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篇1

关键词:问题;探究;思维;教学法

一、“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提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

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维和创新,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也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环境。

正是基于对教育理念的实事求是的理解,结合我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我们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实验,形成了高中数学“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

二、“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的一般步骤

之所以称为“教学法”而不是“教学模式”,是因为我们从以往课改实验中体会到:一个本来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一旦被模式化,就成了一种“样板”,如果被一些教师生搬硬套后,就失去了其自身的开放性和可发展性,从而走进“死胡同”,实验也就宣告终结了。“教无定法”才是唯一的真理。每种教学法都各有所长,只有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学习状况及老师的教学水平,集众家之长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我们根据我校学生的水平及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一般步骤,仅供参考。

第一步:课程内容问题化

一般是在集体备课时,在认真研究教材、学生基础的前提下,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一个个问题,特别要商量好问题的设计。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层次、学生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等等。

第二步:在课堂教学中将问题展示给学生,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第三步:课后反思,调整问题,形成学案,二次备课

用框图表示为上图所示。

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关键。一般来讲,应随课堂内容而定,可能是一个大问题下一串小问题,也可以是相关的几个问题。但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设计的问题应立足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可跨度太大。

②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及探究。

③在问题情境中提供相关的基本概念。

三、“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的实践案例

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后,你应该在四周找一找,很可能四周就有好几个。”这不仅形象地说明了数学问题体系的内在逻辑性,更启示数学教学应多从原问题中挖掘新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停留在把课本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在逻辑上互动,而是把课本题目进行改造,成为情境题、开放题、应用题,并加以积累,不断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通过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在问题变化中体验学习过程,领悟思想方法,发展数学能力。

四、“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的教学反思

在“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中,所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索能力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应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提问题,提好问题。数学的教学是思维的教学,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让我们也不得不去想我们究竟教了多少思维的方法给学生。人云亦云不会思考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当然我们倡导“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并不是否定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仍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尽管新课改提倡探究式教学,但节节课都搞探究在现有教育阶段和条件下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学要有一个效率问题,一次真正有意义的探究教学要花很长时间。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探究课题,然后还要受教学时间、教学进度、教师精力、班内学生层次的制约,因此大的探究问题每学期能有那么三四次就不错了。自主探究应当是一种教学理念,更多的应当是学生对教学中一个个小的问题的探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摘 要]字理识字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牢固地记住字的音、形、义,为字的音、形、义建立联系。但字理教学要拒绝“实用字义”,慎用“水煮”,不可简单剖解字的形体,为字表意,使学生产生误解。

[关键词]字理教学 实用字义 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92

安徽省2013-2014学年度中小学教师远程全员培训小学语文学科有三道试题,其中一题是案例分析。霍懋征老师给低年级学生教“聪明”一词时,不是直接讲解词义,而是说:“每个人都有四件宝,如果学会了运用这四件宝,人就会聪明起来。”她让学生猜四则谜语,谜底分别是:耳朵、眼睛、嘴巴、脑子。接着,她分析字形:“聪”的左边是“耳”,右上方两点代表眼睛,右边中间是“口”,右下的“心”代表脑子,四件宝合起来就是“聪”字。最后,霍老师说:“‘聪’字后加个‘明’字是因为这四件宝要日日用,月月用。天长日久,你就会聪明起来。请各位老师结合《当前学生学法指导的几个问题》和《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及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识字部分的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谈谈这次教学给你哪些有益的启示。”

此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试题,我觉得不妥,现提出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识字教学慎用“水煮”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辑录了全省部分地市14539份学员的作业,其中推出581份优秀作业,涉及此话题的优秀作业是189份。这189份作业无一不认为霍老师“聪明”识字教学是“情知交融、渗透文化、养成习惯、方法巧妙”。笔者随机试着与其中部分老师电话联系,沟通的问题也很简单,就是“聪”字是什么意思。老师们的回答令人惊讶:“‘聪’就是‘聪明’呀,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果真如此吗?我们来看“聪”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察也。从耳怱声。仓红切。”《周易·鼎》:“巽而耳目聪明。”《礼记·乐记》也记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亦有“六根”之说法,指人有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不难发现,“聪明”一词中“聪”字取其本义,指的是“听觉灵敏”,而单独的“聪”与“明”均不是表达合成词“聪明”的意思。

于是,我想到现在流行的一种文化,叫“水煮文化”,就是以轻松的笔调亦庄亦谐地叙说严肃的事情,形义识字法可算作是“水煮文化”。有不少老师认为,形义识字法不拘泥于“六书”的解释和造字的本义,依照儿童的思维方式,用他们观察事物的眼光和他们习惯的言语,将汉字这种智慧符号作一番新的说文解字,使很多汉字中已经支离破碎的形、义、音重新生动有趣地联系起来。儿童学得活,记得牢,必然大大加快识字速度,提高识字质量,为提早顺利进行大量读写铺平道路。

识字教学中文化性的扩张和丰厚是整个语文教学文化性的根基,也是一个完全的人的发展根基。所谓的形义识字法并没有注重表意文字自身的特点,只是单纯地在字形的识别上进行解剖和想象,把富有生命力的文字看成一种简单的符号,把表意文字“因义构形”这一灵魂核心给丢掉了,造成了识字与文化生命的割裂,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字理教学拒绝“实用字义”

学术研究应该传承的是社会的精神文化价值,字理教学一定要拒绝“实用字义”。“聪”是形声字,属第一批简化汉字。这种“实用字义”使许多一线教师产生了误解。这样的案例在平时的教学和教研成果中比比皆是。

镜头一:“春”字教学片断

师:春天到了,温暖的阳光(日)普照大地,人们三人一伙地结伴而行,踏青赏花。这就是“春”。

如果说“春”是三人一伙结伴而行,那么“秦、奉、奏、泰”又该怎么分析?恐怕只能另加解释。学生对此会问:同样是“春”字头,为什么有的是三人结伴而行,有的又不是三人结伴而行呢?

镜头二:《欢庆》一课的识字教学片断

师:大家都会读生字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这些字的字形的?

生1:“广场上有一个大人”就是“庆”。

生2:“献”字是“南方有一只猎犬”。

生3:“帜”字是“毛巾围着一只鸡”。

生4:“曲”字是“太阳被射了两箭”。

不难看出,上述解释汉字用了两个方法,一个是声旁表义,一个是同音相通。声旁表义就是把形声字讲成会意字,把不表意的声旁说成是表意成分。把形声字当做会意字析解实际上背离了“六书”的理论。这样的识字方法,不但会给学生许多错误的汉字知识,而且会让学生感到做学问无非就是随便联想。

篇3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哪些弊端、坚守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与教师之教会带来何种不利影响?而回归研讨式教学法对物权法的教学会带来何种新的改变?这些问题是抛弃传统教学模式、坚守研讨式教学法的前置性问题,只有解决好上述疑问,才能在物权法教学中更好的推行研讨式教学,才能求在教学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传统教学模式无论在师生关系、教学模式还是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问题。其一,传统教学模式坚守主客模式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这样,课堂教学势必限于单调与死板的“满堂灌”与“填鸭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将消失殆尽;其二,传统教学模式遵循讲授式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师传授知识,轻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极其单一,那就是传授学生知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被无视了,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势必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有重大的欠缺;其三,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大学生需要培养科研能力,特别是独立解决课题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四,传统教学模式追求学生学习效果上之“我学会”,忽视培养学生能力基础上之“我会学”,传统教学模式认为,传授知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只要学会了知识,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也就是说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只求达到“授人以鱼”,它不求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人以渔”并非传统教学模式所追求的目标,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学会”知识而不能“会学”知识。以上传统模式所有的弊端综合为一句话来说就是,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必然成为低能的知识人。鉴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上述弊端,在物权法的教学中抛弃传统教学模式而寻求新的出路就成为了合理的选择,抛弃一个旧的事物对于选择者而言是十分容易的,然而要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却是充满艰辛的,笔者在物权法教学中之所以采用研讨式教学法,乃是理性与经验之下必然选择,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予以详尽论述。

二、藩篱突破:理性下的必然选择

一种教学模式的抛弃与选择,必然是理性与经验之下的谨慎选择。研讨式教学法在物权法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藩篱突破的结果,是研讨式教学法自身所具有的特有优势发挥的功效所致。在探讨研讨式教学法的特色之前,有必要对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进行相应的前提性阐述,以求研讨式教学法的探讨能在全方位的视野下得以进行。

(一)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后经湖南师范大学郭汉民教授改进为五步法研讨式教学法,国内不少学者对于五步法研讨式教学法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这为五步法研讨式教学法的改进提供了学术土壤前提和条件。郭汉民所倡导的五步法研讨式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指导选题,在此步骤中,老师要讲解导论以使得学生对课程有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让学生就某一选题进行研讨,并且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第二个步骤为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在此步骤中,学生要独立探索相关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小组交流;第三个步骤为交流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要将各自在第二环节中所形成的心得进行交流,就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第四个步骤为登台讲述,在此步骤中,各小组要推荐学生上台讲述,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就该讲述进行评述;第五个步骤教师综述与评论,针对每一个专题,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专题评述与总结,要指出学生在各个阶段所存在的不足与值得改进的地方,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中所培养的能力。[2]40研讨式教学法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倡导以解决问题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很好的创设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要查找资料,要共同探讨问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研讨式教学法抛弃了传统教学所秉持的“满堂灌”模式,它坚持在“引导”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的开发和塑造。研讨式教学法要求老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要求老师能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研讨式教学法是追求老师和教师互动的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和学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研讨式教学法坚守学生主体性原则,它强调学生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老师将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而因材施教;研讨式教学法倡导启发性原则,反对填鸭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讨式教学法秉持循序渐进原则,它要求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考虑到学生能力培养的地阶,它要求老师在引导学生时要避免一蹴而就的作法;研讨式教学法还提倡互动性原则,它要求教学相长,它倡导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二者相得益彰。

(二)研讨式教学的特色

研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有着自身显著的特色。其一,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处于教学主体地位,教学的过程也是科研的过程,在研讨式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要学会文献检索、搜集和整理资料,并在消化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文稿并进行宣讲,可以说研讨式教学就是科研式教学,它着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它旨在培养学生做学问的能力;其二,增进师生互动,拉近师生距离;研讨式教学抛弃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它将学生从消极被动的学习中拉了出来,它促使学生与教师进行全方面的交流,在研讨式教学中,学生是主角,而教师是引导者,在引导者的引导下,作为学生的主角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着全方位的互动,这种良性互动无疑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形成的师生陌生感一扫而光;其三,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研讨式教学法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在研讨式教学看来,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对于研讨式教学而言至关重要,研讨式教学着重通过上述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其四,在教学形式上不再坚持“讲授式”而采用“研讨式”;研讨式教学强调问题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老师不再以传授知识为教授目的,他应当选择适当的问题为学生的讨论主题,研讨式教学以问题为起点,也以问题为终点,问题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其五,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对老师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老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他更是一个引导者和问题分析专家,这就要求老师不光要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要大力提高自身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讨式教学中,老师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物权法的教学过程中,大胆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实践表明,研讨式教学确实具有上述特色,这使得研讨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而言,具有无以伦比的优点与长处。

三、完美切入:物权法教学中的研讨式教学法之实效应用

鉴于研讨式教学法所具有的优点与长处,笔者在物权法教学中采用了研讨式教学法。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为2010级法学一二班,在教学中,笔者遵循研讨式教学法的要求,以问题意识为诱导,以专题讲解为中心,将物权法知识分解,在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框架下逐渐传授物权法知识体系。具体来说,笔者将《物权法》这一课程分为七个专题,这主要包括:物权法总论三个专题、物权法分论四个专题,总论的三个专题包括物权法概论、物权概论以及物权的变动,分论四个专题为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以及占有权,在专题的基础上笔者将学生按照专题分为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专题,七个小组所研讨的内容如下:第一小组研讨物权法基本原则的基本内涵与外延;第二小组探讨物权的客体、种类、效力与保护;第三小组探讨物权变动的情形;第四小组探讨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以及共有的法律性质;第五小组探讨用益物权的种类及我国用益物权的体系;第六小组探讨担保物权的变动模式与抵押权、质权以及留置权法律关系形成路径;第七小组探讨占有法律关系之形成路径。在提出上述研讨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就相关研讨问题寻找资料以便撰写论文和制作课件,学生应当独立自主的查找相关文献,就相关问题撰写3000字以上的讲稿,讲稿应当对研讨问题有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了解,对该问题的学术前沿观点大致通晓。在学生对于研讨问题独立探索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就独立探索所形成的心得在小组内进行充分交流,并要求学生就相关专题上台演讲,上台演讲的人数和时间得依照上课进度而定。在完成小组交流环节和登台演讲环节后,笔者与学生就上台演讲学生的表现进行评议,并且要就该上台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评分,评分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讲述水平,还包括课件制作的质量以及演讲的总体效果。在专题结束时,笔者都将就学生演讲发表意见,并就专题研讨中所呈现出来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评述,在学生没有讲述的专题部分,笔者将就该遗漏部分进行补充,如果该遗漏部分确属重要,笔者将就该遗漏之处予以专门教授。在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后,学生普遍反映良好。他们普遍认为,研讨式教学法使他们受益匪浅,具体来说,研讨式教学给他们至少带来以下好处:其一,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们反映,相对于其他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而言,物权法更能引起他们兴趣,不少学生不仅能在问题的引导下完成教材的阅读与理解,他们还能就该问题进行研究,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显示出任何疲态与厌倦;其二,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通过研讨法教学,学生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他们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研讨式的学习,在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学生们充分地了解到自己学习的效果,这有力地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三,学生们形成了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形成是研讨式教学法的终极目的之一,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们普遍形成了问题意识,他们往往是带着问题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形成新的问题,问题意识贯穿着他们学习的始终;其三,学生能力增强了,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研讨式教学,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迅猛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科研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科研综合能力的提升上。值得说明的是,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物权法教学实践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法使得笔者和学生受益良多,但是也有一些值得解决的问题。

篇4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启发式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体系,启发式教学还是一种教学原则和教学观的直观体现。我们可以把启发式教学灵活应用于管理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启发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渗透,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启发式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引导,教师在启发式教学应用过程中,承担着将书本和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任务,这种知识的转化虽然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能够实现,但灌输式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的知识转化过程中是低效的。我们在管理学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渗透,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书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并促进学生将知识自行转变为能力,最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渗透

1.启发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诱导教学法中的渗透

诱导教学法使一种将启发式教学法和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诱导教学法应用时,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进而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能够用于诱导教学的内容,通过教师在灌输教学法实施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的提升、能力的发展。诱导教学法需要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找准问题切入点,并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来寻找答案,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实现教学效果的强化。诱导教学法其实施的根本原理就是启发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渗透,在教师进行诱导教学中启发教学法渗透时,可以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等方法指点学生思路,并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思索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并最终将所学到的知识归纳整理成体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思想在诱导教学法中的渗透,能够有效提升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灌输式教学法虽然有一定的弊病,但这种教学方法却能够准确、高效的将概念传授给学生。利用启发式教法的诱导教学法,更是能够在管理学的理论教学中实现对概念的进一步阐述和解释,从而提高学生对枯燥的管理学概念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对管理学概念的理解,促使他们掌握管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启发式教学思想在诱导教学法中还能将理论和概念具象化,提高学生对概念的应用能力,而对概念的应用正是教学任务完成的具体表现,因此,启发式教学应用于管理学诱导教学法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启发式教学在管理学讨论教学法中的渗透

讨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管理人才,因此管理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管理学中,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教学法大致包含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四个环节,讨论教学法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教学问题,并提前将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准备的时间,在课堂开展教学活动时,先将教学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的讨论能够向着教师设计的方向发展,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整体点评。讨论教学法的四个步骤中,无论是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思路阶段都包含着启发教学的思想,通过启发教学思想的应用,才能设计好启发教学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向着教师设计的讨论方向进行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3.启发式教学在管理学案例教学法中的渗透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这时,他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通过案例教学,不仅煅炼、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过的理论知识得以理解和巩固,对所学过的知识能记得更牢。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将部分现实生活和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管理事件和问题,这样,管理案例教学实质上为学生提供了把学到的管理理论知识用于管理实践的一个绝好的机会,有效缓解了学生接触管理实践难的矛盾。案例教学法作为管理学教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将启发式教学思想使巧妙的融入其中,因此,案例教学法正是在启发教学的核心思想中发展深化的,启发式教学的渗透体现在案例教学法的方方面面,并实现了较优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篇5

一、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源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种参与式教学法最初以“参与式激励方法的形式广泛应用于企业,参与式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后来经过发展完善逐渐由社会学界引入到教育界。参与式教学法注重“因材施教”,把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有效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作为目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是参与式教学法的主要体现形式,通过这些学习形式,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参与式教学法将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同时重视起来,老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参与式教学模式具有主体参与性、课堂互动性、氛围民主性、师生合作学习等多方面的特点,将其运用到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市场营销教学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实现了由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封闭式教学方式向主动参与实践的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市场营销课堂上的每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在参与式教学中老师集参与者与引导者于一身,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彼此合作、共同提高;市场营销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求、心理需求、自尊需求、成功需求、交流需求以及参与需求等各种需求,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参与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让学生独立主动地合作探究促进了学生辩证思维、直觉思维、求异思维以及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特色、学生特点以及办学理念等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加强高校市场营销师资力量的建设,拓展学校的实践基地途径,创新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明确高校市场营销教学的目标,努力将参与式教学法更好地应用到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1.高校要创新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兼容了传统的案例分析、讨论法、体验法、发现法、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以及讲授法等的优点,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一种或者多种教学的方法,使得整个市场营销的教学环节都能够体现参与式教学。下面是根据市场营销的特点建立的参与式教学体系:(1)小组讨论。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组内的交流和讨论,为了保证组内成员的参与度,老师可以控制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老师要在教室中进行来回地走动,对于偏离讨论主题的小组及时进行引导,并对小组进行必要的指导帮组其讨论的顺利进行,然后老师要对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做出总结,点评分析各组的讨论过程和结果。另外,及时收集汇总小组活动评价,建立严格的完善的小组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竞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知识素养以及素质能力的提升。(2)案例分析。首先,案例的选择很重要,老师所提供给学生的案例,不论是以视频、音频还是口头的,都要保证案例具有很强的逻辑分析性,老师在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案例,让学生对其中的信息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要抓住关键点,理清整个分析思路,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例如:老师在讲“企业家精神”这节课时,老师可以选取张瑞敏的故事作为案例,让学生们分析探讨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精神。(3)实践活动。老师可以留给学生一些市场营销的问题,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运用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访问、营销实践,使学生对市场营销的现状有更深刻的认识。

2.高校要更新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

在参与式教学法下,老师应该树立师生平等、学生主体、教师引导、共同参与的意识,树立终生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以及主题教育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参与到市场营销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市场营销教学质量的提升。

3.老师要充分了解参与式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优点实际操作基本原则

关于问题式教学的思想在很早以前就有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能起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所谓问题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将教学内容问题化,采用提问、设疑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保持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的同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问题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一个良好的问题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探究、发现、实践、再创造的过程。这一教学法的模式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具有操作简便,适合学生的特点,实践效果良好。

一、问题教学法的优点和现实意义

其一,问题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往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在积极讨论的氛围中,在激励作用的重复、积累中,更易于培养起对政治学习的热情和渴望。

其二,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掌握网络学习、文献检索等求知技能;在综合相关政治知识,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得鱼之技。这正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

其三,问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分析、概括、表达等诸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对政治资料的遴选、整理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在课堂陈述、说服他人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表达等能力。学生既不盲从前人,也不迷信权威,求新、求变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其四,问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追求真理、尊重他人、积极竞争、互助合作等优秀个人品格的形成。学生在课堂上既主动表述自己的观点,又学会倾听不同见解,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宽厚和吸纳真理的健康品格,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课标环境下政治学科问题式教学法的操作

第一步:提出问题、以疑导读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要学习的心理机制,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的创设提问非常关键,一般要体现两个原则:

(1)必须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教学重点提问,这样问题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就掌握了。

(2)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物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提问有新意、有针对性,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

第二步:自学思疑,横向议疑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采取自学的形式通览教材,理解、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显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一般不能独立地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有计划地提供学习内容,恰当地引导,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学。问题式教学法创设疑问使学生能够在疑问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求和思考问题,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用铅笔对重点内容“划杠”,对不理解的内容“打问号”,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2、教师组织讨论,学生横向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在学生通过自学对所设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第三步:充分解疑、总结收尾

这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但绝不是机械地回答所设问题。为了充分地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相关材料,一方面,丰富课堂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再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三、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问题的设置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必须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这是问题的难度标志。要使问题具有新颖性,就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方法,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未知的东西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未知东西的探索,使学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学中更概括的知识。

2、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和需要。即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H・A・多勃洛留波夫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

篇7

摘 要:本文阐述了案例式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微生物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要注意案例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案例式教学法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法 微生物学教学?应用

课?题:广西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案例式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后期研究成果,主持人:陈潇,项目编号:2012B24。

一、案例式教学法与微生物学教学

案例式教学法起源于哈佛法学院(Harvard law school)的情景案例教学课,是培养法律专业人士所创用的教学方法。由于此种方法贴切实际,因此,被企业管理、教育等领域所借鉴。在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最主要的区别是,传统教学是灌输式的、枯燥的教学方法,而案例式教学法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让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进一步做出分析、判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方法和技能的教学目的。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思考和教师的点评反馈,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案例都是来源于实际的工作和生活,把课本中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把要掌握的知识点融于实际案例之中,学生就能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便于在以后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加以运用。笔者从事教学工作20余年,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一教学方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比其他教学方法效果要好。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医学、药学、农学、食品及酿造等专业中都开设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由传统的、单纯的教师讲授转换为案例式教学,教师在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形成对微生物的合理认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微生物学技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微生物。实践表明,在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中运用案例式教学法,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二、案例式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都是来源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因此,通过案例式教学法引发学生学习是一种可行的、便于操作的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运用案例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消极被动变为主动积极方式,大幅度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和教学过程。

1.案例设计

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精心选择,精心设计。案例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工作岗位结合起来,从而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体验。案例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甚至是歌曲,案例要力求精美、简洁、具体、生动,能吸引学生学习。教学效果与教师选取的具体主题案例有关,案例选择得恰当,则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一般来说,案例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1)案例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目的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如果所选择的案例不能达到这一目的,那么案例就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例如,在讲授微生物的特点时,案例“琥珀中的芽孢”听起来、看起来都很美,但离现实太遥远,没有实际作用,达不到教学目的,这样的案例不宜使用。而案例“触屏手机细菌量是厕所的18倍”,与学生每天都接触手机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显而易见,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为实验教学做好准备,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实验——手机真的有这么多细菌吗?这个案例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2)案例要形象生动。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不高,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选择一些形象、生动,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好奇和兴趣的案例。例如,学习放线菌时,案例“百花争艳,百果飘香”的图片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思绪不由自主地被图片调动起来。接着教师抛出问题:放线菌(尤其是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和颜色以及鉴别方法是怎样的?显然,这样具有吸引力的案例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3)案例要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中职学生的特点是基础参差不齐,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有强有弱,所以,在选择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尽量选择和设计令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的案例。例如,在学习消毒与灭菌时,笔者选择了耳熟能详的《禽流感之歌》,那甜甜的童音、诙谐易懂的语言和画面深深地吸引了每个学生。学生在自娱自乐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开心地、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4)所选案例最好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尽量选择与学生将从事的工种、岗位相关的案例。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使他们更有兴趣参与,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问题设计

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抛砖引玉的过程,即教师利用案例进行提问,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自我总结,教师讲评、总结,最终完成教学目的的过程。所以,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成功与否。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提问要起到“鸡尾酒效应”。心理学著名的“鸡尾酒效应”,即选择性注意,是指人在复杂的环境中能选择性地注意到某些事物而忽略其他事物。心理学家通过经典的“双耳分听”实验证实了这一观点。心理学家让实验者戴上耳机,耳机的左右两边同时播放不同的内容(歌曲或词语),最后检查实验者对歌曲或词语的记忆。实验发现,实验者的两耳都能听到一些内容,但某只耳朵会更占优势。也就是说,注意力确实存在一定的选择性。中职学生的注意力也符合这个效应。所以,在设计提问时,所提的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且针对学生较敏感的事物精心设计,这样不仅能为教学目的服务,教学效果也很显著。例如,讲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时,在案例“预防艾滋病”视频中,只要提出三个问题,即性接触是传染艾滋病病毒的唯一途径吗?传染的后果是什么?怎样预防艾滋病?相信这些问题对每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都会起到“鸡尾酒效应”。

(2)案例提问要有层次性。要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一般应由易到难,跳跃性不可太大,否则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利用不同的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层层剥茧,最终得出预期的结果。例如,讲授细菌的致病性中的“细菌的毒力”,教师在案例中先引入蛇的毒性,再提问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有没有毒性?毒性的强弱是不是和蛇毒一样也有强弱?创造悬念,巧妙设疑,层层递进,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学生对课程主题产生好奇,从而引发学习动机,自然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案例教学的有趣之处,而且达到了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

3.教学过程

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新型的教学形式,而职业学校的教学强调的是能力本位。如何在案例式教学法中得以实现?首先,在进行案例学习之前,需要教师先介绍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学习。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案例,让学生熟悉案例内容,结合教学内容思考案例中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案例后思考、讨论问题,包括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技巧。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进行分析和讲评,通过案例举一反三,说明案例蕴含的知识和技能。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出案例传递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反思、讨论得出结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次教学知识点和技能。案例式教学的一般流程如图所示。

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传统教学是学生被动地学习,而案例式教学法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中心。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时学生会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教师又必须对此做出必要的解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从容应对。教师最好在备课时预设可能出现的答案,并事先做好回答,以组织好整个教学过程。

(2)要有很强的引导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事先准备好的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出主题,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吸引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开动脑筋,回答问题。教师在引出案例、提出问题之后,尽量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自己判断、评价答案正确与否。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不能直接将答案说出,而是要视绝大多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结果。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那么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

[2]史美兰.案例式教学在干部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OL]. ccps.gov.cn/designated_topics/rdztlgglyth/dhfy/2,2013-04-08.

[3]曾惠,舒为群,邱志群等.案例教学法在卫生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9).

[4]邓国英,孙文长,杨淑凤等.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11).

篇8

历史学科教学是通过记载人类活动进行反应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历史教学是高中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学科,是社会发展中文化的传承。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是根据过去发展的事件以及人物进行学习死记硬背掌握历史知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运用发散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一、发散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发散式教学法,是通过学生运用扩散状态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教师运用发散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1]。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W中使用发散式教学法,要注重应用原则,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散式教学法应用原则如下:

第一,要保证学生发散式思维的自由发挥。教师在运用发散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形成一定的思维观念。学生通过接受过去的历史事件,同时掌握新的历史知识,从而形成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掌握历史课程知识。

第二,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变通性。教师在使用发散式教学法时,要鼓励学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选取新的方向来掌握历史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发散学习,从而全面理解历史知识的意义。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学生在使用发散式教学法学习历史知识时,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会形成独特的反应。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发散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的教学是按照历史的发展走向,环环相扣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从而全面的掌握高中历史知识。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运用发散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以点连线,使学生更好的将知识进行梳理,完善个人的历史知识体系[2]。例如:教师在教授“日本明治维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同一时期的中日改革进行横向对比,通过使学生对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从而掌握日本在十九世纪时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推进明治维新的目的。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日本在幕府统治时期的危机,通过武装倒幕,推进明治维新。学生通过对中日变革进行合理的比较,从而完整的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发散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师的课程教授效率。

(二)创设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发散式教学法构建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历史情境相融合,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的相关视频,使学生了解的发展历程。通过视频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进行讨论。在我国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推翻了清政府的中职,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体系,极大影响了我国后续的社会变革。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对教学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从而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异心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求异心理,使学生能够运用发散性思维,在分析问题中获取成就感,提高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自信心[3]。例如:教师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先讲解的发生背景,清政府在长期闭关锁国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而英国为了改变对我国贸易的问题,向我国大量走私鸦片,从中谋取暴力。面对这一情况,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当众销毁鸦片,从而引发了第一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第一次发生的原因进行思考,进而确定导致第一次爆发的根本原因。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思考的宽度,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高中历史知识。

(四)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发散式学习

逆向思维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着重培养的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将许多教学问题简单化。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时,能够脱离教材的固定内容,运用逆向思维,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洪秀全在后,与清政府形成对峙的状态,快速北上讨伐清政府,使清政府没有喘息之地,那么运动的结果会有何不同?通过逆向思考,学生可以明白是农民阶级发展的问题导致了运动的失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从而开展发散式学习,促进学生发散式思维的发展,掌握高中历史学科知识。

篇9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与要求

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把握其操作步骤与实施要求.

第一,操作步骤.首先是教师提出教学问题,诱导学生来解决问题,从中把握相关的知识以及思想方法.其次,教师再提出与前述问题相关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逐步分析与解决,进而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第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需有效组织学生,即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评价预先策略把学生学习与发现过程中所需的相关知识在头脑中加以有效组织,同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方向展开思维操作与脑力活动.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提问的有效性,做到如下几点:①课堂提问需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情绪;②设计问题时,应把握内容重点,突出要点;③明确所提问题,同时所提问题需要与教学思路相符,并考虑到问题的连贯性与层次性;④课堂提问需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入手,提高问题的价值,以启发学生深思,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然后,教师则需把握启发式教学的不同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1.运用演绎启发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演绎启发式教学法以演绎过程为主,由一般至特殊,亦或由概括至具体.在演绎启发下,学生能够应用相关逻辑方法与一些直观法来完成某个基于抽象概念与其他概念上的知识概括.在运用演绎启发教学法时,教师应先明确所需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形成自主的问题空间,而后再以评价策略来分析学生是不是具有展开演绎启发的所需知识与技能、数学概念与数学原理,然后以小组讨论形式探究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演绎.

演绎启发主要适用于根据一些数学公理、数学定义与其他定理、定义等而推导出一些新的定义与定理,亦或展开新定理的验证.由于这一方式的要求较高,所花时间也较长,有些学生容易走出思维困境,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暗示与提示,如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等.

2.通过归纳启发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

归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由个别至一般,由具体至概括.通过归纳启发,学生借助直观法与一定的逻辑方法来概括观察的具体事例、相关条件,以及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如学习一些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公式、数学原理等,教师均可利用一些具体事例来引导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同时,在实施归纳式教学法过程中,教师还需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学会抽象概括.

例如,由下面计算结果探究规律:

①11-2=3;

②1111-22=33;

③11111111-2222=3333.

依据上述规律,计算111111…11-2222…22(2n个1与n个2)的结果.

分析:从①与②的左边,我们可以看出,被开方数中被减数1的个数为减数2的2倍,而结果中的3的个数又与减数2的个数相同.于是我们可得出结果.111111…112n个1-2222…22n个2=33…3n个3.对于这个题目,其关键在于分析与归纳出题目结果中数字和算式中的数字的特殊关系,然后由特殊至一般.

3.利用实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

在现代数学教育中,倡导教师优选能够鼓励与增强实验方式的数学课题.实践表明,由实验切入,对于引导学生发掘相关数学结论是富有成效的,不但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锻炼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几何中一些数学定理,可利用度量直线与角,几何图形对比,以纸折叠与构造图形等实验方法来获得.

篇10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有效性;运用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65-01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重要性

“讨论式教学法”在国内外教学法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沟通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待问题,以不同观点和看法进行讨论,从而引起外部刺激,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创新意识,自主性以及探索性。真正的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思维进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学生围绕中心问题,以讨论的形式展开。更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激情,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运用和掌握。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髓。古今中外均倡导问答讨论式教学,马赫穆多夫出版的《问题教学》正是强调讨论引发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事物的能力。这种新课堂的改革不仅体现了我国教育在思维及教育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和飞跃,也同国际教育接轨,使我国教学领域走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

(一)能够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抓住问题的关键。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在第一时间给予回馈和引导,这样高效率的互动方式能够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力。(二)能培养学生的处理事物能力和开拓思维。有效的思维活动能够推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知识、理解、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乃至综合能力。讨论的过程要求学生自己阐述观点及驳斥他人观点时思路清晰有条理,语言表达精准、全面。有效的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综合型人才。总之,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能过通过学生的表现了解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及时的带动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共同进步。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在借鉴别人的回答中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积极思考,通过新型教学模式中取得受益匪浅的突破。

三、讨论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互动模式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二)互动方式:以小组讨论或全班全体成员参与。(三)讨论的问题应该定位于“分析、综合、评价”的层次上。以目前最流行的图像处理软件AdobePhotoshop为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图形图像的处理与效果图后期的处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熟练掌握Photoshop图像处理功能。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表现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具体过程:第一,教师设计预习思考题,问题具体,目标明确,容量适当。如Photoshop应用原理及技巧?怎样建立复杂的选择区域?怎样掌握重叠技巧?学生根据思考题来阅读教材,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教师确定要扮演的角色和位置,注意成员安排及允许的时间。提醒学生在讨论中要遵循的规则。第二,讨论过程:通过讨论,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交谈来分享观点和信息。网络式的讨论式教学,充分挖掘全班信息资源。通常分组进行讨论,以临近几人为一组,同组之间学生可以讨论,不同组学生之间也可以讨论。根据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来设计实验和讨论主题。制定讨论题的原则是紧扣教材目标,密切联系素材,难易适度。根据具体情境调节题量和时间。当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回答问题时,要循序渐进,注意区分易错易混淆问题,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踊跃思考和回答,用目标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整个班级的信息交流都通畅无障碍。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教师精心备课后准备好实验内容和设计题,寻找文字背后的价值,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面对争论和质疑时,及时调整进度和内容,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建构意义,时时对勇敢参与的学生给予鼓励,并评价讨论的水平。在课堂上临时出现的新问题,要认真慎重对待,可以看作是激发兴趣和热情所致,在不干扰目标问题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热情。但是如果特殊因素与本节课讨论内容意义不大,教师可以委婉而坚定的阻止,重新将内容引入正题。教师要注意讨论结束不是要在某一特定的时刻,而是在最适宜的时刻。要注意讨“论式教学法”的整体效果。第三,整理归纳阶段,整理能使认识系统化和理性化。整理的过程是重复记忆的过程。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更进一步的消化吸收。总结归纳要求语言准确、科学、规范。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观点,帮助熟练掌握方法技巧。学生通过一系列讨论过程最终得到完整系统的知识。第四,加强巩固,布置基础练习。第五,强化综合练习,强化过程是进一步深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师围绕重点进行批改讲评,学生先复习一天所学知识后再作业。

四、“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

“讨论式教学法”作为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之一,倍受教师及学生欢迎。对于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不少文章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有人认为,“讨论式教学法”不仅为高等院校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方式,而且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多层面的启示,产生积极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它打破了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学习,小组队员讨论,多说多听多做的教学新教育模式势必成为新世纪教学领域的主流。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更适应青年人的心理状态,由被动消化吸收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和挖掘知识,师生间产生良好的沟通互动,无论在思想意识还是知识、能力方面,都让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价值观显而易见。通过“讨论式教学法”学生对待学习多热情主动,善学、会学、活学。思维开阔,条理分明。让我们在素质教育精神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科学教学法的研究,使得“讨论式教学法”在其教育领域得以推广,为开创主流教学事业的明天而努力,为我国教育事业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