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力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力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力学的意义

篇1

【关键词】生物力学;理念;中西医7年制;中医伤科学;教学

中医学院7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医科学生能达到硕士学位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要求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掌握临床医学的诊疗技能及在基础医学领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本专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中医伤科学》[1]作为7年制中西医专业的临床课程,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学生第5年的学习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与5年制的教材是一致的。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为7年制学生教好《中医伤科学》,使其能够达到大纲要求的标准―即掌握系统而深厚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并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很多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为此,在该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引入生物力学的理念以引导医科学生在中医骨伤科领域能有一全新的认识。

1生物力学的概念

生物力学是由生理学和工程学的结合来解决生物体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学科,强调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预防为主的应用。其包含的领域相当广泛,微小至细胞,大到组织、器官或是动物体中部分系统的运作功能等,皆为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范畴[2]。所谓骨科生物力学,即是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来解决骨科所遇到的问题[3]。骨科生物力学将工程原理,特别是机械力学原理应用于临床医学,是需要将医学与工程学结合以跨学科的方式服务于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学科。

2骨科生物力学的教学方式

既然是以生物力学的方法解决骨科所遇到的问题,那么需要在教学中把握那些内容呢?从工程学角度来说,力学的基本术语有负荷、弯矩、刚度、懦变、懦变位移、自由度、延展性、弹性、平衡、疲劳曲线、模量、力偶等基本概念。如果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工程力学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如此多的概念及原理是不现实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理解此概念也是教改的一项重大命题。

2.1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很强的直观性和交互性,可方便的进行人机双向交流,快捷的在各媒体间进行跳转,亦可作为资料保存,便于学生查询[4];多媒体的另一大优势是具有大容量、多信息渠道,可有效地开拓医科学生的视野。通过自己制作的CAI(计算机辅助教材)课件以及购置的CAI课件,这种多渠道手段的汇集,能够使原来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更加生动、直接,使得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媒体的制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制作关于力学的基本概念的介绍,并以形象化的图片或动画来使得该专业学生能够快速掌握。

2.2授课方式的调整按照《中医伤科学》教材的设置方式,其教学的顺序是:解剖复习、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按此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讲授,往往显得枯燥沉闷,没有新意。而医科学生在理解采用何种复位手法、为什么要用某一固定予以固定,又为何对某种类型的骨折要采用内固定手段等内容时,却又显得无所适从。这是医科学生初次接触到骨科领域,对生物力学的原理不够了解所致。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在应用解剖复习中增加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如载荷、剪切力、应变等,先使医科学生能有一初步的了解;接着,在固定、手法复位、切开内固定等章节教授时,再以具体病例―问题为中心指导,就能使医科学生知道其所以然。在以具体病例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其能以生物力学的概念来解释、处理骨折、脱位等骨创伤疾患,使之能以科学、精确、具有严密逻辑性来掌握骨科疾病的处理规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医科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基础理论掌握得是多么的扎实,但归根结底是要求医科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把握疾病。而对于中医骨伤科来说,基本的动手操作的内容有伤口包扎、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石膏托固定、骨牵引操作等内容。对于动手实践的操作不应是带教老师手把手教会就可以了,如何把生物力学的理念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去才是关键。如在肩关节前脱位复位的操作过程中,虽然书本上提到又牵引推拿法、手牵足蹬法、拔伸拖入法、牵引回旋法、椅背复位法、悬吊复位法等方法,作为学生究竟应该如何掌握复位的手法呢?是不是所有手法都应掌握呢?各种手法是否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呢?手法间有无区别呢?在实践课教学时,如果不加分析地填鸭式灌输给学生的话,日后在临床上,他们仍将无法快速地胜任该工作。在教学中引入杠杆原理后就可以总结出肩关节所有手法的基本原则是:以腋窝为支点,以肩关节弹性固定位顺势外展外旋、内收内旋即可复位。但是,做完一个小实验―支点的面积与载荷之间的关系,医科学生很快明白如果腋窝的支点面积很小将可能在支点处发生骨折现象,所以他们能够总结出以牵引推拿法复位法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法。

2.4结合临床,引入新进展当医科学生在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生物力学的概念有了基础的认识后,对于生物力学方面的一些新进展的介绍就会有全新的认识,也乐于接受这样的理念。针对7年制的学科特点,注意引入关于骨骼系统研究的方法,如有限元素法。这种新进展的研究方法一般是以讲座的形式予以介绍的。如讲述有限元素法的基本思想时,先将研究对象的连续求解区域离散为一组有限个、且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单元组合体。按单元以不同的联结方式进行组合,且单元本身又可以有不同形状,因此可以模拟成不同几何形状的求解小区域;然后对单元(小区域)进行力学分析,最后再整体分析[5]。引入这种分析方法,一者可以使7年制的医科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力学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还能使其在整体性分析中牢固地确立以中医科学整体观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3引入生物力学理念在教学中的意义

3.1以生物力学理念认识问题生物力学是涉及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力学、数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一门具有应用基础性、交叉性边缘学科。如能在临床课教学中引入此概念,可以更有效地了解人体的运动、研究骨科方面的疾病、能够设计出并能逐步改进各种人工关节、脊柱假体乃至义肢。教导医科学生以生物力学理念认识骨骼、肌肉、关节方面的结构与疾患,能够使其在临床方面如何处置病患有进一步地提高,也使其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能有进一步作为,逐步引领医科学生踏入更高要求的专业领域中。

3.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链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我国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往的养成的学习习惯,常常造成学生们遇到的问题照搬课文,纵向思维较多,横向联系不够[6]。生物力学是沟通临床各科及基础医学的交叉学科。在理解与掌握生物力学的概念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课重新认识,而且要求不仅仅是掌握骨骼系统就足够了,是要求在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中能与骨科疾病相联系,以完整的知识链结构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在临床课的实验教学中还能以此为契机,探索临床研究的热点内容,目的是为在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中能及时发现、独立分析、解决临床问题,为开展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将来的基础研究中能横向联系各学科,打下优良的科学素养基础。

总之,通过在《中医伤科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力学概念的引入,并非仅仅让中西医7年制医科学生理解这样的概念就足够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形成思考、观察、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生物力学理念,以科学的方式训练学生达成临床医学的完整知识链,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横向联系学科基础,为能深入研究医学问题做好科学素养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和鸣.中医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69.

2郑诚功.骨科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43-45.

3郑诚功.骨科生物力学的进展.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10):901-902.

4陈平波,吕刚.医学教育新模式下骨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新疆中医药,2005,23(5):71-72.

5崔红新,程方荣,王健智.有限元素法及其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中医正骨,2005,17(1):53-55.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个国家的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越来越频繁,对创新型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为共同目的.高中阶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阶段,本文对高中生物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研究课题,分析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实践教学的基本状况,深入的剖析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践行国家教育改革中加强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对学生创新型的培养这一重要举措.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面对科技信息化的大变革时代,我们以促进理论化的创新为基础,利用创新促进工业化的结构调整,推动社会变革.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科技化、综合画的发展特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民族立身于世界的根本,影响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紧系着民族的衰亡.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人的创新能力.社会不断地进步,时代也在改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同样,教育也需要创新型的人才推动才能发展进步.我国的传统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主体性、过于重视教师的传授轻视学生的主动学习方面,这些方面都是阻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素质教育”的提出取缔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高中生物教学活动现状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时间久远,思想根深蒂固.当前的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阻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我国高考体制的影响,部分学校在高二的文理分科之后才开始向学生进行生物教学,高中生物作为高考的考试科目之一,应与高中数理化的齐头并驱.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性不强,造成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薄弱.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使学生忽略了学习高中生物的必要性.课时少,开课晚以致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加快教学进度,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生物知识,产生对高中生物厌烦的心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的接收数语外、政史地、物化生等繁杂的教材知识,没有时间去动手操作验证,创新能力没有发挥的空间,形成了时间条件下的思维固化.教学模式单一.在各中学普遍的教学活动中,高中生物教师一味的讲解教材知识,学生在被动的接收知识,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思想受到限制,缺乏对生物教材知识充分的理解.

三、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渠道,例如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设备,对生物的细胞结构、运动通过动态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直观的动态过程,促进学生的理解.利用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为了能够更好地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借鉴了西方的成功教学经验,寻找到了适合我国实际教学情况的教学模式.例如:探究型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概念式教学模式、心理教学模式等.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恰当合理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样减少了教师枯燥讲解教材内容的时间,降低了教师讲解的难度,对传统教材知识内容的有效延伸,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生物的实验教学.课堂实验是高中生物的重要环节,意在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多知识都是包含在生物的实验中的,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实际的动手操作才能发现生物中的奥妙.所以,教师在生物的实验课堂上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观察,制定个人的观察计划,并详细的记录观察各阶段的变化,总结观察结果.例如在DNA、RNA的细胞分布实验中,让学生辨别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染色变化情况,通过简单操作实验,使学生熟知实验室的操作技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建立多元化的生物课堂评价体系.全面科学的评价有助于引导学生改正学习的错误,激励学生.首先,评价的内容要具有综合性;其次,将形成性评价与结束型评价结合,以等级制代替百分之.学生高中生物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教师通过不断地创新新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习和情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设定情景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教学课堂创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将素质教育开展实施发挥最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兴铭.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上,下旬),2014,(24):287-287.

[2]郑飞.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7):183-183.

篇3

一、 课题引入中巧用生活物理,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求知欲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在引入时是否能最大能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未知欲,这是非常关键的。这时就可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自然现象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作为引入。

在教学生“光的色彩”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根据学生熟悉的“雨后彩虹”提出问题:“彩虹有几种颜色?”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出:“为什么会有这几种颜色?从物理学的角度又该如何解释?”学生在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迫切希望找到答案,自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完成整个探究的过程。再如在教学“运动的相对性”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些他们相当熟知的生活现象,如“在行驶的汽车上的人一开始看到路边树木向后退,但为什么当旁边有快速超过自己的汽车驶过时,自己却会感觉往后退?”等。这些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可以为新课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物理”,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各种社会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若能适时提出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生活问题,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物理、运用物理,再进一步进行评价、总结,从而使学生能从书本走向现实生活,使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会因此对物理产生更深厚的兴趣。

我在探究物态变化规律后,就组织学生先讨论“神州飞船”上用到的抗高温材料的特点、作用,再提出“设计房子时如何使房屋保持四季如春、冬暖夏凉”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方案;再如在学生学习“家庭安全用电”时,可组织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的电路是否有违反安全用电的地方,如有,可记录下来并提出解决方法。

三、 实验活动中使用“生活情境”,领悟物理知识的现实性

课堂上老师围绕某一知识点的典型实验确实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但是课堂毕竟还存在着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很容易导致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所以在实验中插入与该知识点有关的生活中的实验,不仅可以方便同学理解该知识点,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物理”这一事实,从而在平时的生活中能自觉地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知识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并能掌握其在生活中的利与害,在用小车、弹簧秤等实验器材完成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之前,我设计了一个“拔河比赛”,在比赛中我分别采用光滑度不同的绳和平整性不一样的地面,让学生在比赛前先预测结果,再进行比赛,并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这既可以让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作用、利弊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典型实验的完成,还可启发学生对生活中与此相关的现象进行关注,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

四、 作业布置中深入“生活空间”,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

其实我们每天每时都可以会接触到物理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让学生在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明白,物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在真切感受物理知识的作用与价值的基础上,主动地去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使学习物理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而不仅仅是课堂的讲授,所以在作业的布置中我经常会布置一些深入“生活”的作业。如在“电功”新授课之前可布置学生先观察家庭电路中电能表的工作特点;“静电现象”讲解之后可布置学生主动地寻找生活中防止静电危害的事例,并做相关的整理。学生一开始是以完成作业的心态去调查探究的,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慢慢习惯随时观察生活的物理现象,实实在在地体会物理知识的价值。

五、 关注社会热点,用“热点”点燃学物理的“热情”

信息技术的普及让生活以更快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每天生活中都在发生着大事,学生也会对此津津乐道,所以适时抓住这些热点,在探索中让学生主动发现许多事情中都有自己所熟知的物理知识的存在,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豪感。如当前日本大地震引发核危机成全球热点时,可以让学生就核能的和平利用进行探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核电站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地保证核安全提出各自的意见。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既能较好地展现自我,又能积累一定的核能方面的生活知识,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究物理世界的信心。

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学生为主 感悟权利

1 利用生动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想象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①学生课堂朗读少;②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2 巧妙设置疑问,置学生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境地,让学生始终保持“愤悱”状态,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探究

“疑”是人类打开宇宙之门的金钥匙,好的课堂提问,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围绕课文主题,善于创造问题的情景,设置新颖、有趣、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去思考、去探索,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如《变色龙》一课,可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是什么?在课文中有何具体表现?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他有很多的变化,那么有没有不变的一面呢?不变的是什么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前不做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的效果更佳。又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提出问题: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最后上升高度,提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来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呢?层层推进,巧设问题,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教学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3 创新方法,释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未来着想。我们应该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由地去书海里遨游,在生活里感悟。

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自主阅读的乐园。教师要把平时教学中用在多余的分析、无效的复述、拉锯式提问的时间节省下来,还给学生支配,保证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识、读、议、写”,让他们独立主动地学。同时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自主学习更应面向全体学生。其衡量的标准是看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程度和效度,也就是每一位学生是否都积极地、主动地投身到了学习活动中去。

篇5

一、 畏难,心理压力较大

初中物理重在表浅的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高一物理的运算又迅速地从单纯的算术、代数运算过渡到函数、图像、向量、极值等运算。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应用数学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优化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质量。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只有形象思维或虽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质量上的飞跃。高中物理难学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觉得成绩比初中退步了,对现在的成绩感到不满意,而且对学习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众所周知,在高考各科成绩中,物理学科的平均分历来都是较低的;而在学生当中“物理难学”也成为抹不去的阴影。不良的竞争,过大心理压力的长期作用,会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胜负荷,从而产生学习障碍,结果“台阶”的跨越更显艰难。

二、刻板的学习方法,惰性心理

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体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这种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必然使得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新的要求。学习上产生困难,往往并非学生思维水平或智力的问题,而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事实上,学生从学会物理到自己会用物理差距还非常大。从我多年的调查分析看,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这已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只限于课堂听讲,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公式,生搬硬套。少了求知的热情、成功的喜悦,只靠考试、升学的压力是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的,反而会出现"惰性心理",完全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思维惰性大,思路狭隘,受固有的方法框框约束,只能套用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模仿,不能创新,思维僵化。存在惰性心理障碍,就不会主动去汲取知识,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

三、思维负迁移,“晕轮”效应

思维定势的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的为正迁移;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为负迁移。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消极表现为:1、在解决新问题时,盲目地照搬旧经验,不注意新旧问题间的差异;2、由于思维定势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不利于思维的发散,缺乏创造性;3、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学生因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便会造成“定势错觉”,并极易迁移到应用中去,不能区别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理概念;4、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时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差,理解不透彻,将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上相近、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或规律混淆,产生“晕轮”效应,成为学习的障碍。

四、性别心理障碍

在跨越初高中“台阶”的过程中,有的人越往上攀登越感吃力,不乏落伍者。而落伍者中有不少是女生。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常压得女生不敢放胆去学习物理,造成心理负担,使学习信心不足。女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明显低于男生,学习的劲头也不如男生,对自己不敢高要求,做题时也不如男生灵活。在大部分人认为女生学习物理至少在某方面比男生困难的情况下,女生的心理压力实在不小。于是一些女生心理上产生障碍,缺乏信心,畏缩不前。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呢?

高中物理注重物理现象的观察到分析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因而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学好。从上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可以获知,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思维的要求常会令他们无所适从。当他们在物理学习上遇到心理障碍时,教师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尽早克服,使其尽快适应过渡期,愉快投入高中物理学习中。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提高其学习情商。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保护其好奇心,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其次,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实验在物理研究、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又有趣,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

第三,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材料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48-02

常听到一些学生感叹:数学繁,物理难,化学死板板。其中的“物理难”最令学生倍感头痛。之所以感到物理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能在物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这是物理教师努力探究的课题。学生的物理自学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这些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自学包括: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及课外阅读。

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分细读和粗读,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为了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现在的物理课本图文并茂,学生课前抽出一点时间看一下新课的图片,大体了解下一节课的中心内容,思索一下相关问题,然后带着关注的问题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听课效率自然会提高。

课中阅读是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课文段落,精准理解相关的概念、物理规律及实验操作要点。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时,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1??实验中的小车为什么每次都要从同一高度处开始释放?2??三次实验中为什么分别采用毛巾、棉布、平滑的木板作水平路面?小车在不同的跑道上运动情况怎样?3??如果水平路面无限光滑且足够长,小车将会怎样运动?学生阅读思考后用心观察实验,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复习阅读是指完成了一个单元或一整章的课程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和整理笔记。这能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归纳整理、强化记忆所学的知识。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学生可以很快背下来,但如果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多数人不能做到。经过复习阅读后学生增加了感悟,才能将其内化成能运用自如的知识。“随便翻翻”是鲁迅先生教给学生的一种阅读方式,也适用于复习阅读,就是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星时间,随手翻看自己的学习笔记。许多知识的感悟、记忆的加深、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往往就在这“随便翻翻”中完成。养成这种习惯的学生学识和学习兴趣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课外阅读是自学的重要形式。在学习物理中会遇到许多学术问题需要参考课外资料,特别是现在的课本图片多,教师针对这些图片的讲解少,学生往往需要参考阅读一些辅助资料才能较好地理解其中一些费解之处。提出一些课外思考题,布置学生写小论文等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了解物理学科的背景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学习了地磁场、光纤通信、惯性的大小、红外线、紫外线、光敏电阻、超导等知识后,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回答简答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不少的学科背景知识,还培养了自学能力及关注科技发展的习惯。

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提高学生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是提高其物理自学能力的一部分。有的学生因为实验技能差,害怕实验而对物理敬而远之。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首先教师在上课时要正确地演示实验,正确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演示成功才能吸引学生,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才能为提高技能打下基础。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课堂,还要在课外进行。如学生在初接触电学实验时,顾虑较多,有害怕心理,兴趣不高,女生尤其如此。教师在课内外给学生演示一些常用的电工操作,并要求学生跟着做,或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做。学生安然无恙地完成了操作,真切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消除了畏惧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在课本的实验中,在明确了各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后,操作起来就能从容不迫,得心应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学习各种仪器的使用,利用器材做教材中或教材外的实验,教师做适当的引导提示。当学生具备灵活使用仪器的基本技能,并完成了许多课本实验后,就有了操作的信心和兴趣。此外,教材上的一些实验如“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特点”“验电器”“二力平衡条件”“杠杆”“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及方向规律”“简易密度汁”等,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学生完成后教师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甚至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饭做菜,因为这也是一种培养操作能力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会了怎样安排操作顺序,怎样合理地利用时间,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学生通过课内外的实践,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后,教师的一些课堂演示就可以让他们代劳了。这不仅能使他们经受更多的锻炼,还能使他们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了,物理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三、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习题训练在物理学习中是极重要的一环。物理中有许多分析、计算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相当数量的训练,才能把物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业水平。

策略上,培养学生自我训练,首先要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习题训练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因为高不可攀的东西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经过一定的深度思考后解决问题,学生才会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才会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

技术上,在训练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思路,强调分析物理过程。通过条件分析找出各有关物理量的关系,然后列出等式、方程(组)、不等式,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一绳子拴住一个浸没在水中的物体,用400N向上的拉力可使物体在水中匀速上升,当物体体积的五分之四露出水面并静止时,绳子施予物体向上的拉力为500N,求该物体的密度。

分析:设物体浸没水中受的浮力为F浮。依题意,整个过程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过程:物体在重力、拉力、浮力三个力的作用下在水面以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有:G物=400N+F浮。

第二过程:物体有五分之四的体积露出水面,在重力、拉力、浮力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有:G物=500N+F浮。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得:F浮=125N,

G物=525N。

那么m物=G物/g=……

V物=V排=F浮/ρ水g=……

ρ物=m物/V物=……

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析,可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

另外,教师可指导学生建立一个自己的“习题集”,专门收集那些曾经让自己苦思冥想,或经过与同学讨论、请教教师而获破解的习题。解这些题各有“绝招”,学生收集的“招数”多了,就能成为解题达人。要求学生钻研一题多解,学习编题、改题,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之一。

操作上,每教一章书,从相应的资料中挑选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或有趣的题目备用。布置作业时,除了全班学生要完成几道基础训练题外,还另外附加选做题,让自己觉得可以完成的同学去完成,这样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多途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7

一、有畏惧心理,心理压力大

先来看下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初中物理重在表浅的定性研究和简单的计算,所研究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高一物理的运算又迅速地从单纯的算术、代数运算过度到函数、图像、矢量、极值等运算。

从这些区别中来看,高中物理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应用数学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优化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质量,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只有形象思维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质量上的飞跃。

新同学从高二高三的同学那里也得知,在高考各科成绩中,物理学科的平均分历来都是较低的,这给新同学造成了心理压力,从而在学生当中'物理难学'成为抹不去的阴影。

二、有惰性心理,学习方法刻板

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体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这种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必然使得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新的要求。新同学学习上产生了困难,往往并非学生思维水平或智力的问题,而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

事实上,学生学会物理,到自己会用物理差距还非常大。从我多年的调查分析,大部分的高一新同学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还是沿用初中学习方法,这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同学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往往只限于课堂听讲,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公式,生搬硬套,少了求知的热情和成功的喜悦。只靠考试、升学的压力是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的,反而会出现"惰性心理",完全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思维惰性大,思路狭隘,满足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受固有的方法约束,只能套用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模仿,不能创新,思维僵化。

三、性别心理障碍

在跨越初高中"台阶"的过程中,有的人越往上攀登越感吃力,不乏落伍者。而落伍者中,有不少是女生。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常使得女生“闻物兴叹”,不敢放胆去学习物理,造成心理负担,使学习信心不足。根据我多年观察,女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明显低于男生,学习的劲头也不如男生,对自己不敢高要求,做题时,也不够男生灵活。在大部分人认为女生学习物理至少在某方面(比如逻辑推理等)比男生困难的情况下,女生的心理压力很大。 科学研究表明,男女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不是表现在水平上而是特色上的不同。男生在抽象、理解思维方面较强;女生在形象、机械思维方面较强,在高中偏向逻辑推理的学习中,女生喜欢记忆的方法已不适用了,从而在成绩上出现退步现象,但特色的差异并不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只是一开始的适应程度的不同,使有的女生心理上产生障碍,缺乏信心,畏缩不前。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介绍一些打破心理障碍的方法 :

高中物理注重物理现象的观察到分析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因而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学好。从上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可以获知,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思维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常会令他们无所适从。 当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上遇到心理障碍,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尽早克服,使他们尽快适应过渡期,愉快投入高中的知识汲取中。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兴趣和好的动机能够很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其对物理现象和新知识有学习和研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其次,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在物理研究、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改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加重了,有的实验是探究性的,有的实验是验证性的,还有有趣的课外实验。这给了他们更多的自己动手的机会,使他们“眼见为实”。通过这些实验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实际上,实验是受学生欢迎的,良好的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且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可以给学生亲切感,消除对物理学的畏难情绪。但教师同时也要注意实验的针对性,不要令学生看过了、做完了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实验有什么目的和作用;要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心态,如为了结果完美而修改资料,把实验当游戏等。

第三,鼓励学生创新。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人都希望有所创新,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它对其他能力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很重要,因为高中教育面对的是青少年,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篇8

创新就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在以往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创造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不仅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而且是创新之母。没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不能达到入迷的程度,也很难有灵感现。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环境,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新科技成果和当前科学领域里的前景预测,如《火箭与航天技术》、《核能及应用》等,这样能把学生带进创造的“情景”中。教师也可在课堂上采用讲故事、放录像、做有趣味性的实验、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形式。这样能使环境的布置和教材的内容得到充分协调,消除学生对教材的困惑感,使其充满信心,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

二、从物理研究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处理的方法不同,对思维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如:批判性思维在于一个“不”字,能使人推陈出新;从反方面看问题的逆向思维,能使人超越常规、打破习惯,从对立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等等。无论哪种思维方式,其本质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现象、过程、事实中形成新概念、建立新规律、完成新理论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思维过程都是创新的过程。就逆向思维来说,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少问题从正向探索容易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倘若从逆向探求则会豁然呈现“柳暗花明”的景象。例如牛顿根据开普勒所揭示的行星运动规律的事实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有核模型,等等。逆向思维在其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思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敢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勤于观察,善于发现,敢于想象,是创新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有较强的观察力,他就能时常发现直观材料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分类、对比、推理等各种方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思维达到创新的境地。物理学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向学生进行巧妙地讲述,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们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强的创新意识。如瓦特看到水沸腾时水壶振动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蒸汽机;伽利略看到教堂天花板上挂灯的摆动,提了“摆的等时性”,等等。事实证明,敏锐、精细的观察力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学生只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随时捉到奇异的现象,才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学生提问题有的是随意的,见什么问什么,教师要耐心地给予解释,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随意地发向有目的地发问发展,使提的问题成为创新思维的源头。最后,教师应培养和训练学生搜寻问题、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借助这种方式,不但能使教学过程进行得有声有色,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无处不有,创造就在身边,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搞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如天平的制作、测力计的制作等。教师可利用适当的机会搞一些展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展示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教师通过这项活动,可以使那些平时学习不太好,但善于创新、突发奇想的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既是学习主体又是实践主体的地位上,变教学过程为创新过程,把学生引导到“善好奇、会学习、乐探索”的正确轨道上。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观察物理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向理性阶段的飞跃,让学生经过一次次的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过程,得出结论,认识规律。

五、突出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篇9

教育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新视角,并且人们对语文教学生态的研究也日益增加。生态理论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一种视角,更应该使其成为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态课堂 内涵 特征 策略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构成部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此背景下,教育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新视角,并且人们对语文教学生态的研究也日益增加。生态理论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一种视角,更应该使其成为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一、语文生态课堂的内涵和特征

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实践性和生活性、鲜明的民族性三方面的特征,所以语文教学应充分适应并挖掘这些特征,并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和独特体验。语文生态课堂所强调的,是一种自在、自为的语文教学,是生生不息的、动态的、有生命活力的一种课堂,是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之间的互惠促进,是生长与发展状态的最优化。

语文生态课堂主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是生命体验性。语文生态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因为在语文学科中,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学习对象的,这些作品都充溢这作家的思想和感情,本身就充盈着作家的生命活力。第二是交互性。语文生态课堂是很重视师生之间交互学习的课堂,是要求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共同交流、碰撞、沟通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交互性的过程,是师生一起成长的舞台。只有在互动交流中,学生才能对学习更加有兴趣,有积极性。

二、语文的叶子蔫了

在现在的教育中往往存在这些现象:

1.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直以来,学生的命运前途维系在各种考试的分数上,这使得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将学生掌握知识的储量作为教育的第一目的。就算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也一样逃脱不了如此的命运,教学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对他们进行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反复的识字、认句,使文学作品讲解的枯燥无味,这就造成学生并不是在自然的状态下主动地学习语文。语文生态课堂的建立,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恢复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重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它、探究它,学生就会在一种愉快的情境中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

2.身心发展受到消极影响

儿童时代正是人类个性塑造和发展的关键时代,每个年龄段都有其自己对教育的需要和需求,而同一年龄段的不同孩子,对于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语文生态课堂正是为了要让学生回归自然和社会,在自然的天地中感受语文的明月清风,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谐地与人交际,在语文的生态环境中培养语文能力,这远比纸上谈兵的死记硬背语文知识重要。

三、让阳光重新洒满语文课堂

1.创设和谐自然的教学情境

语文本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堂是一种人文情境,学生心态自由开放,教学要素各自绽放生命姿态,师生共享与对话,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理性的思辨、理智的评判。

在讲授《美丽的丹顶鹤》这一课时,我以一曲优雅动听的钢琴独奏曲《秋日私语》和一段动听、动情的解说,伴随一幅同样优美动人的丹顶鹤南飞图,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一种美的情趣,从而对丹顶鹤产生了喜爱之情。接着,我再通过“有几只丹顶鹤飞累了,想到我们班来歇一歇”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细细观察丹顶鹤、亲近丹顶鹤的机会。这一设计十分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奇的心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十分高涨,为下面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阅读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引导学生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这一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准备为丹顶鹤做些什么,然后通过爱鹤的故事以及歌曲的渲染,激起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从阅读文本到联系实际,体现了“知识向生活贴近”。

2.建立共享与对话的课堂交往环境

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就是要建立这种共享与对话的交往环境,主要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体现出来。

在教课文《狐假虎威时》,我让学生自己做演员,把文中描写大森林里的情景的7、8自然段的故事表演出来。表演开始前,先指定5个学生做演员,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小鹿、小兔、小野猪。其他的小朋友就是导演了,让他们自己做导演分析狐狸是怎么走进森林的(出示: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然后让演员把狐狸演出来;再让他们读读老虎的神态(出示: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表演开始,请一位小朋友当解说员,朗读课文的7、8自然段,让其他学生和老师一起,也跟着演员做动物们的各种动作。表演完后,进行提问:“老虎,你为什么一直东张西望?” 让学生们自由讨论然后回答问题。在这里我们将教学与表演紧密结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热情大大提高,进一步推动教学进程。在教学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自主表演和评价。另一方面,通过同桌的讨论、交流,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互性学习,使其在回答中受到更多的启发。

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动态展开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共同与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教师点拨诱导开启学生思路是这一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创造是焕发学生生命活力、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理想境界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吴成国,何孔潮. 语文和谐生态课堂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1)

篇10

在教学中,要细细学好教育心理学。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次课的讲授非常重要。这次课的难度要适中,过于难让学生没有学下去的信心,即使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还是有较强的求知欲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让这种求知欲增强,而不是削弱;过于简单学生没学习的兴趣。其次内容要丰富,提出课程的教学要求、发展史、物理化学研究的内容和学习目的、方法。还要注意三本的学生要多鼓励、激励、正面教导。另外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的性质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由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极易让学生感到课程的枯燥乏味,导致产生睡倒大片、玩手机或说话的恶劣现象。鉴于此,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设问式教学,使学生主动置入课堂,结合化工生产实例说明、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多采用“设问、反问法”和“类比法”,例如讲解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章节活度和活度因子时,首先提出:什么是理想气体?什么是真实气体?它们表示压力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带着问题回顾了前面的气体知识,又引出了理想溶液和真实溶液的知识。又比如讲解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系统相平衡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真实和理想液态混合物系的区别和联系,再问:理想的压力-组成(p-x)和温度-组成(t-x)相图分别是什么样的?真实物系的压力-组成(p-x)和温度-组成(t-x)相图又是怎么样的?带着问题,回顾理想物系的平衡相图如何得出,p-x和t-x相图之间的关系,回顾气相线、液相线、杠杆规则、露点线和泡点线,最后回到真实平衡相图的绘制上来,引出正偏差、负偏差、一般正偏差、一般负偏差、最大正偏差、最大负偏差、恒沸混合物以及精馏的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利用这种设问、反问和类比的教学方式,不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其思维能力,而且课堂气氛活跃,使教学的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另外对于有些易理解的章节,例如胶体化学,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分配一定的任务,利用一节课,让学生来讲授,并且进行评比。该方法我已连续用了2届,发现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有时候甚至出现争先恐后的现象。使学生的胆量、语言组织、学习兴趣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2教学手段

物理化学公式繁多,且物理量抽象难理解,如果仅采用传统板书推导其过程会浪费大量时间,且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但如果仅借助多媒体播放闪过,只会让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情况可想可知。因此,在教学手段上[3],结合本课程公式推导较多和三本学生数学底子较薄弱的特点,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配合采用传统的黑板书写。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章节中,体积功的定义、焓的引出,由于是该章最基本又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应用广泛,需在黑板上演示推导过程,不仅增强互动,而且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但像摩尔定压热容Cp,m和摩尔定容热Cv,m的关系,对于三本的学生来说主要掌握对理想气体有Cp,m-Cv,m=R就足够,推导过程可一带而过。这样不仅使教学的重难点凸现,而且也达到教学目标。又例如在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时,学生常对可逆过程和循环过程概念理解不清楚,此时,多媒体就发挥其优势,可用动态的效果展示,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深刻的认识。但多媒体的画面对于我们理工科来说,又不能像文科那样从头到尾的唯美、花哨,这样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就无法在教学内容上集中。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多媒体动画中度的把握[4]。

3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核大多以期末考试为主,且大多情况只重视对教材知识或是考题的记忆,造成目前大多高校只有在考前一周左右教室人满为患的怪象。因此,本人在教学中,一直思考怎样让学生平时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期末考试不至于仅仅靠背来过关。而且本学院实行了学位基点的制度。首先通过与学生讨论方式让学生更加明白,目前60分万岁的时代已经过去。其次我努力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系内规定30%的平时成绩至少由3项组成。物理化学的平时成绩包括考勤30%、作业30%、小测试20%、上课表现20%共4项。由于每届学生上课前我都会努力记住大多数学生的名字,每节课我都会核实到课人数,然后班委上报缺勤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缺勤的情况明显好转。小测试基本上都是随堂5~10分钟左右完成,根据教学目标,重要的章节多几次。并且,小测试或作业的重复答案都视为抄袭,如此学生上交来的答案由原来的几个版本到后来大多数人习惯自己完成。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最终成绩的70%,以考出差距为原则,试题尽量覆盖面广,题量适中,注重基础知识理解及其应用的考查。明确告诫学生,试题一般都不会是复习题的雷同题,大都是类似题。题型一般是判断、单选、填空、计算。判断题最易上手,且第一道判断难度较低,目的是树立学生的答题信心。3届学生实践下来,发现《物理化学》课程考试不及格率都在3%以内。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