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担任过中等职业高中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都有一个体会,看着一群活泼可爱、打打闹闹充满青春活力的同学,以为他们非常幸福,无忧无虑,可进一步了解,近三成的同学内心深处有着本来不该有的秘密,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被收养,留守儿童等等。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指出,人在满足了“生存需要”以后,主要以人的中间层次的基本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心理就容易失衡,才能得到健康发展。马斯洛说:“在幼年时期就得到安全感,变得坚强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威胁,他们往往仍能保持安全感和坚强性格。”在部分生生家庭里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使学生感到自己的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人情味、没有理解和谅解,而是充满责骂、侮辱、冲突、争吵、冷漠、苛求、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凝聚着一种僵硬、沉闷、死寂、压抑、危机四伏、令人窒息的气氛,在这样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甚至是仇恨,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情绪,学业进步和情感发展。这类学生新到一集体,对集体充满了希望,期望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能感受到关爱、安全、狐独的内心得到安抚,渴望得到理解等等。
二、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
根据对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分析,这就要求班主任应该拥有强大的内心,足够的爱,去爱每一位同学,去尊重每一位同学,学会做一个平等、耐心的倾听者,听取学生的需求,对问题的认识、理解、见解。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对班集体的管理,班集体为学生提供了个性社会化的机会,使每个学生有可能获得社会生活必要的经验和发展自己最好的个性品质,因此,班集体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人就自己在中职班级管理中探索的几点思路作简单交流。
(一)以法治班,共同制定班规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由全班学生全员参与,学生自己讨论制定并通过。“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潜意识里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在班级建立之初,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要求自己,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理班级,达到“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
(二)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
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老师没有能力改变,但是,学生所在的班集体是怎样的,班主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班集体的建设不能离开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是以班级为空间环境,以社会和学校为文化背景,班主任利用和创设班级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班主任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原理,积极开展班集体建设活动。
1.班歌的建设
班歌的要求是: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容易学唱、要能体现本班特色。
2.每周一歌
每周学唱一首新歌,同学们讨论决定,按学号轮流教唱,新歌必须符合乐观、积极向上,有正面的引导力,适合学生唱的特点,文娱委员负责审核。
3.班训
班训用以激励每一位班集体成员,增强自信心和斗志,具有人生格言和座右铭意义的口号式语言。班训是班级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是激励班级成员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班级氛围。
4.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
思想前进的道路,也需要一盏明灯指引,这就是好的人生格言。为了让同学们从心开始,感受生命之美,呵护美丽心灵,分享成长快乐、接受不能改变的一切,给予爱与友谊,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并从中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班规要求,全班按学号轮流抄写格言,挑选自己认为对大家最有教育意义的,写在黑板的右侧。每周评选出一句最大限度地照亮同学们思想的格言。
5.积极的班级舆论
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自己可以按排的时间更多,舆论的好孬对学生的影响更大。积极的班级舆论可以帮助同学们有效地抵制来自外部群体的错误观点和降低消极舆论的影响,以保持班集体的纯洁和个性化,使班集体产生向心力和吸引力,使每名同学都能有精神的归属感。
6.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
篇2
[论文摘要]在多年的公路工程管理专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采用以研究型教学方法为本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既可解决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又能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在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
1 引言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众所周知,所有建筑物都坐落在地基上,都通过基础把上部荷载传递给地基,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根基,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上部结构的稳定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房建、水利和道路桥梁等工程的兴建均离不开《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理论支持。该课程涉及的工程问题复杂多变,有时甚至出人意料,而且解决的手段和方法通常都不是唯一的,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可能还会有更好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型教学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把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研究型教学模式,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开展创新性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更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说服性。因此,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用教师精讲为主、学生自学为主等方式,寓启发式和工程实例教学于其中,各种方法相得益彰,取长补短,这样既可解决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又能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立足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需专业课教师付出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2 教学方法
2.1 以研究型教学为核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重点内容,可采用教师讲解为主教学;其它内容,可采用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程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例如“土压力”、“沉井基础”等,学生以前从未听过,单纯让学生自主学习,肯定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授课进度。以教师讲解为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本门课的最佳状态,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应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听了一清二楚,知道哪些是需重点掌握的,哪些是需一般了解的。教学不仅要讲清楚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而且要讲解、启发学生思考相关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重点突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例如,计算主(被)动土压力的朗金土压力理论是基于土的强度理论(极限平衡理论)发展起来的,课前先安排学生复习土的极限平衡理论知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学生便易于接受朗金土压力理论。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基坑支护设计等计算中都需计算土压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土压力计算的重要性。教师精讲的同时,不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创新打好基础。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产生和更新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也许很快就会被更新,要适应这种变化,人们就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终身教育并不是意味着一辈子在学校学习,而是大部分要靠自己自主学习,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就要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
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教师确定适合于自学为主的内容,例如“地基处理”一章,浅显易懂,鼓励学生不仅阅读教材相关知识,而且运用图书馆和网络教学系统自主学习,在自学基础上写读书报告。通过网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还能充分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及时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自学能力。
2.2 在教学中贯穿工程实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研究型教学不仅注重思维认识事物的结果,更注重思维的过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思维方法。将实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运用于教学全过程,是研究型教学的需要。
实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例如在讲授“土坡稳定分析”时,紧扣所讲知识,恰当引用工程实例,如2006年2月15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发生滑坡、直接经济损失达626万元,学生听了以后,为滑坡造成这么大的经济损失而痛心,治理滑坡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土坡稳定分析的必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平时所能见到的岩土工程问题,引导启发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启发式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给学生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介绍“土中附加应力计算”时,可以采用自学为主教学方式,因该节涉及具体情况较多,可提示学生从各情况的荷载分布、作用面积、坐标选取、计算公式几个方面列表学习,并画出示意图,这样不仅一目了然、而且便于学习和总结规律性。即使是精讲为主的内容,也不意味着教师从上课不停地讲到下课,满堂灌,不顾学生的反映与接受程度,而是要想办法给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引导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所学知识,主动接受所讲内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是知识的传递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这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多方面知识的储备,充分备课,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每个教学环节,对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
3 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和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其拥有人力资源优势的竞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多次强调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大学之良窳,几全系于师资与设备之充实与否,而师资为尤要。是以吾人之图本校之发展,之图提高本校之学术地位也,亦以充实师资为第一义。”
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本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及时了解本专业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教师在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素质的同时,加强自身教育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技术和工艺及时传授给学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走在本学科的前沿,才能培养出具有高起点的学生,为学生的发挥创造提供坚实的基础。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顺利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师考核标准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高校教师忙于科研和生产服务,可能意味着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会减少。研究型教学却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教育事业全身心的付出,因此在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要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科研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关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质量为重心的工作态度,为高等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
4 结论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采用一整套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启发式和工程实例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积极性很高,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其在竞争激励的社会中,始终处于优势奠定了专业基础。为了保证好的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伟,杨尧志.论《土力学基础工程》教学与培养创新人才[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1):70-71.
[2] 汪劲松,彭方雁,汪蕙,等.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6):26-28.
[3] 王大鹏.研究型教学范式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8-120.
篇3
关键词:创新 想象力 观察力 求异思维 理论 实践
创新是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很多国家都把创新看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制定相应的创新发展纲要和目标。美国的国家管理协会(the 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成立于1908年)以创新美国为主题,制定了一份最终的研究报告,来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及教育方面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并明确指出美国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增长依赖于美国的创新能力。日本于2007年制定了“创新 2025”国家长期战略指导方针,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及环境、能源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创新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创建创新型国家。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教育。基础教育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应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积极求知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创造性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想象力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性的想象力表现为不断地改造着旧表象,创造新表象,赋予抽象思维以独特的形式。想象力还是创造力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想象开始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学生思维开阔,富于想象,把目光投向遥远的未来。如果一个想法看起来不荒诞,那么这个想法也就没有什么希望。谁敢说公鸡下蛋的事,随着科学的发展,有一天不会变成现实!人类几千年飞天的梦想已成现实。儿童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当十来岁的孩子写出被子带有阳光的味道时,你不得不惊叹其富有诗意的表现力;而当他画出太阳公公的笑脸,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和平鸽展翅飞翔,给这幅画起个“快乐的天空”的名字时,你不能不为其丰富的想象力折服。有人把童年比作一场梦,孩子们就是梦中的主人公,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式,将孩子们的想象力挖掘出来,说不定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任何抹煞儿童想象力的教育都是不敢想象的,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想象力也应该不断丰富,知识的增长不应该与想象力的培养背道而驰。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扫除模式化思维障碍,鼓励学生去大胆地想象,对已有的材料展开联想,让学生的想象之花,结出创造之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一切科学发现和创造的必要条件。它要求学生在学习及日常生活中勤于观察,善于比较事物及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自觉掌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激趣就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而不应该使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负担,从而摆脱传统应试教育中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尴尬。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准备实物教具,教师在课堂上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学生还可以利用实物教具来复习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慢慢地引导。一次,美术老师在要求学生在画河边垂柳之前,仔细观察垂柳的形态。等学生完成作业后,老师高兴地指出部分同学认真观察了垂柳的形态,因为这部分同学画的垂柳的枝条并非全部耷拉着,没有生机,而是枝条末梢微微上翘。同时指出这就是垂柳生命力的体现,使学生理解了观察力的重要性同时,也获得相应知识,获益非浅。还有一次,老师先举例介绍能被三整除数的规律——即所有位上的数字加起来能被三整除,这个数就能被三整除。然后连续写出任意几个能被九整除
的数,让学生思考观察能被九整除数的规律。果然几分钟后,有学生说出其中的规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强的学生往往兴趣广泛,性格乐观向上。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勤学善思会问。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思考问题,提出合理的不同的看法。“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人云亦云的做法,那是鹦鹉学舌,永远也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如果不会创新,仅仅重复前人的知识,那么人类永远也不会取得进步,其结果是永远保持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学贵有疑,然后才能有所突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人类发展史表明,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不断被证明而又被否定的。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不断进步。从根本上说,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会学习,不会思考的人,也不会问问题。所谓会问,具体地说,一要会问“为什么?”,追根溯源,这是提出问题。先提出问题,然后才有所思。二要会问“如果…,怎么样?”,展望未来,这是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固然可贵,但想办法解决问题更让人可敬。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为找到合适的灯丝,尝试了近千种办法,都失败了。有人劝他,他却不然,乐观地说他至少已经证明近千种不可行的办法。凭着不屈不挠的钻研精神,最终找到了合适的灯丝,发明了电灯,在人类科学和文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联系实际,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和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求异和创新。比如,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语文或英语教学中就课题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提高教学效果。
创新力的培养必须要处理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纯理论教学的关系。当前的基础教育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这也是当前我国教育的通病,也是传统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在这种形式下,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纯理论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能力。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固然重要,但不会运用,仍然等于白纸一张。任何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是为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学以致用。工业革命时期很多的技术改造和发明,都是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创造的。可见实践的重要性。完全的理论教学无异于闭门造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联系实际,在英语教学中,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可以看作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语言点和知识点的讲解则属于理论教学。两方面的教学恰如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要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基础教育阶段计算机课的教学能很好地体现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机本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但如果教师仅仅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让学生实际操作,学生永远也不会操作计算机。
总而言之,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来抓,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作者:阳海华.《浅谈语文课的创新性思维培养》.ht88.com.育星教育网 2005-4-18
[2]作者:未知.《谈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exam8.com.考试吧.2007-01-27
篇4
1.1评价指标入组时对患者家属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由患者家属自填,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要求陪护家属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独立评定,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总计发放70份,回收有效率100%。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在患者入院后3天内对其家属进行第1次评定,第2次评定是在实施护理干预2周后进行。问卷内容:①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包括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陪护家属与患者的关系、对患者病情了解的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属的各种心理状态等项目。②应用SAS、SDS量表各由20个项目,将20个项目的各项得分相加得总粗分,用粗分乘以1.25得到标准分,用于评定受试者有无焦虑或抑郁以及焦虑和抑郁的程度。评分标准为4级,≤40分为无焦虑、41分~59分为轻度、60分~79分为中度、≥80分为重度。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并标明产生负性心理的相关因素,统计各项例数及百分比。
1.2统计学方法将干预前后调查所得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干预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患者家属SAS及SDS评分比较(表1)。
2.2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相关因素排序(表2)
3讨论
上述评定结果显示:综合干预后患者家属的SAS、SDS评分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且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患者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主要因素有:精神卫生知识缺乏;患者的病态表现;陌生的住院环境等共6项,针对患者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不同原因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后,其焦虑、抑郁表现明显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通过实施心理干预,制定详细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因此,护士应重视家庭、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4],同时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使社会能给予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爱,鼓励患者家属在面对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持时,积极争取,勇敢接纳,以提高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为患者家属普及了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掌握了对精神病患者相应的应对方式,增强了家属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降低了患者家属的心理紧张,减少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4小结
篇5
1.研究对象
以无锡运动学校篮球队男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书籍、文献,并进行整理与归类;借助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运动心理训练方面的资料,为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访谈法:走访北京、浙江、上海和江苏等业余运动学校和相关专家学者,充分了解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学训练情况。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篮球训练
(1)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是一种S-R(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环境是刺激,由刺激产生的行为是反应。依此理论指导篮球运动训练,篮球运动中的刺激是通过篮球实现强身健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的目标,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反应;防守限制对方得分,进攻努力得分超过对手作为刺激,个人和全队采用的技战术行为作为反应,形成条件反射:刺激―反应―强化,进行篮球运动训练。
(2)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存在的问题。
①机械地用动物的学习规律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忽视了社会文化刺对人的影响,行为主义仅仅解释了人类学习的生物属性一面,未揭示人类学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忽视人类学习的内部过程,以及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差别。简言之,指导篮球训练呈现简单性和外在性。
②过于强调训练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行为主义过分强调人的行为,轻视或忽视意识、态度和情感意志的变化对训练的影响。
③忽视篮球运动专项的规律,篮球比赛的节奏调控,专项意识和专门化感知觉的培养。
2.认知心理学理论与篮球训练
(1)认知心理学理论既强调外在的客观因素(环境),又强调学习者内在的主观因素(心理结构),把重点放在二者的结合上,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既S-O-R。
(2)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存在的问题。
①认知心理学脱离篮球运动的实践研究人的认识活动,把训练归结为单纯的内部心理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识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于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呈现认知心理学的片面性。
②篮球训练的实践中容易出现聚焦在认知上,而忽略其他非认知因素,甚至过于强调训练的认知性,轻视或忽视意识、态度、个性因素、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和情感意志的变化对训练的影响的现象。
3.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与篮球训练
(1)建构主义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根据辩证法“观察渗透理论”,个体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构和解释客观世界,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或建构是多样化的。建构主义指向开放性探讨,鼓励对事物事件及特点的文化经验进行创造性思考。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
①建构主义心理学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篮球训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事物的了解或对知识的掌握从多角度、多层次入手,学习者不需要设定某一固定的学习起点。可以采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训练方法、直接感知法、帮助和保护法,身体练习为主的训练法、以情境和竞赛活动为主的训练法和探究法进行篮球技战术的训练。
②建构主义心理学指导篮球训练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在训练中形成“支架式”、“抛锚式”等训练方法和模式。
③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在根据理论设计与实践篮球训练时,避免过于强调相对性而导致真理观的相对主义。
4.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篮球训练
(1)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认为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学什么、如何学、进度怎样安排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提倡学习以人的整体性为核心,强调“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指导者的专业知识与教授的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与情感态度。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体现为:
①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通过篮球训练不仅要掌握专项的技能和知识,还要掌握运用知识和技能促进健康发展的方法,培养获得强健体魄的能力。
②重视意义学习,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③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篮球训练存在的问题:过于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生物学动力机制,容易忽视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反对客观主义的面目出现,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即只重视人的情感与价值,淡漠客观的科学知识本身。
三、结语
篇6
一、加强中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断给信息技术教育带来挑战。中学生面对的是信息量急速增长、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不断改变的形势。如何在漫无边际的信息世界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等,对学生至关重要。教学中需注重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地、主动地发现信息,并选择适当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直接获取,采用实地调查、参观等;也可以通过他人、书籍或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间接获取。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灵活使用各种方式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2.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使其成为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他人,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处理信息。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有些信息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是带有迷惑性的,只有学会筛选与甄别,去伪存真,才能得到准确而完整的信息为人们所使用。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如何结合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重新对信息进行整理组织与存储,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3.应用信息的能力
利用掌握的信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与概括。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二、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只有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发展。
1.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
认真钻研教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和前提。教材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只有我们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才能真正感悟和领会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提供的教学活动的线索,渗透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内涵,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同时我们要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的兴趣爱好、已有的知识经验,研究以哪种方式授课学生更容易理解,乐于接受。
2.将教材用好、用活、用实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更新较快。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基于教材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针对教材的不足进行适当改进和补充,积极更新教学内容,使信息技术教学体现出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活化教材,通过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等方法,让静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学内容活泼生动,增强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信息技术具有技术性高、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贯穿教学全过程。
1.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在教学地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理论性知识在教室中配合实物、模型的讲解,比在机房中面对计算机的效果要好;而软件操作,则可通过在机房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学生现场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同时在理论性知识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联系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当代最新科技成果,等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学生多上机操作,掌握技巧,提升技能,使理论知识进一步得到验证、巩固和深化。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7
关键字:信息技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科学是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经营理念,而且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有必要重新审视图书馆的各个要素、社会职责以及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等。
一、图书馆要素
图书馆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的人工系统,简单的说传统图书馆是由图书、读者、工作方法、建筑与设备、领导和干部五部分组成,而当前对于图书馆的组成要素主要划分为:信息资源、信息设施、用户、信息人员,其有着明显的信息技术烙印。组成因素的转变充分说明了,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图书馆图书馆学的要素顺应时代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图书馆的法则
阮冈纳赞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是曾经全球图书馆学界普遍认可法则,也是影响最大的法则,它极大的推动了图书馆事业以及图书馆学的发展。然而,五定律在信息化、网络化发达的今天,却逐渐失去了现实意义。除了“图书馆是个生长的有机体”这一定律尚有效之外,其余法则均失去了意义。1995年,切尔.戈曼提出了“新图书馆五定律”,在全新的五定律中均涉及了科学技术问题,这无疑表明。信息技术给图书馆学带来了巨大的冲级,传统的五定律已经不具备现实意义,人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冲级。
三、图书馆的属性
在当今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虚拟图书馆的出现表明传统图书馆“信息垄断”地位已经被终结。虽然图书馆的“中介”性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其固有的属性并没有发展根本的变化,图书馆的“中介性”会依然存在下去,但是图书馆原有的“生产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像冰山一样浮出了水面。目前,人类已经处于知识时代当中,现代只要能创造一定的价值,就代表是生产劳动,因此,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从事的就是生产劳动,所以,图书馆依然具备了生产性”。
四、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也逐渐的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伴随着每一次的社会大变革、科技革命而产生新的只能。1975年,全球对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定性为:开发智力资源、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五个方面。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仅仅过去二十多年,随着人类进入知识时代,信息社会中人类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伴随着其服务方式以及服务内容的变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图书馆的社会只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存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多元信息、生产信息产品、储备战略资源、开展文化娱乐、网络导航等七个方面。
五、图书馆的基本矛盾
传统图书馆中,藏与用是最基本的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共同促进图书馆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图书馆的网络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的基本矛盾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传统的藏与用转变为网络信息检索能力与读者信息需求。如今,读者信息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单凭一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无法满足的。但是随着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各个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已经逐渐的实现。所以,原有的用与藏的矛盾逐渐转变为次要矛盾,这时基本矛盾主要转变为读者的信息需求与图书馆网络网络信息检索能力之间的矛盾。图书馆想要真正完成其现代的使命,则需要好好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因此,21世纪图书馆的基本矛盾是网络信息检索能力与读者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
六、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的变化
在信息时代下,图书馆学已经转变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决定了该学科的性质,因此,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也是伴随着图书馆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最初,图书馆的研究内容主要在技术方法,当时其应属于应用科学。但是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开始侧重于社会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学科逐渐转变为社会学科。如今,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传递以及记录信息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含量逐渐提高,图书馆研究对象的课题逐渐的变的更加复杂,图书馆学已经转变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七、结语
图书馆随着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发展着大的变革,带动着图书馆的基础理论产生一些变化。相比传统变革给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带来的变化,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而且这种变化现在仅仅开始,很多理论影响刚刚出现,本文旨在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在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影响方面与同行们多多交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9-02
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育改革中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初中地理这门课,更要求教师要适应新教材,在对新教材完全了解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摒弃原先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领域的全面革新。
虽然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依旧存在一些客观性的问题,例如:
一、学生学习地理缺乏动力和自觉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与以前版本的初中地理相比,更具有特色,更能体现地理教学的鲜明特征。但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新课改下的地理教材,不能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地理的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同时,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下,地理这门学科不纳入考试的范围,所以学校通常只着重抓紧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课程的学习,很少强调对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学习,所以,学生自然会认为地理学科不重要,导致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去深刻的研究这门学科,进而就会对地理的学习失去兴趣与动力。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掌握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的重点是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地理新教材与以往的旧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更具有先进性,即新教材更能体现教学的新思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与心理的全面发展。但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依旧受到原先的教学方式影响,不能正确的把握新教材的特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也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想在新课改下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努力创新、探究出新的教学方法:
一、与时俱进,改革教育观念
1)情感具有迁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情感的这一特征,鼓励学生学习。即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懂得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一个眼神或动作,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受老师重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适当、合理的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要时常与学生谈心,和学生做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枯燥无味的学科都可以变得有活力、有趣,地理这门学科也不例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如举办各种有趣的关于地理的活动或课外实践,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地理教育的枯燥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角色互换,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1)所谓角色互换,就是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给其他同学讲解疑难点,与此同时,老师要做好倾听者,认真听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这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教学要解放思想,活跃课堂气氛,巧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老师在教学中还要抓住地理教学的特性,灵活的运用教材中的知识点,针对不同学层次的学生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增强在教学中言语的幽默性。不管是在老师的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中,语言是传播知识的必备工具,同时也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枢纽。因此,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的程度就取决于教学中老师的表达能力。老师的表达能力高,并在教学中运用幽默搞笑的语气,不仅能让学生对其所讲的知识点印象深刻,很快的理解与接受,还能改变传统地理课堂上枯燥无味的现象,让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通过教学手段的转变来创新初中地理教学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人类文明程度逐步上升,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在社会持续进步、科技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有趣、形象、直观的信息。多媒体教学是新时期、新阶段最适合地理学习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出所需的信息,也能更直观、更准确、更深刻的记住教材上的知识点。
四、将教材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众所周知,生活出真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合理的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常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现实的生活中总结经验,学习地理,自我探索,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要想在新课程改革下提高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依旧存在的客观性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意识到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缺乏动力和自觉性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掌握教学方法等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角色互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增强在教学中言语的幽默性,活跃课堂气氛,巧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③通过教学手段的转变来创新初中地理教学。老师在教学中要革故鼎新,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只有这样 ,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殷云霞,韩艳红.浅谈新课标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时代教育.2010(07).
篇9
关键词:构建信息 创设情境 点拨 倾听 尊重个体差异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预设,很少关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而是事先设计好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就把学生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在课堂中,教师过分拘泥于静态的教案设计,很少关注学生动态生成的提问、回答及有关反应。瞬间信息是指在课堂内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它通常是学生受到教师讲解内容的启发而产生的一些表面上与课程内容不太相关的思想片段或疑问,一些瞬间信息的价值常常因为其表现上与课程内容不相关而被一些教师所忽视,特别是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因为缺乏捕捉和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瞬间信息的能力,对学生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稍纵即逝的语言运用能力,或知识的扩展能力未给予及时的反馈,放弃了一些很好的启发,诱导机会,未能及时把握“意外”导致教学效果打折扣,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得体处理英语教学中的瞬间信息。
一、控制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课堂控制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好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都要通过课堂得以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有效的课堂控制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娴熟地运用课堂控制技巧会为每一堂课的成功提供保障,我曾见过如下一段案例:针对部分香港学生家庭人口多,住房窄小的情况,某教师让学生们提出建议课外应该去哪里温习功课,于是有的学生说go to school ,有的说go to the library,突然有个学生说:S: Go to the toilet! T: Yes, Maybe he can shut up himself in the bathroom all day and review his lessons. 调皮的学生本想用一句“上厕所”来引起哄堂大笑,结果教师非但没有批评该生,反而用肯定的口吻接过学生的话,并且换个方式再说出来。既保护了学生的面子又把一场可能引起课堂骚动的恶作剧变成一段有意义的教学回合。
二、把握和重构信息
教师应具备捕捉课堂内的瞬间信息并加以重新构建,然后自然融入教学过程的能力,瞬间信息大多是在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出现的一部分对教学活动无益,而另一部分则是学生在当时课堂气氛的启发和感染下表现出来的临时性的语言或学科知识上的联想的扩展,有益的瞬间信息类似于“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波内斯,1967),不应该被看作是缺乏逻辑或不合适,更不应该对其批评和指责,教师应该对学生“意想不到”的提问和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使某些有益“意外事件”价值不因为教师的不敏感而丢失,课堂中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是一种微型的交际过程,教师要善于利用在微型交际过程中出现的细节,促使学生在语言学习和学科学习上获得最大的收益。比如,在接受教师的小礼品时,有的学生说“Thank you”,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回答“You are welcome”,让学生在这个简短的交流中既懂得对人有礼貌的道理,同时又通过教师的回答而获得当时情景下的英语语言信息。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类似的“意外”未能及时把握,导致教学效果打折扣。
三、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要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授课之间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准备好的,尽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态,但事先的预案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实现,因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的主体因素,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会怎样,教师往往是估计不到的。
四、适时点拨
点拨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遵循英语教学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适时,巧妙,灵活地点拨,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要准确地把握点拨的时机,点拨应是学生的愤悱之际,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突破,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引起学生认知的突破,点拨要建立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点拨是一种外在手段,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引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积累来进行理解,学生的思维就出现了亮点,教师这一适时的点拨为学生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只要能使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点拨就算成功。
五、注意观察和倾听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只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不断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表现和声音,适时采取措施,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目光及表情是昂首挺胸还是低头垂肩,是跃跃欲试还是没精打彩,目光是无忧无虑还是黯淡无光,是充满自满还是软弱无力,如果是前者,那么你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这时你的学生才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你才能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否则你就要重新调查你的行为和语言,让学生真正的接受你。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给予必要的帮助或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同时在课堂上交流的过程是师生或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
总而言之,小学英语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要求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英]戴・冯塔纳著,王新超译,谢东审检《教师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
[3]王朝曙主编.《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4]《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会,2001年
篇10
一、优秀班导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班导师制度的开展对大学教育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班导师在学生眼中是一面旗帜,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班导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尤为重要。在思想道德、专业能力及行动组织能力等各方面上均要逐渐提高。
1.班导师首先要有责任心和爱心:班导师工作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责任心和爱心尤为重要。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感是做不好任何工作的,对工作的责任心是班导师工作的原动力。大部分“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处处受到父母给予的关爱,而他们却从来没有想到去关爱父母,更不要说去关爱他人了。因此,班导师用潜移默化的爱去感染学生,去培养学生的爱心,从而带动整个班集体管理。只有班导师真正爱学生,才愿付出自己更多乃至全部心血、毫不考虑回报、甚至不厌其烦的关心、引导、教育他们。只有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真诚的爱,学生才会把班导师当成“自己人”并会产生好感,才有助于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学生才愿意接受我们的引导,甚至对他们的严厉批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会对班导师在感情上逐渐具有依赖性,为了得到班导师的认可和表扬,会激发学生一种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育心理学上称这种学习驱动力(动机)称为附属内驱力。
2.班导师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班导师的工作重在“导学、助学、督学”。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学习指导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工作则需要班导师完成。因此,班导师自身必须有专业特长,能给学生提供较好的专业指导、深化专业知识。
3.班导师必须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传统意义上的班导师工作没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他们的知识结构中没有多少心理学的知识。随着“90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趋增多,班导师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当然,班导师所掌握的这些知识,并没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所掌握的那样高深,但具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在将心理学知识融入具体的、有趣的、灵活的班级管理活动中,才能显示出它的生机。班导师工作是一项融体力和脑力为一体的繁重复杂的劳动。在与学生的沟通中,班导师不仅要做一个“熔炉”,接收许多消极的、悲观的、痛苦的东西,还要将这些东西以健康、合理的方式消化掉。因此,必然要求班导师本身具体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班导师和辅导员的区别与联系
理清班导师和辅导员的关系及各自的职责是有效开展班导师工作的关键。班导师的主要职责是依托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科研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志向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确立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而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质等。
班导师和辅导员两者的工作既要有明确的侧重点,又要有衔接融合之处,即保持沟通的纽带。班导师与辅导员共同负责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实施班导师制也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班导师制是德育亲情化、个性化的有效载体,可以弥补过去工作渠道单一、方法简单的局面,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打个比方来说明班导师、辅导员、学生三者的关系,笔者认为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来形容最为贴切,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班导师扮演父亲的角色,侧重指导学业、事业规划等,而生活大妈的美誉早被辅导员摘得,侧重思想和情感培养。和谐的双亲家庭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三、班导师的工作重点
班导师的工作侧重在“导”。班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围绕大学生的教育,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鼓励、督促学生刻苦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规划考研方向,制定复习计划,选择考取学校等;关注后进学生的学习,分析成绩不良的原因,帮助提高学习成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课题;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其先就业,后择业。总之,班导师应引导、激励并且一定是持续的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动机的目的。具体可分为以下方面:
1.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及良好的就业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的专业是有广阔前途的,激发对本专业学习热情。同时定期的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当前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班导师的介绍或引导,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中最重要也即最稳定的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
2.让学生大概了解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及在工作中的应用,让学生意识到每门课程的知识都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
3.就每学期开的课程,每门课程给大家举例讲解具体学习方法,及要达到的掌握程度,教育学生平时学习一定要以掌握知识、实际应用为目的,一定不要以考试为目的。到考试复习阶段,让学生转换学习策略,以考试侧重点为牵引来强化知识掌握。
4.坚持集体指导与个别关注相结合原则,尤其对思想波动较大的学生及自制力较差的学生经常关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情绪波动及遇到的困惑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引。
5.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制定大学四年规划及初步的毕业去向,并帮其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及阶段努力方向。不管学生选择哪条路,都让其意识到要想实现其目标要踏实掌握好每门课程。
6.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总结优秀学生和优秀毕业生事迹,定期和学生进行交流鼓励,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从而达到持续的激烈。
7.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师生的联系。学生们熟悉网络,喜欢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彼此联系。班导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QQ、微博、微信、e-mail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近况。
四、根据“90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殊性探索有效的沟通方法
“话不投机半句多”,充分说明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且家庭教育背景及社会经历存在很大的差异,个性突出,才华横溢,且受网络化影响严重。在他们身上,往往存在着学习负担重与喜欢玩耍的矛盾,精神生活高需求与经济限制的矛盾,自傲与自卑的矛盾,理想(专业学习)与现实(前途迷茫)的矛盾。因此,班导师应学会怎么和学生、学校、家长等进行良好的沟通,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对各种沟通的分析来了解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要想达到有效沟通,必须多与学生交流,从中总结出普遍心理特点及个别特殊心理特点,甚至要分析个别学生的性格气质类型来因材施教。在沟通中,班导师还应该学会倾听。倾听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无声的沟通。班导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这一角色,用真情去聆听他们的心声。
通过一段时间的班导师工作,笔者感觉过多的批评,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如果多多鼓励一下学生,教育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就如国外从小学开始就采用赏识教育,赞扬学生的优点,使其更有信心,心态是开放的、向上的,更能最大地激发出他们的活力,调动其学习的求知欲、创造性思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针对个性化很强的学生,更要学习国外的教育理念,充分发现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优点,真诚地表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每个学生都建立起信心,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在自信基础上表现的很好。
五、班导师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
1.在学校对班导师的选拔制度上要严格把关,任贤为用。班导师应以青年教师为主,无论从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青年教师更容易与学生沟通;另外,高学历青年教师更易使学生信任和崇拜,更易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是班导师制度长效实行的保证。
2.建立完善的班导师考评和奖惩制度。学校应逐步完善班导师工作考评体系,使班导师管理更加规范。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学校特点的班导师队伍考核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
综上所述,高校班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自学能力、塑造健康人格、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对推进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有效的融入班导师工作,构建合理的班导师工作运行机制。笔者相信,随着班导师制度的不断探索和完善,班导师必将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刘锐.高校实施班导师制的实践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6,(7):66.
- 上一篇:完形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 下一篇:量子力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