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篇1

论文摘要: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新闻会上说:“素质教育当中要提高多方面的素质,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是科学素质,一个是人文素质,一个是身体心理素质。我们把心理素质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上。我们希望孩子们都是身心健康的孩子,这是我们的基础。”然而,当前我国许多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相当普遍,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若不及时削除这些心理问题,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做好未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什么是健康?健康,不但是身体无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此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然而,当前我国许多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相当普遍,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若不及时削除这些心理问题,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做好未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新闻会上说:“素质教育当中要提高多方面的素质,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是科学素质,一个是人文素质,一个是身体心理素质。我们把心理素质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上。我们希望孩子们都是身心健康的孩子,这是我们的基础。”

看看我们身边的例子,有媒体报道,杭州9岁男孩张毅,是个学习优秀的小学三年级三好学生,还担任班长、少先队中队长职务,在家里却因为想要姐姐手中的两块糖果,没有得到而上吊自杀。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更是给我们触目惊心的警示。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大多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还存在部分未成年人在情绪、行为、自信心、人际关系、性观念、性格等方面还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因素颇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建议在遵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家庭教育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忽视

很多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习,往往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为只要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生活,并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了。即使有些家长认识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往往苦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孩子心理特点不了解,无从下手甚至越关注越乱,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学校纷纷响应号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经验不足以及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学习等诸多因素也困扰着学校,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开始着手培养相关教师,但在短时间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薄弱环节。

3.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尽管我们的和谐社会正羽翼渐丰,但仍存在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自我中心意识、拜金主义、盲目攀比,以及一些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影视、书刊及网络使孩子们迷失了方向。一些腐败现象甚至造成未成年人丑恶不分、是非不明,缺乏正确的处事原则。

三、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们要积极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也要根据国情的不同采取必要的取舍。任何一件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探索和积累检验,不能急于求成。重要的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用社会的影响力来促进家庭心理教育的进步,使未成年人真正拥有一个有利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培养、情绪的安抚、行为的引导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早期的教育印象深刻,影响深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其次,家庭教育是持久的教育。孩子从出生到入学之前,接受的主要是家庭教育,这一阶段家庭教育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入学之后,孩子开始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协同影响,而家庭教育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

二、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努力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还不惜花钱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同时家长也重视孩子的特长培养,认为既拥有好的成绩、又有特长才能提升竞争力。可是家长却不够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状况复杂,家长本应对其心理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事实上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即使发现孩子的情绪有波动,或是出现心理问题,家长也避而不谈,要求孩子以学习为主。长久发展下去,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长总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经常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整日忙于工作,认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才是最重要的,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对孩子缺少关心和爱护。青少年时期正是敏感和叛逆的时期,家长的这种态度容易造成孩子自我封闭,不能很好的表达自我需求,影响孩子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心理问题不知不觉就产生了。

(三)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四种类型。其中民主型是值得提倡的家庭教养方式。采取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尊重孩子,关心、理解孩子,给孩子自我空间,重视沟通,创造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这种做法能使孩子心情愉悦,情绪稳定,自尊,自信,积极进取,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个性特征,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都属于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采取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支配和控制欲强,强迫孩子按自己的安排行事,忽略孩子的意志和感受,孩子没有自由和话语权。这就造成孩子的个性发展受抑制,情绪自控力差,容易产生叛逆心理,遇事消极回避而不能积极应对。采取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关爱和保护,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不让孩子动手做任何家务。造成孩子行事自我、性格蛮横、缺乏独立性、责任心差等不良后果,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采取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和交流,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不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矫正,这就直接导致孩子性格冷漠,行为放纵,自制力差,甚至会出现道德品质问题。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正视并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应足够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方面家长应追求成绩与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家长应摒弃“以学习为主”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问题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在督促孩子学习的同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应加强心里健康知识学习。有些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了解,又缺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这就必须加强学习。做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发现,并且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给孩子正面的引导,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做到言行一致。有些家长善于对孩子灌输道理,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自己却做不到以身作则,缺乏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这样的教育既对孩子起了不好的示范,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影响孩子情绪的稳定性、认知能力的养成和正常行为的发展,对心理健康不利。其次应采取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既不应过分干预,也不应过分溺爱,更不能放任自流。最后应加强科学理论的指导。若是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困惑,家长除了应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应及时咨询相关教育专家。争取以最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伤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篇3

[关键词]父母;孩子;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比培养孩子健康的身体更重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应对学习、工作及生活中的各类问题的决胜武器,反之,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成为成长当中的最大阻力。儿童时期是孩子接触了解世界,养成基本的行为习惯,形成简单的思想意识的基础时期,而本阶段孩子的导师正是父母。为了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应当从家庭环境、亲子关系、意志力培养、科学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及手段,主动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1培养孩子愉快的心境,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心理健康、心态积极的孩子的重要因素。家庭主要由父母和孩子共同组成,而对于目前的一些“新手父母”而言,如何与伴侣及孩子进行相处,还是一个崭新的命题。部分家庭当中内部矛盾和纠纷较多,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或口出狂言,在这种环境当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在心理形成一些对婚姻家庭的恐惧,在生活当中小心翼翼,心理健康程度可想而知。这时由于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大部分孩子的偶像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对象,孩子反映了父母的言行举止,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应当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对于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父母自身而言,应先达到要求孩子的标准,而后对自身的行为、心态进行衡量及调整,对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行维系或解除,不宜让孩子从小成长在不和谐的家庭状态中,这是为孩子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1]。

2以礼相待,融洽亲子之间的关系

在部分家庭当中,父母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对于孩子的要求较为严格,孩子在家庭当中的话语权较少,这种缺乏平等和尊重的沟通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较强的消极影响,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自卑、懦弱、不负责等心理状态。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维持平等的关系,关注对方的情绪、状态及想法,主动为对方着想。对于孩子而言,也是一样。在儿童时期,大部分孩子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意识及想法,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个性会越发明显。所以,对于父母而言,应当将孩子视为一个个体,在孩子出现自己不赞成的行为或思想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帮助及教育。父母应当避免频繁的使用权威对孩子进行威慑,如“我是你爸/妈,你必须听我的”等,更不应一出现问题就对孩子进行严惩及打骂,这些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较大的伤害,同时也会埋下与父母之间敌对的种子[2]。当孩子做错事之后,父母应当先了解问题的严重性,而后与孩子进行沟通,在确认问题出在哪之后,视问题的严重性,选择一种缓和的方式,让孩子进行反思,鼓励孩子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比如,一些孩子在幼儿园中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应当先从孩子、老师、同学这里充分的了解事情的经过,确定孩子说的是否属实的基础上,理性判断事情的对错,而后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3锻炼孩子的意志,塑造良好个性品质

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的抗打击能力,能够在生活当中勇敢地面对问题,在遭遇挫折之后爬起来。当前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大部分父母对于孩子过分宠爱,而且不止父母,长辈亲朋也对孩子包容有加[3]。虽然这种爱是完全没错的,但是过度的宠爱,缺乏管教,往往会让孩子的性格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自私自利、任性胡闹、蛮不讲理、依赖性强等等。这种环境依旧不适合健康心理的培养,父母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的意志进行磨炼,鼓励孩子战胜内心的恐惧,客观的看待失败和挫折,加强孩子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比如,在孩子学习走路时,磕碰是在所难免的,父母在保障孩子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防碰角、护具等对孩子进行保护,但当孩子摔倒之后,应该鼓励他自己爬起来,通过激励的话语和眼神,建立孩子的自信,避免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帮助。

篇4

通过此次学习,我发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良行为就是心理障碍的表现。教师方面:过度的工作压力带来的苦恼、烦闷、焦虑、沮丧、抑郁等;学生方面: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没有同情心、心理脆弱、自制力差等等。

据有关方面统计: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占48%,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占12%,小学生9.5%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对心理健康问题很感兴趣,当我拿到书本认真阅读时,才真正了解了一个人不但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教师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更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家庭、学校、社会所来自的种种压力。当我在网上听到讲座时,心潮起伏,被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所震动。为此,我将用心地研究与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把理论与实际工作融合在一起,用我所学专长去开拓师生心理健康的一片新天地。

一、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和伟大的,他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影响极大。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就会健康;反之,师生心理都不健康了,还谈什么和谐呢?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课堂上,教师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学生就会轻松愉快,积极向上。课堂下,教师要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人和事,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人在为人处事、工作学习上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关键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冷静思考,做出合理的对策。生活中,教师还要正确地为自己定位,了解自己,辩证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节心理方法及缓解心理压力。遇事换位思考或用合理的方法去发泄,这样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平衡。与同事、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付出,甘于奉献。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健康的工作与学习。因此,教师要完善心理素质和品格,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校关系。创设愉悦的氛围,营造健全的心理人格。

二、认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宠爱和娇惯,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很多。做任何事都要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能够去帮助有困难的人,无同情心,遇到事情无主意,受点挫折没有承受力等等。笔者认为,应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经历失败与胜利,感受到人与人的真诚与爱心,体会到自私的狭隘,贪图享受的,感受到与别人分享快乐和幸福,同时,设身处地为人所苦,为人所乐,让她们有同情心,无恻隐之心。再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能敞开心扉与你交谈,什么话都想与你说,增加信任度。当你犯错误时他就会理解你。教师要多听学生的呼声,理解她们的欢乐与苦恼,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培养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三、认识学校环境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校园环境幽雅、舒适、宽敞、明亮,就会给师生带来好的心情。如果室外设计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就会唤起师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师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和生活情趣。如果室内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就会有领导关心教师,教师关心学生,学生理解教师,形成平等相待,共同成长,共同分享快乐和幸福。

篇5

但是,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幼儿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1)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2)独立性差,依赖性很强;(3)自控能力差,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4)遇到困难不愿想办法解决,更不知道怎么解决,意志不够坚强,心理承受能力弱。在行为意识中,幼儿多表现出多动症,好动,闲不住,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说谎,喜欢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总是喜欢发脾气;在性格方面,表现为不听教师或家长的劝阻,自私自利,不爱动手,爱哭爱闹,任性等;不良习惯主要表现为咬手指、不讲卫生、眨眼睛等。有关研究表明,幼儿的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多属于发育障碍和行为障碍,这些问题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多有发生。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观察学生,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纠正。笔者在多年的幼儿教学中总结了一些经验,现阐述如下。

一、用爱心构筑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爱。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础,爱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让幼儿在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不管幼儿的状况怎样,我们幼儿教师都应全心全意地爱学生,真心地付出自己全部的爱,耐心地教育幼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要耐心细致地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爱感染幼儿。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用爱心开展教育会使幼儿逐渐信任教师,从而对教师的教育引导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有了爱,我们的幼儿教育才能得以正常开展。

二、注重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幼儿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游戏。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渗透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利用音乐、绘画影响幼儿的心智发展

幼儿对音乐、绘画有天生的禀赋。艺术课堂的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热情与兴趣,在唱歌、跳舞、绘画中调动他们的感情,满足审美需要,让他们在美妙的音乐中,有灵气的律动中,自觉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发掘幼儿的艺术天赋,还可以对幼儿的心智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有意图的小游戏,在游戏中,注重对个别幼儿的特殊化教育

为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人而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游戏,鼓励他们大胆地加入到同伴的游戏中,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鼓励和表扬他们,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能力,改变不良习惯。

三、家园结合,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一定要争取家长的全力配合。首先,教师必须加强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并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让家长知道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知道如何配合教师、幼儿园共同对幼儿进行恰当的教育。幼儿在和睦温暖的家庭中成长,大人敬老爱幼,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在这种和谐而又温暖的气氛中,幼儿学到的肯定是尊老爱幼,关心爱护家人。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和性格具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意义,是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而且这对形成终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义。相反,有的父母今天吵嘴,明天打架,把孩子夹在中间,弄得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有人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不良习惯居多。尤其是破裂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大。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即使教师在幼儿园中煞费苦心地进行再多的教育,也抵不过父母的一次争吵。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素质;家校结合;前提和保障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7/08-0016-02

培养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是“德”的培养,没有“德”的人才是无用的人。 “德”是做人的准则,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准则,体现的是内心素质。心理健康是高素质人的基本要求,孩子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心理不健康的人,不仅无法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阻碍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想培育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加强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引导。

一、要打破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错误观念

如今,不仅家长,甚至学校、老师以及整个社会都被这种认识蒙蔽。国外权威机构对“天才儿童”的定义,第一点是“智力正常”,而不是“智力超常”,因为真正成才是智力水平、创造性、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克服困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智力只是其中一部分。高智商并不能代表一切。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在近3000名大、中学生中,42.73%“做事容易紧张”,55.92%“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对考试过分紧张”……此外,还有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中,约1/5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逃学、说谎、作弊、自私、任性、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种现象与家长为孩子不惜重金的智力投资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这个独生子女时代,一边是父母望子成龙,一边是孩子心理幼稚脆弱,这种矛盾正在告诉我们:在我们强化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时,已经造成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缺失。

大学生自杀案例就是这一现象的力证。但是,面对这些令人痛心的实事,人们却执迷不悟,不管孩子乐不乐意,仍然一意孤行,对孩子强行过于超前的教育。从文化课到各种特长培训,语数英,音体美,五花八门,全压到孩子身上。其实,有不少家长完全是为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求胜心,而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孩子长期生活在高负担之中,必然使心身发展失衡,不仅影响其性格的完善,还将对学习形成负面影响,成为不良刺激,造成孩子的畏学、厌学心态。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摈弃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在承担孩子智力教育责任的同时,更应该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当然,我们的社会媒体也应该转变观念,避免炒作智力开发和诸如超智、神童的报道,防止把家长引入误区。

二、立即付诸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行动

针对目前孩子心理健康的现状,我们不仅要转变观念,更应该立即着手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具备教育心理学理论,遵循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和心理教育方法,教师才能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久前,媒体就报道过这样的事件:某学生因为犯了一点小错误,在众多同学面前被老师辱骂,还被体罚。学生觉得自己被羞辱了,于是从三楼教室的窗户跳了下去……试想,一名现代教师还以这种方式对待学生,不是一种悲哀?可怕的是,诸如此类的报道我们已经并不陌生了。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个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觉悟的教师,根本无法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深入开展。

2.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地渗透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目前,许多学校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其理解为课程教育,操作为某种活动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一切发展过程都是心理过程,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贯彻在我们的一切教育行为之中的灵魂。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在长久的时间和广泛的空间中实现,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因此,学校要将一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都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时每刻的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也只有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愿望和创造性主动、能动地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才可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改善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其健康水平;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发生质变,得到根本的改善。

篇7

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智力、性格健全正常,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刺激能进行自我控制,具有良好的承受能力,能较好的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意义:心理健康是社会极度重视的问题,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对维护身心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更为重要,一旦心理出现不健康表现,就可能导致成绩下降、和外界脱离,不利于健康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

学生心理健康是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以及生理素质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在学校、家庭乃至社会教育基础上是经过长期磨砺、培养而成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教师通过讲解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不健康心理案例同学生们共同分析等来全面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和全面发展,开导心理不健康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弱点,积极面对学习和未来。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1)传导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让学生以健康的身心应对身边的人和事。(2)讲解心理卫生常识,传授心理锻炼的方法,比如运用适当自我调节、找人叙述等来消除心理障碍。(3)结合心理不健康案例,给学生讲解心理不健康的起因和不良后果,教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4)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教育学生德、智、育全面健康发展。总之作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和丰富经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不是治疗而是识别,对存在不健康心理的学生及时发现和教育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概况起来主要是和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丹方面相关,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任何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因此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愉悦、压抑,乐观、忧郁;开朗、恐惧等表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父母爱好赌博,成天无所事事,脾气也不好,稍有不适就会吵架、打架等,这样家庭的孩子对生活、学习的信息就会逐渐下降,心里也会产生压抑,表现十分犹豫等。

2学校因素

除了家庭学生在学校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方面,因为同学之间他们的年龄接近、学习范围以及兴趣爱好等都很接近,他们容易交流并相互影响,所以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社会风气给人们思想和心理产生间接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会促使学生爱劳动、爱学习、善解人意、意志坚强等反之不良社会风气会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社会流行文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4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把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问题是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开办心理健康专家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让他们在学校和家庭拥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快乐学习、和同学之间和睦相处,这样既能减少和消除各种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现象的发生,重要的是能进一步提高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和辅导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时社会环境的熏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间接的影响,俗话说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社会各界和社区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杜绝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培养和造就新世界心理健康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比如带领学生心活动,关心贫困生、社会孤寡老人等等,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还可以以游戏为主,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他们互帮互助,营造和谐的氛围;另外也可以适当结合实验,培养学生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

3对个别学生心理不健康行为展开辅导

开设或心理辅导室,对学生开展个别辅导,促进师生关系,为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例如:有一个学生,由于他父亲就单传,到他这辈好几个大爷,叔叔,就他一个男孩,爷爷,奶奶十分疼爱,不容他人说。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有错误不让人说,老师批评几句,就在下面骂老师。有一次他不好好做操,老师说几句,就不回班级上课,非得老师亲自去请才回来,老师亲自去叫他,他还和老师玩捉迷藏。还有一个男生,十分不容人,和同学之间发生点矛盾,就不依不饶,受点委屈必须找补回来,今天找不回来明天也要找回来。有一次别人在玩耍时打了他一下,上课了,他就把人家的文具盒藏起来,害得人家课上无法写作业。最后老师从他怀里找到文具盒。对此教师不要立即就批评他,先对事情了解清楚,对其进行开导和指出不对之处,分析他的心理行为,让他明白自己的过错,如何去尊重同学和同学处好关系,最后可以让他写检讨铭记自己的错误行为。

4配合父母全面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家长教子观念,让他们重视孩子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用家长的和行来影响孩子,教育还在健康成长。

篇8

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这样的一个群体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些问题不只是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问题,它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发现留守儿童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陪伴、关爱和教育的缺失

我们总是在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此可以知道,父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因为他们的收入不能担负起孩子在城市的教育和成长需求,所以孩子只能留在家里交给老人照料,因而和孩子长期处于两地分居的生活状态。由于长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就不够顺畅,孩子只能长期处于心理孤独缺乏安全感的状态,负面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心理问题极易发生。同时,少年儿童的心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起着极为不利的负面作用。很多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和心理疾病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儿童期间的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可能使这些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

2.儿童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监护不力,更多的是溺爱或者放纵

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单亲来抚养,对于那些爷爷奶奶抚养的孩子来说,一方面,老人的年纪已高,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关注和照顾孩子,另一方面,隔辈的人对于孩子通常都是非常的溺爱和放纵的,对于孩子的心理变化和负面的情绪关注不够。孩子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造成老人对孩子的监管不到位;对于单亲照顾的孩子,多数是由母亲一方留守在家照顾孩子。母亲在家不但要照顾家中的孩子和老人,还要承担家庭的生活,双重的压力使母亲对于孩子的关注和照顾也不到位,为了补偿孩子,多数母亲会用物质条件来弥补对于孩子的心理关怀的缺失。

留守儿童对于内心关爱的需求其实是可以通过学校的力量来得到满足的,班集体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温暖孩子的心灵。但是由于这些孩子多处于偏远落后地区,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教学理念都有很大的限制,这都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4.社会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管理不够

社会虽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度,但是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是不足的,很多的社会机构只关注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看上去每个学校都气气派派,可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是看不到的,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沟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社会的支持。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长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缺乏亲情的关爱,使学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遇事比较胆怯;由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够,致使很多孩子行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约束;与人的交流沟通受阻,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极端心理,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篇9

关键词:体育;游戏教学法;心理素质教育;效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的心理的健康问题就越来越被重视起来,在以往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的标准已经不符合当下时代的健康标准了,取而代之的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的健康观点。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能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和谐,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能保持一个和谐健康的状态。从现代的教育观点来看,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也是考验一个人能否有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目前来看,在学生们中,心理健康还是没有受到更多的重视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较为严重,情况也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学生性格敏感、焦虑、偏执、忧郁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的问题,即便有,也主要是开一些心理疏导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没有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当中。体育课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因为其开阔的学习环境、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能更好地放松心理。当游戏教学法运用到体育课程中,学生能在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放松紧张学习了一天的心情,寓教于乐,能更有效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辅助的开导作用。

1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1家庭原因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话明显的体现出了家庭氛围对孩子身心健康影响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表明,家庭氛围、父母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等对学生们的心理影响都是很大的。有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健康的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氛围都是非常良好的,父母关系良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是非常和睦的,家长多会听取孩子的意见,有涉及孩子自身的事情会和孩子商讨,不会独断专行,学生在家庭中能充分感受到家长的爱意。所以在这种家庭氛围下,孩子就能生出许多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反之,不良的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父母关系紧张、父母独断专行、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和管教,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心理安全隐患。

1.2学校原因

学校的教育是系统而全面的,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校风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学校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只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有的学校,教学方式也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况,体罚换成了变相的心理折磨,例如在学生有迟到的情况下,老师让学生罚站在讲台上,这种情况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侮辱,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崩溃、大哭。学校的校风建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好的校风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能有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反之,差的校风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造成阻碍。校园凌霸、校园欺凌等问题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学校没有一个良好的校风,这对当事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也是不可磨灭的。

1.3社会原因

学生不仅仅是学生,也是社会人,学校也是个小型社会,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这块净土也难逃被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使得学生确立错误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心理心态。

1.4学生个人原因

学生从上学开始,一直都是处在人生观的建立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各种问题产生疑惑,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对学生某些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等进行引导疏通,就无法培养学生们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

2体育游戏教学法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效能

体育游戏教学法是指将体育教学容融入到体育游戏当中,通过老师和学生相互协作,改编成各种好玩的体育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到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在其娱乐的氛围当中,学生更容易将内心存在的问题释放出来。体育游戏教学法具有丰富的娱乐性、竞争性、交往性和锻炼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全面缓解或解决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

2.1体育游戏教学法其娱乐性缓解学生的消极情绪

在其他学科中,学习被赋予了更大的作用,学生疲于应付各个学科的学习和考试,在此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学生消极的情绪。体育游戏教学法由于其丰富的娱乐性,能让学生通过体育游戏放松心情,改善学生消极的情绪。

2.2体育游戏教学法其竞争性缓解改善学生的焦虑情绪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学生们参与竞争,接受挑战,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学生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的一时下降或者无法提高,使得学生产生焦虑的情绪,体育游戏教学法其带有娱乐的竞争性,不管是胜利或者失败,对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焦虑都能有极大改善。

2.3体育游戏教学法其交往性缓解学生敏感脆弱的心理情绪

在体育游戏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学生需要沟通协作才能完成获胜。在课堂上,老师主要发挥一个调度作用,主要还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们团结协作。体育游戏教学法的运用明显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建立了学生的亲近关系,缓解了学生孤独敏感脆弱的心理问题。

2.4体育游戏教学法其锻炼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共同发展

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一样,有着锻炼身体的作用,在良好的体育游戏教学氛围中,学生们不仅仅缓解了多个心理问题,身体上也得到了极大锻炼。体育游戏多以灵活性、合作性的游戏为主,因此体育游戏教学法较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身体灵活性,锻炼了身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3体育游戏教学法的意义和作用

体育游戏教学法通过其相互协作,增强了学生们的团体责任感,其竞争性又激起了学生们的竞争心理,更加激发了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培养了竞争意识,锻炼了身体,为学生们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冉北航,戴冰.体育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5):74-75.

[2]史博.论体育游戏教学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2):67-68.

[3]丁曙,张同宽.体育游戏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社会化发展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135-136.

[4]李爱珍,庄孝利.体育游戏与学生心理健康浅探[J].成才之路,2009(33):64.

[5]吴斐.初中体育课教学中游戏法的应用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

[6]戚明明.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体育学习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篇10

留守儿童在社会环境、教育、家庭等方面存在缺失,其成因分析如下:

1.家庭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造成儿童心理发生很大变化。留守儿童无法同父母进行交流和思想交换,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形成无助、自卑、怨恨、暴躁等情绪。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最早的启蒙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一代,父母作为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留守儿童缺乏这种家庭教育,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精力、体力等限制,不能对留守儿童实行家庭教育,造成孩子行为发生偏差。

2.学校原因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留意到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力度不够,表现在办学条件的制约,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不齐全,造成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有些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短缺的现状,导致教学过程中耗尽教师精力,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留守儿童,影响教学质量,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3.政府原因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不够,并没有提供可执行的有效帮助。当下对儿童提供有效发展的机构数量不多,尤其在广大农村,更没有社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对游戏厅、舞厅、网吧的管理并不完善,有些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场所,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4.社会原因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村的治安状况比较差,这部分儿童大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社会对违法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导致伤害留守儿童的案件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家庭应对措施

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客观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恰当选择监护人,同监护人合理搭配,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强化沟通交流。首先,父母应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其次,采用多种沟通方式。父母可在使用电话的同时辅以书信的方式,强化同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也能通过书信的方式,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再次,强化同监护人的沟通。父母应该及时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获取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信息,进而采取有效沟通,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最后,沟通内容应宽泛。沟通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孩子的生活、学习问题,也应当注重孩子的健康问题,涵盖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等,注重孩子的健康发展。

2.学校应对措施

学校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学校应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心理方面的活动,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监护人、家长的心理辅助能力,推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可通过心理机构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3.政府应对措施

政府应树立责任意识,尤其是乡、县,应对留守儿童多加关注。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建设,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由于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所以政府需要对体制进行改革,同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享受同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加强对基础设施、学校资金的投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4.社会应对措施

应加强对游戏厅、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加强农村治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应引导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集合社会力量,鼓励爱心活动,关注留守儿童。进而帮助留守儿童自强、自信、自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