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创新性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的创新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棉纤维;短纤维率;长度测量;包埋;横向切割;图像处理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ew technology of measuring Cotton Fiber Length, we took the enlarged cross-section images of the cotton fiber samples which fixed by embedding technology and the samples were cut through by 10μm-horizontal progressively. When cutting through was repeated, the CCD image acquisition system would shoot the cross-section and input the computer. Three-dimensional image space of a single cotton fiber was reconstituted by data processing through image software. And the real straightened length of each cotton fiber was obtained by calculating. The new technology of measuring Cotton Fiber Length can be proved to be an innovation which can calculate the length distribution of all cotton fiber samples in detail in China.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Textile Industry.
Keywords : Cotton Fiber ; Short Fiber Content; Length Measurement; Embedding ; Across Cutting; Image Processing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及检验体制改革实施以来,棉花生产、加工、检验、流通等环节存在的一个个技术难题相继被攻克,纺织行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在纺纱过程中,异纤和短绒含量是两个重要的指标,影响着纱线的质量和制造成本,一直受到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准确掌握棉短绒的含量和分布状况,并合理地控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棉纤维长短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高度关注却又缺乏理想的检测手段,传统的检测方法中,存在着测试结果误差大、不稳定、检测速度慢等缺点,已不能适应现代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因此,探讨创新性测量理论,开发创新性测量技术,攻克新的技术难题,很有必要也很重要。本文就从新的棉纤维长度测量理论与测量技术进行探讨。
1国内现有棉纤维长度测量方法及技术优劣分析
1.1棉纤维长度定义
由于棉纤维在自然状态下具有弯曲或者卷曲的特性,因此棉纤维长度的定义有几种,在自然状态下,棉纤维的投影长度为自然长度。纤维在充分伸直状态下的长度,称为伸直长度,也即一般所指的纤维长度。但由于每根纤维测量的难度,又引入纤维束的测量,并依据分布原理定义了纤维的主体长度代替整个纤维束的长度,类似的平均长度、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等指标就产生了。本文研究的测量长度是指单根棉纤维伸直长度的测量。
1.2长度指标的重要性
长度是棉花纤维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考核棉花品种优劣的主要内容,也是确定棉花价格的主要依据。在纺织工业中,影响成纱质量的指标主要有纤维长度、强度、细度等。纤维长度指标在纺织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讲,长度越长、短纤维率越低、长度整齐度越好,棉花的可纺性就越高,落棉率就越低,也越有利于纺纱,长度一致性好的棉花的经济价值就越高。正是由于棉花长度指标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人们就想探寻出棉花长度的真实值,从棉花交易有记录开始,人们就一直将长度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界定棉花的价值,在现行棉花标准中,长度依然是棉花重要的品质指标之一。
1.3长度指标的检测困境
检验棉纤维长度的方法有逐根测试法、分组测试法和不分组测试法。按照检测手段分为感官检验方法(手扯尺量法)和仪器检验法两大类。逐根测量法是最基本也是最繁琐的方法,一般依靠人工逐根测量,正是因为繁琐,因此仅作为教学研究用。国际标准(ISO)把逐根测试法(样本量500根)这一基础方法作为参照方法,但测试为手工操作,繁琐费时,且在纤维拉直时会带来一些误差。
把随机取样的一束棉纤维从长到短排列起来,可以得到长度分布“拜氏图”,“拜氏图”对于研究棉纤维长度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但由于纺织用纤维很细,1g棉纤维约有22万根,用常规的方法完成排列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拜氏图”一般只作为理论分析用。
多年来,人们积极寻求探索测量棉纤维长度指标的方法。但局限于技术的限制,棉纤维长度测试方法的研究多囿于“统计学”思路,现有的检测方法与测量技术,只是局限于对一束棉纤维长度的测量,单根棉纤维的长度只是理论的实验室数据,无法应用到贸易与商业环节。
1.4现有检测仪器的发展及其局限性
机械式棉纤维长度检验仪器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公认的测量比较准确的长度仪器,即Y111型罗拉长度分析仪法(GB/T 6098.1)和Y121梳片式长度仪法(GB/T 13779)。前者测量费工费时,而且测量出的长度数据是一组以2mm为级距分布的修正数据,最终计算得出的长度是主体长度;后者测量较快,但准确度不高,易受操作人员手法、熟练程度的影响。
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照影仪,代表仪器为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思彬莱公司生产的530照影仪,其原理是利用光电技术扫描纤维束获得照影仪曲线,对曲线分析获得长度数据。另外,我国自主研制了Y146光电长度仪法(/T6089.2)。该测试方法优点是操作简便,仪器价格低廉,缺点是测试指标少,重复性、再现性较差,测试得到的光电长度值再与Y111主体长度比较并力求靠近。由于近年来我国标准长度采用照影仪曲线的上半部平均长度,与Y111主体长度有差异,因此基本被淘汰。
2国外长度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
国外棉短绒测试常用到AFIS和HVI两种仪器,这两种仪器的短绒界定长度都是12.7mm(即0.5英寸),AFIS测试仪主要是测试半制品(前期需要对棉样初加工)棉结、短绒和杂质,用来控制半制品质量。而HVI则是测试棉纤维长度、细度、强力、短绒指数、反射率与黄色深度、长度整齐度等棉纤维的性能。AFIS测试是单纤维短绒值,是依据纤维长度照影仪曲线理论测得的长度, AFIS通过称重法和数纤维根数两种方法计算原料中短绒含量,它的值分别被定义为sfc(w)和sfc(n),两种办法测量的结果相差几倍。HVI则测试束纤维的短绒值,它的值被定义为sfi,HVI的sfi值同AFIS的重量级sfc(w)值相接近。由于它的相对准确度要低,特别是纤维握持长度的误差,实际测量结果均为参考值[1]。
美国USTER公司生产的棉纤维大容量测试系统HVI900、HVI1000系列,其长度测试原理的核心是照影仪曲线。印度近年开发的棉纤维长度测试仪器aQural,测试原理是将试样铺放在梳针排上,采用末端对齐方式,通过各段电压值的对比,确定各长度纤维的百分比含量[2]。
上述的纤维长度检验方法,各有优缺点,但都是考察纤维束,间接获得长度数据,并没有真正把握纤维试样的具体情况。
3棉纤维长度测量技术的突破
能否仪器化实现单根棉纤维的长度测量呢?因为缺乏检测手段,国家棉花标准GB 1103―2007中,缺乏有关短纤维率指标的检测依据。因此开发短纤维率快速检测仪器,满足纺织企业对短纤维指标的需要,已成当务之急。
3.1国外研发动向
目前世界上可用于单纤维测试的只有USTER公司生产的AFIS(Advanced Fiber Information System),AFIS测试的试样量大,速度快。但由于其刺辊分梳棉条时的高速旋转对棉纤维的损伤作用很大,棉纤维受力而断裂的概率增加,而且在试样准备过程中也会丢失大量短纤维,按照其测试原理,棉样中的棉结和杂质也会被测为短纤维,虽然这些都会被近似修正,但还是不能真实反映棉纤维长度状况。并且AFIS价格昂贵,每台约需人民币140万元,无法做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3.2国内应用现状
现在普遍推行的检验情况又如何呢?从2003年开始,我国全面推行棉花检验体制改革,对棉花加工企业进行升级改造,使用400型打包机,棉包采用227kg的大型包,由纤检部门在加工环节逐包进行HVI检验,分别提供检验数据,以实现对棉花资源的有效利用。当前,借助承检实验室使用的大容量快速测定仪HVI,公证检验可以提供的检验数据有:品级、上半部平均长度、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反射率Rd、黄色深度+b、马克隆值、含杂率等。在纺纱过程中,棉结和短纤维含量是两个重要指标,它影响着纱线的质量和生产成本,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但HVI尚不能提供这两个参数准确的检验数据。
3.3前沿新技术应用于棉花行业的新曙光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应用,尖端科学在医学和军事领域应用最广泛。我们借助目前医学解剖与图像应用的尖端科学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像采集、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解决棉纤维单根长度测量提供了可能性。北京中棉机械成套设备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站在科技前沿的科学构想,并开始研究开发棉纤维长度自动测试系统,现在已经到了研发的关键时期。
这一构想的基本原理是:将棉纤维试样用包埋技术进行介质固定,然后进行横向连续10μm渐进切割,每切割一次用CCD图像采集系统摄取横切面放大图像,并输入计算机。通过图像软件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单根棉纤维空间立体再造。然后依据空间立体图像,通过计算而得到每根纤维的长度,再统计计算可得到棉纤维的详细长度分布状况。
该系统的创新点是应用了现代的图像采集技术和图像数据处理技术。测试的纤维是逐根纤维的长度信息,明显区别于过去的统计学测试方法。测试的结果更加准确、真实。由于棉纤维结直径一般在600μm左右,籽屑结在1000μm左右,最大时可达1400μm。横切面的图像可以识别棉结并准确计数,以确定其含量和大小。
该系统能够完成包括棉纤维在内的多种纤维的长度自动逐根测试,并做相应的数理统计,从而准确把握试样的长度分布状况,以实现从来没有人实现过的棉纤维逐根排列“拜氏图”。有了这些基础数据,棉纤维的长度指标包括主体长度、平均长度、上半部平均长度、短纤维率、整齐度自然可以通过分析获得。这一技术还可以准确获得试样的棉结数量,并且在该系统增加相应模块测试棉纤维细度和成熟度。
这一创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可以精确测量逐根棉花纤维的长度信息。在棉花加工行业、棉花纺织行业、棉花育种行业、棉花研究科研院所、专业纤检机构、絮用纤维检验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由于测试原理的相关性,该技术与仪器也可以测量其他生态纤维类的长度。
4新研发系统的创新性特点
4.1准确性高
针对纤维处理,每次处理的纤维量大,并保证每一根都通过单一的完整检测处理,所以在取样的时候,宏观上可以随机取样,微观上不影响纤维的单一检测,克服了现有的仪器必须精选样本,基础数据统计分析不精确性的缺陷。世界范围内,美国正在组织着手研发新一代棉纤维检测技术,其核心内容也是利用现在电脑图像技术,我们的研究项目与其有相似之处。该方案提供的数据比传统的统计学意义的检测数据更准确、更直接。
4.2检测速度快
现代高速度的计算机技术支持大大缩短了不同样本来源的检验等待时间,在取得大样本纤维数据的同时还可处理单根纤维的数据,这个功能特别适应工厂、实验室、海关等需要多批次、高精度、高速度大样本量处理的单位。
4.3可拓展空间大
该系统在功能模块中添加直径等测量项目可检测纤维成熟度、细度等重要指标,还可以拓展到检测羊毛、羊绒、蚕丝、麻等多种纤维的指标,应用空间与范围很大。
参考文献:
[1]刘从九,徐守东.棉花检验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重要性;创新;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 A
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研究背景
在土木工程不断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在当前的工程建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工程整体结构损伤,甚至造成性能降低的情况。例如,某地区的13层楼商品房,发生整体倾覆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事后有关专家对事故造成的原因进行整体分析,发现造成这栋13层建筑楼梯倾覆的原因是楼梯南侧基坑开挖使楼梯两侧形成压力差产土体水平位移,超出原有桩基的抗侧能力,从而导致事故的产生。由此可见,工程工程中每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也显示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二、传统的施工技术
(一)地基基础施工
在进行地基基础施工时,需要有严格的界定与标准,因此,在对地基进行处理时,通过对其强韧性和稳定性的不断增加,使其使用强度得到提高,能够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将建筑物承受住,避免出现施工质量问题,例如裂缝。在对地基进行检查测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沉降观测法对其进行合理的检测。一般比较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强夯法、砂石桩法、高压喷射浆法等。
(二)混凝土结构施工
从严格的意义方面来说,混凝土结构可以分为好多种,在不同的划分中,它的结构的施工是有所差异的,比如,按照浇制的特点,可以分为预制和现浇两种方式,预制混凝土的特点是性能好、成本低,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中;而现浇混凝土属于早期的一种施工作业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现场采用支模的方式来进行浇筑,能够在现场对结构尺寸进行测量,使其能够更好的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钢结构施工
钢结构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主要的工作是安装构件。在进行钢结构的施工安装之前,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场地的清理、构件运输、装备检查、道路修筑等。钢构件的运输顺序要按照施工的先后顺来进行,将构件运到施工现场之后,将其存放在起吊的位置,并且需要有木枕来垫底,避免其损坏。在吊装前应该将构件的标号、位置进行核准,将表面进行清除,保持摩擦面的清洁干燥。此外,相对于其他结构的施工,钢结构工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可能会在施工的过程中用到乙炔、氧气等焊接工具,所以要做好防火措施。并且施工人员在进行高空作业时,要注意做好安全措施,仔细检查安全带是否佩戴正确,以及挂绳和挂钩是否牢固,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发生不安全事故。
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具体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社会各领域加大了对土木工程产品的需求,土木工程项目在数量与规模上有了很大提升,施工单位为了满足时展对其提出的新要求,开始将一大批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以及机械设备应用其中,但是很多施工技术在具体应用中容易受到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出现了诸多常见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屋面防渗漏技术存在的问题
屋面防渗漏技术的具体应用成效会对土木工程产品质量、舒适度产生极大影响,但是该施工技术在具体应用中由于受到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影响,导致屋面防渗漏工程施工中存在不同程度质量缺陷。再者,屋面防渗漏技术应用中存在一些违规操作、偷工漏工等问题,导致部分建筑产品在使用阶段开始出现漏水、渗水等一系列不良问题,这不仅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舒适度产生极大影响,同时也会降低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
(二)混凝土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是土木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该技术应用质量会对土木工程产品的整体质量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当前施工单位都已经针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制订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体系,但是由于各单位的自身素质水平会对其产生极大影响,导致其在养护工序和质量方面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混凝土工程养护时间不合理,养护期间没有按照相关操作规范来对其进行浇水等问题,再者,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诸如蜂窝、麻面等质量通病是现代混凝土工程中的常见问题。
(三)桩基技术存在的问题
桩基工程是土木工程具体实施阶段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桩基工程施工质量会对土木工程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关于桩基工程施工技术的控制也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桩基技术应用中需要基于建筑物的承载力和沉降度进行设计,沉降技术应用中涉及到抗压力竖向与横向的压力计算,然后通过运算出复合受力和水平荷载来对桩基工程进行专项设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设计单位往往会忽略桩基工程的设计,或在设计中没有遵循相关规范要求,导致桩基工程在施工阶段便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缺陷,进而会对土木工程最终产品的整体安全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四)施工技术验收标准的缺失
现阶段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方面尚未就施工技术验收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导致施工单位难以及时发现施工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与质量通病,无法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合理措施来解决施工技术常见问题,这也是限制土木工程领域施工技术水平稳定提高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现代土木工程行业严重匮乏施工技术控制观念,虽然大部分建筑单位都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建立了水平不一的施工技术标准体系,但是参差不齐的施工技术标准无法对该领域施工技术应用进行有效规范,进而导致当前土木工程市场中的产品存在质量差异较大等不良问题。
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一)对于深基坑的支撑技术的创新
在对深基坑进行施工时,其创新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考虑桩、桩―锚的支挡技术。一般在进行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如果深基坑的开挖深度较深,但是基坑周围的土质又相对较差时,就适宜采用灌注桩―――预应力锚杆体系。这种体系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适用于地下水位上下的各种土层,但是它的弱点就是施工效率与施工效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其次是,要实现支挡结构与承重结构的一体化。在进行工程项目的施工时,经常会用到一些临时的支挡的桩,如果可以将永久性柱以及连续墙、地下室的墙体一体化,就既能节约资源,又能加快施工进度;此外,另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旋挖也在灌注桩的施工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旋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保证成孔的质量,降低一些不确定因素对施工造成的影响。
(二)新型预应力技术的创新
在预应力的施工技术中,具有创新特色的技术是体外预应力的发展,并且在施工技术中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体外预应力当前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在特种建筑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等工程中的应用,在一些跨度大的工程中也会用到。
这种技术当前主要有两种应用体系,即有粘结的体外预应力和无粘结的体外预应力。有粘结的体外预应力体系,其优点是由预应力带来的摩擦损失较小;无粘结预应力体系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单根张拉工艺,操作起来相对比较方柏霓,其造成的摩擦损失更小。总的来说,体外预应力技术与传统的预应力技术相比,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为土木工程的经济利益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
(一)在科技方面的发展趋势
为了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实现是施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就要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造价方面来进行改善,同时,造价参数也成为所有工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重要参数。面对这种形势,就需要利用高科技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通过降低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各种费用,包括人工费、机械费等问题,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这种利益的实现又能够促进施工的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运用这种方式,推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实现逐步的发展,从多方面进行渗透,并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二)在自动化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
当前自动化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同样的,对于建筑行业而言,自动化也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动力。要使得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得到发展与创新,就需要对传统的建筑技术进行改造,从而实现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建筑施工技术自动化是依据工业化和标准化的技术来进行相应的改造,它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互换性与流水性与施工技术相
结合,提高施工的效率。通过这种改造,能够实现建筑构件通过工业生产来完成,也为今后的施工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希望。
(三)生态化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在生态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仅注重经济效益,也注重到了生态效益,通过运用生态化的施工技术,建造出具有生态效应的工程,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保护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建筑行业作为一个大的行业,其节能环保理念的实行对于引导其他行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生态化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此为发展目标,特别是对于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来说,必不可少。在将来的土木工程发展中,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就需要创新建筑所需的材料、设备等,运用绿色的施工技术,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环境的污染。在选择建筑材料与技术设备时,要尽可能的选用能量消耗低、污染小的材料,真正的实现施工技术的生态化。
结束语:
对于土木工程而言,其综合性较强,其创新难度相对较大,同时,它的创新空间亦是非常大的,而施工技术作为土木工程的重要支撑,它的创新对于整个土木工程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就需要施工人员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立足实际,研究出新工艺、新技术,从而提高施工效率。此外,要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吸收、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使我国的施工技术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促进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与创新分析[J].中国建材科技,2014,S1:175-176.
[2]张俊峰.浅谈基于创新原则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5,03:55.
[3]于彪祖.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与创新分析[J].江西建材,2014,09:75.
[4]翁钊.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J].门窗,2013,04:109.
篇3
关键词:新形势;农机技术;推广创新
中图分类号:S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47
1 农机技术的概述
农机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综合;农机技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机械设备的技术手段。例如:针对不同类型土地,应用不同类型拖拉机等。现阶段,农机技术不断发展,农机设备已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整体过程,以此,农机设备主要包括:拖拉机;平整土地机械;耕地设备;插秧设备;播种设备;脱粒设备;抽水设备;收割设备,例如联合收割机;卷帘及保温设备。
结合相关资料发现,我国农机行业处于市场化发展程度较高的阶段。行业现存农机生产及经营企业较多,但市场集中度不足,市场竞争存在不合理的情况,造成现阶段我国农机市场竞争惨烈。同时,我国陆续出台的农业相关扶持政策,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剧市场分化,加速农机产业变革。
2 在新形势下农机技术创新推广的措施
2.1 加大农机技术的推广宣传
作为在新形势下农机技术创新推广的重要手段,以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为提升农机技术推广的效率,必须加大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村与村之间可建立农机技术互通平台,要求村干部之间进行定期沟通,组织村民间进行短期农机技术培训。
2.2 构建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作为在新形势下农机技术创新推广的技术保障,以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为提升农机技术推广的效率,必须积极构建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体措施为: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指要求地方政府,应积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应提供一定经济及正常支持;加大引进农机技术推广的专业型人才,确保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指要求地方政府,应加大引进农机技术推广的专业型人才,以满足短期缺口,确保现有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改进农机技术推广的网络;指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推广过程,解决农机技术推广的现存问题,完善技术推广网络,从而带动产业发展。结合相关资料发现,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机技术不仅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以保证农机设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还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当年农业生产的具体数据,有利于地方政府完善相关档案记录[3]。
2.3 强化建设农机技术的推广队伍
作为在新形势下农机技术创新推广的依托手段,以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为提升农机技术推广的效率,必须强化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具体措施: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地方政府,让广大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完成系统性学习后,统一考核,考核通过后,再予以上岗机会;建立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树立起强烈的道德感与使命感,要求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应爱岗负责;要求相关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尚且存在诸多因素影响着在新形势下农机技术的创新推广。因此,有必要加大农机技术的推广宣传、构建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及强化建设农机技术的推广队伍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在新形势下农机技术的创新推广将能够得到推进,进一步为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兰廷.当前形势下农机技术推广的新思路及对策[J].河北农机,2015(6):40-41.
[2]孙国军.浅谈新形势下农机推广工作的新思路[J].河北农机,2015(9):20-21.
篇4
关键词:艺术;继承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J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一个民族的艺术没有创新力的时候,那就说明这个民族的代表他的民族精神内涵的文化体系在消失殆尽,所谓艺术的继承,当然要挑好的方面去选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继承的同时,如果不进行创新,必定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被淘汰,这就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中国的艺术活动者,要从自身做起,在吸收借鉴外来的优秀的艺术文化的同时,还要保持一个冷静和相对独立的思考,将本民族的优秀的艺术精髓传承和发扬创新。这才是作为一个中国艺术活动者应该做的。
在艺术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其本身的特性也决定了他本身含有一种可继承的特点。我们以实际的例子来加以阐述,例如我们现在用的工具中,有很多就是一直传承下来的,如木匠的祖师爷鲁班,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大发明家,其发明的石碾,钻子,凿子,墨斗,锯,等工具,一直被今天的工匠所延用。其实,鲁班本身就是一位具有高超手艺的艺术大师,他在那个时代所发明的每一件工具,都堪称是工艺美术史上的艺术品,同样,他发明的每一件工具,都是符合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也就是怎么样去寻求一种省时,省力的方法,而作为现代的工匠仍然还用着这些在木匠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的时候,这就是一种传承,既是一种在技术的传承,同样也是在艺术上的传承。我们现在木工,建筑师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所用到的很多现代化的机械装置,如电钻,电刨,电锯,尺规,等等,都是在鲁班师傅的发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是一种创新,技术和艺术方面的共同的创新。在绘画方面,写实油画的经久不衰更说明了艺术是具有继承性的,在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一些画家所用的绘画技法一直都是坦培拉画法,这种绘画方法在技术上提供了先行性,直至今日有很多著名的油画大师进行创作时依然在运用这种画法。我曾经研究过一段古典写实油画的画法,通常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为了表现出古典油画那种色彩明丽,对比鲜明的风格,要使用媒介剂,所以我就按坦培拉技法用生鸡蛋的蛋黄和蛋液去调合成为媒介剂去加透明色层层罩染,画出那种古典写实油画的风格。这种技法上的传承,是表现一种优秀的艺术的前提,当然,写实性油画能传承到现在,说明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必然性,所以会被人们喜欢,所以才会有人去继承他。当今的油画家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除了在创作写实性油画的时候去按照古典油画的技法进行创作,还对写实油画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例如中国的写实画派中的杨飞云,郭润文,忻东旺等人,在表现写实油画的基础上革新了技法,把同样表现写实的古典油画技法用颜色表现出来从而减少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这其实就是对油画艺术的一种创新。同样,毕加索,达利等著名画家,在写实油画的继承的前提下,将其抽象化,更表现出了画家内心世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也是一种创新。当然,创新的前提肯定是有对前辈们的优秀的艺术的继承,没有现实的,哪来抽象的。
在当今社会的文化共融的背景下,进行艺术的继承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的要求。如果一种优秀的艺术没有被人们继承下去,那他的最终结果就是消亡,如果一种在某一特定时代很优秀的艺术,一直没有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可以替代他甚至超过他的艺术出现,同样会使之消亡。例如,中国的很多民间艺术,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有很多已经消失而不复存在了,你不能说她不适应社会的存在或者不是好的艺术,只是缺少了传承,很多民间艺术的不外传的传统观念也再制约着其生存和发展。比如像相声这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都属于没落的阶段,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在如侯宝林,马三立等大师去世以后,相声界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可以让老百姓能够真正喜爱的相声演员,在如此长的一段时间,传统相声到了频临失传的地步,直至德云社的出现,才使得老百姓又重新爱上这门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说唱艺术形式,为什么德云社能将相声艺术救回来,我总结了两点:一是他真正继承了传统相声的精髓,二他对传统相声进行了创新。
通过以上两点阐述,可以充分说明,一种艺术,没有继承和创新,就不会有生存的空间。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将本民族的传统的艺术去继承好,同时更要发展,创新。我要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即在哲学上,精神上和审美上进行论述。在哲学层面上,作为一名中国的艺术工作者,我们需要对中国的哲学思想进行充分的研究,来将自己的艺术品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让国外的同行感受到中国的魅力。在精神层面上,我们中国的艺术工作者要将中国古代传统的艺术文化中蕴含的精神素质加以学习和继承,例如在秦代,青铜兵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统一性,各地出土的秦代青铜兵器在尺寸上惊人的一致,相比而言,我们当今的设计师和制作工人在对待工作时态度要粗心的多,先辈们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更值得我们现代的设计师和工作人员认真研究,感悟,继承和发展。
在审美层面上,中国设计界在学习西方先进设计思想和理念的同时,也在逐步认同西方设计中的审美标准,并逐步按照西方审美标准去评价一个艺术品或者设计作品的好坏,假如我们艺术品或者设计作品中用传统元素去表现,按照西方的审美观点去组织和安排,那必然会导致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从而导致产生四不像的后果。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我们自己的审美眼光去看评判。
在面对这样一种传统文化被挤压的状态时,不仅仅是艺术工作者,全社会的人们都要意识到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活动的继承与创新是我们这代人和后人都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只有不断的继承优秀的艺术并且在继承的前提下去不断的发展创新,艺术之火才会更加旺盛的燃烧,世界才会有艺术的存在来美化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注释
篇5
一、引言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面向市场,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的特殊作用,使其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中的新力量。但是,据调查,我国大多数龙头企业从事简单的农产品种植加工,没有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产品的关键技术依靠外部引进的高达67%[1]。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从外部因素来看,是我国绝大多数农业科技资源分布在公共科研体系中,没有真正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主体,以致科研与生产相脱离;从龙头企业自身的情况来看,企业规模普遍小于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不高,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可以借鉴工业企业的经验,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道路。我国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也明确提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那么,农业龙头企业有否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在基础,以及龙头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此为目标,通过建立龙头企业与农业技术研发机构“1+1>2”的合作共赢模式,分析影响产学研双方进行合作创新的制约要素,力图通过合作创新,破解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难题。
二、农业技术合作创新模型的建立
我们基于博弈论建立农业技术合作创新模型。
(一)模型假设假设:1.覆盖全国省市县,并联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保证了产学研双方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进行合作。2.在技术创新的合作中,技术需求方为龙头企业,技术提供方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创新模型的主体由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双方构成。假设双方技术创新合作的次数为n,每一次合作创新总投入为T(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是劳动L和资本K,能够用货币进行折算),设技术提供方和技术需求企业的投入份额分别为a和b(一般情况下,提供方消耗的是技术设备、研发费用等,需求方主要是配合研发的费用、购买和利用技术的资金等),那么a+b=1。3.如果双方基于信任基础上采取合作创新行为,则它们所获得的收益与合作的效应系数k(k>1)正相关;否则,如果合作双方不相互信任,双方都采取背叛行为,则它们之间就不会有任何的合作行为,所获收益为0,双方的投资也为0;假如有一方实行合作创新,另外一方不实行,采取搭便车行为,可以认为采取创新行为一方的投入所得被不实行一方获得一半,并导致以后双方不再进行合作创新。4.设技术提供方(设为A)采取创新合作行为的概率为x(0<x<1),相应的不实行合作创新行为的概率为(1-x);技术需求企业(设为B)采取创新合作行为的概率为y(0<y<1),相应不实行的概率为(1-y)。5.设双方的合作创新是受一种正反馈的激励(或称贴现因子,具可累积性),用δ(δ>0)来表示,它们合作的默契度是与合作次数成正比。可以推出,δ的值越大,合作收益越大,创新效果也就越好。6.企业内部的员工对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可以起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支持创新则起推动作用,反对或态度漠然则起阻碍作用。设该影响因子为r,因为影响因子体现程度的变化,所以r的取值范围为0%—100%,则0<r<1)。
(二)建立模型根据以上的假设,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当两个主体进行充分合作很成功时,双方可以节约相关研发成本,投入的成本将会转化为收益,双方按投入比例分成,有:A的支付收益为:(式略)第三种情况:当两个主体都没有实行合作创新时,两者的支付都为0。根据以上几种情况,可以构建出两个主体在第n次合作创新博弈时的支付矩阵图,(图略)
(三)模型分析与推论假设技术创新合作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那么这两个主体选择合作创新与否,关键就在于选择合作创新时(x、y=l)的期望支付和选择不合作时(x、y=0)的期望支付之差的大小。根据前面模型的假设与推导,可以得出:(式略)通过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1)若k、r一定时,当n、δ较大,a或b相对较小;反之,若当n、δ较小,则a或b就相对较大。可以得出结论:两个主体之间合作的默契度与合作次数成正比。如果双方成功合作的次数少,则双方信心不足,双方对于合作创新的投入就少,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2)当n、δ、r一定时,如果k较大,则a和b相对小,反之亦反。也就是说,创新活动中所需要的资本投入量越大,双方越倾向于减少该项目上的投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创新净收益表现为收益减成本后的净值,但是,对于合作创新中的双方来说,成本投入是比净值更重要的要素,成本高,投入的意愿就小,反之,投入意愿就比较大,由此,创新活动应该从成本小的项目开始,逐渐向成本高的项目依次进行,将有利于合作创新活动。(3)当n、δ、k一定时,如果r较大,则a或b相对较小;如果r较小,则要求a或b相对较大。这就说明,企业内部的员工对企业创新合作的支持力度起着关键作用,也即如果企业内部员工不支持两个主体进行合作创新,则难以开展或收效较低。模型说明,影响产学研之间进行合作,并决定合作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有三个,即产学研双方的有效合作次数,技术创新投入成本的大小,以及双方内部员工对于合作的支持程度。下面,首先从农业技术创新供求双方行为分析入手,探索解决这三个关键问题的路径。
三、产学研合作双方技术创新行为分析
(一)技术需求方的技术创新行为分析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在其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它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对于个别企业而言,这种递增的收益构成超额利润[7]。技术创新能够产生超额利润,这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但是,农业技术创新与工业技术创新不同,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受到生物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双重制约,具有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由于我国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盈利能力低[8]。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企业更倾向于重视技术创新的直接经济效益,关注短期市场表现。在技术创新战略上,绝大多数企业更愿意选择模仿型技术创新战略,这种战略虽然有一定的市场滞后性,但是具有成本低、速度快、风险小的特点。只有极少数技术开发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才会选择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因此,在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方向选择上,必然倾向于以继承为基础,进行引进和再创新,在技术项目选择上,更侧重于追求常规产品产出最大化的农业适用技术。对于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创新,龙头企业则持谨慎态度。
(二)技术供给方技术创新行为分析我国农业技术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举办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其资金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主要任务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务。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看,由于体制内部评价科技人员,往往以科研成果的多少和科研水平的高低为标准,驱使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方面,热衷于学术前沿问题,在选题上追求“高、精、尖”;在应用技术推广方面,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于“短、平、快”项目;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更倾向于以出售的方式一次完成,不愿意在科技成果孵化和熟化上进行投入。重科研、轻推广,“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9]。显然,农业技术创新需求方和供给方行为选择的矛盾,使农业技术创新供求脱节,因此,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行为,难以达到农业技术创新的供求均衡,更难以有效增加产学研双方有效合作次数,提高双方技术创新投入水平,以及调动双方员工提高对产学研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就是说,仅仅靠市场机制,不能够化解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三个关键要素。“在价格信息不足以充分地协调经济活动的市场中,一些额外的信息工具就必须产生以帮助协调,,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出现的信息工具是制度和惯例”[10]。进行制度创新,是推动农业技术合作创新的必然要求。
四、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组织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是逻辑的必然。从技术创新供求双方的现实利益来看,技术创新的结果必须通过企业生产活动过程来实现,因此,确立企业在合作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尤为关键。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必须在制度方面满足以下要素:
(一)以正式契约形式,明确双方责权利关系农业技术创新投入多、风险大、周期长,因此,以契约形式对双方合作活动进行约定,明确各方对于合作创新的责任、应尽义务和利益分配,尤其是应对意外情况的处理程序,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契约中必须清晰约定成果的计量方式追求和实现各自利益,任何合作得以持续的内在动力,对于农业技术创新合作中的双方,也概莫能外。由于农业生产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使得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技术创新成果测度的准确性受到人为因素的较大影响,也为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留下了可能。堵住机会主义的机会,是维持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此,契约中必须明确约定创新成果的计量形式,以保障双方合理的利益关系。
(三)对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进行时间进程管理产学研双方作为具有各自利益关系的主体,合作组织形式必定始于松散组织,但是如果初期技术创新活动得到双方认可,就可能逐渐提高合作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以至于合作组织中的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密。适时改进组织形式,推动从项目推广、项目合作到共同开发,及至共建以技术创新为目的实验室、合作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这样的组织发展过程,顺应了合作创新不断深化对组织形式提出的要求,体现了组织发展逻辑,容易取得双方员工认可,有利于合作创新长期持续进行。
五、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策略
除合作组织制度建设之外,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策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立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吻合的技术创新方向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方向应该由易到难,创新风险应该由小到大。从我国龙头企业目前情况看,产学研合作创新首先应该从适用技术推广开始。适用技术成熟度高,技术创新风险小,创新投入成本低且容易控制等特点,将为合作创新提供起步条件,也容易满足企业提高农业产出率和提高特色产品生产能力的要求。技术创新活动路线图,从技术创新风险小的技术推广开始,逐渐向风险大、潜在收益高的高新科技领域延伸,并向产业链的两端扩展,符合双方合作创新发展的利益要求,将为双方持续合作提供条件。
(二)将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策略逐渐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内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最近,《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承担相应创新和推广项目”[11]。将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内,不仅会得到政策支持,破解企业创新制约瓶颈,更有助于企业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更高层次上进行系统设计,实现从单个项目创新向全面系统创新转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创新统筹一方面,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必须服从于企业发展战略,防止超越企业发展阶段和背离企业发展目标、为科研而科研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在要以企业的资金能力、现实需求为坐标原点,以企业的资源禀赋和长远目标为参照系,对技术创新进行动态战略管理。适时将产学研合作由点对点发展为点对面,扩大技术创新源,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龙头企业要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与其他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相比,农业技术创新中的隐性知识和植根于当地文化的技术更多,也更重要,因此知识产权管理的难度更大。对于隐性知识的所有者,要给予入股、提成或其他形式的奖励。对于植根于当地文化中的技术,要通过合作开发,给予整理提升,对于合作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应该按照契约中的约定,充分有效地利用专利制度、专利技术、专利情报进行管理。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将助推技术创新活动的水平,提高企业综合收益。六、结论龙头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合作创新模型显示,农业技术合作创新的制约要素有三个,即产学研双方的有效合作次数,技术创新投入成本的大小,以及双方内部员工对于合作的支持程度,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化解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才能在龙头企业与技术创新供给方之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同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非常重要。包括制定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吻合的技术创新方向,对产学研组织形式进行时间进程管理,建立科学可行的风险控制和利益保障制度。从龙头企业的角度来说,将产学研合作创新策略逐渐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内,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创新统筹,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对于合作创新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篇6
关键词:创新性 信息技术教材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08
1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热潮下出现了各种学习方式,相比之下尤其是以合作、自主及探究学习作为主要模式,从该模式上又出现了许多学习策略与方法,比如小组学习、迁移学习及发现式学习等,这些策略与方法成为了当前教育人士探究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式下,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该如何发展和创新,是相关人士探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研究其教材设计创新性具有时代意义。
2 信息技术教材设计创新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中,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个性潜能,自然设计信息技术教材也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产生出一套具备学科特色、应用性较强的教材。从创新角度设计教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三结构理论的认识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专家阿玛比尔依据自身日常研究总结出十条基本假设,在假设基础上产生出了创造性成分框架,被称为创造力三结构理论。这三部分分别为领域技能、创造技能与工作动机,如下图所示。
图1 创造力三结构示意图
三个方面总结出了影响创造力发展关键因素,尤其是关键领域技能中属于活动基础,包含了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一些个体具备了特殊专业天赋;其有关的创造技能帮助个体认识创新途径,以工作态度与实践能力作为动机,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专业程度。
2.2 引申出创新性思路
在创造力三结构基础上,就能够将信息技术教材对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转化到一种比较单一链接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单一链接思路示意图
从图2中可看出来,学习规律能力与创造意识与能力两者之间存在先后逻辑关系,属于性质不同的两个层面,并且两者之间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只有具备了这两个过程才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创造意识。因此,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不但要考虑到这种联系,还要突出信息技术自身特色。通过学习课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到创造力,这是一种无意识思维,从而说明在形成过程中属于隐形作用。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就要重视这种隐形能力,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机会。虽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确实不能够意识自身形成了创造力,但只要进入到实践中就能够体现出来。
通过三结构理论启发,树立信息技术教材设计创新思路,形成学科知识、信息素养及有意识个性创造力这样一个构思路线。因此,在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必须要体现出不同阶段知识体系间相互关系。
3 设计信息技术教材的创新性
3.1 设计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事实上,在设计教材上创新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涉及到多个因素,同时创新也必须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3.1.1 紧抓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对于设计信息技术教材而言,基础知识是其中最基本、分量最重的知识结构,必须要引起设计者重视,只有在扎实基础知识上进行创造才具备说服力。在设计之时就要考虑怎样开发与利用基础知识中所隐含的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知识。传统教材中几乎都以操作技巧、技能作为主体,信息技术教材成为了一本软件使用手册。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出现了任务驱动法,这是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教学模式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但从教学效果来看,教材中的题材设计还不够,应针对硬件与软件性能特征设计出学习侧重点。比如教授画图软件时,要分析应用折线工具时可通过游戏方式加深学生理解工具使用。在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能够更加直观、更具目的掌握软件工具使用法,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对一些客观问题进行简单思考。事实上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都能够设计出许多有趣的游戏任务方式,当然难易程度还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而定。
3.1.2 整合各个学科
过去学生在学习中极难领悟所学知识的一般规律,但是假如给予适当引导就能够让他们自发产生出创造意识。在新课程改革下,必须要整合各个学科,也就是把学生掌握各个学科基础知识变成自发创造力。过去的整合学科就是将信息技术课应用到其他的学科中去,甚至有一些教育理论把这类应用模式划分到不同教学层面上。在新课程改革下,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还需要多元学科知识支撑。将抽象能力和具体知识之间互相转化、推动,才能够将学生所学知识升华到自身创造能力。
3.2 设计信息技术教材创新性的具体体现
在新课程改革下,创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是以“任务驱动”作为新教学模式来探讨其创新性的。
3.2.1 发挥着桥梁作用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教学上存在着以下的误区:一些教师认为所谓教学“任务驱动”(简称任务)就是布置作业,通过作业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而另外一些教师认为所谓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干什么,并没有考虑应该怎么去做或者能不能够做。事实上,这两种误区并没有清楚认识任务,即掌握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各种实践,学生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种设计不但要具体,还不能够呆板;不但要强调教材的知识性,还需要体现出实践性。在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对于信息技术课而言,上机实践不能够低于总学时的70%,这就给设计教材加重了任务的重要性。在设计信息技术教材时,必须要重视该板块设计,也只有发挥该板块的桥梁纽带作用,才能够将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活动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到知识。
3.2.2 具备针对性
其一。要针对学生特征。在教材中设计任务活动不仅要体现出个性,还必须要实现弹性教学与分层教学,因此教材设计任务时就要从学生实况出发,要考虑到学生自身文化知识、年龄、认知能力及兴趣等各种特点,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及循序渐进等相关原则进行。不同年龄学生心理与心理上都存在差别,因此设计任务时就必须要具备针对性,比如高中学生与小学生存在区别,因此小学生就要从直观角度去设计任务,而高中生要通过一些原理与规则设计任务,在设计小学生任务时要多使用儿童化语言,并且任务要简单明了,具备一定吸引力,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能够完善自我个性。
其二,针对模式设计。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在学习中作为听众,这种方式不但呆板还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改变师生之间角色,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者,教师起到组织、促进、引导、咨询及控制作用。所以,设计任务时必须要针对新型模式,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许多教学目标与任务需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去获取学习资料。比如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材中设计任务时,学生就必须成为任务活动主角,鼓励他们独自完成任务,从完成任务中获取知识与学习成就感。
3.2.3 实现了协作学习与个别学习相统一
设计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任务时,还必须要重视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之间和谐统一,必须要注意采取适当比例设计出适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采用不同方法及工具去独自完成任务,进而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协作学习任务时,按照一定标准将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协作完成。现在计算机网络环境平台给学生协作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所设计任务可以课外协作,也可以课内协作,不管哪种方式都能够揭示出问题的规律和本质。通过这种协作学习模式,将学生之间竞争关系转化成“组际竞争”、“组内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在彼此交流中逐渐增长知识技能,加强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4 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材中设计出任务板块,必须要总结其创新性,通过这种方式让该设计更有效,更能够实现新课程改革真正目标,加快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瑶.浅析信息化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2]胡小伟,任玉梅.“任务驱动”模式在《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中的运用[J].今日科苑,2009,(21).
[3]任玉梅,胡小伟.任务驱动教学中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图形图像处理》教学为例[J].今日科苑,2009,(23).
[4]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钟启泉,王庆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优势比较
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管理层次越多,企业经营决策者对市场、技术的反应速度就会越慢,决策层与研发人员之间的沟通也会减少,从而降低了技术创新的决策效率和管理效率。中小企业因规模较小,其组织结构一般较为扁平和松散,组织内层级较少,部门之间隔阂较少,内部交流增多,创新决策过程简化而迅速。笔者就大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比较谈点浅见。
一、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研发资源比较
对大企业来说,它有较强的信贷和上市能力,融资渠道通畅。所以大企业比中小企业更有能力承担技术创新所需的高额固定成本。大企业还拥有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和仪器设备等。根据2004年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显示,在企业中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技术创新人员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企业自身开发机构所拥有的科研用仪器设备也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因此,大企业在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中小企业则面临着技术创新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和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无法在直接融资市场上筹集资金,在间接融资市场上也困难重重,所以很难获得技术创新所需各项资金。而且由于缺乏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很难开展多项投资,而只能倾向于将资金和人才集中于某一个项目或某一个领域的研究,如果创新失败将导致整个企业的失败,因而技术创新的风险性相当大。但也正是因为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单一,也构成了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一个优势。它在生产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上独具风格,专业技术容易达到精湛的地步,使产品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而且虽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人员总量不如大企业多,但它的人才相对比较密集。在美国,中小型研究开发企业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达6.4%,而大型企业的该比例只有4.1%。在新兴知识密集产业,知识资产的重要性远大于其他资产,技术创新的频率高.方向变化快,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人才相对密集而容易占优势。
二、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对象及效率比较
大企业侧重于工艺创新,在工艺创新上有优势。大企业凭借其资金实力,以大规模、低成本生产抢占市场或稳定市场占有率,因此会注入更多的精力开发生产工艺。虽然大企业在产品创新上相对迟钝一些。然而当新概念产品创新在实现产品化以后,还需要质量和生产工艺方面的改进提高。由于大企业具有完善的制造系统和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所以大企业在这方面明显占优势。另外,大企业侧重于那些具有稳定的市场回报,能通过大批量生产来获取规模经济的研发项目。中小企业则根据其自身特点,开发那些短、平、快的新产品抢占市场,侧重于产品创新。据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对分布在362个行业里的8074项发明和创新的研究表明,在所有制造业产品创新中,中小企业占了55%;中小企业每个雇员的产品创新的数量比大企业高1.38倍。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
1992年美国盖尔研究所对20世纪70年代121个行业的635种创新产品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每百万职工提供的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25倍。中小企业从技术创新到产品投入市场所需的时间比大企业更短,中小企业平均为2.22年,大企业为 3.05年。这是由于中小企业一般不设置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而主要和科研机构共同进行研究开发,想必大型企业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部门进行技术创新的模式,更能迅速地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所以中小企业在创新时间和创新效率上都优于大型企业。
三、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比较
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管理层次越多,企业经营决策者对市场、技术的反应速度就会越慢,决策层与研发人员之间的沟通也会减少,从而降低了技术创新的决策效率和管理效率。而且企业规模越大,官僚体制越复杂,一般情况下决策也更趋保守,企业家精神弱化,不利于创新的风险投入,决策时间也会越长,可能会产生组织与决策上的惯性,从而难以灵活适应市场的变化。
中小企业因规模较小,其组织结构一般较为扁平和松散,组织内层级较少,部门之间隔阂较少,内部交流增多,创新决策过程简化而迅速。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中小企业人员相对较少,人员之间更容易互相了解。从而更容易发挥个人的才能。而且中小企业的领导层比较精干,有利于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创新决策。同时宽松的管理结构使企业对创新更容易接受,能使企业保持一种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的组织环境。
四、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市场开发能力比较
大企业占有市场份额大。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多以相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能把技术创新作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更容易发现和把握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大企业拥有健全的市场网络,对市场信息的掌握比较全面,与外部联系较为密切,建立一个新产品市场的成功可能性远远大于中小企业。通常情况下,当一个新概念产品成功实现产品化以后,大企业凭借其实力与地位.并购中小企业,开发大市场。而中小企业虽然对市场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够随时把握市场的机遇,但由于创新资金、人才的缺乏和创新机制的不健全等不利因素。
其创新成果商业化的能力较差,即使已取得了研发成果,也可能会因为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不足而导致整个创新的失败。而且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小,不具有大企业的市场优势,所以相应地其市场风险就比较大。
参考文献:
[1]郑孝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及意义.当代经理人,2006,4
篇8
【关键词】电子通信行业;技术能力;创新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中,我国电子通信行业以优异的特点快速发展。电子通信行业不仅影响社会的发展,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产生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在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该技术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在与世界通信技术的比较下,无论是在研发能力还是创新能力中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针对该问题,政府要加大对电子通信技术的研究,促使企业在根据自身发展状态中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从根本上促进电子通信技术能力的创新性发展。除此之外,电子通信技术能力在创新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掌握问题发生的本质,才能促进电子通信行业技术能力的创新性发展。
一、电子通信行业技术能力创新性发展现状
(一)具有自主研发的能力
电子通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引入了其它先进技术,而这些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电子通信行业的进步。在引入的众多技术之中,研究人员通过对此进行改进,不仅提高了电子通信行业自主研发的能力,并且还为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现如今,市场竞争激烈,电子通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特点逐渐打破了发展的格局,并且在市场中占据了重大的占有率,特别是在通信设备中,电子通信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模式,实现了群体性的发展,促使电子通信技术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就目前而言,我国电子市场的服务器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状态,很多企业虽然对市场进行了垄断,但是所研制的产品并不能完全服务与社会。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各种网络产品也得到了发展,很多低端、高端产品都在市场中获取了相应的市场占有率。
(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电子通信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进行申请的时候,专利数目比较少,并且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比如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在申请专利的项目中只占据6%,在数字电视方面占据的数据则更少。[3]除此之外,我国在进行专利申请的时候,基本上以外观申请为主,对发明申请的数量非常少,这种情况从立定程度表明我国电子通信行业不具备技术能力创新性。
2.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在技术上缺乏技术标准,这种标准要以高级标准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不被激烈的市场规则所淘汰。
3.电子通信技术的软件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电子通信行业的竞争力无法得到提高,从而无法在行业中产生较大的进步。
4.在相对集成电路上设计能力是比较薄弱的,不具备较高的制造水平,也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因此,只有对关键技术进行掌握与了解,才能促进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性发展。
(三)在研发中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
通过对近几年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得知,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创新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这种情况加大了我国科研队伍的研发要求。在与国外电子通信行业的对比中,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发展规模。比如,华为和中兴企业虽然对资金投资比较大,但是却没有超过10%,从而无法对产品进行研发,无法促进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4]除此之外,电子通信技术在进行创新性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对人才的培养,但是我国电子通信行业不仅缺乏资金,也缺乏相应的人才,无法qe电路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电子通信技术受到制约。现如今,很多学习集成电路的专业学生并不具备广泛的社会经验,需从国外进行引进,其中所产生的经济费用,会使很多企业无法进行承担。
二、对电子通信行业技术能力创新性对策进行研究
(一)政府进行扶持
对电子通信行业进行技术能力的创新需要充足的资金,由于企业在资金方面的运转不够协调,从而无法对此进行资金的扶持,因此,各个企业之间要进行相互联系与合作,从根本上促进技术能力的创新。现阶段,企业正处于转型期,这一阶段对企业的生存与发扎而言至关重要,只有加强合作,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创新。与此同时,在很多技术研究中需要政府进行资金扶持,在充足的资金下,才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研究,并且由于企业并不具备研究能力,无法从根本上促进电子通信行业在技术能力上的创新,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要进行扶持与帮助,并且进行组织与协调,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比如说,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众多科技成果转变为新型产品,并且要对电子通信行业进行设备采购上的支持,对电子通信行业进行引领,对企业进行规划探索。
(二)加强国际合作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潮流可以得知,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具有很大的比重,在国内,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加强联系,对技术能力进行探索,从根本上促进企业产业链的发展,使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提高产品转化率。[5]除此之外,电子通信行业要加强对技术能力的认识与了解,对技术能力进行不断探索,使企业自身的命运掌握早自己的受众,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促进电子通信行业的进步。比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国际企业进行合作联系,在打成共识的情况下形成产业联盟,将设计、生产以及封闭等各个环节形成产业链,使我国设计系统的能力得到提高。[6]电子通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开放的环境,只有使自己具有国际化,才能改变传统的闭门造车创作习惯,尽可能的使技术的研发达到另一个高度,使更多先进技术具有稳定性、可行性与发展性。
三、结语
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阐述,可以看出,在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电子通信行业已经成为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促进信息与科技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取得成功,除此之外,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下,信息传递慢、传递内容不够准确的现象也得到了改善。电子通信技术能够对各项信息进行综合性发展,特别是对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技术,在促进这些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促进了电子通信行业的进步。但是,电子通信技术虽然在发展中有着良好的发扎前景,但是在技术能力上仍然缺乏创新性,要想从本质上进行改变,不仅需要内部员工努力工作,还要将电子通信以另一种发展姿态面临整个社会,在政府与国家的扶持中,从根本上改变电子通信行业在技术能力上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琼.浅析电子通信行业技术能力创新性前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5).
[2]雷蕾.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3(10).
[3]蔡斌,郭歌.基于电子通信行业人力资本管理信息透视[J].电子测试 ,2013(19).
[4]刘建新.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1(26).
篇9
内容摘要:企业发展就要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具有对自身发展运动范式改变的抵制性质,即惯性。本文分析了企业在持续技术创新中的行为惯性特征以及惯性表现,以期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有所启示。
关键词:持续技术创新 行为惯性
单独的一次或几次技术创新并不能带来企业的持续发展,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惯性(INERTIA)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自身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表明的是物体具有抵制运动状态改变的性质。事实上,这种性质在技术创新中同样存在。如果缺乏对惯性的认识,作为改变企业发展范式、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手段―技术创新通常只能在企业陷入困境才能被动地实现,这就意味着企业难以对环境变化做出有效的应对。“由过去时的创新成功所带来的认知模式的刚性与行为惯性会阻碍创新者对未来市场变化的判断,从而拒绝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创新方向”。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中行为惯性的特征
客观性。持续技术创新惯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其大小并不是恒定的。持续技术创新惯性的形成是企业员工的人性需要、认知结构、价值观、企业决策过程及社会制度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由于人性的需要、认知结构、价值观等因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企业对稳定性的内在要求强度在不同时期会有所不同。另外,就变革而言,一方面,不同变革内容对人们“利益”冲击的大小、范围不一样;另一方面,同一变革内容对不同人的“利益”冲击性质也不同,而且,变革对人们“利益”形成冲击的大小、体现的性质又以人的主观感受为主,所以,人们对变革的态度会各不相同,企业综合表现出的对变革的“反抗与抵制”程度会有所差异。
自增强性。为了满足人的本性与认知等因素决定的对内稳定性的要求,企业在持续技术创新过程中会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流程和规范,以约束员工行为的随意性,保持运行模式的稳定。虽然从企业制度政策的出发点和制度政策自身,以及它们运行目的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来讲,它们是持续技术创新惯性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如果从企业制度政策构成变革推行的新障碍这一角度来看,制度政策又成为持续技术创新的新惯性源。而且,因惯性发展及制度政策能产生稳定、秩序与效率的好处,企业一方面在技术创新过程不断制定更多的制度、政策、流程和规范;另一方面,更多的习惯、惯例也在不断形成,这一切都将加大对变革的抵制。所以,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惯性具有自增强特征,能够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发挥的作用也不断增强。
不稳定性。惯性的作用并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环境状态和人们的期望。企业持续技术的创新惯性本质上是企业的内稳定性要求和对变革的抵制,所起的直接作用就是驱使保持原有状态与运行模式。惯性的这种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不能一概而论。惯性作用的不稳定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因环境变化对企业各个领域的要求不同,同一时间内,企业内部既存在积极的惯性,也存在消极的惯性;二是企业同一发展领域内的惯性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作用会由积极向消极转变。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中行为惯性的表现
企业行为惯性容易导致企业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或失当。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方案中的惯性主要表现为持续技术创新方案制定的前提与隐含假设不变性、技术创新方案选择的路径依赖性和技术创新方案实施的稳定性三方面内容。
在企业技术创新制定的全过程中,隐含着一系列的假设。技术创新制定者对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所面对的问题进行分析时,都会以一些假设作为前提。一方面,这些假设常常隐藏于背后,不易被人发觉;另一方面,人们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通常认为那些假设是“很浅显”的问题,没有必要再为弄清它们浪费时间。因此,技术创新方案制定中隐含的假设常常由于受到“忽视”而保持稳定。
其次,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复杂与人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拟定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在很多情况下是做不到的。方案制定者进行战略制定通常只能在过去已积累的方案中搜寻。另外,技术创新环境自身存在方式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对环境的分析与认知必须经过一个主体生成的过程,是一个随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结果不仅取决于环境条件,更取决于认知主体的经历、知识存量与态度。企业技术创新无法脱离企业过去的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路径痕迹。
最后,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旨在为发展指明方向,并为日常管理工作构建一个平台。这样就要求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具有稳定性,否则,企业发展的目标不明确,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基础。从技术创新过程的分析来看,技术创新的每一次修正都是由于目标未能实现等压力的结果,而且它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即力求在保持战略主导思想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策略性调整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夏保华,陈昌曙.论技术创新的持续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
篇10
一、信息技术教学为发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们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中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创新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像,而且信息技术课趣味性强,内容丰富,动手操作机会多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迁移能力和锻炼发散性思维有着较大的优越性。所以信息技术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这种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全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二、创新教育是本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
我国以往的教育制度存在着很多弊端,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管理的太死、课程结构过于单一、课程体系偏重学术取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老师、课堂、课本为中心。培养…来的人才往往都是些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没有发展潜力的书呆子,这种应试教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2001年起在国家教育部的领导下,我国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旨在消除旧的教育制度带来的种种弊端,它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由此而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本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三、新课改推动了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发展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提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学习新课改,响应新课改的浪潮越掀越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如何借着新课改的强劲东风,加强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呢?
1、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的开始,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比如形形的硬件设备。网上各种各样的软件等等。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充分保护他们那份“原始”的好奇心,适时表扬肯定他们,鼓励他们在神奇的信息世界里探索。实践证明,凡是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均不同程度地在自身的创造思维方面有了新的进步,创新思维的萌芽因老师有心的浇灌而在学生的心中悄悄成长。这些正是新课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的一点。
2、灵活组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学习新课改精神我已经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创造性的教学过程,要改变教师是课堂主导的角色,使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活泼、灵活的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潜能。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的原则,课堂一般采用“创设情境一布置任务一定向自学一质疑点拨”的基本程序。教师尽量少讲,而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学、参与、实践、发现,培养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实践去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我在讲新课改的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中的“文件的搜索”一节时,是这样做的: (1)创设情境:师:我知道咱们班男同学都特喜欢足球,女同学都特喜欢读小说。那男同学知不知道198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军是谁呢?女同学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才女张爱玲的生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布置任务:有些同学说不知道,有些说知道。我接着说道:不知道没关系,我们有网络呢,可以上网去查啊。知道的同学可以在网上知道的更详细些啊。那么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我们怎么才能找到想要的信息?下面我就教大家一招。那就是利用搜索引擎。这节课就要求大家利用搜索引擎去获取刚才问题的答案,并把你获取的信息放在我们常用的共享文件夹里。在这一阶段中我重点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并借此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
(3)定向自学:然后我就给学生介绍搜索引擎,之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并上机实践。前三个阶段总共花去18分钟,剩余的时间就用在第四阶段了。
(4)质疑点拨:学生上机的过程中我来回巡视,不断给学生提出疑问,如:你在搜索同一个内容时,可不可以使用多个不同的关键词?为了提高下载效率,应该注意哪些搜索技巧?在提出疑问的同时,还对学生搜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老师的引导、启发作用,并且对学生搜索过程中出现的创造性意见进行了表扬和鼓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改中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这堂课就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采用这种颇具活力的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效果相当不错,学生不但完成了老师所要求的任务,而且在搜索过程中还学到了以前不知道的很多知识,他们的创造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