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艺美术的优点和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改革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进程,在国务院和各地政府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
尽管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绩斐然,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却不容乐观。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中等职业工艺美术专业的现状
1.中等职业工艺美术专业招生、就业难
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大幅度提升,二产专业如机械加工、焊接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都是在原有地方技校转型成为现有的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用工企业多,需求量大,在大型企业工作稳定,工资水平与技术水平逐年提高。
但作为近年来刚刚起步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来讲,招生面临种种压力。因为就业是面向广告公司及装饰公司,企业用工人员较少,并且人员流动过快,并且学生基础较差毕业后不能马上为企业创造价值。长期以来学生就业后工作不稳定,工资低、甚至改行。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就业压力大,招生难。
2.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现有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是升学无望或学习成绩较差,这就造成进入职校的生源的文化素质、专业素养不高,缺乏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中等职业工艺美术教育学生大多来源于农村、县镇及部分家庭贫困的城里学生,这构成了现有中等职业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基础。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并且缺少美术欣赏素养。
3.中职美术专业课程设置陈旧,硬件实施落后
目前,不少中等职业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落后,硬件设备上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办学体制呆板,不能与市场市场同步,不适宜现阶段及未来市场发展需要,这就造成了现有中职美术专业面临的尴尬局面。
二、中等职业工艺美术专业改革与创新
1.改变观念才能加快中等职业美术专业的改革
要加快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改革,首要问题是改变观念,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要。
改变观念,不仅仅是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师的工作,想要彻底改变工艺美术专业现状,需要校领导及教育系统领导了解市场,了解专业设置这样才能真正的能在观念上发生改变,从而思考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关系,墨守成规,是不能让中等职业美术专业在新的市场体制下生存。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抛弃不适宜当今社会及市场要求的教学内容,解放思想,让学生及教师能在有效的教学中丰富教学经验,体验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2.创新是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未来发展的必行之路
⑴强化基础知识训练,鼓励教师、学生创新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有很多学生是在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条件下应试考入中职学校的,若不能打好这些没有专业知识学生的基本功,无疑会影响正常教学,也会阻碍学生未来的创意与设计能力。
学校应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发挥教师与学生潜能,给他们提供施展的舞台,让创新、创意不再停留于思想意识之中,学校应加大投入相关硬件设施,给教师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相关书籍、材料等,让创新思维和实践教学能共同成长,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市场化的需求。
⑵提高文化修养,注重学科交融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要学生在本专业内打好基础,还要让他们了解更多与艺术相关的学科。如书法、绘画、文学、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
还要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提倡阅读,让学生多了解课程以外的艺术形式,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自我的审美能力,这样学生会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吸取养分得到灵感,学生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让他们的作品充满生命的阳光。
三、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变革
当市场逐步细化的同时,带给我们的是机遇还有挑战,我们要把握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要充分的研究市场,了解市场,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工艺美术设计人才。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强调教育教学中的专业性、系统性、学科性,而是要在多元化的市场中找到适合学生就业的方向、目标。逐步走出理论教学为主的旧思路,把企业引入校园,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这样才能发挥我们工艺美术专业的优势。
1.适应市场竞争,学以致用
这应当是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的首要原则,对课程结构安排应该直接有效。社会对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印刷出版等技术人才的需求猛增,我们要为市场培养人才,即时调整课程设置,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加快学生成才的速度,以适应市场需求。
2.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素质差异很多,这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让他们尽快走出学习的怪圈,增强自信,不再恐惧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用他们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理论,指导自身在学习中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学校要把教室模拟成未来企业的办公环境,把学生领进工地现场,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让他们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促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思想、职业习惯。
3.以“精”“简”为教学原则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大多文化成绩不太好,没有学习兴趣,对系统的理论理论学习难以静下心来。因此,对于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精简,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掌握基本技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设计的人才。在教育教学中凡是非重点的课程,都应弱化,采用减法处理。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提升学生兴趣。
综上所述,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发展,需要全社会去推动,在推动的过程中,学校要推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更要考虑到时展的需要,体现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市场性。要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能力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有艺术素养,有创新精神的设计人才,这样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才能得到长久发展。
篇2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见到。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中国画不画光影(这是表现主体感真实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现固有色(所以写实性有限),造形与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画的美感。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它们,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够准确,质感塑造不够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赏上的障碍。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五、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modelling)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象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说唱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活力。这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这一点和西方近现代雕塑有相似之处。西方近现代雕塑一反传统的写实为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不被客观物象所役,使艺术创造更纯粹。中国古代雕塑实际上也是达到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艺术境界的。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形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必然也象中国绘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划。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黄帝素问》)“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春秋元命苞》)从原始时代起,人面或人头,在工艺装饰中就受到特别重视,这应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为特别重视传神的原因之一。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一旦头身关系处理不好,在视觉上便难免造成不舒服的特点,这是不必为古人护短的。然而优秀的作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缺点中吸引转移集中到刻划精彩的头部来。这些头部看似没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体会,临摹西方雕塑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它们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到那种境界。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本事,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龙门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萨与天主力士像都严重头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
七、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篇3
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见到。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中国画不画光影(这是表现主体感真实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现固有色(所以写实性有限),造形与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画的美感。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它们,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够准确,质感塑造不够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赏上的障碍。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五、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modelling)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象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说唱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活力。这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这一点和西方近现代雕塑有相似之处。西方近现代雕塑一反传统的写实为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不被客观物象所役,使艺术创造更纯粹。中国古代雕塑实际上也是达到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艺术境界的。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形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必然也象中国绘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划。
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黄帝素问》)“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春秋元命苞》)从原始时代起,人面或人头,在工艺装饰中就受到特别重视,这应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为特别重视传神的原因之一。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一旦头身关系处理不好,在视觉上便难免造成不舒服的特点,这是不必为古人护短的。然而优秀的作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缺点中吸引转移集中到刻划精彩的头部来。这些头部看似没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体会,临摹西方雕塑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它们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到那种境界。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本事,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龙门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萨与天主力士像都严重头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
七、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九、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
篇4
关键词:美术作品;学习积极性;平台;激励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48-02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美术作品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力是惊人的,美术教师也在努力发掘这种能力,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教育资源。学生的美术作品如果能利用好,将会给美术专业教学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利用优秀学生作品当示范,提升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会利用范画或者优秀的案例作为讲解的例子,但离学生实际太远。学生也会因为差距太大而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利用学生自己的优秀作品来做示范。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的落差,又贴近了他们的需求。在学生当中表扬学生,无疑给了被表扬的学生很大的鼓舞。在“美术基础――色彩”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相机收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步骤,将这些画面进行记录加以整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和分析,学生也能找出自己的一些不足。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屏幕时,心情激动,自信心更足了,会更加努力地去对待每一次作业。学生作品是很好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也易于接受,能产生共鸣;教师也易于获得此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正确评价学生作品,激励学生创新
在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受到鼓励的较少,受到批评的较多。在作品评价中,除了教师的评价,更多的是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将评价变为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在自评时,把自己在完成作品过程中的精彩与大家分享,也可以把困难提出来,让别的同学来思考。在互评时,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提出看法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在交流过程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色彩教学中,把学生的作业都贴在画室墙上,让每一位学生观看,并选出五幅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在作品上打勾,最后看看哪些作品上的勾最多,让作者先来自评优点和缺点,再让别的同学来评价。有些作品可能会没有一个勾,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给予鼓励,哪怕画面中有一个闪光点也要对学生提出表扬。在每次的作业展示中,既要展出画面很完美的作品,又要展出某一方面处理得比较好的作品,更要选出许多有个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对于能超越自我、有新意的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正是在这种崇尚创新的评价标准的引导下,学生变得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三、提供平台展示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
作品展示对中职学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他们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注以及家长的关注。展示了作品的同学希望能有下次展示,没有展示出的同学希望能有机会。对于学生作品的展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教室和画室的墙壁上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每人划定一块地方的“圈地运动”,让每一位学生把一段时间以来自认为最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展示优秀学生的作品,也可以发现其他学生的闪光点。
(2)利用学校活动进行集中展示。在学校,经常会有各种技能节、校庆、毕业晚会等大型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全校师生、校友和学生家长,是一个比教室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观众更多。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能够被全校师生、校友和家长看见时,心里得到了满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他们对专业课程的热爱。
(3)利用社会资源展示。市里图书馆会提供为期一个月的展位给市直属中职学校展示师生优秀美术作品。这个平台相对学校来说要大很多,能够在这样的场合中展示作品对学生来说得到的赞赏会更多。此外,如文化广场、学生艺术嘉年华、人民公园等这些地方都是一些很好的展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作品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品都能得到大家的赞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了学生学好美术专业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利用学生美术作品装饰校园
可以利用学生的美术作品来装饰学校环境,提升学校的艺术氛围。在教学中,可以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包括素描、水粉画、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装饰画、书法、油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作品,装裱后,挂在走廊、办公室、会议室等地方。这些作品来源于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深受学生的喜欢,能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在学校环境的布置中,学生作品也是彰显艺术特色的重要手段,可以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的熏陶。这样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也深受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赞赏。
五、通过参加竞赛,激励学生挑战自我
“普通高中有高考,中职学校有竞赛。”各种竞赛给了中职学校很大的展示空间。有关绘画和设计类的比赛活动现在也是越来越多。笔者也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合适的比赛,并且把竞赛带入课堂教学,以竞赛作为一个杠杆来撬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美术基础――色彩”教学过程中,把“美丽的家园”主题绘画比赛的内容融入其中,鼓励学生尝试用各种绘画材料进行创作,学生突破了传统的水粉,最后上交的作品中有彩色铅笔、水彩、蜡笔、色粉等不同形式的作品。除了传统的绘画比赛外,很多设计招标的任务,学生也可以参加。如标志设计、插画设计等社会竞赛或投标项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激励学生的创作灵感,也激励着教师指导学生的创作热情。而学生对于能参与比赛是一种鼓励,获奖更是一种更大的激励。
六、引进商业模式促进学生进步
学生优秀的美术设计作品是有一定的美学欣赏价值的,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学生的智慧和汗水。通过商业运作,把学生的努力成果,转化成为一定的经济价值。既可以帮助学生赚取一定的材料损耗费,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力更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直接的经济利益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树立学生的信心。根据所在学校的情况,在教学中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1)针对学校内部的需求,组织策划活动,用学生的美术设计作品创造经济价值。可以在学校技能节、校庆等活动日,在活动现场组织学生作品拍卖会,把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全校师生面前拍卖。在笔者学校,就曾拍卖过学生的油画作品,还被校长买走,并且挂在了自己办公室,校长还以此为骄傲向外校嘉宾介绍学生的画。也曾有一批优秀的立体构成作品,被很多老师和学生买走当装饰品摆设。教师也可以和学校沟通,将学校的部分宣传制作融入到课堂,作为学习项目交给学生训练,选择优秀的作品交付学校使用,学生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笔者曾在“POP手绘广告”中带领学生完成了学校二十张150cm×80cm的手绘海报,海报每张80元。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一个小组完成一到两张。虽然只有100多元,但是对于学生的鼓励是非同小可的。曾看到学生这样评价说:“虽然只赚到几十块,但是是第一次凭自己的专业赚取的,真棒。”
(2)面对社会承接学生可以完成的设计任务。这样的做法,不但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而且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能力去辅导。当学生在学校能够完成社会的一些设计时,学生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讲解这样的商业案例时,也可以从纯理论的讲解延伸到实际案例制作。
七、结束语
总之,在中职学校,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美术作品这一资源,让它服务于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增光添色,也能够为学生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1.
篇5
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仍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全日制在教室中学习理论知识,而对于实际操作性的课程,亲自动手实践较少。当然,对于这一学习模式的形成,不仅仅在于各大院校或是某些老师的责任,这一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无法仅仅借助某方面力量快速完成。各大院校的艺术类学生,多数是高中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高考失利,其中的部分学生由于对学习兴趣的缺失,认为进入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镀金,等到毕业后由学校安排工作。
二、灰领人才背景下如何创建职业教育新模式
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尤其是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许多学生选择艺术设计类专业就是为了能够在毕业后有份可心的工作,可是不少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兴趣的缺失,进入学校后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作为高校职业教育的教师,就应该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努力探索创建出一套新的职业教育模式。
2.1借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力推动艺术设计的职业教育网络资源库设。
首先,要以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网为基础,力争实现对职业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打造出更加完善、健全,也更高效的职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海量资源,打造富有特点的专业和课程资源。在现阶段,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学的发展,广大的艺术院校一定要积极利用这种政策的“东风”。大力推进校本课程项目的建设,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一系列精品专业和课程体系。并将之作为教育样本共享给其它合作院校。再次,要大力推动对公共课程资源的建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全面,以艺术设计的毕业生为例,如果毕业之后从事动画设计却不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地掌握,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只能是美、日动画的抄袭品或者毫无文化深度的“快餐式”作品。因此艺术院校应强化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在内的公共课程教学资源。
2.2打造富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随着社会化分工体系的愈加细化,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业学生专业技能的专精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艺术院校大力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成为了必然趋势。而这种增长必须是建立在对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基础之上的。例如台州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以“满足个体发展,适度超前教育”为原则,将课程体系划分为文化基础、专业理论、整体实践、专业岗位实践等四个主要的模块。并将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合理地分配在学生的学习之中,从而将三年制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4.5比5.5”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2.3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教培养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院校要想使自己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一定要积极地观察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合理调整本院校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充分发挥整体的区域优势,立足本省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模式的调整。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下的“互利互惠”的职业教育委员会,力争尽可能地吸引优质实习企业加入到会员单位的团体中。大力推动本院校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不断创新学生社会时间的形式和内容,形成校企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重点突出本院校的教育优势与特色,从而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增长的同时,提升本校适应就业市场初、中级职业需求的能力。再次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及时吸收兄弟院校在职业教育进行中的经验、总结不足。为学生营造更好的适应其以后职业发展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并反过来促进本院校课程体系的创新,丰富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管理方法,深化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使本院校的职业教育能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对设计艺术的职业教育模式展望
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一定要向灰领人才培养目标上靠近,因为设计艺术类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首先是能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其次要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做指导,而这些要求正好符合灰领人才的定义。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设计艺术类的人才培养,要仿照灰领人才培养的模式来进行推动。
3.1要注重加强理论基础的教学。
专业理论的教学是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出于对绘画的喜爱才报考该专业的,这些学生由于在高考录取方面的分数要求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在文化课方面的“先天不足”,造成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当薄弱。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艺术设计相关理论的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理论讲授、示范作品分析、课间辅导与课后总结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科学融合。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关于设计专业的理论体系,增强他们对于本专业属性与特征的认识,了解艺术设计的方法和要求。科学的教材选择与搭配对于提升艺术理论教学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要想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就必须要注重选择内容与方法兼备的优秀教材。艺术院校的相关领导一定要注重对教材的选择与更新,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自己编写教材,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与此同时,艺术学院的教师还可以尝试将学生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借助通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解决,例如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一些知名播音员普通话失误的视频,然后同课堂教学内容相比较,从而生动形象地将学生需要注重的问题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
3.2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据相关调查显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作品的构思、图纸绘制到制作实施的工程,是学生参与性最强、思维最为活跃、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发展最快速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将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整合,还能够从中发现自己学习的遗漏之处以为对一些尚未学习的知识点产生科学的见解,从而提升自己在专业实践范围内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尤其是一些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等,单纯依靠老师讲述和死记硬背很难将各种命令都进行得心应手地运用,而如果通过具有针对性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自己动手来进行操作,学生的掌握程度无疑会大大提升。最学生的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应以“趁热打铁”的精神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讲评和总结。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要求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指出其它同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并试着从理论角度分析其作品的优势所在,从而为今后的设计获得有益地参考。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总结专业设计实践,更主要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已学的知识,使认识深化。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院校一定要以身作则,提升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不仅要注重引进专业的实践教学人才,还要加强对本校现有教师的培养,从而能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地指导。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力争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念进行渗透,从而加强学校职业教育的氛围。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一些以社会实践为主的团体,并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兴趣。
3.3在学生实习的时候,要注意时刻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所遇到的每一项问题。
对于当代大学生加强职业教育是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对于全体高校学生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是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当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进行讲解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指导,并且要让学生培养出自学的能力,必要的指导可以解决学生的难点问题,这对于学生建立理论框架也是非常有好处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之后面向的是广大观众,他们的社会示范力量是无法估量的。通过加强职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水平,能够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一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使他们提前适应社会的生存方式。以上就是笔者对未来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展望,仅仅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型人员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明白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这才是目前各大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和重点。每个学生来到学校学习都是为了以后能有能力在社会上生存,并且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学校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所以我们需要努力改善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
四、结语
- 上一篇:大学生财产安全防范措施
- 下一篇:美术的基本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