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大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性:文学素养决定一个人道德情操修养;
2、人类的传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书籍,而书籍中最能吸引人的莫过于文学;
3、从文学中,能接触到很多奇思妙想,这些奇思妙想会在大脑中不断碰撞,好的会被吸收,坏的会被丢弃,不足的会被改进,直至沉淀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而这沉淀形成的思想会有独立的人格,能独立进行思考,独立行走于世,至此,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高级灵长类动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人文素养;重要性
1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在《周易》中出现,它的解释是:“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此,人文也。”之后我国《辞海》中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人文”一词的理解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即“人文”就是追求健康与进步,坚守道义和向往真善美的文化;“人文”就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去认识人、认识社会和世界。
人文素养是一种自我的修养,是一种生活的质量,是人生存在社会上的一种品位。人文素养也是个体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了解和传承,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养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部分组成。人文知识一般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可以通过阶段性的学习获得,而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人文性和理性,人文性强调人的尊严,理性是指超越一般动物的“我”,寻求生命的意义,即人文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培养才能获得。人文行为是人文精神的外化,人文精神的高度决定了人文行为的高度。①研究者谢保国在《教师与人文素养》一文中对人文素养的精辟论述是:“人文素养,凝聚着涵盖着人类先进优秀的哲学理念与创新的规律与法则,同时也集中着升华着人们优雅的审美理想与情趣,方法与技巧;人文素养,培育着激励着人的高雅精神境界与不朽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是人心的和顺,思维的自由,爱心的凝结;人文素养,是知识的精华,也是驾驭知识的本领,是学问的汇集,也是提炼学生的慧思,是形象体系的呈现与创造,也是体验领悟形象体系的妙悟,是学术视界的范围与物象,更是提升学术视界的通道与聚焦。”可以说,人文素养是一座富丽堂皇的精神大厦,是人类应该永远攀登不止的山峰。②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具有平等民主的理念和关注生命的意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具有超越功利的清高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具有优良的反思意识和宽广的教育视野等等。
2 小学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
2.1 人文知识结构先天不足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元素。小学数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80%来自于师范学院,少部分来自于师范专科学校或非师范学校,从近几年开始已经有少数师范本科生加入到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来。来自师范学校的坚持上数学的是理科比较好的毕业生,由于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久而久之远离人文科学的学习,更无培养人文科学兴趣的可能,再加上师范学校和师范专科学校课程设置的欠缺,导致师范生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美学知识等人文知识的贫乏。没有人文知识的积淀,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便无从谈起,更不利于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2 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无论他们的个体素质高低,是否具有人文精神是最重要的。然而,由于受当今市场经济的影响,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人文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教书育人的观念逐渐淡薄,主要体现在:(1)缺乏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不知道自己的教育使命和责任是什么,只是为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教书只是完成任务,根本不管学生将来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根本不管学生将来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理想、有信心、有爱心、有尊严、有修养等等。(2)缺乏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不少小学数学教师,上数学就只管上数学,越上越让小学生畏惧数学,没有静下心来反思学生畏惧数学的原因是什么,更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是教育的源头、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如何造就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下一代等。(3)缺乏维护教育公平的意识。部分小学数学老师功利思想严重,不能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不关注教育机会的平等,甚至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的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地对待。(4)缺乏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的理念。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教数学就只教数学教材,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内涵没有真正理解,对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不具备以学生生存为本和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5)缺乏善待学生的宽容之心。教师的权威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师心目中还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们不能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与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的心情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不能以心对心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矛盾。
2.3 人格魅力大打折扣
大量资料显示,现代小学生畏惧数学的人数越来越多,除了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的原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古板的、抽象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所致。大量事实证明,现代小学生不喜欢上课古板、方法单一的数学老师,而是喜欢那些知识渊博、上课幽默、教学方式灵活多变,而且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数学老师。由此看来,小学数学教师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将无限提升他们的人格魅力。
3 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3.1 数学学科本身的需要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理性,感受数学人文;通过数学学习,领悟数学思维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朝着全面发展的人更进一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教育有人文教育的功能,数学教育是一个由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组成的统一体,担负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任务,而数学教师又是决定数学教育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人物,再加上小学阶段又是一个人一生中人格的塑造、人文精神的熏陶最重要的阶段,所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人文素养比提高其专业素养更重要。
3.2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③可见,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因此,推进数学课程改革,重心就落在有效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尤其是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人文素养在人的整体素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缺失,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
3.3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而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以培养人的抽象思维和数理逻辑为主,教给人一种严肃的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在数学理论框架中,一切都是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展开的,所以,数学教学一开始就只注重定义、公式、原理,乃至学科自身的逻辑,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使得我们目前的数学教育变得非常枯燥。④那么,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要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要求,提升数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乃是当务之急。因为教师是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因素,担负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与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加强教师人文素养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3.4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数学专业知识,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拥有人文科学的知识和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体现在:对生命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自然和文化传统的关怀;对不同观念的宽容;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和热情,这些都属于人文素养的组成部分。⑤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仅仅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有相应的文化素养,只有当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并体现于教师职业生涯时,知识才能成为教师的个人的素养。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一面旗帜,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文载体。如果教师具有了较深厚、较宽广和丰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提升学术视野,而且能基于对每一位学生身心状态和成长需求的悉心解读,在学生发展的特定阶段、特定环境中,寻找适当的方式和途径,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丰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小学数学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因此,只有小学数学教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小学数学能师、经师甚至名师。
总之,作为现代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养,在学生中才有威信,才能高效地完成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任务,也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
注释:
①熊英.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高等函授学报,2010(9).
②刘胜英,等.加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校学报,2008(4).
③王怀民,等.关于数学教师文化修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篇3
这里以最简单的点亮LED灯为例进行讲解。问题1,单片机如何才能点亮灯?通过编写程序控制单片机IO口输出的电平实现对灯亮灭的控制。所以灯要接在单片机的IO口上。
问题2,51系列单片机共有4个并口和1个串口,如何接灯?由于串口资源有限,通常用作串行中断或串行通讯。所以灯通常接在并行IO口。4个IO口均可作为独立的IO口,所以无论接在哪个口均可。同时再带领学生复习4个IO口的作用及它们的驱动能力。假设将灯接在P0口进行实验。
问题3,采用何种方式实现P0口与灯的连接?
在这里,就要带领学生复习通过IO口点亮灯的几种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采用灌电流的方法和拉电流的方法。分别以两种方法进行讲解。
问题4,如果采用灌电流的方法点亮灯该如何设计电路?
点亮一个LED灯需要10毫安左右电流,对于MCS-51系列单片机,输出IO口可以采用拉电流和灌电流的方式,如果是灌电流,IO口可以驱动12毫安。所以,采用该方法设计电路如图2所示,这种方法接线简单,限流电阻外接+5V直流电压,LED灯组带红点标记侧接高电平。
问题5,硬件电路接好后,如何才能点亮灯呢?给学生讲清楚,要点亮灯,实际上就是要使满足LED需要的电流通过LED。所以,对于灌电流的方式,当P2口有低电平输出时就能将对应位的灯点亮。
问题6,如何在IO口产生需要的电平呢?
这有两种方法,可以通过字节操作的方式给IO口赋值,即MOVP2,#10H。由于IO口具有位操作功能,所以也可以采用CLRP2.4。这样就实现了灌电流点亮LED。
问题7,采用拉电流的方式如何点亮灯?
由于MCS-51系列单片机IO口的拉电流仅有1.2毫安,无法直接驱动灯。所以如果采用拉电流必须要提高其驱动能力。
问题8,提高拉电流驱动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有两种,一是上拉电阻,二是加驱动芯片。上拉电阻的接法通常是+5V电压通过上拉电阻接到IO口上。加驱动芯片方法通常采用输出口经过74LS373锁存器后再接负载。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为了提高拉电流。硬件电路设计分别见图3和图4。
问题9,对于拉电流方式,软件设计如何点亮灯?
这种方式下,要使LED内部有满足点亮要求的电流流过,则单片机的IO口应该是高电平。同样可以采用字节和位操作的方法对IO口写高电平,从而点亮LED。这就是“问题追踪法”的具体应用,通过不断的问题追踪,寻求问题答案,最终让学生彻底清楚设计的步骤,本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
图4采用输出加驱动的方法
总结
篇4
关键词:汉语教学 培养学生 人文素养
近几年高考题注重考察学生人文素养、情感思辨,希望考生心中有爱,笔下有情。如,我们高三年级平时做的模拟试题中的《宽容的故事》、《把爱传递下去》等诸如此类的作文题型注重利用传统文化熏染学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引导学生为人处世。学生在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初步确立的时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初步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如果学生充分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心世界必然会走向充实丰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那么无论是进入高校还是走向社会,基本上就能立于世间。如今的高考作文题体现了“立人”的思想,我以为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看不懂作文题目的意思。我们须静下心来思考,面对作文选自模拟题《伤了手的病人和伤了脚的病人》这一在医院众人所熟知的场面,学生反映于脑海中呈现于白纸上时却是千姿百态的叹息、茫然?我认为学生无法正确理解题意,一方面是由于汉语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出题者过高估计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首先,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建构人文精神的关注,缺乏培养学生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反思,造成作文立意低平。
每个汉语老师都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高中阶段,尤其关注阅读理解能力,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呢?仅仅是能准确答题吗?当文本浮现在每个读者前的生存时间中,只有读者自身的精神意向和文本对话,共同去探询答案时才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达到我们平常说的“心灵的契合”或“共鸣”。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三备考训练中,要重视文本中文字的意义,引导学生在与文字的对话中建立起自己的意义关联,使学生在与过去的精神对话的基础上,在现时精神的直接自我认识中,开启自己思维、思想的新维度。教学中重视这种人文精神的建构,学生才能超脱于机械、冷静做题的麻木循环圈,才能面对文本保持心灵的超达,始终保持对人生的追寻与超越,才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中蕴含丰富这里的辩证关系,而不至于茫然无措。
但是,在心灵日益浮躁的当下,阅读、作文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博取分数的工具,而不是个人精神思考的载体,例如某些教师极力倡导作文的起、承、转、合,让学生死记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材料,学生也热衷于学习所谓快速作文制胜秘笈等。作文的模式化、功利化,使诸多考生笔下无情、心中乏爱,知识考试的机器,缺乏人文思想浸润,对自我、人生缺乏理性思考,怎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所包含的丰富这里的辩证关系呢,败笔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高考作文,不仅是写作水平的展示,也是生命个性的张扬,只有那些真正有人文素养、有思辨能力的学生才会脱颖而出。假如这个学生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没有对历史的理性思索与反思,没有读过大量的书籍,是难以写出深刻的人生体悟的。因而帮助学生建立厚重的人文积淀,近则可以达到高考作文要求的思想深刻、立意新颖,远则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去拥有抵御风雨的内心力量。
其次,老师教学中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导致在作文中,无法正确理解材料,审题不准,偏离题意。
很多人都以为语文是重视形象思维的,很多阅读量大的学生不刻意学语文成绩也较好,学生做题时根据感觉排除选项,阅读时根据感觉答题,老师评讲卷子时注重答案的准确、忽视思维的解析等等,诸多现象似乎不断证实学习语文靠的是语言感悟能力。所以,教学中往往侧重对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语境中对语言的浸润、理解。这有它的道理。语言是一门工具,要能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感悟语言,就要在占有相当数量的语言文字基础上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
只是,这种重感性、直觉的习得式的学习侧重知其然而不侧重知其所以然,典型的表现是每一个高中生甚至小学生都会使用汉语,但不一定能在理性思辨基础上正确运用,大多靠直觉感悟,尤其是蒙语授课学生!而如今的高考试卷为了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准确清晰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等,在客观题上,设置了干扰项,要求学生精细思维,有根据的排除;在主观题上要求再现作者的行文思路,尽可能把作者的思维意图揭示出来。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只是考核语言能力,实际上内部包含着复杂精细的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要能理解语意的所指、能指、他指,把握言外之意,能从含蓄散乱的材料中提炼、概括、还原出作者的本意等等,莫不需要理性的思辨能力,或者说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只依靠语言的感觉,没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理性思维,是无法穿透语言飘渺的表象把握语言的内涵的。
同时,文本阅读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的感受可以多元,但高考现阶段答案的唯一性,要求读者阅读时要能准确把握、再现作者的思维过程,强调阅读感受只能是唯一、确定的,同样要求必须理性把握语言本身复杂的信息输入过程。面对高考作文题中的百十个字,众多考生就是在输入了文字信息却无法转换成自我的信息编码过程中产生了障碍,反映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性解读能力有待提高。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素质
21世纪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单单只强调某一方面的能力了,而是要更加注重和要求的是人才的综合文化素养。在大学培养人才的阶段中,不仅要深化课堂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其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谓校园文化,即在高等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反映以生活在校园内的广大学生、教职员工为主要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1]。
一、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以一种的独特文化环境来达到课堂以外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不仅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既能丰富自身的实践能力,也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如开展各类文化展、科技竞赛之类等等。
二、校园文化为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从目前社会上有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理论上来看,现如今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几点素质要求有: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等。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起到了一定的方向性。
三、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作用
1、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参照,使学生能够耳濡目染的认识到正确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行为目的指引到集体目标上来,能够深刻地侵染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引导的成功与否,是校园文化活动发挥了主动的正面效应还是被动的负面效应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规范了一种目标模式。
2、校园文化的社会化作用
这主要是说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得学生们会有意或者无意地思考自己的观念、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自己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是否与社会合拍,从而达到与社会整合的目的。
3、校园文化的鼓舞作用
校园中凸显出来的榜样真实贴近学生们自己的生活,他们集中地映射出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方式,其鼓舞的力量是无限的,它既是校园精神风貌的生动展现,又是推动校园文化全面发展的源泉。充分发挥着榜样的鼓舞作用,对于弘扬正气之风、优化校风风貌、培养校园精神、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都具有实际而深远的意义。
4、校园文化的教育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能够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活动空间,扩大了其知识范围,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并促进了其思想和个性的健康成长。
5、校园文化的调节作用
大学生紧张的校园学习生活需要缓解和调节。校园文化则是通过创建一律的精神需求和和谐的文化气氛,从根本上去除了学生心里和情绪上的自扰和外界的干扰,其展示的这一片天地可以很好地让他们得到心态的调整保持良好的心境。
6、校园文化的认识整合作用
学生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地效仿、比较、分析与判别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一定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正是他们效仿的“原本”。与此同时,校园文化自身也侵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广泛的知识,学生们不仅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可以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整合出自己的思想与价值体从而逐步地认识社会与人生。
现如今的高校学生们在校期间其人格心理、价值观还没有定性,再加上逆反的心理与网络文化的抨击,使得课堂的思想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随是教学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但校园文化的作用亦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举办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得学生们既能亲身参与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够潜移默化的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立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合作并进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注重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重大。(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逐渐认识到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虽开设了《大学语文》,但课时非常有限,一般一周只有两个课时;也有的学校只开设了诸如《文学欣赏》这样的选修课。学校在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评价上没有任何要求,如是否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是否具有基础的文学欣赏能力等。这也是造成学生文学素养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文学素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需求技术型劳动力向高素质人才转变。企业不仅需要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而文学素养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优秀的文学经典是前人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学习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文学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重视文学素养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教育不单单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它首先要求学校要重视学生文学素养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到文学素养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传递和传承的过程,是一种丰富精神、陶冶人性、完善心智、构建人格、促进生命个体成长的过程。《大学语文》作为职业教育文学素养培养的核心课程,它不仅要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奠定良好基础的重任,而且还要肩负文学育人的使命,发挥语文课程文学育人的功能和对学生人格完善的作用。这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非常重视大学语文课程,不仅要开设《大学语文》,而且还要增加课时量,以确保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效。除了开设《大学语文》外,还可分学期、分专业开设《文学欣赏》之类的选修课,选修课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如古典诗歌、先秦诸子作品、楚辞、论语等等。要把学习和考核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大学语文课还是选修课,都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办法,以引起学生对这些课程学习的重视,从而达到文学素养教育的目的。
(二)整合教材,发挥文学育人作用语文教材是高职院校文学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本科学生的,对高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挫伤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在整合中既要照顾学生的专业发展,更要兼顾文学育人的目的。除了根据专业选择教学的内容外,教材还应选择一些适合高职学生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篇。通过对这些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教育,把人类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德育美育等人文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真正达到文学育人的目的。
篇7
关键词:文化产业;语文课堂教学;文学
目前国家提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其中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文学教育,就是这当中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基于这一点,需要全体高中语文教师共同努力,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把文学教育彻底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能力。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也没有意识到文学本身的学习价值,所以导致文学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语文课堂教学而服务的,这就忽略了文学本身的艺术价值。因此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彻底渗入文学教育,让学生学习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再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文学的真实价值,使文学的地位有所提升,并且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导致学生对于文学教育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网络信息越来越快速地发展,很多学生都沉浸在网络中无法自拔,影视剧和音乐等越来越多的多元化物质渐渐地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这些都对文学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即使有的学生对于语文这门课程感兴趣,也只是采取机械的学习方法学习。对于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作品,学生不会对其进行反复研读,探究其深刻的内涵,这对文学作品本身是极其不尊重的一种行为。
(2)在高中教学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视度很低。在高中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举办了许许多多的知识竞赛,其中包括英语知识竞赛、物理竞赛、化学实验竞赛等,与语文相关的知识竞赛却是少之又少,这就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被大家所忽略。此外,现在有很多的课外辅导机构,他们设立的学科也都是数理化等学科,却没有设立语文这门学科,这样就会使语文这门学科不被学生所重视,致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有所下降,进而导致整体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由于各个教育机构和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就平平淡淡。
三、对于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渗入文学教育提出的意见
(1)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其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只是机械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要充分地认识到学习文学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形,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发掘文学作品中最值得学生学习的闪光点,注重文学作品中最有思想价值的部分,使学生们能够充分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且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学作品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感知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这样才能发现文学作品中更深刻的内涵。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文学教育,对于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学习文学作品的深刻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师积极地引导之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充分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文学素养 措施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一个教学认知过程,与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的有效息相关。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正确价值观也是对于新课标改革的顺应。
一、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语文属于基础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知识接纳和吸收能力有限,因此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无法深入理解语文知识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着重加强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挖掘和探索语文知识结构、知识内涵,从而实现加深知识记忆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语言是一门特殊的工具,语言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构成,从语言构成角度和语文知识结构角度加深语文知识的理解,并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一) 创设情景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知识阅历不够丰富,因此学生无法做到真正融入作者创设的阅读意境中,从而对于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够透彻。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说教”或者“灌输式”教学方式o法带领学生融入教学情景,因此学生的阅读效果不够明显,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甚少。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阅读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创设趣味性浓厚的阅读情景,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
比如,教师在讲解《三顾茅庐》一课时,首先,教师应明白这篇阅读课文的难易程度。虽然大部分学生喜欢这类故事情节较多的文章,但是他们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想和所思。有些学生能够站在刘备见贤思才角度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初衷和意图,但是理解并不够透彻和深入。其次,分析学生理解不深入原因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三顾茅庐》电影片段。这样可以将刘备、诸葛等人物形象生动化,从而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总结刘备三兄弟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神情、语言、动作有何不同之处。并以此作为判断刘备三兄弟性格特征的依据。由此可见,多媒体与阅读教材的有效结合,能够改变单一的说教模式,进而促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深入理解文章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为后期学生自主展开阅读教学和积累文学基础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扩宽学生视野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环境,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比如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教学,在讲解有关四季的文章时,春天组织学生春游、秋天观赏银杏、冬天滑雪等。从而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四季的变化,发现四季的不同特征和不同魅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背诵有关四季的诗词或者文章。并结合自身所感所想探讨文章或者诗词的含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
比如,教师在讲解《村居》一诗时,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诗歌中小草、风筝和杨柳等所代表的形象,让学生对古诗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其次,带领学生去郊外游玩,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诗歌内容中所描绘的形象,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春天和古诗内容拥有自己的思考,还可以达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目的。
(三) 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名著
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品鉴赏能力,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特征,积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者”转变成“主动者”。比如教师在讲解《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巴金的其他著作,从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和加强文章内容理解的作用。再比如讲解《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学生受限于生活阅历,导致学生对于寓言所表达的内涵并不理解。这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寓言或者真实故事。比如冠军邓丽萍的故事,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形式或者图片形式展示邓丽萍的成长故事,帮助学生感受坚持不懈的魅力和力量。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扩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儿童文学课 教学技能 培养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学课程之一。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所有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策略的探究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胜任未来教育任务的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时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为之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意义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之一。学前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学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五大教学领域中都蕴含着许多儿童文学知识,认真学好儿童文学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日后的教育水平和质量。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将儿童文学教学以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设置,实际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是承袭中文体系教学模式而来,极大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的专业特色及其特魅力。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要走上素质教育前线岗位的教师职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儿童文学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是儿童接受新事物的教科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树立儿童的文学意识,有利于今后儿童知识的培养以及儿童人格的健全等。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是以低龄幼儿园儿童为主,这一时期的儿童心智发展尚未完善,认知能力较差,作为他们的直接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学习儿童文学课,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来督促幼儿的心智发展,顺应儿童的发展天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上要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能够胜任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满足学前教育要求。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
儿童文学课是以儿童的视觉为立足,关注幼儿生理以及心理特征的教科书,拥有很强的文学性及可读性,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课程,对学生今后的教育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文学课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积极的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教学水平。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培养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对今后儿童的发展产生了间接的不良影响。首先,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在展开儿童文学课教学时,部分教师依然没有创新教学模式,持续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你听我说”的教学方法早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实际教学,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听课效率不高,参与热情低下,外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机会不多,使得整个课堂氛围非常压抑、无所谓,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的培养;其次,实践教学力度有限。儿童文学课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学生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还必须懂得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学前教育中,但是现今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教学中没有作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也缺乏对儿童文学课上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相关要求,使得学生的真正实践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对知识的理解只局限在理论知识上,学生教学技能得不到提高;最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检验教学质量,进而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整改。但是,考核的不合理却也是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问题。当前儿童文学课的考核方式都以考试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而学生教学技能并不是通过卷面考试就可评估出来的,这样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的考核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低得不到体现,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对策思考
(一)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程理论基础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儿童文学课学习过程中,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高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做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合格要求。面对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现状,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性的改革教学方式,儿童文学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学习,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理论基础与强化学生教学技能联系并重。儿童文学课的理论知识主要以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为基点,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又要可以指导实践教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整合教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想融合”作为课程教学手段,对儿童文学基本理论进行教学过程中并结合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加强学生校内儿童文学实践能力培训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需要加强学生校内的儿童文学实践能力训练。儿童文学课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在对儿童文学的各种实践及其模拟训练中,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并重,并加强学生的实际训练强度,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训练,教学能力及其教学思维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根据儿童文学课程中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和表达形式,对学生也应采取不同而相适应的教学技能培养训练。比如,“儿歌”,这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方式,依据幼儿的审美特点,教师必须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歌朗诵及其表演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带动幼儿学习儿歌的效率。
(三)强化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儿童文学教学技能,应该加强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实际的幼儿教学机构中,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最有效的便是让学生自己深入到真正的幼儿教学环境里。为此,在儿童文学的是实践教学中,可以邀请有关学前教育的优秀教师来与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或演讲,同学生一起沟通,哪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解答学生关于儿童文学课所学知识的困惑,尽可能的提供给学生前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完善学生见习及其实习的相关工作,在学生的教学实习中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来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
(四)改革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观念
为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学前教育儿童文学的考核应该作出有效的改革,将学生的教学技能列为考核重点,比如学生技能的展示、教学案例的编制,活动的参与度等作出相关的比例安排,要实现“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必须完善当前的教学考核机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观念的提高,给学生传达实践的重要性思想。儿童文学课教学中将考核方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卷面理论考试,一部分为学生教学技能的考核,以此综合提高学生的教学整体技能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一线教师,也是幼儿关键的启蒙老师教师,提高学前教育R笛生的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儿童文学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文学课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有利于学生胜任今后的教学任务,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进而保证今后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153-154.
[2]喻晶晶.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技能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34.
[3]王静敏.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模式探究[J].世纪桥,2013,05:65-66.
篇10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及锻造意义
人文素养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基于对“人”的一种价值关怀而产生的精神,强调人本主义。人文素养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特别是精神方面的需求,并且基于这一需求通过多方面途径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得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人文素养,旨在凸显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精神需求,促使其能够形价值观,进一步全面发展。接受人文教育的大学生会在其本身形成一定的精神成果,这种精神成果不仅是学生内在的一种精神理念,在其言行举止中也会加以体现。因此,经过不断学习和锻造,人文素养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因此在思政教育这门高校覆盖范围最广的课程中,如何合理地融入人文素养将对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思政教育是一种计划性的培养活动,而人文素养的培育则以人的精神需求为核心,两者虽然具有区别,但是从最终目的上看都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素质。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人文教育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学科,而思政教育则以马列主义为主,涵盖道德教育、法律基础知识等,前者丰富的内容可以有效的补充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只有通过这种形式才能进一步丰富思政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在尊重人、关怀人的氛围中,以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
1.轻视人文教育。思政教育对我国高校来说有两个重要的意义:其一,可以促使学校形成民主氛围、思想氛围和文化氛围;其二,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增强法制意识、提升德育水平。但是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对人文教育的轻视,没有充分发挥人文素养对人才锻造的作用。在一些理工院校中,这种情况尤其明显,许多人文学科被边缘化,师生只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对一个高校学生的重要性,缺乏人文关怀与个性价值,在思政教育中就无法凸显学生的个性,学生只是接受各种知识的工具。
2.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被割裂。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往往没有紧密融合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许多高校将两种教育作为相对的学科,分为不同的领域来进行教学,人为地将两者分割开来。因此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容易形成偏差,思政课程过于重视理论灌输,无法与人文、历史、艺术等内容相关联,形式与内容上都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人为地割裂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将无法实现应有的效果。
3.人文素养的培育流于形式化。我们正处于移动信息技术时代,科技至上的观念影响着许多高校的师生,将科学教育摆在最高的位置,容易使得高校教育出现功利化的趋势。当前人文教育也存在工具化与知识化的倾向,人文知识的输送是较为容易的,但是也因此忽视了人文素养锻造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完善人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人文素养的培育往往停留于表面,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是忽视精神的培养。许多高校都开设人文素养相关的选修课,但是多以技能型的课程为主导,而对人的修养、道德等人文类课程却很少开设。
4.人文教育机制不健全。高校人文素养锻造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人文教育的主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就是高校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通过人文素养的锻造可以进一步丰富其精神。但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对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调整都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措施,并且对人文教育的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反馈体系不健全、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割裂、政治素质与人文教育融合性不强等。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人文素养锻造的途径
1.加强与重视人文素养的锻造。加强与重视人文教育,首先要坚持主体性的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关怀学生的基础上来构建教学体系。在思政教育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不仅是传输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相关问题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在人文素养锻造的过程中要重视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层次性和针对性结合的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努力促使人文素养成为高校学生的内在基本素质结构。
2.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将人文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以人文素养中的“人本”价值来补充思政教育中的“集体”价值,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高校思政教育是不能独善其身的,单纯的理论灌输只会适得其反,而人文教育中史、哲、艺等范围广泛的内容可以有效地补充思政教育在理论上的苍白。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贴近生活的人文关怀问题来进行教学,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具体的人文素养问题,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对问题的阐释效果。
3.健全人文教育学科体系建设。高校学生不仅应当学好专业知识,并且需要锻造良好的品格、提升自身的修养,这些都有赖于合理的人文学科设置,当前高校虽然设置了一定的人文学科,但是流于形式化,重视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培育的真谛。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人文素养的内涵与实质,逐渐内化为精神层次的素质。因此应当为高校学生创造一定的人文环境,优化人文学科的设置体系,有目的性的展开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
4.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如何紧密融合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需要对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加以创新和改革,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高校领导要重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为学校师生树立榜样;健全人文学科的设置,增强思政课程的人文内涵,学生的政治素养与人文素养并行不悖;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各类人文活动,包括艺术欣赏、社会实践等,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塑造人文素养;对人文素养教育加强管理,结合学生的根本利益,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人文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