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传统工艺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传统工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传统工艺

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功能定位;作用发挥;传媒

一、引 言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起,党和国家就不断努力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发生了变化,因而有必要对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重新分析和定位研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介现状分析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起,新农村建设已经经历了将近7年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和作业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与社会主义新闻传媒的力量是分不开的。电视节目对于农村、农民来说,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随着网络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普及,农民学习、娱乐有了新的途径,农民对于网络的认识由最初的排斥和盲目已经逐渐变成了对于网络的探究和学习,这些变化无疑是新闻媒体对于农村地区的重要贡献。

然而,相对于城市受众而言,农村受众目前依然处在某种程度的“传媒缺失”状态之中,各种“涉农传媒”依然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困境。目前来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涉农传媒数量比较匮乏。二是涉农的传媒本身就存在节目分配机制的先天性缺陷,涉农内容简单。 总体来说,涉农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积极为农民知晓国家惠农政策提供途径和学习的平台。

三、陕西关中地区新农村与传统农村媒介接触的对比调查分析

为了给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和功能的探究奠定实践基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典型代表和落后的农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象选择了陕西咸阳花马村与罗堡村。花马村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示范村,而罗堡村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依然属于传统农村。两个村子同属第一产业,花马村从新农村建设中逐渐走上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和传统农村村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知存在差异。花马村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较为了解,清楚本村的发展方向。罗堡村却对于新农村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传媒角度来分析,一个重要原因是接收信息、理解信息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决策的不同。两个存在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知恰好验证了“媒介示范论”,即媒介对两个村村民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新农村和传统农村对于信息的需求产生较大差异。对花马村村民发放的问卷中,我们发现该村村民都对农业生产类信息和致富类信息关注度较高,而罗堡村对于该类信息的需求量较少。花马村村民对娱乐和法制教育这类信息的需求远远小于罗堡村的村民。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在信息闭塞的环境中,环境以外的事物是无法影响到环境之内的事物的。正如罗堡村村民对娱乐和法制教育这类信息的需求度远远大于花马村一样。由于环境的影响,外界的声音传入这一地区的力度也是微乎其微的,罗堡村的村民接受到的新鲜事物还很缺乏,对法制教育的着重关注,说明他们自身并没有在这方面受到过信息的传递,在该方面属于轻度的闭塞。

四、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

(一)保障“受众权利”,实现下情上达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基本权利有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1]。新闻传媒作为保障受众权利的直接中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农民的该项权利,以实现下情上达,更好的为农民了解外界事物服务以及为国家做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然而面对长期城乡二元化的体制模式和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利益的驱使,农民、农村一向作为弱势群体的现实决定了他们在媒体世界中的弱势状态,农民由于信息的闭塞和知识的匮乏普遍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途径,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经常处于“失语者”和“缺席者”的境况。新闻传媒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应该努力的丰富涉农新闻和信息,深入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之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将信息进行反馈和交流,做到下情上达。以陕西咸阳花马村与罗堡村为例,作为新农村和传统农村的典型代表,同样在新闻传媒上的劣势不言而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涉农传媒应该积极的深入农村,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状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宣传和报道。

(二)实现“信息滑板”,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随着社会的变迁,当前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十多年来,大量农民离家、离开土地奔赴中国东南部发达城市去打工的情形彻底改变,许多农民在打工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许多新本领,掌握了许多新技术,许多农民不再单纯的去打工,而是积极回到家乡去自主创业 。面对新农村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新闻媒体应该在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上进行相应变革。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并不高,虽然他们在外打工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缺乏专业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加上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于大城市来说远远较为落后,农民从城市回来后获取农业信息和科技知识的渠道非常稀少,当前媒介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涉及农村信息和信息的节目匮乏,这给农民创业带来了不少困难。因而,媒体首先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目前传媒的节目设置显然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该问题的基础便是积极的推动和实现“信息滑板”功能。在信息时代,凡可以随信息一起运动的区域发展与劳动力要素密切相关的文化教育成分等,都可以随现代信息传播跨地域、跨梯度地进行,从而使相关领域差别逐渐缩小。这便是新闻传媒的“信息滑板”功能[2]。在信息滑板价值下,新闻媒介应当积极的增加涉农媒体的数量,在宣传和报道的内容上积极增加农业科技和最新惠农政策等内容,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和政策支持。

(三)发挥“活血化瘀”作用,构建和谐新农村

当前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着重大变化,城乡之间、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政府机关之间的各种矛盾时有发生,现实中各种显现或者隐藏的矛盾时时刻刻有可能爆发出来,这一系列矛盾必然将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质量。新闻媒体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将隐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不断的寻找出来,为政府决策和农村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新闻传媒首先应该发挥自身预警功能,善于见微知著,捕捉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症状,并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受众认清其危害,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3]。不可否认,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显现了不少问题,由于农村、农民群体的利益不被重视,他们的心声没有一个适当的发泄途径,这使得各种群体性事件以及上访等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的显现出来。新闻媒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不断的发挥其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功用,在对待“群体性事件”上,新闻媒体应当切实承担起营造和谐气氛、疏通渠道的职责,通过有效舆论的引导来不断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的稳定,预防“群体性事件”等不和谐因素的发生。构建和谐的新农村,矛盾的发现比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更有难度,所以我们必须在媒体功能发挥上下重力气。花马村与罗堡村在村民矛盾的解决方式上还是存在着若干差异,花马村侧重对媒体力量的寻求来不断的加大对村民的宣传,以此来化解村民间存在的若干矛盾。而处在传统农村下的罗堡村对媒体的运用还很欠缺。

(四)推动“环境监测”,适时调整农村发展

环境监测被认为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信息丰富与触角广泛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向大多数人提供有用、能够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使公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了解周围的环境,适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调整[4]。新闻媒介发挥监测环境的功能被施拉姆形象的比喻为“社会雷达”,它可以充分的了解农村地区的最新变化,为政府做出农村决策提供依据。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介可以多多报道农村地区建设的最新情况和趋势,及时发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支持,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新闻媒体在花马村中农业成就的宣传和报道可以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信息,同时也能寻找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上级领导的战略决策提供启示。

五、结 语

探究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对于媒体价值的重新调整和整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固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通过对新农村与传统农村的对比分析以及传媒在建设中作用探究,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未来新农村发展的方向,据此来更加深入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试论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获得与维系[A].媒介的市场定位[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 吴信顺.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其对策[J].新闻记者,2004(1).

[3] 汪三汉.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篇2

(一)庆阳传统工艺业发展现状

庆阳地处甘肃的最东端,历史文化悠久。传统工艺丰富多彩,逐渐自发地形成一个行业。庆阳的传统工艺种类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刺绣、香包、剪纸、皮影、糖人等,其中刺绣、香包和皮影,闻名于全国各地,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传统工艺品销路扩大。香包、刺绣形成了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国内外,涉及东亚、西亚、北美、西欧等地,年收入达上亿美元,打开了国外市场。衍生品增多,行业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如以皮影为模板引申出多种富有特色的雕刻绘画工艺,以及衍生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工艺品。

(二)庆阳传统工艺业财税政策的运行状况

1.从财政方面来看为了促进传统工艺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开发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意见》等文件,从机制上放活、政策上放宽、利益上保障,为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政府对于财政列支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使用逐年在扩大,比重不断上升,财政支持力度在逐年上升,但是对于促进传统工艺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却很少,仅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同时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相应的财政政策未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有些政策适得其反。

2.从税收方面来看税收优惠政策有所增加,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自从城镇化发展以来,庆阳市传统工艺业发展呈下降趋势。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政府也相继实行了相应的税收政策。但是,在政府发展当地的税收政策中,大多数只是分布于政府的文件中,不完整且没有执行。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很难查询到与促进传统工艺业发展相关的税收政策。

二、庆阳传统工艺业财税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财政角度分析

1.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庆阳全市财政支出为185.7321亿元,而对于传统工艺业的支出仅有0.02%。从2011年到2014年庆阳市政府财政支出呈现上升趋势,而且上升增长相对较快,但公共财政支出支持传统工艺业的力度非常弱。

2.资金的使用效率低

(1)支出与收益不能成正比庆阳市关于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从2010年的1000万增加到2013年的6000万,赋税从2010年的7.8%到2013年的8.5%,只呈现出0.7%的增长。虽然支出呈现出了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但是最后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对于财政部用于传统工艺业发展的资金不能够合理地运用,浪费严重。一是相关部门认识不清,对一些没有发展潜力的传统工艺进行大量的拨款,而对于“潜力股”却视而不见;二是对于资金的使用分配不合理,例如对购买原材料与其发展源头相关的一些生产资料支持较少,而相关的管理人员却相对较多,造成财政负担;三是责任不明确,各个部门对于各自应担负的责任不明确且不相互委托,造成“应管而未管,不该管而过分管之的现象”,[2]工作效率低下,时间成本增大,浪费比较严重。

3.传统工艺业的投资基金少传统工艺业的投资基金是指由传统工艺人员或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机构组织专门设立的一种用于投资传统工艺业发展的资金。目前,庆阳的传统工艺业发展基础薄弱,人员配备素质不高,不被一些企业和个人所看好,没有投资传统工艺业发展的动力。传统工艺业投资基金的主体就只有政府部门这单一力量和少数的民营企业,造成了“投资基金少”的现象。

(二)从税收角度分析

1.传统工艺业税制管理体系不完善

(1)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淡薄,税款的征收与管理难度大。在我国,传统工艺业行业不论规模大小,全部实行企业自行申报,对于税收征管部门来说,税款的征收难度非常大。对于庆阳这种欠发达地区,税收管理系统不是很完善,对征管部门来说税款征收存在一定的盲区。纳税意识淡薄,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会计从业人员不按标准进行会计核算。另外,消费者作为纳税人,很少主动向经营者索要发票,这也是造成少缴税的一个重要因素。

(2)行业经营业务的交易比较随意,造成税务监管困难。庆阳的传统工艺业主要以丝、麻、棉、布为主要原材料,价格比其他行业的原材料低,交易时采用现金即可完成,这种经营模式给税务部门在对税款的计量和征收环节增大了难度,征收效率低。

(3)现行相关税制限制对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根据我国的税法规定,成为一般纳税人有严格的标准,使不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传统工艺从原材料购进到生产加工再到最后的销售环节都比较繁琐,每个环节都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例如原材料购进,当一般纳税人购进没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权利的企业的货物时,此时增值税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实际的负税率达到17%,没有进项发票作为抵扣凭证,造成企业税前所得虚高,使最终得企业所得税税负也比较高。此时会出现多种情况:一种是一般纳税人企业不愿再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及其他没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资格的纳税人进行交易,使它们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一种是一般纳税人企业选择缩小生产规模避免成为一般纳税人,重新注册成为小规模纳税人只承受3%的税率。这一缩小规模的现象,限制了传统工艺业的发展壮大。

(4)从事该行业的个体数量多,管理难度大。香包、刺绣行业的个体经营数量多,市政府通过与其他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管理,并且还组织成立了商会和协会,但大量从业人员的存在,在维持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下,限制了该部门的管理强度。

2.税收政策针对性较弱税收优惠政策分散,缺乏完整的体系,且税收政策边界模糊。针对传统工艺业的现状很难界定。纵观我国相关促进传统工艺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并没有一部完整的针对促进民间传统工艺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庆阳市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传统工艺,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香包和刺绣。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小、轻、杂,这些特点使得该产业的发展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设备,妇女坐在家中便可以完成,这些小经济不易被发觉且往往被忽视。其次,该产业的准入门槛低,产业人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了税收政策的实施针对性很弱,达不到预期想要的效果。

3.增值税改革步伐迟缓

(1)原材料占比较小、发票取得困难、部分企业税负较高。针对这类现象的出现,目前还没有明确公布的改革措施。首先,原材料价格相对便宜,进项税也比较少。然而加工环节的复杂性,产品附加值高,所产生的增值税也高。其次,原材料大多来自无法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山区的农民及小规模纳税人手中,多数无法取得正式发票,进项税额无法抵扣。最后,传统工艺业是一种靠人力生产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大多数加工企业都以农村为生产基地,其加工费用不能取得专用发票,使税收负担转移到一般纳税人身上。[4]针对增值税的这种情况,政府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像刺绣与香包等这些传统工艺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2)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多以个体工商户为主,销售对象零散。销售对象比较杂,其固定客源比较少。造成了从事该行业的个人企业单位收入偏低,有的甚至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现象。销售量低,出现进项无法抵扣的情况时有发生。

(3)传统工艺业的经营规模小,售价波动大,主要以现金交易为主。传统工艺品与一般的商品不同,价格的不确定性强,购买者几乎不索要专用发票。生产者在购买原材料环节无法取得专票,当生产销售规模达到国家标准后就会自动转为一般纳税人,这就意味着该企业税收负担会加重,为了避税,企业可能会采取缩小生产规模的办法来减少税负。

4.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中几乎没有提及传统工艺业,这对传统工艺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税法有一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为20%”,也就是说,传统工艺业只有在符合小型微利的条件下才可能享受到20%这个比较低的税率。这与国外相比,我国发展传统工艺业的企业负税较高。总而言之,针对传统工艺业的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很不完整。

三、促进庆阳地区传统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从财政角度促进庆阳传统工艺业发展

政府财政支持传统工艺业的发展,是最有力的保障,解决了资金筹集等制约瓶颈,将会使其发展充满活力。

1.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政府重视传统工艺业的发展,除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以外,更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首先是努力发展本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从而就能更好地利用财政政策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其次是利用银行贷款,尤其是政策银行的贷款,大力发展传统工艺业。

2.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配置资金的使用环节,充分考虑到原材料的购买、商品的流通以及产品的最终使用各个环节。各部门明确责任,做到相互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时间效益的浪费。在促进传统工艺业的发展中应当着重发展优势工艺以带动其他传统工艺的发展。在我们的工作中应当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在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优先发展经济效益较好的产业。

3.鼓励传统工艺业投资基金目前,庆阳的传统工艺业投资基金非常少,政府应当起带头的作用,为传统工艺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专家管理”“分散风险”“运作规范”是合理使用投资基金的“三大法宝”,其实质就是要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管理,分散投资基金的风险,以确保基金安全,然后按照投资基金规范的操作步骤进行运作,从而做到有效监督和有效管理。

4.优化传统工艺业融资环境融资环境的好坏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传统手工艺行业在所有的行业中处于劣势地位,它的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优化传统工艺业的融资环境势在必行。首先,政府应当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通过公共交流平台相关信息,促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其次,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积极促进传统工艺业的发展,扩大对其发展的财政投入,鼓励创新研究,提高该产业的市场占有份额。

(二)从税收角度促进庆阳传统工艺业发展

1.健全传统工艺业税收管理体制促进传统工艺体制是一个系统、综合性的工程,在税收体制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税收征收管理。传统工艺业的发展是一个相对比较分散的产业,征收管理难度较大。应当设立准入申报制度,对各类纳税人分类管理,例如实行“不申报不减免税”的政策。第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政府应当对纳税人加强思想教育,以减少税收征管难度。第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税务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税务工作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健全传统工艺业税收体系。第四,提高税收的征管效能。增值税的改革应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使税收活动简便易行,建立完善的税收管理体系,提高征管效率,降低税收成本。

2.增强税收政策针对性传统工艺业的发展个体多种多样,准入门槛低,所需原材料种类繁多。当前我国对于传统工艺业的相关税收政策太过笼统,针对性不强。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如对于容易区分且易征收的制定固定的征收税率和相应的减税和免税税率、补贴金额等;对于不容易区分且税源不明显的物品应当根据所生产的成品种类和数量制定相应的税收补贴和减免税政策。

3.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为了避免重复征税,对于应当征收营业税的个体户和企业改征增值税,简化征收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按照“便利原则”,对于一些发票取得困难,生产规模小,销售数量少的企业和个人按照产品数量评估抵税和征收。这样既可以方便经营者,又可以使税务征收管理部门降低征管成本,使双方达到共赢。对于难以计价的应税物品,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统一的计价标准,以适应促进传统工艺业发展的需要。

篇3

[关键词]当代工艺美术 文化产业发展 创新

中图分类号:TE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007-01

前言:工艺美术是一种综合了生产、生活、艺术审美的活态文化体系,其中积淀、蕴含着人们的造物思想、审美意识、技术能力、伦理观念,反映民族心理结构、精神诉求乃至集体记忆,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中国工艺美术是我国人民创造能力的高度展现,它饱含着人民大众的智慧和勤劳,传承着丰富的文化意趣,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我国社会文明和生活文化传统的载体,也是一个国家、民族以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深入洞悉、发掘、传承和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信息,立足民族历史文化积淀进行传承和创新,不仅有助于实现物质的丰赡、经济实力的提升,更能从长远意义上推动本土文化、民族精神的独立与发展。

1 当代工艺美术的文化产业发展面对的形势

1.1 工艺美术传承历史文化

衣食住行背后绵延着亘久的伦理价值和文化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历史生成的,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造物文化体系,满足人们对于物用、礼俗、审美的多种需求,是民族特色的认知方式、名物制度以及审美趣味的活态的集成。工艺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作为书籍文献传承的知R体系相区别,是一种综合了生产、生活、艺术审美的活态文化体系。工艺美术是一支鲜活的文化根脉,较之于文字典籍和习俗传统,更大程度上以造物形态,融合了一个民族历史的、集体的创造能力和文化表达,包含了对自然万物的认知与理解、对技术的应用、对礼俗规范的传达、对美的感知和把握,它的传承与延续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族的文化生态、民族文化基因的存续、文化的认同与传播发展等等。

1.2 工艺美术面临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传统工艺美术身处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社会转型过程,必然遭遇冲击。以工业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化,对消费品的功能与审美提出新的要求,在充分的市场选择过程中,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被边缘化,生产要素转移到农村。应该说,工业化、市场化冲击,不仅对工艺美术的内涵和价值构成影响,引发学术和教育领域从设计艺术出发,对工艺美术的反思和批判,而且由于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意识和生活观念的改变,部分传统工艺美术品类在市场化的自主选择中进一步受到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加之我们对工艺美术的文化保护和教育传承不足,工艺美术文化生态破坏严重,工艺资源流失加剧。从立法层面看,我国的立法工作是相对滞后的。从教育层面看,我国由于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波动、滞后,而新的生产结构中,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逐渐弱化消解,加之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很大程度上被消解,部分传统手工艺因此面临后继无人、人亡艺绝的危机。

2 当代工艺美术的文化产业的创新之路

2.1 当代工艺美术在艺术表现力的创新

当代工艺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创新,所以,相关工作者一定要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具有优秀的创造力,有创新的精神。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在生活中多积累素材,还要在设计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观。工艺美术包括的多项内容中,需要将审美与性能有机的融合的一起,不断对艺术构思创新,还需要对传统的设计知识以及理念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促进工艺美术设计更好的发展。当代工艺美术在设计时,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而且融合了不同的思想,所以,工艺美术在发展时,也需要将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提升工艺美化的设计理念,还需要融合现实,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大众的需求。

2.2 当代工艺美术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工艺美术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很多与工艺美术相关的软件都相继的开发出来,并且大部分都已经在当代工艺美术中开始应用,在创作过程中为创作者提供大量材料,加强作品设计,综合有效的利用各类材料充分的掌握与创作作品相关的材料,加强创作作品自身的质量给予了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设计人员能够在作品的创新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了当代工艺美术的整体设计水平,简化了作品的制作过程,计算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当代工艺美术持续发展的机遇,

面对国内外各种艺术思潮的涌现,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应当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技术、知识能力的有效创新,将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当代工艺美术的作品质量。

3 结语

从我国当前情况看,工艺美术的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再次受到重视。就此而言,农村传统手工艺已不只是代代传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射着古老文化的智慧之光,也不只是新的经济形势下,增收致富、惠益民生的经济项目,而是一个关联着文化、经济与乡土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着力点。认识和发掘工艺美术的价值,实现工艺美术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应受到教育、文化、立法、经济等各领域的重视,使中华文化传承光大。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这促进了当代工艺美术设计水平的提升。但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眼光有着较大变化,而且对精神文化也有着不同的追求,所以,在工艺美术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加创造性,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提高设计作品的时代感。传承,这可以是工艺品更具文化内涵。无论拓展中国设计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还是实现文化的自觉传承,都离不开对本土造物根脉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黄宝庆.促进当代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 学术评论,2015,01:55-61.

篇4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探究武安市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保护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6日

乡村文化包括古建筑、碑刻、雕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语言、地方戏曲、地方性节庆、民俗、建筑布局、传统工艺以及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独特的价值。但是,在我国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逐年减少,由2000年的300余万个减少到目前的200余万个,16年间消失100万个左右的村落,折算后每天消失200个自然村落。其中,传统村落现存数量仅有1.2万左右,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仅存4,000个。因此,新城镇化背景下,以村落为代表的优秀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亡。

一、武安市乡村文化的主要内容

乡村文化即村落文化,是农村社会信仰禁忌、价值取向、生活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种形式。依据该定义,武安市乡村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头文化。所谓“口头文化”,就是指未形成书面材料但在社会群体文化继承方面起作用并协助塑造群体世界观的习俗、信仰、生产及生活技艺以及文化传统中的口传部分。武安市乡村“口头文化”种类繁多,主要有传说、戏曲(傩戏、赛戏、平调、落子)、方言、故事等。这些口头文化是我们探究武安市传统乡村村民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奠基石”。

1、传说。武安太行山区传说较为丰富,主要有京娘投湖、天仙配、天降龙雾、村名来源以及氏族祖先生活传说等等,它们反映了武安先辈们的以及村民精神寄托,体现了他们古朴的生活方式。

2、戏剧曲艺。武安地方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如赛戏、傩戏、平调、落子等等。武安傩戏、平调落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傩戏最初以面具戏为主,逐步发展为傩戏、赛戏、队戏等形势,具有分布广、种类多、传承性强等特点。2010年以来,武安市固义村傩戏《捉黄鬼》和白府村《捉死鬼》,以其磅礴的声势,独特的形势,精彩的内容,吸引国内外学者的接踵而来,打破了“长江以北无公认戏”的断言。武安平调落子极具地方特色,念白以武安方言为主,大多数剧目体现了武安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价值观念。

(二)传统节日文化。武安地区节日文化种类繁多,甚至月月有节日。例如,在武安一带流传着农历六月六敬谷神的习俗。农历六月六这天,当地家家蒸馍、豆包,而最时兴吃的好饭是裹卷。敬谷神是为了感激上苍赐给人们粮食,同时也是因传说中人们担心五谷神收回人们享用的粮食。从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武安固义村以傩戏形势欢度元宵佳节,吸引国内外学者关注。这些节日体现了武安人民朴素、踏实的品格,也凸显了武安人民热情、勤劳、遵从孝道、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三)传统技艺、工艺以及建筑艺术

1、传统技艺、工艺文化。武安地区拥有悠久的传统技艺文化历史,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酿酒、米醋、冶炼、雕花、雕塑、剪纸等传统工艺。其中,冶炼技艺是武安的传统工艺,拥有2,000年的历史,古冶炼技术曾在古代盛行一方;活水米醋采用地下甘泉水、武安小米、麸曲等,用古老传统手工艺酿制而成。古老的传统技艺与工艺反映了武安人民不断探究,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

2、传统建筑艺术。武安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高大敞亮,高台阶、高门楼、高房基。建筑造型往往是沿街门楼、陪房门楼、窗框上、照壁上方皆有飞檐盖瓦,瓦上压脊,两端出兽,斜顶后是平顶,人从院内向上看是瓦房,实则是平房;陪房屋檐有的出檐,有的上设女儿墙,墙间设水口,水口由青砖雕刻而成。木雕、彩绘多用于室内装饰,如隔扇、屏风、炕围、梁柱等,也有用于室外的,窗棂、门楼、屋门等。以徐家大院为代表,伯延建筑群反映地方建筑特色,建造工艺独特,细部装饰精美,是历史的见证。它集建筑学、艺术学、设计学之精髓,具有武安地方特色,是武安乡村文化的活化石。

二、城镇化背景下武安市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强势的城市文化不断侵蚀着乡土文化,乡村的发展与其自身文化相矛盾,致使传统“乡村文化”面临巨大的困境。

(一)缺乏文化自信致使传承乡村文化的主体逐年减少。随着武安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传统村落主体的农民在富裕之后开始向往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自发的人口流动不断涌向城市,促使村落人口不断减少,“空心村”、“老人村”等问题越加凸显,村落居民由于文化不自信导致村落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致使武安傩戏、赛戏、剪纸技艺的传承人不断减少,民间技艺以及工艺不断失传。

(二)城市文化的不断侵蚀导致乡村文化失去本真。由于城市文化的侵蚀,村落向城市看齐,村民的价值观、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为追求高质量生活水平,村民建新房,集体建新厂,从而导致民居建筑的衰颓、村落景观的凋落、山水体系的破坏、传统工艺、地方语言、戏曲的遗弃以及大量以“文化”为名的乱搭乱建,古村落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已经面目全非。

(三)地方政府力不从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在乡村文化保护方面凸显出很多问题,如以政府保护造成财政负担大,效力有限;文化监管权责不明,管理困难;缺乏专项资金投入,日常维修保养难以到位;乡土文化保护机制不健全,致使缺乏法律依据;乡村文化保护缺少技术规范支持等。

三、建议

武安乡村文化是人们在这一地域经过漫长的探索所创造一切文化的总和,是中国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在今天城镇化进程中却面临着消亡的困境,因此乡村文化保护已迫在眉睫。

(一)政府应在乡村文化保护中发挥职能。乡村文化保护是城市化必经之路,弘扬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彰显乡村价值观的必然之举。武安政府应跟随时代步伐,积极转变观念;规划乡村文化保护项目;加强政府监管,确保资金对号入座;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且使其投入渠道多元化;完善乡村文化保护保障机制;设立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切实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制定相关城乡互补政策,使城乡文化共存荣。

(二)促使村民文化自觉,提高村民文化自信。随着城市文化的侵蚀,乡村文化不断消亡,应在满足村民生存、安全需要的前提下,加大乡村文化保护的宣传力度会引发村民文化自觉,村民文化自觉才能唤醒,从而实现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激发村落文化资源旅游、经济价值,从而满足村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使村民自发地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因此,当前政府应重视村民利益,在开发、利用、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时,不能忽视村民的力量,维护村民利益,提高村民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

(三)加大构建乡村文化博物馆力度。武安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且种类多样,依据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两种形式将武安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因此,乡村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不仅能宣传地方特色和稀缺性的文化资源,而且还能提高村民对武安乡村文化的认可。同时,紧随时代潮流,构建武安乡村文化数据库以及数字博物馆,主要呈现形式以图片、纪实、报刊为主,运用数字化存储手段,对武安传统文化资源资料进行及时更新,真实、全面、详细地记录和归档,展现武安传统乡村文化风采。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坛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社区致力研究:影响因素分析与指标体系构建[D].甘肃:兰州大学,2014.

篇5

[关键词]艺术工艺;探索研究;农业

中图分类号:F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217-01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保定市白洋淀芦苇工艺产品地方风格特点十分鲜明,在同一种类的民间艺术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芦苇工艺是通过当地人民就地取材,通过在劳动中对实用品的制作熟悉了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以此在农闲之余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中逐渐产生了芦苇画的制作。芦苇画的创作是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的结晶,是经过传统艺人和艺术工作者多年来辛勤探索而开发出的新兴手工艺品,它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统一,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内涵。此项目以其作为研究对象,重新审视它的创意、材料、工艺等方面,从而进行产品的进一步改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审美水平也日益提升。据调查,目前白洋淀进行芦苇画工艺品制作的厂家有十几家,已初具规模,但是作品种类单一,作品形式没有充分凸显各自的特点,基本上以仿古字画、风景、动物题材为主,长期以来基本丧失了其市场活力。同时由于大部分作品是分散到农户中去做,缺少适应市场的审美造型素质,也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也就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长此以往,此行当必将走入低靡。因此针对目前行业状况,经过深入厂家及市场调研,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产品的进一步改良:

一、加强高素质的生产研发团队建设。

1、分散作品到农户中去制作这种生产办法仍可继续,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与之对应的产品研发就越发重要。除了应定期对农户进行集中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制作技艺,芦苇画在作为一个商品的同时,首先是一件艺术品。可以积极邀请一些艺术工作者到实地来考察,并对芦苇画的创作进行艺术指导,组织骨干技术人员与其进行专题研讨,开拓创作思维,从而产生高质量的芦苇画艺术作品;

2、将产品研发上升到学术的高度。可与地方艺术高校的联系,校企联合,这样可以使高校艺术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到产品的生产创作中来,有效加强了厂家创作团队的建设。同时可以根据实际生产状况,每年从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一些人才,省略了厂家对固定技术人才培训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目前,由河北农业大学与保定市安新县端村的河北省白洋工艺品有限公司合作的“河北农业大学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已正式挂牌,下一步公司还将与校方合作在学校建立专门的芦苇画艺术研究所,公司将派专门人员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并与校方艺术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芦苇画艺术的创作研发。

二、立足地方文化特色,推陈出新。

白洋淀芦苇画因其是由“芦苇”这一具有独特的材质制作而体现其特色。要使其具有更加强大的市场活力,没有地方文化的支撑是难以实现的。只有不断深入发掘地方文化特色才是提高产品内涵的根本。

1、提炼精髓,以其人物事件为主题进行创作研发。

目前的芦苇画作品内容基本处于模仿阶段。其内容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山水、诗词等等多种题材,虽可称丰富多彩,但其多以模仿名人字画,以及利用现有名家创作的画作、图片为素材,用芦苇工艺进行表现。长此以往,不免鸡肋。艺术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其充满活力。水乡野生的芦苇制作成的芦苇画,是其品牌特色。白洋淀素有“华北明珠”、“北国江南”之称,它是华北地区少有的淡水湖区。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均有其一番意境。?美景之中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宋代,六宅使何承矩在淀区筑堤贮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线;北宋名将杨延昭曾在此屯兵御辽;元代大儒刘因任教于淀区三台、安州;清代康熙皇帝在淀区端村、圈头、赵北口、郭里口兴建行宫,先后40次来淀区游览围猎;时期,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雁翎队”,驾小舟芦苇荡中辗转游击,谱写了一曲抗日救国的壮歌。作家徐光耀撰写的《小兵张嘎》就取材于“雁翎队”;著名的“荷花淀派”作家代表孙犁的《荷花淀》,孙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均以淀区为题材,使得白洋淀儿女那飒爽英姿,至今仍被全国人民传扬歌颂;时期,总司令曾在白洋淀指挥清风店、解放石家庄战役,给这古老的淀区又增添了新的光彩。从如此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中提炼创作素材,以其人物、事件为主题进行创作研发,足以使芦苇画保持长久的市场活力。

2、从艺术角度提高画面的观赏性。

一种形式是单从审美角度遵循“就势而为”的原则,根据画面题材表现的需要,利用材质本身的长短、宽窄、薄厚等特性来表现不同的画面元素,使其最大限度的利用材质自身特性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创意。另一种是利用艺术的处理手法,从造型、构图的角度,主观的改变材质的形状,审视画面的布局,给予作品合理的艺术表现方式。严谨、大方、美观的物象造型能够充分展示作品的立意、主题。这首先要求创作者具备较高的艺术造型能力,通过对画面表现对象影响因素的提炼勾勒出适合的形象,然后在运用不同特点的材质对其进行合理的表现。从绘画角度来说,构图要求画面构成因素均衡统一,上下、左右摆放合理,具有稳定性,主题突出。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因此,要使画面产生美感,就不能违背这个原则。稳定不单是指的平均,平均虽然是稳定的,但其缺少了变化,画面没有了高低错落的韵律变化,也就失去了美感。

结语

综上所述,对芦苇画的改良需要艺术工作者的介入,通过艺术与民间工艺的对接可以实现民间工艺产品层次的提升,提高其自身价值,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给农村经济产业带来有效的推动力。我国的民间手工艺品行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传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同时,不能只墨守成规,而应不断深入发掘其文化特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以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依托于市场繁衍生息。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民间手工艺》路甬祥主编.大象出版社

[2]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左汉中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篇6

关键词:浏阳夏布;工艺传承;保护发展

所谓夏布,是指用些苎为原料,经手工纺织而制成的纯麻纤维制品,又叫做“苎麻布”。因为原材料的缘故,夏布柔软细薄,透气性强,易洗速干,十分耐用,是人们用来制作衣料、蚊帐的理想布料。湖南浏阳是夏布之乡,据文献记载,在明朝时期浏夏布就已相当有名,商贾百姓争相抢购,1901年浏阳夏布走出国门,远销日本、朝鲜、南洋等地,还凭借精致的做工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优奖。

随着岁月的变迁,社会纺织业技术的革新,人造丝占据了消费市场的主流,浏阳夏布因为陈旧、衰老而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线,夏布制作技艺也趋于衰落。作为夏布之乡,浏阳夏布仍为传承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坚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夏布的重视和喜爱,国际市场需求增大,浏阳夏布的生产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如何对浏阳夏布进行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是每一位夏布行业相关人士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浏阳夏布的发展现状

在经历过昔日的辉煌后,浏阳夏布如今正面临严峻的发展境地,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浏阳夏布逐渐失去往日风采,失去了人们的追求与青睐。

(一)文化语境孤单,产品结构单一

夏布的制作一直沿用传统手工技法,经过山间清泉的浣洗,并以硫磺烟熏,形成柔软、平静如水的雅洁之色,这是夏布的特点,也是夏布丰富古老的文化积淀之所在。但由于当前布料软化、深层染色等技术限制,浏阳夏布的成品多是最基本的坯布,没有进行再次加工,质感极其简单粗糙,根本无法用来制作高档服装。这类素坯产品结构单一,缺乏设计创新,附加值低下,和市场上其它出口到日韩等地的同类产品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毫无巨大利润可言,因此浏阳夏布长期处于产品加工链的最底层。在日益时髦多元的现代文化中,浏阳夏布处于外贸交易的被动位置,自身文化价值无法突显,其文化形态与现代价值无法有效契合,所树立的文化语境始终面临边缘化的弱小境地。

(二)人才青黄不接,技艺传承断层

和许多非遗技艺一样,浏阳夏布也正处于传承人才青黄不接,制作技艺传承断层的尴尬局面。目前懂得夏布制作技艺的艺人们都已步入高龄甚至去世,大部分都离开了夏布制作领域,同时由于夏布编织工资低,时间消耗长,需要长期的系统训练,农村年轻人对夏布制作缺乏学习兴趣,故而趋向前往大城市寻找务工机会,很少有人会留在本地。夏布制作工艺无人继承,愿意用心去制作夏布的人越来越少,夏布制作的传统工艺正面临消亡的危境。

(三)生产模式传统,品牌影响力缺乏

起初,浏阳夏布的制作是在家庭作坊中完成的,这类家庭作坊普遍具有规模小型、分布零散、自由灵活的特点,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转入工厂化生产。但由于制作技艺、市场发展的限制,浏阳夏布的生产制作仍处于传统模式,无法进行有效的市场化产品开发,布匹的深加工粗糙,难以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由于夏布市场缺少文化产业的支持,大部分的夏布品牌形象模糊薄弱,风格不清晰,定位不准确,产品开发无系统,企业管理不严谨,故而无法真正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二、浏阳夏布的传承与保护办法

夏布工艺是我国的传统民间工艺,夏布产业曾在我国传统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我们必须直面浏阳夏布的发展困境,重点解决问题,促进其有效发展与传承,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一)产品转型创新,丰富种类与功能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浏阳夏布产业要想突破困境,必须要大力促进产品转型设计,改变产品只制成素胚的单一种类和功能,推陈出新,不断创新,使具有悠久历史的浏阳夏布再度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舒适生活产生关联。

首先作为布匹,把夏布制成服装,来满足人们实用性的需求是夏布最基本的功能。基于夏布独特的外观特征和实用特性,将夏布结合现代服饰新颖的设计,融入不同的装饰品、加工技艺,能够做出层次丰富,让人眼前一亮的夏布服饰。其次在审美功能方面,可以将浏阳夏布与不同工艺材料结合,辅之以多种艺术装饰手法,将夏布制成夏布画等,这类含有夏布元素的室内装饰品、手工艺品可以大大增加夏布的附加值,提升夏布产品的利润空间。

(二)保护夏布技艺,培养高审美传承人

夏布工艺人才是夏布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优秀的工艺人才,夏布这一传统民艺根本无法繁荣兴盛。基于当前人才大量流失、青黄不接的局面,夏布人才的保护和培养工作需要几方面共同努力:一是浏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年轻人加入夏布产业,学习夏布制作工艺,真正热爱并不断思考如何将夏布产业发展的更好。二是相关工艺美术类学校要集结优秀师资,开设工艺人才相关的培养课程,乃至建立工艺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课程、参观考察、实地操作、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提高工艺人才的审美水准,了解当下社会审美趋势,使夏布艺人的审美思想与设计才能与时俱进。三是成立夏布工艺保护协会,通过记录、整理、推广等方式向社会宣传夏布编织工艺,一方面让大众增加对夏布的了解和喜爱,提高关注度,一方面以文字、影象的形式保护好夏布工艺,确保夏布传统工艺的收藏和延续。

(三)扩大销售渠道,积极宣传推广

目前浏阳夏布主要是出口到日、韩、泰等东南亚国家,在国内的销售反而又少又小,不容乐观。中国人口众多,近几年的国家经济发展使得百姓消费能力与日俱增,因此要想促进浏阳夏布的大力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中国这一巨大消费市场,无论是夏布厂商、企业还是相关部门,都要加大夏布的宣传推广力度,打好品牌战略,用准确的商品定位、优质独特的产品,以及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博得消费者的喜爱与认同,并刺激和引导消费者不断购买,形成一种生活方式。

三、结语

浏阳夏布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令人称道,在湖南乃至中国的服装发展史上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浏阳夏布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单纯追求短暂时期内的火爆现象,而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长远传承发展。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充分认识到夏布工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予以深刻重视,依据实际情况作针对性的分析解决,为浏阳夏布的焕发新生创造良好机遇。

参考文献:

[1]陈晓青,黄军.我国夏布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上海纺织科技,2008(11).

篇7

1 牡丹花的设计内涵

牡丹花,又称木芍药,洛阳花。系毛茛科植物,是我国传统名花,它瑞丽妩媚,雍容华贵,素以“国色天香”闻名天下,自古号称“花中之王”,为富贵之花,寓意富贵吉祥。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自唐宋以来大量出现在各种装饰上。牡丹花作为一种经济植物,不仅为人们物质生活提供了名贵的中药材,而且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我国人民把它作为富丽、繁华之象征,称之为“富贵花”、“百两金”。历代文人墨客多借以抒感,咏歌绘画,喻之富贵。由此可见牡丹花绚丽多彩、国色天香的芳容,深受古代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人审美心理结构积淀构成之一。同时也说明牡丹花具有与人们审美意识相吻合的美感基础。

作为传统图案之一的牡丹花纹样,其装饰涉及建筑、器皿、服饰、室内装饰等多方面。其形式与内涵在每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与人文背景的影响与制约下,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精神面貌,也因此赋予了纹样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在现代审美与空间形式的同构中,运用牡丹花作为设计元素的服饰风格营造出的别具情趣的视觉效果已为现代人所青睐。这种创作手法强调以历史经典的装饰风格为借鉴,在现代多元化的装饰风格的融合、交流中,形成一种强烈而独具个性的装饰效果。

2 牡丹花纹样在现代服饰中的运用

2.1 牡丹花纹样在现代审美中的升华。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代表性服装纳入流行渠道。众所周知,传统是历史的积淀,不同的民族,由于时空状态不同,就会形成一定时期的不同心态、不同意识和不同的文化,然而,传统是相对的。传统是历史的轨迹,而流行是时代中某个较短时期的烙印。二者不可分割。

牡丹花纹样和现代服饰的结合正是处于传统和流行关系这一时空状态中的新产物,牡丹花纹样作为一种传统纹样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犹如为主流注入了新鲜血液,尤其是以传统纹样结合现代服饰创新设计的流行产品,具有新的生命力。由此而形成服饰新感觉既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意向,又充满了现代审美的精神,使传统元素的装饰内涵在现代生活的审美中得以升华。

2.2 牡丹花纹样在现代装饰形式中的拓展。我们知道,在经历了运动装,牛仔裤,比基尼,制服,针织服,西服套装等20世纪经典服饰之后,当今的服装设计已经越来越重视“古为今用”,特别是中国当代的服饰设计,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欢迎。只是在现代环境空间中,传统的装饰形态已随着依附载体的功能与审美观的改变而得到了拓展。它们或连续成线、或聚集成面、或排列成条,不断变化着,符合着当今流行审美的需求。比如缠枝牡丹纹,是中国常见的传统纹样之一,至今常被运用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历史上每个时期的缠枝牡丹纹都各有特色,唐代丰满肥硕、卷曲流畅,宋代纤巧灵动,元代壮硕凝重,明清则精致富丽。缠枝牡丹纹均以叶茂花繁、生机盎然的写实性为特征。因弯曲绵长、花枝繁茂的意象是我们民族喜闻乐见的装饰形式,被广泛应用在染织、壁画、雕刻、陶瓷等装饰上。而现代人崇尚简洁单纯的美,缠枝牡丹纹也因此有了明显变化,设计中抽取了该纹样的内质美――弯曲连绵的骨架与朵花点缀的形式,在时下的衣料、装饰面料与建筑装饰中常被沿用,并根据不同装饰形式要求演变着时尚新意的缠枝牡丹纹。

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社会环境、审美标准,把传统纹样的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特点小面积的或局部的运用在现代服饰上。将传统图案的散视点集中到一个视点上,保持一个重点一个色调,使服饰造型色彩主次分明,传统的色彩与时尚流行的色彩交相融合,把传统和现代设计思想,设计法则放进现代服饰当中。如一直在农村广为流传的凤穿牡丹题材的大红印花,这种大红大绿的传统装饰色彩所承载的特殊印记,传达出的温暖与美好是民族不能磨灭的。

2.3 传统工艺在现代技术中的再现。牡丹花纹样传统的表现手段有手绘、扎染、蜡染、刺绣等。这些具有浓郁的民俗装饰风格的传统工艺展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传统艺术的韵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传统工艺特点采取抽出、混合、拼接的方法,并将之巧妙地点缀、融合于现代的设计观念、审美情趣与工艺面料中,创造出高品质的审美内涵的作品。

3 结论

篇8

>>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探索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艺术和商业的契合 奔跑的手工艺品 有趣的传统手工艺品 茉莉花手工艺品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水凤凰马尾绣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网上商城的设计与实现 蜀江锦院注入当代时尚的传统手工艺品牌 手工艺品在当下的价值 造一件会行走的手工艺品 手工艺品致富快 库车民族手工艺品 浅析传统文化民间手工艺品之汴梁花灯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沈阳市传统手工艺品市场化调查 手工艺品的价值研究——以手工布偶设计研究为例 民间手工艺品开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研究 浚县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泥咕咕”市场化开发 广东老区特色手工艺品和农特产品展在京备受青睐 革命老区首届特色手工艺品和农特产品展举行 手工艺品突出“个性”有赚头 手工艺品,享受着并赚钱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吴兆,刘雯.传媒营销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

[6] 李怀亮.国际传媒营销中的民族品牌与内容管理[EB/OL].[2006-05-01].http://.cn/Conference_6349382.aspx.

[7] 何军红.移动营销成功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J].中国经贸导刊,2010(17).

[8] 胡开炽.农产品移动营销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

[9] 徐树华,王娇.移动营销及营销模式的发展历程[J].移动通信,2011(35).

[10] 刘建堤.视觉营销理论建构及其核心技术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5).

[11] 赵君.包装色彩设计与产品视觉营销[J].中国商贸,2012(2).

[12] 张朋川.模仿与创造——试析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轨迹[J].“东亚之光——中日韩工艺美术特质研究” 国际论坛暨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08.

[13] 孙继宏.中国传统工艺品的商业化策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14] 李新雨.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7).

篇9

关键词: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活化;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73-01

在漫长的农业时代,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等不同层面对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进行建构。进入工业时代,伴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失效,传统手工艺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失去了身影,其资源日益衰落。湖南拥有丰富的民间手工艺形态,在现阶段强调、推动活化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有助于塑造新的农村文化生态,有助于美丽乡村的塑造。

一、“一村一品”运动的启示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由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于1979年倡导发起,其目的在于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振兴农村经济。经过多年发展,运动取得了巨大成效,其内容也由最初的农业扩展到整个生活层面,运动的地域也由农村延伸到城市。由于成效突出,不但日本国内许多地区纷纷仿效,还影响到了中国、韩国、泰国等东亚国家甚至欧美国家,被视为许多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中国最早推进“一村一品”运动的是陕西省,2010年农业部推出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截至目前,湖南被列为示范村镇名单的有25个村镇,但均以经济作物的种植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日本还是后起之秀泰国,均将民间手工艺纳入到“一村一品”中,成功的带来了农业的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日本一些村落通过民间手工艺的活化重新省思乡村传统文化价值,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将原先“一村一品”的经济目标提升至一种传承与创造文化的行为,使人在工艺的制作中寻找生存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陕西省推行的“一村一品”运动充分考虑了民间手工艺的重要价值,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类别予以重视。

二、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活化与塑造湖南美丽乡村的关系

湖南是工艺美术大省,拥有丰富的民间手工艺资源,这些民间手工艺资源广泛的存在于三湘大地尤其是广大农村之中。此外,一些民间手工艺资源在当代经济发展的推进与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已经被深度开发,非常成熟。但是,从实际发展看,除了刺绣、烟花、石几个大的品类的发展对当地经济文化有所推进外,其他的众多民间手工艺资源并未获得足够重视。即使发展初具规模的民间手工艺,也存在参与广泛度低、从业人员素质差、产品单一、精细化程度和附加值低、市场推广力度弱等问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民间手工艺只能依靠政府的支持勉强获得生存的空间,发展成为奢谈。相当多的民间手工艺存在技艺断层的危险,囿于市场激励机制,很多手工艺人的下一代人往往不认同手工艺文化,因此也就不再从事相关的手工艺活动,纷纷选择外出打工,逃离农村,逃离故乡。这造成了农村生产、生活、文化的衰落,美丽乡村建设无从谈起。

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活化可以重塑民间手工艺的形象和活力,并可以其为基点,厘清乡村文化建设的诸多问题,吸引年轻人尤其是手工业者的下一代能重返故乡,传承和创新,从而使乡村获得无限的生机和发展动力,塑造美丽湖南乡村。

三、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活化的方式与手段

(一)挖掘本土特色,培育优势产业

作为一个民间手工艺资源大省,各个地方需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尤其是农民的智慧,挖掘本土特色,培育优势产业。在日益趋同化的市场中,具有独特身份标识的产品才能获得青睐,因此,活化民间手工艺资源,首先要统筹分析湖南省的民间手工艺资源,并依照区域和手工艺关联性细致谋划产业的布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资源,通过做大做强,以此来形成优势,塑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这个层面看,浏阳烟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通过资源的整合,浏阳烟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了诸多名牌产品,还通过多元产业交叉,例如举办浏阳国际烟花节,以旅游产业来推动手工艺文化资源的转换,提升经济效益。2012年,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更是实现生产总值172.8亿元,浏阳花炮文化品牌价值达到1028亿元,跃居全国第七。

(二)政府、协会、企业、学校、村镇合力,突出协同创新

民间手工艺资源活化的主体应该是乡镇的手工艺者,但是,通过梳理手工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单纯依靠手工艺者是无法将其复兴的。此外,政府、协会、企业、学校、村镇在民间手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和相关的意见阐述。民间手工艺资源的活化,需要政府、协会、企业、学校、村镇的协同创新,需要将自己准确定位。

政府在民间手工艺资源活化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作为一个国家级计划来全面支持,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地区水、电、通信、公路交通等基础条件、加强对民间手工艺知识产权的保护、规范各类税费、创设合理的融资制度、提供低息贷款等手段,为经营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泰国很多政府机构在各个层面给予农民在手工艺发展上必要支持:工业部帮助规划产品发展、技术培训和质量监控;内政部直接与每个村镇合作,帮助对产品进行适合市场的微调;商务部专门聘用了设计团队参与产品的包装和设计,其下设的出口促进部又专门负责挑选商品参加本土和海外的贸易展,为商品提供出口协助。日本政府承担了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塑造了良好的乡村投资形象。

专业协会需要做好服务和组织、协调工作,积极协助企业和村镇开拓市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积极推动民间手工艺的创新实践;学校要广泛的设置中小学本土手工艺课程,提升对本土手工艺的认同感,要充分介入手工艺者的教育以及产学研合作,通过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手工艺者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发掘生活在本地的年轻人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出一大批既具有实践能力而又能扎根于本地区的人才。这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案例是自2000年开始的香港理工大学与云南大学结合现代化设计理念以及社会服务精神,合作保育及活化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进而推展成具有价值的经济生活活动,藉此支援当地少数民族长远提高生活水平。

(三)尊重传统手工艺文化,推进美丽乡村文化建设

民间传统手工艺蕴藏了种种先民的智慧,值得我们尊重、传承。中国民间手工艺具有“量才为用,就材加工”的特征,以有限的资源、人力、时间,激发人的无限创造力,这传达出一种朴素的“惜材”观念,与当代农村发展所追求的“生态化”不谋而合。此外,民间手工艺传承方式中的师徒制是一种个体性的传承方式,强调技艺的传授,更强调一种“人的价值”的观念塑造,也就是一种伦理价值的传承。由此可见,尊重传统手工艺文化,也就是对日渐衰落的农村文化价值的守护和重塑。经济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去,通过民间手工艺资源活化,塑造新的手工业者,复兴悠远的工艺生活,能够推动美丽乡村文化的建设。这一方面,日本三岛町的“生活工艺运动”值得我们学习。三岛町1983年成立生活工艺研究所,同年开始发行《造村运动生活工艺讯息》,广送各地,并在东京举办“三岛町生活工艺品展”。1985年成立“木友会”,组织凝聚生活工艺者。1986年建设完成了三岛町生活工艺馆,作为生活工艺传承与推广的基地,重塑一个富有凝聚力和勃勃生机的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民间手工艺资源活化可以通过形成优势产业、推动社会各种资源的协同创新、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为其提供动力。作为民间手工艺资源大省,湖南在这一途径上可以做出突出的成绩,形成可资推广的经验,塑造美丽乡村,惠及更多大地上辛苦劳作的普通人。

参考文献:

[1]曲文俏.日本造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年第7期.

[2]潘鲁生、赵屹.手艺创造财富:2009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国际论坛[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篇10

年全镇共接待游客20000余人次,带来旅游收入400余万元。__水库景区自然风景秀丽,水库水域宽阔,水质纯净,有众多游客前来垂钓、避暑、休闲娱乐。__飞云温泉,为__县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号称"__第一烫","天下第二汤"。温泉集医疗、冬游、会议和度假于一体,分设餐饮部、客房部、沐浴部、美发保健部、娱乐部、会议部、康疗中心,还建有鱼池、停车场、果园等,另配套有蒙古包、烤全羊等项目。大量吸引了大竹、宣汉、达州、重庆周边等的游客慕名前来。

(一)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完成两个层次的功能规划:宏观层次上,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区域内现有乡村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建立综合型乡村旅游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和美化乡村自然景观风貌,打造"牛山寺"景区和"__新农村综合体"景区。

(二)加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建立具有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根据__镇的乡土文化气息,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和农耕文化景观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游,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精心打造__村休闲旅游为主题的"田园观光"和"做一天农人" 的农家乐旅游观光项目。

(三)确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的思路,用农家旅游的鲜明特色,构筑新农村建设坚强的产业支撑。在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按照人性化要求,主动融入景区打造观念,按照新农村试点乡村实施景区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