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科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依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现有的计算机教材很少顾及到地区的差异、学生知识面的差异、学校实验设备的差异,所以教师必须首先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合理取舍,选择精华、要点,避免面面俱到。这一点跟数理化等其它学科就存在明显的差别。数理化等其它学科强调的是知识点的全面性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应用,各种应用所涉及的知识点彼此间较独立,联系较少。因此,我们对计算机学科知识点的挑选存在比较大的空间。我们可从知识点的实用性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以及学校实验设备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应避免全盘照搬教材,否则学生就会因为知识点太多、太难、实验设备不支持等因素造成对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掌握,或掌握了却派不上用场。如:讲授查询语句select的时候,其后面可带的参数有十余个之多。如果每个参数的意义都跟学生讲清楚,学生就会因要记太多而记不住,或因个别参数难懂而没办法理解,对这个select语句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掌握率就会降低,教师多花了时间却又达不到目的。在讲授select这个知识点时,我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select语句在实际编程的应用,挑选了教材中两个较常用、学生能够接受的参数进行讲解,其它参数一概不讲。结果学生很轻松地记住了这个语句并能灵活运用。
二、以“任务式教学”贯穿整个课堂
目前经常说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这里的“任务式教学”是指老师在讲授知识点时不机械、孤立地按照课本中的顺序一个一个来讲,而是先设计一个包含所讲知识点的“任务”,讲授之前先明确向学生下达这个“任务”,然后分析“任务”,分解出“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接着讲授这些知识点,最后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完成“任务”。
三、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多种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是提高每个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努力:课堂上巧设疑问,多用形象比喻。如:讲授操作系统原理时,可以提问学生:假设有一个图书馆,里面有阅览室和藏书室,那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去管理呢?这样必定有同学提出要一个图书管理员,接着可以把图书管理比作操作系统,内存比作藏书室,CPU比作阅览室,管理员比作应用程序。它们统一由图书管理员管理,即由操作系统管理,这既清楚又形象;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课本上有的内容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必须抓住重点,换一种比较浅白的说法,如果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就要坚决不讲。如果只是机械照搬课本的内容而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不但接受不了,还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作业难度要适中。作业太简单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太困难完成不了,学生就没有成就感,无法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这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
计算机课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象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让学生在有限的练习时间里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结果及时做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更高。
五、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行学习,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如:在数据库编程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三种程序结构的基本格式和功能时,我设计了一道综合这三种结构的程序题让学生自学完成,碰到问题时再和我一起讨论,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计算机课堂教学组织是一门艺术,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会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融洽的桥梁,课堂上学生学习气氛活跃,达到最优最佳效果,这样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建兵.试论初中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9-15.
篇2
关键词:智能计算;课程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1 背景
目前,智能计算已成为人工智能界一个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图景,为了让计算机和集成有计算功能的各种工具及设备更加独立、更加聪明、能够自主思考和行动,最终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特别,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从物联网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与计算,特别是智能计算的密切联系,现在的互联网上各种终端之间、它们与服务器端和存储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相响应,其实都是有人在后面操作和控制的,但是在未来的物联网里,物与物、物与人以及物与计算机设备之间的协作则要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不需要人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去介入、控制和管理。
举例来说,一个物联网时代的超市,其物流完全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的管理。例如它可以通过设置在货架和仓库中的RFID标签读取设备了解存货信息,一旦要出现缺货现象时,它就会立即将信息发送给超市的服务器系统,并由它自动联系行驶在路上的众多送货车辆里的计算机系统,查找哪辆货车中有足够的相应商品,最后才会通知相关的司机,让他将车驶向缺货的超市,而此前的一切计算和通信的过程,都无需人工介入。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了解到,即时了解外界的环境和需求变化,并就变化进行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处理和通信就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而这一技术,其实就是智能计算技术。智能计算的理论与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几乎所有的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非线性系统辨识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复杂系统建模与预测、计算材料学、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等。因此,学习和研究智能计算技术,推动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智能计算技术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国外,开设智能计算课程的大学已非常普遍。在国内,近几年开设智能计算课程的中国大学越来越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另外,在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系统和控制、材料等有关的国际会议上,均有智能计算相关的研究主题。智能计算相关的国际杂志和协会近几年也越来越多,如:Spring出版的Swarm Intelligence,IEEE出版的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IEEE/ACM Transactions 0nComputationalBiology andBioinformatics等学术刊物。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前沿学科的发展,智能计算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国内外有关智能计算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我校从2005年开始,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数学硕士点开设智能计算必修课程,笔者主讲该课程,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研究生智能计算课程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经验,并提出自己对该课程建设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2 教学内容及课程特点
智能计算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工神经网络、进化算法、模糊系统、人工免疫系统、群体智能(模拟退火、蚁群、粒子群、蜂群、鱼群、人口迁移、萤火虫算法等)、量子计算、DNA计算等。智能计算不同于其他课程特点,它是一个交叉学科,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仿生法:仿生是智能计算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向自然界学习,采用类比的方法,通过模仿其中的原理规律以得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如蚁群、粒子群、蜂群、鱼群、萤火虫算法等,无不体现了仿生这一研究方法。此外,还有很多群智能算法通过模仿一些自然或物理现象和规律,如模拟退火算法通过模拟液体的结晶过程设计;免疫算法是模拟生物、植物或动物免疫系统自适应调节功能设计的;量子、分子计算模拟量子论原理而设计;人工神经网络是模拟人的大脑结构及信号处理过程而设计的;进化算法是基于达尔文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原理设计的。
2)实验法:智能计算源自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自然界的深入思考,其中的算法有着合理的仿生背景,要彻底说清楚算法为什么行之有效,目前大多算法都缺乏严格的数学理论证明,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算法的性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只能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去分析算法的性能,通过实验分析提高对算法机理的认识,然后,寻求理论上的严格证明,改进算法的性能。
3)融合策略:大量复杂问题的存在使得没有一个算法是通用的,同样,智能计算中的方法各有有点,也都有不足之处。算法的融合策略是取长补短,将不同的算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算法的整体性能,提高算法的求解能力。融合策略通常将待融合的算法采用“串联”、“并联”、“包含”等模型来融合,其中待融合的算法考虑将智能算法和传统的算法结合起来。这一方面,人们己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系统理论:智能计算是为了解决复杂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等内容,这些对于指导算法设计、改进算法和理解算法的复杂行为方面有指导意义。
3 教学方法及教材建设
针对智能计算课程内容及其研究内容,根据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生学习的特点,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问题讨论、课外研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动漫技术来实现智能算法的仿生机制,从源头上让学生体会每一种智能算法的仿生机制或一些自然或物理现象和规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结合智能计算课程的特点,确立“以大自然、社会等为学习对象,善于观察其仿生机制或一些自然或物理现象和规律”作为理解智能计算课程概念、原理的关键点。
2)启发学生在理解仿生机制或一些自然或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出模拟进化计算的一般框架。
3)讲解计算智能的有关理论和算法,课程中穿插了大量的研究案例,告诉研究生如何使用计算智能方法解决各个工程领域的具体问题。
4)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研究项目,亲自编写自己的算法程序源代码,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随着计算智能的快速发展,每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课件都在更新,以包括最新的研究内容,尤其是我们自己的研究内容,扩大研究生的知识范围。
近几年,我们使用过国内出版的多种有关智能计算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计算智能(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的《计算智能中的仿生学:理论与算法》、《计算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等教材,但很快发现其中很多地方不适用,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目前国内出版有关智能计算教材,结合我们课题的研究,针对性选取一些内容来制作课件和讲义进行教学。因此,建议智能计算相关专业的协会或出版社尽快组织教学经验教师编写适合于研究生教学的智能计算教材。
4 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智能计算理论与应用这门具体课程来说,最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课程学习结束考察方式主要采用:1)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对智能算法原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2)小作业。要求对介绍过群智能算法总结、分析、对比等,形成一个简要总结报告,对介绍过多种智能算法的概念、原理、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3)大作业。检查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要求对介绍过群智能算法的源代码集成,形成一个演示系统。该门课成绩分配如下:成绩=闭卷考试(50%)+小作业(30%)+大作业(20%)。
5 结语
智能计算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界的深入理解而发展起来,它强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植物等智能行为的模拟,注重向自然界学习,汲取其中有益的规律和原理。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智能计算具有自适应、并行性、全局搜索等能力,尤其可解决一些大规模复杂问题。智能计算是人们研究自然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目前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开设智能计算课程是势在必行,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宗本.计算智能(第一分册):模拟进化计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4-132。
[2]徐宗本,张讲社,郑亚林.计算智能中的仿生学:理论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3:1-9。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71-01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传统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本人就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把自己在实践在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学课程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计算机教学要求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应该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什么课程应该开、什么课程不应开,恐怕很多学校都有过这样的疑虑。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课程的开设一定要体现实用的特点,如果一味追求面面俱到,使学生学得过多过杂,其结果是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方面,必须避免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出现。对于过时、落后或者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知识的教材,一定要舍弃。教材通常都是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视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和发展。教材的选用应以学用结合为着眼点,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另外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他们的教材更新速度比较快,编写教材的人员会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加入其中。
二、教学模式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教学讲求直观、便捷,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因此,视频教学是每个计算机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
3、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三,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4、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
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等等。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且不受时间限制。这种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受选修人数的限制,学校可以集中优秀教师主要放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或对网上辅导作补充等等。学生每修完一科,可在指定时间到网上参加考试,如获通过则取得相应的学分。
计算机教学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改善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还要选择合适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才能培养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智. 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 (35).
篇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实训课教学
我们常常说“理论要联系实际”,的确这句话很有道理。计算机实训课是职业学校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经过几年的教学,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定人定机,宣布机房纪律
机房里学生要有固定的机位,这样便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对于机器维护也非常必要。所以学期初,计算机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及能力,合理安排好学生固定机位。机位安排要注意将爱玩、爱讲小话的学生分开,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与反应稍慢的学生合理搭配。
以上做的工作是起防范的作用,为了更好保证正常的上课需要,最终还是要靠上课教师正确的引导,因为只有良好正常的计算机实训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
二、上机内容具体,目标明确
现如今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甚至厌学,处于无目标,无动力,无求知欲,无学习兴趣的状态。这是典型的学习动力动机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必须尽力发掘学生学习动力动机,在布置实训内容时努力为其创造学习动力动机。这就意味着计算机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研究每堂课的上机内容与学习形式。
分组合作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训课堂效率,前提是要有结构合理的实训项目。计算机教师可以在课前先编印好上机实训内容。实训项目不可太多,内容应具体、充实并具有延伸性,一定要有具体且明确的实训要求。作业中设计的操作项目要既有重复又有一定难度,因为重复是遵循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必要举措,它有助于熟练操作。但又要避免简单的重复,要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其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实训项目的难度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逐渐递增。上操作课时,教师将课前编印好的上机内容以纸质形式下发给学生,或用教学操控软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传给学生。同时教师说明本次实训课的目的、要求,将实训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讲解清楚。
三、实施情感陶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逆反心理强的学生,要人格感化,做到真诚、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用教育者高尚的人格来触动、感化熏陶他们,促进他们的思想转化,达到激励积极进取之效果。这要求教师对每一次课都要认真对待,充分准备。不仅技术要精湛,语言表达要准确、感人;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亲切和蔼。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多帮助,多辅导,不歧视他们,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较高的威望。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凝聚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情,转化学生的“行”。
在实训内容上也要充分体现良好的情感陶冶,多选用积极向上的素材,如果能有一定的人生哲理则更好。让学生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达到心灵上的一种洗礼。
四、分组合作,正确评价
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他们就可以在小组中互帮互助,共同协作。这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在小组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其他同学共同提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小组讨论探索,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老师可以巡回辅导答疑。另外,各小组之间还可以进行比赛竞争,以此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最大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上机课的热情就会大增,上机操作能力当然也能提高了。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教师一定要留出时间来及时评价。学生在实训中经过一番努力,无论是掌握的相关技能,还是劳作的产品,得不到一个公正地的评价,他们会灰心丧气,会对此项技术或技能,甚至这个专业失去信心和好感。因此,做好实训课中学生行为的评价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育人的需要。
五、坚持实训作业检查,实施教后评价
每次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后,教师一定要做到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对每位同学的实训作业都要批改并计分,并将实训作业成绩作为本科目总成绩的一个部分。这个分数除了能对学生起督促检查作用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作业中指出学生操作的不足并认真给予纠正。最后要在学生作业后,给出中肯的建议,针对学生情感意识较弱的特点写上恰当的评语,或表扬,或鼓励,或用诙谐的语气批评。笔者个人认为,评语部分对学生来说其实很有促进作用,这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在乎与重视。在以后的实训课学习中就会更积极主动。
六、结语
其实要上好一门课,教好一个学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还有好多需要我们注意和学习的地方。但无论怎样,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都要时时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营造创新环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要用教师现场的控制管理能力以及个人的教学魅力,使计算机实训课有序进行,使学生在实训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唐武.《职高生现状分析及培养思路》
[2]叶青青.《让计算机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篇5
>>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双语教学浅析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探讨 浅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初探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高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初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浅探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 基于就业目标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分析 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管理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周燕霞.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0(6):56-59.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BAI Xiang-fang1, WANG Ya-li1, LU Jun2
(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yuan 454650, China; 2.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of Jiyuan City, Jiyuan 454650, China)
篇6
关键词:微机原理;课程;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81-02
一、引言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计算机、信息和控制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了结合,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计算机替代传统的控制器构成闭环反馈系统并实现较为复杂的控制算法。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控制系统正由集中的模拟控制体系加速向开放的数字控制体系发展。越来越多的控制系统正采用计算机来取代传统的控制器。与传统的控制系统相比,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装和维修简便以及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同时可实现计算资源共享,从而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这类日益广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已在各类工农业生产、航空航天、交通系统、无线通信、机器人、智能建筑、国防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计算机控制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要求相关专业人员在了解并掌握工业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以及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将被控对象、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相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预定的任务。
本门课程是在开设了《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及《电路电子技术》等先修课程后,再为学生开设。《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在掌握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础上,动手构造有关电路并上机调试设计的程序,才能充分领会、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课堂上以生动的语言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学生则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认知和接受的位置。《计算计控制技术》课程通常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讲解传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认知、提高应用能力。但以往的教学普遍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试验实践研究不够重视。尤其传统的实践教学通常是以验证为主的实验方法,一般只要求学生根据试验原理总结实验现象,而这些试验现象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往往可以使学生取得一些深层次的认识或体验,但是对学生分析与综合设计能力、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不够。达不到提高学生独立创新和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1]。因此,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三、《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
1.重新编写与实验设备配套的实验指导书。试验教学的改革从编写新的试验指导书开始,新的试验指导书既与选用教材又与试验设备相配套。实验指导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增加学生独立设计试验步骤的部分。具体而言,在试验指导书中只需提出实验的目标、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所需要的试验步骤。只提实验要求,能够改变学生只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而不加思考的状况[2]。第二,由学生独立设计试验数据表格。试验的结论都是由试验数据总结出来的,所以要求学生能够完成试验表格的设计,且系统的设计与实验过程等所有工作也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第三,增加一些加宽、加深的试验内容。由于学生的试验能力不处于同一层次,所以需要为那些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教师要从教授实验方法、检查实验结果转变为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实验项目,共同分析、解决实验中的相关难题。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学习压力,促使其提高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向自觉的研讨。在试验内容的安排上,要减少验证性的试验内容并相应增加综合性的试验。除个别规定的验证性实验外,不给定实验电路图,不指定详细的接线步骤,完全由学生在掌握现有实验资源的前提下设计相应的实验电路。在程序设计上也要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除专门规定的验证性实验外,不指定详细的编程步骤,不给定详细的流程图和实验程序,对学生完全开放,由学生自主地编写相应的程序。同时学生也可以自由发挥,去做自己想做的不受教学内容局限的实验[3]。根据一直以来的教学总结,发现计划实验教学课上的时间还不足以满足同学门的实践需求。这就要求实验室除进行计划实验教学之外,还应满足学生自由进行实验的要求。为此,采取了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办法,将空闲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现有的实验室资源,自己拟定试验目的以及预期试验结果,并设计构造相关的试验内容以及试验步骤。并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去做想做的实验,这样学生的实验内容和要求都会有所不同,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以上讨论的都是课程中的实验教学,除了规定的课程实验之外,教师还要组织对计算机控制技术感兴趣的同学成立计算机控制技术兴趣小组。这种兴趣小组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挥,比如,对新技术理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最新技术收集资料,探索科学研究的前沿,成立讨论小组,并开设专题报告,从而增加自己的阅历;对设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提供基本的原材料,让学生开发和研制一些实用的科技小产品。这种做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同时还能让同学在无意识之中巩固了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兴趣小组成立后,在兴趣小组中选取一部分优秀作品,根据作品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指导学生申报校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学生科研课题。对于有课题的教师,可以让部分优秀同学加入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让同学尽早地接触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再从学生的科研课题中选拔优秀的项目参加设计大赛,比如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这些竞赛活动使学生受益非浅,从学生被动地要求做实验,到学生主动地要求进实验室做实验,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培养了创新设计能力。
四、《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1.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实验指导书中的设计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前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新案例自行设计的。这些案例在学生身边都能经常地接触到,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而又特别好奇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这可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跟得上时展的需求并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由于部分实验是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无法在课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解决,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不用思考也不需思考,只是按照已知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很难谈得上训练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改变学生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问题本身出发的思路,摆脱书本的束缚。让学生从查阅资料开始,进行总体方案设计、编写控制算法程序、调试系统、选择参数、直到得到最佳实验结果。在这种创造性的工作中,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和大胆创新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实验把动脑和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之源,工程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才是工科教学的重点之重点3]。由于编写了新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在实验中必须考虑各部件之间的电路连接、相互控制、整体配合等细节,需要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这样的实验活动中,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对实验过程做有效的梳理,认真总结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地认识设计的优缺点,为探索更加优化的设计、实现方案,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学生不论是从知识的积累上还是能力的提高上都会产生一个极大的飞跃[4]。
五、结论
通过实验指导书的改编,提倡学生自己编程做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思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随着学科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已经到位,如过程控制实验系统、倒立摆实验系统、随动系统等,我们将逐步把这些设备与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结合起来,开发更加先进、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新实验,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纵深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常旺,林卫星,谢建军.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课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25-128.
[2]孙坚,王强.宽口径培养模式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教改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130-131.
篇7
【关键词】中职 课程体系建设 问题 措施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而理论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和实践双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能源。
1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1.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由于是中职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往往很窄,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困境。当今,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仅仅是包含了英语、数学、语文、政治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能接触更多的知识层面和领域,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片面,在面对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只能止步不前,在工作选择的范围不得不缩小,面临想就业却不能就业的窘境。
1.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大量数据表明,在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大部分从事的是计算机销售、文秘等工作,处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领域的最低位置,而在相对高端的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以及网站制作、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岗位上就业的人员相对较少,这主要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脱离造成的。
1.3 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投奔高端的教育,中职教育的学生面对生源压力开始招收素质较差的学生。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基础素质差的现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不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没有实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需的能力,通过在校学习还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导致中职教育输送的人才不达标不合格,学生面临着不能就业的困境。
2解决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中职院校也负有一部分的责任,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中等院校的领导者应当高度的重视,制定合理的措施完善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注意在以后的教学的过程中,避免发生该问题,本文制定解决措施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合理的建设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了一种人才招收趋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要求的,数学、语文、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基础认识,比如信息、法律、金融、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供学生学习,强化学生学习的综合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开拓学生的发展眼光,此外还应当加强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美术、书法等方面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解决学生面临的就业的窘境。
2.2设置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的课程
既然不能缓解当前生源紧张的局面,那么中职学校所能做的就是在中职学校收纳学生后,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弥补他们的不足。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当前阶段学生素质有待提高的局面,还应开设道德强化的课程,比如开设职业道德和品德教育的课程,综合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2.3注重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欠缺的就是综合实训,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综合实训。首先,这种综合实训不是简单的知识考核,而是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社会上去进行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安排综合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三点原则:第一点,针对性原则;第二点,实用性原则;第三点,可实施性原则。
3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成符合社会或者企业发展要求的合格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的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先进适用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的方式,采取灵活积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筱敏,周海泉.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2014,(23):95-95.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中职教学方法
当前中职学校涉及的课程教学里,出现的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理论课上教师经常是使用口头语言以及板书式教学的方式。因为当前中职学校的一些学生中有很多学生的基础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其学习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很多学生并不愿意进行计算机课程里的理论教学,觉得理论知识枯燥,兴趣则要低一些。大部分学生在进行上机操作的过程中通常仅仅是上网聊天,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会在上机操作的时候打游戏。这样的一种状况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降低,并且这样的一种情况对于学生学习和消化识点来讲存在很大影响。可以说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当前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说是当前人们保持生活与工作所不能够缺少的一项能力,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完成校园课程之后就需要面对就业,继续保持这样的一种教学情况使其在对社会输送人才的时候产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终身发展受到影响。按照当前的教学情况,作为教师需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计算机教学课堂的实效性得到提升。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置融洽并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当前有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很早就离开父母,他们本身缺少父母的关注。而作为计算机教师,除了需要对学生课本知识,还需要多多的关心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多多和学生谈心,切实的了解学生自身的思想动态,提升亲和力,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喜爱转为喜爱这一课程。尤其是比较调皮的和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更加需要注重其自尊心,只要在学习上有进步那么作为计算机教室就需要对其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够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判断一堂课上的如何并不是取决于教师知识讲授的多么精彩,其注重的是学生到底停进去多少,接受了多少知识。那应该怎么样使得学生做到主动学习就成为了需要注重的问题。诸如:对计算机发展史进行教学时,可以合理运用学生比较喜欢上网这样的一个特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去网上查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不但快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具体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明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除了向老师请教之外还需要合理的使用网上资源,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与个人能力。
2实施多元化教学
计算机应用其本身属于一门实践性相对比较强的课程,其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运用上机操作的形式加以掌握,因此为了能够得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自身的技能得到提升,对这部分内容需要多多的设置练习内容。因此就需要考虑到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使得学生能够愿意进行操作练习呢?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法。这里提到的任务驱动法,主要是将单独的学习单元里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单独或者是多重的任务。使得学生能够用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掌握更多的教学内容,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诸如在元旦到来前,需要学生合理的使用PowerPoint软件去完成贺卡的制作。这个时候首先可以对学生展示一张贺卡,在知识准备过程中对于如何制造何可进行讲解网,同时还需要和学生共同对PowerPoint软件里涉及到的有关功能进行回顾,需要学生能够自主的完成学习,同时将其展示在课堂上。在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的内容上的差异使用各不相同的教学方法,诸如在进行Flash动画设计课程进行教授的过程中,可以精心挑选了几个日常生活里经常会出现的情况,诸如水滴的过程和苹果落地的过程,通过举例使得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实例完成所需要的创作,将课本内容和具体的生活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使其能够达到一种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3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计算机教学中因为面对的学生层次不同,因此其相关的教学内容也需要随之改变并不断的进行调整。相同的内容针对相同班级的学员来说,因此这部分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有基础的学生针对教师所传授的基础知识经常是听一遍就能够快速掌握,可是针对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这样的一种操作方式就会变得异常困难,需要不断地听和练。所以在进行教学安排的时候,针对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教学,并且给予有效指导,使其能够打好学习基础。对于基础相对比较良好的学生,在进行练习进行设置上需要在其中添加更多新的内容,另其能够具备探索以及发挥的余地,有意识地深化并且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提升。另外,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还注意需要将计算机教学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以及专业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与生活实际保持一致,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按照学生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特点,可以在进行统一授课的基础上对学生给予分类指导:对机电专业的学生,注重对硬件知识的讲授,和他们所学习的专业相关联。
篇9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课程 内容 模式 改革
目前,为适应社会上信息产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当部分中职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本位,以技术理论及其应用、创新为主线,改革计算机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既要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创新教学内容,又要按照精讲、易学、多做的原则,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还要为实施新型教学模式创建综合性、多功能实训场所。
一、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创新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根据部分中职学生存在"三差"(即计算机知识基础差,纪律自觉性差,学习主动性差)这种实际问题,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在计算机构成及其操作系统、数据库基础及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软件检测等模块的教学中,都要集中精力主攻实践性强、实用价值大、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灵活处理教材,突出最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理清教学思路,学生容易理解,有效避免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现象。其次,教师要从中职学生自身实际需要出发,选取合适内容向中职学生讲解。例如,教师要结合信息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讲授计算机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紧密衔接,以信息专业岗位技能认证考试来推动中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训练技能,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教师在上课时要灵活多变地按照精讲、易学、多做的原则,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摒弃呆板单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对于增强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引导中职学生增强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呆板单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以教师照本宣科式讲授零散的知识为主。在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项目,教师都可向中职学生提出明确的实训任务,教学目的非常明确。例如,在计算机拆、装与维护模块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指导、组织中职学生完成以下项目的具体任务:计算机硬件市场调查,购机方案,拆、装主机,BIOS设置,硬盘格式化,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系统备份与恢复,常见软、硬件故障的处理。中职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的实训任务,就掌握一个项目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边做边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二是有利于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好奇心,引导中职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教师以项目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训。中职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就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结合基础理论分析项目,然后才能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计算机技能实操中。计算机技能实操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理解计算机基础理论。三是有利于引导中职学生参与实训,增强计算机实操技能。在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求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将理论知识划分为一个个可动手操作的项目,要求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原理指导下完成具体的实际操作,使中职学生既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掌握各个模块的实操技能。
(二)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基本要求
在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实施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简要概括为:在课堂中,教师以增强中职学生计算机实操技能为宗旨,以项目为载体,将任务交给中职学生。中职学生在教师辅助、指导下,按照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验成果、评价总结的程序进行实操,完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有实际工作价值的项目。通过让中职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使其掌握和了解整个工作过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每一个环节基本要求。
(三)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为定项目,让学生激之于情。教师在讲解抽象的基本概念、原理、操作方法和步骤等知识点之前,首先要使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一边操作,一边向中职学生布置项目任务。教师要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时间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意愿,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操作技能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的项目,以项目为主线,把学生在每一个模块教学活动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操作技能贯穿在一起,使教学内容与项目任务紧密结合,构建出课程的完整知识布局。学生接受任务后,就会增强主体意识,把注意集中到课堂上,把学习热情激发起来。第二步为学生读,让学生求之于知。教师在布置项目任务后,要及时引导学生阅读与项目任务密切相关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操作方法和步骤等知识点。第三步为学生想,让学生悟之于理。在学生初步接触教材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操作方法和步骤等知识点之后,教师要围绕项目任务逐一把问题提出来,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思考,从中感悟。第四步为学生讲,让学生养之于能。把学生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围绕项目任务分析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形体、图示等方式在小组中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以培养分析、表达能力。第五步为教师讲,让学生强之于志。在组长汇报分组讨论情况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结合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步骤的认识。在这一教学环节,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紧扣基本概念、原理以及项目任务进行励志教育,鼓励学生立志按操作要求、方法和步骤完成项目训练任务。第六步为学生做,让学生践之于行。就计算机课程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操作技能的实训。教师要认真组织、指导中职学生开展项目训练,指导、督促中职学生认真按照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验成果、评价总结的程序进行实操,完成项目任务,做到知行统一,强化技能。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第七步为学生评,让学生晓之于理。在项目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逐个就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内容包括问题及其对策、体会和不足等。然后,再组织、引导学生就项目设计的科学性、项目实施过程、个人表现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自评与互评。最后,教师要从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来总结项目实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参考,让学生晓得改进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方法,晓得必须为圆满地完成下一个项目任务做好充分准备的道理。当然,教无定方,学无定法。因此,在结合项目教学法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时,教师可酌情灵活处理。
篇10
文化基础课指语文、数学、外语等通用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一些由抽象程度较高的原理性知识构成的课程;专业实训课则是由较为具体的单项技术的理论知识构成的课程。把这些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的顺序进行排列,便得到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在让学生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方面,“三类式”课程模式是比较有优势的,而且教师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课程模式,因为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教育采取的就是这种课程模式。问题不在于这种课程模式本身是否合理,而在于它是否适合职业教育,或者说是否是职业教育所需要的课程结构。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导向性教学体系,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必须最大限度地与工作实际对接起来。但是“三类式”课程模式基本上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在这种模式中,实践只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从而被置于理论的附属地位,职业教育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被颠倒了,使得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完全不相符合。
1、 专业定位及培养方向模糊
学校之所以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因为别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并且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形势比较看好,学校本身却缺乏对该专业的了解及深入的论证分析,从而导致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专业设置盲目,培养方向模糊。由于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 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 这样的培养目标显得过于宽泛, 学生的专业定位不是十分明确, 这种培养目标的局限, 在培养计算机行业化、专业化人才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2、课程设置不科学
(1)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这就给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们在授课中常有这样的体验:讲授理论课时由于内容抽像难理解,结果一方面教师在拼命地想讲明白,学生们也非常专注地想听明白,但计算机中的许多术语、原理、命令等总让许多学生如坠雾里,到上机操作时茫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教师教时费力,学生学习吃力,实际效果不好的尴尬现象。
(2)计算机课程设置广而不精,把计算机专业所有的课程都给学生上一遍,没有侧重点。但实际上,在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学科的分支非常多,几乎没有人能做到“计算机百事通”,广而不精的课程设置方式无法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渐渐地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最终造成学生学无所长。
(3)由于近年来职业学校生源发生变化, 招生和在校生数量连年下滑, 生源质量降幅较大,同时, 各中小学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均衡, 造成学生起点参差不齐, 学习效果差异大。此外, 学生的潜质和个性也有差异, 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一些, 理论学习效果较好;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好一些, 动手能力强。这些差异会导致学生学习时出现不均衡发展现象。按过去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情况。
3、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不够合理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硬件并未达到相应的条件,却仓促开设计算机专业。结果学生是招来了,但是实训条件达不到要求,于是让学生“纸上谈兵”式的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或者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课时偏少,通过理论与实训课的非合理设置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够的结果。
4、缺乏科学的评价
在计算机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就书论书”的现象,授课结束就等于完成任务,缺少对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无益的,一方面学生得不到正确评价,另一方面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