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专业学校学科评估

篇1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落地,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但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这就产生了矛盾,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学生的就业率却很低。因此,对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进行研究势在必行。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结合难于落实,校企合作遭遇壁垒

部分中职院校没有适时转变观念,没有将“产教结合”落在实处。“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出路,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和用人单位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实现了无缝对接。学校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明白应该怎样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但实际情况却是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隶属于教育管理部门的学校在与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企业的合作流于形式,企业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得到的人才收益与经济效益不大,导致企业缺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积极性。

(二)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科学依据

部分职业学校过分地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忽视了基础理论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由于不具备计算机信息领域的系统知识储备和行业从业经验,加之缺乏对计算机应用相关领域的了解,学生在重新择业时会遇到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往往导致学生要花更多时间与精力去重新学习和适应。原因在于职业学校在制定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放弃了行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仅仅培养学生一两项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简单技能。一旦产业升级或者新技术出现,学生的失业风险就会增大。

(三)部分教师的能力达不到行业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中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不足,难以担任一些技术性强的课程的教学任务。新技术往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哪个企业掌握了新技术,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在该领域成为领跑者,企业需要自己的员工掌握新技术。反观由于中职院校的教师知识体系更新较慢,导致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比较差。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周期较短,基本为半年左右。如果职业院校的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必然与社会脱节。近代著名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说:“社会日趋进步,职业日趋分化,职业学校的设科、各系科的课程、教材尤需赶上科学的发展,使学生不至于落后于社会形势”[1]。但现实中的情况并非如此,由于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新技术培训机会,职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往往比较滞后于社会发展,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不到新技术,必然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策略

(一)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进程,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应及时参考当前信息领域人才需求标准,与相关的IT企业展开深度的校企合作。学校参照企业要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企业根据实际人才需求指导学校的教学环节,通力合作共建学生实习平台与就业平台。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使教学环节和企业实践相结合,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度的要求。现代学徒制就是为了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而推出的新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学生和企业员工都接受教育的新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与意向学生签署协议,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实践交替进行,企业由在就业市场寻找少数优秀毕业生变为主动与学校合作来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人才的培养过程对企业来说是可知可控的。同时,企业的员工也可以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升级,解决传统教育中学习和实践,实习与就业严重分离的问题。与以往的学校培养—企业培训—学生上岗的模式相比,通过现代学徒制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成本低而效率高。企业有了和学校主动合作的动力,校企的深度合作成为可能。目前,教育部已经先后公布了两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名单,相信随着现代学徒制的继续推进,学校和企业合作会必然会越来越紧密,领域会越来越宽广。

(二)以系统的、发展的思维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能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没有牢固的专业理论体系作支撑,创新就无从谈起。我们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正确认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关系,即理论知识指导应用实践,应用实践证实理论知识。作为一种以专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在设计时要遵循以“工作要求为目标,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素质为取向”的基本原则[2]。要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先学科,再应用。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隐性部分,也是最重要部分。知识的累积性与循序渐进性更突显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学生毕业后的成长空间、发展潜力取决于在校期间打下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基础有多深厚,成长空间就有多宽广,发展潜力就有多强劲。对于计算机类的核心课程,必须让学生稳扎稳打,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打基础是为了强化应用,最终是为了实现相邻相近专业计算机学科“大专业、宽口径、多方向”发展,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要提高,首先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提高。要尽力把中职院校的教师培养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骨干,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就是要求教师拥有出色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外,同时还要拥有该行业所具备的基本技术能力,“上得了讲堂,下得了企业”。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职业院校的领导和决策者要积极想办法,采取监督和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新技术培训和自我知识的提升,定期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并推荐其在合作企业里担任岗位,从而在中职学校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机制。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省级和国家级的骨干教师的业务培训。另外,也可以同相关企业合作,挑选企业的一线骨干深入学校指导学校教师和学生,使得学校师生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多层次的质量评估,并将信息反馈到教师评价体系中,以此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控制。要构建一种以学校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知名专家组成并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和引导下的质量评价体系[3]。

三、结语

面对中职院校的实际困境,依据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通过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依据行业标准合理地设计中职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方案等举措,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张嗣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1987(7):75-77.

[2]沈国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篇2

1.1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

中专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为十三至十七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自身管控与约束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是非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诱惑,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这些现状都使得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对教育教学方法有了更高的需求,而教师日复一日,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计算机学习中遇到任何阻碍都被动等待教师的解答,这种状况既是学生惰性心理因素,也是缺少自主学习热情的表现。

1.2教师对自主学习认识不足

中专生这一群体大多在中考之前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没有科学的认识。致使中专计算机教育教学中,教师重点关注知识点的讲授,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引起重视,未起到引导作用。教师思想上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认识不足,也使得中专计算机自主教学策略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其次,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不能进行科学的评价。教师过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却未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科学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是从未进入评价标准之中,可能致使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不够重视,自主学习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难以得到落实。

2对中专计算机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探讨

2.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能是有限的,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换代,只有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有可能将有限的知识无限扩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从提高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开始。不管是在计算机教学还是其它学科中,兴趣都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计算机教学本身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学科,教师通过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网络游戏等中专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能创造出融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专生其年龄阶段已经具备独立思考与独立操作的能力,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在课堂中接受教师的讲课。例如对计算机系统的安装教学,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动手进行安装并独立思考与解决安装过程中遇到的细节问题,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实际动手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2.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性极强是计算机相比其它学科的最显著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对计算机教学内容不断的进行丰富,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任何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得到深入与强化,因此,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教学中动手能力是衡量计算机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树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识,再结合学生日常对计算机的运用及了解,以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为基点,以分层次教学法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其次还可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目标分阶段进行教学,在一个章节或都一个阶段理论知识完成后,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目标实践活动,这种理论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对Excel函数教学,函数应用广泛而种类相对复杂。教师可布置一份成绩表或其它数据统计表,指导学生首先从简单的大小排序开始,通过分阶段的教学过程对任务的布置也始终循序渐进,最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掌握函数命令。此方法还可以应用于Word/Flash等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科学评价自主学习成果

学生的潜意识里都是希望被肯定的,当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培养同时,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应进行科学的评价。自主学习成果不仅仅表现为最终的结果,而应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表现以及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进行综合评价。通常情况下,评价的标准都是由教师制订,而针对自主学习成果的评价,应综合教师与学生的建议,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此一来,学生学会对自我进行评价,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评价。其次,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时,对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培养也应进行综合评估,评价过程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之后,可以在学习之前及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给予中肯的建议与评价。教师的鼓励多为积极的,带有鼓励性的,科学的评价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

3结语

篇3

关键词:工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拟公司;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36-04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职业教育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专业课程构建与教学理论的探索基本成熟,但在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教材服务于实践与教学法等方面尚存不足,故提出本研究课题。

2.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①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渠道,开发并实施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课程;②实施与“产学结合”、“理实一体”模块化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建设富有校本特色的“模拟公司制竞争项目教学”课堂模式;③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分析,确定专业核心综合课程《网络管理与维护》的教学内容、编写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教学资源的建设形式等。

(2)本课题研究基本实现了预设目标,其意义重大。①开发并出版了课改教材《网络管理与维护》及课程教学资源,为本地区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供可借鉴的范例;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毕业生素质,提升学校服务本地经济的水平;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实施能力、课程开发能力。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开放性载体。“载体”即承载知识或信息的物质的形体。在课程中,学习情境采用结构化设计,以目标内容要求为基础构建学习情境框架,提供多个项目、案例作为载体,教师教学时可直接使用这些载体,并允许教师从企业和实际工作中引入新的载体。

2.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过程系统化来源于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是指在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所采用的一种知识或技能的系统化方法。主要思想是根据社会实际职业的工作过程,对知识、技能进行有序的系统化,并使之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思想,也可为“模拟公司制项目教学法”提供指导。

3.基于竞争性“模拟公司制”的项目教学模式。本课程内容以个人的职业成长,从学生到网络管理员的成长过程作为模拟角色、工作情境设计的主线,以岗位实际需求为内容选取的基本原则,以实际工程项目组织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建“模拟公司”真实反映企业(公司)运营过程。通过项目竞标、情境仿真、角色扮演等手段,模拟体现现实公司完整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1)理论研究。博采众长,力求创新。2003年,湖南郴州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始实施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在以后的几年中展开了3个省级以上相关课题的研究。全部教师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5位教师参加国培、1人到德国考察,多人次参加国家和湖南省重点项目建设的培训、各出版社举行的教材编写研讨会。以期通过思想的碰撞,创新教学模式、方法。

(2)现状研究。校企合作立足实际工作过程,确保成果质量。课题组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的“产学结合”策略,并把这个策略贯彻教材的开发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在编写人员中有三位企事业单位的工程师、一个课程专家、数位高级教师。将生产方法、生产工艺业务流程融入课程中,确保成果质量。

(3)行动研究。加快实践,及时总结,边研究边推广,教材开发与教学实践同步进行。2012年3月完成《网络管理与维护》初稿的编写;同年4~10月,对任课教师进行相关的课程培训,并让他们进行实践研究;在2012年“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重点推进项目教学与情境模拟教学,周小明老师夺得市赛第一、国赛三等奖;同年10月,教材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成果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团队构建。教学理论与专业培训并重,打造一流研究队伍。实施课程的所有成员参加湖南省骨干教师培训和“四新培训”(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有2位教师接受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并派一位成员到企业顶岗半年。

(5)课程升华。适时总结、系统积累,力求打造精品课程。与学校国家、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结合,从课程设置的理念架构到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教学实践中项目教学的推行,再到教材建设与教学法的相互融合。每个环节上都有较多的过程性资料和相应成果,我们都能注重积累,不断总结、修正。

2.研究的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运用了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

四、研究成果的概述

1.探索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建设赴企业调研的策略,对本地区相关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分布及任务、生产技术与工艺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1)确立进行企业调研的基本方法。科学准确的行业企业调研,是项目课程成功开发的必要前提。课题组企业调研方法如下:①确立调研的目标。基于“开放载体的工作过程化”课程建设的调研,可能归为广度、深度、典型性与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工作过程的本质,为模块的“开放性”、“系统化”打下基础;②企业调研的要求。贯穿课程建设整个过程、工作任务应具有多种层次性特征、调研企业具广泛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具有广泛性、调研过程的顺序应符合课程的开发过程、调研方法多样性。

(2)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管理与维护》教材,内化了课程开发的方法,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手段运用水平及专业技能水平有了巨大提高。《网络管理与维护》课程项目内容如下:

项目一:我要当网络管理员。任务一、应聘网络管理员;任务二、链路通的使用;任务三、Windows常用网络命令。

项目二:家庭宽带上网的管理与维护。任务一、线路故障;任务二、硬件故障;任务三、软件故障。

项目三:中小型办公网的管理与维护。任务一、小型办公网的维护;任务二、局域网文件共享;任务三、打印机共享。

项目四:中小型企业网的管理与维护。任务一、网络设备管理;任务二、VLAN的应用;任务三、端口绑定的应用;任务四、网络管理软件网络岗的使用。

项目五:网吧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任务一、网众无盘网络服务器的管理与维护;任务二、网吧视频服务器的管理与维护;任务三、万象2004计费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任务四、网吧终端管理与维护。

项目六:校园网的管理与维护。任务一、Web服务器管理与维护;任务二、FTP服务器管理与维护;任务三、E-mail服务器管理与维护;任务四、三层交换机的管理与维护;任务五、路由器的管理与维护;任务六、服务器远程控制与管理。

项目七: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项目描述,学习目标。任务一、单机杀毒软件的管理与维护;任务二、网络杀毒软件的管理与维护;任务三、ISA2006防火墙的安装与配置;任务四、使用Sniffer pro监测网络。

2.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的一般方法,逐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

(1)基于开放性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实施的原则。①实用性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从本地资源的实际出发,突出可用性;②开放性原则。项目课程开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课程的组成模块化具有可替代性;③系统性原则。首先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即选取许多具体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通过有限的范例,按人的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进行结构化、系统化;其次是学生思维与教学过程六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最后是在整个教学设计(教材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方法)的统一性与系统性。在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法与教学实施的环境;④动态性原则。各项目模块应体现当时最新的生产知识、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方法、经营理念,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科技进步不断变化和更新。

(2)探索确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技术路径。课题组研究探索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块化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基本方法。①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岗位任务分析,确定职业能力,编制职业能力体系表;②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及学情分析,导出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开发实施性教学计划;③提炼学习项目,开发项目课程标准及教材,并进行课程实施实验;④探索与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设计,进行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改革;⑤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块项目课程的评价与管理方法,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

3.创新教学环境建设,探索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综合采用情境教学法、行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分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进行“模拟公司竞争制项目教学法”研究,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1)“模拟公司竞争制项目教学法”教学环境设计。应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统一,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素质养成融于一体。①模拟真实的公司环境;②真实的项目工程;③教学场所(环境)合理布局;④采用主流生产设备,体现先进技术和工艺。

(2)“模拟公司竞争制项目教学法”在《网络管理与维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本课程项目(教学)实施方法如下:①成立公司;②建立管理制度与“公司”工作流程;③项目实施(教学过程)。基本步骤如下:i根据【故障现场】,确立【任务目标】,进行【任务描述】;ii信息咨询。根据【任务准备】内容及参考网络资源获取信息;iii制定解决方案、项目计划。包含有步骤、有要点;iv实施项目【处理过程】;v检查评估,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利用【问题探究】加深学生的思维培养与知识记忆;vi【知识拓展】使学生了解新技术、新工艺,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vii归档与自我量化评价。在【任务小结】中,利用教材提供的“工作单”和“自我评价表”,对实施的项目进行记录、归档。学生完成项目后对自己(或互相)从金钱值、经验值、智慧值、任务完成情况、岗位胜任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viii阅读【经验共享】,讨论、学习处理实际问题的实用方法技巧。④各“模拟公司”业绩与成长性评价。

说明:各【】中内容为教材中各项目内容的组成部分名称。

4.创新评价方法,建立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探索实施“增值式”过程评价模式。

(1)确立学业评价的原则。①评价内容综合化。从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及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②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包括教师、同学、家长、被评价者本人及“模拟公司”的制度性评价;③评价实施过程化。结合项目实施过程,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更注意形成性评价、学生的纵向评价等;④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互评与自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结合,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等;⑤增值式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纵向增值评价,淡化学生间的横行比较,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2)探索实施了“增值式”过程评价模式。“增值式”评价策略是发展性评价思想的一种具体应用。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脱离一般的学科式评价方法与标准,探索新的“增值式”过程评价:参考《国家网络管理员岗位标准》设置岗位适应级别参量;根据项目的难度、工作量等设置了公司收入的“金钱值”、学生成长的“技能值”、“智慧值”、“岗位适应级别”,用于学生的纵向“增值式”成长评价。“岗位适应级别”可让学生对自己做出职业能力的评价;公司收入的“金钱值”的累加,可作为各学习小组(模拟公司)之间的竞争性评价等。基本情况如表1和表2。

五、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经过两年的课程开发与课堂实践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1.作为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学校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个基于开放性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将处于动态的更新过程当中。如何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长效机制,提高课程开发效率,甚至将课程建设纳入日常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