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6 05:1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德育偏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大而空的德育中,学生的情感被搁置在一旁,单一死板的方法疏离于受教育者的心理世界,凌驾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之上。于是,学生自然用消极的情感和态度来对抗这种强制性的灌输。进入青春期后,这种空洞的说教和僵硬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因素。德育最缺乏的是情感教育的介入和辅佐,“不动情”难以“晓之理”。日本道德教育专家金井肇说,如今的青少年普遍感染了—种叫“无力感动”的疾病。
故事法缘于心理认同
故事法是基于心理学家萨宾叙事心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而创造的德育方法,它通过持续性地让受教育者感受和体悟的方式,从而实现了受教育者对德育理念的认同。
在班会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乞丐的命运》这—故事。
上帝很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于是就化作一个老人来点化他。他问乞丐:“假如我给你1000元,你如何用它?”乞丐回答说:“太好了,我可以买一部手机,同城市的各个地区联系,哪里人多,我就可以到哪里去乞讨。”
上帝很失望,又问:“假如我给你10元呢?”乞丐说:“那我可以买一部车。以后,我再出去乞讨就方便了,再远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赶到。”
上帝感到很悲哀,这一次,他狠狠心说:“假如我给你1000元呢?”乞丐听罢,眼里闪着光说:“太好了,我可以把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区全买下来。到那时,我就把我领地里的其他乞丐全撵走,不让他们抢我的饭碗。”
孩子们听到这,全都笑了。我问:“你们笑什么?说说看。”
等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完,我说:“如果目标定位是乞丐,纵然你有1000万,你仍然是个乞丐!”全体肃然,陷入沉思……
这时我接着说:“理想要高远,目标要清晰。”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当场制定远期和近期目标。
道德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学习中的适应和调整,强调“回到自身”的反思与体悟,强调自我发展的过程。故事法正是适应了儿童的发展过程,通过故事的趣味性、感染,达到德育目的。这个过程在—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空洞说教的弊端。
德育需要儿童参与其中
激活儿童对道德学习的兴趣,需要经历—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它要有儿童的参与和介人才可能实现。这个过程有三个步骤:动心、移隋、析理。
动心。德育故事必须有哲理性、鲜活性和针对性。古老的道理要用新的、吸引人的方式讲出来。这样的故事才更容易让受教育者动心,从而产生体悟,形成向上、向善、向美的价值取向。
移情。移情是对—个人的个人特征和他人的特殊处境之间的差异产生的一种情感性回应,通过对他人处境的理解,能够促使我们认识和体验生活的意义。孩子们在欣赏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其中深刻的意蕴,感受生命的活力,理解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从而形成认同感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析理。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德育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还要在生动的叙事之后加强析理。它不仅能为人提供鲜活的道德教育范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意识或感受到道德获得、成长以及践行的过程。这可以克服德育中存在的教条式灌输、机械式训练、枯燥式说教等问题。
故事法在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远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一切与儿童生活经验、情绪感受无关的教育,都是无根的教育、无力的教育。
教师的点评务必要结合教育对象,促使间接经验转化为个人体悟,以起到引领价值取向和塑造品格的作用。
篇2
“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做有故事的德育人,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应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育人的价值所在。
一、分享难忘故事,润泽美好心灵
古今中外的德育故事是学生们沐浴德育的金矿,而用故事的形式来滋养德育又是学生喜欢接受的一种有效途径。故事里大大小小的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充满了人文性,情节性;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故事内容,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都会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有效德育的目的。而这些故事的分享过程则要求老师精心安排时间,搜集故事内容,并根据学生情感接受的程度有层次地影响他们,从而让故事来润泽他们美好的心灵。
1.适时随机演说故事,夯实文明基石
文明行为是道德的基石,榜样的故事是点亮孩子文明习惯养成的一盏明灯。一个有思想的德育人会适时随机地用多样化的故事来滋养孩子,升华孩子的道德情感,规范孩子的文明准则。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晨间活动课、班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品德课等主阵地以及各时段、各学科,组织学生轮流演说故事,这无疑顺应了学生想听故事的童心渴望。
(1)主阵地中升华。班队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基本途径,更是学生在集体的展示中汲取震撼心灵的空间。一次精心设计的班队活动所起的作用远胜于一百次空洞的说教。老师应充分利用好班队活动课这一平台,让学生精心准备一个个中外德育故事,其中有美德为主题的德育故事,有英雄为主题的故事,有关注人文为主题的德育故事等。如在准备以英雄为主题的故事时,老师可以根据不同时代选择不同英雄来感染学生,就如“5·12”汶川大地震中所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震撼心灵的英雄故事,还有每年的“感动中国”“中国骄傲”等年度人物故事评选出来的典型英雄故事,都是对学生生命意识、崇高道德、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教育的活生生的材料。通过演讲,学生们从内容、声音、服饰、情感等多方面营造了感染学生性情的氛围,触动着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使德育成为于无痕中达到有痕的教育。
(2)随机时段中教育。在其他可利用的教育随机时段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实施教育。如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和生活行为上有很多毛病时,就可针对这些问题选择德育故事,而且是他们同龄人的故事,以此为榜样,不断地纠正他们的行为,思想上向榜样看齐,行为上向榜样学习。如有学生在学习上有拖拉的现象,就让学生找有关勤奋好学的榜样故事,像《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内容,用海伦·凯勒、达尔文、柳公权、高尔基、海顿等人的事迹来感化他们;有的学生行为上不是严格要求自己,老师就让学生搜集有关严于律己的榜样故事,用《竺可桢》《》等故事来教育他们;有的学生在生活中显得很无助,老师就让学生搜集有关自立自强的德育故事,如《张海迪》《一个无手农民的自立自强故事》等……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发现同龄人班级中、校园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讲述自己身边的温情故事。
(3)多学科中渗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有直接性,融学科教学、品德传授、榜样示范等多种角色于一体。多重身份的老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来拓展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让学生分享新鲜的精神食粮,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而课前拓展“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所谓“大教育”不仅仅是单一学科,它还包括与各门学科相关的所有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其中一些“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的资料,可增加课外阅读量,同时一起分享故事精华。为了有针对性地选择精华故事,老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选择相关联的,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内容选择故事,如选择故事,让学生接受坚强意志的历练。学生们在这样的立志故事里树立崇高的理想,胸怀大志,放眼世界,灵魂得到了熏陶。这种做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德育手段,同时也是对教育无痕的理念做出的深刻诠释。
时时处处事事中,我们力争让学生在故事里感动,在故事里立志,不断地规范着孩子的行为,陶冶着孩子的情操,夯实着孩子文明道德行为的基石。
2.感悟体验反思行为,升华道德情操
阅读了大量的德育故事,再进行消化、吸收、提炼和加工才可以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一根准绳,时刻提醒自己在这根准绳之内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处世方式。消化、吸收、提炼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撰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消化、吸收德育故事中的精华,提炼成为自己所用可用能用的行为方式。如学生阅读了孝敬的美德故事后,写出了自己曾经不懂事而惹家长生气的事例,告诫自己要重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思想上去认识和改正。在后续的一些日记中,有学生写出了自己孝敬家长的故事,有的还发表在报刊上,这又是一个监督大家行为的跟进过程。这样的过程浸染着学生的心灵,使自己的不规范行为得以纠正,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为同一起跑线上的精灵。
二、书写难忘故事,积淀教育智慧
当老师把学生领进教育时空的那一刻,就与学生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老师的心。学生的喜怒哀乐里有老师关注的目光,教育引导式的帮助也就开始了,每一个片段里都有老师智慧的播撒,爱心的流淌,教育艺术的展示,与学生共经历共体验共反思,从而演绎着各种不同的动人故事。同样,学生与老师牵手的一刹那,就注定会留下很多故事,那里有学生调皮捣蛋的一幕幕,有学生袒露真诚与纯洁的一幕幕……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心灵的财富,是攀登人生高峰的思想阶梯;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笔教育的财富,为更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更是提升老师教育艺术的见证。
1.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老师反思的原始材料
老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一个人,老师时刻都想着把最好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呈现给学生,一个又一个属于师生的故事正在发生着,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作为老师都应该静下心来,或提炼成功的经验,或反思失败的教训,并把这些故事写下来,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好以后的工作,取长补短,也为同行留下经验教训,也成为老师自己反思教育过程的一种原始材料,使教师成为一个由“经验型”走向“反思型”的老师。一种最真实材料的呈现往往可以让自己和同行、更为那些教育专家提供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少走弯路,更有利于教育学生。以一个平凡老师的视角书写对孩子们别样的爱,用心记录教育轨迹,记录一些教育的缺憾与缺失,记录一些教育的灵动与亮点,为自己走上研究型教师的金光大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2.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学生成长的动力之源
学生在校的时间与老师相处最久,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多。彼此之间的教育故事也时时在发生,老师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学生写的日记去了解。为了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学生成长的动力之源,作为一个德育人,应注重细批学生的心理日记,对学生记录的一个个真实的校园生活故事给予高度关注,或采用个别交流与课堂展示讨论等办法鼓励学生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发生在师生间、同学间的瞬间。学生在关注学生之间的故事时,学会了分析事物,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起到教育自己的目的。其实,学生写的校园故事是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有师生之间的,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当他们遭遇某些困惑或不公平的事件时,虽然叙述的语言有明显的偏向,但老师的评语给了他们正确的导向,他们都会很快乐地接受,当然也有观点碰撞的时候。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文字里体验了接纳别人意见的习惯,默默地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处世习惯,说明他们的思想正在成熟。一个个故事让学生们明白了许多道理,回头再读这些小故事时,又是一些德育的好材料,它来自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成为学生成长的强大动力之源。
篇3
十二年的德育工作,让我深刻意识到认真倾听学生说话有多么重要。因为,哪怕是学生的一句话,背后都是一个柔嫩心灵的认知世界,那个世界里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更带给我们以思考。
“我对生活都很满意”,一男生紧皱眉头说,师追问:“你可以说出两点你满意的地方么?”男生无语,眉头依然紧皱。一个14岁的男孩说:“我对生活都很满意”,本就令人费解,紧皱的眉头也暗示出此话的可疑,不能具体说出满意的地方,再次证明“我对生活都很满意”的虚假与敷衍。他为什么皱着眉说自己对生活都很满意,又无法具体说出哪里满意呢?
带着疑惑,我与其父进行了长谈,其父泛泛地说,这样……那样……总之都很好。当我问起,孩子总是紧皱眉头的事,其父说没有在意,问到在家还有没有特殊的行为时,其父只说,男孩从不与家人一起吃饭,每当家人吃饭时就一个人端着碗,夹些菜蹲在一边,吃完了事。男孩言语行为的反差,在家行为的特殊,让我觉得男孩一定有不为人所知的心结。
我于午休时间走到男孩身边,他低着头,我轻抚他肩膀,他略抬头,并未用眼睛看我,眉头依然紧锁,我伸手抚平,他微震,没有躲开。待眉头舒展后,我说,不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么?好一会儿的沉默后,他点头,说嗯,为什么呢?又是沉默。
我联系男孩父亲,希望家长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瞩其晚上做些孩子喜欢吃的菜,等孩子放学一起吃。
下午放学,我站在班级门口,拉着男孩的手,嘱咐他路上注意安全,并说:“今晚和爸妈一起吃饭,明天告诉我你的感受,好么?”
第二天,男孩上学来,我问,一起吃饭了么,嗯,感觉呢,不好。
下午我到班级,看见只有男孩一个人在座位上,他抬头看我,眉头紧锁,我抬手,抚平,他落泪了,只是无语,我坐下来,我想等待,等待他主动让我走进他的内心,几次抽噎,“没有人管我”,伴随着又一轮的哭声,带着委屈和难过。我只是拉着他的手,这时候的言语教育是多余的,他最需要的是一个听众和毫无顾忌的发泄。
断断续续的言语中,我了解到,他觉得没有同学喜欢他,都讨厌他、孤立他;父母也整天忙,除了吃和给钱,没有关心过他。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很痛苦,就想把自己放在一个小空间里,最好谁都没有。
找到问题的症结,我单独找到班上几个阳光活泼的男孩,嘱咐他们帮助他顺利回到班集体中。随后我又联系了男孩的父亲,告知他孩子内心的想法,嘱其父母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
思考一:家长都觉得自己很关心孩子,孩子有什么需要就说出来,家长能满足的都满足了。家长的这种想法没有错误,但他们所谓的关心,只停留在物质层面,吃的,穿的,甚至直接就是给钱,他们觉得已经足够了,孩子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其实这远远不够,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的精神关注,包括倾听他的乐事难事、陪伴他看书看电视、和他分享成功的喜悦、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样的关注远比一顿丰盛的饭菜更能让孩感到幸福,因为关注背后的是来自于父母的深切关爱,是爱的流露。
另外,家长认为孩子有想法应该说出来,其实,家长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你在这个年龄的时候,是什么都和家长交流的吗,似乎不是。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担心内心的想法得不到家长的认同,所以往往不愿意说出内心的想法,加之家长的威严、责备,孩子就更三缄其口了。那么,面对孩子,家长就束手无策了么,也不是,家长要多观察孩子行为、言语的变化,根据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判断孩子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加以正确、合适的干预。
很多家长,当老师告知孩子发生状况时,还是茫然不知,原因就是缺少观察、关注,觉得孩子有吃有喝,每天上学放学,就长大了,其实,全然不是。看到发生的状况,有的家长诺诺几句,依然故我,有的家长则以忙、没有时间、不会、不懂等等为理由推说,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能否得以解决,家长的作用很关键。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爱和关注,让爱的阳光一直陪伴孩子成长,孩子出现问题的比例相对少些,“问题孩子背后一定会有一位问题家长”,也道出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故事二:“我在家里是多余的”
“我在家里是多余的”,当一个15岁的男孩哽咽的说出这句话,我一边皱眉,一边心酸。皱眉,是我不解究竟怎样的家庭环境让天真无忧的孩子感觉自己是多余的呢,心酸,是为这样小小年纪便背负如此沉重想法而感到酸楚。
孩子的父亲也在旁边,一脸的怒气。
我选择让孩子开口,“我要离开这个家,我不愿意呆在这个家里。”“那你说,这个家哪里让你不满意了?要是我,那我走,打工去;要是你继母那娘俩,我就把她们送走。”还未等我开口,父亲大怒质问。
我侧身摆摆手,示意父亲冷静,回身正要问孩子原因,孩子已是满脸泪水,只是无声。我拍拍孩子的手,孩子平静下来后刚要张口说话,父亲起身开门出去了。
“继母和她带来的妹妹总在我不在的时候说我不好,说没见过像我这样不好的小孩儿,父亲也觉得我不好,我甚至不如家里的狗,我爸每天无论回来多晚都会给狗喂食,摸摸它,对我问都不问,饭做好了,也没人叫我,就好像家里没有我一样。早上,我说给他们盛饭,他们都说不用,然后自己去盛饭,我觉得我在家里是多余的。”
又是一阵哭声。
我知道孩子明显感觉到了父亲和继母的冷漠,但我又不得不加以安慰,“爸爸忙于秋收,忽略你也许不是有意的。继母的做法,也许是你们缺少沟通,有些误会。相信老师,你爸是爱你的,你是家里的一员,怎么可能是多余的呢?放心,你永远是爸爸心里的好儿子,他只是把希望全都放在你身上,所以对你要求严格一些。”
让孩子回班上课,走廊里看见了正在抽烟的孩子父亲,他抬起头,一脸的无措,“孩子一点儿也不听话,顶嘴,事事针对继母,学习不用功,竟然想辍学不念了,气死我了。”父亲也是满肚子的牢骚和失望。
我转述了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父亲分析孩子言语行为的症结在于他的思想,孩子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他也想摆脱这个想法,但父亲和继母的行为又每天在强化这种想法,使得他想摆脱又没有办法摆脱。于是,他矛盾,他痛苦,他无助,他用顶嘴、针对继母、不写作业、辍学来发泄,想找到矛盾的出口,但显然,这个出口并不正确。
孩子父亲意识到:自己也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同意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尊重孩子,多关注孩子。回去后,也会和孩子继母沟通,做好思想工作。
我来到班级,孩子看见我马上在座位上站起来,并望向窗外。“爸爸走了,他说让你放学回家,他们等你吃饭”。
孩子的眼泪又流下来了。
但却并未提及辍学、多余的话题。
我说:“父亲是爱你的,理解他吧!”
孩子未做声,迟疑一会儿,说:“我考虑一下。”
思考二:父母离异后再组家庭,虽然表面上又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了,但那只是对于父母来说,家又完整了;但对孩子来说,家永远不会完整了,但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如何将这种伤害降至最低。
篇4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各种冠以“微”的热词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国已悄然进入全新的“微”时代,教育也烙上了“微”的印记:“微课堂”、“微教研”、“微观察”、“微课程”、“微公益”……“微”时代下的课堂内外会有什么样新的风貌呢?能否给我们教育教学新的启示?让我们跟随几位老师一起来体验“微”教育吧!
策划:李 淳
不确切地说,“微故事”是“微博客”的衍生物,其共同点是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本学期,我担任高一7班的语文科任老师,结合班情,开展了“语文微故事”征集活动。
我发出的征集通知是这样的:
同学们:让你的脑细胞兴奋起来,一起跳个舞吧! 这是一次对灵感、睿智、情感和文字驾驭能力的挑战―― 用140个字,讲完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跟高一7班有关,要跟高一7班的语文课(含课内课外)有关。征文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培哥)
这里先说明三点:一是我的最初动机。我的初衷其实是要训练学生们记叙文的细节描写。因为我发现,学生们升上高中后,复杂记叙文特别是复杂的亲情记叙文写得越来越不知西东。要么把父母写雷同了,要么文章平平、毫无亮色。在与学生面批面改作文的过程中,我针对他们屡教屡不改的作文“硬伤”,总结了五口诀:一是“把句子陌生化”(不自言自语、不搬用照抄现成词语);二是“一步三回头”(行文要反复扣题);三是“一美遮百丑”(以词、句、段的某个亮点“抢救”整篇文章);四是大题小写、虚题实作(构思要巧、切入点要小);五是“真人实意”(写个性化的人,表达真实的情绪)。而要训练这“五口诀”,我发现采用“微故事”的方式最为“经济”“实在”。三是上述通知中的奖品是种诱惑,平日在推动某项“额外”工作时,我会“刻意”拿出一起令学生们感到“意外”的奖品,比如自己经常开会发的本子、水杯等纪念品,比如《读者》杂志社赠送的订刊“优惠券”,比如自己手写一首诗或一幅对联等等;三是通知中的“培哥”指的就是本人,学生们课余无尊长,沿袭毕业了的学长们的戏称,而用“培哥”的称呼也吻合“微故事”的轻松调侃色彩。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微故事”有意想不到的“功效”,竟把学生们的德育、智育、美育总体提领起来。
德育:管理是严肃的爱
每当想起放学后培哥的身影,总会让我们不寒而栗。“哎呀,培哥又要让我们留下来了!”同学们窃窃私语。果然,第四节数学课后还得留下来。数学老师后来就习以为常了。“是你们培哥又要留你们吗?”“是。”全班异口同声地说道。“数学老师,要不你多拖拖课吧,这次我们不怪你。”有同学小声地建议道。只见数学老师狡黠的眼睛一闪。“好,我们接着讲课。”放学铃响了,只见数学老师向我们挥了挥手,说:“祝你们好运。” (陈海强)
一直在不紧不慢地背着《离骚》,谁知道老师要我们马上默写《氓》。正在辛苦回忆时,老师说:“不会背的自己出去外面走廊背。”因为自己真的不会背,所以我迅速拿起书走到外面。一阵风吹来,我立马知道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天上还偶尔下了几滴雨,伸出手去接凉凉的。可能是温度让脑子更清醒,让自己更有前进的动力,没用多少时间我就背下了《氓》。(肖雅彬)
语文教学管理中的细节数不胜数,但如何做到精细呢,这对老师来说确实难以把握,在我的教学管理实践中,主要靠规则。我把规则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程序,即该做什么,怎么做;二是制度,特指规则中警示学生不该做的事情,包括做错了怎么办。我美其名曰“基本法”。
陈海强同学写的微故事是写“留课”,上学期期末考临近,为了让大多数同学语文成绩能明显进步,我采取“留课”形式,陪着学生们一起“补读”和“补默”。为了不使初衷太霸道和强势,我动员的时候说:“刚下课,食堂太挤,你们也买不到饭菜,我们可以多读20分钟。人在饥饿的状态背书效果最理想;而且此时校广播台的钢琴曲刚播出,伴着音乐读书,人生大享受啊!培哥也陪你们一起享受。”动员之后就定方案,即背诵的量和默写的质。这样试了十次,效果还不错,学生也尝到甜头,有部分家长还打来电话表示支持。
肖雅彬同学的微故事是写“背书”。在“基本法”中,不会背书或不及时背书会受到适当惩罚,这次的惩罚是到走廊上站着背书。我的“动人”解释是“让全年段都知道你的刻苦”。这样做的好处是让会背的有荣誉感,能安静的在教室里默写;其次是让不会背的同学有紧迫感,下次不会再犯。教学管理有松有弛,但总体应是严肃的,对学生的“惩罚”不能娱乐化。我的体会:管理,先把学生当“傻瓜”。当然,不是真说学生傻,他们聪明着呢!但制订“基本法”时就要假定所有人都不聪明。规则做得不细、不透,学生就可能心存侥幸。
智育:告别“哑巴语文”
一天,班里的同学都像往常一样被语文老师留下背文言文。当晚,在宿舍,林海强同学在熄灯后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放着好好的觉不睡,突然念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生管老师在门外看了看后,摇了摇头,便无语地离开了。午夜时分,大家鼾声正起,我起身小解。回来时,正欲关门,突然听见海强兄喊了一声:“岂不痛哉!”惊得我一身冷汗。(陈俊豪)
七班的背诵秒秒算开始了!培哥计时,俊豪用23”29完成《离骚》第二段,伟东因紧张耗时1’43”37,毓新以43”49暂居第二。很快,比赛进入胶着状态,伟东与毓新以34”33获胜。就在大家以为一切已成定局时,学霸江河以23”48差点撼动俊豪的地位。迫使俊豪再创新高,仅用时22”34。最后,他拿到培哥的奖励:一张电影票。(黄晓娜)
语文教学能不能让学生从“哑巴”走向“响亮”呢?我在本学期的尝试首先是推行课前荐读,让大家按座号上台演讲。其次就是经典文段诵读。诵读似乎与提高语文成绩没有直接联系,但是诵读能培养良好语感,能增强学习自信,同时能积累名言警钟,提高作文水平。
陈俊豪同学的微故事写的是背《兰亭集序》的例子。这则微故事期末被评为一等奖,奖品是水杯一个。这则小故事写得形象动人的原因在于“岂不痛哉”四个字上。情景错位会产生美,同时也体现班上开展的背诵活动既“痛苦”(即“折腾”人),也“痛快”(即会背的感觉真好)。
黄晓娜同学的微故事写的是“背诵秒秒算”,这里补充说明一下,为了提高大家背诵的积极性,我开展了“倒背如流”“流水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刚好万星影城与我校联合举办观影征文活动,我把获得的赠票当作奖品奖给仅用23”29的陈俊豪同学。为什么要选择《离骚》这篇文章呢?因为我把《离骚》“戏称”为高中阶段最难背的文章,鼓动他们“上了大学,可以把背诵《离骚》当作晚会节目保留下来”。
美育:领会“难言”的精彩
如同往常一样,39号同学羞涩地捧着阿来《尘埃落地》轻声细语并保持此姿态完成了此次荐书。不过座下和者寥寥,培哥说:“其实这本书中有一些的描写。”我们一听齐刷刷地睁大眼,等待培哥的下文。“老师,《白鹿原》也有啊!”钟炜靖挥动着手中的书,娇羞地说道。倏地,全班笑翻了。(林婕)
培哥讲到《红楼梦》“送宫花贾琏夫妇白日宣”一节,很“猥琐”地问宝玉第一次性经历是几岁。同学们异口同声“九岁”。我嘴快补了一句:“在第六回”。说完看见培哥很有深意地看了我一眼。又讲到薛蟠有龙阳之好,调戏柳湘莲,遭到苦打。我扯着同桌袖子,深情看着她,戚戚地说:“亲爱的,你为何离开我?”原本嘈杂的教室顿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笑声。培哥说:“海林是个老手啊!”我羞了……(郑海林)
这两则“微故事”共同提到一个话题:“性。”是文学恒久的母题,一直是被阐述和颂扬的对象。如何跟学生们讲“性”,如何把握讲“性”的尺度,一直以来是困扰我的问题。本学期班上开展了名著荐读活动――我在卓越网上代学生们购买了44部书,然后每天由书籍持有者向同学们荐读。而这些荐读的书中,不能回避的似乎就是小说中的“性”。
在林婕同学和郑海林同学的微故事中,我最后都把“难言”的“性”娱乐化,让学生发笑。现如今与“性”有关的文字描述或图片在电脑里比比皆是,回避肯定是回避不了的,只好正视。我通过文学作品的鉴赏,告诉学生“性”对于《红楼梦》薛蟠、贾琏之流无异于道德败坏、诲诲盗,但是对于《白鹿原》中田小娥的“性”则有求解放、求生存的一面。“性”有本身的文化营养,“性”是爱的进一步,“性”的基础是爱,否则与动物无异。
篇5
美国著名的认知科学和学习理论专家Roger C.Schank指出:“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回忆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时,所学的那些公式和课文,可能大部分都忘记了,但是,教师讲过的故事却永远不会忘记。脑科学的研究也表明,当人脑的记忆镶嵌在丰富的故事背景中时,记忆的效果最好。
讲故事是一种人类生来就具有的能力和需求,讲故事也是一门古老的教育艺术,从远古先民用燧石在岩壁上刻画,到口耳相传的人类朦胧期教育;从孔孟、三字经、史记,到今天的文学、电影,故事历来就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内容。为什么故事能在教育史上延续千年?这是因为,故事的本质是人类经验和历史的载体,它浓缩了每一个个体的经验阅历、思想和情感,人们用故事表达自己,与他人沟通,分享人生和价值观,追求生命和意义,所以说,故事是世界永恒的主题。当历史进入到2l世纪的数字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数字故事(DigitalStorytelling)很自然地受到师生的欢迎,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媒体素养,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数字故事的由来与发展
数字故事是20世纪计算机进入教育教学应用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DanaWinslow AtChley)作为数字故事的先驱者,尝试用计算机把过去的老照片配合自己的讲述制作成数字故事,受到观众的欢迎。随后,他开始帮助人们制作数字故事,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数字故事的创作,并且在旧金山成立了第一个数字媒体中心,也就是现在的数字故事中心CDS(Center for DigitalStorytelling)。2002年11月底,来自8个国家以及美国25个州的代表聚集一起,成立了数字故事协会(Digitalstorytelling Association),数字故事迅速在世界流行起来。
进入网络时代后,一批数字故事网站兴起,受到数字故事爱好者的热捧。例如,数字故事中心网站(htip://省略)是一个国际性、非赢利性的数字故事培训组织,从事数字故事项目的开发和研究,为不同的人群(普通群众、学生、教师、培训人员等)提供必要的学习案例和学习资源的支持,此外,该网站的新闻栏里还公布数字化故事叙述方面的会议、专题讨论会等。
在英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多个国家,都相继建立数字故事中心的门户网站,建立社区,并搭建论坛,如英国数字故事中心网站(http://digistories.co.省略)。在亚洲数字故事网站中,还成立了“数字故事圈(Digital StorytellingCircles)”。“数字故事圈”是指一些普通的人缘于相同的爱好而形成一个固定的团体,他们相互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数字故事。这个爱好数字故事的小组,每隔一个月或一周举行聚会,彼此交流。此类聚会活动对所有数字故事爱好者开放,是数字故事爱好者的交流平台。
此外,还有专门面向教师的数字故事资源网站(http:///digitalstorytelling.htm),这是数字故事资源的集合,帮助教育工作者创建功能强大的数字故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各种数字故事资源,包括教程、最新的案例、教师的反思等。
数字故事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如结合探究式项目的学习、语言教育、数字故事竞赛等。例如,美国阿拉斯加教育技术协会(ASTE)启动了一个数字故事项目,举行有关数字故事设计的iDidaMovei比赛。日本从2002年开始每年由大阪专区教育委员会和吹田市以及箕面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一次数字故事竞赛,竞赛的对象主要是面向高中生和大学生,数字故事的主题各异,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001年,我在广州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一个国际项目,一批来自澳大利亚的教育培训专家在培训班介绍并展示了澳大利亚学生设计制作的数字故事作品,当时,我就感受到了数字故事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魅力。之后,我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时,从国外文献上了解到“Digital Storytelling”在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地教育中被普遍采用,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很有价值。从那以后,我的研究生在上海、苏州、无锡、海盐等地的中小学开展教育研究,将数字故事的教学策略运用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受到了师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
2007年后,教师博客逐渐在国内普及,教育叙事因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而流行。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我发现可以培训一线教师用PPT将教育叙事制作成数字故事。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最早使用数字故事的是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中,我们将“泰迪的故事”设计成PPT数字故事,在教师培训班播放,许多教师被故事感动得落泪。“泰迪的故事”取材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国际圆桌会议上,美国一个著名的“与众不同”网站(http://省略)上面的《三封来信》感人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因母亲去世而陷入困境的学生泰迪由于教师的关心而改变了命运。现在,《泰迪的故事》PPT在全国各地的教师培训中广为流传,成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经典教材范例。
2010年9月,受到《泰迪的故事》的启发,上海市教育工会组织了上海优秀女教师数字故事设计比赛。同年,上海音乐学院创作的《咏叹夜莺》讲述了周小燕教授的故事,在教师节会场上让许多观众深受感动。
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团队积极参与了上海、山东、大连、深圳、新疆、四川等地的教师数字故事培训班,并建设了数字故事网站(省略),促进了数字故事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普及。
现在,许多学校将数字故事运用到学校的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中,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数字故事的设计和运用
数字故事在国外的应用研究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基础学科,还是拓展性学科都用讲故事穿插其中,特别是在小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培养方面,都用到讲故事。而数字故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更是非常平常,如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来进行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另外,以项目、竞赛、数字故事圈(Digital Storytelling Circles)以及与学科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的数字故事活动,也已经非常普及。
数字故事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将感情融入教育传播之中,能够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树立热爱学生的信念。数字故事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改进教育方法,增强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互动,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融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设计、策划、语言、音乐、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一线教师要充分认识数字故事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把数字故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师德教育、课堂教学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广泛开展数字故事制作与应用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电脑以及PPT軟件,根据自己当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故事主线,并收集和加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素材,按照讲述故事的形式制成3分钟~5分钟的PPT。制作数字故事一般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选题,注意结合教学目标,同时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2.设计好故事主线,要构思好故事发展的线索,并考虑好与之相对应的图片或者视频,以及旁白和时间,用什么样的背景音乐等。
3.用PPT等多媒体编辑軟件,将收集的材料按照故事讲述的顺序组合起来,注意美化图片效果,配以与内容相匹配的背景音乐。
4.在教学中试用数字故事,让学生在欣赏和感受中体验数字故事。
5.总结数字故事的使用情况,找出优点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篇6
??四周都是不知几千年前的墓和刚刚崛起的新坟,泥底下的人之前并没有料到今日千里之外的我竟会来到这不知名的山上,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的骸骨被他们的子孙们用大块大块的水晶石覆盖,要是我死后也能有人用这美丽的水晶石埋葬我那该多好啊。
??我沿着山嵴,一路走来,路上都是白透透的石头,路,都是散落的水晶石铺就而成的。
??然而,我脑海中在努力搜索能形容得出这种美的词,无效。就我的阅历经验还远远的够,
??但在我心里它就成了永恒的绝美的风景,无法描述。
??曾经,我做过这样一个梦:
??在一个幽深的森林中,我看见了许多的金银首饰,一路循走过去,我看到了一双脚。那双脚非常笔直,就那样直直地伸着,但我知道那是个死了不知多少年的人的脚。心开始慢慢胆却,退缩,我飞快地跑走了。
??因为,从前有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姚小瑶的女人爱上了不知一个怎样的男人,后来也不知道怎么了,姚小瑶竟英年早逝,也不知道死在哪里。而她就是因为从小跳芭蕾舞的缘故造就了她那双笔直的脚。在我们那里她是个传奇人物,我只是偶尔从大人那里听说一点关于她的故事。
??后面还有梦,只是我忘了,那只是个模糊不清的梦,醒来一身冷汗。
??总之,姚小瑶是个传奇人物,我也不知道她究竟是谁
??我怎么会梦到如此真实的名字——我小学的时候有个人就叫这个名字,现实中的姚小瑶家里很有钱,几乎全校人都知道她,是个风云人物。
??是否梦中的那个姚小瑶是她现实中的神化,小时候的我烙印下来的事与人如今回味无穷。
??关于以前,本来我以为我的童年记忆被谁删除了,我多努力想都无法唤起那记忆。
??还有的是小时候遇到过的一件,算是灵异事件吧:
??那个晚上,当然,爸妈他们不在家里,很晚了我都辗转睡不着。小小的心里就有了鬼的存在,于是抱着枕头想睡极了却睡不着,就这样半闭半睁时,忽然,不知从何冒出一个老公公,撑着拐杖,一点一点地从我床前走过,那身体似乎是半透明的。我呆了,眼睁睁地看着他走过,老公公走到窗口就不见了。我赶紧打开灯,打开门,用从所未有过的速度飞快跑出去,刚好有个平时和我家挺好的阿姨没有睡,我就冲进她家,后来就没说什么说在她家睡就立刻睡着了,惊吓过度又极困了。
??现在回想来,还对那位阿姨挺感谢的,感谢她那晚肯收留我,否则我会不会疯了都不知道。
??现在想起来那个应该不是鬼不是灵魂不是幽灵,因为人一到极至的时候会产生幻觉。
??像今年过年初二的那个晚上,又被吓出一身冷汗,前几个晚上我是跟姐姐睡觉的,但那天晚上她出去玩了不回来了,只剩我一个人“独守空房”,我就闹了失眠。
??大半夜我写完了一个故事,想终于完成了个故事就兴奋得睡不着觉了吧,还是没能睡着,关上灯,盖好被,就是怎么也闭不紧眼,再加上那天一天都在卧室里写东西,没有出去吃饭。我闭上眼努力地想睡啊想睡啊。突然,我听到了什么!我恐惧地屏气凝神,竟是听到了在我旁边有个呼吸声,不管我呼不呼吸它都在旁边响着。我差点就想喊上帝了,但我现在可不是小时候什么知识也不懂,于是我揽紧恐惧慢慢想,我今天这种极其糟糕的状态使我产生了幻听!我终于明白了。
??最后安慰了自己,有幸体验到传说中的幻听,又增长了经验,有何不乐
??有什么心里耿耿于怀着憋在心里不说又不痛快,说出来轻松多了。
篇7
他家附近有个监狱,星期天,常常有人赶来探监。那天,表姐夫拉了一个看样子很有钱的人,那人问他要多少钱,表姐夫因为太累,懒得说话,只伸出两个手指,意思是两元。谁知那人毫不犹豫地掏出20元,二话不说,匆匆钻进监狱。
表姐夫是一个老实人,当时,还没有回过神,后来,他总觉得多收人家的钱有点内疚。于是,学经济学的我,给他讲了以下几个故事:
“发明大王”爱迪生有件逸事,说是有一次,他想把一项新发明卖给某个厂商。在交易的前一天晚上,他与夫人商议该要价多少。他不知可卖多少钱,当然希望卖得越贵越好。于是,他发了发狠,说:“起码也得要3万美元。”等到第二天见面谈判,对方让他开价,他突然忍住了,没有说出口。这时,对方先说了,“给你5万美元如何?”爱迪生心中窃喜,立即成交。这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作为卖方的爱迪生,一下子多得两万美元的“生产者剩余”。
我在报上还读到这样一件事情。在中国企业购买外国技术的一次谈判时,对方要价50万美金,而我方能接受的价格最多是35万。谈判陷入僵局。这时,中方的一位女翻译提议暂时休会。送外方代表出会议室时,中方翻译惦记着她在读中学的女儿昨晚背的一个英语单词“被2除”,无意中顺口说了出来。第二天,重开谈判时,外方代表开口就说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30万元”。原来,他正好听见“被2除”,以为这是中方的出价,连夜打国际长途电话与公司领导进行磋商,最后决定把价格降到30万元。但比中方原来的底线还便宜5万,这是作为买方的中国人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所谓“剩余”,是指一个人对一个商品(包括物品与劳务)愿意成交的价格,与实际成交的价格之差。每个人对某个商品的评价是不同的,因为这个商品对每个人的效用不同。一般来说,总是卖者的评价要低于买者,这是因为现代社会都是专业化生产,一个生产者的大量商品要卖给消费者,按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第一个商品的效用最大,以后逐渐递减,所以,鞋匠手中的一双鞋,对本人来说效用很小,而对消费者来说,这双鞋的效用极大。
效用不同,评价不同,因而每个人愿意成交的价格也就不同,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一般总是高于卖者同意出售的价格。这个价差,就是“剩余”的来源,也是最后可能达成交易的区间。如果没有“剩余”的存在,一般是难以成交的。然后,通过双方的协商,最后达成一个成交价,从而将“剩余”一分为二:“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的“剩余”多一些,只要是双方自愿的交易,实际成交的价格,是不会逾越双方的“底线”的。也就是说,只要是双方自愿的交易,一定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只是双方的好处有大小而已。
而“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孰大孰小,就要看双方交易时的谈判技巧。在这里,重要的博弈是在不泄露自己底牌的同时,探清别人的底牌。
最近,一个集团公司总裁说了一个故事。那年,有家外国公司想投资参股他的公司,说好要20%股权。当时,他的净资产是2000万元,卖20%开价多少呢?800万元可以,1200万元也可以。他壮了壮胆,一开口就是3000万元。没想到对方立即同意。
篇8
从前,巴河里有一条美丽的小鱼。乳白的嘴唇,黑珍珠似的眼睛,银光闪闪的鳞甲,粉红色的鳍尾,凑成它漂亮的外貌。它十分得意整天在伙伴中神气地东游西逛,炫耀自已。
有一天,它说:"河里太寂寞,不如到岸上去逛逛,让人们一睹我这一表人才。"河水担心地说:"你有这么大的本是呀?"小鱼听了很不高兴地说:“走着瞧!"说完,它弓一弓腰,翻身跳出水面,落到河滩的一块卵石上。它仰望天空,啊,多美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红红的太阳,小鸟自由地偏飞,雄鹰矫健地翱翔。它高兴的跳了起来,似乎也想飞上天去。
可是小雨没高兴多久就感到心胸憋闷,呼吸困难了。中午了,暴烈的阳光炙烤着河滩上的沙石,小雨口干舌燥,头昏眼花,奄奄一息地躺在石头上,一动也不动了。朦胧中,它看到一位头戴草帽、手握鱼竿的老人来的面前,耳边响起一声叹息:“唉!多可爱的小雨呀!你怎么到这来了呢?”小雨挣扎了几下,有气无力地哀求道:“快——救救——我……”老人捧起小鱼语重心长地说:“记住这个教训,永远别离开你的母亲……”说着,他轻轻把小鱼放进巴河里。
河水小心地托着她,浪花温柔地抚摸着它,小虾热情地亲吻着它。大家把小鱼送到了一个浅滩的石盘下,让它静静地躺着。河水不断地送来食物,朋友们也不断地来看望。小雨感慨万千,它深深感受到人们的善良,巴河母亲的温柔,决心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大家,从那以后,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石盘下痛苦的磨练。不知过了多少个岁月,它终于脱去了华丽的外衣,变成了一条乌黑发亮肉嫩味鲜的小鱼。为了表达它对巴河和两岸人们的感激,它给自己起来咯美好的名字——巴鱼。
从此,巴河有多了一种特产。
篇9
雨伞的故事
国防科大附小五年三班 姚萌
“嘀嗒、嘀嗒”下雨了,豆大的雨滴从天而降,毫不留情地下在任何一个角落。人们从包里拿出雨伞打开。在雨中漫步,小雨滴滴在雨伞上发出“滴滴嗒嗒”的声音,就像一首好听的乐曲。小学生们放学了举着自己喜欢的小花伞走在雨中,从远处看,就像个伞的海洋、花的世界,更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有一次,我来到学校上学,上午上了四节课都一直没有下雨,中午放学的时候,刚走出校门,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于是我马上又走进学校,看看有没有带雨伞,“哎,没带!”雨越下越大,就像泼水一样,雷公公也不放过我们,顿时打起了巨雷,我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被家长接走了。最后,只剩下我和几个也没家长来接的同学,我非常着急,差点哭了出来,又过了十几分钟,这些同学也被接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地哭了起来。这时我突然看到一个身影。“啊!是妈妈,妈妈来接我了。”我像看到救星一样,急忙扑了过去,只见妈妈的一大半身子都淋湿了,下半条裤腿也是湿漉漉的,鞋子已经进水了,妈妈对我说:“萌萌,让你等急了吧!”我非常感动,扑进妈妈的怀里大哭起来,然后我们在同一把雨伞的遮挡下,安全地回到了家。
伞是多么无私奉献呀,从来不求任何人的回报,妈妈不也像这伞一样,为我遮阳、挡雨!
篇10
2、飞鸟给鱼讲辽阔的天空,讲广袤的大地,鱼给飞鸟讲深邃的海洋,它们为彼此打开了一扇未知的却又丰富多彩的窗;
3、它们还有好多共同的话题:每个早晨的朝霞,每个傍晚的落日,每个夜晚的星空,每分钟空气里的味道,树木的,土地的,海水的,春天的,夏天的,秋天的,冬天的,……它们彼此深深爱慕着对方,这样就过了好久,它们以为此生就这样斯守,飞鸟可以忘却飞翔的天空,鱼可以忘却深潜过的海底。
4、谁说鱼和飞鸟就不能在一起?
5、一天,飞鸟看见别的鸟飞过,它想起了天空,它问鱼是否愿意和它一起感受风从身边掠过的自由,鱼看看自己的鳍没有说话;又是一天,鱼为了躲避暴风雨,深深潜入水中,在太阳重现的时候,它兴奋的问飞鸟是否能看到水中珊瑚的灿烂,飞鸟只能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