一、修建性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
1、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后续工程设计的衔接不协调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权威性不够,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因为后续的工程设计与经过行政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实力雄厚的建设单位,为了获得更大的工程利润,避免后期工程设计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产生冲突,会选择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与后续项目联系更加紧密规划设计方式相结合,这样一来,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前瞻性和合理性就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现实当中的项目先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再进行工程设计实施的在逐步减少。在目前规划技术的管理体系当中,修建性详细规划作为法定规划,其权威性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落实。进行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时,规划设计单位应充分考虑到规划方案与后续工程设计的衔接问题,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实施步骤与后续工程的设计之间衔接不协调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核心为总平面设计图,这个总平面设计图一旦得到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的认可。尤其是其法定性特征以及行政规划的管理效力,都要严格跟进。工程的设计阶段根据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总平面图和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细化设计,在解决经济与技术问题时容易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产生一定的冲突。由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性和立法程序不够完善,使这个问题更加混乱,而且各个地区的采用的法规都明显的不同,因此法规要遵循的内容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客观上,很有调整法规的必要性。同时在现实中这些情况就导致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定操作方法。
3、修建性详细规划与现有的市场经济制度不协调
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来源与地位来看,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修建性详细规划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必要产物,原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完全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应该对这项法规重新进行思考。纵观世界各个地区的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对城市的合理规划逐步由物质规划走向社会经济政策的转变。尤其是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管理的公共活动,制定这项规划的主体一定是政府等权威性机构,政府机构的核心工作,是解决好各种公共问题,处理好经济部门的各种利益关系。这项规划作为一项准则,主要着眼于各类建筑物与各项工程等技术层面的空间与布局之间的安排。但是这项规划实质上是集合了各种专业的建设方案计划,与市场主体的利益密切相连,应该以城市规划为依据进行管理,有利于政府部门全面处理好公共事务的原则。
二、完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思路
1、全面引进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定以资源配置为最基本的方式,以降低市场成本,增加市场收益为最终目标。就现在的城市的发展状况而言,避开现状,减少不必要的房屋拆迁量,就可以相应的减少土地的开发成本。合理选择公共设施位置,让周边更多的地块实现增值空间,同时与绿地和广场等结合起来,形成商业化的设施,就能获得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双重价值,这种手段体现了在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全面的思维方式。
但是现在的个别小区在建设过程中通常存在着各种不良好的现象:在道路的一旁规划的全部都是上百米的高层建筑;在建筑物的另一边是整齐划一的多层建筑;一边的建筑是风格正统的欧美风,另一边的建筑体现着现代化的风格,没有考虑到与周边大环境的协调,这种风格的建筑只是更加重视个人利益,小区自身的发展状况并不符合常理的发展,由于小区在建设过程中,完全不考虑周边地段的合理规划与建设情况,使整个城市的形态显得十分零碎,不能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风貌,不能为人们提供出舒适的居住空间。因此,从城市发展的空间来看,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与城市整体规划之间存在着必要的联系,因此应该对城市整体大环境进行科学性的分析。
2、合理进行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审查标准,应该本着公开、明确的原则。由于地域性差别很大,各个地区都会根据各自不同的地域性特征,结合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情况,与时俱进的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这项规章制度比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更加的严格,因此,能够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但是现在很多管理部门,并没有及时公布城市规划中的有效的信息,或者有的城市规划的内容都很模糊不清,内容缺乏必要的说明,很难让人把握到精髓。因此,在对方案进行进一步审查的过程中,由于规划的双方缺乏平等的技术上的交流方式,行政管理的意见都很不统一,实质性的问题不能一次性的提出,导致整个城市规划的效率十分低下。所以对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阶段,对后续工程的设计和指导工作,相关部门一定要给予明确。
尤其是与公共利益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要严格遵守这项内容,贯彻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原则。修建性详细规划更新技术层面,只要规则足够标准清晰,整个规定的管理程序公开透明,为后续工程的设计提供技术上的指导,才能有利于城市的空间环境的建设。淡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性,技术审查要更加市场化。随着工程地位的显著提高,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正在日趋下降,随着对我国控制性计划在我国规划体系中的地位逐步稳固,应该对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进行调整。修建性详细规划更加偏重于技术层面,因此其存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市场为主体的特点与其十分不相适应。并且进行技术性审查与政府的行政权紧密相连,如果对行政权不合理运用,就是导致技术层面的水平严重的丧失。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由于这个部门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行政管理部门的技术业务水平,没有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因此,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技术层面的审查工作,应该效仿工程设计审查的部分做法,并且要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市场当中,全面接受行政部门的监督。
结 语
当前我国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值得引起重视。因此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一定要严格重视在各个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困扰,找出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查和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再通过科学创新的方法解决好这些问题,保证城市合理的建设,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规划的任务[J].城市规划,2012(29):90-92.
篇4
关键词:乡镇文化;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75-01
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如何更好地丰富乡村文化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文化站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是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保证。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加强文化站建设势在必行。
一、当前我国乡镇文化站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农村乡镇文化站是我国农村文化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乡镇文化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看,农村文化工作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不少地方的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一)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缺口较大。基层文化站事业业务经费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文化站没有相应的购书、订阅报刊、开展活动以及开展正常业务工作的办公经费。难以起到稳定文化干部队伍,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因而限制了文化站的发展,加之管理不善,导致有些地方农村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二)人才分布不均,素质结构不合理.。虽然文化站从业人员增加,但人员素质机构不合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高学历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二是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青黄不接,没有形成梯形结构;三是文化专干兼职过多,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太少,使文化工作人力资源隐形不足,事业发展受到影响。
(三)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力。一是文化工作相对弱化,没有一套科学的、量化的刚性考核指标,造成对文化站工作领导不力,或重视不够;二是在基层文化建设上,投资的主体不多。一些地方的文化部门仅仅把政府财政视为文化事业唯一的投资主体,方式单一,没有向更广泛的领域寻求投资主体或合作伙伴;三是投资的数量不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化事业发展对经费的实际需求与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实际投入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一些地方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文化工作难以正常有序开展。
(四)基础较差,设施设备落后。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相比之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二、对当前乡镇文化站工作的一些改进办法
(一)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文化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文化站的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文化站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领导好、抓好。确实抓出实效来。要对文化站工作具有责任感、紧迫感,从而自觉积极地加强对文化站工作的领导,使文化站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增加投入。首先是文化干部的工资待遇保障投入,其次是文化阵地、设施设备、开放经费的投入。同时建议地方财政每年要预算必要的文化活动专项经费,用于文体活动的举办、文化艺术的交流和精品创作的奖励。
(三)必须整合人才资源。配备适量的文化专职管理干部,稳定队伍,稳定人心。同时,对现有在编在岗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调动和激发他们对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进、培养年轻文化人才,不断优化文化队伍结构。 加强队伍活力,增强事业后劲。
(四)加大体制创新力度,促进文化站有效管理。为有利统筹安排,工作调度,人财物应归口县局统一管理,并建立长效的考核、评聘、奖惩机制;理顺政府部门与文化行业、事业单位的关系。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五)是必须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活动载体。1、创作和表演一系列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的文艺节目,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活动,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要开展好各种棋类、球类活动。 要把文化站办成让群众有学的,有看的,有玩的,让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去的宣传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充分利用各种场地,开展文娱活动。要注意照顾到老、中、青、少各种年龄的特点,开展好象棋、扑克、军棋、围棋、跳棋等棋类活动。为了提高群众的棋艺水平,节假日期间,可举行各棋类的比赛,达到交流棋艺,丰富节日文化生活的目的。有条件的地方,还要经常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球类活动。以及秧歌、民族舞、健身操舞等大型群体性文体活动。 同时也要组织好重大节日的文体活动。3、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文化下乡活动:4、利用好现有文化设施,加强公共文化场所、设施的免费开放工作。5、加强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的建设和管理工作。6开展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挖掘展示工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7深入基层调研、实践,探索新的辅导方法,培养骨干、抓好典型,促进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有新的突破。8、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扶持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和农民职业、业余剧团的发展。
三、小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思想和行为随着社会的变化好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在这个时期,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和文化渗透和引导,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就会被其他不良风气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农村的稳定,农村不稳,则全国不稳, 切实加强综合文化站建设,努力提高文化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科技需求问题。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在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农民致富技能、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重要作用,从而为稳步推进文化强镇、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空冷器;煤化工;选择;问题
中图分类号:TQ5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空冷器的研发和制造步伐正在加快,而将空冷器应用于煤化工项目中也成为了今后的趋势,所以,分析空冷器在煤化工项目中的应用要点和具体的方法非常有必要。
二、空冷器应用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l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O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O亿立方米。水环境恶化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实现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工业生产中消耗的水量很大,化工、火力发电都是我国取水量最大的行业,近些年来,大型煤化工行业持续升温,循环水的消耗规模也变得十分庞大,且项目大都集中在国家14个煤炭生产基地中,我国煤炭资源与水资源的逆向分布决定了节水工作的开展与否直接影响着工业企业项目的立项、审批、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尽管直接空冷较一般水冷的一次性投资高,但由于其节水性能优越,在富煤缺水地区采用直接空冷技术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大型煤化工装置如热电站、空分岛中有多台驱动用的汽轮机,若将汽轮机的表面冷却器由水冷改为空冷,节水效果相当明显。推广空冷技术,不仅有利于我国西北、东北以及黄河以北的许多富煤少水地区发展电力及化工事业,而且对调整我们现有能源结构,提升民族制造工业水平,都有现实意义。
三、空冷器的原理和选型
1. 空冷器结构原理
空气冷却器是以环境空气作为冷却介质,横掠翅片管外,使管内高温工艺流体得到冷却或冷凝的设备,简称“空冷器”,也称“空气冷却式换热器”。空冷器也叫做翅片风机,常用它代替水冷式壳-管式换热器冷却介质,水资源短缺地区尤为突出。
以空冷器冷却方式分类,可分为:干式空冷器,湿式空冷器,干-湿联合空冷器,两侧喷淋联合空冷器;以空冷器管束布置型式分类,可分为:水平式空冷器,斜顶式空冷器,立式空冷器,圆环式空冷器;以空冷器通风方式分类,可分为:自然通风式空冷器、鼓风式空冷器、引风式空冷器。
2. 空冷器的选型
采用何种型式的空冷应因地制宜,目前石油化工企业常用的空冷器一般都为直接空冷器,其换热元件主要分为单排扁圆管、双排椭圆管、多排圆管、顺逆流叠加管等。根据进气量及出口冷凝液温度决定空冷器换热元件的选型,一般当热流由进口温度冷却到75℃,用干空冷最经济,热流由进口温度冷却到75-65℃,用于空冷、增湿空冷均可,热流由75℃冷却到比湿球温度高5-6℃,可采用湿空冷。
四、空冷器在煤化工项目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以某地6O万吨/年煤制甲醇项目为例,该项目共使用4台空冷器。其中1台用于9000Nm3/H空分装置,该装置主空压机采用汽轮机驱动,汽轮机排汽压力0.23Bara,流量207.0T/h,机组选用德国曼透平公司产品,空冷器选用GEA公司干式直接空冷器。空冷器安装在空分厂房外的混凝土框架基础上,占地面积为40x37.5米,16组换热单元按照人字型斜顶式布置,每个换热单元由四层翅片管组成。下面三排为逆流管排,上面一排为顺流管排,蒸汽通过三排顺流管排冷凝,没有被冷凝的蒸汽通过逆流管排再被冷凝,不凝汽部分沿逆流管顶部的抽气总管至真空抽气器被抽出,凝结水沿换热单元底部凝结水管到凝结水槽由水泵送出。1台用于甲醇合成装置,该空冷器为鼓风式直接空冷,共8组换热单元,布置在装置钢框架顶部。因该装置反应器产生的合成气温度较高,单纯的空冷无法满足要求.故采用中间换热器――空冷器――水冷的方式冷却。甲醇合成塔产生的反应气体先进入进出口换热器,通过预热合成塔进口气体,使反应气体冷却到121℃,然后进入空冷器,通过空冷器冷却到60℃,此时大部分的反应气凝结产生粗甲醇,未凝结的反应气和粗甲醇再进入水冷器进一步冷却到40℃,剩余部分的气体在后水冷器中冷凝。另外2台用于甲醇精馏装置,分别用于冷凝预塔和常压塔顶部出来的不凝气体,均为鼓风式直接空冷.共26组换热单元,布置在装置管廊顶部,减少了装置的占地面积。该项目空分、合成、精馏装置采用空冷设计,省去了传统的循环水冷凝系统中的冷凝器及相关管道;减小了装置供水和水处理系统、排放处理、加药系统、凉水塔、循环水泵的规模。从投资额来看,虽然用空冷器取代水冷器一次性投资为水冷器的1.5~2倍,但使用空冷器不存在系统运行的水消耗问题,运行过程中能耗较低,不需要频繁的清理,对当地的环境影响较小,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符合缺水的该地区的长远发展。
五、空冷器运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降温效果
(1)、增大部分换热管的直径
增大了管束中换热管的直径就增大了换热面积,使得由出口热水在单位时间内进入空冷器的水量大大的增加,进而循环水带走的热量也大大的增加,循环水的温度冷却的速度同时加快。另外,被空冷器冷却的循环水水量同时被增加。
(2)、提高挡风墙高度
空冷器运行时,冷空气通过散热器排出的热气上升,呈现羽流状况。当大风从炉后吹向平台散热器,风速度超出8m/s,羽流状况要被破坏而出现热风再回流。热气上升气流被炉后来风压下至钢平台以下,这样的热风又被风机吸入,形式热风再循环。甚至最边一行风机出现反向转动,在工程上是增设挡风墙来克服热风再循环。
(3)、增设防大风设施
空冷系统一般设在机器厂房附近,受不同风向和不同风速影响比较敏感,特别是风速超过3.0m/s以上时,对空冷系统散热效果就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当风速达到6.0/s以上时,不同的风向会对空冷系统形成热回流,甚至降低风机效率。为了使大风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但又不能对吸入风量造成影响,运行中可增设防大风设施,避免造成冷媒进入量的不足。
(4)、增设小型水冷器
如设计时,空冷系统的设计温度选择太低,夏季运行无法满足工况要求,可增加一套小型水冷器,在夏季高温时串联使用,以达到运行要求。
2、冬季换热管束冻裂
(1)、增设旁路暖机系统
机组冷态启动和机组低负荷运行时极易发生换热管束冻管现象,引入一路蒸汽管网来的过热蒸汽,经蒸汽减温减压阀和特殊设计的与排汽母管连接的孔板,向空冷器内补充冷态启动工况下汽轮机排汽流量的不足。
(2)、降低风机频率
空冷器应采用变频电机,在冬季低温环境下灵活操作,严格控制凝结水的过冷度及逆流管束出口温度,以免结冰;亦可逆转风机,以形成内部热风循环,降低管束内冷凝水结冰风险。
(3)、加大对易冻裂点的测漏
如空冷管束内已发生结冰,如不能及时发现,冰堵现象会逐渐蔓延,直至整条管束冻裂,故加大对易冻裂点的巡检,可有效避免此类损失,漏点容易在母管与翅片管焊接处发生断裂,需要重点在此处测漏。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空冷器在煤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符合我国资源地域国情,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符合项目建设运行的要求的。选择空冷器的过程一定要使用合理的方法,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煤化工项目建设地域的具体情况,优化技术经济方案,确保在运行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诚.浅谈空气冷却器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J].化工设备与管道.2012(05)
[2]冯建平.浅谈板式换热器在中小高炉炉体冷却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33)
[3]邓霖.干法三胺生产装置空冷器的改造[J].川化.2011(03)
篇6
关键词:信息化 施工企业 工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009-03
1 概述
1.1 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信息化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特定的软件和平台,来实现企业信息更快的流转,并且保证信息的真实,不产生冗余的过程。从企业的材料,人员,销售,生产的各环节都应该有具体的解决方案来实现该环节与其他任意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而且是有层次的有目的性的。在这个总体思路上施工企业和传统生产企业是一致的。
1.2 施工企业信息化的重点
在施工企业的核心业务也就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几个生产环节分别为,物料计划,人力计划,机具计划,施工进度和工程资料等几个方面。其中施工进度是主线,其他的人力、物料、机具、资料都是围绕施工进度计划安排的。这个环节既需要单独的模块,实现对应的功能,又要能服务于施工计划,同时与其他模块之间互通。
2 物料计划
2.1 物料计划的意义
物料计划是工程建设中的重头戏,它既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也是施工单位安排施工进度的关键物资。物料计划对安排得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工程整体进度的预测和物料供应商的管理。
2.2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在大型国有施工单位,不缺乏能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安排物料计划的工程人员,从技术员到施工经理,项目经理都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对施工现场有全面的把握。但是传统的物料管理模式是通过项目组织机构中的设备材料部来实现的。
首先由工程技术部的技术员,工程师,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判断来安排施工计划,然后根据计划提取物资采购单,再由设备材料部来向供应商询价,最终确定具体的供货商来采购物料。
在物料采购的过程中,通常存在几个问题:(1)手填的物资计划也就是请购单,是不便于管理的。填写麻烦,保管困难,不方便查询,而请购日期,规格型号,也往往出现急用物资的采购不及时,到货的又出现与所需物资规格型号有出入有差别的情况,更别提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采购材料,往往凭借现场人员的一句话,或是一个电话,就省去了填写材料采购单的步骤,或是先采购再补单子的情况。(2)当物资采购入库后,物资的领用又需要工程部给采购部填领料单,这同样是手写的方式,不便于管理,保管,查询。
2.3 信息化的物料计划
如果在项目部的信息系统中能有一个具备即时、可追溯的、能备案的物资管理模块,是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效率和可靠性的。这个系统应该能实现的业务流程应该是由工程技术部提出请购清单,标注规格型号,数量,使用时间,再由系统自动生成请购人的姓名和请购日期,再报由工程部领导处批准审核,然后转至设备材料部领导处确认,最后就该条采购单转到具体的采购员,通过对材料商的供货时间和供货价格进行比对确认供货商之后下单,完成请购。
在发货商的材料到货之后,通过录入系统方式来实现入库的记录,在出库时,用同样的方式来实现记录。这样,提高了的采购的速度,在采购过程中实现了任务的分解,采购部负责采购,入库和出库的过程;工程部负责提出所需的材料和领用的时间。而且整个过程都是实名制的操作,任何一流程都可查询和追溯。
3 机具计划
3.1 机具计划的制定
机具计划是由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现场进度的判断,对我方人员的数量,及甲方到货的设备材料来综合考虑的。
3.2 机具计划的重要性
施工机具中,小有电钻,砂轮机;大到几百吨的吊车,长十几米的拖车。作为生产工具,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工期节点时,施工高峰时,不到位的机具可能会导致整体工期延后,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都会因此蒙受经济上的损失。机具计划的制定、实施,同样也牵涉到工程技术部和设备材料部。
机具计划有其特殊之处。工程技术部是按专业分工的,现场也是多专业同时施工,土建、设备、管道、电气仪表,任何一个工种要顺利开展工作都需要机具的保证,而高昂的成本往往使项目部不可能让大型机具大量进场的,这个时候需按各方需求,进行科学安排,才能不影响工程的顺利开展。
3.3 解决机具计划信息化的思路
是否可以考虑用以一个机具计划管理模块来实现一个开放的功能。管理项目部自有或是租赁的机具,是否能够输入系统,租赁商能够提供的机具也同时输入数据库,再用XY双时间轴的方式来直观的显示机具计划。
开放的平台让各专业可以自行选定某台具体的机具的使用时间段,在已有的机具计划都已占满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的账号来进行新机具的进场申请,填写使用要求,使用时间,再通过部门领导审批,转至设备材部领导批准,交由经办人员通过具体工作用途来确认机具类型和联系进场时间。
这个模块能提高现场机具的使用效率,同样能够提前安排机具计划,还能做到具体事、具体的负责人的可追溯性。另外,通过信息系统管理的方式,办事人员能够更直观的进行机具的选型和安排,另外在机械台班费的管理上也能够更加透明,便捷。
4 人力计划
4.1 人力计划的重要性
人力计划是工程建设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现在的工程造价少则千万,多则上亿的直接工程费。其中人力成本占到六成以上,动辄就是数万工日,怎样合理的进行人力计划的安排能够大幅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是控制工程造价费用的重点。
4.2 现行的人力计划安排模式
施工企业的传统做法,是通过经验来安排人力计划,工程造价,工期,工程难易程度是衡量决策者人力计划安排的参考对象。但是往往靠经验来安排的人员进场,包括在已进场人员的工作分配中,是否做到了均衡合理,是否存在某些工序的冗余人员,而某些工序的人员紧缺的情况。人作为最难管理的对象:工作态度,专业技能,效率都是影响工作开展顺利与否的要素。
4.3 用信息化的思路来实现人力计划的安排
工程定额作为衡量完成一件合格产品的大多数工人能达到平均效率,在安排人力计划时,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仅仅是达到了平均效率是不足以让企业在利润微薄的建筑行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空间。在企业内部定额的基础上,加以信息化的平台,能否实现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首先,施工中积累的经验,能够大体判断某特定工序所需要的工日数,而定额中也会给出完成单位数量的该道工序所能收回的工程款,把这些相应的数据输入一一对照的输入数据库中,能够实现了工序与工日和费用之间的速查关系。
施工人员的信息也需要录入到数据库中,工种类别,工作经验,可以通过标签的形式来标注人员的资质比如,24KV高压持证,氩氟焊持证,磷化工施工经历,多晶硅施工经历等。这些信息的录入,既方便了公司总部人力资源的管理,也能使项目经理在选人和用人的时候更能做到心中有数。
4.4 该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某特定工程类别的具体工序中,输入准确的工程量,系统能自动计算出该工序所需工日,并且可以根据符合自身单位的情况,给出推荐值,比如技术工人数,小工人数,所需工日数等。然后把具体的人员在系统中指派到具体工序之后,该系统还要能够实现,根据出工情况来自动计算考勤和工资。施工经理也能通过现阶段工程进度安排来查询具体工序的人员数量,来判断人力计划是否合理,人员是否满足施工要求。
这样的人力计划管理系统,无论是在工作安排的合理性,还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上的都能提搞效率、节约成本,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
5 工程资料
5.1 工程资料的定义
工程资料是对一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进行评估的最直观方法,是体现工作成果的指标。无论是对施工单位,还是对监理、业主、还是设计院来说都是重要的判断依据。
5.2 工程资料的类别
工程资料对施工单位来说应该是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工程进行过程中的工序报验,这是工程进度和质量验收的书面证明。还有就是各类经济资料,签证,进度报告等都是施工单位获取工程款的证据。最后是各类工程图书,速查手册,国家行业规范,厂家资料等,这些都是保证工程质量达标的重要依据。
5.3 工程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如何把这些资料都统一起来进行管理,方便查阅和存档,是一个迫切而实际的要求。传统管理资料在施工现场各方传递过程中要经过若干的环节,要通过数次的收发文登记,才能送达需要这份资料的经办人手中,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一个一直以来都困扰施工单位的问题。
施工单位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往往会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中设立一个单独的资料室来存放和管理这些文档,但是工程中与业主,监理,设计院,第三方管理公司,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往来文字资料可以说是海量的,一般情况下工程结束之后,各方废弃的和存档的文字资料能装几卡车,由此可见,是非常难于管理的。
有的项目部资料室的人员会多达数人,并且都不能有较好的效率,无论是查询还是递送存在问题,但这些各方文字资料往来不顺畅,往往会导致不少的误解,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
5.4 工程资料信息化管理的思路
首先,在这方面施工单位能做的改进是有限的,因为业主,监理和其他各方往往与施工单位的项目部不存在长期合作关系,作为施工单位不可能推行自己所用的信息系统,甚至开发接口来整合其他单位的信息系统。
施工单位能做的就是把工程图书和行业规范及厂家资料录入数据库,在项目部通过VPN来实现公司内部资源的访问和查询,来满足自身需求。而业主单位作为工程建设的出资方,如果能够采购或开发有一套专门针对工程建设中各方资料传递和共享的信息系统,这将大幅提升效率和可靠性。考虑到现在工程建设中使用的纸质资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将其用于采购一套资料系统,将是不错的选择。
工程建设的步骤和相关的流程,资料的流转程序至少在国内是一定的、程式化的,很少会出现不同的流程,不存在定制的多样性,和功能模块的开发。可采用一次性付款,确认使用期限的方式来向管理软件供应商来采购。由工程建设参与各方来安装客户端,由业主来统一管理维护的方式来使用。这样,所有的文字往来资料就能以数字化的方式来流转,既提高了周转效率,也保证了可靠性,并且也能将部分敏感或保密信息扩散的风险减低到最小程度。
6 施工进度计划
6.1 施工进度计划的意义
施工进度安排是施工企业为保证能在与业主方签订的合同中约定的最后完工期限前交工的重要依据。能否按施工计划中的安排完成各个关键节点的任务,是保障工程如期完工的保障。
6.2 施工企业现阶段施工进度计划的存在的问题
施工进度计划的安排是经验累积的产物,有丰富项目管理经验的施工经理,项目经理能够合理的安排出施工进度计划,但是对于新生代的年轻管理者,这是一个困难的课题。如果这些经验不能够被提炼出来,可能这些宝贵的财富就会随着人员的更迭和离职而消失,这对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在信息化的大潮中,部分实力较强的公司已经开始在工程建设领域使用一些项目管理软件,比如常见的P3,P6,这些软件能够实现项目计划安排及实施工程中的各种物质安排的功能,但是这仅仅是针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而言,但是这个项目所累积的经验,却无法有效的传递给下一个类似的项目。并且这个平台是封闭的,是不开放的,无法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的交换。
6.3 信息化的施工进度计划的现实意义
项目与项目,工程与工程之间始终存在着大量和部分的相似性。已完工的工程建设经验,能够给在建的和将来的类似项目提供参考。作为大型的国有施工企业,工程施工经验是不缺乏的,缺乏的是有效的整理归类。一个施工企业的信息系统中,具备一个能够存放和查阅这些经验的模块是有重大意义的。这既能对过往的项目建设工程中的经验能有一个总结和提炼,也能供后来的项目以参考,还能避免在新建工程中走弯路。在企业自有的信息系统中开发这样一个模块,并且如果能够与P3,P6的功能进行结合,这将能够将施工进度计划的安排这些宝贵的经验保存下来,供其他项目参考。
7 总结
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改革之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在实施过程中是充满坎坷和挑战的。甚至会有伴随着改革的阵痛,但是如果能够针对施工企业的行业性质和一线人员的实际需求来开发出一套完善的功能,那将使施工企业长时间的保持领先和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燕平,邱岩.信息化管理: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中南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做法与启示[J].建筑,2009(2).
篇7
关键词: 均衡性 小学教育资源 城乡差别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两基”目标。但不可否认,非均衡发展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党的十报告均指出,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大主题。就社会经济较发达的江苏地区而言,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水平的差异上。
笔者将以县级行政区口岸县的小学为案例进行实验研究,借用陆提出的教育均衡发展指标[1]:1.教育发展(义务教育年限、入学率、升学率、公立学校在校生比例等);2.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等);3.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平均班额、生师比、教师学历等)。从中选取第二、三点进行系统研究。这样可以了解口岸县小学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水平,尤其是城乡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一、全国城乡小学的办学条件现况与对比
(一)基础设施方面
2010年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审计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中提出并强调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但是,大量农村小学仍没有能力配备微机房、多功能教室,购置相应的教学仪器、学具、图书资料,更新体育设备等。城乡间学校规模、校舍环境、教学设备等存在的差距表现得十分明显。据2010年的统计,城市校均拥有计算机80台,而农村仅为7.5台,比例相差超过10倍。校均实验器材的差距则更大:城市教学仪器值校均82.08万元,而农村则仅有5.13万元,比例相差近20倍。可见较城市而言,农村小学在设备、器材方面极其匮乏,这将导致一批农村小学无法开展教育部规定的课程。[2]
(二)教育经费方面
教育经费分配的差距是教育差距的直接表现。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一组我国普通城乡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包括生均预算内经费和生均预算外经费,可以衡量生均经费的总体水平)的数据比较,摘录如下:[3](单位:元)
从上表的统计数据看,2000年,城镇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110.7元,农村普通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为647.01元,两者之比为1.72:1;在之后的10年中,城镇和农村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都在逐年增长,到2010年,城镇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已达到5191.07元,农村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4560.33元,比例降为1.14:1。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政府对城镇与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都在逐年增长,两者的相对差距也越来越小,但是经费的分配还是极不均衡的,农村距离城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是不能在短期内缩小的。
还应当注意的是2008年以后,由于大量小学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教师工资普遍上涨,城乡教师工资差距缩小,因此农村教育经费扣除教师工资之后能用于学校建设的资金则更少,这样将导致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更不足。农村小学能真正获得各项政府性资金并用于学校建设的大大低于城市,差距明显,这是城乡小学教育差距的经济根源。
二、全国城乡小学师资水平现况与对比
(一)城乡教师学历对比。根据1998―2006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计算如下:[4]
由此可见,第一,虽然农村和城市的师生比差距日益缩短,但截至2006年还是存在大于10%的差距;第二,农村与城市小学教师的学历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虽然全国教师学历水平整体提高很快,但中国现行的教师学历标准已经完全不能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农村,往往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带来相对高的教学质量;而在城市,拥有较高学历的教师因为对国家教育政策和改革方向了解更多,因此在教育理念上更先进也更敢于实践,这些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根据2001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如果将标准学历提高一个层次,那么整个江苏小学教师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仅占10%,农村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将低于30%。
(二)城乡教师年龄结构对比。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加之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农村的适龄入学儿童数量不断减少,这导致农村小学开始合并,教师队伍出现老龄化现象。教师整体缺乏活力又将导致后续发展受到牵制。再者,年龄大的教师大多知识体系比较固化,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教学上往往显得教学思路陈旧、教学方法守旧,这将使得农村的教学质量每况愈下。相反,城市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多,学校多进行扩建或新建,恰有利于学校大量吸收包括农村骨干教师在内的新生力量,教师队伍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年轻教师相比年长教师更有教学和课研的热情,因而更容易在教学水平上获得进步。这些都使得城乡小学教育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三、访谈口岸县城乡两所小学校长记录
笔者选取了位于口岸县市中心的口岸中心小学和位于郊县的环溪小学这两所具有代表意义的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并访谈了两所小学的校长。
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崇化书院”的口岸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学校占地7200平方米,有教学班22个,学生1200余人,教职员工63人,师生比为1:0.525。其中就教职人员的学历来看,本科学历23人,大专学历29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18人。就设备而言,学校拥有电脑室、自然实验室、语音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乒乓室等专用教室12个,设备齐全。学校每间教室都配备有电脑、电视、投影仪。办公室至少两名教师一台电脑。各方面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教育局每年都会按学生人数进行拨款(比如该校为10万/年)。在教师培训方面,会集中进行暑期培训(校内、教研室、基教科)。为丰富教师专业知识,鼓励教师多读书,以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定期推荐书目并且每学期每人发一本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同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学校专门建设有网络学习论坛。
而位于口岸县农村的环溪小学现有25个教学班,学生1360人,教职工105人,师生比为1:0.772。教师学历多为本科,也有部分来自专科院校甚至技术学校。政府对该校有一定的财政津贴,按学生人数,650元每人每年进行拨款。此拨款量基本满足学校的硬件购买,学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但是与城市的一些小学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最不能忽视的是,该校已经6年没有招进过新教师了,因而最年轻的教师也已28岁,导致师资力量由于没有活水的输入而相对较弱。在教师培训方面,学校以校内进行校本培训为主,此外根据各教师的实际情况也进行职前教学培训、专题培训。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虽然农村小学师生比略大于城市,但是无论是学校硬件设施、教师的专业支持,还是政府的经费补给,都远比不上城市小学。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成了阻碍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基础教育的不均衡性在口岸县是客观存在的。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县的教育质量均衡还处于较低层次,要实现其小学义务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增加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基础教育投资体系。这是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根基。因此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尽快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基本目标。另外,应当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鼓励应届师范毕业生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在教育资源供给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国际教育公共投资的经验,将基础教育的费用合理分配到各级政府,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6]
(二)加大政府对完善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控制力度,完善教育监督机制。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苏发(2005)15号)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因此江苏省教育厅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标准》也应当逐步进行适当的提高,同时国家政府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它的实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地方法律法规的力量直接干预学校、教师、招生等具体的教育环节,将办学条件、教师学历合格率等作为重要指标进行严格的审查。放眼江苏,泰州市小学义务教育应该有更高的起点和要求,因而可以制定高于省颁标准的更高的标准。
(三)实施倾斜而公平的投入政策,定期进行城乡教师流动。罗尔斯认为,在教育问题上,天生优势是武断和偶然的结果,因为智力、体能和能力的发展不断受到各种社会条件和阶级意志的影响。[5]因此,教育资源的投入应当适度向资源配置水平低和教育质量相对弱的学校倾斜,以体现公平。具体来说就是在资源配置水平上,首先对低质量、低配置的学校进行教育资源的倾斜配置,在政策上给予其宽松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组织定期的县域内城乡教师互换,以此逐渐缩短城乡小学教育水平的差距。
株洲市教科院院长吴刘光明说:“教育的均衡说到底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没有质量,均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有效地对农村学校进行引导和指导,才能促进全县范围内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薛二勇.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当前我国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评估指标[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6]朱伟,陈琦竹.我国城乡小学办学条件差距问题研究――基于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分析视角[N].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冯学军.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6.
[4]汤爱丽,罗泽意.东西部小学师资均衡问题研究――基于高等教育需求主体二元论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6.
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要求;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0-26-2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乡规划主要指的就是政府调控的活动,它是促进城乡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从目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职能不足、城乡规划管理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对城乡规划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城乡规划的发展,因此,我国相关政府应该不断合理调度城乡资源,加大城乡规划宣传的力度,从而保证城乡规划管理的合理开展。
1 城乡规划管理的要求
众所周知,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推动着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同时,传统的城乡规划管理已经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面对新形势,对城乡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对于经济转型的适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得经济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对于城乡规划管理来说,它已经不能跟上经济转型的步伐,因此,我国政府要想进一步推动城乡建设,就必须对城乡规划管理进行创新,要结合当前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城乡发展的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以此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1.2 对于经济模式的适应
由于受到以往计划经济的固有增长模式影响,从而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使得经济处于长期滞后状态,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我国相关政府就要结合当地城乡经济发展的现状,从而实现科学有效的资源调度,顺应多样化经济增长模式,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综合发展。
1.3 对于经济结构的适应
在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主要是以农业发展为主,忽视了工商业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结构主要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现如今,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国相关政府必须加大对城乡规划的管理力度,对各个行业资源采取有效合理的分配,从而保证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有序进行。
2 城乡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职能不足
从目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发展现状来看,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职能不足,从而使得我国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漏洞。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其职能与所赋予的权利不相符,同时,相关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技术,导致了城乡规划管理面临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城乡规划的协调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管理职能,从而保证城乡规划空间布局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2 城乡规划管理缺乏相关理论指导
在具体的城乡规划管理中,还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从而使得城乡规划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欠缺的地区,由于当地资金的短缺,使得空间布局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与此同时,由于城乡规划缺乏短视性,没有设置长远的目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规划管理的有效开展。另外,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乡规划管理起步晚,发展缓慢,再加上缺乏相关理论指导,从而导致了在管理上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2.3 对城乡规划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
在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中,对城乡规划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也是影响城乡规划管理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虽然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城乡规划的重视度,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力度,从而使得城乡规划设计存在很多的漏洞,使得城乡规划管理流于形式。第二,在管理使用城乡土地时,经常出现一些违法用地等现象,由于管理监督的力度不够,使得城乡规划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第三,虽然我国政府制定了一些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并没有把这些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缺乏严格的执法管理力度,从而阻碍了我国城乡建设发展。
3 有效解决城乡规划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实现科学化管理
为了保证城乡规划管理的有效开展,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我国政府应该重视城乡规划管理。首先,政府应该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并建立科学化标准,从而促进城乡规划建设。其次,相关的城乡规划管理人员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软件,改变城乡规划管理方式,从而保证城乡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再次,我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比如,建立全市一张图,实现多规合一,确保通过搭建技术线路。最后,管理人员要摒弃以往的手工操作,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把城乡规划中的信息用计算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大量劳动力,而且又能提高办公的效率;同时,还要加大对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数据进行更新,保证相关数据的实效性和完整性。总之,只有对城乡规划管理实现了科学化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城乡建设的发展。
3.2 合理调度城乡资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发展城市建设上,忽视了城乡结合发展,因此,导致了城乡不和谐的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城乡规划建设,我国政府应该合理调度城乡资源,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增长。在以往我国传统的城乡管理中,只是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不考虑当地城乡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城乡发展很不协调;同时,在具体的城乡规划中还经常出现调配资源的不合理,给城乡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城乡资源的调度力度,保证城乡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避免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减少资源的浪费情况。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方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为城乡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加大城乡规划宣传的力度
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加大城乡规划宣传的力度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有效措施。因此,相关政府应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重视公众参与性,从而保证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具体的宣传过程中,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等形式来加强宣传力度,从而提高群众对城乡规划管理的重视度。另外,政府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加大宣传,扩大宣传范围;同时,政府还可以举办一些规划展览活动,让群众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政府还要坚强对城乡规划管理的监督,避免一些违法操作行为的发生。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缩小城乡差距,相关政府部门就应该重视城乡规范管理。城乡规划管理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城乡规划宣传的力度,实现合理化、科学化的管理,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参 考 文 献
[1] 周天野.试谈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6:250.
[2] 别志军.试谈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江西建材,2015,18:49+51.
[3] 李小曦.提高城乡规划管理的对策探讨[J].江西建材,2016,02:44+47.
篇9
《关键词》:城市配电网;配电网规划;存在问题;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U224.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长期以来,重发轻供、不管用的观念使配电网建设改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中小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没有进行统一规化,胡乱建设、私拉乱接形成了零乱的网络。设备技术性能落后、线路老化、事故频发、可靠性差、电能质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开拓电力市场,服务社会是城市配电网改造与建设要解决的中心思想。其目标就是中心城市供电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降损节能,建设成现代化城市的一流配电网络,最大限度满足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用电的需求。
一、城市配电网规划的重要性
1、电网的网架结构建设周期较长,建成后短期内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动。城市配电网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负荷发展的不确定性,城市配电网规划的网架结构需根据负荷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因此,城市配电网规划的调整或更新周期要比高压输电网规划复杂与频繁。例如:近年来,我县迎春南路商务区、滨江区块、经济开发区等的用电负荷迅速增长,经常发生过载或满载现象,配网网架结构需根据现状与负荷预测必要调整。
2、城市配电网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配电网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配电网必须与城市建设紧密配合,同步实施,并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且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科学地制定城市配电网的发展规划,满足城市长远规划的用电需求,是一项战略任务。
3、城市配电网络的设备量大面广,为了解决供电瓶颈问题,只凭经验处理过负荷的线路或变压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总体上对城市配电网的设备与网架结构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配电网的供电能力与供电质量,才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配电网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配电网供电可靠性低
很多城市中对电源的集中点的分布比较的少,这种分布方式使得电源的线路分布的很长,使得在运行与分配的过程中变得不再灵活,很难满足想要达到的一种电路分配方法。还有就是在中压配电的系统中,单电源与单幅射的形式仍然普遍的存在,而且很多线路段的负载量很大,不满足环网的要求,以致不能够达到架空电路中的一侧电源分多段进行连接的接线方式,对想要到达的城市配电线路的规划还差很远。
2、电源点布点不合理
供电半径过长,线损高由于缺乏早期整体规划,我国一些城市配电网的电源点要么布点不足,要么分布不合理,使供电半径过长,线损过高。
3、城市配电网智能化的水平还比较低
在以前对配电网的设计设施中配电网的智能化的程度还是比较低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控制系统都变得智能化,这使得人们在对电网的要求也逐渐的趋向于全自动化,但现在要想在城市配电网自动化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需要逐步的对各种用电设备进行技术的改革,而且需要将线路进行改进的同时完善数据的通讯网络,将配电网的供电更加的可靠与容易被管理。
4、城市配电网络结构不合理
在之前的城市发展规划中,由于设计不够合理使得我国的10kV配电网网络架构不合理。这些日益沉积的不合理因素成为直接影响配电网检修、故障排查等相关工作的一大障碍。
三、配电网规划建设技术措施
1、合理布置电源点,提高配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
配电网电源点的分布直接决定着一个片区的供电能力,合理科学的电源点分布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供应,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能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性。因此,在配电网规划建设中,对于电源的选取,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坚持在准确预测地区负荷分布的基础上,以满足负荷发展要求为基础的准则,使规划方案能满足不同的负荷增长水平;其次,电源点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以减少供电半径,降低线路电能损耗;最后,电源点的选择还应考虑周围的电源情况,以便与其他电源形成联络网络,提高电网运行的灵活性。
2、配电台区的建设
配电变压器在建设之前应当考虑到密布点的原则问题,以便将低压配电网的供电半径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为遵循安全、可靠与简单的原则,380/220V的低压配电网的建设一般采用的是以配电变压器作为中心的树状放射式的结构,实行分区供电。同一电房内的二台配电变压器的低压母线之间应当设置联络开关以作突发事故的备用。低压线路必须有明确的范围,不能出现跨区供电的现象。结束语
3、“环网单元”的建设
电缆化开闭所规模大,占地面积大,因此在商业闹市区、市中心或城市道路改造地区建设时难度很大。电缆“环网单元”占地面积小,在不同地区建设时应当因地制宜。环网供电方式是指在不同变电所或同一变电所的不同母线的两回或多回出线,使这些线缆相互之间连接成一个环路,分为单独网络、双环网与多环网等不同形式。环网供电有三个基本组成单元,即两个电缆进出线柜、一个用户变压器支路柜。在任一线路出故障时,进出线柜能够及时隔离,转由另一个单元保证用户变压器支路连续供电。用户回路环网柜有保护与隔离变压器的作用,方便维护与检修。环网柜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由基本单元组合成多种方案。在配网设备的选用上,要坚持“免维护,长寿命,节能型”的原则,以适应电网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有效地实行状态检修打好基础。在环网建设上,要尽量考虑不同变电所之间10kV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即在一座10kV变电所全停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大部分重要用户的供电。
4、配电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建设10kV配电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观地在地理图上看到各种电力设施的分布。利用该系统对电网相关资料与设备进行管理,可以使配网资料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减少。目前,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已趋于成熟,逐步在供电企业中推广使用。
5、开闭站的建设
开闭站也叫开关站,它是指建在城市主要道路的路口附近、负荷中心区与两座高压变电站之间,汇集若干条变电站10kV出线作为电源并且以相同的电压等级向用户供电的开关设备的集合。开闭站的主要功能是转输同时具有出线保护的作用。其作用是:可以解决高压变电站中压出线间隔不足、出线通道受限制的矛盾;可以减少相同路径的电缆条数;能够加强电网联络,提高供电可靠性。
6、城市配电网更加智能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越来越快,所以在以后的建设中应该尽最大程度的实现电能的自动化。将配电所中的开关设计成自动化的的形式,并且根据开关的设置使得线路能够被有效的控制,使得当某段线路出现问题时,能够自动的对故障进行诊断并进行报警,从而能够避免更多故障的发生。
7、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水平
要进一步提高城市配电明的供电可靠性和降低线损,让用户满意,同时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就要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水平。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水平的当务之急是对中压10KV配电网实施事故处理,就是自动化设备自动切除线路的故障区段,自动恢复向完好区段供电。要实现这样的自动操作,需采取两大措施:一是安装新的自动化设备,发生事故时自动执行操作;二是改造配电网,能够在线路故障时自动切除故障区段,恢复向完好区段供电。
《结束语》
城市配电网规划的好坏,对城市经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未来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面对城市配电网规划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作为电力规划人员更应该勇敢面对,积极解决,将城市配电网建设的更加可靠、坚强。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面对日益加重的环境问题,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为了预防在实施。规划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在2003年正式开始实施环评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评法的颁布与实施,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环评法中明确指出了应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为规划环评),是指在规划时期进行评价、预测、分析在实施项目规划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时提出降低、预防负面影响的有效措施及对策。在环评法颁布以前,我国仅有针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并不包含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规划。虽然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审批中有“符合规划”原则的规定,但实际上并没有对项目规划进行严格的论证。其实,比起具体的建设项目,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资源开发、区域开发以及有关产业发展方面的规划,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影响范围也更加广泛。所以,实行规划环评是从根本上对环境进行保护,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方法和技术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存在确定性不强、普遍详细性不够的问题,而且在决策中缺乏能够体现环评结果的方法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方法上的缺陷严重地影响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正确性与准确性,降低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说服力。在技术方面,单纯地依靠以前的设备和工作经验,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缺乏重视,在技术改进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除此之外,由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不确定性因素多、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这就使得收集信息、分析评价数据工作变得格外复杂。
(二)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由于规划具有一定的立法性质,要让监督权力不大的环保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就会很吃力。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是规划环评的监督对象,在当前的监督体系下,难以对其实现有效监督。首先,规划环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部分地方政府往往只看重短期政绩,在这一点上二者是相背离的;其次,对于规划环评来说,在环评法中明确指出了环保部门拥有的是审查权,而不是审批权,其法律效力、约束力与审批权相差甚远,法律强制力也明显薄弱;最后,规划环评工作是由环评机构独立进行承担的,是由环保部门单独或与其他部门共同召集专家进行审查,然后提出意见,专家意见仅作参考依据,是否采纳意见、审批是否通过最终还是由法定规划审批机构来决定的。
(三)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人力资源匮乏是目前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成为制约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开展大瓶颈。部分从业人员自身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了解不够充分,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再投入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中去,有的环评从业人员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工作中,容易受到原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从业人员在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知识的理解上不够深入,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不知该如何做出评价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对于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无法适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要求。虽然开展了很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培训班、座谈会,但由于培训方法不当,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并不大。
三、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措施
(一)增强信息收集的有效性
为了更好地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的高效共享、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效率,应该迅速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建立健全公正的信息管理制度,以确保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同时,要确保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公众参与提供的信息的充足性与真实性,对于公众参与的反馈信息应予以及时汇总和公开。
(二)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水平
有效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离不开科学正确的环评方法与技术,针对目前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方法和技术上的不足,首先应该对传统的评价方法与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借鉴国外先进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思想和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发挥与创新。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进行总结与改进,在规划期间还应考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的创新,给环境保护欲污染治理带来的变化。
(三)建立完善的环评技术体系
要做好规划环评,必须依赖科学的环评技术,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个人和单位的能力建设,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环评技术体系,为规划环评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首先,要尽快制定出规划环评技术规范以及技术指导,特别规划环评的重点领域,实现基本规划环评技术体系的建立;其次,开展各种业务培训,让环评工作者及管理者通过培训提升其自身的业务水平;最后,通过前瞻性技术以及理论研究活动的开展,集中突破环评技术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四)加强对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长远高效发展的关键,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具有计划性的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首先,做好培训的准备的工作。培训教材的好坏对培训效果的影响重大,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因此,在培训的准备工作中要尤其重视教材的选择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总结。其次,改进培训形式。鉴于传统的授课形式缺乏教与学的交流、学员间缺乏沟通的弊端,我们应该采取互动式的授课方式,即把授课内容总结整理成几个案例或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将学员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针对案例或问题进行有效地讨论,并给出一个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再由授课教师进行点评和改进。再次,引导从业人员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技术方法与评价内容上不断完善并推陈出新,因此,需要环评人员敢于打破原有的理论知识和常规的技术方法的束缚,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对评价对象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结束语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找到一种较为科学的环境管理机制,构建综合决策的实际内容。可以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可以形成政府审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对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负责,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的新机制。虽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并实施后,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人才培训方式不当、评价方法和技术不够完善、信息数据收集困难等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卓.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与建议[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