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放式创新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改革开放;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创新;方向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和苏州、无锡和常州(有的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新苏南模式,主要是指苏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经过连续几年的企业产权改革转制和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对苏南模式进行的创新和提升。
一、新苏南模式对苏南模式的创新
(一)产业结构重新调整
苏南模式形成时期,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1988年,苏南乡镇工业产值占农村农副工三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52.51%提高到90.83%,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在新苏南模式中,经济(产业)结构的三产布局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生产环节层层紧扣,无明显薄弱项目。苏锡常的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例适当,同时突出了工业的核心地位,这符合苏锡常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现状。近几年苏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产业链逐步拉长,供应链得到有效整合,基本形成了从采购、研发到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的比较完善的生产体系。2007年,在产业结构上,以制造业为主,占51%;服务业占38%,剩下的则是农业。2007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紧次于上海,达15914.7亿,加上无锡8945.1亿、常州4253.9多亿,三个城市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中部地区产值的总和,可见工业规模的惊人。在新苏南模式下,苏锡常在全国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同时,第三产业的比值和所占GDP比重大幅度提高,苏锡常将迅速从单一制造工业环节向流通和服务业市场质变。
(二)经济形式的更新
苏南模式形成时期,所有制形式以集体为主。“一公独大”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苏南经济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的主要特征。在各级政府直接参与和推动下,苏南乡村集体经济的规模空前壮大,在计划经济时代,这是苏南的体制优势,也是苏南跨越发展的内在动力,苏南乡镇企业是在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撤社改乡(镇)后,但在苏南农村,乡村企业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没有变,而且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占尽先机,发展速度不仅超过国有经济,也与个体私有经济不相上下。
在新苏南模式中,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比翼齐飞的混合互补型经济格局,成为苏南发展的强劲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加快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迅速催生了大量“次生型”民营企业。如,苏州外资吸引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大中小城市第一名,无锡常州紧随其后,成为外资高地,截至2007年底,已有200余家世界500强公司在苏锡常落户。同时,苏锡常的民营经济具有雄厚实力,2007年苏州市民营经济总量、企业总量和民营资本注册总额,是民营代表城市温州的两倍以上。据有关统计显示,全国100强民营企业苏锡常的就有近20多家,比如无锡尚德、苏州沙钢、常州中天钢铁,都是在重要领域扎根且做出品牌的民营企业。而国有经济方面,苏锡常的老牌国企精简求新,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主导地位也大大加强。
(三)企业组织集团化
在新苏南模式中,苏南乡镇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苏南模式形成时期的个体私营企业不同,集中化、组织化程度较高,“江阴板块”的崛起和张家港规模企业也是苏南经济引人注目的现象。而同样是县级市并与江阴毗邻的常熟,以5个中国名牌、2个驰名商标、11个产品全国“单打冠军”和34个江苏省名牌异军突起,拥有的全国名牌和江苏省名牌占到了江苏省的半壁江山,在苏南呈现出另一种发展态势。在苏州及其管辖范围内的昆山,园区经济已经成长到一个新的高度,仅昆山一地,目前共有台资企业1200多家,其中有30家是台湾的上市公司。在过去的10年里,台资在昆山投资超过100亿美元。与由外资投入发展IT产业,使产业结构迅速得到调整的苏州、昆山、吴江相比,江阴、张家港经济依然集中在传统纺织、化工、机械等行业上。
(四)市场结构开拓
苏南模式中,苏南农村的要素及产品市场以区内国内为主,而在新苏南模式中,外向型市场结构日趋发展完善。20世纪90年代初,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苏南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以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为载体,吸引国际产业资本大规模地向这一地区转移,并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呼应浦东开发开放,在建设开发区上又占了先机。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先自费开发,后被国家承认为国家级开发区;张家港建成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保税区;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也建在苏州;再加上各县市的省级和市级开发区,苏南地区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态势。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乡镇企业实现了第二次异军突起,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信息化成就了新苏南模式
首先,政务信息化是龙头。苏南地区的政务信息化已走在全国前列,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容不断丰富、政务信息公开的渠道多样化、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特色不断显现。常熟首先建设了一套政务信息移动查询系统,通过手机短信和WAP的形式为百姓提供政务公开信息。宜兴市则加强对政府网站下“咨询与建议”系统的管理,体现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便民的服务原则。
其次,企业信息化呈多层次。1996年,昆山好孩子集团成功开发的公司成品仓库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解决了成品进销存管理及结算管理上的问题,迈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如今,自主研发的基于互联网应用的网络分销资源计划管理(DRP)系统和商业连锁零售系统(POS)已经在各部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内在需求的提升,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强有力的推手。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依赖于当地企业实力的壮大,企业信息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各企业在行业和规模上存在差异,在信息化建设水平上也各有高低,但随着信息化意识的增强,苏南各企业正逐步走上一条自主化的信息化道路。
(六)乡镇政府职能变迁
在苏南模式中,当时苏南地区的大部分乡镇企业是由乡镇政府,或者利用原有的集体积累,或者利用政府的动员力量,或者由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兴办的。这里的社区(乡镇)政府与其说是执行政府职能,不如说是利用政府职能全力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乡镇政府严格地说是农村社区政府,是中国最基层的政府,农村社区政府的利益与乡镇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社区政府更多是作为乡镇企业的总代表行事。而在新苏南模式中,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在已有明晰企业产权、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乡村范围内的集体财产所有权(包括土地所有权),并通过建立和健全社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如乡村股份合作社),占有、处置、使用、经营现有的社区集体资产,实现政府与乡村经济组织的职责分开。这些新苏南模式的特征,可概括为“三为主、一并举、二化、两分开”,即以股份经济(或混合型经济)为主、以集团型网络企业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传统加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并举;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政企分开,政经分开。
此外,还存在其他的创新。如: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原苏南模式是粗放型经营,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获取少许经济效益,产品附加值低;新苏南模式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产品附加值高。从城乡关系来看,原苏南模式是乡村经济,农村支援城市;新苏南模式则是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反哺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新苏南模式存在的问题
新苏南模式,作为对苏南模式的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从苏南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新苏南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开发区的不断建设导致土地供应紧张,失地农民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发区如火如荼地建设,苏南地区土地供应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开发区的建设侵占了大片耕地,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侵犯。据统计,新苏南苏、常、镇、宁共有各类大小开发区数千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0多个,省级开发区30多个,其余的就是以各级政府名义创办的。开发区小辄占地十亩二十亩,大辄数千亩。苏州仅2003年上半年,就占用农地8.6万亩,然而与此相配套的就业、保障、赔偿等却迟迟跟不上,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经济飞地”的状况使苏南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末端
以苏州为例:苏州经济的所谓新亮点纯粹是外资大规模的涌入带来的,因为苏州是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心脏地带,处于传统经济发达的轴线上,与上海浦东近在咫尺,所以,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选中苏州作为它们的加工基地。苏州外资企业的兴旺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苏州本地生产力衰落的事实。只看到外向型经济飞速发展,财政收入显著增加而掩盖了苏州改革的问题,在这方面,苏南乡镇企业以发展代替改革是有教训的。不仅如此,外资企业一般是只生产成品,其研发基地、核心技术及市场销路都由外资掌握,因此外资企业无法很好地与本地企业配套、扩散,也不能指望依靠外资孵化出高科技的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并未实现。虽然世界上许多大的跨国公司落户苏南,但由于苏南地区自身产业结构层次和产品档次不高,自身创新能力不强,很难在世界范围的结构调整中,抢占有利地位。所以,外资为主的园区经济是一种“经济飞地”,对苏州等苏南城市来说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三)GDP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保问题
太湖蓝藻事件,无锡饮用水危机,都令人想到了"杀鸡取卵"这个词。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经说过:“中国用20年改革取得了西方100年的经济成果,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国20年中集中体现。”环保问题目前在全国普遍存在,作为在经济发展中走在全国前沿的苏南,也不可避免地更早、更严重地出现了这些环保问题。
除此之外,如苏南地区外资企业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本地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强政府”的影子仍然存在。
三、新苏南模式的创新方向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帮助企业实现品牌战略
苏南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固然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并不能因此就不排斥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而是应当注重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把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要充分利用各类开发区尤其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载体功能,在更高层次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更广领域内加速二次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跨越,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新材料和软件等优势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以加工装配为主向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提升,促使外资“浮萍经济”落地生根,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聚集经济。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和环保问题
篇2
关键词:宿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开放式创新的宿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4日
一、宿迁市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般认为,中小企业无法负担大规模的R&D投资,而创新的日益复杂需要大量R&D投资作保障,因此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开放式创新模式使中小企业得以跳出仅依靠自身资源完成整个创新过程的思维模式,在本地区、本省、本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加以消化吸收,以提升企业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效率。Chesbrough和Crowther调查了12家低技术行业的中小企业,发现这些企业几乎都在某种程度上开展了开放式创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显示,近一半的OECD国家中,开展合作创新的中小企业达到10%~20%。Vrande对荷兰中小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趋势在过去几年不断增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已成为国内外中小企业进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
宿迁市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主要依靠资源优势或廉价劳动力,产品技术含量低,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即使拥有专利也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缺乏核心技术,在技术上往往“受制于人”,这些已成为制约宿迁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宿迁自主创新主要存在着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缺乏高水平人才,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不强;融资困难,企业持续创新投入不足;激励不足,企业持续创新动力不强;行为短视,企业创新战略眼光不够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开放式创新模式为中小企业突破创新瓶颈提供了契机,它使中小企业得以跳出仅依靠自身资源完成整个创新过程的思维模式,在本地区、本省、本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加以消化吸收,以提升技术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效率。因此,开放式创新对宿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必要的。
二、开放式创新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
“开放式创新”的概念最早由Chesbrough明确提出:企业在从创意到研究开发,直到创意商品化的整个创新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开放式创新模式意味着,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其商业化路径可以从公司内部进行,也可以从公司外部进行。开放式创新的本质是对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强调企业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自主创新概念的提出,是针对以前过多模仿引进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而言的。两者不是相对立的概念,只是对创新观察的角度不同。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中小企业有效组合各种技术资源从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发新产品的综合能力。在开放式创新体系下,要使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得以顺利实现,企业必须在目标确定、资源整合、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等关键环节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即自主创新能力,具体包括创新选择能力、创新运行能力、资源集成能力以及创新实现能力。
开放式创新强调外部创意、技术合作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重要性。从顾客、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获得创意来源,从大学和科研机构获取技术资源,借助开放的市场力量加快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率,最终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企业创新主体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不同影响。企业创新主体主要有6种:顾客、供应商、竞争者、高校和科研机构、价值链下游企业和政府。企业通过与各种创新主体合作,可以从外部获得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竞争信息、技术资源、生产制造和营销能力以及产业优惠政策等创新资源,有效弥补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各种创新资源的获取以及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在获取、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各种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创新资源的获取进一步提升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含多个能力维度,各个维度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中小企业不断地获取各种外部资源。具体而言,中小企业在不断获取市场需求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等方面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制定自身的创新战略,明确自主创新的方向,选择适合的创新项目,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选择能力的提升。而共性技术、先进技术以及科技人才等技术资源的获取,有利于企业创新运行能力的提升。借助于下游企业的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互补资源,企业能加快新技术、新产品转化的速度,提高创新实现的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实现能力。在综合利用各种外部创新资源的过程中,企业实现了对来自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以及其他企业资源的集成,从而提升了企业资源集成能力。因此,企业不断地获取外部关键的创新资源,同时也锻炼和提升了创新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能力,从而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基于开放式创新的宿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宿迁市中小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中,如何以弱胜强是其成长中面临的难题,而选择合适的创新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而,宿迁中小企业需要不断积累有用的互补性资产,提升自身消化吸收能力,有意识地结成外部网络关系,在与外部各创新伙伴的合作博弈中,动态地实施创新战略互动。
(一)构建中小企业内部创新平台。中小企业作为宿迁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要想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建立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平台,形成企业自身良性循环的内部系统。
1、建立科学用人机制。一是要建立科学完整的职业晋升通道;二是建立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三是建立灵活的团队架构;四是建立知识共享与培训机制;五是建立人才定期考评机制。
2、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关注员工的工作条件、薪酬水平等保健因素;另一方面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潜力。具体包括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分配机制、资源调配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
3、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在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区分风险等级、风险责任,通过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共同努力。一是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二是建立团队风险机制;三是建立个人风险机制。
(二)构建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价值网络。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价值网络则以创新资源(人才、资金、物质、技术和信息)的获取为主抓手,以知识的创造,应用、扩散为主线来协调研发、生产、市场和网络合作,发挥知识的强福射作用,引领开放式创新的快速发展。其主要包括两个子系统:一是价值网络主体系统;二是外部辅助网络系统。
价值网络主体系统主要包括中小企业(SMEs)和价值网络成员,在知识产权创造过程中,他们是知识的主体来源和扩散知识的主要机构,是整个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价值网络的核心。
外部辅助网络系统主要是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外部服务:一是为中小企业的创造、孵化、流转、扩散、合作和应用提供动力和帮助;二是为整个核心网络系统提供各种支持要素和法律、文化、政策以及金融保障。
(三)构建集群网络协同机制,推动中小企业创新集群发展。集群能够推动创新,因为集群创新具有互惠共生性、协同竞争性、资源共享性、地方结网性。集群创新实际上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以设施配套、机构完善为支撑条件,以文化融合为联结纽带的本地化的区域创新网络,各企业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依存关系,容易实现开放式创新。通过集群式创新,构建集群网络协同机制,能够加快产业创新速度。
集群网络协同机制运作的关键在于协同中小企业集群产业链上各个利益相关者,促进信息流和知识流在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内流动和扩散,助力创新共生、信任合作、价值联盟的建立,继而营造出良好的协同氛围,推动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主体协同和创新要素协同为两翼的协同机制,通过“一体两翼”驱动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Chesbrough,H,Vanhaverbeke,W,West,J.Open Innovation:Researching A Ncw Paradig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机理与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3
如今的学习中,概念一词在数学课中的比例很大,尤其初中的数学又往往是从新概念入手. 所以能否正确理解新概念,是学生能否学习好数学的关键. 概念教学有它特殊的地方,它不仅要求学生要记住其中的内容,还要明确与这个知识相关的内在的联系,并且要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概念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从初中生的心理角度以及发展情况来看:他们对这种枯燥、乏味的东西,学习起来是非常没有兴趣的,对抽象的概念以及它的含义的了解是很困难的. 但是采取变式法教学却能很轻松地处理其中的难题和障碍,使学生顺利度过这个难关. 它通过变式前和后的知识对比,并且将自己的思维创新和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起大家对学习的兴趣,使乏味难懂的知识变为兴趣. 比如说:在学习“正数”和“负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提出:某地的气候,白天的最高温度为15℃,而夜晚的温度最低能够达到-15℃,问:昼夜的温度会是一样的吗?大家学习了这一课就能很轻松地解决问题了!教师这样问就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一种“乐学”的环境和氛围就会随之产生,由此,新概念的掌握经过变式法从内化提高到一种能力. 又例如:在学生理解了两种梯形的含义后,教师提出:当有一组对边是平行时,而另一组对边是等长的,那么这是否就是等边梯形?这是通过反例变式法反面地刺激学生,让学生能更加明确地理解以及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等的概念.
二、变式法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1. 利用兴趣
利用兴趣来培养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兴趣变式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钻研、积极思考的兴致,这样既可以用来克服惰性,也可以用来培养思维的主动积极性. 具体来说,在教学中要提倡“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这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以及自我表现的条件和机会;还有应该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敢提出质疑,并且能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以及观点;再就是鼓励学生多思考,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到一个崭新的、并且有创造性的问题. 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利用反例变式法
利用反例变式法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和批判性.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反例变式法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陷阱,去训练学生,刺激学生,让学生产生“吃一堑,长一智”的感觉.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来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所谓真正的数学学习,并且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所以说,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的时间来考虑问题呢?实验表明,假如思考的时间很短,那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答案也会非常简短,如果要是把思考的时间延长,那么学生的回答就会更加的全面. 这样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也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 目前来看,在学习中,教师一般都是提出问题后,几乎不给学生任何的思考的时间,就要求学生立即作答,而且一旦学生不能立刻说出答案,教师便会不断重复这个问题,催促学生作答或者干脆提出另一个问题来转移问题,看似挺好其实这是在干扰学生. 使学生无法专心思考.
3. 培养逆向思维
教师运用逆向变式法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能力的习惯,这种训练必须保持经常性以及多样性,并且逐步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们在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要通过归纳以及总结得出某一些问题的“通法”,这种方式固然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效的,但是我们认为过分强调“通法”而去让学生对号入座,这样或许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导致学生思维变得呆板,而且一旦“通法”在某个问题中失去效果时,学生就会束手无策.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时,不要忘了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索,并敢于创新,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子. 还可以采用举一反三开放式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适当地采用举一反三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思考,让结论开放化也把重复性的学习变为自主创新的学习. 创新的思维方式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及提升他们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设计开放性的题目,对培养学生以后学习的兴趣,研究和探索的能力都有着极大的益处.
三、变式法让转换成为可能
在初中阶段,随着学生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学习数学的困难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而且学困生的人数也逐渐增多. 所以目前教学面临的问题是尽可能地减少学困生的人数,并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困生转化后的工作情况. 利用以往的教学体制是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通过实践来看,应掌握和学习各种各样的变式方法,授课的类型加以改变,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适应,并让他们身边的实例将兴趣进行一系列的变式,促使他们有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并且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教师也要关心和爱护他们,要对症下药和优化疏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困生发生转化.
总之,变式法教学有着它独到的功效,因为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通过实践证明,变式法教学能使教学摆脱“题海”,将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思维,形成“趣学”、“乐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减少差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教学的效益,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遂青.变式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08).
篇4
1“生成式教学”的概念
探讨“生成式教学”这一新兴概念,最先需要了解的是它的定义与范畴。从反面来考察,“生成”所针对的是“预设”。传统的预设式教学,其特征呈线性、封闭、确定性,强调教师对课堂秩序、节奏与语境的掌控,该教学模式固然顺利流畅,但却丧失了教学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以及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在根本的理念上并未深入触及问题的核心所在。于是,教育学研究者提出了“生成式教学”。在《教育大辞典》(第五卷)中,有关教学的“生成”定义如下:“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提倡者多尔曾明确表示,后现代课程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它并不意味着某种绝对真理,相反却赋予了每个人探究与理解的权利。基于此定义,可得出一个基本的概念,即教学中的“生成”或“生成式教学”是一个主动的、变化的、各种因素建构的,强调互动、开放性的动态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内化”课程相关信息,而课程会在已有经验和新信息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中逐步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以学生为中心”而放任自流的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仍是非常重要的。如此理解“生成式教学”应是较为妥帖的:“‘生成’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动态性、不确定性展开状态的刻划。即强调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呈现出有机关联性的行为,并不断产生新的、具有情境性和针对性的教学需要,从而使教学活动呈现出指向教学目标的动态推进过程。”由是,生成式教学可在“生成”的概念基础上,建构起其机制,体现出独特内涵,并蕴涵着交往互动性、动态性、开放性、过程性、非线性与创造性等诸多特征,形成对传统预设式教学、或是稍后的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批判、借鉴与超越。
2建筑设计课程与生成式教学的特殊联系
建筑学专业的范畴涉及甚广,兼有工程技术和艺术等相关学科的特点,强调技术与人文、艺术等的结合,强调应用创新和艺术创新的结合,突出应用创新。因而,相较于其他专业,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方式。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设计课程,它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基础概念讲解-教师布置设计任务书-学生自行设计-教师讲解与批改-学生修改。后两个阶段不断反复,直至成图。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学成果本身就是多元而开放式的,其教学目标也应真正着眼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切实提高与创造性的发挥。设计没有固定答案,教师的偏好也不该作为准绳或铁则。长期的预设式教学带来的固有思想与其说束缚了教师,不如说更多地束缚了学生,因为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迎合教师的设计准则或倾向,尽管教师可能一再强调独立思考和自由创造。那么,这一设计课程,本身蕴涵着哪些与生成式教学的特殊联系呢?设计本身即是“生成”的。任何设计均是设计者固有的知识系统与认知结构在一定的限定条件下,在具体任务的指引下结合给定的新信息、新概念建构出新的设计成果的一个过程。建筑设计中,设计者基于自身的认知去理解任务书与基地环境、了解类似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而提出设计方案。此过程中,设计者必须积极地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环境、任务或理念的新信息相互作用,才能主动建构新的设计方案。如勒•柯布西耶设计郎香教堂时,在动笔之前,便充分考察基地环境,深入了解宗教文脉,结合自己对教堂设计的认知,提出了设计的核心理念———“形式领域的听觉器件”(象征着人与上帝沟通的渠道和关键),同时从内在的知识系统中提取巨量元素———薄壳屋盖形式源自蟹壳与飞机、采光井形式源自古罗马石窟、墙面处理方法源自北非民居等。他谈及自己的创作方法便是先将任务存于脑中并不动笔,但尽可能输入与任务有关的大量信息,让“内在的自然的创作过程完成”。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生成”的方式。如果以生成式教学的六个特征(交往互动性、动态性、开放性、过程性、非线性、创造性)来审视建筑设计课程,我们便能发现课程与生成式教学的固有联系:“学生设计-教师修改”这一反复的过程,较一般课程拥有更多的交往互动性;建筑设计本身即具有动态与发展的特性,因而不可用静态观念待之;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蕴涵着开放性的可能,而其成果本就将是开放而多元并存的;建筑设计课程真正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教学也应当重在过程本身的设计,即强调“过程性”;建筑设计本身所蕴含的复杂多维、灵活多变也决定了课程教学不应当用线性、单向的思路去完成,而要体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非线性与复杂性;“创造性”是所有设计必备的特征,而设计的教学就更是如此,以学生为设计者、教师为指导者,一方面将真正的教学过程创造出来,另一方面也将设计成果创造出来。因而,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提倡生成式教学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3“生成式教学”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运作方式
“‘生成性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为:问题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过程。”这虽是谈论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教学中的“生成式教学”,但就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专业相似度而言,是可以借鉴的。如何真正地将生成式教学理念导入建筑设计课程中,笔者认为可从五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3.1考虑任务书的“生成”
建筑设计的起点即是任务书。在大学建筑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如下方式:在讲解基础概念之后,布置任务书,学生基于对基础概念与任务书的理解开始进入设计阶段。一般而言,任务书是由教师讨论设计出来的,并无“生成”的必要。但笔者在湖南大学本科时期所经历的一个学期的带有试验性质的设计课却并非如此。当时教师出了“吃•喝•玩•乐”这样一道题,任由学生分为四组,各选一字,在给定的基地上自拟任务书自行设计,功能不限但须合情合理。这一新颖的题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很多有趣而精彩的设计就此诞生。笔者认为可使用类似竞赛的宽泛而概念化的题目,例如本院杨健老师在设计周中所提供的题目“平凡的建筑”,让学生们在一个抽象概念的指引下,结合自己的理念和灵感自行“生成”自己的任务书。当然这种题目要和传统的类型化的题目相互结合、穿插交互,以免偏颇而使得学生过于讲究自由创作而难以适应传统设计方式。
3.2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教师要明确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能力与教学实施的能力是统一的,只有将课堂教学设计看成是一种实时的动态设计过程,才能避免静态教学设计与动态教学实施的矛盾。”换言之,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生成”,不过分拘泥于原本的教学设计,随机应变,在互动中不断启发学生“生成”新概念、新思想。如先不揭示正确概念与答案,而是针对学生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加以诱导和启发,以使他们自己“生成”正确的概念;可从身边的建筑物实例出发,让学生自行总结出不同建筑的风格特征与设计要点。这些做法虽然简单,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设计思路的打开有很大好处。
3.3强调设计过程中的“生成”
局限于固有的观念,学生总是单向而线性地思考任务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期望得到“最优解”,但实际上建筑设计是不存在“最优解”的。每个设计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素养与认知结构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解”,也因此,设计者必须尝试大量的方向、绘制大量的草图、阅读大量的资料去整合自己的诸多思路,以此“生成”属于自己的方案。一方面应向学生强调多方案、多方向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摒除他们脑海中固有的指向单一结果的思想;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自己的“预设”可能带来的困扰,不要让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倾向束缚了学生的思路。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多个教师联合评图改图的方式,来规避一些个人倾向所带来的问题。
3.4强调设计中的交流与互动,“生成”设计氛围
要强调交流与互动。首先,不仅师生间,生生间更要强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发现,师生交流的密度强度远超过生生交流。换言之,学生们本身相互交流探讨的氛围并不是很容易建立,这当然也是固有观念带来的影响。在带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定期讨论,很多问题在自行讨论中解决,很多灵感也就在其中诞生,同时也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效果相当不错。其次,与外界的互动。如促成学生接触校外的实际项目,结合真实项目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或是促成学生学会与甲方、政府人员、使用者等之间的沟通,当然这一部分在实习中也将涉及,在设计课程中作为一些辅助要素加入即可。
3.5采用全新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式,结合“生成式教学”
如近来引起了极大关注的“生成设计”与“仿生设计”。生成设计是使用特定的计算机生成系统来实现诸多设计元素的自组织方式排列组合,以此来激发设计者借助传统方法不能得到的灵感与思想。仿生设计是一种新的建筑教学方法论,提供了关于自然功能的根本信息,以便将自然界的结构法则应用在建筑中。仿生方法在建筑中的应用是一种基于自然现象观察规律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生成设计”与“生成式教学”并无概念上的联系。“生成设计”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对设计加以“生成”的设计方式,“生成式教学”是一种注重“生成”的教学方式。但由于“生成设计”与“仿生设计”等全新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式,其本身就极具开放、多元与创造性等特性,因此与“生成式教学”的相似性极高,完全可以成为“生成式教学”的教学手段,对“生成式教学”做有力的补充。
4结语
篇5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一、教学模式要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引进开放题,学生参与解决,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结果开放。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后很快地说:“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就适时地给予提示:“就一种拼法吗?”学生在我的点拨下,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得出了还可以拼成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②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这样可以进一步活跃思维、开阔思路,使思路灵活。③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其实方法开放,思路也自然开放了。
2.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教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中,由于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可以直接从学具中感受接触到,而教学1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虽然我指出了1平方米的面积,但学生只能通过观察感受其大小,无法通过接触这种更直观的方法去感受。于是我把1平方米的面积画在地上让学生排成一个方阵站上去,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到1平方米的正方形大约能站16个同学。这使学生直观地体验了1平方米的大小。
二、课堂教学要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
1.鼓励学生主动创新。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并有意渗透转化思想,然后让大家想一想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2.培养学生协作创新。
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学生思维要创新
1.通过观察、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因此,教师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合理想象。如我用投影片讲“射线”“角”的概念时,首先在投影片上出现一个点,然后慢慢移动出现一条线,使学生联想到射线是无限长的。再从该点引出另一条射线组成角,使学生想象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可使学生思路逐渐开阔、流畅,为创新的迸发创造条件。
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的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不受拘束充分展开自己联想和想象的一种思维形式。徐立之教授强调了数学创造能力中发散思维的作用:“数学上的新思路,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他总结概括了创造能力的公式: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并指出:“数学创造往往开始于发散思维。”数学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通过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进行。教师通过一题多解,可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向多方面扩散,善于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四、让学生爱上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就会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可能性”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我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有的说:“两个同学掷色子做游戏,掷出单数甲赢,掷出双数乙赢,公平吗?”有的说:“桌子上扣着七张牌(1―7),如果摸到单数小亮赢,摸到双数小红赢,这个游戏公平吗?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吗?”我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体验着学习和创新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
[2]小学数学教育.
篇6
案例一:在一次爬山过程中,看到一队学生个个拿着照相机,围着安乐塔一边叽叽噪喳喳议论,一边忙着拍照。细问之下,原来是写《一次游览活动》的作文,老师请他们把游览过程中按顺序把觉得最美的地方拍下来,然后再带到课堂上进行写作。
案例二:一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的作文教学公开课,老师设计了一个“比巧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习作,学生参与兴致高,习作效果也很好。很多学生都觉得感觉不到是在上作文课,非常快乐。
案例三:老师在教学应用文留言条时,先让学生表演:教师节几位学生去看老师,可老师不在,怎么办?让大家帮他们想办法。接着大家帮他们写了留言条。最后,老师因为看到了留言条,她们第二次去终于看到了老师。
二、由此引出的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作文教学造就了许多大文豪、大作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1)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作文教学之外,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作文教学的任务,缺乏指导。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无意识,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方法,认识片面、浅肤。(2)由于实践与写作的时间间隔长,容易遗忘。(3)教学过于死板,难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4)从立意到选材等框框太多,使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实践—认识—表达”的通路受阻,结果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真情实感,陈式化。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扭曲,表现为厌恶,甚至恐惧。
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当前活动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引人到作文教学中,提出活动化作文教学的思想,正是顺应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天性。像前面案例所举,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对策
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采用活动化作文教学法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活动化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思想,主要通过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自由表达的宽松环境,从而使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实践中应努力体现以下特征:
(1)自主性。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自主地参与,充分地体验,自由地表达。并在教学活动中自悟—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
(2)开放性。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才能体现自主。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召唤。活动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渠道的开放,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都可以为写好作文服务;写作方式的开放,除个人作文外,还可以采用合作作文等方式;作文评价的开放,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让同学、家长评价,甚至让习作走出校园,让社会来评价。此外还有题材的开放,体裁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等。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学生最喜欢的故事、表演、游戏等活动引人作文教学,变枯燥乏味的技法传授为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愉快中领悟。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把“贴鼻子”等简单游戏搬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玩中体验,边玩边写,思维活跃,作文也很生动。
(4)创新性。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创新性。创新,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把学生吸引到习作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从学生身上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题材、结构、思想、表达上充分发挥自主,使作文具有一种新概念的特征。
篇7
一、我国高等教育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实践技能匮乏,学生动手能力提升不明显在高等院校中,电子电路课程的教师严重缺少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在实践技能方面十分匮乏,缺乏新技术驾驭能力,最终导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经验不足,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望。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实验课程只要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操作就可以,但这种实验模式更加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验证,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个形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随着近年来扩招规模的加大,本科学生的人数不断攀升,学校的实验场地、设备、教师队伍跟不上,这对高等院校电子电路实验教学质量提高非常不利。
(二)对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的定位存在偏差,整体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目前,我国已经将创新能力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作为衡量一个人才的标准,因此将实验课作为辅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工具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跟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现学习电子电路的学生仍旧是跟着教学大纲与教师的教学计划参加电子电路的实验课程。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实验课程往往都是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过于依赖于课堂理论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被条条框框给约束住,导致学生常常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在电子电路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需要做足课前的准备,在实验教学时,学生可以按照实验中的要求进行相关方面的操作,学生获得最终的实验结果,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走个程序,没有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更没有进行思维上的创新,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由于学生在动手以及学习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基础知识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就会有些吃力,而基础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就会感觉较轻松,这样很难真正实现开展实验教学时的最终目的。
(三)实验教学模式过时,课程设置内容多且复杂1.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的内容和体系较为滞后由于我国目前的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使得整个电子电路实验课程的教学过于依赖理论课的教学,实验课程进度往往都安排到理论课之后进行,从而对实验课程的内容产生了禁锢的作用,使得学生在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上很难得到提升。2.实验教学设备的缺失由于我国在实验室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加之实验手段以及实验室设备都比较落后,无法为学生提供创新、设计型实验的条件,使得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3.实验手段不足在我国高等院校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之中,学生往往是根据教师所给出的电路图进行电路连接,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没有丝毫的裨益。同时在实验教学课程之中也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无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实时地检测,不利于电子电路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建立师资队伍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实验教学中质量的有效保证就是要有良好的师资队伍,高等院校需要主动培养且发展综合能力强和经验丰富的理论性教师加入到实验教学中,同时,通过在岗学习或者进修培训的方法,不断拓展教师的知识范围,提高教师综合性能力以及业务水平。实验评分方面可以从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两个方面着手。共同对学生的实验评价打出客观的分数。在考核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抽题方式保证公平性。
(二)逐步采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管理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的创新,开放式的实验管理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所指的是实验场地的开放、实验仪器的开放和实验内容的开放。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全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考虑到部分高等院校实验场地和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可以从传统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地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将开放管理和计划安排有机地结合起来。电子电路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将其实验中的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分开,对必做和选做的内容进行区分,对于额外的实验内容学生可以自主进行选择,并由学生对实验的时间进行预约,教师只对学生自主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在这一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中,学生要事先和实验室的教师多沟通,对实验室中的课程安排进行核对查看,以避免实验场地在使用上出现冲突。
(三)优化实验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将现场演示和当面指导相结合;将理论验证和电路设计相结合;将实物安装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必修选修和创新发明相结合。同时,实验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在实验方法上,可将教学时间和教学方式同时开展,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有效的培养计划,创建实验新平台。在内容的优化创新上,必要的验证试验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实验,或者设计性的实验,从学生日常所感兴趣的内容出发,开发实验内容。
(四)重视新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很多新技术得到了开发和应用,在电子电路教学中,实验教学已经不再是仪器和理论简单的组合,它需要从各种新软件和新硬件的技术平台中建立起来。实验教学也不仅仅是对课程理论的验证,也是对其发展前景和应用场合的实践探索。所以,在电子电路的实验教学的创新实践中,更需要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在原有实验手段的基础上,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融入到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中,采取以设计性实验为主,由浅到深、由分离到综合的积木方式,循环渐进地对实验的内容进行设置。创新实验教学中,对理论性较强的系统与信号实验,可以将虚拟仪器技术、MATLAB、EWB等技术融入其中,使每一个实验都能成为学生掌握新概念和应用新技术的切入点,让电子电路学生在新技术的应用中获得更大的思维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在电子电路实验中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引入多媒体网络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原动力,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大力且有效的调动,才是达到教学目标的第一步。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出与教材相同但实验过程不同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实验中的趣味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到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可以将原本单一化的教学形式转变成多种表现形式,多媒体技术中可以通过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将原本教材中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加上教师将多媒体中的实验进行现场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三、结语
篇8
1.1制定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培养方案
进行市场预测研究,超前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复合型教学实习的比例,如文理交汇、学科专业相融;重视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1.2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并协调发展
除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外,还应将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为主体,思想教育和勤业、精业、敬业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其中。
2整合校内外工科实践教学资源
2.1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对于高校实验室,尤其是工科实验室来说,“实验学时多,而教学设备台套数少”的现象普遍存在着。通过开放实验室,一方面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资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率。利用开放式的实验室,通过编制实验室介绍、指导教师介绍等开放指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开放内容。通过建立远程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办法,使得远程教学的学员可根据自身的时间来安排实验,解决学员不能按统一的时间来进行课程实验或综合实验的问题。
2.2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上必将出现一些新的岗位,为了满足这些岗位的需要,进而需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对岗位特征较强的工科实践环节来说,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通常情况下,需要将毕业实习与岗位实习、岗位资格证书教育进行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工作的能力。通过与企业进行联合,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走产、学、研相互联合的道路,使网络实践教学与实训实验教学进行结合,进而提高实验效果,一方面能够保证实施远程高等教育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2.3利用仿真实验软件进行实验仿真
对于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工科学生来说,加强专业应变能力的训练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点,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可靠手段。受市场经济体制、学生就业去向多元化的影响和制约,企业丧失了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即使接收学生实习,通常情况下不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减少学生锻炼实习的机会,进而不能培养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实习中的难点,借助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解决。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来说,实际上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实际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在模拟的工业控制键盘上,学生可以仿真的生产过程进行操作。在学生学完化工原理等基础课之后,我们会组织安排一次仿真单元实习,对离心泵、换热器、液位控制系统、精馏塔等单元过程利用两周的时间进行仿真操作训练。由于仿真室是开放的,对于远程教育的学员来说,可以随时到中心进行训练,通过反复强化练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其应变能力。
2.4制作多种形式的实验媒体
实验媒体是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媒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成败。实践教学由于其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实验媒体的制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普通高校中的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工程设计型人才,他们以某个工程领域的设计院工作为已任,要根据现有学科体系和理论系统设计出符合当前社会需要量的工程项目,开发出新的设计规范和模式,从这一出发点可以看出,培养工科型人才要从培养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出发。
3.1对实践课程教学创新
实践课程可以多重目标,我们突出其中的能力目标;课程要用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或者简单地说:①能力目标;②任务训练;③学生主体。根据三个中心来将我们的实践教学进行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可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将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为:①验证性实践模式;②应用型实践模式;③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模式;④技能培训模式;⑤实践基地模式等,针对不同性质的实践教学采用不同模式化的教学。
3.2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求知探索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高水平的化工操作工技能大赛、检修钳工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积极鼓励广大远程教育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3.3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针对生产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学生可结合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根据工作的企业单位的项目。制定远程教育研究训练计划,采取申请立项-全程质量跟踪-结题工作流程,项目结题后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实践课程学分。
4现代远程工科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篇9
1研究理论及综述
互联网是由众多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至目前已经历了4个阶段:起步发展、精英互联、大众互联、智能互联阶段。互联网基于网络中立原则而保持了开放性、虚拟性、平等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征[3],使得参与其中的用户能平等自由地连接互通,共享全球信息资源。企业通过互联网与外界即时联接,技术创新的空间范围被无限拓宽,协作创新成本降低,开放创新等理论在更大程度上被应用。
1.1开放创新理论
开放创新理论认为技术资源的流动能够突破企业边界,企业应该有意识地流入和流出知识,通过与外部组织的开放合作获取、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同时充分整合内外部的资源,以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最终实现技术的发展[4-5]。高度开放的互联网,降低了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企业边界,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促使更多隐性知识显性化,降低了知识共享的难度,网络的平等、自组织特性使互联网上的资源丰富且免费,从而使企业具备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网络资源的实施条件,在研发过程中同供应商、经销商、同行、用户、科研机构等进行广泛合作成为可能,企业的技术创新借助互联网可以扩展到全球[6]。
1.2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
社会网络是由包括个人及组织在内的社会行动者及其关系组成的相对稳定的集合系统[7]。拥有各种差异化资源的行动者的数量和密度、行动者的关系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会影响网络中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在规模化的网络中,部分占据着结构洞位置的行动者连接能力(即影响力)要显著高于其他,并对该网络中资源的配置有着巨大影响。社会网络中行动者通过强链接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链接关系充当的信息桥,使行动者更能跨越边界获得异质性信息和资源,因而弱链接关系比强链接关系更能推动人们获得成功[8]。研究发现行动者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社会资本越丰富,其通过弱关系摄取资源的能力越强[9]。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及去中心化特性,使参与网络的行动者数量众多,他们的关系多为弱链接关系,这将成为企业建立规模网络,及与用户、消费者、竞争者甚至技术创客等建立弱联结关系的重要基础。企业可以借助这些丰富的弱链接关系充当的信息桥,获得企业边界外的异质性技术信息和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1.3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
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简称为SST)认为技术是由创造和使用它的社会条件(或因素)所决定的社会产物,技术形成的过程取决于形成新技术的过程中技术、非技术因素的共同建构,进而“社会地形成”技术[10]。技术的主体不再局限于科学家和工程师,而是关系到更广的社会群体,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受社会群体影响的多向发展模式。SST理论认为任何一项技术发展路径都不是唯一的,在新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涉及技术发展的一系列的可能性路径的不同选择[11]。这种技术的社会选择本质上是用户的各种需求满足的体现,而用户需求的满足来自于用户群体对技术的共同认识,这种认识是在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之间通过协商的机制达到的[12]。依托互联网的开放和交互特性,企业可以建立基于技术的创新平台,聚集研发人员、供应商、经销商、用户、科研机构、技术创客等利益不同资源异质的行动者,发起对技术新需求和新解决方案的互动,通过协商选择机制取得包括技术商品的有效性在内的共识,达成技术的社会形成。
1.4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易观预测报告在2007年提出了“互联网化”概念,认为互联网化是企业将内部的行为、信息资源同网络资源相连从事的内外部商务活动[1]。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促进作用首先是信息化,其次是营销互联网化,最终将是企业的全面互联网化[13]。商业的互联网化主要是企业重新构建和消费者的关系,并利用互联网工具改造企业内部流程[14],而工业的互联网化是在低成本小型化传感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利用制造信息、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交汇来促使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互联化,将人和机器,机器与机器联合起来,从而为制造者和客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数据和信息解决方案[2]。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互联网化是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平台,将内部的技术信息和资源与网络资源相连,通过达成网络平台用户群体间对创新技术及产品有效性的共识而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一系列活动。
2研究模型与假设
技术创新互联网化能让企业面对一个无比丰富的创意资源库。企业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会面临因辩认搜索信息而产生较大的成本以及虚拟技术交易风险等。综合考虑,笔者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因素主要有网络资源丰富易得性、与网络用户交互程度、网络资源管理能力、网络资源搜索成本、网络交易风险及企业家精神等。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1网络资源丰富易得性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计算机强大的储存、压缩、互联功能,网络开放、平等、自组织特性,使互联网能以低单位成本汇集、整合和分析人类近年来所积累的巨大的信息量,网络数据呈爆发式、指数级的增长,根据新的摩尔定律,全球数据量将每两年翻一番。网络大数据的海量、多元、异构,非结构化、连续性、实时性等特征,使其就像一个记载人类行为和物理世界特征的数字写真,无限接近真实世界,被全球用户挖掘、分析和优化[2]。信息垄断被实时互动与异步传输并举的功能所打破,大规模使信息边际成本趋于零,人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得到同版本的免费信息[15],如果想获得技术创新的相关资源,世界就是企业的研发部[16]。企业只需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问题的研发上,新点子、新理念、资金源以及大量的开创性人才都可以直接从外部获得[4]。通过谷歌、百度等专业搜索引擎及其他检索工具,拷贝、粘贴、上传、下载、收藏、打印等方式,企业在网上查找、传递、存储信息资讯变得十分便捷。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以低成本、广范围的找寻创新资源,以开放式创新模式减少创新的时间并提高创新效率[17]。因此网络资源的丰富易得性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2和网络用户的互动程度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互联网同时在线、即时交互的技术发展使企业与用户间的网络交往更加便捷和高效。企业通过互联网构建强大的异质性创新网络,为其技术创新的实施提供了社会场所。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行动者,企业处于该技术网络结构洞位置,是创新网络的设计、发起、形成与发展的推动主体,通过与用户频繁的交流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获知其潜在需求及新创意新设想,并有意识地将用户转化成为开发、测试产品的人,使其成为企业技术迭代开发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可以把新创意或新概念尽快做成简单初级的原型产品,寻求用户体验和反馈,在与用户的高频度互动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认知,对产品进行快速、多次的迭代优化。每一次迭代优化过程都是技术及产品的趋于完善的过程,是用户们反复交互达成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过程,既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创新的整体试错成本,又更准确地捕捉用户需求以应对高度不确定的市场。企业与网络用户交互程度越深,从网络用户中得到的创意及反馈资源越多,越有利于企业技术的创新达成,因此,与网络用户高交互度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3企业网络资源管理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资源在网络中流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对资源的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如果忽略了对网络中心位置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关系的考察,则意味着企业从网络搜寻中获得的资源难以在其内部进行转换。用户从网络中获取资源是一个去除不相关或者冗余信息,降低时间和空间复杂度,提高数据质量的过程。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性、信息上传时间的累积迭加性、传递信息资源的用户对象无边界性及信息分享者无信用背书等特征,是企业高效利用网络信息的极大挑战。企业需要具备机敏的外部感知能力来定位新市场,新技术以及确认新出现的竞争威胁[15],同时还需要对网络技术信息具有较强的搜索与评价、甄别与采集以及转化利用的能力,从而能高效获得所需资源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快速的协同创新。因此,企业具有较强的网络资源管理能力能促进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4网络交易的风险性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互联网通过对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使虚拟网络具有许多传统现实中具有的功能。网络中交往活动多是尚未谋面的陌生人,网络互动不具备实际交往的实体性和可感性,也不具有可察觉的时空位置与形态[18]。这种超时空性、无规范性下的交往使网络行动者能自由选择交流对象,借助虚拟身份在网上虚拟群落里呈现真实性的网络交往。在虚拟网络中产生的认知信任和关系信任使交往对象间的小额交易风险较小。然而,由于网络使用者呈现虚假信息的约束力降低,交易违约的惩罚小且易逃避,对利益较大的交易潜在的风险性较高。因而,互联网的虚拟性不可避免地让参与其中的交易个体产生疑虑和对不可控的恐惧,如网络交易诈骗、网络隐私曝光等。尽管网络上已经出现网店评级、网店交易第三方,甚至有行业正在讨论引进人品及信誉,但网络真假难辨的符号世界,原有的现实中的约定率现已变得模糊,使人与人间的互动在面前利益特别是巨大利益时容易产生信任危机[19]。这种信任危机会导致网络技术资源交易的一方受到技术泄密、资金损失及时间成本等风险,企业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源的意愿及成功率会降低,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5网络技术搜寻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企业获取网络技术资源及信息的行为受到其对网络技术信息的识别和潜在成本的影响。在互联网中,企业首先要通过网络搜索知道自己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拥有方,并对其掌握程度有一个主观评估,才能开始深入的目标搜寻和知识索取。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体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总是倾向于采取那些路径最短、能耗最低的方法。联系人能否及时将信息提供和传达也是影响搜寻决策的一个因素。互联网的广域性使网络信息资源呈极度分散状况,企业需要浏览许多网站才能查到相关信息,而良莠不齐的信息进一步延长了用户搜索信息的时间。尽管网络用户可以使用搜索引擎工具在数量庞大的网络资源中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但现有的搜索引擎存在的误检率和漏检率较高、查全率和查准率低、专指性差等缺陷,使企业对网络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出现了不一致。企业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员及时间成本从网络中搜索并利用相关技术资源,从而导致企业可能出现稀缺资源分散,甚至耽误创新进度。因此,出于对获取网络技术资源的搜索成本考虑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6企业家开放创新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熊彼特把“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具有的不甘现状、刻意求新的精神。彼得•德鲁克继承并发扬了熊彼特的观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是变革,包含着创新、冒险、信任等内涵[20]。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其主体作用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企业家精神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首先,高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凭借着高超的对外界的敏锐性,在网络时代更善于从互联网的运行规则中发现新创意实施创新行为;其次,高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往往更能承担网络中虚拟交易的风险承担更高的搜索成本,率先获得更多与网络用户接触、沟通和合作的机会,从而能找到更新、更多的时机去实现创新行为;最后,高信任感的企业家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真诚性往往容易诱发他人信任,从而改善创新效果。总之,企业家扮演着一个发现网络、培育网络、维护网络的角色,并积极引导企业提高拓展网络和利用网络的能力[21]。企业家精神积极推动企业在更广泛的互联网范围内寻求新的网络资源,提倡组织与网络用户的深层次互动;培育企业的快速搜寻和利用转化网络资源的能力并尽量节约成本转化风险,进而提高知识创新效率[22],力图把内外部资源组合成新的更具生产力的形态。高创新性、冒险性及信任感的企业家将强化各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影响,而相对低的创新性、冒险性及信任感的企业家则会弱化各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影响。因此,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3案例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
3.1案例选择
至2013年底海尔集团累计专利申请15737项其(海外专利3299项),获得授权专利10167项,是无线电力联盟(WPC)的核心成员,主导和参与317项国家标准的编制。2012年度海尔被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榜单第八名,具有较强的创新及转化能力。同年,海尔集团建立全流程并联交互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推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三化改革”。海尔通过改革裁员近万人后将员工分成2000多个自组织,以网络化组织的企业无边界、网络化资源的组织无领导和网络化用户资源的供应链无尺度的三无管理战略推进创新。某种意义上讲,海尔是中国真正践行开放创新理论并将之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企业,以海尔做为案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相关课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3.2海尔的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张瑞敏[23]认为:“在网络化市场下,用户掌握了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用户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只有网络化的企业才能跟上网络化的时代”。海尔采取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进行技术创新的互联网化,搭建了HOPE(HaierOpenPartnershipE-cosystem)系统、资源共享云、创意工场、海立方、众创意等平台,依靠云技术建设了近70个成熟智慧社区,形成600多个云交互的网络入口,以“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层”的设计理念,吸引用户深度参与产品前端个性化设计,避免效率延迟和信息的扭曲失真。任何的注册用户都可查看海尔的创新需求并随时提交解决方案。提交后的解决方案会自动在平台上与其他用户等相关利益方进行反复的交互,直至形成可被选择的技术或产品方案。在开放系统上,每天有超过100万活跃粉丝参与海尔产品的互动,平均每天产生有效创意200多项。
3.3创新成功案例呈现
(1)改良式创新案例:海尔“雷神”游戏本。海尔研发团队对游戏笔记本价格、销量、抱怨等信息进行搜集,在筛选、归类、比对近3万多条中差评信息后确认重点研发解决13项技术问题如屏幕上有亮点、分辨率低等。研发过程中,通过微博、微信、QQ群、论坛、官网等平台建立由游戏本玩家参与的网络交流空间,如2000人的雷神QQ群、百度雷神吧等,结合线下的“雷神日”(每月24日)实地活动,完成从线上到线下全方位的互动,了解雷粉的核心需求、技术创意和及相关新技术反馈。“雷神”游戏本的规格参数、性能配置、外观、品牌命名以及LOGO设计,都是网络互动中雷粉们的共同选择的结果。研发团队通过互联网联系上游代工企业并采用网上预订的销售方式,将雷神产品推向社会并取得成功。(2)突破式创新案例:海尔“天樽”空调。海尔空调交互团队通过与用户的网上互动,发现“空调病”的技术难题,通过海尔生态开放平台上向全球用户进行创意征集,以整合全球的设计机构、专家资源及创客高手全力解决。在海尔开放式研发互动平台,几百万网友的需求得到交互,共形成了67万多条的有效交互信息,其中“空穴来风”、微信控制遥控等创意理念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最终获选。天樽空调的设计经过创意库的5次筛选,在海尔空调专家、网络高手和需求用户之间的多次交互后形成最终的产品。天樽空调拥有65项专利技术,其中送风核心专利25个。2014年,海尔天樽空调凭借其颠覆性外观设计、“让家电会思考”的智能理念和凉而不冷的健康功能,在众多国际品牌如3M、GE等参与角逐的艾普兰奖项的评选中胜出摘得桂冠,并获得由业内评选、网友投票的创意设计奖“百姓奖”。
3.4案例分析
“雷神”游戏本和“天樽”空调的成功是海尔实行技术创新互联网化战略的结果。海尔通过减少在册员工并提倡微组织在线,建立与全球互联的创新网络,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获取有益的技术信息,整理、归纳、挖掘目标用户需求,与目标用户进行高度互动,获取其核心诉求信息、创意设想及改进建议,从而将网络资源转化为自身创新资源,快速提升产品及技术的性能,最终形成用户群体对技术商品有效性的共识,此外引导用户参与技术创新加强用户对企业产品的粘性与忠诚度。在海尔集团的网络化战略及其技术创新的实现中,集团主席张瑞敏倡导企业向互联网转化,突破组织中的各种障碍,打破企业管理层级常规实现扁平化的网络结构,其企业家精神是实现技术创新互联网化必不可少的强推动力。
4结论与讨论
篇10
一、聚焦现实作文教学镜头
镜头一:参观古迹朦胧宝塔时,看到一队学生个个拿着照相机,围着朦胧塔一边叽叽噪喳喳议论,一边忙着拍照。细问之下,原来是写《一次游览活动》的作文,老师请他们把游览过程中按顺序把觉得最美的地方拍下来,然后再带到课堂上进行写作。
镜头二:一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的作文教学公开课,杨老师设计了一个“比巧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习作,学生参与兴致高,习作效果也很好。很多学生都感觉不到是在上作文课,非常快乐。
镜头三:李老师在教学应用文留言条时,先让学生表演:教师节几位学生去看老师,可老师不在,怎么办?让大家帮他们想办法。接着大家帮他们写了留言条。最后,老师因为看到了留言条,她们第二次去终于看到了老师。
二、反思传统作文教学
传统的作文教学造就了许多大文豪、大作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1)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作文教学之外,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作文教学的任务,缺乏指导。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无意识,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方法,认识片面、浅肤。(2)由于实践与写作的时间间隔长,容易遗忘。(3)教学过于死板,难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4)从立意到选材等框框太多,使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实践――认识――表达”的通路受阻,结果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真情实感,陈式化。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扭曲,表现为厌恶,甚至恐惧。
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当前活动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引入到作文教学中,提出活动化作文教学的思想,正是顺应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天性。像前面案例所举,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对策
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采用活动化作文教学法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活动化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思想,主要通过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自由表达的宽松环境,从而使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实践中应努力体现以下特征:
1.自主性。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自主地参与,充分地体验,自由地表达。并在教学活动中自悟――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
2.开放性。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才能体现自主。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召唤。活动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渠道的开放,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都可以为写好作文服务;写作方式的开放,除个人作文外,还可以采用合作作文等方式;作文评价的开放,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让同学、家长评价,甚至让习作走出校园,让社会来评价。此外还有题材的开放,体裁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等。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学生最喜欢的故事、表演、游戏等活动引入作文教学,变枯燥乏味的技法传授为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愉快中领悟。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把“贴鼻子”等简单游戏搬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玩中体验,边玩边写,思维活跃,作文也很生动。
4.创新性。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创新性。创新,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把学生吸引到习作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从学生身上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题材、结构、思想、表达上充分发挥自主,使作文具有一种新概念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