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服务业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概念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是我国的提法,在国外没有“现代服务业”这一提法。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在以后的历届会议中都沿用这一提法。但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依赖于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
刘志彪等(2001)认为:“现代服务行业是从传统制造业的部分环节分化形成的,是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刘有章、肖腊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区别的,内涵极广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领域。”
邱立新、周田君(2005)将现代服务业定义为:“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密集的服务业。”
李江龙(2007)则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现代科技手段和组织方式,向社会、企业、政府和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公司与组织的总称”。
谭仲池(2007)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是指工业产品的大规模消费阶段以后出现快速增长的服务业。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包括那些不生产商品和货物的产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以上概念基本上都强调了“现代服务业”是依赖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但是也并不是没有区别的,笔者比较同意谭仲池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二、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
朱春明(2004)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是指与现代技术密集、产业分工深化和经社会发展相伴的信息服务、研发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物流、市场营销服务等,但主要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服务业。”
来有为、苏爱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又称为‘现代生产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
郑吉昌等(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咨询业、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
晁钢令(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的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要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商务活动(公务活动)降低成本、扩展功能、提升效率而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部门。”
以上概念,前两个是着重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后面的两个阐述的比较全面,强调了现代服务业是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服务的。以上含义的界定仅仅是指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并没有指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点。所以笔者并不同意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三、强调“现代服务业”分为新崛起的和对传统服务业改造后的两类
常修泽(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不同于原有状态的传统服务业”。笔者对其内涵界定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新兴的或新崛起的服务业;二是指“传统服务业”当中经过用新技术、新流程、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后的那部分服务业。
夏杰长、霍景东(2006)则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其需求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
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也是现今比较典型的一种,为许多人所接受,其论述还是比较贴切现实的。
四、强调“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生产和现代消费
黄繁华(2002)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服务业》一书中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为两部分:现代生产和现代消费。现代生产是指应用现代科技和满足生产中间需求的各项服务;现代消费是指主要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能力扩展所需要的服务。这位学者的定义,虽然在国内很少有学者支持,但是他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也不是不无道理的。不过究竟该如何区分生产和消费?其实很难区分,比如说房地产行业,笔者认为既有生产又有消费。
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学者们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解越来越接近其本质。为了能很好地理解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从现有理论归纳的角度分析,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五大基本特征:1、高技术性,即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高;2、知识性,即现代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3、高增加值性和集群性,即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使服务过程产生知识的增值,而且可以产生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各种服务相互融合的聚集效应,引起服务的大幅度增值;4、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即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管理的能力,从而构成了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能力和“白领”、“灰领”阶层的聚集区;5、新兴性,即在时间上是现代兴起的或从过去演变而来的。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五大特点的描述,是针对现代服务业整体而言的,但具体到某一实际的服务行业,它可能同时具有五大特点,也可能只具有一两个特点。例如,旅游业的整体行业具有知识性和高增加值性,但缺乏高技术性、高素质性和新兴性,只有诸如航天中心游和未来的太空游之类的科技旅游,才同时具有五大特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彪,周勤,欧阳良钻.南京市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1(增刊).
[2]刘有章,肖腊珍.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3.
[3]邱立新,周田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3.
[4]李江龙.现代服务业与城市能级提升[J].理论探索,2007.2.
[5]谭仲池,向力力.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朱春明.关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4.13.
[7]来有为,苏爱珍.中国现代服务业差距何在[J].科技决策,2004.7.
[8]郑吉昌,夏晴.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4.11.
[9]晃钢令.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4.
[10]常泽修.论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体制创新[J].理论与现代化,2005.4.
篇2
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业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健康服务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WHO:“健康服务涉及疾病诊断和治疗、预防、健康促进、健康维护与康复的所有服务,包括针对个体和非个体的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2013国务院40号文)
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相互关系
健康产业――是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域。
健康服务业具有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属性,是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态。
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背景与需求
国家层面:健康服务业具有扩大内需、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围绕健康的产业布局与调整,是现阶段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
社会层面:依据国务院40号文件布局要求,加快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深化医改、走出“怪圈”的必由之路。
国民层面:国外实践证明,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提高国民自身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服务:一支独大,多元化办医格局正在形成;
健康管理:起步晚,发展快,服务单一,急需融合与提升;
健康保险:规模小,发展慢,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是关键;
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国民健康需求持续增长的牵引;
国家目标和配套政策的保障;
科研与技术进步的支撑;
医学目的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导向。
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卫生总费用GDP占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健康服务业发展规模及水平不平衡;
对发展健康服务业认识和行动不统一;
健康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不配套;
健康管理服务是健康服务业中惠及民生面最广、吸纳就业量最大、稳增长效益最持久的支柱体系,是健康服务业增量的主体。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健康管理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初具规模、相关产业链逐步建立,为健康管理学科及其服务业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与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统一了健康管理的相关概念
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健康管理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对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健康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代医学的重要创新;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健康管理学科范畴:健康管理学是在健康医学理论指导下,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与内涵,健康测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检测与评估、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等。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概念及要素: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是在健康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健康服务。服务的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培训并取得资质者;服务的客体是健康、亚健康、慢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服务的重点是通过“零级预防”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手段对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风险因素人群实施检测、评估和有效干预,对慢性病实施规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和相关适宜技术及产品的集成运用。
摘自:《健康管理概念和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09》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包括健康管理学科基础、健康管理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健康管理方法学、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健康管理职业技能等。
健康管理服务范围与服务提供
健康管理服务的范围
健康管理服务:是指从业人员运用健康管理理论、技术和资源,为健康人群和慢病早期以及疾病康复期人群提供旨在维护和增进其健康的一系列活动。
按服务属性:可分为医学服务和非医学服务,其中医学服务,又可分为基本医学服务和非基本医学服务。
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提供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体检与评估、慢性病风险筛查与干预、慢性病康复与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心理咨询、健康监测与医学物联网等服务。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养生保健、运动健身、生活美容与按摩、营养指导、健康旅游、养老与健康照护等服务。
健康管理(体检)医学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以健康体检为主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据2013年估计,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已由2005年的约两千家增加至一万家以上,从业人员近50万人,年体检人次超过4亿。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非医学机构逾6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
当前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康管理服务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位;
健康管理服务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单一、质量参差不齐;
健康管理服务信息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严重滞后;
健康管理适宜技术与产品开发及集成应用明显不足;
规范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和路径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务付费机制不健全。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促进我国健康管理创新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真正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必须始终秉承“学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推动学术进步”方针;必须致力于形成“产、学、研、用”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联动机制,坚定不移地朝着2020年健康管理“学科大发展,服务业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迈进。
进一步完善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加强健康管理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
持续推进健康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篇3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辽宁制造业;对策研究
一、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
迄今,制造业经营模式大致经历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三个阶段,每一次模式变革都显著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现在,制造业领域又显现出新的模式变革――向服务化转型。制造业服务化的最终成果是要建设服务型制造模式,促进制造业的升级转型。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制造业服务化能够实现企业在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客户服务、降低能耗、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多个领域绩效的飞跃。
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由Vandermerwe和Rada(1988)首先提出,指许多制造业企业已经由物品提供者向物品―服务包提供者转变,成为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完整的“包”(bundles)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White(1999)认为制造业服务化(servicizing)的定义,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Szalavetz(2003)认为制造业服务化(sertiarlzation)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内部服务的效率对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来说日益重要,竞争力不仅来源于传统制造活动的效率,也来源于内部服务的有效组织和提供,并且其重要性和复杂性逐渐提高。二是与物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物品―服务包不仅包括维护和修理,还包括购买、融资、运输、安装、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
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及内涵,我国学者较早开展相关研究。我国西安交大等高校研究机构于2006年提出服务型制造的概念。李刚、孙林岩、李健(2009)认为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使传统概念的产品向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系统”连续谱演变,以及“新制造业”的涌现。指出服务型制造引入顾客成为“合作生产者”,通过多企业主体相互提供生产和服务性生产活动,延伸和扩展传统制造价值链,自发实现资源的整合、业务流程的协作和“产品系统”的创新,实现“合作生产者”的价值增值。胥军(2010)认为制造服务业是向产品产生过程和产品使用过程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服务业的总称,服务的主体或客体之一是制造企业。国外学术界则使用“制造业服务化”描述这种模式。两个概念在本质和目标上是一致的。
二、典型案例介绍
在企业实践方面,国内外传统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功案例正不断涌现。国外有几个非常典型案例。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飞机引擎制造商,作为波音,空客等飞机制造企业的供货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并不直接向他们出售发动机,而以“租用服务时间”的形式出售、销售“时间动力”并承诺在对方的租用时间段内,承担一切保养、维修和服务。近年来,罗尔斯―罗伊斯公司通过改变运营模式,扩展发动机维护、发动机租赁和发动机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通过服务合同绑定用户,增加了服务型收入。
十几年前IT厂商大造PC时,IBM已悄然转型IT服务。IBM从单纯的硬件制造商重新定位于“提供硬件、网络和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并提出“设置服务科学”的建议。2005年IBM公司服务业务收入比重就上升到52%,硬件制造下降到27%。今天当越来越多的IT厂商开始意识到IT服务的战略重要性及极强的创收能力时,IBM却再次变身,开始转入服务产品化策略。
上世纪80年代,GE在全球24个国家拥有113家制造厂,制造产值比重高达85%。今天,GE的服务产值占公司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75%~80%。
米其林公司的发展策略之一就是将服务视为销售的新动力。引进驰加店是米其林的服务策略之一。在驰加店,米其林除了提供轮胎更换、四轮定位、调位等简单服务外,还能提供快修保养、车辆清洗、汽车美容等服务。据了解,驰加店网络中销售的米其林轮胎数量几乎能占到整个米其林零售网络的三分之一。从“生产型制造”走向“服务型制造”已成为当今发展的大趋势。
国内制造业急需新的对策解决竞争力不强、服务业滞后的的问题。目前在国内,制造业服务化仍处于刚刚起步和较为新兴的发展阶段,已经陆续有一些企业明确提出从传统制造领域向制造服务业转向。
宝钢、一汽大众等大型企业的信息化部门逐步以专业服务公司的形式,形成了宝钢宝信、一汽启明等一批典型制造服务企业,在金融、物流等领域开展社会化服务。
浙江省有许多企业转变发展思路,尝试将制造业服务化,这种介于二产和三产之间的企业被称为“2.5企业”,走出了由2.0升至2.5的转型新路径。
陕西鼓风机集团通过实施服务型制造模式,从单一产品的提供商向全方位提供动力设备系统的系统服务商转变,产值从2001年的4亿元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40亿元,其中自制加工完成的产值占42%,其余的58%是企业转换经营思路,靠“技术+管理+服务”,靠整合资源来完成。
海尔集团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五星级售后服务,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通过为产品嵌入服务内涵,实现差异化竞争,取得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海尔集团的成功来源于产品与客户、供应商的有机结合,来源于扩展产业价值链,实施服务型制造。
三、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服务化改造对策建议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建国以来,辽宁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辽宁省加快了发展步伐。辽宁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0年辽宁省GDP为4669.1亿元,到2011年突破2万亿元,达到220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7位。但在产业结构及经济质量方面仍然存在不合理之处。第二产业比重居首,重工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与化工业为支柱,国民经济总量中,重工业是轻工业的三倍,高于全国平均值;第三产业位居第二,但内部结构不合理,仅沈阳、大连的服务业比重占全省服务业比重近三分之二,低于全国平均值。在工业领域,产业结构粗放化、低端化特征明显,企业技术创新明显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不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弱。如何把我省工业企业打造成服务型制造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这是非常现实和紧迫的课题。
2011年辽宁省政府以立法形式第262号政府令《辽宁省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定》,并自2011年12月20日起施行。《发展规定》从技术研发与引进、资本运作、园区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支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引导产业集群建设。技术、人才、政策和资本是发展产业的重要资源,但是如果企业经营模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这些资源发挥的作用将是有限的。制造业服务化革命的浪潮已经来临,辽宁作为工业大省,需要抓住国家“推进两化”、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机遇,鼓足勇气,迅速行动,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建设,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实现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最终实现“三二一”经济结构优化目标。“制造业服务化”能够以较少的产品帮助客户实现更多的功能与福利,传统的“多产多销”赢利模式由此让位于“少产多效”模式。这些举措将减少经济过程中对产品产量的依赖,从而减少材料与能源需求,缓解资源输入与污染输出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有利于缓解我省资源枯竭地区的经济发展压力,有利于我省生态环境的改善。“制造业服务化”还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产品供给基础上的服务提供,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缓解辽宁省就业安置压力。
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引到装备制造业、重型化工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提高服务业务的收入比重。政府部门应建立制造服务战略规划,分阶段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升级。加快专业性协会建设力度,积极吸收块状经济内龙头骨干和特色优势企业进入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反映行业情况、问题和企业诉求,引导企业贯彻落实好产业政策。
2.通过新闻媒体、会议研讨、专家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和公众关注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让企业管理者意识到改变传统制造企业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外部环境营造,提高企业领导层的忧患意识和服务增效意识。
3.企业要重视服务化改造,提高研发投入,太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能源与物质消耗,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大服务投入的比重。重视基于产品的服务项目研发,逐步实现有偿售后服务、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基于产品的集成化服务。
4.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售后服务网络、协同制造平台、协同研发平台建设,为各类服务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并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服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 考 文 献
[1]何哲,孙林岩,朱春燕.服务型制造的概念、问题和前瞻[J].科学学研究.2010,28(1)
[2]齐二石,石学刚,李晓梅.现代制造服务业研究综述[J].工业工程.2010,13(5)
[3]胥军,杨超.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0(12)
[4]李浩,顾新建,祁国宁.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及中国的发展策略[J].中国机械工程.2011,23(7)
[5]唐茂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新动向[J].经济界.2011(3)
[6]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62号《辽宁省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定》.2011-11-18
篇4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4-0055-03
众所周知,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已经达到60%以上,进入了服务型经济时代。在各国服务业发展进入扩张期的同时,传统服务业因不断被高新技术改造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基于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崛起并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服务经济的发展趋势正在由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迈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而言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辽宁服务业无论从速度、规模、结构,还是从服务质量和效率上来看,都存在着差距。为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近年来辽宁将打造和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举措,同时服务业集聚区也成为全省构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针对辽宁现代服务业发展及集聚区的研究和探讨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
一、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服务业集聚是从产业、空间和时间维度来理解的概念。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空间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上海率先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上海市经委从政策集群的角度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定义为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将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商业设施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功能集聚,形态美观、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业集聚能力的区域,也称为微型CBD。这个概念侧重于从政府规划的要素角度给出较为具体的定义。如果结合最新的产业区理论,立足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决策,将概念一般化,通常认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企业及其相关机构以一定规模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聚,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服务企业处于核心地位,直接为市场提供服务产品或服务过程,并接受市场的信息反馈。
从有关产业集聚区的相关研究来看,多数研究最早是从研究制造业产业集聚开始的,服务业产业集聚研究少且起步较晚。近些年,随着人们开始更多关注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发展也成为被探讨颇多的问题之一。从不同的角度,国内外很多学者将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归纳起来典型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美国学者马库森?穴1996?雪依照发达国家服务业集聚的案例提出将服务业集聚划分为马歇尔式、轮轴式、卫星平台式和国家力量依赖式,这是最为典型的划分方式之一。马歇尔式产业区又称之为意大利式产业区,该模式特点是集聚区内以小企业为主构成,企业间靠着竞争与合作关系相互依存,与集聚区外的企业联系不密切,集聚有着地方文化特征。轮轴式通常是指产业区中的大企业与围绕它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紧密或松散的联系,强调一家或几家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占主导地位。此模式集聚的典型案例为纽约市曼哈顿中央商务区。卫星平台式指集聚区内企业以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为主构成,该种模式主要是孤立式分支机构由于政府税收优惠和租金以及特殊区位的吸引而聚合在一起,企业间合作和地方性联系少,关键决策都由区外的企业总部作出。国家力量依赖式集聚区,简而言之主要是政府设立的公共机构和非赢利机构所引致的产业集聚。与其相类似的划分是根据企业的组织形式将服务业集聚区划分为:水平一体化(网络化)模式、垂直分离与水平一体化共存模式和垂直分离模式。Gordon和McCann又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模式分类即纯粹式集聚、产业综合体式集聚和社会网络式集聚。另外,还有学者按照本地市场网络的需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等将现代服务业集聚模式分为原生型、嵌入型和外生型;按照形成机制可分为市场主导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按资金来源可分为外资主导模式和内资主导模式,等等。
依照不同的集聚特点和划分原则,服务业集聚模式有着多种划分方式。一个地区的服务业集聚发展,可能兼具几种模式的特点,也可能单纯依靠一种方式形成,具体到实践中,一个地区到底应采用哪种发展模式应综合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环境、既有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与优势等实际情况来考虑,没有简单套用的道理。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很多实践案例证明,一些地区将创新驱动效应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采取重点集聚区布局策略是成功的。
二、辽宁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2年初,财政部、商务部为探索服务业发展新模式,总结发展示范经验,批准了辽宁省作为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省份,并选取沈阳、鞍山、营口为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辽宁作为一个工业大省,服务业发展一直相对薄弱,此次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无疑对辽宁服务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辽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和战略举措,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能级的客观要求。
为推进现代服务业试点工作,全省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全省评审认定了6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并继续推进100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据辽宁省服务业委统计,2013年上半年,全省56个城区重点规划建设了70个服务业集聚区,合计实现营业收入和上缴税收分别为3250亿元和26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3%和17.2%,13个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超百亿。6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中,沈阳12个、鞍山5个、营口6个,三个试点城市合计23个,占到省级服务区总数的38.3%。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前期辽宁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行为,还没有形成市场作用下企业内生的集聚力量,因此难免会造成政策的路径依赖和发展缺乏持久竞争力。尽管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发展障碍。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集聚区建设结构不尽合理。集聚区规划是具有着现代服务理念和前瞻性的,但在实际运作和招商过程中,不免受各种条件制约和阻碍,因此,实际的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内容通常与集聚区规划有较大差别,目前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集聚区居多,金融、商务、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偏少,而且即使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入驻的企业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传统服务企业。
2.偏重强调集聚区建设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其形成的内在本质。受传统体制、观念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等因素影响,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往往重视集聚区硬件环境建设,偏重于强调企业地理上的邻近,惯于用工业发展的思维来思考服务业发展问题,过于注重项目建设带动集聚区发展,而忽视集聚区软环境建设,对服务业集聚区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特征认识不足,忽视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本质条件,入驻企业间真正的相互嵌入的网络格局还没有形成。
3.生产业基础薄弱,导致集聚区服务供给能力不强,需求不足。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中,多数需求来自于生产,而目前辽宁的生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偏小,知识和技术水平较低,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导致现代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时常无法满足制造企业服务外包和降低成本的需要。同时受长期的体制环境影响,辽宁目前仍有部分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有着“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服务的观念,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诸多关键环节的分工、分离和专业化还很不充分,导致集聚区服务需求不足。
4.服务业集聚区存在产业同构现象。现代服务业具有着异质性、知识密集和信息密集性等特征,其发展对地区的自然禀赋、历史禀赋和后天人文因素等有着特殊的依赖性,但在集聚区规划和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城市和区域却形成了很多内部结构相似的集聚区,没有形成产业功能的空间差异。创意产业园、中央商务区、物流园区等拥有现代服务理念的项目纷纷在省内多个城市和地区上马,定位相似。由于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具有较强渗透性和辐射性的产业,物理距离上的邻近势必造成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三、辽宁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选择
结合辽宁实际,目前全省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高级生产要素存量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以工业为依托,加强工业集群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互动发展,采用相关产业支持的集聚型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比较适宜。因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和特点、相关产业的配套、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等不同,每个城市应该采取的发展策略也不同,集聚区建设应按照地区产业功能布局要求,结合发展实际,突出产业优势,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和地区在发展服务业问题上应采取有所差别的发展策略,进而使全省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结构呈现梯度层次变化,不要脱离自身发展水平而追求跨越式发展。本文以沈阳、鞍山、营口三个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为例,来探讨各地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沈阳市是中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制造业有着强大的技术基础和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为生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未来应依托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重点发展与先进装备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生产业。从城市量级来看,沈阳市属于副省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辽宁乃至东北地区领先地位,内在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和积累,同时对外具有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城市内各个区域也都固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并拥有具有一定发展优势的服务业基础,因此沈阳市应采取原生型+嵌入型的多核分散布局发展模式,可以发展多个点状集聚区,然后通过产业链条将彼此连接起来,重点发展建设生产业集聚区和总部经济集聚区。
鞍山市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具有大量的潜在顾客,能够发挥规模效应,具有发展生产业的市场需求,可以借鉴嘉兴南湖区特钢产业服务集聚区等地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与钢铁相关的服务业,这样在空间上避开了与沈阳等城市的强势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摩擦,形成产业错位发展。因对外开放程度与发达城市相比不是很高,对外吸引力不足,因此,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应以原生型重点集聚的发展模式为主,重点培育本土企业,将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的企业汇聚于服务业集聚区内,形成集群优势。
营口市是典型的港口城市,发展服务业首要的应依托港口优势,发展物流和船舶相关服务业,包括提供供应链管理、国际采购、保函质押、船舶设计等服务。同时,营口市又有着丰富的温泉资源,发展温泉海洋旅游服务业也是其可行选择之一。因城市量级不大,中央商务区应以单一集聚核心为主。总体来看,应以原生型服务业集聚模式为主,同时,可以考虑嵌入式发展模式的应用,引进先进的国际船舶服务公司,重点发展先进物流和船舶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包晓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以上海为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王先庆,武亮.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模式与结构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1,(11).
篇5
【关键词】服务;服务业;服务业分类
一、服务
服务业顾名思义指的是服务这个行业,我们要对服务业有所研究,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服务。服务,它既是一个社会用语,同时在经济范畴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就服务作为一个社会用语时,《现代汉语词典》。(1)对它的解释是:为集体(或别人的)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就服务作为经济中的一个概念而言,对服务的研究由来已久。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定义,“有一种劳动,加上物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够。产者因可生产价值,可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2)而在书中,亚当・斯密没有再进一步指出生产服务的劳动即为非生产性劳动,但是他却举了制造工人和仆人的例子说明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从他的举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其中的非生产性劳动其实就是今天我们的社会中的各种服务活动,如个人服务、律师、医生等等。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指出无形产品是人类的成果,同时又是资本的产物。因为大部分无形产品都是这种或那技能的产物,获得一种技能,总须先做一番钻研就非预付资本不可。(3)萨伊是最早对无形产品进行定义的经济学家,而他所指的无形产品就是服务。他认为,人们之所以给予物品价值,是因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用途,生产并不是创造物质,而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指创造效用,音乐家他们用自己的技能给我们带来娱乐,医生用他们的医术治死扶伤,他们的服务都给我们带来了效用,而这种效用是用别的物质替代的。萨伊还指出生产无形产品的劳动,像其他劳动一样,只在它能扩大效用,因而能够增加产品价值的范围内是生产性的。萨伊的这种解释实际上不仅仅是在肯定服务劳动的作用,同时又突破性的否定了亚当・斯密的观点。1848年,穆勒在他的《政治经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中指出服务劳动生产的效应并未固定或体现在任何物体中,而存在于所提供的服务中,即给予一种快乐,消除不便或痛苦,时间可长可短,但不会使人或物性质得到永久性改善。在这里,劳动是用于直接生一种效用,而不是提供某种别的东西来给予效用。乐师,演员,他们的劳动给我们带来或短时间或长时间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这种长时间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并不是双方所寻求的结果,而观众所寻求的只是当时的快乐。穆勒指出的劳动生产不是物品,而是效用。也是对服务无形性的一种肯定,同时他还提出服务容易消逝的特别。劳务是一种努力,对于甲来说,劳务是他付出的努力,对于乙来说劳务则是需要和满足。劳务必须含有转让的意思,因为劳务不被人接受也就不可能提供,而且劳务同样包含努力的意思,但不去判断价值同努力是否成比例。
二、服务业的内涵
服务业即第三产业,虽然两者的说法不同,但是两者的内涵与外延却是相同。服务业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是缤纷复杂的。它既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传统专业化的服务,又包括资本密集型产业,如轨道交通运输业,还包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高新技术业、金融保险业;既包括生产率增长很快的产业,如信息服务业,又包括生产率几乎不增长的部门,如艺术服务既包括可以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服务,如快餐业,也包括只能以顾客化方式生产的服务,如咨询服务。因此服务业的概念自现代经济学诞生以来就是极具争议的,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和理解从不同角度对服务业进行定义。广义的服务业是指所有非实物产品生产的经济部门;狭义的服务业是指排除了流通部门即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等的非实物生产部门。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无论从定义概念上还是从统计概念上,现代意义上的服务业都应该是广义的服务业。经济合作组织(OECD)于1999年9月召开的工商政策论坛中对服务业作如下定义:“服务业是经济活动中一个门类分布广泛的群体行业,它包括高技术、知识密集型分支门类和劳动密集、低技能行业领域。”Jaekson&Musselman从统计角度出发,认为“凡是超过50%以上的收益由服务提供的企业,即可视为服务业”;詹德松(1997)认为“该行业内从业人员中,凡服务人员较生产作业人员人数多者,即可视为服务业之范畴”。黄维兵(2003年)指出服务业是“生产或提供各种服务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服务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以服务形式提供满足社会生产需要和人们消费需要的各种使用价值”。总的说来,服务业是指除工、农业之外的其他各业,一般是指为生活、生产和社会服务提供各种劳务的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仓储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商业饮食业、金融业、邮政业、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研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以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三、服务业的分类
我国目前对服务业进行分类主要是依据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的。
表1国内对于服务业的分类
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是各国经济统计分类的重要的参考标准,广泛运用于国际层次上的数据收集和比较。ISIC50-99为服务业。服务业大类有11类,包括商业及零售业、酒店旅游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业,房地产、租赁和经济活动,公共行政与国防,教育,医疗及相关社会服务,其他社会社区服务,家庭雇佣服务,国际及跨国组织;小类有19类,反映了服务业在国际经济背景下,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地增强。
参 考 文 献
[1]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出版社,1983
[2]陈福生,陈振骅译.政治经济学概论[M].商务出版社,1997
[3]约翰.穆勒.政治经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M].商务出版社,1991
篇6
内容摘要:全球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界定节约型服务业概念的基础上,对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的基本理论脉络进行了梳理,通过国内外关于节约型服务业研究现状的综述和分析,对国内外关于节约型服务业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指出节约型服务业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节约型服务业 后工业时期 新工业时期 第三产业
节约型服务业的概念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全球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多数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中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据世界银行统计,当前全球服务业产值比重平均已超过60%,发达国家超过70%。可以说,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成为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我国非常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对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如果不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大量消耗资源的状况,就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导致经济徘徊。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我国服务业发展总体落后,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有些服务行业,存在着资源消耗过大、节约意识淡薄、生产效率低下、恶化生态环境等问题,这是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格格不入的。因此,在我国发展节约型服务业势在必行。
所谓节约型服务业,一般就是指的资源节约型服务产业,发展节约型服务产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型服务业是指以建立节约型经济系统为目标,以节约资源为要旨,在实现最小成本最大收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同步健康发展,最终建立一个自成一体的良性循环产业链的产业。服务的每一种经济功能都需要一定的载体,这种载体就是服务的产业。
节约型服务业是在遵循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按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及生态规律的要求提供各种服务而形成的产业。节约型服务业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发挥效益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产品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在满足需求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节约资源和能源方面,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在获益方面,以最合理的投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高效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节约型服务业理论发展脉络分析
(一)工业时期三次产业划分理论
Fisher在《进步和安全的冲突》(1935)一书中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首次从产业历史演进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视角进行了三次产业划分,并第一次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认为第三产业是一系列提供服务活动的产业。
Clark在《经济进步的条件》(1940)一书中进一步研究了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并正式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认为第三产业包括了建筑、公共设施、交通、贸易和更一般的各种各样的服务。显然,与Fisher相比,Clark对第三产业范畴的认识已逐渐摆脱古典学派的束缚更趋一般化。与此同时,Clark运用三次产业的概念,研究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使三次产业分类法得以普及和应用。但世界范围内仍将Fisher和Clark共同视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刘重,2005)。
(二)后工业时期服务业增长理论
Bell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1973)中首次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认为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服务社会,且这一特征不是外生的,是由服务需求的上升趋势与服务业生产率相对低下所导致的供给不足的矛盾所决定。
Fuchs在《服务经济学》(1968)中,以实证方法对以美国为“模特”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上升的原因、各服务行业之间生产率变化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形象地称之为迈进“服务经济时代”,由此而创立了服务经济学。
为了解析服务业生产率较低的生成机理及影响,1967年,Baumol以当时美国城市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为背景来考察服务增长,构造了一个两部门非均衡增长的宏观经济模型,提出了服务业部门的“成本病”问题。“成本病”理论适合大部分服务业,因而成为服务理论研究中唯一较为成功的形式化模型(陈凯,2005)。
(三)新工业时期服务增长理论
新工业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Galbraith等人。Galbraith等人一直关注现代企业业务、企业组织的技术进步及其对服务需求的影响等所产生的服务增长态势,竭力强调生产组织中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尤其是信息技术,该认识对当今社会的服务增长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增强说服力,经济学家还在实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Porat(1977)重点研究了信息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所带来的服务增长,并认为与信息生产、传播和应用相关的实物产品生产和服务产品生产的产业群已经形成,其中包括了服务部门。Jorgenson(2002)等人从宏观角度,通过跟踪研究和实证分析,发现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布鲁金斯研究所于2002年对27个国家的信息化与服务增长、服务劳动生产率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进一步证实了美国的服务增长,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信息技术最密集的行业。
Cogoy从人力资本、存量知识服务部门的发展引起人们服务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的角度论证了服务增长态势。认为,随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以及知识服务部门的壮大,新型服务产品以及为实物产品制造、消费所配的服务产品将越来越多,这必将对人们的消费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张卿,2005)。
除了上述西方国家经济学家的研究外,日本经济学家饭盛信南也出版了多部关于第三产业的著作,比如:《生产性劳动的理论》(1977)、《生产性劳动与第三产业》(1978)、《经济政策与第三产业》(1978)、《服务经济学导论》(1985)等。这些著作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以及日本第三产业的动向特别是就业动向作了详细分析。饭盛信南把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归因于大工业的发展,认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变化,带来了消费过程的社会化,因而第三产业的扩大和发展是大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活和消费的高度社会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纵观国外服务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从工业时期对三次产业划分理论的形成和普及应用,到后工业时期关于服务业产值增长和就业增长的相关研究,再到新工业时期对服务业研究思路、方法等方面的拓展,这些研究本身都带有很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体现了研究者出发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但基本都是从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地区专业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国内外节约型服务业研究现状及评述
作为衍生于“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概念的“节约型服务业”,由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出的时间较短,国外目前还没有这一提法,而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尚不是很多,这导致国内外对于节约型服务业的研究才初现端倪,直接研究节约型服务业的成果非常少,更多地是从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角度来探讨服务业如何节能降耗、保护生态、持续发展。
(一)国外关于节约型服务业的研究
美国学者K.Hockerts(1999)提出生态型服务的概念,认为生态型服务包括三类:产品服务、使用服务和结果服务;美国学者D.Rondinelli和M. Berry(2000)认为需要强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促进交通物流业的良性发展;瑞典学者Sanjay K. Nepal(2000)指出,要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投入、关系建设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学者Vinod Sasidharan等人(2002)指出,在发达国家的旅游业中,利用生态标识提高环境标准来保护自然资源已成为一种共识;美国学者Evan Mills(2003)研究发现,采用能源效率标识和能源循环技术,可以提高保险与风险管理行业的利润;美国学者Charles A. Goldman等人(2005)认为节能服务公司所开展的服务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美国学者Paolo Bertoldi等人(2006)通过调查发现,欧盟及其成员国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国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同;希腊学者T. Markis和J.A. Paravantis(2007)对希腊一些比较典型的小型服务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那些能源消耗比较大的企业,主要在于没有采取能源保护措施。
(二)国内关于节约型服务业的研究
中国学者邱小华(2005)从社区(大厦)施工设计、节约人力资源、高度重视社区(大厦)内能源节约问题三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建设节约型物业管理服务;李伍荣和文启湘(2006)认为生态型服务消费是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的重要内容;杨旭东(2006)认为转变服务方式是搞好商业银行“节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王晓羽、谢朝武(2007)从循环经济思想的内涵入手,阐述节约型餐饮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剖析传统经营方式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从政府及行业、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等角度提出节约型餐饮的构建途径; 2007年4月21日在中国烹协主办的“节约型社会与餐饮业发展论坛”上,提出了构建节约型餐饮的新思路。
于淼(2007)指出发展节约型餐饮产业,一是要提高全行业的节约意识,二是餐饮业要合理利用资源,三是要引导客人节约、节能;杨华(2007)对如何建设节约型物流企业进行了探讨;祁雪瑞(2007)提出了发展节能服务业的原则与制度;叶楠、施卫东(2008)总结国外节约型交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我国节约型交通建设的措施;董鸿安(2008)提出了生态型饭店的概念,并对建设生态型饭店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三)国内外研究特点
本文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从宏观角度研究服务业发展对策的成果相对比较丰富,但具体研究节约型服务业发展对策的成果还相对比较稀缺;从旅游业、餐馆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来探讨如何节能增效的成果相对比较丰富,而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成果还相对比较稀缺;西方发达国家比我国更重视服务行业中的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提高和改善服务业节能绩效、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不大,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对节约型服务业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真正开始,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方法、模型与对策等。
结论
通过节约型服务业理论脉络的研究分析,以及国内外关于节约型服务业相关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出,对节约型服务业的研究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包括系统的理论研究、服务业模式和模型研究、服务业对策研究等。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节约型服务业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重.论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内涵与发展环境[J].理论与现代化,2005(6)
2.陈凯.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外理论述评[J].经济学家,2005(4)
3.张卿.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服务增长理论评述[J].南方经济,2005(07)
4.王晓羽,谢朝武.循环经济与我国节约型餐饮企业的构建[J].能源与环境,2007(5)
5.于淼.与时俱进,发展节约型餐饮产业[J].中国食品,2007(18)
篇7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有了很大发展。如今,现代服务业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各方面的影响,包括:对GDP贡献额;对就业贡献额;在世界500强中的情况;通过创新推进经济的发展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4方面,分析我国现代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且就如何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来促经济增长提出相应措施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相关性;贡献额;措施
1、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及特征
1.1、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政策中的一个正式提法。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应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来改造传统的服务行业,从而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层次的、高附加值的服务。其本质是实现服务的现代化。它包括金融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它的发达程度不仅反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更体现出现代制造业的产业能级。
1.2、现代服务业的特点
它具有“三高”和“三新”的特点:
(1)高技术、高人力资本和高附加值
现代服务业是利用各种高新技术对社会劳动力进行更为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它把一些拥有专业技术及具有某些特长的人员才传统的服务行业中分离出来,组成专门的从事相关行业的机构,仅对客户提供其专业领域的特殊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其具有技术化、知识化的特征,高素质的人才是其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2)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
新技术,主要是指现代服务业拥有与传统服务业不同的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以它们为基础形成的信息平台;新业态,是指由于高新技术作用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不断演化出来的新兴服务业态,他们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提高产业的素质和老百姓生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第三是指新的方式,是指新的增长方式,宏观解释是高人力资本的增长方式,这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产物,另一方面是现代服务业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代价的结果。微观解释就是新的服务方式,服务提供者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产生的服务自身的一种创新[1]。
2、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现代服务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也起到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战略地位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2.1、现代服务业在GDP增长的贡献份额
很多统计分析表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的增长,在贫困阶段,主要靠农业推动;在温饱阶段,主要靠农业和工业推动;在总体小康阶段,主要靠第二、三产业推动;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基本实施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推动。从全国来看,1978年-2003年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最大,达524%;第三产业占第2位,为335%;第一产业最低,仅为141%。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国所有地区的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力都低于工业。就全国来说,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应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服务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国民经济动力结构将有新变化,服务业已经或将成为主要产业[2]。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我国服务业对GDP的增长的贡献份额将逐步提高,终将超过工业而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2.2、现代服务业在就业中的贡献份额
服务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随着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收入水平增长日趋增大,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就业增长最快、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国内资料显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就业比重先升后降,服务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当上升的服务业比重增长到与工业就业比重交叉时,服务业就开始取代第二产业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第二大的产业。
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全国各地将或迟或早的出现服务业成为就业容量最大的产业前景。因此,应正确认识服务业在就业结构中的这种变化,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解读我国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来源。在工业投资项目不多,工业企业发展不景气,工业品明显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服务业更是开辟就业门路的重要领域。
2.3、服务业企业在世界500强中
事实上,产业结构服务业也是当代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2001年到2003你,美国连锁业巨头沃尔玛的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198亿美元、2465亿美元、2590亿美元,连续3年在(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上雄居榜首。其他服务性企业也快速发展,它们在市场上的绩效明显好于包括电子、通信等制造企业,并成为全球服务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3]。
2.4、服务业通过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进行需要包括研究开发、中介服务、市场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全过程服务,这是一个国家成功开展创新的基础条件。而现代服务业是其重要促进者,是创新最活跃领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自身创新活动,越来越需要研究和开发的支持[4]。我国服务业研发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服务的科技含量不高,直接影响我国服务业的动生产率,在服务业创新方面也无法满足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生活水平高了的人们不断提出的新的需求。
以往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当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并出现服务业超前的发展情况。事实上,服务业与各行各业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条件允许,以发展服务业为主可增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具有独特资源的县域,有可能出现发展奇迹。具有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地方,可以以服务业为主导,从而带动其他行业和部门的发展,实现旅游兴县;一些具有传统支柱产业优势的地方可以通过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促进服务业发展等其他形式[5]。
3、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措施
为了尽快改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其他产业不相适应的状况,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步伐,切实提高效力。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有待于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方式举办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等非义务教育。
(2)积极发展科学研究服务产业
不仅对国民经济推动作用大于其他部门,而且发展前景广阔,对提升服务业层次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起着关键作用。
(3)快速发展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当今世界信息产业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产业。快速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形成完备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信息化服务,最终实现信息的商品化和国际化。
(4)结合实际,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
服务业的区域布局与各地城市化进程、一二产业发展水平、国家特大型投资项目高度相关。因此服务业发展的区域规划设计,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利用本地区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本地服务业,形成区域性、层次鲜明的服务业新格局。
4、结论
总之,通过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巨大贡献,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从而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从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模式,进而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晋江支行)
参考文献:
[1]宁巍、杨德宏.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路径选择(2006-5-23)
[2]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
[3]厉无畏、王振.科学发展观与新一轮经济增长.学林出版社
篇8
关键词:服务外包;外包;加工贸易;生产要素;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9-0010-06
“服务外包”是伴随着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非实物化、生产工序片段化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国际服务贸易形式。近几年来,
“国际服务外包”呈现飞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在这新一轮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已经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确立为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结构的主要切入点。但是,研究“服务外包”我们不能仅仅从表面现象上去直接观察,而必须在严谨的概念辨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本质分析。
一、“服务外包”的概念厘定
早在1989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已经预言:“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与业务也应当采取外包形式”(林航,2009)。但首次明确提出“外包(Outsourcing)”这个概念并从企业核心能力角度加以解释的是Gary Hamel和C.K.Prahalad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两位作者将英文“Outside Source Using”合并为“Outsourcing”,用来指“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分包给其他企业承担,而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其实质就是一种资源整合的管理模式,即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林航,2009)。与特定产业所有生产活动的“一揽子转移”不同,外包的特征是“特定企业在保持最终产出或产出组合不变的前提下把某些投入性生产活动转移出去”,即“企业在保留特定产品生产供应基本定位的前提下,对生产活动涉及的某些环节区段的活动或工作,通过合同方式转移给外部厂商来承担”(卢锋,2007a)。
“服务外包”是“外包”的一种类型。依据交易对象的经济属性方面的差异来区分,“外包”可以分为“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不能脱离“外包”概念的大框架,即它不是服务生产活动的“一揽子转移”,而必须在保持服务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出或产出组合不变”的前提下进行。
但是,关于“服务外包”的概念目前仍比较混乱,学术界和产业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一类“服务外包”概念试图从性质的角度来界定它,如:
管理学权威工具书《商务大辞典》的解释是:服务外包指“通常依据双方订的标准、成本和条件的合约把原先由内部人员提供的服务转移给外部组织承担”(卢锋,2007b)。
美国毕博管理咨询公司(BearingPoint)对服务外包的定义做了如下描述:“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将优先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据,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反应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江小涓等,2008)。
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2007)联合编纂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这样定义:“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工厂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服务外包中涉及的服务性工作(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通过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
亚太总裁协会和国际外包中心联合的《2008年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则认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IT系统开发和架构、应用管理以及业务流程优化等自身业务需求通过外包由第三方(即服务外包提供商)来完成,以专注企业核心业务,更好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经济活动”。
另一类“服务外包”概念试图从类别范畴的角度来界定它。如:
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的定义:服务外包是IT服务市场的一部分,分为ITO(信息技术外包)和BPO(业务流程外包)。IT服务市场的另外一部分是离散式服务。ITO包括产品支持与专业服务的组合,用于向客户提供IT基础设施和企业应用服务,从而确保客户的业务成功。ITO细分为数据中心外包、桌面外包、网络与企业应用外包等;BPO是把一个或多个IT密集型业务流程委托给一家外部承接方,让他拥有管理和控制选定的流程……被外包给外部服务承接方的业务流程包括物流、采购、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客户关系管理或其它管理或面向消费者的业务功能等(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2007)。
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司)从市场角度来定义“服务外包”,其划分方式与Gartner公司基本相似:服务市场包括IT服务市场和业务服务市场。其中,IT服务市场中外包的部分被定义为IT服务外包(ITO),业务服务市场中外包的部分被定义为业务流程外包(BPO)。ITOX分为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基础技术服务,BPO又分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业务运作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2007)。
美国麦肯锡管理和咨询公司(McKinsey&Company)进一步将服务外包细分为四类:(1)IT应用服务外包,是指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交给专业化公司来做。包括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系统集成和咨询。(2)IT基础设
施服务,是指涉及IT基础运营的硬件、软件、服务器和大型主机的运营与管理以及桌面与维护支持等服务。(3)业务流程外包,是指企业将一些流程或职能外包给供应商,并由供应商对这些流程进行重组,包括人力资源、财务、采购、客户支持。(4)设计研发服务,是指和产品开发相关的设计与研发离岸外包活动,包括产品的概念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嵌入式软件的设计开发、产品开发、测试与本地化等活动(江小涓等,2008)。
中国“服务外包”的主要政府管理部门商务部基本沿用了美国Gartner公司和IDC公司的划分思路:“服务外包业务系指服务外包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包括:业务改造外包、业务流程和业务
流程服务外包、应用管理和应用服务等商业应用程序外包、基础技术外包(IT、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研发、基础技术平台整合和管理整合)等”。
还有一种将上述两类定义方式合并在一起的“服务外包”概念界定方式,如:
印度全国软件与服务公司联合会(NASSCOM)的2007年印度服务产业年报认为:“服务外包是基于IT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IT-BPO)。建立在IT技术和网络平台之上的,任何可外包的作业(IT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研发外包)经数据化之后,转移出去的业务流程和办公作业,都属于服务外包”(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2007)。
总之,通过透析以上林林总总的“服务外包”概念,我们可以确定“服务外包”最核心的要素,即:将服务业中自身业务产品或业务管理过程的一部分外包出去,由第三方来完成。在技术手段上,强调信息传输手段和交易平台的IT化,这已经成为各方共识。在概念范畴边界上,上述概念虽有广狭之分,宽严之别,但最根本的判别是企业的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凡非核心业务都可以外包出去,至于具体哪些业务属于核心业务,哪些业务属于非核心业务,不同的企业、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是不一致的,并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
需要强调的是,“服务外包”就其空间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这里的两个“外”都是指企业之外。“在岸外包”是企业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形式分包给境内其他企业承担,“离岸外包”是企业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形式分包给境外其他企业承担;“在岸外包”是在境内市场上完成的,“离岸外包”是在跨国境(或关境)的国际市场上完成的,又称为“国际服务外包”。服务外包就其企业组织边界来看,可以分为“在岸外包”和“离岸自营”,这里“在岸外包”的“外”也是指企业之外。“在岸外包”是指企业将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形式分包给境内其他企业承担,“离岸自营”是指发包方公司通过开辟国外附属机构来转移服务业务,海外附属机构是发包方公司总体的一部分,因此“离岸自营”实际上具有企业“内包”的特征,但却是在国际市场上跨境进行的,因此也属于“国际服务外包”的一部分。“服务外包”通过空间范围分类和企业组织边界分类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知,“国际服务外包”是以“离岸”提供的形式进行的,分为“离岸外包”和“离岸自营”两部分。当A国企业将服务的某些工序或流程委托给B国企业来完成,即为“离岸外包”;当A国公司在B国设立子公司或下属机构承包来自A国母公司的服务业务的活动,即为“离岸自营”。与“离岸自营”的“离岸”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概念叫做“离岸营业”,即A国在B国投资设立c企业和D企业,c企业将部分服务业务外包给D企业,这一部分属于“离岸营业”,“离岸营业”与“在岸外包”一样,都不属于跨境业务活动,不认为是“国际服务外包”。
本文所称的“服务外包”,是指基于IT技术的企业非核心业务片段的服务业转移。当“服务外包”被当作一种国际贸易现象看待时,则特指“国际服务外包”。
二、“服务外包”的本质
“本质(Essence)”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因为本质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所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服务外包”在形式上看外包出去的是“服务”,实质上是一种以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要素贸易。严格意义上讲,所有的对外贸易(包括实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是生产要素贸易,就是说对外贸易表面上交换的是商品和劳务,实质上交换的是彼此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Leamer,E.E.,1980)。“服务外包”与一般实物贸易的不同在于,一般实物贸易反映了对外贸易生产者全部的生产要素禀赋,包括外生的禀赋如资本、劳动力、土地资源、技术水平等,也包括内生的禀赋如技术创新能力、经济组织的适应能力等;而“服务外包”仅仅反映了服务贸易生产者局部的生产要素禀赋,即劳动力禀赋。在这一点上,“服务外包”与实物贸易中的“加工贸易”颇为相似。
“加工贸易特指以保税方式从国外进口原辅材料和中间产品,经过加工为产成品后再出口的贸易方式”。当前,“加工贸易”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实物贸易中与一般贸易旗鼓相当的一种贸易形式。
“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分别是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生产工序片段化的存在形式,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活动在国际市场上实行分工的产物,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价值链在国际间重新分配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服务外包”又被有的学者称之为“服务加工贸易”(郑雄伟,2008)。
“加工贸易”与“服务外包”产生的动因是相同的,即“劳动力套利”。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之间形成了极大的价格差异,发达国家的企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某一个非核心的业务片段“外包”到发展中国家进行,以节省劳动力成本,这就是典型的“劳动力套利”。
“服务外包”的“劳动力套利”如何实现见图2。
在图2中,假设世界上只有A国和B国两个国家,A国的服务业劳动力相对富裕,故而A国的服务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较低且服务业劳动力价格低廉,B国的服务业劳动力相对稀缺,故而B国的服务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较高且服务业劳动力价格高昂。世界上的服务业劳动力潜在资源总量为Q1Q2,其中A国为Q1Q,B国为QQ2。M1N1表示A国递减的服务业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曲线,M2N2表示B国递减的服务业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曲线。在“服务外包”业务发生之前,A国具有使用Q1Q量的服务业劳动力生产Q1M1TQ量的服务产品的能力(A的这种生产能力因为国内服务业市场的狭小而出现了闲置),B国具有使用QQ2量的服务业劳动力生产Q2M2UQ量的服务产品的能力,A国的边际生产力OT低于B国的边际生产力Qu,即A国服务业劳动力工资水平为QT,B国服务业劳动力工资水平为Qu。
现在,B国企业将一部分服务业生产活动“外包”给A国,这实际等同于服务业劳动力从A国流向了B国,理论上这个过程可以一直持续到两国服务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均等为sP为止,这时SO量的A国服务业劳动力承接了B国的“服务外包”(相当于sQ量的A国服务业劳动力“移民”到B国)。
“服务外包”以后,A国的服务业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曲线M1N1只对A国的非“服务外包”部分的服务业劳动力产生作用,A国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服务业劳动力与B国服务业劳动力面临着共同的边际生产力曲线M2N2。此时,A国将消费Q1M1Ps部分的服务业产品,全世界增加了PuT部分的服务业产品,服务业的“自由贸易”提高了世界的经济效率。A国服务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QT上升为sP,B国服务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QU下降为sP。B国企业面临的服务业劳动力工资水平比“外包”前下降了wu,B国企业以更低的工资获得了更多的服务业产品,实现了“服务外包”过程中的“劳动力套利”。
但是,“服务外包”的“劳动力套利”与“加工贸易”的“劳动力套利”并不完全相同。“加工贸易”的“劳动力套利”针对的是低端劳动力对象,“服务外包”的“劳动力套利”针对的则是高端劳动力对象。服务业本身是人力资本投入较高的行业,人力资本是服务业需要支付的主要成本。“服务外包”的“外包”对象属于知识产品或精神产品,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而“加工贸易”的“加工”对象属于物质产品,是人类体力活动的产物。因此,更严格地说,“服务外包”本质上是一种以高端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要素贸易。“服务外包”和“加工贸易”所要求的劳动力生产要素的禀赋特性对比如图3。
“服务外包”的实现必须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信息传递成本,拓展了企业在业务过程中的选择范围,使企业有可能打破地域疆界限制并突破传统的企业管理边界进行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在互联网技术普及之前,“服务外包”作为一种大范围的“国际服务贸易”现象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距离的远近不仅关系到成本的高低,甚至直接影响到服务提供的可能性。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彻底打破了信息传递的距离限制,而且大大改变了服务产品“消费的即时性”、“不可储存性”、“不可贸易性”等特征。正因为如此,在本文前述的各种“服务外包”定义中,都特别或明确或隐含地强调了“以IT为基础”这一条件。“服务外包”所依赖的这一技术基础,与“加工贸易”所依赖的交通运输费用的低廉其意义是一致的。
“服务外包”的实现还必须具备坚实的制度基础。服务产品的国际标准化的实施使企业有可能将服务产品的某些中间环节“外包”出去,如果缺乏了服务产品的国际标准化,“服务外包”合同就很难达成,即使双方签署了合同,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纠纷也会层出不穷,
“服务外包”发包方将承受巨大的违约风险,高昂的交易成本将大大制约“服务外包”的发展空间。
“服务外包”所依赖的这一制度基础,与“加工贸易”所依赖的制造业产品国际标准化要求其意义是一致的。
三、“服务外包”的效应
“服务外包”首先对发包方和承包方两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影响。我们借助比图2更加直观的图4观察这种影响。
首先看“服务外包”发包方国家劳动力市场所受的影响。如图4所示,
“服务外包”发包方国家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不变的s,从事服务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D,此时该国的服务业就业量为ON1,服务业平均工资率为w1。“服务外包”业务产生以后,意味着国内市场对国内服务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减为D’,此时的就业量为ON2,它实质上是该国原先服务业就业量ON1减去“服务外包”流失就业量N1N2之后剩余的部分,该国的服务业平均工资率下降为W2。
再看“服务外包”承包方国家劳动力市场所受的影响。亦如图4所示,“服务外包”承包方国家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不变的s,从事服务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D’,此时该国的服务业就业量为ON2,服务业平均工资率为w2。“服务外包”业务产生以后,意味着国内国际市场对国内服务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增为D,此时的就业量为ON1,它实质上是该国原先服务业就业量ON2加上承接“服务外包”就业量N1N2之和,该国的服务业平均工资率上升为w1。
经验数据资料支持上述理论推论。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认为,未来十年内,西方七国集团1%~5%的就业岗位将转向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中国家。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 Inc.预计,到2015年,美国因“服务外包”将减少本国的330万个工作岗位,
篇9
关键词:家政;传统;创新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引言
1804年,美国皮契尔女士撰写了《家庭经济学》一书,其中,“家庭经济学”理论被认为是近代家政学的起源。同时,该理论也为“家政服务”的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一般认为,家政服务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各种事务作为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导购、房屋租售、法律服务、维修服务、家庭服务、人才招聘和生活百事等七类相关服务内容。
在国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家政服务”的概念与“保姆、佣人”曾一度画上等号。现今,这种狭隘的认知已有所改变,家政服务的概念基本得到普遍认可,即:将部分家庭事务社会化、职业化,由社会专业机构、社区机构、非盈利组织、家政服务公司和专业家政服务人员来承担、提供的一种服务。[1]
传统的家政服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足,主要从事烧饭做菜洗衣服等工作。而如今,学历状况、能力层次、管理水平等因素越来越成为家政服务内容的衡量指标,家政服务需要从传统走向创新。
二、传统家政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问题
(1)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家政服务人员当中,很大一部分来自贫困的农村。文化水平不高,社会知识偏低。甚至,有些从业人员存在着身体健康安全和身份核查的纰漏。这些都使得雇主对雇员不信任、不放心。
(2)雇主方面存在的问题。雇主对雇员不信任、不放心,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尊重。大部分雇主都认为,把家政服务员请到家里就是干一切杂活的,这样就导致了家政服务员的工作中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3)家政公司方面存在的问题。传统的中介型家政公司只是起到一个雇主和雇员之间中介的作用。也有些对雇员做短期培训,但重点都是放在注意事项、而不是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方面。这样一来,单纯中介的性质,使得家政公司的门槛降低,从而缺乏行业规范和监管。
2.对策
(1)加强就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国内一些相关高校已经开设了家政教育有关的课程,从业人员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自身方面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同时,从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摈弃“低人一等”、“伺候人”等旧观念。
(2)树立家政服务公司的良好形象,实现品牌效应。家政服务公司作为一个联通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平台,其作用远不止中介这一点。要根据不同的服务需求,对教育、健康、理财等家政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同时要保证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口碑。例如陕西的“米脂婆姨”、四川的“川妹子”,就是家政市场中有口皆碑的例子。
(3)加大国家对家政服务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家政业由于兴起时间不长,政府应给予其一段时间的保护,助其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出台多种政策和法规,但落实的程度不够。应尽快出台家政服务业中的社会保障政策,使家政服务人员也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
三、国内家政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1.比较中介型家政公司和员工制家政公司
传统的中介型家政公司为服务人员和雇主进行简单的登记建档,对服务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然后提供洽谈的场所,服务员和雇主就服务项目、工资等内容谈清楚,签订服务合同。最后,家政公司收取一次性的介绍费用。
而员工制家政服务公司是一种企业化的经营运作模式。服务员作为公司正式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纳入公司的统一监督和管理,服务员、用户、公司三方签订服务合同,明确三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家政公司提供的是全过程的动态服务,它是未来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趋势。[2]
2.突破传统家政服务公司的案例
(1)月嫂公司。是一个由医生、护士和月嫂培训师组成的组织,向社会提供一站式的母婴护理服务。月嫂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孕产妇及新生儿的临床医学护理及保健。由于他们管理规范化、推广人性化、服务专业化,给新生儿家庭中的母婴提供了科学、规范、优质的服务,深受市场的欢迎。
(2)个性网站。做外包的人员会接触到一个网站,叫威客网。这是一个雇主悬赏任务,雇员接受任务并以外包形式完成任务的平台。任务种类有品牌设计、文案策划、甚至祝福话语等。该平台是一个纯盈利的网站平台。
借鉴威客网的经营模式,开始出现了诸如出租自己的时间、帮助别人完成事情、达成心愿并最终取得报酬的网站。
(3)国外典型。作为家政学的起源国家,美国许多大学开设家政学课程。其家政问题专家杜威曾说过“对美国人民而言,再没有其他科目要比发展家政科学更重要的了。”[3]同时,美国的家政业无所不包,已经成为一项巨大的潜在产业。
国外家政专业化的特点还可以体现在我们较熟悉的“菲佣”印象中。在菲律宾,家政服务人员主要是具有较高素质的菲律宾妇女,她们懂烹饪、会插花、可护理老人、还会教小孩说英语,这样高素质的家政服务大军现已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市场。
结束语
传统家政和现代家政的区别,主要是指家政服务公司从中介型向员工制的转变。家政服务公司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信息介绍的平台,而是更加注重服务产品的内容和质量。同时,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措施,长期不懈地推进家政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必将带动整个家政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发展,使之成为真正的阳光产业。在这一方面,我们还需多多借鉴国外家政市场的发展经验。
参考文献:
[1]童意,龚健,王建宙.国内外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及对北京的启示[J].当代经济,2011(11):84-85.
[2]曾向东.家政服务公司:从传统模式中突围[J].社区服务,2004(08):33-34.
篇10
被模仿还是被超越
2009年初,雄心勃勃的IBM最近提出“智慧的地球”新概念,宣称要打造“智慧”渠道生态系统。2010年1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2010年IBM中国合作伙伴开年大会暨IBM中国渠道部战略会上,IBM宣布将推出一系列有助于提升合作伙伴技能的举措,以协助渠道商变得更加智慧,为客户提供更加整合的、高价值解决方案。
“智慧的地球”掀起了“互联网”浪潮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科技驱动力将推动这场革命的迅速发展――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系统都可以实现数字量化和互联的事实,这就是全面的“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融合。
从此你可以看到IBM的“野心”有多大,它要让整个地球变得智慧,这是多么大的一块市场。
而更可怕的IBM还将这个概念逐渐落地,其怎么落地的呢?其将地球细分,开始“智慧的城市”,提出“智慧的地球,从智慧城市开始”。
像一个高速飞行的战机,以前只能欣赏,而现在则可以落地细看了。IBM开始一块块拿下城市了,而全球又有多少城市呢?
反观我们的民族品牌联想,单单在国际战略眼光层面,可否能望IBM之项背呢?
做大象还是大笨象
当联想集团在2005年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时,这标志着中国一些大型生产企业已经日趋成熟,并具有国际战略眼光。而如今,许多企业如IBM和GE已经从销售型制造企业转型为全球服务供应商,中国企业是否也能借鉴类似做法?
总结IBM近20年来的转型历程,其基本路线图就是产品―>服务―>服务产品化。服务产品化就是将通常应用于传统市场的产品开发和交付原则注入到服务业。IBM将把多种服务的流程、动作、角色等要素进行分离和标准化,并融入到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中,最终,IBM希望构建一个基于资产而非基于人工的服务模式,全面实现“服务产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