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市场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业市场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业市场报告

篇1

转眼间,三年的大学生活过去了,这三年来我在学校系统地学了不少管理方面的知识,但实践经验几乎没有,对于这个重理论更重实践的专业来说是个致命的缺陷。而作为一名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单会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如何于社会各方面的人交往,如何应付各种事情是迫切需要学习的,因此,假期的实习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为了把自己锻炼成一个能适应社会的有用的人才,我在暑期到**市第二纺织机械厂实习了十天,应该说这十天的收获还是丰厚的。

**市第二纺织机械厂是我国纺织测试仪器的主要科研基地,具有二十多年开发,设计,制造各类纺织测试仪器的历史,是国内纺织仪器的主要生产厂家,是我国生产纺织测试仪器的国家二级企业,是国内纺织测试仪器高水平的代表。企业加工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雄厚。不求最好,只求更好,是企业不断追求的永恒目标。

作为一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了企业,虽然时间不长,了解地不深,可能也不太全面,但总体结构上还是有一些认识地。该企业刚刚完成了股份化改造,由原先的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企业通过选举产生了一名董事长和五名董事以及二十名股东,董事,股东按比例出资构建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管理体制比较合理,能各司其职,权责明确。因为该企业有着几十年的制造各类纺织测试仪器的经验,所以企业的产品还是有市场的,但在决策上也不短视,没有死抓住一棵树,而是利用自己的长项生产了一些延伸性产品,还与国外几家企业联合生产,加工一些仪器,应该说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还是可以的。此外,企业正在准备通过iso9002的认证,在产品质量也在逐步提升,财务方面也越来越规范。

但企业和一些实力强的企业相比,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的。我想,人的因素是居首位的,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企业绝大部分员工的文化水平在大专以下,本科生很少,没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在仪器智能化,产品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企业严重缺乏计算机人才和外贸英语人才,也正是这两点,限制了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规模。没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使得企业的研发能力大受限制,近年来除了吃老本产品外,只能按外商的图纸,用外商的技术来生产一些出口产品,而这些出口产品只能以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给外商,外商赚取了其中的巨大差额,而企业生产任务重,获利少,工人因此也有较多的抱怨,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一点上,我加深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篇2

棉花是我国重要战略物资,棉花对纺织业的重要更是不言而喻,棉价变动向来紧牵行业神经。

与大众熟知的“豆你玩”、“蒜你狠”相比,棉价并不示弱,去年以来的棉价飙涨让人只有一种感觉:疯狂。

如今接近18000/吨的棉价置众多纺织企业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恐慌性抢购中,囤棉运动在纺织服装整个产业链全面展开。除了少数囤棉成功的纺纱企业喜笑颜开,大多数纺织及其后道企业愁眉紧锁,无米下锅的企业只能面对停关困境,仍在坚持的企业为棉价头痛不已。

时下单多利少的局面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让企业不禁感叹:我曾经问个不停,棉花涨价何时停……

此次棉价涨幅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棉价依然未见峰顶之势。恐慌依然在蔓延。

是什么推动了棉价的如此涨势?棉价已经如一个被多方势力乱扭而成的一个魔方,让人难懂,难解。

棉价困境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中国的棉花体制必将面对越来越多扣问。

棉价魔方,谁来破解?

囤棉运动

“无纱可卖”

6月4日,记者来到常州湖塘纺织城内的湖塘纱线市场。该市场占地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营业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大型仓库1万平方米,现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纯棉纱经营集散地,在2002年就被中国纺织协会确定为“全国最大的纯棉纱市场”。据知情人士介绍,该市场目前约有500多商户。

如此大规模的棉纱市场在棉花紧缺、棉价飞涨的当下应该交易火爆、人气爆棚吧?记者带着此等期望来到市场,见到的场景却出乎意料。整个纱线市场规模确实不小,规划也很齐整,从商户的招牌上看到,来自产棉大省以及纺纱强省的众多企业在此安营扎寨。其中,山东、河南、河北以及江浙等省份占据了大部分。

偌大的市场,人员尤其是买家却寥寥无几。主要活动的人员为店员,而且店员的基本活动为睡觉、打牌、看电视。对进店客人反应也是很冷淡。据记者观察,市场内至少有1/3之一的商铺大门紧闭。除了见到一辆吨位较大的货车正在卸载棉纱,仅见到两三辆人力三轮车在装纱、运纱。记者询问其中一位运纱师傅,他告知记者,运的这些纱是直接运到面料生产厂家的,一般用量较少的就用这些三轮车代为运货,运一趟的价格为30元左右。他说,纱线市场人气不旺已经持续一段时间,那些关门的铺位一般是前年、去年就倒闭了的。

在一家河南纺纱企业的店铺中,在记者询问下,一位李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那些关着门的基本上是由于规模较小、没有足够资金采购棉花导致生产中断,这些企业根本就没有纱线可以出售。这位工作人员同时告诉记者,市场内一些店铺虽然开着,但是对来客不闻不问的主要是因为”无纱可卖”。”当然不排除一些实力比较强的纺纱企业,由于今年生意太好,客户都上门去下订单、盯货,也就没必要在此开设铺位了”,该工作人员补充说。

在一些商铺玻璃门后往往贴着“供应24s,32s……有现货,联系电话……”,可以看到,这些“有纱可卖”的企业都不用留人看摊,留个电话足以应付生意。

据武进商会会长、湖塘棉纱市场主管王阿根介绍,之所以棉纱市场显得冷清的原因是“客户一般通过电话就可以订货,不必上店铺来”。

抢棉纱

“公司几个大仓库都囤满了棉纱,还要建几个仓库用来放棉纱”,两个月前,江苏伊思达纺织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刘然玉对记者说。刘然玉所在的企业位于江苏省常州湖塘镇。湖塘镇2002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织造名镇”,去年又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审查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常州湖塘新型色织面特色产业基地”,集群内集聚着近3000家大大小小的纺织企业,年生产各类纱5万余吨,布12亿米,印染布2亿米。色织更是湖塘的强项。目前伊思达已形成年生产筒子染色纱线40000吨、纺纱15000吨、牛仔布800万米的生产能力。

在湖塘纺织城中,棉纱市场拥有500多家商户,是纺织城的主角之一。湖塘纺织城的棉纱市场在全国棉花、棉纱市场中也地位显赫。

色织面料企业最大宗采用的生产资料就是纱线,尤其是棉纱。可以说,没有棉纱就没有生产。

在彼时的刘然玉看来,棉价飙涨成为湖塘企业的集体烦恼,“大家都在想尽办法买纱,囤纱”。

6月5日,记者在湖塘见到伊思达的老总恽中方,虽然是在参加名为“2010中国湖塘色织产业科技对接洽谈会”的活动,作为湖塘色织企业龙头的老总,恽中方给出的面片上赫然印着的头衔是:锰克(中国)江苏伊思达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并没有出现”伊思达纺织有限公司”字样。常州的电动车似乎比其纺织品更加闻名,虽然竞争异常惨烈,在已经把色织面科做到当地龙头地位的恽中方心中,哪个产业更重要,在一张小小的名片中就可以洞悉。

“囤棉纱也好囤棉花也好,完全是恐慌,棉价为什么这么高,其实不应该问企业,而是应该问国家政府部门”,恽中方说,可见”棉价”问题触及了其最敏感的神经。恽中方承认企业从去年以来没有停止过囤棉运动,同时这也是周边同行们的共同行动。“棉纱就像战士的子弹,没有子弹还上什么战场,病变态的下是企业,而是中国的棉花市场。”

据恽中方介绍,其企业主要生产厚织面料,平均每米布用棉需800克,每月用棉需500吨以上。在棉价持续上涨一再突破心理底限的情形下,囤棉纱,力求保证正常生产,成为唯一选择。在大家都存在需求的时候,物资必然紧缺。紧缺导又致恐慌,恐慌导致囤货,囤货加剧紧缺……众多面料企业就在这种循环中无法自主,陷于囤棉运动中难以自拔。

面料企业对棉纱趋之若鹜,其上游纺纱企业对高价棉花又是何种态度?拿一位大型纺纱企业老总的话来说: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抢棉花

“现在谁能抢到棉花,谁就抢到了钱”,北京华兴海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营销总监刘林对记者说。其所属的总公司是是山东华兴纺织集团,虽然近年来壳聚糖纤维成为华兴向外主推的业务,棉纺仍是其主业。这家有着23年历史的企业目前现有规模20万纱锭,年产各类纱、线40000吨。

“今年的利润太好了,我们公司春节后到现在三个多月时间已经赚了去年全年的利润”,刘林说。刘林认为,公司能够赚到钱的最主要法宝是”有棉花”。“现在囤的棉花有5千吨左右,够两个月用了”,据刘林介绍,“囤棉”是公司的“优良传统”,他说,“我们公司长年囤棉4、5千吨,靠囤棉都能赢利不少”。

那么对华兴来说,棉花很好囤到吗?非也!据刘林介绍,去年以来,囤棉花的难度可以说上

升到历史最度。“公司里的棉花采购员这大半年时间几乎都是晚上两三点还在网上挂着,就是为了盯棉价,只要价格稍微有所下降就要出手下单”,刘林说。据刘林介绍,华兴的棉花采购渠道主要有四:新疆驻地棉商、山东本地棉采购、国家进口棉配额、电子商务。其中国家进口棉配额为每年约6000吨,对于每月用棉就要2000多吨的华兴来说,这点配额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在其他三种渠道中,“新疆棉越来越难弄到,风险太大,本地棉产量不大,收购不利”,所以,“网上采购”已经日益成为公司采购棉花的主要方式。

“网上采购”貌似透明便利,事实上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网上这些棉花的货主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棉商,也就是说和实地采购棉花相比较,这网上的价已经经过了一道或者说几道的利润盘剥。但是对于实地采购不现实的企业来说,网上交易已经算是成本较低的一种模式,毕竟不用派出人马到处奔波。事实上,在中国偌大的纺织产业,有实力实地采购棉花的企业并不多,而且即使有此能力,也斗不过常年以此为生计的棉商。在棉花的采购上,长年以来,纺织企业都处于弱势地位。正是因为明白身处弱势,很多像华兴一样的企业选择了”囤棉”。

“长期的囤棉证明,我们的行动是对的,因为这么多年来,棉花总体价格变化中,跌幅总是小于涨幅,经常一涨就是暴涨,而且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必须有足够的囤棉,才能心中不慌”,对下半年棉价看涨的刘林认为,囤棉是公司的英明之举,华兴的囤棉运动也会继续下去。

棉价之绑

“上个星期,我们公司棉纱价格平均上涨了1000元/吨,是一个星期哦”,华兴集团子公司海慈生物的营销总监刘林对记者说。他说的“上个星期”的起始日为5月30日。虽然是销售方,刘林对于这种“飙涨”也感到不可思议。他也认为此轮持续时间长、涨价幅度大的棉价波动“不太正常“,随着价格越来越高,涨价者的担忧也与日俱增――“现在关心的一是如何弄到更多棉花,二是这种情形(棉纱价格飙涨)不知道能持续多久”。据介绍,普梳32支棉纱价格目前在25200元/吨,比去年10月18900元/吨水平,约上涨了33%。

据刘林介绍,棉价上涨让纺纱公司全然咸鱼翻身,“以前都是我们哈着客户,现在我们挑客户,必须现金交易,不见钱不卸货”,刘林说。

而在张家港金陵纺织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学治眼中,面料企业的处境就像遭遇了绑架,“别说现金交易了,都是上百万的资金先打到对方(指纺纱厂)账上,人家才给安排生产,还不能保证全额供应,而且现在纱厂是一天一个价,就像被绑架了一样,随人家开价,除非你不要命”,王学治说。据王学治介绍,棉价上涨后,其所在公司只能从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得到较为稳定的棉纱供应,而没有深厚”革命友谊”的纺纱厂的“势利”让他心寒,当然,心寒的不只是他。

恽中方更关注和担心的下是棉价之涨,而是暴涨暴跌。“涨价不是最致命的问题,企业会有心理准备,但是中国的棉价经常暴涨暴跌,在这一跌宕起伏的通道中,最受限制的往往就是纺织企业,多年来大多数企业都花了很大的精力在棉花上,也为价格付出了沉重代价,其实这是一种人为浪费”,恽中方说。

江苏五月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舞蹈服装加工的出口企业,总经理壮颖对记者说,在棉纱大涨的局势下,她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感”,由于棉纱的涨价,化纤也在涨。虽然目前所采购面没有出现大幅上涨现象,但是她认为面料价格上涨是势在必行。“不论是哪种面,下半年价格一定会有不小的涨幅”,壮颖说。

虽然在纺织生产链上的角色不同,上述受采访人员也有各自担忧,但是他们也有强烈的共同点:深受棉价压迫,单多、利少。每个人其实对棉价都有一种“不安全感”,因为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受着上游的”绑架”,其实他们都是被棉花绑架了。这些公司都表示生产“超负荷运转,苦于规模不够大”。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棉价是如何在一年半中飙涨的,从中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纺织企业普遍存在上游“漫天要价、一天一价”的被劫持之感。

从去年9月开始,棉价触底反弹,标准棉从当时的9000多元/吨,先爬坡后跳跃式飙升至目前的近18000元/吨。5月24日,郑州棉花期货合约更是创出18350元的新高。现货方面,3级棉花前期报价超过P8000元/吨关口,超越2003年以来的历史高位。从2009年国庆节开始,棉价就像一匹奔腾的野马,势不可挡。以3级棉为例,当时,其价格已逼近15000元/吨,同比上涨了5000元/吨左右,上涨幅度达50%。进入2010年,棉价并没有停止上涨的步伐。6月21日,我国标准棉花价格指数达17973元/吨,而高级长绒棉的市场价格则高达24000元/吨。棉纱价格也是闻声而动,根据6月18日山东魏桥报价系统显示,32S高配带票自提报价30500元/吨,40S普梳高配合股纱报为3P500元/吨,两者价格均上涨1000元/吨:32S精梳纱市场报价为32000元/吨,40S精梳纱报价33500元/吨,21S气流纺报价为21500元/吨,T8S气流纺报价为21000元/吨。如此纱价,令下游企业胆寒。

这令人咋舌的棉价到底凭啥如此牛气冲天?棉价又牛了谁?

炒作魅影

在“豆你玩”、“蒜你狠”的炒作大潮中,还有一股不为大众所关注的棉花炒作势力在涌动。关于棉花炒作,官方虽然至今未给出确定说法,但是企业人士已经深刻感知到炒作魅影在作祟。

“现在对棉价起作用的已经不是市场,而是资本”,恽中方认为,在目前价位,棉价依然不见跌势,主要推动力已经不是市场需求,而是资本炒作。

“生产的复苏确实增加了棉花用量需求,国内棉花种植减少、产量下降等固然加剧了棉花的紧缺态势,但是中国对棉花需求量之大不是从去年才开始,棉花也不是从去年才开始如此量少,就是资本的炒作让棉花掌握在有资本的人手中”,恽中方说,他认为除了传说中的炒棉商,棉花期货市场等资本市场对棉价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反作用。

“炒棉花的都是不用棉花的,用棉花的没有资金去炒作,甚至都没有资金去维持生产。棉花成了炒作物种,就像房子、豆子一样。房价国家调控,股市不好赚钱,有钱人的钱就投向现实物资,涨价之中的棉花咸了很多人投资升值的选择。而在资本市场上,欧洲债务危机、国内房价调控等导致其他期货品种大跌,由于生产复苏导致的需求增长让棉花期贷一枝独秀,吸引资本蜂拥而至炒作,继而导致棉花价格进一步飙升”,恽中方说。他认为,虽然棉花期货号称能够通过

套期保值起到价格平衡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很少有纺织企业有资本去进行期货买卖,除了一些真正的大鳄”,他认为,尤其是在现在如此高位之下,还要花大笔资金去买高价期货以其棉价下跌时得到对冲,对于大多数资金紧张的纺织企业来说根本不现实。

另据刘林透露,棉价上涨后,不仅棉商大得其利,棉纱商也新晋“暴富者”行列。“有的棉纱商,从我们企业买纱装车后直接到下家卸货,有时候一天的差价能有上十万,去年以来很多棉纱商都赚翻了”,刘林说。当然,这些看似无厂无势的棉纱商也绝非等闲之辈,不等闲就不等闲在“有钱”。“搞这个必须得有雄厚资本”,刘林说,据其透露,有的棉纱商每年的要货量并不亚于一些大型下游企业,因为只要有钱,这些棉纱商可以囤棉纱,供应的不止一家企业。对于这样的“大客户”,纺纱企业也不能等闲视之,反而要尽力维持。刘林说。“谁有钱卖给谁”确实是现实情形。

而关于“浙商百万亿进疆炒棉花”的传闻也似乎并不只是传闻。今年初,新疆浙江商会就有估算指出,至少有100亿元的浙江民资撤离山西煤矿和房地产转战我国棉花主产地――新疆。

记者在常州采访期间就听企业人士证实确有此事。“他以前经常上我们公司进货,在杭州四季青有几个铺子,今年不来进货了,后来听说是拿着钱直接收棉花去了”,湖塘一家外贸加工企业的老总对记者透露。

那么棉价真的是被炒作起来的吗?

“就我们企业接单情况来看,还是市场需求导致,我们长期合作的面企业今年的要货量都大涨,我们根本无法满足”,刘林说。但是他也听说了有人在炒棉花,他认为如果真的有百亿资金进疆炒棉花,“棉价不涨才怪”。听说浙商加入炒棉行列,刘林认为资金流入棉花市场,棉花涨价趋势不变,也就是说棉纱价格涨势也将得到维持,但是棉价再涨公司还能囤到棉花吗?对于纺纱厂来说,这种纱价涨的甜背后是棉价涨的苦。

恽中方和王学治都承认上半年订单大涨,而且是“接了少量单,拒了大量单”,原因就是“忙不过来”。据王学治透露,上半年的订单量如果全接的话,是往年的3~5倍,其所在企业实际的生产是同比增长了40%左右。他们都认为棉价正在被炒作,原因是虽然需求有复苏,但是实际实现的增长量并不至于导致市场对棉花如此恐慌,在他们眼中,这一轮棉价大涨,炒作导致了恐慌。

不同的是,王学治认为外国势力在介入中国棉花市场,并企图主导之,在他看来这也是一种炒作,是一种阴谋。

外棉硝烟

海关总署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61万吨,是去年同期的4倍。

郎咸平在《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一书中专门谈及了棉花危机,并且宣称自己是“国内唯一能把这一问题说清楚的中国人”,事实上,郎教授确实揭示了某些事物的本质,但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为他所揭示的还不是全部。

“我一直在关注美棉的动向,专业媒体所的美棉信息我基本上都做了收集,非常明显,美国近期加快了宣传力度,这一点无论是美棉在各个专业媒体还有综合媒体的硬软广告上就可以证实,什么美棉学校,都是广告而已”,王学治说。在记者采访的企业人士中,他的这一观点得到广泛认同,虽然他们似乎不能像郎咸平一样号称能够“说透”,但是已经发生的企业经验让他们对“美国的阴谋”有一种确认。

“今年上半年美国客户剧增,订单量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再联系国内棉价实情,我也觉得这可能是美国要搞什么鬼”,拥有一家年出口额超过5千万美元的纺织企业的吴总对记者说。其企业也是美棉的使用者,因为不少客户明确要求要采用何种等级的美棉。“我们对国外客户的报价是半年一次报价,上半年美国人来下单,其实已经锁定了面料价格,而且订单暴增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订单剧增,导致了国内企业棉花需求的剧增,也就导致了棉价暴涨,国内棉价暴涨,美棉可以趁机大肆进入,一旦国棉难以匹敌,美棉就会操纵中国棉花市场”,吴总说。今年上半年,其企业所接到的美国订单比去年多了起码有两倍,而且订单量非常巨大,由于产能原因,企业实际只承接了部分订单,总生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80%――这是产能极限。现在吴总有点庆幸当初的拒单,因为一旦接更多单,就面临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没有资金购进足够的棉纱;二是不断飙涨的棉价将导致部分订单亏本。他认为今年美国订单剧增是一种“反常”,因为“即使美国经济复苏,也不可能一下子消费就增长了80%,更何况美国经济还没有复苏呢”。

“表面上美棉似乎在献媚,跟我们说美棉怎么怎么好,甚至用大S来做代言,诱惑终端消费者对美棉的推崇,但是长期来看,这对不得不进口棉花的中国纺织企业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吴说。他认为,中国纺织企业应该准备好美国可能出现的对中国纺织品的抵制,“当我们高价买进棉花,他们又抵制进口时,我们可能是把纺织品白给他们消费。”

尽管企业人士莫名质疑美棉背后之“阴谋”,他们对美棉不含“三丝”、均匀度好等优点给予充分肯定,而且采用美棉能提高产品出口价格,利润相对较高。

和积极运动的美棉不同,印度棉动作诡异。印度是世界第二大棉花出口国家,仅次于美国。印度和美国都是传统的对中国出口棉花的大国。据有关统计报告显示,去年8月至今年2月,印度对华棉花出口首次超过美国,市场占有份额明显增长。但是今年4月19日,印度宣布暂停对外出口棉花,当即引发国际棉价大涨。而时隔不到两月,6月9日,印度又宣布或将取消棉花出口禁令,但是将与财政部商议提高印度棉花出口关税。

一直以来,印度棉花以质优价廉取胜,所以在中国的进口中所占比逐年增长。印度棉纱也是中国企业热衷的产品。但是,印度同为纺织大国,和中国存在强烈的竞争性。在两国发展纺织的同时,对棉花资源的争夺也是一场竞争。此次印度棉出口禁令也在警示中国进口棉花的企业:如果没有印度棉你将怎么办?

国内棉价飙升,进口棉花又有配额和滑准税双重限制,有时甚至棉花采购价格已经高过国际棉纱价格,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进口棉纱呢? “我们也曾去巴基斯坦考察,当地的纺机相当于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巴纱在质量和等级上都无法满足公司生产需要”,王学治说。此外,多位企业人士表示,不太熟悉进,纱线流程,为保“安全”,都是就近购纱。

中国棉花供糯之间长期存在的硬缺口让中国不得不进口大量棉花,但是在外棉的硝烟中,还能看清能指望谁吗?在国内企业爱外棉的同时,国棉是否该好好想想这是为什么?为何

我们的棉花保障不了我们的纺织,为何让用棉企业爱不起来?

国棉短板

面对巨大需求缺口产量却无增反减,棉价暴涨却不见棉农种植积极性随涨,种棉的和用棉的两头喊苦,纺织要升级棉花质量却不见提升……中国棉花确实让人看不懂。尤其是配额和滑准税政策让棉农和纺织企业这两者成为了奇怪的对立者――事实上两者是同一产业链上的货真价实的合作伙伴。

“价格太高,质量太差”――这是福建一家大型纺织企业的陈姓老总曾对记者总结的国棉感受。这种抱怨情绪其实在纺织企业中普遍存在,在棉价高涨时这种情绪也随之暴涨。陈的企业每年国棉和外棉的使用量为一半一半,但是他的理想是“全部用外棉”。

为什么我国棉花总是那么贵(高于国际市场)?“最主要的是国家不给补贴,国家让用棉企业来承担全部的负担,棉价能不昂贵吗”,陈总说。他认为国家政策的不当是导致棉价高、棉花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但是他无法解释这样保护棉农的政策为什么不能将棉花产量提上去。

目前关于2010年中国棉花缺口量有多种不同说法从300万吨到600万吨不等,但是不论何种缺口预测都很明白的传达了一种意思:全年棉花缺口巨大。美国农业部4月10日的全球棉花供需预测称,2009/2010年度中国棉花产量为685.8万吨,而消费量为1034.2万吨,供需缺,高达348.8万吨。中国棉纺协会曾预测,2010年我国棉纱线产量将达到1850万吨以上,预计用棉量超过1100万吨,2010年,按农业部规划棉花产量如能达到680万吨,棉花供求缺口在420万吨以上,将有40%的棉花靠进口解决。

和巨大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种植意愿、面积的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3月初对全国800多个调查县,7万多农产的全年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将继续减少。预计2010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为7260万亩,比上年减少168万亩,下降2.3%。其中,黄河棉区的山东、河南减少较多,新疆地区略有回升。

为什么中国棉农不愿意种棉花?因为他们害怕承担棉价变动的风险。种棉花和种粮食比起来,后者更加稳当。

补贴向来被认为是美棉横行世界的最强大武器,可以说没有补贴就没有美棉。

美国凭借强大的财力并通过立法形式对棉农进行支持,棉农在收入上有保证,不担心棉花卖不出去。中国则是绝大部分棉花是卖给棉商的。就棉农而言,市场好的情况下棉花能卖个好价钱,甚至远高于其他农作物价格,容易带来棉农增加种棉面积的盲目性;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则相反,带来的是种棉面积的减少,棉花产量的减少反过来又刺激了价格的回升,带来种棉面积的增加。如此反复,造成我国的棉花市场很不稳定。就棉商而言,市场好的情况下到处抢资源,竞相盲目抬高价格收购,市场混乱;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则相反,无人收购,棉农生产出的棉花卖不出去,棉贱伤农。可以说,自棉花市场放开后,我国棉花市场某种角度上讲是处于非良性循环中,涉棉行业从棉农到棉商甚至棉纺企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在中国现有的棉花种植、流通体制下,棉农和用棉企业都是弱者,强大的是反而是中间商。高棉价并未给棉农带来种植喜悦,却把纺织企业带入了单多利少的困境。

单多利少

“单子多了一倍,利润却减少了”,广东润德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润德对记者这样概括今年的经营状况。劳动力成本和原料价格的上涨目前已经成为他最头疼的问题。“以前企业工作重心放在销售上,现在兵分两路,一是找工人,二是买纱线”,黄润德说。那销售就不重要了吗?没有销售,工人和生产资料又有何用?“你的思维要反过来,现在销售根本不用发愁,单子都接不过来,大量的单是不接的,只接少量的单,主要是为了维护与大客户的关系,找工人和买材料就是为了维持生产和销售”,黄润德对记者说。

黄润德所遇到的经营实情也成为受访企业人士普遍遭遇的窘境――竟然为了完成单子疲于奔命。销售为王已经不再流行,时下,谁占有生产资源谁就是老大――下游客户求着你安排生产。

“现在不是大客户,不是老客户,一般都不会给纱线,就算是大客户老客户,也得付定金,有的客户甚至提前支付几百万定金,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得到棉纱保证生产”,刘林告诉记者,他所指的大客户是指“每个月需要200吨以上的客户”。棉花奇货可积,价格飙涨,下道的面料、服装企业也是订单催逼急人,这让身处其中的纺纱企业今年日子非常好过,利润也难得的打了个翻身仗。但是下游企业却普遍面临单多利少的局面。

江苏伊思达和张家港金陵纺织都表示“只接了少部分单”,主要原因一是单子实在太多,超过生产承受能力;二是棉价太高,能否买到纱线,尤其是价格合适的纱线很成问题,一不小心就要亏本,尤其是外贸订单。据悉,外贸订单从打样到下单一般要一星期左右,在目前几乎日日涨价的棉价面前,外贸单子实在是个烫手的山芋,接与不接要靠智慧和运气的双重判断。

“棉花价格上涨的好处已经传导到纺纱企业,但是面料和下游的服装还很难享受这一利益传导”,恽中方说,“不能说棉价涨,棉纱涨,我们采购涨了多少价就给客户涨多少价,我们企业的面料价格有所上涨,但是都是意思意思,基本上是与客户把棉价上涨的成本对半分担,涨的价是为了分担成本而不是盈利。”

和恽中方所说的“分担涨价成本”所不同的是服装、家纺企业的反映。“今年普通牛仔面料起码涨了有10%,利润降至历史最低,已经有单子出现亏本出货”,广东枫华制衣厂的总经理李自力对记者表示。年初,他也曾为订单大增而乐颠乐颠,又是找工人又是找转加工企业,如今回过头来发现白忙活――完成订单挣的钱都给了工人、代加工企业还有面料供应商。“我才是真正打工的,我为工人挣工资,给加工企业找活赚钱,让面料商称钱”,李自力说。扛过金融危机的他,目前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继续老本行,他感叹“牛仔实在太难做”。据了解,目前一条出口欧美的牛仔裤的利润在人民币两元左右徘徊,一旦面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这两元的利润也许倒贴进去都还不够。

那么最终棉价的上涨让谁买了单呢?

“逐步消化,但是最终消费者要买一些单,否则生产无法继续,但是就目前来看,内销已经实现部分提价,但是外销提价很难,尤其是欧洲订单”,恽中方说。

据统计数字显示,4月份,国内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14.6%,目前国内商场里的服装品牌今年价格普遍上涨10%一15%,而不少出口服装企业只是

将订单价格微调3%~5%,远远低于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幅度。

而本刊记者通过走访商场、批发市场等调查发现,品牌服装价格有所上涨,但是价格上涨幅度更快的其实是中低端纯棉产品,比如说毛巾和一些童装,涨价幅度普遍在20%以上。虽然是夏季,在北京亚运村综合市场,用来做床垫的棉花中,”优质新疆棉”零售价达每斤20元,普通棉为18元一斤,去年秋季,两者的价格还分别是15和12元每斤,涨幅为40%和50%。即使如此,加工棉被的铺主抱怨“赚得很少,生意没法做”。

在高棉价时代,谁能将生意做下去?不错,升级,只有升级提高附加值才能抵抗成本上涨,可是,升级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谁能升级,谁又只能被升级?

谁被升级

“我也知道要结构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啊,谁不想啊,问题是拿什么升级、如何升级”,常州春晖纺织染整有限公司的姚晓东对记者说,作为企业经营者,他表示现在最讨厌的是听到别人对他说:你应该升级!他告诉记者,其所在企业目前已经放弃棉质面科生产,全部采用化纤,因为按照利润点,无法承受用棉成本压力。即使如此,棉花价格上涨,带动化纤产品上涨,据姚晓东透露,其企业采用的化纤丝,每吨价格今年以来也已经在10%左右,这令他觉得很沉重。不仅如此,因为招工困难,想要减员增产,必须提高设备水平,可是如今在实施这一升级的实际行动时,姚也备受打击,“纺机企业现在也很牛,生意火爆了,以前让你免费试用,还有人专门进厂指导,满意了再给钱,现在是给了钱还要排队,就像买期房是一样的”,姚晓东说。以前,其所在企业曾与一家台湾纺机企业有较好的合作,如今在订单火爆的行情下,老交情也不管用,“只认钱不认人”。在此情形下,姚晓东的升级计划暂时搁浅。

浙江桐乡天诺家纺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床上用品的中小型企业,蚕丝被是其主力产品。蚕丝价格从去年到现在已经暴涨一倍,用作蚕丝被被套的各类棉质被罩面去年以来也一直处于上涨通道,最明显的涨价出现在今年4月份以后。”60支纱的斜纹密织面料4月份比年初就涨了至少有8%,为了降低成本,我们现在用56支纱代替原来的60支纱面料,这样实际上最终消费者感受不明显,而给经销商的出厂价维持不变”,该公司总经理陈兵告诉记者,此外,一些原本采用40支纱的被罩面也被悄悄更换为32支,以此类推,一些低档产品则已经不用纯棉的配套用品,代以棉与化纤类混纺或者纯化纤面。”这能不能也算作升级?对产品来说实际上是降级了,也没有提升附加值,但是对企业来说,降低了成本,得以维持利润,我觉得是在丝价、棉价涨得如此飞速的情况下做出的快速反应,从经营策略上也能算升级”,陈兵有些自嘲的对记者解释。据陈兵介绍,棉价上涨后,面供应商的架子也端了起来,”以前一个电话过去就能发货,现在总是要求加价,还总没有现货,为了能够保证生产,不得不从网上等渠道寻找新供应商,但是要派专人考察才能下单,但是找了新的供应商往往还不如旧的,现在不是我们考察人家,是人家考察我们,一问订单量,嫌订单小不接的比比皆是”,陈兵说,供应商一会儿说“量太大一时半会儿给不了货”,一会儿说“单子太小我们不接”,令他很恼火也很为难。

在记者采访中发现,中小企业以及外贸企业是此次棉价暴涨最受伤害的群体。因为一些实力型企业或者说大型企业,在货源紧张的时候,采取的都是强强联合战略,说白了就是“看人下菜碟儿”。山东华兴、江苏伊思达、张家港金陵都表示目前生产首先要保证尽量、优先满足“大客户、老客户”的需求。“大客户一是比较稳定,二是订单量大,而且多年关系也要维护,“不能为一点眼前的利润破坏维持不易的关系”,山东华兴的刘林说。而金陵纺织也感受到危难时刻来自老伙伴的友情,“一些小的纱线供应商棉价一涨就变脸,坐地起价,一天一个价,我们目前主要靠与三房巷合作保持生产”,王学治透露,他认为三房巷的供货“照顾”得益于两家长期友好合作,“金融危机时我们也给他们很大支持”。

在棉价大涨、资源显得紧张的时代,在优势企业的“互相支持”中,实力欠缺的中小企业实际上是被遗弃了,被甩在了游戏规则之外。这些企业的生存境遇只能用惨烈来形容。刘林说的一段话令记者记忆深刻“棉价上涨其实对品牌服装企业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品牌服装的利润空间较大,完全可以消化,但是品牌服装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容易接受,而一些中低档的产品实际上受棉价冲击较大,但是涨价却很难被接受。我经常在超市看见卖7、8元一条的内裤,面料质地也都还不错,我都不知道这些裤子是怎么生产销售的,连成本都不够,我们企业也生产内裤,不算面料,整个生产流程成本就要7、8块”。

在生存面前,中小型企业更需要升级,但是它们又往往不具备升级的“内力”,很多时候它们只能是“被升级”。这种“被升级”也许能度过暂时危机,一旦棉价继续维持涨势或者订单出现下降,生存将如何为继?

前路凶险

“棉价基本上不会降,在2012年之前我认为会保持在16000元/吨以上”,恽中方说,但是他又认为,“下半年订单肯定会下降,尤其是欧洲市场,一定会有变化”。

看似矛盾的两个观点,实际上并不难理解。

此轮棉花价格上涨固然又被市场认为的炒作因素,但是生产复苏带来的需求增长和实际棉花生产困难实情也是事实。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农科院棉花所的调研,2010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比去年下降2%~3%。并且由于4月份气温低,棉花播种晚,全年收成难以确定。库存缺乏,加之今年国内国际的棉花产量都不乐观,这些都在加剧棉花的紧缺态势。紧缺之下,棉价难跌。正是出于应对棉花紧张的态势,国家于5月2P日宣布增加了80万吨的棉花进口配额,使得总进口配额达到270万吨左右。国家储备棉也有望投放30万吨,这样近期新增加的投放有110万吨皮棉。

“暴涨之后是暴跌,但高价还要维持一段时间”,恽中方分析说,他认为纺织企业还要在高棉价中煎熬很长一段时间,而且煎熬之后,棉价一旦暴跌事实上将是更大的灾难,因为棉价下跌必定意味着下游订单的大幅下降。

受访企业人士大多认为棉价将维持高价或者继续涨价。刘林说:“从公司目前客户反映来看,他们的下游也就是服装家纺企业,目前订单也很多,都在催面料,加上接下来几个月正是旧棉已经用完、新棉还没上市的青黄不接时期,棉价可能还要涨。”有市场分析预计,下一阶段棉花需求仍在增加,但是实际库存并不多。比如4月份的调查是,全

国还有290多万吨的商业库存,与实际需求缺30~40万吨。4月份国家发改委、铁道部组织新疆28.4万吨棉花到内地,但是这主要给27家大中型纺织企业使用,并未流通到市场。

欧洲债务危机、欧元贬值和去年下半年以来订单集中爆发是恽中方判断今年下半年外单将锐减的主因。他的这一观点得到多位受访企业人士的认同。张家港金陵纺织认为,上半年,来自美国天量订单事实上纯粹是一种“预消费”,实际发生消费根本难以消化如此巨大的“增长”,下半年或者明年美国的订单都会出现下降。广东枫华制衣也认为,美国订单今年上半年出现暴增,这种暴增需要以后时间来消化,美国实际上是在棉价大幅上涨之前低价下单,享受低价的中国产品,中国的企业却在为美国人的消费付出昂贵的生产代价。

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今年以来,欧元已经变相贬值达15%左右,对于平均利润率仅为3%~5%的中小纺织企业而言,以欧元结算的订单利润空间基本已经被抵消。另一方面,由于欧盟经济下滑,欧元区的失业率在4月份已达到1999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这意味著欧盟的整体消费能力将随之下降,进一步的影响很可能是纺织品服装等消费品需求的萎缩。

已结束的第107届广交会,尽管境外采购商到会比去年秋交会增长8.4%,但欧盟与会采购商与去年秋交会相比却下降了15.2%,欧盟采购已有疲软迹象。而且在第107届广交会期间已有企业尝到“10万欧元订单损失10万人民币”的苦涩滋味:在广交会进行期间,欧元对人民币汇率由1:8.3降至1:9.3,10万欧元就损失了10万人民币的利润。

另据浙江等地企业反映,发生债务危机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家的新订单锐减,一些欧洲国家买家已经推迟订单,而我国出口企业也对欧洲债务危机蔓延感到担忧,在双方的犹豫中,生意热度已经在冷却。业界普遍认为,欧洲债务危机将在今年三季度在我国对欧出口得到实质、明显体现。

棉价下跌空间不大,出口市场却极有可能恶化,后道产品涨价难,涨价也无法消化棉价之涨。棉价对各个环节的影响是层层递减的,棉纱价格上涨幅度要低于棉价,而面料价格的上涨则要低于棉纱价格,同样,作为最后一个环节的服装价格自然低于面价格,棉花价格涨幅达到40%时,终端产品的涨幅在10%左右。

在此艰难情形中,众多企业在高棉价的煎熬中等待着不确定的明天。谁又能将他们救赎?

求索战略

必须战略重视

“棉花是一种战略物资,国家必须看清这一点”,恽中方说,他认为导致中国棉花价格多年来延续暴涨暴跌的“恶习”最主要原因是国家对棉花问题不够重视。他坚定认为此次棉花价格暴涨至如今程度,离不开资本炒作,而之所以资本能够肆无忌惮炒作原因在于没有相关部门出面进行遏制。

2010年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张显斌发言认为,我国棉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对我国棉花产业战略定位不清晰,产业发展方向、增长目标以及与其他农产品的关系现在不够明确;其次是稳定棉花生产和保护棉农利益长效机制现在没有建立。

全链政策升级

“要中国纺织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并实现早日升级,首先国家要对棉花这个产业链政策进行全面升级”,王学治说,“粮油价格变动国家十分紧张,豆类、大蒜涨价后国家已经进行干预,但是对于棉花炒作国家却还没有相应的措施,事实上爆炒棉花的危害并不亚于炒房、炒豆。”

在中国棉花产业链上,几乎没有一个环节不被诟病,但是多年来未曾得到改善。在种植上,棉农不能像粮农那样得到最低收购价、良种补贴等多种优惠政策,加上种棉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强度大等原因,种棉积极性在逐年降低,并且这种降低已经不受棉价左右。

在棉花储备环节,国家基本上只对新疆棉花进行收购储备,而且还不是全部新疆棉,其他地方棉花不在储备之列,这导致炒作者大有资源可炒;此外,多年实践证明,用棉企业对国家储备棉抛售似乎也爱不起来,这主要是因为每次抛售竞拍底价并不低,而手续费却较高,每次抛售几乎都有大量棉花流拍,或者在竞拍期间被潜伏的棉商拍得,囤积之后加价再卖与纺织企业。

在棉花贸易流通环节,国家更是监管缺失,倒买倒卖向来是行业大买卖,一些有实力、资本的企业也参与棉花倒卖,甚至倒棉的利润超过纺织等主营业务获利。中国棉花产业仍然可以算是中间利润较高、灰色收入地带较多的一个产业,在棉花市场放开后,市场基本上处于混乱状态,个体收购商开着三轮车在田间奔走,私营商走村串巷,遍地开花。

目前,最能显示政府对棉花问题之“关心”的是强硬的进口棉花政策:配额和滑准税双管齐下,而且是在棉花面临应缺口的背景之下出台并坚持,这导致的唯一后果就是纺织企业为之付出承重代价,却又由于流通渠道缺乏管制,棉农未能享受限制纺织企业购进外棉的实际好处。配额政策的实施的另一不良后果是配额买卖,中小企业得不到配额,还需花钱买配额。中国的纺织企业现已完全融入全球竞争,在生产质量水平上比国外的纺织企业更有竞争力,但由于印度等国家,棉花进口没有配额,没有关税,市场价格通常比我国棉价每吨低3000元,这样的成本差价使我国棉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

推进棉花贸易便利化

同样是在2010年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说:“应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棉花贸易便利化,印度的棉花怕国内涨价不让卖,我们的棉花怕国内降价,国际达到最高水平时国内仍高出1000块钱,这对中国纺织工业是一个鞭策,但终究影响的是2000万职工。”

“有必要探讨深化棉业体制改革,适应后危机时代新的全球化环境”,杜钰洲说,他认为要解决好种植、科研制造产业两个市场流通的关系,包括种子、棉田管理、收购,综合利用、质量体系、运输物流网、生产企业和棉花企业怎样在收购质量问题上有一个协调。杜钰洲在发言中提到,游资炒作棉花、棉纱,使得现在有的针织厂不得不考虑自己要建纱厂,这就使纺织工业被迫出现再次扩大规模,把有限的资金不用于产业链提升,而是用于应对棉花和棉纱的炒作,这是很大的浪费。

政府在棉花流通渠道上是否能够加强监管,尽量避免”棉花大丰收,农民忧愁”的事情发生。同时,缩短棉花产业链上的中间环节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中间商的行为,规范棉花流通体制。这些都是纺织行业多年的期盼。

转基因之患

棉铃虫曾经是我国棉花种植

中为害最甚的害虫,在1992年让整个华北地区减产高达50%。1997年,来自美国的转基因抗虫棉Bt棉开始在我国河北省种植,1999年本土培育的抗虫棉开始商业化种植。随后的年份里,Bt棉所到之处棉铃虫均销声匿迹。转基因技术比农药更为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为害。

事实上,1997年我国抗虫棉仅占市场份额的7%,剩余均被美国所占据。1997年之后,国产抗虫棉进入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市的植棉市场,开始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产业化进程。1999年至2006年间,国产抗虫棉的市场份额约以每年10%的速率递增;至2008年,国产抗虫棉所占的市场份额已达到93%,完全主导了中国市场。

但是,郎咸平书中揭示这种国产转基因棉种事实上是抄袭美国孟山都抗虫棉33B。不论抄袭与否,转基因棉花的隐患却在十多年后呈现爆发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等人对中国北方作物的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发现,Bt棉种植地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害虫盲蝽蟓急剧增加,取代棉铃虫成为主要害虫。这项研究结果5月13日由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年份里,北方部分地区的盲蝽蟓的数量增加了12倍。

棉种危机已经敲响了警钟。

从种子开始

除了棉花储备、进口、流通体制弊病丛生,作为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在棉种的改良、先进种植技术的研发上未见动作。我国与一些发达的主产棉国家相比,品种的培育和种子质量等方面还存有较大差距。

据山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考察认为,我国和印度相比,在育种方面也差距甚大,印度的棉种产业链条比较完整,育种、生产、加工、质检、销售一体化,特别重视育种研究,在品种选育方面投入的人员和财力较多,品种资源丰富,保存和创新并举,育种目标多元化(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为主),育种技术多样(广泛应用生物技术、分子标记、胞质不育系等),生产经营品种以自己选育的品种为主。印度棉花新品种推广采用政府认证体系,即通过政府认证的品种才准予推广应用。转基因品种要试验4年,获得品种安全准许后方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