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地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在工程施工中,习惯性规章是比较常见的,它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自身存在的不良作业行为和习惯而产生的,这就对工程的建设施工有着严重的影响,为此我们就要通过加强工地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有效的避免习惯性违章现象的出现,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益。下面我们就对习惯性违章和工地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1、习惯性违章
1.1习惯性违章的定义
所谓的习惯性违章也就是在施工企业或者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不良工作行为和工作行为,违反了相关的安全作业规程,从而对整个工程施工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中主要是由习惯性违章指挥、习惯性违章作业以及习惯性违章管理等方面组合而成。
1.2习惯性违章的特点
(1)习惯性违章的顽固性是它最大的特点,它主要是由人们的心理所支配的,在问题出现的时候,人们很难从根本上,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
(2)习惯性规章现象并不是人们的有意行为,而是人们在日常工作中一些行为习惯的自然结果,而且在这些违章行为出现的时候,也会让人丧失警惕性,这样就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隐患,让人们无法采用相应的应对措施。
(3)习惯性违章也具有一个特定的生产环境,它不是凭空出现的,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从前辈身上“继承”过来的,整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和不良影响,从而使得这些习惯性的违章行为受到严重的影响,无法使这些问题得到根除。
1.3习惯性违章人员的心理
(1)侥幸、从众心理:认为常年在工作现场时,人家咋干咱咋干的想法,大家以前都是这样干的,没有出现过问题,自己有经验,这样做也应没问题。
(2)图省事、取巧心理:为了加快生产建设进行,不按施工工序施工,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机具设备,不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甚至不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就进行工作的违章行为。
(3)逞能、自以为是、无知心理。在生产现场不是按照操作规程而是凭经验、想象,自以为是,盲目操作;还有些对操作技能一知半解逞能蛮干。
(4)麻痹、逆反心理。有些人自持有经验,于是明知故犯出现违章作业。
(5)奉上心理。一些职工原则性不强,对上级的话惟命是从,明明知道是错的,总想着是领导让的,就算出了事也有上面顶着,查不到我,结果发生了本不该发生的事故。
(6)唯心心理。极少数职工受消极思想影响,抱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错误心理,靠惯性作业,凭经验操作,不注意安全随意工作,往往造成事故。
(7)不负责任心理。有些人在施工、检查、整改时光贪图快而不管施工质量,给日后的运行埋下事故隐患,可能造成事故灾难;有些管理人员只管施工进度和质量,发现别人违章作业也不及时提醒纠正,没有做到“管工作必须管安全”和“属地管理,直线责任”的要求。
1.4习惯性违章的产生原因
(1)制度不完善: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没有正确的安全操作规程。
(2)管理不到位: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操作规程没有得到宣贯和执行。
(3)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不重视安全工作,一味的要求施工进度,管理人员违章指挥的同时导致作业人员违章操作。
(4)缺乏相关知识:作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不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不知道违章操作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5)安全生产意识薄弱:作业人员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但是安全意识不强,导致在作业过程中还是怎么快、怎么省事就怎干,不考虑后果;甚至知道违章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但是还是认为的时候小心点就没有事,而不是按照正确的方法作业。
2、工地安全文化建设
“十次工伤,九次违章”,这句警言告诉我们,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是造成事故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我们要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尤其是习惯性违章行为。本文结合习惯性违章的产生原因、特点和违章人员的心理等,从工地安全文化建设入手寻找纠正习惯性违章的方法。
2.1安全文化的含义
1991年出版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
具体到每个工地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所有人员的具体工作中,做到全员参与。
2.2工地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工地安全文化建设主要从安全价值及行为规范文化、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关键,精神文化的熏陶而形成了一套规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我们在工地安全文化建设中,各个环节也是环环相扣的。
2.2.1工地安全物质文化建设
安全物质文化指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保护职工身心健康与安全等安全器物,还包括员工的素质,包括安全技能、安全知识等。物质文化的中心是:“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员工素质教育
1)对所有人员进行入场安全教育、培训与考核,内容主要为工地劳动纪律和个人防护等,对考试不合格的进行再次培训,做到经安全培训考试合格后才上岗工作。
2)针对不同工种进行专项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全员的业务技术水平,使照章办事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为。内容为施工工序、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安全技术交底、“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危险产生的原因、消除的办法、危险转变为事故后的应急措施等。
3)对班组长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内容为安全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
4)加强安全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安全员的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的能力,执行力、技术能力。
5)对全员进行一次日常生活、交通与消防的安全培训。
6)结合最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有针对性的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能力,以减少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7)进行安全经验分享,组织全员观看事故案例短片,增强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
(2)工器具管理
1)建立与完善一套完整、有效、及时的工器具使用、维护、保养与试验程序,其作用能包括以下几点:
①能及时清楚具体某一工器具的本身状态(正常、故障、报废)与使用状态(已借出、闲置、故障状态分开放置、报废废弃),以确保不会将不安全状态的工器具误使用;
②能及时反映各种工器具的使用频率、易损坏程度,以便及时补充购置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的工器具,杜绝施工班组因工具不足使用有缺陷的工器具。
③能明确维修工器具的流程,包括班组发现工器具损坏的处理流程,工具库本身发现工器具损坏的处理流程。
④制定和完善工器具使用、保养、维修、试验工作的奖惩制度,明确责任。
2)定期检查施工现场工器具的使用情况,定期检查工具库,并及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广先进的安全技术成果,不断改善劳动环境和作业条件,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并持续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和转化率。
4)按照车辆管理相关制度严格考核车辆驾驶员、车辆管理员、分别对车辆进行检查。
2.2.2工地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它是工地安全生产的运作保障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对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工地安全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地守法行为等。同时,安全制度文化建设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和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有章可依、违章必惩;奖惩结合,责任分明。”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安全检查监督作用,落实安全检查制度。工作人员每次开工前对作业的安全措施进行检查,检查工器具的完好情况,检查安全劳保用品的佩戴情况,检查现场安全围栏、安全警告牌是否设置妥当。这样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安全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时改正。
(2)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现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使全员有章可循。
(3)根据施工工序和所使用的机具编制安全操作规程。
(4)建立健全工地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真正做到“管工作必须管安全”。
(5)推行全员技能素质鉴定和工作能力评价,尤其是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行为能力评价。对能力不达标者进行再教育培训。
(6)定期开展安全工作考核,奖励优秀,惩戒不合格。
(7)建立事故报告和处理程序,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处理。
(8)建立安全隐患整改程序,及时整改安全隐患,确保生产安全。
(9)规范班组安全会议,每天开工前进行安全讲话,收工时进行安全总结。班组安全会议内容为学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通报、简报,表扬安全生产好人好事,批评违章现象。结合本班组具体情况,对各类不安全情况进行分析、学习,举一反三检查自己的行为,制定出防范措施,防止同类事故的发生。
2.2.3工地安全精神文化建设
安全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决策者和员工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
工地需要建立的安全精神文化是:“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观念,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安全是生活质量的观念,风险最小化的观念,安全超前的观念,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念等;同时还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风险防范的意识,防患于未然的意识等。安全精神文化要确立的中心是:“祸患积于忽微,安全源自责任”。
3、小结
总而言之,要彻底的消除习惯性违章行为给工程所带来影响,避免习惯性违章的产生,我们就要通过工地安全文化建设,来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以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使得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系数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其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
篇2
【关 键 词】文化站 农家书屋 建设 对策
“文化惠民工程”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是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步提高之后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全国人民,普及大众文化的工程。苏北五市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深入学习领会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相关指导政策,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现在正值“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在这有利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切实解决好“十一五”遗留问题,争取与苏南在“十二五”农村文化建设中齐头并进。为此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摆脱过去困境?文化惠民政策如何落实?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选区苏北五市六个县作为实践考察对象,希望通过有差别的,有梯度的抽样调查,以我们当代大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撰写调查报告,探索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之道,提出创新性可行措施,为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建设献言献策,推动苏北五市农村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本次选取的苏北五市六县依次为:徐州市邳州、宿迁市沭阳县、连云港市灌南县、连云港市赣榆县、盐城市滨海县、南通市如皋县。2010年底全部实现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全覆盖。具体情况如表1:
二、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践
(一)政府重视,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情况得到很大改善
苏北五市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明确的提出各自的奋斗目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1.乡镇文化站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职责是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乡镇文化站一直未能应有建设,随着社会发展,近几年乡镇文化站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得到了建设。例如:连云港市灌南县乡镇文化站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面覆盖,其利用省扶持资金90万元完善各乡镇文化站8室内部设施,配备大批电脑等网络器材和办公设备,放映活动器材等,消除文化站内部软件设施缺乏现象,还建成6家长效管理站;南通市如皋市,2008年底,全市20个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其中,多个文化站被评为省级优秀文化站,乡镇文化站面积均在800㎡以上,最大的达到1400㎡,藏书10万余册,为农村群众提供阅览、科技培训、文化信息资源、宣传教育等优质的文化服务;盐城市滨海县,全县15个乡镇文化站房都已达到省定标准,总面积达7805平方米。
2.农家书屋建设
“农家书屋”是由政府主导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近几年苏北五市“农家书屋”得到很大建设,例如:宿迁市沭阳县,全县473个行政村(或居委会)于2009年底已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工作,保证每个行政村独立拥有自己的“农家书屋”;南通市如皋,到2008年底,建成农家书屋332家,建成的农家书屋均使用面积达到80㎡,实现了全市全覆盖;盐城市滨海县筹资近270万元,新建农家书屋167家,还对以往自建的71家的书橱、图书重新统一配置,实现了全县的全覆盖。
(二)科学合理规划,规范运作
“文化惠民”工程是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服务广大基层群众的长期任务。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对“文化惠民”工程进行了进一步科学合理的规划,各地“文化惠民”工程较为规范运作。
1.科学合理规划
苏北五市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坚持科学合理规划。例如:徐州市邳州专门制定《邳州市文化站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目标、任务、标准、完成时间、责任要求等,对于农家书屋书籍配置也做了要求,书籍配置必须符合农民的生活需求,有良好的深刻的教育意义,迎合农民的兴趣爱好;盐城市滨海县“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全面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整合农村各种宣传教育文化阵地,实现共建共用。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5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都有基层服务点;宿迁市沭阳县针对本县总体情况,制定统一的相关规划,对“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的发展在未来不同阶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划。
2.规范运作
苏北五市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一方面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另一方面坚持规范运作,例如:徐州市邳州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图书员管理职责》、《服务公约》等规章制度,有效规范管理农家书屋;宿迁市沭阳县,该县所有的“农家书屋”都是按照统一的选址标准,统一的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配置标准,统一的书籍配置标准进行建设,科学规划,日常运行也有相应的准则。
(三)基层文化活动积极开展
苏北五市近年来,基层文化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既丰富了基层农民群众的生活,陶冶了情操,也较好的满足了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1.精心组织文化活动
苏北五市各级党和政府积极组织策划丰富的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例如:徐州市邳州市,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的“邳州之春”系列活动,该市已连续举办了二十届,节目内容都是广大群众自编自演的;连云港市灌南县,城乡文艺舞台繁荣活跃,三次获得“先进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平均每年举办32场次大型活动,480余场次小型文化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特别是成功承办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各类大型赛事活动。相继主办,承办了亚洲魔术大赛,2010二郎神文化论坛大型晚会等大型活动。认真组织“三送工程”,“主持人三进演出”,加强了该县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有宿迁市于2006年,建立市“三送”工程中心,为该市“送书,送戏,送电影”文化下乡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市文化局与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了“百乡千村文化行”活动。
2.积极扶持地方特色文化
苏北五市大力扶持乡镇特色文化。挖掘地方特色,结合地方实际,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引导和培育,例如:连云港灌南县,该县的乡一级形成了张店锣鼓,三口舞狮,五队舞龙,李集魔术等各具特色的乡镇文艺团队。村一级建有舞蹈队,红领巾宣传队,健身操队,大鼓队,秧歌队,舞龙,舞狮等58支文艺骨干队伍。并因地制宜建成了17个各具特色社会舞台;该县06年以来,共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2150项,整理上报1884项,申报成功省级传承人12人,《五妙水仙膏》和《汤沟酒酿造技艺》进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宿迁市沭阳县沂涛镇的“打蛮船”,“打蛮船”是该县沂涛镇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记载周边地区传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表演形式由原来的一人自拉自唱,发展到两人轮唱,多人演唱。伴奏乐器也不断变化,由原来的单一“坠子”,到现在的扬琴、二胡、电子琴、锣鼓等。其表演形式深受地方群众所喜爱。该镇在发展文化建设中成立了专门的协会对这项艺术发扬光大,与此同时该镇还发掘保护了酿酒、打单饼、豁饼、疙瘩汤、高木屐、喂毛窝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通市如皋市,精心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两年一度的“两节一会”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主要以镇农民艺术节和村农民艺术节为主,深受农民的欢迎。每逢节假日、纪念日和其他重要活动,乡镇都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
三、目前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苏北五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
1.一些基层政府在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问题。党和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政府是“文化惠民工程”主要推动者和建设者,所以说一个地区的“文化惠民工程”政策能否得到真正的实施,与该地区政府对该项政策认识有直接的关系,在我们实际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总体来说,从上到下各级政府对“文化惠民工程”是很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基层政府在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不足,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忽略了文化对经济的内在支撑力,上级政府部门对下属基层政府单位的政绩考核,往往也仅以单一地区经济情况好坏做为评判的标准,在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方面存在不足,文化惠民举措有限,对当地的基层文化事业产生不利影响。
2.一些基层民众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问题。我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农民是文化惠民工程的受益者,农民对“文化惠民工程”认识程度,对“文化惠民工程”具有反作用力,在我们对苏北五市某地区实际走访调查后,我们了解到,某县关于农家书屋的调研中,是否需要设立农家书屋?如果所在村有图书馆,你会去看吗?有不少农民认为:无所谓、不去,说明当地农民对“文化惠民工程”重要性认识不足,作为农家书屋利用主体缺乏主动需求、意识淡薄,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预计了。我们的问卷数据分析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如图1所示: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只有25.5%的受访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比较了解,剩余的75.5%受访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仅是听说或不了解。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通过我们实践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基层文化基础较以前设施虽有很大改善,但仍然较为落后。在本次随机走访苏北五市一些乡镇的“农家书屋”后,发现走访行政村“农家书屋”里除了一些书橱和书籍及一些简单的桌椅布置外,没有现代化多媒体工具,例如:电脑等;图书具有知识更新的滞后性等缺陷从而使其无法满足日新月异当今社会人们知识需求,仅仅凭所藏不到2000册的图书想要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些难度,此外,我们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同样发现该问题,在接受我们问卷调查的受访群众中,大约有63.21%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图2所示:
(三)文化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匮乏
首先文化部门年龄老化,编制不够和专业性不强等。在乡镇文化站,人员不够,一人担多职,造成很多文化站活动不能正常运行,无法充分发挥文化站在农村的积极作用。由于体制原因,文化专干不能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甚至文化工作沦为兼职。而受困于地方财政和编制等因素,文化人才队伍引进比较难。同时由于没有经费保证。乡村两级文化设施便无法聘用专(兼)职工作人员,基本依赖发动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导致文化设施极易损坏和流失,同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新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针对农民群众,对于这样一个普通而又特殊基层群体,对我们文化队伍要求就要提高,不仅仅要求我们文化队伍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较高的整体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农村阅历,在对某地进行实地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该市农家书屋管理员知识水平很低,85%以上学历为初中,繁多的农村事务也使其根本无法专注于农家书屋这件事;农家书屋情况如此,乡镇文化站情况也不容客观;从该市乡镇文化队伍情况来看,成员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教师中择优选拔的,支撑农村文化工作近三十年,经过两次改革,大多退休或转岗,乡镇文化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状态,而现有在岗人员从乡镇事业人员中确定,相当部分人员既无专长,也无特长。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运行困难
首先存在巨大后续资金投入压力。很多地方前期投入建设很有积极性,到后续建设热情减退,资金投入就成了问题,在我们的实际走访过程中,发现一些地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由于缺少必要的后续资金投入,实际处于瘫痪状态。第二,投入的相关硬性约束机制没有确立。国家在乡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的发展规划中只作了简单的要求,对后续的设备更新、管理、运行等大量费用没有硬性约束要求,在地方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文化建设这方面后续资金投入很容易受到限制,文化站及农家书屋的持续发展难以保证。第三,资金投入的组织协调分工问题没有解决。乡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建设采取中央、地方政府各部门共同协调实施的领导方式,会形成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相互之间责任推诿,具体任务执行时可能出现无人执行落实的情况,同时也无法保证其长效投入机制。
四、完善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将文化工作成绩作为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一项重要考核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不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它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文化惠民工程,其产生的积极效应也许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加之过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仅仅以单一经济工作成绩作为考核下级依据,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这方面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引入文化工作考核机制,有利于强化基层领导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促使其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从而使“文化惠民”工程落实到实处,受惠于民,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高质高效实现。
(二)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我们了解到,许多基层群众还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认为农家书屋只是个形象工程,并不是方便农民群众的,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要针对农民群众认识上的问题充分的宣传,让他们打消顾虑,走进书屋,开始真正利用书屋,让他们明白他们才是农家书屋真正的主人。另一方面,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各界参与,政府要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宣传媒介,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认识和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中去。
(三)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文化建设扶持力度,积极谋求创新性运行方案,一方面,苏北五市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强财政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对文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建设,加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投入,不仅会增强地区文化实力,也必会对社会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政府也可以鼓励引导一些有实力企业参与支持本地区文化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捐赠形式,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同时有这方面爱好的个人自愿免费开设设施先进文化场所,服务于民,同时,政府也要切实落实好资金的投入,充分利用好资金,防止腐败的发生。
(四)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使农村文化得到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建立一支庞大的,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为此,要着力培养各种文化人才,通过培训,学习等各种途径提高在职文化干部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调整优化专业队伍结构,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乡下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灵活事业单位编制制度,建立新型人才引进机制,政府应积极鼓励相关文化单位及高校,推荐一批立志于农村文化事业的较高学历工作人员及毕业生,引导他们到农村工作或支文,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给予其相关事业单位编制,还要不拘一格引进文化专业人才,比如:民间艺人等。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方面,政府应当积极探索可行之策,将基层文化单位归属权、所有权完全收归上级文化部门,防止不良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探索尝试可行运行机制,比如,鼓励基层开展村村或镇镇联合文化活动合作模式;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村或一个镇单独举办某项文化活动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感到不足,如果村与村、镇与镇间联合举办文化活动,相信文化活动的质量会大大提升,影响会扩大。
(六)建立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它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文化惠民工程,其产生的积极效应也许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不能中央强调一次,地方抓一次,要把农村文化事业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把文化建设提到抓经济的高度,坚持不懈落实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把新农村文化建设规范化、法制化、长期化,切实落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每个环节,保证长期的后续资金的投入机制。
五、结束语
在回望苏北五市过去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得与失,虽然苏北五市在“十一五”期间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还是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有待加强完善,随着苏北五市各自的“十二五”文化规划的出台,我们相信苏北五市文化事业在各自“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导下,其农村文化建设一定会迎来又一个发展春天,苏北五市的文化惠民工程一定能落实到实处,乡村文明阵地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祖详.新时期“农家书屋”发展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0,(2):42-48.
[2]沈爱文.建设“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讨[A].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年2月第30卷第1期.
[3]尚庄.农家书屋热潮与长远发展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7,(7).
篇3
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组工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能力、生活作风和道德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不断丰富新时期组工文化的深刻内涵,大力营造浓厚的组工文化氛围。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市委有关精神以及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对组织工作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挖掘新时期组工文化的深刻内涵,从思想观念、党性修养、道德品行、工作作风、表率作用、机制方法、能力素质等方面,总结提炼出体现时代要求的组工文化,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既教育广大组工干部,又营造浓厚的组工文化氛围。要培养组工干部健康广泛的兴趣爱好,塑造积极向上的组工文化。要在广大组工干部和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开展了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开展各种球类、棋类比赛活动,展示组工干部积极向上的健康情趣和精神风貌,进一步弘扬了组织部门优良传统,发展了特色组工文化。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建设以人为本的组工文化,是时代赋予组织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是构建和谐组织工作、推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组工干部教育管理始终,实施亲情化管理,不断健全完善组工干部关爱机制,注重以学习培育人、以活动引导人、以机制激励人、以环境陶冶人、以感情凝聚人,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要通过组织到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现场进行观摩学习,开展健康体检活动,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先进地区党建工作经验等,进一步开阔组工干部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和素质能力。
创新是组织工作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没有文化就没创新,文化是创新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把文化活力转化为创新动力,把创新文化要素转化为组工干部的内在追求目标,以学习培育创新、以活动引导创新、以机制激励创新,推动组织工作不断创新与发展。要坚持在活动中创新。通过开展组工干部联系点、组工干部驻村、结对帮扶等活动,组织组工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在各种活动中发挥组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组工干部的创新能力。要搭建创新平台。要求组工干部对组织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认真总结典型事例,鼓励组工干部积极向外投稿。对组织工作创新成果实施奖励,充分调动基层参与组织工作创新的积极性。超级秘书网
篇4
企业的每一位在职职工都是企业文化主体组成的主要部分,是推动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原动力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工会是由在职职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自发组成起来的具有工人阶级性质的企业职工团体。本文简单的论述了工会在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一、企业文化与工会组织的具体阐述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从狭义的范围上来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存在的重要精神载体,它是整个企业价值观的总体构成,是引导企业职工思想文化形成的根源。企业文化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注重精神文化对企业员工发展的影响,形成一种积极的正向的企业建设力量,增加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对工作的热情,从而促进职工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的稳步运行。企业文化在当代企业经营中具有积极的导向性、富有建设性的作用,从而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对于这种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如何有效的运用这种文化的力量,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已经成为当代企业文化建设者需要去努力探索与研究的关键问题。
(二)工会组织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工会组织是在职职工自发组织成立的具有工人阶级性质的团体,它是职工切身利益以及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其在各个方面对企业职工的发展前景、企业文化建设、职工素养等都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在企业的经营运转中,工会对职工群众具有组织、领导、帮助的职能,是企业与职工沟通的重要渠道。所以工会要担负起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工会组织是企业文化推行的主要力量,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分量也越来越明显。
工会通过组织开展各项职工活动来推动文化建设工作,在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方案里,具有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近几年来,作为一名工会工作者,对工会各项职能的发展历程也有着一些自己的了解与认识,深切的感受到了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其他管理管理机构无法替代的。
二、工会在企业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工会是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滥觞
工会组织组要全方位的关注企业运行期间组织的各种活动,工会作为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源头,必须要对企业文化的职工精神层面的建设使用科学的方法,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要实施有效的规划方案。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相比较企业的其他管理部门有所不同,其他部门在组织活动时一般以加强企业管理力度和企业在目前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主要的工作管理中心,工会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保障职工的切身利益上,一切以职工的利益为主要的出发点,使职工的合法权益的到有效的保障,在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将企业各项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职工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企业愿景与职工个人目标相融合、统一。
(二)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职工是支撑企业正常运转的主要功能载体,将企业职工的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可以通组织职工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技能竞赛、科研公关竞赛等,提高职工的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激发职工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力,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及主人翁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通过讨论会、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及时帮助职工了解最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和前景规划,在职工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将企业的中心文化指向和管理思想在活动过程中突出的展现出来,以让职工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去体会企业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加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职工也会从中实现自我的精神价值追求,从而能推动企业的稳步、可持续发展。工会工作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注重职工的总体、个体需求,这些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目标规划中去,会使得职工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得到员工对企业管理的认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不断的突破自我,为企业的发展添加新的元素,使企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工会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篇5
【关键词】工会;和谐文化建设;地位;作用
一、正确认识工会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工会是推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企业变化的新形势、劳动者队伍变化的新特点和劳动关系出现新情况的前提下,工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多的会员。工会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扩大覆盖面,使更多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组建工会,更好地表达职工的意愿,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更好地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动员广大职工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更好地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更好地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贡献。工会在职工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凝聚力不断增强;工会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把职工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地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工会各级组织通过职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巡视检查、集体合同和平等协商等一系列机制和渠道有效地发挥着和谐企业、和谐职工的巨大作用。
工会是推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助推器。按照党的十提出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下,广大职工的物质需求达到一定满足,与经济建设同步,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必然反映到精神文化需求这一层面上来。工会通过先进文化引领,依靠自身组织的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参与职能和教育职能,以职工文化系列活动、职工文化娱乐场所、职工文化书屋等形式为载体,有效地把广大职工联系到一起,凝聚到一起,组织到一起。
工会是推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温暖之家。在社会群体利益矛盾日益突出、企业改制改革带来职工队伍不稳定、社会、企业、职工利益分配不均衡等背景下,工会通过构建“送温暖工程”、“金秋助学工程”、“大额疾病救助工程”、“困难职工帮扶工程”以及“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等,有效地解决和缓解了困难职工群体,极大地平和了广大职工的心灵,使工会成为职工名符其实的“职工之家”。
因此,工会在企业的地位是其它群体组织无法取代的。通过工会的努力工作,全力打造和谐的职工队伍,用和谐文化建设的魅力,能够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增强企业和职工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企业在各种复杂的局面中稳定运行、和谐发展。
二、充分发挥工会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工会在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在准确把握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一是坚持以职工为主体,以构建和谐文化为主题,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最可塑的因素。对于企业而言,广大职工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理应成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遵循。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坚持以职工为本,维护职工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和舆论教育引导职工爱企业、爱岗位、爱本职工作,同时,也要使企业尊重职工,爱护职工,关心职工的生活和疾苦。广大职工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工会要在维权的过程中不断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引导和教育职工,使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和谐,促进职工维权与企业发展统一协调,共享共赢。要继续开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活动,不断深化“共同约定行动”,继续深入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通过维权激活企业活力,激发职工热情,推动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发展。
二是坚持正确把握利益平衡点,把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渗透到企业各个领域,推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只有得到发展,才能为职工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企业只有快速发展,职工群体才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给职工带来的实惠。因此,工会要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把提高劳动报酬,改善福利待遇作为工作的基本点,最大限度地为职工争取利益。只有职工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生产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生产效率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职工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合理平衡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才能促进企业和谐稳定,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现企业和职工在艰难复杂形势下把企业当成利益共同体的愿景。
三是坚持顺应新形势变化,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使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时代的感召。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企业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政务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的劳动关系、职工队伍、用工条件等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必须顺应新的形势,不断创新工会体制和机制,运用先进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加大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步伐,发挥工会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切实保证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源于职工,服务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职工的激情和热情,用工会的先进文化理念和工作平台,用工会组织的文化网络和阵地,不断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再出新成果,再推新举措,再造新局面,再掀新。
四是坚持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原则,全力构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以往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证明,如果没有党委的统一领导,行政的大力支持,工会组织的协调能力和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任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企业是一个整体,企业的任何工作都必须统一指挥、统一计划、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工会要利用已有的宣传文化阵地,为构建和谐文化建设发挥引导作用。要通过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疏导和缓解职工的心理压力,使企业在构建和谐文化建设中,规范管理程序,强化人性化管理理念,打造一支识大体、顾大局,依法、理性、有序表达利益诉求的职工队伍。要进一步找准定位,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健全合作机制,形成企业、职工全力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工会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工会要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不断适应党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就必须不断满足广大职工的新期待,开拓进取,勇于实践,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和维权维稳工作,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企业又快又好发展作出新贡献。为此,还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尤其要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履约上下功夫。要继续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通过工资集体协商来决定本企业工资分配的形式和分配水平。当前,要着重解决集体协商留于形式和协商双方主体严重缺位的问题。要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严格依照《劳动合同法》,签订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要建立健全平等协商机制,全面实施工资集体协商履约行动,推动企业建立规范合理的工资共决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要深入贯彻《企业民主管理规定》,创新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职代会、厂务公开、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等制度,确保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立法制度建设,为和谐企业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建立健全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机制,努力做到显性维权向隐性维权过渡。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如何化解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要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矛盾的事后处置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调处上来,积极制订源头参与机制,疏通和完善职工诉求渠道。要积极搭建各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职工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完善矛盾纠纷疏导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创新矛盾纠纷处理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增强劳动争议调解能力,有效发挥各级各类劳动关系网络协调劳动关系作用,快速、敏捷解决劳动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
三是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功能。建立反应快速、处置有力的预警应急机制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要密切关注职工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加强劳动关系动态预警监测,依托工会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各级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做好事前防范。加强重大的应急处置,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应急队伍,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四是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为构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平台。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在企业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引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把职工真正当成企业的主人,增强职工的归属感。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制定评价体系和评估办法,出台奖励政策,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要从实处、细处入手切实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提高劳动待遇,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要不断加强职工心理疏导,引导职工正确认识自己、企业和社会。
篇6
关键词:工会 企业文化 建设 作用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工会工作的内在关系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服从、服务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把员工思想与行为引导到企业发展的目标上来,这无疑为工会工作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它以人为本、形式灵活,方法多样,重在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引导、激励、鼓舞的功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我认为,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结合点有以下四个:目标一致;原则一致;部分内容相同;方式方法基本一致。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如职工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培育企业精神,展示企业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关心职工生活,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做好协调工作,加强感情沟通;办好橱窗图书馆和各种文化阵地等。
二、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的性质决定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工作,需要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职工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群众性正是工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这种关系说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有不可替代的组织优势和强大的号召力。
1.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在履行职能中创新工会工作。工会工作的维权、教育、参与、建设等职能,就在于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使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广泛的基础,因此它既是工会工作独特的组织优势,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两者可以达到相互促进。
2.丰富活动载体,在服务大局中凝聚职工队伍。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的“娘家”,因而对职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工会工作的对象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都是职工群众,工会的社会职能也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紧密关系。因此,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能动作用。要充分利用工会的组织优势,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品位。
3.弘扬主旋律,在宣传引导中培养共同价值观。抓典型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工作方法,典型抓好了,可以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工会可以通过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陶冶职工的情操,培养职工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共同习俗和道德风尚。
4.提高职工素质,在和谐发展中营造浓厚氛围。企业文化建设大以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个性和先进文化的高度统一,是职工不竭的精神动力,在各种活动中灌输企业文化理念,能够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工会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革新创新等活动来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能够帮助职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
三、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由此可见,工会不但能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而且可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工会工作的某些方面则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这种载体来实现。
1.以培育企业精神为基本点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2.以提高职工素质为切入点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3.以增强企业凝聚力为着眼点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篇7
本文以广州市为例,介绍了广州创新公共传媒文化服务方式的做法及成效,总结了广州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探讨了公共传媒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作用。指出要以公益性传媒服务为依托,发挥公共传媒在实现维护文化传承、促进民族认同、保障社会民主等方面作用,以增强文化竞争力。
【关键词】
广州市;公共传媒;社区文化;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本文探讨面临机遇的公共传媒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作用。
一、先行先试――创新公共传媒文化服务方式
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称《纲要》),明确把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赋予“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按照构建“数字珠江三角洲”的总体要求,珠江三角洲地区提出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珠江三角洲信息网络,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城乡群众能够免费享受各种公益性文化服务。
在数字化时代,媒体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数字化传媒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快了公共服务传媒的数字化进程,以促进公共服务传媒处于技术制高点上,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实施基础文化设施覆盖工程,构建完善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确保城乡群众能够免费享受各种公益性文化服务。到2020年,形成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创新公共传媒文化服务方式,建立健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服务体系,并以公益性传媒服务为依托,实现公共传媒在维护文化传承、促进民族认同、保障社会民主等方面作用。广东省提出建设幸福广东,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为老百姓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设施、丰富的文化产品,让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在政府和公共传媒的合力下,通过建立文化广场的形式,定期举办导向性、示范性、制度化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利用基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方式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创新文化服务形式,在全国首创的以“广东流动图书馆”、“广东流动博物馆”和“广东流动演出服务网”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盘活了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欠发达地区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展览难等问题,有效地推动了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在推进实施重点文化工程方面,大力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扩大了公共文化资源的服务范围。
二、幸福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第一站
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39-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王文章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涵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及其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地方理工类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一般以通识教育为主要途径,课程设置以开设单一的通识公共选修课程为主,教学形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赏析为主,课程名称多以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赏析、民间文学艺术赏析、民族地区手工艺制作技艺赏析等民俗学和民间文艺为主,教学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2)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3)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节庆礼仪、民间体育、竞技等;4)蜡染、刺绣、雕刻、首饰等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赏析等。教学理念也部分触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蕴涵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调动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
一、地方理工类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高等教育肩负着传播文化的责任和传授知识的义务,是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渠道。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拥有独特的教育文化资源,聚集着大量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把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教育的基地,对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为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因而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既要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又要培养优秀的文化传承人,同时也要通过培育一大批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文化新人,扩大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此,高校需要加快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以便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服务。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科学研究的需要
高校应发挥科研和人才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体制更加健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加丰富,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为更多的受众群体服务。为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一定的学术带动作用,把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付诸实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1.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华夏灿烂的汉文化遗产,也包括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遗产,因而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养更多、更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和管理者,使其参与到遗产保护活动中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原则、目录分类和保护技术等,增强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鼓励大学生勇于肩负起传承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的重担,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2.构建课程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技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职业素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辨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问题等。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等。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保护理念和意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职业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介绍、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介绍、地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介绍以及部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巧、技术辨析(非商业机密类)等。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实现了间接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对接,有利于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传承人。
篇9
关键字:建筑工程;地下室设施;地下室顶板;地下室底板
一、在地下室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在以地下室顶盖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要避免地下室顶板开设大洞口;地下室纵向的钢筋面积要符合设计的要求,地下室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的受弯承载力和上端同一方向的受弯承受力之和,不能低于上柱下端受弯承受力的1.3倍。地下室和上部相对应的剪力墙墙肢端部边缘的纵向钢筋截面,不能低于地上一层剪力墙墙肢边缘构件的钢筋截面面积。
(二)在对建筑地下室进行施工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上部荷载、岩土测压力和地下水的不利影响。在选择地下水标高时,应该从历年来的最高水位和使用年限内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慎重选择。满足地下室整体抗浮要求,可以使用加配重或拔锚杆等方法。
(三)地下室不能设置变形缝,如果超过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以在每段30米至40米的范围内,设置出贯通顶板和墙板的施工后浇带,需要注意的是,施工浇带的宽度,不能低于800毫米;底板和外墙的后浇带可以增加防水层。
二、地下室施工建设中,应当注意地下室的防水问题
(一)地下室地板下的柔性防水层
1、表面处理:用水泥砂浆把垫层上的混泥土抚平。其表面应该做到干净、整洁且低凹处要修补平整。
2、材料的铺设:先要铺一层塑料布或者卷材进行隔离,并且在上面涂上特制的粘结剂,再在上面铺设材料,并且要在接槎处用橡胶膏封严。在阴阳角、柱根等防水部位,也要用橡胶膏将其封严。
3、保护层的兼联结层:当所有的铺设工作完成之后,要在上面用水泥砂浆进行保护,起到既与防水层相联结又与混泥土层相联结的作用。
(二)地下室剪力墙的柔性防水层施工
1、再粘贴防水层前,应当将剪力墙的外立面清理干净,高标号的水泥砂浆可以修补混泥土表面的各种轻微缺陷。
2、底板防水层的搭接头一定要仔细检查,内外两层的接头一定要错开至少100毫米。
3、剪力墙外部面防水层的保护层一定要和防水层相隔离,这样是为了预防保护层下层时,拉动防水层。
三、建筑工程中地下室的设计结构
(一)地下室的设计基础
在地下室的建设中,一般使用预应力管桩作为基础,在持力层材料的选择中,选用强风化岩或中风化岩,500直径管的承载力是1800KN,岩层承载力很高,可以满足沉降的需求。
(二)地下室的顶板设计
一般工程施工中,需要覆土0.5米,还要考虑到设备管线的高度和厚度,一般将覆土的厚度定为1.1米,室内的覆土需要1.4米。
(三)地下室的侧壁设计
在对地下室的侧壁进行实际的时候,要考虑到的荷载有:结构自身的重量、地面堆载的重量、防止核爆等,效静荷载、侧向土压力和地下水压力等,因为地下室侧壁有多种荷载的共同作用,受力很复杂,所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做出合理的简化。
地下室是整个建筑结构中最主要的一个部分,它决定着整个建筑是否具有稳定性和坚固性,地下工程的造价比普通上部结构造价还要高。因为地下室的特殊位置,所以地下室的结构是很复杂的设计问题,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内容也还有很多。
四、地下室的结构设计
因为地下室设计的基础形式和地质条件都有所不同,计算起来也相对繁琐和复杂,这里只谈谈一般的概念。除了地下室的自重和使用荷载以外,还受到向上的浮力和地基的反力,前者的作用相对较小,但后者一般起着控制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地下室相当于是一个倒置的楼盖,但现在的地下室结构设计通常都是用平面的表达方法表示,所以在设计梁的钢筋断点、板的支座负筋位置时,都应该按照倒向考虑,并且要将主次梁钢筋的位置关系准确表明,对施工交底进行加强,让施工人员了解设计图,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同时,在建筑工程地下室施工时,要注意周围建筑的位置和关系,尽量避免周边建筑的影响,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做好基坑的保护工作。
简而言之,安全、适用且合理的地下室必须要有合理的设计,并在施工方各方的合作下,对其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地下室有更合理有效的利用空间。
五、建筑工程地下室的优化
(一)地下室的平面设计
在对地下室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防火、使用功能、排水、排风、坑道、人防要求等各个专业的配合。例如,当地下室的长度远远超于计划规定的长度时,要和结构专业相互配合,考虑是否应该设置变形缝,一般情况下要尽可能少设或者不设变形缝。施工人员可以用混凝外加剂达到不设缝的目的。假如地下室设置后浇带的方法难以解决,那么设计人员就应该合理的将地下室分割成几个地下室,中间用较窄的过道相互连接,满足使用管道相互连接的需求,将变形缝放在通道处,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接缝,便于补救。
(二)地下室的防震设计
通常在地下室的抗震设计中,会出现以下问题:建筑物中地下室深埋不够、建筑物层数和总高度超过要求。地下室的一层抗震能力过低。
如果设计不当,对整个地下室的抗震会产生很大影响。根据工作图的需要,半地下室的深埋要求应该远远大于地下室外地面的高度,才能不计算层数,总的高度才能从室外地面开始算起。
(三)地下室的抗漏设计
地下室抗浮设计的重要依据,就是地下水位和变幅。在地下室抗浮设计中,人们往往只考虑到了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对施工过程中的洪水期不够重视,所以会使很多地下室施工因抗浮力不够和被破坏。除此之外,在地下室的上部,往往有很多高层和底层的建筑,因为地下室的面积很大,而且形状也不规则,所以地下室的抗浮问题相对而言较难处理,必须做出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之后,再来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建鑫.高层建筑结构地下室和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J].山西建筑,2011,37(4):50-52.
[2] 古思一.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中应注意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4,30(22):70-71,76.
[3] 张诚.建筑工程地下室设计的几点体会[J].安徽建筑,2002,9(6):93-93
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措施
1、突出工地安全文化创建的全过程性
工地文化是建设者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是人文环境的外在表现,是建筑行业特有的文化气质与文化资源。常言道,建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文明施工,就是对诗的写意,对画的描绘。如何将创建文明工地活动进一步深化,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工地安全文化建设要体现继往开来、扬弃旧义、探索新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工地安全文化建设应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着眼于对建筑职工的感召力,融知识、娱乐、艺术于一体,以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为己任,调整管理层与作业层的关系,增强职工的认同感、归宿感,提高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企业在进行工地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时,一方面,可以在工地建起“职工之家”、文化活动站、体育健身场所,配备电视机、VCD机、报刊杂志、体育器材等设施设备,职工宿舍应实行单人单铺,做到宽敞明亮,整洁卫生,提高工地文化活动场所的档次和品位;另一方面,可以文化阵地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各级部门、各企业应把工地文明阵地建成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地,成为职工读书学习、岗位练兵、专业技术培训、安全生产培训的课堂,并以文化阵地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企业要努力构筑具有自身特色和安全文化内涵的企业精神,如“让我安全,让他人安全”的精神、“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全下班来”的精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精神等,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突出施工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全员性
施工班组是建筑企业最基本的人、机组合,是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班组建设应研究人员结构效应,使班组人员合理搭配,应选拔优秀工人担任班组人,由班组长坚持在交接班时,针对生产设备、环境、生产情况、安全要点等内容开展灵活多样的班前安全活动,并通过建立班组安全活动台账而总结提高。班前安全活动可以使职工广泛参与,并在活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这是建筑企业传播和巩固企业安全文化的有效措施和特色。
在安全文化建立的具体措施工中,首先,要健全工程项目经理部安全保证体系,明确工程项目安全目标,激励班组成员在施工作业岗位上,努力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增强全员安全责任意识,为安全生产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三是健全完善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坚持规范化、标准化作业,使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处于稳定有序状态。四是深入开展班组安全监控,实行安全动态分析,控制事故易发点,大力预防惯性事故发生。
3、在项目管理中实现系统化安全文化建设
工程项目经理部是企业基层行政组织,是从事施工生产的基层单位,是职工参加安全管理的主要场所,也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广大职工分布在各工程项目施工作业,企业的机械、设备、材料都在工程项目掌握使用,要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生产任务,必须依靠工程项目经理部来组织实施。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工程项目。应建立强有力的项目经理部,落实项目经理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完善项目安全管理体系。项目开工前必须经过安全验收,施工中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项目安全员的日常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4、以安全文化宣传作为改善员工意识的重要手段
加大对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是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企业进行安全文化的宣传时,首先要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运用一切方式和手段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使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安全道德和安全行为准则,养成安全习惯和崇尚安全行为,使“我要安全”成为职工的追求。第二,要确立企业安全文化的标识,包括图案和文字,按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设定反映出本企业的特色和个性、具有感召力和安全哲理的标识。第三,要制定发现和树立最能体现企业安全文化特点的模范人物制度,以及激励、宣传模范典型的机制和办法。第四,要对规章制度反复强化,规章制度是企业的行业规范,具有强制性和奖优罚劣的职能,这对形成安全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5、发展企业预防型安全管理模式
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必须改变过去的“经验型”和“事后型”的传统管理模式,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建筑安全生产中的问题,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科技水平,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应在预防型安全哲学指导下,以政府安全法规、标准为依据,根据企业特点、生产要求、设备状况、人员素质等具体状况,建立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制定各类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奖惩制度、安全管理运行程序、安全教育程序及事故调查处理程序等。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经过仔细分析,全面归纳,定期提炼,才能形成一定时期内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标准、行为模式,形成企业安全文化的框架。将 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应用于安全管理,可指导企业建立预防型安全管理模式。根据企业情况制定长远和近期安全目标――分析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主要问题――制定整改和预防方案――实施整改和预防措施――评价整改和预防效果――制定新的目标――实施新一轮循环。运用预防型安全管理模式,可促进企业不断丰富安全文化内涵,坚持改进安全业绩,使本企业安全文化与其他优秀企业相比在共性上更一致,个性上更突出,更加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方东平,陈扬.建筑业安全文化的内涵、表现、评价与建设[J].建筑经济,2005(02).
[2]张飞涟,王磊明,赵汉.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基建优化,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