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

篇1

【关键词】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班级文化

众所周知,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根本是知识管理,所以可将其思想应用于建设大学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大学而言,重点是研究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知识管理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但知识是无形的,大学班级文化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软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参与程度、学生社会化、个性发展水平、学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它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还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它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班级凝聚力文化建设

班级凝聚力指班级成员之间为实现班级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其实质是各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确实,一个优良的班集体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必将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和激励作用。班级凝聚力的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二、班风和学风文化建设

班风是在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班风建设的一个突出中心就是要在班级里面建立学习氛围,大学阶段的学习决定了学生将来以什么样的状态走向社会,故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总之,通过各种努力,形成良好的班风,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班级成员,形成不断向上的精神动力。

三、班级管理制度文化建设

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故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班级管理中竞争激励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应防止任何不合理因素包括辅导员的偏袒等因素的干扰。二是全员性原则,班级中学生的竞争不应只是少数拔尖“选手”的竞争,而应该是全员参与,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来竞争。三是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使每个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

首先要加强班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榜样和纽带作用。另外,班级文化建设更是班级每一个成员的事情,要挖掘每一个成员的优势,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活动中,积极鼓励引导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参与其中,为班级争得荣誉。另一方面,对于存在孤僻内向、性格暴躁、家庭困难、心理障碍等情况的同学,班级要给予及时的帮助、疏导、照顾,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能够克服困难,防止走上极端的道路。不抛弃,不放弃,使班级每一位成员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

四、学习型班级建设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只要班级通过努力,肯定能做到的,可采取的措施有: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

五、结语

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灵碰撞的火花。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注重学生文化的融合,不仅能帮助协调班级成员个体与群体、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更能创设一种使学生有归属感、愉快的班级人文环境。辅导员要转变理念,促使学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强势群体”;科学民主管理,促使学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协商者”;拓宽渠道,实现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学生超越他们已有的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明. 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于音,许勤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篇2

关键词: 高校班级文化 基本原则 逻辑路径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类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实际上是将文化看成一个综合体,按照这个逻辑,班级文化的涵义即在班级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对班级所有学生具有普遍影响力和约束力的文化综合体[1]。班级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既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凸显了自身的特点。按照班级文化的所属对象,包括幼儿园班级文化、小学班级文化、中学班级文化、高校班级文化等。

目前,学界对高校班级文化研究处于发展阶段,例如,对高校班级文化的界定,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高校班级文化,是指高校班级的全体大学生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工作中形成的,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并被大多数学生认同的思维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心理态度、行为方式等文化综合体。它的外延内容丰富,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等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共同构成了高校班级文化,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班级物质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基石,班级精神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灵魂,班级制度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保障,班级行为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外化。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化原则

人本化原则是“以生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劳伦斯在“教育中被遗忘的人”中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性质决定了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坚持“以生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2]。也就是说,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人本化原则”,以大学生成长需要为着眼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充满人性化和正能量的班级文化氛围。一方面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班级的一切活动或工作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目的,又要适应现代大学生内在的心理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发挥辅导员与教师的合力引导。因此,辅导员和教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进行扎实的专业积累,主动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或思想困惑,合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民主化原则

民主化原则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治理思路的具体延伸。高校作为承载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事业单位,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因此,民主化原则必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民主化原则,在班级形成一定的民主氛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学生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活力。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民主意识。这就要求以符合现代管理需要的民主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班级建设与管理的主角。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参与班级建设与管理。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有别于中小学班级建设与管理,它的性质决定了在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中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参与实践,使自我成长需要与学校管理制度保持和谐统一,形成符合班级大多数成员的班级文化。

(三)创新化原则

创新化原则是“改革创新”的时展动力的客观要求。在大数据时代,任何迟滞不前的事物,都将湮没在充满变化与活力的当今社会。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必然要顺应时展要求,坚持创新化原则,以创新的态度和思维超越已有成果。换句话说,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建设创新意识浓、创新能力强的班集体,打造有利于培育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班级文化[3]。一方面,创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进行顶层设计,借鉴高校优秀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加强班级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鼓励班级以开拓创新的思维进行班级个性培育,充分展现班级独特的班风学风和价值取向,打造班级文化品牌和特色名片。另一方面,创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除了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外,还要根据理念思路开展好具体的文化建设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逻辑路径

(一)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班风是衡量一个班级及其成员精神风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学风是班风的核心,一个班级的学风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水平,也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4].因此,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班风学风建设。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精华,对于人类的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也对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优秀的高校班级文化从根本上讲,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驱力,在高校班级所有成员中宣传和弘扬诸如明礼诚信、团结互助、甘于奉献、乐观拼搏等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从而增强班级的先进性和凝聚力。其次,要强化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理念意味着学无止境,在高校班级范围内营造爱学习、擅学习、懂学习的文化氛围,鼓励班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和积累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大学生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指导,将积极实践与敢于质疑相结合,与时俱进,从实践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从而形成班级优良的学风和班风。最后,要凝聚班级成员的正能量。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积极阳光的正能量,诸如快乐豁达的心态、坚定专注的精神、团结有爱的氛围等,从而打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二)加强“精神家园”建设

精神家园对于个体与组织的成长与发展都极其重要。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班级及其成员的“精神家园”建设,共同塑造大学生在校期间共同的“家”。“精神家园”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及组织在思想和精神上的寄托地。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从心理知识辅导、心理环境营造、受挫能力锻造三个方面合力共建“精神家园”。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强对班级大学生的心理知识辅导。“精神家园”是一个动态系统,不同的个体或组织因为各种差异,它的层次和等级也存在着差异[5]。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班级及其成员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知识辅导,使他们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他人,科学地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大学生们自主克服各种不利于“精神家园”建设的因素,从而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其次,要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和谐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是高校班级精神家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精神家园的完整度。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心理班会、寝室装扮、心理活动等途径从班级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潜在环境等方面,积极营造和谐的、充满责任感与荣誉感的班级氛围,以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最后,通过心理知识辅导和心理环境支持等,要努力锻造班级大学生的受挫能力。精神家园的构建离不开心理辅导和心理环境支持。“90后”大学生性格开朗、思维活跃,但感情和心理脆弱,受挫能力较差,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班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和人文精神关怀,促进精神家园建设。

(三)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凝聚力是任何一个单位或组织发展的动力之源。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兴起,传递先进文化的同时伴随一些负面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对高校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带来负面作用。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有利于凝聚班级力量的班级建设目标。班级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或许丰富多样,但概括地讲,高校班级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促进班级大学生们健康成长成才。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在班级成员内树立团结一致、共同促进自身健康而全面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主动参加班级、院系等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其次要发挥大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班级文化建设虽然由师生共同建设,但班级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综合体构成了高校班级文化体系。因此要充分调动班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内在需要,使他们更多地参与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在集体生活中体现自我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最后,要加强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班级学生干部队伍是由班级中有威信和能力的大学生人群组成,在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和动力作用。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引导班级学生干部树立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指导他们在班级事务处理与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本,经常关心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团结互助的班级人际网络,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学术交流等活动。此外,还要以班级学生骨干培训为基础,不断提高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的服务能力和凝聚力,打造和谐、团结、服务、创新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2]陈国梁.高校构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3]林运清.关于大学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4]钟永淑,袁明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1(18).

篇3

高职大学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兴教育群体,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时代感强。高职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学生进校后被编入不同的班级,班级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构建高职校园特色文化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高职班级文化建设是高职班级管理中的灵魂工程、系统工程,它关系到一个班集体的班风、学风、精神面貌的形成,它对优秀班集体的建设起引导作用[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 高职高专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环境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性格的差异还有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利益竞争。由于现在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绝大多数。而独生子女总是有“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意识,在家庭中被娇生惯养;还有现在大学生的心理上的不成熟,以及大学生匮乏的人际交往知识这些都是导致同学之间的不和睦以及人际关系不融洽的主要原因。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这个大集体中渐渐改掉自私任性的毛病,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这是当前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一大难题。

(二)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我”为中心,以公主、少爷的高姿态对待自己的唯我独尊。他们常常拿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另外,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是当前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难题。

(三)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班级文化的受益者是学生,但老师也是班级里的一分子,是主人,在班级文化建设态度的调查中能明显地看出学生和老师的参与不足。任何班级文化目标都必须由学生来建设和实施,当然老师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个责任不仅是班主任的,也是每一位老师必须承担的。[2]班主任工作在大学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重要职责。如果没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打击,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品质。

一位智者说过,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疾。健康的人格不仅是做人的本分,对大学生来讲更是成就事业的根本。大学生走进校门,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由于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生活环境的不同,使他们的人格形成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该突出人格教育。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造就学生健康的人格为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旨,学生们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活动可以感受到,但这些教育远不及班级文化对他们来得更直接更贴切。学生们经常性的活动还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他们的直接交往更多的也是在本班同学之间进行。因此,在进行“三观”教育时要善于从班级学生的身边事抓起,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去恶扬善使社会公认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追求,并体现在日常的行为方式中。

(二)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合作主义原则是公民社会的基本原则。大学生作为公民社会的特殊群体必须具有合作主义的价值观。进入90年代以来,高校中的独生子女人数逐渐增多,他们从小就过着优越的生活,受着父母精心的呵护,使得他们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意识。进入大学后他们普遍有着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强烈欲望,相对而言他们却缺乏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在与人相处时带着某种功利性[3]。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主义精神,真诚平等地与人交往,要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支持、帮助的,这既是人的情感需要,也是人的发展需要。反对哪种纯粹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合作,把正常的人际关系看成是等价交换,有利则合,无利则散。为此班级可通过开展一些具体活动培养其成员的合作意识。

(三)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班级文化固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的文化,但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负责人,他的言谈举止、价值观念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理应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人物。为此,要求:第一,班主任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人文素养和管理艺术。具备了这两种技能才能使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工作时更容易赢得大学生的尊重,与学生相处时也才会游刃有余。切忌板着脸一味地训斥。力求做到既维护班主任的尊严,又照顾学生的情面。第二,大学生的认可和尊重。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选择,充分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班主任所面对的是一群具有一定知识和修养的年轻人,他们骨子里有一种优越感。因而班主任要善于用各种方式方法,去积极引领大学生去建设和加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参考文献】

[1]侯云华. 浅析班级文化建设[J]. 教育管理与评价,2008(14).

篇4

1.1未能适应时代要求新时期,网络、新媒体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的多元化价值观要求班级文化的多元性,也就是班级文化的成长性,班级文化需要一种动态的变化来适应学生思想的成熟,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变化,这样才能发挥班级文化的集体趋同性、学生主体性、独特性、动态性等特点,实现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制约功能、心理调节等功能。然而,新时期,高职院校面对变革显得“应对不足”。

1.2未能符合学生心理大学生心理的成熟发展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首先,远离家庭关怀的大学生,归属和依存需要得到满足;其次,向往丰富的专业知识,强烈的求知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第三,面对未来的人生,不断需求自身社会能力发展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而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则往往需要通过学生所在班级所承载的优良班级文化来实现。当前,传统单一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未能将个性突出的大学生很好的凝聚在一起,学生的归属感差,面对学习未能形成合力,与个人职业能力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相应深层次的班级文化也未能有效的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当中,未能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

1.3未能体现高职特点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职业能力,这样的高职教育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要具有相应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一般是模仿和沿袭其他普通高校创建模式,呈现“泛校园文化”特征,缺乏“职业”特色,未能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调查显示,只有7.8%的同学认为“班级文化对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这能够从一定侧面说明职业教育没有融合到班级文化建设当中,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育理念没有在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贯彻始终。

1.4未能突出职教定位高职教育的职教定位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班级文化应该围绕这一定位,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着力建设。然而,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却未能突出这一定位要求。班级职业文化氛围营造不够浓郁,对培养学生树立理想抱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影响力较小;班级文化建设创新能力差,围绕职业能力提升搭建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平台不足;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班级文化建设针对性不强,社会生存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引导较差。

1.5未能满足企业需求新时期,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止局限于要求具备较高的职业工作能力上,对人才是否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自身发展能力即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要求日渐增强。由此,班级文化和企业需求的融合,特别是有指向性的企业文化的融合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但当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内涵与企业需求脱节,不能及时把企业需求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对学生的教育就是“闭门造车”,所培养的人才往往与企业的需求有差距。

2提升班级文化建设有效性的意见措施

2.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注意地位。首先,提升学生对班级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载体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抓住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对“归属感、进取心、求发展”的心理需求,改变现行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增强班级文化的实效性;第三,迎合当前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将网络教育等新型的教育形式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让学生感兴趣,不断增强动手参与、驾驭能力,发挥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2.2加强班级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力度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班级精神文化不是一种制度,而是高于制度的一种班级精神层面的集合,需要在长时间的建设中逐渐形成,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要持续正确、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和培养,拒绝班级文化建设“形聚神散”的现象,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层次,用良性的精神力量更好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篇5

到底什么是良好的班级文化呢?通过我们班主任的探讨,我们认为:良好的班级文化就是在班主任辅导员的带领下,班级成员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良好的班级文化就是对于大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影响,并且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因此建设高职院校良好的班级文化尤其要讲究其个性和策略。

一、加强高职院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无声中接受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我们知道:在整洁、明丽、温馨的环境里,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性情、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于无声处彰内涵,于细节处显氛围。因此在建设班级物质文化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两个性:一是思想性。我常常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寄语的征集、评比活动,并将获奖寄语装贴在教室前面。通过激励性的标语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和上进心,从而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专业性。把握我所带班级的专业设计不同的标语,开辟专业栏,让学生时刻关注自身专业动向和专业精神,从而激励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投身于自己的专业。

在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中所突出的这两个特点既体现了专业特色、张扬了学生个性、注重了育人功能、辅之了艺术气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与管理,收到了无声育人的效果。

二、加强高职院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规则中培养规范

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就是要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建设和谐班集体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的理想境界: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从“保姆式”的班级管理中解脱出来。

1、构建学生自我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独立管理意识。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大学生自我教育为中心,培养大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为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实施学生的主体性管理。通过大学生学习道德原则、学校规章制度,让学生作为管理实践活动的主体,作出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

2、建立班级理事会,努力构建学生自我监督模式。

在班级中总有一定的管理思想,有议政能力的同学,平时默默无闻、不声不响但有号召力的学生,但班干部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部分同学,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制定工作方案,没有顾及班级整体的情况,讨论班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设置“班级理事会”的组织机构,从而在班级管理上形成在教师指导下由班委负责,班级理事会督促、协调,学生自我管理的三级管理制度,让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努力使班级管理达到和谐、平衡状态。

3、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建立班干部用人机制。

我在班级管理中主要采用班级岗位轮换制、班干部轮换制、班干部竞争上岗制等方式来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既培养了大学生他们的个性和能力,而且又让学生自己知道当班干部不仅仅是荣誉、满足,更多的是责任、义务和锻炼机会;同时通过竞争,更能体现当代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价值。

三、加强高职院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精神引领下成长。

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体现在班级师生的精神面貌、班风学风、集体舆论和班级精神等方面,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要求。

1、班级目标的确立。

班集体的每个同学共同憧憬的愿景就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每个同学的积极向上的目标是实现理想与目标的动力;在一个和谐的班集体里,只有每一个同学有一个共同憧憬的愿景和积极向上的目标,努力发挥出自己全身心的力量,才能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才能实现大学生个体的目标和群体的愿景。实践证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让集体中每个同学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是共同的班级目标。

2、班级舆论的形成。

形成和发展班集体凝聚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形成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班级舆论,并对班级每个同学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并且能够聚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

3、班级精神的凝聚。

篇6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 班级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吴少伟(1980- ),男,河南南阳人,郑州华信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与法制教育。(河南 郑州 451150)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群体与组织:大学班级文化属性和功能的实证性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11JDSZ305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50-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行为习惯优秀、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为了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竞争的大环境,很多高等学院都在积极地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与调整,尤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更加认真钻研、精心设计,立足构建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而高校班级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做好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

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应当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在全校范围努力营造班级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制定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计划,建立健全各项有关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为班级文化建设打好制度基础;更新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时代特点的校训、校歌,抓好校园整体的文化环境布置,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文化基础;修订班级评优激励体制,如在优良学风班、先进班集体的评选条例中进一步明确各类可量化指标,为各班级明确目标,指明努力的方向。此外,对于优秀班级文化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大力宣传,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发挥高校辅导员的引领作用

作为学校和学生之间纽带的辅导员,对班级文化建设更要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辅导员的作用最主要是体现在思想引领上。作为辅导员本身要严于律己、举止文雅、宽以待人、仪表端庄、作风严谨、文明礼貌、以身示范。辅导员(班主任)要对班级文化建设制订计划,制定措施,并带领班干部具体去落实。在很多高校,辅导员同时还兼“两课”教师,可以说辅导员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第一导师,所以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抓好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环节

1.班级制度是基础。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也是如此。一个好的班集体,除了依靠广大同学的自觉自制之外,必要的班级制度也不可缺少。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基础。首先是辅导员要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带领全体班级成员建立包括学风、思想、纪律等在内的班级规章制度,为班级成员提供一个基本行为准则,这个准则是学生们都应遵守的基本“红线”,同时也是辅导员对班级成员进行量化考核的基本依据。另外,班级还应确立整体奋斗目标,例如校级、市级、省级文明班集体,确立奋斗目标后,辅导员和班干部积极引导班级成员自觉向班级目标迈进,同心同德创建先进班级文化。

2.班风建设是重点。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大学阶段的学习决定了学生将来以什么样的状态走向社会,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确立成才目标,使广大学生有学习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风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班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其次要发挥班级制度的作用。对个别同学的违纪现象,如不出早操、旷课、迟到、不交作业、打架斗殴等,要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和班级制度,相应的进行适度的惩罚加以约束。总之,通过各种努力,形成良好的班风,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班级成员,形成不断向上的精神动力。

3.主题活动是强化。班级主题活动是强化班级文化建设最好的途径。如主题班会,每两周设计一个主题,可以是涉及和同学自身成长有关的话题,比如安全在我身边、诚信是一张名片、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习的技巧等;也可以是涉及时事政治的国际国内热点话题。这种形式不但可以使同学们的知识面得以拓展,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开展班级文化布置评比活动,这往往是一个学校或者一个院系为单位进行的。通过在教学楼走廊、班级墙壁张贴、手绘一些名言警句、漫画、知名企业成长历程等,形成文化墙,使同学们进入教学区不但感受到文化的氛围,也能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另外,还有拔河比赛、包饺子、公益劳动、文艺晚会等一些有益的主题活动。通过各项主题活动的开展,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刻苦努力的精神,促使学生在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班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榜样和纽带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委本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在班干部选拔上,辅导员一定要认真把好关,从班干部的任职要求出发,在听取广大同学心声的基础上,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同学组成班委,以此为核心带动整个班级的建设和发展。班干部选后,应加强教育和培养。班干部不仅需要像校级学生干部一样进行常规化、系统性的培训,还应该结合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除了理论培训之外,在平时班级工作开展过程中,辅导员要注重引导,加强指导,善于激励,鼓励班干部勇于担当,敢于犯错,积极帮助班干部尽快成长起来,以充分发挥核心模范作用,有效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另外,班级文化建设更是班级每一个成员的事情,除了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外,每一个成员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要挖掘每一个成员的优势,或者是音乐方面有特殊的才能,或者是体育方面有较强的优势,或者是学习方面有独到的方法,等等。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活动中,积极鼓励引导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参与其中,为班级争得荣誉。另一方面,对于存在孤僻内向、性格暴躁、家庭困难、心理障碍等情况的同学,班级要给予及时的帮助、疏导、照顾,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能够克服困难,防止走上极端的道路。不抛弃,不放弃,使班级每一位成员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这是班级文化的力量。

五、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形式的创新

拓展班级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新渠道。如设立互助小组,把全班同学按照性别、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语言表达能力、家乡所在地等统计之后,有计划、交叉地分成若干小组,这些小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或者是交流学习心得,或者是参加一次公益劳动,特别是利用小组成员的优势对小组成员里身处强势的同学进行帮扶和带动,这种相互的带动,会使每一个小组成员从中受益,这样,班级里的每一个同学都会从中受益。每一个学年结束后,可以进行成员交换,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再如,要利用好学生的寒暑假。寒暑假学生不在校,但仍然有文章可以做。辅导员可以设置假期调查问卷,针对当地的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使同学们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加深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另外,还需利用好网络资源。班级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专用网站,把班级规章制度、工作安排、活动通知等信息放在网上,更可以把好人好事、就业信息、文化经典、观点分享等一些文化符号上传至网上,使文化符号得以延伸和拓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时代在进步,社会竞争力在不断地增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强有力的保障。实践证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长期实践、积累、动态发展的过程,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去探索新的途径和新的模式方法。高校应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顺应文化改革的要求,把握时代价值观的主流,努力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冀丽.塑造班级文化完善班级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2]庞馥珊.关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余卉,皮将繁.谈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1(5).

篇7

一、班级文化建设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其本质上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我国学者袁振国早在九十年代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中,将文化定义为:“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说到班级文化,由戴联荣、薛晓阳两同志编著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给班级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 …班级文化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意的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这个针对小学班级提出的班级文化概念,对于高校班级来说,并不一定适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集。高校的班级文化依然是一种充满温和的、情意的精神、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然而与传统的班级文化相比之下,例如小学班级文化,高校的班级文化则显现出它的独特性。高校的班级文化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征、课程特征、辅导员特征、寝室特征、成人特征。

传统的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大多采用班级全体参加某项活动的方式进行。例如:班会、春游、运动会等。而在高校这样的大环境下,与义务制教育下的班级相比,具有很大的活动弹性。班级成员之间的联系已宿舍为纽带而不是班级或者小组等。最明显的情况就是,大学生的课堂或者活动中,大都是同宿舍的人一起参与,与别的宿舍联合或者交叉安排的情况不多见。学生们下课以后,大都是同一宿舍的同学结伴而归。同学之间的交流逐渐狭隘化,以宿舍为小集体的情况渐多。

除此以外,班级同学之间的联系也不像传统的班级那样,只是依靠老师任务的通知,班委之间的上传下达,而是更多的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例如:QQ、人人网、飞信、校园论坛等。

二、网络平台建设

(一)网络平台建设的兴起

在现代手段上,高校学生内部的联系方式明显地避开了传统的方式,如网络邮件、飞信、短信、电话,快捷、便利,定位到个人,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新时代的高校班级文化变得非常紧迫而重要。

(二)网络平台建设的现状

1. 班级文化内容虚拟化、形式多样化。近年来,通过网络平台,越来越多的,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展现,诸如师生可以通过QQ、BBS、电子邮件、网上答疑等形式进行学习生活、信息咨询、意见观点的互动交流;同学之间可以通过QQ、飞信等聊天工具,快速传播信息,促进友谊,促使增强集体感等等。这些网络交流方式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原有的班级文化建设,使得传统班级文化愈发虚拟化,形式多样化。

2. 班级文化参与主体明朗化、平民化。由于通过网络平台这样的途径参与讨论,进行活动,一个人发言者就需拥有一个与此相关的账号。因而,账号主人明确化。通过账号发言,没有权限限制,没有台阶、门槛,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意见,故而参与主体明朗化、平民化。不再是班级委员的一言堂。

(三)网络平台建设的问题

1. 管理系统松散化。与传统班级文化活动相比,网络平台增强了个人和组织、交流、吸收信息的能力,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迅速地与他人交换和共享信息,因此在网上组织的文化活动,已经不再像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活动,遵循某种制度和规则来开展,而带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不利于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

2. 参与主体易网络上瘾。2007年2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80%中断学业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2008-2009年,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系列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各学生群体中,大学生上网时间最长,平均每周18.4小时,超过了平均水平。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网民,平均网络应用数量达9.2个。

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方式,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他们试图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长此以往,大学生会出现孤僻、自闭等一系列情况,人际关系也会变得脆弱,使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及抗挫折的能力下降,严重弱化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影响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结语与意见

网络平台建设是对21世纪,新的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班级网络平台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复杂多变的高校教育背景下,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尽力做到规避风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从大学生个人来说,应学会科学健康高效地上网

明确上网目的,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跟着网页的链接点击永远也没有尽头;在上网时要有自控力,拒绝不良信息干扰;大学生要积极参加校园活动,锻炼与人交往、抵制诱惑、抗击挫折的能力,学会自我调适,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意识

篇8

关键词: 游戏 规则意识 价值 策略

高职教育承载着社会、家庭及个人的梦想和期望,多数新生步入大学校门前都可能怀揣着美好的憧憬,但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很好地走完大学之路,因此高职班主任作为一线教育管理者恰好可以扮演“领路人”这一角色。笔者从工作实际出发,从入学教育、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学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五个方面诠释新时期高职班主任工作职责。

1.上好第一堂班会课,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1.1上好第一堂班会课。

新生入学后对陌生环境迫切需要找到归属感,而一个好的班集体恰恰是学生需要的。除了常规的学校环境、地理位置、专业设置介绍,建立班级通讯录、QQ群、微信群等方式外,高职班主任应当引导新生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看社会、看自己,帮助新生树立发展方向,调动新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新生步入大学的第一堂班会课要通过身边典型实例的剖析,启发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引导新生认识并适应大学在生活学习、人际沟通、时间管理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弄清楚自己在大学的主要任务,有意识地引导灌输正面的恋爱观,鼓励学生努力增强自身才能,强化特长,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经营。

1.2引入“体验式”入学教育形式和方法。

进入大学后,新生在生活、情感上会产生不适应,对此班主任可采取多种教育形式,从新生思想特点和情感依属出发,采用一系列素质拓展活动、心理游戏及心理情景模拟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如新生入学后,班主任一方面可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会干部走近新生,通过慰问演出、素质拓展活动等形式打开沟通渠道,解答新生生活、学习上的各种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可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组织新生进行具有自主性、趣味性、反思性、情感性等特点的团体辅导活动,尽快使新生找到归属感。“体验式”入学教育形式可以将思政教育渗透到班级活动中,丰富新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有效提升班级的团队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

2.组建认真、负责、高效的班干部队伍

班主任要做到知人善任,选拔和培养一支志愿服务班级,做事认真踏实,有责任心且执行力强的班干部队伍。

2.1班干部的选拔。

班干部的选拔非常关键。班干部要具备对待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遇事善于思考,能首先为班集体、为他人着想,能积极配合老师完成相关实际工作等基本素质。因此,要想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基本资料;其次,就是有目的地安排给学生一些具体工作考察其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能否做到严于律己、言行一致。笔者在班干部的选拔上引进竞争机制,通过上台“竞聘演说”阐述竞聘职位的工作理念,达到检验和锻炼的目的。班主任最终可以通过“民选结果”及考察情况确定班委人选。

2.2班干部的培养和任用。

班干部选好之后,班干部队伍的培养和任用非常重要。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干部正视班干之职:当班干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班干部要以为班级服务为宗旨,拥有任劳任怨、百折不挠的工作精神,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同时提出明确要求:首先,班干部要做好时间管理。班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才是最本质的工作,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端正学习态度,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将工作变为刻苦学习的催化剂。其次,班干部间要团结友爱。班干部在工作中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形成“分工不分家”,互相支持和帮助,为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的局面。再次,班干部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班委在日常行为规范中要起到良好带头作用。

班主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班干部之间的团体协作能力。班干部队伍建设以育人为本、鼓励为主,班主任对班干部的突出表现应及时进行表扬,以树立其在同学面前的威信和形象。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挫折,班主任要及时提醒班干部注意防范,做好沟通疏导,并做出一些必要的原则性指示。

3.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提升班级涵养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良好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对培养班级凝聚力,增强团结意识,形成良好学风,提升班级内涵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体现时代特征和具有高校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途径、模式就显得极为关键。

3.1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优化班风建设。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的学风、学习氛围好坏直接影响班级所有学生成长。抓好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是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促进学风建设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将学风建设与评奖评优挂钩,给学生以更多推动力,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与互动,激发学生和整个班集体的学习积极性。

3.2以丰富的班级活动为载体,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活动是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机制,建设班级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班主任要将班级团队意识灌输给学生,并通过班级活动一次次增强、内化成为学生的认识与行为的自我,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实现自我感悟与自我构建。实践证明,要营造良好氛围发挥班级文化的隐性教育力量,必须借助生动活泼的、有益于学生发展的班级实践活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可以从班徽、班歌、班级口号设计开始,将班级文化具体呈现,再通过班级开展的各项集体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3.3班主任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高职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扮演着“设计师”和“引导者”的角色,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班主任要依据校园文化的特点及院系的要求,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带领班集体制订切实可行的班级文化建设计划,建立并逐步完善班级规章制度,明确树立班级奋斗目标。班主任可以主题鲜明的班会为切入点,加强思想上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班主任要以实际行动带动班级多方面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炼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会起到巨大作用。班主任的积极参与容易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产生“自己人”效应,有利于今后班级工作开展。

4.指导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做好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建立自主学习观念,顺利实现从学业生涯到职业生涯的平稳过渡。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一年级学生认识学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通过测评、咨询和分析等手段了解自我职业意愿和潜能。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后,确立大学阶段的学业目标,并依据学校、专业、社会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将学业目标细分到每个学期,从而制订大学阶段的发展规划和每学期的成长计划。二年级,引导学生强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沟通交流及组织管理能力,指导学生阶段评估学业生涯规划完成情况并适时调整,以加深对职业目标的思考,强化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三年级指导学生结合顶岗实习经验对前两年职业目标进行全面评估和认真总结,进一步明确毕业后的发展方向。

5.“全程化”就业服务,指导学生就业创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目前各类高校根据自身实际,积极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高职班主任作为一线教育管理者,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1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

班主任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他们根据实际形势、自我认知做好职业规划,树立职业理想。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社会实践、校友论坛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克服“急功近利”、“过分强调工资待遇、专业对口”等不良就业思想。教育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多考虑长远发展,根据客观条件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5.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将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作为常规性活动开展,并积极构建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平台、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班主任在此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竞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推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经验。也可鼓励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利用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促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和成功的创业者。

高职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的基本力量,在新生入学教育、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学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扮演着“设计师”和“引导者”的角色,班级学风、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班级所有学生成长,因此高职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班级学生都能在毕业后成功完成向社会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成为新时期中国梦的铸造者,这也是每一位高职班主任美好的愿望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郑海涛.班主任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59-60.

[2]张伟玲.将就业指导纳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162-163.

[3]王训兵,李晓波,王飞.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73-74.

[4]白石,景阳.“四位一体”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模式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80-182.

[5]吴建芳.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J].新西部,2014(8):112-113.

篇9

关键词 高校 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Class Activities of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lass Culture

LONG Sizhen

(Li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Guangxi 545006)

Abstract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the source of spiritual strength of classes, and class activities as a carrier class 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s, conduct classes with professional features cultural brand activities that can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cooperation, etc. , to further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lass culture.

Key words college;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class activities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领域阵地里,班级作为最基层的学生组织之一,是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而班级文化则是班级精神力量的源泉。如何充分利用班级这一重要思想领域,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理念为指导,如何创新开展班级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形成“一班一亮点,一专业一品牌”的班级文化体系,对于形成班级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而形成的集体心理氛围、班级组织和交往行为,以及通过班级所体现出来的群体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等。许多研究者认为班级文化可以包含四个方面,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应该包含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精神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活动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较大。若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发展需要,成立以专业为核心的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化校园系统平台,开展具备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品牌活动,创造积极向上、富有内涵和特色的育人环境,让学生们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改变整体的精神风貌,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合作等能力,从而进一步丰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2 目前高校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中,班级文化建设还存在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高校不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未形成鲜明的文化个性或文化特色。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班级活动来实现,而它作为一个精神载体,又起到了提高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的作用。但是在班级活动召开中面临以下几个问题:缺乏班级活动的物质载体,活动参与对象的多样性,活动组织的质量与数量呈反比,活动组织者的综合素质能力不够强等。

2.1 参与班级活动主体的特性给主题活动带来了新的挑战

“90”后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活跃、有自信、个性张扬、喜好新事物但又缺乏集体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以寝室或者小团体为单位自居、在某些特定场合能体现责任感,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又比较弱、对电子产品热衷但又喜欢沉迷网络世界、喜欢网络交友但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又较欠缺等特点。传统的教育模式、枯燥单一的内容会让他们产生厌倦的心理,活动效果不理想。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如何设计以专业或者班级为特色的班级活动,把他们独特思维、张扬个性融合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是一个挑战。

2.2 缺乏一支综合素质高、复合型的学生干部队伍

活动举办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组织者的能力是否具备。学生干部队伍所缺乏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中班级工作的开展。无论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校满一年的大二学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学生干部队伍流动性很大,虽然成功竞聘的干部们有着满腔为同学们全心全意服务的热情,但在实践中,因缺乏相关的工作组织经验、不够丰富的思想文化知识领域、创新意识低、抗压能力差的特点,给班级活动的举办带来新的挑战。

2.3 学分制的教育模式带来的冲击,班级观念开始淡化,班级文化建设宣传缺乏物质文化平台

在校的学生对传统的班级活动有依赖心理,他们认为班级应该是定时、定点的,能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在统一的时间内,学生在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组织带领下,开展的活动才称为班级活动。但在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格局已经受到了冲击:教室与课程均出现了流动性,无固定的教室,课程也是实时更新。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有选修课程的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存在着:在同一行政班级里,各个成员之间就会出现选课科目不一、学习时间不一、业余时间不一的特点,在时间、空间上的影响下,班级活动的特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班级文化建设阵地严重缺乏,使得班集体概念在学生们的脑海中逐渐淡化。

2.4 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元素的引入导致班级活动建设质量严重下降

自从各高校提倡开展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以来,系部、社团、班级根据自己的特色纷纷开展了各项常规性、教育性的业余文化活动。虽然学生们在选择上多了份自主性,但是活动过多,学生容易产生情绪抵触与审美疲劳。与其说在积极参加活动,还不如说是为了完成第二课堂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散漫参与态度严重影响了班级活动的质量,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

3 新形势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构建,应该是有着良好班风、学风,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能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的机构。而有着特色的班级文化活动建设是关键。成功的班级活动建设体系应该是形式上新颖、内容上丰富、个体参与面广、建设主线明确、活动开展有特色,敢创新。在实现人人参与的原则下,产生一种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荣誉感;增进班集体的凝聚力。它应该有着完善的班级制度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干部队伍、系列带着专业元素的班级特色品牌活动以及一面彰显特色的班级荣誉墙。

3.1 规范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多举措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选拔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学生干部队伍,对于班级活动的召开是否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立一个机制完善的学生干部队伍,应秉承公开公正原则,通过毛遂自荐、群众推荐、辅导员审核这几个环节进行,既选出了有群众基础、又具备综合能力强的班委,开展班级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干部们的培训教育工作,学生干部队伍如具备了思想先进性、行为规范性、能力特长性的特点,班级的工作才会开展得更顺利,成效才会更突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干部队伍技能培训,通过说、练、写系列技能比赛,锻炼他们的沟通交流、语言表达、文案书写、心理抗压能力,让广大干部们在学习和培训中,掌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方式、方法和技巧,在熟悉的基础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开展班级文化活动。

3.2 树立榜样力量,健全各项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制度文化建设中,通过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班级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可以有效地影响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在班级制度建设中,可以包含如下内容: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安全文明寝室建设制度、班级奖勤补助贷工作制度、班务公开制度、班级会议三个一制度。

3.3 多途径丰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内涵

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可以通过班徽、班旗、班级口号、班歌、班训等元素来体现,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活动,则要通过各种类型的班级主题活动去实现。在班级活动召开中,组织参与主体上:从班级中到班级外、从专业里到专业外、以横向模式,由小单位向大阵地转移,跨班级、跨专业、跨系部来开展;内容形式上:由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到丰富多彩的业余课外的活动、从教室内到教室外、从被动接受教育到积极主动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特色,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从课堂上到课堂外,专业老师、辅导员都可以是活动的组织者。结合精美的PPT、动感十足的FLASH制作,蕴含人生哲理的趣味小故事游戏,采取喜悦见闻的形式,如演讲、知识竞赛、辩论、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公益性志愿服务等活动,真正地从内容上来充实活动的内涵,从而吸引同学们积极参加,在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之余,也改变了“要我做,我愿做,我乐做”的观念,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了集体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培育学生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信念,营造良好的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

3.4 构建兴趣特色小组,创建班级物质文化宣传墙,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围绕学生的专业特色、个人特长,成立班级兴趣特色小组(比如“督学小组”、“计算机科技小组”、“电子科技小组”、“体育小组”、“游戏编程小组”、“书画小组”等),营造一个互帮互学的育人环境,以宿舍为单位、以网络建设为宣传阵地、创建班级博客、微博,每个兴趣特色小组长都是负责人,以纵向或者横向的交叉方式,把宿舍的学习文化与班级、专业的学习文化相融合。在张扬个性化宿舍的同时达到了宣传班级文化工作的目的。

4 结语

总之,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学生良好道德、健全人格、精神风貌形成的主要基地。优秀的班级活动具有陶冶情操、润泽心灵的教育功能,而结合专业特色构建的班级文化活动,更是彰显班级的个性文化建设,能让全体学生有以班为荣的自豪感与归属感,能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社会公德、心理健康、遵纪守法、诚信、感恩、文明礼貌、团队合作、敬业、奉献、自信、自立和自强等品质。

参考文献

[1] 甘贞洁.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

[2] 白光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3(6).

[3] 张芳.怎样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班级文化建设[J].职业,2012(24).

[4] 陈朝魁.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与专业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篇10

关键词 寝室文化建设 成长成才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学分制的逐步推进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不断凸显,因此传统的以班级作主要育人载体的教育功能正逐渐减弱。而大学生寝室逐步取代传统的班级成为教育管理的主要载体,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以寝室为载体进行互动,从深度上讲是不断加深的,从广度上讲是不断扩大的。“学生寝室承担的功能逐步趋向多元化,成为了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和第三课堂”。①大学生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寝室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群体性文化,具有时代性、感染性、动态性以及潜在性的特点。

寝室文化的健康与否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以及大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 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日益普及而不断加强。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不合理的现象使得大学生的心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受到极大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那么寝室就成为处理这些信息的最佳场所。在寝室里就某些敏感政治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最优选择。虽然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以及洞察力。但是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尤其是西方主流社会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优势所带来的强势文化冲击着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90后大学生。

而且,据调查显示,“有些高校对于寝室过分重视管理,而对于寝室的育人功能则予以忽视,强调寝室管理的规范和控制功能,使得寝室文化远离了精神文化的宗旨”。②

1.2 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是在寝室度过的,因此,寝室文化必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以学习为主,学习应当成为大学生的主旋律。但是,据调查显示,只有百分之十的大学生在寝室学习。而且一个寝室的学习氛围对寝室成员的影响很大。学习氛围浓厚的寝室,对于寝室其他成员能够产生激励作用,促使寝室成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相反生活在一个热衷于网络游戏,抽烟、打牌的寝室,长期耳濡目染,也会形成不良的习惯。

目前,高校寝室文化既存在积极向上的一面,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诸如“小团体”、“宅”、攀比等消极或不健康的因素。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宅”现象越来越普遍,大学生闲着没事儿就宅在寝室上网、打游戏、看电影。有时甚至一个寝室四个人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与人正常的沟通交往能力,而且还将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1.3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远离父母的他们由于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以及年龄的相近性,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沟通与共鸣。可以说一个寝室的和睦与否,决定着大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幸福指数。“一个和谐的寝室,其成员无论在学习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显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寝室则他们的‘避风港’”。③相反,一个矛盾突出的寝室,其寝室成员就会倍感压抑而无归属感。长期生活在这种寝室的学生,将会产生自卑感,形成自私、孤僻的性格。

我们还应当看到,大学生攀比现象比较严重,这不仅仅发生在女生寝室,男生寝室也日渐明显。这种攀比不是指在学习方面的良性竞争,而是指在消费甚至是两性方面的不良比较。这不仅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高校盛行,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

2 寝室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措施

2.1 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应当重视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对寝室这种文化载体的影响。认识到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加强对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中, 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大学生有一个良好、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大学生在寝室里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的得分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得分的一部分,列入学生成绩单,载入学生学藉档案,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入党等的重要依据之一,不仅从制度上保障了寝室文化建设,而且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起到了约束、督促和激励作用。”④

2.2 关注特殊群体, 推进“阳光工程”进公寓

为了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正常地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可以在高校寝室楼内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校可以根据心理档案与家长保持联系并协同教育,对症下药,解决大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同时还可以定期要求心理方面的专家与学生在寝室的心理咨询室交流。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通网上咨询,以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2.3 开展寝室文化活动, 营造健康、高雅的寝室建设氛围

寝室文化是大学生作为寝室主人翁人格的体现。但是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寝室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通过开展诸如: 寝室美化大赛、寝室故事演讲比赛、星级宿舍评选等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等各种形式拓宽知识、巩固学业的学习竞赛活动;“协助管理、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师生共建文明公寓活动等,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⑤

注释

① 韩霞.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大学生寝室群体[J].求实,2004(5).

②③刘燕.浅淡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