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大赛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能力大赛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功法是提高技击能力,练就真功绝技的有效手段。功法锻炼获得的功力,是武坛较技、比试的主要方式。实行了一千多年的“武举制”,考试的主要内容也是功力。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强身气功和一些传统健身方法,很多都是武术功法内容,或者是由其演变而成的。可以说,武术功法是随武术的萌生而兴,随武术的发展而盛,随武术技术的演进而变化。
武术功法是武术的三大运动形式之一。然而,由于人们认识武术的局限,功法运动多年来被游离于武术概念之外。为丰富武术赛事,加快武术功法运动的体育化进程,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2004年两次邀集有关专家学者,在广州和北京召开了武术功力比赛赛项论证会,对各地武术行家报送的56种功力比赛赛项和竞赛规则进行了认真论证,还对比赛的规程、规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会后制定并颁布了《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竞赛规程》和《武术功力竞赛规则》;随后举办了首届全国武术功力项目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为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举办进行了积极的准备。
2004年11月20-21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主办,广东省佛山市体育局、顺德中南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在武术大师黄飞鸿和李小龙的故乡――广东佛山成功举办。比赛设有规定项目竞赛、自选项目表演赛、特邀项目汇演三类竞赛和表演项目。大赛专门组建了调研组,对竞赛项目的设置、竞赛规则、裁判法以及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举办,是武术运动发展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标志了一种新的武术竞赛形式的诞生。
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顺利落下帷幕之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便召集有关人员,根据首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举办情况以及调研组的研究报告,对第二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赛项进行了论证,对部分竞赛项目的场地和器材进行了改革,修订了《武术功力竞赛规则》,使武术功力比赛的项目设置及竞赛规则更趋合理。为提高竞赛项目的运动水平和裁判员的执裁能力,促进功法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于2005年9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武术功力比赛项目教练员、裁判员资格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138位学员参加了学习,为第二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顺利举办奠定了基础。2005年11月26日至27日,由深圳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作为深圳“国际旅游文化节”的重头大戏在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隆重开幕。来自全国39支代表队的近200名运动员进行了激烈角逐。新增项目、倍受欢迎,改革项目、成效显著,优秀选手、不断涌现,武术功力大赛获得了新的发展。
为满足武术功法教学与训练的迫切需要,积极筹备第三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一批各有专长的武术功法行家里手,编写了《武术功法运动教程――竞技功法》一书。参编的功法行家们无私奉献了历代传人总结出的练功要诀和个人心得,并参加了该书VCD教学片的拍摄。2005年8月25日,《教程》在东岳泰山脚下的泰安市举行了首发。同时,还举行了“全国武术功力项目教练员、裁判员资格培训班”的开学典礼。培训班邀请了近两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冠军和部分教练,传授功法绝技,对来自全国的近200名学员进行了为期3天的培训。培训班的举办不仅加快了武术功力竞赛项目教练员和裁判员的队伍建设,而且也促进了武术功力竞赛项目的普及与提高,拉开了第三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序幕。
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在佛山和深圳成功举办之后,终于来到了武术故乡――河南郑州。2006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第三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在河南省体育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功夫高手会聚中州。共有52支代表队,281名运动员报名参赛,无论是队伍还是人数都有大幅度增加。为提高编排效率,大会专门从广东调来技术人员,第一次在武术比赛中使用电脑进行抽签。武术功力比赛在科技创新方面已走在前列。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全国武术功力比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第四届全国武术功力比赛将于2007年12月在广州拉开战幕。这一新兴赛事的举办,打破了武术以套路和散打为主的竞赛格局,使多年来流传于民间的武术功法运动拂去了神秘的色彩,登上了现代体育竞技的大舞台,拓展了武术竞赛领域,对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2
关键词: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创新成效
作者简介:王泱(1972-),女,江苏铜山人,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高级工程师;王秀梅(1965-),女,河北邯郸人,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研究员。(河北保定071003)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50-02
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在各类创新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在2011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取得了总成绩排名第一的佳绩,同年华电学生又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摘得特等奖1项。而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华电学生一举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该竞赛全部奖项中每8块奖牌就有1块被华电学子摘得。华北电力大学“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1]在大学生创新竞赛中再次得到彰显。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学校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创新教育的综合体现。本文从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角度,介绍华北电力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所做的工作。
一、创新实践基地初具规模[2]
从1998年开始,学校利用校企合作基地捐赠的设备,在校办工厂建立电工实践基地,开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高、低压系列电工实践训练项目30多项,制定了《电工实践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率先向本科生开放。2000年以后,学校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陆续建设了数模、电子技术、仿真技术、物理、机器人、自动化、机械设计等一批创新实践基地,并出台了《仿真创新实践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创新实践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物理实践创新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等措施,使一批依托于实验室的创新实践基地陆续开放。为了全面推行学校各类实验室开放工作,学校出台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要求各类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实践基地,都要努力创造条件对全校本科学生开放。目前,学校共有创新实践基地10个,涵盖了基础、技术基础、专业领域和工程实践。各创新基地根据自己的特点拟定了数百项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设计性和创新性项目,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申请到基地进行创新实践。学校还设立了“课外能力・素质学分”,只要按要求完成实践项目,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创新基地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给广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创新实践活动丰富多彩[3-4]
1.电工创新实践基地
电工创新实践基地是依托于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建立起来的,定位在培养掌握职业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和创新技能,熟悉电力行业设备运行过程,具有一定的解决现场问题的智力技能型人才。基地能够开展“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系列设计性实验”、“机电拖动与控制系列设计性实验”等近30个设计性实验,这些项目全部是工程实际项目,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开放,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工程实践。学生选修电工实践课程后,可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如双休日、寒暑假以及晚自习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可以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校将基地开出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将学分纳入毕业基本学分要求,并计入学生成绩档案。这一制度大大激励和调动了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学生的电工技术动手实践能力锻炼成为必修项目。
2.机械设计创新实践基地
机械设计创新实践基地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动手组装和建造有一定功能的项目作品,可以掌握各种机械结构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常用电子元器件作用、原理、使用技巧,常用的编程方法与串口通讯方法等。自2006年9月开始,基地利用慧鱼创新系统平台开设科技创新实验课程,已经有650余人完成课程项目的制作与开发;基地还开设了“机器人制作与开发”课程的培训,已经有200余人完成课程项目的制作与开发,并组织学生参加了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基地目前已经成功组织两届校内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三年有10多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的项目在该基地设计制作,他们设计的作品多次代表学校登上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的舞台。
3.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
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作为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全校学生各类电子设计竞赛等创新活动的指导。基地实施电子技术实践能力分级培养方案,分级培养在保留并规范应知应会的基础训练,丰富和完善设计型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将传统实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增加综合设计型、创新型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基础设计型、综合设计型、创新型”的三级式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际兴趣自选实验项目并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或者直接参与教师的工程项目。基地教师负责指导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项目,5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项目。基地在开展创新实践的同时,举办了五届校内电子设计大赛。而学生们在基地经过动手实践后,设计、制作电子作品的能力大大增强,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4.仿真创新实践基地
仿真创新实践基地是依托于原电力部“电力生产仿真与优化控制重点实验室”建立起来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除承担着学校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热能工程、热能工程(集控方向)、电气工程专业的“火电厂运行仿真实践”、“发电厂仿真实习”外,还面向学生开展“分散控制系统(DCS)综合实践”等,组织学生参加“火电厂运行综合实践”实践创新项目,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可使学生获得相应证书,对学生的就业和分配大有裨益。通过仿真训练之后,大大提高学生操控电力生产大型系统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其中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申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颁发的“火电厂集控运行值班员”资格证书,这很受学生欢迎。基地教师负责指导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项目,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项目。除此之外,基地面向全校学生组织了两届校内智能汽车大赛,智能汽车大赛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智能车的目标要求、硬件结构、软件系统,而且还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控制装置和仪表等各科知识。学生通过校内训练,参加四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均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5.数学建模创新实践基地
数学建模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学校的数学建模试验中心建立,是大学生进行数学研究和开展数学建模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基地自行开发了高等数学实验系统、数值分析实验系统,建立了局域网络体系,形成了应用数学、计算科学和信息科学领域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基地开设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高等数学J”、“线性代数J”、“数学建模选修课”、“数学建模课程设计”等课程,还为学生搭建了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多个创新平台,以选修课、课程设计、竞赛活动等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指导学生开展数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多年来,基地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创新大赛为契机,以培养带动竞赛,以竞赛促进培养,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使大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也使具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基地已举办了八届校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近年来在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数学建模竞赛中连年取得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6.物理创新实践基地
物理创新实践基地至今已指导学生完成教学演示仪器、科技作品100余项,部分学生创新实践完成后撰写的小论文,已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多篇。自制的演示仪器和科技作品都充实到了物理现象探索研究厅中,成为物理演示实验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基地制作的作品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如制作的校园魔术秀系列作品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走进科学》节目录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飞行器的制作方面构思新颖、制作精良,多次参加过全国无动力高台飞行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新浪网、《北京晨报》、《辽宁日报》、《航空知识》等多家媒体报道。现在,华电学子在全国无动力高台飞行大赛上的优异表现已经成为该项赛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华北电力大学已经成为该赛事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
三、创新实践成效显著
1.全国性的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多年来,学校建设的一批示范性、开放式的创新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大批学生在创新实践基地进行了工程实践训练和各级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2008以来,通过创新实践基地培训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中,共获得国家、国际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105项,二等奖215项,三等奖388项。
2.颁发“实践能力”等级证书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试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分层次培养,对达到相应层次、经考核合格者,发放相应等级证书,目前已在仿真与控制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中心试点实施。
(1)电力行业仿真培训证书。仿真与控制技术实验室是经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培训中心认证的电力行业仿真运行培训基地,具有发放电力行业仿真培训证书的资格,并得到国家劳动部认可。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电力行业仿真运行培训基地向全体学生开放,接纳学生自主参加综合实践。学生通过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和进行上机操作,考试成绩合格后,可通过申请,获得中国电力联合会下发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证书,已有30多名学生获得这一证书。
(2)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等级证书。首批成为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对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进行进一步改革,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综合型、研究型三个类型,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采用全开放的形式,学生根据课题要求在课外独立完成实验内容,经考核合格后,已有近200名学生获得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的等级证书。
(3)电工实践训练证书。学校将电工实践基地开出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将学分纳入校内任选课课程学分,并计入学生成绩档案。课外实践项目的开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报名踊跃,参与性强。每年都有相关年级10%左右的学生在基地自主进行工程实践,已有3000多人获得电工实践训练证书。
3.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制定了《关于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若干意见》、《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如在学生年度评优中设立“科技创新能力优秀奖”单项奖;在推荐免试研究生中,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考察条件,并规定有特殊学术专长的学生可不拘一格加以推荐;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规定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有过实践经历和大赛锻炼的毕业生发展走势非常好,业内企业非常认可学生的创新素质。参加过各类竞赛并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被保送或考取了国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有的已经在IBM、微软中国、摩托罗拉、谷歌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工作。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所学到的知识和经历使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华北电力大学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创新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抓好实践基地建设,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当前创新实践基地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后,我们在总结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各方面经验的同时,还应在实践方式、实践内容、指导方式等方面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改革,以期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连锁,米增强,王秀梅,等.以学生为本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4,(8):14-16.
[2]安连锁,王秀梅,安江英,等.依托体系,依托共建,营造氛围,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6,(7):52-53.
篇3
统一思想,明确目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考察在校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竞赛,是检验学校办学能力的高水平竞赛,同时保证参加大赛的同学能通过大赛这一平台有所收获和进步.指导教师通过比赛积累经验,实现比赛在学校可持续发展,实现以赛促管、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组织过程分为宣传、动员、报名、培训、筛选、强化、竞赛、奖励、总结.赛前准备包含赛前组织和赛前培训.赛前组织包括人员组织、经费组织、设备与耗材组织,赛前培训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高强度模拟训练,赛前精心准备是竞赛成功的一半,让每位指导老师和同学在电子设计大赛赛前、赛中、赛后都有所收获.
1.1赛前组织
1.1.1人员组织
学校成立电子设计大赛领导小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轮流隔年举办一次,领导小组是常设机构,负责电子竞赛组织、管理、协调工作.电子设计大赛领导小组组长一般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学校教务处处长和相关学院院长共同担任,办公室主任由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主任担任.办公室设在实验中心,负责处理大赛日常事务,成员包括指导老师、实验员及大赛相关人员.电子设计大赛领导小组负责相关部门协调和政策落实和大赛组织和宣传,负责参赛人员管理和学生培训,负责赛前制定培训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负责与赛区组委会联络和大赛专项经费管理,负责元器件及耗材保管、整理、发放、采购和培训竞赛场地管理,负责培训竞赛后勤保障和学生管理.电子设计大赛人员组织包含指导老师的组织和参赛学生的组织.强有力的指导老师团队是电子设计大赛取得成功的基础.随着技术发展,大赛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不断加深,题目更加新颖贴近生活,包括电源类、控制类、无线收发类、仪器仪表类等,涉及电子技术各领域和方向,对指导老师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导老师需要精通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精通51单片机和熟练运用CORTEX-M3嵌入式系统、CPLD/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等,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极强攻坚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组建指导教师团队给学生全方位的指导,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特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参赛学生是大赛主体,加强宣传,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大赛,同时保证竞赛质量和水平,经选拔合格或任课老师推荐才能正式报名参加.大三学生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强于大二学生,选拔时以大三学生为主,适当选取大一、大二学生保证后备力量,组成电子设计大赛参赛队伍.通过学校宣传、领导小组动员、辅导员讲解,使参赛同学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电子设计大赛的意义和目的,对就业和成长的帮助,调动学生竞赛积极性和热情.
1.1.2经费组织
电子设计大赛经费使用原则:预算清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合理使用,厉行节约,保证运行,各项开支在预算内完成,开支与预算一致.经费来源分为学校年度预算和校内部门筹集,用于电子设计大赛基本运行和指导教师课时补贴.基本运行包含报名费、管理费、电子元器件及耗材采购添置、竞赛期间餐费及其他杂费.指导教师课时补贴指赛前教师培训课时费、竞赛期间指导教师补贴.电子设计大赛经费不含教师差旅费和竞赛获奖后学校发放奖金,赛后根据政策另行拨付.
1.1.3设备耗材组织
大赛设备耗材专人管理,专人采购,统一分配;培训类耗材由培训教师提出计划统一采购.
1.2赛前培训
电子设计大赛赛前对学生的培训是学生提高的重要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成绩.指导教师根据历年竞赛内容和特点,结合自身特长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大三学生知识相对全面但实践应用能力较差,没有系统设计经验,知识点孤立难以将各门课程融合到一起,大二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完整,认识片面,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做出个性化的培训与辅导,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佳.培训分两个阶段,时间5~6周.第一阶段(3~4周)采用集中授课与实际制作相结合的方式,第二阶段(2~3周)采用三人一组半开放自主设计的方式.第一阶段包含模块电路分析、设计、调试、制作、参数测试、基本仪器使用及报告书写,对往届比赛重点模块电路进行有针对性专题讲座和制作.重点模块有电源电路、信号调理与运算放大电路、传感器与微弱信号检测电路、信号发生电路、通信电路、电压与频率转换电路,单片机最小系统、人机交互电路、数据采集电路、驱动电路等.设计报告内容包含:摘要,叙述核心技术、实现方法与发挥;系统设计方案,叙述方案选择、系统结构、实现方法;硬件电路设计与分析计算,叙述硬件电路原理、计算、设计与实现;软件设计,叙述软件程序思想、流程、实现方法与重点程序;测试结果与分析,叙述测试仪器、测试方法、测试结果、数据分析;总结与展望,总结题目完成情况、存在问题与展望.第一阶段使学生掌握基本模块电路,对电子设计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具备冲击奖项实力,指导教师对这部分同学重点关注,毕竟指导教师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拿奖也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第二阶段3人一队进行赛前热身.按比赛要求自主设计,锻炼同学们系统分析与设计、制作与调试、参数测试、团队分工与协作能力.每队由3名同学自愿组合组成,1名同学负责软件编写,1名同学负责硬件制作,1名同学负责报告撰写.实际比赛有很多突况需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应对、共同解决.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以往题目特点、内容和难度自行设计题目,也可以直接选择往届典型题目.第二阶段模拟训练展现了各队水平和能力,也暴露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根据每队实际情况进行赛前辅导.
2赛期管理
比赛前2~3周,组委会发放比赛用单片机和开发平台,提前让参赛队熟悉开发环境,赛前一周公布本届电子设计大赛可能用到的元器件测试仪器,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公布元器件清单估计本届比赛可能出现的题目和用到的模块.指导教师对器件进行分析,列出本次大赛可能用到元器件详细清单,交器件管理员清理汇总,不足部分立即准备和采购,采购应确保器件质量,排除器件质量问题带来的故障和干扰.参赛队在赛前调试好竞赛场地仪器设备,查看元器件清单结合指导老师分析对新器件和不熟悉模块进行搭建与调试,为比赛正式开始做好准备.4天3夜的电子设计大赛开始后,第一天选择题目、设计方案与具体电路,领取元器件及耗材,不足的元器件汇总立即采购.第二天完成软件编写和部分模块电路搭建.第三天完成软硬件联调和报告书写.第四天完成参数测试,有能力的同学完成发挥部分设计.
3赛后总结
篇4
赵淑英 宫文霞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本文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介绍了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进行的大胆探索与实践,以作为高职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一种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公共事务管理 人才培养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开设于2010年,下设有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组织管理两个专业方向,虽然专业开设时间不长,但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做法,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建设、因材施教、教学组织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等几个方面。
一、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1.教学内容与课程开发改革
以职业能力为主导选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课程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工作情境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教学内容改革打破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的局面,学生职业技能明显提高。注重以岗位需求为引导,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创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行业专家座谈,确定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选择教学内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总体设计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岗位适应技能的综合培养,形成由前导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和岗位适应技能课程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加重了实践教学比重,占到总学时的53%。
2.实训实习项目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了分层递进的实训实习项目架构。将实训实习项目分为三层:第一至四学期,进行学习项目化、以任务驱动的各专业技能课程实训;第五学期初,集中运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进行综合模拟训练;第五至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进行岗位适应技能实训。实践证明,专业技能课程实训、综合实训课程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对口就业率。
服务学院,开发院内实训项目。大胆进行院内“校企合作”尝试,实践“全员育人”理念。与学院组织人事处合作,开发“人才招聘和人才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实训项目;与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设在院内)合作,开发“全国民政职业技能大赛服务”项目,结合《会议活动与组织》课程,安排大二学生为每年一度的全国民政职业技能大赛提供服务,从赛前准备,到赛中服务,再到赛后总结评估,全过程参与,成为很好的会议活动与组织技能训练的实践平台。
因势利导,开发特色实训实习项目。针对高职学生不喜“静”喜“动”的学习特点,开发特色实训实习项目。案例一:创新开发出“伊力特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公司化教学实训项目,旨在通过完全公司化的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搭建一个校内专业实践平台,是“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实践。项目实施第一年,就为本地区90余家企业提供了服务,累计为近1000名学生(人次)成功推荐了兼职或实习就业信息。案例二:《社会组织资源开发与筹款》课程开设时,正赶上2012级社会组织管理专业吴某同学不幸患大病休学治疗,其家境贫困,难以承担大额医疗费用,亟需社会帮扶。该课程以“为吴某筹款”为实训项目,成立“为吴某同学筹款委员会”在全院范围内进行筹款实践,仅在校内筹得2万余元善款。该项目的开发为公共事务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专业(方向)提供了精彩的实践教学案例。
3.改善实训实习条件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专业建设时间不长,经多方争取资源,校内实训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已经建成8个校内实训室,具备了网络查询、软件模拟、场景仿真等功能,基本能满足专业技能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岗位适应技能训练的需要。
同时,积极拓展校企(社)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组织教学团队,先后与40家企(社)单位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共建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基地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这些基地的建成和深化合作,已经成为学生专业认知、第二课堂教学、校外活动和实习就业的主要阵地。
4.数字化建设
课程教学实现了多媒体化,PPT、录像、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得到广泛运用。课程相关的学生考核、课下答疑、学习交流,选课、调课、课堂考勤、课程安排等完全通过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完成。教师与学生共建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QQ群和微信平台,因网络的即时、及时、互动、共享特点,成为师生教学交流、信息传递、融洽感情、增强凝聚力的极有效手段,每天点击率达到近百次。
二、因材施教
1.设置“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学分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2个学分的素质养成与职业精神学分,有4个项目4类活动:第一学期完成“公益ABC”项目,目标是促使学生对公益慈善、社会组织有初步认识和理解,提升其专业认知度和认同度;第二学期完成“志愿同行”项目,目标是启发学生对志愿者、志愿服务、公益理念的直接、理性的理解和思考;第三学期完成“相亲相爱一家人”项目,班级,目标是通过团建与素质拓展,促使学生对团队产生体验式理解和思考,同时增进学生们对团队的归属感和向心力;第四学期完成“薪火相传”项目,目标是通过“我的公益职业生涯路”设计大赛,力促学生对公益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有感性但深刻的认知和思考。通过素质养成与职业精神项目,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明显增强。
2.为大一、大二学生安排学业导师
学业导师主要职责是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围绕学生学习和就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或引导,定期召开学习方法、学习难点、专业指导主题班会,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等,并提供工作经费保障。在学业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学生的学业困难逐渐减少,对专业和班级的归属感更强了。
3.组织各种活动挖掘学生个性潜能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秉持“人人都可以成才”理念,组织各种活动,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如举办系旗、系会、系训设计大赛;开展20小时学生志愿者公益服务;成立“伊利特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为学生搭建一个校内专业实践平台;举办“公益滋养生命”、“用人之道”系列讲座,拟补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专业认识不够的弱点等,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提升。
三、教学组织特点
1.改革课程教学组织设计
专业课程教学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做驱动,从知识准备到项目实施,最后再进行项目评估的过程化教学组织设计,形成了特色;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参与度越来愈高,与实际脱节现象有明显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课改后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有明显提高。
2.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8个学分的素质养成教育,旨在以学生在校三年的成长成才过程为主线,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育爱心,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身心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素质养成教育使学生普遍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爱心及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大家普遍反映,教室里吃东西的少了,抽烟的少了,环境整洁了,上课出勤率高了,学生更有礼貌了。
3.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
两年校内理论和实训学习,一年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相结合的整体教学组织,使学生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能熟练,职业能力循序渐进提高。特别是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为生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就业平台,学生就业率高,2010-2012级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据“麦可思”为我学院做的人来培养质量报告数据,2013届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为55%,高于全国同类专业平均水平。
4.组织专业技能大赛
开发设计了专业技能循序渐进的职业技能大赛体系:office办公能力大赛简历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设立大奖,奖励比赛优胜学生,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跨专业的技能大赛。专业技能大赛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成为职业人做好准备。
四、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从单一的注重学业考核向人才综合素质评价转变。通过素质养成教育、职业技能大赛、课程实训项目、课外活动及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等课程体系的调整,实现了教学考核从注重学业考核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转变。实习生、毕业生受到实习、就业单位的好评。
课程考核由一次性成绩考核向全过程考核转变。将原有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课程成绩的考核评价,改造成全过程考核评价。将课程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全过程考核更全面,并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效果明显。
考核类型多样化。形成性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作业、实训项目和期末考试等多种类型,着重测试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类型多样化,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课程内容不再死记硬背,而更注重自身的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做法,以作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一种探讨。我们相信,人才培养方方面面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对高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5
2020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我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以下将从思想政治表现、教学与学生考证辅导、班导师以及继续教育工作等几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表现
本人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我自觉遵守学校相关的教学规章制度,用高标准、严要求督促自己。同时,积极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前沿知识,不断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与学生考证辅导工作
1、本年度承担了18营销班和中外营销班《连锁经营实务》、18工商管理班《员工关系管理》、
20级平台课《管理基础与实务》等课程,同时担任继续教育圆梦班的相关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认真钻研课程大纲,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在实践教学方面,本人承担了18中外营销班15人的毕业大作业综合指导工作,辅导并组织学院383名学生参加《全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考试,获得95%的考证通用率。
3、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广东赛区一等区,广东赛区国赛遴选赛三等奖。
4、立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
三、班导师工作
担任19工商企业管理1班的班导师,组织学生开展就业主题班会和心理班会等各种班级活动,积极开展班级学生团队建设,提升学生的各项技能。
四、继续教育培训
2020年参加1+X证书网店运营推广国家级培训、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解析及竞赛技巧线上研修班,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学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讲习营和全国职业院校系统构建高质量思政体系暨顶层设计与融入实操案例分享课程培训等。
五、其他工作
篇6
关键词:英语课堂;游戏;汽车培训
目前在中职学院就读的学生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出现学习困难、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情绪等。以笔者所在的汽车学院来说,男生数量远远多于女生,而大多数男生更擅长理工科的课程,往往对英语课厌烦至极。而学生们入学考试的英语分数大多都是50分上下,或者更少,这意味着初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让他们掌握英语这一门语言。毫不夸张的说,笔者所教的一个春季招生的班级,有几个男生甚至问老师英语有几个字母?针对于这样的现状,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可是,究竟如何改革?如何让课堂变得有趣味?运用什么样的游戏教学模式,才能既符合中职生的特点,还能寓教于乐呢?P者将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此进行剖析。
一、中职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象
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任何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选择职业院校的初衷是学技术,英语对他们将来没有任何帮助。再加上由于我院是工科类院校,男生居多,而男生的语言天赋往往又不如女生,所以英语课上逃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经常出现。确切的说,这样的现象在基础课教学中已司空见惯。老师们在不断地呼吁“改革、改革”。但是究竟怎么改,用什么方式去改,怎样成功的在45分钟实践出来,这是需要我们用实际的授课经验,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得来的。
二、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的具体办法
(一)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学内容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谨记,我们传授知识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主题,我们需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学生们的世界,时刻了解学生心里在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举个例子来说,时下最流行的一首歌曲-《小苹果》。笔者所教的班级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曲,而这首歌曲的英语歌词也是十分有趣。笔者在课堂前的十几分钟,让所有学生起立,跟我一起读歌词。这样,既让学生们学习了英文,又振奋了学生们的精神,起到了非常成功的教学效果。
(二)一课时内语法讲授内容尽量不要超过15分钟
笔者教中职学生已经快三年了,接触了三届学生了。英语方面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基础语法的教学。学生们的基础文化知识过于薄弱,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入学时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主谓宾结构、什么是动词和副词等等。基础语法不掌握,光靠模仿,他们还是不能正确地说出一个英语句子。在笔者看来,语法的教学,一是需要老师运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简单语法,二是万万不可超过15分钟。笔者曾经留意过学生的学习状况,语法内容一旦超过15分钟,多数学生就会处于跑神的状况了。
(三)教师要善于使用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英语教学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让他们敢于开口说英语,哪怕一节课就学会那么几个英语单词和英语对话。笔者通过借鉴,总结了如下几个游戏方式,都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1)Dictation Relay :游戏前老师需要准备若干张写满单词的纸,还可以添加学生感兴趣的英语单词,例如笔者给汽车专业的学生写了汽车车标的英语。学生三人一组,一个writer、一个runner一个reporter.学生Runner需要把纸上的单词在其他两人之间传递,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英语相关词汇,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2)Four Corners:老师提出一个英语问题,并给出四个答案供学生选择,选择每一个答案的学生站在教室的四个角落。然后教师再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需要不断地更换自己所站立的位置。
(3)Guess Who:老师准备若干纸片,纸片上写上公众人物的姓名,例如可以写上比较有名的电影明星和流行歌手等等。两个学生为一组,其中未抽纸条的学生猜另一位学生手中的名人,最重要的是拿纸条的学生只能回答YES或者NO。
(4)Chain Drill : 教师让部分学生站成一排。第一个学生说一句本课所学的英语句子,转述给第二个学生,第二个学生再转述给下一个学生,以此类推。最后看看哪一个小组能完整、准确的复述出所听到的英语句子。
(5)Add-on:学生10个为一组,站成一个圆圈,说一个英文单词或者英语姓名,第二个人转述出来并说出自己的单词或英语姓名,第三个学生先转述第一、第二个学生所说的内容,然后再继续自己的单词或姓名,一次类推,看看哪为学生转述的准确率高。
(四)以“素质能力大赛”促进中职英语教学
2008年6月,教育部正式提出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口号,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大大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发展。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检测着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展现出职业院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技能大赛也像杠杆一样“撬动”了职业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中职学生虽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意识非常强烈,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还是愿意参加英语演讲和英语话剧比赛的。中职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敢把英语说出来,并且不怕出错,这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
三、结束语
总之,中职英语课程改革与以往教学改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指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对以往教改的进一步发展或深化。只有从整个课程体系上加以改革,中职英语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立.新编英语实用教程G712.文献编码:1009-4156(2014)06-124-03
[2]朱玉梅.英语课程改革中情感教学的实施.G641,2014
[3]孟春国.中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文教资料,2014
[4付子堂.“一条龙”英语课程改革可行性评估报告 [N]. 中国教育报,2013
[5]田鹏.师范院校在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 科教导刊,2011
篇7
【关键词】多维立体化英语课程体系;高职英语实训;5P教学过程;过程性考核评价
1.研究背景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中明确提出,“着力培养当地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提升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及一带一路发展理念的提出,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各行各业亟需国际化人才,尤其是掌握熟练的口语交际技能,能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和业务活动的人才。因此,作为地处北京的高职院校,加强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培养具有熟练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国际化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是北京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3)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教学模式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要求》还提出要“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互动与协作学习;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使之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取得了飞速发展,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显著,但听说能力相对滞后,致使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发展上显得不平衡。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外语教学“重阅读轻听说”, 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偏低,“哑巴”英语现象一直存在。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关注,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教学指导性意见以及教学改革的举措。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注重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英语教学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授型”的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不仅要探讨教师怎样去教,而且更需要探讨学生怎样去学,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从单纯追求学生“学会”转向“会学”,引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 美国的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的“经验之塔”教育理论。
如图:
图表 1戴尔的“经验之塔”
戴尔将人们获得的经验分为三大类: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其理论要点概况为以下几点:(1)塔的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最直接,学习起来也最容易,越往上越抽象。(2)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这是较有效的学习方法。戴尔的“经验之塔”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用来说明学习经验从直接参与到用图像代替,再用抽象符合表示的逐步发展过程。由此可以得到启发:教与学的有效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从“做”中“学”,加强实践教学的设计。
3.构建突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多维立体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为达到某种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置的多门课程相互间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当前信息时代,学习资源丰富,学习途径多样化,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教学按照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时代以及学生的需求。且英语课程呈现的是集知识、技能于一体的综合载体,需要多模块支撑,只靠单独的一门课程无法很好地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戴尔的“经验之塔”教育理论,针对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多维立体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如图
由“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实训”,“第二课堂”,“考证和国际化”五个子模块课程,构成多维立体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各子模块课程各自独立,彼此间又蕴含着反映学习规律的内在逻辑,实现“引―学―练―演―战”的五字学习过程,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
图表 2“五位一体”多维立体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3.1课堂教学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突出一个“引”字。学生对知识的建构需要一个过程,只靠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环节,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设计了“5P(PPPPP)”教学过程。第一步(P):课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problem);第二步(P):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或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自主学习(preparation);第三步(P):课上学生做陈述(presentation);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讨论,进入第四步(P):由教师做总结归纳性演讲(peroration);最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入第五步(P):做练习(practice);
如图:
图表 3“5P”教学过程
3.2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一个“学”字。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当学生面临学习任务时,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资料总结、提炼、训练等。为此,我们为学生建设了自主学习平台、外语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了慕课和微课,还为学生提供了其它一些可利用的优秀的自主学习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3.3 实践实训
实训课程突出一个“练”字,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依据戴尔的“经验之塔”教育理论,我们特别设计开发了实训课程。课程内容包括Presentation模块,口语竞赛模块,典型工作情境对话模块,英文短剧模块,配音模块等等。模块设计突出三个特点:第一,任务驱动。每个模块实训设计都以任务为主线。第二,实用性。还原语言的工具性,用英语解决问题。第三,注重培养听说能力。
对于听说能力的培养,实践实训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保证一门课程的效果,除课程的教学设计外,考核方式的设计属重中之重。针对实训课程,我们打破期末成绩决定优劣的传统考核方法。采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评价+综合项目成果评价”的考核方法;通过工作过程完整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及创造能力。以《英语综合实训》课程的Presentation模块考核为例:
■工作任务的过程评价:考核权重70%,工作任务的每一步都要提交相应文档或文件,并获得相应成绩。
图表 4 PPT工作任务过程评价表
考核项目 考核要求 考核标准
小组制定方案
5*8=40分 第一步:讨论并确定主题 文档格式10%
综合运用知识20%
完成及质量30%
获取信息能力20%
写作能力20%
第二步:列表说明行动计划,说明可行性和行动面临的困难
第三步:查找资料和文献
第四步:阐述和评价小组所搜集的资料,并确定被选用的资料
第五步: PPT制作方案设计及分工
小组制作和演示PPT
5*8=40分 第一步:制作PPT初稿 应用格式10%
英语语言知识25%
完成及质量30%
设计创新能力15%
表达能力20%
第二步:头脑风暴,阐述评价所制作PPT,确定问题及修改意见
第三步:修改并定稿PPT
第四步:组内成员分别演示并相互打分,并选出参加班级成果演示的主角
第五步:写反思日记或学习心得
课堂其他表现
20分 考勤、课堂研讨及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考勤10分
课堂表现10分
■综合项目成果评价:考核权重30%;在班内对各组PPT文案成果进行演示评价,给出综合分数。
如下为PPT文案演示评分表
图表 5 PPT成果演示评价表
项目 内容 得分
结构(10) 开头、主题、结构框架、汇报时间、回答策略
主题(15) 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切合命题,设计思路清晰,创意新颖独到,有自己的特色。
语言(10) 语言流利,准确,表达通顺,口语简练、地道。
分析与逻辑(10) 中间的起承转和也要有一定的搭配,听起来脉络清晰,主次分明
技术(PPT)-(15) 相关技术运用合理,字迹清晰可见,画面流畅。
风采(10) 团队的整体风貌,专业形象,整体配合大方得体;侃侃而谈,能够熟练及正确地运用肢体语言。
时间控制(5) 不足或超出指导教师限定的时间范围,均适当减分(如超出规定时间三分之一或不足三分之二,可减1-3分,具体视不足或延长程度而定)
回答问题(5) 能圆满地回答问题,结构完整,表达连贯;
能准确使用语法和词汇,可能有少量语言错误,但不会影响整体内,表达清楚,语言流畅,易于理解,可能存在少量语音、语调问题。
声音(10) 发音清晰,句子之间适当停顿,语调抑扬顿挫
词、句、语法(10) 简单句与从句交替出现,无大量明显语法错误
合计
3.4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突出一个“演”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参与演戏、表演等活动可以感受到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无法获得的体验,它属于塔的底层的“做的经验”,可以使学习更具体、更直接、更容易。我们采取“英语角+主题活动+外语节+学科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英语角是学生英语课外活动,主要以学生英语社团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辅导老师介入加以指导。主题活动以文化为主线,组织圣诞晚会等。外语节是一年一度的大型系列活动,每年4 月举行,为期一个月。外语节包括开闭幕式、讲座、口语大赛、presentation大赛、英语综合能力大赛、英文歌曲大赛、英文短剧大赛、英文配音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赛事。每项赛事均能获得学生们的关注和积极参与。例如:英文歌曲大赛是最受学生欢迎赛事之一,几乎每个专业每个班都有学生报名参加,预赛的报名选手能达到好几百人。学科竞赛有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北京市举办的高职技能大赛中的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和英语写作大赛等。每年,我院学生都能在这些赛事中获得很好的成绩,例如:2016年我院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2013年获得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教师鼓励广大学生参赛,重点指导种子选手,这样可以在全院营造出大家共同比拼学英语的氛围,挖掘学生们的积极性,点燃他们的学习英语的热情。
3.5 考证和国际化
突出一个“战”字,让学生在实战中检验学习效果。我们引入了三一口语考试(英国伦敦三一学院英语口语等级考试(GESE-Graded Examinations in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三一口语考试,检测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从而根据自己的水平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努力逐级通过考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我们还引入了商务英语考试(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简称BEC,指的是剑桥商务英语资格考试,是剑桥系列考试中专为学习者提供的国际商务英语资格证书考试,考察真实工作环境中英语交流能力,被欧洲乃至全球众多教育机构、企业认可,将其作为入学考试或招聘录用的英语语言水平要求。其权威性和规范性使得BEC在中国也极具知名度,是求职者有力的语言能力证明。因此,我们引入该考试,可以帮助学生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方位提高英语综合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就业。
另外,我们还开发了丰富的国际交流项目,有半年和一年的交流项目,短期的暑期实践交流项目,还有“2+2”升本项目。使学生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Hadley.A.O. 在语境中教语言[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 老青. 英语实践实训教学设计[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2.
[3]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nd ed.)[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4]苏丹.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探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4(2).
[5]单楠. 高职院校英语实践教学现状和研究述评[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8).
[6]张勤. 基于应用为主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探索[J]. 当代职业教育, 2013(5).
[7]朱红英. 高职英语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开发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12(8).
[8]蒋桂珍. 高职院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12(5).
篇8
关键词: “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教育 教学质量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多种语言的国家,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长期相互交往,伴随着语言关系的发展必然产生“双语”现象。语言文字是群众之间交流思想,掌握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是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桥梁。
新疆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的民族地区。全区现有40多个民族,其中我区居住的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等13各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区总人口的60%左右。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社会环境里民族接触和语言的双向交流是形成“双语”现象的自然条件,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新疆人如果不掌握国语普通话,就很难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新疆教育发展史来看,新疆和全国其他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一样,经过了不同的历史阶段,而今各种类型的“双语”教学像春天盛开的鲜花一样开遍天山南北广大城乡、农村、牧区,散发出令人陶醉的芬芳,使民族团结之花永开不败,“双语”人才层出不穷,地方经济繁荣发展,“双语”教学结出丰硕成果。
而今,在上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本着“建设合格‘双语’教师队伍,优化‘双语’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伊宁新教育”的工作目标,制定措施、强化交流、完善管理、总结经验,在“双语”教学工作中大胆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我校“双语”教学现状
自2009—2010学年3月份,我校与伊宁市第十九小学合并,2010年9月根据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安排,我校与伊宁市第十五小学合并成民汉合校,现我校共有在校生1058名,教职工124名,其中38名双语教师,其中未入编的有7名,学校上学年有32个教学班,本学年与十五校合并后现有27个教学班,有21个双语班,其中有877名,目前我校1+5模式的有4个教学班,学生176名,1+5教学模式班级是一年级全课程用汉语授课,从二年级开始开设母语课程与汉语同步实行教学,3+3模式的有13个教学班,有557名学生,3+3模式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全课程用汉语授课,到四年级开设母语课程,其他7个班是普通班,全课程用母语授课。2010年通过全市民汉合校的要求,我校合并并开设了两个汉语班,共有学生60名。
二、我校“双语”教学中的有效做法
(一)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
为真正落实“双语”教学工作,学校必须具备一批教学经验、专业素质好、汉语水平扎实的教师队伍。虽然学校有不少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好的教师,但很多教师汉语功底较薄弱,不能很好地胜任“双语”教育教学工作。为了提高“双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积极营造“双语”氛围,不断拓宽“双语”教师学习的渠道。
1.积极营造普通话学习氛围。每周星期二早晨,任书记利用前两节课的时间,帮助民语教师学习汉语,在汉语学习中,以听、说、读、写为抓手,尽量给教师多创造表达的机会,让普通话在校园中盛行。
2.以活动促进教师汉语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学校积极按照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开展各项活动,如“防御艾滋病”青年教师演讲活动、“祖国在我心中”及“民族团结之花永驻人间”师生演讲比赛、青年教师调讲赛及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在各类比赛中,教师普遍采用普通话表达,不仅仅为了争得一份荣誉,更是在检验普通话表达水平,每位教师都在努力提高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3.以民汉结对子的方式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民汉合校后,学校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民汉教师结对子,互相听课、学习、帮助,加强沟通。既增进了民汉教师之间的情感,促进了民族团结,又极大地推动了民汉合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4.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促进教师发展。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各项教学活动,如:示范课、公开课、同课异构等,积极组织教师到外校参观、学习、听课等,并带领“双语”骨干教师送课下乡至塔乡七小、潘津乡中心小学,让更多的教师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启迪教学。
5.多种渠道,强化培训。为了促进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快速提高,我校通过脱产培训、集中培训、自学等形式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使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在思想上、专业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与教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语”教学活动
1.充分保证学生的早读时间。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学校充分利用早读的时间,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练习流利的普通话表达。
2.为了提高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我校“双语”教师利用写字课时间指导学生书写,规范书写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3.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我校双语教师充分利用阅读课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各类图书,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
4.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双语的演讲比赛,在学校开展了多种“双语”演讲比赛,“双语”宝贝选拔赛,为学生学习汉语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例如:学校组织了“祖国在我心中”、“我爱我的家乡”、“学校是我家”、“我爱我的老师”为主题的“双语”学生演讲比赛。在一年级两个汉语班、四个双语班召开了“我参与,我快乐”口算能力大赛,在活动进行中,还举行了亲子趣味游戏及各班的课外阅读展示,通过开展各项活动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双语”学习氛围。
篇9
2018年度教学工作紧紧围绕着学院工作开展,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进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常规教学工作:
1.完成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学生补考监考及成绩登记、复核工作。
2.完成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教学任务,本学期共开设23门课程,周学时734,期中我部门专任教师33人,2人孕,平均周学时23.7,我部全体教师无旷工,迟到、早退情况,教学秩序良好。
3.完成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实习班级及非实习班级期末考试出题、监考、阅卷、成绩登记工作。
4.完成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教学任务18门课程,周学时894的分配工作和教材在征订工作。
6.完成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教师评教工作。
7.及时召开163年学生信息员会议,通过反馈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存的突出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保证了教学秩序。
8.完成2016级3年中职护理726人春考技能考试及笔试相关教学、培训、组织工作并完成毕业手续办理、发放。
9.完成2017级3年中职护理567人入校、实习前培训、入院实习工作。
10.完成学院及教务处安排的其他教学工作。
二、教学科研工作
1.基础医学部苏玉环等共计5名教师参加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2.本学期集中开展教研活动公开课3次;成功邀请心脑健康管理专家杨海燕开展《心脑健康管理师》讲座。
3.顺利完成我部新专业-健康管理专业的申报。
四、社会服务方面
篇10
一、加强学习培训,转变思想观念。
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首先必须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本学期充分利用周三下午业务学习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组织认真学习与特教相关的教学刊物。通过看教学录像、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等方式,提高了全校教师教科研业务水平,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教科研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提高都必须要有教科研来支撑。
我校十分重视和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提倡写业务笔记、学后反思、教学随笔,让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承担课题实验研究,探索教改之路。
1、坚持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校本教研机制,深化课题研究,推动课改进程。充分利用学校主课题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学科间的有效沟通与积极整合,带动语文、数学、音乐、、律动、信息技术、烹饪、语康以及自闭症等的课题研究,形成“科科有专题、人人搞研究”的良好局面。
2、做好课题管理工作,对已立项的课题根据实验方案认真实施,动员教师“人人关心课题、人人参与课题”,45岁以下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积极建设科研骨干队伍。
3、建设好我校市规划一般课题《通过多元化职业教育课型研究,满足智障学生就业需要》大课题下九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该课题研究和实验,通过组织骨干教师攻关,开展学习研讨,研究典型课例,总结实验成效,把实验不断引向深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定期进行课题研究交流会,注重了课题研究的计划性,实效性。
5、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注意落实研究计划,搜集、整理课题实验有关原始资料,加强课题实验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每月开展活动,注重交流。
三、加强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以理论阐述和案例剖析相结合的形式,向教师讲明新课改形势下,备课的形式、环节和要求,了解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些原则。要求教师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学习习惯并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贯彻和培养,并能通过学习培训,让实在、实用、高效的课堂呈现在启迪校园。
突出抓好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督促教师在普通话、书写、教研能力、微机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教导处在教研活动中设置有精品课、教研课、家常课三个层次组成的教学研讨体系,进一步丰富校本教研活动。精品课展示优秀教师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研课主题明确,采用集体式备课,或一人上一课,众人研讨,或多人上一课,博采众长。家常课旨在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商讨、共享经验、共享成果。
10月份,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的观摩学习活动,通过学习研讨交流,进一步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师的反思能力。
11月中旬,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参加了“市特殊教育进取杯”“市特殊教育开拓杯”教学大赛。大赛前夕,教师们开展了课题课的交流研讨活动,课题组事先认真分析了教材,研究了教法并讨论了本轮研究课的研究重点。教师根据组内成员的评课和自身的反思,进行多次备课、上课,使研究课真正能为课题研究服务。
11月末,学校又以“教师自学材料交流汇报”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科研课题的研讨交流活动,阐述了如何将自学材料中好的方法借鉴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并将具有推广价值的资料推荐给其他教师。
12月末,学校开展了“校级科研骨干”的评选活动。本次活动设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评选小组,根据教师积累的科研材料和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下评选出了2名校级科研骨干。这两名骨干将在以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本次评选活动严肃认真,在教师中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和长远的影响,将促动教师在今后工作中更加认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四、注重科研总结,推广研究成果。
本学期,我们根据上级部门及学校的工作安排,组织广大教师(特别是课题组老师、青年教师)认真撰写了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评比。教科室及时做好征文信息的传达、论文质量的把关、征文结果的反馈等工作。多篇论文、教学设计等在国家、省、市级范围内获奖。
五、强化激励措施,提高科研积极性。
本学期,我们在确保各项课题研究扎实开展的同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科研开展及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且纳入年度考核之中。对于教科研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果(包括进行课题研究、、获奖、交流等)的教师,根据学校奖励细则进行加分奖励。
六、目前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上一篇:新生儿的喂养及护理技巧
- 下一篇:计算机学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