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9 18:0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困境与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普遍运用对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急需提升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1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解读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包括现代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三大方面。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和自身信息素养,驾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的能力,包括体育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网络教学的实施。
2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意义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旨在帮助体育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素养与专业能力。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参加体育技术课的训练和比赛,学训矛盾难以避免。体育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构建体育网络课程,给体育专业因为参加比赛、训练而缺课的学生补充学习的机会。
3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困境
3.1体育教师现代教育理念滞后,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意识欠缺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高校教师自助开发多媒体课件、撰写电子教案和构建网络教学空间已经非常普遍。但是,相比于其他理科工科教师,大多数体育专业教师特别是技术课教师继续使用传统的口传身授教学法,现代教育理念滞后,学习意识欠缺,部分体育教师偶尔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但主要以呈现文字信息为主,多媒体只是简单地替代了板书,不会应用Authorware、Photoshop、CoolEditPremire等专业软件进行各类体育教学素材的采集和剪辑。
3.2体育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够,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能力较弱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硬件操作能力,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教师开展继续学习和继续发展的保障,信息素养是教师发展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基础。硬件操作能力主要指计算机及其周边设备(如投影仪、实物展台和打印机复印机等)的操作和应用。大多数体育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够,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却依然停留在多媒体教学和制作课件的初级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欠缺。对计算机硬件及其接口陌生,网络教学能力较弱,教学过程中遇到常见的故障就手足失措。
3.3体育院系现代教学设备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条件较差
目前多数院系的教师都有条件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试卷分析和登录成绩。但体育院系一般拥有一定面积的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现代教学设备却比较缺乏,很少有计算机室。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可以到学校公共机房,教师则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条件。体育院系相比其他专业而言,学校投入经费少,而且经费主要用在有关的学生比赛竞赛方面。体育教师缺乏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和条件,所以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几乎无从谈起。
4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对策
4.1制定培训政策,强化培训意识
体育院系要制定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政策,并将培训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纳入体育教师培训或继续教育计划,形成长期稳定的行之有效的培训运行机制。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部分则包括体育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网络教学的实施等。强化培训意识,要让体育教师自身存在紧迫感,主动学习相关教学软件、硬件知识,提升自身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4.2设置培训目标,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即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核心是提升教育技术操作能力。体育院系要设置教师培训目标,让体育教师通过学习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资源制作(如图形图像处理、音视频剪辑等)、信息化教学环境与工具、网络教学资料检索等知识来提高信息素养,提升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能力。
4.3增加培训经费,改善学习条件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途径,校本培训教师报酬或校外培训的差旅需要有经费开支。体育院系可以向学校申请专项经费,购置教育教学设备,改善学习条件,有计划地外派部分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待其培训归来,利用本单位的条件组织内部培训。也可以聘请本校相关部门(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前来教学或参加远程培训,整体提升体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5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体育院系要通过制定培训政策,设置培训目标,改善培训条件,督促体育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和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体育教师要紧跟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刘洋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大森.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评论,2015(6):106-108.
篇2
论文摘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时推进我国教育深化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积极意义通过对我国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普遮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实施途径.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而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技术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全面提高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未来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基地”,在师范生中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何结合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来加强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是当前各高等师范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公共课,在师范生中进行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相关技能的培养,成为师范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主要途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同时也落实了部分高校信息技术培训和普及问题,提高了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媒体操作技能.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1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不足,媒体设备数量有限,部分课程内容只限于观摩、介绍,不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践的需要.媒体设备更新滞后,导致教师和书本上提到的先进媒体或一些新功能新配置只能以展示图片或功能介绍的形式从表面和形式上让学生去了解,无法实现在操作和体验中学习,培养能力的真正目的.
1.2大部分师范院校以选修的形式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有的学校甚至不根据文科和理科甚至专业来分班教学,导致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基础参差不齐,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较大,而不能够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学科应用需要来进行针对性的深人学习和指导,制约了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1.3各学校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媒体操作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课程内容相差较大,有的学校侧重计算机常用软件知识的培养,有的学校侧重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有的学校仅侧重媒体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这门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误区.
1.4当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来实施,导致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相分离、割裂的现象阎.同时,学校整体也存在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之间割裂并存的现象,不利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促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实施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当今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武器.可见,把握好师范院校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成功教学的意义重大.在深人分析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师范院校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2.1正确定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任务和能力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多.当前一些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将教育技术理论相关的教学内容缩小,加大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一些媒体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力度,使得许多学生误以为教育技术主要涉及媒体应用的实践技巧,轻视媒体运用背后的支撑理念,忽视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正确把握.从而制约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平衡发展.
那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呢?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间,该标准的建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也为高等院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培养的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_该标准分别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个方面详细说明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和要求,笔者认为,在当前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我们应围绕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等三方面的知识能力培养,并全面渗透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方面的指标,使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呈现出既分离又融合的形式,从而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2.2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架构是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之前,通常要求学生已修 完教育学、心理学和计算机基础等三门先导课程.在此基础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应重点围绕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等三大模块来教学其中教育技术理论教学应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创新思维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三个重要理论来开展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再贯穿教育技术基本概念和所涉及到的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进行讲授这样,既能满足少学时内包容重要的理论知识讲授需要的同时,又能突出教育技术学科区别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理论特色;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教学主要包括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使用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制作等技能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通常以实践操作为主,强调现有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使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反思能力,正确理解技术和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的重点是在前两大模块知识的学习基础上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结合各种优秀的整合案例和学生的学科特点和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提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贯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反思
目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普遍存在着以传统教学方式来讲授和介绍新型教学模式的现象,这给学生灌输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所提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具体应用和实施只能单纯建立在理论推导和凭空想象上,甚至部分学生开始对教师所讲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可操作性和具体实施策略提出了质疑,导致学生在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手段的具体应用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模糊的认识甚至误区.比如,教师课堂中讲授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基于主题式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很多不同的最新学习模式,但是在真正的课堂中却很少用到它,这样学生只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这些新的学习模式的含义,而无法真正理解其运用背后的深远意义和具体实施步骤和策略.因此,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改变的是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以真正的行动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新型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为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反思中理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真正内涵和深远意义创造有利的条件.
2.4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当前,不少师范院校仍然存在设备更新滞后,设备数量不足,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实际需要的情况.学校在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学生的硬件教学条件的同时还要提倡现有设备的优化配置和合理重组,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可以借助免费网络资源(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网站资源、教育技术通讯、中小学学科资源网站)和网络平台(如,博克、免费论坛、moodel)等来建立学习资源库.该资源库的建设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教学模块来逐步完善.通过一轮又一轮班级学生们的作品来不断扩充优秀案例和学习资源,并进行适当的填补和更新,进行合理的知识管理,逐渐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协作交流活动来完善软件资源的建设.学生们不仅是学习者还作为学习的主人来承担部分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建设任务.这样的学习不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扩展提供帮助,还能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2.5通过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营造全校范围内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氛围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教育信息生态_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不能够仅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来实现.能力的发展还需要实践和体验,文化氛围中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种实践和体验需要建立在学校范围内的教育信息生态的基础之上.这种学校范围内的教育信息生态应满足:一是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师范生在教育技术条件下进行体验式学习,培养他们应用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专业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二是借助校园网和网络平台等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学习共同体,把优秀的资源和课件、案例等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优化重组,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和协作交流扩展知识的平台;三是在整个学校管理体制上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渗透,鼓励各种学校活动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打破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之间割裂并存的现象,成为整个师范院校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最终实现学校信息生态中教育技术的消融.
篇3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的科学领域。教育技术包含“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的技术”两个方面:教育中的技术是指教育媒体所反映的技术。它包含每种媒体可能用来提供信息的手段,涉及到教育和训练中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信息的传播与传输技术,二是教育信息存贮与检索技术,三是教育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技术,四是教育信息的显示与拷贝技术。
教育的技术是指如何选用教材和教具,安排教学活动的计划、分组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控制、评价、管理方法、策略等问题。它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教育的技术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相比,更突出了“现代”二字,其目的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曾对教育技术作了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那么,究竟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呢?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对象是“学习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学”而不在于“教”。学生应始终处于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应在“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重点放在学员的“会学”和“学好”而不是教员的“教好”上。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越来越多的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更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把重点放在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上。
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学、课堂教学。加强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知识、提高能力。有了完善、正规的学习资源,学生只要能和学习资源发生联系,就能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更加注重研究与实践的系统性。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爆炸”成为现实,面对众多的学习内容,只有系统地研究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优化学习过程,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而不至于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学习知识的罗列工具。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各个层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教”与“学”这一过程,包括教育规划、教学管理、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开发等各个领域都渗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全领域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关系
多少年来,军队院校传统的战术课教学改革一直是在一种既定的模式下,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改进、改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战术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1、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学模式的技术基础
现代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也就谈不上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大家知道,构建教学模式的基本成分有理论基础(包括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教学环境和资源(硬件、软件等)、教学活动及其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其中的许多因素都与教育技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媒体等。没有技术进步的支撑,教育水平尤其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仅靠体制改革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应当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作为教育改革的基础环节来抓,要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就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技术基础。
2、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形成
教学模式是在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观念的综合作用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学校的基本教学模式目前有二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由于受教育手段的制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靠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凭的是“两只耳朵一双眼”,要想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又缺乏必要的技术基础。显然,这种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对高技术条件下中级指挥员培养的要求,就显得过于单一和呆板,非常不相适应,必须加以改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但它需要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好为此提供了这一条件,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水平与进程,将直接影响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3、现代教育技术将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一是阅读方式的变革。传统的阅读方式是纯粹的文字阅读,后来,电视机、录像机的出现,使得阅读方式扩大到了视频阅读,有了活动的图像,也有了可以听见的声音。现在,电子出版物向人们展示出全新的、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除了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还可以在资料库中进行检索式阅读。
二是练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练习方式是用笔在纸上进行的纯理论的练习或利用实物进行的辅练习,现在的练习方式在传统方式之外,还有多媒体交互式练习、网络互通练习,甚至在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模拟仿真练习等。
三是交流方式的变革。传统的交流方式是通过纸、笔、口、耳进行直接的交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可以互在不见面,互不相识的情况下进行实时的、有当面交流效果的交流。
四是考核方式的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要集体进行、统一行动,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现代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式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方式,学生的考核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纸上的、口上的、多媒体上的或网络上的等等,考核的时机也可以根据学生各自学习情况进行,而不必全体学生统一进行。
4、现代教育技术将带来教材样式的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给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制带来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可以使“专家诊断式”的教材、“智能化”的教材、“开放式”的教材、“可扩充式”的教材、“可编组式”的教材等成为现实,使静止的、封闭的、模式化的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
三、构建战术课新型教学模式的方法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的综合体现。
战术课是教学学科中一种较为特殊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战术课教学模式的设计,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
战术课教学模式设计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分析学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第二,设计、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资源。
第三,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的方式。
由于战术课授课形式的多样性,所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战术课教学模式设计就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其最根本的原则是“以学为中心”,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设计:
1、对于理论课程,实行教导模式。教导模式就是以教师讲授与提示为主,辅以课堂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的模式。理论课程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逻辑性,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基本概念、原理及各种论证有较深刻的理解。采用教导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重点地、系统地阐述知识,受教育者可以用较少的精力,获取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掌握课程的理论体系,把握课程的学习重点,因此,教师的讲授是完全必要的。同时,由于战术课程通常没有过多的深奥道理要理解,所以,教师讲授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提示到要点即可。作为对理论讲解的辅助方式,应利用各种媒体的组合方式,如广播、电视、网络、幻灯等,对理论讲解内容进行战例演示、逻辑分析等。
2、对于想定课程,实行辅导模式。以学生独立学习与作业为主,辅以教师的作业指导。想定课程,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也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能力,应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作业为主,教师在这里只是起辅导作用,帮助、指导学生完成想定作业。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上,应发挥各种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开展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式教学方式。
3、对于演练课程,实行咨询模式。咨询模式就是利用教员与媒体的信息优势,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咨询,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咨询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战术演练课程,是军事教学中一项比较特殊的课程,由于缺乏合适和必要的演练环境与条件,演练课程往往成为一种游戏式的工作,演练的结果往往是对演习计划的一种具体操作,达不到真正的演练效果。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学员可以在教员的指导下,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资料与信息,并完成各种演练科目。通过网上演练,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环境下的战役战术背景,使大家在网络上看到接近于演练需要的环境,同时,网上演练还可以使大家近似于实时地进行相互间的协作。
4、对于野外课程,实行教导模式与咨询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野外现场讲解为主。野外课的教学往往需要较为广阔的模拟战场环境,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员往往不能全面地了解作战所需的各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事先通过各种媒体,为学员提供有关的地理、社会、作战资源等情况,使学员对相关作战信息有大致的了解,现地教学时,可以利用有线与无线网络系统对野外教学学生进行远距离资源共享与情况处置,并使分布于各教学点的教员与学员可以实现交互式的指导与咨询以及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与学习交流。
5、对于考试考核,实行主题模式。主题模式就是确立考试主题,使学员在该主题下自主地完成各种考试内容,而不拘泥于教科书的条条框框。考试内容集中在某一主题范围内,而不仅仅是某一课程、某一教材上。考试方式应实行灵活的能力考核与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考核,破除原来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在传统考核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个别化交互式的考试,让每个学生依据自已的学习水平、学习进度进行独立式考试,而不仅仅进行全体集中式的考试,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范围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有能力学生也将会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战术课新型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模式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以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着力于追求全体学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注意:
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造可参与性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获得知识和能力。
②重视发展个性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用于传授知识,还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③注意培养学生认识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等途径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继续学习能力。
2、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当今有许多先进的教学理论可以借鉴与应用,如:布鲁纳的“建立结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姆的“确定目标,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的“优化方法,择优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生中心,参与学习”理论等。
3、要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六个方面的优势,促进教学深化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六个主要优势:一是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二是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三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四是教学信息的大客量储存。五是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六是教学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4、要重视教学过程要素中“媒体”要素的作用,并促进各要素作用的转变。教与学的活动过程简称“教学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通常要应用多种媒体,所以还应该加上“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要注意实现教学过程中这四个要素的转变。即:
①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②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篇4
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始于何时?要了解研究教育技术,必须弄清这些基本概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作出最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从定义可知,教育技术是一门应用科学,是应用的方法论,其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研究的目的是“实现教学最优化”,它不仅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还包括全部“实践活动”。
教育技术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从“教育”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教育技术”,即“教育技术始于原始社会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当然,那个时候的“教育技术”,既没有理论体系,也没有独立的形态,不可能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因此,“教育技术”的真正产生,应该是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年)提出“直观教学”以后。“直观教学”是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改革,伴随着“教学论”的确立,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创造了“班级制”的教学形式,为传统教育奠定了基础。
从教育技术的产生到“教育技术”这一句词的出现,又经历了近3个世纪。刚开始,人们将“教育技术”称为“视觉教育”、“视听教育”,直到20世纪60年代,“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志上出现后,后很快在国际上传开,以“教育技术”命名的刊物、专著也纷纷出版。至此,“教育技术”才名副其实。
教育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称为“直观教学技术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强调“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注重图片、模型、书本、黑板粉笔等媒体的结合,确立了“班级制”教学形式。
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称为“媒体技术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将许多工业实用技术成果,如幻灯、照相、无声电影等引入教育领域,这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间,“教育技术”名词出现:“现代教育技术”开始兴起。“现代教育技术”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名称,与国外的“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现代教育技术”更注重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方法论和现代化的教育传播媒体。李克东教授曾给“现代教育技术”下过定义:“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称为“系统技术阶段”。
其特点是: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应用于教育领域。随着现代媒体的开发和应用,人们发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设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教育媒体仅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只有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对教育各部分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的设计,才能实现教学最优化。这个阶段,“教育技术学”诞生,并提出“教学设计”的思想。
新阶段“教育技术”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在教育中的应用,使教育技术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力,也使教育出现全新的面貌。可以说,“教育技术”正逐步进入信息技术发展新阶段。
这个阶段,“教育技术”的显著特点是———技术的综合化和多媒体化。大家都知道,电子视音频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包括卫星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称为三大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多媒体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三大信息处理技术融合在一起,不仅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技术,还向人们提供全新的服务,从而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
传统的教育信息(包括文字教材、声像教材等),其组织结构都是线性的、有顺序的,而人类的思维、记忆却是网状结构,通过联想可自由选择不同的路径。所以,传统教育制约了人的智慧与潜能的调动,限制了自由联想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各种媒体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声音、图像等),且具有交互特性,为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创造了条件。
2.信号处理数字化
多媒体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能迅速实时地处理图、文、声、像。图、声、像能在计算机上运行,这得归功于信号处理数字化和数字压缩技术。一幅640×480中等分辨率的彩色图像,其数据约为7.37M比特,以每秒25幅计,则传输一秒钟视频图像,其速率约为220Mb/s。大量的教学信息,只有经过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数字转换和压缩,才能快速实时地得到应用。
3.信息储存光盘化
与录像带、录音带等媒体相比,光盘具有成本低、信息量大、检索速度快等特点,且携带方便、容易保存,已成为现代教材体系中重要的信息资源。
4.信息传输网络化
对现代教育最有影响的技术趋势之一是信息传输网络化。网络是信息的高速公路,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如局域网、Internet网等),使教学信息传递的形式、速度、距离、范围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网络教学、远程教学、虚拟实验室等新的教育形式奠定了基础。
5.教学过程的智能化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具有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自主进行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计算机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给予帮助、指导、判定、打分,毋须教师直接处理,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
6.学习资源系列化
学习资源分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包括优化教学过程的物质条件、精神心理条件、审美条件等。其中,物质条件有硬件(各种现代教学设备、环境、系统、网络)和软件(整个现代教材体系)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现代教学环境系统工程的建立,现代教材体系也逐步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使人们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保障。
对传统教育的突破
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以后,“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无论在观念、模式,还是在对象、主体上都发生了变化。信息化将给21世纪的教育带来全新的概念。
1.教学时空的突破
卫星通信在教育中的应用,全球性计算机网络(Internet)的建成,真正突破了传统教育时空的限制。从理论上讲,某地某大学教授可在一个有特殊设施的教室里,向远在世界各地的学生实时讲课、提问、讨论问题;学生也可以在家中的多媒体终端上随时调看上课内容,请求指导。教学时空的突破,不仅拓宽了教学范围,还推进了教育大众化、全球化、终身化。
2.教学模式的突破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讲授者—指导者)、学生的地位(接受者—主体)、媒体的作用(演示工具—认识工具)以及教学过程(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任务。
3.教学信息呈现方式的突破
现代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
信息化教育突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个别化教学、远程教学等变得切实可行。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使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得以科学有效的配合,发挥其整体功能。
5.教育观念的突破
(1)“学校的概念”———传统的“学校”,限于“围墙”的学校。广播、电视教学已经突破了这一模式,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更彻底改变了传统“学校的概念”,使学校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的学校。
(2)“终身教育”———传统教育,一般指传统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以后又增加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至于“活到老、学到老”,那是指一种精神。现代社会,知识频繁更新,科技迅猛发展,要求人类不断地更新知识、学习新的东西,否则,不但会落伍,甚至无法生活,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终身教育”将成为21世纪的新风尚。
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 化学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是: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其突出功能为动态模拟展示、资料查询、模拟操作、写作交流、反馈练习、多媒体情景创设以及游戏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使化学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下面,笔者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以生为本,安全第一,体现人文精神
教育部于2012年10月审定并出版的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防火、防爆、安全第一的思想贯穿了教材的始终。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6页图82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老师演示是没问题的。
鉴于学生完成该实验,存在安全隐患、尾气逸散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笔者先作了如下创新,将庞大的、零散的实验仪器变换为微型(微型灯上加了网罩)、可整体一起移动的装置,其实物图如上。
其优点有:(1)便于分组实验。将仪器固定在一块板上,操作简单。(2)安全。B装置起到了安全瓶的作用,不会发生爆炸。(3)环保。整个实验在密闭体系中进行,有毒的CO不会逸散到空气中。(4)节约药品。在C中加入的氧化铁的质量很少。(5)节约能源。用气球将含有CO的尾气收集起来,再利用。(6)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于开展家庭实验。
在课前,拍下老师整个实验的视频,课堂上先播放,再让学生小组实验,分析装置的功能,并引导学生将实物图改为装置图,现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作品。
这样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各个器官作用于人的教学,感染力极强,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安全意识增强,学习效率显著提高,人文精神充分体现。
二、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彰显化学学科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可以真正实现情景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彰显化学学科的特点。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9页天然气时,先用多媒体呈现两个和尚在河边打斗看到沼泽中气体燃烧的动画,再讲解那是天然气在燃烧,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接着呈现甲烷的分子模型,氧气的分子模型,动画演绎甲烷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
最后请学生根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反应中,分子分解成原子, (填“分子”或“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上述反应的产物C、D中,与H2O2组成元素相同的是 (填序号)。
(3)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这样的教学,就能很好地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复习课的课堂容量
关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复习,可采取下列策略:一是重体系(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用语,溶液);二是重比较;三是重理解。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可采取下列策略:一是抓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存在、用途和检验);二是抓联系;三是抓重点;四是抓对比;五是抓结合(与基本原理、与实验的计算)。关于化学实验的复习,可采取下列策略:一是分专题;二是常操作;三是找规律。关于化学计算压轴题的复习,可采用下列策略:一是建立模型;二是定量分析(以化学方程式为杠杆进行数据分析);三是理解图像。
大量事实证明,在实施上述策略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增大复习课的课堂容量,实现课堂的高效性。例如,复习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框图类推断题时,就可直接借助实物投影仪,局部放大、局部缩小、整体勾勒、“涂鸦”,学生更能心领神会。值此,列举两道题:
【题1】一包白色粉末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三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以下实验:
分析实验过程,回答:
⑴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一定没有 ;
⑵白色粉末三种成分的可能组合为: , 。
【题2】有一包未知粉末,其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生石灰、氯化钠、硫酸铜六种物质中的四种.兴趣小组为确定其组成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甲组同学进行定性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分析
(1)取少量该未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粉末部分溶解,得到白色滤渣和无色滤液。 原粉末中一定不含 白色滤渣不一定是原粉末中的碳酸钙,其理由是 。
(2)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滤液中存在碱性物质。
(3)向(2)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
【实验二】乙组同学进行定量探究.
实验测得固体B中含15g氯元素。试综合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进行分析。
(1)乙组实验中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Na2CO3+2HCl= 2NaCl+H2O+CO2和 。
(2)该未知粉末的组成可能是: 。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优势互补,指导规范答题
教学中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学生知识拥有量不一,思考的角度不一,方式不一,自然结论也不一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能拓展思维,相互取长补短,互受其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范答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学生在考试中因非智力因素,丢三落四而不能得分。例如2013~2014年度武汉市四调第29题的第(1)问,很多优秀学生忘了在t2后写摄氏度,第(2)问将“大于”写成“>”。
【题目】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甲的溶解度为 20 g 时对应的温度为 。
(2)t3℃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 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甲,由该液体得到固体乙采用的方法是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代号)。
A.从t1℃升温到t3℃,甲、丙的饱和溶液都会析出晶体
B.常温下加水稀释丙的饱和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
C.t2℃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t3℃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最多的是丙
篇6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高职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思政课教学目标不明确、过于重视就业融合等因素,传统教育手段影响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力度和深度。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新思路和更多手段,在当前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合理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改善高职政治课堂教学就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中的理念开展教学设计,把新型的师生观念融入课堂教学。它不仅可以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科特点,充分运用大众传媒,电影、电视等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开辟新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启迪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分析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开发。
2、多媒体、网络改善政治理论教学效果
政治课的基本概念教学一向是枯燥无味,“一言堂”的授课模式使教学内容的呈现缺乏生动性、直观性。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适时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贴切的教学情景,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图文并茂的讲解、视频录像的点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形像化,这种教学模式给高职生带来了全新的接受体验,更加符合高职生的自身实际。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政治理论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的一些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把双刃剑,在思想理论课教学效率提高的同时,在教学中出现了“人灌”变成“机灌”、重感官刺激轻理性思考、重技术应用轻教学设计等问题。
1、有些人为了片面追求学生的感官刺激,一味迁就学生的猎奇心理,满足自己的课堂成就感,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了视频图像的堆砌,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电脑灌输的过程。
2、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努力搜集大量的视频图片资料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却忽视和学生共同挖掘这些资料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演绎归纳总结等能力的训练。高职学生长期接受这种直观的知识传授方式,慢慢弱化了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懒”。
3、教育技术不仅是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简单的技术运用,它必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相整合。有些教师只是把教育技术当成纯粹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忽略了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4、网络既给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又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有些教师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却疏于监管,导致学生过分信任和依赖网络信息,不同的舆论导向形成对学生思想的冲击,轻者影响正常的学习,重者价值取向容易发生偏差。如何在教学中针对这些问题寻找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切入口,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三、使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举措
1、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关键,不管采用何种手段,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都是不变的法宝。
2、把握好教学当中教师位置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体。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控制者、传递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这种理念的转换,必然使各种教学手段能得到合理运用。
3、把握“适时、适度、适当”原则。思想政治教师应明确,多媒体仅仅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的手段,只有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活”在课堂。应防止过度使用多媒体、幻灯片使学生感到疲劳,把课堂变成“换汤不换药”的“一言堂”。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仍离不开传统的教学互动形式如辩论、讨论等。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分工协作,整合意见,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5、充分开展课堂外教学。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普遍较短,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搭建对话平台,拉近师生距离。学生遇到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在这里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通过与学生更多的沟通,教师也可以更多的关注到网络以及其他新兴事物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
篇7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分化;学困生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现状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常常关注教授的内容,关注学生牢记的基本概念,而忽视了学生在遇到类同问题的时,如何将已有知识进行迁移,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时,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时效性,而忽视了化学概念本身具有的功能;过于注重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概念,而忽略了概念的来源和缘由的讲解;只注重单个概念的教学,将化学基本概念孤立化,忽略了一个概念与其他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概念,在运用过程中,漏洞百出、困难重重;有的教师甚至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一带而过,只强调基本概念的应用,而忽略基本概念本身的意义等。这些基本概念教学都无法使学生将化学知识内化,随着教学逐步推进,化学知识点的不断积累,学生便会对化学学习产生恐慌,进而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高度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化学学科是初中阶段新开设的自然科学,刚开始学生对化学学科充满了好奇心,保护好这份好奇心对于化学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中尤为关键。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学生理解化学实验、掌握化学计算的前提条件,因此学好化学基本概念,对学生学习化学原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就会让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起步形成分化,进而形成化学学困生。因此,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重新审视和重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做好基本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设计好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借助于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基本概念教学中,化学实验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三学生在最初接触到化学的时候,都非常兴奋,表现出了对化学学习的极大兴趣。但是,当学生由化学表象学习转化为理解化学本质的时候,他们又表现出学生的困难,进而对化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化学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成直观的化学现象。比如,在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一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又如,在进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这两个基础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撕碎纸张”“点燃纸张”这样两个简单的实验完成对两种变化的实质理解。
(二)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提炼、精简、概括,应用通俗语言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概念
某些化学基本概念表述较长,记忆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找出实质,将其进行提炼、简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如化合反应的特征概括为“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征概括为“一变多”;置换反应的特征概括为“一换一”;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概括为“双交换、价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特征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等,通过这样的概括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印象,从而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三)找关键词,对概念进行“切断肢解”重点剖析,理解概念
若学生在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情境,对基本概念进行“肢解”,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基本要素,将各个要素渗透、融入到情境里,让学生可以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解析这一情境,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重点部分进行剖析和理解。这样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还可以使他们掌握如何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解析的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如进行溶液概念的教学中要掌握三个词,即“均一”“稳定”“混合物”。又如,在进行氧化物相关知识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写出已知的氧化物的化学式,如“Fe2O3、CuO、CO2、SO2、P2O5”等,再让学生写出对应的化学名称,“氧化铁、氧化铜、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进而让学生找到这些化合物之间的共同点,学生会发现这些化学式均有“氧化”二字,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
(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将微观概念宏观化,强化直观教学
篇8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具备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而边疆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边疆地区教育的关键所在。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通过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网络教育等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大量事例,人们已经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产生的深刻影响。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与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建设的迫切需求,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云南省于2005年4月开始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对全省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我省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但是,相对其他发展地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教育观念都相对落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要真正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训计划。这里,主要对云南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做一个分析,同时。提出个人的培训设想。
1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由于教师的年龄因素、自身素质、所处地理位置等问题,使很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和继续学习中难以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科学地使用教学媒体。
1.1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缺乏科学认识
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根据AECrI’94定义解释: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中小学教师要认识这门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1.2缺乏对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认识
许多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先进技术.或者在教学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教育技术能力就是会使用这些技术。而我们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是: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1.3对中小学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被称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它的出现引起了教育观念、方法、手段以及师生传统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信息和观念相当落后的地区的教师,不但意识不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还在潜意识里排斥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对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性有两方面:(1)教育技术是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并实践基础教育改革的必备工具。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不断出现,比如: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情感教育、四大支柱教育等观念,教育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观念认识;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的教学模式上是既以教师为中心、也以学生为中心的双主模式,传统教学环境无法满足,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可满足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要求;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革,由于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再加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发生变革;教育技术还可以促进教学环境的变革.比如:学生可利用技术自由的学习:可突破地区的制约,实现优质资源和师资的共享,缩短空间距离;教育、教学信息流通将更加快速、便捷。(2)教育技术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的必备素质。教育技术对教师自身的作用有四点:有助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2教师的基本信息能力准备“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价值以及个人终身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产生了学习教育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但在现实的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师由于在年龄、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所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等因素不同,导致了教师的基本信息能力存在差异。条件好的学校,中青年教师已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能满足上述需求,年长的教师在基本信息能力方面就很难达到上述要求。而在一些落后地区的学校.教师虽然有学习的激情和迫切的需求,但受经费、师资及硬件环境等因素制约,教师不能得到正规的培训,也不能接受持续的、系统的教育技术的培训。这样,教师即使参加过有关教育技术的培训,由于受条件限制也很难有用武之地,而且难以达到信息技术更新速度的要求。
3教师不能科学的应用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教师在基本信息能力具备的情况下,还要具备教育信息的应用能力,即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实际的应用中,许多教师难以达到这些要求。有的教师是“为用技术而用技术”,在应用中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特别是在进行课件评比时,在制作课件中将各种技术都叠加在课件上,把教学课件变成了信息技术的成果展览,忽视了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没有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有的教师难以把握课件在教学中应用的最佳时机,不同时间的课件展示,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学生读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当学生先读原著时,一千个学生心里就有一千个形象的孙悟空,文字的魅力是让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极大的发展.再看通过现代技术展示的具体人物时,学生只会把影视中的人物看成是他想象中某个人物众多形象中的一个;而教师如果一开始就以课件的形式介绍《西游记》,让学生先人为主地接受具体的人物,后再让学生读原著或接触其他类型的人物形象,学生就会觉得这个孙悟空怎么不象,或这个孙悟空就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学生的想象思维受到限制。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中一个作用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师不讲科学的滥用课件,却是适得其反的扼杀了学生想象的能力,折断了想象的翅膀。
4因地而宜的培训计划
云南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必须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这里提出四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建议:
4.1加强硬件投资,提供学习的环境
与发展地区相比,偏远、落后的地区,信息闭塞,经费紧缺,无论是教学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投资,还是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都是少之又少。这样,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师素养等提高的速度就非常缓慢。与发展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教师因素引起的地区教育差距也会加大,这会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导致教育的不公平。这样的环境,更需要国家和地区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软件建设,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也能及时的学习到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不断更新和补充自身的知识,同时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既能学习教育技术的有关知识,也能通过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2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达到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要求的新型人才,偏远地区的教师更要求要转变观念。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认识,使他们对由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当代教师必须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包括: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理论、学习理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理论。培训时要特别注意将教育理论方法的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能自觉运用新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4.3注意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观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这个方面的培养内容主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教学,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得教师学员们能够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的作用。
篇9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具体表现在教材的内容上,注意与专业相结合。以经济类高等数学教材为例,已经注意到导数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概念的引入也注意到了以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例。在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也注意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考核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1、在教学内容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性
从近几年出版的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材来看,它们基本上是分类出版的,大致分成经济类、理工类和其他。以经济类为例,一个经济管理类,就有几十个专业之多,每一个专业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是有一定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有所侧重,有所补充,而不能每一个专业都上同一个内容。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还要进一步研究
尽管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并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利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是许多教师自己本身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十分有限,制作的课件和教学要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其次,由于高等数学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不能完全丢弃,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效率最优化是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中又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课外辅导的方式还囿于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3、关注学生心理成长方面还做得不够
高职高专的学生尽管他们在中学时代也基本掌握了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但是由于他们在中学时代遭遇了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失败,对是否能学好高等数学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即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教学实践表明,有时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解决这一问题的知识,而是缺乏信心,过早地放弃了努力。
二、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注意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在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高等数学的教材,把今后要支撑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讲深、讲透,而关系不大的内容,在不影响课程的连续性的情况下则可以删去不讲,充分体现基础课程以够用为度的原则。专业课中涉及到的数学的那一部分内容,从数学的角度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高等数学的应用,一类是高等数学基本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对于前者,可以将这一部分内容经过适当的改编,作为高等数学教学的例题或习题;后者可以用来介绍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是让学生很直观的认二是让学生逐步养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是在介绍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是当学生在学习其它的专业课时,不仅数学知识储备已经足够,而且对那一部分专业知识也有了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会鼓励他努力学好专业课。从这个角度来讲,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结合,不仅在知识点上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支撑,而且还提供了心理支持。
2、认真学习和研究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匹配
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师都参加了各种师资培训。例如,参加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高校教师资格培训、研究生班的学习、数学建模师资培训等,对丰富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教师们对这些方法的了解还不够,对部分数学工具软件还不够熟悉,课件制作技术还有待于提高。因此,教师们的培训还要继续。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自己积极的探索。对于数学工具软件教师自己要多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进而有所感悟,最后才谈得上如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对于课件的制作,可以多参考兄弟院校制作的课件,学习别人的构思,有好的东西还可以直接借鉴。他们的高等数学教学使用的课件就有许多可取之处。他们将高等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图形制成了具有交互功能的图形动画库。
3、在教学中渗透专业知识
如果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只是单一的讲授高等数学的理论和计算,没有与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好衔接,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够,对学生后继课程中需要用到的高等数学相关知识不是很了解。要改变这方面的不足,首先应与专业课程教师组建联合教研室,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
如机电类专业,第一堂课就引入电学中几个常用的函数; 在导数概念之后立即介绍电学中几个常用的变化率( 如电流强度) 模型的建立; 作为导数的应用,介绍最大输出功率的计算; 在积分部分,加入整流平均值以及功率的计算,等等。任课教师结合专业知识,联合高等数学原理进行讲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后继专业课程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其次,应通过案例教学和数学实验,将理论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强化培养学生既会动脑更会动手的能力。
4、加强课堂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些老师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过于死板,完全按照书本进行讲授,语言不够生动,侧重于知识的讲授而不是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要改变这种情况,要求教师注重问题的引入背景,使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将复杂化为简单,树立学生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课堂教学坚持 多教 和 多问 的原则,精讲与提问相结合,并优化习题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采取双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问题中反馈教学的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
5、实行分层次、分专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一些高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不分专业、不分层次,实行一刀切。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分层次、分专业教学非常必要。对纯数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严密性、系统性,并希望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以数学的应用和应用数学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中应加强习题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如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和应用技能。对偏向文科的学生,不需要把定理证明全讲,可以将形象化的内容加入,注意植入一些专业知识,既保证课程的趣味性,又保证课程的实用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东西,可以达到相对好的教学效。
篇10
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德宏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的调查,找出了教育技术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问题:教育观念落后、教学设计能力低、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有待提高等,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及改进措施,以促进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德宏州是德宏傣族景波族自治州的简称,是傣族、景波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的主要聚居地,是我国的西南门户,与邻帮缅甸山水相连,是集边远、民族、贫困为一体的欠发达多民族聚居区,70%的农民、48%的当地少数民族。由于在语言沟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上民族风俗重男轻女,德宏的教育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在中央关于高水平的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下,德宏农村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明显提高,辍学率明显下降,女童与男童一样享受到了公平教育的机会。国家的“兴边富民工程”、新农村建设等7大项目,共投入资金1462.6万元,伸手要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学会自强的本领,但德宏地区教师师资队伍水平偏低。每年的高考,云南在全国已属于落后,而德宏还排在云南省的后几位,人们曾形容这种现象是“小鸡生小蛋,小蛋孵小鸡”,因此当地有条件的家长都将小孩送往邻近的地州学校。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教育技术在德宏应用调查,寻找如何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水平的办法。
2教育技术在德宏地区应用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作者通过假期中小学教师到德宏师专进行学历进修的机会,将问卷调查表发放下去。德宏师专是德宏地区唯一的高等院校,承担了大部分德宏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德宏绝大多数小学教师毕业于德宏师专,而中学教师有60%也毕业于德宏师专。问卷调查表是由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专业班的学员帮填写的,共发放80份,实际回收70份。这部分教师年龄基本在35岁以下,大部分是小学、初中教师,高中的较少,虽然他们不能代表整个中小学教师的情况,但可代表年青教师这一部分。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四个方面。问题有开放式的(以下具体分别说明)也有封闭式的(见下表)。
本问卷是为了了解目前德宏地区的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而设置的,希望大家配合填写,它是不记名的教师情况调查。被调查者可在下表相应的回答栏目上打勾(√)
(1) 个人基本信息调查
主要调查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个人电脑拥有情况,学校电脑配置情况。70名教师中青年教师占91%,其中女教师居多(占63%)男教师较少;从图1可看出他们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88%是专科学历,本科的仅占7%。
从图2中可看出个人、家庭拥有电脑率较低只有37%;大部分教师仍然没有电脑。有电脑这部分的上网率也仅占30%。
在基本情况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学校由于要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比个人电脑拥有率要高很多,达到75%以上。
(2) 教学观念调查
主要调查教师对应试教育的态度、对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态度、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态度,贯彻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方面(此为开放式问题)。调查显示,首先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应试教育是不对的,但在行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中的一套,这是由于学校对教师评价系统影响的;其次虽然知道能力培养是重要的,但实际操作中仍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如果采用能力培养的方式将无法完成知识的传授;最后教师个人自身专业化的发展,虽然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没有时间学习和精力用于个人发展。由于评职称的需要,大多数教师都写论文,从图3可看出,都认为还不到搞科研的水平。关于终身学习,教师认为可以参加假期培训、边教边学、看一些相关的杂志书籍、与同事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
关于中小学教师是如何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问题上还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想学的知识,教师加于辅导;自己主讲,学生动手解题;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发言,提高学习兴趣;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大胆质疑,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少讲学生多说;学生预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完成任务”,特别是小组讨论学习这种观点,有80%的教师认同。
(3) 教学设计能力调查
要调查教师对教学设计中的学习原理、学习结果、信息加工过程的认识,教学资源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此为开放式问题)
从整体来看,教师们都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但并不知道如何系统、有计划地开展教育设计,对学习的原理和社会文化原理认识不够完整,如图4所示,平时工作中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关于学习的五类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动作技能的认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于信息的加工过程:刺激、感觉接受器、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并伴随控制过程,认识上比学习的原理更不到位。教师们认为“教学设计是备课,是一节课的关键,能把握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设计教学活动的步骤”。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从经验出发,也能明确教学目标、学习任务、教学顺序、学生行为表现等。
教学资源情况主要是针对教师手里使用的教材。一半以上的教师依然是以教材、教学辅助资料为主,没有其他的参考资料。不到一半的教师的其他资料主要来源于图书馆查阅、自己购买和网上下载。教师主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只有英语课可放磁带、数学课可用模型。教学用具主要是实物投影、录音机、挂图、生字卡、课文录音磁带,生活中的实物。传统的教学模式占主要地位。
(4)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调查
主要调查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态度、实际使用情况、电脑操作技能、网络使用技能、关于培训的态度、电脑使用的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障碍(开放式问题)。调查显示教师认为电脑是一定会普及的,非常想学习。教师们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上课轻松、学生容易听懂,增加学生兴趣,师生互动更好。但多数教师实际工作中都没有采取多媒体教学。从图5可看出,77%的教师从来就不用多媒体上课,只有不到6%的教师可以经常使用,原因是学校没有设备,有的有电脑但时好时坏或没有上网,自己也不能熟练使用电脑,打字慢,教学负担重,不会制作教学课件。
大多数教师不知道怎么找到教学资源,从图6可以看出,只有17%的教师能快速找到需要的教学资源,70%的教师要花费很多功夫才能找到,还有13%根本找不到。很多老师不知道比较有名的教育网站如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NO1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网,因而他们在教学中使用的资料都比较贫乏。
教师使用电脑的目的依次是查找教学中的相关资料、娱乐(玩游戏、听音乐、聊天、查找商品价格)写材料(文字处理)、下载试题。大部分教师希望共享网上的教学资源。对培训的认识:基本都进行过培训,有一定的收获,但时间短,加上不经常用过几天就忘了。希望培训内容是电脑的基本操作、课件制作,网络的使用技能。
3教育技术在德宏地区应用状况分析总结
(1) 通过调查德宏地区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常常是不计较时间代价,既造成了学生过量的课业负担,也占用了教师用于自我发展的时间。如学生做错一题罚抄10遍、20遍的情况,不知不觉中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换来的只是知识记忆的提高,而创造能力却大大下降。由于长期处于少交流、少学习的机会,少接触到新思想、新方法,加上条件艰苦、竞争压力小,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无力,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2) 通过对教育观念的调查,发现对教学原理不清楚,对教学设计没有系统的认识,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着问题,没有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似乎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探索、自己学习。要想使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效,必须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咨询者,是课程、教学活动、教学材料的设计者,所以必须做先行组织者、创设情境、支持性先决条件、知识迁移等工作。
(3)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调查,发现教师们对电脑的使用有着极大的兴趣,也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好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但不具备开展的条件,学校没有相应的设备,教师自己电脑操作不熟悉、不会制作课件、网络使用技能不高。即使想用多媒体教室上课也必须提前打招呼,因为多媒体教室主要是给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上课用的,他们不熟悉多媒体教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技术支持人员,信息课教师能帮助他们全是凭个人交情,没有义务、没有责任。总之时间、精力的付出大大多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学校也没给予更多肯定,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热情,
4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技术应用的建议与对策
(1) 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对改革中出现的暂时矛盾情况给予理解、宽容和帮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而学校也要成为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支持者。教师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的,长期形成的经验是不容易放弃的。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提供最大的支持,鼓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并加以落实创造条件。
(2) 加强教学设计的培训,用教育理论支持教育实践。学校应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培训,让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基础,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如何依据思维规律为学生成功探索创造必要条件;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注重案例分析,突出教学设计理论的实践性,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让教师认识到先行组织者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一些概念可以作为新知识赖以建立的支撑点,为新知识提供一种脚手架的作用,有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3) 加大现代教育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增加基础设备资金的投入,为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培训电脑的基本操作技能、网络使用技术。结合本校实际,本着走一步是一步的原则,有一个能用多媒体上课就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为榜样,并让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帮助有用多媒体上课意识的教师,协助完成课件开发、设备使用等工作。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让做得好的教师做示范,通过一段时间的过渡,达到教师可以熟练使用电脑、熟练查找教学资料、下载试题、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并最终过渡到能无障碍地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程度。
(4) 教师个人积极主动购买电脑,用于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俗话说借的自行车学不会,只有自己有了,才能迅速掌握电脑的使用技巧。无论是上网查资料、下载试题,还是写工作总结,电脑都是好帮手。特别是还要在讲台上干二十多年的青年教师可不能误人子弟。
(5) 各级师范院校重视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从源头上抓起,让未来的教师从走出校门时就已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此师范院校上教育技术课的教师应强调该课程的重要性,带头做出示范,为学生作出榜样。
参考文献
[1] 张进宝,杨雪萍,斐纯礼.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7,(4):2.
[2] 刘建平. 大学生德育教育读本―国情、省情、州情、校情及德宏州民风民俗[M].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