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生活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生活的理解

篇1

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提出了“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绿色发展,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就是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提出的“绿色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三个尊重”――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与之完美契合,都是倡导实施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学校教育。

作为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的一所普通小学,古城第二小学分校从2013年建校之始,就依托“绿色教育”核心理念思考学校发展方向,努力建设一所充满人性关怀、师生喜爱、适宜儿童成长的学校。

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思考着什么是教育的根基与目标,即用什么成就教育?教育为了什么?在思考“绿色教育”内涵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学校教育的“基石”与“愿景”――生活,形成了自己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生活教育。

什么是“生活教育”

古城二小分校的办学理念为“生活教育”,其内涵可概括为“an education of life, by life and for life”,即教育的本质是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首先,教育的本质是生活。学校生活是学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衡量学校生活价值的标准是它对于学生的全部生活的意义。这里所说的“生活”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通常意义的“生活”,即人类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所有活动,如日常的衣食住行;二是“生命”,即人在所有活动中的主观经验、生命体验。因此,生活教育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生活内容,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经验、体验,及其对学生生活的积极正向意义。

其次,用生活来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具有教育的意义和功能,生活教育在教育方法论上主张“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其中,“做”是指生活实践,是“教、学、做”的核心。

再次,为生活而教育。将教育的主体指向学生、目的指向学生生活。生活教育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坚持人本主义,把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存在,关注教育生活中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在教育目的上主张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帮助学生当前和未来的生活方式一以贯之。

“生活教育”的内涵

“生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三个子问题来回答。

1.“生活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什么

古城二小分校确立了“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的办学目标。其中,“学习的乐园”主张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调的是学与教的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学科教学倾向转为关注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与实践育人。“生活的家园”则是强调学校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学校生活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即学校应当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与生活体验,面向师生生活的全部。

2.“生活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什么

古城二小分校的育人目标是“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这一目标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会学习”是指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强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会生活”是指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强调学生的生命价值与生活体验。“会创造”是指关注学生的探究、思考、创新能力的养成。

3.“生活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什么

“绿色教育”或“生活教育”都是追求人本的教育。我们今天的教育如何为学生当下的成长助力?给学生的未来留下些什么?这样的思考是课程目标定位的基础。

“生活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展开的,我们把核心素养定义为智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是让学生长智慧。

如何开展“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理念下我们怎样做教育?如何在拓展课程领域的同时,让学生处于课程的中央?

1.“生活”进“课堂”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课堂首先要有生活的味道,知识的根在生活中。教师首先要沿着知识的脉络到生活中寻根,依据教材的描述到生活中寻找原型;在生活中采集学习的素材带进课堂,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感受知识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用知识指导生活,改变生活,进而热爱生活。为此我们专门开设了生活课,实现将所学知识“输出”到生活之中的目的。

2.“课堂”进“生活”

“生活教育”能够发挥更多人的潜能,使更多领域的资源为教育所用。课堂的空间扩展到生活,博物馆、公园、工厂、田间、街道、社区等,将游玩、参观、比赛、娱乐等都和“教”联系起来;衣、食、住、行和“育”结合,厨师、医师、技师都可能成为帮助学生获得某种技能的培训师;作家、书法家、艺术家都可能成为帮助学生获得才艺的引领者。

“生活教育”的课程建设

古城二小分校的“生活教育”课程包括生命理解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生活态度教育、生态意识教育。同时,还可以从能力的获得、素养的获得两个维度来描述生命理解、生存技能、生活态度、生态意识在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所达到的不同水平。

1.借助生物的象征意义开展“生命理解教育”

学校借生物不同的象征意义与色彩营造了生命理解教育的环境,教学楼一、二、三层的楼道分别以一条鲜艳的黄色、绿色、蓝色的色带贯穿始终,黄、绿、蓝三种颜色代表土壤、植被、蓝天的颜色,三条色带给人笔直与宽阔的感觉,更象征着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宽广、光明。三种颜色的纵向排列隐喻生命萌生、成长、飞翔。低中高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不同颜色的楼层学习生活,随年龄的成长分别与小苗、花朵、白鸽为伴,会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快乐,并将对生命的热爱带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2.在衣、食、住、行、玩中开展“生存技能教育”

2015年实施的教育部以及市区三级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中提出要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发挥与提升教师团队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管理中的综合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古城二小分校新的课程――《生活课程》、新的课堂――“1+1整合课”“生活课”“小先生课”诞生了,诸如衣、食、住、行、玩等来自学生的实际需求都成了教师之间、学科之间整合,发挥教师团队课程领导力的载体。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获得了自己最需要的生存技能。

3.在积极体验中开展“生活态度教育”

“生活教育”把知识与生活架构起来,把很多知识获得过程变成了充满生活味的体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鲜活与温度,有了“知识有趣”“知识有用”的体会,乐于把知识带到生活中,或指导生活,或美化生活,进而获得快乐的生活体验和有价值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对生活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更加热爱生活。

4.在与大自然亲近的过程中开展“生态意识教育”

古城二小分校校标的元素是海豚、蓝天、金沙、白浪。海豚是最具智慧的哺乳动物;它离开母体就可以独立游向水面;海豚过着“集体生活”;海豚对人很友善,世界各地流传着很多海豚救人的故事。孩子们认识海豚,和海豚建立友善的关系,增进对生命和生态的理解。

篇2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大学生;低碳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129-02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剧,几乎历届世界气候大会都在呼吁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而不是能力[1]。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要树立低碳生活意识,这既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责任,也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应尽的义务。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理念是党关于政治生态、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文化和绿色社会“五位一体”的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笔者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绿水青山既是生产力,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动力;二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三是绿色发展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四是不仅当前甚至今后任何一个时期都将坚持绿色发展,因为这是为适应未来发展方式转变而提出的;五是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人化自然”的思想,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将生态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的新的发展理念。

新时期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但由于其自身认识水平、实践能力的局限,应在大学阶段就树立低碳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观念,立足眼下,展望未来。低碳生活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前提,更是未来坚持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础。因此,调查和研究新时期大学生低碳生活观念就显得非要重要而且必要。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2017年3月中旬对成都大学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放问卷350分,回收问卷312分,回收率89.14%;对24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主要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程度,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低碳生活以及低碳意识应如何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听取了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建议。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1.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意识有较强的认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非常了解,48.96%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了解不够深,1.04%的大学生不了解低碳生活。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认知度较高。

2.低碳生活对生活有利。从问卷调查结果看,100%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方式有利。显然,当代大学生认为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生活更加有利。

3.低碳生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你认为低碳生活在哪些方面可以采取行动”结果中,85.42%的学生认为从交通工具的选择入手,53.13%认为应注重家庭用水用电,42.71%认为应从餐饮方面着手,41.67%认为要采购环保的家庭用品,30.21%要注重废弃物的排放。总而言之,低碳生活涉及生活方方面面。

4.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践行有待提高。问卷结果显示,96.88%的大学生在生活中未完全做到低碳生活,1.04%的学生完全做到低碳生活,只有2.08%的学生从未做到低碳生活。所以,低碳生活还需要加以行动和落实。

5.低碳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倡导。结合调查数据,71.88%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需要政府积极引导、社会积极倡导、个人自觉履行结合起来,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应从单方面来落实。

三、低碳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低碳生活含义的理解。宣扬低碳生活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绿色低碳的认识,增强节约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从意识上影响大学生,让正确的意识去指导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

2.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不仅能使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标准提高,更能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学生应坚持低碳理念,践行“3R”[3](即削减碳排放Reduce、物品再利用Reuse、废品回收再利用Recycle)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践行低碳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觀、价值观和世界观。

4.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节约资源、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打造绿色低碳社会积极奋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贡献自己。

5.低碳生活方式能减轻大学生经济压力。低碳生活和节约有莫大的联系,在很多方面,低碳生活和节约几乎可以画等号,节俭的生活方式能降低大学生生活成本。总而言之,大学生坚持低碳生活理念,能减轻经济压力。

(二)负面影响

当然,低碳生活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可能会花费更多时间,给出行带来不便;低碳生活的践行对自身的日常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会提高生活的成本;对低碳生活的要求使得许多企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减小规模,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可能会造成资源的闲置等。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负面影响都是可以克服和转化的。

四、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困境

第一,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参与度不高。学校、班级和社团经常有举行低碳生活倡议、团日活动等,但大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绝大多数学生有低碳环保的意识,但没有与切身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消息等关注较少,通过课堂和新闻被动了解较多,主动了解低碳环保知识较少。

第二,日常生活中低碳生活的践行力度不够。当前的大学生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嘴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应该说,大学生都知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但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两张皮”,比如使用电脑后不立即关机,用水后不关水龙头,离开教室后不关灯,甚至少数同学完全没有节约意识。

第三,就餐依赖外卖,不仅造成精神颓废,更是低碳意识淡薄。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外卖”送货上门,不仅缺乏运动而造成精神愈发颓废,而且也增加了一次性餐盒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这些都是白色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在食堂就餐也未做到节约粮食,践行光盘行动。在平常人际交往中,聚餐聚会奢侈浪费,少有打包行为。

第四,当代大学生喜欢购物,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缺乏低碳意识。一是喜欢网购。根据2016年天猫对双11网购的全国高校统计报告显示,武汉6所高校的大学生总花费达1.1亿元,其中武汉大学达到3374万元[3]。网购会产生大量塑料袋和纸箱等垃圾。二是实体店购物。大学生购物总会购买一次性塑料口袋,少有同学自带环保购物布袋。三是促销活动购买大量不必要的商品,造成闲置浪费。

第五,交通工具的选择,缺乏环保意识。在选择出行交通工具时,大多数同学会选择滴滴、优步或出租车出行,只有部分低碳意识较强的同学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校内上下课会选择校园巴士,少有学生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对教学楼有电梯的,很多同学倾向于乘坐电梯。

五、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对策及建议

(一)高校应帮助和教育大学生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低碳生活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而普及低碳知识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和教育大学生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1.大力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宣传党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我国环保的成就;举办低碳生活知识讲座,介绍低碳知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以及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认清当今世界环保的严峻形势;举行团日活动、“光盘行动”等,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理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生活宣传教育活動,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培养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校园文化构成中的一个隐性成分,建立低碳绿色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前提。高校环境育人的最高境界是悄然无息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应注重低碳绿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形成低碳、绿色、生态等多方面理念,从而使大学生在高校低碳绿色文化的氛围中养成低碳意识。

3.丰富大学生低碳生活实践活动。实践是培养低碳生活理念的主要手段。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要倾向于实际操作。比如培养自觉节能习惯,提倡简约生活,做到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低碳生活的好处,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在低碳生活上的主动性,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最终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学生应主动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1.交通出行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绿色出行并不是难事。但随着中国家庭的收入也随之增长,大多数家庭拥有私家车,家长接送变得普遍。同时,随着滴滴、优步等新型行业的发展,大学生对这类工具的使用量也陡然增加。这些交通工具不仅造成污染废气的排放、路况的拥堵,也增加大学生出行成本。现在几乎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内交通工具,共享单车也进入了校园,自行车的使用变得格外简单。大学生应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地铁等,即使选择滴滴、优步等打车软件时,也可以选择顺风车或者拼车降低污染。

2.生活方面。对电器的使用。大学生应做到随时关闭电源,并拔掉插头。因为插头依旧会浪费电能,同时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对垃圾处理而言,应将垃圾分类处理,一是减少环卫工人工作难度;二是能减少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风险;三是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对用餐而言,当前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铺张浪费问题,应尽量在食堂就餐,并减少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筷子以及塑料袋的使用,同时做到光盘行动。在用水方面,我国水资源极不丰富,且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受季节、地域的影响很大。大学生应该节约用水,必要情况下应进行水的多次利用。

3.购物方面。近年来,由于低碳经济的兴起,低碳之风在各大商家、商场兴起。作为消费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应当选择环保用品、低碳食品、绿色饮料、节能电器等物件,养成自备购物袋、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习惯。如今电商与网购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一个重要的购物方式。大学生在网购时应注意包装袋的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美梅. “低碳生活”是一种责任和态度[N].通辽日报,2010-05-01.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宋兴怡,苏天照,姜峰,苏果云.在大学生中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意义与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篇3

一、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中,实验教学常用模式为:教师说实验,黑板上写实验,接着演示实验,然后把实验现象和结果归纳总结。教学中观察实验和做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印象。学生一般都是被动接受实验知识,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角度来看,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显然有很大缺陷。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优势和特色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的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化学实验模式变成:“实验—问题—讨论—总结”或“问题—讨论—实验—总结”,这样的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求知的科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思路

1.努力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要求教者所设计的实验具有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实验做出富有启发性的指导,使学生能自觉地深入思考。在化学教学中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如教师勇于探究,将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究活动的实验方式,精心安排设计一些小悬念,通过问题启发诱导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之中,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及规律的形成。

2.设计的实验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生活处处有化学。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的实验。

例如,“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当人体较长时间生活在缺碘环境中,会患碘缺乏病——甲状腺肿大。目前我国在食盐中加碘就是防治碘缺乏病的一种好方法。

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做如下设计:假如你是一名质检员,你怎样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来检测市场上卖的加碘盐是真品?列出所需试剂。什么现象可以告诉大家所卖的是真品?当上“质检员”的学生积极寻找化学原理、试剂、仪器,动手操作、记录所观察的现象结果,这样的实验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3.倡导绿色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绿色化学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化学,其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料,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在化工生产中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绿色化学的研究,并注重绿色化学教育,培养绿色化学意识。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和化工模拟实验都体现了绿色化学的内涵,设计新的化学反应条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实验中提倡绿色化学,并强化绿色化学的观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在生活中预防化学污染的思想,学习消除或尽可能减少毒气污染的实验技术。

4.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俄国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观察,观察,再观察。”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观察化学现象,并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又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到化学之美和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起观察和学习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其次,应教导学生遵循一定的观察原则。观察要有目的性,要全面,还要教给学生灵活的观察方法。

5.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一旦遇到危险大、费用高、耗时长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展。化学上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是人类用肉眼所不能看到的等,多媒体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此刻在计算机上“做实验”成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动态形象进行实验教学。

篇4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启蒙性、基础性,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息息相关、多姿多彩的化学;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从生活实际中提出化学问题,还要结合实际事例,帮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解决,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进生活。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巧妙迁移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碳酸钙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夏天天气炎热,鸡蛋易变质,你能为没有冰箱的家庭想出简单方便的鸡蛋保鲜方法吗?”帮助分析:蛋壳看似严密,事实上表面有无数小孔,蛋里的细胞呼出的二氧化碳刚一露出小孔,如果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就可以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封住小孔,使蛋壳表面不透气,细菌就钻不进去,鸡蛋就能长期保鲜,因此,可以把鸡蛋放在石灰水中。通过解决这样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和加深了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挖掘生活资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国内外时事、事件、社会生活、家乡变化等鲜活的生活资源,有机地融入课堂中。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打开由教材到生活的通道。

生活中有关化学教学的信息资源很多,化工厂的生产流程、废物处理方法、图书中的实例、报纸上的报道、图片、数据、网络上的各种资料信息等,有关人们衣食住行的化学生活教学资源很多。然后将其充实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思考生活,在生活中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架起教材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打开由教材到生活的通道。

例如:在讲完“燃料及其利用”时,我列举了下面问题:

2003年5月13日,安徽省的淮北芦岭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86人死亡,28人受伤。此前,贵州省木冲沟煤矿,辽宁省孟家沟煤矿等连续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1.瓦斯爆炸后,现场抢救一氧化碳中毒者,应立即采取什么措施?

2.近期我国国内时常发生矿难,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既复习了可燃物、一氧化碳等有关的化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防范意识。

三、设计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化学”

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化学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走进服装商场,就知道怎样鉴别“真丝”与“人造丝”,不同衣料的优缺点、洗涤和熨烫注意问题;在学习糖类、蛋白质、油脂之后,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平常吃的食物进行分类,让学生搜集相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自己和家人制订科学的饮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膳食中要注意避免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的患者,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实践表明,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还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亲自体验,就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构建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课堂内的,也可以是课堂外的,可以是书本上的,还可以是电视网络新闻上的,教师通过有效形式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相互融合起来,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联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会散发出生活的芳香,鲜活而生动。

参考文献:

[1]管化学.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2011(3).

篇5

此文在海内外5万多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评委的意见是:“7岁孩子以这种不加任何修饰的文字真切地表达了‘妈妈回来’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喜悦以及曾经有过的伤感和思念。”正如当代作家曹文轩先生所说:“写作不过就是真实地、充分地、独特地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当我们心底的真情爆发了、喷涌了,当我们的文字个性化了、细节化了的时候,我们笔下的作文就一定会打动人心。”因此,在写作中我的生活很重要。

一、写“我”体验的“真实”生活

巴金曾说:“没有生活或面对生活冷漠、远离,就感受不到生活对自己心灵的冲击,自然也就不会有体验、理解和表现生活的愿望。”熟悉的地方风景独好,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做生活的有情人、多情人,用心观察生活的点滴,定能发现打动你的生活。

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怀想天空》,一位考生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得到了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长何永康老师的肯定:“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

又如,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一位考生极为深情地回忆了“我的小河”和“幼时的我”一年四季共同的生活,那生活既充满温情与欢笑,又能引起阅卷老师情感的共鸣。

众多优秀的记叙文都能写“我”真实的生活,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色,如知其温。

二、写“我”看到的“他人”世界

江苏省特级教师曹津源先生在《拥抱社会生活,拓展当代视

野——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新视角》一文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学作文教学要“拓展当代视野,提升写作能力”。中学生不仅要关注“我”真实的生活,更应当有“当代视野”,以“我”的“眼”去关注更丰富的“他人”的生活世界,走进“他人”的缤纷精神家园。

如,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他们》,命题人就是意在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多元视野关注社会。其中有一位考生将视野投向农民工的子女,将其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

自然、不适应到心态逐渐成熟的真实的生存状态细腻地表现出来,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打动了阅卷老师。

又如,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拒绝平庸》,有一考生写了一位退休教师姚老先生,用几个日常生活片段和耐人品味的细节使姚

老先生平凡而不平庸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堪称大手笔。

拓展视野,以“我”的眼深入发掘更丰富的他人世界,可以使文章富有社会性,同时也可以避免“低幼化”。

三、写“我”感受的“深刻”生活

想让你的文章感动别人,那就要先让你自己被生活感动。面对生活,勤观察、多联想、深思考,平凡的小事一样可彰显生活的深刻和人生的意义,从而使你深受感动。将感动你的生活付诸于文字,你写下的喜悦就可以让读者能陪你会心地一笑;你写下的忧愁也可以使读者为你无声地流泪。

如,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有一考生写了一位因城镇化住上公寓的农民老王对土地生生不息的爱,表达了小作者对田园“荒芜”,农业文明远逝的深切忧虑。这样的选材直击现实社会问题,具有典型的现实意义,不仅“有意义”,而且“深刻”,体现了小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想的成熟,真是发人深省,令人反思。

又如,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品味时尚》,有一位考生以人们互致问候的时尚语言“您吃了吗?”“您喝了吗?”“K歌”“您累不累?”写出了不同时期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变化,表达了小作者对人民物质生活富足的喜悦以及对人民生活富足之后精神生活现状的隐忧。这样的思考颇显“深刻”,自然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篇6

问题的核心或者说关键在于,这里的“质量”指的是什么?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问一些校领导、老师、学生和家长,往往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当然是指学校的‘分数’啊!”如果是初中,人们会把中考上重点中学分数线有几个人视为该校质量的指标;如果是高中,则会把高考达本科分数线有多少人视为该校质量的指标。年度考核也大多以任教的班级成绩为衡量标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如果校长大声疾呼:“一定要抓质量!”老师的第一反应多半是:这个校长要抓教学,要抓课堂,要抓考试了!

如此对质量的理解不能算全错,但是如果用教育教学质量的“绿色”标准来衡量,这个理解绝对是不全面的。“绿色质量观”显然是针对非科学的质量观提出的,在这里,“绿色”的含义,就是要“符合规律”。说通俗些,就是教育要符合教育本身的特点,同时还要符合学生作为人的特性。而“非科学的质量观”,则既不遵循教育的原则,也不尊重人的本质,把教育当产业,把学生当商品,无视教育的人性,更无视学生的生命。

教育教学质量的“绿色”标准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教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立身处世的根本。经典的《弟子规》中早有教导,总叙如是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总叙这八句话告诉人们: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这些都说明了孝是一切的根本。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其次,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同时,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并能随缘随分随力地爱护对方。

如果学校在实践中只追求升学率,甚至是不择手段地追求,这样的所谓“质量”,不但片面,而且可怕。因为这样的质量观,牺牲的是孩子本来应该有的全面发展以及他们童年应有的快乐。因此,真正对孩子负责的学校,应该是既满足孩子一生中那“关键的几天”(中考或高考)的需要,更要着眼于孩子未来五十年、六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幸福。因此,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必须先教学生学会做人。

第二,追求过程、方法和结果相统一的质量――教学生学会学习。

《弟子规》中的“有余力,则学文”,这个“则”字看得出有更积极的意义。“则”是“就是”的意思,是说一有余力,就立刻去办“学文”的事。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一个人本质虽然很好,若缺少礼仪才艺的熏习,就不免粗野鄙陋。所以孔子对学生的期望是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也就是“文”和“质”均衡发展的君子。在当今知识爆炸的经济时代中,谁拥有知识,就等于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咽喉;相反,谁的知识一穷二白,则只能失宰于人。总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彻底改变个人命运的第一推动力。

要想拥有知识,就得学会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学会学习,先要学会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但读书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还要学会听课,学会预习,学会复习。总而言之,要抓紧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第三,追求和谐的质量――教学生学会生活。

篇7

关键词: 课堂 生活 语文课堂

如果说语言是色彩艳丽气味芬芳的花朵的话,那么生活就是它赖以生长的沃土。而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社会是熔炉,生活是教科书,生活中处处充满语文。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以课堂为起点,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语文课标》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语文课堂应与生活紧密相联。让生活语文走进课堂,使语文教学反朴归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探索的目标和努力实践的方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留心观察,了解生活

生活中,虽然许多景物或现象人们十分熟悉,可是往往对它熟视无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留心观察,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而且对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起到促进的作用。如《石榴》一文,石榴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校园的花坛里的石榴树,每年都开了满满一树又一树火红的石榴花;大街小巷的水果摊上,成熟的石榴也随处可见,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石榴的任务,并在课后精心指导学生观察石榴树叶子细细密密、郁郁葱葱的特点;观察石榴花独特的小喇叭形状,热烈奔放的火红颜色;并用了很长时间观察到了石榴果由青绿色,进而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成熟过程。学生在观察、描述石榴的同时,内化并且运用了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留心观察身边的良好习惯。有的课文,教师还要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家人关心对方的细节镜头,或以小记者的身份调查父母对对方喜好的了解情况。结果,平时不在意的小事被回忆起来,平时不敏感的心弦被拨动了,真情被唤醒了,从而进一步认识真爱就是平淡生活中彼此的关心与体贴。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同时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其实,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钧故居、马洲公园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2.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不管什么题材的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但是,不是所有我们需要的情境都可以出现在生活中为我们任意取用,再现生活的情境是个好方法。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英雄少年纪念馆,阅读观看一些有关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专访一些老。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深刻理解王二小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的事迹,赞颂王二小年小志高、不怕牺牲的精神,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兴趣盎然。

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可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通过再现生活的情境,同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如教学《小河与青草》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自己来到了小河边,听到河水哗哗的流水声,看到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的小草绿意盎然,感受小河与青草谦虚有礼的样子。这样,学生的心就随着课文情境和角色的态度变化而变化,情感得以共鸣,读起课文来自然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3.走出课堂,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例如:《黄鹤楼送别》一文中根据古诗描写了李白与好友孟浩然话别的场面,那依依惜别之情更是让人动容。我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高的特点,鼓励他们扮演文中人物,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文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移情入境,再现话别场面。学生兴趣盎然,在举手投足中,与诗中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生(李白):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把您当成我的兄长和老师。今日,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生(孟浩然):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共同举杯满饮,两位诗人的豪情与别情尽在其中。)

4.激发想象,点燃生活

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在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而且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8

在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吨。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以前,我总是把电灯开上个彻夜到明,水从晚上滴到明早,冰箱塞满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样,既浪费水,又浪费电……

现在,我听到了城市在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我渐渐有些懂了。我开始了“低碳生活”。

首先,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在生活的细节上注重节能减耗。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1、选用节能空调。省电每天做到。

2、空调调高一度,节电百分之七。

3、点亮节能灯,省电看得清。

4、电视机屏幕暗一点,节能又护眼。

5、用完电器拔插头,省电又安全。

6、科学用电脑,节电效果好。暂时不用电脑时,缩短显示器进入睡眠模式的时间设定;当彻底不用电脑时,记得拔掉插头。

7、巧用电冰箱,省电效果强。电冰箱及时除霜、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将冷冻室内需解冻的食品提前取出,放入冷藏室解冻。

8、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

9、选用双键马桶,节水好用。

10、选用节能洗衣机,省水省电有奇迹。

11、坚持无纸办公节能环保、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交通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

12、用太阳能热水器,省电又省气。

13、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地球负担。

14、巧驾车多省油:驾车保持合理车速;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用黏度最低的油;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

15、出门骑上自行车,健身环保一举两得。

16、少买不必要的衣服,才是环保新时尚。

17、减少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

18、每月少开一天车,节能省油靠自觉。

19、少用一次性塑料袋,绿色购物节能源。

20、少用一次性木筷,保护森林减碳排。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理念;绿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88-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高和环境问题的恶化,绿色化学理念也逐步深入到初中化学教育中,成为人们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面对绿色化学新理念、新要求,如何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把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化学教学中贯彻绿色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绿色化学理念是以环境的保护为基础的,在化学生产的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将化学危害降到最低,一方面是降低对污染物质的使用,另一方面是降低产物的污染程度。绿色化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作用显而易见,如保护臭氧层、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温室效应及大气污染等等。我国将绿色化学理念运用到初中化学教材中,虽然应用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但是其取得的效果是非常可观的,绿色化学理念的应用是初中化学教材发展的现代趋势,提高学生对绿色化学理念的认知,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充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教师有必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污染对社会生活的危害。教师要使化学课堂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兴趣。教师要渗透绿色化学的意义,让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绿色化学知识,促进学生将环境保护作为自身的责任。因此绿色化学理念在初中化学教育中的应用是化学教育发展的目标。

二、在化学课堂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为促进绿色化学理念在初中化学教育中的应用,最基础的保障是构建合理的绿色化学理念,即是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课堂中。化学老师应积极的做好绿色化学知识的备课,结合现代初中化学课堂知识、社会环境问题以及环保经济效益等因素,充分发展绿色化学理念的指导作用,实现绿色化学理念与初中化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形成绿色化学理念的意识。初中化学知识的教育是层面性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思想上的了解和意识上的接受,其并没有涉及到深化的内容,所以化学老师在进行化学知识讲解时,可将绿色化学知识充分的体现出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例如化学老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知识讲解时,可为学生讲解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形成严重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为学生讲解全球变暖的后果,同时分析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原因,促使学生思想上将化学、环境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有效发挥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知识中的应用。化学教师在进行知识点传授时,针对可进行绿色化学理念渗透的知识点着重讲解,一方面保障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视度。

三、在化学实验中践行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化学实验往往存在“三废”的问题,面对绿色化学的新理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减少”三废”对环境的影响和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要注重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化学实验操作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如药品的称量、试剂的取用、三废的处理等等,各个操作步骤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这样就不会造成药品、能源的浪费,污染环境,同时避免发生比较严重的实验事故。化学实验药品无害化,进行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更直观地将一些实验现象或实验原理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索科学、获取知识的兴趣。进行实验时,尽可能选择一些对环境友好的原料、催化剂等;“三废”处理标准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各种废液、废渣按照处理方法不同,分门别类倒入各自的回收容器内,然后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中和、分解、吸收、燃烧、回收循环利用等对其进行处理;计算机辅助模拟高危实验,个别化学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有毒有害物质比较多,危险系数比较大,造成污染比较大,又给师生身体安全及健康带来极大危害的实验,与绿色化学的目标和原则相违背,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计算机模拟对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工艺流程进行模拟,使学生在仿真操作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实验,又减少了“三废”污染。

四、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习绿色化学

有趣的课外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绿色化学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组织课外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与附近的化工企业进行沟通,带领学生观察化工企业对废气、废液、废渣等的处理方式,让学生亲自进行指标测试试验,通过对水质、雨水的pH值、空气污染等指标的检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危害。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题,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资料、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绿色化学进行调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让学生就自己的调查结果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宣传绿色化学知识,为学生讲解绿色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近年来利用绿色化学技术在降低环境污染中取得的成就,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之,绿色化学是未来化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人类生存、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保证,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引入绿色化学的理念,让学生了解和关注身边远至国内外的环境热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树立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责任感,使其有能力去发展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从而为绿色化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有心种豆豆不发,无心插菊菊成荫。看着盛开的,先生有了新的想法,用菊苗换了几个铜板,粗茶淡饭,悠游自得,偶尔买几壶酒,饮酒作诗,品味古仁人之心,通古今之变,过着闲适绿色的生活。一日,诗意正浓,满纸胡言乱语,作《桃花源记》,不料被登门拜访者传出,于是世上流传有一种绿色生活,有一块绿色之地――桃花源。

然而没过多久,南山外来人要找陶潜,陶渊明,陶元亮。先生困惑,心中自叹:这三人其实是一人,只是为过绿色生活而给自己起的别名,增添几分绿色的气氛。领队者大声宣告,令先生在五天之内必须离开南山区,因为政府要在这儿建筑绿色新小区,要为南山地区迁徙工作做上一点贡献。先生愁眉苦脸,低声问道:“现代人不是都流行吃山珍海味,住高楼大厦吗?”领队冷冷一笑:现在人吃腻了好的,改成吃野菜风尚,住厌了高楼大厦,愿意享受草庐情趣。我们在这儿改造不是真正为了绿色生活,只是为白花花的银子而来。说完,哈哈大笑,掉头走人。

先生的愁苦又来了,无意中听见那帮人在商量:“这儿建个‘东篱菊’公园,这儿建个‘桃花源’景区,在这儿建个‘绿豆’种植场,听说现在绿豆汁都可治病,这样白花花的银子还不像滚滚长江涌来,哈,哈……”先生急了,说道:“这都是我编出来的,不可信呀!”领队者投来轻视的眼光,又嗲声嗲气地说:“现在玩的都是假,假证,假风景古迹,哪还有真呀!倒是我们这绿色新小区是真的呀!”先生走了,轻声说:“绿色成为新的理念难道就是这种做法?”

前不久,有人在喧嚣的市口遇到先生,他面无表情。他见人就说:“喧嚣之市,但我心依旧一片青天;闹声封耳,但我心依旧半帘岑寂。绿色生活,不只是表面上的复古,回归自然,更应该认识到绿色生活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不为名为利的理念。”

吃野菜,住草庐,号称复古文化;挂羊头,卖狗肉,号称绿色生活。这其中怎一个“钱”字了得!绿色新理念应如何理解。绿色生活应如何过,这值得人们深思,当今的社会,人们何时才能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呢?

江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