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6 05:1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故事

篇1

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我经历了很多次成功与失败,才渐渐由不愿意做班主任工作,到喜欢做班主任工作,再到喜欢做学生德育工作。是什么让我喜欢上德育工作的呢?那就是趣味故事。从一个个趣味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心灵沟通是多么容易,德育是多么崇高,人的精神世界是多么广阔。不管遇到什么教育难题,我首先想到的是能否找个故事来解决,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去慢慢回味。

一、趣味故事化解矛盾

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如何教育学生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呢?平时我就会向学生讲一些如何为人处事的故事。

例如,有一则关于“仁义胡同”的故事。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说得有道理,便在建房时主动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再如,一位女士不小心摔倒在一家铺着整洁的木板的商店里,手中的奶油蛋糕弄脏了商店的地板。她歉意地向老板笑笑,不料老板却说:“真对不起,我代表我们的地板向您致歉,它太喜欢吃您的蛋糕了!”于是女士笑了,还笑得挺开心。而且,她被老板的热情打动,于是“投桃报李”买了好几样东西后才离开这里。

这些故事,不仅包含了一定的道理,还给了我们一些智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趣味故事传情达意

故事能启迪学生的心灵。每个积极有益的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讲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做人、明事理、辨真善、识假丑。故事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从中领会到学习和生活的智慧。故事就像一把金钥匙,可开启学生的心灵,进而扫除他们心灵的阴霾,扭转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消极看法。故事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来对比自己,进行自我反省。故事本身还能够以新的角度阐明教师想要向学生表达的观念,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而不再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话是“非常讨厌”的长篇说教。这样就能让故事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案例1】请不要开错窗(适用于情绪不好的同学,帮助学生调整情绪)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起来。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评析: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学会调解自己的情绪,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案例2】盲人提灯笼(适用于集体教育,鼓励学生合作互助)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盲人一手拿着根小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只灯笼。路人问:“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道理很简单,我提着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为了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我就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又帮助了自己吗?”

评析:“予人方便,自己也方便。”盲人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其实奉献爱心,去爱每一个人,是我们很容易做到的事。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束花都可能帮助别人走出困境,同时也美丽了自己的人生。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良好道德品质。我们只有慷慨地付出,才会有惊喜的收获。有时,成功就是我们不经意间付出的回报。

三、善于利用故事魅力

教如何能抓住故事精髓,让故事为我所用,为德育增添魅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德育呢?

1.教师要做故事王

教师平时要积累故事素材,用心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从大量报刊、书籍、电视节目中选取有用的故事,进行分类收集,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感化。用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及思想动态,每天利用早读、上课、课间的时间去仔细观察、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精心选择适宜的故事,有针对地去感化教育学生。

教师讲故事要有目的性与针对性。讲故事是为了纠正学生心理、思想、学习、行为上的偏差,若盲目进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到头来故事讲了不少,却未起到真正的教育感化作用,那故事在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就大大弱化了。

2.要善于讲故事

教师在讲故事时要声情并茂。只有运用生动的语言、带着丰富的感情讲故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反之,若讲故事时语言平淡,面无表情,那就变成了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呆板无味,学生将产生厌烦、逆反的心理。有的故事幽默深刻、入木三分;有的故事含蓄新颖、发人深省;有的故事通俗易懂、回味无穷;有的故事哲理思辩、让人震撼。故事讲完后,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接下来的德育工作。有时不要多说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有时需蜻蜓点水地进行点拨;有时要针对故事加以评论。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有时也可以配合故事开展一些活动。例如,在处理班上严重失窃的问题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诚实的男孩与小偷》,以一种简单、记忆深刻的方式培养孩子们最基本的美德:诚实、善良、勇敢,并让他们晓得遵循这些美德的行为是正确的,反之则是不对的。班会后,为进一步鼓励诚实,我在班上特设一个“失物招领箱”―不是让学生把“发现”的物品放在讲台上。很快,各种丢失的小玩意儿开始出现在箱子里。有人发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喜欢把它“喂”进箱子里,而且喜欢去那寻找他们自己的东西。

3.让学生讲故事

篇2

论文关键词:道德教育,故事,道德发展,生活

 

我国新版德育教材《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运用了大量故事。道德教育中的故事法是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道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美国教育学者基尔帕特里克(Kilpatrick)认为,故事是发展儿童良好品德的重要方法,因为故事能够创造对善的情感依赖,激发学生成善(be good)的渴望;故事能够提供大量的良好示范,这种示范在儿童的日常行为环境中很少见到;故事能够使学生熟悉他们需要知道的行为规范;故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他们的生活。[1]故事曾经是世界上许多伟大教育家最喜欢用的教学手段,讲故事是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自然方式,因为故事使用吸引而非强迫的力量来教育人,故事是儿童逐步了解社会所要求的各种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以往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很少认真关注故事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更多地是关于道德知识的教学、说服、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奖励和惩罚以及各种仪式和活动等。因此,在德育课程及其教学中使用大量故事是一大进步。但是,当前人们在故事的道德教育价值认识和实际操作上仍有一些偏差,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故事的道德教育价值:个体道德发展是由各种各样的故事所塑造的

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中,人们都认可故事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但是这种价值理解大都为:适应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特点,迎合儿童的兴趣,把枯燥的道德说教改为具有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这种对道德教育中的故事法的理解过于狭隘道德发展,忽视了它本身具有的其他更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

的确,故事首先是因为其富于感染力的情节和情感,正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1903-1990)所言,除了父母之外,文学书籍是儿童获得生活意义的最重要源泉,“儿童做出选择和判断很少是基于正确与错误,大多是基于‘谁使他同情,谁让他厌恶’的情绪,对一个儿童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的(be good)’而是‘我想成为谁’。神话故事中的英雄让儿童喜欢,因为英雄是最有吸引力的人物。”[2]因为儿童理解道德问题是用一种情感的、想像的和像故事一样的方式,因此,如果儿童要体验道德发展,他们就必须通过故事的经历来体验,而不是试图通过抽象思维来推理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个人的生活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故事所构成的。这些故事包括传说、小说等虚构的故事,生活听到的、看到的现实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或他人的故事,历史的故事或现在的故事。美国当代哲学家麦金太尔认为:“人在他的虚构中,也在他的行为和实践中,本质上是一个说故事的动物。他不是必然的,但通过历史,成了一个渴望真实性的说故事者。……正是通过听许多重要的故事……,儿童才领会到或没有领会到一个孩子是什么,一个父亲或母亲是什么,……因此,除了作为最初的戏剧资源的这些故事之外,我们无法理解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任何社会。根据这个传统,说故事在教育我们成为有美德的人的过程中,起了一个关键的作用。”[3]法国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保罗·利科(Paul Richoer)曾说:“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描述世界的模式。不管是传记性的或虚构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意义和归属论文网站。故事把我们与他人联系起来,与历史联系起来。故事提供了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人物甚至对生活的建议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故事的结构给我们提供了想像、陈述和隐喻,让我们在道德上产生共鸣,促进我们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4]因此,个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是由这些故事所塑造的。

故事影响个体道德发展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与公共政策荣休教授威尔逊(James Q. Wilson)的研究来加以了解。威尔逊曾分析了道德故事影响个人道德形成的三种方式。①传递道德信息。他认为道德发展,故事传递的道德信息绝大多数都具有后果论的性质,即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故事鲜明生动,让人经久不忘。②激发道德情操(moral sentiment)。一些故事激起了我们体验他人曾承受的巨大不幸,或者体验他人取得胜利的喜悦,而这些体验是我们在日常环境中难以经历的,因此,故事能够帮助我们体验他人的生活,唤起我们的热情,激发我们的道德情操。③扩展思想世界(universe)。这些故事扩大了我们的思想视界,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与人类的普遍性相协调,与价值具有的把我们整个人类联系起来的作用相适应。[5]

强调个体道德发展是各种各样的故事所塑造的,意味着道德教育中的故事法其实质就是强调道德发展的情境性和特殊性。因为每个人所遭遇的具体生活情境是各不相同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遭遇,以及不同的阅读经历,自然对社会所要求的共同的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情感体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道德理解和个人品格。人们常说社会传媒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可是没有进一步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些负面影响就是通过生活中的许多故事实现的;生活中的故事实现了学生的社会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主要是由这些生活中的故事和虚构的故事(其载体为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书籍和互联网络等)塑造的。这些故事成为了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塑造了一代青少年的道德面貌。

因此,我们应该转变以往关于故事的道德教育价值观,认识到道德教育的故事法是一种重视道德发展的情境和特殊性的教育途径,是一种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相联系的教育,因为,个体道德发展是由各种各样的故事所塑造的。

二、运用故事法必须处理好消极与积极、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重视故事的道德教育价值,意味着教师和家长应重视培养自己的讲故事的能力和技巧。教师和家长在一定情境里给孩子讲故事(别人的故事或自己的故事,亲历的故事或听来的故事),并且提供机会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但是,在故事法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前述故事的道德教育价值观影响,使得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这里只是谈及两个方面,即消极与积极、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1、消极与积极的关系。从学校教育实践中故事法运用的效果观察来看,在道德感受上,教师讲故事的效果要好于学生自己读书本上的故事。分析原因之一在于教材上的故事过于强调故事的道德意义道德发展,而且非得说出一个道德教益不可,让“道”凌驾于“文”之上。过于强调故事的论说性会使故事法就像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一样,丧失了故事法道德教育本身的优势。而教师的讲故事往往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和经历,强调故事情节、趣味,加上教师本人的语言渲染能力,很容易与学生的个人的体验、经历和情感相沟通和联系起来。当然这是指会讲故事的老师。语言感染力不强的教师的教育效果与书本故事呈现效果是一样的。

这就说明,道德教育中的故事法有其作用范围,其力量在于故事本身,重视故事的情境性和特殊性,而书本上的故事过于强调故事蕴涵的伦理价值和美德的提炼。笔者把过于强调故事的教育意义的故事法称之为“积极的故事法”。

美国学者谢利(Shelley)认为,艺术永远不是明确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或错误,或者做什么,它只是展示给我们看,通过这种启迪而不是指导,让我们更热情地理解人与人交往中的情境和责任;道德判断受益于成熟的审美体验。[6]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只讲述故事,不是直接告诉一个道德规范和价值,而是通过自己身边的故事,或者听来的故事,对别人的经验感同身受,明确自己的道德困境,选择或探索自己的道德根据,得到一种对自身的反省和精神抚慰。这是一种“故事法的消极运用”。教师灵活地讲故事就是一种“消极的故事法”。当然,由于故事中会有不同的价值和美德的冲突,因而仍需要教师的协调和处理,引导大家形成共享的理解和意义。

在现实道德教育中,人们往往持前一种态度,不在故事本身下功夫,反而非得说出个道理,使得故事法同两难故事讨论一般乏味,说教性太强,让人生厌,消解了故事的价值和力量。因此,笔者主张“故事法的消极运用”。具体体现为:(1)发挥故事本身的教育力量论文网站。让学生在故事的时空情节构成的情境中反思自己、理解他人,而不是刻意去指明,或者提问讨论。因为故事法有其作用范围,故事的道德教育力量应在它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挥道德发展,超出这个范围就会适得其反。阐释只起一种辅助作用,作为点睛之笔。(2)在运用形式上,故事法应当自然、随机、灵活,与示范、说服、游戏、角色承担配合使用。

2、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现行的教材和相关的道德教育中,虽然大部分已经是与时俱进的新材料,使得教材充满了时代气息。但是传统美德教育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关于文学经典、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关于近现代革命家的故事、历史传说等等,都会在道德教育的教材里或课堂中出现。

问题是,这些真正的“故”事的背景和特殊性与当代有很大差异。这就提出了故事法运用中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使故事的表达方式发生了从口述时代、印刷时代到声讯时代的变化。意大利学者和作家卡尔维诺认为,“进入声讯时代使人进入读图时代,但语言文字遭到前所未有的‘瘟疫’袭击。声讯时代大部分都是与流行时尚相关的阅读,都与精神、思想、灵魂、哲学、生命、本质等无关,甚至背道而驰。”[7]他所列举的“精神、思想、灵魂、哲学、生命、本质”等词汇都是传统的词汇,在声讯时代似乎已成为时代的弃儿。这种叙事使现代人陷于平庸、贫乏、轻浮的生存状态,冲淡了人对意义和个人特殊性的追求。因此,卡尔维诺主张,惟一的抵抗方式是重读经典,帮助青年一代抵抗丑恶,改造平庸和贫乏,远离虚乏与轻浮,同时更好地改造自己。卡尔维诺说出了重要的一点,故事表达方式的变化不能丢掉人之为人的一些永恒的生活原则和基本品质。

篇3

关键词:数字故事 中小学德育教育 教学设计案例

随着“校校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广,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有机整合,讲述真实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视化故事,为学生提供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笔者认为,将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数字故事的简介

数字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创者,用电脑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得到了好评[1]。后来,随着数字故事的成型和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数字故事的学习和制作中,并将这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确定主题、编写故事

在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主题要源于生活,在真实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再配合具有意外性的欧亨利式结尾,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

2.设计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作品完成后的可视化效果,就像是一个可视化“地图”,指引故事创作者去组织故事开头至结尾所能看到和听到的素材,为编辑数字故事起指导作用,方便作者直观性地思考和安排各种素材[2]。

根据故事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要求,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并用powerpoint、绘声绘影、move maker等软件将各类多媒体素材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故事。

二、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本身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远离学生实际,针对性不强,“假、大、空、远”现象严重;德育途径单一,方法简单,存在“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硬办法不行”的无奈[3]。如何拓宽学校德育途径,改进学校德育方法,成为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故事让学生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人

中小学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的特点,展开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内涵。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总论)》中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须集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数字故事的制作特点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并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4]。数字故事通过确定主题、设计模板、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将内容抽象、理论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可视化故事,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

(三)数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

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契合主题的图片和声音,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对生活的思考。如数字故事《逃生者》,讲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选择自杀性的跳楼方式;《我不愿当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辛酸以及他们甘愿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老师,我可以不爱吗?》带给我们一个孩子因为不想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天气下工作,向老师提出不爱秋天和冬天的故事。这些故事虽小,却具备极高的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由此可见,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交流,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从数字故事的启迪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来探索数字故事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境:网络教室,要求每台计算机安装powerpoint等软件,并能链接互联网。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大家小时候一定都学过一句童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确,这句童谣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

2.展示违反交通规则和交通事故的图片

师:交通猛于虎,之所以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因为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并告诉老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观看图片并谈观后感)

3.播放数字故事案例

师: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此时此刻同学们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观看屏幕并交流感想)

4.小组合作,制作数字故事

师:大家都基本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现在老师要把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有关交通安全的数字故事。

生:各小组确定主题、编写故事、设计故事模板、分配任务、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多媒体素材的选择和编辑工作。

四、总结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更体现了它的“综合性、跨学科性”[5]。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个好的数字故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数字故事”教学软件制作能力和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素养,有意识地制作和推广数字故事,让数字故事真正成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郑红艳:《数字故事在美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

[2] 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故事大赛”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月,第44-46页。

[3] 刘立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和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2期,第163-165页。

篇4

关键词:校本课程;德育故事;德育教育;故事会

学生每天在学校中度过的时间是很长的,师生相处的时间甚至多过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地。农村小学的学生在家里接受教育的环境较差,更有的父母外出务工,只留下他们和祖父母相依生活,因此这部分学生的教育问题更是不容乐观。同时,师生在新时期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影响极大,人们养成了“向钱看”的习惯。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对学生实施德育,使他们具备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最终通过学校教育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利用学生喜欢故事的心理特点,在学习中建设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因此,利用故事在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作用,成为我们学校开展的科研课题内容。

一、德育故事的解释

故事是有情节叙事文体,是我们汉语文化的一个特征。德育故事是可以对人进行德育的故事内容。利用德育故事进行学生德育修养的培养,成为一条重要途径。德育故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和记录的思想文化内涵结晶。通过这些故事的阅读,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利用德育故事内容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德育故事的内化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故事的内容具有正义、正气、朝气、灵气等特点。尤其是通过传统国学经典内容对学生蓄养正义之气、灵动之气、朝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学中的德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开发德育故事这个校本课程资源,以更加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形式,开展德育故事进校园、德育故事助做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德育故事的熏陶学会做人、学习、生活、创造、处事。这样开展的德育故事进校园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德育故事育人作用的措施

以德治国、以德为育人之本一直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开发故事育人的校本课程资源,组织德育故事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德育故事育人的功能,是我校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实践证明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1.德育故事帮助育人

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德育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升国旗》《我叫“神舟五号”》两课的内容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利用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对学生实施德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正气。教学结束后,让小学生搜集图片和资料信息,进一步延伸教学内容,实施更深层次的德育。让学生搜集关于国旗的设计及寓意的资料,了解国旗象征的意义,并延伸爱国旗就是爱祖国的德育渗透。尊敬国旗、在升旗仪式上应该是表情肃穆而庄严,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和开始。

再比如《长城和运河》这一课,这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标志,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老师在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关于长城的资料,了解关于长城的一切历史知识。激发民族自豪感,然后组织一个以长城为主题的中队会,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自己了解的关于古代长城修建的伟大壮举以及因此而延伸的故事。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了解历史,提升对远古中国辉煌历史的自豪感。再比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教学,在上课之前老师搜集关于南沙群岛的资料和图片,结合当前关于南海问题的一些新闻,让学生了解南沙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美丽的南沙不仅有丰富的海底资源还有水产品,是我国的宝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维护祖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尊严。

2.引经据典弘扬美德

我国古典文学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德育故事,这些经典的内容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素材。开发故事校本课程资源则是我们目前最该做也是最应该做好的一件事。学校调配专人负责编辑德育故事的校本课程,精选那些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具有一定德育价值的故事内容成集,作为校本课程提供给学生阅读。一些内容有深度的、学生不方便理解的内容教师要给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最终内化并影响学生的行为。让德育深入人心,真正发挥德育作用。

小学生爱听故事,这是他们的天性,对小学生进行的德育也要从激发他们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海伦・凯勒》一课的学习,也是利用文章进行德育的好样本。海伦・凯勒是美国盲人女作家,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题材,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搜寻残疾人励志的故事,可以联系我国的张海迪,同样是残疾人,却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力拼搏。

古典文学作品都是经过时间长河的洗刷,留下来的是精华,当然这里面也有因时代原因存在的糟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将故事中不合乎当今时展要求的内容予以剔除。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他们在理解中取其精华。每周固定课时进行校本课程的教学,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真正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重视故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和推进。

故事的育人作用早已被公认。选择什么样的故事,选择什么时间进行德育是需要科学安排和设置的。这些工作需要学校和教师给学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就是这个目的。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经历和见识都很有限,学校和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阅读经历。真正将学生的德育提高到一定高度,实现教书育人的社会功能。同时,教师也要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明确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为国家培养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苏.贴近学生,走进德育新教改[J].科技信息,2011(04).

篇5

关键词:教师; 幼儿; 自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02-001

案例描述:

又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了,我带着孩子们在塑胶场地上一起做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绝大部分幼儿都非常感兴趣,跟着我兴致勃勃地玩耍。可妞妞和迪迪两位小朋友却跑到草地上,不知干什么去了。看到他们俩个乱跑,不跟着我做游戏,我非常生气。走过去气冲冲地说:“你们俩个干什么?”他俩头也不抬,说:“我们在看草地上的小水珠。”“为什么不跟着老师玩游戏呢?”他俩看了看我说:“我们不喜欢玩这个游戏,不愿意玩。”我听了这话很生气,但我强忍着心里的愤怒问:“小水珠好玩吗?”“老师,你看,这些小水珠都是亮晶晶的,用嘴巴一吹,它们就会跳起舞来,可好玩了。”顺着他们的动作一看,确实很美,小水珠在绿色的小草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看着他们这么感兴趣,我也不忍心劝他们回去了,于是,我说:“你们好好观察,然后把你们观察到的有趣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好,好!”他们兴奋地回答,高高兴兴地做他们喜欢的事情了。

案例分析

游戏过后,我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组织全体幼儿玩同一个游戏时,是否每一位幼儿都会对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活动感兴趣呢?当我们遭遇到以上类似的尴尬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是继续按老师的计划进行,还是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呢?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本次游戏活动中,我并没有因为幼儿对游戏活动不感兴趣而强迫他们、训斥他们,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主选择游戏方式。试想一下,如果在活动中,为了所谓的“整齐划一”,强迫幼儿按老师的意图活动,他们也许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但是,他们的心里一定充满了委屈与痛苦。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这个案例中,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让他们自主选择、自主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得到了满足,天性自由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与传统的游戏教学方法相比,自选游戏给了幼儿最大的空间和自由度。

案例反思与教育措施:

自选游戏顾名思义就是幼儿自己做主选择的游戏,即幼儿在一定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游戏内容,自主挑选游戏同伴,自我表现体验游戏过程。但自由不意味着放纵、随心所欲,那么教师在幼儿的自主游戏活动中应该怎样迎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让其在有组织、有目的、有乐趣的游戏活动中主动、自由、持续地获得健康成长和整体全面和谐发展的生活体验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可以这样做:

一、教师要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树立科学、合理、正确的游戏理念

游戏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教育观念作指导,不能“一时心血来潮而为之”。如果游戏没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来指导,那游戏深层次的教育潜能就不可能被充分挖掘出来,游戏便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全部,游戏应像幼儿的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一样重要,教师不能随意剥夺幼儿的游戏权利。我们每一个游戏的开展都有它的目标,或发展身体协调性,或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让幼儿有所得,而不能是形式主义。所以,在游戏的组织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游戏的层次性、渐进性、娱乐性和知识性,这样幼儿的兴趣才会被吸引过来。

二、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和谐、健康的游戏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游戏的效果。如在班级区域游戏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活动区角,如我班的管子工厂,有各种各样的管子,生活用的、工业用的、药用的、食用的等等;图书区里是应有尽有的图书,有一半的书是幼儿自发从家里带来的;巧手区有孩子们巧手打扮的服饰袋、包装带,可乐瓶做成的玩偶,饮料瓶做成的花篮等。另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需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保障幼儿的游戏权利,让幼儿在充足的时间里尽情游戏、快乐玩耍、愉快探索。

三、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应该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篇6

读了《育德园》上短短的文字,我由衷地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记得小时候,爸妈为了我们几个孩子,起早贪黑地干活,为的是让我们吃饱穿暖。爸妈对我们说的最多一句话是“好好学吧,将来端个铁饭碗。”那时候,我们对铁饭碗充满了幻想,总觉得爸妈的话只是一种渴求,一种向往……

如今自己也当了家长,想想爸妈的话,觉得后悔。就想:自己没出息,不能再耽误了下一代。孩子刚学说话,就较他数数,背诗。再大一点,就教加减法、唱歌、跳舞……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所会的全部交给孩子!孩子终于能上学了,把孩子交给老师,该解脱了吧!可又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当孩子拿着的了小红花的作业本和100分的考试卷,心里那个美呀!就说:“好好学吧,将来考个好大学。”

想想这些,从小到大,真觉得孩子没有自己的一点点空间和自由。我们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听话、别惹事。只要学习好听话,我们家长就觉得自豪。如果说谁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差,不听话,就觉得没面子。其实,作为家长,我觉得还是那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必要让孩子成为书呆子。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比我们有超前的意识,不如就给他们讲清道理,给他们自由。摔倒了可以再爬起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该放手时就放手。要把他们当成朋友。不要把他们当成温室中的花朵,要当当小草,让他们能倾诉,有一定的自由,能经风雨,信心百倍地成长。

篇7

关 键 词 叙事;道德叙事;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6-00-03

道德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但现实生活中,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仍然更多地停留在道德说教阶段,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的低效。道德叙事看似“无目的”,却可能是最好的教育。通过叙事,“教师帮助学生从更加理性、积极的视角解读自我与他人,解读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和劣势,在自信的获取中潜移默化地增强积极体验和有效应对问题的能力”[1]。叙事性思维能为道德教育增添新的活力。基于此,本文拟从叙事和道德叙事的概念入手,对道德叙事作尝试性分析。

一、叙事和道德叙事

(一)叙事

在英文辞典中,“叙事(Narrative)”可以作为一个名词,也可以作为一个形容词。作为名词,它有两个意思:(1)所做的叙述,记叙;(2)叙事体,叙述艺术。[2]根据热奈特的研究,叙事的概念包含了三种含义:第一种是讲述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即叙事话语;第二是指叙事话语中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故事”);第三是指某人某事的行为。[3]

虽然结构主义理论家对叙事和故事作了严格划分,但其他学者往往把二者混同起来。因此,本文采用后现代主义叙事学家伯格的定义:“叙事即故事,而故事讲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的异类生命、昆虫等身上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故事中包括一系列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即叙述在一段时间之内,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一段时间发生的事件,这段时间可能很短,如童谣,也可能很长,如某些长篇小说和叙事诗。”[4]

(二)道德叙事

可以说,几乎所有叙事都包含有道德价值。我们所储备的有教育价值的文学叙事,为我们提供了愉悦和教育的能力。我们为故事的力量所吸引,它满足了我们的道德想象。叙事通过不同的转义方式(隐喻、换喻、提喻和反讽),对叙事中的人的行为或者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人和事进行道德评价,进而达到所希望的道德目的。

这样,叙事也就自然而然地引用到德育中去了。丁锦宏认为,“所谓‘道德叙事’是指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话、童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等)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5]。本文认为,道德叙事是指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道德叙事的重点不在叙事本身,而是在于对叙事的理解和阐释。学生本身是有理性的个体,他们通过对教师提供的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从而获得道德认知的方法和途径。

二、道德教育为什么需要叙事

(一)从叙事本身的特点来看

叙事核心在“事”,关键在“叙”。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关切,叙事中所蕴含的价值秩序,一旦找到合适的入口与切入点,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成长。

1.叙事本身所蕴含的道德价值需要叙事

叙事本身具有情境性和“自我”性。叙事的过程既是思想传达的过程,也是叙事者与听者之间心灵沟通的过程。正如Richoer所认为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描述世界的模式。不管是传记的,或是虚构的故事,都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意义和归属。它们把我们同他人联系起来,同历史联系起来。通过提供一种具有丰富多彩的画面,故事的结构给我们提供了想象、描述和隐喻的空间,使我们在道德上产生共鸣,促进我们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6]。正是一串串的故事和彼此之间的叙事,使人与人之间,人与历史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2.叙事是道德经验的主要表达方式

道德知识的学习是个体体认和感悟的产物。万俊人认为,“道德的知识原本不是靠道德的推理获取和证成,而是靠人们的道德生活体验和体认,也就是通过亲切可心的情感和心灵感应来传递和生成的”[8]。在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道德情感体验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简单的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在于通过具体的、特殊的、具有丰富背景的道德情境去促进受教育者的德性发展。因此,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体悟、理解、形象和感动的过程,而叙事因其自身特点而成为道德经验的主要表达方式。

3.叙事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道德教育将教育和学习视为外在历程,把学生定位为道德知识的接收者,教师的教育围绕课本已经确定的内容,以“说教”和“灌输”为基本的模式。这样的教育式缺乏学生自身的体验,忽略了学生的天性与认知特点。而道德叙事以“叙说故事的形式指向与诱发道德抉择的情境创设,使受教育者认知层面的道德想象得以具象,移情投射的共情能力渐进活跃,从而实现道德价值与伦理意义的无形传递,实现教者与学者道德认知与伦理判断的视域融合,促成其道德思维与逻辑理性的启迪升华。”[8]总之,叙事使学校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发生改变,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学生的道德情境体验,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体现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

(二)从叙事中儿童自身的特点来看

1.叙事符合儿童的天性

好奇、富于幻想是儿童天性,而融情节性、戏剧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叙事,恰好能够满足儿童这一天性。道德叙事通过亲切、可心的情感和自然、逼真的故事感染学生,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启发学生的心灵,进而构建起学生的核心道德价值。

2.叙事符合儿童道德认知和记忆规律

在进行道德叙事之前,“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秩序之中,已经存在先验性的价值准备状态”[9]。儿童的道德素质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道德叙事正是通过生动形象的道德故事,在自己喜欢谁、讨厌谁、想成为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进而提高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能力。另外,叙事也是受教育者储备记忆材料的过程。儿童记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善于记住那些形象、富有情节性的事件,而叙事的生动形象性及其故事情节性,正切合了儿童的这一记忆特点。

三、道德叙事应该如何开展

(一)注意x择具有时代意义的事件

道德叙事并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不是任何故事都可以拿来作为素材。我们应考虑事件所产生的背景和影响因素,选取那些适合时代主题,符合核心价值取向,具有现实道德意义的事件来进行叙事。那些常态化、平民化事件,因接近学生实际而让道德叙事更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从而对他们的道德发展产生教育意义。

(二)注重师生对话关系的建构

传统灌输式、师生主客体二元对立式的封闭交往状态不利于道德叙事的顺利进行。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你与我)的对话和敞亮,这种你与我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你和我的对话关系的,均使人类萎缩”。由于各自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师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而通过对话与协商,师生之间可以更真实地表达自我,进而达成彼此视界的融合与心灵的沟通。

(三)注重叙事方式的把握

叙事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叙事者所采用的视角,运用的口吻,所站的立足点,都会影响到道德叙事效果的好坏。因此,道德叙事应注重方式的把握。可以从德育工作者的视角,站在关爱的立场,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接触。教师在关心型师生关系中,将故事“说”给学生,让学生在故事中走出心灵的困境,重拾生活的美好。

(四)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叙事“把道德教育的视野由知性逻辑转向真实、本原的生活,把有关人伦道德的理论和思想引入鲜活的叙事之中,使受教育者远离虚幻的道德生活,在日常的世界中,体验活着的价值,并通过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不断地揭示世界生活的意义”[10]。因此,道德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内容上,注意整合源于现实生活的教育资源,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感知能力;在教育方法上,注意道德叙事的共情式理解;在叙事过程中,注意对学生道德情境的熏陶。

(五)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

“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而任何价值观的形成都与文化、传统紧密联系,与其说通过价值观的教育来保有文化,毋宁说是文化促进了价值观的形成。”[11]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正是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故事,让儿童体验到其中的社会价值。然而,当今的孩子所接触的故事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传统文化,这是一件可怕的事,也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因此,道德叙事应该扎根于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在了解道德叙事的特点和掌握儿童道德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在道德叙事的过程中,我们应通过选择具有时代意义的事件,在合理把握叙事角度的情况下,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对话关系,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方能使叙事更合理地作用于道德叙事。

参考文献:

[1]方芳.叙说・外化・重构――基于叙事疗法的个案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5(06):51-52.

[2]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英、英汉双解[Z]. 朱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9.

[3][5]丁锦宏.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一种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1-4.

[4]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6]陈飞.生命叙事:一种值得运用的道德教育实践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8 (02):95-98.

[7]万俊人.重叙美德的故事[J].读书,2001(06):21-26.

[8]孙杰.道德想象:思想政治课德育指涉的可能性探究[J].中小学德育,2015(4):47-50.

[9]李西顺:“前视域”――德育叙事的前提[J].中小学德育,2015(09):94.

篇8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教学 道德叙事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地有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触碰着当今社会的道德底线,我们应当反思传统的德育模式存在的弊端,道德规范的传递应该是一个在对话和交流中由受教育者进行自觉判断的过程,而作为高校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教学以前是否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思政课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任务,应当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真正发挥出德育的实效,而道德叙事正是在当前实践中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道德叙事的含义

道德叙事指的是教育者借助于对特定事件的叙述,发掘出隐含在这些故事和经验背后的教育元素,比如价值观念和道德意义,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和方法。叙事的形式和题材的选取可以多种多样,通过这种途径传递更为丰富和鲜活的教学内容。道德叙事通过关注自身或他人的道德经验的实践意义,使教育回归人们的道德生活本身,以此达到教育目的。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道德叙事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受重视。

二、道德叙事的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1.弥补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不足

道德规范的传递,应当是一个教育双方平等交流并且受教育者通过自觉判断形成对其自身的影响,而不是一个通过死记硬背和灌输与被灌输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仍存在采用灌输和说教的德育方法,比如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并通过考试强制记住关于道德的知识,部分德育课堂变成了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可怕的是这已经成为部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心态,所以德育课堂变成了一个完成教学任务的知识灌输和刻板说教的过程,道德叙事作为一种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意味着思政课堂特别思修课的课堂从呆板的填鸭式灌输走向鲜活的言传身教。

2.道德叙事让思政课堂亲近生活世界

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思政课的教学,思政课之所以给人“枯燥”“说教”的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课堂脱离了生活的土壤,学生觉得课本上描述的“近乎完美”的道德标准离自己和身边的生活很远,无法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而道德叙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情感的渲染中建构道德认知,德育课堂注入了鲜活的来自生活的真实事例,使思政课堂真正地回归生活世界,使学生从他人的生活经历和道德故事中体验真实的道德情操。传播道德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情感的渲染和共鸣传递和生成。因此,思政课特别是思修课的教育过程最为重要的是形象、理解、感悟进而感动,把道德教育的视野由传统的知识体系转向真实的生活世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鲜活的叙事之中,使学生远离虚幻的道德说教,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体验他人奉献精神的价值,并激发自身的道德知觉,不断地体悟生活世界的意义。

比如在思修课第三章讲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时候,我们可以讲述媒体上广泛报道的广西工学院特困大学生唐勇军自强不息、勤工求学的故事,引导学生们尤其贫困的大学生正确面对客观环境中躲不开的各种困难,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苦难中奋起,把苦难当成人生的另一种幸福。在讲述过程中,我们要加入自己的情感渲染,承认贫困的家庭条件带给贫困大学生的不幸和压力,引起他们的共鸣,进而重点讲述唐永军如何在困境中崛起,并兼济他人,说明一个意志坚强、勇于进取的人,家境再困难也阻挡不了他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和实现,这样学生们会感同身受,感觉到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在自己身边。

3.素质教育要求引入道德叙事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中就包括综合的道德修养,并且素质教育要求德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以学生为本,而相比于仅能够为应付考试提供答案的灌输教条式的德育方法,道德叙事讲述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道德故事,它把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兴趣放在了第一位,把叙事意义的确定权交还给了学生,这一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强制要求学生从教师讲述的故事中总结出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课堂传授目标,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道德标准暗含其中的古今中外的道德故事,通过对恶的丑陋和善的美好的描述和褒贬让学生自觉地扬善弃恶,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增长见识和提高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因此,将道德叙事应用到思政课特别思修课中,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道德叙事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树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责任意识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当前教材过分注重理论体系,偏离个体生活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避免让这门课程流于形式和陷入枯燥乏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篇9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新途径

小学生德育工作关系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他们的道德素养的养成。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形式来进行,比如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当前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只依靠原有的德育教育途径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了。学校必须以人为本,将德育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根据网络时代小学生的特点,创新德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实施感恩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感恩父母。这是小学生德育教育首先应该提倡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对孩子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让他们记住父母亲的生日,为父母做家务。还可以利用感恩主题班会的机会,让家长参与,让父母和孩子进行情感互动。二是感恩师生。教育学生要感谢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使他们懂得如何尊师重教,相互友爱互助。比如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批改作业,体验教师的辛劳,让他们尊重、理解教师,在教师节向老师献真情;还可以开展同学之间表达友爱的活动,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帮助同学或者班级做好人好事等等,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三是感恩社会。组织学生开展爱国爱人民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读书和社会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的真情和爱;还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学雷锋活动来引导学生表达对社会关怀的报答之情,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四是感恩大自然。通过感恩大自然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植树节进行植树活动,平时要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让他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让感恩大自然教育成为小学生的自觉的日常生活行为。

二、用故事传递德育教育思想

小学生德育教育要以情感教育、心志教育为主,通过故事来教育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用故事教育学生,由此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情操。故事传播着思想,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精彩故事的演绎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德育工作也是一种新的途径。具体来说,老师可以每周为学生上一节“故事课”,通过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形式,将德育教育寓于故事中。在故事中要少说教,多向学生分享故事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自由对故事进行评议,活跃课堂气氛。老师所讲的故事要能够以小喻大,选取的故事内容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身理心理年龄,富有启迪意义,这比单纯的说教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利用故事进行德育教育,并达到良好的效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一定要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演讲能力,在课堂上讲故事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还要将故事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用故事教育学生的德育工作形式简单而有效。

三、利用校园文化网络实施德育教育

学校要通过网络构建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充分利用文化网络教育平台,构建完善的网络教育管理中心。不但教会学生掌握简单的网络操作技术,还要加强学生的上网安全意识,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看待网络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树立学生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学校可以开设网上论坛,让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从小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网络教育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电子刊物,教会学生如何下载电子文稿以及在线阅读,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文章,丰富学生的思想。教师还可以结合班会活动,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励志活动。

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

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努力,而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学校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教风三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开展师德师风研讨活动、评选活动。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德育工作考核。以教师的师德与业务水平作为考核机制,不断激励教师加强自身的能力和思想道德建设。学校要积极推行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制度,构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学习平台,坚持开展德育工作会议。发扬师德典范的作用,弘扬师表风范。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师德师风的明显提升会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五、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新途径的开展方式有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突出学生的核心地位,将德育资源充分运用到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中去,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力量,通过探索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手段来构建学生的德育意识,并付诸到德育教育实践工作中,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德育观念,为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久州.怎样做好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J].课外阅读:中下.2012(3)

[2]唐惠玉.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提效方案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

篇10

关键词:数字故事;德育;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形式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改革者将图片、视频、声音等资料加以编辑、整合运用多媒体元素开创了故事讲述的新篇章――数字故事。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德育也面R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如果将新技术与德育相结合会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因此,我们将数字故事引入学校德育。

我校年青教师占师资的绝大多数,班主任教师35岁以下的占到总人数的83%。教师和班主任队伍的低龄化必然面对教育经验不足带来的班级管理的困境。在我们对青年班主任的调研中发现,教育管理方法单一,特别是在与学生交流中由于年纪小,虽然易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却往往难以控制界限,造成在班级管理中的困境。而与此同时年轻班主任教育理念新,基本都具有良好的电脑和网络技术素养。我们大胆地将数字故事引入班级日常管理,选择班级进行项目实验。

一、教育名家的数字故事制作

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教育名家灿若群星,我们以教育名家教育故事为切入点,极大地开阔了班主任老师的视野。班主任老师通过对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资料搜索和数字故事的编辑,真正地静下心来感悟教育真谛,通过对教育名家的教育数字故事制作,班主任老师不但从中掌握了数字故事制作的技术更从教育大家身上学会了如何为师。更多的班主任老师开始思索――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二、我的数字故事制作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虽然年青但基本都有三年以上的教育教学经历,在活动的第二阶段我们开展了以“我的教育故事”为主题的数字故事创作。一个个鲜活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被班主任老师制成了数字故事。在活动阶段反馈中,老师们提到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工作、社会对教育的压力使我们对工作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但是通过个人教育故事数字故事的制作,使大家开始动手整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素材,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我们往往是被别人感动,今天我们被自己感动。原来我们也可以如此优秀!”

三、将数字故事引入主题班会

我们以往的班会往往是两步式“班干部总结班级情况――班主任总结发言”。我们将数字故事引入主题班会,发动师生从网络和各种媒体搜集数字故事或者数字故事素材自己制作数字故事,再将数字故事结合班会主题引入班会。数字故事引入班会丰富了班会课的形式,又将传统的“说教型”班会转化成为“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春雨”。

1.抓住重点时间节点,特别是节日节点利用数字故事展开教育

传统节假日放假前的班会,一直以来都是班主任老师的老大难。同学们往往由于假期来临的兴奋坐不住,老师又往往有很多假期安排和安全事项要提醒。我们就以此类班会为突破点,制作数字故事并运用于班会。例如,国庆节前《阅兵村的故事》数字故事,短短七分钟的故事展现了阅兵村战士不畏辛苦用青春、汗水谱写的青春之歌。在背景音乐中又运用了军旅励志剧《士兵突击》的主题曲《征服天堂》使广大同学被深深震撼。老师虽然没有再过多强调国庆假期注意事项但节后对家长的追踪调查,我们发现假期同学们普遍表现良好。87%的学生和家长就数字故事的内容进行了交流。83%的男同学有了要到部队锻炼的想法。家长们反映“平常就学生学习督促得多,孩子很少主动和家长交流。而这次孩子的主动交流也是他们认识到了――孩子长大了!更多的应该引导孩子人生观的形成。”

2.将数字故事引入励志型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