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工烹饪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9 17:5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级工烹饪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级工烹饪理论知识

篇1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1.理论与实践脱节。烹饪原料初加工课程是一门实训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演示某一种原料的初加工过程,在演示过程中讲解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如果有相关的新鲜度鉴别、营养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是口头讲授,学生也只是围起来听着,并没有时间和条件记下理论要点。在练习时,学生也只是有样学样,回忆教师的操作流程,完成初加工工作,最后教师看到学生的初加工成品后给出本次课程的成绩。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弱化了理论知识的作用,在学生评价上也非常不重视过程性评价,单一地将初加工成品作为评判成绩的唯一标准。而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操作,目标仅限于完成课堂任务。2.培养方式脱节。当前餐饮业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烹饪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但技工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却缺乏充足的调研数据,没有对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深度分析,企业专家虽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会议中,但实质上并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这就导致中级工、高级工的培养只是在课程上存在差异,同一门课的授课内容的一致性却颇高。于是,中级工学生的学习内容有些“超纲”,知识面广,难度较高,教师在授课时会感觉困难重重,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费劲,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高级工学生的学习内容非常多而杂,有的课程与岗位要求不符,使得学生的抵触情绪较大,师生矛盾较多。3.教学方法脱节。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师思想上的不先进、技术上的落后,大多教师仍旧采用填鸭式教学。三尺讲台,一本教材,一台多媒体设备,一遍一遍地讲理论知识点,一遍一遍地示范实操技能,这就是烹饪专业传统教学的常见方式。枯燥乏味的课堂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模式也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知识要点,无法将课堂知识带到实际工作中。比如在烹饪原料知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教师会重点讲授鱼类的特点,学生能通过多媒体直观感受多种类型的鱼,但在烹饪原料加工技术课程的实训课中,学生领取原料时甚至辨别不出鱼的品种,这就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在教师的示范过程中,学生只是兴致勃勃地观看与交流,最后自己一上手就漏洞百出,这就是典型的“眼睛会了手没会”。

二、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优势

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是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烹饪专业首批课改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必修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具备烹饪原料初加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在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烹饪专业抽取骨干教师组成课改团队,对不同层次的餐饮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亲自到餐饮企业厨房初加工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并编写餐饮行业的调研报告。随后邀请10名酒店行政总厨作为企业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对烹饪原料初加工课程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制订课程标准,确定学习任务。在课改团队所有成员的努力下,我们摒弃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重组,开发了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这门课程融合了烹饪原料知识、饪原料初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安全等多门专业课程,借助学生工作页这一媒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带领学生进入到学习任务中,还能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既要动脑、动手又要动口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团结协作、敢于实践,课后总结,举一反三,最终达到能力拓展的学习目标。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开设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也是唯一一门一体化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这种新模式的课程,一方面打破传统教育的思想禁锢,另一方面为后续一体化课程的开展做好引导工作。另外,学生一旦进入到职业教育中,各种职业素养的培养即刻启动,因此,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是一个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大目标放在重要位置的课程,也是将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放在重中之重的课程,更是脚踏实地培养一个个工匠、传承中国饮食文化、发扬工匠精神、用心锻造一个个匠魂的课程。

三、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情况

1.齐全的一体化工作站。为了更好地促进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设了初加工一体化工作站,站内设定三大主要区域,即资讯区、学习区、工作区。资讯区的设施为与互联网联接的多台计算机和书柜,书柜用来存放一体化课程教学辅助资料,比如教材,教具等,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学习区的设施由桌椅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组成,桌椅和多媒体采用分组设置的形式进行布局,主要是让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前的团队学习以及后期的自主学习,也方便教师后期进行观察巡视辅导;工作区由专业配置的多种类型的生产设备组成,能够满足课程的加工需求。2.新式的教学方式。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总结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结合餐饮企业的用人需求,改进了枯燥的讲授法、示范法,制订了新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师下发初加工任务,学生团队合作,组内分工,查阅资料,在教师的组织及引导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工方案的制定和加工难点的攻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辅助并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归纳、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补充、完善各类知识点与技能点。工作页作为一种载体,将每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点都以纸质形式保留下来,学生在书写或练习过程中能够加深印象,课后可以自行巩固,举一反三。3.全面的教学评价。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的评价方式一改往常通过加工成品给出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对学习任务的每一个环节(接受任务、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加工准备,实施方案、过程控制,任务拓展、总结汇报)都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有利于激发和维持烹饪专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完成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评价细则包括学生的学风学貌、工作态度、团结协作、学习成果、语言表达、组织分配、相关技能、卫生习惯、创新意识、总结汇报等多项评价内容,从多方面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技能水平,职业素养,检验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和学习目标的科学性。

四、一体化教学的改进方向

篇2

论文关键词: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一、问题提出

2011年5月25日,搜狐网上出现《佛山年薪10万难觅高级技工 企业对技工需求加大》的新闻;随后在2011年8月29日,凤凰网刊登了《职场形势很严峻?看,高级技工就业很轻松!》;同年9月22日,人民网刊登了《广州:月薪五千难招技工 1.27个岗位只有1人求职》的新闻,等等。近几年常出现类似的报道,说明出现这种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突出原因是我国高职教育资源及相关培训机构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教职成〔2011〕9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高技能型人才内涵界定

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期。现代科学知识、理论方法对人类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直接,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高技能型人才”的新叫法。目前这种形态的人才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高级技工、高级蓝领、高技能人才、技师、高端技术工人、灰领、金蓝领等。2004年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陈宇在上海职业培训国际论坛上的讲话中提到了高技能灰领的内涵,即这一层面的人才是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掌握了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很强动手能力,从事技能性工作的人群。2005年《人才发展报告》蓝皮书给出了高技能型人才的定义,并提到了高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获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如,高级车工、高级模具钳工、汽车维修技师、火箭装配技师、加工中心操作技师、烹饪高级技师、高级美容师等。职业领域涉及商业、服务业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

概括起来,高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具备高超的生产技艺与技术诀窍;掌握高端操作技能;脑力劳动的比重逐渐增大;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顺利实现从技能操作岗位向一线生产管理岗位的转换。

三、国内外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目前中国劳动力结构呈现出一种“中间小,两头大”的态势,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国内大学扩大招生及许多青年去国外大学深造,为我国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工程师及企业高层管理者;普通操作工是只掌握某门技术而没有或掌握很少理论知识的人,由于我国人口多,这部分人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介于工程师和普通操作工之间的人才即高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因而近几年报纸上、电视上经常出现在企业出价月薪6000元、8000元,甚至年薪10万、20万都招聘不到一个技师或高级技师的新闻。这是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欧美国家及韩国、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都出现过高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现象。

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较早,因而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等。

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是通过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方式,学生在校学习三年的理论基础知识,然后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实践,这样可以比较熟练地掌握企业相应岗位上的一些技能,能够做到毕业后即可顶岗工作。加拿大的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按企业岗位需要,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来指导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学校再依据这个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主要是企业在高校办学、科研、人事流动上给予一定的资助,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按照企业要求深入培养学生的某项专门技术,让学生除了具备学校应该具备的能力外,还具备专项技术。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培养模式的学习与借鉴,在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采用工学交替、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职委员指导课程开设、增加专业实践课程、开设课程设计等等方式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但总体来看,这些教学方式的改革还没有取得满意效果,我国高职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

四、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1年7月6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同时,全国将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0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

据统计,到2009年底,我国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据预测,2015年和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近1900万人和32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尽管这几年我国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不少技能型人才,但与社会需要还存在很大差异,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转贴于

1.采用“1.5+1+0.5”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通过一年半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有了初步了解,然后进行为期一年的工厂实习,根据历届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分布,让学生进入实际车间进行技能训练,最后再回到课堂学习更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这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个从理论认识到感知认识再到更深层的理论认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的技能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最后的半年理论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某一技能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为学生将来的毕业就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2.教学体系设计

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常出现“用工荒”的局面,与这一现象相矛盾的是不少学生感慨“就业难”的问题,出现这一矛盾的关键是目前培养的学生与地方需求不相符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高职教育应该与地方市场紧密结合,以地方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一套适合地方企业需求的教学体系,培养适合地方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聘请地方企业的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至少指导一次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某些技能岗位的分解,及时形成符合市场要求的课程体系。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将相关职业技能证的考核纳入教学计划中,作为考核该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条件之一,同时加大专业技能实验实训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训,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

3.优化师资结构

为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双师型”师资队伍中,对教师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持有教师资格证与其他系列资格证上,而是要求教师对当今企业所需职业技能的掌握与更新。教师除了具备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技能实践能力,掌握市场最新动态。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教师很难进入企业一线进行锻炼,加上高职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无力深入钻研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几乎完全按书本讲解,缺少企业产品实例教学,导致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要求脱节,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经常有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产生“学完后能干什么”的质疑。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师资结构。

4.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由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教育部门投资办学。而各级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在高职教育投资上仅能维持教职工的基本工资和日常办公费用,其他各项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均由各院校自筹资金解决。这使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由于招生难、生源不足,办学经费来源局限等原因,而无力更新和购置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技师学院音乐教师 学生状况 具备能力

一、引言

音乐教师从事音乐审美教育,是广大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美的领路人。音乐审美教育,既具有以美的规律塑造人、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功能,又具有以美育为中介使人向真、求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近年来,全国许多技师学院开设了音乐课程(音乐欣赏课),这种状况得益于各技师学院领导对音乐教育的不断重视,也得益于音乐本身的功能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各地区、各学校间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上好技师学院音乐课,如何让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高修养,在很大程度地取决于音乐教育的执行者——音乐教师自身的能力。技师学院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一般音乐教学能力外还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呢?笔者在实践中结合技师学院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做以下试探性论述。

二、技师学院音乐教师和学生状况分析

(一)技师学院音乐教师大多来自师范院校或艺术院校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在大学系统学习了各种专业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后,似乎应该胜任音乐教育工作,特别是技师学院音乐教育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掌握了这些专业音乐技能只能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名音乐教师的必备条件。音乐专业水平高不代表他的音乐教育水平也高。两者有密切的联系,又各自遵循着不同的科学规律。技师学院音乐教师现状:1.在大学所学习的抽象理论和专业技能在实际教学中作用不大,反而教学或课余急需的实际应用能力比较差,比如指导社团活动、合唱指挥、文艺演出等;2.大多数音乐教师只会单一的音乐技能,比如声乐和钢琴或其他一项乐器,甚至有部分音乐教师只会某一项乐器的演奏;3.教学科研能力、教材选择、应用教材编写能力较差(技师学院音乐教育没有材,需要音乐教师选择或编写);4.技师学院学生学习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一般,比如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很少研究音乐教育效果。

(二)技师学院学生现状:1.现阶段技师学院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教育环境、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地级市里的一所技师学院,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各县市区的农村,农村的中学由于师资、设备的匮乏,音乐教学存在简化现象;有些条件更差的中学,没有音乐专业教师,音乐课由其他专业教师改上或兼上;2.长期以来音乐课偏重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3.技师学院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且普遍认为来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所以重技能、重专业轻基础,甚至有学生认为音乐课(音乐欣赏课)就是休息课。

三、技师学院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优秀的教材选择、编写,制订教学计划的能力。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技师学院因为历史性质、学制设置和管理归属等问题,造成目前音乐类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需要技师学院音乐教师自选或编写教材。这一方面给技师学院音乐教师提出挑战,另一方面为音乐教师的教材创新带来诸多便捷。从目前来看,不论是普通高中段还是高校、高职段的音乐类教材都不太适合技工学校的实际。各地区、各技师学院均设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制,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有机械、数控、模具、机电、电气、汽车、电子商务、艺术设计、船舶、烹饪等近30个专业;开设初中后三年中级工、五年高级工、六年技师,高中后三年技师四种学制。这就要求技师学院音乐教师开放思想,思路清晰,大胆实践,能根据技师学院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专业、学制段选择合适的理论教学内容,选择学生适合的曲目和欣赏内容,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和调整教学进度;要结合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制定不同学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课时,要有针对性。比如初中后三年中级工段在入学第一年开设音乐课(音乐欣赏课),内容要简单,以歌曲演唱和赏析为主,要结合节日和时政选择曲目,如感恩节选择《绿叶对根的情谊》、《感谢》、《感恩的心》,国庆节选择《歌唱祖国》、《红旗飘飘》、《龙的传人》等;五年高级工、六年技师段在第三学年或第四学年开设音乐课(音乐欣赏课),内容在歌曲演唱、赏析基础上添加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赏析;高中后三年技师段第一学期开设音乐课(音乐欣赏课),内容在以上基础上添加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赏析;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添加绘画、建筑等艺术赏析;对于烹饪专业添加雕塑艺术赏析。音乐教师在尊重任何一种教材完整性、连贯性的基础上,大胆取舍、创新、整理、融合,使技师学院音乐教材始终充满活力和贴近实际。

(二)优秀的演唱、演奏表演和教学的能力。技师学院学生大多喜欢唱歌。眼下伴随着诸如“中国好声音”、“声动亚洲”、“中国达人秀”、“直通春晚”、“星光大道”等电视选秀节目的冲击,不少技师学院学生钟情于此,也成为他们课余谈论的焦点。不少学校开展“校园十佳歌手”、“校园达人秀”、“我爱记歌词”、“艺术节”、“文艺汇演”等展示学生演唱、演奏实力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往往成为学校的“明星”。学生进行演唱和演奏,本身就是音乐审美活动最生动的方式,依其交流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与欣赏者一起探索美的奥秘;也是一种自信心的体验,它反映了表演者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它要求表演者无论在艺术素养还是在技能水平方面,其心理状态都要保持良好。同理,技师学院音乐教师如果能在学校、社会的一些演唱、演奏表演比赛中有所表现,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明星大腕”,音乐教师不能因为所教学生是非专门学习音乐的人而忽视自己上台表演的素质;还要对具有一定演唱、演奏能力的学生加以指导教学,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教给他们更多的演唱、演奏技巧,让学生在更高的舞台上展示自我。这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上音乐课(音乐欣赏课)的积极性。

(三)优秀的社团、文艺演出等课外音乐活动组织的能力。课外音乐活动是课堂音乐教学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集体凝聚力,而且能扩大音乐文化知识领域,激发音乐兴趣。技师学院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很多技师学院领导重视本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并给课外音乐活动提供了较多的时间和硬件上的支持。笔者走访的一些学校将每周三或周五下午定为课外音乐活动时间或每周安排一至两个晚间开展课外音乐活动,部分学校将学生参加课外音乐活动设置成学分制。技师学院课外音乐活动涉及面广,涵盖范围宽,因此对音乐教师的组织能力是严峻的考验。技师学院音乐教师首先应该规划好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的形式,如社团、乐队、舞蹈队、音乐讲座、歌唱比赛、合唱指挥、文艺演出等,并在组织中着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与学校音乐教学相结合;其次要具备指导以上活动的初步能力;再次要经常和部分外聘专业教师沟通、探讨,分析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状况;最后要组织好每学期、学年的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汇报表演和展示。

(四)将流行音乐带进课堂,从流行引入传统的教学能力。如今流行音乐不再是“下里巴人”,流行音乐已经和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一道成为了音乐领域的三大版块。流行音乐的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便于流传的特点是传统音乐无法比拟的。技师学院学生大多喜欢流行音乐,音乐教师不能强制性地去堵,更不能排斥。疏导、引入,多想办法提升学生审美趣味和审美多样性是当务之急。传统音乐在技师学院音乐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但硬性地、不讲究方法地逼学生学不会达到好的效果。首先我们可以借助流行歌手之力来引导学生走进传统音乐,很多流行歌手其实对传统音乐也非常热爱,他们在流行音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音乐。比如周杰伦主修的专业是古典音乐,主修的科目是古典钢琴和作曲。他的很多歌曲、演唱会都有自己的钢琴表演;王力宏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写出了《心中的日月》、《盖世英雄》、《花田错》、《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歌曲,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爱屋及乌的特点来迁移学生的音乐兴趣,善于挖掘流行歌手在传统音乐方面的造诣,让学生体会到流行歌手原来有深厚的古典音乐做基础。教师在选择、编写教材或备课的时候要想办法把将教给学生的传统音乐好好进行分析、搜索、整理,看有什么样的流行音乐作品或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与之有关系。比如:在讲丝竹音乐的时候可以运用王力宏的《十八般武艺》作为开场,讲莫扎特交响乐时可以以S.H.E的《不想长大》开始。

(五)制作高质量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课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辅助。技师学院音乐教师大多采用课件上课,这一方面节省了板书,为教师进行讲解、示范和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加强了师生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现在不少教师将课件制作的花里胡哨,一些教师喜欢把每一叶幻灯片都设计得多姿多彩,每一页都选用不同的背景、文字,加入视频、插图,让整个页面无比饱满。首先用于教学的课件,应该简洁且风格统一。一些教师因为课前准备不充分,把上课的内容统统往课件上帖,密密麻麻的文字布满整个页面,导致学生产生厌恶。课件的文字数量不宜太复杂,文本型的幻灯片只是用来支持教师解说的内容。其次,设计课件一定要选用高质量的音频、视频文件。音频、视频文件是技师学院音乐教学的重要元素。一方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文件格式与电脑已有播放软件是否匹配的问题。在课件中插入的音频最好是mp3、avi、wav格式,视频最好是wma、avi、mpg格式,还可以用转换软件转换播放格式或到正规音像店购买cd、dvd。

四、结语

如何上好技师学院的音乐课(音乐欣赏课),如何创建一种师生互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如何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大胆革新,联系实际,努力培养、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邵祖亮编.中学音乐教育法.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3.

[2]单中惠主编.外国教育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