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内容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内容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概念图;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分析;导航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1.概念图在解决网络课程现存问题的必要性分析

网络课程从产生至今,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中。要设计一门优秀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尤其是教学内容的分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遵循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原则;网络课程的内容织是以有良好导航策略支持的Web页面为主的。

网络课程是通过超链接将各个知识点连起来的教学内容的集合,没有教师指导,缺乏知识之间的系统性。而传统的教学内容分析方法,是在传统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引,按照一定的教学顺序,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教学者的教学风格等因素考虑在内的教学。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分析方法,并不能将各个零散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建立起明确的内容联系。而基于概念图的方法可以避免这个弊端,可以将教学内容之间的零散内容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将其建立起某种关系,在学习者头脑中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概念框架,形成概念图。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海量信息的同时,却也使人们在非线性的知识海洋中迷航,因此面对众多的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并不能有效的运用到学习中来。而概念图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导航作用,利用概念图导航,避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迷航。学习者清楚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方法――概念图的方法。

应用概念图进行分析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等等,在促进学科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面有积极作用。在教的方面,概念图作为一种教的工具、技能和策略,帮助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思想,教师则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在学的方面,概念图作为一种学的工具、技能和策略,在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学会学习等方面有非常积极的作用[1],培养学习者由传统的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相关研究证明概念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促进工具[2]。使用概念图辅助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理清概念间的讲解关系,根据教学内容的所在结构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3]。概念图还是一种交流的有效方法,可以促进师生进行反思[4]。概念图对教学内容的导航作用体现在:形象性,结构性,增进理解,提高最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2.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内容分析与导航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2.1 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内容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将概念图用于教学内容分析,使具体的教学内容可视化,概念之间的逻辑更加紧凑,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利用概念图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在这一步中,将给定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各个知识元素。对于知识元素的形式,可以是概念、原理或者是某知识技能的组成部分。

2.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做出各子目标的关系矩阵图

根据各个教学子目标的直接关系,画出关系矩阵图,其中的元素包括ID、知识点、相关知识点ID、知识点、Link、ID Link。其中ID代表各个知识元素的序号,知识点代表知识元素,相关知识ID即与前面知识元素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元素的序号,Link即为此二种知识元素之间的关系,ID Link即为二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3.根据各子目标的关系矩阵图,求出教学目标的概念图

根据各子目标与其他相邻子目标的之间关系,得出其的间接关系,利用概念图工具,将其绘成概念图。

2.2“概念图导航设计方法”的实施步骤

对于概念图用于导航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将概念图放在网页上,直接作为导航工具;二是通过概念图跟踪用户的浏览路径或学习路径。[5]

(1)将概念图放在网络课程中,作为学习者学习的导航工具。目前的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浏览为主,以文字、视频、声音、动画等形式出现的信息内容,易使学习者出现迷航现象。将概念图放在网络课程上作为导航工具,能够清晰地展示所学的知识结构。将类似的知识、概念归类,使学习者更清晰的了解所学内容的总体框架,以及注重对各概念在该课程中的总体把握。

(2)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利用概念图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路径。一般操作方法:在Internet上通过Kmap Agent获得用户浏览网页的踪迹,并建立概念图。概念图窗口上方附近的文本框中显示出正在浏览的窗口的名字。如果用户点击弹出菜单按钮,就可以在概念图中创建不同级别节点,这个节点储存了窗口的名字以及文件的URL,用户可通过概念图上的链接打开文件。[6]

3.基于概念图的《摄影技术与艺术》教学内容分析与导航设计

3.1《摄影技术与艺术》总体教学内容分析与导航设计

根据对《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的总体把握,既要求学习者对理论方面的掌握,更重于实践,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其中,摄影曝光、摄影用光、摄影构图专题摄影章节的部分小节,这些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也是学习本门课程的难点,不仅需要对其理论方面进行掌握,更要对其技术操作、实践方面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而对于其他章节,是关于照相机的基本认识的内容,还是一些需要有拍摄图片处理技术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概念图清晰的呈现出来。

在进入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首先看到一张总的关于该课程的所学章节的概念图,学习者可以从该图中得知本课程的章节的脉络,并且可以根据上次学习的情况、进度,选择本次要学习的内容,方便进行本次课的学习。任意选择某一章节,就可以进入本章的学习。概念图将知识内容清晰的展示出来,更加有条理,脉络清晰,将知识结构形象的呈现在页面上,学习者学习的自由度较大,得到的是清晰、直接的结构信息,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减少了学习者在浏览课程时的无目的性,使学习者按照教学组织者所设计的最有效的学习路径来进行学习,不致偏离教学目标。

3.2以章节为单位的《摄影技术与艺术》教学内容分析与导航设计

要想拍出一副好的作品,除了对照相机的基本掌握之外,还要掌握摄影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这是进行摄影曝光的基础和前提。“摄影曝光”一章在本门课的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选用本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概念图制作工具制作出一副概念图,选用的工具为Inspiration 8。

首先,抽取知识元素,有曝光、基本曝光模式、选择曝光、其他曝光模式、测光、曝光补偿、多重曝光七个关键知识元素,有这七个关键知识元素引申出众多的各自相关的知识元素,将全部知识元素列出来。譬如,与曝光相关的知识元素有其含义、曝光量、等量曝光、正确曝光、曝光对摄影质量的影响等,再列出员这几种元素各自相关的元素。其次,找出各知识元素之间的各种关系,画出关系矩阵图。此步骤将各个知识元素之间的关系清晰的展示出来。最后,利用概念图制作工具将各知识元素之间的种种关系呈现出来,即为概念图。制作出的概念图如图所示。此概念图将本章的主要内容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例如,要拍摄雪中的人物,并且要体现出雪正在下的动感,这种情况要选择合适的曝光。根据概念图中呈现的内容,选择所需的快门速度以及曝光的恰当模式。因为该景物中,要表现雪花飘落时的动感,需要较慢的快门速度譬如选择比1/15秒慢的速度。选择1/15秒的慢速度,可以在快门速度优先的模式下进行,照相机会自动选择合适的光圈。

当我们在学习摄影相关知识时,可能出现的关键词有摄影构图、摄影曝光、曝光补偿、程序自动曝光模式等。我们在学习这些学习内容时,在Internet上通过Kmap Agent获得用户浏览网页的踪迹,并建立概念图。该历史浏览记录形象、可视化,有利于用户对网络活动的监控,方便对学习进度的了解,并解决了学习者学习迷航问题,为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质量提供了保障,达到教学组织者和网络学习系统开发者预期的教学目的。

4.总结语

随着网络课程建设的迅速兴起,在注重网络课程建设的同时,思考如何才能建设使学习者能够进行有效学习的网络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更符合学习者学习的网络课程,如何帮助教学者进行有效教学。

概念图不只是在网络课程中能够得到应用,在我们传统的课堂学习知识中也可以使用概念图促进学习。在一些高中的辅导书籍中,已经存在利用概念图将一些基本内容进行详细的展示,学生只要在每章每节的开头部分浏览一下概念图,就可大致了解本章本节所要掌握的内容信息,抓重点比较快捷迅速,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利用概念图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如何才能将概念图的形象、结构化等特征应用于教学中,如何提高网络课程的质量以满足现代各学科的教学,这些都需要大家继续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网页[EB/OL].http:///Article/view/40450

[2] 张红波.概念图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

[3] 秦爱梅,赵冬生.概念图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

[4] 王大平,李新国.概念图的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

篇2

一、变异理论

变异理论是由瑞典课堂教学研究专家马飞龙(Ference Marton)提出的一种人类学习理论。变异理论认为,为实现学生掌握某个事物的含义,就必须注意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并且要认识到这个事物在哪个方面与其他事物存在不同,同时需要学生对照其余未发生变化的方面识别出这种差异。变异理论是符合教学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学操作性,适合一线教师掌握与应用。

教师可以在实践中挖掘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寻找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和归纳学生常出错的“难点”,分析原因;探寻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发展的规律,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二、运用变异理论指导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1.找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

变异理论强调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识别出所学内容的关键属性,从根本上理解教学内容。因此,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准确掌握学习内容,就要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而要想让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找准概念的关键属性”,否则一切努力都将前功尽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就是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关键属性的把握不准。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基于当前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常常在新授课阶段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找、摸”有关教学内容,但对概念关键属性的把握有所偏离,使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准确。例如,“角的认识”一课中,教师没有把握好“角”的“一点引出两条直线”的平面的且抽象的概念,而使学生错误地认为“角”是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立体的“尖”的部分。

如何实现对教学内容关键属性的准确把握,这不仅是对教师个人提出的专业发展要求,也是对学校教师所在团队提出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对课程标准、教材及所教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作用的准确把握。这需要教师具备在讲授与提问中准确表述的能力,需要教师扎实的学科素养、严谨治学的态度、对教学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

同时,学校需要在学科组、备课组内建立研讨交流机制,促进教师在备课中互相启发、互相监督、互相把关,发挥骨干教师对一般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年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提携,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通过互帮互学“吃透”课标与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

2.把握学生易出错的“点”

一堂高质量的教学课体现在学生不出错或者少出错,尤其是学生能够在通常易出错的地方不出错。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努力“防患于未然”,避免学生出错,这就要求教师熟悉学生在学习有关教学内容时易出错的“点”。这个点通常被称为是教学“难点”。每个教学内容的“难点”通常在教学用书中有所反映,但一般仅限于极具共性的“难点”,而在具体班级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难点。

1)将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混淆

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经验“提法”一样,但本质不同、内涵不同或外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研究透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的区别,在教学中准确选用教学方法,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给予明确的区分,否则学生会将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混淆。如前所述,学生会在“角的认识”一课中,误以为“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摸“角”的时候,会说“扎手”。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学习某一内容时的“前概念”各不相同,这对学生学习新知会造成一定困扰,这时就需要教师有充足的教学经验,对该学生群体、该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大致了解,才可能避免学生理解偏差。

2)错误掌握概念

从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掌握学习内容时出现的错误,主要包括三方面:缩小概念的外延、扩大概念的外延、错误理解概念。

缩小概念的外延:学生片面理解“概念”,仅仅认识标准正例,而对非标准正例不理解,把概念外延缩小。

扩大概念的外延:对反例判断失误。学生没有把握本质属性,把“看上去很像、实际上不是”的反例错误地归到概念的外延内。

错误理解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错误。例如,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学习中,会错误地以为“角”就是标“角”的小弧线与“角”的两边上被小弧线截断的部分角围图形。在比较“角”大小的时候,会以为“角”的大小与标“角”小弧线的长度有关。

3)强行记忆下没有真正理解

不理解概念死记硬背。不理解公式的含义,死记硬背。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率”时,因为不理解左右两边存在匹配、分配的关系,而在括号内该用加号的地方用了乘号。

以上仅是列举了变异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初步尝试,我们了解到的学生易产生的一些错误并不全面。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易出错的点,还要广大一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易错点”多留心、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多交流,才能建立解决问题的“办法库”。

3.恰当列举非标准正例和反例

依据变异理论,正反例的综合使用将对学习的发生有积极作用。要想恰当地综合使用“正反例”,须注意三点:提供相适切的正反例,提供差异大的正例及例子由简到难。

也就是说,在正例列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标准正例和非标准正例之间的差异要大,在关键属性一致的前提下,非关键属性尽可能差异大一些。在列举反例的时候,注意“正反例要适切”,即反例不是与正例丝毫不相关的例子,是保持相关属性不变,同时要使某无关属性具有相似点,使反例具备“易混淆”的特点,不易让学生识别出差异,易出错。同时,教师要保证举例不是在同一难度上的简单重复,而是要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红兵的提醒很关键,即在列举反例时要慎重。例如,教师在讲授概念A时,概念B可以作为概念A的反例,但是就概念B本身讲,本身是正确的,这时,就不能简单地说概念B错误。或者如果将概念B作为概念A的反例进行教学时,有可能使学生对概念B产生“总被否定”的错误印象,这时,为了避免学生错误概念的形成,就要尽量避免将概念B作为概念A的反例进行列举。

篇3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要求的统一

课堂教学应是一个有目的、有内容、有活动、有结果的过程,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为教与学指明方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必须弄清楚目标问题;要想弄清楚目标问题,必须思考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要求的统一,只有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才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那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我们应该从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来思考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三章“3.3整式”一节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思考:(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整式的概念。(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具体的背景中学习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单项式的系数及次数、多项式的项及次数等概念,通过问题情境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认识代数式的表示作用,建立符号意识,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整式比数字更具一般性的道理,并由此归纳出有关概念,通过类似的问题,有助于对学生类比思想、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为整式运算的学习作铺垫。(三)学情分析:小W阶段已初步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列式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等,抽象思维水平有限,但对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接触较少;前面进一步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的概念。初步理解代数式的意义、代数式的书写,具备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即列代数式)的技能,为学习整式有关概念奠定了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通过列代数式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感受到了代数式作为数学表示工具的必要性和作用。

我们通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的教学目标应为:(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认识代数式的表示作用,体会整式的概念来源于实际,经历形成概念的探索过程,会用数学语言归纳并表述概念,能识别单项式、多项式;(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理解单项式、多项式有关概念,会用单项式、多项式有关概念进行说明相关知识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三)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学会用整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列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

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要求就一致了,教师就更加明确了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标准。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达成的统一

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内容是为目标的达成服务的”,这样的观点已经达成共识。在用教材、整合教材、处理教材时必须思考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样教师用教材、整合教材、处理教材就有针对性、有目标,确定的教学内容才不会偏离教学目标,才会与教学目标相匹配,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统一。否则,教学内容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一般情况下,确定的教学目标有n个,对应教学内容的学习环节至少有n个。如上述例中,确定的教学目标有3个,对应教学内容的学习环节至少有3个,这样教师就会很明确地知道,对一个教学内容学习环节的实施是达成对应的一个教学目标。因此,为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某种特定内容才是恰当的,学习对教学目标不易于达成的教学内容是不恰当的。

三、教学活动与学生、内容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会展示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而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思考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教学内容的呈现;是否适合不同学情的学生;是否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活动,反之,活动就不能是真正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学活动必须思考学生已有的知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基本活动经验,同时,思考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及教学目标达成途径等,这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四、教学结果与学生学习质量的统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要让每位学生有所得,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不能忽视学生得到了什么,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谈论教学结果意义何在?如果学生得不到基础知识,思维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发展也就无从说起。课堂教学中不仅体现课程内容的呈现、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要体现教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对10个核心概念的培养。

篇4

【关键词】现代EDA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Otqt3--OA

现代EDA技术是一门相对前沿和复杂的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嵌入式技术知识,而且课程的内容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传统的现代EDA技术课程授课过程中,由于对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是很明确,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强调该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介绍。然而,从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仅仅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概念和原理的介绍,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企业对EDA技术应用的需求。这就对现代EDA技术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将在现有的现代EDA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前现代电子设计企业对EDA技术应用的需求,制定符合高职嵌入式专业学生基础条件的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EDA技术设计关键技术的能力。

一、传统的教学内容分析

现代EDA技术课程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现代EDA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在该表中同时也给出了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通过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占整个教学学时最多的一部分是VHDL程序开发部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VHDL语言的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来开展,前半部分是VHDL语言的基础部分,主要介绍VHDL的常用语句、形式。在

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包括FPGA开发简介、ISE开发环境介绍,以及电路仿真配置下载。从整个教学内容来看,传统的现代EDA技术课程中介绍的内容非常多,涉及的面也很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普遍反映该课程的信息量非常大,但是,现代EDA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后一阶段是VHDL程序开发的高级阶段,主要给学生介绍VHDL环境下的建模方法,以比较典型常用的门级建模、行为级建模、结构建模等三种方式分别阐述VHDL程序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这两部分的内容都开设了一定的实验教学时间。

过程中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分析其原因,在于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虽然表l所给出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单纯从每一个章节来看似乎都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课时安排也很合理,但是纵观整个教学内容就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更多的偏重于现代EDA技术中的相关核心知识的介绍,主要是给学生灌输EDA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在各个章节的知识内容中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没有将所学习的这些知识与具体的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到课程后期越会发现学习非常枯燥,而且直到整个课程完成之后,也不能够体会EDA技术的设计理念,更不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EDA的工程应相结合起来,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行业应用需求想脱离的现状。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需要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电子设计及嵌入式行业对EDA技术的实际应用需求情况,合理地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将整个教学的内容组织成一个整体,并把教学内容与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二、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组成

针对目前在开展现代EDA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教学内容与提升学生能力不一致的现状,本文经过深入的调研分析,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条件以及今后就业过程中的岗位需求,对现代EDA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与优化。整个改革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有:

第一,紧贴任职岗位需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时间是在给学生灌输EDA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常识,而这些概念和常识在学生今后的任职岗位应用中,未必都会用得到。而对于那些不常用的概念和知识是完全没有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反复介绍的。而学生在今后任职岗位中可能会用到的一些常用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些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则应该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予以体现。

第二,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在传统的现代EDA技术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学时间是50学时,其中实验占14学时,实验所占的学时比重偏少不足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对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内容的比重。

第三,引入EDA设计的典型案例,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之间的结合程度,既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习的知识在今后任职岗位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所学习知识与任职需求结合的紧密程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所介绍的内容都是教科书式的独立知识点介绍,没有将这些知识点与一个完整的EDA设计案例相结合起来。因此在对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需要引入一系列的经典教学案。

首先,在开展EDA教学的基础部分,花了10个学时给学生介绍EDA技术的发展概论、VHDL语言的基础知识,以及ISE实验开发环境。相对传统的教学过程,变化最为突出的是VHDL语言基础部分的课时量大幅度减少,而且在VHDL语言设计部分没有安排专门的实验教学。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也许学生通过4个学时的VHDL语言基础的学习不能够完全掌握VHDL语言的开发方法,但是后面还将会给学生介绍一系列EDA的开发例,让学生通过各种实际的教学案例,去体会EDA技术的应用方法和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EDA技术的兴趣和动力。

篇5

关键词: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侧重于理论角度,系统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通过自动控制理论教学,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包装工程等工科和理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初步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进而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基础(方晓柯,2008)[1]。

1.教学内容研究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

(1)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和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3)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稳定性的概念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高阶系统分析方法和主导极点的概念。

(4)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法则,并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偶极子的概念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绝对稳定系统、条件稳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稳定裕量、频域性能指标的概念和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6)校正的基本概念、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和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依据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结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经验和我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现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见表1所示,学时共计72学时见下表。

表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2.教学方法研究

“自动控制原理”为我校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应用物理学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两个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目前校内每年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在100人左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钻研教学教法,不断改革与创新,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1启发―引导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阎金铎,2009)[3]。例如,在讲解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和结构图化简时,可以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化简结构图,求出传递函数,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书本上的规则进行结构图化简。在启发、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所教知识本身及其来龙去脉、认识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使知识的传授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几步: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

其次,要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进行下一步思维加工必不可少的基础。

第三,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加工过程,进行分析、推理,然后表述认识的结果,建立概念,总结规律。

第四,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最后,要让学生巩固新知识,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

通过运用这一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要积极研究教学内容,找出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要分析、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活动,进而将二者有机结合。

2.2自学-讨论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学习新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以知识为载体,搜集资料、阅读理解、表达交流,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李振龙等,2009)[2]。例如,在讲解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法则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学根轨迹的绘制法则,并给出例题让学生自行绘制根轨迹,然后进行课堂讨论,根轨迹绘制究竟应该怎么画,要遵循怎样的绘制原则,并且这些绘制原则之间的顺序与关系是怎样的,讨论出结果之后,教师再根据这些原则画出之前让学生自行绘制的例题,让学生与自己绘制的根轨迹作对比,然后发现自己哪里画得不对,为什么不对,是漏掉或者弄错了哪条绘制原则。

使用自学―讨论式课堂教学,主题的选取非常重要,在教学前教师就要进行深入研究,选取适合学生自学的主题。自学之后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任务,之后就完成的任务进行成果交流与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自学的内容,达成完整、准确的共识,最后形成结论。

2.3探究式课堂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强调学生真实的研究经历,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交流论证,得出结论。例如,在讲解校正的基本概念、基本校正方式时,可以让学生先分析为什么需要对系统进行校正,并且探究可以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校正,提出猜想或假设,然后设计校正方案,分析论证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最后得出结论。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大部分的学生虽然没有探究出合理的校正方法,但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对正确的校正方式印象深刻。

3.教学设计研究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定教学目标。

3.2分析教学内容。

3.3分析学生和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分析包括以下方面: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多媒体的态度,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学生以前的学习成就和能力层次,学生的一般学习方式,学生的总体特征,等等。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运用已有知识解释所学内容进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基于他们本身的经验,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会有一定看法,他们可能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只有提前了解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及对教学方式的期望,才能据此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譬如,讲解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时,引用现实中电阻炉温控制系统、飞机自动驾驶仪系统等作为实例,讲清楚为什么控制系统的性能需要满足稳、快、准的要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3.4选择具体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3.5利用教学资源。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结合板书,进行教学。并帮助学生安装MATLAB仿真软件进行部分习题的仿真。

3.6制定测评方法。对每一章的作业进行认真的批改,每次批改完之后总结学生易错的题目是哪些,为什么学生在这些题目上出错,学生是哪一部分的内容没有掌握,以便复习的时候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3.7教学反思和修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实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4.结语

“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主干和必修课程,在我国的生产制造业中应用比较广泛,尤其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本文在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实践结果表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也取得了良好效果。“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要想上好这门课,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方晓柯,王建辉,郑艳,等.《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实践研究,2008,(11):101-102.

[2]李振龙,乔俊飞,孙亮,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方法探讨[J].教学研究,2009,32(2):66-68,72.

篇6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知识记忆;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217-01

化学教学内容比较多,实现对化学知识的有效记忆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也是困扰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原因。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效率,是贯彻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举措。

1.记忆策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面对中学学生对化学教学内容记忆难的现状,对记忆策略展开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意义有两个方面:(1)首先,中学化学同样属于理科范围,但是化学的学习更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对记忆策略进行研究可以让学生轻易地记住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运用水平,改善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全面提高化学成绩。(2)记忆的困扰容易让很多学生产生反感,而且传统的记忆方法很容易造成遗忘,这样学生就会缺乏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记忆策略的研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感受到记忆的趣味之后,就能够更好的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对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记忆策略研究

中学化学一般和生活实践相关联的内容较少,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记忆。因此,要想更好地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记忆,必须充分了解中学化学的知识特点。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知识量大且杂,而且很多化学公式难以理解,容易混淆,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记忆的技巧才能更好的进行化学学习。

2.1 通过提高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化学概念是学生对化学事物的概念性理解,学生对于概念的深刻理解、掌握,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实验,通过实验的方法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PH值(酸碱度),这个是化学中基本的一个概念,学生一般第一眼看到这个肯定有疑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酸性饮料以及苏打水,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用PH试纸对每个样品的酸碱度进行测试,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能够轻易掌握化学概念,还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另外,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在脑海中形成利于自己理解的概念。比如讲原子的概念时,由于这种物质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不到,所以学生理解记忆都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模拟,向学生展示原子的生成过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过程为:氧化汞受热后,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氧分子聚集形成氧气,汞原子则形成了金属汞[1]。通过这种模拟的方法,让学生对原子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记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2 运用实验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化学公式。化学公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也是提高化学成绩必须掌握的。但是由于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内容中占据很多,而且学生不理解只能靠单纯的死记硬背,这种方式很难让学生真正达到素质教育"活学活用"的目标。因此,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中开展更多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比如说氧化铜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长时间接触化学后就能很快写出这个反应方程式,但是刚接触化学的学生对方程式的记忆只是靠背。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教师可以安排实验教学。首先这个实验是在加热情况下反应的,教师要为学生准备相关实验仪器,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试验,实验结束后学生可以发现氧化铜和氢气反应生成了铜和水。这样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就会很简单,而且记忆效果更牢固。

2.3 通过分析帮助学生提高记忆。中学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很多的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大,所以学生在理解记忆时也会产生困难,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化学教师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不能只根据课本内容和教学进度开展课程,更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尤其是一些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活跃学生的记忆思维,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比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语句表达的意思,更要注重提炼与剧中的关键字。比如: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化学变化"定义的"其他物质","酸、盐、碱"中的"全部"等等,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找出概念的关键词,明确化学概念的本质[2]。只有在教学中教师对相关概念进行分析,便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对于化学学习就能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体系,对提高化学成绩奠定基础。

另外,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记忆效果,教师可以定期对于所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和归纳能够使学生辨清概念的异同,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3]。

结束语:

综合以上陈述,提高学生对化学内容的记忆应该讲究技巧和策略,不仅要让他们掌握知识,而且还要确保知识记忆的长期性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封小玉. 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记忆策略的教学程序[J]. 新课程学习. 2010(04)

篇7

【关键词】多媒体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运用

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声音、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直观地、形象地、具体地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教学情境,既可以扩充教学内容,又可以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对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动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化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采取单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氛围呆板沉闷,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丰富整个化学教学课堂,而且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功能,加强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保障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易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直观地、形象地呈现抽象的、复杂的化学概念与原理,有利于简化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易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分子与原理的概念,深化学生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突破化学重难点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化学学习负担,保障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

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透过化学的表象,深入地认识化学的本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在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面向学生播放意大利著名的“死狗洞”的奇妙视频,让学生带着疑问深入地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化学探索的热情,为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二)化静为动

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呈现出事物的动态变化,达到动静相互结合展现事物特点的效果,从而能够将原本抽象的、复杂的化学问题概念等,直观地、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而且有利于突破化学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化学教学的效果。

比如,教师在讲解关于分子与原理的概念时,仅以图片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化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不易于学生理解,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然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以Flash动态的形式,清晰地呈现通电后水分子的分解过程,而后每两个氢原子结合形成一个氢分子,而且直观地感受到大量的氢分子结合形成氢气的过程中。通过课件资料的播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关于分子与原子的有关概念以及反映过程,为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三)分类与对比

化学的基础是由概念与原理组成,因此,概念与原理的学习,对于学生能否掌握化学知识至关重要。相反,对化学概念与原理一知半解,则会加大后续学习的负担。其中,通过构建完善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化学的相关概念与原理。

比如,对于学生而言,《物质的构成与组成》这一章节内容比较的抽象与复杂,加大学生的学习困难。因此,化学教师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分类比较分子、原子离以及元素等,强化学生对于概念间联系的认识。除此之外,在确保学生基本上理解相关概念后,适当地进行举例的训练,强调出各个粒子间的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化学实验的模拟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模拟化学实验,而后对化学知识进行详细地讲述,有利于补充一般实验的不足,对于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针对于部分不适合在课堂演示的毒性实验,存在突发性危险因素的实验,以及反应结果不明显等实验,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模拟出化学实验,能够将上述几种无法进行演示的实验,直观地、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为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五)扩充教学容量

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落后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教学演板,学生则忙于记录笔记与听讲,导致学习氛围非常的沉闷,缺乏师生间必要的沟通与交流。然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将教师从沉重的黑板板书中解放出来,节约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促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与学生进行密切互动,及时地发现与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同时,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爱好等,适当地扩充部分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充足的课堂时间,开展有趣的课堂小游戏,将枯燥无味的课堂练习,设计为各种闯关题、抢答题等,让学生在在轻松愉快的竞争性教学氛围中快速地掌握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初中化学教学课堂的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方式,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至化学教学课堂中,这就要求化学教学应当提高对多媒体教学方式重视,深入地挖掘教材内容,大胆创新、开动脑筋,巧设情境,为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推动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韩莲.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0:305+307.

[2]王玉芹.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02:133.

[3]王云吉.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4:132-133.

篇8

[关键词]课程内容模块化案例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07-02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舍弃了复杂的理论分析与计算,以理论够用为度,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加工与工装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熟悉机械加工与工装设计的基本技能,并且具备绿色制造与质量意识等基本理念,以期实现课程的有效教学。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听取并考虑学生的需求与建议,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把握的内容,集中讲解,攻克难点,实现课程的拉动型教学。

(三)实效性原则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使教学内容联系加工实际,贴近生产一线,强化综合运用,突出应用特色,了解机械制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胜任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

二、教学内容的取向

(一)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把教学内容视为教材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观点。许多人把教学内容看作学生应该习得的知识,而知识的传递以教材为依据。因此,工作的重心就落在了选择哪些学科知识编写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变成了把教材中的内容照本宣科讲给学生的“搬运工”,教学过程固化为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封闭状态。实际上,教师不应该只关注教材本身,而更应该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懂得教材,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能力。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虽然编写了授课教材,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而是仅仅把教材作为辅助教材的工具。比如在讲授“六点定位原理”时,任何一本教材讲的都是六点定位的原理,即用六个点就可以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然后讲授常用定位元件。而学习者实际进行定位方案设计时,最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工件本道工序应该限制的自由度,这在教材里边都没有讲述。所以,在讲授本节内容时,需要介绍大量的工件工序简图,根据本工序加工要求,分析应该限制的自由度,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或理解六点定位原理,在定位方案设计时,才会运用六点定位原理,也才能很好地掌握完全定位、过定位和欠定位等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教材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环境。教师用教材改变刺激环境,以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和情绪倾向。

(二)紧密结合工程实际

教育最初是为了把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教给年青一代而出现的,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目前学校中的教学与社会群体的习惯与理想之间联系的纽带被伪装甚至掩盖,两者之间的联结变得松散,似乎毫无联系。最终,教学内容变成只为自己存在的僵化的知识。学生只需要去掌握它而不考虑其社会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本质被歪曲误解。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关系,以机械和工装设计生产一线的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导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应用为目的,使学生能够在课程结束后,运用所学的机械加工知识,针对现场实际,解决生产一线零件工艺编制及工装设计等问题。本课程以工程实际中经常遇到的轴类、套筒类、箱体类、齿轮类、叉杆类零件为研究对象,介绍其加工工艺及工艺装备。同时,教学内容还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向学生介绍工装设计、零件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等,保证学生了解目前机械加工和工装设计的前沿动态。

(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经验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经验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意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维空间,舍去了复杂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内容层次清晰,循序渐进,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需要;第二,关注学生的经验获取。经验包含着一个主动因素和一个被动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相结合。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以典型零件的加工为研究对象,使学生获得常见零件加工顺序合理安排、工艺参数确定和典型夹具设计的经验和知识。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是多样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永远是“硬件”(生产条件)决定“软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所以又要使得学生灵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为学生安排了充分的课程设计、实习环节,为学生主动尝试与试误中总结经验创设了丰富的环境。

三、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一)理论依据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借助了计算机科学的概念。计算机科学中的模块化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各模块自成体系,能够解释或解决一类特定问题,另一方面各模块之间又有一定接口,能够根据需要灵活组合。

(二)设计原则

1.整体化原则

各教学内容模块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念为依托,反映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清晰的结构,整理出教学内容的主线,揭示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课程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体系化原则

每个教学内容模块的构成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导入部分、核心部分和拓展部分。同时,每个教学内容模块自成体系,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从描述现象,提出问题,建立概念到通过演绎或归纳得出方法,目的在于能够解释或解决这类问题,最后将概念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三)各模块简介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分成八个模块。模块一是绪论,讲述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课程导读;模块二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基本知识;模块三是机床夹具设计;模块四是常见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及夹具分析;模块五是齿轮加工工艺及精度分析;模块六是连杆加工工艺及夹具分析;模块七是活塞加工工艺及夹具分析;模块八是拨叉加工工艺及夹具分析。

四、基于模块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原则,动态组合教学内容。首先,各模块的内容深度可以相机调整,教学中只涉及该模块的基本内容,或深入到该模块的拓展部分,也可以根据针对性原则和时效性原则做出选择。其次,各模块的课时可以动态调整。教学中是以加工工艺规程制定为主还是以机床夹具设计为主,是以基本理论为重还是以实践应用为重,可根据学生已学课程和自身特点进行选择。

(二)教学内容的灵活导入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内容的导入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模块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理论性强的模块,采用问题导入法;应用强的模块,采用案例导入法,案例都具有典型性,使学生有深入探究的意愿。

(三)教学内容的合理展开

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围绕每个模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采用现象或案例为引子,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首先,在模块的导入部分,教师创设学习情境,选择案例,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模块的核心部分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寻求问题的解答,归纳出模块的关键概念和重要原理;最后,在模块的拓展部分,结合生产实际和典型案例,以学生为主导来解释或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咨询专家,互相探讨深化问题。

基于上述教学过程,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不断思考中,如同剥笋一样层层展开,最后露出核心。通过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探索求解的方法。

(四)多样化的习题形式

“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能够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根据各模块的不同特点,在习题形式上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偏重于理论的模块,习题主要强调概念的记忆和原理的理解;偏重于应用的模块,习题则主要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皇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而微积分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微积分是研究函数相关概念与应用的数学分支,具体构成部分有微分学、积分学、极限及其应用,微积分充当着工具的角色,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1 加强数学历史的讲解,调动高职学生对微积分知识的学习兴趣

高职微积分的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难题,高职学生对微积分的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导致微积分的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高职教师可以根据微积分学自身的特征来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对微积分知识的相关历史讲解,通过介绍微积分的诞生历史,以及创立微积分的科学家故事等来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而以轻松、有趣的延伸性教学内容来调动高职学生对微积分知识的学习兴趣。高职教师在微积分教学中加入这些数学历史的讲解,以数学家与科学家们的崇高精神来传染每一位高职学生,进而激励高职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微积分的学习当中。除此之外,高职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更多有关微积分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实例,如微积分与天文学、生物学、工程学等息息相关,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让高职学生充分认识到微积分的重要性。如此,高职学生就更加具有动力学习微积分知识,并且有不断深入了解与探索微积分奥秘的动力,进而为后面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 在微积分教学中以实例引入概念,通过直观教学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对于微积分知识的概念学习一般都较为枯燥,为此高职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来调节枯燥的教学氛围,在微积分教学中高职教师可以运用具体的实例来传授相关概念,从而自然引出概念,以调动高职学生的数学思想。如在进行极限概念教学时,高职教师可以先向高职学生介绍有关极限概念的实例(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古希腊数学家的“穷竭法”等),这些数学家为了解决某些数学问题而引用了极限概念,并且最终解决了问题。如此,以实例引入极限概念,不仅加深了高职学生对极限概念的印象,而且还便于高职学生理解与掌握极限概念与极限思想。又如在进行定积分概念的学习时,高职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如何计算出不规则花瓣面积的问题来引入概念,高职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在这期间高职学生就已经接触到了定积分概念,此时高职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全面的学习定积分概念及应用。

3 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微积分的教学质量

微积分学科隶属高等数学的范畴,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少不了公式的推导、例题的计算步骤演示,对此在微积分课堂教学中传统板书的教学模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教师不可以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现今,多媒体教学早已普遍引入到在课堂教学中,这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结合了图像、文字、声音的多媒体教学更能够形象且直观的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高职教师在进行微积分教学时同样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但是微积分是一门严谨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要坚持以传统板书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来进行微积分的教学。同时,高职教师采用传统板书的教学模式进行公式推导、习题讲解,这种教学模式更利于高职学生掌握微积分知识的应用,进而促进高职微积分的教学质量。

4 改革高职微积分的教学内容,突显专业应用性与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职微积分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与实际需求相接轨,突显出微积分学科的专业应用性,让学生认识到微积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以及微积分在各种领域的具体应用,这样的微积分教学内容才具有实际性。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微积分教学内容缺乏实际应用性,因而难以满足高职学生的求知欲,为此高职院校需要改革微积分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与生活、专业课密切相关的习题,充分发挥微积分的工具作用,进而强化高职学生对微积分知识的学习动机,培养高职学生运用微积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高职院校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在进行微分计算近似值知识时,高职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核弹头运用微积分学原理及其近似计算方法。核弹头是核武器的核心,核弹头的规格设计直接影响着核武器的威力,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公式: (D表示有效距离,单位为cm,x表示能量,单位为kg); (求核武器威力的作用范围)。

通过上述探讨,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本校的微积分教学质量与水平,则需要注重调动高职学生对微积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高职学生应用微积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1教学的低点要低一些

初中物理面向全体同学以及学科特点以及物理教学的方法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比较“低”的起点.

1.1教学起点低的好处

(1)符合学生的物理学情,学生刚刚学习物理,成就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大影响,如果起点过高,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现象,尤其在初二,浮力、压强都是学生不容易吃透的物理概念,教学的起点更是要放低点,低起点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继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亲近物理,喜欢物理,爱上物理课.

(2)有利于开拓课程资源,基于学生的生活情境设置低起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更为原始化,视野更加深,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观察和思考,他们就能够从生活中选择更加多的课程资源,将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用到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解释中来,在应用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比较容易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物理学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促进学习内驱力的提高.如减少噪声的方法,尽可能地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找实例.学生就很容易地能够对噪声的问题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

(3)教学起点低是相对的,起点的设置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将教学内容进行拆解,设置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情境中,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

2课程的资源要宽

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的物理课程资源非常的少,往往不能通过实际的生活资源解决学生的认识概念,以及通过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拓课程资源,使自己的教学丰富多彩 .课程资源主要是找相关的物理问题或者可以让学生理解的物理情景.

2.1源自于生活

最重要的来源主要就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例如,给学生呈现几种晒衣服的情境,要求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衣服容易晒干,继而引发学生猜想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2源自于现代传媒所提供的课程资源

例如,和学生一起学气压的知识,就可以举例一个美国旅客在空中突然飞机门打开了,他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如何才能使自己处于安全状态.

2.3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

例如,同学们都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是一个理想化实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人通过实验验证了,请问是什么实验?你是如何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2.4源自于对教材知识和概念的深度挖掘

适当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为什么说水的密度是1000 kg/m3,有红外线,有紫外线吗?力臂和力的作用线的区别和联系?导线,用电器如果没有电阻行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适当将概念分阶段地提高

知识的学习和深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未知走向已知、摸着石头过河,同时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这也是认识的规律.

例如,密度的概念,我们认识问题时先从生活中的现象分析,知道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一般的不相同,然后再引入密度的概念,这是第一步.经过对于密度概念的初步的认识,为了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通过适当的和必要的物理练习再进行确认或者事实认定,这是第二步.最后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道密度概念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出有关密度使用时的规律.这是第三步.最后上一个台阶的是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到密度在一些情况下是可变,当然这个可能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范围,但是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密度的变化问题再加深学生对于密度概念的认识.初中物理中力的概念的学习,力臂概念,电阻的概念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认识.

物理概念教学活动是有计划地分段进行的,在设计“如何教学”时,首先需要把物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定数量的可教、可学的单位,这些单位通常称作物理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物理教学内容,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解决好如下一些问题:要根据物理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物理教学内容的容量和深广度应要求恰当;物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要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物理教学内容难点在哪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如何检查,要有可操作的方法;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有科学性.最后,练习的配量,包括练习的量和质,练习的方式和方法,都要精心设计.

4重视概念的应用

概念是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因此作为教育者要通过应用让学生对于物理学的深刻理解.实际上概念教学的目的,意义,方法都在于能够应用,应用时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能够让学生能够看到,能够接触到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有些老师为了接轨中考,任何一个概念学习了以后就喜欢用中考习题作为学生练习的材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起点太高了,而且中考的习题虽然有些难度不大,但并不适合刚刚学习这个概念的学生,可能有区域,教材特点,实际生活中可能就无法让刚刚接触物理概念的同学适应.因此我们建议刚刚开始的物理概念的教学,不应该围绕中考进行,而应该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实际选取材料,使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有用,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如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力能够使物体变形,如馒头,弹簧变形,通过自己在生活中骑自行车的实例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自己拍打桌子或者自己不小心撞击到物体感知力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如惯性的概念,通过自己骑自行车感知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自己被别人推动理解惯性是维持物体静止的原因.总之教师通过身边的事实或者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切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概念,巩固概念.初中学生尤其要注意这些.

5选择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