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叛逆心理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心理;应对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因此,可以从定义中看出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父母和老师的话,孩子不再是言听计从,而是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在事情的处理上,他们不再是和父母商量,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对于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中职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潜力股,他们的发展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句话不仅仅代表着青少年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还是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健康等。而读中职的阶段也是叛逆心理最为强烈的时期。那么,中职生的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去解决呢?
一、中职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1.从中职生本身来说。中职生年龄一般都是在15到18岁之间,他们处在青年期的初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发展最为迅速而且最为旺盛的时期,所以人们也称这个阶段为黄金时段。中职生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增加,他们思维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越来越强,从而使得他们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想问题想办法的思维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且在社会发展中,社会文化水平和社会教育水平也使中职生的逆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在生理上的成熟,比如说性别意识和独立意识等,使他们不断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大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偶尔摆脱成人的监护,让自己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同样,他们也认为自己有能力管理好自己,自己决定事情,面对这样的心理,他们在家长的苦口相劝中,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是背离。但是也就是这样并不代表着他们心理也成熟起来。总之他们在整体上还是不够成熟,在认识上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所以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苦心相劝,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私生活被打扰到了。而且,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们自身的自卑感比较严重。中职生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大部分是基础教育过程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多数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才会选择中职校,在以前的教育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老师、家长还有同学们的了“另眼相看”,也就是这样他们就会对学校有一种偏见,而且认为在中职校中看不到未来,这样就比较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因为这种思想导致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和反抗。
2.从家长方面来说。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的不恰当的教育是导致学生心理叛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一些死板的观念还束缚着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期待,但是对于中职生在升学考试中的失手,很多家长都表示非常失望,但是他们还是希望他们能够扭转乾坤,所以才让他们继续选择中职校,不过家长的那种失望还有失落的的情绪还是无法根除,就会在行动还有身体语言中或多或少表现出来,慢慢地中职生也会觉得自不如人。而且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使用的方法不够恰当,在中职生还是小时候,他们都会很听父母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希望能够摆脱父母的管束,但是家长们却不能给予他们所希望的“自由”,自然而然,这两者间他们的冲突就会出现,但是家长们有些时候他们根本就接受不起孩子犯错误,一旦孩子犯了点错误,他们就责骂甚至殴打孩子,根本就无视他们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也认为自己的生活经验远比孩子的要丰富得多,所以在教育的时候常常会讲到这样一句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要多。”也就是这样,他们就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少走一点弯路,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需要。甚至有些家长把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交给自己的孩子完成,完全无视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双方的矛盾就产生了。在叛逆心理的形成中,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那就是单亲家庭还有夫妻关系不融洽的家庭,中职校的一部分学生就是出身这样的家庭,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是缺少一份完整的爱,也就是说青少年在家庭中缺少关爱,他们的内心就会表现出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所以这些家庭的孩子就成为了叛逆心理的一个易发的群体,而且不管是在表现还是影响过程中,都特别严重。
3.从家长、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来说。中职生他们正处在青少年的初期,他们特别渴望能够得到长辈们的认可,即使是一个微笑,他们都会觉得自己就是天使。很遗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微笑,在家长和老师的面前,只要他们犯了一丁点的错误,他们就有可能在大众的眼球下斥骂或者是殴打孩子。我们都知道,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但是方式的不正确就会使得这种成长会扭曲。而且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加强,他们希望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而不是再受到家长的管束,但是对于家长来说,他们都希望能够倾注自己全部的精力,帮助孩子,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的,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的渴望独立和家长的不恰当的关心,就使得矛盾激化,而且当矛盾产生的时候,没有很好地进行了解,就使得孩子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学校教育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对于中职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毕竟他们还不够成熟,而且也过着住校的生活,很多东西都还是第一次,加上本身他们的基础就不够扎实,自卑的心理严重,所以这些中职生就特别需要老师的认可。但是有些老师不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教育思想过于陈旧,总是觉得自己本身就是课堂的主导者,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而不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交流,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4.网络因素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效果如何,我们也要辩证去看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有时候与学校的教育是相违背的,但是有了网络之后,中职生与社会的联系在渠道、广度上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中职生由于自身的阅历不足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网络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 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内容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他们就会随着网络中的一些所谓的“名人”有样学样,向着一种比较“有个性”的生活发展,这样,他们就会对正常的教育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二、叛逆心理的特点
1.盲目性。中职生是其处于一个思维方式向反向和多向发展的特殊时期,这阶段的他们精力充足,探求知识和探索社会的能力不断发展,他们却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盲目地封闭自己,自己感觉到一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这种感觉而畏惧,他们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感觉去行事而不管形式和结果是否都是正确的,而且,在他们经历过升学的挫败之后,觉得自己总是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想找一种方法去逃避自己,所以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从来都不考虑后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一种冷静思考的态度,这样,就使得他们的行为具有了盲目性。
2.社会性。中职生叛逆心理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社会和政治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对外交流沟通的途径不断扩大,接收的信息量也不断增加,知识面也比较宽,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他们所接收到的心理进行辨伪,而且也有不少的非法分子,利用中职生的这种心理,投机取巧,也给中职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等都还不是很丰富,在遇到事情后又不能冷静思考,容易感情用事,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一种逆反的心理。所以说叛逆心理具有社会性。
3.自发性。中职生叛逆心理的自发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叛逆心理主要是自己自身形成的,没有经过任何一种物质的影响,而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个体间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而且在他们的行动中,缺乏一种像指明灯的指向目标,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不知道究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成人,已经有能力处理好很多的事情,所以他们经常是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有时候看到别人那样干,也跟着干,所以说这种叛逆心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自发产生的一种表现。
4.可变性。叛逆心理的可变性表现在有些具有叛逆心理的中职生,他们并不是什么都逆反,而且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逆反心理也可以发生逆转,这就表现在中职生心理的可变性。因为如今社会的自主意识比较强烈,但是他们的观点和立场还不是很坚定,而且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只要社会和家长、老师等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就不会对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过大。
三、如何调节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1.正确对待中职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中职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叛逆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心理上的弱点,因为这阶段青少年的心理情绪比较容易冲动等,对于很多事情他们看到的只是单方面的,而不能够全面去看待很多事情,可是有时候中职生会认为自己的叛逆行为是一种心理疾病,他们会和自己过意不去,很多时候都是坚持认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就是正确的,总是和其他人唱反调,而且有些家长也以为孩子的叛逆行为是中职生变坏的一种表现,从而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这样就是中职生的成长过程中渐行渐远。所以说双方都要认识到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中职生也要肯定自己,不要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一名中职生,就觉得技不如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辉煌,只要自己能够努力,那么就有可能会获得成功,所以中职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多采纳别人的建议,客观冷静地去分析问题,同时家长也需要正确引导孩子,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说,曾经有一个青少年,他染了一头的黄头发,黄头发的中间还掺杂着几撮的红头发,还喜欢穿着一些稀奇古怪的衣服,他很清楚自己的家长和老师都没有办法接受自己这样的打扮,但是在看到家长和老师看到自己这般模样而表现出来的嗤之以鼻的态度,他就觉得自己像是打了一场胜仗一样。
2.应该采用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调查表明,62.64%的青少年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一种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犯错误时,希望老师和家长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知道吸取经验教训。我们都知道,有时候老师和家长他们都喜欢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指导中职生,而不是用一个平等的形式,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就是生活中的引导者,自己所经历过的东西永远都比孩子要多,他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样的话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了解孩子的真正心理,让孩子能够真正觉得其实长辈们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自己的身旁。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能够倾听一下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便让他们能够有勇气改正自己的错误。对于孩子的优点,表现好的地方,不要吝啬赞美,要把爱说出来。
3.多和中职生沟通交流。这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交流,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同学。只有多和青少年交流,他们才能够感觉到自己不是孤立的一个人。首先在父母方面,很多时候中职生叛逆心理的形成都是因为没有和大人们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家长总是认为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不管阅历什么的都比孩子高,所以就喜欢代办的形式管理孩子,但是如果家长们能够多了解中职生的感受,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那么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其次是教师方面,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的基础还有生活的态度可能都不尽如人意,这些特殊的群体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职校,不少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比较失望,然后就弃之不理,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到位的,老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肯定的眼光,悉心教导,使他们不断找回自信,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最后,就是生生间的交流。在学校中,见面最多交流最多的要数同学,而且,每个同学他们的年龄,学习的目标都是相近的,所以共同语言就会比较多,因此交流也多就能够把心中的叛逆释放出来。
叛逆心理是中职生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要正确引导孩子走出叛逆的心理,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可能会走向极端。叛逆心理的加剧会导致其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使用“耐心+认可+鼓励”的形式用爱扭转叛逆的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成功的孩子,正确引导他们,作为中职生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叛逆心理,将自己的叛逆降到最低。
篇2
关键词:初中叛逆生;关爱;宽容;耐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58-01
叛逆是一种心理现象,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青少年较突出。叛逆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影响,重者导致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个人成长。因此研究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转化策略,是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的课题。
一、初中叛逆学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1、初中生叛逆是人性的本质使然
初中时期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建立自己的个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我过程。初中生的大脑结构和机能趋于成熟,思维方式超越童年期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发展,逐渐形成孩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初中生出现叛逆是普遍现象。
2、初中生叛逆是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
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不足,孩子的认知容易动摇。思维有独立性、批判性,由于认知事物和问题不全面客观而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劝说、提醒和督促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与约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作出违背施教者初衷的行为。
3、初中生的叛逆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命令式的说教、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在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等,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渐渐地孩子的心理就有抵触,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学校教育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导外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就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5、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不良影响,并辐射着青少年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叛逆生的转化策略
1、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对于“逆反”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对于缺乏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生动事例,讲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师因处理问题不公,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改进方法,以行动取信学生,赢得他们的信任;对于因教师要求过高,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摒弃强制手段,更不能求全责备,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笔者教过一名学生,入学成绩为班级前茅,体育成绩突出,但逆反心理强,热衷踢足球,课堂上看一些关于足球信息的杂志,成绩直线下降。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他,从此上课就更加不认真了。老师通过了解得知,该生“吃软不吃硬”,此后,老师从他的喜好出发,和他一起讨论“足球”,收集足球名星照片送给他,不时地渗透一些道理,对其思想、心理疏导,渐渐地,他上课认真,思维活跃,成绩稳步上升。因此,要消除逆反心理,最关键的一条是教师要找到学生叛逆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2、用关爱和宽容的力量感化叛逆学生的心灵
(1)关爱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体贴关爱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爱戴。笔者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男生,一直以来沉默寡言,成绩较差,性格孤僻。经调查,该男生自幼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很少见到父亲,更不用说得到父爱。因而他腼腆、柔弱,缺少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心眼小,最怕别人误解,从而把自己孤立起来。了解情况后,老师和同学主动与其交流,将他纳入集体活动中,从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他。渐渐地,该生成绩稳步上升。
(2)宽容的力量
对学生一味指责,或过多采取冷处理的态度,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助长他们的叛逆思想,进而使师生间形成敌对态势。教师不妨一改往日的严苛态度,用宽容的心去接纳学生的错误,选择时机有针对性教育,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才能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当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反应,让学生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偏激行为,教师要耐心疏导,不随意指责。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往往来势凶猛,公开抗拒,教师不要“关、卡、压”,先“冷处理”,摸清情况,了解原因,然后心平气和地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初中叛逆学生的转化,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对症下药,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其为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杜月玲.感化叛逆学生三法[J].广西教育,2011(9)
篇3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待方法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篇4
【关键词】 逆反心理 叛逆行为 青少年教育
1. 逆反心理综述
“逆反心理”又可称为叛逆心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部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然而青少年阶段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强烈、更具代表性。因此,逆反心理几乎成了青少年阶段心理特征的代名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们认知和情感、理想和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特点,逆反心理表现十分突出。一方面,青少年倾向于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的态度。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为了获得理上独立感,他们对任何_种外在威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甚至批判的倾向另一方面:青少年易于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对人对事容易偏执、过激。他们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认为别人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于是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
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有时表现得十分强烈。他们会突发奇想地使出许多招。以此来应付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他们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以龙卷风般的强大势头对抗外在的威力,以至于将逆性格发展到了极致。另一种则是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这类青少年由里都透着一种逆反与叛逆,他们不与外部力量产生直接对抗,而是表现出漠不关心,冷淡。这种抵抗情绪更加强烈,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更加深刻。
2.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个体因素
首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认知、情感与意志的不平衡发展状态紧密相关。一方面,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熟。当人进入青春期后,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这使他们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成人式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于是采取各种手段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青少年阶段认知的发展晚于情感、意志的发展他们追求独立和自尊,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其次,青少年内心世界的自我封闭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敞开心扉真诚相待.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认知水平各异,在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隔阂与分歧,使得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他们渴望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与尊重。然而,许多家长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意转变,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对于他们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理解和给与积极引导,这就缺少了平等交流的平台。于是,青少年在思想上产生冲突和矛盾,但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不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积极交流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更倾向于以隐性对抗的形式甚至过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再次,青少年易于受好奇心的驱使,产生逆反心理。大多数青少年对新事物和新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感,这种特殊的心理上的认知需求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但是,强烈的好奇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促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的动因。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的“禁果逆反”。好奇心驱使青少年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试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2逆反心理产生的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种种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与阻碍。概括来讲,造成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首先,不健全的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最初和最有影响的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社会化的地方。然而,随着家庭不和谐因素的俱增,家庭暴力,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所引发的青少年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得不到悉心的关爱,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他们封闭自我,进而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当这些消极情绪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时,便会出现心理上的扭曲,进而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此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与子女缺乏平等的双向交流,观念上产生代沟。从而导致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
其次,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促使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以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部分教师不具备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缺乏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的意识,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从而在情感上老师产生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要进行正确、慎重的归因,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善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努力保持师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个性特点的不平衡性和极端性也是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对应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使是对所谓的“调皮鬼”、“捣蛋生”,教师也要重新进行审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这一人群的独立意识较强,不服从学校或教师所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但同时他们在班级中却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在全面地重新审视.观察学生后.应在教育活动中多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非正式的、能扩展学生个性的机会,让这些学生能够表现自己,而教师则从一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能够得到一种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此外,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首先,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于青少年中出现的叛逆心理.应泰然处之。其次,要正确分析叛逆心理的性质。叛逆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同时,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
篇5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待方法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
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笔者还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就是要让家长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子女是真的很关心。家长会上,针对孩子的特殊心理发育时期,叛逆心理较严重,不论孩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多么不尽人意,家长和教师都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事得其反。笔者劝慰每一个家长去找孩子的闪光点,回家之后表扬他们的进步、优点。不足也不要打骂,抓住时机正确引导。所以次日孩子们返校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刻笔者觉得自己也是幸福的,孩子们也不会出现开家长会不通知家长的情况了。杨梅的家长专门来校说了一番话---“我原以为我已很会说话了,没想到(13)班的老师更会说,尤其是班主任说的更好---”,刘炳晨的家长---孩子进步了二百多个名次、王平的家长---“孩子进步很大,感谢老师”—李淦的家长---“孩子虽然在班级有点退步,但在年级却进不了不少,说明(13)班是一个团结进步的班,感谢老师”等。还有一位家长在会后说“把孩子交到这些这么负责任的教师手上,我们放心。还有很多感谢等等的话语,这些话让笔者心里很感动,觉得自己在心理方面工作还是有收获的。
班主任工作使笔者深深体会到,班主任需要的不仅仅是责任心和实干精神,还需要极大的智慧。笔者会更加努力的在以后工作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这里教师们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不计较个人得失,但他们却在乎那一份份充实,及沉甸甸的情感。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和笔者一样,致力于教育事业,真正关心青春期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蒋赟.青春期心理危机的类型、表现、特征及干预现状的剖析[a].第十届全
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8(12).
[3]李艳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09(13).
篇6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工作
从事职业教育几年来,本人的感触颇深。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不少学生在成长过程往往都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发展不平衡。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老师顶撞、钻牛角尖;不能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与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甚至叛逆等等。
何为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和中职生执拗性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是中职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也是发生在中职生身上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如在家不听父母话,习染不良社会习惯。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早恋、时有逃课和夜不归宿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项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
一、探究产生的原因
形成这一心理障碍的成因较复杂。主观上学习目的不明确,尚未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性格上活泼爱动,甚至不失聪颖和机灵;主观能动性较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客观上有社会阴暗面的影响,有应试教育各种弊端对其精神的压抑或极强的自尊心遭到伤害等等。而中职生叛逆心理的产生不是固有的态度对抗,而主要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是某些特征诱发的结果。例如在教育学生的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一旦了解到教师的行为动机不是有利于他而是另有所图,就会产生对抗心理。又如,教育时不顾及学生当时所处环境就会诱发学生的感情障碍,使学生紧闭心扉,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育采取排斥态度,拒绝接受本来能够接受的建议。由于对学生的教育无限制的重复、啰嗦,致使学生感到厌烦,从而形成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的教育活动。
二、矫正的对策
中职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与社会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条件、个人认识和个人经历有关,而其直接作用的一般是三种心理因素:首先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对教育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其次,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不能正确的评估自己,过于自信、自负。第三,受好奇心的支配。 因此,在实施矫正策略时,要对症下药,因情而变,且应主要采取理解和疏导的方法。
三、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确立适合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减轻学生在应试教育中的学习负担与过高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合中职学生感兴趣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策略。从重理论转变为重技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索的兴趣。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做到与学生真诚相待,并主动与他们沟通思想,统一认识,主动排解学生心理上的扭曲,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其自爱自强自信。如我班的王同学,该生天性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较差,上课坐没坐像,回答问题扭扭捏捏,还经常乱发表意见,学习成绩也不理想。而家长管教甚严,最终导致矛盾尖锐,常与老师对着干。针对其特点,我先与其家长交谈,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特点;再与王同学交谈,使其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苦心,从这以后任课老师和同学反映王同学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变。
2.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首先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改革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课堂教学,大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向到技能方面的训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开辟适合其表现的舞台。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在全班同学的认可下提出了“严、爱、勤、博、实”五个字的班训。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大胆利用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篇7
一、敏锐洞察,了解学生特点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叛逆心理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叛逆的孩子都有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小时侯就不是很听话,不知为什么性情变得非常暴躁、叛逆,动不动就发脾气。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缓解师生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二、避免冲突,保护其自尊心
对于叛逆性重的学生,教师心里不要存有偏见。有些教师有一种心理的固定模式,为了维护师道尊严,把学生的每次争论都当作一次战斗,非要分出胜负高下不可。这种不尊重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的做法,不仅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时甚至助长学生的错误发展。教师应用炽热的爱去点燃他们心灵中的三把火――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其中自尊心是最重要的,是学生进步的基础。父母对子女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子女的美丑而存在偏袒与私心。同样,班主任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以学生成绩、品德优劣而另眼相待,相反的,我们要对所有的学生倾注全部的爱。
三、耐心疏导,抓住转化契机
抗拒和好争辩虽然比较令人烦恼,但他们都来自于学生对自主的渴望,这些都很正常。步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成人化的逻辑思考能力,遇到不同观点就可能与老师开展“舌战”。其实,他们的某些叛逆行为仅仅是为了向世界显示他们的独立性,仅仅是因为其理论能力的提高。对这类学生,疏导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广开言路,让学生讲真话,把各种思想意见讲出来,然后选准一个突破口,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让学生走出叛逆的阴影。
四、适时约束,提高自控能力
强行压制学生的叛逆性,有害身心健康,相反,极端放纵,不加约束更是后患无穷。如何约束呢?还应双管齐下,既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又要加强班集体的监管力度。要让学生们明辨是非,帮助学生分清“自尊心”与“虚荣心”、“自豪”与“高傲”、“羡慕”与“嫉妒”、“竞争”与“攀比”、“个性”与“怪异”等不同心理品质的是非界限,增强他们的自制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五、家校合力,共同消除叛逆
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健全,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光靠学校中的教育,远不能达成教育的目的,学校五天的教育,可能在家两天就化为零。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只有充分发挥家长和教师协同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教育好学生。为此,作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师和家长协同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有效的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篇8
您好!一到五年级,好像一切都不同了,爸妈一改从前的“怀柔”政策,开始严格管束和督促我。原来特别希望他们管我,可是现在我不想受他们管束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在对我的关心中透露着不信任。难道我就那么笨,要他们不停地催我笨鸟先飞?我不想听这些话!我好想告诉他们我心里的想法,但在他们的眼中,没有长大的孩子是不能有自己思想的。我试着和他们沟通,想告诉他们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我讨厌他们老是问我的成绩和名次。我和他们的关系现在挺僵的,我觉得我一直在和他们作斗争。在父母的眼里,我是个越来越叛逆的人,姐姐你说我该怎么办啊?
感觉无处可逃的小可渴望沟通的小可:
你好!在你的信里,尽管用了“反抗”和“叛逆”这两个词,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你有想和父母进行良好沟通的愿望。在我看来,你的“反抗”和“叛逆”都是内心渴望沟通的表现。
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在你的信中我看到,你开始讨厌他们催促你要笨鸟先飞,对他们谈论你的学习成绩与考试名次表现得非常不耐烦,与父母的关系在你这里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当然,逆反心理的形成还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于严格,都会在无形当中给孩子增加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地累积而又得不到有效疏导的时候,就会使人在情感上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的劝导与指教持回避、反感,甚至是背离的态度。
还需要了解的是,有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在情绪上也会产生较大的波动,比较容易急躁、激动、发怒和生气。在这些负面情绪的控制下,对交流的双方来说,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关系也会变得更难处理。
究竟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自我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现在学习紧张而且压力大的你来说,对父母的严格管束,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在父母的严格管束下,他们的“关心”始终是存在的。只是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不一定要完全认可。因此,对于他们教导正确的部分,要认真地接受和听取,千万不能因为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不满而全盘否认。
篇9
无独有偶。就在阿琼自杀的半个月前,珠海平沙的一名初三女生刘某某也在家中割腕自杀。并且,和阿琼一样,刘某某仿佛也没有明显的自杀的理由。
这些事触动了许多家长的心,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她读了这篇文章后,赶紧回家和女儿谈了一番话。结果,她吃惊地发现,十几岁的女儿有很多“愁”。
“本来,我以为她这个年龄是无忧无虑的、整天都开心的年龄,但没想到她会有那么多的愁。”她说。显然,她忘记了,当她也是这个年龄的时候,她其实也有很多愁。
为什么常被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所缠绕?其实,这种忧伤是青春期的特点决定的,是必然的代价,是上帝给成长着的我们一个青涩的礼物。
抑郁源自于丧失
忧愁,而且是莫名的忧愁,是青春期的一个典型特征。因为,青春期正处于一个不断“丧失”的阶段。
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胡慎之说:“抑郁情绪均来自‘丧失’,我们心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内容的丧失,都会引发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
譬如,被老板辞退、失恋、离婚、因意外而残疾或重要的亲人去世都是严重的心理内容的丧失。遭遇到这些严重心理丧失的人,必然会产生抑郁情绪。善于处理的人,通过向别人倾诉、宣泄、自我调整等方式,将这些抑郁情绪化解出去了;不善于处理的人,将抑郁闷在心里,闷得多了,就发展成了抑郁症。
改变也会带来抑郁。因为,改变意味着辞旧迎新,旧的心理内容被我们放弃了,新的心理内容诞生。不管新的内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积极情绪,丢失的那部分旧的心理内容仍然会让我们抑郁。
正是因为这一点,正常的人在分手、离婚后建立新的亲密关系时,主动的分手者和被动的分手者一样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抑郁情绪,无论新的关系、新的生活多么美好,这种抑郁都不会消失。
消失不会发生,发生的是平衡和抵消。
也就是说,当改变发生时,迎来的新的心理内容产生了好的情绪,辞去的旧心理内容产生了不好的抑郁情绪。如果好的情绪多于不好的抑郁情绪,那么这个人就会整体上处于快乐状态,他整体上就仍然是走向成长。
相反,如果不好的抑郁情绪远远多于好的情绪,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会陷入较严重的抑郁状态。这是青春期抑郁症的核心因素。
青春期必然叛逆
胡慎之说,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对矛盾的心理冲突:脱离对父母等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前者意味着丧失,是辞旧;后者意味着获得,是迎新。
在这对矛盾当中,如果后者占据了主要地位,那么尽管不断地有莫名的忧伤袭来,我们仍然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整体上是积极的、阳光的。相反,如果前者占据了主要地位,抑郁情绪就会成为我们的主导情绪。
但问题是,我们的文化中,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
“我们的文化,喜欢好孩子。”胡慎之说,“经典的好孩子,在家听父母的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依赖老师。这样一来,这个孩子的独立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他会觉得自己不是为自己而活,于是就缺乏动力。他可能会出色地完成老师和家长交给他的任务,但他却表现得比较麻木,对很多事情都缺乏欲望和追求,这也是抑郁的一种体现。”
我平均每天会收到十多封信,而这些信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学生写来的,其中说得最多的句式是“为了(担心)父母……”,而相当地缺乏“我想(要)……”这样的句式,比较典型的句式是“如果不是为了(担心)父母,我早就不上学了。”
对此,我的理解是,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的,他们是在为父母而活,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
如果他们是“坏孩子”,他们就会走上叛逆之路,不理会父母的压力,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却向西。这种“叛逆”,其实是青少年在争取自己的独立空间,试图成为他自己。
胡慎之说,要防止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郁症,父母需要懂得以下几点: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就会减轻。如果父母不尊重,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反而容易变得更强。
第二,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
在正常情况下,不必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青春期是一个心理变化非常剧烈的阶段,因为他们什么都想尝试,今天是这种心理状态,明天可能就变成另一种样子,做父母的不必太为孩子偶然出现的异常行为而焦虑。
第三,青春期之前,一般说来,父母是孩子心中无所不能的“神”,孩子们普遍对父母有一定的崇拜心理,这种心理让他们依赖父母。
但进入青春期后,这种崇拜心理一般会消失大半,孩子们会重新崇拜新的偶像,譬如明星人物、政治家、科学家等。这种心理的转变,会让孩子们变得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大大下降,父母应做好这种思想准备,明白孩子这种心理转变背后的积极意义。
第四,不要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一譬如离家出走、早恋等大动干戈,要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平时对孩子控制得太厉害了。
一般说来,强烈的叛逆行为是对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望的一种反击,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控制适当变弱,孩子们的叛逆程度也会自然而然地下降。
第五,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要再把“乖”、“很听话”还当作优点来看。
相反,做父母的应该感觉到焦虑和担忧,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独立的世界,减少他的依赖心理。
第六,谨防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
胡慎之说,如果孩子比较叛逆,你起码不用担心他会想到自杀,因为叛逆的孩子一般会有较强的生命力。相反,如果孩子非常听话,那父母倒是应该有所担忧。评定孩子是否陷入抑郁症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三少”,即话少、行动少、情绪少。像阿琼,在家中很少说话,暑假很少出门,情绪一直很低落,已经明显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了。
篇10
2、保持冷静。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并等待孩子冷静后,再进行沟通。
3、寻求意见。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跟孩子的老师多加强交流,了解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
4、开放自我。父母发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了解情况。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以此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当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了,孩子就不会反叛了。
5、不断试验。父母管教孩子,要时常改变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一般只是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就应随时改变方法,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
6、实践体验。就是通过实践,进行体验,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有父子俩散步,儿子看了西瓜一定要买,父亲说离家太远,提回去太累了,不买。儿子不高兴:“我喜欢吃的西瓜你不买,你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好好学。”父亲一想,对独生子说:“买瓜可以,你要负责提回家。”独生子同意了,累得满头大汗才把西瓜抱回家,使儿子感触很深:“吃个西瓜真不容易啊。”
7、将心比心。父母要与孩子将心比心,相互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孩子也就没有逆反心理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孩子托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