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行高中教材以课文为主,为使学生把语言看成活的东西,看成有用的交际工具,每一课授后,要求学生口头简单复述课文内容(不是背诵)。练习初期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几个关键词或句子。对故事情节较浓的课文,还可先叫学生分组编写剧本,老师检查修正,然后指导学生排演,最后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表演时要配有适当的道具。
每节课前几分钟,应鼓励学生用英语互相问候,用日常交际语交流天气、身体状况、学习状况、校内外近日发生的事等情况,或就一定的课题展开讨论。课题可以围绕课文主人公、课文作者生平或课文中某一观点进行。
采用对话时,学生既要学会陈述,又要学会提问,先让同桌同学相互对话,教师监督,再让两三对同学示范对话,最后与全班一道纠正发现的错误,特别是发音。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活动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获得个体经验的积累。知识和技能只是形成能力的前提,要使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转化成能力,还须将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概括化、系统化。
交际能力本身只有在活动中才得以形成和发展,如果缺乏相应的活动,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形成和发展。不同能力形成、发展的基础是不同的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准确、适时、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使学生投身于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把知识和技能概括化、系统化,促进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以情教学,增加师生间的信任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
每一个教师都有爱,但能否对后进生倾注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关爱是检验一位教师师德好坏的重要标准。
将情感教育融于后进生的转化之中,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也就是说,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相互谅解,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和你进行思想交流,对你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教师才能及时掌握他们学习、生活和思想活动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加倍去努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发展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他认为,学生和科学家的智力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无论掌握一个概念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他大力提倡发现法学习,所谓发现法,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要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可见,教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十分重要。
(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主动学习
有许多学生误认为学英语就是死记硬背,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记什么,无需动脑筋去思考,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英语学习也需动脑筋思考,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交际工具,若想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先思考,怎么讲得出?
进行英语会话,做英语练习,学习英语的基础知识都需动脑筋考虑。在学习中一个学生愿不愿意动脑筋,喜不喜欢积极思考,是他思维能力能不能发展的首要条件。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完成时态和被动语态时都要用到动词的过去分词,过去分词的构成形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按照规则比较好记忆,而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比较难记,也容易记错。
篇2
2021年下半年10月底科目二幼儿园教资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答案公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30 分)
1.【答案】D 维果茨基
2.【答案】A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3.【答案】A 用流动的水冲洗眼睛4.【答案】B 形象记忆师
5.【答案】D 全面性
6.【答案】C按照自己的意原大胆表达
7.【答案】A 树立榜样
8.【答案】C 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9.【答案】D 情绪的感染作用10.【答案】D 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1.【参考答案】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认知和语言发展中的作用;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2.【参考答案】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2)首尾规律
(3)近远规律
(4)大小规律
(5)无有规律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 20 分)
13.【参考答案】
1.幼小衔接的实质是入学适应而非小学化
2.游戏是幼几的天性
3.学前教育的实质是启蒙性
4.学前教育的发展适宜性原则,强调个体适宜,年龄适宜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4.【参考答案】
(1)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和同伴关系的培养
(2)教师的职业能力一沟通能力、良好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的建立;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
15.【参考答案】
(1)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应是镜面示范,其动作要以幼川的左右为基准
(2)幼儿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当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和方位词的时候,幼儿园教师往往把左右方位词与实物结合起来。
五、活动设计题
评分标准:
(一)25-28分
1.切合主题,符合学情
2.话动领域、名称及活动对象明确3.三维活动目标与活动类型匹配,表述具体正确
4.重难点适宜且突出
5.活动准备全面充分;一般包括材料准备及经验准备
6.活动过程:活动方法与内容及目标匹配,活动环节详细完整(活动环节一般包括活动导入、展开、结束等环节),逻辑性好且能支持重点目标的达成
7.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形式多样化、游戏化、趣味化
8.活动过程符合领域活动设计思路,创新点或者亮点至少1处以上
9.字体工整,表述清楚,书面表达合理,符合题目要求
(二)20-25分
1.符合题意,符合学情
2.活动领域、名称及活动对象适宜3.三维活动自标与活动类型基本匹配,表述比较具体明确
4.重难点适宜且明确
5.活动准备比较全面;一般包括材料准备及经验准备
6.活动过程:活动方法与内容及目标较为四配,活动环节详细完整,逻辑性较好且能支持目标的达成T7.活动内容较充实、活动形式比较多样、游戏化、趣味化
8.活动过程符合领域活动设计思路,有1处创新点或者亮点
9.字迹清楚,表述流畅,书面表达基本标准,符合题目要求
(三)15 -20 分
1.基本符合题意和学情
2.活动领域、名称及活动对象基本清楚
3.活动目标没有明确区分维度,与活动类型基本匹配,表述具体
4.重难点基本适宜且明确
5.活动准备比较全面,但比较笼统泛化,不够具体明确
6.活动过程:活动方法与内容及目标较为匹配,活动环节完逻辑性一般,能支持大部分目标的达成
7.活动内容单薄,活动形式较少、趣味性欠缺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师 知识 技能 能力素质
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通过积极思考,予以融会贯通。从总体看,知识学习过程是一个积累、贯通、再积累、再贯通,循环往复的过程。技能形成是由试练到熟练、试练与熟练相结合的过程,其总是经过一定时间与次数的试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总体来说,技能学习过程是一个试练、熟练、再试练、再熟练,循环往复的过程。能力是指人能够顺利完成或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心理学认为,上述三者的发展是不可能同步的;知识、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耐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并非所有知识与技能都可转化为能力,只有长期广泛被运用的知识与技能才可转化为能力;能力的高低影响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当代体育教师,从知识的学习过程,到技能的形成过程,再到能力的培养过程,都是单一的追求专业性。因此,当代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成为社会公认的普遍现象。
1 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偏低
对于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评价,社会舆论认为一般甚至偏下。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在于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师多出自体育院校,其课程要求对于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单一性较强,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累积、转化形成的能力素质也就偏专业科目方向,综合能力素质也就大打折扣;其二,在于体育教师未主动积极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在担任教师工作后,体育教师普遍更加放松对于其他知识、技能的了解与学习,使其他知识、技能更难以转化为自我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系着学校学生的健康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其对学生教育。所以,除了掌握运动技术水平外,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其它技能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
1.1提升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素质,重在培养阶段。学校体育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重成绩、重眼前,功利主义教学制约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的发展。体育教师在学生阶段,虽然掌握了科目传授的体育知识技能,然而并未接受到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培养,综合知识的培养更相对匮乏,使其在后期的教学阶段也难以创造性思维改进教学。而重复依照教科书和参考书,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呆板授课,一方面,造成学生持续对体育认识浅薄;另一方面,也使体育教学难以跟上时代步伐进行即时变革。
1.2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专业运动技能的展现,应主动进行自我提升,以更好地实施教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又是其最基本的,最必须具备的。首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与其他课程相比是具有实践性的。可以说,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比如,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在传授某个运动动作要领时,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标准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相应理论知识给学生。如果教师自身表达出现问题,学生又怎能领悟其运动要领的关键所在,又怎能正确地进行知识技能的锻炼?其次,个人道德修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相比其他教师,会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学场地清洁卫生的保持,公共场所不抽烟,身着如何得体等,如果教师都不能做好,学生会得到怎么的示范?
2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探讨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其次,体育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新形势下提出的教学要求,具有更新知识,顺应发展,不断完善的能力。第三,应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善于观念更新和勇于开拓创新。第四,具有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向技能,以及传授知识技能的能力等,具体地讲,当代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要包括:
2.1丰厚的文化底蕴。人的文化积淀的多少决定了人的素质高低。新时期,体育教师的培养,要强调文化基础,重视文化修养,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课本书面上,这样才能促进体育师整体质量的提高,增强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社会单位的用人信心,改善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公共形象的偏见认识。
2.2扎实的领域知识。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体育教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专业内和专业外的内容。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多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知识、理科与生物学科知识、方法论知识、逻辑学知识、美学知识等。
2.3优良的道德品质。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求人们具有与该种职业相适应的道德品质,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有:
2.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思想情操,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言行一致,讲文明,有礼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2.3.2优秀的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只有对体育教师工作认识正确,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坚定的志向与毅力,对工作有隆厚的热情,才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体育事业,作出卓越成绩。
2.3.3朴实的工作作风,踏实工作,谨慎谦虚的教学态度,善于团结同志,任老任怨,不怕苦累,始终精神振奋的工作。
2.3.4关心学生。教师要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作学生知心的朋友。
2.4综合能力。体育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训练能力,科研能力,宣传组织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而能力是需要各种知识、技能长期运用才能形成的。所以要想提高综合能力,学好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并长期在生活、教学中进行运用是必要的。
纵观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各类学校对体育师资类型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对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应是较全面的,这实际上也是社会对体育院系在体育师资培养上所提出的要求。为满足社会需求并向用人单位提供合格“产品”,校方就必须从社会需要出发,把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观念全面提高并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新世纪的体育教师,我们应当全面打破常规,解放思想,在新世纪体育思想的指导下,让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同时,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使课堂教学体现出创新精神,力争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优秀体育教师,在自己的事业上谱写壮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余兰.高校体育教学诸因素的新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1,(6).
篇4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老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其能力和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质量,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效应。所以说搞素质教育,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提高素质和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要确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学习观、课程观,明确基础教育不仅包括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现代文明意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
二、提高专业素养,加强知识储备与更新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史、教育学、心理学,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所教学科相关的业务知识。同时还要积极
参加教研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学习与沟通,不断拓宽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领域。
三、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一种以自己的灵魂去塑造他人灵魂的职业,这种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比其他从业人员更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甚至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师德的影响不仅限于学生本人,还可以通过学生影响到家庭、社会甚至学生的后代,这就是教育所特有的力量。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品德高尚的教师,永远都要具有一身感召学生的高尚人格,永远有一颗挚爱学生的心,永远具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保持着青春向上的朝气,永远保持着健康高雅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一个圣洁的思想,给学生树立一个楷模和“人生领路人”
的光辉形象。
四、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素质
“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希望的民族”,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师必须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在获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通过放手让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老师也要借素质教育的春风,不断进取,形成有自己个性风格的教学艺术。
五、具备热爱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5
开展“创争”活动是培养和造就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的重要战略举措。“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就是要不断增强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电力企业加快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
观念创新是先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种“创新”也应该包括“观念”的创新。观念支配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观念创新,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触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企业的创新,首先应该是观念的创新。
1 创建学习型企业,提高职工创新能力,观念转变是关键
我们每一个电力的领导与职工必须从以前认为的“电老大”观念中解脱出来,应该清醒认识到:电力企业职工唯一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就是学习与创新,在创新中求得发展与生存,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增强我们企业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才能使企业在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我们自身才能获得最大收益。
2 树立适合本企业的科学人才观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这是科学人才观的最基本的观点。电力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我们既需要文化素质高、懂得经营善于管理的人才,需要能征善战、技术精湛的技术骨干,同时也需要实实在在的一线技能人才。因此,树立适合本企业的科学人才观、抓好各个层面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广大员工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风格各异却目标一致的群体。
3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要积极通过宣传教育、理论灌输、循循善诱、舆论引导等方式,使职工充分认识到,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形势,否则,将被企业和社会淘汰。必须克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逃避思想,强化自身的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技能的主动性,自觉地把个人愿景与企业愿景统一起来。
4 建立“零缺陷”管理理念。电力企业的宗旨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是电力企业的生命,一旦失去了安全,生命的过程就结束,同时我们职工的利益也随之丧失。电力企业的这一特性,要求设备无缺陷、无隐患,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应该完全理解“百分之一的缺陷,带给用户带给我们的就是百分之百的损失”和“零缺陷”管理理念。
制度创新是基础
1 建立竞争的动态用人机制
激活用人机制,打破安于现状的惰性心理,为每个职工提供上升空间,满足职工求新、思进、积极向上的愿望,激发职工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行竞聘上岗。首先是打破身份管理界限,由以前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行一岗一薪制,易岗易薪。其次是自上而下全面实施竞聘上岗工作,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增强员工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
2 建立教育培训机制
教育、培训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我们企业必须始终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到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建立严谨的教育培训机制,切实做到教育、培训与企业经营同步规划,配套实施。建立不同层次的岗位培训体系,采取自办培训、以会代训、远程培训、外送培训等方式进行培训。
3 建立表彰激励机制
注重培养和树立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和带动职工,不断激励职工勤奋学习、岗位成才、努力成才,营造企业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学习创新是重点
在“创争”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团队内部的互动学习,使每一位职工都能最大限度地共享知识和技能。英国作家肖伯纳有一句名言:“两个人各自拿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个人就拥有两个思想。”如果每个职工都能把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拿出来和其他团队成员分享,集体的智慧势必大增,就会产生1+1>2的效果。
载体创新是源泉
1 进一步推进职工素质工程
把“创争”活动与推进职工素质职工程紧紧结合。通过推进职工素质工程的实施,促进“创争”活动开展,营造广大职工学技术、钻业务、比技能、提素质、增效益、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动员和组织职工参与学习教育、岗位练兵、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使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业务技能明显提高,从而达到提高职工素质,促进职工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2 深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工作
篇6
近些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得到极大推广。高职教育体系是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育模式的推行有利于快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汉语言水平。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的关键,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对教育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内蒙古高职院校青年双语教师的教育能力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相关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提出关于提高青年双语教师教育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青年双语教师;教育能力;提高途径
随着人才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并通过各项政策鼓励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1]。通过努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取得不少成绩[2-3]:<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个地区逐渐设立民族小学、中学、大学并逐渐完善。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逐年升高,少数民族文盲率逐渐下降。<二>办学形式和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不同地区考虑到自身特殊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例如考虑到偏远地区农牧民子女上学不方便,开展寄宿制学校;考虑实际情况,为提高少数民族年轻人就业能力,设立技工学校。<三>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国家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待遇,鼓励年轻人去边远地区从事教育事业,现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特色,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条件落后和发达沿海地区交流不便的等现状,逐渐推行中文教育和少数民族文字教育的“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是指学校和教师使用两种语言和文字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模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特指学校和教师使用汉语和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字进行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是开展双语教育的前沿阵地。高职院校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针对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院校则着重培养具有大学文化知识水平同时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职业型人才。高职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无可争议的促进作用。首先,高职教育可以普及全民教育,提高民族地区群众基本素质。其次,高职教育开展的技术教育专业往往是针对该地区的实际需要,因此可以提高本地区就业率和技术储备。再次,高职教育可以提振经济形势,解决当地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就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而双语教育的关键是青年教师的双语教育水平[4-5]。双语教师是指拥有一种专业教学技能,并且同时可以流利地使用一门外语进行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在内蒙地区双语教师主要是指蒙古语结合汉语进行教学的教育人员[6-7]。双语教师承担着双重教学任务:教授一种专业科目或者技能科目,诸如数学、物理、电焊等;通过使用外语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能力。首先,教师必须强调专业能力,其次是掌握良好的外语读写能力。双语教师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一>良好的业务功底;<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三>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四>具备一定水平言语沟通的技巧;<五>具有良好的外语知识。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实现的纽带,双语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师的能力和综合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
一、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双语教育能力的现状
以内蒙古为例,内蒙古双语教育建设形成双层双语教育模式,第一层次为以蒙古语言文字为主,结合汉语言文字为辅的教育方式,第二层次为汉语言文字结合蒙古语言文字教学的方式。自治区妥善地逐步地开展民族双语教育[8-10],在保护和繁荣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加强汉语教育,提高民族地区与内地交流程度。内蒙古双语教育形成了涵盖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的系列教育体系。据统计,幼儿教育学校175所,小学教育学校350所,中学阶段教育机构上百所,大学教育机构几十所,双语教育通过一级和二级教育模式得到极大地推广。由表一可知,虽然自治区推广双语教育取得了极大地成绩,但是在高职教育领域双语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双语授课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低于高职教师平均学历合格率,不过存在合格率低于上一年度的情况,说明自治区引进的从业教师水平学历较低,并且研究生学历教师比重极低。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双语教师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差,条件相对薄弱,从表一数据可知,高职院校双语教师队伍极不稳定,随着未来高职院校入学人数的增加,双语教师数量可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分布不均匀,偏远地区和艰苦地区教师人数严重不足,2014年度双语教师合格率比2013年度教师合格率下降3.53%的百分点,由此说明这些地区吸收了一些不具备条件和教学能力的人到教师队伍里,因此教师队伍的素质在下降。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差、居住环境不佳,经济薄弱,优秀的青年人才在就业时,不会将此类地区作为第一选择,这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对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方面,师范类院校、政府部门以及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配合[11]。师范类院校培养学生往往过于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个人的综合性素质的培养。政府部门在师资管理和引入上政策过于宏观,存在人才引进专业不对口的情况。高职院校需要的是拥有一定专业水平、良好的汉语能力、较高的沟通能力以及过硬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再次,目前,教学业务实践水平较低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主要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接力者。这是一种创造性、能动性极强的职业,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将会对学校教育水平和办学成果起决定性作用。2000年后,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在校人数井喷式增加。然后,学校的师资力量等软实力远远跟不上学校的硬件发展,集中体现在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偏弱。教师教学作为教育中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教师水平和能力较低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水平的制约瓶颈。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社会经验和教学经验较少,缺乏相关的实践经历,教学风格普遍偏向“理论强,实践差”,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培训,强化教师培养“重理论,抓技能”的教学风格[12-13]。
三、提高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
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开展特色双语教育,是一种独特的、科学的教育方式。这项事业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目前来看,内蒙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存在着双语教学能力不强、业务基础能力弱、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青年双语教师的素质能力培养刻不容缓,教师的培养应从多个角度入手。
(一)高等师范院校在对双语教师进行培养时,应转变教学理念,从粗放的数量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过渡为对口型质量型人才培养模式。
尤其是要针对加强师范学生汉语授课能力的培养,设立针对性教学课程,强化师范生授课能力的培训。学生教育和培养要做到针对地方特色和地方需求,有的放矢高效精准培养实用型高对接型人才。政府和学校应加强对教育薄弱地区和稀缺专业的倾斜性和投入力度,通过相关政策,迅速为各盟市培养出优秀的实用型双语人才。
(二)在内蒙古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双语教师的比重相对较低。
为了迅速解决这种不利被动局面,政府和教育部门应作出政策倾斜,鼓励思想觉悟高、品德优秀、文化程度好的少数民族青年投身家乡教育建设。并通过降低高校录取分数、减免学费、为优秀毕业生安排教职工作等实际政策推动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三)目前高职院校双语教师队伍存在学历层次不齐的局面。
为改变这种局面,教育部门应加强双语教师的在职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代培、联培、委培和讲座等措施,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鼓励在职教育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在职本科教育、在职研究生教育,优化双语教师学历组成。
(四)强化考核测评机制。
高职院校应定期、计划性地组织对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绩进行考核和评测。对于评测结果不及格不能胜任双语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岗位调动;对评测结果及格的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进修,继续提高个人水平;评测结果良好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和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14]。
(五)通过切实行动提高双语教师的社会地位。
受社会不良氛围影响,许多教师仅仅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缺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荣辱心、责任感以及为民族教育做贡献的决心。因此,政府和社会要提高民众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和双语教师的认知,为双语教师从业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教师行业的荣誉感。政府和教育部门通过相关政策提高教师物质待遇,进行精神层面鼓励和物质层面奖励的双重激励模式。
(六)创造汉族教师和双语教师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
高职院校应合理调整各教学科室的汉族教师和双语教师的人员构成。通过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力争提高双语教师的汉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双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不但有利国家稳定、民族地区团结繁荣,而且有助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目前,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双语教师队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人才单一、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就这些问题,本文从政府、社会、教育机构、个人四个层面提出六条措施建议,加强对青年双语教师的培养,迅速提高双语教师的能力,是高职院校加强双语教育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育水平,更是高职教育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作者:娜荷雅 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文献参考】
[1]植文选.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探讨[J].大家,2012,(03):230-230.
[2]王振本.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1.
[3]苏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11):1-6.
[4]戴庆厦,关辛秋.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01):112-115.
[5]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01期(01).
[6]张培.双语教学: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第3期(3):121-127.
[7]张维佳.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第4期(04):20-26.
[3]吕良环.双语教学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1,第4期(04):66-72.
[9]迟荣.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3):81-82.
[10]金世红.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与应对措施[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4):44-45.
[12]阙红艳.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校企合作策略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2):1-4.
篇7
关键词:能力场;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19-01
众所周知,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因此,做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本文基于能力场的角度,对完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相关研究。
一、能力场的简要概述
在高职院校,由教师、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大学生等共同构成的教学情境,会在彼此的空间中产生数量众多、种类不同且只仅仅属于自己的场。通过有效控制,这些场能够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特殊物质,最终形成以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就业能力为根本目标的能力场。人与人之间,通常情况下是通过采用各自熟悉的已知方式,譬如说使用视觉、听觉、嗅觉等进行交互作用,同时人们也会有意或无意地在各种各样的场中完成交互作用。场作为其中重要的媒介,能够将人的情感思维及意志品质等作用在其他环境之中,或是作用在他人身上。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有形的教学活动与无形的能力场相结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原则,帮助高职大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及职业技能,最终实现全面健康发展,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材。
二、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运用
(1)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教育管理,在教育观念方面强调现代化与个性化的职业教育观念,在办学过程中更加注重高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依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喜好开展个性化教育,促进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而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将国家相关教育政策作为根本的管理指导思想,同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经济水平等,通过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办学和管理经验,进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教育管理模式。
(2)校本管理。高职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高职大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说,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要求高校坚持校本管理思想,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高效协同机制。要通过安排大学生亲身感受职业工种,了解岗位需求,体会职场生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而用人单位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现优秀人才,最终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三方共赢的愿景。
(3)人本管理。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要求高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尊重大学生,并且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通过积极举办形式各样、种类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专业知识比赛、职业技能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大学生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方面结交朋友,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为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课程管理。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课程管理占据核心地位,同时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也离不开课程管理,要通过课程这个重要媒介加强高职教育管理。鉴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性以及教学目标,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喜好,重视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在开设课程时,要充分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积极开设计算机、英语、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另外,还需要开设专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应试能力的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要融入职业道德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素养等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索精神。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生特长,实现全面发展。
(5)教师管理。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还需要加强对高职教师的管理。首先,对现有高职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要求高职教师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专业教学能力,能将学科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能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有效地开展职业教育。其次,高校要从各行各业中甄选行业能手。邀请其作为客座教师对高职教师和大学生进行培训,将当前行业内的最新技术及思想理念带给高职教师和高职大学生。这样,一方面切实解决高职院校教师人手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有效提升高职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能力场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基于能力场视角的高职教育管理需要始终坚持校本与人本管理思想,对课程管理、教师管理等进行资源整合及优化设计,为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认知学徒制;国际汉语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前 言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新任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没有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不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而认知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则有效地克服了“知”与“行”脱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能够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即专家实践所需的思维能力、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一、认知学徒制
(一)认知学徒制的定义。“所谓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一种从改造学校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出发,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1] “认知学徒制核心假设是:通过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即专家实践所需的思维能力、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2]
(二)认知学徒制的基本构件
认知学徒制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建模、指导、脚手架的搭建与拆除、清晰表达、反思和探究。
1.建模。展现专家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并解释其理由。建模的目的是建构专家认知过程的心智模型,外显其内在的认知过程和活动。
2.指导。在学生执行任务时,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给予指导, 可为学生提供暗示、建立模型、提供反馈、修正和提出新的任务等, 从而使学生的行为表现更接近专家的方式。
3.脚手架的搭建与拆除。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提供支撑, 如建议、帮助、提供暗示等。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 教师应该将更多的责任和控制权交还给学生, 并减弱对学生的支撑, 逐渐撤除脚手架。
4.清晰表达。指学生运用一定的策略将他们的思维过程描述出来,即清晰地表述出他们的推理过程或问题求解过程。
5.反思。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和问题求解过程与专家的内在认知模式进行比较, 从而评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问题求解过程。
6.探究。学生运用同专家问题求解相似的程序或步骤对所提出的假设、方法和策略进行检验。
二、采用认知学徒制模式的必要性
(一)汉语本身的特殊性。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对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产生影响。汉语的特点和难点使外国人对学习汉语产生畏难情绪,对学好汉语缺乏足够的信心,甚至有人“半途而废”。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认识到汉语的理据性,增强学生学好汉语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具有相当深厚的汉语言功底和语言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具备将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运用到具体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从书本得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需要不断地观察模仿专家的示范,在专家的指导下反复探究,长期地实践积累和反思总结才能获得。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的交叉的,专门的,应用的学科。“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课题是从教育实践中产生的,研究成果或提出的理论应能直接指导实践并得到实践的检验。脱离教学实践闭门造车,即便理论花样翻新,教学法层出不穷也无补于教学实际”。[3]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应用的学科是指教学与语言实践紧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即将所学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能力,而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实践能力应采用认知学徒制模式。
(三)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国际汉语教师不但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汉语言功底和扎实的语言理论基础,而且需要熟悉一两门外语,还要掌握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但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习得理论及语言教学法的知识,而且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而国际汉语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1)教学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书写能力,观察分析教材能力,教案设计能力等。(2)组织能力: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3)交际能力:沟通理解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能力等。(4)科研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新教师与专家型指导教师反复磨合和彼此适应,通过巧妙地创设实践情境,专家教师的悉心指导,自我探究与反思等环节才能实现。可见,亲身参与,观摩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会对国际级汉语教师的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认知学徒制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课程设置。可以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设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课。将新教师进行分组,然后进入真实的留学生课堂,与专家教师一起参与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情境中。组员人数,课时数可以依照具体情况确定。另外,新教师还可以定期交换专家教师,从而汲取各位专家教师的教学优点与长处,经过自己的内化理解,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新教师在认知学徒制模式中的责任
1.积极参与到认知学徒活动中。新教师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要做好学习准备如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和选择学习方法等。在学习活动中,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状态和行为进行观察、调节和审视。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查、总结和补救。
2.主动向专家教师求教。由于缺乏教学知识和经验,新教师往往不能有效地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有时甚至会不知所措。此时,新教师不应该被动地等待专家教师的帮助,而是要大胆地、主动地向专家教师求教,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外显化,暴露出自己思维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不足,以便专家教师提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支撑。
3.探究与反思。新教师应该主动地探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问题,听取专家教师的意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问题求解过程,从而修正和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有意识地寻找复杂的、不确定的、新奇的教学事件。新教师的成长意味着不仅仅能够处理常规事件,而且还能够处理突发的意外事件。 新教师应善于寻找,乐观面对,勇于探索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异事件,从而获得新知,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
(三)考评机制。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考评:可以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一课内容,让不同的新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讲授,请几位专家教师对于他们的授课过程进行考评,综合考察他们的汉语言理论基础,教学方法和技巧,分析教材能力,教案设计能力,组织课堂教学能力,沟通能力等。最后,专家教师依据他们的具体表现做出相应的等级评价。
结 论
认知学徒制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所学知识产生更高效率的迁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过程的发展。认知学徒制也为促进学习者活化知识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专业技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可见,认知学徒制适用于国际汉语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认知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需要更复杂的资源如专家教师,时间,经费等等,这些都需要学校,专家教师等各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实现。
注释: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42.
篇9
关键词:历史 知识 能力
一、基础年级历史教学概况
现行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很机械。
显然,这样的基础无法适应高三的学习。而目前的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试,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基础年级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三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能力培养目标缺乏层次要求
目前,初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一个大纲。它没有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提出能力的分级培养目标,而只有笼统的要求,教师有纲可依,但无章可循。
2.会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
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会考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目前会考有两点处理不当。一是能力要求没有体现,且框得过死(如初中会考)。二是高二会考虽有能力要求,但与高考能力要求相比相距甚远。事实上,高三一年的功夫也不可能缩短这段差距,使能力培养一步到位。
3.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
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此外,由于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年级连续讲授世界史,没有新鲜感,也淡化了学生的兴趣。毫无疑问,令人担忧的基础年级历史学习现状留给高三年级的是一个“烂摊子”。选修文科的有不少人是在“混科”。让高三这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忙于“收拾”前一阶段,冲刺后一阶段。负担之重,可以想见。也造成高三教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二、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的阶段衔接
为缩短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的距离,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阶段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首先,摆脱会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构筑知识体系。由于会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会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基础年级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层。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
篇10
作为物理教师,实践创新是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旨在将学生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我们要在实践创新方面引入科学探究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更要将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从科学探究的实际操作过程可以看出,科学探究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故此,在实践创新中,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应积极探索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性,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进行实践,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与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精湛渊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就无法在物理领域中实现物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学物理教师应同时具备物理显性知识和物理隐性知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学习,通常把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知识称为实践知识,而把学校里的知识称为书本知识.这种分法不准确,因为实践知识中有书本里的知识,而书本知识中也有实践的知识.到了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人们对知识认识的逐步深入,英国物理学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Polanyi)首次提出知识应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或称缄默知识).1958年,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表述的,例如: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2.物理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主要有四个特点,即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表达;能通过教材、大众媒体进行传递;能同时为不同的人们所分享,具有一种“公共性”和“主体性”;能通过逻辑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知识.通常学校教育中所说书本知识就是显性知识,作为中学物理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显性知识.但必须具备物理显性知识,笔者认为,物理显性知识主要有物理学科知识、语文学科知识、数学学科知识三部分构成.
(1)物理学科知识
作为中学的物理教师特别应做到:①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以超越学科本位为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③注重学科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④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新成就大胆引用和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实践,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语文学科知识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了解文学及历史上的崇高道德,用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治学精神熏陶自己,真正做到《周易》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时代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3)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就要把物理问题看作数学问题,在不失去物理知识的前提下,把物理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应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去处理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3.物理隐性知识
- 上一篇:电气专业认识实训总结
- 下一篇:文学素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