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建筑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装配建筑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电气安装;配电箱;通病分析;防治措施
Abstract: building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in the main quality problems in the distribution box from the installation position of the cause, and these buildings are small building, the investment is less, the construction unit is not enough attention. Plus not to stand after power design of the fittest detailed technical clarificaiton, when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is not in place and hydropower installation personnel quality is not high, they buried the many security risk. This paper lists the main distribution box installation common failing, and in the light of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building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Distribution box; Common fault 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配电箱是建筑电气测量、控制、分配电能的关键,是建筑电气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对配电箱安装的质量直接与建筑电气的使用安全及舒适度相关。所以,对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配电箱的检查尤其重要。以下从配电箱质量的常见通病及处理、配电箱安装中 N 线与 PE 线的敷设应注意的问题、进户总配电箱的等电位联结问题三个方面探讨建筑电气安装中配电箱的通病和防治措施。并对TN-C-S系统中接零(N)、接地(PE)的重复安装进行重点分析。
一、 配电箱质量的常见通病及防治措施
⒈配电箱本身质量问题分析。在利润的驱动下,施工单位选用一些非正规配电箱厂家生产的配电箱或者是在没有设计单位同意的情况下私自选用一些价格较低的开关元器件。选用的这些配电箱质量问题具体体现在:①配电箱体的铁板偏薄,箱门容易变形并且开关不灵活;②没有专用的接零、接地线板;③采用的电气元件不合格还有与设计图纸不符的开关器件,也没有按照设计要求预留备用回路。
为了解决配电箱的质量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要选用具备配电箱生产资质的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配电箱;选用开关时要严格按图纸设计的要求并且按照设计要求预留适当的备用回路,这样可以满足日后扩展的需要。
2.配电箱安装中质量问题分析
配电箱安装中质量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能处理好箱体和墙体间的缝隙,箱体的放置不平直;②把配电箱安装在墙角,致使箱门打开不方便甚至不能全开;③配电箱壳的开孔达不到设计的要求,特别是在开孔时使用电焊或者气焊,对箱体油漆保护层破坏非常严重,严重影响其美观;④没有处理好箱体的焊穿,电线管进管过长或者没有进配电箱。
造成配电箱安装中质量问题包括:施工方没有充分了解施工规范;没有与土建及时进行信息沟通,致使再预埋底箱时出现偏差;施工时也没有考虑到如何方便日后使用维修;没有预先考虑清楚进出线管的长度、位置、数量;为省事烧孔时使用电焊或气焊;在箱体没有预留专用接地焊接板。
针对以上问题,可采用的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及时与土建进行信息沟通,密切配合,调整配电箱安装的偏差。对配电箱的要求是其对角线长度
②要严格控制电线管进箱的长度在 3-5 mm内,一管一孔,管径与管孔尺寸不能相差太大,为保护钢管口要在管口加上护口圈,如果发生油漆剥落应现象要对其及时补刷,敲落孔用薄板钻开孔。
③接地线应使用镀锌扁钢引至配电箱内专用接地螺栓或者联结板连接到箱体上,焊接时要注意焊点外的锌层不被烧坏;要根据钢管直径大小对进出配电箱的钢管焊进行接跨接线。
⒊配电箱内配线、接线的质量问题分析
配电箱内配线、接线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是:重复接地的接法不正确、导线截面积不够;配电箱箱体内布线不整齐而且线头,箱内的导线有接而且不留余量,存在多根导线同接一个接线柱的现象;没有统一导线的三相、零线即N 线、接地保护线即PE 线色标致使出现混淆现象;回路标识不规范甚至没有回路标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施工方没有充分理解重复接地和电气保安,更重要的是施工方对工程严重缺乏责任心,没有严格要求施工工艺。
针对这种现象的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所有常见质量通病中最为严重的是接线错误, 埋下了不少安全隐患。②要统一箱体内的线头杜绝现象,布线时要讲究整齐美观,绑扎固定,并且要在箱体内预留 10-5CM 的余量。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间应该连接不超过两根的导线;③施工方一定要分清零线(N 线) 、相线、接地保护线(PE 线)的标志和色标,即 A 相是黄色, B 相是绿色, C 相是色; 单相时是红色;浅蓝色或蓝色导线是零线 (N 线);黄绿双色导线是接地保护线。 同时配电箱内线路路编号、标识齐全正确,如果配电箱内线路复杂应附厂家接线图。
二、配电箱安装中 N 线与 PE 线的敷设应注意的问题
配电箱安装人员没有按照设计要求作重复接地甚至在重复接地连接时出现错误,并且对电源进户之后安装 PE 保护线的重要不够,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为了用电安全,配电箱安装中 N 线与 PE 线的敷设要注意以下问题。即PEN线与接地线不要接N母排而是应接PE母排。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必须确保PEN线接地的可靠性,如果不可靠,在系统内任何一台电气设备的相线对壳的情况下,容易使使整个系统内电气设备外壳带电,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同时,也应该注意 PE 线与N线连接的可靠性,如果零线和相线接线端子连接不可靠,容易导致设备正常工作。如果发现连接问题一定要处理,而保护零线、地线的接线端子连接不可靠的情况下电阻过大,虽然设备可以照常工作,但使不容易发现故障点。漏电情况一旦发生,再加上故障点接头松弛或腐蚀等,极易出现高阻在其局部容易产生过多热量,并且在连接端子处也会产生电弧、高温,那么周围可燃物质就会被引燃,甚至烧坏电器设备如插座、开关等,会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电源进线总配电箱的等电位联结问题分析
建筑电气设计中对电源进线总配电箱的等电位联结没有明确的要求。国内外电气事故统计表明,低压系统短路主要是由相线碰壳、金属管道结构及接地故障引起的,因为这些电器设备外壳、金属结构带对地故障电压等容易导致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所以为了减小事故的发生在对电源进线总等电位联结时要严格依据《低压配电设计规范》和《等电位联结安装》的规定进行。总等电位联结主要作用是降低建筑物内间接接触电击电压与金属部件的电位差,并消除一些危险故障电压的危害。连接是使用进线配电箱近旁的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连接。①进线配电箱的 PE(PEN)母排; ②公用设施的金属管道即热力、煤气管道等相连, 也可能是建筑物金属结构; 人工接地时,包含接地极引线。
进户电源实施总等电位联结后,能够有效防止TN系统电源线路中的 PE 或 PEN 线由于传导引入故障电压引起的电击事故,同时可大大降低电火花、电位差、电弧等的发生,是避免由于接地故障所引起的电气火灾及人身电击事故的有效措施。
结论
建筑电气中配电箱的安装不但关系到电气设备的使用安全也关系到建筑的舒适度,为了控制建筑电气安装中配电箱的常见通病应该从设计上严格把关,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加强对配电设备的监督检查工作,进而有效的防治其通病,确保工程安全及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广志.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4).
[2]李娜.浅谈建筑电气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9(16).
[3]梁伟军,张延恩.建筑电气安装常见问题分析及预防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8).
[4]盖征宇.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常见问题与预防措施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
[5]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电院.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精选).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6]于洪亮.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5).
篇2
摘要:近年来,国家几次电网改造,以及加入WTO带来的契机,使国内低压电器行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良机。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电力、建筑、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对低压电器行业的推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国低压电器产品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低压电器前景问题
一、低压电器产品市场和应用需求分析
1.低压电器自动化生产线市场分析。低压电器是用于交流电压至1200V,直流电压至1500V的电路中起通断、控制或保护等作用的电器。低压电器是电器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械行业中是基础配套件,在配电系统中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主要由各种低压电器元件构成,低压电器元件的功能及性能对低压成套开关设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竞争分析。由于国内在工业自动化方面起步较晚,我们竞争的主要对手是国外公司及国内的合资公司。下面我们对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这一特殊商品及竞争对手加以简要分析。
目前,低压电器自动化生产线市场运作模式基本上都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产品,这就要求企业不仅具有强大的设计研发能力,而且还对把握市场需求,为用户提供满意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公司的优势是技术实力和财力雄厚,经验丰富,产品系列全,具有很好的业绩,但远离中国,并且其劳动力及生产成本比较高。我们的优势主要
集中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国产化系统有最好的性能价格比。同等性能,国内设备制造企业的售价是国外系统的2/3至1/2(这种比较是我们同正常的国际价格相比,没有考虑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初期或个别情况下极不合理的价格)。
(2)国产系统能提供开放的控制软件。国产系统能提供开放的控制软件,以便于产品和工艺的改变和二次开发。国外系统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用户有此要求,其费用用户也难以接受。上位机监控软件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定制,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3)优于国外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与用户密切的售前接触及联合设计,可以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各种情况,提高系统实施后的成功率,这一点对国外厂家来说是没有条件的。
项目的设计、加工过程中,加强和用户的联系,设计方案的审查、修改、加工、调试过程中请用户参加和参与,更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成功率。
而售后服务更是国内设备制造企业的独到优势,人员培训的充分和交流的无障碍是国外无法相比的。备件的供应方便、及时,必要的维修人员的定期回访用户,协助用户进行设备的点检、中修、大修等,都是我们的优势。已进口的生产线系统由于各种原因发生了故障,甚而导致了系统的瘫痪,这已经给国内企业敲响了完全依赖进口这一路线的警钟。
3.市场开拓策略。根据低压电器自动化生产线这种产品的特殊性我们可以看出,它不能采取一般产品的推销方式,而必须提供良好的售前和售后技术支持以及全方位的交钥匙工程。针对这种情况,低压电器自动化生产线的销售需要采取以下策略及响应的措施:一是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市场拓展队伍。该队伍的主要职责不是简单地推销低压电器自动化生产线,
而是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对低压电器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进行规划,同时帮助企业对整个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方式进行更改,引导领导层观念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大规模推广低压电器自动化生产线应用。二是缩短设备的提供周期。市场商机稍纵即逝,这就要求产品生产企业对应市场做出及时响应,要求设备提供商提供的服务快速及时。
二、低压电器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成本增加。低压电器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而行业中有不少企业仍在生产性能低劣、体积大、高耗材的中低档产品。这些企业已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只有加速开发新一代经济型产品,尽快淘汰落后产品,才有可能摆脱困境。由于原材料成本提高和价格竞争激烈等因素,生产中高档产品的企业利润率也在下降,只有不断提高现有产品的性价比,同时开发新一代高性能、小型化产品,才能持续发展。
2.外资企业的冲击。外资企业利用其技术、产品、质量、品牌、资金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以超过我国低压电器行业平均发展速度近10个百分点的速度迅猛发展,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而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正在萎缩。
国外知名低压电器制造商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相继推出了新一代低压电器产品。这批产品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为支撑,无论在产品性能、结构、小型化、特性、功能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这些产品均有严密的专利群保护,而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绝大部分企业,尚不具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外企业看好中国低压电器市场,再加上国内廉价劳动力等因素,许多著名制造商的低压电器制造基地正在向中国转移。这给我国低压电器行业带来压力,也带来了机遇。一部分技术装备相对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低压电器外协件生产厂,逐步成为外资企业零部件供应商,这批企业制造水平与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而大部分企业由于工艺装备落后、技术力量不足而不具备条件,造成企业之间两极分化。
三、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分析
1.市场前景。低压自动化生产线应用工程的完成,将促进我国自己的自动化产业的形成,从而在自动化装配检测方面向前迈一大步;在工程应用上,建立我国自己的设计规范,积累工程实施经验,推动我国自动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先进装备的导入,将大大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篇3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像Santa Cruz Bicycles这类的生产型跨国企业,无论是零件采购、产品设计还是市场销售都已经严重碎片化,分散在世界各处。通常,这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把生产装配放在美国和欧洲以外的区域,一般都是在亚洲采购标准化的零部件并就地完成装配,然后再进口成品自行车。但是,Santa Cruz的模式却不一样。它从海外采购零部件,然后在距其用户市场更近的地方进行装配。比如面对中国台湾市场时,Santa Cruz会在台湾采购装配,并直接销售。这样做不但使库存状况更灵活,减少了运费成本,还可让客户个性化定制自己的订单。而完成这一系列的基础则是每个零件的数据报表、产品协同设计、市场供应链等一系列产品生命周期流程都可以统一在一个数据平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让全球多数国家与企业都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而近年来,被业界称为“唯一面向产品创新的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也走下神坛,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行业,向服装、生物工程、零售、快速消费品等行业扩散,并为这些行业提供了多样化创新机遇,在全球呈现出蓄势待发之状。
设计的美好时代
PLM是对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测试、销售到最后的报废回收处理这一系列流程的信息进行管理的理念和解决方案。
国内一家著名的机械制造企业,早在十多年前就把信息化作为重点建设,是业内领先的企业之一。但是,三、四年前,由于快速发展,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得不面对部门多、各部门之间数据传递的流程复杂等问题。
“从好的角度来看,是他的IT普及度高,每个部门多多少少都有IT应用系统,这虽然可以给日常设计研发工作带来不少便利,但是,也给系统带来巨大难度与代价。”PTC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寿宇澄说。
对机械制造企业而言,日常工作的重头戏当然不是搞IT建设,而是自身产品的设计制造。因此,该企业在与PTC的合作中,第一个重点就是统一研发流程,从产品的概念开始出发,产品立项、设计开发、测试和实验、生产、上市、交付、运营、维护、到期退市都在一个全生命周期流程里。产品负责人现在每天打开系统,他的屏幕上就会显示出当前的业务状况,包括产品的型号、研发进度、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以及有哪些项目特别急需处理等。“除了在操作层面上的效益以外,PLM使这家企业不同部门、不同流程之间的协同数据收集成为可能,从而带来更多决策层面的突破。毕竟,大数据分析的前提是要能够全面的收集有用数据。”寿宇澄说。
这是PLM在流程创新方面给传统机械制造企业带来的变革。而另一方面,作为PLM中的重要工具,三维仿真也在与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相结合,呈现出更诱人的创新价值。
“3D体验技术通过虚拟世界来改善真实的世界,使产品、自然和生命达到和谐,依靠3D技术,不仅能还原过去,还能预测未来。”达索系统大中华区总经理王皓峰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服装制造业,通过三维建模,一款名牌包的制造可以像汽车设计一样,在没有生产出实体时就可以在电脑里呈现。而且三维数据建模的数据变得更加丰富,“比如包在接触地面以后,形状怎么扭曲,扭曲以后每个环节承受怎样的力度都会以三维的形态与数据显示出来。”王皓峰说,看似简单的应用对于消费者和生产厂家却有很多直接意义——在包的设计阶段,厂商就可以回答消费者,这季最新款的包包如果掉到地上面,他的手机会不会受到震动,一旦掉到水里会是什么样子,产生磨损以后是不是可以维修。而消费者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和体验数据,则可以直接用来优化设计。很多厂商都有同感,“用三维仿真做性能测试不仅速度快,还要比拿动辄上千元的实体包来测试要划算得多”。
更进一步,在加入移动互联的元素之后,消费者不仅在产品设计阶段成为意见的提供者,更变成了设计的参与者。在法国,达索系统推出了一款应用,让消费者自己设计厨房。这是一款简单易用的版本,消费者可以用不同的终端,包括移动终端,把他的需求和想法,通过三维的方式体现出来,然后让厂商去制作。
呼声高 普及少
虽然PLM带来很多创新机遇,但“相较欧美发达国家,在中国PLM应用还主要停留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应用也主要集中在大型制造企业。”IDC中国企业级硬件与软件研究部市场分析师陈建说。
从目前全球PLM市场发展来看,多年来只有PTC、达索、西门子PLM以及欧特克4家主流厂商可以提供比较完整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而这与PLM实施要求的人才素质与技术含量过高有极大关系。
对此,寿宇澄表示:“与ERP不同,PLM除了技术还更多地涉及到人的管理,这也让PLM的实施比传统管理软件要复杂的多。”
而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全球最出名的四家当中,也在三维仿真、流程制造、设计制造等方面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与优势。”陈建说,而PLM真正要发挥作用还在于各个流程的互联互通。
“我们现在主要用PLM进行设计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虽然在考虑三维仿真设计或者让数字化平台与ERP相联,形成流程管理闭环,但是,受企业自身的IT发展与人才的限制,我们也还在犹豫要不要上。”长城汽车整车院数据资源部部长田智慧表示。相较服装、消费品、零售等行业,PLM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已有几十年历史。
也有来自大型核电企业技术人员反映,很多零件与设计几十年不变,需要长期的维护与服务,有实力的PLM厂商大都是外企,而他们又有着盘根错节的商与合作伙伴,实在担心前期说得“天花乱坠”,后期维护“人去楼空”。
然而,这并未影响PLM的发展势头。来自CIMdata的研究数据表明,中国PLM市场将会持续快速发展,2013年~2017年,五年复合成长率(CAGR)将会达到16.1%。而CIMdata总裁Peter Bilello还预计,2016年全球综合PLM市场将达到500亿美元,中国主流PLM(传统PLM市场)市场将超过13亿美元。
市场的利好,驱动PLM四大厂商也从各自特点出发,充分发挥优势竞争力。PTC 的技术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改变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从概念和设计到采购和服务)中创造产品和提品服务。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导的Creo、基于Windchill的PLM解决方案、应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ALM)都是其主打方案;达索系统强调产品的真实体验(三维仿真体验)和基于互联网的协同。目的是希望将企业与消费者、合作伙伴和供应商在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融入进来,目前达索系统的10个品牌,主要有CATIA、SolidWorks、SIMULIA、DELMIA、GEOVIA等;欧特克则强调工程建设、制造、娱乐软件服务,以及“云+PLM”;西门子PLM的主要产品包括Teamcenter、NX、Velocity Series,主要应用在制造和流程行业及电子装配行业,强调数字化IT及产品和研发的自动化。
瞄准中小企业与行业定制
四大厂商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各有侧重点,但在采访中,他们一致认可未来中小企业对PLM市场的重要作用。同时,PLM不再走白富美路线,把战略和服务逐渐从设计中心扩展到企业不通过职能部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如果按照对信息化(PLM)需求的迫切程度来划分,基本上是和企业的规模吻合的,也就是说大型企业对PLM需求更加迫切,中小型企业会慢慢减弱,但这都是过去的认识。”寿宇澄说。PLM已经可以给很多中小企业带来创新价值与商业机会,中小企业对PLM的需求正越来越迫切。
例如,通用汽车要创新生产一款车型,以前这只是品牌拥有者的事情,通用设计好自己的新车型后向零部件生产厂商下订单。现在,包括通用、上汽等大型汽车制造商都在强调零部件厂商的早期参与,这种参与不仅可以集思广益发挥各方所长,提高效率,还能保障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最低。而这种早期参与的基础保障,就是中小企业的PLM可以同大型企业对接。可以设想一下,一家马上可以和OEM直接对话,用系统直观了解OEM企业需求的零件供应商,与一家还要靠开会、电话才能够说明白自己想法的企业,哪个更受OEM厂商的欢迎?
而云的加入更为PLM走下神坛铺平了道路。“全球的PLM架构和实施方式正在发生巨大转变,其驱动因素是新的‘基于网络的技术’,比如软件即服务(云计算)、移动计算技术等,与此同时,消费者技术也出现了重大变化。”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制造业的总监严天翌认为。PLM甚至准备像iOS操作系统一样定期更新PLM应用程序的“生产环境”。
王皓峰则认为,通过云计算,PLM中更多的计算能力放在了云端,这样终端应用变得越来越简化,也越来越智能。就像普通百姓可以通过3D应用软件设计他喜欢的厨房,而这个设计需求又可以反馈给设计师。同时,一个产品的不同设计阶段的设计师,在任何地方只要可以联网,有移动终端就可以设计、查看设计流程。“我们称之为社区的概念,达索提供的解决方案就是朝着这个协同方向研发的。三维体验时代让产品设计者、使用者、甚至生产者都在一个社区里面,共同体验一款产品,最大限度地完善PLM中的协同研发这一概念。”
另一方面,PLM本身也正在从以设计为中心向真正的流程管理为中心转型;而各大厂商也正在从以产品研发为中心向以行业服务为中心转型。
“传统的机械制造业PLM是以设计、数据为核心,但是像服装、化工、烟草等行是靠流程控制每个环节来保证品质的,所以PLM很多应用正拓展到跟流程相关的行业中。”寿宇澄说,“PLM带来的创新可以分两个层次,即操作和策略层面。目前的应用情况停留在操作层面的比较多,这个层面解决的是比较具体的问题。”如国内那家知名的机械制造企业的研发流程、Santa Cruz的产业链调配等,可以减少成本并产生效益。但是,寿宇澄认为,PLM未来的发展更多是在策略层面给企业提供支持。“企业为什么要发展这款产品、这款产品的市场预期如何、产品的主要竞争力在哪里,每个产品都会走向消亡,当产品走向消亡时,又怎样被合理利用,为下一款产品做铺垫等。”
向流程管理转型,就决定了PLM解决方案商必需更加了解行业。“针对各行业进行量体裁衣的设计才能体现PLM的价值,同时,行业客户的定制无形中也让解决方案提供商积累了经验。”王皓峰说。在建筑行业,无论是产品的设计者还是使用者,对于三维仿真精确度的要求,远没有在航空航天领域精确,反而对实用性、舒适性、合理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解决方案要针对行业特性做调整。
“‘按订单设计’(ETO)和‘按订单生产’(BTO)的趋势将持续发展,PLM会对其产生极大影响。ETO和BTO之后又会出现什么?或许是‘个人制造’。如果将‘个性化设计’与3D打印等技术相结合,并运用高度灵活、基于SaaS的PLM,企业还可能获得更强大的设计与创新组合。”严天翌说。
无论如何,PLM按正确方式实施后,能够加快新产品上市速度、强化产品质量控制,更好地管理工程变更,实现更高效的供应链互动,能够为大力投资创新产品的公司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率。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国与中国企业意义重大。
链接
解读PLM融合ERP四大难点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很多数据内容的整合,因此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难度。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应用企业内部各分支机构,以及在产品研发领域具有协作关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的一系列应用解决方案,它能够集成与产品相关的人力资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应用系统和信息。PLM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产品数据如何有序组织;二是产品数据如何产生,过程如何控制;三是各个阶段、各个部件的设计到底是谁做的;四是信息的集成和服务。
因此,为了形成从设计、生产、制造、测试、销售以及报废回收的闭环,PLM势必要与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相融合。而ERP与PLM能否融合决定了PLM能否极致发挥。但目前,PLM与ERP相融依然存在以下难点:
首先,把已实现信息化的各个单元技术融合应用,如不同的3D技术如何组合在一起应用,如何把2D技术和3D技术组合应用。
其次,产品数据如何实现共享、复用,变孤立为集成,变静止为动态,使设计人员在开发新产品时可以随时调用历史数据——这些数据在过去,通常只能被束之高阁,进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的全程数字化。
第三,在引入新的技术或系统时,如何兼容原有的系统和产品数据,保护企业现有资产。
篇4
关键词:低压电器 市场分析报告 预测
概述
低压电器是用于交流电压至1200V,直流电压至1500V的电路中起通断、控制或保护等作用的电器。低压电器是电器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械行业中是基础配套件,在配电系统中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主要由各种低压电器元件构成,低压电器元件的功能及性能对低压成套开关设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电设备所发出电能的 80%以上是通过低压电器分配使用的。每增加 1万kW发电设备,约需4万件左右的各类低压电器元件与之配套。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也需要由低压电器构成的各种控制屏、控制台、控制器等。
我国低压电器工业自1949年后,在一些修理、装配简单电器工厂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能独立设计、生产的行业,到1979年共有生产企业 600多家,总产量3053万台,产值12.1亿元。经过1985~1986年、1990~1991年两个发展高峰,1995年低压电器行业已有生产企业约2000家,年产值80亿元(其中机床电器约15~20亿元),年产5亿台件各类低压电器产品。
低压电器行业发展现状
从可查资料显示:1998年低压电器行业工业总产值(当年价)为53.2亿元,工业增加值为9.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为48.6亿元,利润为2.5亿元,出货值3.4亿元,全年职工平均人数为 45,057人,平均利润率为5.2%,平均人均销售收入10.8万元,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1.14次。
目前我国低压电器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企业规模偏小,且数量过多。目前我国低压电器生产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均在 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有2~4家,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导致企业缺乏规模经济和竞争力;而且,我国低压电器生产企业由建国初期的600多家,发展到现今的2000多家,企业数量过多,导致经济资源过于分散,缺乏效率。
2.区域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由于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地区产业趋同化现象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产品生产过剩、能源、原材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下以及地区保护、恶性竞争等后果。
我国低压电器市场预测
1.市场容量的预测。低压电器的市场容量与电力事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据测算2001- 2005全国发电量增幅在4%左右,2008-2010年在4.5%左右;在10年内电力弹性系数平均为0.6左右。这样,2001-2005年全国每年需增发电量 680-770亿kW.h。2006一2010年每年均增发电量660一770亿kW.h,按照1997年全国电力机组平均每年运行13.1h是比较合理的话,2001- 2010年每年均新增装机容量为21GW左右。按照经验配套比计算,每年需要低压框架式断路器约 48万台,塑壳式断路器482万台,其他各类低压电器产品的需要量也是很可观的。
我国低压电器产品出口东南亚国家的数量比较大,由于国家对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视、扶持及鼓励,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好转都有利于低压电器的出口。
总之,可以预见我国低压电器市场容量会稳步增长,前景是乐观的。
2.产品市场走向。根据国家政策走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低压电器产品结构还进一步调整。工艺落后、体积大、能耗高又污染环境的产品格被淘汰,而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市场将会不断扩大。
低压电器市场竞争分析
1.市场竞争的特点:我国低压电器制造业面临着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由于电力、石化、建筑等产业的大发展,给低压电器制造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是企业数量增加太多,再加上国外一些电器公司面对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也一涌而上,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第一,市场很大,国内低压电器制造企业数量太多,国外一些公司已进入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第二,竞争并不平等,质优未必市场优。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各种不平等竞争现象存在于供销环节中。按照市场规律,优质应价优,或者相同价格条件下质量好的产品销路应该更好,但现实未必如此。
第三,在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竞争中,原来的骨干企业(或重点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仍占有很展大优势。
2.市场竞争对手实力比较。在国内低压电器市场中,国企的产品仍占有60%~70%,换句话说国企仍是主力军。这些企业经过50来年的发展,设计和制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自行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基本能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低压电器行业企业的制造工艺落后,专用工艺设备少,产品生产重复性差,可靠性水平不高。企业负担重,再加上受拖欠货款的影响,资金紧张是国企的通病,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太少,产品水平不高,形不成规模经济和经济批量。
国企的市场竞争对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合资企业,另一个是民营企业(或私企)。合资企业通常是外资出技术及装备,中方出厂房及劳动力。产品的起点高,系列化、工装模具好,又没有国企那样重的负担,可谓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比较强大。由于合资企业建立的时间尚短,规模也比较小,合资企业的产品价格又高,在竞争中并不占上风。我国民营企业(私企)从1985年以来增速很快,现在已是增中趋缓,但增加的速度仍快于其他所有制。起初从事低压电器的民营企业规模很小,产品品种规格不多,近几年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愈加明显。这类企业中有一些已达到国家大中型企业的规模,他们的产品成本比国企的低,产品售价有优势,经营思路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销售系统强大、有效,因此他们的经济效益比国企高。这类企业的不足之处在于设计、制造工装的能力不强,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技术力量相对较弱,但是这类企业与合资企业一样潜力很大。
3.国外的大公司的进入。 这些跨过大公司历史长,管理好,技术力量雄厚,新产品开发周期短,对市场反应迅速。加入WTO后,许多国际先进的电压电器企业还要大举抢滩我国市场。他们也许会以合资、独资等方式,利用我国境内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进行生产,从而降低产品成本。这是严峻的挑战。但同时,随着市场的开放,我国低压电器也会轻易地获得国际上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再以我们的地域优势取得新的优势。
有了来自外部的压力,就迫使我们的低压电器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资料,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唯此,才能整体提高我们的企业档次,提高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低压电器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将对低压电器元件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原有产品继续完善性能、功能、提高质量的同时,将产生一批新型产品。未来低压电器产品的发展将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
1.低压电器产品智能化 在现代化电站和工矿企业中,已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监控系统,对与之配套的低压断路器提出了高性能、智能化的要求,并要求产品具有保护、监测、试验、自诊断、显示等功能。“八五”期间已开发的智能化断路器DW40、DZ40将进一步完善系列、实现产业化,并在国内重要电力系统中得到应用与推广。
2.产品电子化 在现代化企业中,采用PC控制系统来代替由电气—机械元件组成的系统,已是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主流。该系统要求电器产品具有高可靠性、高抗干扰性,还要求触点能可靠接通低电压、弱电流,触头断开时的电弧不能干扰电子电路的正常运行。“八五”期间中国已开始对各种控制电器元件进行相应的电子化改造,发展电子适应型电器,开发固态电器。
篇5
一、全球服务业离岸外包的主要趋势与特点
1、全球服务业离岸外包规模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展
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服务业离岸外包不仅规模迅速扩大,业务外包领域也已经从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医药等高技术行业延伸到商业流程、供应链管理等服务链条的各个环节。据IDC(Internet DataCenter)统计,到2003年全球离岸外包占全球外包总量的50%左右,市场规模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
据联合国贸发会统计,全球服务业离岸外包总值2004年、2005年分别3000亿、5850亿美元。2007年将达到1.2万亿美元,相当于1998年的5.1倍。全球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以30%-45%的速度递增,IT服务外包市场1990年、1994年、1995年、1998年分别为90亿美元、280亿美元、760亿美元、1000亿美元,2002年为1200亿美元,是1990年的13倍。据Gartner公司统计,2002年全球商业流程离岸外包(BPO)为13亿美元,2003年达到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2003年全球制药业离岸外包服务达到3500亿美元。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3年美国呼叫中心及数据输入工作外包773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近800万美元。2005年Harris Interactive公司的调查表明,大约有29%的亚洲企业大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外包,欧洲和美国则有27%的企业外包了供应链管理业务。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将服务离岸外包作为国际化的重要战略加以实施。据Gartner公司调查,2002年仅有1%的美国企业愿意将部分业务离岸外包,到2004年,愿意选择离岸外包的公司已经增加到50%以上;欧洲前500强公司中也有近50%的企业计划将更多的服务业务离岸外包。1996年.美国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销售额1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外包行列;到2004年底,美国年收入超过l亿美元的公司中有40%离岸外包,约有1/20的IT职位转移到海外。因此,行业和企业的情况都可以看出,全球服务外包发展速度十分迅速。
2、企业外包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从行业来看,新一轮的外包已经不再是玩具、内衣、机电加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以软件、生物制药、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端服务业;从生产环节来看,由于企业从外包简单的制造加工环节,发展到外包设计研发、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等核心业务环节,外包主要集中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因此,新一轮的服务业离岸外包具有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特点。有关数据统计,低端外包服务全球业务收入从2003年的77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98亿美元,年增长率为26%;而高端外包服务全球业务收入将从2003年的1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7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46%。目前,美国服务业离岸外包中有50%以上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到2015年这个比例将达到70%。 近年来,跨国公司高端服务业转移大量发生。从中国市场来看,高科技、消费电子、电信、金融占据服务业离岸外包的92.5%,其中软件离岸外包占56.7%,消费电子占25%。飞利浦公司向中国转移了手机生产环节后,又将手机研发、设计全部外包给中国电子(CMC)。2005年12月,美国摩根大通银行、英特尔、微软相继在研发和处理复杂衍生品交易等高附加值领域向印度等国家转移7500个工作岗位。2006年,通用汽车计划在未来5年内外包150亿美元的信息技术业务,包括汽车设计、制造支持系统以及全球供应链管理等,而印度塔塔技术中心组建2000多名设计人员的团队承接汽车设计外包业务。
近年来,知识流程(KPO)业务离岸外包成为显著特点。知识流程外包(KPO)也就是跨国公司将业务流程的高端离岸外包到低工资国家。与传统的业务流程外包(BPO)相比,KPO是通过提供业务专业知识从而使企业获得高附加值。由于新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专业化分工日益细化,一个企业往往难以各个环节做到技术全面,一些知识化、信息化的流程越来越多地外包。例如,知识产权研究、股票分析、数据研究、人力资源服务、业务市场分析、工程设计服务、辅助律师服务、网络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
在知识流程业务的离岸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企业核心关键业务的设计服务离岸外包在大量发生。以半导体产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半导体供应商开始将封装和测试环节外包,随着集成度的提高使制造设备的成本支出增长,半导体器件供应商又将前端制造工序外包,只保留设计环节,以便牢牢掌握核心技术。2000年以后,随着半导体市场开发成本不断上升,许多厂商设计开发费用随着销售收入的下降而减少,于是,位于产业链最高端的设计环节也开始外包。2004年EETimes一项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为北美年均销售额23亿美元的半导体供应商,其中36%有设计外包;设计外包大多采用芯片设计外包,其中后端芯片级设计外包占45%,前端芯片级设计外包占35%;设计外包80%依靠专业设计公司完成,这些设计公司以小规模为主,其中5人以下的约占33%;项目平均时间从18个月缩短到12个月。美国TCX公司董事长Rakesh Kumar认为,美国电子行业外包的包装、装配和测试业务,营业额已经达到了行业总量比重的20%、50%和100%。而芯片设计外包则需要考虑应保留一些设计技术,还是将全部设计服务外包的问题。这反映出芯片设计外包业务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3、企业外包动因由成本驱动向构建核心能力转变
企业外包业务的动因不仅仅是降低成本,更多地为增强核心竞争力,这是新一轮服务业离岸外包的重要特点,正是这一驱动使企业不断地外包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专注于自己的擅长业务。外包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强化主要体现在构建核心技术、突出核心业务、改善体制弊端等方面。
由于全球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成
本壁垒不断提高,一个企业往往难以独立拥有所有的核心技术资源,这就需要大力借助外部资源提升技术开发能力。如,诺基亚在8个国家拥有制造基地,却在11个国家设有研发中心,这些大量离岸的研发中心就是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东道国技术资源,强化自身核心能力的表现。又如,爱立信将生产和供应两个环节外包,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成本因素,瑞典工人最低月工资为1.3万瑞士克郎,而一些亚洲国家工资水平不足瑞典的1/10;二是发挥公司专长,即为了把有限的资源强化在产品研发、设计等擅长的领域,而将相对薄弱的生产和供应环节外包;三是缩小核心团队规模,通过外包解决经济不景气时企业规模裁员问题。这些显然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企业通过外包构建核心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核心业务外包。通常来看,企业业务流程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具有后台管理性质的业务,如IT、人力资源、金融和财务、设施管理等,这一部分业务最适合外包;二是运营业务,如物流、客户服务等,这一部分可以根据企业决策需要进行外包;三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业务,如核心技术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这一部分通常不实施外包。但是,随着消费市场的日益发达,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越来越柔性化,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因此,为了迅速提高市场开发能力,企业开始将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Christina Eistor(2005)对医疗行业外包分析认为,公司规模已经不是企业外包的决定因素,不仅小公司在寻求研发外包,而且“像Avail这样大公司也在外包产品开发”。过去大的医疗器械公司往往外包非核心业务,而近三、四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将专业知识领域外包(ex.pertise)作为一种缩短产品生命周期的竞争方式。有规模的公司都在尝试用更少的人员去开发更多的产品。因此,公司的利润增长更多地依靠外包获得。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外包核心业务更是构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在许多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设计十分薄弱,往往采取向发达国家外包,然后购买其知识产权方式取得所有权。如,中国的汽车、机械、航空以及电子产品等行业的许多核心设计技术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此外,外包具有改善体制弊端的作用。一个计划的实现如果在企业内部,往往受内部官僚机构的影响,而外包充分利用外部机构,可以减少内部机构的摩擦影响,降低企业制度成本。
4、外包空间与交易方式进一步拓展
近年来,大量的服务业外包由在岸(Onshoring)向离岸(Offshoring)发展。Sand Hill集团2005年对约50家软件厂商进行调查,发现离岸软件开发已经提高到84%,离岸外包不再仅仅是维护和测试,还包括核心软件。调查还发现,离岸外包成本降低40%。基于服务业高附加值的特点,这种由国内到国际的空间拓展,使跨国公司大量配置国际服务业资源,提高了产业利润。
与此同时,离岸外包交易方式在不断拓展。外包使跨国公司如同一个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而承接企业则像大树上的枝权,越来越多,越分越细。传统的外包方式大多限于甲、乙双方之间,即乙企业承接甲企业产品,负责生产加工向甲公司交货。此后,由于承接商的规模不断扩大,渠道增多,大规模的总承包商更多地进行转包、分包,即乙承接甲公司业务,乙将业务转包给丙公司,由丙公司为甲方生产,如此繁衍,外包业务链条不断扩展。从表l中可以看出上述全球离岸外包发展变化的趋势与特点。
5、服务业离岸外包的双赢效果日趋明显
在新一轮服务业离岸外包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仍然是主要发包国家,印度、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是主要承接国家。美国约占全球服务业外包市场的2/3,欧洲和日本各约占1/3。Forrester预测.2000年以来,美国大约离岸流失40万个服务业工作岗位,到2015年,美国服务业流向海外的工作总额将高达330万个,而承接外包最多的亚洲地区约占全球外包的45%。Deloitte预测,到2008年西欧将外包730000个金融和IT服务的工作岗位,日本将外包400000个左右。随着服务业外包的发展,双赢效果也更加显著,可以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服务业外包发展中充分享受到国际分工的收益和成果。
(1)发达国家的主要收益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离岸外包忧虑重重,其主要原因是外包带来的失业增加。2004年2月底,美国《纽约时报》一项调查显示,40%的美国人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事情,离岸外包排在第一位,反恐排在第二位,由离岸外包所导致的发达国家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治问题。但是,客观地分析,离岸外包对发达国家带来的收益是十分显著的。
一是降低成本。通过数据分析,服务业外包能够使美国公司节约成本60%-70%。如,在市场需求分析、渠道规划、制造安排、运输规划这些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中产生了对数学设计、统计分析和计算机辅助模拟应用等人才的需求。目前,俄罗斯、印度等国家提供了大量这些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使跨国公司的IT服务外包最终节约费用30%-50%。又如,在知识产权方面,向美国专利商标起草和专利权申请一般要花费10000到15000美元,而离岸外包部分专利权起草内容,能够节省总费用的50%(相对最终客户)。
二是国民收入大量增长。1995年-2002年,外包支撑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2.5%提高到2.8%,至少增加了2300亿美元的国民收入。根据麦肯锡估算和有关分析,每1美元的离岸外包可以为世界经济创造1.45-1.47美元的财富,这其中1.12-1.14美元由美国获得,2002年全球半导体收入的40%流入硅谷的半导体公司。根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ITAA)和麦肯锡的调查分析,2003年服务业离岸外包使美国的GDP增加了336亿美元,2008年将增加到1242亿美元;离岸外包导致的成本降低金额从2003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09亿美元(其中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的美国企业平均节省成本在20%),这些资金大部分投资于美国国内。
三是就业增加,工资收入提高。2004年3月,ITAA公布了服务业离岸外包对美国经济和IT产业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软件开发和IT服务外包为美国带来了扩大就业、提高工资的机会。2003年IT外包使9万人就业,实际工资增加了0.13%,预测2008年就业人数增加到3 1.7万人,实际工资增加0.44%。Global Insight分析,离岸外包使美国计时工资从2005年增加0.06美元,到2010年增加0.12美元。
四是投资增长。2005年计算机软件和服务离岸外包使美国投资增长约152亿美元,2010年将增长到382亿美元。
(2)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收益。在新一轮的跨国公司服务业离岸外包中,作为主要承接方的发展中国家同样分享到了国际产业分工的收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就业岗位大量增加。根据麦肯锡预测,美国科研、法律、艺术、管理、产业经营、计算机、建筑行业以及销售领域2005年、2010年、2015年转移到海外的职位分别是58.8万个、160万个、330万个,到2015年将有1360亿美元的工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㈣。
二是市场机会大量增加。如,2003年美国呼叫中心及数据输入工作外包金额高达773.8亿美元,这些业务主要转移到印度。目前,日本从呼叫中心到EPO(European Patent Office)有8000亿美元的市场,仅占日本离岸外包比率的1.3%,这些软件业务大量委托中国公司开发,由此为中国软件公司提供了市场机会。目前,中国软件外包市场60%以上业务来自日本。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Ann Lee Saxenian分析认为,到2010年美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份额将下降到30%,日本下降到20%,而亚太地区份额将上升到35%。
三是收入增长。如,全球商业流程外包(BPO)主要转移到印度、菲律宾、俄罗斯、波兰、墨西哥等国家,而印度是承接BPO离岸最高的国家,此项收入由2002年的10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3亿美元,相当于全球BPO外包市场的66%。又如,承接IT服务外包的主要国家俄罗、波兰、匈牙利、捷克,2003年IT服务出口总额分别为47500万美元、2200万美元、2000万美元、2600万美元;白俄罗斯IT业外包雇佣了3000到3500软件工程师,2004年外包产业税收9000万美元;印度软件业80%收入依赖于美国、欧洲的外包业务,中国浪潮集团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美国、日本,有1000人从事软件外包,年收入2000多万美元。
四是促进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的建立与成长。跨国公司离岸外包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形成的,一方面是离岸外包业务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市场机会具有扩大产业规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离岸外包产生的外溢效应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学习机会,发展中国家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中通过“干中学”、培训交流、人才流动等方式不断提高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技术和人才基础。这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证实。如,印度的软件业、IT业主要是通过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发展起来的。目前,印度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目的地,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50家企业向印度发包IT服务外包业务,欧洲公司37%的外包项目由印度提供。全球通过CMM5(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认证的74家企业中,印度有50家,2004年IT服务出口为126亿美元。
6、服务离岸外包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为必然趋势
发展中国家以其诸多优势促使发达国家服务业离岸外包的发展。LOCO monitor调查了25个公司2002-2003年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建立呼叫中心的原因,其结果是,24个公司认为低成本是重要因素,23个公司认为能够获得熟练劳动力,13个公司认为语言技能是主要原因,5个公司认为技术通信设施是重要因素,3个公司则认为规章制度或商业环境也是建立呼叫中心的决定因素。综合上述因素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低成本优势是服务外包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最重要原因,其次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第三是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对发达国家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如,呼叫中心劳动力成本在发达国家占总成本的50%-70%,但外包到印度,劳动力成本比英国低80%-90%,除去设施、培训、管理等相关成本,在印度设立呼叫中心节约费用约为30%-40%。又如,越南开发软件成本比美国低九成,仅为在印度开发软件所需成本的1/3到1/7,而且,越南IT业较低的费用可以留住主要雇员,低消耗地维持项目团队,从而保持客户的延续性与熟悉程度。因此,目前已有30多家海外软件公司。
二、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业外包,提升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
1、承接服务业离岸外包的战略意义
中国作为新一轮跨国公司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目的地,具有极大的市场优势、人才优势、环境优势和制度优势,目前,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仍然是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障碍,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额仅占10.9%,低于世界19%的平均水平。2005年软件外包出口的总量约为9.6亿美元,仅占全球软件外包出口总量的2.3%,相当于印度10年前的水平。因此,抓住全球服务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业离岸外包对于进一步探索利用外资的新形式,促进中国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是服务业离岸外包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重大战略调整,也是一种新的外资形式。因此,有利于中国培育新的外资经济增长点,创新利用外资模式,优化外资结构,提高外资质量。二是服务业离岸外包是服务贸易的又一新方式。因此,有利于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缩小金融保险、专利咨询、设计研发、影视娱乐等新兴服务业的贸易逆差,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三是服务业离岸外包主要集中在高端生产业领域。因此,有利于促进中国现代生产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扩大中国企业的国际服务市场份额,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四是离岸服务业外包具有无污染、低能耗、节约资源的特点。因此,有利于推动中国增长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五是服务业离岸外包转移的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行业。因此,有利于促进科技人才培养,提升整个中国劳动力素质。
2、承接服务业离岸外包的优势条件基本具备
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承接跨国公司服务业外包的良好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过多年的教育积累,中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知识人才储备。2005年,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2560567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67%。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大学生、研究生近400万人。二是大量的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为承接服务业离岸外包提供了市场需求和机会。2006年,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400亿美元,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将为本土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提供更多的市场渠道。三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如,许多城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外商投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这些都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的创造了条件。四是中国服务业结构的快速升级以及发展促进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承接服务业离岸外包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据预测,日本、美国、
欧洲、韩国等将成为中国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重点市场。系统应用管理维护,信息技术支持管理、以网络为基础的远程数据处理、银行后台服务、财务结算、人力资源服务、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中心的流程处理服务、软件开发、研发和设计服务等将成为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主要领域。
3、主要政策措施建议
(1)政府应加大推进力度,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目前,承接服务业离岸外包工作在中国刚刚开始,为此,政府应制定实施战略,有步骤地推进。一是要加强宣传。在国内,外包是一个新生事物,应加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认识;而在国外,中国外包企业又被知之甚少,美国一家跨国公司中国区总部的软件设计师唐纳德先生说:“在美国,很多从事IT之外行业的人提到印度或爱尔兰都会想到他们的软件外包,但是在谈到中国的软件外包时,却很多人不知道中国也有外包企业。”这说明我们对外包企业的宣传推介远远不够。二是要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发展战略,如商务部实施的“千百十工程”,该工程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在三到五年内建设10个承接服务外包的基地,推动100家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外包业务,培养1000家大型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但是,应配套相关实施细则,以保证战略的实施。三是地方政府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目前,中国有条件承接离岸服务业外包的仍然集中东部沿海地区,上海、北京、大连等城市已经相继制定了有关战略并取得了成效。如,上海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以日本为主,对日本出口约占软件出口的50%以上。为此,上海将支持软件服务外包作为战略重点,并建立了软件设计、技术研发、商务流程外包基地,并加强了园区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便利的工商登记,提供融资渠道,提供专项扶持资金,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四是避免产业趋同化现象。由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目标市场不同,制定服务外包发展的重点也应有所侧重。
(2)培育竞争有序的服务外包市场。目前,中国外包企业不仅普遍规模小,而且单打独斗,相互压价,这种经营零散,竞争无序的状况严重影响了中国外包企业的形象,也难以同印度等国家的大公司形成竞争。为此,一要加强合作,在国际服务业外包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很多欧美客户的印象中,“印度公司”这四个字所代表的是整齐的队伍,统一的管理,统一的区域和规范的秩序。在参加国际展会中,为了避免企业内部相互竞争,印度公司总是共同协商出一个最低价格限制,任何企业不得压价。波兰和捷克这些外包业务开展时间并不长的国家,在整体宣传和组织上也十分统一。二要建立外包行业组织,利用行业组织的权威与合力承接大型外包项目,加强信息交流,解决国际争端。如,印度NASSCOM(软件和服务公司全国联合会)是印度重要的IT软件和服务行业商会,NASSCOM虽然是非政府组织,却包括信息技术部、商务部许多政府部门的代表.近900名会员占印度软件行业95%的营业额。该组织可以代表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到海外进行统一的包装、推介和宣传活动,从而保证每个印度IT公司受到同等对待,能够在竞争中获得平等机会。这种方式值得借鉴。
(3)企业应针对各发包国家的不同特点确立承接战略。由于各发包国家对承接企业的考察体系不同,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获得项目。因此,熟悉发包国企业特点十分重要。如美国考察供应商的能力主要有以下方面:员工英语程度、以往承接美国项目的经验、团队规模、文化差异、流程控制与质量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地缘政治与战争风险、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的法律体系、政府支持、成本优势、教育与人力资源供给能力、商业品牌等。而日本企业的关系是金字塔型的,上下游企业因长期业务形成彼此信赖的企业间和人际间的稳定关系,而形成了固定的业务路径。发包形式往往是总承包商承接项目后进行总体设计和任务切割,再将模块工作分给若干个二级承包企业,二级承包企业再寻找三、四级承包企业。因此,日本企业发包时,不仅希望总承包商具有很深的行业知识与业务咨询能力,而且有很好的信任度以及抗击风险和承担当地法律责任的能力。他们在对企业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一般会找三、四家企业做比较,先找一些小项目做,两三年之后可能够建立牢固关系。一般来说,总承包商往往是日本较大的企业,在分级承接体系中,相近的文化语言是重要优势,这也是中国在日本软件服务市场占有50%以上份额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