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 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39-02
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各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案、产品纷纷粉墨登场,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资源等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但是,如何能使得学习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目的,其相应的方法和模式值得探究。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从广义上来讲,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成
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改变着教学方式。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信息技术,作为新型教学媒体进入课堂的环境下,教师的作用不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利用板书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使整个教学以实践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担当起一个导航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影响教学媒体应用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所以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成要素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要素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社会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应用体制、人员素质以及文化氛围等。
思想观念是构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因素之一,思想观念因素决定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决定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效率,也决定了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有效性,所以思想观念是构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因素;应用体制规范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制约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范围。同时也给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应用体制是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人员素质因素决定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程度和水平;文化氛围是指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过程中有关的人文、传统、习惯等因素。
(二)信息环境方面的因素
信息环境因素包括信息本身构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信息技术。信息本身的因素是指信息化教学媒体所传输的信息的类型、内容和特征共同构成的对教学媒体应用的影响。信息技术因素是指包括信息压缩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在内的信息化技术。
(三)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
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是指在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的物质方面的集合。包括软媒体及其技术,硬媒体及其技术。软媒体主要是指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还包括红外传输等。硬媒体主要是指一切硬件设备。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有效教学途径
要做到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笔者以为,可以从构建合理的信息化媒体教学环境、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个方面人手。
(一)构建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媒体作用的发挥有着约束或者促进的作用。构建完整的媒体环境体系就要从影响和制约教学媒体的诸方面因素下手,以适应和促进教学媒体作用发挥为目的,以上述的构建原则为指导,从实际媒体应用出发建构起来的教学媒体应用环境体系。
1.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制度环境是指由媒体应用制度和媒体应用规范等构成的并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的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是优化教学媒体组合、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
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涵盖面比较广,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制度环境的构建必须明确这些应用制度的内容和作用范围。由于信息化教学媒体自身的特点,合理的应用制度体系应该包括教学媒体应用规范方面的制度、教学媒体技术规范方面的制度、资源建设原则方面的制度、信息安全性方面的制度、评价策略和规范等等。这些制度目前都已经零零散散的制订了。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的方法就是根据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和教学的需求重新组合这些零零散散的制度,从教学媒体的选择到教学媒体的评价都具有开放性的制度约束。这样,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就会日趋规范化,而且这种规范化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2.更新使用人员的信息化媒体应用观念,构建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信息化教学保障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观念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效率。构建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中的人的因素。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媒体的最终应用效果。
进行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的构建主要应该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保障和管理人员人手,还包括教学媒体制作人员。向他们传输媒体价值、使用方法、媒体的作用等等。通过引导和培训,使得使用人员能够建立媒体优化组合意识、媒体服务于教学意识、媒体价值观念等。这样的教学媒体主观环境就具有了初步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人员队伍模型。
3.优化教学媒体应用平台的软硬件设施,构建信息化媒体客观环境。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平台是支撑教学媒体发挥作用的物理空间,
属于媒体环境中的客观范畴,同时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核心部分。为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的关键部分是构建合理高效的软硬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的选择、开发平台的选择、技术保障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
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的软硬件环境要本着上述原则特别是实用、高效、经济的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媒体的软件技术与开发平台、硬件设施与媒体功能的有效整合,从而为信息化教学媒体提供基础支撑。比如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平台.有效整合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构建开放性的网络课程平台,构建虚拟实验室,构建多媒体积件库等。从软件开发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都为信息化媒体环境的客观软硬件环境提供实践支持。
4.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建立媒体环境作用监督机制。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是指从教学媒体优化组合的效果角度,对已构建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衡量和评价,从而为信息化媒体环境的构建提供实践效果方面的反馈,使得系统不断完善。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其目的就在于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明确教学与学习任务以及问题的设计。教师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任务和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借助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手段将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真实的”应用情景,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通过网络化手段查找学习资源。信息化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师要掌握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网址,这样便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教师提供的网址出发去网络学习。
3.积极传播学生电子作品。教师要模仿学生。利用学校可以提供的资源和办学条件,创作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成果(如研究报告)。并且学会如何传播自己的电子作品。
篇2
Abstract As a tool to transfer inform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e teaching media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popularity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the teaching media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teaching media on the teaching effect,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the teaching media in the teaching.
Key words teaching media;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influence
教学媒体在人类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创造了语言,成为人们之间产生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个人电脑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产生了信息技术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科技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使教学媒体进入了全方位、互动化的时代。
1 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演进,从客观条件来看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但从主观分析来看,是课堂教学信息容量的扩大化和表现形式多样化要求的结果。信息化、网络化媒体所具有的特征是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它可以使得原本单一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生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实现大容量、快节奏的信息传递有着重要作用。总体来看,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增大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媒体实现了知识的可存储性和可复制性,大大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节省了教师课堂展示准备时间,在相同的时间里,实现了更多信息的传递,同时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掌握学生的了解情况,及时评价教学效果。
1.2 丰富信息类型,加深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多种教学媒体的使用,如投影仪,幻灯,电影和电视等,可以直观地再现教学信息的目标场景以及与事物相关的教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变化过程。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受众规模
现代媒体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可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同时通过标准化要求,消除因地域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体将信息传到更大的范围,远程教学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1.4 提高存储能力,增强使用灵活性
现代教学媒体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服务的即时性局限,实现了教学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分离。数字化的媒体可以进行压缩,以各种人们需要的方式进行储存,便于随身携带和转移,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播放学习。由于媒体的方便与灵活的这一特性,使其可以被广泛地运用到不同的教育领域,包括非正式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教学时空的自由切割。
2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及特点
要分析教学媒体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首先要把握高校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具有即时性、群体化、面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其他教学形式所不具备的,因此其优越性持续到今天,成为高等学校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教学内容具有一定前沿性
高等学校是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这些内容要具有前沿性,让学生跟随时代的变化了解更多最新的成果,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启发大学生的思考进入学科前沿,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2.2 教学对象有较强的自主性
高等学校教育的对象是自我意识较强、辨别能力不断提高的大学生,是日后走向社会的新成员,具有一定自我思想,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方法,帮助其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媒体承载的知识内容,同时也隐含教师在媒体技术运用中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2.3 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性
现在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的理论知识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同时利用各种媒体技术,充分展示事物的实现过程和相关标准,将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实际应用相适应,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媒体通常是静态的,传递的信息容量非常有限,而现代教学媒体的音频和视频技术,可以更完整地呈现操作的流程和细节。
2.4 教学媒体呈现多样化
高校教学由于信息量大、实操性强,对信息呈现方式要求较高,因此,多种媒体的组合使用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效果。对教师而言,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媒体来实现教学目的。
3 教学媒体对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影响
3.1 教学媒体对教师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媒体的介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首先使教师感受到了它在呈现多样信息上的强大功能,并且能给学生以多重感官的刺激;其次是能减少板书,一方面减轻了课堂教学的劳动程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感受到信息技术对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2 教学媒体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通过对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更加生动易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并且可以少做笔记,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听课和思考。学生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和拓宽了视野。
同时多媒体教学也给学生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由于教师对多媒体不适宜的选择和不得当的操作,一味地以高容量、高速度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走马观花,缺乏主动思考。有时教师很少板书,只是操作计算机,缺少课堂互动,感情交流,造成课堂不活跃,学生不愿意听课。还有的学生认为课上不用记笔记,课下拷课件可以自学,上课听讲没有以前认真了。
4 现代教学媒体应用反思
4.1 注重教学互动
在多媒体的初级应用阶段,在保证信息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工作强度和提高学习兴趣等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该减少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教师授课方式受到限制、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师生互动减少等负面影响。教学媒体的负面影响来源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在教学媒体的选择、制作、实施到反馈等各个环节。教师教学观念不够新颖、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教学素材缺乏、媒体硬件条件落后、经费投入较少、教学管理不合理、制作软件存在缺陷等是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其中,老师教学方式不够创新和不能更好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是最主要的因素。新媒体教学的感性知识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新媒体教学基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双向互动。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为基础创设情景,提供信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多向交流,提倡协作学习,把握机会适时反馈,及时矫正、引导。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重视实践与创新。
4.2 强化服务功能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多媒体技术仅仅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因此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首先保证教要学内容完整,主题要明确,防止滥用媒体技术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其次要重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注意遵循教学最优化原则。再次是合理运用有关模式设计,在教学组织计划时,必须注意知识的连贯性,避免任意切割课程内容和逻辑的联系。
4.3 倡导创新引领
当前教师对多媒体的开发更多处于模仿阶段,甚至是抄袭阶段。大多数教师通过网络下载进行简单拼接和组合,甚至是生搬硬套,而不考虑课程特点、教学对象的要求和课程环境。使得原本服务于教学的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师减轻工作强度而敷衍塞责的方式。长期的引用和简单复制,极大影响了教师的思维创新能力,并最终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不断提高多媒体创作和使用水平,就需要加强创新引领,建立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创新保护,开展创新设计比赛,引导老师教师积极开发和使用多媒体技术。
4.4 加强技术学习
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早已超越单纯实现信息承载,而被赋予更多的课堂组织功能。新生代的高校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现代移动终端的普及更是为他们无所不在的网络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除了在课堂上抓住他们外,无处不在的线上网络也是教学媒体的用武之地。因此,互联网和信息化是当代教师必须首先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和技术,只有加强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学习,才能适应课堂教学和互联网+时代的线上教学,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内容
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推行,但是从实际应用反馈来看,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多媒体设备并没有得以有效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并不是很完善,虽然大部分学校开展相应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但是效果甚微,本文中详细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前提下如何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谨以此给予理论参考依据。
一、教育信息化概念阐述
就教育信息化来说,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IT教育应用正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教育信息化,目的在于通过信息化实现教育新起点,属于基本构成要素,并且于教育领域得以全面落实,现代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而且达到了教育改革的目标,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继而形成教育现代化局面。针对信息化教学来说,是教育信息化的组成,主要特点是教学过程设计,还有学习资源利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极大的区别,属于探究型学习,还有资源与合作型学习。从长远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已经实现了跨越式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革。
二、教育技术培训基本要素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教育领域受到极大的影响,逐步向教育信息化迈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同时也给教育造成极大的冲击。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信息几乎是以每3-5年增加一倍,增加教育负担,并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高素质人才,从传统课堂教学层面来说,课堂效率并不尽如人意,学生负担难以真正减轻,因而教师必须转换教学模式,需要对教育实施全面改革。现代教育要从全新的视角解读教学,运用新模式及新方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同时效率也越来越高,这预示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需对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应用,对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引导学生能够从信息技术应用中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改善以往落后的教育观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本特点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也逐步被提上日程,而培训内容除了具备如下特点:形式差异性、对象差异性等,还兼具如下特点:第一,先进性。针对现代教育技术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于教育领域的应用目标非常明确,即为了优化教育过程。第二,实用性。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教育学科的不同,所需的教育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合理筛选培训内容。
三、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内容
(一)教育技术培训类型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由于培训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培训类型,首先,针对普及型来说,明确培训对象,在职教师、管理人员、见习教师,而培训的目标非常清楚,就是为了提高他们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促使其能够进行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其次,提高型,培养对象是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教师。伴随教育技术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多媒体教学正在不断优化,相应的功能得到完善,而教师对这部知识掌握并不是很全面,继而制定新的培养目标,更新教育技术理念,扩充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优化教育技术理念,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探索能力。
从培训内容上分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应用范围较广,并且具有极高的使用率,已经超过61%,其余分别是课件制作,还有电教媒体使用,网络应用,还涉及到教育技术应用,这足以说明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给予了极高的关。由于教育岗位的差异性,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很多教师针对教育技术培训投入了极大的耐心与时间,他们对于电教媒体教学,还有电教教材制作有着极大的兴趣,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培训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得以有效实现。
(二)培训内容模块
1.基本理论模块
从现代技术教育来说,教育信息化属于全新的综合学科,主要是通过优化教学手段逐步演变而来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兼具相应的方法体系。而这种技术实现工具相对比较固定,是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展开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教师需要不断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继而能够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除此之外,还需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涵盖以下方面:教育技术特点、作用、教育媒体原理等等。
2.日常教学媒体开发及应用
所谓日常教学媒体,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教学媒体,是除了算机及网络之外的,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训内容包括:录音、幻灯、电视、录像等等,将其与多媒体进行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3.教学设计模块
教学过程相对而言是较为复杂的过程,多项因素相互作用,同时又相互影响,彼此之间相互制约,要想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系统设计教学内容。而对设计理论与方法来说,这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技能,具体包含以下方面:教学媒体功能使用、教学适应性、教学模式评价、教学媒体优化等等。
4.多媒体课件制作
多媒体计算机于教学领域得以广泛应用,逐步引用至教学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不单单是发挥教学手段作用,而且还可以替代教师,对知识进行传授。而对于多媒体计算机来说,其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于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比如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等,这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同时又可以便于学生学习。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多媒体操作、计算机应用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软件应用、教学模式等等。
5.计算机网络模块
多媒体技术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可谓是日新月异,并且其网络已经逐步渗透至教育领域,网络化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主体方向,是计算机教育的重点方向,同时属于教育热点问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应用理念,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知识的下载,共享信息资源。而计算机网络模块培训的内容相对较多,主要有:计算机网络应用、网上信息下载、网页设计、网上教育信息研发、网络教学模式等等,需要从上述培训内容着手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促使教师能够从培训中汲取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这对于之后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能够真正得以落实。
四、结语
总体来说,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而对教师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模式与手段发生极大的改变,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化教育是目前教学的主体模式。教育技术培训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对教育技术不断累积,而对于教育技术培训来说,培训内容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具体传授,继而促使教师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教育技术,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范运祥,舒根,马卫平.教师教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1).
[2]杨宗凯,吴砥.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2).
[3]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李逢庆,郑旭东,谢阳斌,杨满福,徐M.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1(03).
[4]李艳如,范新星.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新发展[J].软件导刊,2012(02).
[5]季至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
[6]陈庆贵.我国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研究的深度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0(09).
篇4
信息化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社会是信息和知识总量激增、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陈旧速度加快的社会,由于社会高度信息化,使得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可享受社会为其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而不受任何年龄条件、时空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这导致了教育对象的终生性和全民性。随着高度发展的信息科学技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渗透,学校教育面向社会化。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和知识成了社会最重要的资源,随着交通、通讯手段的发达,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国际社会相互依存关系的日益加深,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将不可避免。为加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增进和平、友谊与合作,未来各国的教育还将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更多地承担起传播世界优秀文化的责任。所以,信息化社会教育一定要做到国际化。
信息素养的内涵及教师信息素养的特点
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是指面向教育教学实践的信息素养,它除了具备一般性信息素养的内涵外,又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信息的观念和传播信息的意识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作为教师要能运用信息传播规律来科学地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2.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
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可称为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其主要因素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责任感,对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的能力以及对新的信息的创造和传递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指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以及技术手段基本操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现阶段教师急需具备和提高的主要能力。
3.教学媒体和功能的选择能力
科学技术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具有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实用的媒体的能力。
4.媒体的整合能力
媒体的整合能力是指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作为职业教师,不但要善于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体,还要能够将教学媒体与教学各要素进行科学的整合,特别是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应该是职业教师具备的重要能力。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加强对教师的信息素质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是顺应社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开展创新教育的需要。
1.迫切性
为了迎接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建起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建设了计算机校园网,远程学习等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不断形成和出现,要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素质必须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必要性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教学的目的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使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可见,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素养应该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主要有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两种途径。其中在职培训是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目前,在职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专业进修
这种方式是指教师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或者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各种专业进修活动,包括各种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等形式的专科、本科、专升本学历教育以及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短期培训
这主要是指由各大专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或师资培训中心等组织的有计划、大范围、短期集中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
3.校本培训
这是指各个学校利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自行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时间可长可短,次数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样,或专题讲座、或计算机知识培训、或教学观摩等;内容较有针对性,强调实用性,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培训活动更具活力和效果。
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56-03
一 问题的提出
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技术界关注的重点研究问题之一,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更是研究的热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讨论基础上,各相关院校纷纷改编或新编出版了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以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地改革。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就有近五十本。客观地说,这批教材无论从理论、技术、结构与质量上都比上世纪出版的教材有了重大的变革和提高,也出现了部分比较优秀的教材。然而,仔细分析后,仍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内容体系落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内容讲授传统教法为主,常规媒体过多,缺乏对现代教育思想、先进教育技术理论、最新数字化媒体技术等的描述,未有考虑信息技术对未来教师要求,未能很好地体现“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精神;(2)结构形式过于传统,未突出“教学设计”这条主线,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部分内容,份量不足,地位不明显,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构建知识目标的实现;(3)文字陈述专业性较强,拘泥于以“教”为主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非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自主学习需求;(4)能力培养不突出,与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要求相脱节。
究其原因,有如下三方面,而根本的是未有很好地运用现代教育观念来指导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1)课程定位不准,缺少针对性,许多教材未能体现出公共课的普适性特点,内容过于专业化和理论化,似同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教材:
(2)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未能突破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理论-媒体-设计-实践”框架。
(3)对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仅停留于以媒体使用为主的实践操作层面上。受“媒体论”影响,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学习各种技术,特别是媒体操作,显然这是一个误区。其实,教育技术能力决不只是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以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这些都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
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才能达到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笔者试图从教学设计入手,探索解决方法。
二 问题的分析与设计: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1 教学设计过程要素是组构《现代教育技术》内容体系的主线
教育技术学领域涉及两方面实践,一是教学设计的运用,二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使用的媒体,这两者形成了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教学设计是以一种一贯而可靠的方式来开发教育和培训方案的系统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主动的、不断反复的复杂过程。教学设计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核心地位说明它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中当仁不让的主要内容。现在教学设计模式很多,但是所有这些教学设计过程都包括以下这些核心要素(也称为阶段):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ADDIE)。分析是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设计是指教学策略制定,开发是指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评价是指对教学效果的研究分析。分析、设计、开发、评价构成了教学设计的环节,也构成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二者相互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就是一个涉及到现代教育技术从理论到技术方方面面的各种能力的整合过程,没有科学完善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无法实现。
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内容体系的依据
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等四个层面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善于将信息技术与自身课程相结合。《标准》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要求中小学教师应具备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的能力、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中,核心的是教学设计能力。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若对他们在校期间能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就可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信息化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3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考虑公共课的普适性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的组构原则是“以《标准》为基准,以教学设计为主线,以适于自主学习为目标,适当弱化理论,突出应用特色,强化能力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应达到如下基本教学目标:
・熟悉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原理,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熟悉现代教学媒体系统环境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的操作使用技能;
・了解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过程,掌握教育信息资源获取方法;
・掌握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具有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
・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具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能力;
・具有信息化教学研究、评价的能力。
按照教学设计几个阶段涉及的要素,我们尝试以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为主线建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三 问题的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近五年来,我们在总结自己和他人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本着“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精神,以《标准》及教育信息化要求为依据,就《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问题进行了新一轮的深入探索与实践。新编一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一理论与实践》。教材以师范院校本科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教学设计为主线,在课程内容体系的组构、教学方式的确定以及编写风格上均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在教学改革的征程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1 教学内容选择安排上,突出新理论新技术
内容结构分为“任务和活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附录”四大模块,其中“理论学习”部分包括教育技术概述、现代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环境、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等内容共十一个子模块,较全面地
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思想、技术与方法。“实践操作”部分包括照相与摄像设备的使用、数字图像与视频素材的处理、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操作、多媒体课件与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等九个实验,在介绍各类教学媒体时,力图突出现代数字媒体及其系统的应用。各部分的比例如图2所示:“理论学习”模块中各部分教学内容所占比例如图3所示,其中,纵轴为百分比,横轴为教学内容(A;基础理论、B: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环境、C:教育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D:教学系统设计与评价、E: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F: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
由图2与图3可知,“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大模块占据了教材内容的88%,符合课程实际。“理论学习”模块中以“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环境”、“教育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及“教学系统设计与评价”为主,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也占有一定分量,不仅突出了教学系统设计这条主线,对学科的改革与发展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2 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编写风格上,凸显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材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与编写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风格,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及“参与式”培训理念和活动设计方法,从“任务和活动”入手,提出7项基本的任务选单及相应的“要点提示”,同时提出必需的“活动”与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根据“任务和活动”的要求,从“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模块中获取与探究所需的理论与技术,自主进行学习。体现出“任务驱动,实践贯通,突出设计,强化能力”的理念。例如,在“数码影像采集与处理”模块,教材内容是这样设计:
・任务描述:小组成员自己编写剧本,利用数码摄像机拍录校园生活,如学习、娱乐、宿舍生活等,并利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编辑,制作成短片。
・活动设计:
活动1:教师介绍数码摄像机的功能和基本操作规范。
活动2:学生分小组讨论计划和剧本。
活动3:学生户外拍录。
活动4:学生采集拍录内容至计算机。
活动5:学生利用《会声会影》软件编辑制作短片。
活动6:短片放映式。
对每一个活动,再设计指导性建议,以帮助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和实践。如对活动2,进一步提出如下学习建议: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制定计划,重点考虑以下问题:(建议20分钟+课外)
(1)你们准备制作什么内容或主题的影片?写出简略的剧本和分镜头脚本。(学习内容参考教材理论部分第五章第四节电视教材的编制相关内容)
(2)有哪些角色,需要作哪些准备?需要用到哪些器材和素材,如何获得?
(3)如何获得软件技术?
(4)时间如何规划?如什么时间去拍摄,什么时候捕获视频,什么时候编辑?
3 内容体系主线明确,教学设计理念贯穿整个内容体系
教学设计能力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必备的一种综合能力,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涉及到现代教育技术从理论到技术方方面面的各种能力的整合过程。教学系统设计,不仅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一部分,同时在教育技术理论、教学媒体与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等环节也必须贯穿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主线应贯穿整个课程内容体系。
在组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时,我们不仅以独立章节形式大篇幅地阐述了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内容,并将其列为必选学习章节。同时还在其它主要章节的阐述中贯穿了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内容,如现代教学媒体系统与环境的设计,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与网络媒体的开发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等,既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还要求学习者在每一个学习“任务和活动”项目中首先要进行“活动设计”,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课程设计、媒体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不同层面都能受到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
两年来,《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在多所高师院校公共课教学中使用,涉及物理、化工、数学、计算机、生物、美术及教育科学等专业。在教材使用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进行的跟踪研究显示,教师反映教材使用效果良好,内容详实,突出能力培养,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新理念与新技术,教材结构编排新颖灵活,方便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反映用“任务+案例”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符合他们的认知心理,与此同时实施的“教材+资源平台+网络工具”立体化教学形式,更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这一切为学生将来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R.A.瑞泽,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15
篇6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概念的模糊
不少教师对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有错误的认识,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一切教学的手段都应利用多媒体,只有这样,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于是,把多媒体的使用当成了时尚与引领幼教领域的潮流。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在《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一文中也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而信息技术教育则是指利用计算机、教学课件和网络作为相关载体而实施教育的一种教育手段。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赵文平博士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关键不在于是否应用了计算机、网络、课件或网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而在于是否尊重了学生和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活动,是否真正服务于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生命存在的质量,是否解放师生的生存方式。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活动,而是在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需求的基础上,在关注教师群体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目的层面上,有效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所特有的教学功能,为课堂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广泛的探究视角以及更强大的信息交流渠道,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效果明显。
(二)过分依赖教学课件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方便,教学资源库丰富,几乎任何的教学内容均能从资源库里找到。由此,教师组织教学就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如认识特种工具车、认识珍稀动物、学习故事、学习儿歌以及欣赏艺术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等等,只要打开相关资源包,以上内容均有多媒体课件,教师只需根据教学需要,逐一点击课件的导航条,就能生动有趣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孩子们眼前。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教学活动都适合于采用多媒体课件的,例如:在美术活动中,一些老师采用课件演示折纸,但为什么教师不亲自演示而选择采取课件演示呢。又如体育活动,教师利用课件示范体育动作,屏幕上的示范如何比得上教师的亲自示范更具吸引及有效呢。更有一些教师在科学领域这类需要幼儿动手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都只单一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而替代了幼儿的动手操作环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会导致幼儿感性认识的不足以及动手能力的缺失,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此外,在日常活动中,一些等候进餐及放学的环节,教师就采用播放动画片来填充时间,久而久之,对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的同时,还对孩子的视力造成极大伤害。这也是值得幼儿园领导及幼儿教师所注意的。
(三)摒弃了传统的教学媒体
在传统的教学媒体中,也有不少是当前多媒体课件不可替代的优良媒体,如大自然的现象: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雷电暴雨风雪等等以及自然物质的水、土、空气、花草树木等等,它们直接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教师,应适当地利用它们的本身作为教学的资源而非要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向孩子们展示。但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出现与使用,让教师们大都把教学活动的材料准备转向了多媒体资源库,这样既省略了制作整理及准备教具的时间,更便于教学的操作和对活动的操控。于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渐渐被信息化多媒体所替代。
二、幼儿园多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无可否认,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众多教学媒体中最具优势的一类教学媒体。但我们必须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尊重幼儿和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活动层面考虑,不能为了盲从信息技术手段而一律选用教学课件,而是因应教学的需求去选择教学媒体。更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才是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活动,完成教学目的关键。
(一)幼儿园多媒体的选择原则
1.适用性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分为语言、艺术、健康、科学与社会五大领域,五大领域各自不同而又息息相关,因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把五大领域有机整合,让其相互包含且各自发展。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教学媒体就要因教学内容的特性做出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朱家雄先生认为:“儿童是否能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和获得知识经验,主要取决于儿童已有的心理结构,取决于儿童与环境之间有意义的交互作用”。因此,教学媒体的选择,必须注重其适用性。语言领域更适合使用视觉媒体及视听觉媒体。如学习故事《三只蝴蝶》,就应选用课件进行教学活动。课件里除了用动画演示故事以外,还配上了音乐背景的故事讲述,同时,还提供了拓展性的教学内容。课件生动有趣,对孩子充满了吸引。更重要的是,课件通过故事以及拓展内容,让孩子们轻易理解故事内容,进而接受了同伴间友爱互助的良好品德教育。而科学领域则选择触觉媒体为主。我们主张在科学常识以及数学活动中,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或实体,让幼儿通过触觉感官获得感知和体验。而作为多媒体的教学课件,在活动中只作辅助材料呈现而不能作为唯一教材。如小班学习认识几何图形。我们应通过大量实物让孩子感知几何图形的特性,然后通过课件《找找看》的游戏,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社会领域除了选择使用视觉媒体的同时,则应更多地利用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与人交往,促进EQ、IQ的发展。音乐活动中听觉媒体的选用更为适用,因此完美的音响设备变得不可缺少。健康领域中,体育活动则更适用于触觉媒体以及师幼之间的互动,卫生教育则适用于视听觉媒体。
2.灵活性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选择可视当时的幼儿园的教学资源库的配备以及孩子在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例如,小班孩子认识《有趣的蛋》,可在幼儿园资源库寻找相关课件的同时,更可通过发动家长,从家里带回各种各样的蛋,丰富活动的资源。又如大班孩子的环境教育活动,当孩子不满足于教师和课本提供的野生动物种类时,可直接利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
3.互容性
学前教育博士虞永平先生在《深入学习努力实践发展内涵提升质量》一文提出:优质的幼儿教育是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能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考虑多种教学媒体的相互容纳。如在科学领域的自然科学《认识水》的活动中,我们可采取玩水及科学小实验的形式感受水无色无味以及可流动的特性,通过教学课件理解水的巨大作用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再通过学具的动手操作巩固对水的认识。
(二)幼儿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1.理解非灌输
多媒体的使用目的在于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起引导、启发和展现的作用,例如,课件《哎呀,着火啦!》,就是利用动画及视频帮助孩子理解如何防范火灾以及火灾时该如何逃生。又例如科学活动《动物的奇妙睡眠方式》,马是站着睡觉、蝙蝠是倒挂着睡觉、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这些有趣而又奇特的睡眠方式,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里无法看到的,而只有通过课件里生动的视频让孩子获知,从而引导孩子们对动物、对自然界的探究欲望。而一些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更可以利用网络,实时查找孩子们想知道的知识点。但是,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便利,对孩子进行知识性的灌输。如教孩子们学习儿歌,就反复不间断地播放儿歌的课件动感画面,生硬地强迫孩子机械记忆。而事实上,教师更应该利用多媒体帮助孩子理解儿歌中的词汇,掌握儿歌的韵律。
2.辅助非主导
多媒体的作用是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其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师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进行交互,进而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如大班进行沉浮的科学小实验,应以孩子动手操作探究为主,当进入解疑启发的环节,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邮轮在大海航行、潜水艇自由潜浮的视频,引发孩子讨论:大油轮这么重,为什么可以浮在海面上?潜水艇为什么可以沉到水底又可以浮在水面上?在活动里,多媒体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又例如大班进行数学活动测量,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演示,帮助孩子理解测量的工具与方法,然后让孩子在通过亲身测量的感知过程中,掌握测量的方法以及悉知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因此,教师要充分分析教材内容,挖掘多媒体的功能,通过对教学媒体的操控,帮助孩子掌握学习内容,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3.呈现非播映
在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把多媒体当作一部动画片,完全把课件播放给孩子们观看,没有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思考,没有教师的归纳性总结,更没有师幼的互动、感知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心中有数,什么环节呈现课件,什么环节讨论热点,把教学的重点难点一一解决。例如课件《看动画,编故事》,就是利用动画展示了一只母鸡来回在树林与家之间搬运鸡蛋和窝的过程,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推理进行创编故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从观看动态的画面——根据画面内容做出判断——以自己的理解创编故事。生动有趣的动画,层次分明的展示,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思维的发散。
4.需要非形式
一堂成功的教学活动,并非因为使用了信息技术,而是如何在关注了作为生命个体的幼儿需求以及教学目的达成,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手段与工具。所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并非所有活动都适合,只要有使用的需要,才体现其利用的价值。例如,玩手影游戏,教师就应该带孩子在阳光照射的墙根下,和孩子一同用自己的手在墙面上留下各种有趣的影子,而不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什么是手影游戏。又如指导孩子们折纸——小猫,教师完全可以亲自示范,在难点反复提醒及多次示范,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让孩子们观看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要好。因此,切勿为了形式而使用多媒体。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学习过程 学习资源 整合 网络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改革从来都是最具活力的。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求索,弄潮于改革的长河,使语文教学绽放出了许多美丽的浪花。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就是其中的一朵,折射出不同时期课堂教学理念的不同色彩。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语文课堂教学媒体是由粉笔、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组成的。虽然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行云流水的板书、妙语如珠的讲解,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道德、人格、情感对学生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这些传统媒体承载信息的能力低下,传递信息的功能也比较简单机械,导致课堂形式静止、僵化、单一,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不必赘述。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媒体纷纷“触电”,幻灯片、录音、录像、 CAI课件等,以其科学性、先进性、生动直观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优先选择。这些媒体为学生传递的是视觉与听觉全方位的感官信息,能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文教学由传统的平面化走向了立体化,能增加知识密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思维,拓展教学空间,从而提高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但在开始阶段,教师在使用这些媒体时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追求生动形象,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下,不顾作品的内涵意蕴,硬要以多媒体画面来“言传”,甚至以课件演示替代了学生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的发挥。不少语文教师很快注意到这一误区,开始研究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思维的同时,力求保持语文教学美妙的韵味,力求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媒体的使用又上一台阶。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标志着语文科课程与教学将实现时代转型。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语文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 新课程在课堂的定向上突出了四个方面:课堂不是教师表演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训练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天地,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平台。
以这种课堂定向来审视现有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原本以为先进的课件演示只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改变了传递信息的手段、形式而已;原来用“人语”和“人书”传递信息,后来加入“机语”;原来只传递“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后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信息。
手段和形式虽有进步,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堂仍属于“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模式,教师的“导演”角色仍然没有改变,学生仍然根据教师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2)媒体传递的大多是陈述性的知识,很少涉及程序性知识。多媒体的满堂灌和知识的满堂灌一样,都是让学生“克隆”知识,缺乏探究性。新的形势促使语文教师做出新的探索。如今,一些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不仅注意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的整合,更注意到了与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整合。他们将网络引进语文课堂,促进语文课堂跨越式发展,这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首先,21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构建网络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平台,学生可以走出语文课堂和教材的时空局限,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能较大限度地接触多样语言文化现象,并从文化层面上去鉴别、理解、欣赏,从而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判断能力。
篇8
关键词:多媒体;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对策
一、多媒体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一)、农村中学多媒体硬件设施相对落后
1.因特网使用受限。在农村中学,教师办公室内的计算机配置相对较少,即使有电子备课室的存在,但在人多机少的情况下很难达到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而因特网的接入给教师备课注入了新的血液,很多教师可以从网上查阅大量教学相关资料,学习借鉴他人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但由于计算机较少,因特网信号较弱等原因导致因特网的使用很难照顾到全体,因特网的利用率并不高。
2.多媒体教室配备不足。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多媒体已经走进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优化。然而,在绝大多数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基本还停留在落后的黑板和粉笔时代,教师在课堂上很少使用录音机、磁带等最基本简单的电教资源,更不用说使用电子白板,互联网云平台等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体。在农村中学多媒体教室的配备较少,大多数农村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都非常紧缺,通常也就三四个,少则一两个。而城市中学基本每个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在此条件下,农村中学教师要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就从根本上有些困难,经常运用多媒体教学则难上加难。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现有设施条件严重制约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二)学生在农村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现状。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基础,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为一体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大多数农村中学,学生在参与多媒体教学时,虽然充满好奇心,积极性也很高,但忽视了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与消化。因教师多媒体技术缺乏导致了学生对课件等只能是一味地“走马观花”,在信息量大的课堂上难以笔记,多媒体课堂成为了学生们的“视觉盛宴”,课堂学习成为了纯粹的“欣赏”。与课后的学习联系不紧密,违背了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教师在农村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现状
1.教学理念落后。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但是,受我国现行高考和中考考试制度的影响,受农村中学教师评价机制的制约,大多数农村英语教师普遍运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新课改的动力,缺乏学习先进教学理论的热情,一味地吧精力放在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上,忽视了对学生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违背了英语教学的根本宗旨,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正所谓素质教育喊地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地扎扎实实。
2.运用多媒体教学“做秀”。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旨在优化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提高语言训练的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英语教学目标。但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有其优越性,也有其局限性。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赶时髦,盲目使用多媒体,效果会适得其反。
3.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大多数农村英语教师尤其是中老年英语教师在制作课件方面水平普遍较低,这与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多媒体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导致了个人不制作课件而直接从网上下载(不包括需要下载券和点数的课件),对于下载的课件很少进行删减、修改、整合的处理,不能依照自己的风格授课,也不能制作自己的课件。整堂课,教师成了他人主演“电影”的“放映员”。对电子白板的功能了解甚微,更不要说先进的教学媒体了。
二、多媒体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中学多媒体硬件设施建设。国家和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完善教育公平机制,努力完善农村中学的教学设备,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学的多媒体硬件建设,缩小城乡学校硬件方面的差距,尽最大努力为农村中学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设施,改善农村教师办公环境,配备一定数量的电子备课室,加强网络的普及和资源的共享,切实推进“校校通”“班班通”“数字化校园”等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
学校应科学管理网络的使用,加强对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备课室等现代教学媒体的管理。加大教育所需的经费投入,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多媒体 教学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学改革从来都是最具活力的。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求索,弄潮于改革的长河,使语文教学绽放出了许多美丽的浪花。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就是其中的一朵,折射出不同时期课堂教学理念的不同色彩。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语文课堂教学媒体是粉笔、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虽然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行云流水的板书、妙语如珠的讲解,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道德、人格、情感对学生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这些传统媒体承载信息的能力低下,传递信息的功能也比较简单机械,导致课堂形式静止、僵化、单一,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不必赘述。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媒体纷纷“触电”,幻灯片、 录音、录像、CAI课件等,以其科学性、先进性、生动直观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优先选择。这些媒体为学生传递的是视觉与听觉全方位的感官信息,能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文教学由传统的平面化走向了立体化,能增加知识密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思维,拓展教学空间,从而提高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但在开始阶段,教师在使用这些媒体时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追求生动形象,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下,不顾作品的内涵意蕴,硬要以多媒体画面来“言传”,甚至以课件演示替代了学生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的发挥。不少语文教师很快注意到这一误区,开始研究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思维的同时,力求保持语文教学美妙的韵味,力求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媒体的使用又上一台阶。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标志着语文科课程与教学将实现时代转型。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语文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新课程在课堂的定向上突出了四个方面:课堂不是教师表演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训练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天地,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平台。
以这种课堂定向来审视现有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原本以为先进的课件演示只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改变了传递信息的手段、形式而已:原来用“人语”和“人书”传递信息,后来加入“机语”;原来只传递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后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信息。手段和形式虽有进步,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课堂仍属于“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模式,教师的“导演”角色仍然没有改变,学生仍然根据教师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②媒体传递的大多是陈述性的知识,很少涉及程序性知识。多媒体的满堂灌和知识的满堂灌一样,都是让学生“克隆”知识,缺乏探究性。
新的形势促使语文教师作出新的探索。现在,一些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不仅注意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的整合,更注意到了与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整合。他们将网络引进语文课堂,促进语文课堂跨越式发展,这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首先,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构建网络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平台,学生可以走出语文课堂和教材的时空局限,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能较大限度地接触多样语言文化现象,并从文化层面上去鉴别、理解、欣赏,从而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判断能力。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教学媒体;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2
Role of Modern Teaching Medium in Career Education
Liu Xuan
(Liaoning Modern Service Vocational&Technology College,Shenyang 110164,China)
Abstract:Current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has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s its representation has gradually penetrated the educating and teaching process along with the technology progresses.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he education and in connection with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et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outine educational auxiliary methods in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refore reasonably apply modern teaching medium to assist classroom teaching became a better option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celerating, increasing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words:Career education;Modern teaching medium;Auxiliary teaching for Modern teaching medium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部门广泛使用。尤其是在职业教育领域,部分院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模式已经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层次明显滞后于科技发展水平的问题。那么,面对先进而丰富的现代化教学媒体群,采用恰当的应用模式,实现它的效用最大化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在职业教育中推广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现实要求
国家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政策”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应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紧跟现代化的步伐,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创建新的模式使教育教学产生最大的实效。目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社会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尤其在职业教育领域之中,因教学传递的信息量逐步加大,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以及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单纯依靠原有的教学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需要以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全新的教学表现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以适合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需要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优秀劳动者,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它的一大特色就是强调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注重的是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职业院校在高校招生结束之后才开始选拔学员,在将来较长时期内势必受限于应考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集中反映出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缺少独立钻研的习惯、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等弊端,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较差。面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要求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先进的教育手段,创建职业岗位环境,模拟现实工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阔学生视野,扩充知识面,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对于大多数学科来说,从表现形式上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开展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活动,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具备更大的优势,更能反映出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较好选择。
二、以教育学理论为指导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一)注重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
开展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应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其核心就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利用恰当的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活动。在多媒体课件准备制作阶段就应该与所选择的教学模式保持一致,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各个要素的基本要求进行课件素材的准备工作。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有自学――辅导式、探究式、合作学习型等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都有其各自需要参照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及对应的框架体系。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模式,课件之中都应该有明显的痕迹对所运用的教育理论加以体现。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又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那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及运用课件开展教学的过程就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比较灵活的方法开创性的设计课件内容。
因此,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始终要清醒的意识到为什么要制作课件,课件应满足教学的哪些要求,课件所选择的有关素材是否与教学各个环节有直接的逻辑关系,相关要素间的组合是否条理清楚,需要运用什么表现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是否利于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等。
(二)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范畴
现代化教学媒体,是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技术产品,它主要是指现代化的电子类媒体,包括电声类媒体、光学投影类媒体、电视类媒体、计算机类媒体以及综合类媒体等等。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教学媒体,以及由这些媒体组合而成的多媒体系统,包括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电教室、计算机网络机房、闭路电视系统、视听阅览室、校园网等。
这里的“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科技不断进步,今天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就是将来的传统教学媒体,所谓的现代化只是相对于过去而言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面对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引入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过程,教师应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与学习,把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
三、现代化教学媒体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作用
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功能,可以有效提高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具体来说,现代化教学媒体在专业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能够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控制,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全新的教学设计方式准备课堂教学工作,使教学各环节的准备工作更具体、细致,针对性更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通过国际互联网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能够随时补充与教学有关的新知识、新信息,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充分地进行相互合作,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专业教学所用;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准备,通过创建模拟岗位工作环境,引入职业岗位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生动活泼、形象生动的方式开展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展专业教学活动,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手段,帮助教师实现个别化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具备开放性、交互性的讨论平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合作型学习成为教学的主流,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实现沟通、交流的场所。总之,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研究、专业教学备课的质量,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控制,稳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能够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职业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知识》等课程,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常识的基础上,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网络,能够运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专用搜索工具进行信息搜集与整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及时、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端正学生对网络的看法,排除网络对学习带来的负面效应及消极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能熟练地、有甄别地选择有用信息充实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提高学生对现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化教学媒体介入学科教学的模式,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虽然这种学习模式相对弱化了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但是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与反馈,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性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能够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促进职业院校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创建
依托现代化教学媒体开展教学工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它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效果良好,并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将持续应用到教学过程之中,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提高。虽然,就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但这种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显示出的现实效果使其发展潜力巨大,势必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因此,加快职业院校现代化教学媒体及相关应用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加快原有教学设施的升级与改造,将进一步促成职业院校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创建。
四、结束语
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开展专业教学依赖于专业教师开创性的学术精神,教师应紧贴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开发专业课程,以多媒种体为表达方式创设教学情景,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以这种观念来设计职教学科教学,才能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预期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实践型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英俊.教学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3]王秀平.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
术,2006,2
[4]马忠.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0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