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学;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05-02
一、语言与心理学
在一战前期,心理学家并没有对语言和言语进行过多的关注与研究,但也有如Wundt和Galton等心理学家做出了重大的学科贡献。当代科学心理学之父Wundt早在1870年便通过缜密地观察与科学全面地理论论辩对儿童言语发展和母语习得问题写成著作并发表。这些试验对于心理学家理解人类思维活动、掌握人类语言表达能力规律以及进行语言行为研究都具有巨大的意义。世纪之交,Freud的口、笔误研究揭示了语言行为的情感动态问题,Jung把语言词汇联想做为“诊断工具”,发掘情感的复杂性。他认为不正常的词汇联想往往预示着个体的情感纠结或精神压力等一系列情感问题。一战期间,受美国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儿童心理学家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差异性问题上争论不休,出现了“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两大观点,虽在40年代通过两方的“妥协”达成“一致”,却在60年代由于Chomsky的理论宣传推广下烽烟再起。受Binet“智力测试”观念的影响,Poaget和Camero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做为影响个人认识和情感状态的关键因素而存在。当然,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发展先于智力发展,甚至有的认为语言依赖于认知发展。在此问题上的争论至今没有一个鲜明一致的答案。1952年,美国的学者们成立了语言学与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Osgood和Sebeok将讨论会的文件和报告汇编并将其命名为《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评述》。此书的出版也就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心理语言学的正式诞生。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第一代心理语言学家将语言描述为持续不断的“言语行为”。50年代中期,随着Chomsky的转换语法的兴起,产生了第二代心理语言学家。一些学者开始抛Skinner的理论,转而相信儿童习得母语是由于有天赋的语言能力。直至60年代,心理语言学逐步形成了三大研究内容:言语产生、言语理解和语言习得。
二、学习与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于学习实践的伟大尝试。心理学家关注有机体(人和动物)对环境和调节和适应能力,特别是关注人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此外,学习心理学对学习做出了准确的定义:所谓的学习是指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实践活动锻炼和经验的积累,个体向更加积极的方向进行调节和适应的过程。学习即变化,是朝向既定方向和目标变化的过程。教师是促成该变化过程的外部因素,内因取决于学习者本人。
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理论与实验研究。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早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多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并形成了两大学习理论。首先是“环境论”。受英国联想主义思潮的影响,心理学家主张“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思维、意志规划、知识的内化过程等方面进行缜密研究。其中以Pavlov的条件理论、Watson的行为主义理论、Thorndike的关联主义理论和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和教学机作为令人称道。其次是“天赋论”,以Gestalt心理学为代表,学者们不再单纯得将学习的过程视为强化和重复的过程,他们认为个体在感知、认知、感觉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学习等方面拥有天赋,并强调“顿悟”和“意义学习”。二是教学背景下的实证研究。实验室中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并开始致力于解决理论研究成果与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所需脱节的问题。心理学家更加注重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进行理论的研究,提出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因此学习心理学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工作:学习者特征与个体差异研究、学习分类、研究学习进程情况、学习效果评价。
三、教学与心理学
语言教学法与心理学的关系不是一条平直的线条,相反的,两者是在选择与摒弃中曲折发展,这其中包括了曲折的五大关系转变。首先是以Sweet为代表的早期联想主义学家将语言学习的过程视为联想的过程,Palmer在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因素,对个体的年龄、性别、学习动机、学科背景等因素大加研究,提出“语言学能”的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习惯养成的过程。二战期间,语言学习被Huse定义为纯粹的记忆问题,学习就是将固定既存的表达方式进行辨认和回忆的过程。根据英国心理学家Findlay观点,学习者受母语影响,容易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有排斥心理,他认为语言学习是一项模仿性工作,学习者需要有意识地复制当地人的言语行为并不断操练,直到新言语习惯的形成。另外,他不主张学习死记硬背,而是要求无意识的存储记忆。战后,Stott对语言学习进行了系统性的新尝试,提倡认知和活跃学习法。他与Findlay理论思想相似,主张语言学习的记忆和习惯养成。40、50年代受美国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心理学家强调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模仿、重复、操练、习惯养成等环节的重要性。受实证主义的哲学和联想心理学的影响而产生了直接法,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一反应学说则促进了听说法的产生和发展,为了迎合战争的需要听说法曾在美国的语言教学领域盛极一时,60年代学者(Rivers和Chomsky分别对听说法进行了批判)开始对该假设质疑,听说法开始走下坡路。理论的批判并没有给语言教学理论带来突破性的发展,相反的,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争执、迷失感在整个学术界蔓延。直至70年代,心理学家才重新开始了理论化和实证性研究,新一批的理论思潮开始,新观点也得以提出,例如中间语的提出与研究、二语教学本质研究、Krashen的观察论、二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社会结构问题研究。
总之,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虽仅有百年多的历史,却在语言、学习和教学领域得到了十足的发展,尽管许多的观点和理论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心理学在这三大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我们有理由给予高度的关注。
篇2
[关键词] 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 教学内容 整合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异同分析
1.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控制业务,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为:总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存货管理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与作业成本法。
2.两者教学内容异同点分析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都具有共同的“管理”属性,都是为满足企业的管理层要求服务。两者存在着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导致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教学内容上的交叉:
第一,两者研究对象相同。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
第二,两者数据来源相同。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 决策与控制;
第三,两者分析方法、操作模式相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都是按照计划、 决策、 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数据分析工作,都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相同的内容和方法,加之两者同属边缘学科,其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使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职能均不断扩张,研究内容相互覆盖。以上种种使得学科内容无可避免地出现交叉重复现象。
(2)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科的本质不同。管理会计是一门为管理而服务的会计,主要是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它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价值管理,并从管理中处理好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它主要负责管理企业的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
二、两者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现象分析
由于上述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所存在的异同,造成高职院校财务专业安排这两门课程教学时困难丛丛。大多数学校为保证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教材编写和课时安排上,两者互不干涉,这势必造成同一专业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出现大量重复的现象,宝贵的课时浪费在相同的内容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课前进行必要的沟通,这种现象将更为明显。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学科异同点造成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重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需要量预测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的全面预算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财务预算与控制内容。
(2) 投资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3)存货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存货管理决策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内容。
(4)财务预算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总体原则是:既要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状况予以解决,又要同时兼顾各学科的完整性,突出其本质。使学生清楚认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两者类而不同。并使各知识点按实务的要求衔接起来,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1.不应以取消管理会计课程为解决办法。
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普遍存在交叉、 重复现象。一些管理层主张直接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以解决教学内容的冲突,认为这样简单有效,还节省了课时。笔者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这是基于管理会计在管理科学中日益重要的考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会计工作由经济过程的反映和事后分析向经济过程控制和预测、决策转化,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交叉内容进行整合。
作为一门学科研究而言, 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伸,与其他学科内容的重复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只是在教学中应将其内容与其他学科明确划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两门学科的不同侧重点入手。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 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教材体系。而管理会计课程,则应以其职能( 规划和控制) 为主线, 以经营决策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划分建议如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投资管理、资本成本、杠杆原理、财务预算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内容放在财务管理课程讲解;而将经营预算内容、存货经济批量决策、经营决策分析放在管理会计讲解。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如再继续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两门专业课程采取各自为战的方式,分别安排教师进行授课,只会令课程内容重复、冲突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相关专业应对此两门课程的教师安排授课前的集体备课,教师们通过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交流沟通, 以此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如教学安排许可,此两门课程应尽量安排同一位教师进行授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随时调整课程内容及顺序,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韵琴. 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改革[J] . 财会月刊,2008,(3): 94-95.
[2] 栗 洁.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讨[ J ] .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65.
[3] 宫景玉,鞠红兵.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关系的探讨[ J ]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3):198-199.
[4]赵咏梅 ,郭文玲.新编财务管理(第四版)[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6.
篇3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能力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最早提出“信息素养”一词;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概念被介绍到国内;2003年9月,联合国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表的“布拉格宣言”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项基本人权,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乃至世界已经引起重视。论及信息素养的涵义,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简言之,是个人对信息获取、评价、筛选、分析、利用、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据调查,当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程度还不容乐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意识较淡薄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成长。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急剧增长,电子书刊、网络视频等使学生对信息收集的理解局限于互联网而忽略了其它信息源的重要性。早已习惯在网络上学习和休闲的他们,已经对互联网产生了某种依赖心理,甚至对其它信息源的价值产生质疑或抵触。大部分学生除了写作业和毕业论文,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不会有目的和计划地阅读书刊,缺乏敏感、主动的信息意识。
(二)信息检索能力偏低
部分大学生不了解学校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不会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检索专业资料。许多学生不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技巧,不会有效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术资源。有的同学用搜索引擎也只会某些简单技巧,上网检索效率不高,这些都反映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信息利用创新能力不高
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不只是由获取信息能力的高低来体现,如何评价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以及存储信息比如何获取信息本身更重要。然而,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吸收利用,创造属于自己的成果。
二、 信息素养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素质能力是人才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信息素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成为现代大学生素质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创新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他们专业知识,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尤其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创造能力。创新人才除了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身体素质,还必须具有合理的智能结构,即知识、智力和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科学合理的智能结构应该具备:丰富的认知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相应的获取信息的技能,即:较高的信息素养。[1]
信息素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信息素养教育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应重视获取知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正是为了提高他们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传授比较法、演绎法、发散思维法、综合分析法等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提高学生把创造性思维变成现实的创新能力。
(二) 信息素养与自学能力的关系
自学能力是个人独立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最重要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一个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大学生任何时候都能通过自主学习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竞争。[2]
信息素养对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可或缺,它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造学习的伙伴》中提出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分为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大学生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充分调动自身的信息意识,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积极捕捉和挖掘有用的资源,并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学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信息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
信息素养是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养,它是大学生求知、求职与生存的基本能力。在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大学生能否掌握足够的信息技能已经成为影响其就业的重要方面。大学生信息素养越高,代表他的综合能力越强,在就业竞争中就越有优势。大学生培养自身信息素养,能够拓宽知识面,增强研究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而这类具有较强能力的毕业生也正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
三、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高等学校适应信息化时展应具备的教育理念。现今大学生信息素养偏低已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瓶颈,作为从事大学生一线工作的教育者,努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责无旁贷。
(一)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应逐渐培养信息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的价值观。学会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为什么需要信息、在哪里找到信息以及怎样找到信息。除了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要突出信息素养的培养,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也应帮助学生建立信息观念和自觉利用信息的意识,要让学生懂得信息意识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先决条件。信息素养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知识素养、人文素养相辅相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不可能是一门课或几次培训就完成的,而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
(二)加强学生信息能力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学生在校求学,获得的不应只是“黄金”,更重要的是应当获得“点金术”,换句话说,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也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点在于对其信息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针对各年级学生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和引导。 转贴于
一是提高大学生搜集、鉴别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今,图书馆馆藏以外的信息比重加大,且载体形式不断变化,面对广泛和无序的网上信息资源,学生要善于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发现、整理所需信息,掌握搜集、鉴别及获取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二是培养大学生评价、整合和创新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可选择性、获得性,准确把握信息的准确性和效用性,然后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找出规律,得出创新结论。三是加强大学生信息技能的教育。主要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技术和网络操作技术,熟悉本专业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技能,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检索。[3]
(三)进行信息道德教育
道德是人们在日常行为中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范和总和。[4]由于部分大学生信息道德欠缺,撰写论文时直接将网上下载的资料复制、粘贴、合并一处;引用他人语句不标明参考文献出处;有些甚至仅对下载文章略加修改就署上自己的名字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十分必要,让他们了解并遵守相关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也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要求。
面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资源,仅仅依靠法律约束还不够,需要我们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信息道德和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常识,知道建立和维护和谐的信息环境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指导学生在利用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时,要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切忌剽窃他人成果。教育学生要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抵制各种带有不良言论或腐朽思想内容的读物或信息的干扰和侵蚀,教会他们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并且有道德地评估、交流信息,从而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参与“挑战杯”之类的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在具体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大学生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将得到如何去获取知识的体验,从而培养收集、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指导学生认真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也能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在设计课题研究方案之前,必须要查阅资料和搜索相关信息,从多方位、多层次了解和把握自己课题的研究价值、前人研究的成果、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成功和不足的经验等,并在论文撰写时知道引用或转载他人文章时应注明出处。学生通过创作学术论文这一科研训练,能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自学能力。
(五)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单纯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培养信息素养的要求,大学生要有站在信息时代前沿的能力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主动动手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技能,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亲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5]
(六)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并富有学术性和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适时组织一些有益的读书学习活动、信息知识大赛、社会实践调查、学术交流会、演讲比赛、网页设计比赛等,让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学术前沿,树立信息意识,增强自学能力,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提高了综合素质。此外,充分利用校园网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网上课堂、教学视频等栏目能让学生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相关信息。通过校园网络营造学习文化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与国民的信息素养息息相关。21世纪的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是国家信息能力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信息素养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信息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6]我国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学习和借鉴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努力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过仕明.信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2]肖卫红.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3).
[3]海永雯.电子阅览室——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A].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5).
[4]赵玉光等.对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阅读行为内在联系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5).
篇4
关键词:教师评价信息 信息分类 评价信息综合利用
实施教师评价制度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就必须对教师评价所产生的基本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归类。因此,在教师评价制度设计时,就应明确教师评价信息的类型、采集及利用,形成科学的教师评价信息体系,以便充分利用好教师评价信息。
一、提高教师评价信息综合利用率是实施教师评价制度的现实要求
目前高等学校实施的教师评价制度主要的功能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作出评价,对教师已实施的教育行为作出奖惩决定。教师评价制度实施后往往只利用这样的信息:被评价者(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为好、中、差。很显然,学校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并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实施,最后仅利用这些信息,绩效太差。因此,提高教师评价信息利用率是目前实施教师评价制度的现实要求,也是提升教师评价制度功能的措施之一。
二、教师评价信息的分类及形成
教师评价信息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作出不同的分类,依据信息的有用性特点,最主要的是以下两种分类。
(一)基本分类──根据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类
1.教学方面的信息: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相关方面的信息
(1)课堂教学准备过程信息:教学工具的运用、备课、对讲授课程班级及学生的了解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2)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信息: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艺术的把握、授课计划实施情况、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认可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的信息
(3)教学实施结果信息:课程测试结果、教学文件、教学总结等方面的信息。
2.育人方面的信息: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围绕学生思想工作相关方面的信息
(1)学生思想工作前期准备工作方面的信息:学生背景(社会背景、学习背景)了解情况、学生思想现状、学生思维方式、学生思想工作规划等方面的信息。
(2)学生思想工作中期开展工作方面的信息:学生思想动态、思想工作规划实施、思想工作方法及形式、学生集体观念和团队互助精神的培养过程等方面的信息。
(3)学生思想工作后期工作方面的信息:学生思想状况、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信息。
3.科学研究方面的信息:主要是包括教师已经完成的科研教研项目情况、进行中的科研教研项目、将要进行的科研教研项目
4.人才培养方面的信息:主要是指导青年教师、硕士生、博士生等方面的信息
这类信息是学校实施教师评价所需的基本资料,目前其形成途径主要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自行设计一套表格,由每位教师填报。
(二)衍生分类──对教师评价信息进行基本分类基础上,对形成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后形成的信息
高等学校在对教师评价信息做基本分类时,应首先对教育教学环节作详尽地分析,越细越好,然后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据本校教师评价制度设计的目的及原则确定采集信息种类、具体信息的表现形式及采集的途径,最后再对所采集的基本信息作进一步分类,以便为相关部门所利用。最主要是根据信息的使用者进行的分类。
1.影响学校重大决策方面的信息
(1)学校教学质量总体水平的信息。
(2)学校育人工作总体水平的信息。
(3)学校科研教研总体水平的信息。
(4)学校社会贡献总体水平的信息。
2.影响学校教学单位(二级学院、系、部)决策方面的信息
(1)本教学单位教学质量总体水平的信息。再分二个层次的信息:一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信息;二是承担教学任务的各学科组、教研室、课程组等教学质量水平的信息,如某一课程所有教师教学质量总体水平。
(2)本教学单位育人工作总体水平的信息。由每一位专职和兼职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育人工作过程方面信息组成,也包括每一位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育人信息。
这类信息是学校教学单位对本部门教学育人工作所作的总结性评语。
3.影响学校职能部门工作的信息
主要包括学校教务部门需要掌握的教师教学方面的信息、学生管理部门需要掌握的教师育人方面信息、科研部门需要掌握的教师科研工作方面的信息、人事部门需要掌握的从事教学活动和育人活动教师现状、宣传部门需要掌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取得的成就等方面信息、物资供应部门需要掌握的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器材工具使用情况等方面的信息等等。
转贴于 4.影响教师行为方面的信息
主要是教师本人和同行教育教学活动现状,包括本人教育教学活动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和同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这类信息是教师评价信息体系中最基本的信息,有两大功能:一是通过对该类型信息的进一步加工整理,可以衍生出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信息;二是教师通过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发现自身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功能。
5.影响学生行为方面的信息
主要包括任课教师情况信息、班主任(辅导员)情况信息、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学质量水平情况信息等等。
6.影响学生家长、社会团体等行为方面的信息(社会认知度信息)
学生就业情况信息、学校特色专业情况信息等等。这类信息往往是学校教学单位、职能部门或专门机构所作的总结性评语,目前其形成途径主要是:各部门自行设计一套表格,由各院系填报后汇总。
以上两种分类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基本分类是基础,只有在作好基本分类工作后,才能按照信息的使用者进行分类,以便充分发挥教师评价信息的作用。
三、教师评价信息综合利用有关问题的探讨
(一)管理效能问题
1.教师评价信息的内容比较多,教师评价信息的收集是否涵盖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方方面面
从教师评价的客观性来看,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评价信息的收集就应该涵盖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方方面面。否则,对教师的评价就容易产生偏差。当所有教师的工作内容或工作重点趋于一致时,采用这种方案较好。目前高校实际情况是教师的工作内容或工作重点是不相同的,所以,采用这种方案的管理成本较高。
从教师个体差异性和教师教育行为阶段性来看,不同个体的教师以及教师个体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的内容或工作重点是不同的。因此,不同个体的教师,其评价信息的收集就应该有所区别,即教师评价信息的收集只需反映教师教育活动的主要工作内容。当教师从事各种工作内容的种类不多且比例大致相同时,采用这种方案较好,其优点是管理成本较低。
从节约管理成本上看,根据管理成本孰低原则,在确保全面、公正、准确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基础上,两者收集信息产生的成本谁低就采用谁。
2.教师评价信息的形成途径比较多,是否统一
不同的教师评价信息,利用的部门和人员不同,其信息形成途径是不一样的。各部门为方便本部门的工作,自行设计表格,在不同的时间,要求相同的对象填写有重复性的资料。这样的做法,即使不考虑管理成本因素,也会对教师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影响教师评价制度实施的效果甚至成败。
因此,在建立教师评价制度时,明确教师评价信息的载体的单一性,避免有重复内容的资料产生,明确教师评价信息产生的时间、形成途径、传递过程,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降低管理成本。
(二)保密事项与鼓励先进的问题
保密事项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体的评价信息,即教师评价信息基本分类相关的信息。
保护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是科学合理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自身的素质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其教育教学行为由差变好、从幼稚到成熟是一个渐进过程,要使教师积极投入到评价活动中去,并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坦诚和直率的配合态度,就必须使他们相信,有关他们的教育行为评价报告非经本人同意不对外公布。因此,在建立教师评价制度时,在制度上确立教师评价信息保密的事项及保密责任,在实施教师评价制度时,要求每一位评价者严格履行教师评价保密职责。
目前,教师评价信息也是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的依据之一。根据教师评价信息保密性原则,全体教师的评价信息非经本人同意不对外公布,尤其是总体性评价较差者的教师评价资料不得泄露。但对于总体性评价好的教师评价资料,从实施教师评价制度的目的角度出发,应作必要的宣传,但也仅限于对教师总体性评价结论。
参考文献
1.赵德成.当前教师评价改革中的若干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7 期.
篇5
Abstract: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friendly and harmonious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nglish teaching nowadays, a new typ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is very important.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maintenance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习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在许多教学失败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良好的沟通,双方之间存在矛盾,而这些矛盾的不断激化,是导致教学失败的原因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解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长期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在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师生能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将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应本着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了解、互相体谅的原则,共同发展教育事业。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由于英语非母语,但处于一个母语的学习环境这样的一个矛盾前提下,这些学生的负面情绪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将尤其明显,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矛盾的冲突并不断恶化,这将会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英语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就显得极为重要,师生之间亟须建立相互平等、信任、尊重、理解为一体的科学模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
2.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英语教师应留意教学的方法、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碰到的点滴,通过细心的整理来摸索新的课程改革的方向,应着重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导他们应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学好英语,关心学生的内心成长,建立良好和睦的教学环境。
2.2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亲切感,让学生融入到这种语言环境中去,在和睦的氛围中学得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措施
由于年龄的差距,教师与学生之间可能会存在相应的代沟问题。作为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改变自身来获取学生的认可,从而得到最大的教育效果。这种改变自身的方法,会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到关键性的引导。
3.1 英语教师应改变自身角色,在教育理念上不断创新
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对教师行业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了解最新、最全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灌输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接触新知识。成功的英语教师应通过介绍外国文化,采用各种多媒体等有效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与实践对所学到的知识形成根深蒂固的理解和认识。
英语课堂应以学生为主,老师加以辅助,老师与学生多沟通的形式来开展。教师也应从原来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主导课堂,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新性、组织性,让学生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并加以交流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积极性,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确立学习方向。
3.2 英语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怎样看待学生,将如实体现于教学活动中。在新型师生关系下,平等、尊重、理解、信任显得尤为重要。
3.2.1 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活动的重点,学生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老师在帮助学生发展,发展的主体就是学生。当学生自己有学习的动力时,教育教学活动才能飞速发展。英语教师的责任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置,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只有自己要学、爱学、肯学,学生才能有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2 发现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并制定发展方向。
每个人都有不同,学习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作为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并制定相关的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的发展差异源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条件、个人努力等诸多因素,每个人的性格、态度也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种种不同导致英语教师要考虑更多的应对策略,找到最适合的方式去教导学生,让学生们扬长补短,发挥各自特长、主动性,满足学生个人成长的独特需求。
3.3 注重师生平等
不同于古时的教育方式,如今的教学中更能体现师生平等。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是一味去灌输自己的想法,而是作为一个帮助者、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深入,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爱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个别内心相对比较脆弱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切照料。每个老师都应该尊重自己的学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新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
总之,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奇妙又细腻的并存着,双方也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对待。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其自身去摸索知识的奇妙,让学生在不断实践摸索中进步。学生信任老师,在课堂互动的环节,给予大力的支持与响应。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将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林文俏. 关于现代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消费导刊, 2008,(07)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提到95后的大学生,总会伴随一些负面的新闻,但从其积极的一面来分析,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所体现的也有很多优点的,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依然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学校的工作一直以来以育人为本,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是一项较负责的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在培养大学生的问题上,应主动引导他们建立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调适,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有价值的社会群体。
1 价值观重要性的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对我国当代青年最殷切的期盼,只有有志青年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去奋斗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要求青年大学生要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同时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祖国永远都抱有喜爱的心态。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学校不仅要他们在科学文化素质上有更大的提高,更要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所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本领过硬,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进而去回报社会,这也能看出来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
社会上最关注的群体就是大学生,大学生入学后的一举一动都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议论声也一直不断,不能说所有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上都有所偏移,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呈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忽视他人,注重自我。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众人宠爱之下成长起来的,对他人的感受不是很关注,缺少奉献精神,在自己的小字典里没有“忍让”这两个字,易与人发生冲突。但这些大学生都充满自信,比较善于表现自己,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投入也比较多,所以他们也都是多才多艺的,在全面发展上是很符合标准的。
2.2 缺少实践,依赖网络。现在是网络社会相当发_的时期,这些大学生从出生就已经处于网络社会中,不管是信息的获取还是休闲娱乐都和网络直接挂钩,有的还会利用网络进行交友,严重的会发展成“网虫”,过度依赖网络,在实践上却少得可怜,生活不能自理,让很多家长都比较头疼。但是这也会让他们的头脑比较灵活,有诸多鬼点子,有足够的现象力,更能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性。
2.3 抛开束缚,过于前卫。现在大学生几乎都抛开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标新立异的新一代,穿着打扮以及交往上都没有过多的顾忌,这让很多人觉得他们出格、另类,不成样子。但是反过来看,他们这样做又是敢作敢为,追求率真自由的一代。
2.4 回避崇高,趋向实利。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会也关注国家的发展形势,比如经济问题、国际地位以及腐败问题,但是他们更关注的还是自身的利益,最实际的就是就业问题,在理想的追求上更多地夹杂了功利性。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重塑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正遭受着极大的冲击,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更是当代大学生走好大学路的总指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动95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3.1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针对95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移状况,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不失去方向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凝聚着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不要太注重一己得失,不要太迷醉于眼前利益,不要沉迷于个人世界,要让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个人发展紧密相联,积极进取,使自己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学校要高度重视将优秀大学生培养发展成党员,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注重巩固大学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2 主动适应95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对95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引导,要考虑到他们的个性特征。这一个性特征的形成,既有社会特殊因素,如独生子女政策、社会转型特有的困扰,也有成长中的普遍问题,如正处于青春期的迷茫、由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带来的困惑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出现不和谐时不要片面埋怨他们或求全责备,而要主动适应他们的个性特征。如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多与学生接触,形成密切的联系,构建温暖、和谐的集体氛围,让他们体会到从个人走向集体的快乐。
3.3 善于发掘大学生的闪光点。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注重适应95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还要努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他们的价值,让他们的个性在大学校园里充分生长。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在95后一代的成长与价值观重塑过程之中,要把年轻人的棱角削平,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活出自己的价值。
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革命、建设、改革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最高统摄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方式方法和内容上要不断创新,95后的大学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以及价值观念都是比较有特性的,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上肩负着更伟大的任务,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学校应正确引导他们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有更好的价值观,从多方面对他们进行鼓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感召下,坚定立场,坚守信仰,秉承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不要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蒙蔽和侵蚀,要主动承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做大众精神的引领者,激起创新创业的澎湃力量,成为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义务,沈澄.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调查的启
示――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8):77-80.
[2]张乃琴.加强90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参照[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3]夏元珍.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分析--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
篇7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云;资源整合;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7-6072-03
1 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前沿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诸多领域中引发了深刻变革[1]。加强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对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为此,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云”架构的理念设计并研发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构建集中式“教育云”中心,搭建标准的校园门户网站,并执行统一的业务规范,从而实现对中小学教育的标准化管理。
2 “教育云”架构研究
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结合了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服务支撑技术,主要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高性能计算、服务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面向核心应用的安全技术和数字媒体平台等技术,并采用“教育云”架构作为系统的核心架构。“教育云”是一种将教育服务资源通过云计算模式传递给用户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并通过“云”的理念打通教育信息化边界,将教育技术、创新思维等多种思想融合,从而对各种教育资源与技术进行深度整合[3]。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所采用的“教育云”架构模型,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教育云”架构的支持下,云端提供了教育管理和教学服务的硬件基础设施、软件应用系统以及相关维护和管理任务,可供系统范围内的所有用户透明使用。“教育云”基础平台搭建在统一的数据中心基础之上,涵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规范一致的数据信息,并经过严格统一的授权认证,以供不同用户使用。此外,“教育云”数据中心可对系统进行统一的安全管理,保证了系统核心数据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数据维护成本[4];同时,“教育云”数据中心还可作为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从而减小信息系统的搭建周期。
3 系统整体设计
3.1 系统技术路线
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以学生和教师管理为基础、以平台应用为主线,实现学校各系统、各部门的协同办公。系统采用.NET技术以及B/S架构模式,用户通过浏览器即可完成系统操作;同时,系统采用集中认证和统一授权机制,用户只需通过身份认证即可访问具有相关权限的系统资源。此外,系统使用模块化设计结构,设置多元化的用户群并授予不同权限,系统通过权限管理,便可控制相应的功能模块。
3.2 系统架构设计
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使用IIS作为Web服务器,Oracle 11g作为数据库,开发环境为 3.5 FrameWork,使用C#语言编写。系统结合三层架构,在表现层采用CSS3.0、Ajax、HTML、XML、JQuery等技术实现良好的用户界面,在逻辑层采用工厂模式实现业务的统一管理,在数据访问层使用ibatis实现对象-关系映射。系统整体的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业务服务库作为系统中的核心模块,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教育云”通过上层的业务系统为教育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学生和家长提供信息获取、数据流转、业务管理、家校沟通等服务,并且具有可定制的功能与特点,还可根据应用需求进行扩展升级。
3.3 系统联网技术
3.3.1 主干网连接技术
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向用户提供了完整、方便的网络管理功能,包括校内各单位间的信息共享与通讯,多媒体教学VOD点播、数字化图书馆、校园网站等服务。系统主干网采用具有第三层交换功能的千兆位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连接技术,可以平滑升级至万兆以太网。网络中心节点使用已有的Cisco Catalyst 6509交换机,各校园节点配置Cisco Catalyst WS-C3750-48TS-S交换机,中心节点和各校园节点之间采用单模光纤以星型拓朴结构通过1000M交换技术进行连接,组成纵向子系统。
3.3.2 广域网技术
系统通过互连网专线与Internet相连,并使用网络安全防火墙增加校园网的安全性,从而减少外部环境对校内网络系统的攻击;同时,安装杀毒软件以防止病毒在校园网内传输,有效净化校园网中的病毒与不良信息。
3.4 功能模块分析
根据中小学的教学业务与管理职能,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资源管理、信息服务、行政管理和党群工作7大功能模块,以及教师信息系统、学生学籍等30个子系统。系统中各模块的功能、流程相互补充和流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满足中小学日常工作需求的业务体系。系统整体的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
学生管理模块以学生的学籍管理为基础,针对中小学学生信息的特点以及学生管理中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可全程维护每位学生的学籍变动情况,实现了学生成长中所有数据的记录与维护,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管理模块实现了中小学教职工信息的统一管理与教师个人信息的查询功能,包括教师档案管理、教师日常管理、师德荣誉、业务培训及进修管理等内容。教师可以查询本人的教研信息及系统生成的教师成长档案信息,让教师充分体会职业成就感。教学管理模块实现了中小学教学业务层面的统一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制定、排课计划维护、教学情况评价、考试管理等功能。教育行政与教辅管理模块实现了中小学教育、教辅综合管理功能,有效提高了中小学行政管理效率。
4 结束语
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对于转变中小学教育理念,加速教育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5]。建设实施基于“教育云”架构的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了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了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与精细化,有效提高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岳毅宏,韩文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变革[J].中国软科学,2002(1):61-64.
[2] 曹卫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3(17):61-63.
[3] 王康,廖汉文,张岩.云计算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22(4):104-106.
篇8
1 基于WEB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1)系统开发思想。基于Web的教学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实现,是基于校园网的具体应用。即通过互联网实现网络数据的异地共享。通常,数据的访问可以通过本地数据访问、基于C/S模式的数据访问以及基于B/S的数据访问。本系统采用了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体系的WEB访问模式 用户既可以通过校园网实现数据访问和共享数据,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认证机制,远程访问数据,以便于远程办公,方便于出差用户。具体的操作流程是用户通过Web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访问数据库的请求或者接受数据,Web服务器和数据库之间进行通讯。数据全部集中在服务器上,只需要通过Web浏览器就可以访问这个数据仓库,有利于数据的安全。大量数据的管理、加工和利用均在服务器上完成,客户端只展示运算结果。因此,对客户端配置要求不高,这种典型的瘦客端模式对于降低运营成本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系统更新、数据维护。
(2)系统研发的目标。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系统设计了以下功能模块:基本数据录入、信息数据管理与查询、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导入与输出、用户管理、系统安全等功能。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中,应考虑系统的实用性、统经济适用性、兼顾可扩展性和安全的前瞻性等方面。
(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针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我院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及业务流程,将本系统功能模块划分七大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本系统的七大功能模块分别是系统功能、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实习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
(4)系统数据设计。对于数据库的设计,一方面要满足统计及信息查询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模型库管理及数据分析对其数据获取的需要。系统中的数据表分为四个大类:用户权限表、基本信息表、系统功能表和系统权限表(如图1)。
2 系统实现与应用
本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于2009年10月通过了用户测试和实践应用。系统投入使用两年多来,软硬件运行良好,正为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城市信息等工作服务。主要功能实现见如下部分运行界面。(如图2)
3 系统安全防范措施
本系统承载着学生基本信息、学籍信息、账务信息、资产数据等,一旦数据丢失或系统受到攻击,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系统在安全方面的设计和服务的安全管理工作要做到密而不露。
4 系统性能及特点
基于Web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自2009年在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应用以来,其运行效果显着。学院从传统的手动办公室到无纸化办公逐步过渡。系统较好解决了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通畅、数据不统一、管理不规范、成本不下降、决策不明智、定位不准确的“七不”难题,满足了学院各级各部门的使用需求。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88-02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国内外均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从这些成果看,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实验法、工作分析法等,国外教师在应用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相对比较成熟,在激发学习兴趣、放大学习热情、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习能力方面成效比较明显,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给出了基本的建设策略,以期对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侧重于职业教育领域心理现象的基础学科研究;另一方面,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心理学原理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出了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等定量和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工作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手段。由于受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两大流派的影响,职业教育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分歧,呈现不成体系、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状,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部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借鉴和引进,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差,独立研究成果较少,缺乏中国化元素。此外,其应用性与学术性之争,暂未形成统一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离成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学科性质上,到底是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尚未明确;在研究范式上,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在学科走向上,也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其它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否形成有特定核心的理论模式,并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结构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大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或补充性研究,其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大都停留到一个层面上,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状态比较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二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都无法满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将导致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材出现普教化问题,套用心理学教育的特征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没有对职教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不能很好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虽然一些院校,将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到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积极拓展研究课题,将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内容进行融合,提出了可行研究方法,但仍然难以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3.整体实力不如意
在当前的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定位不够准确,大多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其扮演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学科整体建设和地位不尽如人意。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在研究视野上,它研究的课题基本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交集”,把重大的、重要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人为地排除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在研究习惯上,它沿用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研究方式上,各院校大多闭门造车,蒙头搞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和课程建设,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心理学跨学科的特性。此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不足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及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等。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策略及展望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贯彻“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践与发展的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1.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将来,既要统领全局,又要兼顾局部,在多元交叉的发展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是纷繁复杂的,心理学的发展也是流派纷呈,从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因此,不能孤立地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在多元交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大范围、以特定核心为基础的统一理论模式,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
2.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建设中,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三种。但无论如何分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应该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本,加强服务职业教育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要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实需要,按照理论、应用与专项三个层级逐步拓展,努力建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3.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要在强化课程建设、拓展研究课题、打造人才队伍等三个方面投入力度,三者联合互动,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水平和学科地位。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要倡导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课程性质并推进其建设;在联系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办学实际的基础上,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研究课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思维,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学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人才队伍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搭建良好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吸引和团结大批的专业人才,组织合力公关,共同提高,多出精品。
参考文献:
[1]王琼.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思考[J].职教研究,2012,(15).
[2]刘玉英.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3]锁冠侠.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07).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独立学院教育模式具有特殊性,而独立学院学生是具有自身特性的群体,做好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极其必要和紧迫。应对社会思潮复杂化和多样化趋势,应全力维护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领导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活应用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全新课题。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审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独立院校的学生较之普通高校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机制、方法等方面都应有别于普通高校。第二,有助于维护独立学院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导向,推动独立学院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全面转型的国情、社情下,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我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和渗透日益加剧,各种各样的不良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学生增强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能力。高校独立学院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不可忽视的阵地。第三,有助于独立学院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继承人。如何保证独立学院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固然重要,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敏锐的政治觉悟以及忠诚的政治立场更加重要,这决定着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思想保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选择多角度地运用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在秉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常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独立学院要重视当下社会思潮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特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发挥教材和课堂教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功能,做到正确、及时、有效教授知识;做到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新意、有乐趣、有启发、有感染。必须理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现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用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拉回到课堂上。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的特性,要根据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趋势,运用新兴现代网络手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要积极辩证地选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尝试采用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干扰。教师可以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因材施教,用案例教学、专题报告会、专题讨论、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深入社会调研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之中。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和精神文明全过程。这就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价值指针和方向指引。独立学院要深入思考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并且有机地融入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首先,明确指导思想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顶层设计。在西方腐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加剧的形势下,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多元化、复杂化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指导思想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和外来腐朽意识形态的“免疫力”较弱。大力加强指导思想对其武装头脑的作用力,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培育他们成为指导思想的践行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信念追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这一共同理想的主渠道作用,在独立学院师生中形成一致的精神奋斗目标。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角色定位,为独立学院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最伟大利益奋斗提供精神动力。让学生们树立共同理想,实现自己的终极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更高追求。
再次,明确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通过民族精神的感染力,不断强化学生奋斗、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动力。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创先争优。依靠时代精神的感召,转化为独立学院学生后来居上,锐意进取,不畏艰难险阻,经受严峻考验的时代精神,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