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雕琢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雕琢技术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精致化

如今学校的教学管理在信息技术的渗透影响下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变化,然而当我们以精致化的理念去审视当前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现状时,一些认识误区和深层问题便凸显出来。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管理精致化的现状

1.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很多教学管理人员认为,只要硬件投入到位,就可实现管理信息化。一方面,他们忽视了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更新周期短,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更新;另一方面,他们忽视了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等。导致他们以机器论和技术论的范式来理解信息化的内涵及目的,进而影响到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践。

2.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目前多数教学管理人员都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但他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字操作和报表处理上,对信息收集、处理、大都采用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既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又懂教学管理的人员相当紧缺,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整体不高。同时,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也相对薄弱,缺乏良好的信息习惯,如pc机感染病毒、操作系统崩溃、密码被盗用等情形时有出现,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3.软件开发与应用相对滞后,适用性差

当前,学校的很多软件都是自行开发或者请专业程序员设计的,不同的学校有可能使用的是同一套软件系统,或者它们在功能上是一致的,这就导致软件的重复开发。软件系统中途搁置和废弃的现象也比较普遍,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另外,它们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应用而开发的单机系统,各系统之间没有集成,数据不能实现共享。在不同系统中,资源重复冗余,这就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同时也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不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上种种,促使我们必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以达到教学管理精致化的目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管理精致化的几点建议

1.强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理念

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以“理念先导”为原则,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创新教学管理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先导和动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学管理经验,探索与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新路子,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2.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学校如果要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这个媒介,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

(1)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能的培训和教育。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当前学校的教学建设,往往重视教师自身的进修与培训,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培训力度不够。因此,可通过建立教师研修平台,实施教学管理人员的远程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分层分类组织教育管理人员参与,提高教育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2)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相关的评价体系。

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的信息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标准化和程序化。在实践中,相应的评价机制可与绩效考核挂钩,把信息素养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多方面激励机制可鼓励教学管理者主动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要使信息技术推动教学管理精致化,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系统是关键。以下以本校教学管理为例进行剖析。

(1)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

blackboard learn平台创建了一个自主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协助教师开展持续、深层次的教学交流和互动。具体分为四个模块:①平台快速入门,包括快速登录与退出、定制教师个人页面及快速创建课程。②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内容建设、备份与优化及学生管

理、课程美化。③互动教学,包括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工具。④反馈与评价,包括作业、视频库、测验、学习跟踪、自评互评及成绩中心等。

blackboard learn平台的使用是如皋市为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的有关精神,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要求而建立的一个教学管理平台。该平台还在不断地调试和学习中,能培养师生良好的数字化学习习惯,提升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机房上机日志管理系统。

当前,基层学校上机记录一般采用纸质文本形式,学校和上级领导部门无法监督课程开设情况,课程被占用的情况时有存在,同时也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师对机器使用情况的有效管理。而机房上机日志管理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模块:①中心端,包括学校管理、上机统计及上机日志。中心管理员可统计一段时间的登录人次,同时还可通过输入机号来查询该机器的具体日志等。②教师端,包括班级管理、教师管理、课程信息、学生管理等内容。信息管理员可批量导入学生班级,同时还能对班级信息进行升级处理操作。信息技术教师可登录本节课信息,同时上传教学素材以便实现共享或查询。③学生端的配置分为直接登录中心服务器或登录教师机情况。如果开放外网,可直接登录中心服务器,如果关闭外网,可将数据先保存到教师机,方便以后统一上传至服务器。

机房上机日志管理系统的应用,能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教师还可将课件、教案、素材等文件上传至中心服务器,以实现全体用户的共享。

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很多精致化的管理制度有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大大减轻了管理的难度,让管理成为一种方便、轻松、有效的行为。未来三年,如皋市将以构建“智慧教育”为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繁杂的管理中解脱出来,集中在教育教学这个核心业务上,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之嵘.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6(8).

篇2

关键词:玉雕;流派;艺术;雕琢;风格

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

中国玉器从远古起,就有南北之分,中国玉雕技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探索与积累,从大的流派来说,可分为南北两派。中国当代玉雕工艺,形成了新的琢玉流派――“北派”“扬派”“海派”“南派”等四大玉雕艺术流派。

一、“北派”玉雕艺术流派及其特点

“北派”――北派玉雕是以北京为中心区域,涵盖北京、天津、辽宁、河北、部分河南、新疆等北方等地的玉石雕刻流派。京、津、辽宁―带玉雕工艺大师形成的雕琢风格,以北京的“四怪一魔”最为杰出。“四怪一魔”即:以雕琢人物群像和薄胎工艺著称的潘秉衡,以立体圆雕花卉称奇的刘德瀛,以圆雕神佛、仕女出名的何荣,以“花片”类玉件清雅秀气而为人推崇的王树森和“鸟儿张”――张云和。

“北派”玉雕多为宫廷作坊工匠制作,极少民间工匠制品,所以北派玉雕往往会受到宫廷的约束,其风格主要体现为庄重古朴、大方、典雅、稳重大气、做工精细工整的特点。与南方玲珑剔透、晶莹通透的风格不一样。直至现在,北派玉雕仍然保持着此类风格。在雕琢类型方面,北派做人物、花鸟、花瓶等传统类型的玉雕较多。不仅色润形美,能保存千年万载,因此深受到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二、“杨派”玉雕艺术流派及其特点

“扬派”――扬派玉雕是扬州地区形成的独特的玉石雕刻艺术风格。扬州玉雕起源很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镂雕和链条技艺,并创造性地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等特色。“扬派”玉雕讲究章法,工艺精湛,造型古雅秀丽,洒脱飘逸,善雕大件玉器,尤以“山子雕”最为代表,碧玉山子《聚珍图》、白玉《大千佛国图》、《五塔》等,都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

扬州本地并不产玉,但古代扬州的便利交通及富庶市民却为玉雕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玉石都在这里加工,扬州玉雕使用的玉料有新疆的白玉、青玉、碧玉,辽宁的岫玉、玛瑙、黄玉,江苏的水晶,湖北的绿苗、松耳石,广东的南方玉及巴西的玉石,缅甸的翡翠,阿富汗的青金,加拿大的碧玉和日本的珊瑚等。

扬州玉器分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6个类别,品种齐全,花色繁多。历代扬州玉雕分别保留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

扬州玉雕创造性地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今天的扬州玉雕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其中,尤以“山子雕”及“练子活”技艺独具一格,显示了扬州玉雕艺人精湛的技艺。当今的扬州琢玉艺师,全面继承了传统的扬州玉雕优秀技艺,锐意创新,在实践中遵循“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琢磨工艺规律,结合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相玉”能力及雕琢技艺,创作了大批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的产品。现在主要的扬州玉雕传承人有黄永顺、顾永骏、焦一鸣、刘筱华、李小威、江春源、夏林宝、汪德海等。

三、“海派”玉雕艺术流派及其特点

“海派”――海派玉雕是以上海为中心地区的形成玉石雕刻艺术风格的流派。“海派”玉雕艺术风格的形成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形成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大量人才涌入,这当中包括一批扬州和苏州玉雕艺人,这些艺人在上海特定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风格―――“海派”风格。海派玉雕的主要特点是“海纳”和“精作”。“海纳”讲求古今相承,中西合璧,包容万象,强调创意和创新,将绘画、雕塑、书法、石刻、民间皮影和剪纸、当代抽象艺术等有益的艺术元素很好地溶入到玉雕之中。突出“精作”,即精细、精致、精美。以器皿类玉器之精致、人物动物造型之生动传神为特色,雕琢细腻,造型严谨,庄重古雅。“海派”以器皿(以仿青铜器为主)之精致、人物动物造型之生动传神为特色,雕琢细腻,造型严谨,庄重古雅。代表人物―――“炉瓶王”孙天仪、周寿海,“三绝”魏正荣,“南玉一怪”刘纪松等人的玉雕,更是海内外艺术爱好者、收藏家众誉的珍品。海派玉雕由于创意好,工艺新,材质优,市场认知度高,市场波动相对小。

四、“南派”玉雕艺术流派及其特点

“南派”―“南派”玉雕是苏州,福建和广州等区域的玉雕风格。这区域的玉雕长期受竹木牙雕工艺和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在镂空雕、多层玉球和高档翡翠首饰的雕琢上,造型丰满,呼应传声,工艺细节表现细腻充分,这就是南派独树一帜的特色。

南派玉器作品风格轻灵飘逸,追求创新,以出口为主,原料多用缅甸翡翠,以广州、四会、揭阳阳美、佛山平洲等地为代表。其中,这几大地区中,多年来都是以广州玉雕为首,领统着南派玉雕经历一个又一个历史浪潮,走向一胜过一个的高峰和辉煌。

广州玉雕是以翡翠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造型上以典雅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其技艺深厚,雕法细腻,且花色品种繁多,加上追求创新,突出岭南文化的内蕴,和北京、扬州、上海的玉雕产品并列,被公认为四大派中“南派”的领头羊。无论是在造型设计还是雕工技法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先后创作的通雕座件、镂雕玉球、组合镶嵌等新工艺更是独步业界。作为重要的艺术遗产,广州玉雕具备很高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篇3

玉璧可分二型。

I型:1件。图1直径9厘米,孔径5.5厘米,厚0.15~0.30厘米。孔周与璧面平,制作不太精细,且选用玉根作料,表面呈现蜡黄和灰褐诸色。器表虽磨制光滑,但薄厚仍不一致,周边有残缺痕迹,然孔径较圆。一边有明显的开料痕迹,两面抛光,均素面无纹。

Ⅱ型:3件。图2直径6厘米,孔径2.3厘米,厚0.60厘米。孔周两面微突起,呈圆口状,孔壁较直,抛光。色泽青灰,并有褐色玉根斑痕。制作比较精细,璧孔与周边比较规整平直。两面边沿与孔壁形成环形素圈,余皆雕刻成云雷纹,饰满器身,纹饰密布,错落有致。虽选用玉根作料,但经过精细加工、雕琢、抛光,仍显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图3直径3.6厘米,孔径1.3厘米,厚0.35厘米。乳白色,璧孔与周边微突起,边沿平直。两面抛光,雕琢有云雷形图案。底面凹平,而纹饰凸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图4直径3.6厘米,孔径1.4厘米,厚0.4厘米。乳白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璧孔与周边微突起,边沿平直,两面抛光。雕琢有云雷形图案,底面凹平,而纹饰凸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玉璜 4件。选料比较讲究,皆为硬玉,色泽多数偏青,仅有1件微显青褐。除1件为素面抛光者外,余皆雕琢有精细的花纹。若穿线佩戴,更具有雍容华贵之风度。按这批玉璜的形制,可分为四型。

I型:1件(图5)。长9厘米,宽3.5厘米,厚0.30厘米。器表呈乳白色,然白中泛青,有褐斑。两端平齐,两面抛光,整体为圆周的三分之一。两端各有一孔。上端有一小孔,表面磨制得极其光滑。

Ⅱ型:1件(图6)。长10.9厘米,宽3厘米,厚0.2厘米。翠绿色,选料精细,两面抛光,制作讲究,工艺精湛。整体为圆周的三分之一。两端有孔,上端有一小孔。两面均雕琢有精细的花纹,一面为云雷纹密布,而另一面则为饕餮纹。刻工精细,线条流畅;构图严谨,优美大方;设计精巧,雕琢娴熟。

Ⅲ型:1件(图7)。长7.8厘米,宽1.7厘米,厚0.2厘米。乳白色,但白中泛青,玉质精细。整体亦为圆周的三分之―。一面磨平,一面雕琢有云雷纹。一端有一单孔,而另一端则为上下两孔,上端还有一小孔。制作讲究,图案性强,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Ⅳ型:1件(图8)。长10.5厘米,宽1.6厘米,厚1.5厘米。黄褐色,两面抛光,为圆周的四分之一,形体虽小,但制作精巧,可谓小巧玲珑。两面皆以云雷纹密布,两端有孔,上端有一小孔。

玉龙佩1件(图9)长11厘米,宽3.9厘米,厚0.5厘米。乳白色,头部有褐斑,造型扁平,两面抛光。身躯细长,龙首翘起,尾部略残。身躯上下有圈鳞衬托,上下两面皆雕刻有云雷纹密布全身。选料比较讲究,造型生动逼真,制作工艺精细,图案装饰严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龙体上下两排共穿8个孔,以供佩戴之用。

玉环皆两面抛光,多数选料采用玉根,故有褐斑痕。有的素面,有的表面雕琢精细的花纹。根据不同的造型,共分为四型。

I型:1件(图10)。外径10.7厘米,内径6.4厘米,厚0.5厘米。乳白色,有褐斑,为一圆周体。两面抛光,内外边沿皆雕作扇棱形。两面均刻有云雷纹,造型扁平纯圆。

Ⅱ型:1件(图11)。外径9.2厘米,内径5.9厘米,厚0.2-0.3厘米。为乳白色,两面抛光,内厚外薄,制作不太精细。两面皆刻有三周排列有序的云雷纹密布全身,显得非常呆板。

Ⅲ型:2件。图12外径2.6厘米,内径1厘米,厚2厘米。乳白色,有褐斑。扁平,边沿整齐,两面抛光,磨制精细,均为素面。图13外径1.8厘米,内径0.6厘米,厚0.4厘米。乳白色,微带黄色,有褐斑,磨制尚工整。

Ⅳ型:2件。图14长2.9厘米,宽2.8厘米,厚0.2~0.4厘米。不规则的耳形,乳白色,有褐斑。选料不精,磨制工艺欠佳,厚薄不均。图15长3.9厘米,宽2.7厘米,厚0.3~0.4厘米。不规则的耳形,乳白色,有褐斑,选料不精,磨制工艺欠佳,厚薄不均。

玉绞丝环(图16)。环的外径1.7厘米,内径1厘米。黑褐色,整体为圆形。断面呈圆形,磨制精细。表面刻成绳纹状细纹密布全身,显得小巧玲珑,极其精致,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玉带钩(图17)。长2.1厘米,宽1.7厘米,厚1.3厘米。乳白色,腹呈近方形,钩作鸭首形。纽很小,且内凹,一端凿扁方孔与纽相通。钩与腹的正面均雕刻有云雷纹作衬,造型虽小,但琢磨讲究。整器抛光,并雕刻有较细的纹饰,显得小巧玲珑,非常雅致。作为带钩使用,在同一时期尚属罕见。

玉人(图18)。高2.5厘米。乳白泛青,表面抛光。作蹲跪状,两手交叉于胸前,两腿齐跪,上身直起,双目前视。由头顶至足底有一小孔上下相通。制作讲究,造型秀美,比例匀称,具有一定的雕刻工艺水平。

玉锁 2件。图19长1.7厘米,高1.3厘米,厚0.4厘米。色泽青绿,稍有褐斑。扁平近方形,下部较平,上端抹圆,整体作古锁状。器表抛光,正面上部刻有简单的云形纹,余皆素面。在饰件的中部横穿有小孔相通。图20与图19形制相似,唯大小略有差异,长1.9厘米,高1.4厘米,厚0.7厘米。

篇4

如何分辨一块玉到底好不好,值不值得收藏?一块好的和田玉必需同时具备三项条件:色、润、净。色要正,不能有两种色像出现,如灰白色、青灰色、黄绿色。白玉的标准色是脂白、奶白、荔枝白;青白玉的标准色是粉青、绿豆青、瓜皮青。其次,质要润,质地温润细腻,观之犹如脂肪、油润纯净,抚之犹如婴儿的肌肤细腻光滑。

再次是整体净,洁白无瑕是和田玉的美称,整体纯净、无瑕疵、无石筋、无裂绺才是上品。瑜不掩瑕,表里如一是和田玉的美德。

收藏和田玉藏品,先要分清什么是作品,什么是商品。二者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一件好的和田玉作品,它体现了制作者的艺术修养、文化学识、雕琢功力,使人们在品味、鉴赏、把玩中得到享受,特别是玉雕工艺大师们的杰作及获奖的名家名作,件件都是形神兼备,都是珍品、神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变得越来越珍贵。而商品是可以重复生产的大众消费品,没有艺术灵魂,充其量也只能是玉雕技师技艺的表现。

目前收藏和田玉存在着三大误区,论述如下。

重古轻今

古代的玉石具有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上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追捧,也无可厚非地稳坐玉器收藏品种的头把交椅。所以人们在收藏方面往往走进了一个误区,即重古轻今。其非全然,例如,清代的和田玉雕八成以上是青白玉,而且许多雕件因为惜料不敢取舍带有裂绺和瑕疵,就衡量玉器的价值从工和料方面而言,就有所影响了。而当今和田玉的开采无论从产量、质量及籽料都超过了乾隆鼎盛时期,所以从原料来看当今胜过前清。就雕琢技术上看,当今从设计理念、加工设备、雕琢技艺亦不输前人,也有非常大的升值收藏空间。

藏为尊白

对于白玉的考量,绝非色白即玉,更不能认为白色则至高无上。石与玉的区别在于石没有玉性,所以不能只重色白不重润,润者质也,有色无质犹如没有灵魂和生命,所以挑选和田玉要色润同重。挑选白玉、青白玉,可在同等色度下,以润取胜,某些上好的青白玉润度超过一般白玉的也为和田玉的上品。

轻质重皮

篇5

“胡星岳”款犀角雕螭龙纹杯以整块犀角雕琢而成,色呈褐黄,光泽柔和、滋润,犀角纵纹清晰可辨,为亚洲犀之珍品。杯椭圆形,大撇口,下部内收,圈足。一边雕螭龙把手,扶于杯身,口沿内外侧饰回字纹,口沿下方趴伏一螭龙顾首回盼,杯腹部饰两周变体夔龙纹。该杯仿古造型,纹饰精美繁缛,利用了犀角本身的特征,巧妙雕琢把柄,端庄古朴,刀法细腻浑朴。杯底足深凹,足底中心处有阳文“胡星岳制”四字篆书印款。

犀角雕刻艺术从明代开始迅速发展,主要集中在南方各地,比如苏州、扬 州、南京、杭州、福州、广州。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将一些犀角从国外带到中国,只用于皇家。明中期海禁解除,允许民间自由贸易,东南亚、非洲犀角流入中国,开始

文/岩羊 图片提供/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了皇室豪门、文人雅士追逐犀角雕的风尚。这个时期产生了很多著名的犀角雕刻家,胡星岳就是其中之一。

明朝曹昭的《格古要论》中记录了当时文人鉴赏犀牛角的标准:犀角的纹丝与鱼子相似的,称为粟纹,粟纹中有眼,称粟眼,这种犀角称为山犀。犀角以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通、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上品。有通天花纹,具有百物之形的最珍贵。有重透纹,黑中有黄色、黄中有黑色,或黄中有黄、黑中有黑的,与有下透纹而黑中有黄花的这两种称通犀,也很珍贵。有侧透纹而黄中有黑花的,要差一点。有花如椒豆斑而颜色较深的,又差一等。斑纹散而颜色淡的更差。最差的犀角没有花纹而纯黑,一般古人只会拿来做象棋。

明代犀角雕刻的技法讲究各种精细的多层镂雕,而且将圆雕、深浅浮雕、阴刻等技法很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追求刀法的圆润,还通过高温蒸煮等特殊处理来使材料软化,便于改变器型,这一工艺在犀角雕刻中是较为独特的。而清代犀角雕刻技艺则更加成熟,其纹饰通常以花卉为主,葵花、玉兰、荷花等最常见,山水人物则往往构图疏朗,饶有画意,颇具仿古风格的蟠螭纹就是常见的纹饰。

犀角雕仿古铜器的风气于明清之际颇为盛行,尤其是清初雍正、乾隆之时,对精碾细琢、有繁缛倾向的工艺品渐生厌烦,随而大力提倡仿古之风。犀角因其本质古色古香,浑厚苍劲,做仿古铜器的造型和花纹自有得天独厚之处,加之由于宫廷审美影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故成一时之风,许多雕刻也采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犀角雕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除仿古纹饰,本品的杯柄雕琢亦是非常精彩,胡星岳巧妙地利用犀角料,采用透雕、高浮雕的技法雕出六条螭龙缠绕在一起,大小互借登高,神态各异。其中体量稍大者攀至杯壁,向杯内窥视,较小螭龙倒置悬挂,整器构思精巧,工艺高超。查阅公私著作可知,胡星岳为明末清初的治犀名家,以雕刻夔龙、仿古题材著称,传世作品稀如星凤。其所制犀角杯形制及纹饰简洁,雕琢精细,古朴高雅,传世作品多收藏于阿伯丁艺术馆、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民间流传极为少见。

与其他古董不同的是,犀角雕不是年代越早就越有价值,其价值由雕品形状、大小以及雕工三大要素决定。年代较早的犀角雕因为工艺技术和审美不佳,所以价值并没有十八世纪之后的犀角雕高。而清代中后期,犀角来源渐少,制犀业以及犀角雕工艺也逐渐萎缩。

犀角雕刻品本来存世就比较少,在清代末期又被来中国的欧美人士大量收购,因此长期以来国内都较少见到犀角雕。在最近,随着国内收藏市场的兴盛,犀角雕纷纷“回国”,各拍卖公司的犀角雕专场,经常是百分之百成交。2010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上,明末犀角雕兰亭序杯和清康熙犀角雕莱菔尊,均以3986万港元成交,创下犀角雕刻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随着市场的好转,犀角雕的赝品也非常普遍,价格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造假者将黄牛角、水牛角、牦牛角剖开,一层层烫压、再煮熟后制作成假犀角雕来蒙骗收藏者。好的犀角雕,雕工是仿不出来的,另外,气味、质感也有区别。

篇6

一只名表的诞生,其内涵与价值可以归纳成功能、文化和工艺,反映出制表技术的实用价值、手工艺术的欣赏价值、折射历史的人文价值以及无形的品牌价值等。纵观雅克德罗的历史,每一款产品均在卓越和诗意的交织中诞生。在这里,历史与创新和谐交融。

蛟龙戏水的亚洲神话PETITE HEURE MINUTE RELIEF DRAGON腕表

作为18世纪第一家踏上华夏土地的制表厂,雅克德罗在龙年伊始之际,选择了这一华夏古国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以佩戴神珠的传说神物为图案。

以黄金精心雕琢于表盘之上的龙形图案,通身透出蛟龙戏水的磅礴瑰丽。金龙好似从黑色珍珠贝母的中浮游而出,身形圜动更显出道道波光的跃动。在这种娇柔的材质上雕刻,需要细之又细的专注,而今雅克德罗已成为业界推崇的行家里手。再窥美学机巧:表壳背面那片耀眼的黑色缟玛瑙上,雕着龙尾,营造出腕表上金龙穿身而过的真实效果。

表壳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红金的光泽令表盘纹路的每一处细节都分外夺目,一如体积、材质和光影的微妙交织,在特定厚度的表镜中尽显非凡美态,令金龙戏水的一幕变得栩栩如生,诗情画意再现。此款极具震撼力的表款仅限量发行88枚,将成为部分藏家的珍贵典藏。

大明火珐琅再邀明月THE ECLIPSE IVORY ENAMEL腕表

腕表圆润的面容有如最富诗意的梦境……雅克德罗再度邀明月。THE ECLIPSE IVORY ENAMEL腕表在纯净和敏锐的美学视角中,在古典主义图案和图样的震撼力中,向雅克德罗达致巅峰的高级钟表和工艺技术的致礼。首先是“Grand Feu”大明火珐琅表盘。这项诞生于时光黑夜的品牌专有技术,要求工匠的极度专注和对火候的精准掌控,这些对铸造这枚色彩和纹理都独一无二的表盘而言至关重要。在这张美不胜收的“白纸”上,用红金镌刻8颗星星和一轮明月。源自18世纪的设计灵感娓娓道出品牌的渊源和自启蒙时期以来对装饰艺术的偏爱。黑夜中美轮美奂的星辰在一枚白色缟玛瑙雕琢的游丝调节器后面隐隐可见,将丝丝缕缕的诗意带给月相显示的每一次变幻。

这场精工复杂钟表的视觉盛宴,带着无尽的华贵登场。星期和月份显示窗都位于表盘的上部,而一根头顶月牙的雅致蛇形指针,则沿着红金表壳的一圈数字指示出日期。纤细的时针和分针亦沿同一路线转动,尖削的外形和古典的线条凸显出这款腕表出众的和谐之美,搭配一条珍贵的鳄鱼皮表带。

篇7

本文主要针对玉器发展高峰期之一——汉代,笔者就寿县博物馆藏汉代玉器所采用的工艺、纹饰特点、形制进行解说,以飨读者。

猪龙佩 汉(图)

长7.5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寿县双桥镇出土。

白玉之中泛黄色,内有黄白相间的沁斑,佩呈扁平状,整个器形为变形抽象的玉猪龙;采用宽刀斜刻技法,以阴线起界,龙额尖突,圆目,上下唇上卷,呈勾形,下颌突出,前足呈卧状,无后足,宽尾微上翘;龙身满布勾连云纹。有学者认为此佩制作年代为战国。

连弧纹青玉壁 汉(图2)

外径13.8厘米,内径2.8厘米,厚0.6厘米,寿县城南门外养猪场汉墓M1出土。

青色料质,有相对称黄色沁斑,玉质纯正,色泽温润。呈扁平圆形,正反采用减地浅浮雕技法,满饰排列有序的乳钉纹。外为小平缘,内为弧凸缘,璧一角饰一凸起的弧纹,弧纹两端与外缘相连。此器纹饰布局工整,精工细雕,上饰一道弧纹更属罕见。《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璧最初是作为礼器之用,是祭祀用品,用来礼天,后来主要用于佩戴、把玩、观赏。

兽面纹玉剑璲 汉(图3、4)

通长8.8厘米,宽2.5厘米,厚1.1厘米,寿县珍珠泉东100米处M12墓出土。

器物为长方形,两端下勾,背面有长方形横穿;白玉质地,有褐色沁斑,呈半透明。正面采用减地浅浮雕的刀法雕成对称的勾连云纹,剑璲一端饰有兽面纹,眉须采用汉代典型的游丝雕刻技法,阴刻细线,线条犀利流畅,细如发丝,给人吹之欲起之感。此件是典型的汉代游丝雕刻技法,由此可证汉代游丝雕琢技术的成熟与精湛。

勾连云纹白玉环 汉(图5)

外径7厘米,内径5厘米,厚0.6厘米,寿县双桥镇出土。

白玉质,半透明,外表呈灰白色,局部有褐色和淡黄色沁斑。环体截面呈扁椭圆形,双面以阴刻细线为界,满饰勾连云纹。此器手感饱满厚重,雕琢工整、精细。

诱雕龙凤觽形青玉佩 汉(图6、7)

长8.8厘米,高3.7厘米,厚0.4厘米,寿县双桥镇出土。

青白玉质,较纯净,半透光,局部有白色“冬瓜霜”和黑色沁斑。玉佩双面主饰透雕一龙一凤,凤负于龙背之上,凤首曲颈上昂,凤冠下垂与龙首顶相连,凤尾翘起向下翻卷,龙体弓背呈月牙状,龙体凤身以流畅的阴线雕琢出细部纹饰。觽早为古人用于解身上服饰扳带之用,后逐渐演变成佩带器物。

玉剑格 汉(图8)

长4.9厘米,宽1.3厘米,厚1.4厘米,寿县瓦埠镇方家老圩出土。

剑格为白玉,半透明,有褐色沁斑,出土时镶装在锈残的铁剑上,局部呈现有断断续续丝状铁锈色沁。正面略似长方形,中部起脊,截面呈菱形,正中有长方形穿槽孔,以穿装剑柄。剑格双面阴线为界,以脊为中轴浅雕对称的兽面纹和勾云纹,兽鼻梁高挺,鼻头如三叉戟,双目怒睁,浓眉高挑;沿格的边缘处阴刻一周细框线和对称的勾云纹及尖状细网格纹。

玉剑珌 汉(图9)

长5厘米,宽4.2厘米,厚1.5厘米,寿县八公山乡珍珠泉出土。

青玉质,不透明,呈青灰色,局部有黄褐色的沁斑,通体光素无饰。珌一端大一端小,双面略呈梯形,中部隆起,两端侧面呈椭圆形,小端侧面中部有一圆形固定孔。该器圆润厚重,设计流畅自然,是安装在剑鞘末端的玉饰件。

青玉蒲纹璜汉(图10、11)

通长12.5厘米,宽1.6厘米,厚0.4厘米,寿县公安局刑警队移交。

一式2件,青玉,有黄色沁斑,半透明,有玻璃光泽。器形呈虹拱扁平状,两端平直,近似在一条水平线上,璜拱顶中部有一圆形穿孔。此器两面以阴线起左右和下界,上部饰有微浅排列有序阴线雕刻的蒲纹和云气纹。整个器身光滑平直,做工考究,应为随身佩戴之物。器物从纹饰上看,应由早期的玉璧改制而成。古代“以玄璜礼北方”,郑玄注解谓“半璧日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也”。

玉蝉汉(图12)

长5.6厘米,宽2.9厘米,厚0.8厘米,寿县博物馆旧藏。

青玉料,玉面为鸡骨白,蝉形,扁平;正面中部微凸,采用阴刻手法,眼、翼、尾部线条流畅、自然,造型逼真,栩栩如牛。此器刀工泼辣、粗犷,寥寥数刀即勾出蝉体,是“汉八刀”的典型之作。镂雕螭龙纹心形白玉佩东汉(图13、14)

长8.2厘米,宽4.7厘米,寿县寿春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工地东汉墓出土。

白色玉质,洁净纯正,莹润剔透,有淡淡的玻璃光泽,局部有黄色沁和鸡骨白皮子。玉佩以一心形镂空环为中心,一周由三条相互缠绕的圆雕螭龙构成。二龙首居于中间,一龙首侧于一方,似是仰首眺望,环宇众生;三条螭龙扭动身躯,遒劲有力,或昂首注目,或似隐身于祥云之中,若隐若现,给人以虽静似动、栩栩如生的感觉。充分表现了龙至高无上、唯我独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遨游四方的骄态。

玉佩选用上成和田白玉籽料,经过巧妙的设计,采用高浮雕、镂雕、圆雕、透雕、巧雕、游丝雕等多种技法琢成,真实展现了汉代极高的琢玉水平,此器是集工、料、技艺三者完美的结合,可谓汉代玉器制作的巅峰之作,传世绝品。

透雕“长宜子孙”双龙璜形玉佩东汉(图15、图16)

篇8

南阳玉的材质美为其造型艺术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题材与形式的创新则是为其造型艺术形成有意味的间接显现。一件玉雕作品的好坏,主要看其是否有意境,雕琢是否精湛,颜色是否用得悄,题材是否恰当造型是否完美;要从玉雕作品的玉质、色彩、题材、造型等方面来判断其艺术价值。在南阳玉雕造型艺术作品中,质地、色彩、线条形式等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式与形式之间的配合激起了人们的审美情感。这些被朗格称之为“有意味”的美的运动形式,是所有视觉艺术的共性所在,玉雕造型艺术亦不例外。形象、颜色、线条等可以直接转载作品的功能和艺术想象的意象世界,突破了不同审美主体在认识上的狭隘局限和认识差异,使玉雕造型艺术作品既具传统美学风格同时又突出个性。它将意形变为具体,简明扼要,表达性强,能将深刻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道理简单化,将心中想象变为可触的具体。

动态造型艺术

在南阳玉雕造型艺术作品设计中,经常会出现人们所喜爱的人物、动物、植物等的运动状态,使之成为具象之美。玉雕大师们追求“玉出独山,艺在南阳”的造型艺术风格,将大自然灵性融入玉雕造型设计作品之中。动态造型艺术是指作品以其静止的形态而让欣赏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类似于运动的视觉心理感受的审美形态,这是玉雕造型艺术中的动态造型之美。经典作品的《浴》,虽然看似为静态的造型作品,但是也可见其动感。作品中少女丰满圆润的肌肤,纤

纤玉指及溅溢盆外的流水均用白色雕琢,黑色的衣服遮挡着少女美丽优雅的脸庞,给人以神秘浪漫的色彩。溅溢盆外的流水给充满静谧的作品带来了动感,而成为巧用独山玉黑白两色的典范之作。另一经典作品如玉神公司的《十八学士》,整件玉雕造型作品仅用常见的黑白两色,但黑白之间却无形之中张扬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姿态娴雅、恬静舒展,仙鹤均取灰青色作头顶,与纯白色的鹤身浑然天成,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或引亢高歌,或翩然起舞,或窃窃私语,流动的水就是造型流畅的曲线、仙鹤的不同态势而形成视觉张力,由于动感使整部作品充满生命的活力,设计的灵感源于自然的艺术智慧。

意象造型艺术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艺术作品的意象之美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的内在含蓄美;它通常指的是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门类中,借助于艺术家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汇成的情景交融、虚实相应,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进入无比广阔的空间的艺术意境。这一美学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哲学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因此,艺术作品之妙、之美,造型境界之高就在于以可道之言,可视之物,可像之形来表达自然界中的不可道、不可视、不可形的“道”。历代雕琢者都在追求玉雕造型的意象之美,玉雕造型的意境之美是随处可见,普遍存在的。

玉雕造型意象优劣是对玉雕造型艺术整体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造型艺术而言,常常通过一个具体可视可触的视觉形式意象传达着深刻的意义或信息。一件玉雕造型艺术品,它的美,或在于形态,或在于色彩,或在于意象,也可能两者或三者兼而有之。玉雕造型艺术形态逼真写实才能创作出玉雕造型精品,作品的整体造型能与力量、速度、人性等意义之间表现出的意象含义相联系,其艺术性品位也因意象之美而得到提升。可以说每一块玉料都有其本身之意,本身之境,要使玉雕造型作品传神、有意味,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只有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将自己内在的意与境和玉石本身的意与境相结合,从而用自己的艺术思想和造型艺术技巧在脱琢的玉器中表现出来,使之成为具体的可以供人们欣赏的艺术珍品。如玉神公司创作玉雕精品的《境》,用自然的形态与色彩来使现实的“境”与道德的“心境”相联系,时隐时现远处酱紫色的山峰白云缭绕,,近景则是绿色的波纹,似山峦走势连绵起伏,猛一看如水浪波涛汹涌,仔细则是老子雕像,面目严然,须发衣衫随风飘荡,任其自由飞舞。作品设计者用最简洁的雕琢手法,借用自然的色彩流动,成功地象征了大气磅礴的老子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使观者越看越震撼。因此,以《境》为代表的、包蕴着丰富、共识的文化、艺术符号元素与意象,独具特色的南阳玉造型作品体现了玉雕大师们追求意象、象征等艺术思想。

对比与夸张的造型艺术

朗格说:“构成一件造型艺术,不是靠一些互相并列的因素,而是靠那些互相影响的因素。”这种“空间紧张”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突出对象中的某个特点或某一部分以使对象更好地传达一定的意义的创作方法,是从生活原型走向艺术形象的重要步骤,又是艺术形象与生活本身拉开距离的必经之途。南阳玉雕造型追求形象逼真传神和适度夸张,是作品的某一方面,包括作品的形态夸张、功对比能、肌理效果、触觉感受以及作品的背景夸张与对比的造型艺术,使观众不知不觉的欣赏中产生一定的共鸣,创造快乐愉悦的审美体验。南阳很多玉雕造型作品体现了大师们独特设计与大胆追求的艺术风格。《生命》融注了作者深刻的社会人生感悟,采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突出雕琢的对象,深深扎根于岩缝中的稚芽根茎粗壮,充满着新生的力量,这是对新生命的无言诠释。作品艺术地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显现出为新生而拼搏的力量。从玉雕大师拿起錾子琢出的第一根须开始,艺术家便立刻置身于符号形式的王国之中了。无论是藤蔓、野草,还是根须发达的稚芽,作品中艺术家的每一项选择唤起的都是生命的整体意象。作品中植物要生存发展,受到岩石的制约,这就形成了“空间紧张”之美。

近年来,南阳玉雕大师们不断探索新主题与新技术,以对比与夸张的造型表现方式,在欢乐和谐的组合作品形态中体现了整体结构和秩序之美,创造出了许多整体形态富有浓厚的艺术情趣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如玉神公司的《妙算》、《恩爱百年》,玉仙公司的《和谐家园》《暖》等等,这些造型作品用直接呼唤人

类情感的空间造型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时代的文化艺术精神,突破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人们在认识上的视觉差异和局限,帮助不同层次文化水平欣赏者更好地了解造型艺术作品的文化特征和艺术价值。这些作品表现了各式各样的对比与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展现过去的、现在的可爱的人物、动物、植物的同时,无不让人看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幽默灵秀。

当代南阳玉雕造型艺术作品中,玉雕大师们有机借鉴融合了中西方现代雕刻技法,不断追求玉雕造型内容形式的艺术创新,使这门充满生机的视觉造型艺术设计形式也因此不断以崭新的、富有人性化的造型面貌出现在鉴赏者视野,从而也创造出南阳玉雕造型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造型作品、新风格造型、新造型气象。使现代南阳玉雕造型艺术以不断探索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为其特有的设计思路与创作手法,以实现“人、社会、环境”的和谐共存为目标。

特定的地理环境滋生并养育特定的文化,作为地方特色浓厚的南阳玉雕工艺,积淀着深厚的玉文化基础,它们共同构成我国玉雕艺术的多彩天地,丰富而精湛的各类玉雕工艺品,展现出其特殊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它将给人们带来独玉工艺品那美妙绝伦的缤纷世界,领略南阳的独山玉风采。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篇9

水墨玉雕是当代玉雕领域的一朵奇葩 ,意境和神韵是水墨玉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未来玉雕艺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水墨玉雕是建立在两个传统基础上的,一是中国水墨国画; 二是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是将中国水墨画有机地“溶入”玉石雕刻中而创新出来的一种玉雕新风格,是两者的交集,这种创新符合当代审美情趣,品位高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过数年的失败到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反复摸索,今天终于总结出一套水墨玉雕实践经验理论。

水墨玉雕与传统玉雕有何区别和联系?水墨玉雕的创作难点在哪里?

其实,水墨玉雕也是玉雕的一个门类,它的设计要求设计师不仅要熟悉传统玉雕,还要熟知中国画的创作特点和规律。可能因为搞玉雕的擅长水墨画的人少,又加上水墨玉雕技术方面的问题需要突破,籽料太贵,设计难度高深,周期长,成功率低,成本较高,故无人愿意涉足。

水墨玉雕的创作讲究玉与画,画与人的和谐统一,即“天地和谐”,“人玉合一”,体现作品的整体和谐韵律之美,构图的好坏全在“气势”,气与势,多不厌满,少不嫌稀,密不通风, 疏可跑马,往往在气与势偏重一边时,要伸出;在气与势冲出时,要收回;在气与势伸向外面时,要引进;在布局塞满时,要泻开。要综合考量整体图案构件中的主次、虚实、藏露、因果、聚散、疏密、浓淡、参差、轻重、顾盼、层次、深浅、快慢、展收等逻辑关系,运用中国画的构图与透视规律,如:近大远小, 低近高远,近实远虚,虚实相合,散点透视,合理留白,以白计黑,上面空天,下面空地,抽象夸张等等手法,力求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譬如玉雕《梅溪山房》图,构图来源于宋代的古画,通过对原图构图要素的提炼,结合此籽料的实际特点,综合把控气与势的“相合”,营造一种悠闲静谧的山居意境,玉、画、人三者具有一种和谐统一的韵律之美,即谓:“气韵相合”。在琢磨玉时要努力用国画的笔触运用于玉雕的线面处理中,勾线不是围绕图形去“描”勾,而是要用书法所讲究的线条去“写”勾,力争将国画的笔情墨趣巧妙地体现在玉雕作品中。水墨玉雕的许多技艺来源于传统技艺,有些方面需要改良:

第一,皮色不再用于俏色巧雕,而用于“写”画,用于渲染气氛,烘托主体。

作品《松鹤延年》,利用皮的苍黄色渲染松的古老苍劲,烘托出长寿之意。苍黄色易使人联想到成熟、苍老、丰收之寓意。

作品《竹报平安》,利用青皮作背景色主基调,渲染烘托了青竹的勃勃生机,青雾的平静安详,另外青竹还有“节节高升”,云雾还有“青云直上”之寓意。

作品《红梅报喜》,利用红皮的浓淡,聚散关系渲染烘托了“喜”的气氛,红色代表喜庆吉祥。

以上三例作品组合在一起又成为水墨玉雕《松竹梅》组玉, 甚称绝妙。

第二,散点透视。即多角度观察物象。散点透视和环形曲面雕琢可以创作出具有3D效果的浮雕立体艺术。

作品《姑苏行》,通过籽料的曲面布图,多角度散点透视, 大量运用藏与露、虚与实,夸张与写实等艺术手法,移步换景而又通体成画,通过荷叶的夸张,荷叶下视点,展现远处的姑苏风光,以小窥大。这件作品就是一件3D效果玉雕。

作品《乌镇风情》,乌镇也是典型的江南风光,但其特别之处在于“乌”,即:黑,到过乌镇的人都知道千年古镇乌镇大牌楼,房舍主基调基本上是“乌黑”的,如何突出“乌”的效果呢,本件选料时采用墨色浓重的青花料以渲染“乌”的背景, 用青花中的聚墨做成墨荷,上空天利用残墨渲染天空的“黑”, 反衬小桥、流水、人家、渔舟的“白”,对比强烈,艺术效果鲜明,用散点透视,主视角也采用墨荷下视角,以小窥大。艺术手法与《姑苏行》基本相同。

第三,水墨画的创作理念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相吻合,讲究“天地和谐,阴阳共生”的儒道思想,这也符合西方的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水墨玉雕的创作也是采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理念来观察分析事物的。在实际创作中, 在结构比例准确的前提下,不再追求线面的“精”、“细”、“准”、“清晰”的传统制玉要求,而只求线面整体的韵律协调,气势得洽,有时还故意把线面做得“朦胧”,“歪歪扭扭” 以表达水墨玉感的“朦胧美”、“枯朽美”、“陈旧感”等特殊要求,如图《春江水暖》就是朦胧美作品。

第四,水墨玉雕是形的艺术。讲究的是以形写神,以形写意,形神兼备,寓神于形的形神合一的艺术感受,水墨玉雕不再苛求逼真的写实而追求含蓄的写意,有“大写意”和“小写意” 两种。

第五,水墨玉雕用料讲究原籽、原形、原皮、原色,设计与雕琢时讲究“保形”、“保皮”、“保色”、简称“四原三保”。原料与构图的和谐统一,也是天然与人文,物质与意识的和谐统一,因此为了雕琢时少减玉料,常采用损耗料较少的浮雕,最忌深剽硬琢破坏玉料天然属性美。

篇10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很多生活器具是以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唯有玉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周礼・玉藻》中对佩玉事宜的表述有:“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更是把直接玉佩上升到礼法。

而玉佩同时也是佩饰的一种,在我国古代,佩饰主要是指悬挂在腰带上的饰品。中国人佩玉的风习起源很早,早在《诗经》中就有这样的描写:“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这里所说的“杂佩”就是指玉器佩饰。

富含深邃的仁德寓意

玉佩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这种重要地位的形成首先是与国入的观念发展密不可分的。早在新石器时代,玉作为一种“美石”,就与祭祀、礼仪等观念性的活动联系在了一起。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本为自然物质的玉石被人为地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儒家思想中,把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内容与玉的天然物理性能相比附,于是出现了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在《礼记・聘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贵玉而贱珉(一种近似于玉的石头)呢?是不是因为玉稀少而珉多的缘故?孔子回答说:“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

另外,按孔子对玉的十一种象征的解说是,认为玉质温柔滋润而有恩德,象征仁;坚固致密而有威严,象征智;锋利、有气节而不伤人,象征义;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齐地佩挂在身上,象征礼;叩击玉的声音清扬且服于礼,象征乐;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了其美质,同样,美玉也不会去遮掩斑点,象征忠;光彩四射而不隐蔽,象征信;气势如彩虹贯天,象征天;精神犹如高山大河,象征地;执圭璋行礼仪,象征德。从这里可以看出,玉器早已超出了一般的审美范畴,而是作为一种观念的载体,成为儒家理论体系内核中的重要象征物,对玉的形而上的理论概括也就是在这一非同寻常的时代中基本完成了。

郭宝钧先生曾总结道:“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至战国时代,这一观念体系已基本建立和比较完备,这种观念体系可以说是“后世玉器发展不衰的理论根据和精神支柱”。正是由于玉器与道德人伦观念的密切联系,才有了“凡带,必有佩玉”、“佩玉表德”、“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从而使战国时期的佩玉之风盛行,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充满东方文化的生活情趣

魏晋以后,男子佩戴杂佩的行为渐少,以后各朝都只是佩戴简单的玉佩,而女子在很长时间里依然佩戴杂佩,通常系在衣带上,走起路来环佩叮当,悦耳动听,因此“环佩”也渐渐成了女性的代称之一,环佩在样式和佩戴方式上是不断变化的,清代学者叶梦珠《阅世编・内装》解释说:“环佩,以金丝结成花珠,间以珠玉、宝石、钟铃,贯串成列,施于当胸。便用则在宫装之下,命服则在霞帔之间,俗名坠胸,与耳上金环,向惟礼服用之,于今亦然。”可知清代女性的环佩已经从古时只系于衣带的腰饰,而转为坠于胸问的项饰了。

如今的玉佩已逐渐成为首饰时尚,许多人都非常喜爱。玉佩中的中国传统图案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寓意深刻,数不胜数。它融合了中华玉石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华夏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玉佩与其他珠宝饰品不同的是,它在对人进行装饰的同时,更在乎人们的精神感受,已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直观物质表达形式。在强调个性化和注重精神感受的现代,佩戴蕴藏有丰富东方文化内涵的玉佩,将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品味和民族气质。

在玉佩中,往往运用了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造型,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幅图案”的美术表现形式,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分体现了玉石文化的精髓。玉佩中的中国传统图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体有吉祥如意、长寿多福类、家和兴旺类、安宁平和类、事业腾达类和辟邪消灾类等,其中以吉祥如意类图案为多。

精工卓越的美丽装饰

另外,玉佩的种类也很多,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类为牌形玉佩。牌子俗称别子,为明清两代流行的一种坠饰,形状多为矩形、圆形、椭圆形,牌顶上有孔可以穿带。有些是直接可以佩带,有些却要嵌镶后才能佩带,此种玉牌多琢单面纹饰。

宋代牌形玉佩形式多样,大多不做边框,镂空技法运用广泛。元代的牌形佩则多做有边框,联珠纹边框粗大厚实,内部纹饰往往高于边框,透雕深琢,层次分明,器表有钻砣痕。明代牌形玉佩比前代的牌形玉佩稍厚,多呈长方形,器体较小,用浅地隐起的技术来突出主要纹饰,四周留有较窄的边框。佩面上的纹饰,也出现了一批描绘文人山水及诗文词句的画面。较为流行的是,在佩的正面雕琢和临摹当时名画家沈周、文徵明等人的山水画;佩的背面则镌刻着诗句或印款,确有一种高雅脱俗的韵味。也有器面饰龙、螭、鸟纹的。

明人陆子冈善制玉牌,且技艺高超,无人可比,故称“子冈牌”,后世仿制他作品的人很多。

牌形玉佩发展到清代,尺寸较明代加大,造型一般呈委角椭圆状或方形,图案琢磨细致规整,几乎无一草率之处。花蕊、叶脉以及虫鸟的须翅,均刻画得清晰可见,抛光精致,常呈现出一种极佳的温润细腻而又柔和的油脂光泽。

清代中后期,牌形佩日益厚重粗笨,不但边框宽阔,而且上端的附加纹饰也更加复杂凌乱,有时佩的下端还增添了一些小型的装饰。

图案内容除继承明代传统外,还出现了戏剧人物、小说故事的画面,器表雕琢细腻,平滑光洁,边框加宽。除传统造型的牌形佩外,还有其他造型的玉佩,如工字形牌、方形牌、菱形牌等。总体来讲,清代晚期的牌形玉佩制作多粗糙不精,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