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现实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的现实意义

篇1

关键词:熊彼特 创新理论 经济发展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约瑟夫・A・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原籍奥地利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是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的博学多闻、兼收并蓄的经济学大师。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独立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外,自成体系,他推崇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但摈弃了新古典主流经济学静态与比较静态分析的理论模式,创立了动态均衡论,建立了一套从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来说明经济动态现象的“动态的经济发展理论”,并将历史分析、理论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系统阐释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对传统理论的辨析中,熊彼特清晰勾画出静态运行和动态发展相互交织的经济生活图景,解释了利润、资本、信贷、利息等重要的发展现象,完成了对经济周期的考察。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在1912年出版的早期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开创性地提出了“经济发展理论和创新思想”。在他看来,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个概念包括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而所谓“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讲,不是古典经济学家斯密所认为的基于人口、财富的累积性增加而造成的规模扩大或简单量变,而是经济生活内部孕含的质上的自发性突破。它是由技术创新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所引发的经济生活内部的一种创造性变动,需要通过引进“新组合”,进行创新来实现。因此,“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实质,“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企业家意志和行为是创新活动灵魂

在熊彼特创新理论中,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实质,而领导和发起创新的创新者――企业家,则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企业家的意志和行为是创新活动的灵魂。

熊彼特不接受大多数人认可的马歇尔的企业家定义,即将企业家的职能看作是最广义的“管理”,他也抛弃了把企业家看作是风险承担人或资本所有人的观点。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不同于普通的企业经营者和资本家。企业家必须富于创新意识,具有先见之明。企业家的职能在于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方法把生产诸要素组合、集中起来,进行经营,继而使其增值。而且,也只有在他将这些新组合起来的要素按照新的方法付诸运行的特定阶段,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反之,一旦这种方法在某一天落于陈旧,企业经营停步不前,他也就变得与静态经济里的普通管理者毫无两样。因此,企业家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态。

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是一种特殊的类型,他们的行为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是大量重要现象的动力。”企业家的行为以“创新”为特有目的,而创新需要改变循环流转的渠道,需要打破固有的生产环流,需要面临不确定的前景,需要克服习惯的阻力……这些都依仗企业家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心智努力。企业家的意志和行为是创新活动的关键、灵魂所在。

经济周期是经济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构建了以企业家、创新和信用创造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之后,熊彼特又将目光转向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历史进程,得出了以创新活动来解释的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运用创新理论分析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在他看来,“创新”改变了原本均衡静止的经济过程中固有的生产环流,新组合在生产和经营上更加富有效率,它可以使进行创新的企业和个人获取高额利润。利润又进一步诱导了追随和模仿。当社会一旦了解到“创新”活动有利可图,就会趋之若骛。新企业不断出现,行业改组随之到来,整个经济领域出现了应用这些创新的热潮。热潮又随之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期待,投机开始出现,信用扩张,最终繁荣遍及整个经济体系。而当创新活动一旦被社会消化,新产品大量上市,价格下跌,利润消失,不再有利可图,新的创新活动又尚未出现时,整个经济就进入了清理状态:新企业需要经受考验以加入生产环流,老企业需要面对被创新改变的市场状况做出调整,部分经营失误的企业会倒闭或破产,从而造成商业不振,经济不景气。经济不景气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新的“创新”活动再次出现……,如此周而复始。创新不断从内部革新着经济结构,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进而形成了资本主义风起云涌的发展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打破均衡的“创新”活动并不连续均匀地分布在时间序列之上,而是,“如果一旦出现,那就会成组或成群的不连续的出现”。创新的性质不同,影响有大有小,大小各异的“创新”活动则引起长短不一的经济周期。熊彼特曾提出长、中、短三种周期并存的复合模式: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波,历时50年或略长一点),中周期(尤格拉波,平均约9-10年)和短周期(基钦波,平均约40个月)。熊宣称,从历史统计资料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周期变动,特别是“长周期”的变动,同各个周期内的生产技术革新呈现着相当密切的关联,它对应着历史上重要的技术革新,把资本主义百余年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长波”,每个“长波”的标志是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和它们的应用,以及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第一波大约从1783-1842年,是所谓的“产业革命时期”。第二波从1842-1897年,是所谓的“蒸汽机和钢铁时代”。第三波从1897年到20世纪20年代末,是所谓的“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在他看来,几种周期并存且相互交织的情况(一个“长波”大约包括六个“中程周期”,一个“中程周期”大概包括三个“短波”),正好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创新理论”的正确性。

总之,持续创新,持续破坏,持续优化,持续发展,这就是“创新”的经济发展逻辑。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启示

信息技术引领我们进入创新的伟大时代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经济周期是经济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所以,技术变革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应当是带动引发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契机。

美国的80年代被称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个人计算机时代”,美国的90年代被称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这20年就是美国信息技术创新的“成组成群出现”时期,大批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应运而生,迅速崛起。现在,以美国的信息技术为源,信息技术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向全世界传播、扩散和渗透,强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信息化比工业化具有更强的全球性和扩散性,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产业革命的发展速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完全有可能利用这种高速扩散性,通过采取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战略,发挥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

创新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现者,正是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促使科学技术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产品、产业结构的转变,并进而推动了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实现了经济发展。企业家是创新活动,乃至经济发展的灵魂。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当是创新时代的第一要义。

然而,在现实中,在熊彼特的心目中,真正的“企业家”却是凤毛麟角。企业家的内涵很狭窄,企业家的职能也很纯粹――只是实现新组合而不包括日常管理;企业家必须具有杰出的才华、坚韧不拔的信念和为“创新”奉献毕生的意志与行动。所有这些都使企业家成为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为网罗创新型人才都不惜代价、不择手段。而在我国,选拔人才的机制还不尽公正合理,论资排辈、年龄一刀切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人才的制度化激励还缺乏力度,所有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企业家的培养和造就。我们应当意识到,创新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要想不断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备战略头脑、创新品质、高尚情操、献身精神的高素质企业家势在必行。

创新成功取决于“技术”与“体制”的配合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强调来自于供给方面的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凯恩斯的源于“有效需求不足”的政策主张极为不同。其理论从总体上看应当说还主要是一种以技术变革、科技推动为核心的“技术推进论”。在研究中,熊彼特强调“新组合”的实现过程,侧重于研究新生产函数、新组合如何通过新企业被引入经济系统这一实现过程,而并不看重新组合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产生过程,因而他对制度变化,乃至于企业内外部组织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对“新技术、新组合”的产生、催生作用未给予足够重视。然而,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人们日益发现,供给和需求都是创新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技术与制度的相互配合则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保障。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创新研究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从系统论角度考察创新过程,开辟了国家创新体系这一专门的研究领域。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在其著作《技术与经济绩效:来自日本的教训》中明确提出。在该书中,弗里曼发现,日本在战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只用几十年时间就使经济出现强劲发展势头,迅速成长为工业大国,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以技术创新为主导,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了国家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弗里曼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也是许多制度和组织创新的结果。国家创新体系中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体系效率的关键。

应当说,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是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深化,它从系统论的角度深入考察了创新的动态交互反馈过程,表明人们对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的确立与知识经济的出现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现阶段,认识到这一点,注重技术与体制的配合,对提高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能力,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约瑟夫・熊彼特著,《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2000

2.汪澄清,马克思与熊彼特的创新思想之比较,与现实,2001(3)

篇2

关键词 环保 易操作 现象明显 创新 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1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二单元《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图1所示。

1.1 教科书实验缺点

(1)燃烧匙中红磷在空气中点燃,磷燃烧污染空气。(2)在空气中点燃红磷手持燃烧匙、大胶塞和导气管的组合仪器不方便。(3)燃烧的磷伸入集气瓶过程中消耗了集气瓶空气中的氧气,红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结果使集气瓶内空气(或氧气)减少。测得结果不准确。

1.2 创新改进实验所需仪器

大试管、配套胶塞、导气管、铁架台、酒精灯、烧杯、青霉素药瓶密封铝盖和细铜丝。药品改为白磷。创新改进后实验装置原理图如图2所示。

1.3 实验操作步骤

(1)按图2连接好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试管中加入约试管容积1/5的水,试管外系上细铜丝。(3)铝盖中放入过量白磷,将铝盖浮于水面,塞上胶塞,乳胶管上夹上止水夹。(4)加热试管底部,白磷开始燃烧时慢慢拉动细铜丝使盛放白磷的铝盖向上移动,试管中的氧气全部反应。(5)试管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试管内的水进入约1/5。

1.4 实验优点

(1)环保:白磷在密闭的试管内燃烧,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不能逸散到空气中。(2)操作简单:白磷通过加热水点燃,免去了在空气中点燃红磷手持燃烧匙、大胶塞和导气管的组合仪器不方便。(3)实验结果更准确:白磷在密闭的试管内燃烧,避免燃烧的磷伸入集气瓶过程中消耗了集气瓶空气中的氧气,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使测得结果不准确。(4)本实验还可用于一切着火点比较低的可燃物燃烧的实验。(5)实验微型化。

2 装置气密性检查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第一单元课题3《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实验如图3所示。

2.1 教科书实验缺点

实验不容易成功,室温较高的时候实验更不容易成功。

2.2 创新改进实验所需仪器

有试管、导气管和烧杯或需要检查的装置和烧杯。

2.3 实验操作步骤

(1)乳胶管的末端向下慢慢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使乳胶管在水中盘旋。乳胶管内充满了水。(2)胶塞塞入试管,慢慢将乳胶管从水中拿出,若乳胶管不流(滴)出水,装置的气密性是好的(如图4所示)。

2.4 实验优点

(1)实验不受室温的影响。(2)实验操作简单。(3)实验成功率100%。(4)本实验还可用于一切有导气管的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3 分子的运动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的运动》的实验如图5所示。

3.1 教科书实验缺点

(1)污染环境:浓氨水的挥发性很强,该实验操作中有较多的浓氨水挥发到空气中。(2)浪费药品:药品用得较多。

3.2 创新改进实验所需仪器

有注射器、试管、胶塞,药品有浓氨水和酚酞,还需要滤纸条。创新改进后实验装置原理图如图6所示。

3.3 实验操作步骤

(1)滤纸条用酚酞溶液湿润附着在接近试管口的壁上,盖上胶塞。(2)拿下盛放浓氨水的玻璃瓶塞,盖上胶塞,注射器针头插入胶塞吸入少量浓氨水,吸有浓氨水的注射器远离滤纸条插入胶塞中。(3)慢慢推动注射器活塞使浓氨水滴入试管中,浓氨水不能滴在滤纸条上。观察实验现象——滤纸条由下至上逐渐变红。(4)实验结束前用注射器推入试管中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氨气。若要做对比实验,试管外壁贴一用酚酞溶液湿润的滤纸条。

3.4 实验优点

(1)省药品:酚酞溶液的用量只需湿润滤纸条。浓氨水小于0.5mL,用注射器逐滴加入浓氨水滤纸条变红即可。(2)不污染环境:药品用量少。注射器取浓氨水时基本没有散发到空气中。试管中的氨气用氢氧化钠吸收。(3)本实验还可用于易挥发性溶液酸碱性的检验。(4)实验微型化。

4 简易储气装置

简易储气装置如图7所示。该装置使用的仪器有:1000mL烧杯、500mL烧杯、乳胶管、玻璃管和止水夹。

4.1 简易储气装置制作

(1)1000mL烧杯中装入水距烧杯口约2cm。(2)截取长度等于500mL烧杯的深度的直玻璃管和乳胶管连接。乳胶管另一端连接玻璃管。止水夹夹在连接的玻璃管上。(3)长度等于500mL烧杯的深度的直玻璃管连接乳胶管的一端向下(乳胶管弯曲)放入大烧杯水中,玻璃管口露出水面。(4)500mL的烧杯扣住玻璃导管并扣在水面上,按压500mL烧杯的底部慢慢地将空气从导管排出,调整500mL烧杯和导管的位置使烧杯中的空气全部排尽,继续按压500mL烧杯看到导管中排出水。止水夹夹在乳胶管上(如图7所示),便可储气了。调整500mL烧杯的位置使水下乳胶管从烧杯的倒液口出来。

4.2 储气

(1)检查发生气排出的气体是要存储的气体。(2)将发生气装置和烧杯外的玻璃管连接,同时打开止水夹,气体便存储起来。(3)存储完毕,夹住止水夹同时断开发生气导管。500mL烧杯底部负重可增加储气量,但负重过高水会溢出。

4.3 取气

打开止水夹,按压500mL烧杯底部便可取气。控制按压烧杯底部的力可控制气流的大小。

4.4 简易储气装置的优点

(1)装置简单:用大小各一个烧杯、导管和止水夹就可以制作。(2)储气取气方便:连接发生气装置打开止水夹就可储气。打开止水夹按压小烧杯就可取气。(3)装置的大小自定:根据储气多少可选择大小不同的烧杯组装储气装置。(4)不占用仪器:装置储气完毕拆开使用。(5)易找替代器材制作:可用生活中的大小不同的玻璃杯和输液管制作储气装置。(6)用途广:①储气;②实验室收集氧气、氢气等难溶于水的气体气体,收集并存储备用;③易于收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物实验中的尾气(避免了酒精灯常燃点燃处理尾气浪费酒精,避免了气球收集尾气需要膨胀气球不易收集的缺点),集中处理;④换用两只小烧杯(大小不同),水改为稀盐酸。增加木块,木块上固定一塑料网,网内放入锌粒,一同放在小烧杯内液面上,按压小烧杯底部锌粒和稀盐酸接触制取氢气,松手木块浮起反应停止,相当于启普发生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型;单体大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S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02-0035-03

1 现有农用单体大棚的现状

随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温室、大棚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由于我国农业设施起步较晚,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工艺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有较大的改进空间。2012年8月,一场超强台风“苏拉”登陆了中国沿海,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用大棚种植的蔬菜等经济作物,损失惨重。本公司也不例外,有5个单体大棚被台风吹倒,连栋温室遭破坏也很严重。因此,我们萌发了设计和建设高强度单体大棚的想法,并逐步付诸实施。

2 新型单体大棚的改进之处

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多的单体大棚(GP-825型),主要是用Φ25 mm热镀锌圆管作为拱管,拱管间距离为0.6~0.8 m,用Φ22 mm镀锌圆管作为梁(三道),单根长度6 000 mm,每根质量(5.39±0.15)kg,材质为Q235;拱与拱之间采用镀锌圆套筒连接,拱与梁之间采用弹簧钢丝连接;拱管直接插入地下40 cm左右,以示固定;卡槽4道,采用热镀锌钢板冷弯成型,厚度0.6~0.7 mm,用卡槽、卡簧、压膜线等把薄膜固定,带卷膜器;棚两端分别有2根斜撑,棚头直杆12根(圆管);棚的两端开1个或2个进出门,单开门或门;大棚的规格是棚宽8 m,高不低于3.3 m,长40 m(可以根据实际调整长度)。

我们针对目前农业生产设施现状,有目的地进行改进,提高农业生产设施的强度及安全性,或者改进目前的生产工艺和结构,使之更科学、合理。与现有农用单体大棚比较,我们设计的农用单体大棚有以下改进之处。

2.1 主副拱设计

主拱用40 mm×40 mm×1.5 mm热镀锌方管,副拱用Φ25 mm×1.5 mm热镀锌圆管,二者材质是Q215或Q235。

①拱间距 每间隔4 000 mm安装一根主拱,主拱之间每间隔1 000 mm加装一根副拱。

②弯曲 根据实际需要,将主副拱弯曲至一定的弧度。在主副拱的下端1 550~2 350 mm处弯曲成R=1 000 mm的弧度,弯曲长度为800 mm。

2.2 主副梁设计

①主梁一道,副梁二道 主梁用 60 mm×42 mm×1.5 mm的C型热钢,副梁用Φ22 mm×1.5 mm的圆管,副梁距主梁2 000 mm,二者材质是Q215或Q235。

②主梁连接 在主梁两端,分别打2个Φ10 mm的孔,以便与拱梁连接件固定。

③与副拱连接 在主拱之间的主梁上,每隔 1 000 mm打一个Φ26 mm的孔,将副拱插入其中,并在副拱上端打一小孔,用插销将副拱与主梁连接、固定。

2.3 拱梁连接件

主拱与主拱、主拱与梁之间采用专业的拱梁连接件(专利号为:ZL 2013 2 0019696.3,图1)连接,材质是Q215或Q235。在拱梁连接件下端有一个Φ10 mm的孔用于固定作物固定架的顶钩。

2.4 增设大棚整体基础

用40 mm×30 mm×1.5 mm的角铁连接成8 m×40 m框架作基础,并用800 mm左右的Φ12 mm螺杆(地桩)加固角铁。角铁材质用Q215或Q235。

①底座与压膜钩的连接 每间隔1 000 mm在底座角铁上(竖直边上)打1个Φ6 mm的孔,把

Φ5 mm×400 mm压膜钩固定在角铁上。

②底座与主拱连接 在底座角铁上打Φ10 mm的2个孔,用抱箍把底座与主拱连接起来。

③底座加固 在每根底座角铁两端(水平边上)打Φ13 mm的孔,用Φ12 mm×800 mm螺杆(地桩)打入地下750 mm左右,并在螺杆上端用螺帽与底座角铁固定。同时与主拱连接。

2.5 稳定支撑

棚两端分别有2根斜撑,棚中间又有4根斜撑,棚头直杆12根。斜撑也是角铁,规格为30 mm×30 mm×2 000 mm。斜撑量端分别打1个Φ10 mm的孔,用Φ8 mm×50 mm螺丝与主拱及底座连接、固定。棚头直杆采用通用的Φ25 mm圆管,与主拱和底座连接。

2.6 增设了作物固定架或叫二层覆盖支架

在主拱上增设了作物固定架(或叫二层覆盖支架),由顶钩、拉钩和铁丝等组成。

顶钩固定在拱梁连接件下端。用12#铁丝或钢丝将顶钩、拉钩连接起来,组成作物固定架或叫二层覆盖支架拉钩。

薄膜采用通用的二道卡槽、卡簧进行固定,并用压膜线加固,二道卡槽的位置分别是离地950 mm处和1 850 mm处。

改进前后的大棚外观尺寸基本不变,棚宽8 m,高不低于3 m,长40 m(可以根据实际调整长度)。如图2所示,具体改进之处详见表1。

3 改进产品的优点与性能提升

以上改进,提高了大棚的强度、稳定性及安全性,可有效地防范台风、大雪等灾害;增加了作物固定架(或叫二层覆盖支架),方便了生产者,提升了大棚的生产效率。具体单体大棚改进后的优点与性能提升见表2。

此外,由于基本上是用螺丝(帽)连接的,因此如果要移动或者拆除大棚都比较方便。当然,底座的拆除相对来说会比较麻烦,比原来大棚要费时费工。

篇4

【关键词】托管医院;护士培训;临床核心能力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医院托管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托管实质上是在被托管方产权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一种模式[1]。近年来随着医改的发展及与医院战略转型,托管医院这一新举措逐渐被多家大型综合医院所采纳,这种形式是人事结构调整的一项举措,有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切实解决基层老百姓看病难、基层医院医疗资源欠缺等问题,并可提升托管医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从2013年12月我们对固始县中医院进行托管后,即对全院护士实施核心能力训练,通过训练,使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护士的个人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托管的固始县中医院为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开放床位500张,共有临床科室14个,护理人员159名,年龄20~52岁;护龄1~33年;学历:本科及以上38名,大专100名,中专21名;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6名,护师44名,护士97名,助理护士5名。将手术室、血透室、ICU、急诊科、新生儿科设定为特殊科室,护理人员共54名(1名男性);年龄21~46岁,平均29.2岁;工作年限1~25年,平均13.0年。

1.2方法

1.2.1护士核心能力训练的实施1.2.1.1成立护理核心能力评估小组由本部下派的分管护理院长进行总负责,成立以护理部主任为组长,1名护理部培训干事和1名具有专科护士资质的护士长任副组长,另外选派理论知识丰富、技能扎实的护士长及护理骨干作为小组核心成员。同时,各临床学科设立护理教学组长,选拔相关人员共17名,配合各专科护士长做好科内的教学及培训工作。1.2.1.2层级定位针对医院原有管理模式中的护理岗位设置不合理,护士的层级设定与工作内容、责任、工作强度、风险不匹配等现象,护理部对全院护士进行分层并实行每年定期考评,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在分层中既注重资历、职称,也结合个人的工作表现、工作经历。借鉴我国目前各医院分层的实际情况,结合我院的实际,将临床护士岗位设为四级:N1级~N4级。N1级:(新上岗护士或成长型护士)为工作0~5年护士,能负责病情较轻患者的护理。N2级(熟练期):工作3年或5年以上的护士,职称多为护师,临床负责病情较重患者的护理。N3级(精通型):多具有主管护师职称或获得专科护士资质的护士,能完成危重患者的护理及教学工作。N4级(专家型):指导协助危重患者的护理,解决疑难问题,并承担护理门诊、院内护理会诊以及护理科研等工作[2]。1.2.1.3训练内容训练内容根据不同层级护士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标准来制定。护理部及核心能力评估小组结合各学科特点,根据各级核心能力的要求,包括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专科技能、教学培训能力、护理实践等4个模块,制订相应的理论和技能课程,每项课程都规定具体的学时数,在技能的训练中则模拟临床场景进行。同时在训练中,不同的层级的护士训练内容也不同,如护士有晋级或降级时,则会根据更改后的层级进行训练(见表1)。1.2.1.4训练方式①计划训练法:主要针对新护士,根据制定的培训内容按计划授课,并定期评估效果。强调在岗前培训中,课程设置上要注重临床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即时性,以提高护士核心能力为核心内容,使新上岗护士尽快适应工作状态,快速完成从岗前培训阶段到各分阶段培训的衔接。可重点加强护理制度、护理安全、院感防控及急救等方面的培训力度。②分层级训练法:各科护士长根据护理部下发的的年培训计划框架,根据各层级护士的特点制定科内培训方案和内容,并经护理部审核通过,科内培训严格每月按培训计划进行,护理部定期指导及检查培训效果。在各层级的课程设置上,N1级的培训内容以基础课程为主,护理操作为重点,强调专科基础训练,着力提高临床应对能力。对N2、N3级护士进行专科及专业能力加强训练,注重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方向。③理论授课与实战训练相结合法:在理论授课上可采取多种形式:如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护理专科小组活动、医护联合查房等。对于难度大、不易掌握的课程,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选择教学能力及综合能力高的优秀教师,来确保教学质量。即时训练可在护理会诊、床边查房、临床观摩中进行。④实践训练法:由各科的教学组长及护理技能组长实行一对一的训练。保证每名护士都能接受到训练,并及时有效的评估训练结果,利于培训质量的持续改进。如每月根据不同层级制定的技能操作项目以及应急预案的实践演练、每月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分析探讨,提高规避护理风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纳入训练中。1.2.2核心能力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临床护理实践的效果评价。不同层级的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标准也不同(见表2)。考核时间:在训练初期(2014年1~6月)与训练后期(2014年6~12月)对核心能力的认知及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说明核心能力越强。评价结果也作为护士岗位定级(N1~N4)的重要指标,与护士绩效、晋级挂钩。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前后结果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训练前后各层级护士的病区管理能力、专科技能、教学能力及组织能力的评分比较见表3。

3讨论

3.1临床核心能力训练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的影响力

县级医院实行托管体制后,通过上级医院派出的护理管理团队引用新的护理管理理念,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也对护士个人的核心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通过本部医院的技术优势,快速提升了托管医院的人才培养。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3]。护士的核心能力反映了完成临床基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判断力、理解力、认知[4]。县级医院中大部分护士初始学历为专科学历,并且由于就医患者的人数和类型的限制,护士相对三级医院比较缺乏临床实践训练及科研和规范的培训。护士的职业生涯经历也是一个动态与成长的历程,护士的个人和职业发展必须经历初级护士、高级护士再到专科护士(专家型)的过程。在管理中,只有将不同层级的护士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别进行针对性训练后,并且设置不同的课程和学时,才能将核心能力明显提高,本训练中,N1~N4级和层级护士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在培训前后相比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需持续发展。这一过程将贯穿在护士的整个护理职业生涯中。

3.2核心能力训练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始终是患者最关注的问题,安全、有效这一理念体现了医疗的核心,而护理质量的优劣是体现这一核心的关键环节。通过核心能力的训练,提高护士临床思维和独立判断和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护士快速形成评估、判断、决策、行动的临床思维模式,能力的提高势必能快速提高各专科的护理质量,来保证护理安全[5]。同时随着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护理专业的价值和独立性逐渐体现,也更能满足临床实践和患者的需要等各项目标。通过训练课程的设置与考核,使护士在护理患者时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引,更贴近并且符合临床特点。在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抢救水平的提高方面显著提高,和以往内容单一、无分层级培训内容的培训方式相比较,核心能力的提高也对护理人员掌握知识和技能提供保障,护理质量得到稳步的提高。本训练将县级医院以往按单一按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等进行划分培训做了改革与尝试,并且制定的核心能力培训标准更有助于护士个人专业技能的发展,提高护士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跃州,朱永生,鲁翔.基于医院发展战略管理模式下的托管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9):10-11.

[2]李琳凤.我国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的实施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196-197.

[3]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12.

[4]徐少波,叶志弘.护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64-766.

篇5

【关键词】现场工程;创新管理;施工管理

1、现场工程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现场管理创新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在当前建筑市场日渐规范的过程中,完整的市场规范体系尚未形成,施工企业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大多数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背负较重的历史包袱和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在生长经营过程中维持着较为微薄的利润勉力前行。民营企业性质的施工企业也面临资金、人才、市场的多重压力,不能完全置身事外。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施工现场管理在整个经营生产活动中占据了重要比例,相当于工厂的生产环节,因此,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成本的高低,关系到项目的利润,甚至关系到施工企业的整体利润水平的高低。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当前竞争环境下,更有研究的价值。另外,现场管理创新能力的高低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高低的体现。在施工企业中,现场施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核心竞争力也集中体现在现场管理之中。因此,现场管理能力的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2、创新原则

2.1现场工程管理中要保证各参建单位的有效联系

目前,由于工程项目规模的逐步扩大,在一般工程项目中都是通过多个单位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建设,这就会造成各个参建建筑单位之间发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如果矛盾处理不完善和不恰当,则容易造成在建设之中出现了误差现象,因此,只有把各参建单位关系处理好,避免发生各种冲突,才能够保证整个工程顺利良好完成,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能够有效的控制,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对施工现场管理进行创新,保证各个参建单位的有效联系。

2.2现场工程管理中要科学协调与地方的关系

在工程建设中,一个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是通过对各种问题的论证分析和处理,对整个工程项目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连接模式,办理完善的地方手续和处理方法对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系统的处理。这些工作也是现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场施工管理中,涉及到工程的诸多方面,同时与地方有着严谨密切关系,在施工中,不能够盲目、无计划的处理和施工,在施工初期,要协调和处理各个施工环节之间的关系,这对施工质量的提高有着良好的环境依据。

2.3现场工程管理中要实施科学的工程质量管理

现场工程管理力度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要控制好工程质量,必须要对工程整体情况有及时的和全面的了解,形成有效的科学的监督,这样才能创新管理。

3、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研究

3.1场地管控活动要确保所有的参建者积极地沟通

一个项目通常是很多个机构联合到一起来开展的,其是一起参加的。此时就会导致所有的参建机构出现一些不合的问题。必须将此类单位的关联理顺,才可以防止问题发生,进而保证项目能够积极地开展,以此来确保品质和时间合乎规定。此时就应该积极地开展管控活动,进而保证参建者能够积极地联系到一起。针对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建设方会结合其具体的状态对其设定好的设计内容开展细致的变革。在进行改动的时候,会牵扯到很多的机构,场地的管控工作者就要将改动的规定积极地回馈给设计方,进而通过建设以及设计等来共同的分析探索,当意见一致以后告知相关的管控者。建设方在建设的时候会遇到一些不利现象,有时候无法按照设计的规定来开展活动,此时也要考场地的管控机构和监理机构以及设计等综合到一起,结合建设方来积极地开展管控活动。场地的管控活动可以确保所有的工期的规定以及建设的品质优秀。场地的管控活动结合监理方的资料等能够明确当前的建设品质和项目的发展速率,目前的建设时间以及建设品质无法合乎规定的时候,场地的管控机构可以联系监理等一同探索,进而分析后续时期提升速率,提升品质的措施,由场地的管控工作者将思想传递给建设方。总的来讲,场地的管控工作者要确保所有的参建者能够积极的联系到一起,必须将其协调好,才可以保证建设速率合理,进而保证建设速率能够和规划的速率保持一致,进而确保项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中开展好。

3.2加强施工队伍的素质创新

项目实现的主要劳动者是施工队伍,一个施工单位要想取得好的施工质量好的施工评价那么加强施工队伍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用科学进行武装,尤其是对人才的重视,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如果这一问题没能得以解决,那么对整个施工都会造成重要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施工质量差,现场施工设备故障频发,返工次数很多,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这与管理部门的管理不善有关系,各个部门之间由于责任意识薄弱,当矛盾发生的时候出现推脱现象,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施工质量,因此加强施工队伍的素质创新显得尤其重要,企业在现场施工管理创新方面可以通过对施工场地的合理安排,对施工人员知识的普及,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社会责任,这些都是现场施工管理创新的要求,不仅交出让自己受益的作品,也能交出对社会有益的作品。

3.3现场工程管理要实现对质量的管理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因此在进行现场工程管理时要加强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在进行工程质量管理时可以通过以下环节进行有效管理:(1)建立书面协议,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范围进行划分,这样有利于明确各个单位的相关责任。(2)进行严格的现场监督,监测人员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任何环节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是不定期的,对于监测出的不合格工程要坚决给予控制,一定程度上要求施工单位做出赔偿并且重新进行返工建设。

3.4要遵循科学方法,统一实施工程质量管理

一般而言,可以有几种方式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一是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用白纸黑字规定施工单位必须完成的任务,明确其工作职责;二是对严密监控现场的施工安全状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由施工单位负起主要责任,监理单位有效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甚至杜绝施工事故的发生。三是,在支付手段上进行财务控制,这就要求资金安排上制定计划,按计划进度分批划拨工程款,当施工单位未完成规定任务时,拒绝支付工程款,以控制现场工程管理质量,尽可能减少甚至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尽可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3.5引入绿色管理理念

倡导绿色管理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在工程管理活动中既要重视效益和效率,又要管对环境友好性。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必须主动强化环保意识,在施工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将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减少噪声污染、粉尘污染、渣土污染和光污染等。工程管理人员要增强社会责任感,避免短视行为,注重工程的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好工程的过程控制,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实现业主、施工方和社会的双赢。

4、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重要的作用,项目部作为企业的派出机构是企业的分公司,是企业的缩影,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体现着企业的实力,是企业在市场的触点,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源泉,因此项目施工管理的有效运作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惟有创新才能使其生命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篇6

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合作的基本条件,从大量实践过程来看,提高国际物流效率不仅有助于国际贸易发展,同时也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物流风险。

【关键词】

风险管理;国际贸易;物流创新

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的保障,贸易发展与物流有很大关系,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依存的关系。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来看,虽然发展时间较晚,但是速度比较快。物流业作为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产业,它包含多个方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从各方面推动国家贸易物流创新进程。

1 国际贸易物流的特征

1.1高运输力

国际贸易物流是各国之间、各个区域之间的贸易交流方式,由于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较多,所以在实施中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从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先进的设施、技术、管理理念是发展的基础,它不仅能让国际物流快速发展,同时还能加快商品周转,促进国家物流业以及经济发展力度。

1.2 高信息化

从国际物流实施成果来看,它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和出口国、进口国之间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精确、透明的信息对节省成本,促进物流控制具有很大作用。另外,为了推进国际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必须以可靠的信息体系作为支撑。从当前的国际物流业发展情况来看,它是建立在数据交换(EDI)的基础上的。

1.3高标准化

从国际发展范围来看,它是在全世界进行的仓储、运输、配送,受不同国家的不同物流标准影响,规范、统一物流标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动国际商品流通效率,还能提升国际贸易的运行效率。当前,国际对于集装箱规格、条形码、托盘规格已经做了统一的规定,这样不仅节省了各个物流单位的费用与成本,同时也极大程度的提升了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1.4物流网络化

自经济全球化以来,跨国经营的范围越来越广,所以必须在全球范围强化配置与选择。而为了保障国际物流正常健康运行,必须在国际关系上健全物流网络,在国际物流组织互相协作、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才能确保各个物流企业的面、点、线合作,在推进网络化进程的同时,用最低的物流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 我国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市场竞争,仍然存在诸多国际贸易物流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物流成本风险

国际贸易之所以能够正常实施,它和商品中转中的成本以及安全性有很大关系,物流成本作为重要部分,它对国际贸易成效以及发展有很大影响。一般,国际贸易中的成本物流越高,潜藏的风险就会越大,所以对相关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直接影响贸易盈利状况。根据相关统计结果得知:国内普通的商品工业自出厂到进入消费者手中,物流消耗只占商品消耗的一半,而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费用将近70%。在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国内物流成本过高,从而无形中加大了物流成本。如:日本、德国、美国的商品物流费只有商品零售价的8%左右。与此同时,国际物流成本的改变也会加大国内贸易风险,作为世界贸易的交通工具,只有通过减小物流贸易成本,才能保障企业竞争力。从目前对贸易物流的研究成果来看:物流风险已经发展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尤其是中小单位,物流风险尤为明显。

2.2物流成本的结构性内容

从现代贸易发展过程来看:为了有效控制物流成本对运营造成的影响,必须正确看待成本结构内容。而国际物流成本主营由库存、管理和运输三个部分构成。库存是货物保管、商品库存出现的成本消耗,具体如:保险、仓储、货物损坏以及税收等,另外还包含商品发展中的成本资金。运输成本包含航运、公路、水运等商品运输以及生产中出现的运输与货主性费用,具体如: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管道等运输费用,货主费用是物流交通中出现的装卸与处理费用。对于这一系列费用,资金回收过程、获取方式都将影响物流运营以及管理风险,并且在谈判细节与支付程序上都会涉及到物流贸易与成本消耗。

2.3物流现实问题

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如果物流服务和企业信誉之间的节奏不一致,不仅会让企业信誉受损,还会造成一系列物流风险。从影响国际物流服务的因素来看,最主要的是基础设施,由于物流应用不够,所以对基础性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在商业单位中,使用最多的是条形码与POS机,其他的信息技术应用相对较少。对于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其他国家的物流服务与技术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从国内物流服务与技术来看,标准明显没有得到统一;一些国家受自身因素影响,管理与经营观念落后,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所以根本不能将顾客利益放到首位,同时也正是这些落后的管理方式、基础设备,制约着服务质量的提升。另外,从现行的从业人员素质来看,素质差距较大,缺乏合格的物流性人才,在人才分散的情况下,让我国物流始终处于缺乏统一、透明的政策体系的环境中。

3 加强国际贸易物流创新的方法

3.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

从当前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来看,最大问题是货物根本不能在国与国之间正常流动,所以加强物流建设,必须从基础设施着手,通过为现代物流提供保障,从根本上推进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发展。同时,这也要求政府与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进行宏观决策与引导,这样才能推动和国际物流接轨的进度。对于国内院校关于物流的科研技术与成果,除了要加快运用进程,还必须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与经营管理。具体如:在海关运营上,除了要注重集装化运输,还必须注重物资装卸以及散装能源。另外,规范化包装、机械式装卸、集装式运输都是推进现代物流运输以及发展的重要方法。

在国际贸易中,物流人才作为抵御风险的主要因素,由于缺乏全面、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所以很多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应付多变复杂的物流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引进第三方物流单位,还必须努力发挥专业化、网络化特征,为用户优化管理、保障政策规划提供有力的服务。在业余时间,通过整合物流专业知识特征以及国际贸易情况,还可以从加强现代物流企业人才培训与教育出发,关心、关注员工发展,引进更多知识性、专业性高级人才。在这过程中,高素质人才作为抵御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准,推动国际物流发展。

3.2促进国际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进程

标准化与信息化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能量,由于国内物流单位缺乏有效的技术标准,所以很难与国际做到同步。针对这种情况,除了要加强国际物流单位的信息化、标准化设计外,还必须缩短与国际物流发展的距离。如: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物流基础设备建设,强化技术设施、网络信息、管理框架以及技术发展的标准化。在这过程中,可靠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制约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如:全球卫星定位、条形码、射频识别、地理信息技术等,如果将其应用到国际物流中,对提升国际物流效率将会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对外联络与对内管理对实现网络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如:将物流信息反映到网络数据中,通过对信息系统以及数据进行调整与分析,对外联系就能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网络支付与登记,这样不仅能确保物流跟踪管理,还能促进国际贸易发展,避免或者减小风险产生。

3.3增强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进程

从国际贸易物流出现的风险来看,它与信息的不对称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渗透,通过增强信息应用与搜集,从源头上杜绝物流风险出现。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网络技术也加快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它不仅突破了空间、实践、地域的局限,同时对加快商业周期的循环利用也有重要作用。自电子商务出现以来,它极大的改变了商品购买的传统观念,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买到商品。所以讲电子商务运用到国际贸易中,它同样能够规避风险。

首先,传统的贸易瓶颈主要体现在增加关税,现在的贸易瓶颈体现在技术上。而电子商务的运用,不仅推动了全球性贸易伙伴关系,同时还能及时规避风险;其次,它能有效减少贸易成本,目前国际贸易产品主要包括中间产品与产成品两种。整合传统的销售方式进行销售,它很有可能增加销售难度,特别是危机时期。自电子商务投入应用以来,它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如:敦煌网,它主要针对的是国际贸易拓展,不仅为网站搜索提供了方便,同时还能快速找准商业信息,推进国际贸易的连续性与无边界性。所以,将电子商务应用到国际贸易物流中,不仅是对国际贸易的调整,同时也是现代物流的创新与发展。在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不仅能适应商务物流要求,还能整合自身特征满足国际商务物流要求。

3.4加强风险防范,强化风险转移进城

在国际贸易物流管理中,将风险责任落到实处,对风险防范具有不可置疑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向发达国家以及地区学习,通过聘请专业的律师、专家,尽量降低风险。另外,风险防范作为一项全方位的工作,除了技术,还必须从风险防范上做好设计工作,通过综合统筹,以国际规则为基准,做好自我保护与防护工作,这样才能确保相关措施实施以及物流安全性。

5 结束语

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物流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由于导致风险的因素很多,所以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防范。尤其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的范围与结构更加宽广,在物流业国际化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站稳脚跟,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降低风险,提高贸易效率与成效。

【参考文献】

[1]曹蕾,戚平.风险管理视角下国际贸易物流的创新[J].中国外资(上半月) ,2013,(8):62-63.

[2]黄婧.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0.

[3]朱吉亮.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际贸易物流创新[J].中国商贸,2011,(30):166-167.

篇7

关键词:职高 礼仪 创新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11-01

职高礼仪课程的开设主要是通过专业的礼仪知识授课,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交际常识,运用所学知识实现既定的活动目标,所以礼仪课程的教学活动追求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积累而是通过理论学习,参与实践,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品行,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规范自己,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突出学习的实效性。针对当前职高礼仪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并针对教学的内容和学情,提出了一些创新职高礼仪教学的对策,希望能改善目前的职高礼仪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一、强化基础,开展语言模拟训练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群居和交流,而语言就是人类实现交流和往来的主要媒介和工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就需要语言作为支撑了。语言是人类情感表达、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功能。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其语气、语速、语调等变动及交流和沟通的环境、场所和对象的变动都会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职高学生他们不同于普通的中学生,他们学习任务是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面临的不久升学的压力而是就业压力,所以对他们开展的教育要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职高礼仪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语言的教学,强化礼仪教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规范的正确的语言社交礼仪。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语言模拟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礼仪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礼仪素养。在模拟训练语言的社交礼仪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诠释有交谈礼仪和仪态礼仪的基本规范,然后再学生掌握这些礼仪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开展语言模拟实际训练。在开展实训的工作中,对于仪态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仪态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魅力指数,可以提高办事的效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为和气质,这些都需要我们经过规范化的体态训练和语言的训练。就拿无声的语言来说,一个人的体态语言可以透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礼貌修养、人品学识、文化品味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强化语言训练可以提高个人魅力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以坐、立、行等基本操作标准开展模拟实训,让学生感悟到礼仪的重要性,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

二、给足空间,开展演练模拟训练

职高礼仪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交际礼仪,而不是纯理论的知识记忆。其实职高的礼仪课程,理论上并不抽象,多数是比较简单很好理解的知识点,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就是非常贴近生活,融入到个人日常生活的事情。为此,在开展职高礼仪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不能过于理论化,要突出实践性,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给足学生空间,让他们在学习之中有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职高礼仪课程在具体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课堂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需要开展演练模拟训练。演练模拟实训法可以分为实情演练模拟实训法和音像演练模拟实训法两种。实情演练模拟实训法就是由老师提出演练内容,然后由学生来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并加以模拟实际操作的训练方法。音像演练模拟实训法就是通过音像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再现相应的礼仪,然后学生对照着音像上的演示进行模拟操作训练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开展情景模拟训练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一系列的教创新方法和手段应用而生,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模式的更新换代。在职高的礼仪教学中,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很多的教育人士及专家学者面对新形势的需要也开展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究,其中开展情景教学就成为一种备受师生青睐的教学新模式,它是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具体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内驱力,可以简化教学内容,把知识化繁为简,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师生互动,多方位参与的局面。作为职高礼仪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敢于尝试和探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努力完善教学方法,实现有效的情景教学。在学习服务礼仪时,教师一定要强化实用性,要采取情境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在开展职高礼仪的情景教学是,要学会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又要在实施中让学生们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摄影艺术;审美规律;审美活动

一、摄影艺术中的审美规律

摄影艺术是一门较为年轻的艺术门类,自1839年诞生至今不过160多年。它的发展不仅仅依靠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对摄影艺术的创新追求,也伴随着与其历经的每个时代的高新科技的发展。

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视觉艺术的体系中表现出独有的审美规律,它既有一切审美活动都具备的共同规律,又有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共同点在于摄影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作品要做到呈现艺术美的效果。这无疑是人类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进行的出发点,就这一点而言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并没有原则上的差别。不同的是,“从事摄影艺术比进行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更接近现实,摄影作品虽不是原型又酷似原型”。摄影艺术在视觉艺术中又属于造型艺术,由于它是瞬间纪实性造像的艺术形式,所以它不同于绘画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个性。正是因为这一点,摄影艺术才能在艺术殿堂里生存发展。倘若失去这种个性或一味地模仿其他艺术形式,摄影就会走向灭亡。我们将摄影艺术视为视觉艺术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认识和研究的同时,还要将其从中剥离出来进行具体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考察。这样才能避免在探索摄影艺术领域诸多问题时,将其与一般的审美思想混为一谈,导致摄影艺术自身独立性的缺失;又不会失去方向而背离基本的审美规律陷入盲目性。

西方国家在摄影术发明的最初阶段,都是一些画家从事摄影工作,因为摄影术有将影像固定下来的神奇效果,这令画家们欣喜不已。不仅仅是因为物理学家阿拉古在法国众议院提出了“摄影术在人类行为方方面面的运用”。对于画家来说,更有利的是,有了照片作素材,他们就能够从容不迫地对待特定时空下的景象创作,他们再也不用担心错过最佳的创作时间,也不必经历漫长的等待。英国画家大卫・奥克塔维斯・希尔,在1843年为苏格兰教会成立大会所作的巨幅肖像画就是以大量肖像照片为基础的。后来一些画家尝试将绘画艺术中形式美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摄影作品中,力图使摄影由技术向艺术发展,逐渐摆脱“术”的痕迹。盛行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绘画派摄影,在形成之初,都是模仿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1857年雷特兰创作的《人生之路》是一幅典型的绘画派“仿画”的摄影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摄影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我们在解读这些早期的摄影作品的时候发现,当时的创作者在作品中已经开始用摄影技术描绘心理活动了,并试图传达某种思绪。只是当时没有更多的手法可以借鉴,才不得已地承袭了绘画艺术的种种形式。19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更新,写实派摄影分离出绘画派摄影,发展成了摄影艺术的另一个主流――纪实摄影。绘画派摄影也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艺术摄影。从此摄影艺术进入了一条崭新的艺术形式道路。美国摄影家A・斯蒂格利茨当时提出摄影“全在于探索真实”的话题,表明了纪实摄影注重客观现实的特征。此外,也有人认为“摄影艺术就是大自然的精确再现,它也可以给人以美感”,将摄影的真实与美联系在一起。相比纪实摄影形式美服从内容真的审美特征,形式美的运用对追求画面形式性的艺术摄影更加重要。

二、摄影艺术与形式之美

形式美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特征,它是以美的形式、美的规律、美的原则来描绘大自然的视觉物象。它在视觉艺术的各类作品中出现,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我们在欣赏一幅视觉艺术作品和进行作品创作时,或是对艺术品进行审美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审视?或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概括起来讲,就是从作品的形式着眼,透过由形式美营造出的优美的视觉效果,进一步解读作品所要传达的创作者的审美经验和哲学思想等信息。

形式美在摄影艺术作品中是传达作品内容的外在构成方式。由造型诸因素――光影、线条、色彩等组合而成。它与内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然而,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形式美在摄影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因为形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与艺术价值的高低。缺少形式美,摄影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艺术感染力。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法表现。《半农谈影》中曾指出摄影作品中艺术美成立的依据,也表明了半农先生的摄影美学观点关于“造美”的问题:“认识纸上的影像是由形、光、色三元素构成的”。用现代美学中的术语来理解就是摄影美的表现要通过摄影艺术的物化手段,这些手段包括对形、光、色的审美处理。

世界公认最伟大的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一生致力于黑白摄影和暗房制作的研究。他所发明的“区域曝光法”是通过暗房后期处理的过程,扩展或压缩影像,使影像在黑白相纸上形成尽可能丰富细腻的影调。他的作品使人强烈地感受到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月出》和《冬天的日出》是他众多名作中的两幅,分别拍摄于黄昏和清晨时分。为了捕捉预想的光影效果,他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并在拍摄地点等待最佳的时机。在照片拍摄成功后,他又通过暗房里的独门绝活进行复杂的调整和控制,解决从最亮到最暗部位的均匀过渡,还有黑白灰的均衡问题。最终呈现给世人的是影调控制得相当精准的照片,堪称风光摄影的经典之作。

《国魂》是鲍昆精心安排、巧妙构思完成的一幅作品,为了拍出心目中的长城夜景,他经过几年的思考。后来受国外闪光摄影的启发,想到要用不同颜色的闪光,连续闪射的方法来拍摄,赋予长城以浪漫主义的色彩。决定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光普色序列,近暖远冷地进行闪光,让长城像划破夜空的彩虹。经过艰苦的努力,他成功地创作出《国魂》,在摄影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公认为中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三、数码摄影中的创新艺术形式

摄影艺术从早期的借鉴到逐渐成熟要求作品中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美,这种发展在艺术摄影中的体现更加显著,也尤为重要。因此,在注意作品内容的同时,必须在艺术形式美上下工夫。而今,进入数字图像时代,数码照相机取代传统相机,解决了许多传统摄影工艺中存在已久的问题。复制和传输图像变得迅速可靠,图像损坏、色彩蜕变等问题轻而易举就得到了解决。更有意义的是,数码图像在电脑系统中很便捷地就能实现无所不能的变化。这种数码摄影和后期图像处理的方式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与表现手段。形式美在作品中的变幻可以更加新奇、更具感染力。数字图像产生所带来的变革,直接影响了摄影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是整个视觉艺术的革新。以平面广告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设计正朝着影像传播的多媒体趋势前进。新的科技也使地域的界限变得模糊,世界范围内的设计得到融合和共荣。视觉艺术形式美在艺术摄影作品中的体现已不仅仅反映摄影作品本身的价值,还涉及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这对摄影艺术的发展和平面艺术设计的创新都十分重要。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帮助我重新审视艺术摄影中形式美的体现,提高解读艺术摄影作品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对能够在艺术摄影作品创作中更好地表现艺术美,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更有指导意义。

视觉艺术发展至今,它所包含的视觉艺术美已经成为美学原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对视觉艺术美进行细致分析的时候意识到:艺术美的体现形态正随着整个视觉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形式美作为视觉艺术美的一个表现形态,在艺术摄影领域里有不同以往的表现。形式美的变化正刺激着艺术摄影审美主体的视觉神经,也正推动着艺术摄影迈向更新的创意空间。

参考文献:

[1]康大荃.摄影美学原理[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2]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M].胡不适,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3][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03.

[4]刘半农.半农影谈[M].中国摄影出版社,1927.

[5]康大荃.摄影构图学[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6][英]雷・史密思.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绘画透视[M].马红霞,周培建,王瑞林,译.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篇9

由于改革以及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国电视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有了一定的行业标准。出于这个原因,在传媒业竞争激烈的同时,县电台必须向前迈进,着重于电视新闻的改革,使电视新闻的表现更具有创新性,推动广播电台的不断发展。由于民意力度不断加大,而传播真实性的改进技术,有利于县广播电视品牌的宣传。然而,其发展状态的研究是仍是全县发展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的管理制度以及工作效率是需要加强的。

一、 县级广播电视台目前发展现状

1、 现如今阶段是县广播电视台发挥的核心阶段。媒体的真正的作用,是表现在如何在规划环节有更多的创新,其潜在的价值是传媒业应密切关注的。然而,在全县范围来看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县广电局相关部门并没有真正发挥其舆论监督的作用,县广播电台管理制度并不完善。

2、 其在传播新闻内容和方式过于传统老套。这种传媒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符合的新闻的要求的,邻里之间的纠纷,矛盾,冲突等,这样的新闻的原则和规范只报道最多的是用于人们饭后谈聊的,其真正的价值并没有为人们提供多少,这必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背景庸俗的错误的出现,导致电视媒体的群众信任度下滑。

3、 过于主观性。新闻联播忽视正式客观性,过度反映了记者的主观感受,例如从消费者对假冒产品的投诉可以看出,记者一味反对其商家行为,还有实地采访当事人医疗事故报告的问题时过于肤浅,并没有做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怨社会,导致各种社会群体产生对立面的结局。

二、 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具体措施

1、 融入群众生活中,着重基层报道。县广播电台建立,注重基于乡村生活的新闻部分,由于主要关心的是平民的民生新闻或大或小的时事,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广播电视新闻县集中设立村镇生活节目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让媒体从公民的角度来看问题。广播电视县还应着重挖掘资深新闻人,发挥他们的价值,以反映该地区的区域优势和文化特色,使那里的人们真正满足的到该新闻栏目所嗲来的效益。同时,基层新闻的报道,也是主要针对农民和普通城镇居民,这使得农村由支柱深度定位到基层群众找到了聚光点,也让公众有了适当的指导功能,如建立科学的农业指导节目,更深一层融入群众的生活生产中去。

2、 多样性创新式策划模式。电视广播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处于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电视广播电台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甚至评论员的角色等不是单一的,而是要建立沟通和交流的桥梁,直接发挥作用与群众生活中去。县广播电台必须以提高自己的方法来规划方案和着重于广播模式创新,县广播电台的报道更注重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基于城市建设,社会保障等问题,建立专栏,演讲,电视访谈,讲座等形式,找准热点话题的关键点,进行新情况,新问题的挖掘,以此来更好的丰富新闻内容。再次同时为下岗职工提供更多得就业渠道渠道,不断传播传统技能,经验等等。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广播机构应真正关心乡村生活,并向人们报道事情的切身利益等热门话题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如果当地群众有存在的问题困难的,可以通过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党委,政府重视,可以有效地解决,如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道路不通等问题,在媒体的监督下,则带来了很多处理方案。广播电台,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时间大大缩短,着不仅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威信。

3、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作用 。在新时期下的媒体发展的新时代,县新闻电台和电视台宣传工作,应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充分的思想认识的工作,利用新闻效应功能。使更多的社会问题发应到媒体新闻中去,挖掘更多内容的创新,人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地区,如消费者权益,打击假冒,拐卖儿童等违法事件,从而吸引了社会各界的介入调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可以很好的解决一些社会棘手的问题,通过一强有力的报道,引起社会关注,真正的服务于人民和社会。

三、 县广播电视台发挥瞻檐

新闻时事需要是追随时展的脚步,做到及时准确,而这正是时代的政治新闻的需求,因此应精制或建立改革会议式电视新闻栏目。专注于人们关心讨论的热门话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在这个基础上,把镜头对准人民的主题。如何进行发展,建立科学发展观,如何实现社会基层福利的落实,依据这种类型的抽象名词是没有办法理解。但记者深入农村乡镇作为农民身份来发表一系列文章,不仅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去落实科学发展的理念,同时也让人们知道怎么做到并认识科学发展观。

新闻报道栏目不夸大事实、贴切群众生活。媒体在一定的作用形式上,通过在屏幕上,能更深入地了解本地政策,从而指引社会法律知识服务到到群众中去。人们经常回担心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等问题。通过这些栏目,使当地人民更好地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而且还增加了法律知识,知识的健康,农业科技知识。广泛的群众的参与,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精神。

篇10

摘 要: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要想有立足之地,并且从中脱颖而出,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广播这种单纯依靠声音传播信息的煤质,在网络媒体、电视媒体日益壮大的冲击下,如果依然墨守陈规,思想保守,必将会被历史淘汰。因此,广播新闻编辑更需要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新闻节目质量,以满足广大听众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31-02

一、引 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闻传媒逐渐走向多元化,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各具特色。现阶段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占领了很大的媒体市场,然而广播媒体本身就存在局限性,在这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要想站稳脚跟并激流勇进,广播新闻就必须不断创新,新闻编辑就必须积极提高自身创新意识,要努力做出广播新闻的特色,要在内容、形式、节目编排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新闻节目质量,满足各层次听众的需求。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对新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以听众喜欢的形式播报,保证新闻在高质量、高标准的形式下进行传播[1]。

现阶段,我国广播新闻编辑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策划观念和策划能力相对落后,编辑能力普遍不足,这些直接导致了广播新闻中的一些问题。首先,目前,广播新闻的节目形式单一,大多以主播读稿为主,语气单一,缺乏感彩,给人的感觉就是每天都在重复,毫无新意,没有更多的呈现形式,缺乏丰富性,逐渐消磨听众的耐心与兴趣,最终失去听众。其次,新闻内容空洞乏味,很多情况下,主播就是简单播报新闻内容,新闻信息量少,大部分都是文字和数字等拼凑在一起,平淡乏味,播报的新闻基本上都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一般不做新闻评价,不进行深入探讨,完全不能突出新闻热点,无法吸引听众注意力,达不到播报新闻的目的。最后,在新闻真实性方面,很多新闻编辑为了提高收听率,赚取关注度,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夸大报道,改造事件,盲目跟风,甚至于直接从网上找新闻进行播报,根本不进行新闻真实性的核实,这就导致假新闻的出现。新闻最注重的就是真实性,如果播报的新闻真实性都不能保证的话,那新闻的意义就真的不复存在了。

社会科学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手机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等迅猛发展,各具特色,方便快捷。广播新闻与这些传播媒质不同,广播新闻主要就是依靠声音传播信息,没有画面感,广播新闻编辑既要利用这个特点创新新闻,又要尽量在形式内容上弥补这个不足。基于现阶段广播新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新闻编辑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提高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真实性,提高广播新闻质量。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能进步,同样,在广播新闻方面,创新也能起到推动新闻发展的效果,因此新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直接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编辑创新能力强,就会将新闻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样的内容播放效果就会被提高,而且创新的新闻模式更能满足听众的听觉需求,引发听众的共鸣,实现播报新闻的意义。反之,如果广播新闻编辑缺乏创新意识,依然沿用传统的新闻播报形式,不进行创新,那么,广播新闻中现存的各种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而且会愈演愈烈,最终失去大部分听众,新闻就不能得到传播。因此,广播新闻编辑要结合广播这一媒质的特点进行节目创新,要在遵循编辑规律的前提上创新,不能违背行业规则,更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的要求[2]。

三、广播新闻的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公民意识日益提升,人们对传媒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传媒行业正走向多元化,以便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时展,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是必然要求。现阶段,改善广播新闻发展现状,提高新闻播报质量,扭转广播新闻的被动处境,促进新闻节目的时代性与亲民性,满足各层次听众的需求,拓展广播新闻的受众群,提高广播在传媒行业中的地位,这些将是广播新闻编辑创新的方向。广播新闻编辑与电视、网络等传播媒质不同,它是依靠声音传播信息,具有以下特点:快速及时,先声夺人,广泛渗透,声情并茂,感染力强等。同时广播新闻又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转瞬即逝,不留痕迹;线性传播,选择性差;清晰度低;容量有限等。综合考虑广播新闻的优缺点,广播新闻编辑要扬长避短,联系实际,进行广播新闻创新[3]。

(一)广播新闻观念要创新

当今社会各方面都在日益更新,新旧交替快速,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广播新闻工作者更要积极适应这日新月异的时代,做新闻的观念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顺应各种变化,这就要求观念上要创新。广播新闻最终的受众人群是广大的听众,广播就是一个传播新闻的载体,因此能否满足听众的需求就成为了评判广播新闻的重要标准。广播新闻要做听众喜欢的新闻,做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新闻。在进行新闻搜集时,工作者要从听众的角度思考,思想要紧跟潮流,做当下最流行的新闻,给听众新鲜感,激发听众获取新闻的兴趣,展现广播新闻的魅力。

(二)广播新闻要在新闻内容上进行创新

新闻内容是广播新闻的灵魂。好的新闻内容是广播新闻赖以生存的基础,新闻内容的创新是广播新闻创新的必经之路。新闻内容的创新具体体现是:新闻内容要符合大部分听众的需求,由于听众的年龄差异,文化水平差异,思想差异,听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往往千差万别。在选择新闻内容时,新闻编辑要综合考虑这些差异,选择的新闻内容要体现正确的价值观,要传播正能量,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要播报丰富多彩的新闻,不能只关注某个领域,要将新闻范围展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不能盲目跟风,要实际调查,确保新闻是真实的。同时,新闻内容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保证时效性,新闻就是要快要新,这就要充分利用广播迅速及时的特点。在选择新闻内容时,一定要保证新闻的信息是最新的,要让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时事的发生与进展。最新的资讯可以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并且吸引听众关注时事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提高广播新闻的影响力。反之,如果广播新闻播报的新闻都是人尽皆知的消息,那么听众就会对广播新闻失望,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这将不利于广播在传媒行业的发展。

(三)广播新闻要在节目的编排形式上进行创新

新闻编排是新闻节目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优秀的节目编排对于传播新闻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节目编排形式的创新非常必要。新闻的编辑工作非常复杂,包含很多程序,首先是新闻素材的搜集,之后还有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从中求精求益,选择适合新闻节目的信息,然后将选择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合理编排新闻播报的顺序,要注重主次详略,突出热点问题,还要注意新闻信息的搭配,要灵活多变,避免重复、单一的播报模式。新闻主播在进行新闻播报时,要注意语气的变化,要让听众在电波的另一端感受到主播的情绪变化,引发听众共鸣。主播的播报语言要尽量通俗,便于听众在看不到画面的情况下轻松地了解并接受播报的新闻内容。在播报信息的顺序上,要将与人们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放在关键位置。新闻的播报形式同样可以创新,传统的一人播报新闻的形式过于呆板,没有吸引力,广播新闻可以采用多人谈论的形式进行新闻播报,这样在播报过程中各位主播各抒己见,同时还可以与听众互动,让听众参与到讨论中,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新闻的价值[4]。

(一)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

新闻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因此,新闻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作为一名新闻编辑,要积极思考,关注时事政治,敏于观察形势,善于见微知著。除了政治素养,新闻编辑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要乐于学习各领域知识以及高科技事物,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只是有一部分人能够很好地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而有的人则安于现状,刻意逃避自身潜能的发掘。作为新闻编辑,创新意识是工作质量的保障,要想取得好的工作效果,就必须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新闻编辑要积极追求个性化,提高自身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观察事物,要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时刻提出独特新奇的观点,要做到与众不同,要标新立异,要敢于质疑,树立个性化意识。

(三)新闻编辑要开拓视野,提高自身能力

新闻编辑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论是个人能力还是知识水平,新闻编辑都要不断学习,实时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要善于扩展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实现自身价值。同时,新闻编辑还要提高新闻敏感度,要善于发掘新闻要点亮点,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平时要走近新闻受众人群,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关注点,这样才能正确选择新闻头条,吸引听众注意力,提高新闻传播度[5]。

五、结 语

为了顺应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适应各大传媒介质竞争的需求,广播新闻进行创新是历史的必然,是必须经历的环节。新闻编辑是制作新闻节目最重要的工作,只有培养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广播新闻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现阶段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观念的培养对于广播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周国卿.浅议电视新闻编辑灵魂的主干线――创新思想[J].传播与版权,2013(4).

[2]任玉杰.新时期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3(7).

[3]董立新.泼谈加强广堙新闻编辑创新的意识要点[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2(6).

[4]温海泉.浅谈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方法[J].西部广播电视,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