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的区别

篇1

关键词: 职业学校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和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关系

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大的不同。在职业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审美教育的发展,发挥审美教育对美术教学的作用,区分两者的区别,不能将美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审美教育。

1.审美教育的特点。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不仅能够促进我们的鉴赏能力和美的感受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使我们的情感和精神力量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审美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以情感来感染个体,构造出个体比较高尚和健康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存在于生活的个人方面,是人们完善其人格的一个主要方面。审美教育是一种强调情感作用的教育活动。这种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比较直观的感受,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推动人们进一步展开审美活动。由此可见,审美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能够激发起个体的情感体验,培养个体的美好品格。

2.美术教学的特点。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以它独特的活动方式来表达着人类的情感。美术新兴行业的兴起,对于美术教育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特点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历史文化有一个更好的深刻的认识,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起正确的艺术观,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1]而且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当然,通过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发挥对学生的美术专业学习也有很广泛的意义。

3.审美教育和美术教学的关系分析。

审美教育和美术教育都强调人们对于美的情感体验,这种美的感受都是通过对事物的体验而来的。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而这种美的鉴赏能力正是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明确审美教育不等同于美术教学活动,前者的抽象性更高,后者涉及的内容更多。美术教育还具备一系列和美术相关的活动,要坚持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审美教育在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校美术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力极强的活动,美术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到处都渗透着审美教育,从鉴赏开始,这种鉴赏的创造力就来自于学生自己独特的审美眼观。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同,对美术鉴赏表现出的艺术情感是不一样的,进行鉴赏创造力活动也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关注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进而充分应用到美术教育活动中。当然这种多样化的审美活动也可以体现在小组之间的美术创造活动中。在小组的美术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活动,进行审美感受的分享,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更加注重对审美的培养。而且美术活动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绘画、作品鉴赏等,每一项活动都是离不开审美教育的。审美教育在术教学中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对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2.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继承性特点。

职业学校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对审美文化的继承。每一种艺术的产生都和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表达,是各个时代的审美继承性的体现。在职业美术教学活动中,审美始终是美术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中的美的展现来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方式,把握中国美术创作的术语和主要风格,这样才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进行美术的鉴赏和交流。[2]审美教育的这种继承性作用对美术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把握住美术中的审美关键内容,进行审美艺术的培养,同时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还能够增强对传统审美的感受,有利于学生美术创作的发挥。

3.审美教育对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审美活动既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又包括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感受。自然活动中的艺术审美以强烈的感染力激发着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这种审美的感受中得到充分的熏陶,培养起一种美好的艺术能力。美术活动这种通过色彩和线条来表达艺术形象的活动,它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出美的鉴赏能力,并且将这种能力和美术活动结合起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审美教育对美术教育活动有着广泛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雯.基于素质教育的职业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06.

篇2

法国哲学家孔德在其著作《实证哲学教程》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其将社会学定义为以人类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诚然社会学对艺术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艺术社会学对艺术的社会学研究,并非等同于一般社会学从研究艺术现象来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例证和资料,从而得出社会学结论的做法。艺术社会学对艺术的社会学研究,其目的是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问的复杂关系,考察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宗教、道德、科学、文化习俗、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如何对艺术现象发生影响,研究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艺术现象放置在社会文化的宏观视野中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某种社会和历史的参照;也要充分关注艺术产品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质,研究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和艺术的审美特性。[1]

司马云杰的《文艺社会学论稿》中认为艺术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一系列活动与社会各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所蕴含的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职能的一门学科。著名艺术理论家杨晦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形象化地比喻成“公转律”和“自转律”:“文艺好比是地球,社会好比是太阳。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有随太阳的公转,也有地球的自转。其实,就是文艺也有文艺的公转律和自转律的。文艺发展受社会发展限定,文艺不能不受社会的支配,这中间是有一种文艺跟社会间的公转律存在;同时,文艺本身也有自己的一种发展法则,这就是文艺自转律。”[2]

二、艺术社会学观念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塑造

(一)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研究意义

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客体有艺术品、创作者与欣赏者和社会,它们是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由社会决定和影响创作者及欣赏者,再由创作者及欣赏者决定和影响艺术品。简而言之,艺术和社会是通过创作者和欣赏者这根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著名艺术史家岑家梧在《论艺术社会学》中提出“百数十年来,艺术社会学者在着重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分析研究,指出艺术发展的规律性,使艺术学的研究,逐渐脱离了玄学的范畴,这是这派学者重大的灾献。”他还充满信心地说:“现在艺术社会学,不管它的本身怎样的幼稚,在将来,它终必能采取史精密的科学方法,吸收史进步的学说的精华,而成为真正科学的艺术学,这确是一种趋势!”[3]蔡仪认为,包括艺术社会学在内的艺术学是以美学为基础的,没有美学便没有完全的艺术学;而美学的领域应当包括美的存在、美的认识和美的创造,也就是现实美、美感和艺术美。因此,“艺术学和美学的关系,好像内切的两个圆,艺术学是内切于美学的。”由此决定,艺术社会学的意义“是考察艺术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的相对应的关系,和其随社会基础的发展而变化的相关联的规律。”[4]据此可知,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所以想教好和学好艺术,就必须重视艺术社会学的指导作用,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严格区分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

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应该严格区分二者,不要混淆二者。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指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考察和研究的批评方法,即是一种艺术批评模式。与社会学批评不同,艺术社会学是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讨论的,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对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艺术现象进行考察研究的。另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从社会这个大环境对艺术现象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关系来考察研究艺术现象,从艺术作品、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来考察研究艺术作品,从而在揭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依存的联系关系中体现出的社会学批评的广阔视野。艺术社会学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艺术进行宏观的、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由此可见,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高等美术教育应当立足于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从社会生活的视野对所学习和创作的艺术作品和一系列的艺术现象进行宏观、综合地学习研究。

(三)摒弃“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中国艺术理论界由于对庸俗社会学缺乏清醒的辨析能力,曾一度错把庸俗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家弗里契视为“艺术学之指导者”,庸俗社会学在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中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中国艺术发展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干扰和影响是相当严重的。我们所说的艺术社会学立场与庸俗社会学是有根本区别的。艺术社会学是建立在一种综合和包容的立场上,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研究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如何摒除庸俗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影响的同时,如何正确加强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三、艺术社会学视野下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对策

(一)注重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的培养

艺术社会学认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例如艺术与经济、政治、哲学、道德dylw.net、宗教等的关系。在进行高等美术教育改革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艺术现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背景,艺术现象的社会功能,艺术现象的艺术价值的标准和取向,艺术社会过程中的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完整整体的各个环节。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的培养。高等美术教育应当以对生活的切入来极大地丰富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离开了生活,体验就无法生成。如果高等美术教育中,老师对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传授得不到学生个体经验的认同,那么学生在这样的高等美术教育中所学习到的相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就只能停留于技术层面本身,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就会相应地缺乏艺术生命力。

(二)注重高 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美国的小威廉姆E多尔在其著作《后现代课程观》提出:教育和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可自然称之为教育联系,指课程中的联系赋予课程以丰富的模体或网络,后者也可自然地称之为文化联系,指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联系,这些联系形成了课程赖以生存的大的模体,两者相互补充。[5]艺术社会学强调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其在揭示艺术与社会诸多因素的关系时,把艺术活动当作多种因素的复合整体,重在宏观研究和整体性考察。这就要求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要注重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不但是指教育内容、方式和类型的繁多,而且也包含着“”、“包容并蓄”等教育理念和思想。高等美术教育应当是一种综合的教育,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应主要以综合性为原则,从传统的分科走向综合的发展,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融合,建构起综合的学科门类。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还应当注重美术学科内容的综合,将“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与强调审美的精神功用的“纯艺术”结合起来。老师在高等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并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一点出发多点结果的多元或从多点出发以多点结果的多元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三)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艺术的理想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仅在于形式,而是期望艺术作品的形式能够体现和表达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人生意义。艺术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如果不是结合着社会现实而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创新,那么其就很有可能流于成为一种空洞的形式,所以成功的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的。艺术社会学的转向就是从对形式技巧的讲究转向对内容意义的追求。简而言之,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完成了的内容,内容是具有形式的社会。综上所述,在对高等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时,我们应当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即在进行高等美术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既要注重艺术的形式创新,又要注重艺术的内容丰富的思维。

(四)注重高等美术教育方式的革新

在高等美术教育中,我们应当注重对教学方式的革新。在美术课程设置上,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改变过去以美术知识、技能为内容标准,而以素质教育为依据,开设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从而确保学生具有更为全面合理的文化素养。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也应当有意识地进一步增强美术dylw.net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和合理。老师还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如电影、电视、录像、参观、访问、旅游等方式,引导学生更为直观的体验生活和大自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鉴别、判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学校还可以多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校与社区携手,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区的保护与美化环境的活动,既可以对社区的发展作出贡献,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总之,艺术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一系列活动与社会各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所蕴含的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职能的一门学科。其把艺术现象放置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下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察,充分关注艺术产品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质。在研究艺术社会学对我国的当代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应当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和合理,要充分认识到艺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更为强调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更多地接触,使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成为一种综合全面的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宋建林.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及现代形态问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4):12.

[2]杨晦.杨晦文学论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48.

[3]岑家梧.中国艺术论集[C].北京:考古学社,1949:142.

篇3

关键词: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心理因素

美术教师肩负着对学生实施培养和提高具有良好美术素质教育的重任,要以现代美术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头脑,把他们塑造成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操的人,时代对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教师和艺术家共有的心理素质,以及相应的师德和艺德。美术教师良好的教学心理品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美术学习和美术教学实践中自觉培养和逐步形成的。

一、美术教师的教学兴趣

对美术教学的兴趣,是美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和美术教学法的研究兴趣,对所教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教学兴趣的中心。这种兴趣不仅促使美术教师积极、刻苦地钻研美术专业知识技能,认真、负责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促使美术教师接近学生,研究学生美术心理和美术学习的发展规律,从而探寻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兴趣,往往也会萌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对国画有兴趣的教师,会引起学生对国画发生兴趣,对设计有兴趣的教师同样也会引起学生对设计发生兴趣。

美术教师的兴趣不应局限于美术学科,更不应局限于某一画种,而应具有广阔的求知兴趣。如美术教师应有一定的文学兴趣,缺乏文学修养的教师,语言不生动、不丰富,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再如,音乐、摄影、书法、集邮等都与美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美术教师若对此有广泛的兴趣,必然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艺术爱好,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因此,美术教师的兴趣广,不仅有助于教师本身对美术教育工作产生稳定、持久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学习美术的活动具有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力量。

二、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是教师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首先体现在对美术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它与美术教师的职业兴趣,对于教育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有关。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种高尚的敬业精神,才会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事实证明,做一名“美术教育家”要比做一名“画家”难得多。一个美术教师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能把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美术教师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就会产生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工作志向,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三、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

美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必定会遇到各种主客观困难,特别是在当前教师待遇偏低、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还十分薄弱、教学环境和条件尚未得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美术教师没有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意志,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主要应具备以下四点:1.具有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定意向,这是动员自己全部力量以克服教学工作困难的内部条件。2.具有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的果断性和坚定性,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3.具有沉着、自制、耐心和一贯的坚持性,这是美术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品质。4.美术教师具有的工作精力和毅力,这是影响教育和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前,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很多,有来自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方面的许多现实问题,针对这些暂时无法立即解决的困难和障碍,教师的工作意志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四、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自身应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为全面而扎实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了解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发展动向,胜任学校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并能组织学生的课外和校外美术活动。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他们业务规格的基本内容,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指标,具体包括:1.掌握美术历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心理学、美术技法理论。2.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画种。3.是掌握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设计与工艺基础、现代艺术设计、现代工艺制作。4.掌握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学、美术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

五、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从事学校美术教育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美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工作能力。它主要包括:

1.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以保证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其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和使用教材,以及组织课堂教学方面。

2.全面掌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如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编写教材教案的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教育能力、启迪学生进行视觉思维的能力等。

3.具有善于了解个性和美术学习心理的观察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个性和学习心理的发展是一种学习的历程,由于美术学习的活动性强,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过程明显,学生在纪律、意志、耐力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善于及时观察到学生某些不良反应的预兆,尽可能事先防止学生纪律和学习上某些差错的发生。

4.具有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分析、比较和判断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比较、判断视觉造型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和特征,而且需要美术教师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5.具有教学的创造与想象能力。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手持金钥匙的人”,这意味着美术教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智者,应该富有教学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6.具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和非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所有学科的教师来说,都是有必要的。

六、美术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个进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美术教师若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和教学素质,必须从凭经验办事转向以科学为依据的轨道上来,这就要开展科学研究,这是美术教师创造优异工作成绩的重要条件。

美术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首先应该是从事美术教育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科研与探索的能力主要包括:1.自修与自学提高的能力;2.收集教学资料与获取信息的能力;3.开展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4.综合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5.编写教材和撰写论文的能力;6.确定教育科研选题,组织或承担课题研究工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于美术教师加强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我们在吸取古今中外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新的美术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和创造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

总之,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并不止这些,例如教学观、治世态度、性格、身体等因素也都是教师成功地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从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来看,它是一个范围相当广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要求每一个美术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提高,力求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

参考文献:

[1]郭绍刚,范凯熹.美术教育方法论[M].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篇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2013年10月,山东省教育厅又专门下发《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通知》(鲁教职字〔2013〕32号),明确要求各学校重点围绕提升学生艺术素养、艺术欣赏能力、审美素质和文化品位,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校团组织、学生社团等也应积极发挥作用,围绕公共艺术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真正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占重要比例的美术教育在职业学校教育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但就目前情况来讲,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和学生的美术素养状况相对于其它学段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加强对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提高中职学生的艺术素养,已是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及学生素养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投入不足

就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是教育中的主流,无论是上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都对这些主流教育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是被众人冷落的对象,因此对中职学校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学校教育经费非常紧张。同时,在中职学校中,美术学科又是被歧视的对象,因此对于美术教育的投入更微乎其微。

(二)评价方式滞后

评价方式决定学科的发展方向,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评价改革是重要的配套措施。评价是制约课堂改革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因素,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不发生变化,一切仍以升学率为中心的时候,课堂教学改革就只能在教室外徘徊,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

(三)中职学生自身特点

中职学生在初中、小学大部分是待进步生,他们在初中、小学阶段有更多的精力去追寻社会潮流,寻求美的教育,然而,他们大多接受的却是一些低俗的文化或盲目的“追星”,是一些畸形的审美观点。他们的审美意识不强,甚至对美与不美没有正确的概念,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判断;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艺术兴趣不高,只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艺术形式不闻不问;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守旧。此外,有意考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在学校无法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昂贵的经济成本再找老师个别辅导或上辅导班。而这类辅导班也是以考入艺术院校的美术和美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最终目标的,是一种以高考为目标的速成班,只强调学生对美术技巧与技法的掌握,为艺术院校的招生考试作应试辅导,而对学生的美术素养更是涉及不到。

长期以来,中职美术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艺术需求,形同虚设,对教育资源和资金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有需求的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请家教或上辅导班去学习学校内部正常开设的学科,更是对学生精力、智力和家庭财力的浪费。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中职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美术工作者认真思考。

二、加强中职美育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要重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规定,美术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是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学校不能把美术课程作为可有可无的学科,领导本身要重视美术学科,首先要配备专业的美术教师,完善美术教学设备,配备美术画室、多媒体教室等。其次,学校领导从对美术教师的评价、美术课程课时量的设置等方面都要端正态度,正确的认识美术学科,使美术老师的特长在学校有用武之地,使他们不再因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而自卑。

(二)加大教育投入

加大美术学科教育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绘画和手工等课,传统的课堂环境根本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加大对美术学科的投入是实现美术教育良好发展的前提。

(三)调整评价方式

科学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对于教学的方式具有导向作用,可以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美术教育不同于其它的学科教学,对于它的教育结果不应进行简单的量化评定,对于美术教学的评价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绪等,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绘画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态度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对于美术学科尽量避免简单的量化评价。

(四)改变教学方式

中职学校的性质、所针对的培养对象以及培养的目的的不同,决定了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应该与普通中等学校有所不同。美术课程同其它学科的区别,决定了美术课程不应该和其他学科采用同样的教学模式。职业学校的美术课程更要根据职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自身认知规律,将美术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到相关美术知识和技能之后,形成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中职学校的美术教育必须与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与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相互结合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学生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

篇5

关键词:开发智力 教学观念 思维能力

一、在美术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的意义

1、《美术教学大纲》明确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要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2、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3、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健全。

4、结合美术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的素质如何,与其本身智力有着莫大的关系。智力,包括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几方面,教育心理学告诉人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有着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学生身心和各种感官,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及道德情感等自由生长发育。

二、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智力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我们说美术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学生美术教育的目的显然不是将学生培养为“画匠”,学生美术活动是一种智慧的启蒙,它包含着对世界的观察、认识、理解和表现能力的培养,孩子通过画画学到的不仅仅是色彩和线条的构造,而是一种高素质的塑造。所以我们要打破这些传统观念、模式,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在适当进行技能技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创造,创新是美术教育活动的主旋律。

1、遵循四大原则,开展教学实验。美术教学除了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四项原则: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区别美与丑的能力,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深入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美术双基,通过参与实践,大胆表达的过程

中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力、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创造性原则,这是研究的重点,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性的创造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形象思维人手激发丰富的联想,提倡独创精神,加强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

2、大胆改革课程内容,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开展第二课堂,依“纲”还需靠“本”,三年来本镇使用的是岭南版美术教材,该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体现了美、新、活三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程内容安排时,作了一些调整,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及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使学生对家乡增进了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使他们学会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有条件的学校,还增设了陶艺、电脑美术等课程。各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往往是在活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坚持开展第二课堂、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发掘,综合素质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

3、实行开放性美术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课堂教学,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平等,尊重个性,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其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力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篇6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美术教育现状和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全自治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和社会在给儿童带来了丰富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也给家庭美术教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1.民族众多、美术教育资源丰富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及越南。区内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各具特色,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及活动繁多,美术乡土教育资源丰富。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环境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为美术教育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民间活动和民间美术作品种类繁多,诸如阳朔漓江渔火节、对山歌等祭祀、祈福活动,民族服饰花纹、绣球、民间扎染、刺绣等,都具有极强的教育、审美功能,都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这些不胜枚举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儿童进行民族、民间的美术教育,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了重要条件。

2.广西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经济、文化条件差异较大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滞后。迫于生活压力,多数家庭对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关注度不高,影响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多家庭,尤其偏远农村地区的家庭,忽视家庭美术教育,认为美育可有可无,是多此一举。不少家长“重技能、轻素质”,过于重视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无视儿童美育培养,这对孩子成长不利。更有的家长以工作繁忙为由,推脱教育责任。这种偏见和态度,让一部分儿童从小就想着如何像家长一样挣钱发财,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3.地区、民族之间受教育程度、文化差异较大

不同家庭之间因教育观念、受教育程度及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美术认知水平不同,对家庭美术教育的认知度不够,艺术教育活动与审美教育脱离。家长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往往急于求成,专注于成效而导致以下几种现象的产生:第一,过分专注学到了什么,单纯为训练而训练,将儿童美育与美术考级培训混为一谈。很多家长把美育等同于技能的训练,以致“升学加分”成为了美术培训的唯一目的。这种所谓的“美育”,使得学生“喜欢美术,但讨厌美术课”,反而成为真正的美育的“绊脚石”。第二,过分强调儿童美术创作的自发性,任其涂鸦。家长不注重对儿童美术教育科学的引导和把握,缺乏有利、合理的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学无所成”。第三,在美育过程中总想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儿童,以成人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创作,在不了解儿童心理发育特征的情况下对其作品和行为妄加评论,忽略儿童的认知特点,致使“小大人”的儿童认识观的出现。

4.不同地区学校美术教育资源分布

不均衡,偏远地区师资匮乏广西众多少数民族分布于崇山峻岭之间,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基础差,硬件设施落后,美术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不少地区连教学课本都难以人手一本,严重地限制了当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面对这种问题,除了国家、当地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各种扶植政策和学校努力地开展素质教育外,以家庭为中心的美术教育也是弥补和改善中小学生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利用社区、家庭的独特地位,在区别于学校环境之外进行美术教育,成为了弥补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新渠道。

二、开展家庭美术教育的几个方面

1.在自然、劳动中培育儿童对美的体验

利用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带领儿童融入大自然中,领略自然之美、风土人情,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利用当地的民间、民族资源,培养儿童从小热爱自身文化传统、尊重优秀文化的情操;留意身边随处可见的民族服饰、纹样、民间手工艺品和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引导孩子去发现、了解民俗文化、传统活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含义,从而启发儿童树立家乡美、劳动美的审美观念。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动物园、植物园或自然景区,让他们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在日常的生活和劳动中,鼓励儿童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关注庄稼的生长状况或者生活中一些易被忽略的点滴。

2.体验创造美、学会欣赏美

有条件的家庭要经常带孩子去看画展、雕塑展、文物展,培养孩子从小对人类艺术有浓厚的兴趣。生活在城市的家庭可以定期带孩子去参观科技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并根据美术馆里某一幅作品和孩子一起探讨作品之美、画家的意图,一起重新创作一张相同题材的作品,等等。家长应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孩子的观察力和创作意识。农村的家庭可以带孩子到附近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或手工艺聚集处,让他们了解建筑的结构、成因等,如三江地区的风雨桥、农民画和刺绣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3.体验生活美,创建和谐共生的环境

美国教育认知学家杜威说:“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儿童善于捕捉模仿,对身边发生的新奇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做人做事的态度往往极大地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健康发展。家庭式的美术教育就是要家长成为儿童美育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自身的态度和行动告诉儿童什么是健康的、和谐的、共生的社会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愉悦体验。

三、家庭美术教育的具体做法

1.创设良好的家庭美术环境

家庭是儿童最早能够接触的美术环境之一。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来创设温馨的、优美的家庭环境。例如,有的家庭在墙壁上悬挂一些装饰品、绘画作品,本民族的头饰、服装、乐器等,在博物架上陈列一些工艺品等,这样能使孩子们在具有造型美、色彩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家长还可以在家中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猫、小狗等,种植一些植物,让孩子学着照顾、观察动物和植物,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动植物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2.初步感知美术的基本要素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以外,还需要在家庭环境中加以培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亲子美术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一些美术要素,如形状、色彩、造型等。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壮锦、刺绣、绣球等具有民族纹样的工艺品,让儿童了解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有规律的造型纹样,和孩子共同设计出新式的纹样并刺绣出来;陪孩子一同欣赏名画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找一找不同画家笔下的线条和色彩有何不同,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等等。家长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儿童感知美、发现美的规律和要素。

3.鼓励儿童多欣赏美的事物

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自然的美存在于生活、环境中。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因此,家长为孩子选择欣赏内容时,要着眼于孩子的生活,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善于利用居住地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物质资源。例如,在城市,可以带孩子欣赏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看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带孩子逛街时,可欣赏各家商场的橱窗布置、物品的摆设;在公园游玩时,可让孩子观察各种树木、花朵。在农村,家长可以带孩子走近传统老艺人,观看、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听老人讲故事,了解动人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在田野里散步,观察田里的农作物,欣赏点缀在农田里的乡村住宅;等等。

4.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的美术学习

篇7

一、中专美术教育的功能

1.美术课的美育作用

在中职学校的美术教学中,美术课作为一门基础课,是实施学生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措施。美术教育属于情感教育,通过美术的学习,可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陶冶的工具是美的事物和对象,陶冶的作用我们就称为美育。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美育,通过视觉形象美的感受和描摹,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融入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提升他们的生活情趣及品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形成。这一功能体现在美术欣赏中,美育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欣赏中实现,上好美术欣赏课,是提高美育效果的重要保证。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美术的感染力在于它对人的灵魂的净化和品味的提升,美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分辨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美术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一种积极形式。美术作品中有很多的人体绘画,学生有时是不能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和看待的,甚

至有的学生会发出窃笑。但是现实生活中,中专学生浏览黄色网站,观看黄色图片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体美,是帮助和纠正学生不良品质形成的有效手段。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及美术鉴赏能力,使其发自内心地对人体艺术进行艺术欣赏和赞美,体会艺术的内在美,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积极的审美能力。这样学生自然可以抵御不良视频和画刊的影响,有了这种源自艺术的免疫力,审美情感的净化和品味的提升自然就不是问题了。这对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形成健康的心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这些绘画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促进了学生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创新是21世纪的主题,目前世界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增强更需要公民具有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主要是在学校教育阶段培养和形成的,同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中专美术教学,其中所蕴涵的情趣、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等,都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创新空间和环境。

在对作品的设计和创作中,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可贵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重要的品质,尤其是中专学生,他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面对未来社会竞争的挑战,拥有和具有创新能力是人才形成中的重要品质。

中专美术教学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也就是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日后职业发展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就业的美术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技术意识。这是中专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功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这种技术性活动性质的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个性的美术意识和创作能力。个性和创新精神同等重要,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受到个性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成为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

二、中专美术教育的创新与突破

1.加强实践教学,实施开放课堂

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欣赏水平,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艺术及艺术家的魅力,在对大师及大师画作的瞻仰中,提升审美能力,提升艺术欣赏品味,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的积极性。在开放的教学形式中,在特殊的美术课堂上,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学习能力会更强。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可以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进行参观。在美术大师的作品中感受美术的魅力,进行美术艺术洗礼、享受美,亲临大师的画作,领略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这样的参观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型的美术课堂,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学习研究环境。尤其是在中国画的教学及欣赏中,更需要学生面对原作去感受,体会画家那种“力透纸背”的雄厚的美术功力,感受画作的美感。参观中,利用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对雕塑、建筑、园林等立体感较强的作品进行近距离的艺术感受。当学生置身其中时,对艺术的领悟和感受可能会更强,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因此,中专学校的美术教学应该把这一教学形式作为一种趋势去实践和发展,形成中专美术教育的特色。

2.多样化开展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主要取决于美术学科的特点,所以美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是学科特点的重要表现。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从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角度,从培养学生绘画能力和创作精神的目的出发,多种方式和多种形式开展美术教学,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把美术课堂搬到课外、校外。形成美术素质,是中专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美术素质,是教师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教学中可以选择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必要时可以外请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美术家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的美术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水平。比如组织学生学习美学、艺术史、艺术哲学、中外古典文学、中外各种风格的音乐、现当代艺术、艺术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尤其是中专学生没有一个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优异的成绩,基本是高中升学剩下的差等生,因此,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件很难但是意义重大的事情。开展多样化的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和自觉地学习美术技能。

3.加强课堂方面的操作性

中专美术教学也和其他学校的美术教学一样,强调静观、体验、操作等三项基本功。对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观赏和感悟后,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管怎么讲解,没有实践的支持,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不可能提高。学生在自己亲身体会后,再理解教师的讲解就很容易接受和产生效果了。临摹是美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临摹结束后,把自己的作品和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和提意见,这样对学习内容就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

中专美术教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既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又

篇8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教育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取得了骄人成绩。在这一大的教育环境之下,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不得不反思陈旧的教育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美术教学改革将走向哪里,是对现代高校美术教师乃至整个高校教师的考验。

一、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社会和市场对于高素质美工方面的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迎合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很多高校开始扩招,甚至开设了美术系部,在不断摸索中寻求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完美教育方案。这是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与此同时,我国很多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是高校美术教学改革探索道路上不可避免的。比如,由于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学分制,很多高校学生为了得学分才选取美术这门课程,这是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的,被动的学习必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很大一部分学生本来没有打算报考美术专业,然而由于学习成绩一般、专业调剂等各种各样的因素才勉强选择了美术专业,导致在日常的美术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

二、我国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方向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面,具体说来,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正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教学目标综合化。传统的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也比较纯粹,就是为社会培养美术专业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目标逐步综合化,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开始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于教会学生认识美术艺术的现代性,使学生能在欣赏、解读艺术现象的时候,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形式,而且也知道认识材料、技巧、科技与作品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实用化。教学内容是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美术教学课程规定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影响着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内容必须进一步实用化,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环境,将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与市场发展环境联系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社会和市场紧缺的现代化美工人才,促进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比如,将家居美工装饰、市容美工装饰、服装美工装饰等细分开来,以满足不同行业及不同市场的需求。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被应用到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去,先进的教育方式不仅增加了美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美术教学的课堂教学内容,使单调乏味的美术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美术教师认识到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课堂,课外教学已经成为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外课堂的开展不仅包括室外风景写生,还包括外光静物、人像写生和市场实践、课程调查等,这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挑战。

三、现代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现代美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高校美术教师的角度分析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如果教师自己本身就认为美术教学尤其是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可有可无,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作为高校美术教师,首先应更新自身教育观念,同时用自己的观念思想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具体说来,高校美术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端正教学态度,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每一节课都认真负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美术学习的重要性专业素养对于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积极融入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使自己教学紧跟时代,不给学生产生教师观念落伍的思想,师生之间那种年龄之间的所谓代沟尽量减小或消除,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更多、更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学生就会尊重你、敬仰你、学习你,对你所从事的美术课程自然而然从事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授《中国美术史》时,结合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和美术典故,用讲故事的方法,生动有趣的灌输美术史理论知识,把中国历史典故和美术典故加进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采用一些幻灯片把生动的中国历代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看,利用美术欣赏的方式边欣赏边讲解美术史论,学生一定会在生动的讲故事当中欣然接受美术史知识的熏陶,从而不自觉的喜欢美术史的学习。同时,应增加社会实践内容。美术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种有实质教学作用与深远意义的美术学的学科,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能深刻了解到课堂上的实际美术运用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区别与关联,这能让学生们学以致用,真正体现美术教学的客观作用。

(三)改革美术考核制度。如何考出学生的真实成绩,这是值得美术教师深思的课题。美术教师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平时的出勤率、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考试理论成绩、实践成绩等等,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成绩。当然,为了更加公平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划分不同的百分比,如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期末成绩占百分之七十。

篇9

关键词: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学校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学校艺术科研一般项目“上海美术及文博场馆艺术教育活动评价体系的探索”(HJYS-2019-B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的相关内容

现如今的美术场馆担负着艺术作品的展览和保存、提高公众审美意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职责,是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美术场馆具有公共教育功能,在20世纪初期,先生和鲁迅先生曾大力呼吁和倡导建立我国自己的美术馆,从而提升国民的基本素质。1929年中国近代第一个国家美术馆——天津市立美术馆开始筹建,开启了中国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的新篇章。

第一,美术场馆的公共教育。公共教育在中国出现美术场馆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就代表着它自身拥有启迪心智、提升素养、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美术场馆的公共性,体现在对民众的公共教育上,并且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使得美术场馆实现社会公共教育效益最大化。

第二,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含义。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从学科这一方面来看是属于美术学的,并且承担着美术教育的责任。因此,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既不完全属于美术馆学,也不完全属于美术教育学或者社会教育学,其游离在这三类学科之间,有着非常强大的灵活性和跨学科性质。

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展览活动、讲座活动以及其他艺术活动,对大众进行艺术知识普及和艺术情感传播,这个过程中的媒介就是艺术品。大众进行相应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艺术思维的接收,并在欣赏的同时完成了审美的亲身体验,从而满足了自身的精神世界,并学习了艺术知识,最终大众的艺术素养得以提升,达到公共教育的目的。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项目模式的类型除了以上提及的展览活动,还包括参观导览模式,在馆内通过光、影、色等物质属性与灯光的烘托,在辅助图片和艺术品所处环境的形式空间里突出作品的效果,加之作品介绍,能够让更多的参观者了解艺术品的内涵,展馆按照主题和陈列内容对参观者进行引导,让其从美的建筑、美的陈列和美的藏品中发现美、欣赏美,最后学会思考美。

第一,专题讲座模式。美术馆越来越看重教育功能,首先要把展览推出去才会考虑公共教育。可以邀请艺术导师、现代美术馆策划人、美术馆从业人员等参与专题讲座或交流会,面对面讲座,多教授艺术学科知识,使聆听者受益匪浅。

第二,校园展览模式。美术馆走进校园活动能够将艺术的多元性呈现给学生,给予学生启迪。艺术是丰富且多元化的,美术是更加生动的载体和表现手法。“流动的美术馆”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课程,还可以给一些展览项目提供平台进行展示,推动年轻一代的美术培育项目发展。这是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对青少年的美育培养更加重视,未来以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推广到中小学,在教育上进一步推广。

第三,文化活动模式。举办亲子类公共教育活动,或者“开学起航”等主题公共教育活动,呼吁更多的孩子积极参与。

第四,教育课程模式。美术馆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轻松而优美的环境,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到艺术品,身临其境,感受和欣赏美,领略艺术美,培养艺术敏感度。美术馆公共教育与教育课程模式的融合,就像“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对未来产生影响,与中小学的美育互动就是第一步,让“参观美术馆”成为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环节。

第五,教师培训模式。课程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对教师的培养。将老师请到美术馆进行学习,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体验,让老师作为引导者和讲解员,为学生打开艺术思维的大门。通过一些问答互动活动,普及艺术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美化心灵,陶冶情操。

第六,校本教材模式。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将公共教育的主體定位为中小学生,和大学美术专业共同开发公共教育校本教材,通过学校课堂教学推广美育。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育题材,同时与美术馆搭建互通平台,从实践和课堂中自觉练习,感受艺术的魅力。

第七,读物编写模式。美术馆与校方、出版社、幼儿园等多方沟通,针对青少年、学龄前儿童采取绘本式或者读物式的教学模式,在家长和老师的陪伴引导下,发挥艺术的无限想象力,从小进行审美素养的培养、强化和提升,达到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目的。

美术场馆应该对社会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养的个人或者群体进行艺术知识普及和素养的提升,并借助艺术品展览和知识讲座等,让大众鉴赏、体验、参与制作等,借此提升参与者的艺术实践经验和综合素养,进而完成公共艺术教育。

二、以现代美术场馆为对象,探究美术场馆

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

就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特点来看,主要着重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作为社会教育一部分的美术场馆,完全应该担负起公共艺术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部分职责。以中国美术馆为例,虽不是最早开放公共艺术教育的美术馆,但是作为拥有数以万计精英级藏品的场馆,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工作力度将对我国所有的美术场馆起到带头的作用。现代美术场馆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

第一,教育环境。美术场馆的沟通媒介、教学场地以及设施和氛围都是独有的,这是因为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教育与被教育都是以展览和艺术品为媒介的,这就区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中,受教育的人员可以亲身实地同艺术真品或者仿品进行接触,而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更多的是学习纸质印刷品上的内容,这两者是有很大差距的。

第二,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传统的学校艺术课程教育是以国家制定的课程内容为标准进行的系统性知识教育,而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不存在这些条框的束缚,而是在国家教育方针下进行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可以看出,传统的学校艺術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有计划的知识学习,而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形式的学习,具有自发性。所以说,美术馆是一个开放的教育机构,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采用一种自我引导下的没有标准答案的学习方式。

第三,教育对象。就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来说,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施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而是为人们提供讲解服务的相关志愿者、场内的工作人员或者公共讲座的主持人员。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项全民模式的教育活动,其受教育的范围比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广泛,各阶层、各年龄、各种社会背景以及各行业的人都包含在内,这也体现了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

第四,教育内容。对于教育的内容,这两者有着重点上的不同,其中美术场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是艺术领域的意识培养,具体来说就是,美术的鉴赏、评价、人文知识以及美术史等都包含在内,通过这样的教育来培养艺术领域中人们对艺术创作、批评以及艺术史、美学的感知和综合素养。而传统的学校艺术教育更加注重艺术创作和基本知识的教导,忽视艺术评价、鉴赏等能力的培养。同传统的学校艺术教育相比,美术馆教育相对更加具有片段性,侧重以主题性教育为主要内容。

三、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同传统的学校教育相结合

美术场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和学校的教育模式具有互补的关系。学校通过系统性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并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而美术场馆则是普及艺术常识,进而提升国民的艺术素养,在这方面两者是一致的。这样看来,学校艺术教育与美术场馆公共艺术教育共同发展的前景还是很美好的。

第一,对学校和美术场馆的公共艺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对学校和美术场馆的资源和人员进行共享和整合,让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感受珍贵的艺术作品,并能够接受具有丰富经验的美术馆讲解人员的专业的艺术知识普及。因此,学校与美术场馆应该同步进行艺术品的欣赏和美学知识的教授,逐步完善教育体系。

第二,补充学校艺术教育内容,督促师生共同学习。开展艺术展品的参观活动,为师生提供同艺术家近距离交流的机会,进而让师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和思考,这种学习的意义远超传统的课堂学习。

第三,跟随新课改脚步,大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制度的改革。在现如今国家大力推行新课改的浪潮下,美术场馆应该积极同学校合作,落实美术课程改革,开设艺术教育的实践课程,通过展览以及讲座,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意识。

篇10

【关键词】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实习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教育模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以高等师范院校为核心,其他普通高校同步参与,培养和培训相联系的开放式教育体系。美术学的学科建设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培养目标、指导理念、运作机制和评价方式上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前高校不仅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比较重视,而且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很高,因此,美术学的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对于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的研究,重点应关注美术教育实习的发展方向和课程改革,为我国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教学技能不达标

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中学进行,实习内容主要分为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两个方面。如果学生缺乏美术教育的调研实习经验,就无法完成实习工作。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因此教学实习是重点。如果学生的实习能力较差,缺乏班级主持能力,就很难很好完成实习任务。笔者调查发现,在美术教育的调研实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没有通过调查就写调研报告,报告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助长了学生对待实习的消极态度。此外,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基本功十分重要,如“三笔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和美术教学的常规工作要求等。很多学生没有达到美术教师关于基本功的要求。尽管有先进的设备可以辅助教学,但是教学基本功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实习内容有待调整

首先,学生需要拓展美术技能知识水平和知识范围,否则就无法达到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内容以素描、国画、油画等为主,对于陶艺、电脑美术、影像艺术、版画、剪纸等方面的课程了解不够,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中学美术课程的发展。此外,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较少涉及到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且学生也没有太多机会了解中小学的美术教材。因此,很多学生临时抱佛脚般背诵中学美术教案进行试讲,这样就很难达到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学生在学习期间缺乏师范职业技能的培训,在实习中常遇到一些基本的问题无法解决,比如说三笔字不达标,缺乏表达能力和教学技巧,无法准确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

(三)实习基地不稳固

一些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关系缺乏稳定性,一般为临时联系中小学校提供实习机会,因此学生对于实习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学秩序、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等都不了解,这就决定了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实习质量得不到保障,使高校实习基地呈现不稳定状态。只有改善这一问题,才能确保实习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改革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习现状的途径

(一)深化美术教育理论课程的教改

当前,在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中,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偏低,导致其教学能力难以提升。随着基础美术课程的发展,中小学美术教学出现很多问题,共同推动了美术教育理论的改革。首先,要在当前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中加入新的课改内容,开设一些基础性的美术课程,如美术史论、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课程,通过学习和借鉴优秀的理论或学术论文,加深学生对美术教育的理解。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安排固定的时间用于学生研究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即教材的编写、教法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整理模拟教材和撰写教案,帮助学生找出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美术的教材重点和课题难点,丰富学生的教学经验,为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确保他们能够面对教学中的各项挑战。

(二)建立健全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美术教师的培养体系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外,还要注意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素描、色彩、中国画、艺术设计等,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批评、美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知识。高校应利用地方资源建立美术实践基地,为学生参观、学习、创作以及调研提供方便,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艺术考察等活动,让他们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和内涵,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美术与西方美术的艺术价值、社会功能的区别,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高校还可开设多学科的选修课程内容,采取辅修制和双专业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建立和完善专博结合、专教渗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课程的意义,培养出综合能力较高的中小学美术教师。由此可见,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除了本身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术教育教学素养,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好榜样,从而推动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注重课内外、校内外学生教学实践活动

不管是课内外还是校内外的实践活动,高校都要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习环境。比如,高校可开展模拟课程,加强学生对专业学科的教学了解。此外,还可利用节假日等时间,鼓励学生参加中小学课外课程辅导活动,增加学生的实习经验,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建立规范的美术教育实习基地

高校在美术教育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应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实习基地的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二是学校对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在选择实习学校的时候,除了考察校领导对美术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视度,还要考虑学校的美术师资力量、教学理念、教学设施,以及学生对美术类型的喜好程度和人数。以上这些都是保障美术教育实习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在为学生选择实习学校时,要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选择不同的学生,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该校的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因此,在选择美术教育实习基地时,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校,比如美术特色学校、重点学校、一般学校和职业学校等。此外,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美术教育也存在差异性。因此,高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方面,要充分发挥代表性原则的作用,指导实习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实习学校。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也要根据实习学校的不同,对实习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美术教育实习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能够使高校学生直接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中,帮助他们明确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在提升学生教学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采用“平时试教与集中实习相结合”和“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组织从教能力,并已经取得相应的成果,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实习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项挑战,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技能水平,同时也能够提升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因此,对美术教育实习的研究,其目标就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美术教师,促进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

作者:陈淼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武丽敏.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示范性[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杨晓英.如何加强美术教育专业的微格教学[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