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疾病,多由于脐带脱落后,残端受到感染所致,如果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炎症扩散,可导致腹膜炎、败血症等,患儿会出现发热、精神不好,食欲不佳等症状,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1]。因此,新生儿患有脐炎时应积极治疗,防止感染加重。我院新生儿科自2013年9月开始应用青敷膏治疗新生儿脐炎,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新生儿科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112例脐炎患儿,纳入标准:(1)足月分娩,体重大于2500g(2)出生时Apgar评分高于8分(3)无脐部先天畸形及其他合并症(4)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采用非同期对照,2013年2月至8月住院患儿56例为对照组,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住院患儿56例为实验组。对照组男29例,女27例。实验组男31例,女25例。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体重,入院时日龄,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新生儿脐炎诊断标准按《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标准进行[2]。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予脐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抗生素抗感染,两组患儿在治疗与日常护理上没有差别,只是在病灶处理方面有所不同。
1.2.1 对照组脐部处理
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予以常规脐部护理,75%的酒精脐部消毒每天3 次,每次消毒待干后将立思丁(夫西地酸钠软膏)涂于病灶表面,并以旋转手法轻揉按摩患处,使药物充分渗透吸收,及时清理脐部分泌物。
1.2.2 实验组脐部处理
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加用青敷膏(江苏省中医院自制膏药,苏药制字Z04000387)外敷,在脐部消毒后,即以膏剂涂于棉纸上,隔一层棉纸敷贴于脐部,范围大于炎症红肿范围,外部以纱布2~3层覆盖,胶带纸固定,每日3次。
1.3 观察指标
住院治疗3日后比较两组脐炎治疗效果与治愈出院时间 疗效评价标准:(1)治愈:脐部清洁干燥,无红肿及分泌物(2)有效:脐部干燥无分泌物,红肿减轻(3)无效:脐部少量分泌物,仍有红肿。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出院标准:脐部症状炎症消失,达治愈标准,血常规检查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总有效率以百分比(%)表示,总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治愈出院时间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实验组治愈出院时间与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表1、表2)
3 讨论
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是由于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而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侵染脐部所致的局部炎症。临床表现为脐带根部发红,或脱落后伤口不愈合,脐窝湿润,以后脐周围皮肤发生红肿,脐窝有浆液性分泌物,带臭味,脐周皮肤红肿扩散,形成局部脓肿,病情为重症者可形成败血症,并有全身中毒症状[2]。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脐部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去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3]。实验证明,一定浓度的青敷膏具有抗炎、抑制白细胞浸润、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的多重作用,对于体表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鼠模型有明显的治疗效果[4]。青敷膏具有传统特色的清热解毒类外敷药物,临床使用数十年,效果良好,其赋形剂饴糖能够保持敷药的黏性和湿润,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药物组成为大黄、姜黄、黄柏各240g,白及180g,白芷、赤芍、天花粉、青黛、甘草各120g,诸药合用,达到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之功[5]。通过本次临床实践观察,使用青敷膏治疗新生儿脐炎效果明显,缩短了治愈时间,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4 护理
在应用青敷膏外敷治疗脐炎时,要控制敷料的厚度与换药时间,摊制膏药不可太厚或太薄,外敷范围要大于炎症范围2cm,每4~6小时更换,保证疗效。指导家属正确的护理方法,每日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部,平时要注意不要将尿不湿覆盖脐部,避免大小便的污染。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是引起新生儿脐炎的主要原因,新生儿出生后要正确断脐,严格消毒,做好家属宣教工作[6]。新生儿的脐带在脱落的过程中可分泌少量的胶原物质,促使厌氧菌繁殖生长,进而可增加脐部感染的几率,因此,在护理新生儿脐部时应注意保持其干燥、卫生,将脐部的分泌物清除干净。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等.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51.
[2]崔焱.儿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
[3]沈安英,金彩琪,张建华.新生儿脐炎脐部分泌物病原菌及耐药性检测[J].上海预防医学,2014,24(4).
[4]朱宏,孙海舰,朱永康.青敷膏治疗大鼠体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4,46(8).
篇2
[关键词] 脐部暴露;时机;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71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054-02
新生儿出生后,其脐带残端在未愈合脱落前为开放性创口,从而成为细菌侵入体内的一个重要门户,加上局部血流、营养丰富,一旦潮湿或尿液污染,细菌极易滋生繁殖,如护理不当,很容易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1-2],因此,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3-4],直接关系到婴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脐部残端早期暴露是近几年被证实能加速脐部残端干燥、脱落、愈合的另一个安全有效的措施[5]。本研究探讨新生儿脐部暴露的最佳时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在本院经自然分娩的足月新生儿2000例为研究对象,产后Apgar评分>8分,体重>2500 g,排除宫内感染、羊水早破及胸腹壁裂畸形者。将20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500例,A、B、C、D组分别在断脐即刻、12 h、24 h、48 h暴露脐部残端,4组新生儿Apgar评分、体重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分娩后脐带处理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娩出后1~2 min内按常规剪断脐带:胎儿娩出后,立即于距脐带根部10.0 cm及0.5 cm处分别上止血钳及一次性脐带夹(杨州市邗江头桥卫生材料厂生产)阻断脐带供血,0.5%的碘伏消毒脐带根部及周围,于脐带夹上方0.5 cm处剪断脐带,挤出残血,新生儿脐带断面经0.5%的碘伏消毒后[6],A组暴露不覆盖纱布,B、C、D组新生儿脐带残端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
1.3 脐部护理及暴露方法
A、B、C、D组分别在断脐即刻、12 h、24 h、48 h暴露脐部,出生及沐浴后每日予75%乙醇消毒脐带残端及脐轮周围2次,无菌纱布覆盖包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若包扎纱布被尿液浸湿或污染时予更换,48 h后去除一次性脐带夹及包扎纱布,脐部残端暴露,每日用75%的酒精消毒2次,待残端结痂自然脱落[7-8]。
1.4 出院后护理
出院后由家属在家进行脐部护理,出院前对产妇及家庭人员做好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健康教育,使其对脐部暴露、护理有正确的认识,教会其家庭人员掌握正确的脐部消毒和护理方法[9],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避免污染及潮湿,并由专职护理人员进行跟踪随访。
1.5 观察指标
观察4组新生儿10 d内脐部出血发生率、脐部感染发生率、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住院期间由专人观察并记录,出院后由同一人进行跟踪随访。
1.6 脐炎诊断标准
轻者脐轮与脐周皮肤轻度红肿,或拌有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重者脐部和脐周皮肤明显红肿发硬,分泌物呈脓性,量多并带有臭味[1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4组新生儿10 d内脐部出血及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A组10 d内脐部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B、C、D组(P
3 讨论
传统的新生儿脐部护理是将新生儿脐带残端用无菌纱布包扎,保持敷料干燥,生后次日沐浴后用75%乙醇消毒脐部2次并继续用纱布无菌包扎及胶布固定,甚至用绷带或一次性无菌脐带包包扎固定,48 h后暴露脐部,残端任其结痂自然脱落[11]。这种方法不仅影响新生儿腹式呼吸,造成新生儿不适[12],而且脐部包裹后局部潮湿不易干燥,也不方便局部观察,包裹的纱布及绷带被汗及尿液污染浸湿或脱落后往往得不到及时更换,从而容易导致脐部感染[13]。在进行脐部护理更换敷料时常发现脐部渗出物与无菌纱布粘连,甚至出现残端渗血、红肿[14],频繁更换敷料不仅增加护理工作量,也浪费医疗资源[15]。
通常情况下,脐带残端暴露后逐渐干枯僵化,1周左右脱落,创口10~14 d完全愈合[16]。但脐带残端被纱布包裹后,脐部不易干燥,残端脱落、愈合时间延长[17],而脐带在脱落过程中会分泌胶质,引起脐部分泌物增多,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护理不当,很容易导致新生儿脐炎甚至败血症[18]。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早期暴露脐部,过早暴露脐部是否容易导致脐部感染是多数学者担心的问题,但研究发现,与传统产后48 h暴露脐部相比,产后24 h暴露脐部能降低新生儿脐炎、脐出血的发生率,甚至比48 h后二次断脐脐炎及脐部出血发生率还要低[19]。脐部暴露后,残端处于干燥状态,干枯结痂快,不利于细菌生长,大大降低了感染的概率,而且便于护理和观察,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并可明显节约敷料,减轻产妇的经济负担,对减少院内感染和医疗纠纷亦有积极作用,24 h后暴露脐部也让产妇及其家属在护理新生儿时感到轻松,方便出院后家庭护理。
本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断脐即刻是暴露脐部残端的最佳时期,可提高新生儿脐部护理质量,促使脐部残端愈合,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董莉,卢敏,梁丽碧.新生儿脐部包扎法与24小时脐部暴露法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27-28.
[2] 邵美仙,樊丽英,梁建红,等.75%酒精湿敷新生儿二次剪脐的脐部护理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182-183.
[3] 代洪波,吴媛媛,乔福元,等.健婴宝-胎毒清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包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7):2446-2447.
[4] 柴青松.不同护理措施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诊,2010,19(1):174-175.
[5] 叶金艳,祝建军,杜玉梅.新生儿脐炎病原菌分析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99-1301.
[6] 范慧慧.开放式脐部护理二次脐带修剪法的疗效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3):2840-2841.
[7] 蓝院琴,廖新阳,谭月坚.新生儿脐部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J].海南医学,2010,21(7):143-144.
[8] 汤隽.新生儿85例的脐部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3):735.
[9] 苏丽东,唐鸿玉.两种脐带残端处理方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9,16(5A):51-52.
[10] 张丽英.3种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1, 27(17):2690-2691.
[11] 周蓉,刘锐.新生儿脐部护理方法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9(6):89.
[12] 叶爱彬,罗淑媚,范杏娇.新生儿脐部的护理方法及相应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0):112-113.
[13] 张国英.不同脐部护理法对预防新生儿脐炎的价值比较[J].吉林医学,2012,33(14):3088-3089.
[14] 朱鸿雁.新生儿脐部的护理方法及相应效果[J].医学信息,2010,23(10):3699-3700.
[15] 杨柳.二次断脐时机选择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0):1120.
[16] 陈慕刁,关惠慈,吴小麦.两种新生儿剪脐方法的效果观察[J]. 现代临床护理,2011,10(4):48-49.
[17] 王小飞.新生儿200例的脐部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7):6794-6795
[18] 李全梅.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9,8(4):6.
篇3
哪些途径导致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感染途径主要有:
宫内感染:
孕妈咪被病毒或细菌感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胎膜早破时产道内的病原体可上行污染羊水,在宫内感染新生儿;孕早期TORCH感染可致流产、死胎、早产,还可引起畸形及严重的远期影响等(TORCH是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其中T是弓形虫,R是风疹病毒,C是巨细胞,H是单纯疱疹I/II型)。
产时感染:
胎儿经产道时,吸入或咽下含有病原体的产道分泌物或血液以及被污染的器械等感染新生儿。
产后感染:
常见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呼吸道病毒等病菌,经过皮肤、黏膜感染,常见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皮肤脓疱等。
提示:在娩出后7天内发病者多是宫内或产时感染,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病情凶险,常多系统受累,多为护理不当和环境污染所致,病原体以葡萄球菌等为主,如脐炎、肺炎等。
新生儿败血症
此病是新生儿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疾病,其发病率占活产婴的1‰~10‰,出生体重越轻的新生儿,发病率越高。怀疑为新生儿败血症者应立即看医生。
症状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症状常不典型,故不易早期发现,开始只是拒奶、不爱哭、不爱动,面色苍白、体重不增,体温不稳定,有的发热,有的体温不升;严重者出现黄疸、嗜睡、抽搐,皮肤出现瘀点或硬肿甚至合并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等。
预防败血症:
1.做好围产期保健:孕妇定期做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交叉感染;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产妇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广谱、可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
2.对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严密监测,注意观察面色、吮奶、精神及体温变化。
3.皮肤黏膜护理: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挑“马牙”,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
新生儿脓疮病
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皮肤病。本病在早产儿或营养不良的新生儿中尤其多见。传染源来自母亲、保姆或病菌污染的尿布。
症状表现:
1.常见于生后四至十天,发于手臂、下肢或尿布区以及皮肤皱折部位。
2.脓疱高出皮肤表面,由豌豆大到核桃大,疱液初呈淡黄色而清澈,1~2天后部分疱液变混浊。疱底先有半月形积脓现象,以后脓液逐渐增多,但整个大疱不全化脓,因而出现水脓疱的特征。
3.疱破裂后露出鲜红色湿润的糜烂面,上面附薄的黄痂,消退后不留痕迹。
4.轻者疱疮局限于较小区域而不再陆续发生新疮,无全身症状;重者新的脓疱疮可发生大脓疮,伴中毒症状,并可发败血症、脑膜炎等,此时应住院治疗,给予有效的抗生素。
5.局部治疗在无菌情况下剪除已破的疱膜,外用0.05%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溶液,湿敷或清洗疮面。疮面清洁无脓液时可外敷1%新霉素软膏。
呵护指导:
新生儿脓疮病是可以预防的,家庭护理包括:新生儿皮肤娇嫩,洗擦时动作轻柔,防止皮肤破损;防止衣服、衣领及纽扣过硬擦损皮肤,不要穿旧的未消毒衣物;凡患化脓性皮肤病和鼻腔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人员,不能与新生儿接触,一切接触者都要戴口罩、洗手;做好新生儿皮肤皱褶处的护理,因这些地方潮湿积垢,为细菌繁殖提供方便。
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脐炎多由细菌经脐带断端进入而引起的感染。脐炎如治疗不当,很容易引起腹壁蜂窝组织炎、腹膜炎、败血症、肝脓肿等严重疾病。
症状表现:
表现为脐窝周围皮肤发红,脐部有脓性分泌物,甚至有恶臭味。
呵护指导:
1.预防脐炎的关键是护理好宝宝的脐部,在断脐时严格无菌操作,断脐后可以不用纱布,但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2.脐带未脱落时,每天用0.5%聚乙烯醇醚络碘溶液擦洗脐部一次,脱落后盖以无菌纱布,不要放盆内洗澡。
3.如果已经发炎,可用双氧水清洗脐部,再用75%酒精消毒处理(也可使用“聚乙烯醇醚络碘溶液”进行脐部处理,避免酒精刺激皮肤),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4.经过家庭处理后无好转者,应看医生。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宫内感染性肺炎,可因羊膜早破造成孕妈咪阴道内细菌感染胎儿,或胎儿吸入污染的羊水而发生肺炎;另一类是出生后感染肺炎,多在出生数天后发病。
症状表现:
新生儿肺炎常无典型的症状,可表现为一般情况较差,哭声低、少哭或不哭,吃奶少或拒奶,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呛奶,咳嗽,呕吐,典型的口吐白沫,呼吸浅短或不规则、甚至呼吸暂停。
呵护指导:
新生儿肺炎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等,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得了肺炎,应及时送医院治疗。肺炎的家庭护理,除了按医生吩咐坚持药物治疗外,尚需如下照料:
1.给患病宝宝以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休息,室温22℃~24℃,保持空气新鲜和湿度;新生儿的衣被、尿布应柔软、干净、干燥,哺乳用具应该消毒。
2.接触新生儿时应先洗净双手,感冒者要避免接触宝宝。
3.由于宝宝易发生呛奶,所以在喂奶时应每吸吮4~5口便拔出,让宝宝休息片刻后再吃奶,这样可减少呛奶的发生;增加喂奶的次数,尽可能地让宝宝多吃奶,以增加水分的摄入。
4.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9℃,衣服不宜过厚而影响散热,可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并在医生指导下用退热药,需防止因使用退热药而致出汗过多发生虚脱或脱水。
5.给患病宝宝喂药,最好在喂奶前半小时左右,不应在喂奶后马上进行,以防呕吐窒息。
孕期TORCH感染
孕妇患有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时,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能会导致妊娠终止或胎儿的各种先天畸形以及智力发育障碍等。
在妊娠早期,胎儿的各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孕妇若被其中任何一种病毒感染,虽症状可轻微,但可垂直传播给胎儿,造成宫内感染,使胎儿受到严重损伤,甚至导致流产、死胎,即使出生后幸存,也可能遗留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严重先天缺陷。
目前,我国医院都普遍开展了检测“TORCH”感染,就是测定血清中抗“TORCH”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必要时,可取胎儿的脐血测定“TORCH”IgM抗体,以确定母亲是否将病原体传染给胎儿,并可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或终止妊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
1.1.1 确诊诊断 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一条:①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②如果血培养标本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必须与另次(份)血、或无菌体腔内、或导管末培养出同种细菌。
1.1.2 临床诊断 具有临床表现且非特异性检查异常i>2项。非特异性检查包括:①WBC异常:WBC减少(25×109/L;>3天者>20×109/L)。②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I/T) ≥0.16。③超敏CRP3≥ mg/L。④PLT≤100×109/L。⑤红细胞沉降率(ESR)≥15 mm/h。
1.2 一般资料 32例患儿均符合败血症诊断标准。其中男18例,女14 例;早产儿11例,足月儿21例;体重≤1500 g 3 例,1500~2500 g 11 例,≥2500 g 18 例;自然分娩10例,剖宫产22 例;发病年龄0~7 d15例,8~14 d11例,>14 d6例;感染因素:孕母感染9例,羊膜早破6例,皮肤黏膜感染6例,脐炎5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原因不明4例。
1.3 临床表现
吃奶少,反应差12例(37.5%),发热或体温不升14例(43.75%),黄疸20例(62.5%),面色青灰6例(18.8%),呼吸暂停3例(9.3%),腹涨2例(6.3%)。
1.4 血培养结果
血培养:32例全部做普通血培养,阳性22例(68.8%),其中溶血葡萄球菌4例(12.5%),大肠埃氏菌2例(6.3%),表皮葡萄球菌10例(31.3%),人葡萄球菌1例(3.1%),产色葡萄球菌1例(3.1%),藤黄微球菌1例(3.1%),木糖葡萄球菌1例(3.1%),粪肠球菌1例(3.1%),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3.1%)。
2 结果
通过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同时进行积极支持与对症治疗。治愈29例,治愈率为90.63%;死亡2例,放弃1例。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感染[1]。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发热或体温不升,拒奶,反应差,黄疸往往是新生儿败血症的惟一表现,故临床对有易感因素的新生儿在有以上表现,且黄疽持续不退或退而复升者应高度警惕败血症[2]。本组临床诊断败血症患儿血培养阳性22例,另10例患儿在入院前已接受过抗生素治疗,其血培养阴性,但临床有感染、中毒表现,且有感染病史,结合血常规检查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血培养阳性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有重要意义,但血培养易受用药、培养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故血培养阴性的患儿不能完全排除败血症,对于低出生体重儿、有羊膜早破史或母亲在分娩前后有感染史、脐部或皮肤有感染灶、黏膜有损伤史或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有感染等表现,加上临床上有体温改变,食欲差、精神反应差、肝脾大等须考虑本病。本组病例32例中血培养阳性22例得以确诊,血培养仍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新生儿败血症若及时到医院诊断,积极治疗,早期使用抗生素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3]。由于新生儿败血症以皮肤、脐部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感染途径,应在分娩后加强对新生儿皮肤及脐部护理。注意围产期,尤其是脐带脱落时加强脐部护理以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对于产科并发症如胎膜早破、母亲产前感染出生的新生儿应严密观察,并于产后常规应用抗菌素[4]。本研究表明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之一,而此病原菌具有附着表面,产生细胞外粘液的特性,感染途径主要是静脉插管、气管插管及皮肤接触。因此,必须加强各种导管的消毒和管理,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和清洁以便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预防发病。
参 考 文 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2349.
[2] 孙莉,陈娟.108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新生儿科杂志,2004,19(5):215.
篇5
云南省巍山县妇幼保健院儿科,云南大理 672400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58例新生儿黄疸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第一位为围产期因素( 121例,占 46.90%),第二位为感染因素( 82例,占31.78% ) ,第三位为母乳性黄疸( 36 例,占 13.95% ) 第四位为溶血等其他因素引起黄疸(共19例,占 7.36%)。结论 感染因素、围产期因素以及母乳性黄疸依次是位居前三的新生儿黄疸病的重要病因。加强围产期保健及分娩期监护,防止早产及低出生体重,预防出生窒息等产科因素及防止感染、鼓励和促进有效母乳喂养是预防新生儿黄疸的重要举措;对于黄疸病例首先应评估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并尽早干预,积极寻找病因,给予积极的光疗,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病因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b)-0089-03
新生儿时期常见病之一就是新生儿黄疸,其病因复杂,有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之分,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应引起重视。该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地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5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资料,来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病因,根据病因提出防治措施,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诊断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患儿258例,男 132例,女126例;足月儿215例,过期产儿 11例,早产儿 32例;日龄≤2 d 34例,3~7 d158例,8~14 d 52例,>14 d14例。24 h内出现黄疸的 15 例( 5.81%) ,24 h~7 d出现黄疸的215例( 83.33%),7 d以后出现黄疸的 28 例(10.85) 。血清总胆红素值为263.5~425 μmol/L(280.5±51)μmol/L,血清总胆红素>340 μmol/L 30 例(11.63%)。
1.2 诊断评判标准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符合《儿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1]。诊断为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会出现以下情况之一:①黄疸在出生后1 d之内出现;②已达到危险因素下及相应日龄的光疗干预标准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或血清胆红素值每小时>0.85 μmol/L,或每天上升>85 μmol/L;③有较长的黄疸持续时间,早产儿超过4周,足月儿超过2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
1.3 方法
入院后即查28项血分析、血糖、母婴血型、CRP、尿分析、大便常规、头颅彩超检查;次晨抽空腹静脉血,直接胆红素、血总胆红素、血清总蛋白、间接胆红素,以及白蛋白、球蛋白、ALT、LDH、AST、ALP采用全血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乙肝2对半、梅毒检测、肝胆脾肾彩超等;根据患者病情有选择性地进行TORCH、有无溶血、头颅CT等检查。根据辅助检查,结合孕母因素、新生儿生产史,包括羊水、胎盘、脐带、产程、窒息、生产方式、孕周等因素,查找新生儿黄疸的病因,根据病因探究预防措施,评估高危因素,并及时干预,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库建立使用Epidata3.1软件,通过双录入法对数据进行采用;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2 相关结果
①统计分析258例新生儿黄疸病因,如表1所示。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第一位为围产期因素( 121例,占 46.90%) ,第二位为感染因素( 82例,占31.78% ) ,第三位为母乳性黄疸( 36 例,占 13.95%),第四位为溶血等其他因素引起黄疸(共19例,占 7.36%);围产期因素中,围生期窒息所占比例最高,共44例(36.36%),其次为早产或低体重39例(32.23%),第三位为剖宫产,15例(12.40%),其他(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应用催产素、产前进行保胎、胎膜早破、过期产、原发病用药等)23例(19.01%;感染因素中,新生儿肺炎所占比例最高,共41例(50.00%),其次为脓疱疹,共19例(23.17%),再次为结膜炎,共8例(9.76%),其他(脐炎、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宫内感染等)14例(17.07%);母乳性黄疸36例中,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22例(61.11%)、母乳性黄疸晚发型14 例(38.89%); AB0 溶血 5例( 1.94%) ; 低蛋白血症等其他新生儿疾病14 例( 5.43%)。
②入院后依据患儿原发病因,评估高危因素,有高危因素者尽早干预,有感染者予以抗感染,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贫血者输血,低蛋白血症者输人血白蛋白,酶诱导剂及予以光疗和茵栀黄,母乳性黄疸早发型者加强喂养,晚发型者停喂母乳。治愈225例,好转 21例,转诊12例,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
3 讨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常为多种病因同时存在,常见于早产儿和早期新生儿,严重者可造成不可逆脑损伤,尤其早产儿,胆红素增长速度快,肝脏及血脑屏障发育更不成熟,更易引起胆红素脑病。
该研究分析25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的相关结论:最主要的因素是围产期因素,占46.90%,包括产前进行保胎、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应用催产素、胎膜早破、产程延长、胎吸助产、剖宫产、宫内窒息、产时窒息、过期生产、早生产或低体重等。上述诸病中尤为常见的是围生期窒息,所占比例为36.36%。出生窒息或者是宫内窘迫会导致缺少氧气,加速葡萄糖无氧酵解,进而代谢性酸中毒,氧离曲线右移,Hb对氧亲和力下降,在肺部表现为血液携氧减少,继而组织供氧不足,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各种酶活性下降,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功能,引起黄疸[2]。有研究发现,新生儿产后窒息的发生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脐带因素、胎盘因素、胎位异常、产程、分娩方式密切相关[3-4],故加强围产期保健及分娩期监护,及早发现引起窒息的高危因素,及早治疗,预防宫内及出生窒息,一旦发生窒息,积极有效的实施复苏技术,减轻缺氧、酸中毒的严重程度,以预防高胆红素血症。围产因素中,早产因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低血糖、低蛋白血症等容易发生,影响胆红素与血清蛋白联结以及降低肝酶活力。与此同时,这些患儿因为进食少、晚开奶、应用抗生素等导致肠道菌群也逐渐减少,从而增加了胆红素在肠道内的再吸收,进而增加了肠肝循环量,最终引发黄疸[5],且胆红素增长速度快,肝脏及血脑屏障发育更不成熟,更易引起胆红素脑病。故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早产及低出生体重,评估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并尽早干预,积极光疗,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围产因素中,分娩方式对病理性黄疸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剖宫产,剖宫产手术麻醉药物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胎儿肠蠕动减弱,胎便排出减少,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而且增加了红细胞膜通透性,以及胎儿因为剖宫产导致没有建立完善的首次呼吸功能,产生红细胞也大量压积增高,被破坏的红细胞破不断增加,使得胆红素也不断增加[6]。因此,在分娩期因加强监护加强,降低难产发生率,控制非医学指针剖宫产,以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该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因素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第二位因素,占31.78%,主要疾病有新生儿肺炎、脐炎、上呼吸道感染、脓疱疹、腹泻、结膜炎、臀炎、宫内感染,以新生儿肺炎最为常见(占50.00%),包括胎粪吸入性肺炎。同样,不能忽视脐炎、脓疱疹及宫内感染。病原体分泌毒素或其本身使红细胞的破坏增加、胆红素增多,这些可能是因感染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与此同时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降低,使血清胆红素增加了[7]。此外,严重的胎粪吸入综合征,可并发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缺氧缺血性脑病,使胆红素产生过多。普及孕前优生优育项目的检查,减少宫内感染的几率,加强分娩期监护,减少胎粪污染,普及新法接生,杜绝脐部的感染,加强新生儿的护理,降低细菌感染率,发生感染者,根据感染源,积极抗感染治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引起黄疸的第三位因素(13.95%),可分为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晚发型),前者多发生于生后3~4 d,因不合适的母乳喂养方式引起黄疸,由于产妇泌乳不足、哺乳次数少、胎粪排泄延迟、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等引起[8]。后者多发生于生后5~15 d,持续2~12周才消退,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9]。该组母乳喂养性黄疸所占比例相对高(61.11%),对于健康的足月儿或接近足月儿,应鼓励和促进有效的母乳喂养。采取早开奶、按需哺乳、24 h母婴同室等成功母乳喂养方法,充足的母乳喂养和热卡摄入可减少黄疸的严重程度。目前,尚缺乏对晚发型的母乳性黄疸的实验室检测手段确诊,因此,通常情况下都是把引发新生儿黄疸的各种病因逐一鉴别排除后再做出对母乳性黄疸临床诊断。母乳性黄疸也可用试验性诊断,通过黄疸对出生3 d后的新生儿进行血清胆红素监测,如果血清胆红素达到205 μmol/L以上,可试着停止喂养停母乳,利用3~5 d的时间待黄疸消退,胆红素下降到原来水平的50%以上可考虑母乳性黄疸[10],诊断明确,待黄疸减轻后,可恢复母乳喂养。
综上所述,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位居前三的主要病因依次是围产期因素、感染因素和母乳性黄疸,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及分娩期监护,防止早产及低出生体重,预防出生窒息等产科因素、防止感染、鼓励和促进有效的母乳喂养是预防新生儿黄疸的重要举措;对于黄疸病例首先评估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并尽早干预,积极寻找病因,给予积极的光疗,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毛萌,李廷玉,等.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9-122.
[2] 黄可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4):53-54.
[3] 蔡凤娥,万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612-614.
[4] 金翠青.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肌酸激酸同工酶变化与感染分析[J].中华感染学杂志,2011,21(7):815-816.
[5] 朱桂芳,汤利,陈新明,等.新生儿黄疸136例病因分析[J].齐齐哈尔学院学报,2013,34(19):2870-2871.
[6] 雷军.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70例临床病因分析及蓝光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应用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4):66.
[7] 寸丽苹,赵琳,李艳红,等.昆明地区508 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3(3):54-55.
[8] 黄劼.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及诊治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5):779-780.
[9] 吴本清.新生儿危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0-171.
篇6
新生儿红臀又称尿布皮炎,是发生在新生儿尿布覆盖区的一种接触性皮炎。新生儿皮肤细嫩,角质层很薄,血管较丰富,易受损伤及发生继发感染。新生儿大小便不能自理,大小便后皮肤被浸渍,臀部经常浸泡在尿液或粪便中,受物理、化学物质的刺激易出现红臀。为了减少新生儿红臀的发生,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对165例新生儿用湿润烧伤膏涂抹臀部,预防新生儿红臀,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NICU住院新生儿,选择入院无红臀新生儿31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5例,男性86例,女性79例,年龄为1 h~28 d,其中新生儿窒息2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3例,新生儿颅内出血5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6例,新生儿肺炎17例,败血症5例,新生儿脐炎9例及其他新生儿疾病26例。对照组150例,年龄、性别、诊断、病情程度与观察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湿润烧伤膏,规格40g/支。每次大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肛周皮肤,然后用柔软纱布擦干,保持局部皮肤干燥,用棉签沾湿润烧伤膏均匀涂在肛周皮肤表面,范围以为圆心直径5cm,厚度薄于1mm,贝柔牌尿片包好。对照组用常规方法,即每次大便后温水清洗肛周皮肤,然后用柔软纱布擦干,保持局部皮肤干燥,贝柔牌尿片包好。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1]:轻度:表皮潮红;重Ⅰ度:局部皮肤潮红,伴有皮疹;重Ⅱ度:局部皮肤潮红,伴有皮疹,并有皮肤溃破、脱皮;重Ⅲ度:局部大片糜烂或表皮剥脱,有时可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
3.2 两组患儿红臀发生率比较:两组红臀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
4 体会
中医理论认为,红臀为湿热郁滞肌肤所致,又新生儿为“纯阳之体”,肌肤娇嫩,其体阳热较盛,正气不足,易为湿邪所侵而致本病。
湿润烧伤膏由黄芩、黄连、黄柏、地龙、罂粟壳组成,方中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具有杀菌抗感染作用,地龙、罂粟壳清热利湿,生肌收敛,具有生肌敛疮,保护肌肤作用。湿润烧伤膏的主要化学成分是β-谷甾醇、黄柏内酯、蜂蜡及植物油等,是一种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有机混合物,能维持酶的活性,减少和阻止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C的氧化,以及防止过氧化物的形成,从而保护了细胞膜不受氧化破坏,对维持组织的正常新陈代谢具有一定作用,能明显加强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增强其抵抗力。另外,湿润烧伤膏为油剂,无亲水性,使尿液及细菌不易浸渍皮肤,防止细菌侵袭,避免皮肤损害,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该操作简单,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5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胎龄;体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7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18-01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场所[1],文献报道NICU中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8%-40%。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直接死因的30%由感染引起[2-4]。医院感染将延长住院时间、危及患儿生命,对患儿、家属、社会都造成危害。因此,加强院内感染控制,采用适当的护理措施管理非常重要[1]。为进一步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探究护理对策,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一2012年1月32例重症监护室感染患儿进行调查分析,并实施了有效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32例,均来自2011年1月一2012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其中男17例,女15例,胎龄:14d 24例;肺炎22例,肠炎3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脐炎2例。
1.2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5]诊断,由经治医师确诊填表上报,专职医院感染监控医师复审病案资料进行统计。
1.3 方法 对32例院内感染患儿的性别、体重、胎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次数、抗生素使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体重与院内感染关系 本组32例患儿中,体重
2.2 胎龄与院内感染关系 本组32例患儿中,胎龄
2.3 性别与院内感染关系 本组32例患儿中,男性患儿17例,占53%;女性患儿15例,占47%,男女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患儿性别无关。
2.4 住院时间与院内感染关系 本组32例患儿中,住院时间≤14d患儿8例,占25%;>14d患儿24例,占75%,住院时间>14d患儿院内感染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住院时间≤14d患儿所占比例(P
2.5 侵入性操作次数与院内感染关系 本组32例患儿中,侵人性操作次数≤5次7例,占21%;>5次25例,占79%,侵入性操作次数>5次院内感染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侵入性操作次数≤5次所占比例(P
2.6 抗生素使用与院内感染关系 本组32例患儿中,抗生素使用种类≤2种5例,占16%;抗生素使用种类>2种27例,占84%,抗生素使用种类>2种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抗生素使用种类≤2种所占比例(P
3 讨 论
3.1 原因分析
3.1.1 自身感染因素 由于新生儿胎龄较小、体重较轻,机体各种免疫系统不完善,尤其是早产儿,免疫系统越差,越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入侵而造成感染[6],本次研究32例院内感染患儿中,体重
3.1.2 住院时间 由于医院内住院患儿较多,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时间>14d患儿院内感染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住院时间≤14d患儿所占比例(P
3.1.3 侵人性操作 如气管插管、呼吸机的应用、反复吸痰等侵入性操作造成皮肤黏膜损伤,增加了感染机会[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侵人性操作次数>5次患儿院内感染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侵入性操作次数≤5次患儿所占比例(P
3.1.4 抗生素的应用 在治疗新生儿感染时,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广谱抗生素,易引起菌群失调,而造成继发性感染。抗生素使用种类>2种患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抗生素使用种类≤2种患儿所占比例(P
3.2 护理对策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血行传播,因此,必须加强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切断传播途径。笔者所在医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3.2.1 减少床位编制增加护理人员数量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一般新生儿病房每张床位占地面积>3m2,床间距>90cm,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两倍的原则[7],我们认真审核后,发现新生儿病房每张床占地面积未达到标准,于是将新生儿病房原床位编制从22张降至现在的15张。同时增加护理人员编制至20名(含1名护理员),从而保证了病房有充足的空间和医务人员,保证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
3.2.2 实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措施 为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拔管脱机,加强呼吸机的消毒管理。要求湿化水必须使用灭菌水,以减少污染而造成的感染性增加。呼吸机表面及附属物品每日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乙醇擦拭,1次/d。
3.2.3 加强暖箱的消毒 新生儿暖箱每日由专人负责清洁消毒,使用中的暖箱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暖箱表面,清水擦净暖箱内表面;每日清洗消毒暖箱湿化槽,更换湿化水,湿化水必须使用灭菌水。暖箱停止使用或暖箱连续使用1周,必须行暖箱彻底消毒1次。
3.2.4 严格落实隔离制度 当出现多药耐药菌患儿及其他感染症的患儿时,我们尽量将他们安置在隔离病房或实施床边隔离,落实隔离制度,加强手卫生及环境消毒,正确使用手套和隔离衣,一般诊疗器材如听诊器专人专用,用后消毒。
3.2.5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为改变科室将手消毒剂作为摆设的现状,我们要求手消毒剂在开始使用时注明开启的日期,以便检查人员估计洗手的依从性,并且每月检查手消毒剂的消耗量。
3.2.6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合并感染者可选用高效、低毒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只有在细菌培养结果得到后才予以使用。
综上所述,NICU患儿院内感染主要与患儿体重、胎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医源性接触、抗生素应用等因素有关,临床可根据上述感染因素给予积极护理,以减少NICU患儿院内感染几率。
参考文献
[1] 李久红.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5-47.
[2] Urrea M,Ifiondo M,Thio M,et a1.A prospective incidence stud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a neonatal cam unit[J].Am J Infec Control,2003,31(8):505-507.
[3] Lachassinne E,Letamendia-Richard E,Gaudelus J.Epidemiolog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neonates[J].Arch Pediatr,2004,11(3):229-233.
[4] Efird MM,Rojas MA,Lozano JM,et a1.Epidcmiology of nosocomial infcctions in selected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Colombia[J].South America J Pecinatol,2005,25(8):531-53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12.
篇8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报道有20%~30%的新生儿会出现可见性黄疸[1]。近年来,由于母乳喂养的推广及其他原因,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我院采用经皮测胆红素(TCB)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动态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以便进行早期干预。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取2003年3月~2006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287例,其中足月儿182例,早产儿49例,窒息缺氧新生儿56例。
1.2 检测方法:采用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生产、型号为Ⅱ类BT型的TCB,选择前额、上臂、前胸3部位测TCB读数各1次,取其平均值。
1.3 血清胆红素测定:取静脉血2 ml测定。
1.4 检测时间:生后1-7天,每天上午定时测定TCB值1次,据日龄TCB大于正常,同时测血清胆红素(SB)及做相关检查。
2 结果(见表1)
(1)182例足月新生儿出生后1-7天经皮测胆红素TCB读数变化见表1。TCB峰值出现在4-5天,生后第五天峰值最高,当TCB≥正常日龄时,同时测血清胆红素。(2)早产儿出生后第一天TCB值低于正常新生儿和窒息新生儿组,但第三天峰值高于其他两组(P<0.05)。(3)缺氧新生儿出生后3-4天TCB峰与正常新生儿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新生儿高胆红素原因如下:ABO溶血5例,58.9%;围生因素13例,占23.2%;母乳性黄疸21例,占37.5%;感染因素10例,占17.9%;其它6例,占10.7%。
3 讨论
3.1 采用TCB原理:TCB读数与血清SB浓度呈密切正相关,TCB与SB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2]。 TCB读数与血清胆红素以及微量胆红素(MBS)呈线性相关,适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症的筛查和监测血清胆红素的动态变化。
3.2 TCB的优点:对新生儿黄疸,多数医院采用静脉取血法检测血清胆红水平。新生儿静脉采血困难,且有创伤,易造成静脉血栓及局部和血液感染,家长难配合和接受。我院采用经皮测量仪测定TCB。具有不需采血、操作简单、快捷、家长易接受,重复性好,无不良反应,无创伤等优点。
3.3 我科利用TCB与SB间的线性关系,对新生儿每日进行TCB监测,当TCB大于日龄正常值,做SB及其相关检查。
3.3.1 对24小时内TCB大于正常值者,首先考虑为ABO溶血,立即做父母及新生儿血型、新生儿SB、母子血清学(抽血送血站检查)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同时给予积极治疗,静脉给予高效价丙球阻断溶血,光疗、人体白蛋白退黄,输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等治疗。本组5例ABO溶血均在1-2天内诊断,预后良好。但应注意,光疗时,测TCB不能较准反映血清胆红素浓度,但可动态观察黄疸消涨趋势[3]。相同的血清胆红素浓度下TCB值早产儿偏高,可能与早产儿皮肤较黑、毛细血管丰富、通透性高、皮下脂肪少有关。
3.3.2 对生后2-3天TCB大于正常值者,首先排除ABO溶血后,评估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哭声、反应、奶量、体重、肝脾大小、排便等,若情况好,首先考虑为母乳性黄疸,有文献报道,新生儿高胆红素的病因中母乳性黄疸占第一位[4]。给予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增加UDPGT(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和肝脏摄取未结合胆红素能力,妈咪爱加速胆红素分解和阻止胆红素重吸收,必要时光疗、停母乳2-3天等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3.3.3 围生因素:因为缺氧缺血,大量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分解,黄疸增高,使TCB大于正常值,同时监测SB值。早产儿因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给予保暖,吸吮困难者给予肠道外营养。本例中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和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给予精心治疗护理,每日监测TCB值,及时处理,均取得满意疗效。
3.3.4 感染因素:排出以上病因考虑感染因素,检测血常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当上述结果显著增高时,可作为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的明确诊断的指标。本组10例中,新生儿肺炎3例,新生儿败血症5例,新生儿脐炎3例,宫内感染2例。因此,有宫内感染可能的新生儿,应预防性给予青霉素抗感染,用双氧水加0.5%聚维酮碘,每4小时消毒脐部1次,减少感染机会,对肺炎、败血症患儿给予二联抗菌素抗炎,免疫球蛋白、血浆、白蛋白等支持治疗,有黄疸者给予退黄治疗,同时摄X线胸片、血培养、C反应蛋白等相关检查。
篇9
【摘要】目的 探讨恢复期母婴同室对高危儿出院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398例恢复期高危儿随机分组,未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对照组,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干预组实行母婴同室,对高危儿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干预组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科的服务满意度。结论:对恢复期的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针对高危儿出院后常见的护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指导其喂养、护理、皮肤感染的预防等,从而有效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
【关键词】恢复期; 母婴同室;高危儿 ;发病率
高危新生儿是一组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新生儿,最常见的高危因素为窒息、早产、颅内出血、低出生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有较高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故这些新生儿需要专业的治疗及护理。但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缺乏经验和必要的护理知识,加之对疾病认识不足,导致部分高危儿在出院后不久(3-15天)因各种原因再次发病来院就诊。因此,我院对恢复期的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针对高危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指导其喂养、护理、皮肤感染的预防等,从而有效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恢复期的高危儿398例随机分组,未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对照组,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干预组。干预组198例,男117例,女81例,其中窒息35例,早产93例,颅内出血5例,低出生体重10例,高胆红素55例;对照组200例,男109例,女91例,其中窒息37例,早产儿89例,颅内出血8例,低体重儿12例,高胆红素54例。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干预组实行母婴同室(产妇和家属直视下的开放式护理(1)),对高危儿出院后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2.1 护理问题:
1.2.1.1 高危儿家属缺乏日常护理知识:(1)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睡觉时有搂抱患儿同睡的习惯;(2)认为室内不能通风,对患儿包裹太厚,保暖太严,导致体温过高;(3)对患儿哭闹表现焦虑不安。
1.2.1.2 高危儿家属缺乏喂养知识:(1)患儿母亲对母乳喂养不够自信,一是担心母乳少不够患儿吃(患儿住院,长时间母婴分离导致母乳量减少), 二是不能把握患儿吃好、吃饱的标准;(2)部分患儿对喂养方式的改变表现出不适应,家属出于担忧,不愿继续母乳喂养,甚至有少数患儿母亲认为哺乳会影响日后自身身材的恢复而拒绝母乳喂养;(3)配方奶配置方法不正确。
1.2.1.3 高危儿家属缺乏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1)缺乏预防皮肤感染的知识;(2)出现呛奶、呕吐等异常情况时缺乏应对能力;(3)高危儿保健知识匮乏。
1.2.2 护理干预:
1.2.2.1 传授新的育婴知识
(1)告知家长科学育儿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使之接受新的知识,改变传统观念,患儿睡小床,不要和母亲同睡。
(2)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室内保持22℃-24℃,湿度维持在50%-60%,高危儿着衣和包被以四肢暖和为度,体温保持在36℃-37℃。
(3)患儿哭闹是对来自体内或体外不良刺激引起不适的表现,若哭声响亮、婉转,间隙期面色如常,即为生理性哭闹,家长不必担忧。
1.2.2.2 传授喂养知识
(1)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不断鼓励母亲增加母乳喂养的信心,并帮助其提高喂养能力。母乳经济方便;母乳中含有较多免疫因子,能增强婴儿免疫力;通过母乳喂养能增加母婴感情(2)。嘱母亲应坚持按需哺乳,奶量以喂奶后患儿安静、不吐、无腹胀和体重增长达15-30g/d为宜。
(2)住院时间较长的高危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习惯了配方奶、奶瓶喂养,当改用母乳喂养后,部分患儿有不吸吮、吃奶少等表现,这属于正常情况。因为配方奶和母乳口感不一样,且人工喂养的奶嘴比母亲的易于吸吮,一般来讲,母乳喂养后1-2天患儿就会逐渐适应。因此,高危儿家长不必为此担忧,选择继续母乳喂养。
(3)若高危儿母亲确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配方奶进行喂养,并严格按配方奶上的说明进行调配。奶粉配置过浓会导致患儿喂养不耐受,甚至有可能发生坏死性小肠炎;奶粉配置过稀则营养摄入量减少,患儿出现生长缓慢,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奶孔的大小以奶汁流速连续滴出为宜。
(4)因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高危儿易发生溢奶,早产儿甚至会发生胃食道反流。吃奶后指导家属将患儿竖着抱起来,轻拍其背部,持续约2-3分钟,帮助患儿将吃奶时咽下去的空气通过打嗝排出来。另外吃奶后30分钟应将患儿侧卧,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减少溢奶造成的误咽和窒息;早产儿床头抬高15°-20°,可减少胃食道返流的发生。
1.2.2.3 介绍疾病相关的预防知识
(1)教会家长正确的皮肤按摩方法,以增加皮肤抵抗力。保持高危儿皮肤清洁,洗澡时注意将耳后、颈部、腋下、肘窝、腹股沟、臀部、窝等皮肤皱褶处洗净,擦干;不要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扑粉,因这些部位的皮肤褶皱处不透气,加之患儿易出汗,潮湿的粉块刺激皮肤,增加了患儿皮炎的发生。重点加强对高危儿脐部的护理:每日检查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脐带未脱落前,每日用碘伏消毒一次,直至脐带脱落,完全干燥为止;要特别防止被尿液污染,以避免脐部感染。?做好高危儿会皮肤的护理,勤换尿布、会温水清洗(顺序为由前至后)、吸干,必要时局部涂鞣酸软膏。
(2)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每日给予足够的奶量和水分,保持大便通畅,否则有可能使黄疸再次加重。教会家长学会观察患儿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对于肠蠕动比较弱,每日不能正常排便的高危儿,给予腹部按摩每日4次,必要时给予刺激排便或开塞露通便等处理。
(3)注意观察高危儿的面色、呼吸。喂奶时患儿若出现呛咳、呕吐、口周、面色青紫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喂哺,患儿取侧卧位,给予拍背、清除口鼻呕吐物等处理,直到患儿哭声响亮、面色转为红润。否则报告医生给予吸痰,吸氧等进一步处理。
(4)高危儿患以下疾病的可能性要远高于正常新生儿:脑瘫、智力低下、营养不良和视力、听力异常及运动障碍,轻则会影响孩子正常发育,重则导致终生残疾。一旦错过最佳矫治时机,将会造成终生遗憾。告知家长高危儿在出生后的半年内,需每月接受一次保健服务,半年后每两月保健一次,以便医生随时发现由高危因素导致的并发症。
1.2.2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及发病病种的变化。
1.2.3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高危儿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率的比较(见表1)。干预组采取母婴同室后,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p
组别例数发病数发病率(%)
干预组198 2311.61
对照组200 6834.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 两组高危儿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的病种变化的比较(见表2)? 干预组采取母婴同室后,出院后因喂养及护理不当而发病的病种均小于对照组(p
3 讨 论
3.1 新生儿生长发育迅速,能量需求较大,母乳或现阶段母乳化配方奶所含的能量及营养素可以保证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所需。而高危儿因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功能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喂养极为重要,更不能随意添加其它食品或保健品。同时由于其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采用合理的喂养方法及,可以明显减少高危儿由于喂养不当而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高危儿出院后发生肠功能紊乱、便秘等疾病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有一例患儿在出院后第三天,家长擅自给患儿奶粉中添置了少量成人食用蛋白粉,次日患儿出现腹胀、呕吐来院就诊,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极差。
3.2 感染是高危儿病情突然变化及加重的重要原因。高危儿住院治疗期间,接受介入性诊断及治疗过程,免疫功能低下,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高度易感。而且胎龄越小、日龄越小,免疫及局限感染的能力越差,常可引起肺炎、败血症、脑膜炎。开展母婴同室,护士通过日常护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教会了家长正确洗手的方法和预防感染等相关知识,从而有效减少高危儿因感染再次发病的机率。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干预组因室内不通风、家庭成员交叉感染等因素导致出院后高危儿发生呼吸道感染比率较低。新生儿感染的另一来源为皮肤。高危儿尤其是早产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毛细血管丰富,皮肤抵抗力低下,如皮肤护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皮肤完整性受损,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糜烂、破溃、脐炎、尿布炎等(3)。干预组高危儿在出院后可以得到较好的脐部护理、皮肤护理、臀部护理,发生脐炎、脓疱疮等的机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减少了高危儿出院后因感染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及败血症的发生。
3.3 研究表明:大约有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4)。母婴同室期间,部分恢复期高危儿母乳性黄疸能被及时发现,通过试停喂母乳、定期监测、医学干预后得到缓解,同时由于患儿的家长接受了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出院后依从性高,能定期来医院监测黄疸,及时发现胆红素波动情况,并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干预。但并不能因此减少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
3.4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助孕技术的成熟,窒息、早产、先天畸形等的危重新生儿比率较前增加。高危儿常需要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这使父母无法确切了解患儿的生活。加之生育高危儿的母亲往往会有忧郁和罪恶感,接受高危儿需要特殊照顾观念常需一段时间。对恢复期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鼓励父母参与照顾患儿的活动,如抱抚、亲自喂奶等。指导家长如何冲调奶粉、如何沐浴、何时预防接种,以使他们得到良好的信息支持和树立照顾患儿的信心;同时护士能及时发现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存在的护理问题,提供护理干预,提高了育儿水平,有效的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发病率,同时也提高了新生儿病房的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梁淑芬,林晓枫,张晶,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中外健康文摘,2010,5(7):252-253
[2] 向丽,杜鹃,谢立平,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61
[3] 杨亚青,周静,白静。产后家庭访视中对新生儿皮肤的管理。中国医药卫生,2010,9:45
[4] 崔焱 . 儿科护理学[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28
篇10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湖南常德415700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状况,指导早期诊断、合理防治。方法 选择该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137例病例,对其临床表现、致病菌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院诊断败血症病例中血培养阳性率为64.2%。革兰氏阳性菌占72.2%,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43.3%和15.6%,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48.7%、42.9%,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对美罗培南、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革兰氏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早期新生儿败血症与晚期新生儿菌种比较,早期败血症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高于晚期,晚期败血症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早期,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葡萄球菌为该院新生儿败血症主要致病菌;应做好孕期感染的防治,加强围产期及新生儿期保健,以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可选抗生素少,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药敏合理用药。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035-03
Clinical Analysis of 137 Cases of Neonatal Septicemia
ZHU Yufang ZHANG Aizhen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de, Changde, Hunan Province, 415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onatal septicemia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causing neonatal septicemia and their antibiotic resistance so as to guide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ration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37 cases of neonates diagnosed with neonatal septicemia in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3 were select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 and drug sensitivity results of the neonat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137 newborns with septicemia, the positive blood culture rate was 64.2%, the gram-positive bacteria accounted for 72.2%, of which, staphylococcus aureus accounted for 43.3%, and S. epidermidis accounted for 15.6%. The ratio of oxa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S. epidermidis was 48.7% and 42.9%, respectively, and which had high resistant rates to penicillin and erythromycin, but had low resistant rates to meropenem, teicoplanin, vancomycin. Escherichia coli was in the first place among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 the comparison of early neonatal septicemia and late neonatal species, the former had a higher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fection rate than the latter, and the latter had a higher gram-positive bacteria infection rate than the form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Staphylococcus is the main pathogen of neonatal septicemias in our hospital. Infection should be prevented and treated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health care in perinatal and neonatal perio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neonatal septicemia. Antibiotics for neonates are limited, so rational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
[Key words] Neonatal septicemia; Pathogen; Antibiotic resistance
[作者简介] 朱玉芳(1980.10-),女,湖南常德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新生儿疾病,邮箱:yufang306@163.com。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症,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为总结该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状况,指导早期诊断、合理防治。该研究将该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间NICU近4年来收治的137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对其临床表现及血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诊断、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本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共137例,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1]。其中88例为血培养阳性确诊病例,49例为临床诊断病例。男85例,女52例;早产儿48例,足月儿89例。早期败血症45例,其中母亲有流产史的26例,母亲产前2周内有发热、咳嗽、腹泻的共10例,有胎膜早破15例,羊水污染5例。晚期败血症92例,其中母亲有流产史的32例,母亲产前2周内有发热、咳嗽、腹泻的共11例,有胎膜早破11例,羊水污染7例。
1.1.2 临床表现 病理性黄疸75例,发热或体温不升69例,少哭反应差65例,呼吸增快46例,呼吸暂停27例,面色发绀或苍灰21例,纳差腹胀呕吐41例,皮肤花斑纹15例,出血点、瘀斑6例,硬肿8例,抽搐7例,低血糖4例。
1.1.3 主要并发症 肺炎61例,脐炎27例,泌尿系感染15例,化脑11例,脓疱疹10例,感休7例,坏死性小肠炎5例,肠穿孔1例,DIC 2例,肺出血1例。
1.1.4 转归评价标准 无临床症状,炎性指标恢复正常,血培养转阴为治愈;临床症状好转未达治愈标准为好转;有严重并发症,治疗效果不佳,家属放弃治疗为放弃病例;院内治疗无效死亡为死亡病例。
1.2 血标本采集及培养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入院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经股静脉取血2~3 mL,注入小儿血培养专用瓶送检。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在24~48 h内一旦有细菌生长报警,继续用该公司的Phoenix TM 100微生物鉴定系统做菌株鉴定。药敏方法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绿脓假单胞菌(ATCC27853),均购自湖南省临床检验中心。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4版药敏标准判断结果。
1.3 统计方法
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由spss 16.0统计软件完成数字统计,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不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培养结果
137例病例有88例血培养阳性,阳性培养率为64.2%,培养出菌株共90株。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9例,表皮葡萄球菌14例,藤黄微球菌2例,少酸链球菌2例,无乳链球菌、耳葡萄球菌各1例。有革兰氏阳性杆菌:棒状杆菌4例。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10例,肺炎克雷伯菌7例,产气肠杆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球形芽孢杆菌、产碱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各1例。白色假丝酵母菌2例。
2.2 早期败血症与晚期败血症菌种比较
早期败血症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42.4%)高于晚期(19.3%),晚期败血症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80.7%)高于早期(5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主要致病球菌与杆菌耐药情况
分别见表3、表4。球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株;杆菌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BSLs)5株。
2.4 治疗与转归
治愈97例,好转35例,放弃4例,死亡1例。培养前使用的抗生素与药敏符合例数为22例,其中2例无效;不符合66例,其中46例临床治疗有效未改抗生素而治愈,17例更换抗生素后好转,3例更换抗生素后仍无效。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感染[2]。其发病率占活产婴的0.1%~0.8%,该病往往发展迅速,易导致化脑、感染性休克、DIC等多脏器损害甚至死亡。死亡率较高。但该病早期症状不典型,白细胞、CRP、PCT等检查无特异性,血培养结果需要时间,因此早期症状的识别尤为重要。该资料中有黄疸、体温异常表现的达50%以上,呼吸增快、少哭反应差及消化道症状达30%以上,主要表现均无特异性,对有这些的患儿应积极查找感染病灶。在本资料中黄疸表现最多见,黄疸可为败血症的唯一表现,因此对原因不明的黄疸应高度警惕败血症。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对低毒力条件致病菌易感,由于粘膜屏障功能差,病原菌易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脐残端侵入血液,易发生败血症。易感因素包括:围产期母亲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污染,多胎,早产,宫内窘迫,侵入性操作,皮肤、脐部感染等[2]。致病菌的构成存在地区差异。B链球菌( GBS)是目前美国新生儿最常见病原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两者约占60%~70%。国内的致病菌与国外并不一致,国内以葡萄球菌最多,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该研究的主要致病是革兰氏阳性菌,与国内有关报道[3-5]一致。该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仍占首位(43.3%),其次为表葡(15.6%),第3位是大肠埃希菌(11.1%),与重庆市刘斌[6]的报道一致。但有关报道[4-5]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感染率增加,成为主要致病病菌,与我们的表皮葡萄球菌占第2位有差异。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代表的CNS大量存在于人体皮肤表面,由于新生儿免疫特点,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对低毒力条件致病菌易感,随着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增加了CNS的感染机会,成为院内感染的首位致病菌。但本研究中,早产儿比例较少,仅48例,易感病例数占总病例数比例较小,败血症患儿以社区获得性感染为主,可能是导致病原菌构成与有关报道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8]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葡萄球菌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革兰氏阴性菌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该院资料在早期新生儿与晚期新生儿菌种比较中,早期革兰氏阴性感染率亦高于晚期,认为与母亲围产期感染、流产、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等有关。该资料早期新生儿中母亲有流产史的占早期新生儿的56.5%,母亲有发热、咳嗽、腹泻的占21.7%,有胎膜早破32.6%,羊水污染10.9%,发生率比晚期新生儿的均高。因此应减少流产、做好孕期感染防治,以减少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而晚期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早期,可能与晚期新生儿皮肤、脐部感染、社区呼吸道感染等有关,因此应做好新生儿皮肤清洁、脐部护理、呼吸道感染防治等卫生护理。
随着抗生素的应用,致病菌的耐药性随着年代和地区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目前,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使新生儿临床用药越来越困难。本研究结果显示: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几乎全部耐药,对红霉素耐药率高,对苯唑西林近半数耐药,对美罗培南、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较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二代、三代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舒普深、亚胺培南相对较敏感。因药物的不良反应,新生儿可选用抗生素类较少,临床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在药敏结果之前,根据感染原因、临床表现,结合经验治疗,尽量选用针对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菌的杀菌药并兼顾另一种细菌的广谱抗生素,因血培养结果需3~5 d,而且体内与体外药敏有差异,如用药与体外药敏结果不一致,应根据疗效决定是否改用抗生素,避免造成多重耐药、二重感染。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2]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0.
[3] 胡月圆,李贵南,杨慧,等. 新生儿败血症220例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3):195-196.
[4] 林森,饶荣.158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4):297-299.
[5] 郭艳梅,刘翠青.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15):2262-2264.
[6] 刘斌. 22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细菌感染血分离株及其耐药性分析[J].重庆医学,2008,37(5):506-507.
[7] 王云峰,李绚,周忠蜀.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趋势及病原学和药敏的变迁[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17):5283-5285.
[8] 毛莉萍,林丽星. 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12):1336-1339.
(收稿日期:201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