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版权
全球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产资料(信息与物质、能源并称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把信息技术视为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因此纷纷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1、高等教育信息化与版权的密切联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就促使世界各国教育机构或组织改变教育管理和发展战略,改变教育的方方面面,各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正在发生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性变革。在人口众多、师资匮乏、交通不便、教育资金短缺、大学入学率大大偏低的中国,促进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发展远程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
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就是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高等教育信息化可以实现各级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通过网络对教育综合信息以及学生、教工、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基本建设、财务、招生录取、远程教育等各类信息进行高效率的收集、统计与分析,各职能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特定的权限和要求随时对有关信息进行检索、修改并打印出
相关报表。高等教育信息化系统可以使提供的信息准确充分,提高决策质量;可以缩短信息的流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现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正呈现四大趋势:(1)高等教育资源更新化;(2)高等教育过程终身化;(3)高等教育职能社会化;(4)高等教育行业产业化。
高等教育信息化包括在校教育的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的信息化。其中在校教育的信息化包括校园网络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建设等重要环节。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信息的收集和应用,或者说是高等教育信息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与版权关系比较紧密。
在高等教育信息系统输入时,对于无著作权的信息不存在版权许可问题,但高等教育信息系统特别是其中的数字化图书馆需要收集处理有著作权的作品信息,这时就存在版权许可问题。
在高等教育信息系统输出时,特别是在进行远程教学时,使用其提供的信息是否属于对版权作品的合理使用情况,另外还有对高等教育信息系统内数据库的版权保护问题。
2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版权问题
2.1 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技术与数据库
图书馆保存和提供人类文化、科研、学术成果,在保护国家资源、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图书馆还对高等教育起到信息支撑基础的作用。与传统图书馆不同,数字图书馆依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而生存,并将成为网络社会的重要成员。
数字化技术是依靠计算机技术把一定形式,如文本、数值、图形(含单色的或彩色的)、图像(含静止的和活动的)和声音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为二进制数字(0和1两个数字)组成的编码即数字化作品,以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储存、采用数字传输技术加以传送,并可在需要时把这些数字化了的信息再还原成文本、数值。图形、图像、声音等原来信息形式的技术。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是建立各种各样便于进行计算机检索的资源库即数据库。数据库指可应用的许多相关的资料的储存集合,其最大功能在于,将复杂冗长的资料依一定方法归纳、收集,使提取时能直接存取。数据库所积累的资料,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学术论文、文学作品、新闻报道、自然科学实验资料,经济情报资料、各种工商业活动的信息、交通运输状况、股票指数及行情、财务资料、法令判例、政府机关公文等等。
2.2 版权许可问题
数字技术给版权法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冲击。就作品复制的精确和近乎完美,作品加工的无与伦比,作品存储的惊人容量,作品传输的迅捷、廉价、方便而言,数字技术在版权法的历史上的地位与印刷技术同等重要。也就是说,与印刷技术相比,数字技术为作品复制和传播带来的进步性,如同与手工抄写相比,印刷技术带来的进步性一样深刻和明显。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建立数据库需要的信息分为两种:(1)有著作权的著作物;(2)无著作权的资料。前者受著作权法的保护,至于后者,本身无著作权保护。所以建设数字图书馆时除了收集处理无著作权的作品、信息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合理使用之外,这些数据库的建设还要对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进行收集、加工与整理,作品的数字化是对作品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复制使用,因此也是著作权的一部分。对已发表的作品进行数字化,会涉及到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对于未发表的作品,除上述这些权利外还会涉及到发表权;即使对进入共有领域作品的采集也会涉及到作品的人身权。
许多国家的著作权法都对图书馆复制作了详细限制。中国著作权法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但限于为馆藏需要的少量复制,并且只允许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数字图书馆要将作品数字化,显然已超出法定合理使用的范围。在现有著作权法律制度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否则构成侵害他人作品著作权的行为;而且因为建立数据库需要的作品是极为大量的(可以形容为“海量”的),造成必须设法取得如此大量的著作权人的许可,这不但会大幅度提高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费用,而且获取“海量”的著作权许可显然是极为费时费力的,因此目前各国著作权法对图书馆使用作品的规定将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举步维艰,不利于图书馆在数字化环境中生存。
2.3 大量著作权许可的集中管理
数字图书馆要制作大量的数据库以提供便捷的计算机检索,不论是以光盘形式还是以在线服务形式都必须获得版权许可,而且是作品使用权的“海量许可”。
针对著作权大量的权利使用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是实行版权许可的集体管理。各国通过针对不同类型作品的各种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进行著作权的集中管理,例如:(1)由征收团体统一征收定额税金并分配给登记的著作权持有者;(2)通过作为非营利团体的著作权处理中心,向作品使用者和作者、出版者提供集中复制许可和使用费支付服务。(3)通过权利管理信息进行版权使用控制;(4)通过版权管理机构统一征收费用分配给所有版权持有者。
我国目前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在1998年2月以前,只有一家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即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对于文字作品、美术作品、声像作品、计算机软件作品等都没有专门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直至1998年2月成立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其中有版权和版权集体管理、报酬收转等职责,对著作权集体管理涉及的作品形式也比较宽泛,但具体管理办法尚未完善。如何加强对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关键。
3 现代远程教育中版权问题
3.1 现代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也称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它是相对于传统面对面的学校教育而言的。第一代远程教育是函授教育,通过印刷品的邮寄来实现的;第二代远程教育是广播电视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录像等模拟信号的传播来实现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即现代远程教育则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实时传送多媒体的音频/视频/数据等信息,进行实时可视的、交互式远程教学,是集语音、图像、数据于一体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学习时空的局限、传统校园的围墙,革新了教学模式,有利于教育的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它应该实现以下几项功能:课程学习;远程考试;远程讨论与交流;教务教学管理。
3.2 现代远程教育中对作品的合理使用
现代远程教育中对作品的合理使用是主要表现在为教学而使用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都规定为课堂教学可以少量复制包括计算机软件在内的各种作品。但是现代远程教学涉及网上传播,它在网上“虚拟课堂”中可能发生大量的复制,与目前的版权法形成了冲突。
网上远程教学将成为今后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将现行著作权法有关课堂教学的合理使用的规定扩展到网络教学上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但也必须对网络教学作一定限制,限制合理使用的权利只限于网络浏览,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打印和下载(这相当于校园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的版书,学生可以观看,但无法直接、快速地复制)。而且应允许大学的数字图书馆就电子版本在网上提供浏览服务,就像目前图书馆珍藏本也可以有限制的出借一样。
现代远程教育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必须注意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如要求上课登记、设置密码等。由于技术措施的局限性,不能绝对保证提供的作品只会被具有正当学生身份进行合理使用,但只要远程教育机构已经采取了正常的技术措施,就已经尽到了防止侵犯著作权的注意义务。
3.3 现代远程教育中数据库的版权保护
数据库建设过程存在 “海量”作品收集的“海量” 著作权许可问题;而当数据库进入运行使用阶段特别是运用于远程教学时,又要加强对数据库的保护。
对数据库的保护渠道很多,国际上已有的做法有以下几种:(1)著作权法保护;(2)合同法保护;(3)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4)民法保护;(5)专门法保护。
由于数据库的表现形式更像著作权法中的汇编作品,所以对数据库的保护首先考虑是否可以获得著作权法保护。按照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第十一、第十二项以及《实施著作权国际公约的规定》第八条,可以将数据库按编辑作品来看待,也就是说,数据库可以是原创的“独立作品”,也可以是编辑作品。按照作品的构成要件,数据库能否受到保护,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独创性。投资多、信息量大、利用价值高的数据库若无独创性还是不能够成为作品。
由各自本身独立且具有版权的作品集合而成的数据库,若事先取得这些作品权利人的许可,数据库的作者对该数据库的整体拥有版权,但各个组成部分的版权归属不改变。
篇2
关键词:大数据;京津冀;教育资源;一体化配置
相对长三角和珠三角来说,环渤海经济圈在全国地位有不断弱化的趋势。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层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和加速对整个区域具有重大意义,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但由于京津冀区域有两个直辖市,行政区划的限制使区域内经济不协调,这也导致教育在“一体化”方面较为封闭,为此迫切需要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体系。
一、大数据背景及作用
当今社会,互联网从出现变得到人们广泛关注,经过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更是改变了商业,政府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他是一种新技术具有巨大的变革能力这便是 “大数据”。大数据(big date),或大量的数据,大量的数据信息是指手动所涉及的数据量太大,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捕获、管理的过程,成为一个人类可以读取数据。大数据出现以后影响巨大,他给很多行业打开了一道信息大门,其中爆炸的数据更是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机会,减少了许多盲目的资金投放而且大数据的倡导者认为,处理大量的数据,并不是和因果有着很密切的关联,只要从大量的甚至杂乱无章的数据信息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即可。从而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1]。
在大数据时代,“用数据库( 包括教学效果、图书资料、办学经费、仪器设备、专业和课程、教学水平、学校情况、学生基本情况等数据群组信息) 可以达到全面监控教育质量的目的,形成动态的、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见大数据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或数字化教育信息平台建设至关重要。从京津冀三地的教育资源一体化配置角度看大数据可以极大的减少各高校老师之间的交流,联系学习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2]。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可以形成教育一体化的现实依据
京津冀是一省嵌两市的地域, 以北京,天津为两个核心以河北为辅助,京津冀之间地域相互连接文化内容相互交融,这本身就为京津冀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京津冀三地各政府和各行各业都在凭借自己资源优势,齐心协力相互帮扶,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自2005年以来,河北省首钢曹妃甸,批准进一步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资源同时,能源、生态、产业、交通等领域的发展和建设没有限制,特别是从北京到石家庄,北京到秦皇岛、石家庄到天津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切物质基础为一体的高等教育[3]。因此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经济基础,加快了京津冀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京津冀区域有着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丰富教育资源。北京既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 又是全国高等教育得中心。据统计,目前有32个附属学院,北京市,私立大学的总数超过200所学院和大学,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学位,文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的重点实验室,科学和艺术、科学、工程、农业、医学国家总数的55%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共有44所在天津高校,其中,18个本科院校,高职院校26日,否则独立学院10所;职业教育,天津现在有2个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单位,65年国家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8年河北师范大学,其中26个本科学校10所省重点大学14所私立院校。高等教育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基础和必要条件[4]。
三、高等教育资源的划分
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本文将教育资源分为硬件资源的共享和软件资源两大类,并根据特点将高等教育资源的划分体系细分为了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无形资产等五项三级指标(表1),这一划分思路主要源于资源的主体性。从资源被动性角度来看,资源在使用方面存在使用效率和频率的差别,因此教学资源存在层次的差别,其共享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这种层次的差别。根据共享的层次划分,高等教育资源按照逻辑逐层可以分为开放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合作、教学资源共建三个逻辑层次。其中,开放教学资源在资源共享模式中处于最浅显层次,它主要是指W校中写生的课程、专业、实验室、实践培训基地、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和开放共享;教学资源的合作主要是指教学中学校对资源的管理,学校对于学生的大力培养,使学生成为人才,和学校对于教学的深化改革;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模式是教学资源的共建,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比如:共建课程建设、优秀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共建教材建设,共同编写教材;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将高等教育和大数据信息联系起来,从共享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角度,数字化教育资源分为三类:教育管理资源、学习服务资源、教育通用资源。通用资源是按照标准规则来进行资源开发和建设;学习服务作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相关服务。其中,以教育管理为核心,围绕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学籍管理、学校办公管理、招生考试和其他服务展开;学习服务包括:平台使用物联网技术来丰富高等教育的课程,这些活动在网络资源共享的环境下,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甚至可以形成一个学习型社会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建设系统的大背景是大数据的技术,而建设系统的主要任务则是搜集和开发利用优秀教育资源,建设系统主要任务是共享教育资源进行的第一步,数字化教育资源和非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相互应吸纳,相互补充,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主要是为了搜集和利用发展而生,而非数字化的教育资源要对搜集而来的教育资源进行数字的加工和制作,让其符合当代媒体文件的标准,建设系统还有其他功能,便是将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理和合成,使他们形成一个整体进行推广,分类和评估。
分类方式 涵盖内容
按要素分类 硬件数码照相机、摄像机、视频展台、投影、计算机教学软件、音频、视频、课件、网络、期刊数据
按资源基本类型分类 设计型:教学软件、音像教材、投影资料、多媒体课件
利用型:电子百科和教育音像等
集成型:交互系y、校园网、虚拟教学仪器
按资源应用目的分类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资料、多媒体素材等图书馆信息检索、科研、教学、后勤、财务系统管理、常用软件下载
按资源素材类型分类 多媒体信息资源、图像类、视频类、影像类、教学软件、教学方法模板、学生参考文献、工具书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类练习性、实验性教学资源
五、大数据帮助高等教育做好教学评估,促进教育客观,全面的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教育评估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首先,形成发展性教育评价的观点,强调发展的主体性教育评估对象为目的,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重视学习过程,学习经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第二,扩大教育评估的范围,强调教育评价对象不仅限于学生,还应该包括如课程、教师、学校对教育活动有重要影响的内容;第三,反思的片面追求成就,强调考试成绩不等于物理测量的直观意义,在教育评价不仅可以被简单的数字决定。在网络成为基本的日常学习平台的大数据的时代,“使用数据挖掘、研究分析、内容分析等技术和学科的发展,使得“评价的增量评价”、“进步”的发展性评价的特点,技术和方法的保护[5]。大数据既能变革教育评价理念,扩大教育评价范围,还能为教育评价提供技术和方法。
六、优质资源之间的流动
面对京津冀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京津冀地区之间流动。在教师方面,为了使失衡的京津冀地区的师资均衡发展,可以利用北京和天津的人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走出去”的战略,“引进”,所谓的“介绍”,即政府应努力构建她霁创造有利条件,施工阶段,河北省在吸引人才和天津工作能力,所谓的“走出去”是北京和天津的著名院校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普通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或者使用休息日或假日讲座在北京和天津著名的学院和大学,以改善河北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6]。不仅师资力量要流动,而且各高校之间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应流动,例如像尔雅课这样的优秀公开课,可以各个高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让各大高校支架互相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七、结语
在京津冀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教育的均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发展带来了爆炸性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我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和技术才能准确地把握京津冀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利用大数据所带来的技术使教育资源得到平衡,在教育方面实现环境和机会的平等,促进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消除京津冀一体化中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为京津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诚.大数据数据理念和媒体转型发展[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6-1-17,(104).
[2]徐勇.大数据时代观下的教育质量监控(下)[J].师道,2014(5):33.
[3]庄世英.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
[4]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 21).
篇3
第四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1月23日、24日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如期举行,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及参会代表共计150余人。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大会报告和分论坛主题发言近60项,国外专家、海外学者、业界知名人士、国内出版高等教育院校师生代表,就数字出版和出版高等教育问题展开交流,报告和发言主题涉及数字出版的诸多方面,时有新观点碰撞,新概念迭出,内容精彩纷呈。这是一次对数字出版深度思考与思维创新的盛会,荆楚网、腾讯大楚网、百道网和《湖北日报》等线上线下、大众与专业媒体均有报道。以下就本次会议的代表性议题作简要概述。
1 认识数字出版,引领行业发展:五种关系
五种关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出版科学》杂志主编、首届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方卿教授在主题为《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大会报告上指出,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数字出版产业产值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如果政府、企业、学者能再作深入研究,进一步理顺某些关系,数字出版产值会比现在还大。数字出版的产业形态乃至运行规律和传统出版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他认为有五大关系需要慎重处理:一是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即“内容为体、技术为用”。二是产品与需求的关系。产品是为满足用户需求而被生产的,在数字技术环境下,读者的需求不再是线性需求。三是传统内容资源与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在数字技术环境下,我们需要的是数字内容资源。所谓数字内容资源,即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实现拆分、标引,可以按用户需求进行重组的结构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资源。四是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广大中小型出版社要做的不是与大型平台商角逐于分销市场,而应朝着数字内容提供商的方向发展。五是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关系。方卿教授将传统出版业内容深加工后提供服务称之为传统出版业数字化升级,而网游、动漫等都属于数字出版新业态,二者截然不同,传统出版商要做的本分工作应是先升级。
出版商,你在哪个行业?美国佩斯大学兼职教授练小川先生在主题为《出版商,你在哪个行业》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在2009年至2013年美国消费者的媒体消费时间统计中,只有手机的消费时间份额呈增长态势。出版行业在面临新技术的挑战时,应以顾客为导向。比如铁路在面临飞机等新挑战的时候,如果以产品为导向,它就是铁路行业,若以顾客为导向,它处于运输行业;电影在面临电视等新技术的挑战时,如果以产品为导向,它就是电影行业,若以顾客为导向,它处于娱乐行业。美国书业研究会(Book Industry Study Group,BISG)对它的650名会员做调查时发现,目前书业从业人员最担心的问题是数字化转型,BISG因此确定自己的使命为“促进创新,建立行业共享的解决方案”,范围甚至扩展到数字内容的标准和流程。
扁平化关系模式。荷兰莱顿大学人文学院图书与数字媒体系教授A.H.范德韦尔教授在题为《互联网一代与数字出版》的大会主题报告中指出,新读者就是互联网一代。所谓互联网一代,不仅是在年龄上区别于传统读者的新生代,更强调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具备全新思维方式的新一代读者。出版人的思维方式也需应时而变,在数字内容的生产过程中重视读者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建立扁平化的关系模式。
电子书的核心:超链接。多看科技副总裁胡晓东先生在大会主题报告一开始时就指出,方卿教授和范德韦尔教授所谈到的,正是多看科技四年以来苦苦追求并投入巨资进行的事业。胡晓东先生对纸质书与电子书之间的关系颇有心得。他认为,纸质书和电子书在移动互联的驱动下,形成了一种编辑组织架构的整体变革态势。移动互联给图书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读者懂得再多也没有百度懂得多,知识从信息的拥有能力和理解能力变为信息的应用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当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媒体的时候,传统媒体的价值在于用专业能力去引导和影响别人,而不是灌输。他从自己17年IT从业经验出发,认为,出版业同仁无需过多理会技术,而应思考在移动互联的环境下用户的需求会产生什么变化,用怎样的内容去适应用户。这与方卿教授、练小川教授的观点十分一致。
2 出版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企业生态系统
打造企业生态系统。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成勇先生在题为《迎接移动互联浪潮,实现转型升级梦想》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当真正分析亚马逊、苹果、阿里巴巴、腾讯这些成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时,会发现他们真正的成功因素不仅仅是平台,更重要的是生态系统。目前,打造企业生态系统已成为21世纪企业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对数字出版来说,“内容+平台+终端”是适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三维生态系统。
转型升级的基础和最大考验。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苏雨恒先生在题为《出版机构转型升级的关键认识与基本要求》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最大的考验是对出版机构领导团队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核心能力的考验,其基础则是版权产业。要顺利实现转型升级,涉及五个体系的建设:一是数字化的产品体系;二是数字化内容生产和服务的支撑体系;三是数字化的运营服务体系;四是数字化的管理服务体系;五是版权业务体系。
产业联盟与协同发展。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编辑,安徽出版集团总编辑林清发先生在大会报告中,与参会者分享了时代出版成立战略联盟的成功经验。时代出版从2012年开始在数字出版领域率先成立战略联盟,并于2012年底入选“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2013年10月入选“2013年度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联盟”,由科技部重点支持。他指出,产业联盟在推动新媒体出版建设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产业联盟促进企业创新平善和共享;第二,产业联盟促进企业创新项目建设;第三,产业联盟促进企业科技人才培养。
公司内部制定规划、协同发展。来自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与数字出版部主任的周清华先生,在大会主题报告中与参会代表交流了拥有90多家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在国内图书零售市场份额持续第一的中国出版集团,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经验,即通过编制《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字化标准规范》,规定各子公司数字内容的上缴、入库、存储、电子书元数据内容、版权页信息、制作格式、标识、内容标准、电子书流通、销售等数据存储与流通规范,并制定《中国出版集团数字资源管理办法》,启动中国出版集团数字出版资源总库建设,计划实现格式化存储,一次制作,多元。
3 学术出版与专业出版:数字行为如何影响学术交流中的信任与权威
数字行为如何影响学术交流中的信任与权威。CIBER研究公司首席顾问、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兼职教授安东尼·沃特金森(Anthony Watkinson)在大会主题报告中与参会代表分享了关于“学术信任”的研究项目成果。该项目旨在通过研究数字行为如何影响或者说改变学术交流中的信任与权威。第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针对英国和美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将近70位学者的焦点小组访谈、接近90次的个人访谈,以及超过3000份的问卷回收等方式展开,并已经得到初步研究结论:一是研究人员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期刊文献,尤其是同行评议的期刊文献;二是与期刊文献相比,社交媒体在权威性上还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三是大多数研究人员并不信任开放存取期刊,但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
学术社交网站发展。所有的学术成果都是以学术论著的形式呈现的吗?以前或许是,学术社交网站的兴起也许要打破这一陈规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师资博士后许洁博士以代表性的学术社交网站为案例,梳理学术社交网站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对学术出版的影响,指出两者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图书学系主任乌苏拉·劳滕堡教授在大会报告中指出,知识出版已经被视作一种公共产品,因此由政府和第三方资助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第三方支持学术出版然后以纸质形态呈现仍然是学术出版的主流。
台湾淡江大学信息与图书馆学系教授、淡江大学出版中心主任邱炯友教授通过题为《台湾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的报告,指出开放存取期刊在台湾尚未普及,仍有待推广,台湾学界与官方对开放存取政策的推动与研讨并不活跃。台湾南华大学出版与文化事业研究所所长杨聪仁副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影响学龄儿童电子书服务平台的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影响学龄儿童电子书服务平台的使用因素有响应性、稳定性、系统涉及、操作接口设计、电子书设计、认知个人化、内容相关性、充足性、使用习惯、知觉感受、分享性、家长规范与设备质量。
4 数字版权、国外数字出版、数字出版高等教育及数字阅读
数字出版法律建设。数字出版法律建设是与国际数字出版接轨要求相一致,也是保证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出版科学》副主编黄先蓉认为,在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数字出版法律法规体系的系统性、数字出版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数字出版立法部门之间的协调性、选择合适的立法形式以及数字出版法律制度中的技术中立等问题。
美国的自助出版研究。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贺子岳教授2012年在美国佩斯大学进修一年,在本次会议上,她就自助出版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种独立作者绕开传统出版商,借助网络服务平台自行编辑、和分销作品的出版活动形式,自助出版(self-publishing)在美国业界引起的争论不小。反对者认为,垃圾读物充斥自助出版平台,质量和品质堪忧;认同者则认为,通过自助出版,作者获利高,图书价格低,还可实现按需印刷和定制出版等。贺子岳教授指出,自助出版属于作者“优先”(Priority)的模式,有利于控制大出版商在书业的垄断经营活动,对传统出版商来说,则是一种警钟长鸣的启示。
篇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数字化
1.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地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书记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认知工具,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但同时也对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模式及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深化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借鉴
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e-Japan战略”,推进各大学信息战略的实施。目前日本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普通的信息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学习和掌握与IT相关的基础知识,校园网的使用方法,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信息安全,信息库的使用方法和信息检索等。2011年3月,日本出台“教育信息化愿景”报告,提出包括数字教材以及其他数字学习资源的开发与改进,并设置高速无线网络,运用数字黑板和数字电视,实现云计算信息化系统,在师生间共享辅助学习技术和数据系统,广泛利用平板电脑及数字化课本。
韩国的国家教育信息系统和教科书样本采集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大开放学习资源系统,它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发展是全球广泛认可的领先国家。学校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台平板电脑,利用Linux操作平台。国家计划于2013年向所有中小学学生推广数字化课本。
新加坡推动学生使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提高学生自主性和协作式学习,注重增强校内通信能力建设,推进在学校应用机器人技术、3D模拟环境等先进的前沿科技。
3.我国计算机教学资源建设原则
新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在课程信息资源建设中,应注重数字化、移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以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师生的实际要求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便于师生网络互动、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信息资源建设。
4.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措施
4.1 课程体系设计
现在高校计算机课程设计非常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但却往往忽视与现代信息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思想教育。其实,作为现代化的技术,计算机作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用户的使用技能,还取决于其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需要对当前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社会、人文甚至思维方面的影响。此外,还需根据实际教学要求调整教学内容,设计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活动流程,也可针对专业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单元的课时安排。
4.2 教学模式设计
目前各高校校园网已基本普及,并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还有很多院校建设了BB(Blackboard)课程资源。“BB教学网”采用美国著名的Blackboard系统构建,是一个集网络教学、数字资源管理、在线视频课堂和学习社区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在BB课程中可以添加课程导学模块,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学习方法、考核方式等内容,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所学课程的概况、要求、方向及目标;教学资源模块可以共享教师的课件及案例、实践作业、课外阅读文献资源等,对于课堂上没有理解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后通过自学完成;基于网络的学习社区可以为师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多种视频资源、提前阅读及学习笔记都可以共享,便于师生参与互动讨论;作业模块方便学生提交作业,各班各主题可以分目录存储,教师批阅情况一目了然,加权评分一个命令就可实现,优秀作品可以随时投票并评论,真正实现网络交互教学。
4.3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所有的教学法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多媒体教学、体验式教学、小组学习等都是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我国大学生不可能像韩国、日本学生那样每人拥有一台平板电脑,但是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的网络功能,下载、安装常用软件,信息检索,共享资源,协作学习,交流互动。另外,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沟通轻松,易于实现。
5.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直接目的。我们要努力做到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科技化、教学方式现代化,综合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玉珊.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03).
[2]蔚蓝.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综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
[3]梁卫权,李婷.“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7).
[4]孙峰.对教育信息化的思考[J].实践与探索,2012(01).
篇5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各行各业力求寻找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的节约资源的发展形势。另外高校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活动、管理活动等多种法人行为的基础信息资源。只有发挥教学档案的有序性、有效性、共享性才能实现高校教学质量、教学活动水平的提升。因而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成为学校、社会等相关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当前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展开分析,探究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内涵特点、面临的问题和未来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方向,旨在推动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能够适应网络化的现代社会。
关键词:
高校;教学档案;数字化;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教育教学活动所面临的档案管理工作内容越来越丰富,传统的纸质版的档案归档、管理、使用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要求。因而越来越多的教学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这一发展过程为自发的的行为,长久以来,无意识的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档案管理活动反而为教学活动带来阻碍和挑战,因而实现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建设迫在眉睫。
一、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特点
数字化管理指的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电子设备和现代技术手段展开的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使用,而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将数字化管理的技术和手段运用到高校的教学档案信息收集、归档和搜索使用中。目前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具有鲜明特点。一是具有存储量大的特点。教学档案是对学校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发展战略等多种资源的总结归纳,数字化管理可以发挥信息存储量大的特点,将数量巨大的纸质档案归纳为小小的光盘、硬盘上;二是数字化管理提高档案使用效率。教学档案的搜索和归纳是为了提高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等提供数据支持,因而教学档案的主要目的在于搜索使用,数字化管理能够设计检索程序,有效的提高检索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无纸化作业已经成为21世纪的热门词,传统的教学档案浪费了较多的纸张,同时在存储过程中,纸质档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产生磨损,因而形成重复性的纸张浪费,数字化档案管理则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存储过程安全。
二、当前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问题
(一)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缺少制度保证
众所周知,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发展由来已久,但未能形成系统、全面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导致一些材料是电子版、一些材料是纸质版,大大增加了教学档案利用过程中的难度。因而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另一方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数字化管理下的教学档案面临着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的挑战,加上不同高校拥有自己特殊的战略优势和发展实际特点,因而统一的软件、设备和制度等对于学校的个性化发展提出挑战。总之过分的信息共享不利于教学档案、学校的战略发展。因而制定系统的工作制度和规范标准,让教学档案的公开具有一定的等级标准,保证电子数据的安全性和共享性成为当务之急。
(二)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缺少技术保证
信息化、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学档案管理需要具有档案管理知识和网络化技术水平等综合性知识人才。但是当前众多高校在档案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编制,即统一招聘的工作人员,属于单一型知识人才。信息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在掌握自身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对其他专业的必备技能展开学习应用。另一方面,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技术性还表现在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设备的更新升级。当前高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相关设备不齐全、系统更新慢等问题,严重阻碍发展。总之,目前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制度上、设备技术上和人才技术支持上仍具有一定的不足,阻碍着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教学档案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完善和提出。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也将出出现必要的改革创新。首先,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会逐渐实现柔性。主要表现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数字化管理呈现出的电子化等硬性特点会逐渐被优化创新后的检索系统、大数据技术等人性化,如可以在检索过程中,输入关键词得到关键词所在的信息资料的同时也得到可能相关的信息资料;其次是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会逐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不同于当前教学档案数字化和纸化管理的情况,未来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线上线下管理是由专门的数字化管理教学档案室,不同的教学档案由不同的设备和系统管理,同时由专业化的人员管理,类似于电商的O2O管理模式,发挥数字化管理的全部作用。总之,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发展下,提出一定的改革创新是重中之重,也是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寻求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数字化、电子化都将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而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也终将是一项漫长、复杂的动态工程,需要在制度上保护,资金、技术上支持,还要有人力资源结构上的维护。通过构建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可以为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节约更多的资源,提高教学档案共享性,从而更好的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爽 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洁璇.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4,17:143-144.
[2]王翠红.实施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档案管理,2013,05:90.
篇6
【关键词】开放大学 内涵式发展 立足点 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01-03
我国高等教育在基本实现大众化之后,面对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形势,党的十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文所讨论的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是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现有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内涵式发展是开放大学的立校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源。
开放大学作为一种新型大学,以其开放、灵活、全纳、终身等特点,成为各国推动教育改革、体现教育公平、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办学宗旨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向一切有能力、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服务。其办学手段是集聚、整合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其办学理念是教育对象的开放,教育观念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必须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等为主要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 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的价值理念
开放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理想目标的实现。
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的价值理念是:开放、服务、责任、质量。开放,是指教育观念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培养模式的开放、管理方式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办学体系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学习地点的开放、入学条件的开放。要将开放的理念融入学校办学的全过程,融入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服务,是指开放大学服务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个性化。面向基层、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包括社会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和社会特殊群体(如部队士官、老年人)提供终身教育服务。责任,是指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社会多种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为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个性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质量,是指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同发展的同时,把质量放在首位,视质量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全过程,确立开放大学的质量标准和保证体系。
二 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的立足点
开放大学的发展面临两个挑战,一是“两个需求”的挑战,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两个竞争”的挑战,即办学竞争已从生源的竞争延伸到质量的竞争,从办学机构的竞争延伸到办学能力的竞争。开放大学要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自觉地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办学观、育人观,在发展中把握好“开放”和“质量”两个关键。“开放”是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质量”是开放大学的生命线。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的立足点是:(1)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没有规模就没有办学的基础,办学规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开放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但质量才是开放大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基。(2)处理好开放与创新的关系,以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强化管理、创新机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的有机融合。(3)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与开放教育相适应的办学设施,促进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提升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4)处理好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关系,在开展学历继续教育的同时,按照构建
――――――――――――――――――――――――――
*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云南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研究”(编号:Z13003)
项目主持人:杨美和
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加强非学历继续教育,依托优质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奠定开放大学在非学历继续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5)处理好发展与对外宣传的关系,加强对开放大学的宣传,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开放大学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赢得社会的充分关注和信赖。
三 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1.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我国虽然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毛入学率仅为26.5%,在学总规模3105万人,刚刚步入大众化阶段。虽然北京、上海、天津等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但全国很多地方的毛入学率仍然处于平均线之下。与世界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如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毛入学率早已超过了50%,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亚洲的日本、韩国毛入学率也超过了50%;中亚五国近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也高于我国。市场供求层面,我国现有高校2400余所,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真正高水平大学包括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如“985工程”“211工程”)的国家重点高校仅百余所,占现有大学的5%。面对中国社会重视学历的历史传统,高等教育学历需求仍有相当大的空间,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要达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因此,开放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之一就是必须积极稳步地发展学历继续教育。达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课程资源、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支持服务”的要求需做到:一是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共建共享优质网络课程,整合开发社会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系统,支持用户资源检索、定制、使用与评价。二是根据“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结构合理、动态开放”的原则,培养精通项目管理、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组织及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专职教师和技术人员;聘请国内外高校的知名专家教授以及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行家里手,担任专业顾问、课程项目负责人;聘请高校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担任课程辅导教师,开展远程教育的导学、助学、促学工作。三是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以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特点及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灵活地设置专业,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五是组建专业化、信息化远程接待服务团队,加强与学习者的教学交互、学习跟踪记录,以及为学习者提供体贴周到的个性化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2.大力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目前我国拥有7.69亿从业人员,其中1.2亿左右是需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此外每年还有数量庞大的新增劳动力和1.6亿老龄人口。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从业人员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数要从现在的16600万人次增加到35000万人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50%。因此,开放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之二就是要大力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开放大学要与时俱进,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区等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开放大学的办学网络、学习资源和培训项目,逐步建立起内部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与外部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枢纽作用,面向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大力开展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的社区教育和各类在线培训。面向一切有学习愿望的社会成员,开展旨在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命质量的各类公益性教育服务,为社会提供灵活、弹性的终身学习机会,适应学习主体多元化和学习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如试点建设的六所开放大学分别成立了针对城乡各类人群如市民、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公务员、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退役军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各种专门类型的教育学院和学习中心,受到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欢迎与肯定。
3.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各国政府已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领域的战略目标。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等。因此,开放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之三就是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第一,信息技术是开放大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开放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驱动力量。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以云计算技术支撑的网络学习、新媒体移动装置提供的移动学习以及多种学习形式所共同形成的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环境正在快速形成。开放大学要确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与定位,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系统性流程革新与再造,变革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模式与方法,创造教育教学新的秩序、范式与文化。建构整合型信息化教育教学新形势,积极引进和开发慕课(MOOCs),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为学习者提供人本化和信息化空间,实现传播与互动功能。将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改造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之间的互动和互补,充分调动学习者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解决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与降低教育成本三者之间所存在的难以平衡的矛盾,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和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二,开放大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共建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信息服务,尤其是要加快建设能够满足各类学习者需求的优质数字资源,开发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课件素材、制作工具。建设优质网络课程和虚拟实验实训系统,探索跨区域的网络教学、科学研究,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共享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千万级以上的用户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等进行安全、可靠、高速的访问服务。通过光纤实现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等高速网络的链接,实现覆盖全国用户的高速网络访问服务。通过一站式、开放性、可扩展的软件系统,形成四通八达的开放大学网上校园,成为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引领者和建设者。如北京开放大学采用全球最流行的网络学习平台,以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构建网络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符合成人学习者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的特点。
4.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因此,开放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之四就是要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一是建设全民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以全民终身学习需求为宗旨,集教学、管理、服务以及资源整合、信息交互等为一体,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进一步探索平台建设模式,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跨平台、跨终端的教育云服务模式。二是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开放大学在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推进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服务机构、终身教育体系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三是建设“学分银行”。由于开放大学的开放性和所具有的多重功能,为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建立以及“学分银行”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成为推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相互沟通、衔接和融合的重要力量。“学分银行”作为一个平台,能有效衔接、沟通不同教育机构,将学习者在不同时间、不同教育机构获取的学习成果进行管理、认证。“学分银行”实行学分认证制度,对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标准、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分银行”实行学分互认制度,能够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合作,使学习者共享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优质教育资源。“学分银行”借鉴货币银行的某些功能特点,通过学分认证、学分转换、学分存取等操作,为每个学习者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提供学习跟踪记录服务,提供学分认证、转换与存取服务。当学习者存储在“学分银行”的学分积累到一定量时,可申请获取相应的课程结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层次的学历证书。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习者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中国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鲁雁、徐彬.云南开放大学试点建设实践与创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徐彬.开放办学 服务终身――云南开放大学试点建设论文选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 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文件汇编(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33~35
[5]郝克明.对中国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的认识和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3~6
[6]刘新华.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7(18):33~34
[7]赖明谷、向宗明.内涵式发展与高校管理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21~123
篇7
薛小青 仰恩大学
课题项目名称:仰恩大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Y20143021。
摘要:为了解福建省民办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本研究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福建省民办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重点是以仰恩大学为例进行调查,为进一步制定民办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民办高校 信息化教育 发展 现状
一、研究背景
从2012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措施,2012年3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未来10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规划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民办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育信息化条件。目前仰恩大学以网络信息中心作为总出口与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和电信网络进行连接,接入互联网,出口总带宽为110M,其中教育网出口带宽10M,电信出口带宽100M。校园网覆盖所有教学楼、新旧区行政楼、图书馆、文体中心等,实现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的传输速率。网络信息中心机房各类在用服务器20台,存储磁盘阵列容量36T。各教学楼拥有多媒体教室180间、同步录制数字化教室14间、全自动同步录制数字化教室3间。目前学校引进有清大燕园同步录制系统,建设完成同步录制数字化教室14间、全自动同步录制互动直播教室3间,可实现课堂教学的同步录制和互动直播,互动直播教室录制视频直接上传至清大燕园互动直播课堂,可实现在线点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方面,在2013至2014学年完成教师数字化教室使用培训283人次,完成教育部在线网络培训73人次,微课程视频录制培训42人次。
2.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仰恩大学校园网作为信息化基础设施,目前提供校园电子邮箱、域名解析、上网、数据存储和校园一卡通等网络基础服务,同时提供以下应用服务:信息系统、青果教务系统、图书馆在线资源、数字化教室课件录制系统、互动直播课堂、掌上图书馆、各院系实验平台等。
3.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自2013年上半年引进同步录制数字化教室和互动直播课堂以来,校园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广大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室进行教学的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拥有数字化资源如下:仰恩精品课件:23门类,54课时;数字化教室录制课件:23门类,656课时;微课程录制视频:11门(2015年6月前完成);互动直播课堂点播视频:117个。
三、民办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信息化差距。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部分公办高校都开始了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探索,由于公办高校的教育投入有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这些高校无论是在硬软件建设方面,还是教学研究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而民办高校建校时间都不长,所有的办学经费都是自筹,而信息化建设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比如,一般规模的校园网建设就需几百万元至几千万元资金投入。因此,缺乏资金就成为了制约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师资力量流动性较强。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的流动性相对大一些,而且随着学校的发展,每年都有新的年轻教师加盟,种种因素导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直接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
3.缺乏统筹规划。很多民办高校建校之初,就敏锐地感觉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一种做法是不惜斥巨资把校园网、计算机房、多媒体设备等硬件设施都一步到位,甚至出现攀比风。但由于不重视软件、师资、管理、应用等方面的建设,往往造成巨大的浪费。另一种做法是追求短期效应,只是装装门面,做做样子,没有长远目标。
四、解决对策
1.政策扶持,加大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投入。民办高校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的大批人才,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教育具有公益性,政府有必要在财力允许范围内向民办高校提供经济上的补助,化解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筹措困境。
2.做好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盲目,结合本校实际,做好统筹规划。而且现在信息技术更新非常快,一两年后硬软件可能已经跟不上技术变化了。因此,应结合本校的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实际需求,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规模,进行分步实施,统筹规划。
3.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在进行教师培训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注重实践,讲求实效。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可以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通过培训,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而且调动了教师围绕结合自己的教学学科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寻求提高教学质量新途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胡锦澜.如何提升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N].人民政协报,2010,12
篇8
关键词:国家开放大学;珠海电大;战略转型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办好开放大学,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出了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理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为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的试点单位。为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提出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组建国家开放大学,并提出了“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的核心理念,制定了“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学历教育、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主要任务。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
基层电大的定位:国家开放大学的地方学院(或学习中心),地方成人继续教育的基地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阵地——以现代远程网络平台教学和校园优质面授教学手段相结合,成为本地区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优秀教育场所,成人教育品牌学校。基层电大在开放大学的视阈下提升高等学历教育的质量和层次,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做更大的贡献。同时,加大非学历教育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向社会开放优质的教学资源与优良的教学设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教育产品和学习资源。通过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的建设,构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为此,作为地市级电大的珠海电大应该如何抓机遇、迎挑战、创特色,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珠海电大的办学理念及办学形式
(一)办学理念
开发大学的历史使命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契机,学校提出了“构建完整的终身学习体系”的办学理念,综合考虑教育的总体需求和供给的客观实际,学校制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办学思路:
1、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虚拟校园与现实校园对接,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2、建设高效便捷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和教育支持。
3、建设拥有丰富优质学习资源的区域性继续教育学习资源中心,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成员的共享。
4、强化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将办学网络覆盖城乡、覆盖各类人群,创造性地开展对澳教育。
将珠海电大建设成为现代化远程开放大学,成为珠海市社区教育中心、珠海市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托和市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
(二)珠海电大的办学形式
1、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6个一级学科、53个专业的学科建设,涵盖中职、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联办),在校生10560人;利用地域优势,开创了面向澳门的教育服务,促成了电大学历在澳门的认可,开放教育澳门班累计招生527人,中等职业教育澳门班累计招生2203人,并于2010年9月,成立电大澳门校友会。
2、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建立了面向政府机关、面向行业企业、面向农村社区、面向海岛军营、面向弱势群体的覆盖城乡覆盖各类人群的办学网络,年培训30000人次。
3、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支持服务的深度融合
搭建了珠海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珠海分中心、珠海市干部教育培训网(珠海市政府委托)、珠海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珠海市委组织部委托)、珠海市民终身学习网等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了网络技术的优势。
三、开放大学:地方电大战略转型的要求
国家开放大学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组建的一个完整的教学和管理体系。按照国家开放大学的框架结构,办学体系由总部、分部、地方学院、学习中心和行业、企业学院共同组成,体系内部实行总部、分部两级管理体制,按照“统一战略、共同平台、资源共享、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原则运行。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地方学院设置标准,地方电大承担了国家开发大学学院的职责:制定具体发展规划和政策;组织招生、考试和相关教学管理、质量检查工作;与学院所在地相关部门、企业等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各类学习资源和培训项目,大力开展相关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在国家开放大学这个公共平台上,地方电大根据“错位发展”的原则,自主制定相关改革发展政策,独立建设自己的专业和课程,尤其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自主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服务探索,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国家开放大学作为一种新型大学,以开放教育为基本特征,更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办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为每一个有愿望、有能力学习的社会成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服务。与普通高等学校有所不同,国家开放大学强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没有围墙、超越时空限制、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课堂——时空交互体验系统,是一个高仿真的远程协作学习环境。利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语音识别、体感互动、触控操作、高清视频通讯等未来信息技术的时空交互体验学习环境。它支持与学生及老师间的高保真视频通讯、协作学习和时空穿越等学习活动,呈现未来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引领式学习和沉浸式学习等学习方式。
四、珠海电大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与探索
我们应该看到把珠海电大建设成为现代化远程开放大学,成为珠海市社区教育中心、珠海市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托和市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时,由于存在着自身能力不足,协同引领的吸引力低,缺乏特色的专业和课程,不能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高质量的高等继续教育形式,完全满足国家开放大学“错位发展”的原则;数字化终身学习体系如何辐射发展建设,其中有很多技术层面、应用层面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学校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需要很多机构共同参与,也需要探索一种机制,使得利益能够分享。
由此可见,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形成质量品牌,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的教育内涵发展道路。
(一)以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宗旨,解决学校升级转型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了办学自,国家开放大学创新体制机制,《珠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了“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服务。着力办好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充分发挥电大教育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乡镇化学校建设力度,鼓励依托职业院校和广播电视大学整合乡镇化学校。”,政府的合作与推动为学校升级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人、财、物保障和发展环境。应该说珠海市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人员编制的扩充、开放教育办学经费的保障、购买培训服务对于学校运行机制的创新探索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加大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区的深度合作,争取学历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非学历教育和社会化服务以多方参与投入、利益共享为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形式多样、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办学模式。
(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流服务
学校初步搭建了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库:1、具备“超市”功能,通过数字化学习体验馆和学习导航系统向学习者展示,使之自主选择,各取所需。2、具备“立交桥”功能,通过数字化终身学习港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教育资源、各类教育模式。3、具备“呼叫中心”功能,为学习者提供线上、线下学习支持和个性化学习服务。
目前,网络平台还有很多功能没有实现,还不能完全支撑学校开展远程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基于移动终端技术,探索新的建设思路还处于思索阶段。此外,还要考虑到未来的国家开放大学网络平台是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公共平台,各分部搭建的网络应用平台应与国家开发大学网络平台相融相通的。为此,学校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着力培养项目管理、项目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形成技术支持与服务队伍。
(三)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立校之本,走提高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道路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专兼结合、以兼为主、动态开放”为师资队伍建设原则;以教学部为主要组织架构,另聘请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专家,以弥补专职师资的不足,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强教研室建设,让教研室在教学研究、教学交流,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从制度上组织、建设好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教学研究自治组织,以弥补教研室工作的不足;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等议事决策机构,改变教师边缘化的局面,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事务的管理中。目前,会计学、工商管理、英语、行政管理四个重点专业均已打造了以副高以上职称为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覆盖本专业所有统设课程的专职教师队伍,聘请了专家教授、高校教师、企业的行家里手担任课程主讲。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等其他小专业都存在专任教师配备严重不足的问题,课程团队运作和学习支持服务难以正常开展,不能保障该专业的教学质量,这些小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应尽快摆上议事日程。
按照国家开放大学的框架结构,总部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建,其教师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主要职责是制作高质量的远程教育资源和保障远程教育的质量;分部依托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其教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职责是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和监控教学质量;学院由基层电大组建,其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提供教学辅导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不同的角色定位,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也不同。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李江教授也提出了开放大学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即开放大学的教师应当具备“三证”,即学历学位证书、教育教学资格证书和远程教学资格证书,其中学历学位资格证书保证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资格证书保证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远程教学的资格证书保证教师远程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教师个人,要充分认识这些差别和要求,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但是,目前网络教学中的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仍然是技术人员起主导作用,教师只是提供学习材料,导致网络教学的优势难以发挥。教师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参加网络教学的理论、方法、课程设计、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网络导学、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系统培训,熟悉远程教育的教学规律,掌握远程教育的教学技能,在网络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中起主导作用,网络教学才有可能达到与面授同样的成效。可见,基层电大的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的角色,更应教学与科研相长,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的研究,才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四)以高质量的资源建设支撑高质量的学校,努力张扬自己的特色
开放大学强调“开放”的核心理念,不断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研究社会对学校的新需求。学校首先满足学历补偿教育的高等教育,为那些无法获得正规全日制高等学校教育机会的在职成年人提供一种灵活的高质的学习机会。其次为了扩展和更新自身专业和职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大量在职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他们对教育的应用性要求更高,有利于他们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而且学习周期要求相对较短。再次,我们还要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个人兴趣爱好而接受的教育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学校要创造一流的教育质量,开放的高质的教育资源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校已有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相当丰富,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珠海分中心拥有各类课程资源1444门;珠海市干部教育培训网、珠海市民终身学习网拥有课程1562门课程,含100余门公开课及1462门在线学习课程,课程内容覆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但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缺乏整体规划,依然各自为政,没有办法实现资源的开放。同时,低水平制作、盲目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优质教育资源推广和应用受到制约。
我们认为,资源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政府加大投入,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共同形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学校制定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独立开发开放教育资源不可取,应该更多考虑引进或改造优质资源。比如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实现了传统高校优质资源的开放,尤其是“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我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也于2003年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国家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库拟建成1500门以上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数以万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总容量达到1000TB以上。同时,应充分调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主导开发或合作开发优质资源。根据珠海的区域经济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以高端培训为组织架构,选择适合远程教育的特色专业,聘请一流的专家学者、专业的资源开发团队、高水平学习支持服务团队主导,开发一流的课程资源。只有多方面资源的有机整合,才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量的快速扩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打造具有珠海电大特色的精品课程网和数字图书馆,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培训质量,形成学校的质量品牌。以此同时,中国知网的创建和发展模式,珠海电大发起成立的全国13所地市级电大终身学习协作会,提出平台共建,服务器孵化,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都在积极探索资源建设的发展道路。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开放大学,基层电大是开放大学的发展基础。基层电大要顺利进入开放大学的门槛,并发挥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作用,必须要明确其发展定位,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开放大学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育,不断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探索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整合,促进、引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是国家开放大学的任务,也是我们珠海电大的发展目标。(作者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岸.从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电大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继续教育,2011年第6期,26-29
[2] 徐彬.新阶段电大发展动力、任务与实现路径探讨[J].云南电大学报,2010年6月,5-7
[3] 李智平.全民学习时代电大电大发展服务的定位和拓展[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8-11
篇9
关键词: 高校教材 项目化 国际化 立体化
高校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和育人工具,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分析国内外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现状,把握规律,科学管理,有助于开创高校教材工作的新局面。
一、国内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教材内容滞后,实践环节薄弱。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极快,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教材经立项、编写、出版等多个繁琐耗时的环节,一经上市便已略显滞后,内容往往无法反映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同类教材的结构体系趋同,特色不鲜明,创新性不足。许多教材只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把握,而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相当少,对实验操作性教学一带而过,即使涵盖了实践教学内容,也比较陈旧、零散,与经济社会形势及科技发展相脱节。专门的实践教学教材或由教学、科研选题支撑的教材少之又少。
2.管理制度不全,管理手段落后。
首先,教材建设的激励机制不全,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不高。其次,教材选用与评价制度不完善,忽视师生对教材使用的反馈,难以保证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客观上,学科专业教材建设严重不平衡给教材选用带来了一定困难。主观上,部分教师盲目选用自编教材或与自身有利益相关的教材,教材选用随意性大且缺乏监督。高校教材管理手段普遍落后,所谓信息化只是借助电脑完成教材录入和统计,缺乏教材信息网络平台,工作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教材管理数据也未得到深入挖掘。
3.国际视野不足,时代特色不突出。
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国际化、数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教材建设也必须遵循这一趋势。近年来,我国已经引进了一批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的境外优秀教材,但引进力度远远不够,并且引进方式也只是刻板地照搬使用,忽视了对象的差异。而国内教材由于理念和内容上的本土化气息严重,往往无法走出国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加速了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进程,而教材的数字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形式不够丰富,资源配备不足,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及与之适应的培养模式尚在摸索中。
二、国外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成功经验
国外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相对国内更趋成熟,教材不乏经典之作,体系也相对完善,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教材的特色化与先进性。
教材编写不要盲目追求全面的理论框架,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而非理论知识的灌输。编者根据自身对教材主题的理解与把握构建出个性鲜明的框架体系,教材富有特色。采用定期再版的模式,保证对新进展的快速捕捉和追踪。在引入新成果、新理论、新案例的同时,充分吸收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保证先进性。
2.教材的可读性与启发性。
国外教材语言生动,形式灵活,图文并茂,设计精美。具有广泛的知识宽度,深浅适中。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和能力差异,教材开发具有多层次性。关注概念原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设置较多的科研实践内容及学科交叉栏目,充分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应用性及启发性强。注重教材的教学功能,具有大量的教学辅助信息。教材开篇会有使用指南或者给学生的话等,同时配有相当规范的引文注释、参考文献及名词索引。
3.国外教材的一个突出优势在于配备丰富的数字资源。
例如相关教学网站、数据库资源及“在线学习中心”,提供在线自测和作业提交功能,用以辅助教学。同时拥有包括模型、动画等在内的大量可视化媒体资料,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境。
三、我国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应对策略
1.加强教材研究与队伍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教材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才培养服务,必须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与课程结构体系相协调,有针对性地加强教材研究,构建支撑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在队伍建设上,要组建一支由专家带头的学术造诣深、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足的编写队伍,也可与其他高校、企业及研究所联合编写,尤其需要吸引行业人士参与教材建设,加强协同创新,采取精品战略,强化特色。内容选择上,要反映教学需求及社会需求,尽可能向多层次发展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同时掌握学科专业内各课程教材的基本结构,注重教学设计一体化,增强教材的系统性。最新文献及研究进展的引用是衡量教材先进性的重要指标,因此知识材料的鲜活程度也非常关键。在编写思路上,要抛弃教条化的编写方式与内容,不盲目追求“绝对真理”与“标准答案”,不一味地停留在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层面,而是强化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教材宜增加案例和思考题等,增强情境性、应用性及启发性。
2.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
从教材的功能性出发,内容的基础性、完整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读性、启发性和可思考性等方面系统科学地对教材进行立体评价。通过教学督导听课、填写使用情况表、召开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师生对所用教材的反馈意见,还可以开展名师评书会,或者向毕业生了解教材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从选题立项、编写人员、出版验收、内容更新及教材选用、使用效果等方面对教材建设进行监督和审核,建立完善的教材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尤其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学科相关的教材;成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提供经费支持;在职称评审及工作量核算中计算教材编写量;开展教材评优工作,引导教材建设锤炼精品,促使教材选用有据可依。
3.建立教材样书库与信息网络平台。
信息化时代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信息,教材建设与管理必须以大量信息资源为基础,抓好信息的收集分类与研究。高校应该建立教材信息网络平台,全方位地收集与教材相关的政策规划信息、市场与出版信息、评优与选用信息等,捕捉国内外教材研究与建设的每一个动态。尤其应当及时掌握本校教师的教材编写、获奖、使用情况和师生对教材的评价信息。同时,高校应该建立样书库,与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互补,不仅有利于教材的选用、自编教材的资料收集,还能够方便教师备课。通过实物样书库和虚拟的网络平台的结合运行,拓宽教材建设与管理的视野。
4.结合当前教育热点,推进教材建设项目化、国际化。
为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狠抓项目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教材建设应当与“本科教学工程”相结合,以项目为导向寻求创新与发展。将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融合,明确整体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需求,系统地进行教材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例如,可以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工程专业认证专业等开发系列化、应用型教材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教材建设的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教材建设要加大国外原版教材的引进力度,为教材建设注入新活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的教学实际对国外教材进行合理的改版,达到相互融通,才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同时吸收国外创新理念,开发一批应用性强的精品教材,以对外输出,让国内教材进一步走向世界。
5.建设立体化教材,创建数字化育人环境。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也推动了开放教学资源的发展,从MIT开放课程、TED公开课、精品开放课程到慕课、微课等概念和标签层出不穷。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促使教材建设的内涵也随之改变,立体化教材建设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立体化教材建设需要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以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它从传统的单一的纸质教材发展成为包含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网络课程、案例习题库及网络教学平台在内的多媒体跨介质的资源集成,发挥出资源的可进化特性。全方位的数字化网络教学综合环境能有效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同时基于大数据技术,对师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深入挖掘与智能分析,进而帮助完善教学方案。基于立体化教材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差异,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单丽雪.论高校教材的人性化设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3(1):78-81.
[2]阎燕.加强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江苏高校教材建设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12(7):88-90.
篇10
【关键词】 高校后勤 数字化管理
1 后勤数字化管理的基本概念
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法的总称。[1]后勤数字化管理是以实现后勤管理数字化为方向的后勤管理的新模式。它是利用数字技术选择后勤企业发展战略,使其大大拓展选择范围,实现选择的最优化,使得后勤企业在服务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后勤数字化管理必须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后勤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发现创造服务利润和捕捉服务利润的方法,并最终实现后勤企业发展战略选择达到最佳化的真正目标,体现出后勤企业管理的独特性。因此,我们说它是一门关于利用数字技术扩大后勤企业选择发展战略视野艺术的科学。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服务于客户,建立独特的价值理念,发挥后勤员工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后勤管理绩效,增加后勤企业利润的现代后勤管理新模式。[2]
2 后勤数字化管理的应用
后勤数字化管理应涵盖后勤服务的基本内容,且应遵循“管理为先、业务为链、应用为本”[3]的原则。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两大平台,即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
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对高校后勤所涉及的各个行业、各项业务的操作和管理流程进行科学化、智能化处理,彻底摆脱繁琐的手工操作,避免人为错误的发生。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高校的学生公寓、社区及其它教育教学环境融为一体,为后勤所面对的客户提供统一的、方便的、贴心的日常服务。
3 后勤数字化管理的关键要素
3.1 管理理念。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是时展的趋势,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这就要求高校后勤的从业人员需及时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并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服务管理理论,在思想上真正确立后勤管理的前瞻意识、谋略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
3.2 管理制度。制度化是科学管理的基本特征,要充分有效地用数字化管理手段,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后勤数字化管理体系。数字化管理使高校后勤的制度流程化、软件化,通过程序式的操作、监督、考核等流程,用数字说话,实现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目的,为后勤文化的形成和后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合理、良好的人文技术环境。
3.3 员工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的后勤管理工作,要求后勤管理队伍必须具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知识结构基础上的较为雄厚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功底,它是衡量一所高校后勤管理队伍整体实力、水平和市场开发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对推进高校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等发挥重要的作用。[4]
后勤员工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和管理现代化充满信心;增强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育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其次后勤员工应通过不断地学习交流和实践锻炼,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业务素质。
3.4 网络基础。数字化管理是以网络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媒介而得以实现的,这就要求学校需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即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和先进、实用的计算机。另外,需同步配备的还有网络、计算机的维护和管理技术。
4 后勤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后勤数字化管理是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深入开展,高校后勤步入企业化运作,能否及时、准确的信息获取与处理将成为今后高校后勤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目前高校后勤在计算机的应用上,基本上局限在后勤内部,就事论事,自定标准,自成系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仅造成管理上的难于预测性,使管理人员忙于应付抢救性工作和日常事务,且易造成建设的盲目性、投资的重复性和利用率低,更难以及时获取并处理不断出现的新信息。[5]
后勤数字化管理使后勤管理效率和效益成倍提高,主要表现在人(数字化管理有效地克服了不同时空环境下的管理难度,把人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既减轻了劳动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财(数字化管理大大缩短运营周期,提高效率,创造效益)、物(资产管理清晰明确,各单位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本单位的资产情况和使用分布情况,对资产的重组、盘活及创收提供着重要的决策信息[6])等三面。
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是高校后勤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基础。为实现高校后勤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管理理念,明确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定位,改变原有的管理、服务模式,建立起切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后勤体系,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和管理体验。当然,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毕竟是新生事物,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它还有很长一段需要接受考验的发展之路要走,它需要后勤人有坚定的信念去支撑,需要后勤人有不竭的动力去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林诗达.现代高校数字化管理的设想.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2 王延长.未来后勤管理数字化.高校后勤研究,2003.4
3 林江.有的放矢建设数字化后勤.高校后勤研究,2005.6
4 盛丰齐.浅谈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煤炭经济研究,2003.12
5 刘要文.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初探.煤炭高等教育,2000.22:3
- 上一篇: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 下一篇: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