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与策划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传播与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在谈到提高宣传引导水平时明确指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这既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为新闻媒体指出了行之有效的报道方法,体现了宣传规律、传播规律和新闻规律的高度统一。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是新闻传播的重要阵地,它以声音的形式及时便捷地向受众传递各种信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播曾有过辉煌,拥有数以亿计的忠实受众。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的大众化和网络的普及化,广播原有的强势媒体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各种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受众群体越来越细分化,广播如何发展与创新,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已成为广播工作者、研究者需要思考和必须解决的重要命题。
近年来,广播人不断探索,广播节目不断创新,频率专业化、类型化使广播节目的传播更加精准,而新闻故事节目的出现,则进一步提升了广播节目的吸引力。本文以笔者编辑播讲的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故事汇》节目为例,对广播新闻故事节目的选题策划与传播技巧进行解析和思考。
一、讲故事是广播节目的传播优势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现代受众既要快速及时地掌握信息,又要方便惬意地获取新闻,这就要求广播新闻信息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生动可听。因此,广播新闻故事节目应运而生,并因其具有独特优势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广播新闻故事节目是广播媒体选择具有新闻性、故事性等特性的内容,以主持人个性化播讲方式播出的节目形式。这类节目由于多是以普通百姓为故事的主角,具有贴近生活的特点,因而符合相当一部分受众的收听需求。相对而言,广播新闻故事节目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讲述者通过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恰到好处的停顿、简短的点评、音乐的衬托、贴切的音效和音响等,展现声音的表现力,牢牢抓住受众的耳朵,满足其好奇心。
其实,讲故事是广播媒体的传统,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到广播小说、评书的热播,广播故事节目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受众。在本世纪初,广播故事节目更是有了长足和跨越式发展,北京故事广播、河北故事广播、青岛故事广播、济南故事广播、合肥故事广播等专业故事频率的陆续开播,是广播故事节目向专业化类型化发展的标志。对媒体而言,内容为王、内容创新是节目发展的源动力,广播新闻故事节目就是将新闻资讯与故事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节目形态,它能够全面深入地讲述新闻的背景、发展过程、意义及影响,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与其他新闻节目相比具有独特优势,所以这类节目一诞生就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受到受众的欢迎。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故事汇》创办于2009年,是一档55分钟的日播节目,每天晚上7:35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频率播出。该节目每期一个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播出伊始即引发广泛关注,并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近年来,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广播故事节目,并且各家广播电台此类节目的收听率也在不断攀升。同时,电视媒体的很多故事栏目也有较快发展和较好的收视率,如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开播以来不断刷新收视记录,收视率在全国35个城市排名稳居前三位。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财富故事会》、辽宁卫视《王刚讲故事》等也都有很好的口碑和收视率。
二、广播新闻故事节目的选题策划
广播新闻故事节目以故事的形式传播新闻、以新闻的态度讲述故事,力求用讲故事的方式解读生活,用悬念的魅力吸引受众,充分体现受众本位、内容为王的意识,并凭借鲜明的节目定位和生动、有趣、丰富的内容吸引受众。广播新闻故事节目在选题策划时,需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以正面舆论引导为核心
目前,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更加明显,各种社会思潮日趋活跃,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协调各方面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压力不断加大。因此,新闻传播者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和更为艰巨。新闻故事节目选题应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选择离奇、血腥、低级、庸俗的内容。在选择好内容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考、正面引导,这样就保证了不仅有一个好故事,还有一个好的主题。节目应主要以新近发生、备受瞩目、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事件为素材,着眼基层、关注草根、发现亮点,多选择励志、向上、感人的故事。
(二)以贴近百姓生活为主题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传播发挥喉舌作用、桥梁作用和纽带作用的关键,是新闻传播的方针和指向。广播新闻故事节目的选题必须贴近基层百姓的所思所想,反映百姓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他们所关心、关注的问题。节目选题应主要来源于生活,选题种类包括法制故事、爱情故事、励志故事、文娱故事、名人故事等。重点选择那些有生活、有震撼力、有时效、真实发生、情节曲折的故事作为素材,然后进行编排加工。例如,城市中的很多驾车者看到有行人横穿马路跨越隔离护栏时,常常会埋怨他们不遵守交通规则。为此,《新闻故事汇》节目播出了一位驾车者体验走人行道的故事,这位驾车者只走了一次人行道就发现,由于隔离护栏设置时只考虑了机动车的安全,没有为行人在恰当位置留出通道,行人要想到马路对面需要绕行很远的距离,这才导致一些人不惜铤而走险、跨越护栏。节目指出了隔离栅栏设置的不合理性,并提请有关部门合理设置过街通道以方便百姓出行。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受众的好评。
(三)以精致节目编排为助力
新闻故事节目是否具有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排和加工。在进行编排时,要根据稿件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做出相应的、恰当的安排。内容提要是新闻故事的高度集中和概括,起着介绍节目、引导收听的作用,在新闻故事的编排中,内容提要能起到“点睛”的作用。节目编排还要讲究策划,在节目内容的组合上,选择一些什么样的内容,稿件怎样删改,这些都需要进行策划,编排策划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着一期节目的优劣,关系着讲故事的效果。
三、广播新闻故事节目的传播技巧
广播新闻故事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比较高,要求主持人既能做理性洞察,又能进行感性表达。主持人在节目中往往是编播合一,集播出者与组织者于一身,既要负责节目的整个实施过程,又要控制节目的播出节奏。主持人的播讲是对内容的二次加工和创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主持人用播讲、谈话、评论等多种方式进行主持,主持人的语言要优美、精确、生动、形象,节奏流畅,富有个性,需要在节目中不断设置悬念,吸引受众持续保持收听兴趣。广播新闻故事节目的传播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好传播的基本原则
为把一则新闻故事播讲好,主持人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把握好人物。抓住人物特点,让人物推进故事,事件本身有自己的发展逻辑,新闻人物有自己的叙事能力,故事要围绕主人公展开。这样可以向人们传达一种或温暖或悲愤的情感,充满人文关怀。二是把握好情节。提炼好矛盾冲突,多设置悬念,步步设局,营造叙事气氛。主持人要像讲故事一样,掌握好叙事技巧,多讲细节,让故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三是把握好叙事结构。不同的故事,要有不同的叙事结构。不论是倒叙还是插叙,要最有利于故事的讲述。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但结构可以改变,把握好基调,设置好结构,故事可听性就强了。
(二)采用亲切自然的播讲风格
一个文风清新、内容鲜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故事,常常会给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反,那种板着面孔、盛气凌人、脱离实际的播讲,常常让人反感。好的播讲风格决定新闻故事传播的成效,新闻故事节目主持人要及时捕获生动的事例和人民群众鲜活的语言,学会用群众的语言说话,受众才会感到像是邻家的朋友在给自己讲故事、说新闻一样,听起来亲切自然。
(三)充分运用音效与背景音乐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故事汇》节目以主持人播讲为主,播讲方式介于节目主持和小说演播之间,根据故事进程适时使用现场音响,根据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适时穿插恰当的音乐、歌曲、音效,结尾处做适当点评,让受众在听到一个好故事的同时,有所收获。如《高考移民恐惧15年》,说的是15年前一名山东籍考生周弘萍使用一名山西籍同龄者的身份成功考取了大学,读了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一家著名研究所工作,目前正在读博士。这是一个很有社会意义的故事,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等原因,让一部分急功近利者投机取巧,这肯定是不对的,周弘萍也一直在自责、煎熬中度过。节目播出后在受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给那些想投机的人敲响了警钟。在制作这期节目时,从推进节目进程的片花的选择上,特别使用了能够表现主人公内心煎熬的小提琴音乐;片花的制作也根据故事发展的起承转合时而忧郁、时而豁然开朗,很好地渲染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
篇2
新闻策划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1.实现新闻报道的创新。
新闻报道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及时传播,虽然事件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创新的新闻报道更能体现新闻传播的效果。创新的新闻报道离不开策划的作用,将创新的工作理念应用于新闻策划工作中是实现新闻报道创新的基本条件。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使得新闻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大众对新闻的质量要求也迫切需要实现新闻报告的创新。由此可见,科学的新闻策划对实现新闻报道创新的作用。
2.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重大事件对新闻传播工作来说纷繁复杂,事件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加大了新闻工作的难度,同时重大事件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新闻策划工作的开展尤为关键。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还要达到预期新闻报道的效果,促使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顺利进行。新闻策划的作用就是在保证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各界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3.满足新闻大众对新闻的需求。
新闻的传播价值在于满足人们对新闻需求的同时能够被大众关注和接受,这就需要对新闻进行策划来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策划方案的确定是新闻工作者集体努力的结果,策划人员的创意是完成策划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新闻策划方案中需要体现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事件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事件未来的发展形势,更为重要的是新闻策划需要挖掘出新闻事件潜在的传播价值,实现为大众服务的目的。[2]
4.实现媒体独家报道的前提条件。
新闻媒体发展的同时也促使新闻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独家报道已然成为各家媒体在竞争中谋求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让自家的新闻报道受到大众的关注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独家报道不是指新闻报道内容的独特性,而是指新闻事件背后的观点可以吸引大众的视线。新闻策划的作用就在于从独特的视角来阐述事件的本质,因而新闻策划不仅是媒体独家报道的前提,也是提升各家媒体竞争力的关键。
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
1.新闻策划的党性原则。
现阶段新闻传播的情况较为复杂,新闻事件所引发的问题以及事件之间的复杂关系都对新闻传播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在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应当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来调整新闻传播的方向。而对于新闻策划而言,需要对新闻进行全面的分析,策划方案的确定要考虑诸多影响因素。不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相悖是新闻策划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2.新闻策划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策划的客观性是建立在新闻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的。在新闻策划的发展过程中,异化现象的问题较为严重,例如媒体通过低级的题材来吸引大众的眼光,以此来达成新闻传播的效应,更有甚者,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性的删减来达到新闻传播的效果,这些都对新闻传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为提升新闻报道效果的重要方式,新闻策划的核心是新闻事件的本质涵义,应当遵循客观性的原则来体现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并且真实的反映出新闻本质和价值。[3]
3.新闻策划的预见性原则。
新闻策划不仅需要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策划,可能发生的事件也是新闻策划的对象,因而新闻策划也需遵循预见性的原则。对于可能发生的事件,成功的新闻策划对实现新闻传播的效果有着重大的意义。新闻策划的预见性要求策划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新闻事件进行有效收集和整理,总结新闻策划的经验,在应对可能发生事件的策划时,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来形成新闻策划的方案和独特观点。但是遵守新闻策划预见性的原则需注意相关事项,例如需要注意该事件随后是否发生,防止无事件有新闻的情况的出现,同时也不能新闻报道早于新闻事件发出,这也是新闻传播中不容许发生的错误。
参考文献:
[1] 李浩:《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与作用》,《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第4期
[2] 姚伟:《电视新闻策划的原则与创新发展策略》,《华章》2011年第4期
篇3
一、新闻的含义
现公认的关于新闻的界定,是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于这个界定,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是新近发生的,而不是历史的:是事实,是必然存在,而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进行虚构和创造;是报道,是公开的,而不是机密,不是情报。从这几点来看,新闻是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事物。既然新闻是报道,那么新闻与新闻报道就成了同一概念,显然,从时下的新闻传播现实来看,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新闻就是新闻报道,就是把新闻理解为一种传播活动,传播成了新闻的特质,这样,就可能将新闻主观化,就会成为一种绝对的施动和绝对的被动。即是这样一个推演:新闻报道是传播活动,传播活动就可能会带有主观渗透,而有主观渗透参与的事实就具有意识形态特点。而与事实本身产生距离,那么,这样的事实,肯定就不是新闻了。众所周知,新闻报道具有意识形态特点,而新闻本身并不是意识形态。即新闻不同于新闻报道。
二、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异同
就广义而言,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说的大致是一回事,即都是围绕着新闻所进行的策划活动。但若就狭义而言,二者的含义就有较大差别了。前者,新闻策划,新闻在前,策划于后,即是说,新闻是已经发生或肯定要发生的,所谓策划,就是对新闻素材的剪裁、报道规模的大小和报道重点的设置等进行事先的谋划。也可以这么说,新闻策划,主要就是对新闻形式的策划。而后者,策划新闻,就词语的顺序来说,策划在前,新闻于后,即是说,新闻是有可能发生但并不一定发生的,新闻是否发生或怎样发生取决于策划的成功与否。也可以这么说,策划新闻,主要就是对新闻内容的策划。
三、策划新闻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
毋庸讳言,策划新闻是一项主观色彩很浓厚的活动,但这并不意昧者策划新闻就可以随心所欲。道理很简单,策划新闻不是为策划而策划,策划新闻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策划新闻的目的是吸引读者,赢得市场。其实,所谓策划新闻就是媒体和读者的强烈互动。一项成功的策划大致都会体现这么一个过程:读者有些想法、情绪和愿望,这是策划的基础;媒体通过报道对读者进行引导,使这些情绪、想法、愿望强化,并变成行动,即形成客观的新闻现象;媒体再进行报道,形成互动。在这里读者是客观,媒体是主观,成功的策划就是要做到主客观的有机统一。
四、对新闻报道策划良性发展的几点建议
首先,尽量使新闻事实接近于客观事实,新闻具有客观性,但又不完全是客观事实的本身,是自在事实到自为事实的转化,客观的自在事实只是新闻的资料,只是新闻的潜在价值。新闻事件本身好比一个苹果的整体,而新闻报道可以偏重其中一面,所以,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过程,可以进行一定的取舍和强化,即进行新闻报道策划,但一定要有原则,要尽量还原其真实,使新闻事实接近于客观事实。
其次,一定要从宏观和社会发展主流层面来审视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在对新闻进行选择和报道时,要依据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受众的普遍性和不可知性特点,进行取舍,即传播学上的议程设置原则,大众传媒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这是媒体特点,另外,由于受众的分散性和不可知性,受众对一些现象的认知和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的角度和取向,因而,进行正面的宣传报道和一定的舆论引导是必要的,比如一些社会的主流趋向,政治、经济、文化等突出而令人振奋鼓舞的一面,这样可以使民众增强信心、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长治久安,当然,对民众关心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不能避而不谈,而要诚恳地、实事求是地进行传播,让民众知晓实情,并争得他们的谅解和支持。比如像医疗、就业、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另外,对一些假、恶、丑等负面现象,也要有选择地及时予以报道,消除人们的不荡与憎恶之情,对一些群体的行为进行警示和规范。总体来说,新闻报道可以策划。并且意义重大,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再次,新闻报道策划一定要尽量远离功利性,体现其社会服务性特点。新闻报道在满足人们的信息知晓需求外,还有娱乐性需求。这里就存在一个社会娱乐性需求还是某个阶层娱乐性需求的问题。
媒体在策划时、应该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适当的操作方法进行新闻策划,对于改进新闻报道的效果是大有益处的。重大新闻报道策划误区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宏观方面看,如相关法规不健全,新闻体制不完善等,这有待新闻实践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微观层面来看,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素质建设,提高新闻策划水平等,这都是规避重大新闻报道策划误区的当务之急。
明确舆论导向,克服功利性策划。新闻媒体担负着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要责任,传媒要提高引导水平,胜任引导任务,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调整自己的眼光,在报道中体现一种思想的制高点。重大新闻报道策划是集团性操作,应该把整个团队的智慧、创意、能力调动起来,从而在思想的制高点上发掘事实内蕴,剥离混乱的现象而凸显和展示事实本质信息。从而达到化解矛盾,引导读者拓宽思路,积极向上,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性。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策划主体以一种内在的职业道德感来自我约束,养成实事求是讲真话的报道作风,抵制形形的功利主义策划、有偿策划,这对新闻策划保持高品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克服功利性策划,就要坚持以新闻的导向价值作为考虑是否进行新闻策划的前提。选择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的报道,更好地体现导向价值。如果新闻价值与导向价值发生矛盾,必须以宣传价值为主。
篇4
二、前 言:
二、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维度
三、第二部分:理论基点----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
四、第三部分: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七、结束语:
八、索引与参考书目:
中 文 摘 要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 “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 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 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 in the last decade of 20th Century, INTERNET is regarded as the Fourth Media after Press, Radio and TV and now leading a wide-range revolution in mass communication. More and more studies and research works concentrate on the new form of media and the new sector. Internet News Edit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studies. Staring from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udi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ree points of views to carry out its classified studies: a) a ma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Principles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b) an intermediate-view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planning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and c) a mi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editing practice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full-coverage, whole-society coverage, entire-audience coverage and all-time coverage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since&nb sp;boundlessness is the basic law in editing news accessing internet. Furthermore, studies are given to the functioning control of economic role in Internet News Editing in respects of the contents,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relating to internet news planning. The standards of well-designed and well-written news are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micro-studies given to contents structuring and page layout.
Key Words: Basic Law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Editing Principles, Editing Planning, Editing Practice, Boundlessness, Demands of Audience
前
言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 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 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 / 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 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 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
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 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 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 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篇5
都市报的策划首先是做好版块策划,版块策划是指报纸由哪些版块组成,如要闻版块,新闻版块,财经新闻版块,文化娱乐、体育版块,专刊版块等等。一张报纸由哪些版块构成,每一版块又是由哪些版面构成,这些都是版块策划的重要内容。版块策划是根据报纸定位来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报纸定位,即相应有什么样的版块。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因此,要闻版块中有关市民生活的内容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版块策划定位以后,接下来就是版面策划。确定什么样的版块,就要相应地规划什么样的版面。如“经济生活”、 “生活服务”、“证券”等版块,体现这个版块服务市民的定位。版面策划的定位就是对具体读者的定位,因为不同的读者需要不同的新闻。喜欢炒股的市民自然很看重证券新闻,而看重娱乐的读者则喜欢体育和文娱报道,这些仍然是跟总体定位相一致的。这些都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策划了。这是能否办好报纸的最重要的一环。
新闻报道的策划是指新闻媒介为了更好地在配置和运用新闻资源方面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谋划与设计,其目的在于使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新闻资源去影响受众,以取得最好的社会传播效果。新闻报道策划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在采写思路、采写角度、写作风格、编排处理等方面的策划,目的是让新闻报道实现最佳传播效果。二是对现实事物潜在的新闻进行策划,或者催生新闻事实,或者推动新闻事物向前运动。
对于新闻媒介来说,只要新闻事实一产生,就有一个如何报道的问题。要做好都市新闻报道,首先就要做好新闻策划。它是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某个元素和现实中其它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元素联接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更有效的传播结构的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新闻策划是围绕新闻传播过程而进行的策划。所谓新闻传播过程,是指的新闻从采集、传输到接收的整个过程。第二,现实中的其它元素必须与新闻传播过程“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联接才能进入新闻策划的视域。第三,策划出来的结果是一个“更有效的传播结构”。所谓更有效的传播结构就是指,通过策划,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某个元素和现实中其它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元素联接组合起来以后,这个新的组合能够使媒介的新闻传播效果更好,那么这个新的组合我们就叫他“更有效的传播结构”。第四,这种策划在本质上也必须体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实践证明,报道策划对于推动新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深化报道主题,强化舆论导向。需要进行报道策划的题材,往往是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现象、问题。这些事件、现象、问题往往涉及到方方面面,纷繁复杂,不易把握。经过报道策划,新闻工作者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其本质,把握其精神,从而深化报道主题,做好舆论导向工作。二是有利于发掘新闻价值,满足受众需要。报道策划往往是若干新闻工作者一起研讨报道对策,集中了集体的智慧,不仅可以敏锐地看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而且可以回忆过去所发生的历史,可以科学地预测未来,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发展趋势,及时而准确把握发掘新闻价值。三是有利于强化报道创新,提高传播效应。新闻报道是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作为新闻报道内容的新事物、新观念、新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报道创新是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而且,在传媒产业化运作过程中,新闻竞争的加剧,受众水平的提高,使新闻报道的创新变得更加迫切。从某种意义说,报道策划正是新闻工作者为了适应这种日益凸显的新闻创新要求才出现的。四是有利于形成独家报道,推出新闻精品。都市新闻传媒崛起以来,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新闻大战”已成为记者的家常便饭。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闻传媒不仅要努力向受众提供独家新闻,而且也要尽力推出独家报道。如果说 “独家新闻”主要是指“新闻事实”的独家,那么,“独家报道”则是在其他媒介对某一新闻事实已经作出报道的情况下强调报道视角和思想观点的独家。怎样抢到独家新闻,需要策划;如何形成独家报道,更需要策划。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了后来震惊中外的森林大火。两天之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发一条简讯。《中国青年报》闻讯后立即组织报道。应当怎样报道这场火灾呢?以往,在灾难发生之后,传媒总能把灾难化为“凯歌”,灾难一结束,报刊上的英雄赞歌就连篇累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编辑经过一番策划,认为抢险救灾中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需要我们去讴歌,但决不应仅仅止于讴歌。灾难就是灾难,无论怎样回避,它首先应是悲剧。因此,他们形成了一个想法:要突破以往的灾难报道模式,对这场特大火灾进行深入的剖析,尽可能做到真实地摹写客观面貌,仔细观察在特定环境中人性的卑琐、崇高与升华,展示人性在灾难中的瞬间的两极闪现。于是,经过深入采访和精心构思而写就的三篇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分别在《中国青年报》1987年6月24日、27日和7月4日刊出,受到各方面好评,被认为是“《中国青年报》新闻思想成熟的标志”,是“当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
都市报要真正关心并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在新闻报道方面千方百计去适应和满足读者的兴趣和需求。这就决定了它的新闻策划要有很强的贴近性、服务性和互动性。贴近性是都市报新闻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同都市报新闻报道的“平视”视角直接相关。正由于是“平视”,都市报才会“坐”到读者中间,才会同读者交朋友,也才可能真正关心并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愿望,从而在新闻报道方面千方百计去适应和满足读者的兴趣和需求。一般市民最关心的是什么?是他们的切身利益,是菜篮子、米袋子和钱包,是房改政策、城市建设和交通问题等,一句话,就是那些同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或者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以服务于市民生活为己任,版面上的报道内容主要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家长里短,是发生在大街小巷的凡人小事,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都市气息和市井气息。这一切,都体现出一种贴近性,因为这些新闻报道与市民生活之间完全是“零距离”。
不仅新闻报道如此,就连都市报的新闻评论,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绝大多数评论也是围绕市民生活做文章。可以说,都市报就是“市民生活报”,是一种有市民风格,富有生活味和人情味的报纸,它们以市民视角、都市风格进入平凡的生活空间,与市民生活最大限度地贴近,追求新闻的生活态,追求新闻报道与写作的平易近人,这既提升了报纸的亲和力,也能拉近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都市报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服务性。因为要更好地贴近读者,就必须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千方百计满足读者的读报需要,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这对办报人来说是个角色的转换。过去,办报人与读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现在要转变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当然,办报者依然还有引导、教育的责任,但引导和教育都已融入了服务之中。所以,都市报要注意淡化说教的成分,改变正襟危坐、板起面孔的传媒形象,毅然将服务市民当成自己的天职。
市民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报纸最本质的属性是信息属性,信息传播是其最本质的功能,故都市报的服务性最主要地体现为信息服务。上面所谈到的,都市报在新闻报道内容上重视可读性,特别是突出实用性,强调必读性,努力办成大而全的“信息超市”以便让市民们“一报在手,什么都有”。
此外,从都市报的版面安排、栏目设置等来看,其服务性也应突出(如《美食》《养生》《证券》《银发》《读书》《荧屏导视》等),阶段性的服务性专题报道(如“3・15”期间服务于消费者的维权报道,中考、高考期间服务于考生及其家长的系列报道),日常具有服务性质的新闻报道(主要体现在经济、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报道中),零散的服务性信息(如停水停电、公共汽车改线等)。当然,都市报的服务性报道决不满足于为市民提供信息服务,还应积极“干预生活”,直面社会矛盾,反映市民呼声,促进问题解决,努力为政府分忧、为市民排忧解难。比如各家都市报设有“服务热线”专栏,每天将市民在电话中所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公布于众,凡是市民们希望解决的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都积极介入,并且力图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促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正因为如此,都市报在市民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形象和威望,看都市报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有困难找都市报帮助也成为许多市民的一种习惯。
篇6
【关键词】网络新闻;编辑;人才;发展;创新
一、网络新闻编辑人才的组成情况
当前的网络新闻编辑,人员素质高低不尽相同,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专业却缺乏网络技术的传统媒体编辑人员;二是充分掌握了网络新技术但是不了解新闻传播规律的新新网络新闻编辑人才;三是文字编辑与技术编辑工作内容分开,不能统一的网络新闻编辑队伍。在第一类传统新闻人员中由于他们缺少网络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思维局限在了传统的框架下,形式上缺乏应有的网络特色。第二类新新网络人才,虽然形式上富有网络特色,但是不了解新闻传播规律,会降低传播效率。第三类各司其职的情况下,双方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对方的工作内容,因此容易使形式和内容不统一,也严重的影响了传播效果。
二、网络新闻编辑人才需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较高的版面编辑能力
版面编辑能力对于网络新闻编辑人员是十分重要的能力,网络新闻编辑队伍中的人员需要善于对新闻进行选择和整合,要根据网络新闻的特色,把原有的新闻专题重新拟定标题,并且进行剪裁。作为一名专业的新闻编辑人才需要对重大新闻保持敏感性和洞察力,什么是重要的新闻,什么是热点新闻,又或者什么是可以连续报道的新闻,除了这些,还必须知道此网络新闻刊发的最合适时间、版位和栏目。甚至要能预见刊发新闻的数量、规模和社会反响。
(二)熟练的新闻业务知识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新闻传播最主要的是用“纸”来进行的,而网络新闻的最大不同,就是其新闻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相比于传统的新闻媒介,网络这种新闻媒介具有很多优点,1、传播系统容量很大;2、能够随时随地的使用网络进行新闻内容的获取;3、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方便快捷的更新新闻内容,了解以往的新闻知识。这些优点使得网络更加风靡[1]。对于一些重要新闻,编辑可以运用空间评价手段或者时间评价手段等来进行强化报道。
(三)策划创新能力
与传统媒体所不同的是,通常情况下网络受众只是对新闻进行粗略的浏览,这就对网络编辑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个新闻网站的编辑来说,策划是无处不在的,因此策划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网络编辑竞争力大小的重要标准。 策划创新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包括信息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内容上要详略得当,将重点信息与次要信息有效地区分开来,使人们在浏览时有所侧重,符合网络信息的便捷性;形式上要做到推陈出新,采取各种新颖的设计方式吸引读者的眼球,突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所策划信息的吸引力。一个优秀的网络编辑必须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在进行网站或者新闻策划时,首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方案策划。受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便捷性等特点的影响,网络编辑在策划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将海量新闻通过合理的策划、设计、加工实现网络新闻的有效传播,为人们提供更多更新的新闻资讯。
三、网络新闻编辑人才的创新策略
(一)提升网络编辑的新闻组织策划能力
新闻组织策划能力是所有编辑的基本能力之一,网络编辑要求更甚。一个合格的网络编辑,必须能够通过有效的策划满足网络受众猎奇、求知的心理,给予他们更多更新的东西。新闻组织策划的典型情景包括可预知类重要新闻事件、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热点理由的深度报道三种。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由于事出突然,就只有靠速度来提高竞争力,因此要网络编辑应该注重在平日里进行素材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避开在仓推动行新闻报道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而且在报道时要学会选择独特的报道角度和内容的呈现形式,提高此类报道的吸引力。
(二)新闻采写与版式设计。
采写新闻是新闻编辑最为基础的基本功之一。而对于传统的新闻编辑来说,网络新闻编辑往往在采集信息上的具有更宽阔的渠道,对于在版式设计上,网络编辑则可以突破传统版式设计上所呈现的限制,通常会选取更适合被网络受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来选取和呈现。
1、新闻稿件所呈现得内容上以价值作为前提:①突显导向性价值,往往开题直接明了的报道作者的观点和态度。②强调宣传价值,重视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力,但是杜绝新闻“空、大、假”的现象,追求宣传能够在社会上起到制约、服务和协调的作用。③明确服务价值,报道的内容非常容易就受满意、接受,能够被社会广泛认可。④重视艺术价值,通常艺术价值就能决定服务价值和导向价值,成为最好实现和最终实现的途径。2、网络新闻要有所体现必须灵活运用计算机的超链接技术。这些超链接不但包括对自身栏目能进行背景回放和链接,同时应对专业的新闻网站与优秀的传统新闻媒体报纸也可以进行更加全面、真实、立体的链接,能帮助网络受众进行多方位的获知新闻事实,这也是一个进一步扩大网络新闻编辑影响,赢得访问量和受众的重要策略[2]。3、重视新闻版式设计,就要有效整合现有网站LOGO、分栏数、导航条、头条标题等给受众强烈视觉冲击的版面内容。
(三)网络平台和受众的创新策略
采取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的创新策略。网络新闻编辑要不断依靠网络这个平台来发挥自己创新能力。通过各种媒体有机融合可以加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与力度。媒体融合也给网络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网络编辑时时刻刻不断总结,要求编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多种技能与知识来提升业务水平,从而能最大化的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劳动[3]。
四、总结
社会的发展对新闻编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表现形式,而且稿件体裁,板式风光多样化要有大胆创新,这就教育的本身也提出了客观要求,培养创造型思维,才能带动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光海陈立生.网络博弈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3-24
[2]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65-66
篇7
一、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现状
1.广播电视新闻策划。
广播电视新闻策划是指电视新闻策划人依据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电视纪实的特性,对事件信息进行创意分析,制定新闻报道的策略,构思、设计新闻报道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技巧,以取得最佳的报道效果。策划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创作重要的方案依据,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质量优劣。因此,编导在策划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坚持”原则,即坚持新闻客观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观众需求第一。广播电视策划工作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新闻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业界和受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现状。
新闻类节目是电视媒体最重要的节目类型,被称为“广电第一语言。”我国电视台的设置是“四级办电视”, 各级电视媒体竞争分级化,形成全国性新闻与地方性新闻两大竞争领域。从目前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看,中央与省级电视台实现了卫星转播,不断加大新闻节目的投入,展开收视率的激烈竞争。部分省市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收视率超过央视新闻节目,一改央视电视新闻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形成了央视、省级与境外卫视、省市级地方台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无论是央视还是省市电视台,内容、形式和受众定位都各有千秋,注重创意、内涵的规划和报道深度的挖掘,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了解国内外即时讯息的重要窗口,体现了电视新闻策划人的良好素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广播电视新闻策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少数策划人急功近利,为了取得竞争优势或某种狭隘的利益,人为编造新闻和安排新闻事件,甚至片面追求卖点而恶意炒作事件,在受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正确舆论氛围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事实上,新闻节目的真正卖点在于策划人的创新思维。
二、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思维
1.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创新思维的特征。
在电视新闻节目创作过程中,策划人的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具有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新颖性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要素。事件报道的新视角、新观点、新理念、新表现手法等,能够令人耳目一新,在众多的电视新闻节目中独树一帜。资讯时代,新闻资源的来源具有多元化途径。每当事件发生,新闻记者的身影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不同的媒体针对同一事件,往往采用不同的策划手段和方式进行报道,大体表现出新闻时间点、深度报道、重大选题和独特视点等特点。从本质上说,广播电视新闻策划是为了取得新闻资源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传播效果,对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件在叙事角度、思路、编排处理、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策划。明确了新闻报道的策略、方式、步骤,就容易增强新闻节目的可视性,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因此,新闻节目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新闻节目策划人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运用创新思维开展新闻节目的策划工作。
2.影响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创新思维的因素。
(1)创作方式。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是一个团队协同创作的结果,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一种工业化生产的创作方式。这种方式对策划人的创新思维影响较大。如果将电视新闻节目视作一种商品,那么,它同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低投入追求高产出、高效率,吸引观众和争夺收视率,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将创作思维活动转变为市场的努力,从而使得策划人的创新思维受到制约。当然,市场化的创作方式对于新闻节目是利弊同在的。
(2)运作体制。
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一直以来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宣贯功能,通过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产生教化社会大众的作用。广播电视新闻的节目特性,框定了它的意识形态色彩。这对策划人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发挥不无影响。
(3)创新机制。
广播电视新闻策划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应用依赖科学的创新机制。否则,陈旧的观念、单一的知识和僵化的思维很难建构新的策划理念。随着广播电视新闻的快速发展,对新闻策划人的数量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对新闻策划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难以鼓励和激发策划人的创新思维。
三、广播电视新闻策划中创新思维的应用
从目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渠道看,主要有四种:新闻频道新闻、综合频道新闻、专业频道新闻和新闻通讯社新闻。内容提供商提供的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播放时间的编排也较为合理。但从策划的角度来讲,却不尽人意。电视新闻传播作为当前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要求题材具有时效性、可读性的同时,更要进行理性的思考,不仅要有客观报道,也要有主持人中肯的主观评价。这就是受众为什么喜欢白岩松的原因。这给新闻策划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在新闻节目的策划中,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形式、观点,都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辩证性思维、探询性思维、前瞻性思维等创新思维进行创作。这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题材创新。
观众的诉求与收视率的竞争,要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策划人注意选题的新颖性,善于发现问题本质,选择内容新颖的题材,创新报道视角、采访、摄制和制作方式,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富有新意和创意的新闻节目,突破新闻节目的旧模式,使节目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
2.动机创新。
一般而言,电视节目策划人对成就、权力、薪酬、友谊、刺激等的心理需要是其参与创新活动的动机。因此,从管理角度说,保护和创新策划人的正确动机是创新新闻节目的前提条件,宜采用独立制片制模式,适度地运用激励机制,给策划人创造集思广益、发挥才能和冒险的空间,满足策划人高层次需要,激发其创新思维,形成富有观点的个人风格。
参考文献:
[1]李云仙:《广播电视新闻策划漫议》[J].《声屏学刊》 2001年第1期
[2]管艳:《“发现—提炼—升华”: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的三步曲》[J].《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4期
[3]王永忠:《以新闻策划增强电视新闻宣传的有效性》[J].《声屏世界》2012年4期
[4]吴玉光:《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J].《新闻窗》2011年第4期
篇8
中国的新闻媒体作为党的重要宣传舆论阵地,肩负着神圣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只有责无旁贷地致力于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的不断创新,精心策划组织,提高引导艺术,才能出色完成宣传任务,形成良好品牌优势。
我国传统的新闻学理论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讲,“新闻”作为事实信息,是由事实本体的存在及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新闻事件是不能人为策划的。近两年来国内新闻界围绕新闻策划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基本上肯定了新闻策划的存在。
传播学创始人之一的拉文认为,信息的传播,由于一些规定或是某些“门区”的“守门人”个人的意见而流动。新闻媒体是受众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人们对新闻事件形成的看法,大部分依据来自新闻媒体提供的材料,媒体解读新闻事件的能力、制造新闻形象的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信息时代的人们面对狂轰滥炸的信息冲击,要想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只好借助于新闻媒体对外界信息的过滤与筛选。从媒体的角度讲,每日每时发生的事件不可胜数,把新近发生的事件都予以报道,不仅无必要,而且也不可能。这就需要媒体及时对新闻进行选择处理,然后告诉人们哪些值得关注,哪些则不必费神。受众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研究者认为: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言,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是一种比喻的用法。其本意是经过安排的会议程序,喻为传播媒体对所选传播内容的次序排列与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议程设置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其中心思想是:公众通过媒介了解事件或问题,依照媒体提示的角度思考事件或问题。议程设置的目的基于两种假设:之一即传媒在改变人们的看法方面虽然效果不大,但它却能够成功地引导人们关注什么,忽略什么。这都是由于传媒的把关人――编辑在起作用。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何时报道,怎样报道,无不围绕着编辑预先设置的议程进行,它决定着新闻从选题策划到制作的整个流程。表面上看,一张报纸或一本刊物,上面发表什么,不发表什么,发表在什么位置,用几号标题等,纯属编辑业务问题,但决定这些问题的是编辑的编辑方针和策划方案,通过编辑方针对报道定调、设定自己的议程,并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社会公众舆论。议程设置的另一假设认为,一个新闻信息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评价这个信息或议题的主要依据。传播的频率越高,击中目标受众的概率也越高,传播的效果也就越好。媒介的这种影响舆论的作用,既可以是媒体的特征自然决定的,也可以用十分明确的意图来引导。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能直接得到的或本身较为复杂的信息,一般地需要依赖大众媒介提供,于是大众媒介无形中为人们建构着现实社会。2003年9~10月,《大河报》成功策划了“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的大型特别报道,在大河报的办报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值得研究和借鉴。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特殊民系,史学家普遍认为,客家先民源自中原汉人,从西晋末年陆续迁移南方,逐渐形成汉民族中具有独特文化、鲜明个性的族群,继而再向海内外分散迁移。2003年10月26日,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在郑州举行,世界各地的客家团体云集中原,省亲祭祖。2002年11月《大河报》的决策者闻讯后思考,拿什么奉献给海天四万里回家的亲人。在近8个月时间里,他们多方采访、查证,在2003年7月形成大型报道思路,决定派出特别报道组,从河南洛阳洛阳桥出发,途经安徽、湖北、江苏、江西、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在福建泉州洛阳桥终结,记者以进行式和集束式的报道方式,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传递给中原广大读者。2003年9月24日,6名特派记者、2位特邀专家乘3辆越野汽车,携8台手提电脑,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特别报道行动。既追踪了历史,又记录了现实。他们循着客家先民的迁移足迹,探索客家文化的脉络。10月29日,更用了整整10个图文并茂的版面,对恳亲大会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集中强势报道,给读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第十八届恳亲大会的成功,《大河报》功不可没。这次成功的新闻策划活动也充分证明了只要我们遵循新闻策划规律,精心组织,精心制作,完全可以打造出新闻精品,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传播效能。
篇9
一、新闻策划
其实,新闻策划是新闻实务研究的老话题,前几年这方面的研究已呈现“降温”趋势。可是,“茶水发炎”、杨丽娟追星、纸箱馅包子等一连串“策划新闻”再次让研究者关注起了新闻策划这把双刃剑的长处和不足,让老话题“升温”。
有研究者认为,新闻报道策划的主旨是通过“新闻策划”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客观上要求报道者注意资源开发的适度。目前,在新闻资源开发方面的不适度,主要表现为“不足”(有些新闻报道脱离新闻事实孤立存在,使得新闻资源难以充分发掘其内在价值)与“过度”(对资源超越现实的需要,甚至违背新闻传播的规律和原则,造成滥用)。
也有学者从新闻策划中新闻事实的生成机制着眼,事实的总体包括显事实和潜事实两大部分。新闻策划就是通过策划具有结构力和浮现力的新闻事件,以新闻形态来显现那些无形的、潜在的、不具有表现能力的潜事实或者说是弱事实。新闻策划不是策划事实,而是策划新闻形态或者说是策划新闻事件。学者赵振宇认为,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没有发生的事实或该事实完全是凭空造出来而且又是实际生活中没有或不可能发生的,这就是源头造假,为害最烈。
于是,有学者提出,一些人在用假“新闻策划”之名行“策划新闻”之实,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告别“新闻策划”,叫响“报道策划”,正当其时。
二、公民记者
有研究者认为,市民新闻(也称公民新闻或者草根媒体)是一种崭新的新闻理念和操作实践,它不同于传统的以媒介社会责任理论为代表的新闻观,也不同于西方近些年兴起的公共新闻和民主参与理论的新闻观。市民新闻对传统媒体的“守门人”构成了消解。也有研究者分析中国“公民新闻”还处在初级实验阶段,代表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还存在机制问题和“去农民化”倾向。还有的研究者提出,真正到了手机时代,中国的媒体差不多就进入了公民时代。差不多每个人都可以做记者,每个人都可以报道身边的新闻。可有研究者分析,Web2.0时代的网络新闻传播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但新闻传播权和话语权的民主化,受制于现实的社会权力结构和秩序,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人都是记者”应成为新闻传播领域追求的目标。
当然,这一切也给新闻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学者喻国明认为,如果记者在个人博客上发表未被原单位采用的稿件,严格地说这是新闻,但以网站日记的方式,实际上达到了一个广泛传播的结果。可是,这样的行为既不是商业性的,也不是主动的新闻,相关部门不可能按对新闻的规定来处置。更有研究者指出,从整体上看,草根新闻对个人传播权利的强调遮盖了对传播内容应有的关注。对自我实现的强调大大超过了对公民精神和民主精神的张扬,对反叛精神的强调淹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党报改革与典型报道
2007~2008年对党报改革的理论探索发生了微妙变化,研究者再次把视角“回归”到前些年曾经聚焦的典型报道创新和改变党报话语体系上,而且使用了定量研究方法。
学者丁柏铨等考察了30年来报纸的典型报道,认为直面现实矛盾、取用平民视角、触及情感世界、进行细节描写四个问题特别重要。也有研究者结合典型报道的“人本化”新形态提出,典型报道正从由媒体和政治合力主导的政治话语时代,逐渐过渡到具有广泛社会心理认同的典型报道的公众话语时代,典型报道应遵循新闻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回归到受众本位。还有研究者从受众对当今典型人物报道的对抗式解读分析人手,阐述“人本位”的回归、多元化的思想与阶层、典型报道新闻宣传主题的单一、“媒介中人”与“现实中人”的对比反差等是造成对抗式解读的原因。
另外,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课题组组织的“首都新闻院系学生对网络上先进典型人物宣传的接触程度和认知态度”的情况分析中建议,组织建立先进典型人物宣传数据库,创新宣传的形式和手段,将经典案例引入课堂。学者栾轶玫选取10个中央主流新闻网站研究后发现,新媒体的典型报道在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如何使“规定动作”更加“优美且具观赏性”是下一步国内新闻网站要着重考虑的方向。还有研究者从全球化浪潮的视角入手,剖析中国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和理论的解构状态,认为社会结构的异质性、受众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媒介生态格局的变革以及媒介话语权的转变等成为典型报道变体产生的原因。该变体具体表现为典型选择的多元、报道方式的本质回归以及运作机制的市场化走向。
四、重大事件报道
2008年是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频发的一年,南方雪灾、“3・14”事件、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三聚氰胺风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新闻界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回顾,有研究者观察到了可喜的变化:作品的信息价值得到重视;作品力图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新的“受众观念”得到凸显;报道模式有所改变,角度力求“以小见大”。另有研究者从操作层面出发,认为模块式报道是对单一和分散式新闻报道的有机组合,为报纸创新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还有研究者从实例人手指出,重视突发事件报道,坚持独立自主的报道立场,构建完善的传播体系,报喜也报忧,把握好文化的“再嵌入”和“脱域”的平衡(民族性和国家性平衡),从而提升中国传媒的形象和国际公信力。
五、改革开放30周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对于30年来我国新闻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研究成果甚丰,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关于新闻实务研究的总结和展望。
学者童兵认为,新闻实务的切实改进成为中国新闻改革的夺目亮点。新闻实务的重大改进,尤其是在全国形成一股改革浪潮是从1981年年底“五字方针”(真、短、快、活、强)提出开始的。改革初期,改革者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传播方式、报道方法的改进上。新闻写作散文化,今日快讯以至后来的周末版,形式和方法的改进成为改革的重点和新闻人的主要追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民生新闻、公民新闻、舆论监督、群众时评等内容开始登上平民百姓喜欢的报章和电视频道。“三贴近”方针的确定和提出,实际上是强调从报道内容上切实推进新闻改革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一论述,进一步拓宽了新闻内容改革的范围。2008年5月1日开始生效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向人们展示了民主政治建设与新闻改革互动互进的前景。
篇10
第一节房地产公关策划规则特征
一、信息传播与双向沟通
房地产营销公关策划,实质上策划企业所要销售的楼盘信息与公众的传播和双向沟通。信息传播可以分成信源,即信息的者,也就是传者;信宿,即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也就是受者。房地产营销公关策划强调信息传受双方是在传递、反馈、交流等一系列过程中传播获得信息。因此,这不是一般意义上单向性信息传递,而是通过双向性的信息沟通,使双方在利益限度内最大程度上取得理解,达成共识。
房地产营销公关策划,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单独性的,即是为了一个或几个单一的公关活动进行策划,本章第二节阐述的就是单独性公关活动的“若干层面”。第二种是综合性的,即是规模较大的,时间较长的,一连串的,为同一目标所进行的公关活动的组合,本章第三节阐述的就是综合性公关活动的实例。无论是单独性或综合性的公关活动策划,都必须符合信息传播的有关规则。
1、信息传播是一个有计划的完整的过程
所谓“有计划”,是指传播活动必须按公关活动的目的或目标有步骤地进行。“完整”,是指传播过程必须符合传播学的“五个W模式”。即Who(谁);SayWhat(说什么);Through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说的);WithWhateffect(产生什么效果)。
2、信息传播的反馈机制
信息传播要达到双向沟通,必须重视反馈机制的建立。反馈,这里指受者对传者发出信息的反应。在传播过程中,这是一种信息的回流。传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调整、充实、改进下一步的行动。美国学者施拉姆提出控制论传播模式相当重视信息传播的反馈机制,这种模式是一种双向的循环式运动过程。它与传统线性传播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第一,它引进了反馈机制,将反馈过程与传受双方的互动过程联系起来,把传播理解成为一种互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二,在这一循环系统中,反馈还对传播系统及其过程,构成一种自我调节和控制,传受的双方要使传播维持、发展下去,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根据反馈信息,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使整个传播系统基本上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控状态。
3、信息传播信道的选择组织
信道,指信息传播的途径、渠道,也就是媒介。房地产营销公关策划信道式媒介的形式有公关广告、房产展销会、顾客联谊会、自编楼盘通讯刊物、专题展示会、征文、研讨会等。房地产营销公关策划中信道的选择组织实际上也是楼盘公关推广的过程。
二、房地产营销公关策划的基本特征
1、以长远为方针
房地产营销中,企业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楼盘的信息有效的在公众中传播反馈,楼盘最终得到顾客认可决定购买,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一日之功所能达到的。房地产营销公关策划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它是一种战略性的长期工作。成功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也不是一曝十寒的推广。
2、以真诚为信条
房地产营销公关策划需要奉行真诚的信条。企业传播楼盘的信息必须以真实为前提,企业与公众的沟通必须以诚恳为基础,任何虚假的信息传播、任何夸大的沟通方式都会损害企业和楼盘的形象。唯有真诚,才能取信于公众,赢得合作和认可。
3、以互惠为原则
房地产营销公关策划,力求形成良好的公众关系,它不是靠血缘、地缘或空洞说教来维持,而是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纽带。企业在公关活动中既要实现自身的目标,又要让公众得益,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利益。只有企业和公众互惠互利,与公众各方面的合作才能长久圆满。
4、以美誉为目标
房地产营销所有的工作最终目标指向都是为了卖楼,但就某一部分的工作来说又有自身特定的目标。公关策划信息传播和双向沟通的主要目标是树立企业所推出的楼盘的美誉度,不是直接卖楼。所谓楼盘美誉度指楼盘具有良好营销形象普遍受到公众的赞誉。楼盘美誉度的建立和楼盘的知名度、印象度是紧密联系的。所谓楼盘的知名度,指楼盘在公众中的知晓程度。楼盘的印象度指楼盘在公众中的印象包括大致上的认识和感受。在楼盘知名度、印象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楼盘的美誉度。房地产营销公关策划在提高扩大楼盘知名度、印象度,特别是提升楼盘美誉度有特殊的功效,楼盘“三度”也有利于促销。第二节房地产营销公关策划若干层面
一、房地产营销和媒介公共关系
媒介公共关系简称媒介关系,指社会组织与新闻传媒单位和新闻记者编辑的关系。房地产营销公共关系中,媒介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性,它传递信息迅速,影响面广,威望度高,可以左右社会舆论和影响政府机构。在欧美,新闻传媒被看作是继立法、司法、行政之后的“第四权力”。房地产营销务必要重视媒介关系,因为和房地产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工作相比,它是直接面向社会各界的,所以特别需要媒介关系助一臂之力。正可谓:“得之者锦上添花,失之者孤家寡人”。
怎样建立良好的媒介关系呢?
首先,将新闻单位和新闻界人士列为必须厚待的公众。房地产企业可以有计划的邀请新闻界人士参观楼盘,通报情况,但切忌以纯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媒介关系。可以在平时适当时机与新闻界人士举办各种联谊活动,争取理解和增进友谊,为相互之间的合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其次,必须掌握新闻媒介的工作特性。新闻界重视的是新闻,即新近发生的有报道价值的事与人。对于价值高的新闻,各新闻单位就会有兴趣去了解、采访和报道,甚至连续追踪报道。不要勉强要求记者刊发一些纯粹是楼盘软广告的文章。事实证明,楼盘的新闻价值越高,记者就乐于报道,读者会用心阅读,楼盘促销效果也就明显。
再次,应当熟悉各种媒介的特点和新闻体裁的形式。要有针对性的向记者提供新闻稿件或请记者采访。房地产企业营销部门应善于抓住时机,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发掘售楼过程中有价值的新闻。提供新闻稿件做到切题规范,回答记者提问应该言之有物。楼盘和营销新闻可能的情况下力争在传媒上早报道、在显著位置上报道
和连续报道。
房地产营销和媒介公共关系比较高的操作层面是善于“制造新闻”。
制造新闻又称“新闻事件”或“媒介事件”,它是指在真实发生事件的基础上,经过推动挖掘,运用正当手段主动安排筹划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活动,吸引记者采访报道。在公关史上,美国联合碳化钙公司总部大楼竣工的“鸽子事件”,便是制造新闻事件的一个著名例子,可以作为借鉴。
该大楼竣工之际,一群鸽子飞进其中一间房子。公关人员关了门窗,请动物保护委员会采取保护措施,公关人员通过大楼“不速之客”来临和动物保护举动为新闻由头,吸引新闻界报道。结果,从用网兜捕捉第一只鸽子到三天后最后一只鸽子落网为止,各种报道频繁的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上,联合碳化钙公司总部大楼竣工的消息不胫而走,名气大振。
二、如何对待赞助活动
房地产企业常常会遇到一些单位前来联系赞助事宜,希望企业能对某些活动进行经济上的支持,企业和楼盘因此而得到相应的宣传,房地产企业如何对待赞助活动呢?
赞助是房地产营销公共关系重要组成部分,有计划有目的的赞助一些社会活动,是企业和社会公众沟通的有效手段,既是回报社会又能扩大企业影响传播楼盘信息。赞助要达到一定的公关效应关键是如何操作。
国外企业在提供赞助时,多遵循如下原则。
第
一、赞助的单位是非赢利性组织。
第
二、赞助的社会活动要有利于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
三、视企业的经营状况量力而行确定赞助的额度。
房地产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对一些社会活动提供赞助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好赞助对象。在众多的赞助要求中,准确遴选最佳的赞助对象,是保证赞助达到预定目标的前提。通常的赞助对象从类型上分有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公益、慈善事业等等。企业所赞助的对象,应该是社会公众最感兴趣的活动,或者是社会公众最乐于支持的事业而且是最需要支持的事业。否则,赞助对象被认为有误。选择好赞助对象还要尽量注意企业、楼盘与赞助对象的有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