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8 18:3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管理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管理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20-0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学势因

网络管理学是关于网络管理理论与管理过程的科学,网络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互联网延伸,是管理技术和管理理论信息化的体现。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的深入和普及,网络管理已经广泛的运用在高校网络教学、网络德等各个领域。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管理学知识开展工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样具有其目的性和自觉性: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性使然。2004年颁布施行的中央第16号文件明确规定了“要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将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确立下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直接与学生接触,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也是班级事务的管理者、组织者。专职教师通过课堂和书本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组织授课、考核考评等过程也是管理的过程。高校教务的管理者、课改的实施者、舆论的宣传者、引导者直接承担着高校的管理、运行责任,是直接的管理者。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与传统管理一样,网络管理包括了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反馈等环节,这些环节都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借鉴和吸收网络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将网络管理学的科学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绩效。可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可以充分发挥管理的激励、惩罚、控制、反馈等功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管理的困境

借鉴和吸收网络管理学的知识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在借鉴和吸收网络管理学知识,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网络组织管理不规范,经验管理性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是一种目标管理,最终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普及和建立,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效果的实现。②这一过程,即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的过程。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组织管理上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主要是经验管理贯穿了教育的全过程,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实现。网络组织管理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实施网络教学的目标不明确、网络管理与一般管理的权界不清、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网络德育缺乏实质性的领导体制和奖惩机制等。在具体工作中,管理理念陈旧,管理知识缺乏,经验管理占据主要位置、缺乏科学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应对不力。这些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科学化的效力。

(二)网络管理过程僵化,缺乏创新和人文关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是主要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的“客体中心主义”,将客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这与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方针不谋而合。而在开展网络德育、网络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管理僵化、缺乏创新和人文关怀的情况。

一是网络管理主体,即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对自身角色认识不到位。网络管理不仅仅是对具体的计算机业务的管理,更是一种全局化的科学管理方式。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办公、网络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承担起网络德育讲师、网络教学专家的责任。而由于对这一点认识不到位,使得管理主体的角色、职责单一,认为管理者只负责行政事务,与具体的教学任务无关。管理者只负责发号施令,负责奖惩和监督,这样的理念使得管理者对管理的过程只求稳定,不求突破。管理模式和方法显得单一和僵化,缺乏创新性。

二是具体的施教者,专职教师和辅导员服务学生、服务管理的意识不强。在网络教学、网络德育、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没有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尤其是在当下流媒体、微网络全面深入宿舍、深入课堂的情况下,在引导学生应对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舆情等方面关怀不够。利用网络知识,做好网络班级管理,实时了解学生动向,心理变化等方面应对能力不足。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对网络管理知识、管理经验的缺乏,使得管理方法简单,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支持。

(三)网络管理机制不健全,效率与效果不成正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网络管理机制不健全,效率和效果不成正比的情况。

首先,管理定位和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聚合力。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人怀疑这样的管理是否存在。在行政管理的主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管理,从属于学校的整个行政权力管辖之下,网络德育、网络教学的管理显得相对乏力。

其次,理论指导具体实践不足,理论借鉴缺乏科学性。网络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同,网络管理理论侧重于实践指导、机制构建等方面。因此,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和学习。目前高校网络德育的管理,主要由与大学生直接接触的辅导员和专职教师承担。因此,从知识构成上来说,辅导员和专职教师对网络管理理论相对缺乏,对理论的运用也缺乏规范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网络管理理论的实践指导不足,网络管理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较差。

再次,管理机制建设滞后,管理效率与效果差距大。管理要发挥其优势和效果,就不得不保证其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转。在管理中,竞争机制、绩效机制、激励机制、反馈机制和控制机制等都是必须要具备的。而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机制,依然从属于行政管理,网络管理机制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在追逐管理效率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效果难以呈现,行政管理的高效率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弱效果相对突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学构建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的重要性,构建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科学管理的认同机制是必然选择。

(一)加强网络组织管理,实现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的转变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前提,是实现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必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需要在科学管理的指导下开展。加强网络组织管理,实现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的转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出路。

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建立目标管理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属于目标管理,通过网络德育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引导,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网络管理的目标,要建立网络目标管理体系保障管理活动的开展。建立目标考核体系、明确管理者和教育者的权限职责、建立专门的网络管理队伍、开展网络管理技能培训、建立网络奖惩机制等是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规范管理的基本条件。

其次,要树立科学管理理念,促进网络管理的规范化转型。目前高校德育网络管理,依然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面。经验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从科学管理的角度而言,经验管理是基本的经验总结,算不上科学管理的理论。而且由于经验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因此经验管理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经验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开展管理技能和知识培训,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实现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的转变是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如图1.1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的模式构建:

从图1.1中可以看出,学校党委及教务管理者、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三个主体运用网络德育管理平台实施教育,通过实施网络管理的目标化和科学化,最终形成绩效机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现。

(二)创新网络管理方式,凸显教育管理的人文性和服务性

管理的过程对管理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以计划为中心的、各个管理职能交替发挥作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法约尔的管理理论也被称之为“管理过程理论”。在他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中,几乎囊括了管理过程理论的所有思想。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直接决定了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管理效果能否达到。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的过程着手,创新网络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营造积极和谐的管理氛围,凸显教育管理的服务性和人文性是应对之策。

一是管理者要更新管理理念,重新认识和定位自身角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既是网络行政管理过程的控制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过程的控制者。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管理是一种全局化的管理方式,网络管理是行政办公与网络德育的契合,管理者应承担起作为网络德育讲师、网络德育专家的责任,既要做合格的行政事务办理者,也要做优秀的德育网络教师、德育网络管理者。

图2.1展示了影响网络德育工作开展的几个主体,学校党委和教务管理者、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德育组织协会构成了网络德育工作的四个主体,其中前三位主体属于网络管理组织体系,四个主体通过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现。

二是具体的施教者,专职教师和辅导员要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管理即服务,这是管理的本质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中,也要突出这种服务意识。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认真学习和考察流媒体、自媒体、微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影响,在实施网络德育、网络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出现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应对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舆情等网络管理问题的出现,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和网络班级管理制度,实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和心理特征。要加强网络技能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网络应急处置能力。

(三)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实现管理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效率与效果不成正比的问题,应从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机制的管控作用方面做起。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管理的重要地位,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聚合效力,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有效开展。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上升到教务管理、战略管理的层面,凸显高校网路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尽量减少行政管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的影响和干预。建立与网络行政管理机制相区别的管理机制,形成独立的网络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德育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改变逐渐被边缘化的局面。

其次,健全和完善网络管理机制,实现管理效率与效果的统一。要健全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管理的组织机制、控制机制、奖惩机制、培训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特点,建立适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彰显服务和个性的网络管理机制。将管理的效果放在第一位,同时坚持管理效率的提高。实现管理的高效率与效果的高质量的统一,彰显高校网络德育管理的实效性。如图3.1所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的绩效管理过程,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从图3.1可以看出教育主体通过德育网络开展教育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在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德育目标指导绩效的实施开展,并通过网络管理与控制进行调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绩效改进和导出,完成绩效管理,最终实现网络德育目标绩效。

再次,加强培训教育机制建设,建设网络德育管理队伍。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为突破口,以高校辅导员和专职教师为主力。组织和建立专门的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管理教育培训,编写管理教材,组织管理竞赛。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队伍构成,更新管理者、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知识构成,加强管理者、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管理学知识培训。建立培训考核机制,着重检验受训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实现网络管理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融合,实现理论借鉴的科学化、实践化。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需要从认识上、理论上、机制上获得突破。借鉴和吸收网络管理学的知识,不但能够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的难题,也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43页。

②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方世南.网络管理学与管理学科的创新[J].学海,2000,(6).

篇2

本文的目的是针对在当前新形式教育发展过程的背景下,如何理解目前正在发生的信息革命和认知这个过程领域。并揭示教育活动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学生及教师的知识管理。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即是语境教学。如何将常规的语境教学融入到信息社会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是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欠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认知知识;知识信息;能力

信息革命所带来的认知革命,促使人们重新对约定俗成的观点进行反思,重新认知世界对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教师所要关注的是本人所涉及的教育领域中,其教育目标、教育特点、教育内容以及参于受教育的学生,其教育手段是否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原则。而实施的教育活动方式是否违背了客观和客观观念的教育内容。此外,在教育过程的转变中,往往是导师要深刻改变教育方式来影响学生,其问题是有前瞻性教学,但组织教育模式的教师很难与所受传统教育方式模式的学生能协调一致。

首先,认知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知识的了解与认识,而教育是我们对知识认知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而且又是一种实践,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当代认知革命表明,教育的本质和内容在其传统形式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世界的发展。之所以不适应,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在发生变化,认识知识和知识认知在经历一个转型。

其二,知识的意义在改变,其内容包含了关于世界的整个数据以及所要认知的对象及过程。另外知识已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单位,是人类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模式。我们对知识认知的过程,是主动的与社会进行互动,是与世界互动。而不是局限地,限制其认知意图,更多的是丰富其过程,并带有创造性的运作。通过知识的认知和更新,它所展示的是创造、运作和储存的一个过程。而我们对知识中掌握的重点不再是结果,而是它的程序性,是一个揭示认知的过程。而揭示这原理过程的,是发现它的产生和它在以往转化过程中是如何进一步转变成为新的信息知识。其原理是因为现代认识论把重点放在了认知过程,技能,能力以及发现内在规律上。

其三,知识信息化的目的是从原有学习主体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它能够更新现有的知识,并通过它的形式来提升自由人认识和执行力。正是由于这一定义使认知革命让观察者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这些都是要通过教育来完成的,也说明为什么教育要作为一种工具成为社会化和培养的一项要求,今日教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个人终身学习的策略。作为当前主要的传统的教育体系是建立在知识传播的原则之上的。知识从一个有经验的人转移到一个不那么有经验的人,这在传统教育中是最好的体现。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是知识的产生、积累、存储、传输和转换而成的。在当前以信息主导阶段为主导,以认知革命为代表(知识转化为信息)的社会发展过程,表明单纯的传统教育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社会功能,其更多的形象世界传播受到了局限,这就需要更多的知识不断的传送和接收来进行必要的补充,这就是非传统教育系统目标功能中的一部分。非传统教育是以知识和经验为操作的一种新方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工具。

另外,教育目标是让一个人能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作好准备,教育的内容是掌握人类活动中的一般方法和形式。必须明确指出,传统的教育手段中还是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管理,如果排除经验管理这一基础,教育活动也不复存在。更确切地说,主要的教育水平和中学的教育仍将以传统的教育形式进行。然而高等教育是非传统教育方式为目标原则,是知识和经验为管理能力,这些注定为认知革命和信息社会所形成的条件作了工作准备。那我们应该如何组织在传统的传输情况下培养学生(最值得注意的是高等专业的学生),同时考虑到他们之间的目标和方法。首先,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把自己设定在学生的位置,这样可更好地了解什么可以做,并给予合理的建议,以便帮助学生。这样在与学生产生互动的同时,不仅教了学生,教师本身也得到了教育,师生间也就成为了共同经营的主体。但对于非传统的教育体系似乎仍然是一个模拟结构,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势必作为思想反映在教育过程中。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不能为学生提供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仍然作为社会培训的主体,以理论训练占主导地位的学生,虽有大量的认知知识,但他们在实践中既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如何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去实践。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使毕业生能够纵横谜一样的世界,并在实践领域中能运用他们丰富的知识解决碰到的问题。

最后,作为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但可以建立自己的教育轨迹,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并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使这二轨迹重合形成教师独立的世界观,这就可以更深理解学生,实现对学生的形象管理和控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

作者:严如刚 单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轨道交通;交通运输;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U23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由于城市交通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导致路况复杂、拥挤堵塞,带来出行时间被迫延长、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的恶果,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轨道交通运输则成为重中之重,不同城市的建筑构造及道路特征决定了其轨道交通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况分析

作为一种运量大、速度快、时间精准、节能环保等优点集于一身的交通运输方式,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城市使用。由于轨道交通同时具备无污染、低能耗等特点,发展轨道交通对于城市自身实现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常规意义而言的轨道交通包括轻轨、地铁、有轨电车等等,其中轻轨与地铁因为更加合理化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积极诱导用地规划、解决中长距离运输难题而广受欢迎。

从第一个标志着轨道交通发展开始的地铁在伦敦建成,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至今仍担负着承载一半以上的客流量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国的轨道交通也已经实现从无到有的现状,并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深圳等,多为国内一线城市,依托于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上述城市基本进入网络化运营,人们可通过多途径选择交通购票方式,无形中拉近了城市的空间距离,加速了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对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重大意义。

二、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由于轨道交通存在诸多优点,确实能为城市带来便捷、安全的运输,并且各大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人口持续增长、道路交通的不断恶化,迫使轨道交通的发展成为能解决城市交通现状的根本问题。然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初期、中期的客流量需求,面对社会飞速发展,依旧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投资存在风险

轨道交通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例如广州地铁二号线中三元里站至琶州站,全地下线长度为18.25km,预算投资达106.08亿元人民币。所以,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必须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避免在投入建设滞后发生不满足原计划的运输能力从而改建或者扩建的情况。

(2)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设计存在不合理因素

国内的许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存在不合理因素,例如早期的北京、广州的地铁轨道使用的是十字形换乘设计,这样的设计方案是两条地铁交汇在一个站,而换乘则集中在同一个站,乘客可同时向4个方向发散。一旦乘客想换乘另外的线路,就必须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寻找到各自的站台,单一的运营线路无法满足尤其是处在高峰期的交通运输的需求。造成这样的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在于对地铁线路的规划和设计。如果按照国外的平行换乘设计,将地铁的平行线路从相反线路改成换乘线路,则能解决许多类似的问题。

(3)城市轨道交通存在安全隐患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是一个为广大群众解决实际交通出行问题的服务行业,在服务质量中,最重要的是注重所有人的安全。在正常的营运状态下,不仅要保证轨道交通所搭载的乘客、职工的安全,还要保证通道、设备的安全。乘客的安全意识薄弱、职工的大意失职、平时不注重设备的检修保养,很可能会造成轨道交通的突发事故。因此,轨道交通对于职工、检修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防微杜渐,杜绝一切隐患,才可能保证每一次交通运输的平安顺利。

二、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出的意见

城市轨道交通之所以能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发展的如此广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具备的城市道路交通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发展轨道交通对于我国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轨道交通 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政府加大领导作用,媒体加大监督力度。

不同于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建设是操作技术难、步骤繁琐、涉及面广泛的一个巨大的工程项目,只有完善政府的领导体系,出台宏观调控方案,加强领导作用,媒体加大监督力度,对于不负责任的设计、建造过程给予曝光,才能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

(2)建立应急处理管理机制。

各类不同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处置方法和事后相关信息的处理上应该建立管理机制,以便对于在轨道交通运行中的突发事件实现统一与协调处理。对于应急处理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乘客疏散方案,避免发生不知情的乘客大量拥堵,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的结果。建立良好的应急管理机制,可大大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3)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管理水平,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对于线路的建设规模、网络布局、技术难题实现精准的评估分析,充分利用整体资源系统,实现对于日常维护、维修管理、材料设备的综合化管理,同时确保维修昨夜对于交通运输过程的影响降到最低。

城市轨道交通不仅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土地资源,对于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规划布局,加大生产投入,加强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加大力度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检验把关,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促进现代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良辉,林航飞,陈小鸿.信息技术下的交通规划流程再造研究的评述[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6):92-94.

[2]宗芳,隽志才,基于活动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与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

篇4

关键词:管理;内部控制;思想

基金项目: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3099)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29日

一、引言

内部控制一直与审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行的内部控制理论基本上来自审计研究领域(杨雄胜,2006)。美国著名的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著作中将内部控制与审计融为一体来看待。事实上,纵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审计似乎与内部控制一脉相承,内部控制是为了减轻审计师的工作而存在,内部控制是审计师有效审计的工具。内部控制的核心任务就是查错防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从而更好地为审计服务。但是,人们似乎也都明白一点:内部控制只提供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这为审计师逃避责任提供了借口。因此,基于审计下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还存在问题。COSO报告、COCO报告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立脚点也是审计,这种对审计的“偏爱”显然是不利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虽然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都在研究内部控制,但是到底什么是内部控制(Heier,Dugan,Sayers,2005)内部控制效率意味着什么?这些仍然是一个困惑(Power,1997)。大量的文献只是让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变得更加模糊。所以,人为的将内部控制划定边界,一方面限制了研究的范围;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其发展。内部控制是相对于外部控制而言,从管理学的视角来说,外部控制就是对组织以外的、与组织生存有密切关系的活动、程序等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内部控制是对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系列过程,包括审计相关活动。内部控制内涵不应局限在审计,而要上升至管理的高度。目前,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有从外部审计视角、组织理论视角和经济学视角出发(Maijoor,2000),也有从视角和制度视角出发(Arwinge,2013)。内部控制缺乏从管理学视角的研究,本文主要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知识阐述内部控制的含义,以期让人们对内部控制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为以后的内部控制研究提供思路。

二、什么是内部控制

控制一词来源于法语,含义是检查(Tannenbaum,1968),因此企业的内部检查一直被看作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活动。在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整合框架中,内部控制是“受到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旨在为实现如下目标而设计的过程:运行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遵循法律法规。”这种表述虽然深化了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但内部控制的边界开始模糊化,是否所有的组织行为都属于内部控制范畴?很显然,不同组织的行为目的是不一致的,并不全都属于内部控制。从管理角度说,内部控制是管理体系的一个方面,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还应在生产、销售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最终是为企业的总目标服务。内部控制是为了证明管理的有效性而产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验金石”,一方面检验企业的管理环境是否达到了外部投资者的期望;另一方面检验企业现有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及能否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内部控制功能应服从于企业价值创造(池国华,2010;郝东洋,2011),而不仅仅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自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以后,内部控制就被当成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是其宗旨。随着现代企业目标的演变,企业价值最大化逐渐成为内部控制目标。从长远看,内部控制目标应该与企业战略一致,只有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才能持续生存,企业的资产和信息才能得到保证。企业战略目标体现了企业的内部需要,作为外部投资者的“刚性”管理约束,内部控制要与战略融合,因地制宜,形成特有的管理文化。

内部控制的对象有三类:员工行为、组织、业绩,但集中到一点是组织成员的行为(杨雄胜,2006)。所以,内部控制要从为企业价值创造出发,融合更多的管理思想,例如自我控制论、控制过程论、控制系统论等(杨雄胜,2006)。王竹泉等(2010)提出了“控制结构+企业文化”的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在他的研究中运用了不少管理学的思想。内部控制也离不开流程,流程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载体,流程传递着信息,信息指导管理者战略的制定和调整。管理学视角下的内部控制有三个任务:一是人的控制;二是流程控制;三是信息控制。只有这三者有机结合,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保证企业的价值创造,实现企业长存。

(一)内部控制实施的主体是人,它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人是有感情的物种,由于人的“有限理性”,所以无论如何规范的内部控制都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执行。不管是中国古代尊崇的 “性善论”、“性恶论”,还是近代管理学大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人性X理论和Y理论,人性控制是最难控制的,但是它又是内部控制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要进行人员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两个关键群体:基层员工和管理层。基层员工是内部控制的第一道门,也是直接的实施者,管理层是第二道门,是实施的推动者。很多企业基层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理解不深、不负责任等,内部控制是一种形式,是下级糊弄上级的“玩意”,而上层管理人员考虑到晋升、绩效等会舞弊、合伙串谋,并不会严格按照规范行事,用严重失真的内部控制报告“堵”投资者的嘴,草草了事。所以,管理下的内部控制要重视对人的引导,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来考虑。

(二)预防控制的对象是人,而实时控制的对象则是流程。业务流程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关键“齿轮”,企业所有流程都与活动相关,它将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与生产相结合,是企业最重要的活动。业务流程的复杂性、分散性以及对员工监督的有限性,流程也是企业内部最难控制的地方。流程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企业运行就会受到限制,企业目标就可能无法实现。动态化的流程会产生很多的风险,这需要内部控制实时监督。审计视角下的内部控制也注重流程控制,但是主要是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流程控制,例如销售、关联方交易。而在管理视角下,流程的概念更丰富、内容更广泛。一切与实现战略相关的流程都应该需要内部控制加以管理。

(三)人是内部控制的实施者,也是信息的使用者。流程则是信息的源头,它产生信息并传递信息。信息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最后环节。管理者运用信息进行决策,判定战术计划是否有助于战略的实现,外部投资者则依靠信息评价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今企业的规模和业务量都在快速增加,内部控制对信息控制越来越多的依靠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管理系统以及信息管理平台,将流程端口与信息平台连接,实时查阅和监督,指导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

基于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重新定义: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管理理论为支撑,运用管理工具,对人员、流程以及信息的监督、反馈,以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

三、为何内部控制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自身形成一套控制体系,暂且叫它管理控制体系。它是企业从建立起一步步的形成并最终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可以说是每个企业独特管理的“DNA”。从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内部控制(内部牵制)的实践及思想雏形起源于早期的管理活动,并随着经济社会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演进(林钟高等,2008)。内部控制不是企业自我形成的管理,是外界要求的一种管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内部控制的重点站在外部审计或者外部监管的角度;其次,内部控制关注提高信息质量和保护资产安全(Jan Pfister,2009),而不是以管理需要为目的,以实现战略目标为主线,从而“要我控制”、“被动控制”思想普遍存在(池国华,2010)。通过运用这种管理模式,外部的投资者们认为企业能够实现长远发展,维护他们的利益。不管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非自发、非自主的管理模式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将其融入企业控制文化中,利用文化的力量磨合其与组织的矛盾,消除边界,建立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

内部控制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价值最大化一直是企业的目标,体现了对股东负责的精神。作为企业自身为何需要第三方政府出台法规规范其管理呢?在这之前企业为何自己不加以管控呢?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高层不愿管。很多学者研究发现,企业的信息披露存在自愿性披露动机不足现象(杨有红等,2008;Kinney等,2011)。企业的高层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可能有目的的不披露某些信息,向投资者市场传递繁荣假象。从产权角度说,高层不是企业的所有者,财产属于股东、投资者,所以高管没必要保护他们的财产。第二,中层不能管。正因为高层的这种目的,会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传递给中层管理者,中层会依照“命令”行事,从而刻意放松有关控制,数据作假、报喜不报忧便会发生。例如,有些上市公司替母公司借款,中高层管理者恶意串通,违规操作,降低了管理水平,最终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第三,基层不好管。首先基层员工权限过少,对于重要情况需要上级批准,如果上级决策失误或者故意拖延,基层员工值得束手旁观;其次现在企业的业务很复杂,全面控制很难,关键点控制又无法保证低的风险。这些使得基层员工难以管理。

四、怎样内部控制

当前对于如何提高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理论框架层面,很少从管理视角下进行研究。基于上述对内部控制为何不能产生效率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层面改善内部控制。

(一)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主体,对于内部控制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也都支持该观点(Baysinger B,1990;吴水澎等,2000)。因此,提高内部控制效率首先需要加强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作用。正如李向阳(1997)认为董事会应该是约束经营者日常行为,实现事前帕累托最优的最合适的手段。董事会应该树立内部控制观念,抱着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政府、外部投资者的利害关系,客观、公正评价经理层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

(二)要建立反馈机制。因为没有反馈,管理者将不会意识到操作领域和流程的非法性(Alan Trenerry,1999),保证内部控制将相关的风险降低最低。政府也需要制定更多的法规来约束企业内部高管的行为,如同美国的SOX法案。其次要注重培养内部控制文化。

(三)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约束,会影响组织和员工的行为。内部控制归根结底属于嵌入企业控制制度的外在机制,只有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中,通过文化的力量规范控制,才能事半功倍。企业文化可以渗透在内部控制的方方面面,充分调动员工支持内部控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克服内部控制中的随意性,内在地影响员工行为(周琳,2012)。

(四)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员工具有不断学习的机会和欲望,组织对员工的管理也更加的开放和人性,内部控制会逐渐被了解和接受。员工会自觉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行事,内在修养的提高,会降低信息作假、舞弊等事件的发射管。从基层影响到高层,形成一种内部控制组织,从而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五)运用现代管理工具。第一,平衡计分卡是一种集合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评价准则,也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一种工具,把顾客、内部提升、学习成长作为内部控制实施过程指标,而财务作为内部控制实施结果指标,并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计算结果用来评价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第二,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能够更有效率地开展内部控制活动,信息系统将信息、流程融合,简化控制,提高效率。

五、总结

内部控制中有大量的管理学思想。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不是规范企业的控制行为,而是通过规范行为达到企业价值增值。所以,其目标不应建立在保证信息真实完整的基础上,而应该要保证企业生存。其实就是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的问题。基于审计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研究会限制内部控制的发展,也会影响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而且与现实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内部控制不应只属于审计和会计领域,它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一次大发展。未来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需要打破这种惯性思维,拓展内部控制界限,深化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从而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池国华.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会计研究,2010.10.

[2]郝东洋.管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思考:目标层次与评价模式[J].人力资源,2011.4.

篇5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的出现,需要对原有的管理进行重新定位,由于信息的大范围覆盖,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运用新的理念进行新的管理定位是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的双重影响

以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够完善。网络的出现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一些改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下面几点。首先,利用网络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只有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需要转变观念,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极大的提升管理的效率,节约时间,及时的传递更多的准确信息。其次,认识到网络优势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网络的缺陷,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上,存在着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真假难辨。高等院校的思想教育,面对的是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大学生,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网络这个自由随意的平台上,对一些不良的信息没有较强的抵制能力,各种信仰和价值观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这些现象的存在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定位

(一)重塑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核心,不关注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教育。以往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忽视了人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作为一个实现目的的工具,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只有重视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才是真正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理念,将人从工具的定位中解放出来。思想政治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疾风暴雨式的教育,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注重从精神上对人进行教育和说服,因此,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注重从精神层面和思想上对别人进行说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二)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目标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没有明确清晰的定位,提出的要求大多比较笼统和空泛,没有根据具体的形势制定清晰的操作准则。管理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较强的活动,开展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要紧紧围绕着教育的目的进行,这个目的也是管理的方向所在,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取得相应效果的标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思想政治管理的主要职责。科学有效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前提。在当今社会,社会的思潮更加多元化,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定位需要认真分析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管理目标是非常有益的。

(三)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和文化氛囤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个动态性的管理过程,外在的环境对其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不适应动态的环境,就会阻碍管理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外在环境,可以促进思想教育管理的目标实现,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管理的效率。不良的外在环境,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起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甚至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注重营造一个和谐的管理环境。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良好的管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可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得以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回避,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应对,在问题面前掌握自身的主动权,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在复杂的环境中要保持独立性,不人云亦云。

(四)构建及时有效的管理信息反馈机制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管理对象更具时代性,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行动更加自主,个性更加多样化,网络中各种信息不断在影响着他们对自身以及对世界的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也在面对大量瞬息万变信息,要具有较强的信息分辨能力,迅速的收集各种有效的信息,及时给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进行反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项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准确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信息的必然要求。

三、结语

当前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在包围着每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在其中运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进行精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充分的把握好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及时构建有效的管理信息反馈机制,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京桦.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

篇6

【关键词】治理;乡镇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和完善;研究

治理,是指政府治理或公共治理,是公共权威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治理与统治存在着异同,统治的主体是政府权力机关,而治理的主体可以是政府组织,也可以是非政府的其他组织,或政府与民间的联合组织。统治的着眼点是政府自身,而治理的着眼点则是整个社会。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农村问题反映到政治层面,是乡村治理的有效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城镇化等新格局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乡镇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切实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让其享受市民待遇,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问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的不断发展。但总体上看,农村发展仍然相当滞后,人民群众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追求有更高的期望。因此,促进农村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极为紧迫和现实的重大课题。我国农村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中,不完善、不科学的社会治理体制已成为一切问题的核心。加强乡镇社会治理体制研究,强化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发展经济社会事业,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

二、中国乡镇社会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机构设置不科学,乡镇政府服务职能难以发挥

公共机构设置不科学,乡镇内设机构不合理,服务效率不高。乡镇政府是一级政权组织,依法治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务,是中国政权体系实现统一领导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形势的变化,一些行政职能权限相继从乡镇体制中剥离,实行了垂直管理。但一些行政职能责任和义务却没有随之剥离,使乡镇常常面临有责无权、有事难管的窘境。乡镇职能正在被弱化,乡镇政府成了“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政府。乡镇内设机构遵循与上级机构、部门对等对口的设置模式,通常每个乡镇有15--30个“站、办、所”,既有省、市、县直机关向下延伸管辖的站办所,又有归乡镇政府管辖的站办所。延伸的站办所虽在乡镇,但人财物权仍由上级单位掌管,造成指挥调度不灵,责、权、利难以相互统一,机构运转效率不高。缺少足够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民服务、为民办事。基层机构人员素质不高,存在“”问题,责任意识不强,大局观念淡薄,宗旨和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率低下,乡镇政府服务职能难以发挥。

(二)公共财政资源短缺,难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根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乡镇设置内设机构财政所。由于大多数乡镇不具备区域位置优势,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乡镇财政资源极其有限。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取消农业税后,中央与地方存在“中央钱多地方钱少”的现象。乡镇政府财力不足,难以保障公共事业的发展。以上级转移支付方式满足公共产品的供给、分配带有很大随意性,出现跑“部”“钱”进现象,滋生权力寻租问题。财政收入逐级上移,责任逐级下移。“土财政体制”的存在,乡镇需上缴部分财税供上级政府使用。乡镇自行承担自身运转所有经费,财政严重入不敷出。有些乡镇举借大量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无力偿债,“面临破产的可能性”。财政供养人员未统筹安排,存在人情财政情况。涉及人民群众最直接利益的人口计生、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就业等项目支出,无财力安排。缺乏有效的财政财务监管,乱收乱支现象有时极为普遍。

(三)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进程

乡镇体制不合理,权力和责任不对等,乡镇权力被缩小、职能被收缩,责任并未减少。“全能政府”的模式未根本转变,部分乡镇工作还在靠传统的行政体系和行政手段,工作上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政事不分,村委会的自治权利被弱化,政社不分,村级职能政府化。考核乡镇政绩指标体系不够合理,导致乡镇由被迫玩“数字游戏”。考核机制存在缺陷,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乡镇干部的工作围绕上级安排,难以围绕农村工作。乡镇政府履行职能主要依靠行政推动,难以依法履行职责。公共服务职能薄弱,行政管理与命令难以有效满足社会需要,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激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乡镇干部观念转换不到位,缺乏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工作自主性差,为民服务意识淡薄,农村公共产品不足,农村社会保障日益困难,农村文化教育缺乏,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增多,乡镇职能转变缓慢,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三、基于公共视角的中国乡镇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新路径

篇7

一、项目式管理的内涵

“PMI-PMBOK”中关于项目管理的定义:将知识、技能、工具、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期满足或者超越项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项目管理的本质就像其字面上所体现的一样,就是“项目(过程)”和“管理(过程)”相结合的产物。

随着市场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以目标导向的价值观指导管理活动渐渐被人们所推崇,项目管理方法符合这种要求,因此在传统的项目行业之后,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广泛应用项目管理方法来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基于项目的管理(Management By Project,MBP)”的理念成为了企业管理发展的主流方向。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企业以及企业运营的知识,南信院引入了联合公司的新型创业教育体系。

其主导思想就是把任务当作项目以实行项目管理,即“按项目进行管理”。基于项目的管理就是站在高层管理者的角度对联合公司中各种各样的任务实行项目管理,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长期性组织管理方式,其核心是以“项目团队”作为相对独立的组织单元,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配置和协调人力、原材料、设备、资金及时间等资源,通过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基于项目的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基于项目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当前创业教育管理体系的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建设存在必要的缺失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且具备较完整的创业基本素质,形成经营管理和综合性的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但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明确的专业和学科的现实,造成一些高等院校仍停留在“理念”层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体系、教学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建设,甚至存在着“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比不上本科的学生”、“高职没有那么多可供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环境和机会”、“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义不大”等错误认识。

(二)教育思想受传统束缚的较大

目前,高校团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创业教育的团工作者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大多数人缺乏对其广义内涵的了解,以至于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理解为鼓励学生创办企业,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与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化培养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教育,也不是一种理论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实践教育。

(三)重创业计划大赛、轻创业指导教育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重视实践项目申报和答辩,缺乏对实践项目的指导、服务、管理与跟踪机制。多年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举办了多届创业计划大赛,也评了很多奖,还提供了很多的实践场所,但是对入驻的项目指导和实践的太少。学院设置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但仍有为响应号召而被迫开课的现象,并没有将这门课程看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部分,缺乏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

(四)缺乏与社会企业、公司的有效联合

目前,由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涉及企业管理、经营类方面的课程,需要大学生就业、企业管理、税务、媒体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任务,以讲座、兼职授课等形式讲授创新创业知识和指导学生实践。另外,学校建立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应与社会企业、公司、俱乐部等单位合作,这些具有实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模式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实习锻炼场所。

三、基于联合公司模式创业教育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

未来企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应该是战略管理、项目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面向未来,营销管理面向成果,项目管理面向过程。在企业发展中,如果说战略管理是核心、营销管理是命脉,那么项目管理则是企业发展的主体。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已经为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扩展形式,21世纪企业的生产与运作将更多的采用以项目为主的发展模式。

篇8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区管理 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随着“社区”概念在90年代引入我国,时代的发展变迁使得我国社区发展成绩喜人。社区数量多,发展情况优,居民参与度高,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涌现出不少模范社区。然而在看到成绩的背后,也应该全方位了解社区建设存在的隐患和疏漏,运用相关理论加以分析整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内容,得出解决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区事业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管理结合的必要性

在社区负责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广大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旧的体制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现代观念相互冲突,东西文化相互激荡。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评判标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社区人员构成复杂,外来人口比较多,加上家庭矛盾增多、贫富差距拉大、失业问题突出等,使得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更多,难度更大。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少数人的利益受到较大冲击,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群众心理上会出现失衡现象,由此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就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也会影响社区工作的全面开展。

由于我国社区的配套设施普遍比较薄弱,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少,处理问题能力有限,使得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薄弱。一是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人数不足,辖区辐射人口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比例失衡;二是表现在辖区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实践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面对部分群众提出的尖锐问题,如果工作人员知识储备不充分,理论水平不高,政策掌握不全面,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讲道理、提措施,使得群众心服口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难收到实效。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区的功能不断扩大,但同时社区还是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聚焦点。离退休老人、下岗职工、城市流动人口、个体工商户以及一些社会团体都聚居在社区,活动在社区,他们也日趋成为社区的主角,如果疏于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群体,引发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局面。

因此,通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了解社区人群的思想动态,切实承担起对他们的疏导、管理和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内容和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局限于过去简单的领域,重复过时的思路和方法,就不能跟上时展的潮流,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难以落到实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就失去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群众基础。因此,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大胆开辟新的领域,使思想教育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社区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新的经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显得十分迫切。

3社区管理方式创新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踏实肯干的工作劲头,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态度。可以尝试类似选拔大学生村官的模式从高校中选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优秀大学生。另外,还要经常地组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外出参观访问,参加学习培训活动,加强与其他社区的沟通,学习借鉴其他社区的有益经验。

在构成社区的各种要素当中,人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要素。在社区中要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理应以人为本,关注、关心、关爱社区成员是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的工作中真正地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扎扎实实地搞好社区的服务工作,将搞好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社区成员的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和群众打成一片,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服务群众。社区当中人口众多、成分复杂,其需要也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就要首先了解群众的不同需要,因人而异地解决问题;其次要建立社区成员的家庭情况登记表,经常走访各家各户,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情况。通过一些细节来体现人文关怀。

十报告将发扬社会主义文化提上了一个重要的高度,在全社会掀起文化繁荣的浪潮中,社区也应该把握时机促成飞跃,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文艺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改善文化设施等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能使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注意优化社区现有文化环境,大力开发新的社区文化环境,以丰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载体。要做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凝聚全方位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开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陈利华.浅论以人为本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5).

篇9

关键词: “项目―导师制” 病理生理学 实验教学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改革,主体是教学改革,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的医务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1]。我院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开展了“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就此作了尝试,我们在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在不影响课程学习的前提下,组成“项目―导师制”科研小组,有计划地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现将其收获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自己动手的能力

首先,特别强调让学生坚持科研原则与方法,确定“项目―导师制”科研题目。按照科研项目目的要求、观察内容、测量项目及总结、分析等步骤进行简便易行、易于掌握的动物试验操作,其内容都在学生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项目―导师制”教学科研活动的初期阶段,至少要安排一次基本操作训练,让学生们对常用仪器以及一些常用操作如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皮下注射、颈外静脉分离插管、颈总动脉分离插管有所掌握。然后逐步开展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学生们要自己完成实验过程,注重基本操作和各种指标的观察。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撰写一份详细的实验报告,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讨论制定以后的实验计划[2]。在观察试验指标的过程中,常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要结合书本以及临床实际进行判断,从而加强对病理生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锻炼和提高了客观观察事物的能力,克服长期以来学习时只注重死记硬背现成结论的弊端。在对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结果进行综合、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们依据自己亲自观察、亲手测量又经过统计学处理后所得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参考文献,在科研小组内集体讨论、分析对比、各抒己见,既培养了他们分析复杂事物的思维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的科学研究基本能力和科研素质。根据参加“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的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获得的能力比所获得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更宝贵。

二、认真实验操作、仔细观测、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

在“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活动中,学生们要亲自动手,认真实验操作、仔细观察、准确测量、翔实记录及分析等,如仔细观察,要求在实验操作前对设计的病理模型中可能出现的机能变化,观测这些正常机能的常用指标的改变,这些变化会导致什么结果,或者逆向推敲这些指标变化在机体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病理变化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有时在动物体上复制疾病模型的病理生理实验时,因基本操作技术不熟练等原因常会出现试验结果不一致的现象或出现非预期结果,常使学生对疾病机制产生疑惑。恰当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非预期实验结果的原因,讲解影响实验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的良好机会。在进行资料总结和统计学处理时,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发现某例标本所测项目不准确时,坚持宁缺勿滥,让学生认识到粗心大意所造成的损失。根据同学座谈中获得的反馈信息:通过此次实验教学改革既培养了他们一丝不苟的严谨的科学作风,又树立了他们对科研实验及其材料重要性的认识。在有关论文的拟定过程中还提高了他们用文字描述的表达能力。

三、加强了医学基础课、临床课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的自觉性

学生“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过程中,项目小组科研选题,皆与临床联系密切。有些题目分别需与生物化学、生理学或病理学知识相联系,就得复习有关课程或问题,学生们也就体会到医学课程之间的相互密切关系。项目开展过程中还必须查阅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以便发现问题和找寻线索。在有关数据统计学处理中还使用了计算机,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学习“资料检索”课程、外语及计算机工具学科的盎然兴趣,可谓一举数得,获益匪浅。尽管学生们尚未学习临床课程,但由于选题结合临床实际的需要,教师适当为同学们讲一些与本研究题目有关的临床知识,使学生们了解了其实用意义,更能让学生领会到学好基础学科的重要性。通过科研实践活动涉及到多门基础课及临床学科,这样学生们亲身体验到病理生理学这门桥梁课程与基础课及临床学科的紧密联系,因之提高了对医学其它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

“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须搞清前人对此问题已做的进程情况,要继承前人的劳动成果。这就必须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对该问题研究动态,掌握前人的思路、技术关键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通过学习文献,开拓了学生们的知识领域,鼓舞了同学们的探索信心与追求精神,从而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才能具有判断、分析能力。而实验手段或方法都必须付出艰辛细致的实验操作,准确的观测,有些测量数据甚至需要反复多次获取。拟定论文时,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并要与国内、外研究对比,还需要解释本项目所发现的问题。学生们反映,参加科研活动既消除了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又激发了科学创造的兴趣和勇气,对他们的智力开发起到了在课堂上不可能达到的促进作用。

当然,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中极重要的任务之一,要贯彻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重大课题,绝不是一门课程所能完成的。在这一工作中,务必要防止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或过多地占用课余时间而影响其它课程学习任务的完成。通过本次实验教学改革,我们认为这种“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有利于医学生,而且使项目小组的指导教师得以启发,受到了激励。只要我们能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就一定能够不断把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水平推向前进,使它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3]。

参考文献:

[1]李清君,李文斌,张敏等.利用病理生理学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502-503.

篇10

关键词:连续箱梁;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预应力现浇连续箱梁上部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在公路建设方面也不断的加大投资,尤其是在城市道路交叉位置设置桥梁。随着桥梁工程大量的投资建设积累了施工经验,作为预应力桥梁的施工工艺也慢慢的成熟。预应力连续桥梁结构刚度大、变形小、伸缩缝少和行车平稳舒适、其结构比较节省材料、安全系数高等优点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常在桥梁工程中被普遍使用。在整个桥梁工程中最重要的是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它不仅对工程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决定了整个工程的造价。因此,对于桥梁的施工工程质量的管理策略要参照桥梁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法、施工现场、环境、设备和经验等多种因素要综合考虑,确保工程的最终质量。

1、施工前进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预应力现浇连续箱梁的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周密的安排且对原材料的质量严格的检查和控制。施工前应当对进场钢筋、波纹管、锚具、钢绞线、混凝土原材料等进行检查,要确保材料质量的可靠性,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材料退回给供应商,对张拉、压浆仪器进行检测。同时检查混凝土的拌制设备以及运输系统是不是与规定的要求相符合。确保各种机具设备在正式浇筑前的运转状况良好,防止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不良故障。

2、满堂支架的质量控制

满堂支架施工是一种最常见的现浇桥梁施工方法。这种施工方式比较简单,同时不必使用大型的机械设备。此方法具有较快的施工速度,可以适应多种形式的桥梁以及各种环境的施工。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既有的材料,现浇连续箱梁采用满堂支架的施工方法,支架搭设主要选用WDJ碗扣式支架,普通钢管支架(φ48×3.5mm以上)加强支架稳定性,纵横向每5m设置水平杆和剪刀杆。

在城市里修建现浇连续桥梁难免会出现与道路相交,因此被交路的门洞设置是不能忽视的。当支架穿越现有横向交叉路口时,则设置门墩式的门洞支架跨越横向道路,门洞支架采用支撑钢管、普通型钢、H型钢架组合而成。在门洞两端安装警告灯,同时设置附着式限速限高的标志,每隔20m就在门洞内安装一组照明灯,且安装反光膜在立柱和砼基础的侧面;在距离两端通道各50m处设置柱式单限速标志和道路施工的标志,柱式标志的的内缘高于路面25cm,标志牌下缘和路面的距离高度为180cm;设置限高6m的限高架于通道两边各30m处;在距离两端门洞通道各30―20m处设置减速带;设置交通协管员协助通道和支架的施工;在箱梁施工阶段,公路两侧做好防护栏杆,把方木铺满在贝雷梁上,防止物体下落;在距离门洞5m处,在车辆行驶的迎面,分别设置两个防撞墩于砼条形基础之前。

3、模板设计与安装质量控制

(1)普遍的预应力现浇连续箱梁梁底外形由直线段和圆弧段组成,其搁栅布置两层:第一层横向采用两根钢管并排放置在顶托上空隙用木楔挤紧作为横搁栅;第二层纵桥向放置10cm×10cm木方,作为纵搁栅,间距20cm。两侧圆弧段采用普通钢管弯成相应的形状,扣在支架的调节杆上,底模采用20mm厚的竹胶板。在铺设梁底模时应设置予拱度,以抵消基础沉降,支架、底板等压缩造成的影响。底模铺完后,再用仪器检验梁的标高和边线。

(2)箱梁腹板、端横梁、横隔梁的侧模板采用木模,用20mm厚的胶合组合模板(九夹板)作为面板,用10cm×10cm方木条作为搁栅竖向布置(间距40cm),横向用两道双拼φ48×3.5mm脚手架钢管作为水平围檩,每道双拼φ48×3.5mm水平钢管围檩都设有M14对拉螺栓(水平间距1.0m),对模板底部局部位置再用钢管支撑加强,以抵御混凝土浇筑时的侧压力。内模安装应在钢筋定位后进行。

(3)端横梁位于纵断面上箱梁的两端,处于两根立柱上方,端横梁的底部设有支座和抗震钢棒,将箱梁底板距立柱顶面约30cm左右空挡用方木衬垫,并做到满铺。

(4)模板及支撑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模板的内侧面要平整,底模模板与模板的接缝中嵌入吹塑纸,以防砼漏浆。预留孔、预埋件位置要准确。

(5)箱梁混凝土分两次浇注,模板同样分两次安装成型,先完成底板、横隔梁、端横梁和腹板内外模板的安装,第一次混凝土浇完后,再安装顶板内模。

(6)预应力张拉槽口和齿块的尺寸及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槽口模板用胶合板制成,安装时要注意槽口中心线同箱梁纵轴线的夹角以及槽口中心线同水平面的夹角要符合设计的要求。

(7)模板安装所涉及的预留孔有支座、通气孔、排水口和泄水孔四种,具体埋设要求详见的相关要求。

(8)模板安装完毕后,必须对平面线形、标高、尺寸、转角处角度、节点联系、支撑和预埋件位置及纵横向稳定性进行复验,发现问题后必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妥善解决。

(9)模板使用前,表面污垢必须清除干净,再涂上适量脱模剂或干净的机油,钢底模所用的脱模剂必须是同一品种,不得用废机油代替。

(10)重复使用的模板,必须加强保养和维修工作,始终保持其表面平整、光洁、形状准确,拼缝严密、不漏浆。

(11)内模板要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要求以后方可拆除。必须待顶板混凝土达到80%设计强度并完成张拉、压浆后,方可拆除底模。拆模时严禁乱撬乱拉以防止混凝土表面损伤影响外观质量,拆模后必须及时报请监理进行外观检查,对局部有缺陷处及时加以修整。

4、钢筋与钢绞线的质量控制

钢筋、钢绞线在进入施工场地后必须进行抽样试验、鉴定质量,合格后才可以进行钢筋的除锈、整平、弯折以及焊接等工作。钢筋骨架的刚度需符合要求,具有不变形的性能,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不会变形松散,可以通过增加钢筋的数量增强钢筋骨架的刚度。钢筋的制作通常是在加工场地进行的,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对钢筋进行绑扎。焊接钢筋的主要方式是闪光对焊,接头处需错开并规范布置。为了确保钢筋的质量,其交叉点要用铅丝结实的绑扎或焊接。为了避免钢筋与预应力管道之间的冲突,保障准确的预应力管道位置,需对钢筋的距离和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5、现场浇筑砼质量控制

对于连续箱梁的浇筑,要考虑浇筑混凝土的顺序,不可以产生满堂支架和模板的下沉。混凝土的浇筑采取分层的相应厚度,使混凝土能够进行振捣;在曲面或者斜面上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多采用从低处开始浇筑。连续箱梁桥在支架上浇筑上部结构时,因支点是刚性的桥墩,桥跨下的支撑是弹性支架,在浇筑过程中支架会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因此混凝土的浇筑应当从跨中开始,然后再进行两短的额墩台。除此之外,邻跨以跨中开始或者从悬臂端逐渐向墩台进行,桥墩处接缝的设置,等支架的沉降稳定后,在进行接缝处混凝土的浇筑。大跨梁桥的接缝还可以设置在支架硬点附近。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段混凝土的连续施工必须严格的控制的初凝时间内。桥梁支架的沉降过程,需要有一个专门的观察人员,对其沉降过程认真观察,若沉降量不在允许的范围内,需停止浇筑,然后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解决问题。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养护能够促进其硬化,同时达到规定强度,能预防混凝土因为干缩而产生的裂缝。硬化的过程中的混凝土会产生热量,因此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夏季要实行洒水养护,在冬季则要确保硬化过程中不受冷,实施加温养护的措施。

6、张拉与压浆质量控制

梁体强度达到超过90%的设计强度时,能够进行预应力的张拉。预应力体系,采用直径为15.2mm的钢绞线,1860兆帕的低松弛高强度的钢绞线,100mm的塑料螺旋波纹管。张拉力过程中,先使张拉力的初应力为10%σcon,对伸长量进行记录,随后分步张拉到20%σcon再到100%σcon,分别对伸长量的读数进行记录,计算实际伸长值。令其和理论的伸长值进行对比,差值小于或大于6%则暂停张拉,找出原因且对问题进行解决后才能够继续张拉。完成张拉后应检查浇筑完成后的大体积混凝土,两者之间有无滑丝、断丝的现象,若滑丝、断丝超过规定,则需要换钢丝束进行重新张拉。

压浆必须在张拉结束后的48h内进行,压浆之前要试配压浆材料,精确各种材料到±1%,且要清洁处理孔道。需从最低点的压浆孔对竖向孔道和曲线孔道进行压入,均匀、缓慢的进行,不可以中断,直到稠度与规定相同的水泥浆从出浆口冒出方可结束。为了确保水泥浆在管道的饱满度,出浆口关闭后,使压浆泵采取大于0.5兆帕的压力持续3―5min的稳压期。

结束语:

通过对预应力现浇连续箱梁的施工质量的控制管理,大力的提高了城市桥梁工程的安全性能,确保桥梁能够达到应有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陆晓锋.现浇连续箱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建筑技术开发.2011(6).