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的思维导图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推理的思维导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逻辑推理的思维导图

篇1

一直以来,中国设计基础教育中最缺乏的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对生活好奇心的培养,对事物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思考如何通过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发掘,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设计思维能力的形成。

设计思维是本能的思考

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其基础是怀疑一切。对于笛卡尔来说怀疑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确定思维的工具。对于设计师,也应当如此。养成善于质疑、思考的习惯,对于设计师是必要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只能提供僵化的设计形式,这对于设计创新毫无意义。对于设计类学生来说,应该先注重强调智能训练,而非重技能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将他们“95后”所特定的文化倾向和情趣的特征表达出来。

思维拓展的逻辑推理训练

设计改变世界,让世界更美好。那种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改善人们生活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的概念也在“成长”。设计思维已经变成了一种策略工具,可以用来理解对象、用户需求等等。

1.思维训练形式的解析

艺术设计课程中我们常常使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都给学生较深地印象。但在训练思维中逻辑推理训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艺术思维课题的训练,可以尝试选定有两面性的选题,组成题库,全班通过抽签的形式完成组队,小组合作组成正方和反方,选拔辩手,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完成对设计思维的拓展训练。团队组织教学现场的讨论,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教学基本构想,使得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方案更加周全。辩证与思考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思维在脑海里流窜,横冲直撞又反复纠缠,虽然有可能扭成一团麻,但通过设计基础课程,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课程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会逆向、发散、组合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质疑与推敲,具备对设计命题理性推理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完成思维的辩证论证,对选题有进一步的分析、联想、想象,分析事物的过程,也是分析自我的过程,从分析中确定自己发展的方向,再提炼主题,拓展出优等系列方案,设计的结果将是多样的,通过各类的横向对比,最后形成完整的设计。

2.草图绘制训练的必要性

草图构思是一个脑、眼、手全程参与的连续过程。图像令各种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去,是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需要选择重点进行变动,删除不必要的多余信息,大脑通过联想、推理等为草图添加新的必要的信息,并将图形进行延展和变化,将想法进一步完善。

学会用草图表达思想过程,思维应当形象化的成为图像,纸面上的语言。通勾勒出的对象来记录自己的思考。草图的方式的记录有文本和图形两种,训练要求图文结合的方式。因为文本是概念的、抽象的,反映理性思维的演进,而图形则是形象思维的展现,二者结合,可全面展现思维过程。

3.思维导图强化逻辑推理

逻辑好的同学,往往善于归纳总结,把复杂包裹起来,把整理后的闪光点暴露出来,就像集线器,把各种线索都收纳到盒子里,把重要的插头暴露出来。

我们的训练无非是将逻辑推理能更好的整理出来,思维导图训练则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思维整理方式,也是应用最广的思维工具。维导导图能将推理中的逻辑关系整理得非常的清晰,包括前后的顺序,从属关系、包含关系等,思路也将在绘制中一步步明朗出来。

4.设计思维与创意提升

“设计思维”滥觞于诺贝尔奖得主司马贺(Herbert Simon) 1969年的经典著作《人工科学》。这本书更多地将设计定义为一种思维方式,而非现实过程。对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思考”,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多思考 “如果这样”会产生什么效果。如果建立在开放式基础上的设计思维和创意对设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为对任何设计来说,它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需要思维、需要创意。“设计内容”的形成始于思维,把思维系统化、逻辑化后就晋升为创意,进而才会有设计的产生。

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育过程中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必须要对现实对象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特的理解能力,具备视觉审美的表现能力,所有的训练形式都是为了“脑洞大开”,学生也要多看多想,疯狂吸纳,充分理解设计理念和创作思维,把看到的优秀作品整理,分类,贮存。同时训练的过程中还需要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乐于探究的质疑精神,以及搜集信息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篇2

一、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几何教学中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语言,大致有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三种不同的语言,继而还需培养学生将这三种语言相互间进行转化的能力. 不同语言在几何内容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图形语言一般较为直观,能够形象地向学生展示问题;而文字语言则是概括和抽象的,重点是对于图形或图形本身中蕴含的深层关系予以准确的描述,对几何的定义、定理、题目等予以精确的表述;符号语言则是对于语言文字的再次抽象,它具有简化作用,有更深的抽象性,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种,是逻辑推理必备的能力基础所在. 初中阶段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由简单推理再到符号表示进行推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培养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特定符号的意识,训练学生转化的能力,从而为论证几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将题目所含条件转化为图形

几何题目中,用各种不同符号把已知条件通过图形直观的表达出来,对于处理较复杂的几何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中普遍存在“看图忘条件”的现象,无法将题目与图形有机结合起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画图的意识,这样方便将题目中的条件直观清晰地呈现出来,实现条件与图形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理清做题思路.

例1 已知点E,F在BC上,BE = CF,AB = DC,∠B = ∠C. 求证:∠A = ∠D.

分析 如图1,将已知条件通过画图展现出来,这样可以将已知条件在图形中得以直观的表现,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暗示和提醒,利于问题的有效解答.

三、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化解决问题,即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从已知条件出发,从结论入手,结合图形进行解答. 综合分析法是几何题目解题中通常会用到的逻辑思维方法. 其特点在于从已知推可知,逐步再推出未知,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近已知. 在较为复杂的问题当中,需要良好地运用综合分析法,从已知出发,从结论入手,形成完整的体系,寻求最后解决问题的接洽点所在,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2 如图2,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直角边向ABC外部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DA和等腰直角三角形CEA,点P,M,N分别为BC,BD,EC的中点. 求证:PM = PN.

分析 若从已知条件出发,“BDA和CEA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轻易的推出结论,AB = AD,AC = AE,再根据做题思路,即可得出ADC ≌ ABE,从而可以得到ADC和ABE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若从结论“PM = PN”入手,从未知看需知. 则思路可以如下:已知PM和PN分别是BDC和CBE的中位线,所以只需证CD = BE. 从已知条件出发我们可以得到CD = BE,从结论入手我们需要CD = BE,这样相当于我们找到了题目的接洽点所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综合分析法不仅帮助学生高效率地解答几何题目,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灵活进行图形变换

新课程中的初中数学增添了图形变换的内容,如平移、旋转、轴对称等. 灵活进行图形变换即是将图形变换作为一种解题思路方法,通过图形变换为学生解决几何问题打开一扇窗.

例3 如图3,正方形ABCD中,E在BC边上移动,∠EAF = 45°,AF交CD于F,连接EF. 求证:EF = BE + DF.

分析 这道题目需要增添辅助线来助于解答,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增添辅助线是几何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该题中要证EF = BE + DF,就需要将分散的线段BE,DF集中起来,若运用旋转变换法,将ADF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如图4,即可将BE和DF转到同一直线上,得到线段BE与DF的和,继而可将三条线段EF,BE,DF构造到一对全等三角形中. 这样就轻易地得到了辅助线法证明思路:延长CB到M,使BM = DF,连接AM,如图5,得到ME = BE + DF,这时只需要证明AEM ≌ AEF就可解决问题了.

篇3

【关键词】 数学解题规律逻辑思维

一、数学思想方法

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题目的思考方式和技巧都是影响最终得分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计算出数学问题,并引导他们能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发现和学会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根据初中数学的教学课程,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学生能够充分地在初中阶段数学的各种题型中运用这些数学思考方法,那么他们基本上就已经开始了解初中数学的解题规律。下面,作者将简单地介绍以上几种数学思想方法:

(一)转化与化归思想

这种思想方法的实质就是揭示问题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实现从问题到结果之间的转化。具体操作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分析、联想和类比的过程,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把问题进行交换,划归为已经学习的知识范围内进行简单的解决。

(二)数形结合思想

这是在初中阶段较为重要的思想方法。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直观表现。数形结合思想多采用与几何图形的直观表示数问题和运用数量关系来研究几何图形的问题。

(三)分类讨论思想

该思想方法多采用于证明题或几何题。把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分割成若干个小问题逐步解决,从而达到解决整体问题的目的。是较为常用且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

(四)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与方程思想多用于函数和方程的填空、选择和解答题中。这种题型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题目所给的图像,从已知条件出发,建立有关的函数解析式,并认真仔细地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数学工具,最终解决问题。

二、初中数学解题规律

初中数学的题目内容主要是数与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各种函数以及几何证明题和解答题等,而主要题型是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以及证明题。在数学这门科目中取得高分的关键就是根据考试内容和考试的题型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达到得高分的目的,而且对于节省大量的考试时间有极大的帮助。作者将会结合上文所提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简单地总结初中阶段数学的解题规律。

(一)选择填空题

作者坚信,只要能够掌握初中数学的解题规律一定能够把高分视为囊中之物。不少同学因为各种因素无法合理安排考试做题时间,导致最后总分都偏低。现在作者将会以选择填空题作为例子,简单介绍几个巧妙的方法帮助同学们节省考试时候做题的时间。

1.直接推演法。顾名思义,直接推演法就是从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各种数学公式、法则以及定理等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和运算,是一种较为传统且简单的解题方法。

2.验证法。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可以把各个选项带入到题目中去进行验算,验证这一个选项是不是正确答案,因此,这个解题方法也可以成为代入法。一般来说,定量命题大多可以利用这个解题方法解决。

3.分析法。对于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和结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判断,计算和选择最终的正确答案,这就是分析法。

4.特殊元素法。可以利用一些符合题目条件的特殊元素代入到题目的条件或结论中去,从而得出答案,如计算题型时可代入特殊数字1、几何题型可代入特殊图形正方形等等。

5.排除、筛选法。对于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的选择题,可以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以及一系列的推理和验算把错误的答案排除,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探索题

初中阶段的数学探索题目大多以命题缺少题设或结论为主,要求学生通过推理或证明并补充命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条件类。一般要求学生利用一部分的条件或结论推理出所缺少的条件。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求得答案。

2.结论类。这种题型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应的结论。

3.情景类。把实际问题通过建模方式转变为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出最佳决策。这种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策略类。这种题型并没有唯一的解答方案,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数学知识进行解答,为求学生能够突破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几何题

几何题类型一直都是初中学生的心头大患。它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辩证能力,有很多学生面对这种题目都无从下手,是一大失分点。

1.构造法。在很多几何证明题目当中,往往需要学生自己构造出一些辅助线,并同时利用一些定理和法则才能够解答问题。构造法是比较常见的解题方法,有时候在代数、三角的题目中也能够采用。

2.反证法。有些几何证明题并不只有一种证明方法,学生可以先假设一个和命题的结论相反的结果,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推理推出与题目的条件相矛盾,从而可以否定这个假设,肯定原命题的结论。和构造法一样,在很多计算题型中也可以用到。

3.面积法。在很多几何题目中,面积公式不仅能够计算面积,还可以证明平面几何所需的结论。

三、结言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多变,传统的解题方法解决不了就要利用特殊的方法进行解答。以上所提到的解题技巧在解题过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教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作者坚信,学生只要把握到初中阶段的数学解题规律,才能够提高解题效率,增强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正月.函数y=k/x解题技巧[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

篇4

笔者以为,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三个主要策略:一是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议论文的篇章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在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从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着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学习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花大量时间进行讲授当然没有必要。但是,如果挤出一点时间,介绍一些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既不会占用教学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严密、合理。

学习有用的逻辑知识,要结合语言运用和写作进行。语言表达中的词语推敲、句式选择、段落调整、观点阐述、材料取舍、论证展开,无处不体现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逻辑混乱等问题,可以有意识地引入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议论文阅读教学之石,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之玉

高中教材所选的议论文,论证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推理合乎情理,特别适合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范本。一方面,我们可以以此为范本,了解作家在观点论证、行文推理等方面的布局,体会作家思维的逻辑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苏洵的《六国论》,在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上就特别值得借鉴。全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中心突出。在分论点的设置,行文的推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供学习之处。教学时,我们要以此类文章为典型个例,充分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借助典型议论文范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概括与归纳、比较与分类、推理与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而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是一种推理方法。针对议论文教学,概括就是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而归纳是对所学的零散、杂乱无章的议论文知识进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分门别类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针对孟子、荀子均擅长比喻论证,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喻论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比喻论证的一般特点与作用,并引导其写作时学会运用。

比较与归类,是逻辑思维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概括归纳密切关联。通过比较,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异同或高下;归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事物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并以此进行分门别类。在议论文教学中,既可利用典型议论文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的分析来训练,还可以将同类作品不同篇目进行比较。比如《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而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反复论证,批判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德的风气。比较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学会运用比较,掌握归类,逻辑思维的能力自然就会上升。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文章的思维导图的方式,以三段式推演、图表等形式,学习作家是如何从一般性的材料中,推出结论的。

三、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课标》中的这几条,其实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恰恰是现在许多学生最薄弱的。为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中,老师首先必须在写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环节的指导中,着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逻辑性。

审题、立论是写作首先碰到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跑题、表达不清或表达自相矛盾等。这时可以运用概念知识来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概念,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同一个词语中不同的概念;词语运用的贴切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表达的是否明确。

立论则与判断紧密相关。判断要恰当,就要注意句子成分间的搭配要得当,所用词语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句式不能杂糅等。

选材、谋篇布局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体现着作者的正确推理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中,对于选材和谋篇布局问题,要着重运用归纳、推理、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观点与材料之间、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样就能逐步改变作文中存在的“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层次不清,说服力不强”等问题。

篇5

关键词:高考;数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215-01

一、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的逻辑思维过程,也就是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目的明确地对外来的和内在的信息进行提取与转化、加工与传输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合乎逻辑,不悖常理,并能达到最终目的,同时还要将其正确陈述,让人信服。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是一个各部分紧密联系的逻辑系统,在数学领域中,只有被严密证明了的结论才被承认为正确。数学证明离不开演绎推理,演绎推理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中对演绎推理的要求是:因果关系交代清晰明了,绝不含糊,无论是由因导果,还是由果索因,陈述时,都应明白无误,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合乎逻辑,说明充分,根据确切、可靠;概念、术语、公式、定理和字符的运用,应当正确、恰当和规范,并且合乎习惯;论证完整,不重不漏。归纳也是进行数学推理的一种能力,归纳的方法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个途径,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实验,从特例中归纳出一般结论,形成猜想,然后加以证明,这是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近年的高考试题,在考查逻辑思维能力时,常常与运算能力结合考查,推导或证明问题的结论,往往需要通过具体地运算;同时,在计算题中,也较多地揉进了逻辑推理的成份,边推理边计算,不经推理则无法计算。

二、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在高考中半数以上的题目需要运算,运算不仅可求出结果,有时还可辅助证题。在高考中,对运算能力的考查是比较全面的,涉及到实数、复数、整式、分式、根式、对数式、三角式、集合等运算,包括数值计算和字母推演。准确是运算的基本要求,简捷、合理是对考生思维深刻性、灵活性的考查,熟练,迅速是对思维敏捷性的考查。在高考中考查运算能力,一般不是增大每题的计算量,而是通过控制每题的计算量,增加题目量,一些题目需要一些技巧来解,注意精确与迅速、简捷与熟练相结合,注重考查算理。

怎样提高运算能力呢?必须概念清楚,熟练掌握公式、法则;要求解题思路明确,遇到一个题目后要分析题目要求,比较各种解法,从中选出一种简捷、合理的解法,切忌还没有理解题意就写上一些公式,套用一些思路和技巧,舍简就繁;要自己动手真正解一些题目,体会各种技巧的应用方法,总结解题规律,切不能只满足于知道解法,明了思路。

三、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图形处理的能力。高考中空间想象能力主要是通过立体几何内容考查,立体几何中立体图形的特征是通过概念描述的,而对图形的理解是解题的基础。高考中通过考查概念,考查对图形及位置关系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特别是对照图形,灵活运用概念于图形的能力。在考查中一般不是只给出基本的元素计算,而是力求在考查角度和方位都有一些变化,在图形的变式和非标准位置图形中灵活运用概念、性质等。

高考中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考生根据题设条件想象和画出图形。在考题中,一般只给出最简单的图形及最基本条件,在解答时需要以此为依托,根据定义和性质自己画出所需的线、面。对图形处理的另一方面就是分割、补形、折叠、展平,通过对图形的这些直观处理一般能辅助解题,使解题过程简捷、明快。在图形中确定元素间的基本位置关系要求考生能结合图形进行一定的论证。

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述的三种能力是数字领域中的基本数学能力,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数学能力,反映出思维的更高层次。这里所说的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纯数学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

对于纯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1、能从题目的条件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从题目的求解(或求证)中考虑需要的信息;2、能在记忆系统里储存的数学信息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作为解决本题的依据,推动1、中信息的延伸;3、将1、2中获得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加工、组合,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一方面从已知到未知,另一方面从未知到已知,寻找正反两个方面的知识“衔接点”――一个固有的或确定的数学关系;4、将3中的思维过程整理,形成一个从条件到结论的行动序列。

对于数学的应用问题,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侧重点,则是现实客观事物的数学化。高考数学试题中设置这类问题,是基于现代社会对数学的需求,基于数学教育本身就是现实的数学教育,同时也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

现实客观事物数学化的过程,包括几个层次的要求,首先是必须熟悉问题所提供的背景;其次是能阅读理解问题对背景材料的陈述:再次是能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题中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构造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最后还应该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实质上是考生对数学现实抽象、深化和提高的过程,是考生数学实力的反映。

篇6

关键词:数学证明题;教学思路;解题步骤

一、 初中数学证明题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证明是以一些基本概念和公理为基础,使用合乎逻辑的推理去决定判断是否正确。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应该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知识方面,数学证明能加深学生对基础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二是思维方面,数学证明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三是文化方面,数学证明能够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精神,学会理性思考问题。最新的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证明》占了三章,这样的安排是想让学生通过对主要图形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进行大量的探索,同时,使学生在推理的过程,进行逻辑推理的训练,从而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今后的推理证明打下坚实基础。

二、 初中数学证明题的教学步骤

初中数学证明不仅是学习重点,更是学习难点,很多同学对证明题的解答无从着手,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了解解题思路,但证明过程的叙述表达混乱,因此,教学中如何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谈谈笔者的教学步骤:

(1)读题

笔者认为,应将读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粗读,快速浏览题目,了解题目要求;第二层是细读,在了解题目要求后,进行有针对性地读题,目的是弄清题设和结论,明白已知什么、需要证明什么。[1]如果题中给出的条件不是一目了然即有隐含条件的――这类题是证明题中的难点,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如何去挖掘它们;第三层是记忆复述。在粗读和细读的基础上,要做到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把原题的意思复述出来。能够做到第三层,才算读题完成。对于读题这环,必须严格按照前面三环执行,因为在实际证题的时候,学生之所以找不到证明的思路或方法,就是学生漏掉题中某些已知条件或将题中某些已知条件记错,如果能够将已知条件记在心里并能复述出来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2)分析

教师要通过启发性的语言或提问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的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通过总结,掌握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3)演示

教师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作证题的书写演示,并且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使学生今后能够模仿这种合理、规范、科学地书写证明过程。

(4)变式练习

在获得某种基本的证明方法后,教师可以通过改变问题中的条件、变换求证的结论、改变图形的形状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去自行求证,通过这种方式,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2]通过变式训练,能够展现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完整认知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变式教学的妙处,它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可以把学到的方法灵活应用于各种题目中去,这既培养了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法,又提高了学生数学素养,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三、 初中数学证明题的解题步骤

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把上述的教学步骤作为自己的教学思路,同时,老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解题过程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和技巧。下面通过一个例题来说明如何教导学生解答数学证明题。

[例题]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1. 弄清题意――复杂语言简单化

此为“文字型”数学证明题,既没有图形,也无直观的已知与求证。如何弄清题意呢?根据上面所讲述的“三读法”,找到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至关重要,特别是隐形条件,这是解题成败的关键。[3]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成:如果在等腰三角形中分别作两底角的平分线,那么这两条平分线长度相等。这样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就非常清晰了。

2.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已知条件图形化。

所谓已知条件图形化,就是利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将已知条件在图形中直观地表示出来。图形对解决证明题,能起到直观形象的提示,所以画图因尽量与题意相符合。并且把题中已知的条件,能标在图形上的尽量标在图形上。

3. 用数学的语言与符号写出已知和求证――文字语言符号化。

已知、求证必须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来表示。

已知:在ABC中,AB=AC, BD、CE分别是ABC的角平分线。

求证:BD=CE

4. 综合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找到思路――分析过程综合化。

对于证明题,通常有两种思维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的题目,通过正向思考可以轻易解答,这里就不赘述了。

(2)逆向思维,即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很少,关键是怎样运用,对于初中数学证明题,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用逆向思维法。[4]同学们在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感觉无从下手的话,可以先从结论出发,慢慢推导出已知条件,从这个过程中就得出了解题的思路,最后把过程反着写出来就行了。

5. 用数学的语言与符号写出证明的过程――文字语言符号化

证明过程的书写,对数学符号与数学语言的应用要求较高,在讲解时,要提醒学生任何的“因为、所以”,在书写是都要符合公理、定理、推论或以已知条件相吻合,不能无中生有,必须要有根有据。

证明:

AB=AC(已知)

∠ABC=∠ACB(等边对等角)

BD、CE分别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

∠1=∠ABC, ∠2=∠ACB(角平分线的定义)

∠1=∠2(等量代换)

在BEC与CDB中,

∠ACB=∠ABC, BC=CB, ∠1=∠2

BEC≌CDB(ASA)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6. 检查证明的过程,看看是否合理、正确

任何正确的步骤,都有相应的合理性和与之相应证的公理、定理、推论,证明过程书写完毕后,对证明过程的每一步进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是防止证明过程出现遗漏的关键。最后,同学们在平时练习中要敢于尝试,多分析,多总结。

显然,初中数学证明的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教师和同学的一致努力,教师们需要寻找更好的教学方式,同学们需要把教师的讲解好好吸收,最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小明.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优化初中数学证明教学[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Z1)

[2] 王芳霞. 例谈藏族学生在数学证明表述上常犯的错误[J]. 教育. 2010(11)

篇7

关键词:科学方法;猜想假设;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26-02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假设是物理探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做了一定预见性的思考,为收集必要的信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了基础,它是探究活动的前提,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起引导作用。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大胆的提出猜想与假设。事实表明,只有自觉的运用科学方法,才能做出有意义的猜想与假设。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要探究问题的"猜想与假设"的水平呢?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象进行猜测假设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对事实的认识,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加以关注,必然能够激起学生"猜想假设"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在下雪天,人们穿带钉的鞋要比穿平底的鞋更容易走;用电动机带动机器工作时,要将电动机先固定在木板上,还要在木板上压上重物等生活现象。从而得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猜想。

2.引导学生运用直觉思维进行猜想假设

直觉思维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突然领悟,或者对某一问题创造性思维的突然降临,它不需要具体的逻辑推理,也不比进行系统、程序化的演绎和证明。运用直接思维进行的猜想假设可能有所偏离,但只要合理、有意义,教师都应该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例如,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时,学生会凭借直觉思维立即做出各种猜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等于入射角。再如,在探究"电路中总电阻与各分电阻的关系"时,学生也会运用直觉思维做出:R>R1+R2、R=R1+R2、R

3.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假设

学生通过对前边内容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进行新的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在探究"电磁铁磁极的极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电流的磁场方向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会根据"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的知识,很容易做出"电磁铁磁极的极性跟电流的方向有关"的猜想。再如,在探究"电流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和"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中的电流就越小"的知识,做出"导体中电流的大小可能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有关"的猜想假设。

4.创设情景运用实验现象进行猜想假设

实验能使一些物理现象直观、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进行猜想假设,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例如,在研究"电流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可以先创设以下情景:(1)先后用一节和两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只小灯泡通电,让学生观察两次灯泡的亮度有何不同;(2)再用两节干电池分别给一只3.8V和一只2.5V的小灯泡通电,并观察两个小灯泡的亮度。学生会根据两次实验现象很容易的做出"电流的大小可能跟电压和电阻有关"的猜想。

5.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猜测假设

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些科学方法有:类比法、分析法、推理法等,教师利用这些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并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猜想假设的水平得到提高。

5.1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法"进行猜想假设。在研究某一物理问题时,若该问题过于抽象,可以从生活中或者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找出与之原理上相同或相似,类比出它们其它的性质也可能相同或者相似,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例如,在研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水管中的水流和电路中电流相似的特点,类比"水管中各处的水流相等,同样的道理,电路中各处的电流也可能相等"的猜想假设。

5.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推理法"进行猜想假设。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因此,当某一事物发展了一个阶段之后,我们可以根据此事物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规律,推理出它在下一阶段将要发生的规律。例如,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师生先一起做斜面小车实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就越远"这一结论。最后,教师再提出:大家猜想一下,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平面上,小车将如何运动下去?由于前边三次实验的基础,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比较容易的猜想出"小车将会永远运动下去"的结论。

5.3引导学生运用"逻辑分析法"进行猜测假设。"逻辑分析法"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的一种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建立猜想与假设。例如,在探究"大气压的存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覆杯实验中的硬纸片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同学们会惊奇地做出"F2的施力物体可能是空气"的猜想假设,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奠定了基础。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猜想假设水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运用科学方法是关键。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选取恰当的载体,提供必要的帮助,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平台,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假设,做到该放就放,该收就收,既不要扼制学生的思维,充分让其自由、主动、积极的参与发展,也不能放任不管,任其胡猜乱想,不利于其科学方法的培养;既要让学生的天赋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又要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长期的引导、鼓励和训练,学生就会自觉的寻找科学方法进行思考,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做出较高水平的猜想与假设。

参考文献

[1]王较过.《新课程教师读本·物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 培养方法

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奥数班,本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却成为很多重点中学的敲门砖,这违背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小学数学不难,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然而小学实施六年制,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可以说早就可以教完了,但是又不能涉及中学数学,很多学校出现了重复做课本上的习题的现状。那么小学数学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要让学生背诵加减乘除的运算表,其实这种方式是不对的,会让学生仅仅是为了记住这些数字而去背诵,而无法了解数学逻辑。为什么要了解数学逻辑呢?在教学算术之前,会让学生进行逻辑学习,比如会出现“小明今年6岁,小强今年4岁,2年后,小明比小强大几岁?”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逻辑推断。这些问题不难,但是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才能做出来。其实生活就像游戏一样,小学生不像成年人,他们涉世未深,做事是直来直往的,父母首先教育他们不喜欢的事该怎么做,喜欢的事又该怎么做,直到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做事规则;然后小学老师就会教导他们知识。上学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老师,那么老师就要教导学生怎么去想生活中的问题,要用一定的逻辑去想事情,就像游戏中的规则一样,一件事应该怎么做,且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做,到后面就需要学生对这些逻辑进行判断,加深学生对这类逻辑的印象,让学生想事情时也能用这样的逻辑,最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用数学问题培养思维的方法

1.教师应当对学生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夸奖。学生做对了可以用小礼物奖励学生,这样正面鼓励学生,减少学生对课堂的压抑感,让学生觉得教室是一个愉快的学习的场所。

2.创新问题让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数学不像语文那样可以看故事,一般都会出现很多数字让学生进行计算,久而久之难免学生会感到枯燥。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或者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设计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兴趣。

3.注重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很多老师在问学生问题的时候,只听学生的答案而忽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容易导致学生只是追求答案而忽略过程。并且有不少学生听了答案只是记住了某一道题的答案,如果有一条类似的题目出现就不会解答了,所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提问的时候应当让学生说出是如何解答的,最好让学生写出来,让在座的学生更加明了过程,然后老师对过程进行修改并讲解,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然后不要局限在一道题的解答上,老师可以举一反三,列举类似的题目,然后让学生也采用相似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明白这种逻辑思维可以怎么变换。久而久之可以让学生自行举一反三,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现在学校基本都配置了多媒体的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数学题放置在一些动画中,因为绘声绘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把老师比较抽象的讲解动态化,让讲解更加直观。并且多媒体非常适用于图形讲解,图形讲解一般是采用线面组合而成的,在小学中没有讲解得那么深入,如果采用多媒体则可以让学生看到一般图形的构造,让学生更加明白如何计算图形的周长。例如,计算图形周长可以把一个图形拆开并组合一条线,然后再量一下这条线的长度,刚刚好是周长长度,这样讲解给学生听什么是周长,更加直观明了。

5.多让学生动手。许多老师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都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而且学生即使在不愿意学的情况下也会接受到一点,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且教师也习惯了这样对待学生,这样是没有办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所以要让学生多动手,让学生去做这些问题,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很多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可能比老师的解答更加便捷更加明了,所以不要小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多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阅读理解 词汇积累 阅读技能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25-02

俗话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理解,题量大、难度大,句子结构复杂,通常有5%-10%的生词量,分值约占高考试卷总分的30%;同时,听力、单选、完形填空、阅读表达、书面表达等题型的答题效果,也直接或间接地由学生的阅读能力所决定。由此可见,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英语高考的成败,体现着高中英语教学成效的好坏。

在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做阅读理解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是一件“苦差事”。部分学生,尤其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存在着恐惧心理,认为这类试题太难,无从下手。还有一些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学生也是在“硬读”、“苦读”,阅读理解依然是失分较多的题型。

语言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新的语言知识从输入到运用,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接触语言的机会。机会越多,语言的应用就越熟练,而阅读的过程正是认知语言的绝好机会。实践证明,阅读可以巩固和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还有一点相当重要,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变做阅读理解为“悦”读理解。

1 积累词汇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相辅相成

1.1良好的词汇积累方式是实现轻松阅读的前提

词汇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要素。如何让学生更多更好地积累词汇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词汇积累方式是关键。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采取音形意相结合的方式记单词。一方面,针对英语是表音文字的特点,培养学生根据发音来拼写单词的习惯;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运用构词法来扩充词汇量,例如:合成法grown-up;派生法en+courage=encourage;转换法free(adj.)--free(v.)。

1.2坚持阅读是巩固和扩充词汇量的保证

阅读的过程是词汇反复再现的过程,而且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学生才会对词汇搭配和词性产生感性认识。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在阅读中弱化生词的重要性,使其流畅阅读。在阅读后,指导学生将重要词汇和高频词汇摘录到生词本上,常添加、常翻阅,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对词汇的巩固、扩充和循环应用。

2 优化阅读习惯,培养阅读技能

2.1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的快慢是阅读理解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有译读、回读、指读等坏习惯,这不仅会影响阅读速度,而且还会阻碍英语思维的发展。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呢?养成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的习惯非常重要。意群是指由单词组成的表意单位。阅读时可以指导学生先将句子划分为几个意群,并按意群默读,渐渐养成将句子一眼看到底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一目十行”。

2.2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测词义

语言学家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是一个选择过程,在获得这个心理语言活动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符号不断的猜测、舍取,然后检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推测词义的方法有很多,如:从句子的结构推测词义、词性;借助作者在下文对词意的解释;利用构词法猜测词义;运用常识进行判断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单词往往会因语境不同而产生词义变化,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将有效跨越生词障碍。

2.3学英语也要学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语言脱离其文化背景就等于是“纸上谈兵”。文化背景知识是决定学生阅读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英语教学一方面是文化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也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异域文化,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跨越文化障碍。

3 强化课内阅读和讲评

在每周一次四十分钟的阅读训练中,笔者会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适量的阅读理解,一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内容丰富、原汁原味的英语短文,随后认真批改,发现问题,及时讲解。在讲解过程中,笔者会注意以下几点:

3.1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语篇

阅读文章的目的是通过阅读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主旨、观点态度等有全面的理解。笔者在讲评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领悟短文开头和结尾的段落或句子的含义,因为它们往往是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对于没有明显主题句的文章,笔者会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加强对段落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对整篇文章进行把握。

3.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逻辑推理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在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推理、判断、综合类试题大量增加。笔者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即作者的态度和意图。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做逻辑推理时,不能脱离文章的主旨,凭空臆想,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另外,在讲评时,笔者经常要求学生一起大声朗读好的句子和精彩段落。实践表明,经常朗读背诵课文可以增强英语语感。有了强烈的语感,阅读理解能力会不知不觉地慢慢提高。

4 课外阅读是延伸和补充

4.1以娱乐为目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光靠课内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而支撑课外阅读的最大动力就是兴趣。因此,笔者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不带“任务”的享受型阅读,让学生读得开心、学得快乐,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个沉重的包袱。通过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课外阅读,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2由易及难循序渐进 情节为重语法为辅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笔者利用书刊、杂志、网络等资源,首先推荐一些语言难度较低、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读物,如《英语周报》上介绍明星的小文章、连载的小说、幽默的笑话,《疯狂英语》中的电影简介、英文故事等。在培养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后,逐步提高读物的难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世界名著等。另外,笔者还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要拘泥于语法、句式,把主要精力放在文章的主题和情节上。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必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作为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勤于实践,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达到有效教学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化学教学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对于学生的要求相对也在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对于学生而言,除了系统掌握学科当中的知识点之外,了解学习意义、学会学习方法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新的课程标准之下,更多的是注重于对学生未来发展与现代生活的适应力,且其具有鲜明的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特征,并对学生的潜能与志趣有所兼顾,思维导图模式的引入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一、初中化学具体特点分析

化学在富有趣味性的同时,也结合了各种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性。但由于初中化学尚属于化学启蒙性阶段,因而其所涉及的知识大多是比较基础的,比如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元素符号,而就是这些内容依靠的必须是学生的记忆。虽然初中化学难度系数较小,但其还是以其综合性极强且知识杂等特点对于广大学生的学生能力与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发散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要求更是较高。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无法将零碎的知识信息建构起系统的具有普遍联系性的网络体系,那么很可能导致其在日后的实践当中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无法有好将其用于实践。久而久之,最终影响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设计上,初中化学兼顾了学生起步阶段与学科自身特点两个方面,也正因为如此,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养成良好的自身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与强化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钻研与分析热情。而从学科发展层面来讲,它也是为之后的高中化学学习奠定基础的有效环节之一,起着承上起下之效[1]。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当中引入思维导图教学过程当中的具体实践

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我们知道,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引入思维导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究竟其应该如何进行具体运用,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的实践分析。我们知道,探究式的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当中,将思维导图进行科学引进,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无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就现行课程体系下的《质量守恒定律》来讲,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展开教学:第一,教师在进行实验之前先对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实验前后物质总量二者是否相等?第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可针对此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对内容进行一一记录。并针对不同的结果来探讨有何种方法去验证,并对实验器材、实验药品、如何评价与实验等作出探讨。第三,根据思维导图的记录内容,每个小组将各组思维导图传达给全班同学与老师,并对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统一的方案,供全班同学参考。此种方法的实施,每个学生都可提出自身观点,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质的同时,也可帮他们厘清思路,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内涵。

其次,在复习当中引入思维导图的实践分析。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复习是一种知识再学习的过程,它能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从而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合。与此同时,在复习过程当中,思维导图也是一种典型的知识融汇过程,它可梳理学习过的各种知识。对于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而言,由于其存在一定复杂性,而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面可以发动全班共同绘制一幅作品,降低难度。在这个过程当中,第一可由学生与老师进行商讨之后共同确定导图的次主题与主题,最后对这个议题共同完成。我们可从《原子构成的奥秘》为例来讲,在进行复习之前,教师可将每小节当中的知识要点分别交付于不同的小组,在此基础上,每个小组可对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与化学以及原子构成进行探讨,并全面对知识要点进行综合归纳与总结,再由每位小组分别安排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在进行图画绘制之时,不仅可充分利用每个人的能力同时也可适当提高效率[2]。

再次,思维导图与新课教授的结合。对于新课的教授,实际上既是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是教师发挥特长的关键性课程。将新课教学同思维导图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教师的任务,学生可按照老师勾勒出的化学学习要求去进行关键词的确定,并以此进行延伸,逐步实现导图绘制,实现内容的系统性联系。比如,我们以初中化学当中的“水”来看,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物质,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包括:水资源分布与污染、性质、组成、净化以及自然界当中的水等几个部分,翻阅我国各地教材不难发现,传统教材通常是根据重要性——净化这一模式进行一一叙述的,给人以系统、顺畅之印象,但与此同时,给予学生联想的空间相对就会较小。而新课标实施之后,有的新教材在开篇会直接呈现与水有关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关于水的一种联想。这样的改变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它囊括了多个方面,比如水的性质、组成、用途等等,从而有效打破了学生思维局限性。

最后,现行教育模式之下的教学的侧重点还是“增质减负”,也就是说,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情况之下还要尽可能降低学习负担,而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思维导图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认知模式,尤其是可以提高学生知识信息的条理化、结构化与信息化水平,从而有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