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知识汇总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知识汇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生物词汇;高词频;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155-03
Abstract: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plays the role of subgrade in biology study in the future. Teaching material,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based on course. The author obtain four copies of electronic Uyghur's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ical teaching materials' content by scanning and neatening. Then use statistical software statistics the words and its frequency in four copie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fter that, get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from them by manual statistics, choose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with high frequency, refer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published in 2011, analysis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xtbooks in line with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points through the word frequency of professional vocabulary,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yghur language,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our copies in Uyghur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High frequency; Curriculum standard
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重要的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专业词汇及应用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教材是否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要求。
笔者通过对纸质版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进行扫描和整理,得到电子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得到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和词频,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书编纂办公室审定的生物词典,经过手工处理从中提取出生物词汇,对提取出的生物词汇进行词频统计,从中选取高词频的生物词汇,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分析现有教材中的专业词汇是否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阶段重要知识点,然后结合维吾尔语言的特点,对现有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
1 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生物词汇是指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出现的生物学领域的专业词汇,是笔者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书编纂办公室审定的生物小词典(该生物词典中包含中学教学的生物专业词汇),从获得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所有词汇中筛选得到的。
本研究中的词频是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词汇、生物词汇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生物词汇词频的高低反映着其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并且,其重要程度与它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因而,本研究通过选取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高词频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分析与之对应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要求进行了比较,从而推断出现有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符合程度。
2 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在课程内容方面,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每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科学探究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细胞的知识,初步学习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方法和技能;生物与环境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圈等概念和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存需要的条件,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知识;生物圈中的人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的器官,组织,结构,系统,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的运动形式,动物的行为,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等知识;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的生殖发育,动物的生殖发育,植物的生殖,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知识;生物的多样性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生物技术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及其分类,发酵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知识;健康地生活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有关青春期生理和保健,传染病和免疫,医学常识等知识。
3 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词汇的词频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维吾尔文初中生物的四册教材。笔者首先对纸质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的四册教材扫描和整理,得到电子版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由于OCR文字识别软件不完备等原因,使得获取的电子版教材文本中存在错误和缺失现象(扫描后的语句不完整,字母有遗漏、错写等),因而,需要对语料中的错误和缺失的信息进行手工处理。处理完成后,再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四册电子版教材中所有的词汇及其词频,由于维吾尔文中存在词缀和时态等问题,还需要对同一词的不同时态、不同词干的表达方式进行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词汇及其词频的统计和汇总,最终得到了教材中所有词汇以及生物词汇和词频的统计结果。对于复合生物词汇,其词频是对已有的电子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语料进行手工统计得到的。统计时是将生物词汇的词干作为标准来进行的。
3.1 生物词汇统计
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总量和生物词汇数量进行统计,得到生物词汇在所有词汇中所占的比例,统计结果如下: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词汇数量约占词汇总量的15.1%,其中七年级上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5%左右,七年级下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6%左右,八年级上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8%左右,八年级下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3.3%左右。从比例分布上来看,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词汇相对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四册教材中。
3.2 高词频生物词汇对应的知识点分析
笔者对维吾尔语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进行了各种校对、筛选处理,得到维吾尔语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4000多个生物词汇,对所有的生物词汇进行分析比较耗时且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而笔者从四册教材的生物词汇中分别选取了词频最高的20个生物词汇,共80个高词频的生物词汇作为样本,分析得到教材中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
以下是选取的样本生物词汇和频次:
由以上高词频生物词汇分析得到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如下:
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由以上知识点分布图可以看出:
1)七年级上册教材所有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细胞,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生物圈、生物、环境、生物的种类、生物体、细胞、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组成部分以及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水、空气、光)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三部分内容。
2)七年级下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血,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人体器官、人类生存需要的环境(水、空气)、疾病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圈中的人这部分内容。
3)八年级上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动物,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生物的几大分类(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对应课程标准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这三部分内容。
4)八年级下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疾病,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人与动植物的繁殖、繁育以及人体健康(疾病,传染病),此外还包含基因、染色体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健康地生活这两部分内容。
从总体来看,四册教材中的高词频生物词汇中都包含水、环境和人,充分说明了水这个概念在整个初中教材中的重要性,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水是万物之源,任何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这一概念的要求;生物的生存需要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万物。
由知识点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存在不完善之处:(1)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细胞这部分内容属于微观层面的知识。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和接受。(2)七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人体器官,八年级上册跳转到生物的几大分类等,到八年级下册又跳转回来,学习人体疾病和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得这两部分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没有很好地衔接。
4 结论及改进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词频统计,从中选取部分高词频生物词汇进行分析,得到教材中与之对应的知识点,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词汇相对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四册教材中,每个学期需要学习的生物词汇总量基本相同,有利于知识的分步掌握。
2)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根据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选取的高词频生物词汇分析得到的知识点分布图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基本涵盖了课程标准中包含的课程内容。
3)从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来看,教材内容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
4.2 改进建议
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分析,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维吾尔文语言学的特点以及维吾尔族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笔者针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给出如下改进建议:
1) 从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方面考虑,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细胞这部分微观层面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建议向后续学期调整。
2)从维吾尔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方面考虑,在教材内容设置上,应该增加一些维吾尔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等作为示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从每一册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考虑,应该将七年级下册中人体器官这部分内容调整至八年级上册,使其与八年级下册中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很好的衔接在一起;将八年级上册中生物的几大分类(动物、植物、细菌、真菌)调整至七年级下册,使其能够与七年级上册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部分的内容衔接起来。这样调整以后,方便学生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学习。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并从中选取部分高词频的生物词汇进行分析,通过统计结果证明了现有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围绕着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进行,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点的学习要求;综合考虑维吾尔族学生生活学习的自然环境以及初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针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能够通过对教材的改进和完善,提高维吾尔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维吾尔语初中生物教材,2011.6.
[2] 吐尔根・依布拉音,袁保社.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研究与应用[J].中文信息学报,2011(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link?url=-zWJlwUESJW0Fr34Ln7qnje62gyfFY4RPTQNlfIzUhqHWXal2BVAo3ry-b9ts6krHOzvOHDC-SKhdBR_TB_uAAYnEsklHghcoZmRmg5POca.
[4] 生物小词典[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5] 现代维吾尔语统计软件系统.新疆师范大学网络信息安全与舆情分析重点实验室.
[6] 汪京芳.学好初中生物的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2013(11).
[7] 吴丽莹.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下的新课标教学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4(4).
[8] 陈坚,范新新.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看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9] 王金刚,崔鸿,李娟.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科学探究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5月.
[10] 艾孜尔古丽,李晓,玉素甫・艾白都拉.中小学维吾尔语文教材用词数据分析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3).
[11] 谢元花.语料库与词汇研究[J].外语教学,2002(5).
[12] 李镗.中小学语文文本字词分布统计及应用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00(3).
[13] 常红.现代维吾尔语基本词汇研究概述[J].语言与翻译,2013(3).
[14] 宋矗马德元.现代维吾尔语词汇构成途径新探[D].新疆大学,2006.2.
[15] 郭锐.词频与词的功能的相关性[J].语文研究,2001(3).
篇2
【关键词】高效课堂;实践;创新;反思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大部分生物课堂。目前,中考依然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标尺,教师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由于初中生物知识点繁琐,在课堂上教师多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教师则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学生缺少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为一个接受知识的工具,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实践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被“双主体”教学所取代。然而,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依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开始发挥自身主体的价值,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有的教师则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讲课、自由讨论等等,教师却成了一个旁观者,缺乏对学生及时与恰当的引导,从而制约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教学形式单一,课堂缺乏活力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的生物课堂主要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也感觉枯燥,没有学习兴趣。生物本身内容就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听起来比较枯燥,加上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整个课堂看起来死气沉沉,缺乏课堂的活跃气氛,学生听课效率低,教师讲课情绪也低,教师的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课堂教学有效性则无法提高。
3.师生关系有待改善
在初中阶段,生物是排在语文、数学、英语主科之后的副科,学生从思想上忽视生物,学生成绩偏科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同时,学生与生物老师的交流较少,一周一两节课很难形成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从开始学生的学习态度,到冷淡的师生关系,这一系列现象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教学特色,激发学生兴趣
1.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根据初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挑战自我的热情,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生物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来。例如:我们在讲授“人的性状和遗传”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子女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与父母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回忆:你有哪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与你父母相似?在大家所列举的性状中有哪些性状可以遗传,哪些性状不可以遗传?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提上去了,汇总学生列举遗传性状和非遗传性状,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要问为什么有的性状可以遗传,而有的性状不可以遗传?学生根据己有的知识,通过交流、讨论,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2.借助实验进行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因此要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就需要加强生物实验教学。首先是重视加强学生探究实验教学。探究实验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可以4-6人一组,针对课本中某些现象或结论,学生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合作互助,最终得出结论。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途径。其次是要充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实验课,考查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在初中生物教材中,课外实践活动比较多,教师应充分挖掘,合理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关心社会的意识,提高学生与他人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用课外知识来充实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根据对新课改的实践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意见
1.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情景、合作、讨论等模式
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传统的“一言堂”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坚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的原则,发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作用,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采用创设教学情境、小组合作和分组讨论等教学模式,让生物课程更贴近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到“生物的变异”内容时,教师可分组让学生讨论,他们在这节课中对哪些关于生物变异的知识比较感兴趣,然后发表见解,教师再针对学生的言论给予一定的引导和规范,然后开始对本节课程的学习,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仍要充分利用学生讨论发言的模式,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和质疑,最终让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充满期待。
2.实践新课标,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对学生的培养不仅包括知识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并有针对性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植物标本的采集过程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同时,讲述植物的科学研究价值,并呼吁大家爱护花草树木等。这样,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品行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师应创新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除了传统的“听、讲”教学形式,教师应不断实践新型的教学形式,并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找到适合该阶段该年纪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主要有创设教学情境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可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一幅一望无际的稻花全景图,通过配上辛弃疾的《西江月》,让学生进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通过图和音引出蛙声,进而引出繁殖,再到一个群体的教学思路。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兴趣和好奇开始积极地学习。
新课改要求生物学科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生物知识,还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综合能力,还要求教师从知识、能力、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需要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与创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野菜文化 实践活动 教材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11 - 0045 - 03
现行的初中生物学教材,南北通用、城乡通用,教材上列举的许多生物资源当地没有,给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许多不便和遗憾。因此,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开发应与当地的生物资源状况,特别是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联系。野菜文化是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如何将野菜文化资源应用到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开发当中?笔者通过一线的实践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与教材资源进行整合
教材是经过严密选编的系统化的学科知识,虽不能完全概括该学科领域的全部知识与结构,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却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挖掘教材资源的过程中整合南京野菜文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出适合初中学生的生物学实践活动。以苏教版八年级教科书中“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章为例,将“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活动与野菜文化进行整合,开发出了“关注南京野菜的未来发展”的实践活动。
活动简介:据野菜种植户介绍,野菜种植简单,产量高。以马兰为例,每过20多d就能割一茬,一次能收将近1 000 kg,一亩地收益1~2万元不成问题。我国野菜也备受国外客商的青睐,年需求量一般为200万t,先后出口到日本、南韩、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南京地形多丘陵、江湖,且冬暖夏热、四季分明,十分适合野菜的生长。南京有着全国最大的野菜市场,其野菜食众之多、历史之久,在全国堪称一绝。如何开发利用南京的野菜资源,将南京的“野菜文化”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是一个值得调查、研究和开发的课题。
活动目标:
(1) 促进对南京“野菜文化”的重视并对南京野菜的未来发展产生思考;
(2) 提高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3) 增强对家乡和自然的喜爱之情。
活动指导:
(1) 活动开展前提前,进行讨论小组的分组,完成对南京野菜资源、南京野菜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他地区野菜产业的发展情况等资料的搜集工作。
(2) 各讨论小组的成员准备好个人材料,就“南京野菜的未来发展”提出个人初步设想。
(3) 先小组内部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最后再全班进行探讨,完成对“南京野菜的未来发展”的设想。
(4) 整理讨论内容,给南京市政府写一封关于“南京野菜的未来发展”的信。
2 与学生兴趣进行结合
实践活动开发的目的之一,就是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发在形式上是“以校为本”,但其背后的真正哲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本”。南京人有春天吃野菜的习俗,许多学生对南京人爱吃野菜的原因很感兴趣。笔者以此为抓手,“研究南京的野菜民俗”的实践活动应运而生。
活动简介:南京人有吃野菜的习俗,有很多本地民谣与野菜有关。例如,“南京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南京人,不识好,一口白饭一口草”等。可见南京人对野菜的热爱,甚至是依赖。这倒并不是不识好,野菜可是个好东西,对人体有诸多好处,不少南京人喜欢在野外游玩时采摘野菜以备食用。教师带领学生对南京人一起走进“野菜的民俗”吧!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学生通过调查发现南京人爱吃野菜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民俗;
(2) 提高问卷调查和资料搜集、分析、处理的能力;
(3)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以及一定的人文主义情怀。
活动指导:
(1) 活动开展前提前分好小组,各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
(2) 各小组应提前制作好问卷调查表,并在社区、广场选取适宜的位置开展问卷调查。
(3) 调查活动完成后,小组长汇总资料,全班分析数据,并由专人利用Excel软件制作柱状图,找出南京人爱吃野菜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民俗。
3 与生物技术进行融合
初中学生在了解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喜欢提出比较开阔发散的问题,乐于了解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但由于课堂诸多的限制,他们的再研究受到了束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生物科学的教育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笔者深入研究生物技术,融合野菜文化,开发相应的实践活动――“野菜的种植探索”,可以给初中学生提供一个再次学习的平台。
活动简介:野菜是世界植物资源中极其珍贵的物种,以其高营养、高医疗保健作用和回归自然、无公害的质量备受人们喜爱。多年来,世界各国都在重视这些资源的开发,未来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野菜事业发展迅猛,但总的来讲,产业链发展极不均衡,野菜产品多以采集为主,从而导致生态资源破坏日益严重。野菜生命力极强,生长旺盛,病虫害很少,栽培方法简单,成本低廉。通过搜集或购买野菜种子,利用播种种植法尝试野菜栽培,简单易行,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种植技术,又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野菜的知识,更可以帮助解决因大量采摘野菜而造成的生态资源破坏等问题。
活动目标:
(1) 了解野菜的种植方法,掌握简单的种植技术;
(2)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活动指导:
(1) 问题讨论:野菜种植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2) 查阅资料,了解不同野菜的种植方法,如播种、扦插、分根、压条等。
(3) 观看野菜种植的视频,掌握野菜种植的一般方法――播种种植法。
(4) 小组讨论:用播种法种植野菜有哪些注意事项?
(5) 小组合作,种植野菜。
(6) 种植完成后,定期护理野菜,成熟后采集、烹饪,开展品尝活动。
4 与相关学科进行关联
诗词里时常会体现生物学现象,画卷上经常会涌现多样的生物,音乐中常常展现生物带来的灵感……生物学其实和很多学科都可以建立联系。在初中生物实践活动的开发过程中,笔者将生物学科与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以及野菜文化进行关联,从而提升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和趣味性,如“品味文学中的野菜文化”实践活动开发实例。
活动简介:荠菜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野菜,自古以来就有着极旺的“人气”。宋朝的大文豪苏轼就曾用“天然之珍”来称赞荠菜,并夸它“虽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无独有偶,南宋大诗人陆游也十分喜爱荠菜,他曾吟诗“雨后初得荠,晨庖有珍烹”来形容自己对荠菜的迷恋。如果要追述野菜“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那么就要从两千多年前说起了。那时候有一部诗歌总集,名叫《诗经》,它囊括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这段时期内的三百多首诗歌,里面曾多次出现野菜的身影,比如人们所熟知的荠菜。除此之外,还有其他100多种野菜。教师带领就从《诗经》开始,一起来研究文学中的野菜文化。
活动目标:
(1) 品味文学中的野菜文化;
(2)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活动指导:
(1) 全班分为5或6个研究小组,每组5~8人,在教师的帮助下确立各自搜集资料的年代,具体分工则由小组学生自行商定。
(2) 利用网络图书馆,各小组将所选年代里与野菜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梳理。
(3) 各小组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集体研究,制作多媒体课件,派一名组员进行现场汇报,全班共同品味其中的野菜文化。
5 与热点话题进行联系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于2012年5月22日晚结束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一道道美食让人回味无穷。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仿佛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话题不断。2015年5月12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宣布正式启动拍摄。借《舌尖上的中国》之风,联系野菜文化,在学生们的热捧中,开发了“野菜的烹饪”实践活动。
活动简介:人们喜欢吃野菜,认为其新鲜没有污染,对身体有好处。可是,野菜要怎么吃呢?其实很简单,凉拌、清炒、煲汤……方法越简单,越能展现野菜的野味。除此之外,野菜还可以做成干菜或腌菜食用,不仅容易保存,而且食用起来别具一番风味。一起学习野菜烹饪的相关知识,去创造和享受“舌尖上的美食”吧!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野菜食用的注意事项和烹饪方法;
(2) 提高动手能力;
(3) 体验亲自下厨的乐趣,感悟生物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
活动指导:
(1) 教师介绍野菜食用的注意事项。
(2) 学生观看野菜烹饪的相关视频。
(3) 教师演示几种常见野菜的烹饪方法。
(4) 学生尝试亲自动手烹饪美味的野菜佳肴。
(5) 学生相互品尝,相互评价。
综上所述,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野菜文化,是极具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将其应用到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开发当中需要与教材资源、学生兴趣、生物技术、相关学科以及热点话题有机结合。这样,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其体验生物学科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2000年,我国开始新课程改革;2001年3月底,《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颁布。在新课程中,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的课程体系思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删除了“繁难多旧”的教材内容,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突出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这种新课程的改革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很多教师一时不能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知识教育”是第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所以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注重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师单纯地讲,学生盲目地听”的教学方式,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丧失兴趣。虽然在新课程改革后,提倡“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教师之前已经受过旧课程教学的培训,而且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很多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其次,不注重学生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对教材中的生物探究性实验视若无睹,根本没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而是用讲实验来代替了做实验。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大部分的学校还是采用成绩评价的方式,注重分数,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学生学习积极性仍然不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1.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明确提出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本课程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转变之前的“知识教育第一位”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生物学科思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探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生物课堂学习中,对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有初步、整体的认知,在生物中学到如何生活,如何爱护环境,并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培养健康的人格。
2.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思维,所培养出来的“书呆子”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所以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从教育做起,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中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把书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图片、声音和影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系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而且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生物知识转变成生动、有趣的Flash等动态视像,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教学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交换》,这是涉及每个人自身的成长和发育问题,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究竟我们吃下去的食物是如何转变成能量的呢?”这可能是每个学生都疑惑的问题,但是也很难理解,因为这些知识虽然与我们密切相关,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只靠教材的解释或者是教师干巴巴的讲述,学生可能还是不能理解。这时就要依靠多媒体了。把人体物质运输和能量交换的过程通过Flash简单地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而且Flash有趣而富有动感,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3.重视实验,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本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生物新课程的标准,教师要重视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还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式思维。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3.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探究实验“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的结构”。这个实验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中利用显微镜来观察植物细胞结构。这节课可能是学生第一次亲身接触到显微镜,学生的好奇心会非常大,会提出很多的问题,这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显微镜需要细心地操作才能观察到结果,所以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生物世界,教师给学生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新课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因此,在教学评价上,也不能只看学生的成绩,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应该全面、公正,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既包括学生的知识方面的评价,也包括学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自评、班级互评等。总之,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生物新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利于新课程的推广,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要仔细研究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积极探究和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冯美成,《浅析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指导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11.5
2.赵灵霞,《从课程标准看初中生物新课程的特点》[J],《衡水师专学报》,2004.6
3.徐凯捷,《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浅谈》[J],《考试周刊》,2008.4
篇5
1.生物课堂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经常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相关内容,适当地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生物教学中,让他们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和看法。把学生的正确观点总结在一起,给他们的观点进一步筛选和提炼,并给出一个正确的诠释。这样,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既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又能让学生的思想观点在争论中得到碰撞与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日常生物现象的能力,这也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提升的体现。
2.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做调查报告。
新课程理念比较强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且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为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布置一些小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上网去搜索资料,查找、分析与汇总信息。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些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际活动,比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和统计》等,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开阔的视野和自我能力提升的平台,使得生物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
3.注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设计”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关问题,如:情境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多媒体技术在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等展开研究,以深化现代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包含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目标因素,体现了新形势下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缺乏情感、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便如死水一潭。从尊重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奇和质疑等心理需求出发,创设人性化的教学情境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框和束缚,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在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影音情境、现实情境、语言文字情境、数据图表情境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中学历史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可利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质量和实效性。
4.优化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技能。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教育的主渠道,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情况是,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室遵规守纪,实验步骤按部就班整齐划一,过分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对学生的约束太多,实验教学显得寡然无味,学生实验兴趣逐渐丧失。另外一种情况是“放鸭”式的实验教学,教师将学生引进实验室,没有行之有效的规范要求,放任自由,随意性大,实验教学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学生大多毫无所获。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做法在不少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效率。我们认为要改变这种倾向,就要优化实验教学:一是要处理好约束和自由的关系。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等是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教师要规范其操作,在规范的训练中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进而形成基本的动手能力。而对教材中的大多数实验,大可不必按照教材规定好的实验步骤,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始终做到对学生既要有纪律的约束,又要有实验的自由。二是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多,教师和学生大多注重实验的结果,不少学生因为担心实验是否成功而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我们应该走出实验教学这一误区,更多地关注实验的过程,关心学生的体验,帮助他们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的成功与失败,让他们永远保持实验的兴趣与信心,坚信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三是要倡导探究性实验。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而且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在自主或与他人合作的实验中,自己获得科学结论。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 错题集 改变学习方式 有效利用
初中生物学由于知识点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多,构建知识体系的跨度大,难度也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阅历的不同,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从思维特点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待问题的片面化、表面化、绝对化等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尝试引导学生从整理、利用错题资源,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自主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理论依据
1.在以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桑代克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中,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累积,最终形成固定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一种尝试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2.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学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也就是说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二、整理“错题集”的策略
1.分类管理。在进行错题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分类。分类的方法很多,可以按照错题原因分类、按照错题中所隐含知识的章节进行分类,甚至还可以按照题型进行分类。这样,整理好的错题集是系统化的,在复习时就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从初中生物中考题型的角度可按选择题、填空题、图表题、资料分析题、探究实验题等进行分类整理。
2.收集方式。为了提高纠错的效率,对错题的收集管理可以采用 “剪”“ 抄”等方式。
剪:用剪刀剪下错题之后直接将其粘贴在错题集上。这种收集方式在操作上简单易行。
抄:对于不方便剪的错题,可以采用“抄”的办法,即将错题抄在错题本上,从而完成对错题的收集。
通过“剪”“抄”完成错题收集、分类之后,要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摘抄在错题本上,并预留一定的空白,主要目的是为下一步分析预留位置。错题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出错的原因,如概念混淆、知识点没掌握、书写格式不规范、审题不细心等等,要写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暴露出自己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及根源的分析。有时,其他的与之类似或相关的题型也需要整理到事先预留的空白处,从一题到一类,体现系统的纠错思想,以实现“错一题会一类”的目的。
三、“错题集”的使用
学习中出现的失误如不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累积得越多学习压力也会随之增大,要让学生意识到整理错题只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如何利用好“错题集”才是防止错误再次发生的根本。
1.“错题集”需要经常翻看。不能把错题收集整理完就万事大吉了,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我们需要经常将错题拿出来翻阅,重新思考,开始时可以两三天做一次,以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间隔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直到看到题目后相关的知识、思维的切入点能清晰地在脑中呈现为止。另外,每次收集时先翻看前面整理的内容,看看是否错在同一个问题上,如果是就必须请教老师或同学,把问题彻底搞清楚。
2.“错题集”是考前复习的重点资料。复习时一定要复习与错题相关的内容和章节,对错题在考前不妨再做一遍,若再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也会引起注意,从而避免失误。通过对错题的再认识,可以弥补自己在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夯实自己的基础,同时也可以避免复习过程没有目的性的茫然,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四、建立“错题集”的意义
1.“错题集”的管理有利于正确知识的构建。错误的出现除了因为学习基础欠缺,某些知识点、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掌握外,也有学生对产生错误的自身认识不足,缺少深入的分析,将“失误”汇总整理后,目的是把隐含在错题中的各种信息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认知,帮助学生对于错误的再认识、再总结,以利于知识的构建、运用,实现知识的转化与创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篇7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译为问题式学习)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后来在美国医学教育中得到精炼和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基于问题式学习(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是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的“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
(二)初中生物教学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实施方法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基于问题式学习”的起点和焦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结构不良的、开放的、真实的问题情境,如真实的事件、真实的现象等,尽量引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概念、原理等。问题情境设置,常常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他们的探究热情高涨,必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的生成是成功地进行“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的重要保证。不能提出问题,“基于问题式学习”就无从谈起。可以利用课本、实验器材、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如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课外实践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交流,提出问题。
如在讲授空中飞行的动物内容时,首先给同学们展示了鸟在空中自由翱翔的照片,使学生产生问题:为什么鸟类是天生的飞行家?真实的照片,生动的语言,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分析问题,形成假设。
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假设。特别是面对“结构不良”的问题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整体的提取、整合和分析,为具体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形成假设,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评价和调整等。另外,还要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讨论,强化学生对假设合理性的探讨。在此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如资料分析中“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否来自其他星球”,在创设了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收集资料,最后将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最后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分析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此类问题的探索过程等。
3、制定计划,验证假设。
在此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进人深层次的协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系列需要解决和验证的问题,这正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所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教师做好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指导者,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发现和暴露学生在学习重点、难点内容时存在的障碍、困难,及时引导、分析、讨论、解决。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比较各人或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过程,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4、得出结论,进行反思。
在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对问题的表述是否科学、提出的假设是否被事实与证据所证实、设计的方案和计划是否有效、收集的证据是否准确真实、给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等进行反思与评价。不断反思与评价,能够使问题解决过程少走弯路,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课中进行探究活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通过数据定量地比较能量的多少。学生分组分工完成实验探究,记录并分析数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据汇报,适时点评得出结论后,提出“本实验中忽略了什么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与实验评价能力。
5、应用、创新。
得出结论,并不等于课堂探究过程的终止,结论不是探究过程的完结,还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运用结论去联系实际,从而把问题探究的教学推入下一个或更高的台阶,应用创新是在基于问题解决、归纳总结基础上,学生的认知呈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最高创造,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认识、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规律方法的应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乐趣和自信。
(三)对学习资源的反思
应用PBL模式进行学习时,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当然,如果仅仅满足于课本中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除了课本和练习册以外似乎不需要更多的学习资源。但是,如果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就需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学习资源。不但是教材,还包括生物实验室、图书馆、网络以及社会资源等。这些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实际上,就我国目前的很多中学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学生能得到的学习资源非常有限,学生手中除了课本以及大量的练习、辅导材料以外,学校能提供的其他学习资源比如生物实验室资源、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不多。有关学习资源的问题:⑴必须明确向学生指出可利用的资源。⑵比较可行的资源是:教材、生物实验室资源、整理印发的一些有利于知识理解以及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等的生物学材料。⑶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
参考文献
[1]刘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5): 53一56
[2]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1999,(5):56一60.
篇8
随着课改的步步深入,课堂的模式已然由传统的讲授课堂转变为学生主体的探究式新课堂,我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而如何突出学生自主性,并真正的通过学生的白主切实建构高效的课堂,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纵观初中生物教材,我们能发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是依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如果学生能把自己设想为教材的编写者,那么知识结构系统对于学生而言就更加清晰,自主性的发挥就更加有意义,高效课堂定能水到渠成。因此,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是新课堂的重中之熏。
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呢?为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做了很多实践。生命化的新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小组合作。但课堂的模式是多样化的,通过课堂所获得的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教材的熟悉和理解,更多的是课堂的生成,是课堂之后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的提高。这就给课堂教学设计更大的难度,因此,教师适当正确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以初二上册生物教材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为例,本单元着重学习人体的系统,而人体系统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习都由一个生物学观点贯穿始终――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在本单元学习伊始,以多种多样的例子来提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样的一个生物学观点,在第一个系统――“生殖系统”的学习中,可以多加引导,逐步通过问题设置来让学生探究,在探究当中贯穿生物学观点并达成三维目标。接下来的人体系统的相关学习,仿照之前学习的思维逻辑顺序,顺应着这一生物学观点,学生白己就可以总结并绘制出知识结构图,这样课堂的氛围被带动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本节内容的掌握更加牢同。此时,教师的引导着重于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形成整体认知和知识框架,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的小问题,学生讨论利用重要概念的理解去解决问题,真正达到应用的目的。在讨论、联系实际过程中,会有许多临叫的课堂生成,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以第七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为例,我喜欢先回顾之前一到六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在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单元的编排逻辑,把看似复杂琐碎的内容整合成一条思维线,简单易于理解。单元导入后,本章分两个部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注重学习它的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脊椎动物在形态结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还注重了动物的生理作用功能。每一个动物类群的学习,学生自主性体现很明显,由于思维逻辑角度的不同,学习的方法,知识框架的构建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展示交流来拓展学生思维,最终汇总出一条最为清晰和简单的概念体系。孤立的动物类群之间的联系则需要教师前后联系的引导,可以提出,为什么课本要从腔肠动物开始编写,可以打乱动物类群的学习顺序吗?学生能够看出编写是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生物进化顺序,也可以总结出生物的进化也是从水生到陆生的,最后以生物进化为思路将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串在一起,可以由表格等形式由学生白主总结,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通过实践证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是学生能够真正自主性的关键。每一本教材、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都是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顺序编写的,在平日教学中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当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逻辑顺序安排探究和学习的步骤,那么学生的白主性就不再是简单的问题引领学习了,真正的能够做到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自主提出疑惑、自主解答困难、白主联系实际、自主分析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归纳总结的课堂氛围,讨论合作和交流贯穿始终。那么这样的课堂还愁不高效吗?
篇9
关键词:观察;学习兴趣;能力培养;生活经验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我们生物课程内容的重中之重,而科学探究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观察来获得事实和证据。在初中教材中,观察所占比重较大,一方面,培养学生收集鉴别资料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可以解决探究实验中的一些问题。
一、何谓观察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人们的各种探究活动都是从观察入手的。达尔文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教育年轻人要“观察、观察、再观察。”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发明了青霉素之后说:“我唯一的功劳就是没有忽视观察。”人的观察能力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才能形成的。观察力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它既是认知活动的源泉,又是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在人脑所获得的信息中,80%~90%是通过视觉获取的。所以,观察是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二、观察的重要性
自然科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观察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观察是中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
生物会有许多小例子,上课之前让学生先在家自己操作、观察、记录这些小变化,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学习科学的出发点和开端,也是进行思维加工的重要条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接受信息,有了大量的信息才能进一步加工。
2.观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例如基因工程,让学生多元观察、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在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所观察的现象,往往形象生动、真实直观、引人入胜,使学生感到新奇,从而想探究其中的奥秘,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3.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课本知识中还会有隐藏性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加以观察形成一种能力就能举一反三,真正理解。中学生的科学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三种基本能力,还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观察是实验的一个主要环节,有利于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在实验中深入观察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有时会出现毫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观察中,有效地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帮助。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老师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很有必要。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无疑是学好生物的一个秘诀。那么,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1.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巩固观察的现象
例:观察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这个实验中,实验的目的是要说出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书上通过一幅家蚕发育循环图展示家蚕生殖和发育的过程。课前布置学生饲养家蚕,观察它的每个发育时期并作好记录。家蚕的发育主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可当问起家蚕的发育经历有哪几个时期时,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直接从幼虫期开始回答。老师在设计这个问题时不妨将这个答案预设进去,可将家蚕发育的四个时期分别用四幅图表示,打乱请学生排序。这样的预设就可以为教师教学的生成留有空间,纠正了学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因为这一问题,还会重新去寻找家蚕的受精卵,观察受精卵孵化成幼虫的过程。
2.通过问题层层推进重新拟定观察的顺序
例:观察脊椎动物运动系统这个实验中,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说出脊椎动物如何通过骨、骨骼肌和关节的协作完成运动。而在这个观察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结构与运动的关系。首先通过第一步,观察猪的骨骼示意图的结构,特别注意观察猪的前肢骨和后肢骨的组成,猪关节结构的组成,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结构是怎样协调的;进一步观察人的屈肘运动和伸肘运动,带着问题探究,是骨牵拉骨骼肌运动还是骨骼肌牵拉骨运动呢?这时,可以通过实验证实,牵拉骨骼肌能带动骨的运动;再进一步观察,骨骼肌是如何附着在骨上的呢?解决了骨骼肌至少附着在两块骨上,通过收缩和舒张牵拉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运动。总结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肌肉起动力的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枢纽的作用。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观察与探究,学生对运动系统中器官的协调性和合理性会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的观察方向,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加热爱生物观察。
3.通过构建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深入观察的本质
比如,观察肾的结构这个实验中,本实验的目的是能说出肾的结构和功能。关于肾的结构,书上的描述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宏观的角度,肾包括肾皮质、肾髓质、肾盂,二是从微观角度,肾单位的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在学习宏观结构时,很多学生都会提出为什么肾皮质比肾髓质颜色还要深呢?那么,如何用观察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书上只用了一句话描述的宏观和微观的关系,每个肾大约包含100万个肾单位。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两者联系起来。而书上分别用两幅图展示了肾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我们不妨通过课件将两幅图合二为一。肾小球、肾小囊大多集中在肾皮质,肾小管大多集中在肾髓质的部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肾皮质比肾髓质颜色要深,又能使得两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帮助它们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联系。
4.通过重新处理信息获得明确的观察结论
比如,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这个实验中,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说出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在实验中,要求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玻片标本。通过观察,要求找出细胞分裂的区域,观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大致变化,并且能够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分裂的过程,一般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而这些时期同时出现在细胞分裂的一个图上,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说,容易互相干扰。在观察中,引导学生不妨将一幅图变为四幅图,分别展示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再引导学生进行排序,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根据染色体的变化作出自己的假设。用学生自主探究排序的形式来分析细胞分裂的过程,最后描述细胞的分裂过程是怎样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感悟到科学知识和客观规律,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推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观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不断的有指导的观察活动,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为思维能力、记忆力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篇10
【关键词】探究;实验;选择;设计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在组织教学、结果控制等方面比较费神,且占用时间较多,很多教师不大愿意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探究性实验课呢?
1 探究性实验论题的选择
探究性实验是一个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是一个挑战未知领域的过程,这是探究性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原因。探究性实验论题应使学生能够进行广泛的联系,让学生们将他们与论题相关的知识或体验显现出来。这些论题还能使教师看到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及学生的理解差距,从而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
1.1 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论题,探究性实验在选择论题时,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论题。论题不能吸引学生,即使它是专家们的宠儿,它的价值已经丧失了,因为学生不会去探究。如此,我们选择探究性实验论题时,要充分考虑论题与学生们目前的生活有什么联系,我们怎么能让学生对这个论题感兴趣,等等。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校园和社区绿化的设计等实验论题的选择,学生就很感兴趣。
1.2 要选择容易获得资料和资源的论题,探究性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需要去查找资料,需要去获取各种实验资源。这就要求我们选择探究性实验论题的时候,能够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资料和资源,甚至明确地指出是哪本书或是哪个博物馆,以及如何获得实验需要的资源。当然,确认这些资源、资料并不是说在探究性实验中一定会用到它,但是我们选择探究性实验时需要同时兼顾资源的丰富性和易用性,使学生选择最好的资源。我们应通过确定和考虑大范围里的各类资料和资源,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所中都能够进行探究。
1.3 要与学科内外众多方面有丰富联系,探究性实验论题要与学科内的知识以及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与学生课堂外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使用这些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论题里的关键概念及其重要性。
如“对白色污染的调查和处理办法”实验论题的选择,不仅考虑到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涉及生物学中的生态学知识及一定的化学知识。
1.4 要充分考虑实验的难度和实验需要的时间,我们选择探究性实验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我们选择探究性实验的论题,需要学生花太长的时间去观察和实验,学生容易失去耐心,挫伤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难度过大的实验,让学生无法完成,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挫伤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 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指导
实验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设计实验是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科学地讲解实验的假设和目的,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2.1 对照实验的设立,为了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地论证假说,生物学实验常设置对照实验,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处理,使学生充分认识对照组设置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探究肉汤变质的原因的实验设计,就要准备两个相同的耐热玻璃瓶,分别装入等量的肉汤,一个设法将瓶口密封,另一个不封口。将两个瓶子中的肉汤都煮沸,取出并放置在温暖的地方,静置数天。可观察到:密封的瓶子中的肉汤较长时间保持无菌,不密封的瓶子中的肉汤会较快变质。由此可以说明,引起肉汤变质的细菌来自空气。再将密封瓶子的盖子去掉,仍然放置在该处,几天之后也发生变质,则进一步证明了所得结论。
2.2 适宜条件的设定,生物学实验实质上是一种人为控制条件下的生命再现过程。实验中所涉及的可能影响到生命活动的所有条件,除了控制条件,都必须尽量控制在最适宜的条件下,以充分再现生命现象。如探究光照对植物生存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就要在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分条件下,设计不同的光照条件去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2.3 全面地考虑实验,有许多因素是实验者并不关注的非研究因素,但它们照样可能影响到生命活动,这些因素在实验者不知情、无监测的情况下影响甚至改变实验结果。如: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选择三种不同的植被环境(灌木丛、草坪、裸地)时,测试地附近就不能有水田、水池、池塘、河流和湖泊等,因为如果旁边有水源,就会增加空气中水分的来源,干扰对植物与空气湿度的关系的测定。
2.4 注意实验设计的可操作性,多数情况下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形式多样,各有优点,但较普遍的问题之一是可操作性不强。为了确保实验设计的可操作性,教学实践中可以有2种处理方案:(1)围绕同一个实验课题的多个不同设计方案,让学生比较、综合并评价;(2)将实验设计的目的和假说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来设计,再反馈有代表性的方案,通过讨论评选出可行性方案和不可行方案,再在可行性方案中评选出最优方案、较好方案和一般方案。最后还可以讨论方案不可行的原因,找出最优方案优在哪些方面?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求异思维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探究性实验结果的分析
探究性实验完成之后,对于结果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方面学生很容易忽略,他们往往在实验结束之后便草草下了结论。事实上,对于探究性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甚至比实验的过程还要重要。如著名科学家弗莱明提取到了青霉素,并判断它可能是一种抗菌素,但仅此而已。他没有开展观察青霉素治疗效果的系统试验,他只给健康的兔子和老鼠注射过细菌培养液的过滤液――进行青霉素的毒性试验,但从未给患病的动物注射过。如果当时他做了这方面的试验,这种“神奇药物”很可能会提早10年问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