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0~3岁:动作思维为主
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们已经能摆脱具体事物或行动的束缚,能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孩子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了。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4~6岁的孩子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其实,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可以多加利用。所以,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也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等,使逻辑思维灵活而敏捷,有目的的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也是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见多识广,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
利用想象打开思路: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生活中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抓住时机,就一定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当看到小汽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家长提出任何具有想象意义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也可能大大出乎家长们的预料,在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对客观事物进行提问和思考,尤其是当孩子凭自己的经验作出了判断,并发表意见的时候。这样能使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浓厚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时,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虽然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孩子了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产生新的动力。
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所以,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家长同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方法,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较快提高。这些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当然父母不能只是用泛泛而谈、过于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孩子,应该在具体的生活情景或者例子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讲解和引导才行。
篇2
中国式父母的抱怨
父母总是抱怨孩子的动手能力差,逻辑思维更是跟不上趟。实际上,孩子展现的所有能力全部来自于父母。
陈家华的儿子明明今年5岁,他所在的幼儿园举行了一次夹球比赛。活动中,许多小朋友都很熟练地用筷子夹球,明明也很努力,可他怎么夹也夹不住。陈家华在一旁着急地喊着:“小明快点呀,手不要抖动。”听到妈妈的喊叫,他有点恼怒地对妈妈说:“谁叫你平时不让我用筷子吃饭!”
和陈家华的烦恼不同,林晓宇担心自己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我家小孩在学蒙式数学,有一道走迷宫的题目,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走。她来回走了很多次,都搞不清楚。是不是她的逻辑思维方面太差了?”
他们的焦虑在中国许多家庭都存在。遇到这些问题,说白了,主要是父母的问题。
乱贴标签。当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时,擅长焦虑的父母开始自问“难道是多动症?”“智力方面不会有问题吧?”“这孩子太贪玩跟谁学的?”乱贴标签、乱下结论,只会让自己心理压力过大,并传染到孩子身上。
凡事包办。如果把孩子当做掌上明珠对待,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作去做,由父母包办,那么孩子在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之后,只能是一个万事依赖、毫无主见的明珠。
成人化约束。孩子的成长需要自己的小天地,有些父母教导孩子进屋要安静,不许碰这动那,玩具也不能自由拿取,活动空间受到束缚会让孩子产生拘束感,抑制孩子的能动性。
父母一方面期待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另一方面又自我矛盾地不让孩子触碰新鲜事物,怕麻烦地全部包办,最终得到的只能是依赖父母、不愿尝试、没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外国父母动手能力强
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辅相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日渐缜密,相应的,逻辑思维成长也能让操作过程更有条理。
在德国,孩子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写进了法律: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务。这在中国父母看来似乎不可想象,6岁的孩子,不是帮倒忙吗?恰恰相反,孩子可塑性之强是教对了的爸妈才能体会的。
绘制地图是德国人独创的教育方式,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附近的街道等,在画画的过程中,幼儿一遍遍理清思路,形象思维凝聚,并逐步演变为逻辑思维,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德国的严谨风格从小就得到培养。
在美国,一般年满3岁的幼儿,如果能够大小便完全自理,能够自己吃饭就可以顺利入园,否则会被劝退。6月底幼儿园的学年已经结束,在9月份新学年开始之前,各幼儿园是夏令营期,与平时相比增加了不少集体户外活动。一份3岁幼儿夏令营的内容安排,包括戏水、烧烤、模拟食品大排档做生意、制作柠檬汁打折广告牌等。这些既考验动手能力,又考验思维能力的暑假作业,比中国式作业本有趣多了。
大部分中国父母显然说的比做的多,催促孩子动手做时,自己却怕麻烦。一位中国妈妈送5岁的女儿上美国的学前班时,看到课程表上很少有阅读、数学等学习课程,就向老师咨询要不要在课余给孩子增加一些课程。老师惊讶地说:“孩子在学校一天已经很辛苦了,不要再增加负担了。”
动手能力尽早开始
一个发育生长正常的儿童,2岁后大多数会自然地出现摆脱母亲“控制”的倾向。他们往往会大声嚷嚷:“妈妈,让我自己洗脸!”“妈妈,我不要你喂饭,我自己会吃饭!”此时,聪明的德国人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参与家庭的各种家务活,无论是摆放盘子,还是拖地扫地,都让孩子参与。
对于中国父母来说,要清除轻视动手的观念,让孩子把动手能力当成必修课。改变“学生是专门读书的”老派想法,把孩子的双手解放出来。
进行模仿性操作实践。让孩子学着大人那样做事。除做一般家务外,还要学习打鸡蛋、炒菜、做饭、洗衣、熨衣、摄影、使用各种家电设备、种树、浇花施肥等。
进行“修旧利废”的操作实践。这是带有一点创造性的活动,如修理家具、玩具,巧妙利用废牙膏管、废圆珠笔芯、空罐头盒、纸盒、塑料瓶等材料来做新玩意儿,变废为宝。
指导孩子自制玩具,如用纸折叠玩具,用蜡和肥皂雕塑玩具,用鸭蛋壳做不倒翁,用塑料薄膜做灯笼,用蜡光纸做风车等。父母要做有心人,帮助孩子搜集材料,找来有关工具,参与制作。
指导孩子进行综合性的、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如办小阅览室、小图书馆、小玩具馆、小储蓄所、小商店等,为同班同学或同院内的孩子服务,学着成人那样分工、值班、管理、进货、记账。
指导孩子做科学小实验。可以建立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做空气实验,水的三态实验,地球四季成因实验,水中沉浮的规律实验以及各种趣味实验等。每个小实验都蕴含着自然科学的奥秘,极利于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探索思考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中国“手工帝”爸爸PK外国“数控”男友
如果某天你看到一个小朋友开着跑车疾驰而过,请不要惊讶,更不要怀疑自己的眼睛。从模型设计到配件加工制作,全部由手工帝爸爸一人完成,羡煞众网友。
另一位数控哥,则凭借自己设计制作的精密首饰盒,让全世界男人黯然失色。网友评道:“可别让别的女人看见,你这门槛抬得太高。真酷!”
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自然跟得上
研究表明,幼儿园孩子进入小学后,有难以适应学校学习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逻辑思维能力跟不上,思维的逻辑性在学前期就萌发了,因此,要抓住关键期启发宝宝的逻辑能力!
0~3岁:动作思维为主
这个阶段,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让孩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手摸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珠珠、碗、豆豆等。同时,学习分类法,了解顺序的概念。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
培养简单的看图说话的能力。在认数教学中,让孩子说出带有数量的一句话,逐步提高难度。
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思维的眼睛,孩子通过观察获得表象,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如大小观察、种类观察、颜色观察等。观察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阅读更多的书籍,丰富孩子的知识,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
篇3
一、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
1、农村学生的家庭现状。农村初中生中留守学生多,单亲家庭增多。监护人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也不能辅导孩子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学校没有弄明白的内容,或者心理的忧郁不能及时得到辅导。再者,有的家长给学生的榜样是“没有学好数学照样生活得很幸福”,长期这样,学生不明白的知识欠账越来越多,跟不上教学的步伐。学生只好放弃学习数学。
2、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意志薄弱。学习意志是为实现学习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法变化也较大,课程多了,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知识衔接过程中适应性差的学生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定,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连续学习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分化。
4、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大大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因个体差异,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慢的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就弱。再加之农村条件限制,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2、辅导学生学会学习。对后进生而言,最初还是想学好数学,但由于看不好书、听不进课、上课听课象在享受催眠曲,这是学习不适应的重要表现,教师应多关爱他们,多作心理辅导。找准他们不懂的原因:是不理解?还是新旧知识脱节?还是有疑问或不能接受老师的教学观点等,尽可能减少学生知识缺失。教师在后进生知识的落实上多下工夫,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现象,从初一起就应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还要理解定理、法则变形等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篇4
“从今年9月1日开始,上海静安区爱国学校尝试对一年级的课程实施变革,完全取消了延续55年的数学必修课。据说这种变革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公立学校属首次。”
就是这一则70个字的短消息,在全国的小学校、小学生家长以及小学教育研究者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数学”这个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竟从启蒙教育的起跑线上,向后延迟了一年,这一大胆举动理所当然会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导致争论是必然的。
正方主要观点:
“一年级的孩子不适合过早学习数学!”
6至7岁的孩子发音器官柔软,语言模仿能力最强,是学习听、说语言的最佳发展期,而逻辑思维能力弱,所以取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是科学的做法。在英国等欧美国家,小学生直到三年级都没有正规的数学课,只有数学游戏的活动,这样做的意图就是将时间腾出来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语言、图画和音乐等方面的训练。
孩子学什么、什么时间段学什么都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一年级的孩子应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多见识一些东西,增加感性认识、提高感官能力,将来再学数学的时候所有的感性认识都可以拿来辅助学习,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早一年晚一年掌握某些知识对他此后的发展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但如果孩子因学习超年龄段的知识感到吃力进而惧怕、反感学习,产生厌学情绪,他此后的学习乃至一生都会受到这种情绪带来的伤害。这一阶段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做的是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是愉快的,而不是可怕和痛苦的事。
家长们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越早越好,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家长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内容上,而应着眼于整个人的和谐发展。
反方主要观点:
“取消数学课肯定不对。所有涉及孩子的事情必须慎重。”
计算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数学课必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有待提高的只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儿童的逻辑思维未必都是抽象的。图形思维是幼儿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那种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仅靠语言,而忽视动作的做法是错误的。幼儿是用‘行动’来思考,是靠‘感官’来学习……”如果说低龄儿童进行思维的时候需要借助实物、动作,离开了这些,思维就会停止,那么通过想像图形和动作可以让思维得到延续。而因为逻辑思维弱而“加强英语教育,大幅去除数学教育才是顺应科学的做法”实在不是理由。
实际上,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数学、具备起码的计算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数学可以让孩子形成对数的概念、开发孩子的智力,这非常重要。低年级的数学课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炼出生活中的数学内容,有利于孩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将专门的数学课由一年级推迟到二年级,实际上也就推迟了对孩子数学能力的培养。
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本刊记者采访了数名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是――“家、校互动,一年级孩子学数学不再难!”
那么“家”、“校”怎样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呢?以下是本刊记者对他们采访内容的纪要归纳。
记者:一年级学生的家长配合学校数学教育应该从哪里入手?
老师们:数学是基础学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少儿如果能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对于以后的学习将会有极大的帮助,乐学、易学是孩子数学入门的最基本的规则。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引导孩子数学入门时,切忌情绪急躁,尤其是家长要解决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心理问题。
相对于国外父母而言,中国的父母更看重“知识”,对孩子的情绪、情感、个性和想像力关注不够。许多家长整日盯着的是孩子今天又学会了什么,并用分数高低、排名先后来评判孩子,而对孩子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学习并不重视。
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衔接通常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是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靠拢,另一种衔接方式就是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保留一些幼教的教学方式。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多是第一种方式,比如时下许多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数学课,小孩子被灌输知识,为上学做着准备,幼儿园也变成了小学“预备班”。
而幼儿园这样做实际上是在迎合家长的需求,如果不这样做,家长就会认为这所幼儿园不好,孩子学不到东西。最主要的阻力仍然来自家长。
其实对于一年级新生,不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都有一个适应阶段。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第一个月的情绪(喜、怒、哀、乐)。
记者:就一年级学生学数学而言,家长应该怎样配合老师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呢?
老师们: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绝大多数教师在新生开课的头一个星期里,都会非常注意用引导兴趣的方式,开启孩子们的数学智慧。很多数学老师会用“故事开头,创设情景”,来营造浓郁的数学教学环境。
比如对数字的认识,教师会运用准备好的童话般美丽场景的卡片,教孩子认识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菇、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有很多家长认为,这些内容我在孩子入学前早就教过了,一年级又来一遍,是浪费时间,这是个错误的认识,这种学生喜爱、学得生动、练得有味的教学方法,是让孩子爱上学校教育、爱上数学的必经之路。
不仅教师在学校里要这样教,家长在家里也要让孩子像这样学。例如,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了厘米、分米,家长完全可以以“量量我们家”为主题,和孩子一起把家里的各种家具、电器等来个丈量,最后形成一份非常有趣的报告。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对数的概念,也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和综合组织材料的能力。
记者:家长怎样配合老师让孩子自觉学习数学呢?
老师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们“自主采集生活素材”,是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又一重要方法。例如一年级数学“几时和几时半”这个内容。在教学前,老师们会先让学生去搜集有关“时间、钟表”等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还会带孩子去认识沙漏、日晷、水钟、铜壶滴漏等古代的记时工具。在课前有了准备,学生们在课堂上就会去说、去听、去想,也会更主动地去学。
这时,家长除了可以帮助孩子查一些有关记时的资料外,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结合一年级教材中“几时和几时半”这个内容,做一张作息时间表:起床、吃午饭、上课、休息……拉近学习和生活的距离,有效地培养孩子“生活数学”的意识,孩子的自觉意识也就强了。
记者:数学比较单一、枯燥,逻辑思维比较强,当孩子讨厌或惧怕学习的时候该怎么办?
老师们:许多人认为“一年级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模仿等能力强,而逻辑思维能力弱”。其实儿童的逻辑思维未必都是抽象的。怎样让孩子是用‘行动’来思考,靠‘感官’来学习呢?”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例子:一年级数学“路”这个内容的教学,家长完全可以配合课堂教学,以孩子们最喜欢的走迷宫的方式,帮助孩子在学习加减的基础上,练习逻辑思维。这种把单一、枯燥的逻辑思维,运用行为的方式,让孩子运动起来,把练习题转变为动态有趣的游戏的形式,是非常有益的。它使孩子们通过操作、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即使是讨厌、惧怕数学的孩子也会在不自觉中,学好数学,并进一步爱上数学。假如您的孩子数学成绩不理想,那么请一定用一颗母亲的心去安抚他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宽容他们。
是啊!一年级的学生刚踏进校门时,一切都是新鲜的。如果每一位数学老师都能让孩子们一开始就爱数学,并不断地去保护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而每一位家长都能够积极配合好课堂教学,相信等待我们的将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篇5
关键词:中国象棋;大班幼儿;智力开发
中国象棋活动内容丰富,棋局发展千变万化,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充满趣味、富有挑战的棋类游戏。培养一个孩子的智力关键要从小培养,幼儿在大班的年龄段,正处于智力发育的最佳时段,让大班幼儿接触象棋能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培养做事细致的好习惯,同时也是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
一、在大班教学中引进中国象棋的作用
1.培养幼儿的专注能力
幼儿年龄小、好动、做事容易分散注意力,在上课的时候引进中国象棋,让幼儿进行棋局对弈,让他们明白要想取得成功就得经过周密的策划,在反复交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从原来的好动逐渐地专注起来,思想不再抛锚,在对局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了,注意力、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也相应的增强了,从而使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2.丰富了幼儿的课余生活
大班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中国象棋进行娱乐性教学不仅提高了幼儿的专注能力,同时还丰富了幼儿的课余生活。幼儿年龄小,处于成长的阶段,在他们的眼中,娱乐是最重要的,中国象棋让
他们在课余时间可以体验游戏的快乐,从而丰富了他们的课余
生活。
二、利用中国象棋开发大班幼儿智力的措施
中国象棋活动是幼儿园的特色教育之一,幼儿在象棋游戏中眼、手、脑并用,促进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如何利用中国象棋来开发大班幼儿的智力是值得深究的。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好动、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偏差等多方面因素,寻找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非常重要的。
1.大班幼儿园要营造浓厚的象棋游戏氛围
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在大班幼儿园中要营造浓厚的象棋游戏氛围,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逐渐走入象棋世界,对象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在大班教室里设立一个象棋小天地,在里面设立下棋的地方,并贴上象棋的游戏规则,在幼儿园的走廊里以及四周贴上有关中国象棋的照片,广播站实时播放象棋游戏儿歌,还可设立家庭象棋站,让孩子积极地带着自己的家长与自己参与中国象棋的游戏,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从而激发幼儿智力的发育。
2.合理设置中国象棋游戏“三部曲”
这里所说的中国象棋“三部曲”就是知象棋、说象棋以及下象棋,其中下象棋是关键,是培养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大班幼儿的教育要不断丰富幼儿的象棋文化知识,加深幼儿对象棋知识的了解,在幼儿对中国象棋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学习记录,帮助幼儿掌握象棋的记录方法,最后学习一些基本的下法,掌握中国象棋的走法,引发幼儿对残局进行正确判断,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敏性。一切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幼儿对象棋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象棋技能和思维能力,从而使幼儿的智力在游戏中得到提升。
3.家长要帮助幼儿进行象棋的学习
家庭其实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幼儿最初是从自己的家庭环境中学习一些基本的东西,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家长要言传身教,鼓励孩子,并积极地参与到中国象棋的游戏学习中去,与孩子互动,让孩子在快乐中不断成长。在幼儿期要发展智力,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大班幼儿主要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运用游戏无疑是最好的办法,游戏是幼儿的兴趣所在,兴趣是刺激幼儿学习的最好方式。
4.幼儿园可以举行各种中国象棋比赛
为了更好地锻炼和发展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智力的发展,促进孩子之间的棋艺交流,激发孩子持续下象棋的兴趣,在幼儿园可以开展一些中国象棋比赛,如,“大班幼儿象棋擂台赛”,努力营造比赛的氛围让幼儿沉着思考,独立走棋,并坚持下完,赛后和他们一起分析对弈过程中的得失,让幼儿多思考,多了解对方走棋的目的,分析自己每步棋的作用,在象棋比赛中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随着社会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从小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在幼儿的教学中利用中国象棋来开发幼儿的智力有着长远的意义,通过象棋教学激发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开发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中国象棋的娱乐性教学能够保证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是实现幼儿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多媒体;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132-02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并且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前,各个学校都在紧锣密鼓地加快改革教学理念,不停地寻找更多的教学方法,在多种教学方法面前,多媒体教学映入眼帘。多媒体教学模式集声音、动画、图片等于一身,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指引下,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以及兴趣,这种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新颖独特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小学生处于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解题思维等一切思维的成长期,他们需要教师采用新颖的方式去培养和开发,并且在学习的道路上也需要教师去热情地帮助,这些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全都做到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真实地看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所以备受教师的青睐。在此,笔者探讨一下多媒体技术辅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1 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数学做好铺垫
著名的教育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我认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通过特殊的工作方法实现他的这一愿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全然体现多媒体的特质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一直是小学教师以及校领导所关注的科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学习知识的一部分,只要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去学习数学,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
2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进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且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只是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解题思维以及逻辑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答数学知识。如果学生没有逻辑思维能力,那么他们对于数学知识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没有办法去理解的,教师的讲解就相当于天方夜谭。
在传统教学中,一些教师很爱自己的学生,在很多方面主动帮助学生去解答,往往在学生没有考虑全面时就主动说出答案,很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教师不去这样做,那么学生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写一道题就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非常希望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能力,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很愿意帮助学生培养并提高自学能力。在数学解题过程中,需要教师来指导并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多媒体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运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一定的数学知识点,让学生直白地去思考,教师按动鼠标来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学生跟随着鼠标指点的方向,开始在大脑中搜索该思考的地方。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一定的思考能力,慢慢地就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多媒体完全替代了教师手写的过程,为课堂教学赢得很多的时间。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关键性的作用。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促进对数学知识的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师及时分析数学题,并且能有效地解答。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提高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分析能力。加之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他们没有主动探索的能力。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学生只有几分钟的热情,这样的分析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多媒体运用动画、声音的形式将情景再现,适当地加上表格,这样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分析能力。
例如:大人和孩子吃午餐,4个孩子一次吃一个面包,一个大人一次吃4个面包,一共吃了100个面包,大人和孩子一共有100人,问大人和孩子各有多少人?
对于这样的小学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模拟现场,用动物的角色进行刻画,这样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上动画以及情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地拓展知识,慢慢地激发自己的求知兴趣。加上教师的解答,慢慢地分析,最后教师会展示出问题的答案。当然在解题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同时还要组织学生根据多媒体信息技术所指导的画面进行讨论。解答如下:
解:设大人有x人,小孩有(100-x)人。
4x+1/4(100-x)=100
解这个方程得:x=20,100-20=80
答:大人有20人,小孩有80人。
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指导学生分析和解答数学知识,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4 多媒体,趣味教学的工具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呆板的讲解很难使学生保持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就会使学生精力不集中,对数学知识的重点以及难点就不能及时跟上。长此以往,就很难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去面对数学知识。这样的局面要求数学教师有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并且吸引学生,让学生集中精力来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应及时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提供趣味教学模式,不断地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
如趣味数学题:“某店来了3位顾客,急于买饼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6分钟。几个厨师都说无能为力,因为要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5分钟,一口锅一次可放2个饼,那么烙熟3个饼就得2O分钟。这时来了厨师老李,他说动足脑筋只要15分钟就行了。你知道该怎么来烙吗?”这样的数学题展示给学生,学生会不断地拓展思维,关键是他们不失兴趣地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5 教学评价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反思教学模式,在反思中找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很好地对其中的不足点进行有效的改进。教师可以经常在课余时间对学生以及一些家长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咨询学生以及家长对教学模式的态度。教师在教学评价中找到不足,同时在反思中去综合考虑自己的教学状态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得到进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师应跟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优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具有活力。
6 总结
综上所述,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让学生和家长看到成功的希望。数学教师应不断努力,积极拓展,勇于创新,改善教学模式,为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尽心尽责。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何双泉.信息时代下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的探究与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虚拟性 隐蔽性 价值观 逻辑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扬长避短,如何让网络这把“双刃剑”变成“单刃利器”为我所用,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为学生成功跨入社会插上腾飞的翅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一大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网络魔幻化引发学生生理心理健康问题
在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留守儿童,缺乏家长必要的监护教育。出现了长期迷恋于网络导致的视力下降、身体疲倦、网络与现实模糊等问题。加之家庭环境的影响,学业、就业的压力,引发部分学生的自卑、浮躁、厌学、网恋、孤独、敏感等不良心理,甚至不服从社会规范、社会公德,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如何引导他们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应该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2.网络虚拟化易误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意志力差的学生沉溺于虚幻世界而不能自拔。网络交往可以匿名存在,网络世界满足了学生娱乐消遣、情感发泄的需要。在那里他们浏览黄色网站、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导致犯罪增多。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窃取别人信息进行诈骗等等,如何引导学生辨析网络信息,增强抵制虚拟世界的各种诱惑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3.网络的庞杂信息使学生价值观扭曲
一些非法网站的、凶杀、恐怖等不良信息,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思想长期浸泡在杂乱的信息中污染着他们的心灵,扭曲着他们的价值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付出更大的努力。
4.网络的机械思维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弱化
网络充分发挥人的想象能力,使人的形象思维发达,但逻辑思维能力却相对弱化,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网络信息快捷稍纵即逝,削弱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健全人格
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把握网络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用先进健康的思想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树立网络育人理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培养自立意识,克服依赖心理;培养耐心毅力,克服浮躁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克服厌学心理;培养集体观念,克服孤独敏感心理。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勇敢地参与到成长的活动中,培养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2.创新教育内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利用网络资源,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实效性和针对性,将重点灌输文化知识思想道德转化为引导启发学生的智慧、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以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识别良莠,提升个人修养。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弥补教学信息量的不足,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还可以把教材知识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解决,并利用网络选取相关材料让学生进行归纳概括。这样,学生对信息不再是囫囵吞枣地浏览,而是注意思考总结,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又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提高了学生自主解疑释惑的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道德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声、文、画,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情感。运用网络,配合教师的讲解,既能发挥教师的语言、形体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又能从网络中选取感动学生的人与事,以情激情,使学生在思想上、心灵上受到感染和启迪,与先进人物心理产生共鸣,激发其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4.创新教育监管机制,构建“三位一体”教学网络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网就灵”,虚拟空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应建立网上网下联动平台,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营造安全、健康的教育环境。
(1)家长要限制孩子上网时间。积极引导孩子参加有益的健康社会活动,丰富其现实生活,让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2)学校要加大网络建设。保障网络的科学建设和健康发展,增强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同时要发挥网上心理交流、信息交流平台的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并解决问题。
篇8
【关键词】 培智儿童;应用题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在目前,培智儿童学校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1)一步计算应用题;(2)简单的连加、连乘、加减混合和两步计算应用题,那么,如何通过应用题教学培养培智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呢?我们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可行的方法有:
1. 抓“双基”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过程。培智儿童只有具备一定的“双基”,才有能力解答应用题,否则,在概念模糊,算理算法不清,口算、笔算生疏的情况下,一味地对他们施加学习应用题的压力,只能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抓“双基”,我们首先要做的环节有:
1.1 学习概念。先上“语文课”,把应用题中常出现且表示运算关系的关键字词重新讲授(不管是在语文课上学过的还是没学过的),如多、少、增加、降低、×是×的几倍等。学习的方法是充分灵活地运用实物或教具等,直观地描述出各字词表示的含义。通过数学课上的“语文课”,应用题中常出现的关键字词的含义在培智儿童的脑海里就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与认识,为培智儿童解答应用题度过“审题关”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帮助。
1.2 学找对应条件。有这样一道题:一车间2011年装配电视机1900台,2012年是2011年装配的2倍,问:2012年这个车间装配电。视机多少台?学生往往会解答成:2011×2=4022(台)。这并不是概念模糊,而是学生对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对应错误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我们要做“长期练习”——用一周的时间,出示各类多量的应用题,特别增加了像上一应用题一类的多无用数字应用题的分量。首先教师自己讲解自己找对应关系;然后老师讲解后师生共同找出对应关系;接着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对应关系;最后由学生自己独立找对应关系。如一道应用题为:英才小学五年级有学生45人,四年级有学生40人,三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少2人。问:①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②三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解答这类应用题,在让学生独立完成时,我们要作下列提示:①三年级的学生人数和五年级的学生人数有关系吗?和四年级的呢?②问题中要求的是三、四、五年级的总人数,还是只有三年级的人数?简单的提问如河上架桥,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就迎刃而解了。“小步子多循环”,到每个学生自己能够独立较好地过了找出对应关系这一关,培智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前进了非常可喜一小步。
2. 解决负迁移矛盾 有这样一道题:“明珠小学二年级学生今天栽树28棵,今天比昨天多栽了3棵,问:昨天栽多少棵?”由于“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定势影响,学生大多数的做法是:28+3=31(棵),这就存在负迁移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分四步解决负迁移矛盾,第一步:要求学生回过头来进一步找出表示“多”或“少”一类的数学术语,并一一对应列出,如:多少、长短、轻重、快慢、提高、降低、增加、减少等;第二步:向学生讲明什么情况下、什么内容的应用题会出现以上术语;第三步:要求学生用上表中的各个术语按不同的内容分别组句、编题,特别加重出现例外情况的练习题;第四步:要求学生把自己组的句、编的题逐个加以注明大数、小数、相差数,再口述自己组句编题中各数的数量关系。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解答倒叙应用题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篇9
实际上,孩子掌握知识和未来进入社会,学科之间的边界在某些学段是模糊的,而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所以,具备各学科各版块知识融通能力的同学更符合时代潮流。
中考中绝大多数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方式不是的,而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方法选择、解题时间长短,区分出考生能力的差异。因此,能够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未来善于穿越学科边界、进行方法的融通并且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学生,是最有前途的。
如何应对?
鼓励学生在初中阶段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于迎战新中考的学习是有好处的。适应中考,孩子一生的成长,以及素质教育,这三张“皮”应该是合在一起的。
2。广泛阅读、完整读原著的同学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阅读能力成为试卷考查的重点。结合阅读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卷中,而且在理综、文综等多个学科都有不同程度地加大。语文卷作文中,涉及到了古今中外名著,考生完整地读过和没有读过,最后的成绩绝对是不一样的。
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学生具有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阅读量的加大很好地贯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精神,向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靠死记硬背和课本中节选的名著片段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如何应对?
要想让学生多读书,家长就要从自身做起,同时,要教给孩子速读、泛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技巧,学会深度阅读,不断丰富并积累知识和能力。
3。动手能力强的同学
新的中考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多地中考改革方案规定,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分数,这也意味着学生必须将学习搬到社会大课堂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如何应对?
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学习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提高所学知识的应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老师和家长也应该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家庭中的各类资源,拓宽孩子主动学习的空间环境,创造出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为丰富学习方式提供支持。让孩子在体验和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研讨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做中学”。
4。亲近传统文化的同学
中考语文科目在语文基础运用、传统文化、现代文阅读、写作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会有较大变化,将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强化阅读,提升阅读写作能力。书法、匾额、对联、兵法、连环画、京剧、古代文言名篇、古代文学名著……这些内容在考试中都会增加。如语文、思想品德(政治)等科目可能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接受德育和思想层面教育,孩子的身心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了孩子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传统文化教育能引导孩子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孩子形成向上和向善的力量。
如何应对?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关注传统文化,学校也要创设机会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而是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基础知识尤其是古诗文的积累,融汇历史知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孩子可以学习书法、国画、京剧、武术、剪纸、曲艺、木雕、篆刻等课程,培育审美情趣,体悟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擅长逻辑思维的同学
开放性试题将是未来中考的一大特色。专家表示,考试中安排开放性试题,供学生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为学生提供弹性的发展空间,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在这种考查中,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更有优势。
如何应对?
考题呈现了一定的开放性,最终答案需要学生自己表达观点和想法。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陈述表达能力,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做逻辑思维训练来提高。传统的机械记忆、单调计算、模仿应用既会加重学生负担,又于提高能力无益,所以必须摒弃。
6。善于传递正能量的同学
近年来各地中考各科考查都加入了“德”的元素,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素材,体现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甘愿为崇高理想献身的高尚品质的片段等,既旗帜鲜明,又与“智育”的考查相得益彰。
今后的中考语文试题,势必会从新闻、科普文、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更多生动鲜活的事例,意在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中高考文科综合卷政治学科非选择题将更加突出价值立意,坚持立德树人,通过试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
篇10
一、教师应该耐心倾听,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
幼儿教师对儿童的倾听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接纳。幼儿有一百种语言,可以使用一百种不同方式表达出他们对于事物的态度,假如教室文化允许的话,他们可以用一百种不同的象征符号来表达,那么,教师关注幼儿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敞开心扉倾听幼儿的心声,让倾听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
教师需了解孩子的心理规律――感悟儿童心理。但是,教师施行过于严格的常规教育,会常常使活泼好动且需要自由成长空间的幼儿感到压抑与烦闷。孩子并不是只懂撒娇玩闹的小人儿,他也有自己的心理世界。教师应认真有效地倾听――走进儿童心里。在幼儿园里,很多教师重视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却往往忽视了自身倾听习惯的养成。倾听是一把钥匙,一把打开幼儿心扉的钥匙。每个幼儿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让我们用这把钥匙更好地沟通师幼间的情感,让彼此的心更融洽、更贴近。
二、教师应该善于观察,感受孩子心里要什么
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角色是多样化的,是孩子的倾听者、观察者,更是伙伴与向导。教师的眼里要容纳孩子的一举一动,要成为一名“研究者”,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行为意向,从而提高指导的有效性。观察孩子不仅需要敏感的眼睛和耳朵,还需要敏感的心灵,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和孩子零距离接触。
三、教师要学会欣赏,知道孩子想要什么
事实上,我们对幼儿的期望必须具有弹性且多变,我们也必须和孩童一样,能感受惊奇和欢乐。教师应以欣赏、发展的目光看待幼儿,并协助他们解释自己的看法。站在旁边等一会儿,留出学习的空间,仔细地观察幼儿在做什么,然后,假如你也能透彻了解,你的教法也许与从前大不相同。时代在变,幼儿园教学方法也随之进步,单一的模式,不能进行套用,需要不断演变,不断进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不断反省自己,不断改变自己,放大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发挥每一个孩子的长处,支持孩子的努力,鼓励孩子的自信,不断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平等地和孩子们做朋友,他们才会真正信任你、喜欢你,让你成为他们的引路人。
在引导幼儿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倾听孩子,我们更要与孩子们共同成长,首先要表现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园的孩子思维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存在不同的特征。小班以具体形象为主;中班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大班的孩子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如何把握各年龄阶段思维的特征并以游戏幼儿园活动贯穿始终成为数学幼儿园活动的重点。优秀的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活动并不在于准备材料的多少、丰富与否,而在于能以最少的教具自始至终调动孩子极大的兴趣。需要孩子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的一句关键话,可以使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力,思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在以后设计幼儿园活动时,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孩子能够学习那些知识点,能不能看到孩子的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学习特点。对于每节幼儿园活动及时地给予反思。
阅读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环,阅读是一种兴趣,需要激发;阅读是一种状态,需要保持;阅读是一种习惯,需要培养;阅读是一种生活,需要滋润。海克曼认为对儿童时期进行人力投资,将对他成年后的就业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儿童提出阅读的审美、娱乐、认识和教育四大功能以及阅读的爱、自然、顽童和成长的四大母体。
我们知道,大自然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天堂,孩子的天性属于自然,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外出幼儿园活动为塑造灵动与丰满的心灵创造了机会。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段段有趣的幼儿园视频让我们意识到每一次外出,孩子更能读懂大自然、老师更能读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