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篇1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而遵义市则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70%。遵义仡佬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突出优势。但是,遵义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较晚,基础薄弱,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必要借助红色旅游这块平台。因此,将遵义仡佬族民俗文化与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推动二者共同发展的良好途径。

旅游资源整合主要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状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有效整合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遵义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打造遵义旅游品牌,增强旅游竞争力

目前遵义的旅游业,尽管拥有众多较高品味的特色旅游资源,但整体开发水平不高。各类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不够,旅游经营管理过程中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完全没有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去谋求发展。这一方面是受地域交通等条件的限制,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系统的规划,全市旅游发展一盘棋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从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整合开发,由政府主导、部门牵头,在“大旅游”观念的指导下,开发出文化内涵深厚的复合型旅游产品,这不仅能够丰富遵义的旅游产品形式,还有利于打造遵义的旅游精品品牌,以赢取市场,增强遵义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二)有利于发挥遵义红色旅游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促进二者共同协调发展

从资源角度讲,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有利于发挥二者的资源优势,促进二者共同协调发展。尽管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程度低,产品形式单一,市场吸引力不足。从仡佬族民俗文化方面讲,不管是生产生活民俗,还是文学艺术,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一直以来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所以,将二者进行整合开发,既可以借助红色旅游的发展平台发展仡佬族民俗文化旅游,又可以用民俗文化丰富红色旅游的内容,增加红色旅游的趣味性,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基础服务设施、人力资源等资源共享,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共生共赢。

(三)有利于保护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和责任感来对待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一定要让红色旅游可持续下去。另外,加强民俗文化保护也迫在眉睫。尽管红色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旅游资源,但它们同属文化旅游资源,他们当中的很多内容,同属于文化遗产,因此,他们的开发利用,用很多共同性。将二者进行整合开发,坚持“保护与开发同步,效益与投入并举”的原则,不仅有利于实现其文化遗产价值,也能促进二者的保护,使这两种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二、遵义红色文化遗产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整合的措施

(一)主题形象整合

主题形象是一个地区旅游特色的高度概括,是整合的关键。通过主题形象,能够直观的感受一个地区的旅游特征,所以,一定要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市场状况来确定该区域旅游的主题和形象,然后以这个主题形象为依据,整合区域内相关的旅游资源,从而突出主题,形成竞争优势。

遵义发展旅游业,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形象作支撑。目前遵义市的旅游形象是“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这一形象,只体现了红色旅游要素,而没有展现仡佬族文化要素。因此,从红色旅游与仡佬族民俗旅游整合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应该把遵义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游红色遵义名城,探神秘仡佬文化”。通过这个主题,统筹兼顾,展现形象鲜明的两个要素,即红色遵义和神秘仡佬,既突出了遵义的红色文化,又彰显了仡佬族民俗文化的魅力,使游客充满了想象和向往。

(二)旅游产品的整合

要将遵义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再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对于仡佬族地区,要实现其资源、产业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交通道路、住宿餐饮、景点景区标识,还有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都需要纳入规划与开发体系中,统筹整个遵义市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既安全实用美观又高效节能环保。

遵义众多红色文化遗产中,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遗址等;而仡佬族主要聚集在务川、正安、道真等地。由于区域分布较分散,要将二者进行整合,有必要将两种资源从旅游线路上进行规划,串联,从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例如:遵义会址会址―山烈士陵园―苟坝会址―平正仡佬族乡―四渡赤水纪念馆。此线路最大的亮点是集合了遵义几个典型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融入了具有“中国仡佬第一乡”之称的平正仡佬族乡。会址等遵义红色红色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平正仡佬族乡,主要有中华仡佬博览园、平正仡佬石头城、平正仡佬风情街等重要的仡佬文化旅游点,能够较为完好的展现原汁原味、古朴神秘仡佬族民俗风貌。整条线路即集中了遵义经典的红色旅游景点,有能全面呈现仡佬族民俗化,能够让游客寓教于游,寓教于乐。

(三)人力资源的整合

要将遵义红色旅游资源与仡佬族民俗文化有限整合,首先必须更好地发挥旅游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为了使整合开发工作顺利进行,有必要整合相关部门成立一个遵义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管理委员会。由相关旅游部门、文化部门、财务部门、旅游行业协会等抽调相关人员组成,明确职责范围,出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强旅游人才的引进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培训,完善对从业人员的考核、晋升、奖惩、薪资、福利等制度。在政策上和实际管理上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优质、高效的开展和进行旅游服务。要通过培训,使旅游服务人员能够立足遵义旅游的实际,对遵义红色文化、仡佬族文化等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熟悉,从而更好地适应两种旅游整合发展的需求。

篇2

将赣南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放在“一带一路”的视域下,与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相结合,通过对赣南红色文化和现有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分析研究,提取设计元素设计开发新的思路,利用产品设计推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发展,把“一带一路”主题与赣南红色文化艺术巧妙结合,打造具有赣南红色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展现赣南旅游纪念品的新形象,提升红色文化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赣南文化艺术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

随着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一带一路”旅游业的持续升温,为旅游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带一路”旅游纪念品的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热议话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规划中许多内容极大的推动沿线国家及城市旅游业长足发展,提出“要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结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和赣南红色文化特色,针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进行相关研究分析,设计符合市场的旅游产品。把富有地域特色的设计得以传播,提高赣南红色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既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也是赣南旅游发展的必然。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现状及研究意义

生产的企业规模小,产品缺乏创意,地域特征不明显是当前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行业的现状,旅游者不仅对当地文化底蕴得不到了解,同时也失去购买的欲望。所以富有地域特色、文化个性和艺术品位的旅游纪念品已受到广大游客和业界的关注。赣南有着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市场与“一带一路”旅游产品相结合是赣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一带一路”走出去,产品就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品质的体现,因此旅游产品的国际形象亟待提高。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需体现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将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与“一带一路”市场资源相结合,有效整合赣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一带一路”战略被视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向世界推广美丽中国、激活“一带一路”旅游经济带来大好契机,拓宽了赣南红色文化的视域,,使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得以创新与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设计理论、设计思路和设计价值。利用设计的力量,向全世界传递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带一路”红色旅游纪念品,对于弘扬和保护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旅游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具有积极意义的。

1.推进赣南红色文化发展。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挖掘红色文化艺术丰富资源,利用产品的魅力与成功扩大社会影响力,把苏区红色文化推广与发展,弘扬红色文化展现赣南苏区红色文化风采,在“一带一路”视角下,旅游产品有助于推进赣南红色文化发展,赣南红色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使得民族精髓的内在实质得以挖掘,对于红色文化深厚的底蕴在国内和国际的树立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提升赣南旅游新形象。将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放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旅游纪念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赣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得到国内民众的认知与认同,更是国际上民众认知与认同的延伸,提升赣南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推进红色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提升赣南旅游新形象。“一带一路”走出去,产品就是软实力,是地区文化的体现,品质的体现,通过旅游产品树立赣南“一带一路”旅游的形象,实现赣南“一带一路”旅游健康和持续发展。

3.促进赣南经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经济发展始终是地区发展的主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机遇,赣南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有助于赣南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推出一批具有红色文化韵味旅游商品对生产、就业、消费等经济环节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思路

打造以“一带一路”为品牌核心,以“红色元素”为设计的方向,以“红色精神”为设计的目的,把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做精做亮,把苏区独特的红色文化元素通过提炼植入作品中去,将典型的红色文化元素重组、再设计、再利用。使美学价值和纪念价值完美融汇,体现独特的纪念价值和发挥良好的宣传功能。使赣南红色旅游产品符合“一带一路”理念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内外游客的审美需求,设计具有赣南红色特色、符合地域化、特色化、大众化的旅游产品。实现本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最大效益,让中华文化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1.以红色博物馆的藏品进行设计。赣南有众多苏区博物馆、展览馆,其中有很多时期的各类藏品,如用过的生活器具、行军打仗时的枪支大炮、办公用具、书和报纸等,将这些藏品设计成纪念品让游客能在纪念品商店买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藏品设计,将游客脑中抽象或者概念化的东西具象化、情感化,更容易打动游客的心扉,让人民通过赣南红色旅游纪念品就能了解到赣南苏区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

2.将赣南红色文化元素重组再利用。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赣南红色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取精华,归纳现有赣南红色元素,从中提取一些典型文化元素并进行元素加工,如对的生活用品、服饰、枪炮等具有代表性元素,结合国际视野,将元素图案化,获得具备元素本身特质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图案元素,再通过艺术加工,建立一个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的赣南红色文化所特有的图案、形式元素库,利用红色文化元素库设计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3.从造型、色彩、材料的角度进行设计。以红色博物馆里的红色藏品为造型依据,在造型不变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色彩和材料进行设计创新,融入些国际时尚颜色进行红色旅游产品的色彩搭配,设计中紧跟时代的步伐,打破传统的约束,利用新的技术与材料赋予产品新的艺术效果。同时注重外观设计,色彩丰富,整体协调,把赣南人民的热情好客,跃然于产品上,抓住游客的眼球。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1.真实性。赣南红色旅游产品的设计不能凭设计者空想而出,应与会现实紧密联系,作品能够反映赣南红色文化现实发展状况或历史底蕴。一个产品即是一个故事,通过旅游产品设计来讲述赣南红色故事,从产品中体现坚韧、正直的品质。通过红色历史文化、先进事迹与设计美感和谐交融,清晰传递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活与艺术和谐相融的产品理念。

2.实用性。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要满足国际需求的同时,还要具备实用功能,才可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及符合“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市场需要。因此,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要从大众需要的角度出发,如以红色文化为元素设计的家居实用品、办公用品等,既便于携带,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3.创新性。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的同时进行现代设计的再创造,挖掘本土元素,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赣南红色产品设计中,把苏区独特的红色元素通过提炼植入作品中去;有效的将美学价值和纪念价值完美融汇,充分体现独特的纪念价值和良好的宣传功能。

四、结语

“一带一路”赣南红色文化主题纪念品不是单纯的商品,它浓缩着地方的民俗风情,沉淀着旅行的记忆,充分展现江西的地方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绮丽风光、历史人物故事等,将赣南浓厚的红色文化以旅游纪念品这一载体,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国门成为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利用江西丝绸之路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和国际影响力,向全世界传递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带一路”红色旅游纪念品,从满足国际视野需求的角度出发,使其既具有国际传播价值。

作者:周子炜 单位:赣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2]蔡虹.赣南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4.

[3]宋娓娓.基于徽州地域文化背景的旅游产品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安徽:安徽工程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受众;红色文化;网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换式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大大开拓了文化的传播范围。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正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而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红色文化在网络环境中的价值观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立德树人功能日益显现。但随着网络环境持续调整和网民结构不断变化,网络红色文化也面临诸多发展难题及挑战。本文拟从受众视角分析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困境,探究其高效发展路径。

一、受众视角下的网络红色文化传播困境

网络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是以受众(网民)的认可度为基础的。因此,从受众的角度分析其发展困境有利于找到问题的症结,也有利于网络红色文化更好地发展。众所周知,受众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干预传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影响传播活动的过程、决定传播活动的效果”。[1]从受众的角度看,当前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忽略了受众分类原则。自传播活动产生以来,传播要素和传播手段不断发生变化,受众也从最初单一媒体的捕获者转变为多媒体的挑选者,其自主选择权越来越大。在网络上,受众因性别、年龄、教育背景、政治面貌、、职业分工、文化旨趣等不同而出现了明显的分流现象。这种“人以群分”的聚集现象是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客观发展规律。但不少红色文化网站及红色文化平台的目标人群意识淡漠,所提供的红色文化产品既缺乏层次感又缺少技术创新,红色文化网站及各种平台的相对价值难以体现,大众化、通俗化导致其无法抓住固定的受众,红色文化的各项功能受到抑制。其二,漠视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交换原则。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传播者提供信息资源,受众花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换取信息带给自己的满足和充实。但不同类型的受众在交换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交换关系中,宣传型受众处于被动地位,是某些信息观念的传播客体,而市场型受众则要求将其看作信息的消费者,以便自由地选择信息。在网络世界,红色文化的宣传理念相对滞后,以“无偿”的方式默默奉献,没有树立市场型受众理念,因此出现网站疏于管理、内容及形式单一、信息更新迟缓、忽视与受众的互动等问题。这种把受众纯粹当做宣传对象而不注重提高信息质量的做法使得网络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其三,漠视受众信息接收的心理和习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富有革命底色,所以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红色文化的教育及传播必然带有意识形态宣传的目的。这原本无可非议,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没有目的性的文化传播活动。但是,若对红色文化时代精神的挖掘不到位,把握不住思想性、时代性、知识性三者的统一关系,则很容易陷入对革命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标签式宣传,以形式代替内容和目的,让政治色彩淹没心理情感,从而遮蔽了红色文化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引发受众的拒斥心理。

二、受众理论与网络红色文化传播的改革措施

20世纪50年代之后,传播学者纷纷从受众的角度研究传播过程,美国学者施拉姆曾评论说:“一般传播学理论中的最大变化是逐渐放弃了被动的受众的思想,并以异常活跃、异常有选择的受众概念取而代之,这种受众操纵着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所操纵,他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完美的合作者。”[2]网络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过程也是受众参与、获取、评价、批判的过程。遵循受众理论,加大网络红色文化的多元创新是提高其传播有效性的重要路径。其一,以打造丰富多元的红色文化资源网络平台为基础。当今社会,虽然文化形式多元,文化消费观念分歧较大,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代表了时代的主旋律,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仍为大多数人所肯定和接受。因此,红色文化要在更广范围内发挥作用,必须在“量”上具有优势,做大做强红色文化品牌。相关文化部门和网络机构应积极推动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为红色文化在网上传播提供更大空间。在网络红色文化的建设上,一方面要建设先行,逐步丰富完善,坚持易得、有用原则,使网络红色文化能够满足网民的基本需求,确保在数量上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把握网民的需求意向,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及时了解网民的文化动向,充实网络红色文化发展的薄弱之处,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整合、创新功能,打造出数量可观的红色文化宣传应用平台和知名的大型红色文化网站联盟,形成发展合力,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使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均能有章可循,各取所需,找到适合自己的红色文化资源,让网络红色文化的“公民之家”成为公民获取精神食粮的宝库。其二,以网络红色文化形式体裁创新为先导。受众对任何一家媒体而言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常客,其对传播信息反应的变化会左右其选择,而影响其选择的因素有二:一是受众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态度立场的变化;二是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信息欣赏力的改变。在网络上,需要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法和形式,丰富网络红色文化产品的体裁,特别要善于利用各种聊天和通讯软件传递红色文化信息,积极开发红色网络游戏和微电影等新体裁作品。根据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中国网民的年龄结构比例为:10~19岁人群占24.5%,20~29岁占30.7%,30~39岁占23.4%,40~49岁占12%。[3]很显然,青年人是网民中最庞大的群体。调查统计报告还显示,网民对即时通信、网络音乐、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微博等网络应用的使用率非常高,反映了信息时代网民对网络服务的总体要求。网民接受信息方式的改变要求网络红色文化必须重点利用好新型网络应用工具,不断开发符合现代网络技术潮流的红色文化产品,满足网民的需求心理。而且,即时通信、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微博、微信等网络应用具有再传播的便捷性,这也是网络红色文化不可忽略的传播规律。一件好的作品无须有意推广早已众人皆知,原因就是作品与受众产生共鸣,因为“二级传播论”特别强调大众传播中的再传播规律,认为有部分受众常常会将得到的信息主动传播给他人,从而使信息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如2011年广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举办的“红颂中华幸福广东”红段子网络文化创作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活动过程中参与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网络提交红段子作品,而且能够轻易地复制和快速地传播红段子,从而促进了红段子的广泛传播。其三,以时代价值和意义拓展为灵魂。目前,网络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三种不良倾向,分别是低俗庸俗的文化恶搞、刻板乏味的平铺直叙和过于意识形态化的宣传。这三种不良倾向是网络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反映出红色文化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的效度不够,对网络红色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待深入。但任由这些不良倾向发展下去,必将损害受众的审美心理,破坏红色文化的应有价值。为此,应跳出对红色文化的既定认识,着力提升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彰显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首先,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也要把握时代性,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顺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最重要的时代价值是道德教化功能。我们现在宣传红色文化就是让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实践遵循。其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必须把握科学性,彰显民族性,富于群众性。追求科学性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准确阐释红色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彰显民族性就是反对将红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认清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和发展,两者间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富于群众性就是强调人民大众在文化创造和传承中的主体作用,红色文化是群众文化,它来自人民并将服务人民、指导人民。红色文化脱离了群众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网络红色文化的创新应注重满足群众的需求,以朴素而真挚的形式给人民群众带来心灵的感动,特别要扎根在人民群众中,从群众中挖掘素材,讲好人民大众的精彩故事。其四,以增强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为发展动力。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客观具有交流讨论权。早在1967年,美国学者J.A.巴伦就提出了社会参与理论,倡导维护受众的表达自由及对传播活动的参与权。受众的社会参与是促进文化广泛传播的基本条件。红色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时期,需要不断倾听受众的意见建议。虽然现在大多数红色文化网站均设有留言区、电子信箱等交流渠道,但此类交流窗口的使用率较低甚至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在线交流”的作用。为增加与受众的沟通交流,还需发挥微博、QQ、微信等交流平台的传播功能,及时了解网民的意见建议,并积极推送关于红色图书、绘画、音乐、戏剧、影视等信息。同时应增加网民的参与感,如举办红色文化网络答题、征文比赛、征集红色故事、编辑红色短信等活动。通过多样性的互动交流形式使网络红色文化能够被高效利用,进而达到育人效果。其五,以培养热爱红色文化、熟谙网络传播技术的专业队伍为关键。曾说:“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方向、抓队伍建设。”[4]网络红色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立足于文化本位,发挥智库优势,着力对红色文化精神价值进行挖掘和研究,提升红色文化的精神品质及价值内涵;另一方面要突出技术支撑,无论是红色网络文化工程的建设,还是各类红色文化交互式平台均需要专门技术,因此要以技术创新带动红色文化产品质量升级,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路径,提高网络红色文化的服务能力。

三、结语

网络的发展充当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加速器,但拥有了网络技术并不等于拥有了网络世界的控制权。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告诉我们,文化交流是信息与受众互动的过程。红色文化网络化传播需要充分尊重网络文化发展及传播规律,同时要认真研究受众的上网心理和网络行为,使网络红色文化既符合受众需求,又能够在网络世界中体现和传播时代价值。网络技术的发展强化了受众的作用,但网络红色文化不能仅限于满足受众的需要。红色文化的传播属于但不限于一般的信息传播,它更注重价值的内化,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达到净化心灵、树立风尚、坚定信念的目的。我们从受众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红色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为了向受众提供高质量、受欢迎的红色文化产品,更要以网络红色文化为载体和工具影响受众、感化受众、教育受众,培养受众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受众的文化素养。因此,只有基于受众的发展要求,以创新思维推进网络红色文化的发展,才会不断激发网民学习弘扬红色文化的热情,才能使其在网络课堂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38.

[2]E.M.罗杰斯传播学史[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08.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篇4

一、抓住威海特征,科学定位文化旅游形象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应体现地方特征,避免空泛。

所谓城市特征,是指城市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本地的历史、社会、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结合。城市旅游要体现独特个性,必须充分挖掘和分析其特征。

威海是一座海滨城市,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是绵延的海岸线,拥有丰富的岛、礁、滩、林及海洋生物资源,沙滩质量优良,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海产品也异常丰富。威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地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的遗址城市,是中国大天鹅栖息地之一,综合以上因素,确定威海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容将这些自然资源优势与历史积淀、人文环境融合起来,才能体现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二)紧扣时代特征,提出充分展现城市文化旅游形象的主题口号。旅游主题口号的制定必须充分了解游客市场的心理需求和偏好,目前,威海旅游对周边韩国市场依赖较大,韩国约占威海国际客源的80%。同时,威海已与英国的彻特纳姆市、意大利的比拉市、日本的宇部市、韩国的丽水市、美国的圣塔?巴巴拉市、俄罗斯的索契市、新西兰的蒂玛鲁市等国外7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旅游口号的设计考虑这客源市场游客的兴趣,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内涵。

(三)重视对城市旅游形象的视觉设计,展现威海特色。城市旅游形象的视觉设计核心是旅游标志,也包括旅游形象大使的选择。城市旅游标志的设计可以结合或直接引用城市标志性景观,强化城市的文化旅游形象。

二、展现威海地域文化,突出四大重点。

(一)突出民间文化,形成威海民俗发展的新格局。地域文化的推广要通过传播威海的民间艺术品、民风民俗来实现,可以建立民俗博物馆、举办民俗展、农家游或者庙会等方式扩大影响范围,使民间表演艺术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如威海赤山景区,每年组织中日韩三国进行张保皋文化交流,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如果说文化是旅游的生命力,那么民俗文化则是一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根基,必须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加以弘扬和发展。

(二)突出红色文化,进一步挖掘整理威海红色文化的精髓。

红色革命文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整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第一,要加强重要文物、遗址、纪念地、文献、建筑等保护和利用,开发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精品线路和文化产品,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使之成为威海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

第二,要整理和充实威海红色文化历史研究成果,广泛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好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突出景点文化,充分挖掘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第一,围绕海岸线优势开发海上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海岸旅游线资源,开发游艇码头、游艇俱乐部、海上观光巴士等海上旅游,推进四季海水浴场、黄金海岸、水上乐园、休闲中心等为代表的海上观光旅游项目开展,积极打造融观光、休闲、度假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黄金海岸精品旅游线,彰显蓝色海岸魅力。

第二,围绕温泉之城的优势,开发健康旅游。威海还是山东半岛温泉分布最多的城市,山东半岛14处温泉中威海有9处。其地热温泉富含多种元素和放射性元素,水温、日热流量和矿化度等指标在山东省独占鳌头,多项医疗指标位居全国之首,尤其是位于市区的宝泉汤是国内外罕见的海水温泉。

第三,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纪念品的开发和宣传。威海市旅游资源丰富,但现有旅游商品大都趋同,主要是海产品以及其初加工产品,且商品质量、档次、价格差异较大,旅游购物点设施简陋,缺乏地方风格,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应加强威海地方海产品的精加工,加强礼品的品牌化和礼品商场的连锁化,通过统一旅游产品、文化宣传品的形式,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三)突出以地方优势资源为主的消费文化,着力打造特色生态农业旅游项目。

篇5

一、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意义

(一)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评价

山东半岛作为革命胜地,大力推广红色旅游主题活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相关旅游资源:纪念馆、遗址纪念地、文学馆、战争故事。它具有以下特点

1.资源丰富、开发价值大。山东半岛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有着丰富的革命遗址遗存和文学故事资料,资源的开发具有先天的优势。红色资源广泛分布在胶东半岛的平度、莱州、海阳、招远、栖霞、莱阳、文登、乳山等地区,以上这些区域在过去为山东敌后武装斗争做出过突出贡献,现如今为滨海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发挥出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反映胶东革命故事的“红色经典”系列文艺作品―著名作家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山》也诞生于此。另外,当前很多旅游者对传统的观光度假产品已慢慢失去了新鲜感,红色旅游满足了旅游者既能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又能放松、休闲的双重需要。在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背景下,红色旅游景区具有很好地市场需求,开发价值大。

2.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旅游线路开发可行性大。山东半岛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大都集中分布在烟威地区。如地处烟台地区的海阳地雷战景区、栖霞英灵山烈士陵园、牟平雷神庙战斗遗址纪念地、牟平杨子龙烈士纪念馆、地处威海地区的刘公岛景区、文登天福山战役纪念馆、乳山冯德英文学馆、乳山马石山烈士陵园、乳山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及旧址等。本地区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相连,可进入性较强,旅游线路的可开发性较强。

(二)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的开发意义

山东半岛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对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完善既有的旅游资源格局,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而且对于推动山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旅游业的发展,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顺应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下发实施是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开始。相对于传统旅游,红色旅游得到了各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红色旅游得到了稳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效益。2011年初,《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下发,红色旅游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加快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大势所趋。

2.有利于山东半岛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为保护与传承山东半岛地区的旅游资源,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红色旅游线路,另一方面要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如此才能保护地方红色文化,并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首先,通过参加红色旅游,既可以观光游览、放松身心,又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政治素养。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深入挖掘革命精神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革命历史,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带来相应的旅游收入,也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提供了资金保障。再次,景区的形成为热爱红色文化的游客提供了一个重温革命历程、抒发爱国情怀的平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弘扬提供了方便。

3.有利于丰富山东旅游体系,带动山东半岛旅游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对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的开发利用,是对“好客山东”品牌体系的有益补充,可以进一步提高山东旅游的知名度,完善山东旅游格局,开拓山东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对于丰富山东半岛旅游线路体系,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推动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线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视,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修缮了部分旅游设施,加大了旅游宣传,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红色旅游景区。但总体看来,半岛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完善,在开发设计、建设、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层次低,规模小,规划不够合理

除威海刘公岛景区和烟台海阳地雷战景区外,大多数景区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甚至有的景区仅仅是一座空山,游客的旅游初衷得不到满足。另外,各红色旅游区“各顾各家”,缺少统筹规划以致景区雷同严重,缺乏实景地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性。

(二)内涵挖掘不足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繁荣的和谐统一。但目前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数尚停留在浅层次阶段,如对原有遗址、纪念馆的简单修缮、与红色文化不相关的设施的增加等,红色氛围不浓,无法满足游客对红色内涵的追求,极大的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和重游率。

(三)配套设施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自然原因和历史因素,红色旅游资源多分布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与农村,特别是部分革命老区,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旅游接待设施如旅行社、旅游宾馆、饭店少,档次低,造成了景区的可进入性不强。另外,山东半岛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将以“黄金海岸”为主题的蓝色旅游线路作为核心宣传口号,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四)缺乏专业的红色旅游从业人员

多数红色旅游景区的导游及相关旅游从业人员对革命历史了解不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的文字阶段,无法做好红色景区的讲解工作,不能满足游客对红色内涵的求知欲,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兴趣。另外,部分景区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工作人员少,服务不到位,影响了游客对景区的评价。

(五)红色旅游线路不够成熟

半岛地区红色旅游景点虽多,但大多数景点较小且内容单一,无法形成大型的综合性旅游区,更重要的是缺乏成熟的旅游线路将这些零散的景区连接起来。山东的红色旅游总体布局为“一个核心、四个区域、一条主线、七条精品线路”。其中,“沂蒙山红色旅游区”和“鲁西南红色旅游区”及相配套的两条红色精品旅游线已相对成熟,但是,胶东红色旅游线知名度不够,线路安排不尽合理。

三、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开发的对策

针对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大开发力度,加速资源优势转化

(一)树立“大旅游”意识,科学规划,实现区域联合开发

鉴于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景区相对分散,小且不强的现实情况,亟需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在旅游路线的组合、旅游品牌的树立、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联合开发、联合推销,联合服务,突出整体形象,发挥整体优势,增强竞争力。

(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旅游内容

山东半岛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虽然在自然景观方面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但却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积淀。要通过深入考察,挖掘并精心打造一批富含革命传统文化内涵而又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吸引人们参与红色旅游活动,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提高个人素养的基础上实现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收集、整理好有关胶东老革命根据地的战争过程、英雄人物和优秀文化作品,形成体系,全面地向游客展示,真正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操和革命精神。同时,可以开展“唱歌、吃饭、走路”等参与性活动以吸引游客亲身体味红色文化,增强景点的参与性。充分利用现有村落民宅,建设富有红色元素的农家小院,餐饮、住宿接待设施,开发具有红色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小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三)优化旅游线路

一方面,结合各景区发展规划,尽快完善“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特别是胶东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济南―淄博―潍坊―平度―莱州―招远―栖霞―莱阳―海阳―青岛―大连―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烟台”。另一方面,注重红色旅游与其他形式旅游线路的整合,实现“红色旅游”与“蓝色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线路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进行开发、宣传,实现共赢。

(四)加强宣传,开拓市场

尽管近年来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明显滞后于传统旅游业,应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尤其是海外推广。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相关企业、景区要加强合作、联合宣传,以同志诞辰123周年、胜利71周年、胜利8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为契机,精心筹划旅游宣传,开展有社会影响力的旅游活动。通过电视、杂志、户外广告、网络、新闻媒体等大力宣传推广红色旅游,形成品牌,扩大知名度。

(五)加强培训,提高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红色旅游景区的声誉和影响力与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因此要对包括讲解员在内的红色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素质培养。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应加强对管理人员、导游员和讲解员的专门培训,同时,红色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也要主动学习党史、革命历史知识,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内容和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高尚情操,提高导游讲解的生动性、真实性、权威性,杜绝封建迷信和虚构杜撰,防止歪曲历史和低俗恶搞,以提高景区的整体服务水平。

篇6

一、临港文化出新招、整体推进重特色。

明年,临港工业宣传文化集成会将以“戚家山之春、夏、秋、冬”系列活动为龙头,把群众性活动与专业性演出有机结合起来,以歌曲演唱、武术表演、戏曲和建设成果展览等宣传文化艺术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群众的宣传文化需求,做到一季一主题,月月有活动、重大节日掀。

戚家山之春—春华。结合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举行文艺活动,举办宣传文化进企业活动,举办为社区居民写春联活动,举办元宵会、春之歌诗朗诵比赛;开展志愿者“我为戚家山添把绿”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到戚家山踏青植树,让社区居民在春光中感受生命的勃勃生机。

戚家山之夏—夏趣。结合暑期夏令营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学科学、用科学”科技活动;各社区、村根据实际情况,举办社区运动会、纳凉晚会、放映露天电影等,在娱乐中度过炎炎夏日。

戚家山之秋—秋实。结合国庆举办成果性展览、组织社区摄影家、书画家和爱好者,举办书画展和摄影,以各种形式抒发对时代的赞美和欣赏美的喜悦。组织工人艺术团在各企业巡回演出。开展党建演讲活动。

戚家山之冬—冬颂。举办广场大家唱,让“激情广场大家唱”这个群众性自发组织的歌唱形式,在冬日里不冷场、不寂寞,进一步扶持和引导社区居民唱好歌,组织京剧、越剧爱好者文艺大联串。

二、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促进红色旅游发展。

保护和建设好红色文化资源,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明年街道将在小港李家文化资源挖掘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两方面下功夫,打造区域红色文化品牌,促进红色旅游发展。①李家文化:拟建一个网上“李家养正纪念馆”,把李氏家族的成长历史、创业文化、爱国情怀等作一个完整的展示,凝聚更多李家后人关注家乡发展,也为海内外研究“宁波帮”历史和现状的专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以现有的乾坤亭、养正亭为基础,进一步优化蛟山公园景点布局,有机衔接公园红色文化主题,突出北仑“创新、开放、务实、诚信”的创业精神。②戚家山、金鸡山山顶公园。戚家山与金鸡山是我区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打算在戚家山建设历史文化公园,以蜿蜒向上的山体为背景,按照历史的先后程序,建设历史群雕,展现抗倭、抗英、抗法、的场景。与此同时,着手开展建设军事实景体验馆等前期调研工作,打开红色旅游市场;初步规划在戚家山和金鸡山之间架设天桥,使金鸡山瞭望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镇远炮台和戚家山营垒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满足游客需要的系统架构,使旅游开发、革命文化和传统教育达到最佳结合。

三、以传统节庆文化为抓手,促进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

街道打算明年四月以清明这一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月”活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学校、社区组织未成年人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祭扫烈士墓、参观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征文、主题演讲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观看爱国主义优秀影片等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教育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多做贡献。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宣扬,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掀起爱国主义热潮。

篇7

(1)文化性文化渊源是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生命力之所在。现代旅游的性质是一项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文化特征越鲜明、文化品格越高的纪念品其价值越高。

(2)纪念性。对旅游者来说,旅游是一段短暂的经历,是一种心理体验和精神享受。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物化,是其日后重温美好旅游经历的象征和载体,因此,对于红色旅游来说纪念性是红色旅游纪念品的显着特征。

(3)独特性。红色旅游纪念品多是以旅游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古迹、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为题材,选用当地特有材料甚至采用当地特有工艺制作而成的商品。

(4)轻便性。旅游者流动性强,携带物品有一定限额和重量限制,因此,十分重视旅游纪念品的轻便性。为便于其携带,旅游纪念品一般具有小巧、精致的特点。

(5)时代性。红色旅游纪念品不仅反映深厚的历史文化,也要能体现当代人的现代文化需求。

(6)实用性。红色旅游纪念品在一定情况下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它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具有某种实际意义。

2当前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像是一些伟人的像章几乎在各个红色旅游景点都能随处看见,更有一些“全国化”的旅游纪念品,出现在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市场中。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主要以红色文化纪念品和旅游工艺品为主,对于这些所谓的红色旅游纪念品来说,从内容、包装、材质、特色上来看,这些纪念品大都缺乏红色文化底蕴、设计浅显单调、材质粗糙、造型呆板、工艺肤浅、严重缺乏江西原产地性、特色性、内涵性、缺乏有影响力、创新性的、激发购买欲望的、有珍藏意义,并有一定升值空间的红色旅游纪念品。在产品开发初期阶段,市场上没有形成准确的产品定位。缺乏明确的主题,致使旅游产品的开发仍然处在资源导向阶段。旅游纪念品生产规模小、质量差,并且存在近距离雷同重复的现象,没有各个旅游点自己的特色,还处于“小、散、差、弱”的局面,不成体系的现象,使得旅游纪念品市场一直未能形成旅游业核心的竞争力。

本土文化元素体现的不够,对于红色革命老区来说,红色革命是其重要且不变的主题文化元素。正所谓名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具有本土特色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红色旅游工艺品,才能得到游客的认可,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从而满足市场需求,最终走向世界。当前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应的机构对于红色旅游纪念品的理解还不是很全面,对于红色旅游纪念品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认识还不够,没能树立起红色旅游纪念品这一重要概念,缺乏旅游纪念品开发创新的理念,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研发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规划蓝图。

3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创新之我见

(1)首先要将工艺品开发的重点放在能够弘扬红色旅游主题的商品上,坚持大力打开推出这一类与红色主题相吻合的产品。我省红色旅游景点资源分布较为广阔,并且数量较多,各地都有独具体色,独具内涵的代表人物、文物和事件,因此根据各地独具特色的旅游主题开发不同的红色旅游工艺品是建设的主要策略之一。要想设计出有特色的红色旅游工艺品就应该在重点红色旅游区域形象主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的小主题,从功能、形色与包装上进行设计开发。

(2)积极开发功能性产品,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再设计。目前一些红色旅游景区出售的红色旅游纪念特色商品大多局限于手工艺品和小型纪念品,未来仍可在日用品、旅游用品及文化艺术用品等区域上推广发展。顺应当代人大多怀揣着深厚浓烈的“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军人情结,针对这一目前的市场需求、开发、出售独具特色、别具匠心,适合各类不同年龄层次需求的迷彩色、军绿色、红色系列具有红色武装意蕴且受现代年轻人喜爱的实用性兼具时尚气息的工艺品。

(3)开发且出售只具有当地特色和购买条件的商品,很好地避免了与别处景区纪念品雷同的现象。并在各处开设专营销售的店铺。

(4)对于有益于身心健康及红色教育意义的商品应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的目的在于使游客游玩了红色景区之后,不仅锻炼了体魄,并且切身实地的感受了红色文化的熏陶。使深受高楼大厦间的都市人们放松了身心,感受并学习了红色文化,且有如草鞋、布鞋、布衣及用野菜、杂粮制成的绿色食品很好的亲近了自然。

(5)借助外力开发采取全民设计、推陈出新开创新型红色旅游工艺品。现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常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往往这些地区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开发研究新型的特色商品,因此就要借助外力,例如筹措资金方面就要动员社会力量,实施各项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在技术人力方面采取寻求大型企业的支持,在特色工艺品样本设计方面可以采取向广大社会应征稿件,并采取各种奖励形式进行征稿。

(6)打响红色旅游品牌战略,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建设非常重要,以往我国对于旅游纪念品品牌意识薄弱,放任一些小规模的生产企业盲目模仿,造就一批低成本,大批量,缺乏特色甚至做工粗糙的纪念品充斥着各地的旅游景区。而能够改变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对来料加工方式进行优化,培育一批品质过硬、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且精美独特具有纪念意义的红色旅游纪念品。

篇8

【关键词】音乐文化;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承担起新的历史任务,即辅导员工作内容要适应时展要求,要将立德育人当成工作的关键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红色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革命特征、时代特征和艺术特征,对于创新高职辅导员工作形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广大高职辅导员应积极研究红色音乐文化的本质内涵,致力于探索可行性强的教学规划,实现二者有机融合,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觉悟,努力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青年。

一、红色音乐文化对高职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意义

21世纪,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击,中华文化如何在保证根基稳固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红色音乐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实践中创作的,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包括:革命精神、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等等,是我国独有的精神成果。红色音乐文化彰显了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红色音乐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俗话说,未来的竞争一定是人才的竞争。高职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材,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高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融入红色音乐文化,可以激发高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的带领下,尽情遨游在红色文化的世界中,让他们在感官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地学习革命先辈的事迹,培养高职学生尊敬先烈、热爱祖国的精神,让高职学生真正理解红色音乐文化的本质,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红色音乐文化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高职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红色音乐文化在高职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可以让高职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高职学生通过学习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可以了解到时期人民群众遭受的巨大压迫,深刻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反抗侵略者的愿望,通过学习革命先烈不畏艰难、挺身而出的精神,提升他们自身的思想觉悟。此外,不同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具有不同的时代意义,例如:1949年前的革命精神、1949年后的建设精神、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精神等等。高职学生不断学习先进红色音乐,可以使他们与时俱进,弘扬伟大的时代精神。三是红色音乐文化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情。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融入红色音乐文化,可以利用音乐引起学生与音乐作品的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积极向革命先烈学习,重新点燃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日常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同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辅导员合理引入红色音乐文化,可以督促高职学生修身养性、勇于实践,继承和弘扬红色音乐文化,为祖国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四是红色音乐文化可以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趣味性,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目前,大多数辅导员在展开日常工作时,往往一板一眼,高职学生很容易对课堂教学产生厌倦心理,大大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而红色音乐文化独特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课堂活力,使辅导员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达到快乐学习的教学目标。

二、目前红色音乐文化在高职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一)红色音乐教学资源不丰富,二者结合进程缓慢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音乐领域也不例外。面对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文化,如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蓝调等的影响,红色音乐文化逐渐走向落寞,极少有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在引进红色音乐文化时,往往可选择的范围较窄,可选择的红色音乐曲目有限,只能引入几首学生耳熟能详的红色音乐作品。这容易降低学生对红色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大大延缓了红色音乐文化进入辅导员工作的进程。另外,即使部分高校愿意引进冷门的红色音乐作品,但由于这些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和音源的获取难度较高,无形中会加大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本,甚至还会出现高成本、低回报的现象。这给辅导员工作的展开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辅导员的音乐素养不高,红色音乐教学方式不够科学

在高职院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往往是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他们对红色音乐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自身的音乐素养不高,不能充分发挥红色音乐文化的优势。在实际开展辅导员工作过程中,绝大多数辅导员往往将红色音乐教学看作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也就是说辅导员会在课堂气氛低迷时播放红色音乐作品,借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忽视了红色音乐对于塑造学生精神的重要性。甚至,部分辅导员将红色音乐教学看成一种教学任务,在实际展开教学时往往按部就班地播放音乐,不注重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根本无法实现红色音乐教学的目的。

(三)学生没有正确认知红色音乐,音乐审美能力有待提高

从学生自身方面来看,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往往不够高,加上他们从小生活在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的环境中,多数高职学生脑海里缺乏红色音乐的概念,不能正确认知红色音乐文化。此外,由于高职学生的年龄较小,对红色历史的了解不够深刻,加之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根本无法理解红色音乐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这就给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大大降低了辅导员工作的效率。

三、红色音乐文化在高职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一)挖掘红色音乐教学资源,打造红色音乐学习平台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各大网络音乐平台,如:QQ音乐、酷我音乐等,深入挖掘红色音乐作品,从而不断丰富本校的红色音乐教学资源,并积极打造红色音乐网络学习平台,为辅导员开展红色音乐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辅导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可以登录学校的红色音乐资源库,结合教材内容从中选取适当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

(二)辅导员应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积极创新教学方式

高职辅导员应该意识到自身音乐素养的不足,积极开展相关音乐进修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从而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风尚,积极创新自身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例如,高职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利用音乐情景剧、谱曲比赛、改编歌词等形式,传递红色音乐作品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提升课堂的新颖性和别致性,达到“寓教于乐、立德育人”的教学目标。

(三)学生应该科学看待红色音乐文化,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

学生应该积极搜寻红色音乐作品,学会演唱红色音乐歌曲,借此体会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刻含义,使自己能够正确看待红色音乐文化。例如,学生可以登陆学校的音乐学习平台,倾听和鉴赏红色音乐作品,深刻理解每句歌词想要表达的内涵,对红色音乐文化形成自己的认知。同时,学生还应该对红色音乐作品进行延伸思考,如: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相关的历史资料等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红色音乐的理解,还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向榜样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音乐文化在高职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应用,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前景,是十分有必要的重大举措。高职辅导员通过研究红色音乐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可以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内在教学资源,为高职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此外,高职辅导员还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发扬红色音乐文化的优势和长处,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妙婷,张新笛,刘韧.红色音乐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内涵和实施路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9,(3):73-76.

[2]李艳.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7,(10).

[3]骆郁廷,陈娜.论红色文化的微传播[J].江淮论坛,2017,(3).

篇9

关键词:打破常规;因材施教;必修课;选修课;课堂效率;活动课;教育评价;考试考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20-01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的论述,对后代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总之一句话: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迈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学校体育教育也要打破常规,对旧的教学观念进行一次改革。如何使孩子在小学阶段既能健康的成长,又能发挥自己的潜质与特长呢?“因材施教”不失是一个好的办法。

一、必修课,按程度分层次教学

目前,在体育教师和学生比例不可能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我们保持班级上课制经济高效的优点,对必修课采取按程度分层次教学的形式,实行一种教材三种进度:A进度、B进度、C进度。A进度是尖子生,能学多少教多少,没有什么限制;B进度是中等水平的绝大多数学生;C进度实际上是身体素质差,学习有困难和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结合考试成绩,分别按自己的选择进入不同进度的学习,达到A成绩的到A班,成绩差的到C班,这种按进度分班,不同于按体强体弱分班。按程度分层是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灵活有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努力决定自己的升降,这也是一种竞争,是一种较适应学生特长的调整。

二、选修课,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

我们既要坚持全面发展,又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地完全地得到发展,为学生地终生体育观奠定基础。所以提高课堂效率,加强选修课的教学就成为进行因材施教的又一个重要措施。选修课不能搞成是必修课的延伸,而应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开设各种门类的选修课。选修课的内容应具有拓宽知识广度和加深知识深度,增加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科能力的重要作用。如:、1必选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与体育有关的卫生保健知识、简单的外伤处理、运动性疾病的预防、自制体育器材介绍以及必要的体育常识等。2、任选内容。球类、田径、体操、游戏、艺术体操、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等。

三、活动课,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我们要把育人的活动课像必修课一样对待,做到有师资保证、条件保证、经费保证、政策保证。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硬件设施,让学生上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课,让他们的兴趣特长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展。

四、教育评价的修正

以运动技能、技评考核体育成绩为中心的体制和做法,将被以增强体质实效为中心的成绩考核制度所代替。以学生只要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就能取得较好成绩为基点,以促进青少年生长发育,提高学生体制健康水平和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为目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切合实际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学习动机。

五、考试考查,给学生展示特长的机会

现行的体育考试和成绩评定不可能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考试考查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比如:技能技巧在学期成绩中占60分,其内容和分值包括如下:(1)100米(10分);(2)耐久跑(20分);(3)跳高(10分);(4)铅球(10分);(5)实心球(10分);(6)篮球(10分);(7)武术(10分);(8)双杠组合动作(20分);(9)技巧组合动作(20分);(10)排球(10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取某项的某一分值的考试内容(但总分为60分)。如果两位同学同样考了50分,但考试内容却不见得一样,一个可能是耐力较好,而另一个可能是靠体操拿分的,但仍不具“可比性”。这样的考试制度就不需要学生每项都考出高分,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

总之,在以后的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进行基本的体育锻炼,使其身心健康地成长,又要善于发现人材与苗子,使学生在自身的特长上能有所发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

(上接第9页)能定位在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红色旅游是对人们特别是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动的大课堂。产业化运作红色文化,需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充分整合红色资源,形成红色产业链条,具体应从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兴办红色文化企业,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包装红色文化明星等各方面展开。

参考文献:

[1] 罗淑蓉.浅议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7):212-212.

[2] 杨亚君.依托红色文化,推进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学园,2014,(24):62-62.

篇10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闽西;本土;研究性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社会即课堂。”社会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是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库。“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校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这就需要各学校充分挖掘当地的地方资源,通过利用这些反映特定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的乡土资源,引领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到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当中。如何运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实践过程中的点滴感悟作一番梳理,希望能够给教师们以启发,期待着我们闽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先行者们发挥聪明才智,立足本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立足本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原因是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而无现成教材,只有教学范畴而无具体内容。本土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龙岩拥有丰富的地方资源,有众多的客家、河洛文化资源,是海内外客家人的祖地,还有台湾农民创业园、永福花香飘四海,秀美的冠豸山自然风光,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又是福建省重点侨区、林区、矿区和旅游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是的出发地之一,是思想的发祥地,“故乡、红色的土地、红旗不倒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真正实现走进自然、社会,发展自我,可以说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

二、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充分挖掘闽西所独具的本土资源,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本土资源,只要开发得当,都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资源,成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特色之路。下面谈谈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 做法。

(一)收集、了解本土资源,做好实施准备

首先要组织教师对本土资源进行充分了解,做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准备工作,开展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建立领导、研究、管理、实施的队伍,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促进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方案,制定好学校实施本土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俗话说,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保障,学校有了合理的计划,各个相关部门才能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细化,教师才能按时间节点进行布置、落实,制定出具体研究方案。

(二)立足本土确定研究课题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结合本土资源,问题从何而来?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在准备阶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活动前,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家乡的人文、地理、历史,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确定研究的主题。主题活动确定后,还要引导学生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分解主题,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

如新罗区的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对南方龙文化的起源和发祥地进行调查,了解龙岩处于河洛(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点对中国南方龙文化源头的历史作用。同时,同学们通过龙岩境内关于“龙”的地方命名调查,发现古代人把江水称为九龙江,把环绕龙岩城的九龙江上游称作龙津河,把城郊的汇水口称作龙门,建立城市标志为龙门塔。以至县辖有九龙乡(今属漳平),山有龙山(今属南靖),水有龙潭(今属永定)。这种强烈而浓郁的龙文化气息,是河洛文化的内核,也是中国南方龙文化最早的轨迹和起源。连城的一些学校选择“走进冠豸山”的研究课题,并将课题分解为:对冠豸山自然景观的探究、对冠豸山地理文化的探究、对冠豸山人文历史的探究、我是冠豸山小导游、走进培田古民居、对冠豸山的特色文化探究、冠豸山的民风民俗探究、冠豸山的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调查、冠豸山旅游经济分析、冠豸山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冠豸山的方言文化调查等。

(三)制定自主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明确将“学会制订活动方案,初步具有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自主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在学生经历了主题确定阶段并完成分组后,为即将展开的本土资源进行研究的必要准备,体现出实践学习中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对学习进程的预设,可以保障活动有序地进行。如,武平三中围绕课题《追溯名人足迹 提升客家文化》,对课题研究进行了布置,确定了阶段目标,针对研究性学习的规范实施开设“确定调查方法,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的研讨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探究,集思广益,学习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制定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明白了制订活动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下阶段的活动。

(四)充分挖掘本土课程资源,做好四大领域的整合

结合我们闽西特色文化内涵,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相整合,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长汀由水土流失严重的“火焰山”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宜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模式,同时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长汀“既改善生态又改善民生”的治荒法宝值得借鉴,从中可以产生一些主题进行探究。组织学生开展围绕“既改善生态又改善民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要到社区调查垃圾的存在、现状、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思考,对社区居民的思考,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思考,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区环境的思考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走入社区,参加社区实践,服务社区,开展“生态长汀・环保卫士”的志愿服务活动,倡议“种下一棵树、圆我美丽梦”的系列活动,实现渗透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的相关活动;活动过程当中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录像,活动结束制作电子文档,进行展示汇报,将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于整个活动的过程之中。这一活动基本上涵盖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三条线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他们共同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一个完整的活动领域,充分将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整合,加上其它的非指定领域,就构成了学生完整的生活、活动领域。

(五)总结提炼本土特色经验、做法

总结是指总结各方面的情况并得出结论,同时对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活动。总结时,要把问卷调表、访谈提纲与访谈记录、观察日记、考察日记等各项资料,按照活动计划、活动过程、活动体会等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并管理和分析活动档案。撰写总结报告应包括活动的基本情况、对目标或计划采取的措施、活动的成效、活动的特别之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等内容。

上杭三中同学们深入才溪乡开展了“才溪乡调查报告”的研究性学习。围绕该活动,同学们深入民众家中调查、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闽西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组成部分,各县、市都有非常丰富的红色资源,如果能够以当地的红色资源为载体,开发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就能形成具有“红色基地”文化的校本课程。上杭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同学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对家乡革命史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在总结阶段,把问卷调查表、访谈提纲与访谈记录、观察日记、考察日记等各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出了“了解家乡革命史,做红色文化传播人”,开展了知识竞赛、创作汇报:各组上台表演一个节目(讲故事、朗诵、小品、课本剧、歌曲、合唱、乐器表演等,主题内容与本课题相符合)、实地拍摄与简述作品展示、扮演“才溪乡调查报告”讲解员,真正做红色文化的传播人。

三、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有些学校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常常因为是本土较熟悉,出现形式化、代办式、随心所欲、应付式等现象,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本土资源的开发也应从课堂中起步,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六个单元15个步骤,每周一节课,从选题――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相互交错和彼此推进。

2. 将探究本土资源与学科学习相整合,力求做到一个活动,多方收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拓展和延伸。

3. 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本土资源不同阶段的状况;关注学生不同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关注过程评价,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促进学生动态发展。

4. 学生深入本土参加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同样要做好安全保障,时刻强调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同时获得社区、家长的支持。

5. 组织师生对本土资源的学习,努力通过开发本土资源实现教师课程驾驭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突出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