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

篇1

关键词: 凌波多媒体系统 艺术高职 计算机基础教学

艺术类高职院校是以艺术类专业为主的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新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应对将来的工作需要。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在课堂上的普及,教学手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因此,怎样使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是笔者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笔者以所在的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结合在课堂上运用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实践体会,就当前在本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介绍。

1.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由于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使得学生轻视文化课,只重视自己的专业课,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认识误区。有些学生在高中或者中专有一点计算机基础,就认为上大学后没必要学;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会打字、上网、打游戏、聊天、收发邮件,就是掌握计算机的使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慢慢下降,会对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

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是使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即教师将课件投影在幕布上进行教学的模式。艺术类学生的个性都比较突出,纪律上自由散漫,思维的跳跃性和自我表现欲都非常强。所以这种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一方面使不自觉的学生趁教师不注意就开始聊QQ或者打游戏,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另一方面使坐在角落或者后面的学生看不清大屏幕,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打击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多媒体机房中安装了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2.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简介

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是一套网络教学软件,利用机房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实现教师机对学生机广播、监控、语音教学等的操作,辅助学生完成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和使用。该软件具有一流的屏幕广播速度,可以实时广播多媒体课件中的各种动画效果,特别适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采用音频音频混合技术、支持多人同时语音交谈;独创的缩略图显示,可以把整个班级的学生端屏幕画面同时显示在教师端,让教师方便地一览全局;支持VCD、MP3、AVI、WAV等多种影音文件格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使用该软件,使教师演示与学生实习合二为一,使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在学习时觉得很直观,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变得易于教授和理解。

3.在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

3.1上课前使用“点名签到”

由于艺术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不够,经常出现逃课现象。传统统计学生出勤的方法一般都是按照名单点名,这样就使得有些学生代替没到的学生答到。凌波多媒体系统具有“点名签到”的功能,课前教师点击“点名签到”按钮,学生在弹出的签到对话框中输入自己的姓名并确定,教师端上该学生端对应的缩略图就显示为该学生的姓名,实现缩略图与学生的对应,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导与监视。该功能还可以把学生签到的姓名、时间及对应的学生机名等信息保存成TXT文件,教师可以在日后需要时进行查阅。

3.2授课过程中使用“屏幕广播”或“屏广+锁定”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使用“屏幕广播”功能,将教师机上对各种文本、声音、动画、图片等操作过程的画面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轻松实现讲解和示范,实现“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师进行屏幕广播的时候,有些学生会脱离广播,去做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事情。原来学生用键盘按“Ctrl+Alt+Delete”调出任务管理器,在应用程序中结束屏幕广播的进程。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屏广+锁定”功能,这样不仅学生机显示教师机的屏幕广播,而且学生的鼠标和键盘被锁定,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能用计算机做别的事情,便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教师还可以将任意一台学生机的屏幕广播显示到其他学生机上,这样就可以对该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有错误及时指出,使其他学生避免再犯类似错误。在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下,加强了师生间的交互,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增强了教学效果。

3.3作业的发送和收取时使用“作业”与“提交作业”

教师讲授的部分完成后,就要给学生下发作业和各种素材。比如在学习Excel时,素材中会有图片、文本文件或者来自外部的数据;在学习Power Point时,要用的素材会有图片、表格、音频或者视频,这些素材都要下发给学生。一般在机房上课的时候,教师机上设置一个共享文件夹,把要发给学生的素材放在这个文件夹中,让学生通过网上邻居访问教师机下载素材,但是学生会在同一时间段访问教师机,这样就占用大量网络带宽,要是素材中有视频文件,下载的速度就会特别慢,用的时间很长,耽误课堂时间。使用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作业”按钮,教师就可以很快将素材发送到学生机指定的文件夹中,学生在本机上就可以直接操作了。

在收取学生的作业时,常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机上设置一个共享文件夹,让学生把作业上传的这个文件夹中,这种开放式的共享使得学生可以任意上传和下载,有一些学生就可以钻空子下载别人的作业。使用凌波软件在“选项”中允许学生提交作业,学生在任务栏右下角单击凌波学生端图标选择“提交作业”,将作业拖进弹出的对话框中并发送,就可以把作业发送到教师端指定的文件夹中,避免了复制下载作业的现象,方便了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考核。

3.4学生上机实习时使用“远程遥控”和“屏幕监视”

上机实习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这个环节中被完全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上机实习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状态。艺术类学生计算机水平相差很大,对教师讲授的内容理解程度也不同,学生会提出各种难易程度的问题,这时使用凌波多媒体系统的“远程遥控”功能,可以实现“一对一”的单独辅导。遇到学生不会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对该学生机进行遥控操作,学生在自己的屏幕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过程,这样就做到了“一对一”的辅导。

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将全班学生端的屏幕缩略图显示到教师端上,教师能对全体学生进行查看,若发现某个学生实习过程有问题,可以针对该学生进行“屏幕监视”,该学生的一举一动就可以尽收眼底。发现有学生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教师可以使用“黑屏+锁定”按钮,让该学生的屏幕黑屏,并且鼠标和键盘都不能使用,该学生立刻就会有反应,起到警示效果,然后解除黑屏和锁定,学生就会继续学习,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杜绝学习过程中学生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出现。

3.5课程结束后使用远程“关机重启”

下课后,有的学生急于离开教室,有时就会忘记关闭计算机,而后面的班级又在外面等着进入教室,若是教师走到计算机面前一台一台关闭十分不方便。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了“关闭重启”学生端的功能,教师在成员列表框中发现没有关机的学生端,就能选择关闭或者重启学生端,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方便后续班级的使用和对机房的管理。

4.其他辅助功能

“影音广播”: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课件做成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观看。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支持多种影音文件格式,教师使用“影音广播”,将做好的视频文件或者课件中的动画效果实时播放给学生,实现了课件的化静为动,使教学效果更为优化。

“网上聊天”:教师可以发起“网上聊天”,针对课堂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或者需要讨论的话题,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对话框里进行文字交流。学生还可以单击学生端图标进行“举手”,或者可以给教师“发送消息”,教师端就能及时看到举手的学生并收到学生端发出的消息,教师可以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屏幕日志”:使用该功能可以自动把全体学生的屏幕画面,以JPEG图片文件的格式保存到教师机指定的文件夹中,便于无人值守或者日后查看学生计算机的使用情况。

5.结语

实践证明,将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于本学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可以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更好地结合,使教学效果更加直观,教学手段更为多样。课堂上,教师能够“一对多”地完成对整个班级的授课,也能“一对一”地进行单个学生的辅导,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切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教学的引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组织和帮助了学生的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会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变化,有助于改善计算机教学的协调性和适应性,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更适合艺术类高职院校对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晓东.艺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究[J].佳木斯教学学院学报,2013(8):257-258.

[2]凌波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说明书[S].

[3]李冰.凌波多媒体系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91-99.

篇2

1 引言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企业在招聘学生时,首先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办公软件、操作系统等基础技能。社会就业是比较残酷的,企业一般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培养一个零基础的人才,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迅速上手工作的人。因此,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已经成为企业用人的基本要求。所以,加强高级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迫在眉睫。

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对象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计算机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帮助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

根据相关部门的建议,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结束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能够运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使其能够将专业技能与计算机技能综合运用,提高其对社会的适应力。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即能力培养目标)可以分为:基本素质与能力,即学生应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可以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收集、分析、交流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相结合,促使两者共同发展;创新能力,即学生在拥有良好的计算机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将计算机技术灵活运用于本专业的研究项目中。

3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3.1 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地位:计算机基础属于公共必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为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计算机基础在中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程设置: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每周大约三到五个课时,主要教授学生关于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计算机运作的工作原理、计算机安全防护、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word文档、excel电子表格、PPT展示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学生还应掌握互联网的相关知识,拥有在短时间内在互联网上获得信息的能力。

3.2 存在问题

3.2.1 学生入学之前,计算机水平不同

高级技工学校招生是面向全国各地的。由于各地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使得当地学校的信息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机房的电脑配置的差距过大,同时,计算机课程并不是中考以及高考的几大必考科目之一,这也就导致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未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可能有些同学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已几乎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一些学生可能仅会打字、查资料等一些简单的操作。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小组的教学计划的设置带来较大的困难,使其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3.2.2 应试教育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

目前,多数高级技工学校都会将学生参加并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一条件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一项考核标准。然而,近年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题型变动很小,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进行考试题型专项训练,使得这一部分的学生计算机知识以及能力掌握的不够全面。还有部分学生在通过考试之后,就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不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种应试教育会导致学生只掌握考试所需知识,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的不均衡发展。

3.2.3 教材选择不当,跟不上时代变化

目前,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选择,往往是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来进行选择。 如某省在2009年的计算机初级考试使用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2000,因此,学校的教材选择侧重的就是Windows2000的内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Windows2000已被淘汰,已有更好的操作系统将其代替,该教材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教材内容过旧且偏重于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会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不能将计算机与其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结合。

3.2.4 教师的知识以及能力更新慢,教学手段落后

计算机技术是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科学,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因种种原因导致知识结构得不到完善,或者其知识以及能力的更新一直处于发展之后,这就会导致其在教学时,不能将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技术相结合,使得学生在通过接受教育后仍不能对于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现在的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往往是前半段课时用来在教室教授理论,后半段课时在机房指导学生进行技术操作,这种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相割裂,使学生不能及时地通过实际操作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当然,还有部分教师在讲解理论时,采用照本宣科的办法,使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5 部分学校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存在一些弊端

现如今,部分学校通过简单的教学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黑板+机房)改变为多媒体课件+机房的新的教学模式,但该模式仍为理论与实际操作各占一半课时,并且理论讲课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时间相隔比较久,当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理论课已经听懂,但却不会进行操作,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学习理论知识后,没有及时进行练习。同时,许多同学在听多媒体课时,虽然很认真,却没有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3.2.6学生上机房课容易分心且对该课不够重视

在进行机房教学时,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一一进行管理。因此,一些学生就会偷偷在电脑上下载游戏,或者看电影、小说、聊天等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致使白白浪费了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以后工作生活的重要作用,认为学该课程除了应付考试外没什么作用。这些行为以及心理都会对学习产生不良的效果。

4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4.1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手段

学院应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并给教师提供深造以及去企业实习的机会,促使老师及时更新其知识结构与操作能力;同时,学院也应该请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以及优秀教师过来,给老师讲解前沿知识以及现阶段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课程,形成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教学模式,努力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淡化考试要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对操作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课程,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将所有的操作要求以及方法都教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将教书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处理好,采用一些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当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积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之间在知识结构以及操作水平方面存在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应试心理,使学生能够从心底认同计算机基础课程,而不是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当做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培训班。

4.3 将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破除孤立教学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大行业。这就使得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对于应聘者的计算机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能够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设备,并且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自己专业领域的问题。所以,根据社会需求,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内容,在现有的基础内容之上,增加程序设计、信息分析、处理,促使学生技能操作的全面化;增加计算机常见问题及故障的解决、排除内容,使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小的计算机故障;增加网络通信以及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内容,提高其软件应用能力。

4.4 打造教学平台,促使自学能力的提高

计算机基础课程对操作要求较高,因此,单靠机房操作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所以学生必须通过课余时间的自学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建立教学信息平台,学生能够通过该平台,与教师进行线上实时交流,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并且,通过这一平台,学生能进行课程复习、学习自测等,这为学生的自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4.5 积极开发教学辅助课件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要求讲课质量以及增加操作机会,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研发一些适用于学生机房练习以及测试的教学辅助软件。这些软件对学生的操作练习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提供相应的联系及测试。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课题,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去完成相关的实验。这样,学生在上机时,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动手能力。

篇3

如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所面临的创新和发展机遇越来越多,这当中就包括教育事业。身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拥有一种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递和应的基本能力,并且对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每个人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工作技能。对于中专生来说,就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目前中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因此,中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问题

1.1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在进入大专院校之前具备的计算机基础不同,这跟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教育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有些学生来学校之前,就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简单的操作技能,那么他们对教学中再出现的这类知识就不感兴趣,而有些学生只熟悉某方面的计算机在线操作,但是对其它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有限。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可能对于计算机了解甚少。因此多种因素导致入学的学生对计算机认知与操作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

1.2 教材滞后

教材对于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都很重要,但目前大多数教材都没能突出“重在实践”的中职中专教育的特点。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慢,学生学习的内容依依旧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Office等内容的简单操作上。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也有很多基础知识与目前中小学的学习内容重叠,从而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等同于计算机使用的零基础课,导致学习兴趣降低。

1.3 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理论讲授和实验分开来进行授课的, 教师现在教室上理论课程,然后安排实验。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及时掌握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是不利的,降低了课时利用率,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2 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形式

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我国计算机产业迅猛发展,如今,计算机已经从以前想都不敢想拥有的东西变为几乎每个家庭都可以够买的电器,计算机的在生活中的普及固然可喜,但是也对计算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的使用也从以前的单机为主发展到如今以网络为主,以往的计算机教育启蒙都是从高校开始的,但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计算机的启蒙教育的主战场转移到中小学阶段,特别是中学阶段,这样高校计算机教育可以跨越一个零起点。

中专教育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任务,就是使同学们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确实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

3 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策略

3.1 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的不同,采取分层教学,在新生开学时进行技能测试,然后依据情况将学生分成2~3个层次,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免修该课程, 或者是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像计网页制作、算机编程等,主要是引导他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一定基础的,则重点进行项目训练, 以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为主,努力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而对于那些入学前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则需要系统地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其爱好学习计算机并顺利通过相关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并且能完成个人简历、小报、幻灯片制作、收发电子邮件、上网收集资料、数据统计报表和图表的生成等。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就能到达到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2 建立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网络学堂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要相应改变。面向教学的网络平台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教学环境。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的网络课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在任何时间、地点灵活地安排学习计划。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随时相互交流。因此可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优势,探索基于网络平台的网络学堂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即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这将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发展趋势。

通过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换句话说既保持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化学习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混合式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是面临的挑战,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和用自学或在线学习形式结合,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可以接受?如是建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学堂,网络学堂具有在线课程、课程指南、应用园地、实践教学、教学互动和学习支持等功能。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机械的传授知识,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同时可以利用网络,选择跟适合的学习内容。

篇4

关键词:教学方法;评价体系

中途分类:TP3-4

随着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高校,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培养高素质、跨学科、综合型、具有创新开拓精神人才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内容理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社会对高职学生的技能需求在变化、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必须顺应变化。只有通过改革,应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具备适应岗位发展需求的能力。

1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学中的现状及问题

1.1 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学无所用。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然而教材的部分内容却是已被淘汰的内容,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速度。学生从课程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的实际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岗位需求脱节。如我校工程测量、水利施工、会计等专业的学生不能够熟练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

1.2 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按单向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操练法等教学方法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削弱,被动接受知识,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由于我国区域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来自相对落后地区和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几乎为零。如何保证有基础的学生与零基础的学生达到应有的计算机知识和相应的能力,这就对我们教学起点的选定和因材施教的方法提出了更多要求。

1.3 课时安排不合理,知识点无法拓展讲解。目前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是56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别28学时,因课时有限,很多知识点无法拓展讲解,不能够顺应不同专业的需求,该课程作为一门公共专业基础课,与大学英语、高数等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学习其专业课奠定一定的基础作为储备知识。并且这门课程不是按照先理论课接着实践课的连续排课模式,因而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1.4 教学缺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设计,缺少交互和协作。本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涉及计算机硬件知识,视窗操作系统,OFFICE,图像图形处理,网站设计等。缺乏情景设计的教学手段只会将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概念和机械的操作,不能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应用。且教学缺乏互动和合作,有违合作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1.5 评价方法与应试教育挂钩,偏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将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评价该课程的唯一标准在很多高校盛行,学生机械学习,虽能考高分,但未必高能。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不能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学生信息技能。

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重视技能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总结提高”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锻炼学生后续自学的能力,建立能够发挥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入实践。笔者从实际教学出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探索。

2.1 教学手段多样化,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操练法作为辅助教学方法,采用更能体现技能运用的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探究学习法、案例学习法,教师应建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历实践、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从而使学生动手和运用能力提高。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例来布置一个任务,例如建立一个介绍本院的网站并设计相关的FLASH动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2 精心设计课堂任务,操作要领的讲解与示范、易出错问题的提醒与解答、典型事例的集中教学与总结等,课堂中力求忙而不乱,充实而高效。应遵循:讲解---演示---练习---答疑---总结。教学安排上,压缩讲演的时间,增加练习的比例。适量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充分思考并完成,下次在上机课时进行验证。

2.3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从而潜移默化的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并加固知识和技能。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设计的任务是:在网上搜索计算机的硬件信息,利用EXCEL对某一月的硬件行情按主板、CPU、内存、硬盘、音响等类别进行统计分析,这些学习任务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需求结合在一起,使学习不再是机械的学习理论知识,而可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关联知识的兴趣与关注。

2.4 展开协作式学习,鼓励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如布置一项适合于协作学习的教学任务:设计一个关于湖北大学生运动会主题的网站,按照教学任务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承担具体的设计任务,擅长多媒体技术的同学合作设计网站页面,擅长数据库的学生协作完成网站的后台数据库设计,擅长编程的同学则合作进行网站的交互设计。学生在完成每个模块时,教师根据学生设计进展,及时做出评价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时,应及时给学生做相应的知识串讲和指导。说明不足,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在完成整个项目后,教师相应要做出整体的项目分析、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总结项目的思路和心得。学生在设计中发表不同观点、建议,共同探讨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出色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训练和加固。

3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评价体系的实践

现代教学理论提倡多元化评价方式,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采用最多的评价方式。在教学中可采用当堂测试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结果给出评价;采用上机完成任务的考核方法,在独立完成操作任务后通过完成综合性的操作任务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品创作评价方法,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参与课件开发、网站设计、技能大赛、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

评价手段和标准要尊重个体差异、个性发展。课堂考核及百分制标准不能完全反映个体差异。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曾对某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按知识点作了统计和分析,发现同样分值区间的同学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因此评价标准必须多元化。

4 总结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需不断更新。要跟上信息技术的步伐,适应专业的发展。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国家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祖国.职业学院的案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5(3).

[2]高建君.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质量评价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92.

[3]张庆元,黄铮.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6):263-264.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法

计算机———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计算机技术也成为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然而,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一些弊端和不足逐步暴露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教学定位不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技术型的人才,而不是科研型、应用型的人才。教学目的和任务应当从掌握理论知识、达到考试要求变为熟练掌握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部分院校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太重视,出现削减课时、理论实践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对于操作性较高的课程,如果实践匮乏,必然导致理论知识无法得到应用,有悖于课程开设的真正目的。其次,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均为全国招生,而各地区之间经济水平和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调查数据中显示,15%的学生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20%的学生使用过计算机,但是局限于玩游戏和看电影等娱乐方面;40%的学生高中开设过计算机课程,但是大都没有系统讲解;25%同学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如此大的跨度,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第三,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的高职院校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者为绝大多数。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照本宣科,板书笔记;学生永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填鸭式教育,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身心俱疲,而且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完全得不到提高。即便部分院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授课信息较多,过程较为急促,学生也不能及时的消化。

二、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伴随着课程的改革,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再搭配微课、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等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一)微课。“微课”是指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为指导,以使学习者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为目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动画和幻灯片为载体,记录和展示教师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体现的是教师针对教学任务,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实施,并将教学环节作为学习资源的能力。“微课”最大的特点是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和针对学习。教师把录制好的视频文件和幻灯片通过师生交互平台发送给学生,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完成学习工作,并对视频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带着问题去倾听老师的授课,极大的提高了听课的效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二)CBS教学法。“CBS”———基于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案例为视觉材料,以案例为引导,分析讨论案例观察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配合教师的启发,帮助学生研究相关问题,使得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意义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我们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步骤:首先,教师制作符合授课内容的典型案例,并且设置较为明显的问题点。其次,布置预习任务,通知学生提前收集、查阅相关内容。第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最后,评价。教师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和讲解,并对学生的解决办法做出合理的评价。(三)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一种颠覆传统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并将学习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前教师将学习内容发给学生,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记录疑难知识点。课中教师再进行信息讲授,转而安排学习任务,开展交流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点,并对课堂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课后安排相关作业,使得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教师起到协助作用,促使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此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之间额联系,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同时还能够激发课堂气氛和活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任务下达。授课前,教师分解授课任务,下发与之相关的微课件、微视频和幻灯片,并且结合教材,布置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同时,会铭记自己的问题所在,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侧重点会更加明显,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下达的教学资料中可以添加精美的作品和典型的案例,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的求知欲。(二)教学任务实施。课程衔接。每次课程抽出5分钟进行课程的回顾与导入,人类的大脑对于知识的存储是有一定的期限,只有反复的回忆加工才可以延长记忆时间。主要采用提问和上台操作的方式。不但可以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而合理安排本次课程的授课方式,课程实施。学生层次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授课内容层次,对重、难点知识耐心讲解。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教学模式,如计算机硬件组成这一章节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通过微课、视频使学生观察了计算机的组装原理,并下发各个组成部件相关参数,使之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下达任务,根据掌握的知识自己选购一台家用电脑,秉承实用性原则,并且对自己购置的电脑做出分析和说明(品牌、性能、参数、价格),进一步加深计算机硬件的理解。又比如Word文档中的图文混排可以采用CBS教学法。教师运用本节知识制作出典型的成品案例,通过学生的观察,分组谈论制作案例过程中的步骤和问题,教师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再由各小组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教师对授课内容做出总结,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出点评。(三)教学任务巩固。授课后,布置作业,以宿舍为小组,展开讨论和探究学习,并制定作业完成的方案。基础较好的成员帮助零基础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原则,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另外,为基础较好的同学推荐更多的网络资源,使其可以进一步的自主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也可以算是简单的实现了分层次教学。

四、教学效果与评价

本次研究选择2018级中药班作为实验班开展教学活动,共计58人。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对于此教学方法的评价很高。有57人认为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有54人认为所学内容远超课本知识,有55人认为提高了自己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以上数据表明,本次研究开展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师生互动变得频繁,学生的求知欲更高,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 多媒体 教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The Financial College students in computer knowledge gradually increased, not only limited to the simpl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to master, but also to work closely with the professional contact, make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enter into a new era. In this paper, a survey of the school freshman computer level,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target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hands-on practice and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applied computer technology; computer; multimedia; courseware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 社会对财经类院校学生计算机知识面的要求也逐渐增高, 不仅局限于简单应用知识的掌握, 还要将其与专业紧密联系,使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特别是财经类院校,应根据自身生源范围广的特点,加强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这已经成为财经院校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大学计算机基础主要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理论,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那么针对我们财经类独立院校,更需要与相关的财务软件和财务知识结合在一起。

1 本校大一新生计算机水平调查

为了了解大一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特对今年入学的大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本校新生2895人,男生939人,女生1956人。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今年我院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而零基础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学生在进校时,已经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础,其中大部分学生的汉字录入速度相当快。因此,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本院以前的实验课内容和实验方法有必要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今年新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和时展的需要。

2 本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本校学生进入校门接触到最基础的计算机课程,本文对1000 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了一个问卷调查。有将近30%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枯燥;20%左右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平时生活结合不够紧密, 从而失去兴趣;但总体来看50%~70% 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兴趣度的, 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特别是OFFICE 系列,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很有帮助的,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3 由调研结果, 引出财经类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首先,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在我们实验课进行的计算机上机操作实践中,一部分同学不敢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因为他们担心不经意的操作会引起不可设想的后果,这一点对于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和女学生尤为突出。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对于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学生只是等着老师来解决,不敢自己动手试着去解决,特别是一些系统故障等,因而错过很多实践学习的机会。而我们财经类独立院校因为本身生源的特殊性,女生人数占整体的比例较重,以上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亟待解决。

其次,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学效率偏低。计算机作为当今发展变化最快的学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育,其涵盖的知识点比较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这就出现了该课程面临着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目前在高校中,这门课程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并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只能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思考,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和需求。

最后,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多年不变。教学内容滞后于知识的更新,各个专业公共计算机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现在就业形势严峻,而未来社会缺乏的人才主要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技能的高级人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操作计算机以便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创新任务,让计算机与本专业的知识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4 改革措施

4.1 以应用为导向来引导教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以应用为导向要从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个方面体现在教师在教学的准备和教授过程中要不断了解和掌握最新计算机的发展动向,计算机发展的一个趋势,计算机的最新技术,做到讲授知识内容的灵活和新颖,并将所学所了解的这些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被你所讲的内容吸引。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比如教导会计系学生,就可以结合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应用一起讲解,让他们学以致用。教师不仅止于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有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即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4.2 提升硬件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改进考核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要不断改进实验室环境;加强实验室教师的服务意识;尽可能多地开放机房让学生能够自主上机;自主设计开发机房自动化管理软件,或者购买可用性好一点的管理软件;全面实现机房计算机管理;建立计算机安全保障体系,要尽量提高设备完好率,及时完成机房机器的整修。

学校能经常组织开展计算机知识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比赛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教师可根据比赛的性质设定比赛的题目,也可让学生自选题目,自由发挥。

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按照实验书上的步骤完成我们的操作,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创新,有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得到较高的平时考核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我院已经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无纸化考试,考试系统已经安装到了机房的所有机器上,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规范考试和更新题库,真正能够对学生的水平进行一个比较好的考核。同时要对考试资源进行数据挖掘的研究,以期从中找出规律。对教师和学生进一步的教学和学习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学生自学提供方向。

4.3 通过web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学院应充实教学资源,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学习指导,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交谈方式进行实时交流。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或专家进行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网络的实时互动性,及时解决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由师生协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在校园网上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其中包括CAI课件库、多媒体教材库、网上作业、网上考试等。我们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利用网络信息容量大和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各专业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多地扩充教学内容以满足各专业的学生对公共计算机课的教学内容上的不同需求。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还要及时动态地调整教学计划。

5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当今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适用范围广,面向全院90%以上的学生,培养应用能力效果突出,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连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科技信息,2010.25.

[2] 王丽娜.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9.

[3] 张婷.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科技信息,2011.30.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深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改革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虽然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但在教学策略等方面仍然难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1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教学现状

1.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全面铺开

在课程安排方面,高职院校通常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课程安排在大一的两个学期,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接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体的教学组织工作及师资由计算机信息系实施。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技术。整个教学内容通过56至84个课时完成,每周6节课,其中有4节理论课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2节上机课是通过让学生自行操作实践的形式授课,以巩固消化理论课知识[1]。

1.2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教学导向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是用人单位招聘中较为关注的资质证书之一,这也是学校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是否达标的重要指标,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大纲而展开,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的组成及安装、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办公文字及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数据库应用等。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也是要求学生除了圆满通过计算机的校内考试以外,还要求获得计算机专业技能认证。

1.3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操作应用教学受到重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多年以来,高职院校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更深刻地体会到计算机课程的应用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上不断进行更新,以期达到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同步,使学生更顺利地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开放性特征,将用人单位的计算机岗位需求嵌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将实际应用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实际案例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又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进入职场以后的晋升空间都有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问题

2.1生源的差异性导致教学效果无法同步

近年来,中小学阶段已基本开设和普及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当然,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的教育、教学条件存在差异,而高职院校的生源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不同步。在高职院校材、统一课时的教学模式下,来自经济发达地区或城镇的学生与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完全不同,两极分化现象非常突出。而教师是按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课时,对无法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来说,其学习压力非常巨大。

2.2教学方法落后导致教学效果难于提升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在这种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呆板,缺乏反向思维和跳跃式思维方式。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多媒体教学模式被广泛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课堂。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依然没有跳出知识灌输的弊端,只是电子屏幕替代了黑板+粉笔而已。教学形式的改变,并未带来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转型升级,其教学效果也难于得到提升。

2.3教学条件简陋影响教学计划的实施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强的课程,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计算机硬件、软件环境达到一定的标准,比如,学生实践操作课程中须保障每个学生能上机操作。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有限、经费紧张,很多高职院校在对计算机教学的资金投入方面显得不足,机房场地少、电脑数量不足、硬件破损等现象普遍存在[2]。

2.4教学实践课时不足造成学生操作应用能力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大多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导向,为应对考试需要,理论知识的讲解过多,而忽视实践操作的训练。学生虽然取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同,但由于对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能力不足,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应用教学内容也只限于简单的网页制作、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而对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等深层次内容教学课时安排不足,学生面对实际案例时显得束手无策。而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脱离操作应用的教学完全有悖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

2.5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无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端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要求操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实际应用的需要。而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来看,教材更新缓慢,一直沿用老教材,就算是教材偶有再版,也只是进行了细微的调整,特别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教学内容更是明显落后于当前技术快速升级的需要。由于学生接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范围有限,难于接触到前沿信息技术,这极大影响了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就业与个人职业的发展。

3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3.1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专业分工,实行差异化教学模式

对新入学的高职院校新生来说,由于其在中学阶段所接受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深浅层次不同,所报考的专业不同,而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就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因材施教。1)学生基础存在差异性,不能从“零起点”开始教学,又不能高出学生的接受水平。如果教学内容太简单,会使基础较好起点高的学生产生轻视厌学的态度;如果教学内容定得太难,则会严重挫伤部分零基础或者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实施分层次教学。2)不同专业需求差异,要让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即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又使学生学得有兴趣。为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高、中、低段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阶梯式的学习[3]。

3.2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实施案例教学模式

对高职院校的广大学生而言,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训练,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就能提高就业过程中适应行业的能力。如果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心放在考证考级的任务上,必然会要求学生以教材为主,重点掌握理论知识的记忆,很难达到灵活应用的效果。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将知识点融入具体的工作案例中,分析案例特点,由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学生找出其解决办法,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大幅度增强学牛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开设第二课堂,加强上机操作的比重,让学生明白每个独立的知识点可以怎样互相结合来解决问题,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3.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行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交互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虽然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以视频的形式进行直观化教学,但这种教学形式并没有突破以教师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理论教学以后,再根据教师要求上机操作,教学与操作处于彼此割裂状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前期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还没有消化吸引,很难应用到操作应用中。而改善和提升教学效果的手段就在于整合多媒体讲授、机房实践两个教学环节,将多媒体讲授嵌入机房操作实践。学生在自主操作、自我思考以及协作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激发,而对学生实践操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适时加以点拨,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这种以任务为内驱力的学习方式,教师的理论讲解可以与实践操作实时对接,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3.4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实行重点倾斜教学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合理调整和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总体教学原则是尽量压缩理论知识的讲解,延伸实际操作层面的教学内容,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应用能力。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材体系来看,教材内容包含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的知识点,而理论层面大多是关于原理、概念、进制转换类的知识,而高职院校学生对这些深奥的理论知识理解存在大的难度,在教学时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点转换为实际操作应用,比如邮件的建立与收发,再多理论讲解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操作疑惑,而教师只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演示,将邮箱的建立与收发进行完整演示,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就容易掌握。

3.5改进考核方法,达到以考促学的目标

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是教师全面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当前高职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方面片面看重期末考试分数,这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状况。在考核体系设置方面,可将学生的出课率、课堂表现以及平时考试成绩纳入考核指标,折算一定的分值以后进行综合考核,并计入最后的总成绩。这种考核体系有利于促使学生注重日常学习,而不是仅仅是为了期末考试而突击复习,考完就忘。

篇8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现状在于,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大学生并不贫乏,真正掌握熟练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却少之又少,许多大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一旦实践起来就两眼一抓瞎、无法应对了。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罪魁祸首”,正是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

1)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特点在我国古已有之,如今许多高校仍然难以转变教学模式,对诸多课程的授课仍采用大班教学、教师主讲的传统方式。

为什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如此难以扭转呢?首先要追究的是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学模式。

大班教学不光对从教多年的教师而言,即使对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他们也不会觉得奇怪,一个课堂几十上百个人,似乎是很正常的事。由于大学教师的缺乏,许多高校都会采用大班教学,师生数量的严重失调,导致教师为了应对数量庞大的学生,不得不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因为在理论上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相似的,教师解答起来也比较容易;而涉及实践操作,许多问题都需要教师手把手地交,在大班教学的模式下根本实施不了。

2)教学设施的不足和老化

教学设施的不足和老化是影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施的另一原因。

教学设施的不足和老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实践课上的计算机设备不足和多坏旧,不能使每一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参与其中的学生也经常会遇到电脑死机、卡顿等问题,既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情,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计算机的修护上,学生往往还没有进入实践,短暂的实践课就结束了。

二是学校不能够提供充足、新式的计算机供学生课后的练习。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实践技巧可能不能一学就会,需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从实践中领略,但是绝大部分的高校是不能向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设备来供他们练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实践技巧难以得到巩固,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成分的锻炼,自然就不可能为社会提供实践性的计算机人才。

3)师资力量缺乏和教学水平不足

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响应政策实行扩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大增加。但是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专业这一方面却难以招到足够数量和足够质量的教师,造成了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

教师的数量不足,高校只能被迫继续实施大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实践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难以产生,高校也就不可能从人才市场上招到符合学校要求的高端技术人才,构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教学水平不足也会严重影响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的许多教师还缺乏对当今市场需求的了解,仍然坚持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盲目重视课本知识和理论知识,完全不去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和市场的真正需要。

另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现状的紧迫,也产生过想要改革教学模式的想法,但是由于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师本人也缺乏带动学生加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计划的能力,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4)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和轻视实践的思维定式

大多数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出于对这一专业的喜爱或者擅长,可能是基于就业、薪资等原因而选择了这一专业。换而言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零基础入门,这本身就对学生的实践操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在许多经济和科技不够发达的地区,学生往往接触计算机较晚,经调查,一部分学生反映他们高中时才会接触到计算机。并且在现今的考试制度下,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抱着考高分的目的来学习计算机,缺乏探索和创新能力,学习之后也仅仅只能够达到应考的水平。

这样的学生大有人在,高考之后,正是这些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毫无疑问,他们在对计算机的操作实践这方面的能力是严重缺乏的。

其次,受大学之前十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定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意无意忽视对实践的学习,而更重视对理论的学习。

2 构建与实施计算?C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化建议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改善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各大高校积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

如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加强日常实践教学,积极设计与实现认识、生产、毕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平时的课程设计中,不妨引入模拟面试的环节,使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能力要求形成更加准确、深刻的认识,从而到达扭转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

教师的授课也不应该只是闭门造车,这已经不是“秀才不出门,即知天下事”的时代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能否将课堂带进社会,将社会带进课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必须要扭转自己的看法,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观念,只有教师真正的重视实践,才能带给学生所需要的实践性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方能指日可待。

2)对教学设施要做到及时的更新换代

教学设备是影响教学效率和师生积极性的一大问题,教学设备老旧化也是许多高校的共有问题。许多高校教师表示,他们一再请求学校更新教学设备,但他们的请求得不到满意、及时的回复。

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确实是一笔大额支出,对高校的财政将是一大压力,但是能否对教学设备进行及时更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学生未来的就业状况息息相关,高校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当下的经费节省上,只有培养更多对应市场需求的学生,才能够吸引更多学生进入本学校和本专业,才能促进高校的长远和根本发展。

其次高校应该扭转观念。许多高校领导层觉得,教学设备固然存在一些老化现象,但是也不是不能使用,现在有更迫切的地方需要经费,等经费宽松了,再对教学设备进行更换;或者是等所有教学设备都老化?p坏了,再进行全面的更换处理,不是更省事省力吗?抱着这种心态,对更新教学设备一事一拖再拖,殊不知就是在这被拖延的一段时间里,已经耽误里大量学生的实践锻炼。对高校而言,短短的一两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本科学生而言,那就是他们大学生活的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总而言之,学生的时间耽误不起,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不能再拖了。

3)打造拥有新视野、高水准的教师团队

如果说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是对构建和实施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强有力的硬件支持,那么一支拥有新视野、高水准的教师团队就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内在支撑和核心支柱。核心支柱如果倒了,再坚实的硬件都不可能撑起实践性教学体系这一座大厦。

打造拥有新视野、高水准的教师团队拥有两条途径。其一,对现有的教师团队进行能力上的提升和视野上的拓展。完善教师考核机制,进行严格的优胜劣汰,督促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参与国内外相关的研讨大会,鼓励高校教师跨校、跨国学习,鼓励高校教师进入市场和社会进行调研,已达到拓展教师视野、更新教师观念的目的。

其次,积极进行对高水平、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突出的新技术人员的引进和招聘工作。对这一批新鲜血液的引进,不光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专业、更全新的教学指导,而且能够刺激高校老教师进行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观念的转变。目前高校招聘大量存在因薪资福利不好而导致人才流失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对教师团队进行精简,并且打破人人等工资的观念,将高薪资留给真正的高水准、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不求数量求质量,才能为实践性教学体系提供水平足够的师资支持。

4)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初高中开始

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是部分城市中,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计算机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对计算机的考核不会纳入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一般情况),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更缺乏实践的动力和欲望。

对边远地区的孩子而言,他们接触到计算机的时间更晚,一是因为缺乏相应设备,二是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在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之下,设备的缺乏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改善,但是绝大多数的专业人才仍趋向于在中东部一线城市求职,专业人才难以下乡。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就总体而言,学生在计算机实践方面基础薄弱、能力不足,这对于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公共事业;财政预算;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230-03

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属于一个特殊的单位类型,与一般的组织形式不同,一方面它是社会公共事业的监督和管理者,另一方面又与国家其他单位一样直接参与国家的各个领域的建设。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是国家财政预算,其次是事业单位本身的预算。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的体制的影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较为粗放,没有比较合理的规划。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越来越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首先应该发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许多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如预算管理人员意识不强、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等,之后应该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升其预算管理水平,更好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意识薄弱,组织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主要包括国家的财政预算部分以及事业单位自身的财政预算部分。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对于预算管理的意识应该从管理层开始进行,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概念,至上而下使单位的各个层面对预算管理重视起来,对预算编制做到充分的重视。正是由于单位的不重视也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基础工作不完善,对于预算编制的方法缺乏科学性。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不能够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人员分配比较少,财政预算管理机构设置比较简单,往往是一人多职,很难实现各岗位的各司其职,使财政预算资金的管理出现了很多漏洞。而预算编制的执行人员出于不重视的原因对于一些具体的数据缺乏考究,也导致产生较多的数据误差和数据缺陷,工作的具体流程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对各项专业性的内容不能做到各司其职,资金的使用也很难发挥到其最大的效用。

2.预算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以及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不高。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导致大部分预算管理员工为较早之前的老员工,其知识内容仍然为过去的预算管理知识,很少进行系统的会计专业教育和培训;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预算管理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各种新的方法和技术不断的涌现,而对于单位内部老员工而言,其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水平有限,导致老员工的业务水平普遍偏低。而行政事业单位每年所吸纳的新员工数量有限,新员工的工作量一旦增大到一定程度就将导致其难以很好的解决各种问题。另外一个方面,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职位分工不明确,对不同的岗位没有进行比较明确的业务划分,导致部分专业性强的工作无法很好地完成。

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是进行预算执行的基础部分,没有很好的预算编制就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预算方案,也就难以进行各项事务活动。预算的编制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人力,对于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行政事业预算编制过程中很少有专门的一批人员进行单位预算方案的编制,编制预算一般都是对过往的预算编制方案进行摘抄或者在其上进行修改而得来。编制的时间也是非常的短促,还不能很好整合各个部门进行预算编制,因此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不高。

3.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零基预算难以落到实处

对于经费的合理预算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但是目前部分单位的预算方法已经过时。目前以上年为基期的预算方法依旧是事业单位预算的主要方法,而各种较先进的预算方式,如零基预算和绩效考核预算等预算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使用。采用以上年为基期的预算方法不能充分地考虑事业单位发展的规模和相应的速度,对于其提供的服务和效益不能得到认真的评价,只是进行简单的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的方法,这种预算编制粗放、简单,不能适应单位的发展速度,进而阻碍单位的发展。预算方法的陈旧、不合理和不科学也导致部门的预算不准确,使得编制出来的预算和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

行政事业单位要求采用零基预算,零基预算能够提出增量预算的劣势,消除以往预算的影响。零基预算编制方法虽然在我国已经推行一些年,但是实际上较少单位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预算编制,主要因为这种编制方法的编制任务量比传统的方法更大,而且其涉及的范围更广,大大地增加了编制人员的工作量。

4.财务预算在编制后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预算资金事后监督

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预算执行不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核意识不强,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大部分的事业单位缺乏预算项目结束之后的执行情况调查,很少进行执行情况的控制考核以及评价,对于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效益、支出的超出情况等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也导致预算编制的正确性无法得到验证,进而在进行下一次预算时无法进行参考和借鉴。目前虽然有些事业单位具备相应的预算考核体系,但是其内容过于空洞,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很难对预算资金起到真正的引导作用。

此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还缺少相应的监督机构,缺少一个有力的部门对财政预算资金进行统一监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在仍然处于预算资金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部门,资金使用得不到很好的规划,对于预算编制也是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缺乏一整套的技术方法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进行事后监督,各级部门指定的预算编制难以在每一级下属单位进行很好的执行。各级部门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预算编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进行执行,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的使用随意性很大。在这种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资金的效益大打折扣。

二、解决措施

1.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意识

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经常组织财务人员进行集体学习会计方法以及预算方法,举办相关知识技能大赛,鼓励大家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还应该使财务人员积极接受先进的财务知识,请专家学者举办前沿财会知识的讲座。对财务人员进行岗位分配,实行竞争上岗,进行职业技能测试,对符合要求的人员才能委以重任。制订相应的奖惩计划,对财务人员采用奖惩制度进行鼓励学习,以此来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意识不够,随意性较强的问题,应该做好预算管理的宣传工作,使得全体员工都能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从领导管理层开始灌输财政预算管理意识,构建内部交流和沟通平台,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财政管理理念。财政部门应在保证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者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创造条件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在编制预算时要求根据实际问题,发现问题、面对问题并积极处理问题,最大化地发挥预算管理的效果。做好日常的预算管理日常工作,综合考虑定期内的单位人员变动情况,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以及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评价等,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杜绝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加强预算管理工作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完善制度建设,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程,其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和预算的执行两个重要的方面。执行的过程也较为繁杂,容易出现较多的问题,因而应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由于预算编制所需时间较长,应适当延长财政预算编制的时间。还应该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人员力量,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对于编制采用的方法不够科学,应该进行系统性的科学合理预算编制方法的教育,建议中央财政部门普及财政预算编制的科学方法,使得各个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之时可以有法可依。对于科学的方法进行简化和通用化,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集成化,开发相应的计算软件并进行推广使用,以此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效率和质量。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应该对预算资金根据用途进行合理的划分,做到结构控制优先,总数控制兼顾。加强单位内部人员的预算执行意识,完善内部的执行监督机构。国家还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使预算执行力更加有力。

3.采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要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首先要给预算编制工作充足的时间,完善的预算编制工作量大,其不仅仅需要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还应该着眼于整个行业系统的发展情况。而从纵向来看,一方面得符合年度财政预算的需要,还得结合过去情况以及对未来情况进行预测。这其中需要大量的调研以及论证、分析研究等工作,因此需要大量的时间。

在具有充足的时间的基础之上,还应该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是进行预算执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采用原有的方法进行的预算编制,导致预算和实际情况极不相称,导致预算不能够有效的执行。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可以避免采用以上年记方法带来的上年数据所产生的影响,使编制出来的预算和实际情况比较符合。零基预算因为其自身各种特点导致其不能够在行政事业单位很好的施行,我们应该根据这些原因对其推广方式进行探究。采用零基预算方法时,首先应该充分的考虑增量资产构建和现有资产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和掌握到的预算年度人员及业务发展情况,把握单位内部的不同资产的数量等信息,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编制出能够合理预测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发展趋势,提高为目标前瞻性预算的效益。

4.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

对于预算的执行监督是确保预算能够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不力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进行预算执行的监督。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内部的监督管理体制,让单位内部的审计以及财务主管部门加入到预算执行的过程监督当中来;其次要进行考核评价制度,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对项目资金进行考核,针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评价。

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还是处于一个粗放的阶段,应该有相应的有力的监管单位对其进行监督,因而除了内部的监督体系之外还应该建立一个外部的预算资金的监督体系。预算资金一旦批复下达就应该着手组织进行实施,对预算的指标进行详细的分解,落到各个单位和部门,建立起全方位的预算执行体系。通过建立预算的执行岗位责任制确保预算顺利地执行,还应该进行预算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利用现代网络电子信息技术进行预算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实现预算信息的快速反馈。

此外,监察部门以及审计部门应当建立相应的预算支出监察和审计制度。对于那些违纪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的处理,周期性地进行相应单位的视察,检查核对行政事业单位上报的各项预算的执行情况,对于预算支出没有上报或者虽然上报但并没有执行的,应该进行相应的惩罚。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地位和类型,决定了它所具有的不同的预算管理方式,也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导致其产生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单位的预算管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瑞灵.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预算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4,(19).

篇10

    关键词:网络经济;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观念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传统 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已与高校客观的经济环境以及会计科 学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历史潮流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性。如何做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怎样改进高校财务管理 的体制与机制,已是当前摆在广大会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 切而重要的课题.

    1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面对来自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wto、信息资源、网络技 术、高校产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高等教育财政管 理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的冲击,当前高校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 法已无法与新世纪高校的财务管理环境相适应。具体体现 为: 1. 1 财务管理观念及管理方式的落后 财务管理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体制下的思维模式上,尚 未建立起市场经济环境变化下的诸如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 值、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的财务管理新观念。信息技术、网 络技术尚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化平台建设滞 后.

    1. 2 财务管理制度落后、内容不健全、不完善 高校会计制度、内控制度、预算制度、后勤社会化财务管 理制度等已严重不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新环境与新要求.

    而相关的激励与约束、筹资与投资、控制与监督等内容严重欠 缺.

    1. 3 资产管理观念淡薄 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损失突出。由于过去高校属于全额拨 款事业单位,教育经费属无偿拨款,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 养成本进行核算,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此,长期以 来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在教育经费的使用观念上,重视社会 效益,忽视经济效益;重视教学、科研等计划任务的完成,忽 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无形资产、经营性资产有偿 使用观念淡薄,资产管理混乱,家底不清,知识产权流失现象 突出。在核算方面有些单位对低值易耗品与固定资产未按规 定标准严格分开核算,带来管理上的混乱.

    2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具体内容 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改革与创新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 21世纪高校客观经济环境和高校发展的迫切要求。网络时代 新经济的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 行: 2. 1 观念创新 ⑴成本效益观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办学主体多元 化的发展及国外办学主体的进入,国内国际间教育市场竞争 愈演愈烈。因此,高校要想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 存、取得发展,就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进行成本核算,计算 学生培养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不断寻求降低 办学成本的最佳途径,努力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力求以最少 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⑵风险观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高校 连年扩招,规模迅速增大,经费投入与学校发展对资金需求的 矛盾日益突出,举债办学已是目前高校缓解资金压力的主要 做法。有负债就会有风险,有风险就会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发 展。因此,树立风险观念,合理组织高校资金,强化高校财务 风险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对实现高校健 康、稳定和规范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外,网络技术 的广泛应用及高科技产业的投资也会给高校带来新的网络风 险与投资风险.

    ⑶知识资本观念。知识资本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资 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高校作为人才资源培 养的发源地,作为社会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 基础,更应强化知识资本观念,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的 科学确认与计量,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核算、管理、整合与利用.

    ⑷网络化观念。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技术的飞 速发展,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了高效率的操作平台,产生和发 展了网络财务,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 资源。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牢固 树立网络化观念,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形成信息交流机制, 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为高校提供全面的战略信息和财务报告.

    ⑸现代融资观念。高校经费的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多 渠道筹措经费格局的形成,要求高校财务管理要从“等、靠、 要”的旧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融资观念,积极探索筹措 资金的新模式与新办法。要充分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机遇,运 用金融杠杆,通过宏观调配、统一调度、有偿使用等办法,科学 地引导资金流向与融资资金,发挥资金的最佳使用效益.

    ⑹竞争与合作观念。21世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 展,迫切要求各高校之间相互沟通和进行广泛的交流协作.

    因此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在日常的财务决策与管理中,以 开放的视角,善于扬长,巧于避短,牢固树立“以竞争与合作求 发展,以创新求提高”的观念,正确处理和协调各方之间的财 务关系,使各方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

    2. 2 制度创新 ⑴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运行模式。我国高校预算会计 的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逐步转换,是符合国 际市场通行做法的,它既可有效规避高校的潜在性财务风险, 适应高校综合预算、零基预算的新的预算管理模式;也是高校 正确测算生均成本,制定收费标准,准确核算业务收支与收支 结余的需要;同时也是如实反映高校资产和负债,促进高校发 展的需要.

    ⑵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与会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对固 定资产实行提取折旧制度;对专用基金实行收支分开核算制 度;对对外投资科目按长短期限与债券种类建立明细核算制 度;对借入款项分别按短期与长期建立借款考核评价制度等, 同时还应增设现金流量表:增加附加报表如人力资源成本与 价值情况表、学生教育成本分析表、各职能部门业绩评价表、 各部门资源使用效益分析表、年度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表 等报表;不断丰富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信息;建立高校财务报 告的鉴证机制等.

    ⑶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制度。在21 世纪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来说,只有正确核算高 校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才能为考核评估高校的 办学效益提供依据,才能为社会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才能有 利于高校在市场竞争大潮中科学化、规范化地顺利向前发展.

    ⑷建立财务风险经营责任制度。新形势下,高校应遵循 风险收益均衡的原则,不能只顾追求效益,不考虑损失的可 能。各级领导都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经营责任制, 实行第一责任人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强化管理层 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意识,以防止出现“任际”(前后任负责人 间)债务转移,导致权责不清,形成盲目负债发展的恶性循环, 加剧高校财务风险的严峻形势.

    ⑸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应在“先保基本支出,后保项 目支出“的原则下,保证预算从编制、执行到调整的科学规范, 改进预算编制办法,尽量采取先进的零基预算或弹性预算的 编制方法,细化项目预算,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控制各种随 意性开支,增强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 3 内容创新 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筹资管理、预算编制 与分配、资金使用与控制、财务分析和监督以及财务工作环境 的优化等。随着21世纪高校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高校的财 务管理内容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资本的内 涵在深化,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还包括知识资本。二是筹资的 外延在扩张,不仅包括资金的筹集,还包括人才的引进。三是 预算的分配在调整,不仅要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及日常运转的 需要,还包括学校大规模的基建需要。四是

投资的理念在更 新,不仅包括传统的国债、后勤、校办产业等投资,还包括校际 间合作办学、战略联盟的投资.

    2. 4 技术创新 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方 面: ⑴计算机技术创新。近几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在高校 财务会计系统中的普及应用,高校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得到了 迅猛的发展,传统的要依靠手工来完成财务信息的搜集、整理 与加工,现在只需输入电脑,依靠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即可 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凭证录入到账本输出的一整套服务,既提 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工作质量.

    ⑵网络技术创新。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财务管理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可利用自动化网络办公系统,实现财 务信息的无纸化网上传输,既节约资源,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财务信息网络查询 系统,为学校各部门提供工资、公积金、财务经费、部门预算等 各方面的财务信息.

    ⑶预测技术创新。在教育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高 校的预测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能否提前预测各方面信息,在最 佳时机扼杀危机,消除隐患己是当前衡量高校危机防范能力 水平的重要标志。对高校财务管理来说,最主要的是要建立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观察和评价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财 务指标的变化,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防和控 制.

    2. 5 人员的创新 高校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关键还在于拥有一大批具有 现代化知识的人才,知识是创新的载体,人才是创新的主体.

    因此,高校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不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具 备优良的个性品质、合理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还要懂得财 务管理的专业知识,熟悉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要具备现代计 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财务管理就必须创 新。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也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包括树 立全方位理财、融资观念,内部控制的观念等。高校财务管理 需要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与时俱进,服务于高校改革发展的实 际,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创新的顺利实施.

    [1]朱一新.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9).

    [2]邹长城.论高校财务管理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 2004, (3).

    [3]贾庆印.我国高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 技, 2005, (9).

    [4]耿秋华.教育产业化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问题与观念的创新[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