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扶持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扶持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扶持办法

篇1

一、目标任务

充分利用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积极整合政府部门、创新创业载体、金融机构的各类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支持和服务力度,为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从创新到创业、从科研到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构筑创新、创业、创优的新机制,大力吸引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到创业创新,力争到年引进和培育10名领军人才、10个创新团队。

二、支持领域

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三、对象和条件

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或创业集体,领军人才是创新团队的核心带头人物,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报名参加选拔。

(一)申报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或省级科技重大专项(优先主题)立项的;

(二)申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立项的;

(三)具有海外工作背景,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学位,属于某一技术领域国内学术带头人,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在国际或国内领先、有较好市场潜力的科技项目;

(四)具有能够使我县重点产业迅速提升并发展壮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或国际合作项目。

四、认定办法

(一)成立“县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工作办公室”,在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工作的咨询、联络、接待和受理等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

(二)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应是项目落户在创新创业的科技人员,或每年在工作时间不少于半年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创业科技人员。

(三)凡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团队和人员需按要求填写创业计划书、项目申报书,提供相关资格、业绩、科研成果等证明材料,提交县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办,县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办全年受理申请。

(四)县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办对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在资格认定和项目初审基础上,确定进入评审人选,组织相关专业的科技专家进行项目论证和技术评审,并邀请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及财务、管理等专家和有关领导、企业家进行综合评审,根据技术评审和综合评审结果提出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人选,确定项目扶持资金额度,报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五)经审定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由县政府发文公布,并与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签订协议书,明确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和相关责任。

五、扶持政策

(一)人才政策的扶持

落户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享受《县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若干政策规定》(安政发〔2007〕50号),为领军人才提供一套人才公寓,3年内免收租金,其创新团队人员可优先租住人才公寓,并协助做好其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等工作。对外国国籍的创新团队人员和领军人才及其家属、子女提供入境及居留便利,并优先帮助办理2—5年多次入境的有效签证。

(二)项目资金的扶持

对于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或省级科技重大专项(优先主题)立项并落户本县的,给予50—100万元的项目资金资助;对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立项并落户本县的,给予100—300万元的项目资金资助;对具有海外工作背景,属于某一技术领域国内学术带头人,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在国际或国内领先、有较好市场潜力并落户本县的科技项目;具有能够使我县重点产业迅速提升并发展壮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或国际合作项目,根据专家评审结果给予50—20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三)风险投资和金融资金的扶持

根据项目专家评审结果,县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给予不少于项目总投资10—30%的风险投资,并优先推荐科技项目贷款。

(四)对获得省认定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县政府按1:0.5的资金配套,对获得市认定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按市《实施“精英计划”意见》的有关政策执行。

六、考核管理

(一)根据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与县政府签订协议的内容进行目标考核、动态管理。

(二)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对完成目标的继续给予支持;对工作滞后、业绩一般的,督促其查找原因,及时整改;对整改后仍无起色的,停止资助,并取消相应资格。

(三)建立激励机制,对在科技创新中贡献重大、业绩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优先推荐参加县“科学技术贡献奖”、“创新创业”先进个人等评比活动。

七、资金来源

县财政设立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金额为每年300万元,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资助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八、其他事项

篇2

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方式分为事前引导扶持和研发创新成果奖励。

(一)事前引导扶持:

1、科技项目

对经申报、并被确立的国家攻关、支撑计划的给予引导扶持资金4万元/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万元/项,国家级火炬、星火计划项目的2万元/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万元/项、省级工业攻关支撑计划、农业、社会发展计划、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1万元/项。

2、研发平台

对申报建立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给予引导扶持资金4万元/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给予2万元/个。

3、政产学研合作

企业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实质性合作,并已签署合作协议,有具体研发产品计划的给予1万元/个。

4、品牌、标准

(1)对已申报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的给予引导扶持资金4万元/只;申报省名牌产品或省著名商标的给予1万元/只。

(2)对已申请或承担制订国家标准的给予引导扶持资金2万元/只;承担制订国家行业标准的给予1万元/只;国家、省标准化科研项目分别给予3万元/个、1.5万元/个;“标准化良好行业企业”AAAA级给予1.5万元/家;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给予6万元/个、分技术委员会3万元/个、工作组秘书处1.5万元/个工作;国家标准化组织中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万元/个,分技术委员会1.5万元/个、工作组秘书处0.6万元/个。

(二)创新成果奖励

1、科技项目

对已批准获得的国家攻关、支撑计划的资助8万元/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3万元/项,国家级火炬、星火计划项目的3万元/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3万元/项、省级工业攻关支撑计划、农业、社会发展计划、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万元/项。

2、研发平台

对已批准的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万元/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万元/个。

3、政产学研合作

对于企业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实质性合作,并己研发出产品的2万元/个。

4、品牌、标准

(1)对已批准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的8万元/只;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2万元/只。

(2)已承担制订并已获得批准的国家标准的3万元/只;承担制订国家行业标准的2万元/只;国家、省标准化科研项目分别为7万元/个、3.5万元/个;“标准化良好行业企业”AAAA级3.5万元/家;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4万元/个、分技术委员会7万元/个、工作组秘书处3.5万元/个工作;国家标准化组织中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7万元/个,分技术委员会3.5万元/个、工作组秘书处1.4万元/个。

5、其他创新成果奖励

(1)、科技项目

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万元/项;市级技术创新资金项目3000元/项;科技进步奖(分级奖):省级一等奖3万元/只、二等奖1万元/只、三等奖5000元/只;市一等奖1万元/只、二等奖5000元/只、三等奖3000元/只;市一等奖8000元/只、二等奖4000元/只、三等奖2000元/只。

(2)、高新企业、产品

对已获得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万元/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万元/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元/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万元/家。国家级新产品3万元/只;省级高新、自主、鉴定产品1万元/只。

(3)、知识产权

发明、实用新型、外观的专利申请,给予每件5000元、2000元、500元的奖励,对外观专利授权的另外给予300元的奖励;对年专利申请超100件的企业另外给予5万元的奖励、超200件的企业另外给予8万元的奖励。

(4)、研发平台

对已批准的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万元/个;市级研究所1万元/个;院士工作站2万元/个。

(5)、科协、科普

对已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先进(示范)单位、科普示范基地的予以奖励3万元/家;省级以上金桥工程3万元/个;成立企业科协的1万元/家;金桥工程2万元/个。

(6)、品牌、标准

获得“市长质量奖”的企业20万元/家;国家质量管理奖的企业10万元/家;国家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的企业5万元/家;省质量管理奖的企业2万元/家;市名牌产品或市知名商标的5000元/个。

(7)、节能降耗

被认定的国家级节能项目奖励8万元/只、省级节能项目3万元;清洁生产、能源审计的企业5000元/家;开展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宣贯、ISO14000认证的企业1万元/家。

(三)申报条件

1、本规定适用于项目申报注册地在本镇区域内的单位、个人。

2、本规定适用于新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复评、年审的不再享受。

3、在同一年度内,同一个企业、个人申请多级别同一个项目的,以最高奖励额度享受,下级别不再享受。

(四)申请审核时间、程序

1、科技创新事先引导研发扶持和创新成果奖励申请实行全年受理,定期审核的办法。原则上每年审核两次,六月、十二月各一次。

2、符合事先引导研发扶持和创新成果奖励的项目,由企业、个人按申请要求、项目进度提供《镇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引导研发扶持申请表》和《镇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创新成果奖励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由镇科技办统一汇总。

3、农经中心、科技办组织人员负责项目申请材料的初审,报镇主要领导审核同意。

(五)资金拨付

科技创新事先引导研发扶持和创新成果奖励申请经审核同意的,进行汇总并报主要领导签字同意资金拨付。

镇财政定期按资金拨付单统一将资金发放到单位、个人。

(六)有关要求

1、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科学评估、择优支持、公证透明、专款专用。资金的申请和使用应本着节约的原则,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篇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创建科技强市”、“企业服务年”、“科技帮扶促调”等活动,根据省科技厅《关于深入开展科技帮扶促调活动的通知》(浙科发政〔2009〕24号)和*市委提出的“强工业、兴三产、优环境、促民生”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实践载体,“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重点,通过开展科技帮扶促调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帮助企业克难攻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促进我市企业升级、科技企业培育、科技项目申报和知识产权等工作的长足发展。现就我局进一步做好科技服务,支持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一批工业科技创新项目,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推进机电装备、新型电子产品、节能降耗、新材料与推广应用、绿色化工及清洁生产、传统产业提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并拉长产业链。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企业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节能技

术改造提升。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以数控机床、节能型压缩机、自动化柔版印刷机械等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新型纺织,有色金属延伸,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和集团,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加大力度,全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支持企业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品种,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企业竞争力。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帮助各类优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帮助企业联系省内外高校、科研院的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各类科研和测试设备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做到项目申报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既要“跑乡进厂”,深入企业,充分挖掘我市可以整合的科技资源,帮助企业继续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多报项目。又要积极“跑部进厅”,做好重大科技项目专人跟踪服务,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

二、认真贯彻执行研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116号)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国家税务局、浙江地方税务局、浙江省统计局《关于印发<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浙科发政〔20*〕195号)的精神,认真研究采取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落实研究开发费1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动力和实力。

三、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形成以国家天然药物产业基地、中国织造名城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努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暂时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也要帮助其制定整改方案,尽早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抓好专利示范乡镇建设、专利产业化、专利中介队伍建设等环节,促进专利量的增长,使2009年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专利授权达到300件以上,培育金华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2家以上、*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首次实现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专利产品5只以上。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要使服务贴近企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使服务更贴心、更切实。加大调研力度,充分掌握专利信息,推进专利企业产业化。组织好企业和镇乡(街道、开发区)相关人员开展专利培训,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

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和购买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加大专利开发、流转和保护的工作力度,对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和购买国内外发明专利给予补贴,鼓励和支持企业抓住有利时机,获取知识产权,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专利示范企业科技项目优先安排,经费优先保证。

规范专利执法,强化专利行政保护能力。用好委托执法权,为企业提供建议和服务,及时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及时制止专利侵权行为,及时调处专利纠纷。

五、做好科技帮扶促调工作,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应对危机、创新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目标,组建“科技政策宣传组”、“科技创新服务组”、“困难帮扶组”,开展帮扶行动,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帮助企业建立和发展研发机构,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六、强化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做好科技宣传工作。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加大科技惠企政策培训力度等行动,宣传国家和省、市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及具体落实办法;宣传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宣传企业依靠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宣传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趋势与科技成果、科技知识,帮助企业分析形势,把握方向,研究对策,增强信心,用好扶持政策,提高全体员工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七、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加大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力度。

篇4

近年来,在蓝色经济区建设、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背景下,青岛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快速发展和进步。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笔者一直跟踪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发展动态。经过一轮金融危机洗礼,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应对风浪的能力不断加强,规模扩张,产值增加,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利税提高,一大批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集群化分工明显。但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各方面的挑战和不利因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仍有很大差距。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抑制经济衰退、维持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体制顺利转轨的重要保障。为便于研究和比较,我们以青岛市261家中小微企业作为有效调查样本,以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从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内部创新驱动和人力资源创新驱动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

尽管青岛市不同区(市)不同企业的状况各不相同,科技创新能力强弱不同,但其面临的创新困境是有共性的。

(一)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

一般而言,事物的稳定性和创新性是成反比的,稳定性越强创新性越弱。但中小微企业的稳定性和创新性却恰恰成正比例关系。青岛市中小微企业人数少、规模小、资金少、创新投入明显不足、要素整合能力差,创新的物质基础不牢固,创新能力不强(见图1)。

(二)创新投入不足

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创新投入普遍不足,其科技创新投入只占其经营收入的0.38%(见图2、图3)。与国家提出的到“十二五”末把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75%提高到2.2%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从定向融资、重点扶持等角度,出台了很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创新投入不足。

(三)缺少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

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团队普遍存在工程技术人员少、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少、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低、创新管理人员少、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见图4、图5)。同时,调查发现,企业人员学历层次结构与企业对研发重视程度、研发投入、在研项目数量、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科技成果转化数量等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体现了创新团队在中小微企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不仅限制了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科技成果转移和承接。

(四)面临着不利的科技成果转化内外部环境

融资难、融资贵,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承载能力差,缺乏成熟的技术成果转让机制,法律、法规不配套,创新支持配套政策不到位等是中小微企业创新乏力的外部因素(见图6)。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科技创新队伍结构不合理,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缺失,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能力不足等是构成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障碍的内部因素(见图7)。

(五)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少,专利少,创新产品少,科技信息获取手段落后、能力偏低

中小微企业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之又少,为数不多的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居多,发明专利比例较低(见表1)。在信息获取方面,中小微企业普遍没有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固定的信息交流机制和渠道,从市场获取信息也存在着明显的时滞。

二、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要素和对策分析

本研究问卷调查了青岛市规模化中小微企业的主管科技研发的经理、技术总监等主要技术负责人,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不够突出,吸引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客观条件欠佳。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层次关系模型(见图8)。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结果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和建议,形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通过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而全面评价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为企业有效组织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青岛市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在增强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中小微企业就业吸纳能力,推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中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新颖化水平,提升中小微企业管理水平,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尽管如此,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在创新驱动方面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其人员素质、创新能力、经费投入等诸方面还难以满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需要,与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为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中小微企业不仅要利用好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好机遇,更要利用好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我们认为,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来解决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解除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困境。该平台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云平台”。在平台内部,将克服单位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相互脱节之弊端,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工作性质和角色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工作特点和内容却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各主体间借助云平台,获得对方大量的基础数据,特别是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掌握着企业的大量基础信息,可以方便地诊断企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这个平台使信息获取更加快捷,工作互动更加频繁,相互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协作,真正实现各主体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发挥各单元的能动作用,又发挥系统的整合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主体(见图9)。

(一)发挥政府在创新平台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成立以政府牵头、行业企业参与的多元筹资的“创客”基金或政府主导的“政府种子基金”,扶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200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微企业促进法》对成立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作了详细规定,但从十几年的施行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加之该法是从国家层面考虑问题,基层中小微企业往往难以享受到国家的政策优惠。《青岛市“十二五”中小微企业成长规划》《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也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作了详尽规定。这些办法、政策往往考虑“阳春白雪”多,顾及“下里巴人”少,“马太效益”明显。为了真正解决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驱动问题,必须根据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的实际,成立多元筹资的“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创客基金’”或成立“青岛市政府种子基金”,助力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二是通过税收减免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不是面上的减免而是点上的减免,是定向减免,是针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所需费用的税费减免。三是加强立法,通过法律强化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扶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步伐。

(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和科技依托

以促进中小微企业科技进步为目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针对性极强的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中小微企业行业中心,加强行业信息收集和全方位技术指导;开展对中小微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理论培训,提高企业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建立行业企业产品检测中心或测试中心,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定向设立面向中小微企业科技驱动的专业研究机构。一方面承接中小微企业提出的专项课题和技术革新任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将非定向研究成果向中小微企业转移,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率,促进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引进。引导中小微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

篇5

一、2019年科技工作回顾

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科技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进一步推动工作指导上的转变,由加快发展到科学发展,不断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大力推进创新型建设,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强化培育扶持,创新主体成长加快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服务,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培育计划,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认定方面的问题,凝聚起了共同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我县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2017年的160家增长到2018年的220家,再到2019年的280家,实现了连年递增。2019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33%,总数达到17家。

(二)拓功能上水平,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始终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点打造了一批成果辐射源和创新支撑点。

(三)改进方式方法,科技成果和科技奖实现突破。

被评为2019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全省仅6家。

(四)完善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逐步强化。

着眼服务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建设了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增了1家省级,1家企业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小巨人。选派15名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为县域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围绕“三农”发展,组织集中培训18期,培训技术骨干2600人次,普训农民3.6万人次。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成效明显,粮棉轮作高产节水技术获得省科技厅高度评价。

(五)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多次听取和研究科技工作。2016年10月,在县委主要领导的指导下,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都拿出百万元资金对企业进行奖励。还建立了县校企合作基金,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改革的步子不断加快,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日趋完善,全县科技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六)省科技厅对我县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较高。

2019年12月18日,省科技厅2018年度全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结果出炉,我县县域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在全省排名跃升了16位,奖励资金200万元。

二、2020年科技工作部署

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整体决策部署,坚持“大抓落实、大干实事”,高标准推进科技创新加速行动,坚持“一二四六”工作思路,即围绕开展“三创四建”活动这条主线,以落实“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和“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为抓手,锁定四大工作目标,突出六大专项行动,着力培育创新发展的新优势,为全县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提供新动力。

(一)锁定目标,实现四个新提升

1.企业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以上,培育高技术、高成长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施发明专利增长计划,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0.4件,达到1件。

2.产业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新增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家,新增2家以上。加快规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确保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连年递增。

3.综合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县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只增不减,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2%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达到3300万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1%以上,技术交易总额超过1.6亿元。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

4.区域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实现分数大幅提升,排位前移,力争跃升至B类县。

(二)精准发力,力争六个重点突破

1.精准对标抓突破,强力推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层层抓好工作目标落地落实。在全县深入开展研发投入专项指导服务活动,确保加计扣除减免、后补助等各项政策落实到所有相关企业,对没有建立研发机构和研发经费支出为零的企业进行重点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

2.精准服务抓主体,高质量推进创新企业培育。启动“高技术、高成长”企业培育工程,健全完善“双高”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精准帮扶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落地,调动企业申报和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

3.精准施策抓双创,推动快速发展。落实关于进一步扶持发展的意见。通过腾笼换鸟改建、整合要素新建、科技招商引进、提档升级巩固等四个“一批”,建成各类2家。组织好企业参加全市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等重点赛事,树立一批创业创新典型,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4.精准定位抓平台,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工程。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重点加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标志性高水平研发平台,2020年,重点支持华春液压申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4家以上。

篇6

3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允许在校大学生利用弹性学制休学创业,创业可视为参加实践教育,并计入实践学分。将大学生创业扶持期由3年延长至7年,即毕业前2年和毕业后5年。外地高校毕业生在津创业的,准予落户,并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可申请最高3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大学生创业且租赁房屋的,据实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每月1800元,补助期为2年。

广东省:小微企业可获贷款达百万

广东省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大扶持补贴力度,对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其中个人最高20万元、合伙经营或创办小企业的,可按每人不超过20万元、贷款总额不超过200万元的额度实行“捆绑性”贷款;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额度不超过300万元。

湖北省:单个孵化器可补贴100万元

支持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按其新购置的通用、基础性的仪器设备费用的30%给予后补贴,单个孵化器补贴总额不超过100万元。从2016年起,省创新基金的50%专项用于支持省级以上孵化器内的初创期创新型企业。

重庆市:“助保贷”降低小

微企业融资成本

重庆市中小企业局局长尹华川表示,今年将联合相关部门推出五大扶持政策,让中小微企享受更多创业福利:建立市级“助保贷”平台,降低中小微企融资成本。“助保贷”年融资综合成本在8%左右,市级“助保贷”平台成立后,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的期限,将从之前最多1年延长至3―5年,最高可贷8年。

安徽省:试点无抵押青年

创业引导资金

安徽省正在合肥高新区试点青年创业引导资金计划,从资金源头,为青年群体创业带动就业,打通渠道,引来活水。截至目前,已有10家企业通过首批评审,发放贷款金额850万元。首批10家企业里,除了2家是有抵押有担保的“助跑贷”产品,其他均是免担保无抵押的信用类贷款,贷款金额在5―30万元之间。

贵阳:创客最高可享受100万元扶持

贵阳国家高新区全力打造国家级众创空间――中国西部众创园。5月22日,高新区出台《创客十条》扶持政策,最高扶持金额可达100万元,支持入园创客创新创业。项目融资方面将给予10%的风险补贴,单笔补贴可达50万元;给予50%贷款利息及担保费用补贴,单年可达100万元。

河南省:1亿元投向众创空间

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统筹省级科技资金1亿元,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利用闲置楼宇构建众创空间,根据其改造费用给予一定比例补贴;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众创空间提供的宽带网络、公共软件服务费用,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对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根据其新增孵化面积、新增在孵企业数量等因素给予运行费补助;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投入的种子基金按不高于20%给予配套支持;对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团队创办企业给予10万元的创业资助。

云南省: 财政扶持微型企业

省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支持培育众创空间。省财政安排资金4.5亿元,支持每年培育3万户微型企业;安排资金2.9亿元,设立省级微型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省财政从省级民营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调整2000万元,支持构建以开展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和微型企业“孵化器”等为重点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

江西省:开网店可申请小额担保

贷款、上市赣企补贴200万元

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按江西现行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规定享受政策。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以每户每年9600元为限额,按有关规定享受依次扣减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实体新招高校毕业生的,以每人每年5200元为定额,按有关规定享受依次扣减税收优惠政策。

江西省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商回乡创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利用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对赣商回乡创业予以支持。对赣商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省财政分阶段的补贴可达200万元。

陕西省:将设立众创空间

孵化种子基金

3月26日,陕西省科技厅召开大众创新创业座谈会。安西印副厅长在讲话中指出,下一步陕西省科技厅将组建陕西省创新创业联盟,聚集全省孵化资源;依托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设陕西“众创空间”,成立陕西创新创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设立陕西众创空间孵化种子基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

青海省:1.5亿元创业扶持资金

建立省级创业扶持资金,今年安排1.5亿元,专项用于创业人员首次创业项目补贴、一次性创业奖励、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创业孵化基地奖补及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补充。对创业成功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创业奖励,奖励标准由每人5000元提高到10000元。

成都:每年10亿元支持创新创业

四川成都高新区公布的《“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方案》提出,到2020年要聚集各类科技创业人才5万人,孵化科技创业企业1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创新型企业1000家。为此,成都市高新区将每年拿出1亿元支持成长型科技创业企业发展,每年投入创新创业的各类资金不低于10亿元。

大连:5年投入1.5亿元

高新区新出台“众创十二条”,将带给高新区创新型孵化器更大施展空间。5年预计投入资金1.5亿元。推行高新区科技创新券制度,向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无偿发放“科技创新券”,企业可持其向科技平台购买科研活动。

深圳:每年6月设立国际创客周

深圳已经明确提出打造国际创客中心的目标。据悉,深圳已经确定要把每年6月份专门设立国际创客周,吸引全球创客。深圳市政府还将着手搭建平台,让创造者与配套商对接,吸引企业支持甚至风投的关注,为创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助力他们将创新想法变成现实。

苏州:亿元补贴扶持中小科技企业

5月通过的《苏州市实施“创客天堂”行动 发展众创空间若干政策意见》提出,对市级认定的众创空间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补,对获得省级、国家级认定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市级每年安排1亿元左右的科技创新券支持中小科技企业购买研发过程中的检验检测、科技保险等服务。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大力推广科技金融产品,对众创空间推荐企业优先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30万元的科技保险费补贴和50万元的贴息资助。

篇7

[关键词] 辽宁省 科技创新 思考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重大的转型,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内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能力,也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辽宁省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在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同时,着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当前,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有两大爆发力,一是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蕴藏的巨大活力爆发出来;二是充分发挥辽宁省科技资源巨大潜力,通过加快科技创新进程,形成新的爆发力。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重要载体,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现有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大幅度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要努力在分配体制上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探索实施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通过股权、期权等分配方式,让他们能够得到与其贡献相适应的报酬,充分调动管理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007年,辽宁省统计局对全省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部分小型工业企业(抽样)在2004年~2006年期间进行的技术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共调查工业企业2355家,其中大型企业118家,占5.0%;中型企业占41.1%;小型企业占53.9%。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尽管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辽宁省企业创新活动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关注和解决。

1.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得不够广泛。全省2355家被调查的企业中,有54.5%的企业没有技术创新活动,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也仅仅超过了一半,而小型企业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没有技术创新活动;制造业是以产品创新求得发展的,但仍有54.8%的企业没有产品创新活动,很难想象这些企业在企业竞争中如何生存、如何发展。

2.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目前,辽宁省企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使得企业技术创新滞后。如代表研发活动核心或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全省仅达到20.2%,有近8成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3.产学研等横向合作程度不高。调查显示,辽宁省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对这些资源利用程度不高。2006年,辽宁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研发的产品创新活动不足10%,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研发资源。

4.企业竞争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根本,只有加强技术创新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发展。调查显示,2006年,全省只有不足10%的企业,其创新的产品达到国际新的水平;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创新只是停留在企业新的水平。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和制约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很多,既有企业内部的,也有企业外部的,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迅速发展。

1.重视和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要重视和发挥自身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把握创新发展的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各种激励机制,以政策、法规和机制来保障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一个以创新为荣的良好氛围。企业在创新发展中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有长足的发展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篇8

请看来自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的访谈――

全面启动“13115”科技创新工程

2006年10月,陕西召开全省科技大会,确定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使科技大省成为科技强省”的主要议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全省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和主要方向。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唐俊昌介绍说,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必须紧紧扭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把立足点放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明确主攻方向,集中各方力量,实现重点突破。基于此,省上提出了“13115”科技创新工程,今年将全面启动。

其核心内容是:确定在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10个重点领域,组织 30个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在重点行业和企业支持组建100个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扶持10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形成全省一批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重点建设好50个科技产业园区,充分发挥科技产业园区产业集聚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为此,陕西将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力度,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以确保这一工程的稳步推进。

今年陕西省科技厅将提请省政府出台“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和《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改革和优化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形式;启动20家~30家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筹建工作,力争有10余家挂牌运行。

创新科技体制改革

两项改革推进科技体制创新一是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今年将提请省政府出台《陕西省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陕西省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支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加快企业化转制步伐,稳步推进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二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反应快捷,强化监督,注重实效”原则,适时调整科技计划结构;对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加强过程管理,逐步开展和完善绩效考评;继续引进省外专家参加重大项目评审,增加重大科技项目的财务和预算评审内容;完成科技项目信息库建设,逐步开展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及实施过程管理;进一步缩短项目申报审批周期。

完善三个创新高效机制 一是完善创新合作机制。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立高校院所与企业研发信息沟通机制等手段和措施,引导和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形成多层次的长效创新合作机制。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不同需求,建立分类指导、自主创新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修订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增加奖励项数,提高奖金标准。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协调投资公司、投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产业界加大对自主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将陕西列入全国非上市股份制公司纳入证券代办系统试点,完善创业投资进入、运作和退出机制。

搭建五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农技推广、基础条件、中介服务等五大科技创新平台。

为此,2007年将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领域新建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验收5家~8家,为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创造条件;建设一批共性产业技术创新基地,支持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组织的产学研结合项目;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新建一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力争达100个,建立星火110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新建200个星火科技110站点、50个星火学校、100个远程培训点,编印10套《农业实用技术问答系列丛书》,对广大农民进行实用技术传播、培训;推进6个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52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各类专业型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科技评估和技术咨询、交易、信息服务等中介组织;继续办好东西部经贸洽谈会和杨凌农高会等。

培育高科技产业集群

唐俊昌说,为了实现高新区的二次创业目标,就要坚持以创新为灵魂,以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为核心,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今年,陕西仍将以高新区辐射作用为重点,加快西安、宝鸡、杨凌等国家级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支持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的科技平台建设,争取列入国家重大专项给予支持;推进咸阳、渭南高新区和铜川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区)、大学和科研院所新建科技产业园区,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围绕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软件等优势产业,组织提高石油采收率、煤的深加工、有色金属材料深加工及产品开发、面向重点产业的应用软件、面向产品的嵌入式软件和集成技术研究开发等项目,力争取得一批共性关键技术。

扶持和建设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北农林科大、西电科大科技园等4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软件、集成电路、光电子、新材料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使其成为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平台。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与此同时,唐俊昌还介绍说,今年星火富民工程,将围绕农业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将支持小麦品种979列为黄淮麦区第七次更新换代主推品种;支持秦阳、粉红女士、蜜脆三个苹果品种成为黄土高原优质苹果的替代品种;攻克果业、畜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力争取得20项重大科技成果。

重点实施粮食作物丰产技术、农产品深加工与现代贮运技术、旱作农业与农田节水技术、农林生态安全技术、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化、陕南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6项农业技术开发与示范工程。

新建榆林沙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环西安特色果品科技示范园等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新建5个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关中优质小麦、渭北绿色苹果、陕北红枣等15个农村科技示范基地。重点培育银桥乳品、海升果汁、八鱼油脂等20个农业科技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创新发展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陕西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特色产品的开发必须依赖特色技术的支撑。唐俊昌说,今年陕西将继续重点组织实施三大专项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

中药现代化科技专项开展大宗、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及良种选育研究,申报地道中药材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以陕西省中药饮片工程中心为依托,研究陕西地道药材饮片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完善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工程技术及其工艺的标准体系。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科技专项重点建设具有陕北区域特色、适应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煤、油、气、盐的开发,解决基地建设中的前瞻性、共性技术问题,促进煤化工产业链形成。

陕南突破发展专项重点支持机电、矿冶、中药、绿色产业及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产业化项目,促进陕南经济新增长。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唐俊昌说,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陕西的根本保障。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篇9

(一)总体思路。以《中小企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激活社会服务资源、构建相关服务平台、开发服务产品、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切实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社会化服务。

(二)工作目标。通过3至5年的努力,建立我州公益和商业相结合,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功能健全、服务完善、分工合理、体系完备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体分阶段目标任务是:2008年,制定推进我州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组建红河州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引导和支持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服务;2009年一2010年,公共服务体系规范运行,公益体系基本形成,商业体系初步建立。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多渠道的服务体系。

二、我州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服务体系是以中小企业为特定对象,为中小企业创立、发展提供扶持与服务的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服务体系包含信息服务、创业辅导、教育培训、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维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当前应根据中小企业发展中急需的创业培训、信息服务、融资担保和维权保护等内容建立“五个平台”。

1、建立创业培训服务平台。州级相关部门和各市县要充分挖掘现有培训资源,选择评估相关培训机构,建立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围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向创业者提供项目筹划、创业园地、技术应用、人员培训,以及工商管理、税务征管、财务会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知识产权、融资投资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面对有创业意向和条件的人员举办各种专业技术、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解决初创阶段的困难,不断催生小企业,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强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培训,帮助企业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现代管理制度,切实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2、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彻底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畅和滞后问题,决定集中3年时间建设全州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平台以“红河?中小企业网站为中心,上联中国云南?中小企业网站”,下联各市县分站和企业,形成省州县企业五级联网,实现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达到采用选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打造全州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的目的。依托网络平台为中小企业开展政策法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投资融资、企业管理、电子商务、技术创新、产权交易、法律维权等服务。逐步建立网上企业库、项目库、人才库、产品库、技术专利库等各类信息库。充分利用我州国家级口岸的区位优势,建立面向东盟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与国际信息接轨,为我州中小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公平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创造条件。

3,建立融资担保服务平台。目前我州融资担保体系已有一定发展,但与全州中小企业发展及不适应,存在机构量少、规模小、作用发挥不大,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快扶持发展和规范管理,决定从今年起到2010年,有条件地对州内兴办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给予财政资金支持,扶持原则、扶持条件和扶持办法以及管理办法执行《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规定。新晨

4.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州和各县(市)人民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快制订和实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计划,建立各类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新产品设计、设备与产品测试以及生产力促进等服务机构。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机构的专门技术实验室和测试基地向中小企业开放。组织科技服务机构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诊断、技术鉴定活动。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加强技术研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生产工艺,走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的路子。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建立10个州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含新产品开发中心);鼓励企业提高技术,申报省的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新产品开发中心。对州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和州内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含新产品开发中心)由州级财政一次扶持资金30万元。

5.建立维护权益服务平台。州县企业减负工作办公室等各有关部门和法律服务机构,要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维护权益等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增强业主法律意识和依法治企能力。鼓励法律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援助,设立法律服务热线,提供法律、法规、政策咨询等服务。依法督促中小企业及其职工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社会保险,真正做到维护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

篇10

 

根据区委办2005年1月13日“关于研究如何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措施”通知要求,我委结合2004年初以来为制定《奉贤2005-2007年科技兴区推进计划》所展开工作及近年来科技工作基本情况、做法及工作设想、建议在此作一汇报: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确立了科学发展的产业导向和“四、六、七”产业布局。我委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积极营造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2001年以来我区企业共获国家级、市级创新资金支持为8632万元,企业销售收入达4.49亿元,创造利润1亿,上缴税收4789万元。2001年实施区创新计划以来,资助项目79个,资助经费796万元,企业销售收入达8.15亿元,创造利润1.16亿,上缴税收5329万元。科技创新的层次和质量都有了相当提高,催生了包括神力科技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洁申实业的“生物质能提取燃料乙醇” 国家863项目,都华实业的“Pt系列厚膜铂电阻”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高精尖项目。2004年,在创新基金项目工作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市种子资金项目分别获得立项5项和7项,包括黛龙生物等5家企业共获330万元国家创新资金资助,是前4年资助总额的1.5倍。2004年认定“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2项,累计经认定的共达92项。预计总投资118612.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7699.8万元,3年后预计销售额可达414891.4万元,净利润77448.46万元,实现税收35047.16万元。申报市级农医科技攻关项目6项,其中列入重大攻关项目1项,获得资助资金50万元,列入一般攻关项目3项,获得资助资金21万元;建立1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获得资助资金20万元;申报西部地区科技合作项目4项,其中两项获得资助资金13万元;列入市“中药饮片标准化”研究项目3项,获得资助经费40万元;落实区级科技发展基金项目53项,提供资助经费72.5万元。

我区科技企业积极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最新成果,推进技术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和一些诸如输配电和精细化工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和产品群。2004年底,全区被认定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49家和38家,在奉注册的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2403家,科技企业的队伍和实力都不断扩容壮大。企业自主创新、专利意识不断增强。2004年全区专利申请量65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2件,专利授权量276件,历年来累计专利授权量1235件。

通过几年来的技术创新工作,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逐年上升,发展较快,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效地改变了奉贤工业的产品和产业结构。已成为奉贤经济持续发展的新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日益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3年61亿发展到2004年80.5亿,比上年增长33.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6%。平均每家企业年产值1.13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加强。2004年被认定的49家高新技术企业,经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占92.8%,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总收入77.4%;获得国家、市级各类科技项目和资助占总数的67%。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优势凸现。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数37750人,其中大专以上的科技人员为8569人,占员工总人数的22.7%。

——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逐年提高。从2003年科技投入平均占总收入的3.02%发展到2004年平均占总收入的5.06%,职工人均创造年产值21.3万元。

二、基本做法:

(一)认真调研,精心制定奉贤区科技发展推进计划。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地区科技跨越式发展,全面实施奉贤科教兴区战略,围绕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提出“科教兴市”战略的要求,以市科委科技创新“登山行动计划”为指南,根据我区科技进步态势,结合我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需要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目标,去年年初,我们组织各科室负责同志及骨干成立了“科技兴区”推进计划课题组,根据区产业版块划分,到各镇和经济开发区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民营科技企业召开了14次科技工作座谈会,征求意见,采纳建议,确定了基本框架。同时,我们到松江、嘉定等兄弟区县科委进行走访,了解他们科技工作的有益措施及办法,就科技工作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我们专门邀请了起草上海市“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的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专家,对“推进计划”进行审阅,方案的总体框架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并吸收了他们宝贵的意见。最后,我们还就“推进计划”的具体内容,到市科委相关主管部门征求建议,得到了他们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计划内容。2004年9月专门召开了以“推进计划”为主题的“奉贤区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市、区两级的近50多名专家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对该计划进行讨论并作修改。于今年1月初,经区政府批转下发,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启动。目前,我们正在着手制定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

(二)加强管理,努力创造高新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突出重点、培育特色的原则,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科技政策,了解掌握科技政策的贯彻情况;积极认真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使一批科技企业获得技术创新资金(基金)的资助,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成果转化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促进科技企业产业化。建立项目的预申报制,发挥各级科技干部的积极性,挖掘项目源,通过专家评审,纪监、审计、财政等部门监督,力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逐步减少主观随意性,提高科学性。同时,根据我区的产业定位,对项目做到分类指导,跟踪管理,有计划的采取“储存一批,培育一批,推荐一批,实施一批”的工作方法,提高了项目的质量和立项率。

(三)健全体系,积极建立科技创新的各类服务平台。科技政策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软件建设,也深受政府部门的重视。几年来不断出台了吸引投资和扶持实地型、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若干意见》、《关于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奉贤县科技创新计划的意见》、《关于加强奉贤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奉贤区工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意见》并批转了《奉贤区2005-2007科技兴区推进计划》。通过几年努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创新机制初步形成。在我区已经确立的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制度和区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制度等基础上,2001年,我们又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专利试点企业工作制度。现有13家企业被市知识产权局命名为上海市专利试点企业或培育专利试点企业。

2002年,我区又成立了全市范围唯一的现代农业科技专业孵化器,即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融创业、成果转化、政策扶持于一体,至今已吸收120家不同类型的科技企业注册登记。两年来,共为国家创造税收达2亿多元。2003年,我们又在全市率先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中心。通过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这一平台,构筑一条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的便捷通道,方便专利的检索,组织举办专利、新技术等的推介和对接活动,形成专利技术与产业化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同年成立了奉贤区科技企业联合会、奉贤区科技专家联谊会,加强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专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多渠道沟通联系,为会员企业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务。目前, 经市科委批准,将在庄行工业区内建立市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筹备工作已经基本落实,签约在即。

三、主要设想:

(一)着眼于奉贤区科技发展推进计划的落实。要在今后的数年里(到2007年),按照科教兴市总体战略要求,以实施促进科技推进计划为总体目标,上下联动,努力把各项科技任务落实到位,确立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紧紧围绕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推进科技兴区推进计划。按照“分类指导,分期实施”的要求,构建具有我区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着眼于先导产业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的实施。针对当前具有优势或有前瞻性的技术和科学领域,集中目标,设立若干个对奉贤产业和基础科学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攻关项目,鼓励和帮助有实力的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加大投入,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奉贤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提高奉贤自主创新和技术集成的能力。并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加强和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三)着眼于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鼓励和帮助骨干企业形成自身的研发创新能力,建立重点实验室,逐步形成若干家创新投入高、创新能力强、自主知识产权多的领军企业,打造若干个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极具影响的品牌产品,以此带动奉贤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着眼于创新科技服务手段的完善。针对不同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地扶持。与有关部门紧密合作,通过相关资源共享,及时跟踪、了解新办科技企业动态,建立科技企业联系卡和服务手册机制。对新办科技企业加强培训,形成制度化,邀请财政、税务、人事、劳动等部门共同为新办科技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对成长阶段企业做好政策兑现工作,使政府的产业扶持资金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对成熟发展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科技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发挥其在整个行业乃至整个产业中的领头羊作用。

(五)着眼于科技创新的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的建立。积极探索适应奉贤实际的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支持社会各方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业示范基地。年内与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建立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奉贤)基地;促成华东理工大学在奉建立产业化基地;加大农科院等四家合作的奉贤现代农业孵化器的建设力度。同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科学试验、技术创新、发展特色农业为宗旨,重点扶持种源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年内,根据我区农业特色,建立花卉瓜果、水产养殖、特种水果和水稻种植四大基地和食用菌生产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效应,逐步促进农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树立我区品牌农产品。

(六)着眼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的发挥。完善奉贤科技网站功能,在开设科技信息、科技企业网上办事与服务功能基础上,进一步为创业者和科技企业提供区域内优质科技资源的展示和链接平台。进一步拓展平台功能,完善运行机制,整合科技成果信息库、专家人才库、高新技术项目库等各方资源,增加互动交流平台,扩大平台覆盖率。

(七)着眼于“奉贤区知识产权推进计划”的制订。 全面贯彻知识产权战略,制订实施我区2005年至2010年“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研究具有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情况,掌握信息动态,把握工作重心,使知识产权工作与“科教兴区”战略的总体部署相适应。确立企业在知识产权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有序推进专利试点、示范管理企业,示范教育特色学校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的目标和策略,促使企业走上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之路,努力提升我区专利申请的质量。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发挥知识产权联席会议作用,增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能动性,形成整体合力。组织举办专利、新技术等的推介和对接活动,形成专利技术与产业化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使专利技术真正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几点建议:

(一)建立推进“科教兴区”的组织协调机制。目前,干部中对科教兴区的战略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对科教兴区战略地位的认识还不够,投资推动、消耗资源发展经济的思维方式未根本扭转。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还需加强宣传和教育。科技进步的领导体系未能整合,在曾经的县高新技术产业领导小组淡出后,尚未有建立促进科技工作的领导协调小组,基层的科技工作网络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大科技”的工作氛围,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科技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建议建立“科教兴区”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制定我区“科教兴区”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协调“科教兴区”计划贯彻中的各类问题。

(二)建立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结合奉贤的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领军人物。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一流的创新环境和平台,使他们愿意和能够为奉贤的科技创新发挥才能,体现价值。建议在区人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落实资金,明确政策,以项目为牵引,面向国际国内,选拔、支持、引进若干名科技将帅人才、重量级的科技企业家和创业家。

(三)加大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整体投入。目前,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正在努力加大,但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进度不相适应。区、镇两级财政用于科技(科普)的投入还不足,达不到国家科技部对此的相关要求。以2000-2003年4年中区级科技三项费用支出为例,占当年实现GDP的比重较低,说明财政对于科技的投入是不足的。造成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位的领域较多,主要是科技中介、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公共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平台建设滞后。从而影响科技企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提高。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无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议政府加大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整体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科技园、科技示范基地的引导性投入.鼓励吸引社会各方对科技服务平台的投入。

(四)建立多元化的科技产业化的风险投资机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连续补充,但目前科技企业、科技项目进展普遍遭遇资金筹措困难,金融机构对高科技产品的信任度不足,规避风险,造成科技融资难的问题,即使能获得一定外部资金,也存在份额少、环节多、周期慢等问题,困扰和制约了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建立各方合作的多元化风险投资的体系,鼓励风险投资家与创业家合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风险资金和开展资本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