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则范文
时间:2023-03-29 02:0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智障儿童;德育主体;德育对象;德育内容
智障儿童是教育中存在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以往我国的教育领域对于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没有较高程度的认知,对开展儿童德育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不能进行全面的考虑。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儿童的德育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成效,对于智障儿童的健康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我国的教育领域必须要加强研究力度,积极地找寻智障儿童教育需要遵从的原则,为智障儿童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德育主体态度上的关爱性原则
关爱性原则主要体现为,对智障儿童进行德育的工作人员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给予智障儿童更多的关爱,对于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要热爱,忠于自己的工作,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智障儿童教育中去,这也是智障儿童德育工作开展需要坚守的重要原则。对于儿童的成长,他们的心理和认知都会逐渐发展,同时,儿童在众多方面的表现也会与成年人对其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成年人不能以自身的标准为依据对儿童的众多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必须要带着更多的宽容和关爱对儿童进行教育工作的落实。智障儿童虽然在智力成长方面与正常的儿童有所差距,但是他们也与正常儿童一样有着纯真可爱的特点,智障儿童主要表现在反应有所迟钝,在语言交流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智障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很多人对于他们有着一定的误解和歧视,智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是寂寞和无助。内心非常脆弱,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例如,某一教师,常常与智障儿童一起进行“手拉手,手把手”的活动,教师主动地拉着智障儿童的手与其沟通,并且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整理自己的衣物,要智障儿童感受更多的关爱。
二、德育对象考察上的针对性原则
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依据教育对象具有的特点进行。智障儿童德育工作的落实,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其具有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才能对智障儿童的德育内容进行确定,选择适合的智障儿童德育方式,使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促进智障儿童德育工作成效的提升。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人员不仅需要考虑儿童的身体发展特点,还需要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处于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正处于心理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客观地讲,儿童在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对于自身的行为不会进行约束。因为,智障儿童也会具备儿童身心成长呈现的特点,所以,智障儿童德育工作人员必须要对此给予一定的重视。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正常儿童相比较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智障儿童身体方面会存在一定的残疾或者是缺陷。对于智障儿童德育的开展不仅需要依据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还需要考虑这些儿童残障性的类别,使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保证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德育内容确定上的系统性原则
我国很多的智障儿童教育机构对于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仅仅是注重儿童的智力开发,对于德育工作常常采取忽略的态度。即使一些机构对于德育有所重视,但是,教育内容也不够合理化、科学化,德育工作成效并不乐观。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注重的是养成教育,也就是帮助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智障儿童在一起玩玩具的过程中,会因为玩具的归属而哭闹,然后会故意损害玩具。德育工作人员需要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使智障儿童能够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帮助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障儿童因为在智能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他们自身具有的内心情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很难理智地对自身进行控制。要正确地对其进行引导,让智障儿童能够深入地了解自己,树立自信,帮助儿童了解如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掌控。例如,智障儿童的不良行为,德育工作人员不能直接地进行批评,要循序渐进地诱导,使智障儿童明确问题所在,使他们能够合理地应对外界因素的刺激。
智障儿童是教育中存在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得到的是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于智障儿童德育工作的落实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依据实际教育经验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地明确智障儿童德育工作开展需要遵循的原则,使得智障儿童的德育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促进智障儿童健康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德育;常规;“五心”原则;养成;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4-0014-01
学生校内一日规范方案的实施,给德育工作送来了及时雨,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卫生等多种习惯都有很大进步。抓学生一日常规工作,坚持“五心”原则,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爱心
梵高曾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爱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班主任每天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很长,试想班主任如果不喜欢自己的学生却每天要和他们在一起,这无论对班主任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我班有两个男生寝室,形成了两种风气,A寝室什么都不用管却能做得很好,B寝室天天管还是经常偷懒。有一段时间我发现B寝室的同学行为反常,有点跟老师对着干的意思。经过了解发现:原来每次我最先去的就是那个表现良好的A寝室,去了之后谈笑风生,而到B寝室看到一地垃圾就怒气冲天。这样的行为,在B寝室看来就是我只喜欢那些所谓好的学生,于是就破罐破摔要跟我抗争到底。从那以后,我每次检查寝室内务都先去B寝室,如果内务整洁,我就表扬他们进步了;如果比较凌乱,则以朋友的身份给他们指出来。平时则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一起打篮球,让他们明白我也喜欢他们。没过多久,B寝室的内务就不用我多费心了,这样的结果足以证明爱心的力量。
二、细心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琐碎而繁杂的工作,班级一日常规工作要想有条不紊地进行,不出现差错,班主任必须细心。这学期开学之初,高二年级借助学校监控设备,着力抓晚上上网的学生,班上上网的学生明显少了。但最近发现,学校每天公布午休纪律时,我班的空位时不时比以前多了几个。经调查,原来这部分学生晚上不便出去上网,于是就午休的时候去。另外,少数同学课桌上的书总是堆得比较高,要求他别堆这么高时,他说书太多,没地方放了。后来没收一位同学的小说时发现,有的抽屉里放的不是书,而是塞满了镜子、小说、零食等。于是,针对情况,个别教育引导,效果良好。班主任的细心是洞察学生行为的航灯,是班级常规工作的钥匙。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班级问题就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三、耐心
可能每个班级都有令人头痛的同学,对于这样的同学,简单的说教、指责、批评是没多大用的,而是要加强他们对错误行为的深刻认识,这需要班主任耐心地做好工作。有一位同学,单亲家庭,家里很困难,从学校领各种补助。高一时的基础很好,但因为迷上了上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不仅如此,上课打瞌睡、迟到、旷操是常事,行为习惯很差。有一次上晚自习时他睡觉,我提醒了三次,我一走开,他又睡下。我批评他时,只给了我一句“我实在太困了”。前几天又抓到他上网,我给他两个选择,一是制订改过的计划,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监督下一一落实;二是上报到学校政教处处分。他答应我写计划,不过到现在我还在耐心地等他的计划。对这样的学生,急没用的,学生好的行为规范不可能一朝一夕能养成,对他急只能导致他退学回家。耐心是一株很苦的植物,但果实却十分甜美,我希望这棵苦的树苗,以后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四、放心
放心是指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的日常事务很多,一个再勤快的班主任老师,也有顾及不到的时候。而且班主任把学生能做的事情也拿来做,就等于不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就会打击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为此,我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是统一思想,制定班规,选举班委。开学初用一节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校内一日规范实施方案》,考虑学生的意见制定班规,确立奖惩制度,同时选举出班干部,明确班干部的职责和分工;二是充分发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有完成任务的义务和管理监督的权利,很好地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每项常规工作,即使老师不在,学生也会有条不紊地进行。
五、平等心
平等心是指教师与学生平等。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就要平等地与学生相处,规范好自己的行为。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就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不挖苦讽刺;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自己板书时就要做到书写规范认真。一次放假前,我要求留长发的同学理发。有位同学就说:老师,您的头发也很长了。于是,我在班上保证一定理发。放假回来,班上没有留长发的了。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六、结束语
抓学生一日常规训练,一定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让学生明白,播种一个信念,收获的是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的是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的是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的是一个命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抓学生常规养成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五心”原则,并和大家一起,进一步摸索行之有效的做法,努力提升学校《学生校内一日规范实施方案》的德育功效,为国家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中职 德育课程 有效课堂 “三贴近”原则
国家教育部2004年10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德育课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中职德育课要打造有效课堂,就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展现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特色与魅力。
一、坚持“贴近学生”原则,打造“生命”课堂
德育的对象是什么?是人。德育的对象是人,意味着德育必须面向生命,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提高生命的质量。只有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起点和归宿,拨动生命的“琴弦”,才能走进学生内在的心灵世界。
“人的问题”是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因此教学应把目光聚焦在学生身上。例如在讲授《哲学与人生》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时,我设计了一个课堂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并阐述选择的理由。由于学生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课堂上都有一种积极展示的欲望,积极参与,并体会到成就感。而学生选择不同座右铭的原因就在于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就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原理,这样既贴近学生的实际,又水到渠成地引入哲学原理的学习。这种“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做法体现了“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设计德育的教学内容。
“三贴近”原则的核心是“贴近学生”,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是实现“贴近学生”要求的先决条件。这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德育理论课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心灵,贴近学生的实际,更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更能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给予正确的价值指导,使德育课真正成为师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成为学生思想碰撞、激发智慧火花的课堂。
二、坚持“贴近职业”原则,打造“实效”课堂
贴近职业,就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加深对职业的认识,特别是对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的认识,更好地符合岗位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简而言之,就是德育课程要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设计出有职业特点的教学内容。
贴近职业,就是要把德育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把德育课堂中学生感觉枯燥、不容易接受的思想变为与职业要求互补,从而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时,我先问学生对就业待遇的期待值是多少,然后结合他们所学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在计算机维修的过程中渗透诚信要求、操作规范、劳动安全、节能环保和服务细节,最后回到期待值。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方面的差错都可能影响薪金待遇,因而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熟练的技能,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做到爱岗敬业。本课在职业的引导下,学生得到了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法纪常识的教育,德育内容与岗位能力达到了紧密结合。
三、坚持“贴近社会”原则,打造“时代”课堂
“贴近社会”,就是要紧密结合社会现状,紧跟时代脚步,把握时代脉搏,结合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辩证看待社会中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要缩短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距离。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更好地在社会中学习工作,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
篇4
关键词: 一年级班主任 德育教育 以身作则 理解尊重 量化管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班主任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这点尤为重要。小学作为孩子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他们一生所起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小学班主任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词解释为:走出校门的学生身上所剩下的东西。教师兼班主任的我肤浅地理解为:素质大概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生身上内化成的能力。一年级孩子刚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他们所面临的一切都与幼儿园不一样,他们在感觉新鲜、好奇之余,莫名的恐惧无助感也会产生,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不仅在平时的学习中给予宽容,更应该在生活上多注意学生的每个细微变化,给予关心,让他们慢慢融入新的大家庭,慢慢开始他们人生的第一个转折。
一、班主任以身作则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行为习惯,改变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地贯穿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工作中,班主任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而且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参照,因为在班主任监督学生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在注视着自己。班主任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来说其实更值得学习。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重于言传。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我真的很幸福。
班主任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要勇敢地承认。“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一定要融入学生,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而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二、班主任以爱领航
班主任要有爱心,从爱心出发是进行教育的基础。班主任爱学生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还要管教,不要把学生当做宠物,只求他听话,其余随他去。管要讲原则,严而有爱。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是“恨铁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才会更加爱老师。师生感情不断加深,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三、理解尊重为基础
“理解万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是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班主任必须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基本原则。
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把人格看得尤为重要,而事实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确实是任何一位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训斥,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话语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尊重,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特别是一年级孩子,刚刚入学,我们不能以已经在读的学生来要求他们,他们还小,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一个个错误改正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
四、量化管理抓落实
量化管理原来是经济管理中的一种方法,用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其可行性和操作性很强。叶圣陶说:“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哪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量化管理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强化的措施。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都较差,因此量化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明确告诉学生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将平时的上课,课间、出操、集会及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量化,那么一年级学生就会按规定来要求自己。
五、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体现。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班主任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也不能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班主任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并利用《素质报告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抓住一切时机,将德育教育融入平时生活,不要当成一种说教。
六、惩罚是责任教育
篇5
一、对“三贴近”原则的理解
所谓“贴近实际”就是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就是要贴近职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成长环境。“贴近学生”就是要植根于职校学生的所思所想,从他们的个性特点、职业特点和成长特点出发,“贴近学生”是“三贴近”原则的核心。
如何理解这个“贴近”呢?笔者认为需要“自始至终”,即德育课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应源于“社会、生活、学生”,生成于“社会、生活、学生”,且作用于“社会、生活、学生”。在课前设计时,教师要把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作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即时生成的东西,注重学法的指导,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方式;德育课所有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掌握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三贴近”原则下对德育课教学理念的解读
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核心教学理念是为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为了每位职校学生的发展。在“三贴近”原则下,教师该如何解读这一教学理念呢?
一方面,职业教育应该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其合格性不仅表现在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上,还体现在具有良好的品德水平、碛惺视ι缁崮芰和驾驭生活能力等方面,学生品德方面的缺失会直接导致人才质量的不合格。职业学校的每一节德育课都必须精心设计,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粗放式的德育课堂会产生大批不合格的服务者和生产者,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每位职校学生的发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学设计既要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品德水平和思维特点,也更多地要考虑那些特殊学生。
2.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在德育课目标设计中要不仅要有认知目标,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运用目标。坚持认知是前提,情感是关键,信念是动力,意志是保障,行为是归宿。
3.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发展
德育课教学必须能触动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机制,形成稳定的品德行为特点。
4.让每一位学生可持续发展
德育课教学应该着力于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教会学生掌握普适性、规律性的东西,通过迁移和拓展,处理未来人生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
三、“三贴近”原则在德育课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第一,德育课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是“贴近社会”最直接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的开放性难免会造成各种价值取向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极其错误的观念。德育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这是德育课学科特点的要求,也是德育教师的基本职业操守。
第二,德育课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掌握时代主旋律,坚持与时俱进,这是“贴近生活”最直接的要求。当代职校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他们接受信息的来源广、速度快。而德育课的教材和参考资源往往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整合教学内容时,要紧跟时代步伐,植根于最前沿、最鲜活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素材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才能具有现实性,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6
关键词: 儒家德育教育原则方法幼儿教育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教育,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正如季羡林先生说:“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1]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有些经验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下面笔者就谈谈儒家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其对现代幼儿教育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一、以情感人
注重发挥情感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孔子特别注重诗和乐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中的作用。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要从《诗》入手,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论语》中多处提到孔子用《诗》进行道德教育的案例。孔子认为音乐的感染力对人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有助于人格的最终完成,所以他特别重视乐教,身边总是弦歌之声不绝于耳。对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有深刻的认识,如王阳明就特别重视情感教育,他说:“今教童子者,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培植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可见,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说教,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儿童进行渗透,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规程》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对中国古代情感教育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表率作用可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重身教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意思是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意思是,假若端正了自己,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呢?连本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别人呢?孔子这里虽然谈的是执政者的身教对治理国家的影响,但是,很显然,也适用于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明代大儒曹端说:“人能无私,方能率人以无私,所谓有善于己而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而后可以正人之恶也。”“未有私于己而能率人以无私者焉,所谓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通书述解》)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如果回到八岁以下儿童的社会,我们就会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早期社会似乎最有利于年长者意见的流传,乃至最利于他们对儿童的约束;没有一种小孩姿态不受他们的影响或暗示,在这里,没有一个自主的个人,没有一个自觉的心灵,他们都不能根据他们内心服从的法则使他们自己产生某种行为。”[2]皮亚杰说儿童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自觉的心灵,我们不敢苟同,但是他认为儿童会受到成人的影响或暗示是非常正确的。这为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身教理论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们要注意用自己的正确的言行影响幼儿,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
三、因材施教
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指依据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培养、教育人的目的。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他善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论语》中有一段记载被视为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冉有懦弱,做事犹豫不决,故孔子要培养他的果断品质;子路性格急躁,做事独断,故孔子要培养他的谦和品质。因材施教原则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因材施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性格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弱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四、知行统一
儒家道德教育十分重视知行统一或言行一致。儒家认为,道德修养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道德修养的水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和检验。他认为,对人的德行的考察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即不仅要看他的道德认识水平,还要看他的道德实践情况。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认为应先教育儿童有正确的道德认识,然后再根据这些认识去行动。因此,他专门为儿童编了《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行为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教导儿童按照这些规定去做,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的知必见之于行,如果道德观念不能落实到道德行动中,就不能算是有了真正的道德观念。他说:“夫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传习录中》,《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在王阳明看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灌输一些道德观念是不够的,比如说“孝”,判断一个人对“孝”是否有正确的认识,要看他在日常行为中是否表现出孝行,如果表现出孝行,就说明他对孝是真知,如果没有表现出孝行,就说明他对什么是“孝”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儒家知行统一的道德教育原则对现代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幼儿园教育存在着重道德观念教育,轻道德行为培养的不良倾向。教师只满足于幼儿对道德观念作出符合成人预期的选择,而不重视这些道德观念在幼儿实际生活中的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特点,要求各种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就道德教育来说,道德内容也应渗透于各项活动中。《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品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这是对道德行为的重视,与儒家重道德践履的精神是一致的。幼儿教育应从中国道德教育传统中挖掘资源,加强幼儿道德教育,提高幼儿道德素质,为幼儿的一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 语言原则 方式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教学中师生双方传递信息的载体,是联系师生教与学活动的纽带。一堂课中教学内容首先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才能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需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来组织和讲解。要想上一节成功的体育课,教师需要用准确、形象、生动、简练、有条理的语言阐述教学内容。下面我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语言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语言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用清晰、精练、生动的语言,准确地向学生传授有关体育的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语言逻辑混乱,语义不明,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就会使学生在接受信息时产生误解,从而使他们对教师的指令做出错误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跑步指令的时候,将“跑步——走”喊成“跑步——跑”。这样的口令就会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迷惑,不知道教师要做什么,无法对口令进行准确反应,影响跑步的效果。
2.规范性原则。教师语言要清晰、准确,要用普通话,不要使用方言等,也不要过多掺杂口头语。要讲究规范,不规范的语言容易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产生消极的影响。
如教师在讲解时将“臀部”说成是“屁股”等等。规范的语言是每一位体育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3.生动形象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要创建一种轻松愉悦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而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就是建立这种氛围的催化剂。教师准确、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像蜜一样粘住学生,激起学生的思想感情,才能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在前滚翻教学时用“团身如球形,低头快滚动”等。在教学中运用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体育运动技能。
二、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
1.教育性语言。体育教学作为教育领域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身健体以外,也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任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挖掘其中蕴涵的育人材料,通过有效地组织语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幽默生动的语言能够化解师生之间因为教育而带来的尴尬。如有的学生喜欢坐球休息。如果教师用批评性的语言有可能引起反作用。而我采取的是“曲线批评”方式,对他说:“你坐球不安全,小心坐球摔伤。”大家闻之一笑,坐球的学生自觉起来了,就这短短的两句话,起到了教育本人,提醒大家不允许坐球的目的。
2.肯定性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或者成绩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评价,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准确,教师也应该用“不错,有进步,再来一遍”等肯定性语言进行强化和建立正确的动作感觉。
3.安慰和鼓动性语言。如支撑跳跃教学中个别学生有恐惧感,想跳又不敢跳时,教师要采取鼓动性语言说“不要怕,我来保护,你一定能跳过去”,或让身材小、体育基础不好,但胆子大的学生在教师的保护帮助下成功地完成动作。这样不但增强了这位学生的自信心,而且给有心理恐惧感的同学做出了榜样,消除“怕”的思想,有了“我也试试”的念头。
4.提示性语言。在学生已学会某项技术动作,但在某一环节上还掌握得不好时,要用提示性语言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改进技术。如在急行跳远时,有个别学生起跳不果断,缺乏攻板意识,针对此情况,教师可在助跑结束时及时响亮地喊一声“跳”来提示,使其惊觉迅速有力地上板起跳。运用提示性语言要注意言简意赅,有概括性,用一两个字点出问题的实质,一点即通。
篇8
审美素质是学生创新发展锻造完美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必备的基本素质。美育教育包含在大德育之中,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的意义,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
1.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人的价值就在于人的心灵美,心灵美是内在美,包括人的思想、品行、才气、理想等等,只有心灵美,语言和行为才能美,心灵美是人一切美的基础和本质。具体言之,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才学和智慧是心灵美的基础。美丽取决于先天因素,才智是靠人主观努力后天塑造的。其二,要利用孩子无穷的潜能,积极引导学生奋斗、进取、自强、自主、自爱、自尊和自立,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学习、面对自我。其三,要培养学生为祖国、为社会和为他人服务的热情。教育者可以通过大力推行“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来塑造青少年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感
有审美需要就有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根据审美需要,对自然、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而正确的评价需要有正确的道德感,道德感与审美感是密切相P、互相影响的,在实践中又交叉产生作用。这也反映了它们的审美对象善、真、美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实施美育教育时要注重道德感与审美感之间的关系,这有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准
仪表、气质、言语和行为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仪表是外在的,一个人的仪表,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文明涵养,反映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情趣,还能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准。此外,审美水准还包括对自然美和艺术美两种形态的认知水平。因此,只有提升学生审美的认知水准,才能有效实施中小学生美育教育。
二、审美教育的本质特征
1.审美教育具有直觉性
审美教育以世间万物美的事物和境界去陶冶人,传递美的媒介都是形象生动、可感知的。一旎风光,一汪清澈碧绿的湖水,一件催人泪下的舍身救助,一段悲欢离合的恋情,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现实美都有具体可感景象、事件、人物;至于艺术作品,一幅绘画、一件雕塑、一场舞蹈、一部电影也都是直接诉诸于人的视、听觉感官,形成情绪。比如在聆听《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时,尽管我们未曾亲眼看过多瑙河,但我们会在美妙的旋律中,仿佛联想大地在迷蒙沉睡中苏醒,东方晨曦初露,渐渐明亮;伴随着乐曲的行进,想像的陶醉;似乎清晰,又难以完全言明我们有情感的激动,构成音乐有的直觉情绪形象再现。所以,当我们在看一幅画、听一首乐曲、读一首山水诗时,往往能直接地感受到它们的线条、颜色、形状声音、姿态所组成的各种形象美。有时别人问我们这些画、曲、诗何以美,美在哪里,有时还一时答不出来,在欣赏这些美的对象时,我们好像不假思索就能感受到事物的美。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美感,尤其是深刻的美感,是非理性的,很难说得十分清楚。
美育的功能是非标准化的,是与众不同的,是自由放纵的想像,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感受,但美育又包含了道德的力量,它能脱去人的世俗欲望和功利目的,给人以精神净化,但与纯粹的道德说教又有区别,它始终伴随在美的形象的感知中。因此,如果将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教育只是当作艺术理论、艺术知识,或者试图从审美对象中找出某些思想含义,那么,这就与智育、德育没有什么区别了。
3.审美教育是一种以自由的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
由于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教育的内容和功能不同,必然影响到教育方式的不同。德育和智育都可以通过讲解、说理,制定一定的规范来学习和操作,审美教育则不同,无论是审美对象的选择,还是审美感知的方式,都是一种自由的形象感知活动,审美教育是自由的。从审美资源上看,可选的范围非常广,内容非常多,世间万物、社会纷纭事件,都可以选取。细到一株小草,一汪小池,一件平凡小事、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从中发掘美。从审美感知上看,审美教育不需要外来干扰,必须尊重审美主体的自由选择。美不美,因人而美,因人的感受而美,是因人而异的。一个人进人审美状态常常是无意的、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审美教育不是强迫的、灌输式的,而是一种以自由的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
三、审美教育遵循的原则
1.可感性原则
审美教育是运用现实美或艺术美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使受教育者直接感受到美的和谐,受到美的熏陶,形成高尚的情操。审美教育以情动人,不是说服;审美教育以情感人,不是明理,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人。因此,审美教育有具体的可感性。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美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人类创造的智慧和力量,闪耀着人类自由创造的光辉,并给人们以巨大的鼓舞和强烈的感染。
2.差异性原则
审美教育应当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审美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使他们对艺术产生兴趣,对美产生向往。人的美感是有差异的,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同一对象,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情绪、兴趣爱好不同,审美评价也会不一样。学龄儿童审美意识有了发展,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多从内容上评价,对于技巧容易忽略; 在欣赏音乐时最感兴趣的是它的旋律、声凋和音质,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则不甚了解。少年期,审美感受力进人高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均有很好的发展。高中学生,世界观和审美观基本形成,审美意识达到新水平。因此,审美教育应根据人的个性差异和人们不同年龄段审美心理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3.创造性原则
美是有个性的,不同人对不同形式的美有不同理解,在培养学生审美时要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将自然的美赋予人的创造,才能使美更有灵魂和现实意义。
4.相互交流性原则
篇9
一、从细微处抓好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1.班规制定凸显礼仪,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礼仪
如果只向学生讲礼仪要求,孩子缺乏亲身体验,会只“知书”却不“达理”。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可让孩子们在班规制定时直接参与有关礼仪内容的讨论,以增强他们对礼仪的认同感,同时这也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例如可以通过讨论制定课间礼仪:提前准备下节课的书本、文具;在走廊、楼梯行走靠右侧,轻步慢行,不大声喧哗,不追跑打骂;通过走廊遇到老师(客人)时,主动给老师(客人)让路……以这些具体、细致的礼仪要求规范孩子们的言行。
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文明习惯是每一个孩子将来立身于社会的基本素质,因此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礼仪教育要从课堂教学主阵地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预备铃声响,要做到静音、坐直,面带微笑看老师;物品摆放要整齐、有序;上课认真听讲,同学发言要注意倾听,中间不打断、不插嘴……一系列细致的课堂礼仪是课堂教学做到有序、高效的保障。
3.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礼仪习惯
公共礼仪,具体指的就是人们置身于公共场合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它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校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公共礼仪习惯很好的途径。以文明乘车为例,可以有一些具体的礼仪要求:排队上车,不拥挤、打闹,不大声喧哗;主动让座,主动刷卡或投币;不把头、手伸出窗外……这样学生从小就可学会在公共场所与他人和睦相处。
二、抓好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两个原则
一是榜样示范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榜样所起到的吸引或阻止儿童去模仿的教育力量,比任何说教的作用都要大而深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经常发现孩子们在和班主任相处一段时间之后,身上往往会带有班主任的影子。班主任亲切和蔼,学生就团结友爱、有礼貌;班主任经常“出狠招”“来硬的”,学生就会百般狡辩、不诚信,更容易形成老师面前彬彬有礼、老师背后出言不逊的双重人格。所以,老师首先要举止文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学生向老师问好时,老师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错怪学生时,要勇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会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篇10
一、食物的分类
瑜伽认为:不同的食物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人的状态分为三种:善良状态、激情状态和愚昧状态。而食物的能量也有不同的状态,影响着人的心理和生理。
1.悦性食物
这类食物使人的身心保持平和、纯静的状态,提供给人体所需的养分和精力,包括谷类、豆类、干果、新鲜水果、蔬菜、全麦面包、牛奶、黄油、奶酪、蜂蜜等。
悦性食物为善良本质的人所喜爱,它能使人保持青春并净化生命,使人变得更加健康和快乐。
――《薄伽梵歌》第17章第8节
2.变性食物
这类食物破坏人的身心平衡,使人兴奋,容易激动,缺乏耐性。它包括含有刺激性调味品的食物,过分辣、苦、酸、咸、干的食物都属于变性食物;还包括咖啡、浓茶、巧克力、可乐等碳酸饮料。对练习者来说应该少吃或不吃这类食物。
太苦、太酸、太咸、太烫、烧焦的食物,为激动本质的人所喜爱,会带给人烦恼和疾病。
――《薄伽梵歌》第17章第9节
3.惰性食物
这类食物使人肥胖并忧郁、懒惰、贪婪。它包括所有肉类、蛋类、大蒜、葱、芥末、烟酒、各种油炸、烧烤类食物以及变质发酵、放置太久的食物,蘑菇、黑木耳等菌类食品也被列为惰性食品,因为它们生长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暴饮暴食也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吃进的食物也会变成惰性食物。
腐败、变质、不洁的食物是惰性本质的人所喜爱的食物。
――《薄伽梵歌》第17章第10节
瑜伽的饮食观认为:我们应当多吃悦性食物,而少吃变性和惰性食物。而在悦性食物中,除了奶类食品外,其它都是素食。瑜伽偏重素食,这是因为人类的消化系统其实更适应素食,消化素食比消化肉食需要更少的时间,消耗更少的能量。瑜伽认为我们应该只吃容易消化的食物,而不把能量消耗在消化过程中。
有报道证明,喜爱肉食的人患上肠癌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吃素食的人,因为肉食不好消化,滞留在肠道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病变。此外,肉食还会带来肥胖和高血脂、脂肪肝等,成为身体健康的隐患。
当然,偶然的肉食可以使身体获得更均衡的营养。饮食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应当从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以素食为主的口味。如果每餐都是大鱼大肉的话,那么30岁以后就要每年到医院监测各项指标了。
如果你练习瑜伽,并且已经认识到太多肉食的不利之处,但却一时难以改变,那么试着逐渐减少肉食,你会发现缓慢的改变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正像我们在做瑜伽时感受到的一样。
二、断食法
瑜伽认为:断食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负担,有助于排除体内毒素、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1.如何断食
断食最好从早上开始,前一天晚上不要吃肉食,不要吃得太饱。断食期间可以喝白开水、蜂蜜水、淡盐水或者鲜榨果汁,帮助身体排毒,最好不要喝买来的果汁(糖份太多且含有防腐剂)。可以吃水果或少量干果。
断食时间最好定在周末。试着在断食期间独处,可以读书、听音乐,或者做一些简单的伸展的,不要做扭转的,以免刺激消化系统。不要太累,保证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应呼吸新鲜空气并保持身体温暖。
断食后恢复饮食的第一餐,最好吃得清淡一些,尤其不要吃得太多,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便秘。
2.断食时的感觉
一开始断食会感觉饿、累、体力不支,有时候甚至会头晕、恶心,这是正常现象,让身体慢慢适应就好了。当身体毒素较多时,会有舌苔及口臭的现象,应刮去有异味的舌苔,要大量喝水。
当身体的毒素渐渐清除,会感到身体轻松、精神健旺、头脑清晰、思维敏锐。
3.断食的注意事项
印度一些瑜伽修行者每天练习瑜伽10个小时以上,经过长年练习后,可以进行长达10天以上的断食,有时甚至可以连水也不喝。这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没有相应的身体素质就进行这样的练习只会伤害身体。忙碌的都市人一般只可以进行1~2天的断食,最好形成规律,如固定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末进行断食。
只有非常健康和能量充沛的人才可以做无水断食,患有胆结石和肾结石的人绝不可以做无水断食。
如果生病了胃口不好,可询问医生,是否能在一两天内顺其自然,不必勉强去吃,等到想吃的时候再吃。
怀孕的妇女及成长中的小孩不宜断食,贫血的人不宜断食。
瑜伽经典(每月一招)
眼镜蛇式
做法:
俯卧,双腿并拢,双手放在身体两侧。
下巴着地,双手放在肩部两侧的垫子上。
吸气的同时,抬起头部,用肩背部的力量支撑起身体(不要用手)。
两臂用力,继续将身体向上撑起,下巴向天花板方向延伸,保持两到三个呼吸(见压题照片)。
呼气,将身体缓慢地还原到垫子上。
功效:
使脊柱保持柔软和富有弹性,使颈部、胸部、腹部及所有的背部肌肉群都得到伸展,促进血液循环,对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