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诊断学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诊断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简单介绍超声诊断原理、正常声像图和异常声像图之间的区别,超声诊断学与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的教学不同步,往往出现讲到的相应系统疾病的超声特征时,相关疾病在内科学、外科学中并未讲解,学生无法理解超声诊断与疾病特征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对疾病超声诊断的整体认识,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诊断思维的混乱。此外,超声诊断学内容具有综合化、融合化的特点,超声诊断学教学学时少(20~30学时)与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多、超声诊断学概念抽象、相关专业知识更新较快等诸多问题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要求超声诊断学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强调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外,应重点强调临床常见病的超声诊断原则及鉴别诊断。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及临床实践,多举例,联系疾病讲解分析,如讲到超声检查时,让学生回忆以前体检或到医院做超声检查的经历。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超声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汇合点,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超声诊断学以后能够迅速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超声波检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影像检查手段是最优的(比较影像学范畴),能够理解超声诊断报告的内容,从而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出诊断。在每次授课结束前,授课教师应对本次授课及近期授课内容做简要总结,突出了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重点,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优化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程,合理安排超声诊断学的讲解内容,是一门需要长期练习的技巧。
二、加强对学生超声诊断思维方法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超声诊断学是医学中的形象思维学科,观察超声图像时要有三维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学生单纯的平面观念,使其建立良好的立体思维习惯,对学好超声诊断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可以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观察病变的回声强度(强回声、等回声还是低回声)、形状是否规则、最大直径、病变的边缘是否清晰以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压迫或浸润情况。超声诊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思维习惯在日常学习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较好地掌握利用超声波分析诊断疾病的正确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诊断能力,如条件允许,可以将便携式移动彩色超声诊断仪(床头彩超)带进课堂直接应用于理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彩色超声诊断仪(此方法也已被用于心电图教学过程中),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感性认识,此外,我校设有超声诊断实验室,拥有多台教学用彩超,使学生都能上机操作,让他们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三、改进超声诊断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超声诊断学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诊断疾病,传统的教师讲授利用板书、挂图或绘图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单纯依靠死记硬背,遗忘较快,使学生在超声诊断学的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状态。采用多媒体辅助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形象、动态、直观、交互式等优点,可以真实形象、直观具体地反映超声波诊断的特点,为超声诊断学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超声诊断学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使传统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教学虽然已广泛应用于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但超声诊断学多媒体教学中也应注意在幻灯制作上必须多下功夫,教学内容难度适中,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背景和文字要对比鲜明(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采用白底黑字效果较好),适量加入动画、声音或实际患者超声诊断录像,对超声图像加以讲解、分析,可以极大提高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效果。避免对超声诊断学教学幻灯片的简单复述,放映幻灯片过程中避免速度过快,讲授时语速适当,讲到重点时应放慢速度,给学生思考和记忆的时间,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例如眼神、声音和动作等)突出超声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和内容,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最好在讲授过程中能做到抑扬顿挫。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不能过分依赖,应根据超声诊断学教学的需要和特点,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融入实物标本、教学模型等传统教具,使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实现突出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利用联想式、启发式、探讨式和回顾式等教学方法,把难懂的超声诊断学概念、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便于学生课后复习记忆。有些重点部分,还可利用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必要时可采取PBL教学法或CBL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尽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难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沟通
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不能简单地利用“填鸭式”教育完成超声诊断学的教学任务,否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医学生的学习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并且应该持续终生。目前,一般医学院校的教育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所有医学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为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支撑医学生终身学习的是对医学的兴趣和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也是每个医学生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现代大学医学教育学强调医学生是医学学习的主体,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对这一群体笔者并无偏见),但客观上不少学生在自立方面比较薄弱,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较
篇2
考核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是一个医生所必备的基础能力,通过进行考核,可以检验学生对于这一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其实有助于了解学校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学方式,授课能力以及学校的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通过考核,学生会明确自身在哪一方面不足,然后重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不断巩固自身的优势,还可以在学生间形成良性的竞争,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对老师而言,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互相提升,实现双赢。
临床医学考核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对于临床医学的考核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临床技能的训练,或者是在训练中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在考核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没有约束机制,就导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力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目前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都认为只要及格就可以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产生了误区,都重视现代先进的医疗诊断技术,在学习临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
改进措施
提高学生对于临床技能考核重要性的认识。临川医学技能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通过临床实践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有较大的收获则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有较好的基础,有牢固的诊断学理论和临床思维程序,在临床教学实践中要重视体格检查以及病史采集,要不断的收集病史资料,在充分研究病史之后,在有选择性的进行体格检查,这样就会在最短的时间收集足够的信息。提高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与意识,不断的强化专业思想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临床医学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改革。在现行的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完善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制度,同时也相应的增加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在学生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努力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都强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出教学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上各种辅助的检查工具越来越多,因而需要引导学生不断的关注这些新的辅助工具,不断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以后更高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过多的辅助手段学生不可能全都掌握,掌握的太多就很容易导致教学过程没有重点,因而则要求学生在重点掌握部分的基础上,对其它的辅助工具有所了解。
改进临床医学技能考核方法,在考核中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针对于学生对临床医学技能考核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则相应的增加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在学生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以此来引起学生对考核的重视,迫使他们更多的去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成面上。将理论考核与临床医学技能实践考核分离开,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理论教学中认真对待,还使得他们积极的参与到临床医学技能的实践中去,学生的临床医学综合技能将会有明显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以及综合竞争力。
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冲通的教学模式反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体系上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善,比如在教学中增加对媒体课件的使用,在多媒体课件中大量运用检体诊断的声音录像以及录音,学校配备心肺听诊、肺部触诊模拟人、综合模拟人等等用教师以及学生在教学中使用。学生在实践中应该由教师在旁边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不仅仅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强化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
强化教师队伍的水平以及质量。教师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因而教师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临床医学技能,可以定期的开展临床医学技能规划培训班,供广大教师间相互交流,不断学习,这样就能够保证拥有一支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有他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生就不会在教学中迷失,出现较大错误,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篇3
一、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高〔2012〕6号文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而言,教师要培养学生医疗、科研与卫生管理的基本能力,使其能够对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科学评估与分析,并指导患者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健康的影响。教师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交流、团队协作以及医患沟通的能力,能够从事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临床一线工作。学生需要了解现代诊断技术,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学生要“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成为农村及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等基层卫生机构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还应要求学生加强实践技能学习。学生在经过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之后,不可能直接进入临床医学课程学习,必须经过诊断学的引导和过渡。诊断学作为专业课的先导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学习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授课内容要贴近临床实际,以便更精准地指导学生学习,为其以后的临床诊疗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城乡基层卫生机构。
二、課程内容的选取方案
1.课程内容选取指导思想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以最基本的诊断依据为框架。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能否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依据学生今后工作的具体内容,以满足“两个需要”为原则,不仅要满足学生职业岗位的需要,还要满足学生今后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从而推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2.重视备课环节
(1)学情分析。教师授课前要了解班级学生层次,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效果。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都参加过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起点比中专生高,比五年制大专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我约束力强,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诊断学的学习方法,鼓励其动手操作,领悟知识点的精髓,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2)结合整体学情进行备课。只有正确解读教材,教师才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对教材反复钻研、反复推敲,才能弄清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及各部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分清主次,以便突出重点、合理分类、掌握规律和加强实践。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预先设计,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课上好。教师要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提高备课质量。
三、模拟场景
诊断学的学习始终围绕着检查者和被检查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模拟场景和角色互换,让学生互相扮演医生和患者。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医患沟通的注意事项,掌握并熟悉医患沟通的技巧;要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还能对患者起到心理治疗作用,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另外,教师要把知识点连贯起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生课后普遍反馈,通过模拟医生和患者,激发了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对职业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教师而言,开展这样的教学实践探索不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四、案例分析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营造更为符合临床实际、更为直观的教学环境,积极创造条件,搜集临床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理论是学生准确把握案例的基础,案例则是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的重要途径。情境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
教学引入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可分析性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思考,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典型的病例,组织学生基于患者的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学生首先需要对患者的临床体征、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其次需要关注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发病的时间、原因以及发病后的具体表现,等等。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诊断学的问诊、查体、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用药、临床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分析案例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五、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常规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教学后记是教师执行课时计划后的及时总结,可以反映课堂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是积累教学经验的具体素材,也是教学行为的自我反省。教学后记包括教学的回顾、整理和体会,其中包括收集学生的反馈建议。写好教学后记,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学后记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质量、对各项问题的解答效果以及课堂中的表现,等等,从而实现课程学习活动的有效总结。学生需要记录好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并定期进行回顾与反思。有效的课堂后记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升学生对各项知识的掌握能力与临床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会元,王亚军,康骅.临床技能评估与考核的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30-32.
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CT;CR
医学影像主要包含X线片、超声、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种医学技术,其相对于传统临床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伤害小等优势,由于现阶段影像学发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检查方案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其诊断范围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对检查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1]。
一、资料与方法
1CT影像技术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线对受检者人体某部位或组织进行逐层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诊断信息进行重建,以此获取受检者横断解剖图。现阶段,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也存在显著的临床优势,诊断过程中所获取的横切面图像分辨率也比较高,扫描操作比较简单、速度较快。其缺点主要在于扫描范围、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起到制约效果,对此相关科研人员应对此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2CR影像技术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线模拟信息后,扫描仪器中的激光阅读仪再次扫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数据转换器转换为图像。此技术能够使受检者通过以此摄影获取更多层次的身体信息,其优点在于降低受检者接受X线的剂量,并且其曝光度、宽度以及密度动态等都比较大,所以此技术可以在摄影量不足的情况下显示更为清晰的图像,有效避免了因为参数选择不合适而出现重拍的可能性[2]。
3超声成像(USG)技术分析USG技术主要是采用超声波对受检者身体进行扫描,同时对其器官组织反射、投射信号等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人体器官图像。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点在于无创伤、无辐射并且价格相对也比较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场的影响下,然后利用其与受检者体内组织中与之相关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从而形成磁共振现象,并经过处理后形成图像。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受检者处于静磁场中,同时还需要其保持静磁场Z方向和长轴方向平行,接着使用脉冲频磁场作用受检者患处,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输出共振信号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形成三维立体图像或二维断层图[3]。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医学影响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在腰间盘突出、寄生虫病、颅内肿瘤、听骨破坏、鼻窦及鼻咽早期肿瘤等头颈部病变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因为会采用射线,因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其在诊断软组织病变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在骨骼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神经系统中脊椎病变以及存在颅骨病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在腹部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诊断中效果不够理想[4]。
3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良性和恶性肿瘤诊断过程中,并且其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存在浅表淋巴结诊断和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此技术还可对患者内腔进行检查,主要采用微型探头对患者消化道内存在的小肿瘤进行识别,同时对肿瘤侵犯范围和转移程度进行精准判断,在食道肿瘤诊断中应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对受检者各组织具有较强的分辨力,临床上通过其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应用于先天性残疾、肿瘤以及创伤等,并且在中枢系统、脊椎、膀胱以及子宫等部位临床诊断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此技术不需要对比剂即可对患者血管结构进行有效成像,所以所获取的信心更为可靠和有效。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DSA由于没有骨骼与软组织影的重叠,使血管及其病变显示更为清楚,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可很好显示血管及小病变,可实现观察血流的动态图像,成为功能检查手段。DSA设备与技术已相当成熟,快速三维旋转实时成像,实时的减影功能,可动态地从不同方位对血管及其病变进行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对介入技术,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技术,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篇5
【关键词】心电图;高钾血症;意义
高钾血症虽不多见,但一旦发生而不及时处理,常危及生命,应予高度重视。【1】心电图是检查高钾血症快速而有效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心电图诊断26例高钾血症,年龄在26岁~72岁,其中男21例,女5例。临床诊断肾衰竭16例,药物中毒5例,外伤3例,大面积烧伤2例。
1.2方法
采用日本光电12导心电图机对26例患者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有高钾血心电图改变者同时查血钾浓度,血清钾测定采用离子电极法,以5.5mmol /L为高钾血症诊断标准,以其为标准评估心电图检查在高钾血症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2结果
2.1血清钾测定
2.2心电图
26例患者中有18例T波高尖、基底部变窄、波顶尖呈“帐篷状”T波,其中有9例伴窦性心动过缓,1例伴频发室性早博。5例QRS波增宽、P波与R波电压降低、S波增深。2例出现窦室传导,1例出现室扑。
3讨论
血清钾的诊断及常见病,浓度的正常范围为3.5~5.5mmol/L。当血清钾浓度超过5.5mmol/L时称高钾血症,临床见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疾病、挤压综合征、糖尿病酸中毒、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静脉给予大量钾盐或大量输血等。高钾血症虽不多见,但一旦发生而不及时处理,常危及生命,应予高度重视。【2】正常情况下,人体电解质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和平衡。人体摄入钾盐经代谢后80%以上由肾脏排除体外,因此任何原因导致的肾功能减退和衰竭,以及少尿或无尿是引起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另外大量输血、大面积组织损伤、补钾过多、溶血性疾病及未治疗的糖尿病也可引起高钾血症。当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增高时,首先是增加了复极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因而静息电位负值减小,0相上升速度减慢,3相坡度变陡,4相上升速度减慢,抑制心肌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3】心电图改变与血钾浓度有密切关系。当血钾浓度超过5.5 mmol/L升高至6.0 mmol/L左右时,心电图最早变化是T波高尖,升降支对称,基底部变窄,坡顶变尖,呈“帐篷状“T波。本组18例符合这种变化。血清钾浓度升至7.0 mmol/L时P波振幅减小,变为低平或消失,QRS波群时间增宽,且增宽较均匀,S波加深,ST段缩短,T波振幅有所减小。血钾浓度超过8.0 mmol/L以上时,P波消失出现窦室传导。当血钾浓度高达10.0 mmol/L以上者可出现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及心脏停搏。高钾血症还常常可导致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的改变。在26例患者中,血清钾浓度与心电图的改变非常符合。所以在心电图检查时发现T波高尖,尤其在V2、V3导联T波显著高尖应立即考虑为高钾血症,此乃高钾血症最早期特有表现。高钾血症所表现的一系列心电图变化是可逆的,关键在于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纠正,当血清钾浓度降至正常,心电图会逐渐好转变为正常。有报道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血钾过高的病人,心电图见T波高耸、P波变低,QRS波略增宽,不同的是高耸的T波之后伴有巨大的U波,在不同的导联U波的极性不同,该病人经血液透析,临床症状及高血钾略有缓解时U波消失,此提示U波的出现与尿毒症严重程度有关【4】。综上所述,心电图可迅速提供高钾血症的诊断,比抽血化验血钾速捷、无创,且可重复监测。所以掌握心电图的高钾血症特征,结合临床其他症状的改变迅速做出判断,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高钾血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静 高血钾心电图的基本表现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年 第05期 328
[2]陈静 高血钾心电图的基本表现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年 第05期 328
[3]卢喜烈.多导同步心电图分析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573.
[4]牛景美,曹万才,李琳.高血钾致巨大U波1例.实用心电学杂志,2000,8(2):119
篇6
关键词:血液检验;贫血鉴别诊断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Blood Test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nemia
WU Li-qin
(Nanjiang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ang 6356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blood test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nemia.Methods 150 patients with anemia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4 to April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7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nem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75 cases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In the same period,150 healthy person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clinical research.Blood test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three groups.Results After comparison,RBC and RBC/MCV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 and control group.The RBC and Hb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 and control group.The MCH and MCV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 and B,and 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A and B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Conclusion Blood test is helpful for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nemia.
Key words:Blood test;Anemia;Differential diagnosis;Diagnosis
贫血是较常见的血液疾病,医学中将其定义为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症状。贫血患者的典型症状在神经系统、皮肤黏膜、呼吸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等均有体现,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1]。因此,及时对贫血加以诊断和鉴别非常重要。根据发病机制来划分,贫血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比如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而在给患者治疗之前,需先对患者的贫血类型加以鉴别[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贫血患者150例作为临床研究的观察组,其中75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为观察组A,7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为观察组B。同期选取1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组A男患者44例,女患者31例;年龄为7~70岁,平均年龄(40.22±5.36)岁。观察组B男患者42例,女患者33例;年龄为9~68岁,平均年龄(41.19±4.67)岁。对照组男78例,女72例;年龄为7~71岁,平均年龄(42.56±4.17)岁。经比较,三组受检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抽血量为3 ml。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配套的试剂进行血液检测。分析三组受检者的MCV、RBC、Hb、MCH、RBC/MCV、RDW等血液检验指标,并比较观察组A和观察组B的检验灵敏度、特异性和正确率。
1.3观察指标 血液检验指标主要为MCV(平均红细胞体积)、RBC(血红细胞计数)、Hb(血红蛋白)、MCH(平均血红蛋白含量)、RBC/MCV(血红细胞计数与平均红细胞体积之比)、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1.4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血液检验指标比较结果 观察组A的RBC、RBC/MCV指标明显高于观察组B和对照组,观察组B的RBC、Hb指标明显低于观察组A和对照组,对照组的MCV、MCH指标明显高于观察组A和观察组B,组间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
2.2灵敏度、特异性、正确率比较结果 经比较,观察组A和观察组B的检验灵敏度、特异性、正确率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性(P>0.05)。
3 讨论
贫血在临床中比较多见,虽然它并非具体的疾病,且临床症状不会对患者造成致命的伤害,但是它却能够引发各种系统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功能减退等,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3-5]。
临床中检验贫血的方法主要为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等[6]。这些检查方式在诊断贫血类型、判断病因等方面均有不同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血液检验能够有效鉴别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并且检验的灵敏度、特异性、正确率均比较高。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贫血类型,其中,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因遗传基因缺陷导致的溶血性贫血疾病,而缺铁性贫血则是因机体内贮存的铁含量不足而导致的贫血疾病[7-9]。经研究发现,地中海贫血患者的RBC、RBC/MCV指标明显高于缺铁性贫血患者以及健康人群,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RBC、Hb指标明显低于地中海贫血患者和健康人群。说明鉴别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时,可以直接通过观察RBC、RBC/MCV、RBC、Hb四个指标来初步判断与筛查。另外以上两种贫血的检验灵敏度、特异性和正确率均较高且二者间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性,说明血液检验仍然是临床中比较可靠、可行的检验方式。
综上,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方举.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33(07):1447-1448.
[2]邹小峰.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14,23(20):121-122.
[3]于长英.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伤残医学,2014,6(03):31-32.
[4]刘洪涛,李翠.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31(26):262-263.
[5]周广政.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4,42(20):3114-3115.
[6]吴娟.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0(58):149-150.
[7]杨晋荣,杨栋梁.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1(56):92-93.
篇7
【关键词】 缺血性肠病;内镜检查;临床诊断;意义
缺血性结肠炎主要由结肠壁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引起, 从而使肠壁发生缺血性改变最终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发生。缺血性肠病比较常见于中老年人, 腹痛、便血和腹泻是其主要表现。近年来,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 再加之人口老龄化等情况, 缺血性肠病在发病率上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但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不突出, 尤其是早期临床表现无太大特异性, 很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 导致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据王为等[1]报道急性缺血性肠病当前的平均死亡率在69%左右。本文主要对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断特征及早期内镜检查意义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被检查出缺血性结肠炎的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经临床、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男11例, 女15例, 男女之比为1∶1.36;年龄58~84岁, 平均年龄67岁, 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的患者26例(100%), 便血10例(38.5%), 腹泻15例(57.7%), 恶心、呕吐6例(23.1%), 存在不同程度发热4例(15.4%), 伴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17例(65.4%)。
1. 2 研究方法 凡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高度怀疑缺血性肠病症状的患者, 来院后均通过便常规、便培养首先对外肠道感染性疾病加以排除, 因为缺血性肠病患者病变常位于左半结肠, 常规口服泻药易加重肠道缺血可能, 予以灌肠作为术前准备, 在24 h~3 d内对无肠镜检查禁忌的患者行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病变部位、特点及分型等详细描述并给予治疗, 治疗后2~4周内所有病例都需再次复查肠镜[2]。
2 结果
2. 1 内镜表现及分型情况 26例患者全部行结肠镜检查, 根据缺血性结肠炎分型标准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①一过型19例(73.1%),其中7例患者不仅黏膜充血水肿、伴散在糜烂和点状, 且片状出血斑或暗紫红色瘀血斑点, 分布以局部、阶段性为主, 从边缘极限来看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5例患者黏膜严重充血水肿, 从溃疡形状上看多为纵行或不规则形, 溃疡之间看不到正常黏膜。②狭窄型5例(19.2%), 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明显, 肠腔从内镜看比较狭窄, 通过病检后无癌细胞情况。③坏疽型2例(7.7%), 肠黏膜颜色显现出暗紫色, 形成大片溃疡和斑片状出血。
2. 2 病变部位情况 内镜检查达回盲部患者18例, 进镜至降结肠脾曲患者3例, 后5例能够看见病变浸润肠管全周, 内镜到达肠腔后出现明显的狭窄情况, 无法通过内镜, 开始对患者进行黏膜活检后退镜。通过内镜检查发现2例直肠病变, 占7.7%;17例乙状结肠病变, 占65.4%;4例降结肠脾曲病变, 占15.4%;1例横结肠脾曲, 占3.8%;2例升结肠, 占7.7%。
2. 3 临床病理特征 在病理学方面, 除了表现在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外, 还表现在形成炎性肉芽肿以及腺体结构被破坏等方面。混合性血栓多发生在静脉, 且是血流缓慢的静脉, 形状多为粗糙干燥圆柱状, 结构交替, 呈灰白和红褐色层状[3]。
3 讨论
缺血性肠病是一种肠缺血性疾病, 其原因有各种, 最早由Boley于1963 年提出, 容易发生于中老年群体。从本次研究中也可发现, 26例患者均50岁以上, 伴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患者17例, 占所有患者65.4%。随社会不断发展, 我国人口逐渐趋向老龄化, 缺血性肠病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缺血性肠病多发于高龄人群, 多是因为高龄人群常伴有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等状况, 从本组患者男女之比来看,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缺血性肠病, 结果与大多数文献报道吻合。
缺血性肠病在临床诊治中的误诊率很高, 对预后有严重影响。究其原因:①主要在于缺血性肠病实验室诊断特异依据比较缺乏, 较难通过常规实验室检查使其获得明确诊断;②在于临床医师对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了解不够多, 认识不足;③在于医生内镜下缺血性肠病的表现缺乏足够的认识。缺血性肠病在内镜下病变肠管分布以节段性为主, 边缘在界限上与正常黏膜比较清楚, 黏膜充血、水肿等是内镜主要表现[4]。其特征性表现则在于出血结节, 这种情况通常为黏膜下出血或水肿导致, 一般都是一过性, 只需数天内便会自行消失, 部分患者会出现黏膜坏死情况。且通过内镜检查发现, 大量纤维素血栓或含铁血黄素细胞聚生成在肠道黏膜下层时, 也是判定患者缺血性肠病的诊断要点。在发病后3 d内, 为避免黏膜下出血被吸收或替代必须及时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本组26例患者中, 肠镜检查过程中都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表明在早期结肠镜检查对缺血性结肠炎来说是比较安全的。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结肠镜等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 可能更加方便病理组织的获取, 对该病的检出率及诊断率提高有重要作用。实践研究也已经表明, 内镜检查是早期缺血性肠病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 除了能对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加以明确外, 还能明确检出治疗的效果, 在减少缺血性肠病误诊误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为,周国华.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医学综述, 2012, 9(9):86-87.
[2] 陆星华,钱家鸣.消化系疾病诊断与诊断评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11-112.
[3] 樊庆,吴问汉,冯秋实,等.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10(10):92-95.
篇8
关键词: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共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一组起源于具有胺前体摄取和脱羧能力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具有显著异质性的肿瘤。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建立的肿瘤流行病学监测及最终结果数据库、西班牙国家癌症登记中心、挪威和瑞典的国家癌症登记中心最新数据表明欧美人群的NETs发病率大约在2.5~5人/10万人[1-2]。过去30年,NEN的患病率从1.09/10万人上升到5.25人/10万人。相比其他肿瘤,NEN的增加更为迅速,这可能与诊断技术的改善、疾病意识的增强、肿瘤筛查更加频繁以及环境因素有关。我国尚没有NEN发病率的相关数据。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GEP-NEN)是最常见的NEN类型,约占所有NEN的65%~75%[3-4]。
长期以来,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命名和分类上存在不少混乱,为了达到规范的诊断,2011年4月我国病理学家了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共识[5]。本文的所有命名均采取了这一最新命名方式。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步骤包括:首先通过对神经内分泌标记物的免疫染色确定肿瘤具有神经内分泌性质,在标记物的选择上将通用标记物突触素 (Synaptophysin,Syn)和铬粒素A推荐为必需选项;对于肠和胰腺的一些细胞所分泌的特异性激素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胃泌素等可作为备选,以明确某些特殊的肿瘤类型。其次必须按组织学和增殖活性明确肿瘤的分级。肿瘤的增殖活性通过核分裂象数或Ki-67阳性指数进行评估。本文对47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回顾,并使用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共识进行分类,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此类肿瘤诊断的规范和准确把握。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2011~2013年确诊的47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年龄12~79岁,发病部位依次为直肠17例,食道12例,阑尾10例,十二指肠4例,胃3例,结肠1例,暂无胰腺病例。
1.2方法 所有标本均常规4%甲醛固定、脱水机脱水、石蜡包埋,4靘厚切片,行常规HE染色、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原修复采用高压蒸汽修复,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产品,单克隆抗体工作液CgA、Syn、CD56、Ki67,DAB显色。并设立阳性对照。光镜观察。
1.3结果判定 运用2011年4月我国病理学家了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共识对肿瘤进行分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gA、Syn、CD56胞浆呈棕黄,背景不着色为阳性, Ki67核着色为阳性。评分标准50%(+++)。
2 结果
2.1临床资料 47例GEP-NEN中,发病年龄12~79岁,发病部位依次为直肠17例,食道12例,阑尾10例,十二指肠4例,胃3例,结肠1例。临床表现根据肿瘤是否具有激素分泌功能和有无出现激素引起临床症状可将GEP-NEN分为非功能性和功能性。非功能性多表现为发病部位肿物可能引起的占位症状。功能性则由于分泌不同激素引起相应的内分泌症状。内镜下多表现为光滑园形的隆起。
2.2病理观察
2.2.1巨检 肿瘤大小直径1cm~8cm,一般呈结节状,多位于粘膜下表面粘膜常完整,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多呈淡黄色。
2.2.2光镜
2.2.2.1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ur,NET)多为小而一致的肿瘤细胞,核较规则,个别情况下胞浆透亮。排列多呈彩带状、小梁状、微腺体、岛屿状等排列方式,血管丰富。
2.2.2.2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多由小细胞或大细胞组成,有时具有类似神经内分泌瘤的器官样结构,有显著核异型性
2.2.2.3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 gonada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MANEC):见腺上皮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两种成分的恶性肿瘤,两种成分的任何一种至少占30%。
2.2.3免疫组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gA、Syn、CD56胞浆呈棕黄,背景不着色为阳性, Ki67核着色为阳性。评分标准50%(+++)。
2.2.4分类运用"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共识"分类后,NET35例(G1级22例\G2级13例)、NEC 7例(G3级)、 MANEC 5例。
3 讨论
3.1病理诊断
3.1.1免疫抗体选择 突触素和嗜铬粒素A(chromogranin A,CgA)为必须进行的选项。突触素是一种直径40~80nm透明小泡的整合膜蛋白, CgA是一种直径大于80nm的大分泌颗粒基质中的蛋白,突触素的特异性不如CgA高,因此,在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时,需同时检测突触素和CgA。突触素和CgA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中是用来证实瘤细胞是否具有神经内分泌性质,所以只要有定位准确的阳性反应,不需要半定量评价阳性强度和阳性细胞数。
3.1.2分类及分级标准; 2011年4月我国病理学家的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共识主要内容如下:
3.1.2.1分类 A,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ur,NET)包括NET1级(类癌,carcinoid)和NET2级;B,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包括大细胞NEC和小细胞NEC;C,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 gonada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MANEC)。
3.1.2.2分级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应按组织学和增殖活性分级,增殖活性分级推荐采用核分裂象数和(或)Ki-67阳性指数两项指标,分级标准见表1。
3.1.3病理诊断结果 NET35例(G1级22例\G2级13例)、NEC 7例(G3级)、 MANEC 5例。长期以来长期以来,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命名和分类上存在不少混乱,使用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诊断共识对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分类及分级,在临床诊断中便于掌握。同时使用标准规范的诊断语言便于交流,更能规范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3.2治疗与预后 目前,GEP-NEN 的治疗是在个体化基础上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其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射介入治疗、肽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
3.2.1细胞毒药物可用于一线治疗分化差(Ki-67指数>2O )、进展快速的GEP-NEC。
3.2.2分化良好的GEP-NET对传统的细胞毒化学治疗药物总体不敏感。生物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GEP-NET治疗的研究热点。GEP-NET 的生物治疗主要包括干扰素和SST类似物治疗。
3.2.3预后 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GEP-NEN通常进展较缓慢,预后较好,5年存活率为50.4。约半数GEP-NEN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局部进展或远处转移,但即使发生转移,5年存活率仍可达21。影响肿瘤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转移情况等。
4 展望
目前,我国还没有较为权威的中国GEP-NEN 的发病率数据,首先,在病理诊断的规范分类和分级上先实现规范、统一。便于统计和交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全国多中心、多学科合作下,能获得中国GEP-NEN 的发病率数据、建立中国GEP-NEN 随访数据库,开展高水平的治疗临床试验,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诊治指南,以此提高我国GEP-NEN 的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Yao JC. Hassam M, Pham A, et al. One hundred years after "carciould",epidermis of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neuroendocrine tourmors in 35,825 c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clin Oncol ,2008,26:3063-3072.
[2]Garlia-Carbonero R, Capderla J, Crespo-Herrero G, et al. Incidence.Patterms for out-come of gastrornteropancveatic heuroerdocrine tumors (GEP-NESTS).Ann Oncol,2010.21;1794-1803.
[3]Modlin IM, Oberg K. Churg DC. et al. Gastropancreatic heuroendocrine tumours Lancet Oncol.2008 9;61-72
篇9
含有基础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最常用的是肉浸液,俗称肉汤,主要成分含牛肉浸液和蛋白胨。基础培养基广泛用于细菌的增菌、检验,也是制备其他培养基的基础成分。
(二)营养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中可加入葡萄糖、血液、生长因子等特殊成分,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和需要特殊生长因子的细菌生长。最常用的是血琼脂平板、巧克力血平板等。
(三)鉴别培养基
利用细菌分解糖类和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作用底物和指示剂,观察细菌生长过程中分解底物所释放的不同产物,通过指示剂的反应不同来鉴别细菌。例如糖发酵管、克氏双糖铁琼脂(KIA )、伊红-美蓝琼脂和动力-吲哚-尿素(MIU )培养基等。
(四)选择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剂,去抑制标本中的杂菌生长,有助于对所选择的细菌种类的生长。例如培养肠道致病菌的SS 琼脂,其中的胆盐能抑制革兰阳性菌,枸橼酸钠和煌绿能抑制大肠埃希菌,因而使致病的沙门菌、志贺菌容易分离到。
篇10
摘要:目的 探讨将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应用于临床教学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方法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经验式医学教育模式,注重医学生循证医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结果 循证医学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开创了临床带教的新模式。结论 在临床带教和实践过程中应用循证医学模式培养医学生,可以极大地优化临床带教效果,提高医学生临床诊断能力。
关键词:循证医学;心脑电;临床诊断;教学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传授知识,提高医学生临床诊疗能力是临床带教工作的一个严峻问题。我们尝试将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引入临床教学实践中,探讨提高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循证医学模式与循证医学教育的内涵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模式。它有别于传统医学模式对临床医生个人经验的倚重,强调科学证据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倡临床医师将实践经验和的事实证据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好的临床决策和处理方案解决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在《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一文中将循证医学模式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方案。
循证医学教育是将循证医学理念贯穿于临床带教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带教老师引导医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医学生循证思维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为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循证医学教育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教育的核心是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和临床经验与科学证据并重的思想。其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2.1提出临床问题
在带教过程中向医学生讲解循证医学的理念,通过对临床典型病例的病史、病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的分析提出诊断、治疗、预后、病因及预防等方面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
2.2寻找文献资料和检索方法
对提出的临床问题进行循证医学操作演示,通过纸质或网络数据库检索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批判性地评价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2.3利用文献资料解决临床问题
循证医学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团队行为,根据已有检索的资料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医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大胆探索,结合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提出解决临床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此过程当中活跃医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3、循证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教学中的应用
心脑电联合检测技术是临床上对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循证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根据心脑电检测分析结果提出临床问题
循证医学教育方法应用到心脑电检测中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得到科学的诊断建议,对各种不同的疾病选择心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或心脑电图联合检查技术。采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对心脑电检测结果进行循证分析,加强心脑电检测特性的阐述,提出与疾病诊断相关的临床问题。
3.2寻找相关问题的资料来源和检索方法
根据心脑电检测结果分析中的相关临床问题,结合解剖学、影像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广泛查阅最新的数据库,如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文期刊网及相关的循证医学网站以获得完善的文献资料。
3.3评估文献资料对心脑电临床诊断的价值
在获得完善的文献资料后,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文献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带教老师或高年资医生引导医学生对获得的的证据进行鉴别,包括证据的质量、实用性、涉及范围、强度、指标及情景等6个方面,并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患者的预后。完善的文献资料和准确的评估意见是全面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会诊基础。在评估文献资料对心脑电临床诊断的价值时要注意分析何种证据可以应用到心脑电诊断中,有效证据和无效证据的区别,无效证据产生的具体原因等。在这一评估过程中,医学生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得到增强,实践经验得到逐步积累,科研意识得到启发,而这些都是循证医学教育模式下医学生需要提高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
循证医学教育是对传统带教方法的丰富和补充。目前我国结合循证医学模式进行的循证医学教育研究已经起步,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当积极开展循证医学教育,以培养医学生的循证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医学生经过循证医学模式的教育,可以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后的临床和科研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成长为优秀的临床医生。循证医学教育应既重视丰富医学生的个人经验,又强调采用最好的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实践,二者在疾病的诊疗中缺一不可。循证医学模式应用于医学生临床带教过程中,对提高医学生心脑电临床诊断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郭玉珊,.用循证医学观点指导临床教学[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9):2123~2124.
[2]景涛.在见习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方式[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90~391.
- 上一篇:儿童口腔保健护理知识宣教
- 下一篇:文化广场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