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的整合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资源的整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资源的整合

篇1

一、大学教学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配置效率低。

大学的资源配置结构由高校内部各种资源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资源配置机制构成[2]。我们用不同资源配置方式产出和收益量的多少和资源闲置数量的多少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配置的效率高,意味着资源尽可能被充分利用,即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般来讲,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合理配置结构,资源利用效率高;反之,不合理配置结构,资源利用效率低。在我国,大学资源结构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比如大学教师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师生比等方面配置不尽合理:大学的教学任务多由讲师、助教承担,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承担教学课时少;师生比高,教师数量增长速率小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率、师资缺乏。大学资金利用率低,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把大量资金和精力投入到重点学科,而对弱势学科投入较少。课程结构失衡,学科间交叉融合少,无法实现课程整体功能的发挥。

2.科研资源与教学活动的脱离。

现代大学的发展日益彰显以科研功能为主要特征的,而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功能却日趋远离。目前我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科研和教学活动互不贯通、泾渭分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接触学科前沿知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脱节;一些在科研领域有成就的学科带头人不愿给本科生上课,本科生未能参与到科研实践中;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3.院系资源不能共享。

院校资源划分为专业资源,教学资源仅为专业或课程组服务,学校内部的不同院系之间的资源要想实现共享相当困难。由于学科专业的割据状态,教师、学生跨学科研究和学习十分困难。课程建设力量单薄,不同专业的相同课程之间缺乏良好沟通和交流,导致出现同一专业的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现象。专业和实验项目开设界限分明,不能很好地相互使用专业之间的仪器设备。

二、大学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策略

1.制订切合实际的资源整合规划。

大学的资源不同的整合可以使办学成本有很大差异,为确保进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3],制订切合实际的资源整合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包括:校园布局规划,功能区和园林绿化布局,一方面考虑高校培养人才的层次,另一方面考虑高校办学规模、办学格局和办学特色。学科布局调整,根据高校自身实力对学科布局进行调整,保证竞争能力较强、有足够发展潜力的学科,如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所需的一切资源,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要放弃,把资源转移到更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上。学科建设规划,通过对师资梯队、学科专业课程、学科带头人、学科物质技术基础条件等资源的配置,开展学科建设,保证资源的合理、高效使用。

2.教学与科研互动。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两翼,这两翼中的任何一翼的削弱,都会产生不平衡。因此,教学和科研这两个方面是分不开,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促进教学和科研融合方面的龙头作用,加强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学科建设的核心是科学研究,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丰富现有学科的内涵,开拓边缘新兴学科,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将学科建设的成果运用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院系重组。

对高校院系组织结构、学科布局进行调整,适度精简校内教学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打破院系组织的界限,推进管理创新,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学科大平台,建立跨学科、跨学院和跨系的研究中心,促进校内学科交叉、融合和渗透,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加大院系重组的力度,使高校的整体结构日趋合理。

篇2

实现“整合”也就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学生能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能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下面就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后的好处:

好处一:丰富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的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这样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好处二:提供教学学习媒介,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有位著名教师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他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

上课初,教师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还演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理解了,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好处三:增加课堂朗读气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第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如“三辰影库”的系列光盘中,现行小语教学大纲中60%以上的课文都有配以动画或视频剪辑的朗读,通过对这些光盘的播放,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还为非普通话地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朗读能力训练的工具。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加上有些老师的普通话也不太准确,学生就更不容易训练了。这些资料的使用,解决了老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大问题。《海上日出》、《桂林山水》等优美散文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朗读,体悟作者的感情。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要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对于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可以通过声道的选择,让学生看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第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实践证明,这是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迅速提高的有效措施,许多学生在首次听到自己的录音后,都十分惊讶地说:“啊!我的声音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录音,反复比较,进步的速度往往是我们老师难以想象的。

好处四:增加教学学习信息,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45-0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为地理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理念,其实质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从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理念与原来的教学要求和模式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毫无疑问,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来说无疑是“源头活水”。

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没有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新课程的实施也就只能停留在“教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程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一种教材的内容不等于课程的内容,它只是课程的一种“材料”和“范例”,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利用已有的或可以创造的一切教学资源(包括学生与教师本身),包括对选定的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从而使这些资源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地理课堂中的教学资源整合问题与同仁们探讨。

一、地理教材编排顺序的有效整合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顺序。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所用教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如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东南亚》一节,教材是按“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富饶的物产”、“海外华人最大的聚居区”这样的顺序编排,即按照常规的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区域地理编排体系,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容易接受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华人华侨”作为导入新课的内容,而后结合课本中配图“东南亚的国家”学习东南亚的国家以及海陆分布,这样自然引出“马六甲海峡”的知识,接着以图中的马六甲海峡为界分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从而进入东南亚自然环境的学习,最后结合自然环境学习东南亚的物产。这样,就把教材顺序整合成“海外华人最大的聚居区”――“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富饶的物产”这样一条学习链,学生学起来有兴趣而且印象深刻,通过这样的因地制宜,有效整合,学生才能完善个人思维,建构自己的知识。

二、不同版本教材的有效整合

新课程改革同样使用教材,但教材有不同版本,一种教材的内容不等于课程的内容,它只是课程的一种“材料”或“范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如能依据课程标准将同一内容标准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进行有效取舍整合,将会使授课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地形复杂多样”一节时,湘教版教材在介绍中国的四大高原时,是以“阅读”的形式分别用比较详细的文字描述呈现四大高原的特征。而笔者所在学校由于学生知识面窄,阅历少,仅凭文字描述很难理解四大高原的特征。而同样这部分内容人教版教材是以四幅图片呈现四大高原的景观,但分别仅有一句文字描述。因此,在上这部分内容时,我将人教版上的四幅图片分别呈现给学生,并配合湘教版的文字描述认识四大高原。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不仅从感性上,而且从理性上感受到了中国四大高原的特征了。

三、国家地理课程与乡土地理教材的有效整合

《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乡土地理知识,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深思细想,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将乡土地理教材与国家课程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感性中学地理,事半功倍。

四、不同学科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任何学科的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有着很大的联系。整合各学科的知识,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掌握也有着很大帮助。语文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对长江三峡的描写;政治上“得陇望蜀”的野心与地理行政区划简称有关;而地理中诸如温差、人口密度、相对高度的计算离不开数学;地理规律、成因的解释离不开物理、化学。例如,在讲解我国“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时,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给学生分析石灰岩被溶蚀而形成溶洞的原理;讲述“季风的形成”时,可利用物理知识分析海洋与陆地不同的热力性质等。在讲述“四大高原特征”时,适时插播《青藏高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黄土高坡》等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到雄壮的青藏高原、浩荡的内蒙古高原和“黄沙滚滚”的黄土高原。

五、身边的事物也是教学资源

篇4

一、教育系统的分类

目前,我国教育系统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果,系统的功能和技术水平日益成熟,但教育系统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从系统的性质分,主要有三大类:

1.教育信息资源类

这类系统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资源为主,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省略)主要提供中小学的各种教育资源和信息,面向对象是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为他们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2.远程教育类系统

这类系统主要提供远程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以高等院校的网上大学为主,对扩大高校招生,满足社会需求,减轻学校的压力意义重大。

3.教育科研类

这类系统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建的各种教育信息网,各类教育杂志的网络版,各种校园网及教师个人所建的学科类系统。

二、教育系统存在的不足

根据调查显示,尽管目前我国的教育系统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但教育系统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导航性差

很多教育系统资源结构不清晰,资源分布零散、关联性差,很容易导致访问者出现迷航,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可能还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资源。

2.资源重复

网上的学习资源分布广泛,内容丰富,但同样的信息资源在不同的教育系统上可以多次看到,造成资源冗余浪费。

3.内容陈旧

教育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而许多系统更新时间太长,有的甚至想一劳永逸。

4.缺乏互动

教育系统往往只能供学生简单浏览、做题,不能及时反映学生知识结构的不足,有的虽然有交流园地,但管理差,只是学生之间在讨论交流,缺少指导教师答疑辅导。

5.链接功能差

很多教育系统没有链接功能,有的虽然建立了友情链接,但链接的网页打不开,链接到的资源分散、零散,更多的是重复,不利于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和深入挖掘。

三、软件应用的相关技术理论

1.系统科学理论

所谓系统科学,是控制论、信息论及系统论的统称,又称“三论”。它既是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思维科学发展综合的结果,又是现代科学研究共同的一般方法论,是探讨一切科学领域的普遍性的科学方法。

2.试听教育理论

视听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美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Edger Dale)的“经验之塔”。戴尔认为,人们获取知识有两条途径:一是由自己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间接由他人经验获得。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的教学就是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

篇5

关键词:软件技术;实训课程;资源整合;协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1)12-50-02

0 引言

实训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教育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成为实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于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乃至增强岗位就业能力为目的的综合项目实训,一般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都是采用企业真实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和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模拟软件企业软件项目开发流程,按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测试、项目这几个阶段来组织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软件各阶段文档的书写、完成数据库设计及程序的编码,最后通过召开项目验收会完成项目的演示和汇报,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由于软件大型综合项目实训课用到多门课程的知识和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和其他课程教学模式一样,仅由一名专业教师来承担整门课程的教学,将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无法达到项目教学的目标。因而,对于此类综合实训课程,研究如何有效整合课程内容,如何整合教师资源,形成高效的教学团队,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Java Web综合项目实训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实践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在第四个学期安排了大型综合实训项目Java Web综合项目实训,课程目标是通过建立一个休闲类主题的中型网站系统,让学生熟悉软件开发流程,软件文档的书写规范和软件配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巩固Java Web知识,提高Web编程能力,增强岗位就业能力。该网站系统是来自企业的一个真实项目,完全符合企业中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及相关技术要求。专业教师对项目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使之适用于教学,满足教学计划中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并能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给予体现、得以实施。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1 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的任务是完成一个休闲网站的设计与开发,课程内容根据企业软件开发的流程来组织,根据网站系统的特点,通过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测试、网站和管理等阶段技术文档整合课程内容,共同编写实训指导手册,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取舍和融合,做好课程知识的衔接和过渡。教师先完成网站一个栏目(如:城市新闻栏目)前后台软件的全部编码及该模块的全套软件文档,之后由学生模仿并完成剩余模块的开发和文档的书写。

1.1.1 整合教师资源

该综合实训课涉及到的课程比较多,专业性较强,这些课程一般也是由不同的教师授课。综合实训课为了达到技能互补,采取了协同教学模式,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共同对同一学生群体的教学负责。多名教师协同合作,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轮流授课,负责不同的课程主题,并共同参与最终的考核与成绩评定。教学团队由四名专业教师组成,分别承担网页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软件工程的教学。当一位教师授课时,其他团队成员负责课程辅导,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和排除程序错误。课后分工跟踪学生各项目小组的开发进度,检查学生作业和日报,共同承担项目管理工作。

1.1.2 制定实施计划

尽管教学上表现为不同教师轮流上课,但不同教师主导的课都是整个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涉及相互衔接的问题时,需要进行有机整合,由参与教师共同设计,共同作出实施计划。

课程整体设计定位在按照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来组织、整合教学内容。首先根据课程的时间安排,利用微软的OfficeProject软件绘制了完整的项目开发计划,然后基于项目的工作任务整合课程内容,再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课程由一名教师总负责,四名参与课程的教师具体分工是:教师A负责软件设计和开发的教学;教师B负责软件工程知识的教学;教师c负责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教师D负责软件测试的教学。课程的实施计划如表1所示。

1.1.3 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为了更好地模拟企业软件开发的团队组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来完成课内外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确定一人担任项目经理。项目分解为不同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大致分为设计和编码两种类型,项目团队由美工设计、系统设计、程序编码、软件测试等角色构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分工和选择。通过参与实际系统设计开发,学生明确了每门课程在项目中所处的阶段、作用和工作岗位对能力与技能的要求。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将来胜任岗位技能要求做了铺垫。

1.1.4 教学管理转化为企业管理

在实际项目教学中,结合企业真实情境,搭建软件项目管理平台,该平台包括软件项目从合同签订、需求分析直,再软件测试、项目等所有阶段,学到各阶段软件项目管理知识。同时,利用CVS版本控制系统学习软件配置管理方面的知识。学生需把每天的工作日报及各阶段软件文档提交到软件项目管理平台,利用版本控制系统的检入检出功能,对团队开发的软件系统程序源代码进行版本控制。课程考核采取教学过程考核与项目验收相结合。根据各组制定的项目开发计划里的分工和业绩,确定每个学生的课程成绩。

2 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2.1 教师资源整合的关键是教学团队建设

尽管每个教师负责主讲不同的专业课程,但需要贯穿整个课堂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课前每位教师都需与主讲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帮助主讲教师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团队的建设成败在于是否具备明确合理的分工和定位。

2.2 企业真实项目的来源问题

综合实训课需要对多门课程进行整合,因而需要真实的企业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和企业的联系,解决真实项目的来源问题。

2.3 学生的适应能力问题

课程由多名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方法、授课风格、理论水平都有差异,对学生来说面临一种重要的挑战,即他们需多次调整自己来适应不同教师的风格。如果学生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可能出现跟不上进度,对学习失去兴趣的情况,因此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同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3 课程实施的效果

通过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整合,教学双方都从中受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3.1 提高团队教学水平

通过教师资源整合,参与协同教师的教学团队成员可以拓宽自身知识结构,吸收彼此的优点与教学经验,通过互补与融合实现协同效应,提高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3.2 促进人力资源有效运用

协同教学的实施“并不要求昂贵的资源与设备,实施这种方法只需要组织”。它与一般的教学活动既有共性,又具有明显的差异,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体现了多个合格教师之间真正的合作,能促进现有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

3.3 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综合实训课的目标就是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串联起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而课程内容整合能实现这样的连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程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所处的阶段和作用,加深感性认识,帮助吸收和消化理论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4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协同教学能使学生对课程中的同一个问题获得不同教师的观点与看法,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名教师贯穿课堂,能促进师生互动,提供学生课堂参与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陛,提高学习效率。

篇6

关键词: 网络资源 学生自主学习 优化整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和教育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是指以网络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

一、以网络为载体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构建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学生能够主动地把握学习的方向和进展,并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网络资源以其丰富、便利和多元化的特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

1.利用网络资源可以获取自主学习的材料。

这是学生利用网络使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课内学习的内容有限,距离现实比较远,学生往往借助于网络将课内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如在《探索宇宙》教学中,课前在获取太阳系中行星的有关资料时,有的小组同学只花了十几分钟就完成了,体现了网络查询的快捷性。网络资源是人类至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教师可以从网络中获取丰富的资源,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个体需求,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手段,这和现在提倡的个性化学习的理念相一致。

2.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创设互动开放的环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大都是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胆小的、不敢说话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的角色。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创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上设计“成果展示”、“七嘴八舌”等栏目。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探究的问题输入“成果展示”中的“发表作品”一栏,学生自主学习以后,只要点击“我要答复”,就可以输入问题的答案,对于一致的答案,可以点击“投票”,对于不完整的答案,还可以进行补充。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课堂上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动机。

愿意学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而学生是否愿意学取决于有无学习兴趣。如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通过网络为学生实时提供丰富多彩的界面,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声像并茂、音形兼备的特点,自然会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在《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一课的开头,教师在网页上播放了一段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录像,震撼的画面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学生不由自主地对地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欲望,围绕主题形成了很多探究的问题,激发了对地震奥秘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对增强学习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以网络为载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在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我们经常感叹学生对于网络的痴迷,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的存在让很多学生无法专心学业。既然学生都喜欢网络,那么我们何不利用网络让学生交流学习呢?

1.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交流。

贴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交流平台,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学生建的贴吧,学生不需要培训就可以使用,因此我们可以把贴吧作为学习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将做作业过程中的问题或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到贴吧上,同学可以互相解答,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而且学生可以选择公开姓名或匿名,即使问了自己觉得很傻但确实不知道的问题,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当在贴吧上答疑时,学生像聊天一样交流学习的过程、感受、收获,可以提高学习自主性。

2.教师参与网络资源教学调控,确保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

自主学习不是无组织主义的纯粹自学,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化为指导者、组织者。为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研究改革,加强网络交流,强化教学效果。如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网络学习小组、兴趣学习小组等,通过网络合作,丰富学习资源。同时教师可以和学生设立QQ群、电子聊天室、BBS等网络沟通途径,即时就学习中的问题沟通,让网络资源教学渗透到自主学习的每一个角落。

3.师生利用网络环境,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一节课时间很短,仅仅靠课堂获取知识还是非常有限的,而很多的话题我们在课堂上是讨论不完的。如环保是个永恒的话题,讨论的焦点在于怎样保护环境;一次性木筷、塑料袋的白色污染等话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如果讨论被终止了,则似乎感觉这类教育有如蜻蜓点水,过于形式化。此时,网络的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的作用就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它给大家创造了一个无限时间的交流场所。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网址,进入论坛讨论,让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

随着网络的开发,教学的本身特性和学生的个体化特性都决定了自主学习的必要性。自主学习赋予了学生和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导航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学生的广泛深入参与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未来的教育不再是知识的讲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在丰富的网络世界里发现、消化、运用知识,这才是真正的21世纪教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动机的激活[J].中国远程教育,2003,(13).

[2]毕波.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性学习[J].中小学电教,2003,(3).

[3]李新华.探析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J].科教文汇,2007,(4).

[4]庄岩.在校园网上构建学习环境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3,(4).

[5]胡俊.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资源整合;实践探讨

教学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学习计划,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更好地满足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点,使逻辑更加清晰化,能够浅显易懂,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一、对历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历史资源进行整合。在教学的编写上往往只注重于学生整体,而在运用知识解答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运用到其中去,这就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减少学生记忆的内容,并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整体结构的调整。如,新航路的开辟和三角贸易就可以一起进行教授,这样学生记忆的东西就更加系统化,梳理知识的时候也更加方便。这就为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提供了保证。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地制订教学计划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教师要想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而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去,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氛围,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资源整合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制订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资源整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制订正确的教学计划,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这也就为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过程中去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玉祥.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

篇8

信息技术;资源整合;管理者;问题;对策

当今世界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深入研究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已成主流常态。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对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问题研究随之成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1.研究的缘起

目前,福建省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日臻完善,基本实现班班有多媒体,基本可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然而,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及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视频包征集评选系列活动等涉及信息技术课程和教育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活动中,校与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成绩差距相当大。反映了校与校之间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差别较大。因此,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势在必行。

2.研究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理念理解。在现行教学体制中,学生在校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教学内容基本局限于教材。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与教学资源整合,困难重重。需要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意识。②学校人文教育配备和信息化资源配置的研究问题。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学校如何发挥学校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如何整合学校硬件资源,提高使用效率等问题亟需探讨。③组织实施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的研究问题。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学校管理者管理艺术和水平。④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牵涉到学校教学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反思。破解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对策研究。

二、研究问题的解决对策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资源整合意识的提升

教育信息现代化时代,学校管理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想,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审视自己的现代化管理方略弥补自身的不足。只有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想的引领。如一些学校教学模式已从教师教,学生学转化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取代原来“一支粉笔打天下”的状况,成为教学主流。随着多媒体、微课堂、翻转课堂等新生教学手段走进课堂,学校管理者不仅要熟悉这些教学业务,还要对这种信息化教学思想的变革进行引领和指导,有针对性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提高团队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提高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整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适应新时期学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学校人文教育配备和信息技术装备的合理配置

学校人文教育配备和信息技术装备的配置要总体规划,注重“扬长避短”。学校管理者要了解教师的心理特点、特长才干、生活经历、思想意识和人际关系,坚持人事相适,气质互补的用人原则,发挥其特长,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创造性强,信息技术水平高,工作有激情,可以大胆地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感到事业有奔头,从此干劲倍增;中年教师经验较为丰富,处世做事比较沉稳,但适应教育现代化使用先进技术设备反应较慢,学校管理者应多方挖掘他们的经验内容,为他们找青年教师结对子,互帮互学,和谐共进。

学校信息技术装备要提高使用率。首先,有计划、分层次地对教师团队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多媒体运用培训、微课制作培训等。其次,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展示和各种电化教育技术运用竞赛。通过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平和 效率。

“扬长避短”,合理配置人文教育配备和信息技术装备资源,是一种指挥艺术,一种运筹帷幄的风范,一种足以傲视群雄的自得,是提升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有效措施。

3.组织实施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学校管理者应当德才兼备,让教职员工服气。否则就谈不上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学校成员中,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思进取,敷衍应付,碌碌无为;另一种负才偏执,特立独行,不与学校合作,但个人能力在某个层面上超过学校管理者的。对于前者,学校管理者应督促他们,将心比心地进行交流,使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转化。而对于后者,特别是与学校管理者有矛盾,意见不合,又敢于较真、争执的教师,学校管理者应以大局为重,不抓辫子,不计前嫌,在一些领域里可以大胆启用此类型的教师,让他们施展才华。如有位学校管理者接手一所新学校,该校一年轻教师,信息技术业务素养较高,微课教学屡次获奖,但他自恃清高,认为学校管理者不懂信息化业务,对学校管理者的一些教学建议不屑一顾。校管理者却能俯下身子,拜该年轻教师为师,经常与之探讨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教学问题,使年轻教师深为感动。其实,敢于与学校管理者较真的教师,是在为学校管理者修复管理漏洞作精心而细致的准备。

要提升管理者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主要策略在于管理者对学校信息化工作不能马虎和小心眼,要经常检视工作和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自身业务不断的学习,先自我修复漏洞,然后再进行升级。如有些优秀教师在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名师网络课堂上课,这是教师直逼管理者的业务软肋的表现,这时候,管理者也应积极参与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校长网络论坛活动。管理者应自觉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升级管理者管理版软件,不能有丝毫的纰漏和懈怠。管理者只有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提升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水平。

4.教与学和谐统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首先,管理者要引领教师追求教与学在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化教育思想上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必须在一线兼课并指导教学工作,才能寻找适合校情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引领学校的教学方向。教育家魏书生在担任盘锦市教育局长期间,仍然兼任语文课教学,其魏书生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许多教师借鉴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管理者只有坚持在一线兼课、教研,才能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带来的教学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教师可以在电脑上随时搜集到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材料;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应接不暇的教学手段,可以让视频、动画和图片等各种媒体形式代替传统的粉笔、黑板加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信息技术课程带来的师生交流平台,如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网络论坛、贴吧等,不仅增强了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思维拓展的动力和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师生、生生交流的主动性。这样,不仅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情感的距离,同时也方便了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更为教师提供同教研组、备课组等同行交流和接受专家指导的机会。这样管理者才能成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业务上的引领者和带头人,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才能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其次,管理者应善于规划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工具、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和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学生管理工具。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工具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教学环节的组织更方便快捷;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使教师对教学效果和诊断性评价更科学客观,更全面具体;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学生管理工具使对学生评价角度更趋多元化,更能体现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规划和整合这些信息化工具是管理者发挥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领导作用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管理中的基本知识、方法,是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真正目的。

5.学校教学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反思

篇9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 教学资源 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151-01

我校图书馆是提供高校师生查阅各类知识的资源中心,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后自习的良好场所。图书馆是高校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它对扩大师生知识的广深,增加知识理解的深度,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但是在当今社会科技不断壮大,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各种知识的涵盖和学习,电子阅览室可以扩展仅仅只可以改善只停留在书本上比较局限的资源。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购买图书的经费,也更适应当今社会需求.它是未来图书馆发展建设必要趋势。本文从建设电子阅览室和在电子阅览室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两方面加以论述。

1 建设电子阅览室的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全校性共享

高校在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学生在毕业后出入社会进入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在学校内充分利用较宽裕的课下时间进行不断的知识充电才能提高自己全方面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论是学校自身的竞争力,最终都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人才培养离不开资源的投人,利用电子阅览室对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图书馆充分发挥了知识的海洋这一作用,也更加适应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求,使教学资源不仅仅在学校课堂上得到传播,也可以在课下对课堂的只是进行补充学习,同时也是各个专业得到相互交流,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下载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真正意义上达到全校教学资源的共享。

1.2 实现教学资源与图书馆资源互为补充

在电子阅览室里对独立学院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不只是对原有资源在既定的环境里重复,这是在整合的过程中使教学资源与图书馆传统资源、电子资源结合为一体。图书馆作为现代大学知识的象征,应该更具有多元化,提供更多的服务方式,纸质的藏书量是有限的,电子资源的相互补充弥补图书馆的知识局限性,也可以使图书馆的利用率增加,丰富学生在学校业余生活。

2 实现建立电子阅览室与资源整合结合的内容

(1)馆藏服务。我院学生可以进入校园网图书馆主页输入学号便可以查询图书当前借阅情况和书目信息馆藏地点及对当前借阅图书续借等服务。

(2)电子文献检索、查阅。电子阅览室的主要功能就是能够向学校师生们提供大量的电子信息资源以代替纸质资源的局限性。将有重要价值的纸质文献资料制作成为多种媒体形式的电子资源;购买国内外较为知名的电子文献资源库;定期更新电子资源。和其他学校达成协议也可以对已经购买的电子资源进行交换不仅仅可以节省部分资金浪费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得到与其他院校的交流.

(3)教学资源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它不仅仅是一个资源库一学习交流的平台。各个部门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实现图书共享、课件共享,试题共享、素材共享等等。鼓励教师把优秀的课件、论文、科研上传,学生也可以把自己优秀作品上传。

(4)网站阅览。电子阅览室的联网功能,学生教师可以在电子阅览室阅览网站和浏览信息。

3 建设电子阅览室资源整合相结合注意事项

3.1 建设电子阅览室的相关工作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除了软件硬件的资金投入还有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提高有一定要求。为避免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电子资源,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在电子阅览室开放前进行相关学习和培训。

3.2 电子阅览室的人文环境建设

(1)读者教育、培训。对入学新生展开宣传培训;张贴电子阅览室宣传资料;明确进入电子阅览室的规章制度;

(2)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业务素质的提高。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能力;计算机日常维护及网络维护;网络导航员;对学生操作的指导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图书和期刊电子资源,光盘数据库,国内外全镜像数据库…等等进行学习和研究。

3.3 电子阅览室硬件及软件建设

(1)电子阅览室是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备需求主要包括服务器类、工作站类及网络设备等。

(2)电子阅览室的软件环境电子阅览室的软件环境由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光盘服务系统、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和工作站安装应用程序组成。

(3)电子资源文献采集工作。针对电子文献价格昂贵并且重复率高可采用各高校图书馆联合采集,分工收藏来达到资源共享。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进行培训后将长期不断进行资源的采集。资源采集可以有多种渠道,在资金有限得情况下可以在网上搜集,筛选好的免费的电子资源并下载、归类、。同时调动老师同学的积极性共享优秀课件、网络授课、优秀论文、作品等等。

4 结语

在电子阅览室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是一种以学生和教师为主导的服务方式,使一些学生不仅仅能查阅本专业的教学资源与此同时非本专业的相关资料也可以查阅得到知识的拓展,同时引入图书馆资源可以更好得到利用,以图书和教学资源相互补充作为很好的知识引导来源,打破图书馆作为传统的知识模式和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图书馆数字资源。对于教学资源来说,保障了教学资源更好的发挥作用。老师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知识的机会增加,除了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外也可以从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不仅仅对于学生本身,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弥补自身在教学经验的上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对于图书馆资源来说,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各方面资源,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适应现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展。通过电子阅览室的软硬件环境对学院内部网络教学资源和图书馆资源进行整合,把图书资源浓缩具体化,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郭莉红.浅谈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服务[J].当代图书馆,2003(3).

篇10

>> 基于校园网的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中职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探索 基于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基于教学资源库的网络课程建设方法 基于HEVC的视频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建设基于网络教学的视音频资源库 基于高职高考的高三《语文》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 全媒体资源库系统的报业内容资源整合 浅析中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 中职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与思考 中职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 关于河南省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基于云平台的中职共享型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多媒体资源库建设与实践 教学资源库企业资源的建设方法研究 基于播客技术的中职校视频资源库建设 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学校社团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 基于wiki技术的班级资源库建设的理论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

[4]中国教育技术网.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EB/OL].,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